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衍义补-明-丘浚卷八十二

卷八十二 第 1a 页 WYG0712-0923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大学衍义补卷八十二
             明 丘浚 撰
 治国平天下之要
  崇教化
   广教化以变俗
周书君陈篇王曰君陈尔惟弘周公丕训无依势作威
无倚法以削宽而有制从容以和
卷八十二 第 1b 页 WYG0712-0923b.png
 吕祖谦曰周公之训大矣犹欲弘之者继前人之政
 苟止以持循因袭为心其所成必降前人数等惟奋
 然开拓期以光大前业然后仅能不替盖造始之与
 继成其力量不同也和中之时大体固当宽苟无制
 则流荡放肆安能从容以和乎驯扰调娱于品制之
 中游息化养于范围之内斯其所以和也
 蔡沈曰君陈何至依势以为威倚法以侵削者然势
 我所有也法我所用也喜怒予夺毫发不于人而于
卷八十二 第 2a 页 WYG0712-0924a.png
 己是私意也非公理也安得不作威以削乎君陈之
 世当宽和之世也然宽不可一于宽必宽而有其制
 和不可一于和必从容以和之
  臣按先儒谓周公迁殷顽民于下都周公亲自监
  之周公既没成王命君陈代周公此其策命之辞
  夫周公之毖殷顽民而君陈继其后民习之顽犷
  者至是稍驯扰矣故成王戒其无以法制以行刻
  削之政尚存宽典以布和厚之仁庶几其从吾之
卷八十二 第 2b 页 WYG0712-0924b.png
  化以变其旧俗也
又曰尔无忿疾于顽无求备于一夫必有忍其乃有济
有容德乃大简厥修亦简其或不修进厥良以率其或
不良
 蔡沈曰无忿疾人之所未化无求备人之所不能忍
 言事容言德
 侯甫曰无忿疾于顽有忍者也无求备于一夫有容
 者也
卷八十二 第 3a 页 WYG0712-0924c.png
 王安石曰修谓其职业良谓其行义职业有修与不
 修当简而别之则人劝功进行义之良者以率其不
 良则人励行
  臣按民之为民有修者亦有不修者有良者亦有
  不良者修者简别之不使与不修者混不修者亦
  简别之不使与修者杂既简别之如此然后于中
  冀其能修而至于良善者进用之而不良者知所
  愧慕亦必修饬而至于良善是进厥良所以率其
卷八十二 第 3b 页 WYG0712-0924d.png
  不良者也先儒谓顽不率教者不可忿疾之率教
  者亦当奖拔之然不可以求备必有忍至德乃大
  即无忿疾于顽之意简厥修至率其或不良即无
  求备之意此数言者虽成王为君陈治殷民而言
  是诚万世人君命官化民之要道也
毕命王若曰呜呼父师惟文王武王敷大德于天下用
克受殷命惟周公左右先王绥定厥家毖殷顽民迁于
洛邑密迩王室式化厥训既历三纪(十二年/曰纪)(父子/曰世)
卷八十二 第 4a 页 WYG0712-0925a.png
风移四方无虞予一人以宁
 蔡沈曰毕公代周公为太师也文王武王布大德于
 天下用能受殷之命言得之之难也周公左右文武
 成王安定国家谨毖顽民迁于洛邑密近王室用化
 其教既历三纪世已变而风始移今四方无可虞度
 之事而予一人以宁言化之之难也
  臣按以周公之元圣辅佐文武之圣成王之贤而
  一殷民在京邑之近而又继之以君陈以和其中
卷八十二 第 4b 页 WYG0712-0925b.png
  历三十六年之久世已变矣而后其风始移焉由
  是观之民之难化可知矣然殷民在洛邑密迩王
  室其无虞度之事而曰四方者盖一肢有疾而浑
  身为之不宁一处有事而四方为之骚扰人君以
  一人之身而居四方之中四方之中苟一处之有
  事而四方咸为之劻勷矣民既不宁君身安得宁
  乎此古之明君必择贤臣而付以保釐之任国之
  贤臣必体君心而尽其谨毖之心有由然也
卷八十二 第 5a 页 WYG0712-0925c.png
又曰政贵有恒辞尚体要不惟好异商俗靡靡利口惟
贤馀风未殄公其念哉我闻曰世禄之家鲜克由礼以
荡陵德实悖天道敝化奢丽万世同流兹殷庶士席宠
惟旧怙侈灭义服美于人骄淫矜侉将由恶终虽收放
心闲之惟艰
 蔡沈曰对暂之谓恒对常之谓异趣完具而己之谓
 体众体所会之谓要政事纯一辞令简实深戒作聪
 明趋浮末好异之事古人论世禄之家逸乐豢养其
卷八十二 第 5b 页 WYG0712-0925d.png
 能由礼者鲜矣既不由礼则心无所制肆其骄荡陵
 蔑有德悖乱天道敝坏风化奢侈美丽万世同一流
 也康王将言殷士怙侈灭义之恶故先取古人论世
 族者发之
 吕祖谦曰殷士凭藉光宠助发其私欲者有自来矣
 私欲公义相为消长故怙侈必至灭义义灭则无复
 羞恶之端徒以服饰之美侉之于人而身之不美则
 莫之耻也流而不返骄淫矜侉百邪并见将以恶终
卷八十二 第 6a 页 WYG0712-0926a.png
 矣洛邑之迁式化厥训虽已收其放心而其所以防
 闲其邪者犹甚难也
  臣按先儒有言人之心莫难收于己放之时尤莫
  难闲于既收之后苟其根尚在虽一时之所收敛
  将触事而发此闲之所以为难也由是以观则殷
  人之病根已在膏肓矣欲去其根有非法令之所
  能禁遏必推原其病根之所以生而求其对病之
  药以荡涤之调摄之保养之然后其根可以拔去
卷八十二 第 6b 页 WYG0712-0926b.png
  而永无萌蘖之生矣所谓对病之药在有恒之政
  体要之辞而所以调摄之者则在复其所弗克由之
  礼焉若夫保养其天和之妙剂则下文所谓惟德
  惟义是已
又曰资(资财/也)富能训惟以永年惟德惟义时乃大训不
由古训于何其训王曰呜呼父师邦之安危惟兹殷士
不刚不柔厥德允修
 蔡沈曰言殷士不可不训之也资富而能训则心不
卷八十二 第 7a 页 WYG0712-0926c.png
 迁于外物而可全其性命之正也然训非外立教条
 也惟德惟义而己德者心之理义者理之宜也德义
 人所同有也惟德义以为训是乃天下之大训然训
 非可以己私言也当稽古以为之说盖善无證则民
 不从不由古以为训于何以为训乎又曰是时四方
 无虞矣蕞尔殷民化训三纪之馀亦何足虑而康王
 拳拳以邦之安危惟系于此其不苟于小成者如此
 文武周公之泽其深长也宜哉不刚所以保之不柔
卷八十二 第 7b 页 WYG0712-0926d.png
 所以釐之不刚不柔其德信乎其修矣
 陈经曰礼义生于富足既富以养其身又训以养其
 心全正性所以顺正命此所以永年也所谓能训岂
 外人心天理而他有所谓训哉德者人心之所得义
 者人心之所宜根于人心之所同然此之谓大训古
 训所载亦惟德义而已即人心之所同然而證之古
 所已然非德义之外有古训也毕公之化本诸同然
 而民易从参诸己然而民易信闲之之道孰过于此
卷八十二 第 8a 页 WYG0712-0927a.png
 君陈尚有辟以止辟三细不宥之说此篇虽历数商
 俗之不美然惟务区别以生其愧教训以导其善无
 片言及于刑盖纯以德化而刑措不用信矣
 吕祖谦曰始皇以安危系于匈奴而急之以刚德宗
 以安危系于藩镇而缓之以柔皆以致乱
  臣按毕命一篇可见周家以仁厚立国而虑患之
  远爱民之深其制事也既得宽猛之宜而其处民
  也又得刚柔之中所以使其民得以顺其性命之
卷八十二 第 8b 页 WYG0712-0927b.png
  正而全其义理之天向之骄荡悖乱者皆克由礼
  心之放者既闲义之灭者复存恶不终于恶而复
  全其本初之善矣所以然者一由其以古训而为
  训也是知化民变俗之良法要道莫先于古训古
  人往矣而其训戒之辞则具载于经籍之中是以
  善于为治者知古训为出治之大本化民之大机
  设小学以古训而启其蒙开大学以古训而明其
  论颁布经书俾其读诵设立师儒为之讲解责任
卷八十二 第 9a 页 WYG0712-0927c.png
  守令为之提督无一处而不立古人之学无一人
  而不读古人之书无一家而不行古人之礼如此
  则普天之下虽三家之市八口之家五尺之童皆
  知德义可尊礼教可尚夫然而奸顽之不化习俗
  之不美治道之不隆盛运祚之不灵长万无此理
  也
郑子产为政于郑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庐井
有伍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泰侈者因而毙之一年竖
卷八十二 第 9b 页 WYG0712-0927d.png
子不戏狎斑白不提挈童子不犁畔二年市不豫价三
年门不夜闭道不拾遗四年田器不归五年士无尺籍
丧期不令而治舆人诵之曰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
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臣按子产为政而为其民殖田畴诲子弟可谓教
  养兼举矣
汉文帝时贾谊上疏曰夫移风易俗使天下回心而乡
(与向/同)道类非俗吏之所能为也俗吏之所务在于刀笔
卷八十二 第 10a 页 WYG0712-0928a.png
筐箧而不知大体陛下又不自忧窃为陛下惜之岂如
今定经制令君君臣臣上下有差父子六亲各得其宜
此业一定世世常安而后有所持循矣若夫经制不定
是犹度江河亡(无/同)维楫(维以系船/楫以制船)中流而遇风波船必
覆矣
  臣按为治而不定经制是犹度江河而无维楫船
  而无维楫则船必覆国而无经制则国必乱经者
  百世之常道制者一时之成法有常道以为持循
卷八十二 第 10b 页 WYG0712-0928b.png
  之本有成法以为持循之具是则为治之大体非
  通儒者不能知也俗吏何足知此哉
武帝时严安上书曰今天下人民用财侈靡车马衣裘
宫室皆竞修饰调五声使有节族杂五色使有文章重
五味方丈于前以观欲天下(观示之使/其慕欲也)彼民之情见美
则愿之是教民以侈也臣愿为民制度以防其淫使贫
富不相耀以和其心心既和平则盗贼消刑罚少阴阳
和风雨时五榖蕃熟民不天厉也
卷八十二 第 11a 页 WYG0712-0928c.png
  臣按人民所以侈靡者多见于车马衣裘宫室饮
  食四者诚能立为制度凡所乘之车马所居之宫
  室所服之衣裘所用之饮食皆有阶级等第上得
  以兼下下不得以僭上使官民上下得于见闻者
  熟则其存于心志者定心志既定则有馀者不敢
  恣为于己不及者不敢慕欲于人众心安定家给
  人足而教化行矣
文翁为蜀郡守仁爱好教化见蜀地僻陋有蛮夷风文
卷八十二 第 11b 页 WYG0712-0928d.png
翁欲诱进之乃选郡县小吏开敏有才者亲自饬厉遣
诣京师受业博士数岁皆成就还归文翁以为右职又
修起学宫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为学官弟子为除
更繇高者以补郡县吏次为孝弟力田吏民荣之数年
争欲为学官弟子富人至出钱以求之繇是大化蜀郡
学者比齐鲁焉
  臣按天下之风俗未必皆美也人君之教化未必
  皆及也盖舆图之广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异
卷八十二 第 12a 页 WYG0712-0929a.png
  俗人君一人不能一一躬历之而其所为条教又
  未必皆能一一如其俗是以有赖于承流宣化之
  吏随其地因其俗以倡率教导之若文翁之治蜀
  者是己是故人君之治莫大于崇教化欲崇教化
  莫先于学古训欲民之学古训则在乎立学校焉
  学校既立有师儒以为之指教有经书以为之准
  则俾知善之当为恶之不当为欣然以从翕然以
  化皆革其旧染之俗而兴礼义之风此诚人君治
卷八十二 第 12b 页 WYG0712-0929b.png
  平之本而良二千石之任也
韩延寿为颍川大守颍川多豪彊难治延寿欲教以礼
让恐百姓不从乃历召郡中长老为向乡里所信者数
千人设酒具食亲与相对接以礼意人人问以谣俗民
所疾苦为陈和睦亲爱销除怨咎之路长老皆以为便
因与议定嫁娶丧祭仪品略依古礼不得过法又令文
学校官诸生皮弁执俎豆为吏民行丧祭嫁娶礼百姓
遵用其教后入守左冯翊恩信周遍二十四县莫敢以
卷八十二 第 13a 页 WYG0712-0929c.png
词讼自言者
  臣按延寿与民议定嫁娶丧祭仪品略依古礼不
  得过法此诚得化民之本原盖民之所以贫窘而
  流于邪淫其原皆出于昏嫁丧祭之无其制婚嫁
  丧祭民生之不能无者民间一遇昏嫁丧祭富者
  倾赀以为观美贫者质贷以相企效流俗之相尚
  邪说之眩惑遂至破产而流于荒淫邪诞之域因
  而起争讼致祸乱者亦或有之汉之时异端之教
卷八十二 第 13b 页 WYG0712-0929d.png
  犹未甚炽今去其时千年矣世变愈下而佛道二
  教大为斯民之蠹惑非明古礼以正人心息邪说
  则民财愈匮而民性愈荡矣幸而有朱氏家礼一
  书简易可行乞敕有司凡民间有冠昏丧祭一依
  此礼以行有不行者以违制论其守令上计课以
  教民行古礼为最此无可书虽有他最亦不在升
  举之列如此则礼教行而民俗美化民成俗之教
  莫大于此
卷八十二 第 14a 页 WYG0712-0930a.png
黄霸为颍川太守为条教置父老师帅伍长班行之于
民间劝以为善防奸之意霸力行教化而后诛罚务在
成就全安长吏凡治道去其泰甚者尔以外宽内明得
吏民心治为天下第一天子下诏称扬曰颍川太守霸
宣布诏令百姓乡化孝子弟弟贞妇顺孙日以众多田
者让畔道不拾遗养视鳏寡赡助贫穷狱或八年亡重
罪囚吏民乡于教化兴于行谊可谓贤人君子矣书不
云乎股肱良哉其赐爵关内侯黄金百斤秩中二千石
卷八十二 第 14b 页 WYG0712-0930b.png
而颍川孝弟有行义民三老力田皆以差赐爵及帛后
数月徵霸为太子太傅迁御史大夫
  臣按人君欲其政教之行于天下非得循良之臣
  承流而宣化于下其势不能以遍及也汉宣帝垂
  意于治数下恩泽诏书吏不奉宣霸为选择良吏
  分部宣布诏令令民咸知上意然后为条教班行
  民间民知太守之条教皆承天子之意故易于信
  从及其教化既行天子闻之又日诏以称扬之首
卷八十二 第 15a 页 WYG0712-0930c.png
  曰宣布诏令百姓向化而历数其政绩之美且赐
  爵及金并推及其郡民之贤者呜呼汉去三代未
  远其君之求治臣之为治皆有古遗意后世则惟
  以簿书财赋为急未闻有及教化者矣虽有其言
  亦无其实为吏者固不暇于教化万有一焉不罹
  于文法幸矣况望增秩赐金徵入朝以为显官哉
  后世有志于教化之君其尚以宣帝为法有志于
  教化之吏其尚以黄霸为法
卷八十二 第 15b 页 WYG0712-0930d.png
卓茂为密令劳心谆谆视民如子举善而教口无恶言
吏人亲爱而不忍欺之人有言亭长受其米肉遗者茂问
之知其自以恩意遗之非从其求谓之曰人所以贵于禽
兽者以有仁爱知相敬事也今邻里长老尚故馈遗此
乃人道所以相亲况吏与民乎吏顾不当乘威力彊请
求耳凡人之生群居杂处故有经纪礼义以相交接亭
长素善吏岁时遗之礼也人曰苟如此律何故禁之茂
曰律设大法礼顺人情今我以礼教汝汝必无怨恶以
卷八十二 第 16a 页 WYG0712-0931a.png
律治汝汝何所措其手足乎一门之内小者可论大者
可杀也且归念之于是人纳其训吏怀其恩数年教化
大行道不拾遗
  臣按卓茂所谓律设大法礼顺人情专以礼教民
  而不以法治真古所谓循良之吏使天下郡县皆
  得若人而治之而知所缓急轻重则天下日底于
  治平矣
鲁恭为中牟令专以德化为理不任刑罚邑人许伯等
卷八十二 第 16b 页 WYG0712-0931b.png
争田累守令不能决恭为平理曲直皆退而自责辍耕
相让
  臣按教化之所以不行者以利心胜而义心微也
  民间之讼多起于财产兄弟以之而相阋骨肉以
  之而相残皆自此始也为守令者苟能为民分理
  而使之均平则词讼不兴人和而俗厚矣教化其
  有不行也哉
秦彭迁山阳太守以礼训人不任刑罚崇好儒雅敦明
卷八十二 第 17a 页 WYG0712-0931c.png
庠序每春秋飨射辄修升降揖逊之仪乃为人设四诫
以定六亲长幼之礼有遵奉教化者擢为乡三老常以
八月致酒肉以劝勉之吏有过咎罢遣而己不加耻辱
百姓怀爱莫有欺犯后转颍川太守肃宗巡幸再幸颍
川辄赏赐恩宠甚厚
许荆为桂阳太守郡滨南州风俗脆薄不识学义荆为
设丧纪昏姻制度使知礼禁尝行春到耒阳县民有蒋
均者兄弟争财互相言讼荆对之叹曰吾荷国重任而
卷八十二 第 17b 页 WYG0712-0931d.png
教化不行咎在太守乃顾使吏上书陈状乞诣廷尉均
兄弟感悟各求受罪在任十二年父老称歌徵拜谏议
大夫
  臣按荆以郡民兄弟相争讼为教化不行而任咎
  于己且至上书言状乞诣廷尉然非其平昔设为
  丧纪昏姻制度使民知礼禁而遽然而为此举则
  是矫激好名非真实也君子所不贵
仇览为遂亭长劝人生业为制科令至于果菜为限鸡
卷八十二 第 18a 页 WYG0712-0932a.png
豕有数农事既毕乃令子弟群居还就黉学其以轻游
恣者皆役以田桑严设科罚躬助丧事赈恤穷寡期年
称大化览初到亭人有陈元者独与母居而母诣览告
元不孝览惊曰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此
非恶人当是教化未至耳母守寡养孤苦身投老奈何
肆忿于一朝欲致子以不义乎母闻感悔涕泣而去览
乃亲到元家与其母子饮因为陈人伦孝行譬以祸福
之言元卒成孝子
卷八十二 第 18b 页 WYG0712-0932b.png
  臣按仇览一亭长耳视今乡老里长之役而乃能
  以教化化民为事况受天子千里百里之寄者乎
  使普天之下大而一郡次而一邑下而至于闾里
  之间凡为民之长者皆能以教化为务天下有不
  平治者哉
吴祐迁胶东相政惟仁简以身率物民有相争诉者辄
闭閤自责然后科行所讼以道譬之或身到闾里重相
和解自是争讼省息吏民不欺
卷八十二 第 19a 页 WYG0712-0932c.png
任延为九真太守骆越之民无嫁娶礼法延乃移书属
县各使男年二十至五十女年十五至四十皆以年齿
相配其贫无礼聘令长吏以下各省俸禄以赈助之同
时娶者二千馀人是岁风雨顺节谷稼丰衍吏民为立
祠后拜武威太守首除暴害吏民累息即造立学宫自
掾吏子孙皆令诣学受业复其徭役章句既通悉显拔
荣进之郡遂有儒雅之士
齐苏琼为南清河太守有百姓乙普明兄弟争田积年
卷八十二 第 19b 页 WYG0712-0932d.png
不断各相援据乃至百人琼召普明兄弟谕之曰天下
难得者兄弟易求者田地假令得田地失兄弟心如何
因而下泪诸證人莫不洒泣普明兄弟叩头乞外更思
分异十年遂同住
后魏封回为安州刺史山民愿朴父子宾旅同寝一室
回下车劝令别处其俗遂改
  臣按今所谓中州之域渐染山民之俗其为治化
  之累大矣请痛禁之
卷八十二 第 20a 页 WYG0712-0933a.png
清河王励为楚州刺史城北有伍子胥庙其俗敬鬼祈
祷者必以牛酒至破产业励叹曰子胥贤者岂宜损百
姓乃告谕所部自此遂止
  臣按鬼神无处无之民之祀神虽其俗尚之失然
  亦足以见鬼神之理自然感通之妙但不可破赀
  产以备牲牢耳宜为明禁惟许以鸡鹜羔豚有以
  牛祭者罪坐其师巫盖民愚而惑苟有疾厄必事
  祈祷虽冒禁犯罪不顾也惟禁其惑诱之人则自
卷八十二 第 20b 页 WYG0712-0933b.png
  然止息
隋梁彦光为相州刺史时人情险诐妄起风谣彦光欲
革其弊用秩俸招致山东大儒每乡立学非圣哲之业
不得教授常以季月召集亲临策试有勤学异等聪明
有闻者升堂设馔其馀并坐廊下有好争讼惰业无成
者坐之庭中设以草具及大比当举行宾贡之礼祖送
郊外资以财物于是人皆劝励风俗大改
唐高士廉为益州长史蜀土俗薄畏鬼而恶疾父母病
卷八十二 第 21a 页 WYG0712-0933c.png
危殆不躬扶持杖头挂食遥以哺之兄弟异财罕通假
借士廉随力劝诱有不悛者亲率官吏诣门劝谕由是
一里翕然多为孝弟兼命儒生讲论坟典勉励后进教
化复兴
韩愈为潮州刺史下牒请置乡校云孔子曰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不如以德礼为先而辅以政刑
也欲用德礼未有不由学校师弟子者此州学废日久
进士明经百十年间不闻有业成贡于王庭试于有司
卷八十二 第 21b 页 WYG0712-0933d.png
者人吏目不识乡饮酒之礼耳未尝闻鹿鸣之歌忠孝
之行不劝亦县之耻也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今此州
户万有馀岂无庶民者耶刺史县令不躬为之师里闾
后生无所从学尔赵德秀才沉雅专静颇通经有文章
能知先王之道论说且排异端而宗孔氏可以为师矣
请摄海阳县尉为衙推官专勾当州学以督生徒兴恺
悌之风刺史出己俸百千以为举本收其赢馀以给学
生厨馔自此潮人日趣文学立祠祀之至今
卷八十二 第 22a 页 WYG0712-0934a.png
常衮为福建观察使设立乡校使学者作为文章亲加
讲导与为客主均礼观游宴飨与焉由是风俗一变岁
得贡士甚盛后衮卒闽人以衮配享于学宫
宋韩琦知并州河东俗杂羌夷用火葬琦为买田封表
刻石著令使得葬于其中人遂以焚尸为耻
  臣按自古中国无焚尸之俗至佛氏自西域入中
  国始有之为人子者乃忍其亲之体魄付之烈焰
  不孝之罪莫大焉琦为郡独能禁之今此风犹存
卷八十二 第 22b 页 WYG0712-0934b.png
  民习成俗非严刑痛禁之不能止请著为令有犯
  禁者以毁伤父母律问罪并坐其举火之人是亦
  崇孝道美风俗之一端
陈襄为仙居令民不知教襄于正岁耆老来贺作文一
篇曰为吾民者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夫妇有恩男
女有别子弟有学乡闾有礼贫穷患难亲戚相救昏姻
死丧邻保相助无堕农业无作盗贼无学赌博无好争
讼无以恶陵善无以富吞贫行者让路耕者让畔班白
卷八十二 第 23a 页 WYG0712-0934c.png
者不负戴于道路则为礼义之俗矣使门人读于庭且
谕之曰吾秩满即去尔有子弟亟遣就学于是耆老相
语感德叹嗟翕然从之学者兴起
程颢为晋城令民以事至邑者必告之以孝弟忠信度
乡村远近为保伍使之力役相助患难相恤孤煢残废
者责之亲党使无失所行旅出其途者疾病皆有所养
诸乡皆有校暇时亲召父老与之语儿童所读书为正
其句读教者不善则为易置俗始甚野不知为学乃择
卷八十二 第 23b 页 WYG0712-0934d.png
子弟之秀者聚而教之乡民为社会为立科条旌别善
恶使有劝有耻在县三岁民爱之如父母
  臣按程颢在晋城仅三年耳而其德教有如此者
  使之久于其任必大有所成就今守令以九年为
  满朝廷苟责之以成效其间必有超出伦类而能
  以明道之德教为治者治平之基端在于此
朱熹知漳州以习俗未知礼采古丧葬嫁娶之仪揭以
示之命父老解说以教子弟土俗崇信释氏男女聚僧
卷八十二 第 24a 页 WYG0712-0935a.png
庐为传经会女不嫁者为庵舍以居熹悉禁之
  臣按朱熹在漳州首以礼教化俗今其所著家礼
  我太宗皇帝已表章颁布天下请命有司举行并
  命提学宪臣督视有不奉行者问以违制之罪如
  此则礼教兴行而异端不待禁革自然废息
余仲宽宰剑之顺昌时闽俗生子多者至三四子则后
皆不举为其资产不足以赡也若女则不待三往往溺
之建剑尤甚仲宽乃作戒杀子文召诸乡父老为人信
卷八十二 第 24b 页 WYG0712-0935b.png
服者列坐庑下以俸置醪醴亲酌饮之出其文使归劝
其乡人无得杀子岁月间活者以千计转运判官曹辅
上其事朝廷嘉之就改仲宽一官仍令再任复为立法
推行一路
  臣按溺子之俗至今浙东为甚请自今有除为浙
  东守令者考满上课必书云自到任之后民并无
  溺子者如有不实坐降一级如此则民间举子必
  多户口日增是亦仁政之大端也
卷八十二 第 25a 页 WYG0712-0935c.png
    以上广教化以变俗臣按治者君也所以为
    治者民也推君之治而致之民者吏也治道
    有二曰政曰教政以法令行之也易教以道
    义行之也难教之本虽在于人君正身齐家
    以为感化之机然地非一方而遐外者未易
    以遍达人非一类而疏远者未易以遽及是
    故明君在上知教化为治道之急务则必设
    学校明礼义立条教以晓谕而引导之使之
卷八十二 第 25b 页 WYG0712-0935d.png
    皆囿于道义之中而为淳厚之俗而又必择
    守令之人布吾之政教丁宁告诫使其知朝
    廷意向所在而其为政必以教化为先变不
    美之俗以为美化不良之人以为良使人人
    皆善良家家皆和顺由家而邑由邑而郡民
    风士习如出一律则天下之大治平之基实
    自此而积累也
 大学衍义补卷八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