御定孝经衍义 卷五十五 第 1a 页 WYG0718-0582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御定孝经衍义卷五十五
天子之孝
重学校
宋仁宗初即位给兖州学田判国子监孙奭上言知兖
州日建立学舍以延生徒至数百人臣虽以俸赡之然
常不给乞给田十顷为学粮从之诸州给学田始此
按学田之设赡给生徒于国家所费至少而得
御定孝经衍义 卷五十五 第 1b 页 WYG0718-0582b.png
先王养士之意宋世诸州给学田自孙奭请之也
奭但请给于兖州一处而遂得通行于诸州傅曰
仁人之言其利溥哉孙奭斯言之谓矣司国计者
奈何忽诸
庆历四年三月诏天下州县立学行科举新法时范仲
淹意欲复古劝学数言兴学校本行实诏近臣议于是
宋祁等奏教不本于学校士不察于乡里则不能覈名
实有司束以声病学者专于记诵则不足尽人材参考
御定孝经衍义 卷五十五 第 2a 页 WYG0718-0582c.png
众说择便于今者莫若使士皆土著而教之于学校然
后州县察其履行则学者修饬矣先策论则文词者留
心于治乱矣简程式则闳博者得以驰骋矣问大义则
执经者不专于记诵矣帝从之至是乃诏天下州县皆
立学本道使者选部属官为教授员不足取乡里宿学
有道业者士须在学三百日乃听预秋试旧尝充试者
百日而止试于州者令相保任有匿服犯刑亏行冒名
等禁三场先策论次诗赋通考为去取而罢帖经墨义
御定孝经衍义 卷五十五 第 2b 页 WYG0718-0582d.png
士通经术愿对大义者试十道
夏四月作太学五月帝谒孔子判国子监王拱辰田况
王洙余靖等言汉太学二百四十房千八百室生徒三
万人唐学舍亦千二百间今取才养士之法盛矣而国
子监才二百楹制度狭小不足以容诏以锡庆院为太
学置内舍生二百人
初海陵人胡瑗为湖州教授训人有法科条纤悉具备
以身率先虽盛暑必公服坐堂上严师弟子之礼视诸
御定孝经衍义 卷五十五 第 3a 页 WYG0718-0583a.png
生如其子弟诸生每信爱如其父兄时方尚词赋湖学
独立经义治事斋以敦实学及兴太学诏下湖州取其
法著为令式
按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古之制也古
者以二十五家而建一学乃以天下之大而惟有
一学可乎宋兴之初其君若臣非无意于求治者
而百年之间议不及此庆历四年始诏天下州县
立学盖范仲淹之为政可谓知所先务矣夫古之
御定孝经衍义 卷五十五 第 3b 页 WYG0718-0583b.png
乡举里选之法所以不得行于今者以比闾族党
之制废也比闾族党之制所以废者五等之侯不
复建而十夫有沟八家同井之相亲相援不可复
矣虽有三物之所当兴八刑之所当纠者不有师
长孰为耳而目之乎今以百里数十里之地而始
建一学焉是则古者侯国之学也而乡里之中荡
然无有简稽之者也此其为覈名实之道犹疏也
古之取士以德行而今之取士以文章而所谓文
御定孝经衍义 卷五十五 第 4a 页 WYG0718-0583c.png
章者则又拘于声病专于记诵而于修齐治平之道
盖无所用之虽更之以先策论后诗赋而当时亦
遂有学子先为策料之讥虽有善教如胡瑗知以
经义治事为先务而士之敦实学者亦未必其济
济而兴也此无他文与行终不出于一而教之之
术未备也诚有意于复古劝学则必自比闾族党
法始矣
程颢论修学校尊师儒取士曰治天下以正风俗得贤
御定孝经衍义 卷五十五 第 4b 页 WYG0718-0583d.png
才为本宋兴百馀年而教化未大醇人情未尽美士人
微谦退之节乡闾无廉耻之行刑虽繁而奸不止官虽
冗而材不足者此盖学校之不修师儒之不尊无以风
劝养励之使然耳窃以去圣久远师道不立儒者之学
几于废熄惟朝廷崇尚教育之道则不日而复古者一
道德以同风俗苟师学不正则道德何从而一方今人执
私见家为异说支离经训无复统一道之不明不行乃
在于此臣谓宜先礼命近侍贤儒各以类举及百执事
御定孝经衍义 卷五十五 第 5a 页 WYG0718-0584a.png
方岳州县之吏悉心推访凡有明先王之道德业克备
足为师表者其次有笃志好学材良行修者皆以名闻
其高尚之士朝廷当厚礼延聘其馀命州县敦遣萃于
京师馆之宽闲之宇丰其廪饩恤其家之有无以大臣
之贤典领其事俾群儒朝夕相与讲明正学其道必本
于人伦明乎物理其教自小学洒扫应对以往修其孝
悌忠信周旋礼乐其所以诱掖激厉渐摩成就之道务
皆有节序其要在于择善修身至于化成天下自乡人
御定孝经衍义 卷五十五 第 5b 页 WYG0718-0584b.png
而可至于圣人之道其学行皆中于是者为成德又其
次取材识明达可进于善者使日受其业稍久则举其
贤杰以备高任择其学业大明德义可尊者为太学之
师次以分教天下之学始自藩府至于列郡择士之愿
学民之俊秀者入学皆优其廪给而蠲其身役凡其有
父母骨肉之养者亦通其优游往来以察其行其大不率
教者斥之从役渐自太学及州郡之学择其道业之成
可为人师者使教于县之学如州郡之制异日则十室
御定孝经衍义 卷五十五 第 6a 页 WYG0718-0584c.png
之乡达于党遂皆当修其庠序之制为之立师学者以
次而察焉县令每岁与学之师以乡饮之礼会其乡老
学者众推经明行修材能可任之士升于州之学以观
其实学荒行亏者罢归而罪其吏与师其升于州而当
者复其家之役郡守又岁与学之师行乡饮酒之礼大
会群士以经义性行材能三物宾兴其士于太学太学
又聚而教之其学不明行不修与材之下者罢归以为
郡守学师之罪升于太学者亦听其以时还乡里复来
御定孝经衍义 卷五十五 第 6b 页 WYG0718-0584d.png
于学太学岁论其贤者能者于朝谓之选士朝廷问之
经以考其言试之职以观其材然后辨论其等差而命
之秩凡处郡县之学与太学者皆满三岁然后得充荐
其自州郡升于太学者一岁而后荐其有学行超卓众
所信服者虽不处于学或处学而未久亦得备数论荐
凡选士之法皆以性行端洁居家孝悌有廉耻礼逊通
明学业晓达治道者在州县之学则先使其乡里长老
次及学校推之在太学者先使其同党次及博士推之
御定孝经衍义 卷五十五 第 7a 页 WYG0718-0585a.png
其学之师与州县之长无或专其私苟不以实其怀奸
罔上者师长皆除其仕籍终身不齿失者亦夺官二等
勿以赦及去职论州县之长莅事未满半岁者皆不荐
士师皆取学者成否之分数为之赏罚凡公卿大夫之
子弟皆入学在京师者入太学在外者各入其所在州
之学谓之国子其有当补荫者并如旧制惟不选于学
者不授以职每岁诸路别言一路国子之秀者升于太
学其升而不当者罪其监司与州郡之师太学岁论国
御定孝经衍义 卷五十五 第 7b 页 WYG0718-0585b.png
子之有学行材能者于朝其在学宾兴考试之法皆入
选士国子自入学中外通及七年或大学五年年及三
十以上所学不成者辨而为三等上者听授以筦库之
任自非其后学业修进中于论选则不复使亲民政其
下者罢归之虽岁满愿留学者亦听其在外学七岁而
不中升选者皆论致太学而考察之为二等之法国子
之大不率教者亦斥罢之凡有职任之人其学业材行
应荐者诸路及近侍以闻处之太学其论试亦如选士
御定孝经衍义 卷五十五 第 8a 页 WYG0718-0585c.png
之法取其贤能而进用之凡国子之有官者中选则增
其秩臣谓既一以道德仁义教养之又专以行实材学
升进之去其声律小碎糊名誊录一切无义礼之弊不
数年间学者靡然丕变矣岂惟得士浸广天下风俗将
日入醇正王化之本也
按程颢所论修学校尊师儒取士之法斟酌于
周官王制比于范仲淹宋祁为能得其本原而益
加密矣颢尝上言庠序之教先王所以明人伦化
御定孝经衍义 卷五十五 第 8b 页 WYG0718-0585d.png
成天下今师学废而道德不一乡射亡而礼义不
兴贡士不本于乡里而行实不修秀民不养于学
校而人材多废此盖详言其措置之方也凡学之
道严师为难正学废弛师道不立一旦自成均以
至闾塾列置一师其为人执私见家为异说也益
甚矣孟子曰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
之士虽无文王犹兴苟推访而延礼之则德行道
艺聚于京师矣又有以诱掖激厉渐摩成就之则
御定孝经衍义 卷五十五 第 9a 页 WYG0718-0586a.png
皆可以为人师矣然后自成均以至闾塾莫不得
师而教之之具始可施焉而举之之法始可严焉
此大儒之言所为切实而有本举而措之斯还至
而立效苟为不然则学校非不立师儒非无人取
士非不始于乡里一切虚应故事而已
神宗熙宁四年立太学生三舍法宋初国子生以京朝
七品以上子孙应荫者为之太学生以八品以下子孙及
庶人子孙俊异者为之试论策经义如进士法及帝即
御定孝经衍义 卷五十五 第 9b 页 WYG0718-0586b.png
位垂意儒学以天下郡县既皆有学岁时月各有试程
其艺能以差次升舍其最优者为上舍免发解及礼部
试而特赐之第遂专以此取士又以庆历中尝置太学
内舍生二百人帝渐增至九百人至是因言者论太学
假锡庆院西北廊甚湫隘乃尽以锡庆院及朝集院西
庑建讲书堂四自主判官外增置直讲为十员率二员
共讲一经令中书遴选或主判官奏举釐生员为三等
始入太学为外舍定额为七百人外舍升内舍员三百
御定孝经衍义 卷五十五 第 10a 页 WYG0718-0586c.png
内舍升上舍员一百各执一经从所讲官受学月考试
其业优等以次升舍上舍免发解及礼部试召试赐第
其正录学谕以上舍生为之经各二员学行卓异者主
判直讲复荐之于中书除官其后增置八十斋斋三十
人外舍生至二千人岁一试补内舍生间岁一试补上
舍生弥封誊录如贡举法
时置诸路学官更新学制有司立为约束过于烦密刘
挚上疏曰学校为育材首善之地教化所从出非行法
御定孝经衍义 卷五十五 第 10b 页 WYG0718-0586d.png
之所虽群居众聚帅而齐之不可无法亦有礼义存焉
治天下者遇人以君子长者之道则下必有君子长者
之行而应乎上若以小人犬彘遇之彼将以小人犬彘
自为而况以此行于学校之间乎愿罢其制
哲宗元祐元年命程颐孙觉顾临同太学长贰看详修
定条制颐大槩以为学校礼义相先之地而月使之争
殊非教养之道请改试为课有所未至则学官召而教
之更不考定高下置尊贤堂以延天下道德之士镌解
御定孝经衍义 卷五十五 第 11a 页 WYG0718-0587a.png
额以去利诱省繁文以专委任励行检以厚风教及置
待宾吏师斋立观光法如是者亦数十条
按学校劝惩之法自唐虞即有司徒乐正二者
之教成周并建四代之学自外而内自乡而国觥
挞其隋慢者简稽其不率教者此固导之以思齐
之美而非启之以相争之端也三舍之法盖仿古
意其于考校之勤且严尚不逮于古也特所谓弥
封誊录者非惟不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学子而且
御定孝经衍义 卷五十五 第 11b 页 WYG0718-0587b.png
不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师长矣此不独刘挚以为
言而程颢亦曾言之者也若试士考定高下固与
礼义相先之义无伤古亦有上中下士之异其廪
饩特古之人以德行道艺为高下而后之人以其
论策之中程式经义之明习与否为高下耳虽教
之成亦未有以大过乎声病记诵之学也程颐所
以欲去之者正以德行为本文章为末成均首善
之地教化之原不当区区竞于其末也
御定孝经衍义 卷五十五 第 12a 页 WYG0718-0587c.png
朱熹学校贡举私议略曰古者学校选举之法始于乡
党而达于国都教之以德行道艺而兴其贤者能者盖
其所以居之者无异处所以官之者无异术所以取之
者无异路今之为法不然虽有乡举而其取人之额不
均又设太学利诱之一涂监试漕试附试诈冒之捷径
其所以教者既不本于德行之实而所谓艺者又皆无
用之空言至于甚弊则所谓空言者又皆诞妄无稽而
适足以败坏学者之心志盖尝思之必欲乘时改制以
御定孝经衍义 卷五十五 第 12b 页 WYG0718-0587d.png
渐复先王之旧则必如明道先生熙宁之议然后可以
大正其本如曰未暇则莫若且均诸州之解额以定其
志立德行之科以厚其本罢去词赋而分诸经子史时
务之年以齐其业又使治经者必守家法命题者必依
章句答义者必通贯经文条举众说而断以己意学校
则遴选实有道德之人使专教谕以来实学之士裁减
解额舍选谬滥之恩以塞利诱之徒至于制科词科武
举之属亦皆究其利病而颇更其制则有定志而无奔
御定孝经衍义 卷五十五 第 13a 页 WYG0718-0588a.png
竞之风有实行而无空言之弊有实学而无不可用之
材矣此其大略也
按朱熹此议最为详密其欲均减解额罢词赋
依章句与夫更制科词科武举之属皆救当时之
弊而为言而其立德行之科分诸经子史时务之
年治经者守家法答义者贯经文学校则遴选实
有道德之人使专教谕以来实学则固千古不可
易之常道也立德行之科欲以逐州新定解额之
御定孝经衍义 卷五十五 第 13b 页 WYG0718-0588b.png
半而又折其半以为德行之科明立所举德行之
目专委逐县令佐从实搜访此即古者乡举里选
之遗意分诸经子史时务之年谓合所当读之书
而分之以年使天下之士各以三年而共通其三
四之一则亦若无甚难者欲以易诗书为一科子
午年试之周礼仪礼及二戴礼为一科卯年试之
春秋及三傅为一科酉年试之诸经皆兼大学论
语中庸孟子论则分诸子为四科而分年以附焉
御定孝经衍义 卷五十五 第 14a 页 WYG0718-0588c.png
策则诸史时务亦然则士无不通之经无不习之
史皆可为当世用矣其治经必耑家法者谓汉之
诸儒专门名家各守师说不敢轻变但其守大拘
不能精思明辩以求真是为病然近年以来习俗
苟偷学无宗主今莫若讨论诸经之说各立家法
而皆以注疏为主如易则兼取胡瑗石介欧阳修
王安石邵雍程颐张载吕大临杨时书则兼取刘
敞王安石苏轼程颐杨时晁说之叶梦得吴棫薛
御定孝经衍义 卷五十五 第 14b 页 WYG0718-0588d.png
季宣吕祖谦诗则兼取欧阳修苏轼程颐张载王
安石吕大临杨时吕祖谦周礼则刘敞王安石杨
时仪礼则刘敞二戴礼记则刘敞程颐张载吕大
临春秋则啖助赵正陆淳孙明复刘敞程颐胡安
国大学论语中庸孟子则又皆有集解等书而苏
轼王雱吴棫胡寅等说亦可采熹此论因当时举
于学校者治经不复读其经之本文与先儒之传
注而但取近时科举中选之文讽诵摹仿而发真
御定孝经衍义 卷五十五 第 15a 页 WYG0718-0589a.png
切中习俗之病熹固云以注疏为主而当时诸家
之说即苏轼王安石雱亦所不废可以见穷经之
难非专一家无以致精而非兼讨众家亦无以名
一家也而近世之治经者不惟分经子史之年而
尽通之为甚难即专一经而不读本文不习注疏
仅摹仿剽窃于近科中选之文即有知章句傅注
者直抄写而无复体会虽治经而未尝睹全经虽
作文而不适于实用此学校所以日卑经术所以日
御定孝经衍义 卷五十五 第 15b 页 WYG0718-0589b.png
陋而人材所以不振之故也岂非司教者之责哉
熹又曰古者圣王设为学校以教其民由家及国大小
有序使其民无不入乎其中而受学焉而其所以教之
之具则皆因其天赋之秉彝而为之品节以开导而劝
勉之使其明诸心修诸身行于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
间而推之以达乎君臣上下人民事物之际必无不尽
其分焉者及其学之既成则又兴其贤且能者置之列
位是以当是之时义理休明风俗醇厚而公卿大夫列
御定孝经衍义 卷五十五 第 16a 页 WYG0718-0589c.png
士之选无不得其人焉此先王学校之官所以为政事
之本道德之归而不可以废焉者也至于后世学校之
设虽或不异乎先王之时然其师之所以教子弟之所
以学则皆忘本逐末怀利去义而无复先王之意以故
学校之名虽在而其实不举其效至于风俗日敝人材
日衰虽以汉唐之盛隆而无以彷佛乎三代之叔季然
犹莫有察其所以然者顾遂以学校为虚文而无所与
于道德政理之实于是为士者求道于老子释氏之门
御定孝经衍义 卷五十五 第 16b 页 WYG0718-0589d.png
为吏者责治乎簿书期会之际盖学校之仅存而不至
于遂废者亦无几耳
按老释之学所以日盛者贤知之士方其在学
校之中则既厌薄科举之文而学校之所重其实
则止于此及其当官任职则簿书期会不得有毫
釐之差而此外更无可自效者试求诸老释之说
则固有超然远出于鄙儒俗吏者矣浸淫汨没乎
其中而若将有得焉为之诱致吾徒而叛弃焉鼓
御定孝经衍义 卷五十五 第 17a 页 WYG0718-0590a.png
动人主而尊尚焉虽穷乡僻壤而老释之宫相望
比于古之二十五家为闾闾有塾者不啻倍蓰之
矣百里之地学舍仅处其一焉老死而不得瞻拜
先圣先师者十之八九老死而不得瞻拜老子释
家者十无一二也生而不闻学校之钟鼓管弦者
虽都邑之士有之生而不闻老释之步虚梵唱者
虽鄙邑之民无之也尚可谓吾徒有人乎吾道未
堕乎故曰彼之所以盛此之所以衰也夫吾道之
御定孝经衍义 卷五十五 第 17b 页 WYG0718-0590b.png
于异端犹元气之于邪气也邪之所凑元气必虚
今欲使二氏之邪不足以干吾道之正也使学校
之士所求者必道德政理之实而无徒以科举之
文当官受任有以致乎其用而无徒以簿书期会
为称职也虽俛焉日有孜孜而不足将终身焉而
不能自已又何暇求之二氏之说乎然则崇学校
者非徒以名而已虞书五教周官三物所终日诵
说者在是而所以取之者不在乎是所以用之者
御定孝经衍义 卷五十五 第 18a 页 WYG0718-0590c.png
不必以是也此学校之所以仅存而远不逮老释
之宫之盛也
吕祖谦曰先王之制度虽自秦汉以来皆弛坏废绝然
其他如礼乐法度尚可因影见形因枝叶可以寻根本
惟是学校几乎与先王全然背驰不可复考如唐虞三
代设教与后世学校大段不同只举学官一事可见在
舜时命夔典乐教胄子在周时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
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何故皆是掌乐之官
御定孝经衍义 卷五十五 第 18b 页 WYG0718-0590d.png
掌教盖其优游涵养鼓舞动荡有以深入人心处却不
是设一个官司自秦汉以后错把作官司看故与唐虞
三代题目自别虽足以善人之形而不足以善人之心
虽是法度具举然亦不过以法制相临都无深入人心
道理大抵教与政自是两事后世错认便把教做政看
且如周礼一书设官设教所以便民若师氏保氏大司
乐大胥小胥之类所教者不过是国子然当时所谓乡
遂所以兴贤能在周三百六十之官并不见有设教之
御定孝经衍义 卷五十五 第 19a 页 WYG0718-0591a.png
官虽是州序党遂略见于周礼然而未尝见其州序是
何人掌之其法又何如先王之意只缘不是官司凡领
于六官者皆是法之所寓惟学校之官不领于六官非
簿书期会之事其上者三公论道不载于书其下者学
官设教不领于六官盖此二者皆是事大体重非官司
所领惟是国子是世禄之家鲜克由礼以荡凌德实悖
天道不可不设官以教养之然而均非有司簿书期会
之可领要当识先王之意虽非六官之所掌而所以设
御定孝经衍义 卷五十五 第 19b 页 WYG0718-0591b.png
教未尝有理无事有体无用本末亦自备见但不官联
官属之耳舜之时自国子之外略不见其掌教之官然
庶顽谗说若不在时侯以明之挞以记之书用识哉工
以纳言时而飏之如此之备在周人学官虽不领于一
属然而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
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
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始终备具至
于不率教者屏之远方终身不齿又见体用本末无穷
御定孝经衍义 卷五十五 第 20a 页 WYG0718-0591c.png
大抵学校大意唐虞三代以前不做官司看秦汉以后
却做官司看所以后世之学不可推寻求之唐虞三代
足矣秦汉之事当束之不观大抵看后世秦汉一段错
认教为政全然背驰自秦至五代好文之君时复能举
如武帝表章六经兴太学不足论如光武为诸生投戈
讲义初建三雍亦不足论如后魏孝文迁都洛阳欲改
易风俗亦不足论如唐太宗贞观之初功成治定将欲
文饰治具广学舍千二百区游学者至八千馀人亦不
御定孝经衍义 卷五十五 第 20b 页 WYG0718-0591d.png
足道都是铺张显设以为美观惟是扰攘之国僻陋之
邦刚明之君其视学校若敝屣断梗然而有不能己者
见得义理之在人心不可已处武帝光武魏孝文唐太
宗是文饰治具其去唐虞三代却远却是扰攘之时刚
武之君偏迫之国本不理会如南北朝虽是草创若不
足观却不是文饰自有一个不能已处其去唐虞三代
学校却近惜乎无鸿儒硕师发明之
按东莱所论古今学校之异考䆒经史而发微
御定孝经衍义 卷五十五 第 21a 页 WYG0718-0592a.png
阐幽程朱疏义所未及也古之大夫致仕教于乡
里其人自有爵秩非可定属于何官为不敢烦以
政岂可复责之以簿书期会乎惟其为师长而不
为官司故施教者与受教者俱有和顺从容无所
勉强之意若作官司看其势遂相悬其事皆烦文
又不特此乡则曰乡师比则曰比长虽官司也亦
以师长名之先王之意盖有在矣学者但知三代
以后兴学校重师儒者莫如汉孝武光武魏孝文
御定孝经衍义 卷五十五 第 21b 页 WYG0718-0592b.png
唐太宗为能举累代之旷典称一时之盛事䆒其
铺张显设于以文致治平可耳先王所为降德于
众兆民者不若是之震而矜之也惟是偏隅之主
反侧扰攘之馀宜无暇以及此时复有及之者而
三纲五常之道卒亦未尝泯灭于当此之时学者
能深体此意固不必文王而后兴而人君能深体
此意则不徒以是为史册观美所以长育人才者
以师长之教而非官司之政也则庶乎其君子豹
御定孝经衍义 卷五十五 第 22a 页 WYG0718-0592c.png
变小人革面者矣
张栻曰先王所以建学造士之本意盖将使士者讲夫
仁义礼智之彝以明夫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伦
以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事盖甚大矣而为之则
有其序教之则有其方故必先使之从事于小学习乎
六艺之节讲乎为弟为子之职而躬行乎洒扫应对进
退之事周旋乎俎豆羽籥之间优游乎弦歌诵读之际
有以固其肌肤之会筋骸之束齐其耳目一其心志所
御定孝经衍义 卷五十五 第 22b 页 WYG0718-0592d.png
谓大学之道格物致知者由是可以进焉至于物格知
至而仁义礼智之彝得于其性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
友之伦皆以不乱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宜者
此先王之所以教而三代之所以治后世不可以跂及
者也后世之学校朝夕所讲不过缀缉文辞以为规取
利禄之计亦与古人之道大戾矣上之人所以教养成
就之者夫岂端为是哉
许衡曰先王设学校养育人材以济天下之用及其弊
御定孝经衍义 卷五十五 第 23a 页 WYG0718-0593a.png
也科目之法愈严密而士之进于此者愈巧以至编摩
字样期于必中上之人不以人材待天下之士下之人
应此者亦岂仁人君子之用心也哉虽得何益于用上
下相待其弊如此欲使生灵蒙福其可得乎先王设学
校后世亦设学校但不知先王何为而设也上所以教
人人所以为学皆本于天理民彝无他教也无异学也
按张栻许衡皆以近世学校取士非先王造士
育才之本意缀缉文辞以规利禄编摩字样以窃
御定孝经衍义 卷五十五 第 23b 页 WYG0718-0593b.png
科名其所讲求者大戾于古人之道其待之者之
密而得之者之巧均非仁人君子之用心可为言
之痛切者矣然皆未有说焉以革其弊而复于古
初之盛也即而论之今之学校所以取士者已胜
于汉唐以来之所以取士者矣何也五经四子之
书修齐治平之要言也程朱传注五经四子之指
南也读书穷理又程朱之所示人以最切者也于
是而穷极乎诸儒之学问渊源则有性理大全一
御定孝经衍义 卷五十五 第 24a 页 WYG0718-0593c.png
书矣于是而参稽乎古今之成败而折衷于所以
致此者之是非得失则有司马光之通鉴朱熹之
纲目真德秀之大学衍义矣此皆学宫之所以教
士而为士子者果于是乎无所不通则三才之道
上下数千年之治法学之而有获监之而无愆希
圣希贤亦不难矣如或未能然也彝伦之重大故
不至于乖张书卷之气亦足以变化人之气质因
其言以求其所以言者则在乎主司有知人之明
御定孝经衍义 卷五十五 第 24b 页 WYG0718-0593d.png
务乎其实而无徒务乎其名则在贤师长之劝课
也
元仁宗时方以科举取士说者谓治平可力致集贤修
撰虞集独谓当治其源因会议学校乃上议曰师道立
则善人多学校者士之所受教以至于成德达材者也
今天下学官猥以资格授强加之诸生之上而名之曰
师尔有司弗信之生徒弗信之于学校无益也如此而
望师道之立可乎下州小邑之士无所见闻父兄所以
御定孝经衍义 卷五十五 第 25a 页 WYG0718-0594a.png
导其子弟初无必为学问之实意师友之游从亦莫辨
其邪正然则所谓贤才者非自天降地出安有可望之
理哉为今之计莫若使守令求经明行修成德者身师
尊之至诚恳恻以求之其德化之及庶乎有所观感也
其次则求夫操履近正而不为诡异骇俗者确守先儒经
义师说而不敢妄为奇论者众所敬服而非乡愿之徒
者延致之日讽诵其书使学者习之入耳著心以正其
本则他日亦当有所发也其次则取乡贡至京师罢归
御定孝经衍义 卷五十五 第 25b 页 WYG0718-0594b.png
者其议论文艺犹足以耸动其人非若泛泛莫知根抵
者矣
按周官大宰之职以九两系邦国之民三曰师
以贤得民四曰儒以道得民郑氏以为即诸侯之
师氏保氏大司徒以本俗六安万民四曰联师儒
注云师儒乡里教以道艺者孔颖达以为以其乡
立庠州党及遂皆立序致仕贤者使教乡闾子弟
乡闾子弟皆相联合同就师儒故曰联师儒也又
御定孝经衍义 卷五十五 第 26a 页 WYG0718-0594c.png
按保氏掌教国子以道故云教以道艺也详二官
之文则古之为师者或名德至行以家学而世其
官或致仕居乡而教其子弟必非猥用资格强加
之诸生之上程颐欲徵集群儒萃于京师讲明正
学然后择其学业大明德义可尊者为太学之师
次以分教天下之学盖师得其人不患教化不行
人材不出所谓师严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者
也然谓之严者人严之古者诏于天子无北面而
御定孝经衍义 卷五十五 第 26b 页 WYG0718-0594d.png
今之监司郡守辄以奴隶视学校之官而学校之
官蝇营狗苟保其微禄于残喘之日尚安望其施
教化乎此虞集所以欲使守令求经明行修成德
之士身师尊之也盖当时之弊则已然矣
仁宗延祐元年复以齐履谦为国子司业初履谦与吴
澄俱在国学既罢去学制稍废至是复以履谦为司业
乃酌旧制议立升斋积分之法每季考其学行以次第
升既升上斋踰再岁始与私试辞理俱优者一分辞平
御定孝经衍义 卷五十五 第 27a 页 WYG0718-0595a.png
理优者为半分岁终积至八分者为高等礼部集贤岁
选六人以贡帝从其议
按升斋积分即三舍法而小变其说也但宋之
上舍生免发解及礼部试召试赐第无异今之中
式举人其弥封誊录亦一如贡举法且试而后升
舍与既升斋而积分为不同也今若参用其制则
积分合在升斋之前惟高等始得升斋既升上斋
满岁试之如贡举法试题略仿博学宏词科旧目
御定孝经衍义 卷五十五 第 27b 页 WYG0718-0595b.png
中式者免礼部试召试赐第与进士一体亦所以
重国学拔异才也昔吴澄为司业用程纯公学校
奏疏胡文定公六学教法朱文公学校议约为四
条一经学二行实三文艺四治事皆有裨教法云
养老附
礼记王制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礼殷人
以食礼周人修而兼用之
孔颖达疏曰人君养老有四种一是养三老五更二
御定孝经衍义 卷五十五 第 28a 页 WYG0718-0595c.png
是子孙为国难而死主养死者父祖三是养致仕之
老四是引户校年养庶人之老天子视学之年养老
一岁有七谓四时皆养老按文王世子云凡大合乐
必遂养老通前为六又世子云凡视学必遂
养老是总为七也燕者殽烝于俎行一献之礼坐而
饮酒以至于醉以虞氏帝道弘大故养老以燕礼飨
则体荐而不食爵盈而不饮依尊卑而为献取数毕
而已夏贵尚于礼故养老以飨礼相养敬也食者不饮
御定孝经衍义 卷五十五 第 28b 页 WYG0718-0595d.png
酒飨大牢以礼食之殷人质素威仪简少故养老以
食礼周人备三代之礼而兼用之春夏用虞氏燕礼夏
后氏飨礼秋冬用殷人食礼以周极文故兼用三代
之法也
按燕礼有二种若燕同姓夜则饮之其于异姓
让之而止飨礼有四飨上公则房烝九献其礼兼
燕与食飨王亲戚及诸侯之臣国语曰亲戚宴飨
则有殽烝谓以燕礼而飨也其外国使臣王不亲
御定孝经衍义 卷五十五 第 29a 页 WYG0718-0596a.png
飨以牲体委与之也惟飨宿卫及耆老孤子则以
醉为度也食礼有二有礼食大行
诸侯食礼九举及公食大夫也有燕食臣下自
与宾客旦夕共食也孔颖达以为此燕飨食致仕
之老则当用正飨正食正燕之礼以其有贤德者
不可以亵礼待之其死事之老不必有德又是老
人不宜久立当用折俎之飨燕食之食老人不合
夜饮当用异姓之燕礼以为三老五更是贤德
御定孝经衍义 卷五十五 第 29b 页 WYG0718-0596b.png
之著者则亦必用正飨正燕正食之礼庶人之老
但校户引年不必有德亦当用折俎之飨燕食之
食异姓之燕也
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七十养于学达于诸侯
按此一条郑注孔疏以为子孙死国难而王养
其祖父卢植王肃等以为养庶人之老所以然者
养三老五更必于大学则无于乡于国之养大夫
七十而致仕则无五十六十之义也养死事者之
御定孝经衍义 卷五十五 第 30a 页 WYG0718-0596c.png
祖父与庶人之老其礼当同但死事之家自不从
力政不与服戎而庶人则有养于乡者不从力政
养于国者不与服戎之异耳年弥高者养弥厚养
弥厚者礼弥尊于斯二者之老且然而况老更及
致仕之大夫乎凡天子诸侯之礼皆有降杀而养
老之礼无降杀者礼自老者而起不自养之者而
起所为天下之达尊也
五十异粻六十宿肉七十贰膳八十
御定孝经衍义 卷五十五 第 30b 页 WYG0718-0596d.png
常珍九十饮食不离寝膳饮从于游可也六十岁
制七十时制八十月制九十日修唯绞紟衾
冒死而后制五十始衰六十非肉不饱七十非帛
不煖八十非人不煖九十虽得人不煖矣五十杖于家
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
有问焉则就其室以珍从七十不俟朝八十月
告存九十日有秩五十不从力政六十不与
服戎七十不与宾客之事八十齐丧之事弗及也五十
御定孝经衍义 卷五十五 第 31a 页 WYG0718-0597a.png
而爵六十不亲学七十致政唯衰麻为丧
按疏自五十异粻以下杂记卿大夫士及庶人
年老节制在家奉养之法随年为品也夫以养老
之礼岁惟七举而八十以上筋力既衰则又不得
至于学而受之于家则是先王尚齿之事有所未
备而教孝之意有所未安也于是乎导其妻子使
养其老凡饮食起居之事悉与少壮者不同所以
为仁之至义之尽而所以推广其敬亲之心者为
御定孝经衍义 卷五十五 第 31b 页 WYG0718-0597b.png
无穷也
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夏后氏养国老
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
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虞庠在国之
西郊
按方悫曰四代之养老必以学何也盖王者之
养老所以教天下之孝也孝者所以尽乎子道而
父子者人伦之始也学所以明人伦而已教之以
御定孝经衍义 卷五十五 第 32a 页 WYG0718-0597c.png
养老不亦宜乎此虞夏殷周养老之处所以未之
或改也上下以尊卑言之东西以方言之左右以
位言之各惟其所上而相异其名要其实则大学
小学而已所以国老庶老皆养之于学者专以老
老为教所以国老养之大学庶老养之小学者于
老老之中而寓贵贵尊贤之义也
凡三王养老皆引年
陈浩集说曰四海之内老者众矣安得人人而养之
御定孝经衍义 卷五十五 第 32b 页 WYG0718-0597d.png
待国老庶老之礼毕即行引户校年之令而恩赐其
老者焉
按郑氏以为老人众多非贤不可皆养则所谓
引户校年而养庶人之老是其人虽不必有三老
五更与致仕大夫之德行而亦贤于乡人者矣此
又于礼成之后引户校年而行复除之令也又可
以不崇朝而遍四海者也
文王世子圣人之记事也虑之以大爱之以敬行之以
御定孝经衍义 卷五十五 第 33a 页 WYG0718-0598a.png
礼修之以孝养纪之以义终之以仁
孔颖达疏曰此一节申说视学养老之义记事谓圣
人亲行养老之礼记序前代之事也虑谋也大谓孝
弟也言谋虑于养老之事是本于孝弟故也适馔省
醴是爱而又敬也遂发咏焉而自迎之如见父兄之
礼也既迎又亲献醴荐馔是修于孝养故也既歌而
语是纪录德音之义亦存天下之大义也乐阕而又
命诸臣各行此礼是终之以仁心也
御定孝经衍义 卷五十五 第 33b 页 WYG0718-0598b.png
按于燕之末而又因以命畿外诸侯畿内群吏
各奉行此礼则经所谓德教加于百姓者天子以
一人倡之而诸侯群吏莫不率之以至于乡师党
正亦有正齿位饮酒之礼则举之愈勤而推之愈
广矣今乡饮酒礼以有司虚应故事仅存什一于
千百而大学老更之席废而不修此固无古今之
异不可以迂阔而置不讲者也
汉明帝永平二年冬十月幸辟雍初行养老礼以李躬
御定孝经衍义 卷五十五 第 34a 页 WYG0718-0598c.png
为三老桓荣为五更遣使者安
车迎三老五更于大学讲堂天子迎于门屏交礼道自
阼阶三老升自宾阶至阶天子揖如礼三老升东面三
公设几九卿正履天子亲袒割牲执酱而馈执爵而酳
祝哽在前祝饐在后五
更南面三公进供礼亦如之礼毕引桓荣及弟子升堂
上自为下说诸儒执经问难于前冠带缙
绅之人圜桥门而观听
御定孝经衍义 卷五十五 第 34b 页 WYG0718-0598d.png
者盖亿万计于是下诏赐荣爵关内侯三老五更皆以
二千石禄养终厥身赐天下三老酒人一
石肉四十斤上自为太子受尚书于桓荣及即帝位犹
尊荣以师礼尝幸太常府令荣坐东面设几杖会百官
及荣门生数百人上亲自执业诸生或避位发难
上谦曰太师在是既罢悉以大官供具赐太常家荣每
疾病帝辄遣使者存问大官太医相望于道及疾笃上
疏谢恩让还爵土帝幸其家问起居入街下车拥经而
御定孝经衍义 卷五十五 第 35a 页 WYG0718-0599a.png
前抚荣垂涕赐以床茵帷帐刀剑衣被良久
乃去
魏孝文帝太和十六年八月亲养三老五更于明堂诏
以司徒尉元为三老大鸿胪卿游明根为五更帝再拜
三老亲袒割牲执爵而馈肃拜五更且乞言焉元明根
劝以孝友化民又养庶老国老于阶下礼毕各赐元明
根以步挽车及衣服禄三老以上公五更以元卿
周武帝保定三年将视学以太傅燕国公于谨为三老
御定孝经衍义 卷五十五 第 35b 页 WYG0718-0599b.png
仍赐以延年杖遂幸大学谨入门帝迎拜于门屏之间
谨答拜有司设三老席于中楹南向大师宇文护
升阶设几谨升席南面凭几而坐大司马豆卢宁升阶
正舄帝升阶立于斧扆之前西面有司进
馔帝跪设酱豆亲为袒割谨食毕帝亲跪授爵以酳有
司撤讫帝北面立而访道谨起立于席后对曰木受绳
则正后从諌则圣明王虚心纳谏以知得失天下乃安
又曰去食去兵信不可去愿陛下守信勿失又曰有功
御定孝经衍义 卷五十五 第 36a 页 WYG0718-0599c.png
必赏有罪必罚则为善者日进为恶者日止又曰言行
者立身之基愿陛下三思而言九虑而行勿使有过天
子之过如日月之食人莫不知愿陛下慎之帝再拜受
言谨答拜礼成而出
按三代而下行养老乞言之礼者惟汉明帝魏
孝文周武帝三君而已若魏主曹髦亦且养老乞
言于学盖不足述也在先王之世一岁而七举行
故以为常事而不书在后世旷数千百年而一再
御定孝经衍义 卷五十五 第 36b 页 WYG0718-0599d.png
见宜史臣之大书特书以垂劝于愿治之君稽古
之士举而行之罔俾三君专美者也而尹起莘纲
目发明于魏孝文无褒贬之词于周孝武则以其
大权不预祗事虚文而于汉明则深嘉而亟予之
者岂非其继志述事之孝足以光前裕后非二君
之所可及者哉起莘之言曰光武中兴投戈讲艺
息马论道其留意于文治久矣末年肇建三雍未
及临飨明帝继之举宗祀望云物行大射养老之
御定孝经衍义 卷五十五 第 37a 页 WYG0718-0600a.png
礼东都文物于是彬彬可观书之于策足为美称
诗曰贻厥孙谋以燕翼子光武以之又曰昭哉嗣
服绳其祖武显宗有焉
以上重学校
御定孝经衍义 卷五十五 第 37b 页 WYG0718-0600b.png
御定孝经衍义卷五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