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七 第 1a 页 WYG0869-0122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春明梦馀录卷五十七
吏部左侍郎孙承泽撰
太医院
太医院在阙东礼部后初置医学提举司后改太医监
又改太医院设院使院判御医吏目等官主诊视攻疗
调养之事凡医术十三科医生世专科习其业曰大方
脉曰小方脉曰妇人曰疮疡曰针灸曰眼曰口齿曰接
卷五十七 第 1b 页 WYG0869-0122b.png
骨曰伤寒曰咽喉曰金镞曰按摩曰咒由后二科今无
传洪武六年四月置御药奉御一人直长二人药童十
人俱以内官内使充之设太医院御医四人以太医院
医士充之凡收受四方贡献名药及储蓄药品奉御一
人掌之凡贡御药饵医官就内局循制太医院官诊视
御脉御医参看较同约会奉御就内局合药将药贴连
名封记具本开写本方药性治症之法于日月之下医
官奉御书名以进置簿历中书省印其缝凡进药奏本
卷五十七 第 2a 页 WYG0869-0123a.png
既具随即附簿年月下书名奉御收掌以凭稽考烹调
御药太医官与奉御监视每二服合为一服使煎熟分
为二器其一器太医院先尝次奉御其一器进御
古者史官乐官与夫医卜之官皆世掌之业不兼
官官不二事惧其不精也况夫医不三世不服其
药执技以事上者惟医为难精惟疾病为不可不
谨是故食医之下有疾医调饮食者不兼于治病
也疾医之下有疡医察内證者不兼于外證也疡
卷五十七 第 2b 页 WYG0869-0123b.png
医之下有兽医治禽兽者不兼于治人也
所谓食医者凡人之疾未有不生于饮食之不谨
今也饮食膳羞珍酱之齐既以时而视之咸酸甘
苦辛之助又以时而和之牛羊犬豕鱼雁之宜又
以其物而会之凡所以调和王之饮食而助养王
之血气未尝不及于惬适疾病何自而生乎是故
治之于未然之前也不独食医为然膳夫之下如
烹人则掌水火凡美恶新旧之不同则必辨之如
卷五十七 第 3a 页 WYG0869-0123c.png
庖人内饔则掌禽兽凡腥臊膻香之不可食则必
辨之苟有一物之伤生害气者无所不致其察也
又不独烹人庖人内饔为然凡五齐七菹之用醯
者则有醢人以掌之凡百事之用盐者则有盐人
以掌之醯酸盐咸然后足以成五味之甘而致四
时之和气补五脏之不足故虽琐琐末节而必立
之官以致膳羞酒醴之物凌人于夏则鉴冰以进
以禦暑恶之气六宫六寝之脩宫人于春冬则掌
卷五十七 第 3b 页 WYG0869-0123d.png
炉炭之共以辟寒湿之气井匽以流其清泚而泄
其污秽沐浴以澡雪其精神而悦怿其肤体苟有
以助王之养而全其内外之和者无所不致其备
也又不独醯人盐人凌人宫人为然内宰之职以
阴礼教六宫以阴礼教九嫔九嫔则以时御叙于
王所女御则御叙于王之燕寝苟可以防微而杜
渐戕其真而蛊惑其心志者无所不致其严也王
之所以护养如此而何疾之可致耶大抵味以养
卷五十七 第 4a 页 WYG0869-0124a.png
精者也药石以治疾者也养精为本养形次之治
疾为下
凌人之官日在北陆而藏冰西陆朝觌而出之司
爟之官季春出火民咸从之季秋内火民亦如之
夫出火而藏冰皆所以助阳而抑阴内火而求冰
皆所以助阴而抑阳以是达阴阳之气而均寒暑
之节是以冬无愆阳夏无伏阴疠疾不作民不夭
札
卷五十七 第 4b 页 WYG0869-0124b.png
天有五星故有五行以为寒暑以为阴阳风雨晦
明分为四时序为五节淫则为灾以生寒热少腹
感心之疾人有四肢五脏化为五气一觉一寐吐
纳往来流为荣卫章为气色发为声音以生喜怒
哀乐爱恶欲之情过则有伤夫天之寒暑阴阳风
雨晦明既足以伤形而人之喜怒阴阳运于荣卫
之间交通则和有馀不足则病
周礼医师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察天五
卷五十七 第 5a 页 WYG0869-0124c.png
运并时六气视人五声五色九窍九脏之动以探
百病之原决死生之分而度针石汤火之所施为
之经方本草药石寒温之性量疾病浅深度气感
轻重假药味五苦六辛之滋调水火齐和之宜以
通闭解结致五味五谷五药之养而反之于平至
齐之得犹磁石取铁以物相使拙者失理以热益
热以寒益寒精气内伤而见于外以愈为剧以生
为死故谚曰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卷五十七 第 5b 页 WYG0869-0124d.png
宋人王炎运气说五运六气之说不见于儒者之
六经而见于医家之素问夫素问乃先秦古书虽
未必皆黄帝岐伯之言然秦火以前春秋战国之
际有如和缓秦越人辈虽甚精于医其察天地阴
阳五行之用未能若是精密也则其言虽不尽出
于黄帝岐伯其旨亦必有所从受矣且夫寒暑燥
湿风火者天之阴阳三阴三阳上奉之木土金水
火者地之阴阳生长化收藏下应之而五运行于
卷五十七 第 6a 页 WYG0869-0125a.png
其间即五行之化气也天数中于五戊居之地数
中于六已居之戊己土也化气必以五六故甲己
化土而居于其首土生金故乙庚次之金生水故
丙辛次之水生木故丁壬次之木生火故戊癸次
之此化气之序也地之三阴三阳亦五行尔而火
独有二五行之妙理也盖木王于东火王于南金
王于西水王于北而土王于四维戊附于戌而在
乾已附于辰而在巽而未之对冲在丑故辰戌丑
卷五十七 第 6b 页 WYG0869-0125b.png
未寄王之位也未在西南其卦为坤其时为长夏
以其处四时之中吕氏月令谓之中央土此土正
王之位也春木生火秋金生水冬水生木而夏火
制金生气绝矣惟土王于西南然后以火生土以
土生金四时之序循环不穷然火方王于午土遽
王于未则火气必耗故君火以名其气温而未热
相火以位与太阴同处未申之间奉君令以行暑
气于是火不耗于土不屈于金故丙盛则庚伏此
卷五十七 第 7a 页 WYG0869-0125c.png
火所以独分君相之位也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
子子甲相合命曰岁立曰行四周而为一纪天以
六为节故气以六期而为一备地以五为制故运
以五岁而为一周运统一岁于四时之表气分六
位于一岁之中风雨燥湿寒暑其应有候其至有
期然用以占焉往往不效非素问之无验用其说
者知常而不知变故也凡物理有常必有变虽天
地之运动往来消息盈虚可以逆其必然者常也
卷五十七 第 7b 页 WYG0869-0125d.png
若其变则无所不至可知而不可必也尝试即其
常而言之五太之运是为太过其至先时五少之
运是为不及其至后时惟平气则不疾不徐其至
以时其大略如此火运上临少阴水运上临太阳
木运上临厥阴金运上临阳明土运上临太阴谓
之天符木运临卯火运临午金运临酉水运临子
土运临四维谓之岁会五太与在泉气同谓之同
天符五少与在泉气同谓之同岁会若是者其气
卷五十七 第 8a 页 WYG0869-0126a.png
和土运上见厥阴火运上见太阳谓之天刑运水
运上见少阳金运上见厥阴谓之运刑天若是者
其气乖此皆五运之常也主气各居一步厥阴主
初少阴少阳次之太阴阳明又次之太阳主终六
位不迁客气与岁推移子岁太阳之水为初丑岁
厥阴之木为初迭相往来而少阳之为初气乃在
太阴之后半岁以前司天主之半岁以后在泉主
之其大略如此若其情则有相得与不相得其位
卷五十七 第 8b 页 WYG0869-0126b.png
则有顺有逆相得者木火相临火土相临之类也
不相得者金木相临水火相临之类也父临子则
顺木居少阳之位是已反此则寒水居金位斯逆
矣君临臣则顺君火居少阳之位是已反此则相
火居君火之位斯逆矣此皆六气之常也及论其
变则有正有邪于是有变有胜有复有郁有发有
淫有承当时而行者正也非时而行者邪也当时
而行其过则为变非时而行其至则为胜其救则
卷五十七 第 9a 页 WYG0869-0126c.png
为复抑而不伸则为郁郁而怒起则为发陵其所
胜则为淫极而必反则为承假如太角之化为启
拆而变为摧拉太徵之化为暄燠而变为炎烈正
化之为变者然也少角木气不足清胜而热复少
徵火气不足寒胜而雨复邪化之正复然也寒胜
而无阳燄是为火郁热甚而无凄清是为金郁抑
而不伸者然也水郁而发则为冰雹土郁而发则
为飘骤郁而怒起者然也风淫所胜则克太阴热
卷五十七 第 9b 页 WYG0869-0126d.png
淫所胜则克阳明陵其所胜者也相火之下水气
承之湿土之下风气承之极则有反者然也然摧
拉之变不应普天悉皆大风炎烈之变不应薄海
悉皆燔灼清气之胜不应宇宙无不明洁雨气之
复不应山泽无不蒸溽郁也发也淫也承也其理
皆然凡此者其应非有候其至非有期是以可知
而不可必也其应非有候则有不时而应者矣其
至非有期则有卒然而至者矣是故千里之远其
卷五十七 第 10a 页 WYG0869-0127a.png
变相似者有之百里之近其变不同者亦有之即
其时当其处随其变而占焉则吉凶可知况素问
之所以论天地之气化者将以观其变而救民之
疾也夫大而天地小而人之一身五行之气皆在
焉天地之气有常无变则人亦和平而无灾天地
之气变而失常则疾疠之所从出也是故木气胜
则肝以实病脾以虚病火气胜则心以实病肺以
虚病此医者所能致察儒者不得其详也至于官
卷五十七 第 10b 页 WYG0869-0127b.png
天地理阴阳顺五行使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
凄风秋无苦雨和平之气行于两间国无水旱之
灾民无妖孽之疾此儒者所当致察医家未必能
知也素问亦略言之矣五行之精是为五纬与运
气相应有岁星有畏星以此察其行之逆顺而占
其吉凶然必曰德者福之过者罚之则是运气之
和平而为休祥有德者居之也运气之乖戾而为
灾眚有过者致之也虽然其说略而未详吾儒之
卷五十七 第 11a 页 WYG0869-0127c.png
经则详矣洪范九畴始于五行中于皇极终于五
福六极圣人建极于上以顺五行之用是以天下
之民有五福而无六极有五福皆可以康宁矣无
六极皆免于疾病此其道固有行乎运气之外者
是谓大顺成周之时尝见之由庚之诗作而阴阳
得由其道华黍之诗作而四时不失其和由仪之
诗作而万物各得其宜此建皇极顺五行使民有
五福而无六极之验也是故素问方技之书而洪
卷五十七 第 11b 页 WYG0869-0127d.png
范则圣人经世之大法也知有素问不知有洪范
方技之流也知有洪范不知有素问儒者何病焉
又本草正经序本草旧三卷药三百六十有五种
梁陶弘景附名医别录亦三百六十有五种分七
卷唐显庆中苏恭增百十有四种国朝开宝中卢
多逊重定增百三十有三种元祐中掌禹锡补注
附以新补八十有二种新定十有七种合一千七
十有六种分二十有一卷新旧混并经之本文遂
卷五十七 第 12a 页 WYG0869-0128a.png
晦今摭旧辑为三卷序之曰衣有蔽膝樽有元酒
乐有土鼓苇籥存古也存古者何不忘其初也世
莫古于上古人莫圣于三皇伏羲有易神农有本
草黄帝有素问等书医在后世据方投治则圣人
济天下之仁术也古书竹简火于秦易以卜筮存
本草素问以方技存其天乎西汉去古未远班固
艺文志序医四种三十有六家独弃本草不录淮
南王安曰神农尝百草滋味一日七十毒医方始
卷五十七 第 12b 页 WYG0869-0128b.png
兴楼缓少诵医经本草方衍数十万言平帝元始
五年举天下通医术本草者吏为驾轺传遣诣京
师时重本草如此固不录何也梁七录始载神农
本草三卷或者谓初未著文字师学相传谓之本
草颇疑其不然今考其书论药性温凉味甘苦多
异殆后人所附益非本文古之人能谨起居薄滋
味嗜欲故受病少医又神圣则用药三百六十有
五种有馀矣后之人不能摄生风湿寒暑侵其肌
卷五十七 第 13a 页 WYG0869-0128c.png
肤劳苦无极弊其筋骨饮啖无度伤其肠胃嗜欲
无已竭其精髓故受病多医又上非和缓巧非扁
仓故用药一千七十有六种而犹若不足是以删
取本文三篇以存古又以儆庸医和缓已远扁仓
不生药视古三倍庸医借此射利幸而中攘臂有
矜色不中病者死医盖自如与操刃杀人者相去
几何噫
洪武间吕复群经古方论内经素问世称黄帝岐
卷五十七 第 13b 页 WYG0869-0128d.png
伯问答之书及观其旨意殆非一时之言其所撰
述亦非一人之手刘向指为诸韩公子所著程子
谓出于战国之末而其大略正如礼记之萃于汉
儒而与孔子子思之言并传也盖灵兰秘典五常
政六元正纪等篇无非阐明阴阳五行生制之理
配象合德实切于人身其诸色脉病名针灸治要
皆推是理以广之而皇甫谧之甲乙杨上善之太
素亦皆本之于此而微有异同医家之大纲要法
卷五十七 第 14a 页 WYG0869-0129a.png
无越是书矣然按西汉艺文志有内经十八卷及
扁鹊白氏二内经凡三家而素问之目乃不列至
隋经籍志始有素问之名而不指为内经唐王冰
乃以九灵九卷牵合汉志之数而为之注释复以
阴阳大论托为其师张公所藏以补其亡逸而其
用心亦勤矣惜乎朱墨混淆玉石相乱训诂失之
于迂疏引援或至于未切至宋林亿高若讷等正
其误文而增其缺义颇于冰为有功今于各篇之
卷五十七 第 14b 页 WYG0869-0129b.png
内注意与经相类者仍断章摘句而释以己意冀
与同志商确非敢妄议前修也内经灵枢汉隋唐
艺文志皆不录隋有针经九卷唐有灵宝诗及黄
帝九灵经十二卷而已或谓王冰以九灵更名为
灵枢又谓九灵尤详于针故皇甫谧名之为针经
即隋志针经九卷苟一书而二名不应唐志别出
针经十二卷也所谓灵宝注者乃扁鹊太元君所
笺世所罕传宋季有灵枢略一卷今亦湮没绍兴
卷五十七 第 15a 页 WYG0869-0129c.png
初史崧并是书为十二卷而复其旧较之他本颇
善学者当与素问并观盖其旨意互相发明故也
本草三卷旧称神农本经汉艺文志未尝录至梁
陶隐居始尊信而表章之谓此书应与素问同类
但后人多更修饬之耳秦皇所焚医方卜术不与
故犹得全录及遭汉献之迁徙晋怀之奔迸文籍
焚爢千不遗一今之所存有此三者皆妄也宋高
保衡等校正内经乃云详王氏元珠世无传者今
卷五十七 第 15b 页 WYG0869-0129d.png
之元珠乃后人附托之文耳虽非王氏之书亦于
素问十九卷二十四卷颇有发明余尝合素问观
之而密语所述乃六气之说与高氏所指诸卷全
不侔疑必刋传者所误也原其所从盖捃摭内经
六微旨及至真要等五篇洎天元玉册要言而附
会杂说其诸纪运休祥之应未必可徵实伪书也
苟启玄别撰果见于世又岂止述气运一端而已
览者取其长而去其短可也中藏经八卷少室山
卷五十七 第 16a 页 WYG0869-0130a.png
邓处中云华先生佗游公宜山古洞值二老人授
以疗病之法得石床上书一函用以施试甚验余
乃先生外孙因吊先生寝室梦有所授获是经于
石函中其托为荒诞如此竟不考传狱吏焚书之
实其伪不攻自破按唐志有吴普集华氏药方别
无中藏之名普其弟子宜有所集窃意诸卷是其
本经然所出郡县乃多后汉时制疑张仲景华元
化所记旧经之药止三百六十五种因而注释分
卷五十七 第 16b 页 WYG0869-0130b.png
为七卷唐李英公世绩与苏恭参考得失又增一
百一十四种分为二十卷世谓之唐本草宋刘翰
等又附益医家常用者一百二十种伪蜀孟昶亦
命其臣韩保升等以唐本图经参比增广世谓之
蜀本草至宋掌禹锡等补注新旧药合一千八十
二种定以白字为神农所说黑字为名医所传草
石之品可谓大备他若雷公以下蔡邕徐大山秦
承祖王季璞郑虔诸公所撰名本草者凡三十九
卷五十七 第 17a 页 WYG0869-0130c.png
部三百五十卷虽显晦不齐无非辅翼旧经焉耳
近代陈衍作本草折衷王好古作汤液本草亦删
繁之遗意也窃意旧记郡县古今沿革不同及一
物而根苗异名或同名异质而主疗互见者尚须
考定俾归于一可也难经十三卷乃秦越人祖述
黄帝内经设为问答之辞以示学者所引经言多
非灵素本文盖古有其书而今亡之耳隋时有吕
博望注本不传宋王惟一集五家之说而醇疵或
卷五十七 第 17b 页 WYG0869-0130d.png
相乱惟虞氏粗为可观纪齐乡注稍密乃附辨杨
元操吕广王宗正三子之非周仲立颇加订易而
考证未明李子野亦为句解而无所启发近代张
洁古注后附药殊非经意王少卿演绎其说目曰
重元亦未足以发人之蕴余尝辑诸家之长先训
诂而后辞意窃附鄙说其间以便后学未敢以为
是也伤寒论十卷乃后汉张机仲景用素问热论
之说广伊尹汤液而为之至晋王叔和始因旧说
卷五十七 第 18a 页 WYG0869-0131a.png
重为撰次而宋成无已复为之注释其后庞安常
朱肱许叔微韩祗和王实之流固亦互有开发而
大纲大要无越乎吐汗下温四法而已盖一证一
药万选万中千载之下如合符节前修指为群方
之祖信矣所可憾者审脉时汩王氏之言三阴率
多断简况张经王传亦往往反覆后先亥豕相杂
自非字字句句熟玩而精思之未有能造其阃奥
者陈无择尝补三阴證药于三阴论其意盖可见
卷五十七 第 18b 页 WYG0869-0131b.png
矣近人徐止善作伤寒补亡恐与先哲之意不合
余因窃举大要以补成氏之未备知医君子或有
所取也脉经十卷乃西晋太医令王叔和本诸内
经素问九灵及扁鹊仲景元化之说裒次而成实
医门之龟镜诊切之指的自与近代仿托铃诀者
不同历岁既深传授不一各秘所藏互有得失至
宋秘阁林亿等始考证谬妄颇加改易意其新撰
四时经之类皆林氏所增入陈孔顾何大任毛升
卷五十七 第 19a 页 WYG0869-0131c.png
王宗卿辈皆尝审订刋传今不多见近人谢坚白
以其所藏善本刻于豫章传者始广余尝摭其精
语并引内经之辞作诊切枢要二卷非敢剪其冗
复间亦补其缺漏且附私说各条之下以与同志
研究尔脉诀一卷乃六朝高阳生所撰托以叔和
之名谬立七表八里九道之目以惑学者通真子
刘元宾为之注且续歌括附其后辞既鄙俚意亦
滋晦今代王光国删其旧辞而益以新语既不出
卷五十七 第 19b 页 WYG0869-0131d.png
其畦径安能得乎本原馀如清溪徐裔甄权李上
交辈皆自撰著凡十馀家亦每蹈袭前说在叔和
之所不取读者止记入式歌以驯至乎脉经可也
病源论五十卷乃隋大业太医博士巢元方等奉
敕撰集原诸病候而附以养生导引诸法裒成一
家之书醇玼相混盖可见矣宋之监署乃用为课
试元复循袭列医门之七经然附会杂糅非复当
时之旧具眼者当自见之吴景贤亦作病源一书
卷五十七 第 20a 页 WYG0869-0132a.png
近代不传太始天元玉册元诰十卷不知何人所
作历汉至唐诸艺文志俱不载录其文自与内经
不类非战国时书其间有天皇真人昔书其文若
道正无为先天有之太易无名先于道生等语皆
老氏遗意意必老氏之徒所著大要推原五运六
气上下临御主客胜复政化淫正及三元九宫太
乙司政之类殊为详明深足以羽翼内经六微旨
五常政等篇太元君扁鹊为之注犹郭象之于南
卷五十七 第 20b 页 WYG0869-0132b.png
华非心学之所易晓观其经注一律似出一人之
手谓扁鹊为黄帝时人则其书不古谓扁鹊为秦
越人则传中无太元君之号医门仿托率多类此
元珠密语十卷乃启元子所述其自序谓得遇元
珠子而师事之与我启蒙故自号启元子盖启问
于元珠也目曰元珠密语乃元珠子密而口授之
言也及考王氏素问序乃云辞理秘密难粗论述
者别撰元珠以陈其道二序政自相戾意者元珠
卷五十七 第 21a 页 WYG0869-0132c.png
之名取诸蒙庄子所谓黄帝遗元珠使罔象得之
之语则师事元珠子而号启元论非普辈不能作
邓氏特附别方而更今名耳观其方中用太平钱
并山药者盖太平乃宋熙陵初年号薯蓣以避厚
陵偏讳而始名山药其馀可以类推然脉要及察
声色形证等说必出元化遗意览者细为审谛当
自知之圣济经十卷宋徽宗所作大要祖述内素
而引援六经旁及老氏之言以阐轩岐遗旨政和
卷五十七 第 21b 页 WYG0869-0132d.png
间颁是经于两学辟雍生吴禔为之解义若达道
正纪等篇皆足以裨益治道启迪众工馀如孕元
立本制字命物二三章释诸字义失于穿凿良由
不考六书之过瑕瑜具存固无害于美玉也其论
诸医有曰扁鹊医如秦鉴烛物妍𡟎不隐又如奕
秋遇敌著著可法观者不能测其神机仓公医如
轮扁斲轮得心应手自不能以巧思语人张长沙
如汤武之师无非王道其攻守奇正不以敌之大
卷五十七 第 22a 页 WYG0869-0133a.png
小皆可制胜华元化医如庖丁解牛挥刀而肯綮
无碍其造诣自当有神虽欲师之而不可得孙思
邈医如康成注书详于训诂其自得之妙未易以
示人味其膏腴可以无饥矣庞安常医能启扁鹊
之所秘法元化之可法使天假其年其所就当不
在古人下钱仲阳医如李靖用兵度越纵舍卒与
法会其始以颅
方著名于时盖因扁鹊之因时
所重而为之变尔陈无择医如老吏断案深于鞫
卷五十七 第 22b 页 WYG0869-0133b.png
谳未免移情就法自当其任则有馀使之代治则
繁剧许叔微医如顾恺写神神气有馀特不出形
似之外可模而不可及张易水医如濂溪之图太
极分阴分阳而包括理气其要以古方新病自为
家法或者失察欲指图为极则近乎画蛇添足矣
刘河间医如橐驼种树所在全活但假冰雪以为
春利于松柏而不利于蒲柳张子和医如老将对
敌或陈兵背水或济河焚舟置之死地而后生不
卷五十七 第 23a 页 WYG0869-0133c.png
善效之非溃则北矣其六门三法盖长沙之绪馀
也李东垣医如狮弦新縆一鼓而竽籁并息胶柱
和之七均由是而不谐矣无他希声之妙非开指
所能知也严子礼医如欧阳询写字善守法度而
不尚飘逸学者易于摹仿终乏汉晋风度张公度
医专法仲景如简斋赋诗每有少陵气韵王德肤
医如虞人张罗广络原野而脱兔殊多诡遇获禽
无足算者
卷五十七 第 23b 页 WYG0869-0133d.png
宋人沈括良方序予尝论治病有五难辨疾治疾
饮药处方别药此五也今之视疾者唯候气口六
脉而已古之人视疾必察其声音颜色举动肤理
情性嗜好问其所为考其所行已得其大半而又
遍诊人迎气口十二动脉疾发于五脏则五色为
之应五声为之变五味为之偏十二脉为之动求
之如此其详然而犹惧失之此辨疾之难一也今
之治疾者以一二药书其服饵之节授之而已古
卷五十七 第 24a 页 WYG0869-0134a.png
之治疾者先知阴阳运历之变故山林川泽之窍
发而又视其老少肥瘠贵贱居养性术好恶忧喜
劳逸顺其所宜违其所不宜或药或火或刺或砭
或风或液矫易其故常捭摩其性理抟而索之投
机顺变间不容发而又调其衣服理其饮食异其
居处因其情变或治以天或治以人五运六气冬
寒夏暑旸雨电雹鬼灵厌蛊甘苦寒暑之莭从先
胜复之用此天理也盛衰强弱五脏异禀饮食异
卷五十七 第 24b 页 WYG0869-0134b.png
好循其所同察其所偏不以此一形彼不一不以
一人例此众人此人事也言不能传之于书亦不
能喻之于口其精过于承蜩其察甚于刻棘目不
舍色耳不失声手不释脉犹惧其差也授药遂去
而希十全不其难哉此治疾之难二也古之饮药
者煮炼有节饮啜有宜药有可以久煮有不可以
久煮者有宜炽火有宜温火此煮炼之节也宜温
宜寒或缓或速或乘饮食喜怒而饮食喜怒为用
卷五十七 第 25a 页 WYG0869-0134c.png
者有违饮食喜怒而饮食喜怒为敌者此饮啜之
宜也而水泉有美恶操药之人有勤惰如此而责
药之不效者非药之罪也此服药之难三也药之
单用为难如世之处方者以一药为不足又以众
药益之殊不知药之有相使者有相反者有相合
而性易者方书虽有使佐畏恶之性而古人所未
言人情所不测者庸可尽哉如酒之于人有饮之
踰石而不乱者有嚅咳则颠眩者漆之于人有终
卷五十七 第 25b 页 WYG0869-0134d.png
日抟漉而无害者有触之则疮烂者焉知他药于
人无似之者此禀赋之异也南人食猪鱼以生北
人食猪鱼以病此风气之异也水银得硫黄而赤
如丹得矾石而白如雪人之欲酸者无过于醋矣
以醋为未足又益之以枨二酸相济宜甚酸而反
甘巴豆善利也以巴豆之利为未足而又益之以
大黄则其利反折蟹与柿常食之而无害也二物
相遇不旋踵而呕此色为易见味为易知呕利为
卷五十七 第 26a 页 WYG0869-0135a.png
大变故人人知之至于相合而之他藏致他疾者
庸可易知邪如乳石之忌参术触者多死至于五
石散则皆用参术此古人处方之妙而世人或未
论也此处方之难四也医诚艺也方诚善也用之
中节也而药或非良其奈何哉橘过江而为枳麦
得湿而为蛾鸡踰岭而黑鸲鹆踰岭而白月亏而
蚌蛤消露下而蚊蝝斥此形气之易知者也性岂
独不然乎予观越人萟茶畦稻一沟一垄之异远
卷五十七 第 26b 页 WYG0869-0135b.png
不能数步则色味顿殊况药之所生秦越燕楚之
相远而又有山泽膏瘠燥湿之异禀岂能物物尽
其所宜又素问说阳明在天则花实戕气少阳在
泉则金石失理如此之论采掇者固未尝恤也抑
又取之有早晚藏之有良楛风雨燥湿动有稿暴
今之处药或有恶火者必日之而后咀然安知采
藏之家不尝烘焙哉又不能必此辨药之难五也
此五者大槩而已其微至于言不能宣其详至于
卷五十七 第 27a 页 WYG0869-0135c.png
书不能载岂庸庸之人而可以易言医哉予治方
最久有方之良者辄异疏之世之为方者称其治
效尝喜过实千金肘后之类尤多溢言使人不复
敢信予所谓良方者必目睹其验始著于篇闻不
预也然人之疾如向所谓五难者方岂能必良哉
一睹其验即谓之良殆不异乎刻舟以求遗剑者
予所以注著其状于方尾疾有相似者庶几偶直
云耳篇无次序随得随注以与人拯道贵速故不
卷五十七 第 27b 页 WYG0869-0135d.png
假久伏待完也
元好问伤寒会要序往予在京师闻镇人李杲明
之有国医之目而未之识也壬辰之兵明之与予
同出汴梁于聊城于东平与之游者六年于今然
后得其所以为国医者为详盖明之世以赀雄乡
里诸父读书喜宾客所居竹里名士日造其门明
之幼岁好医药时易州人张元素以医名燕赵间
明之捐千金从之学不数年尽传其业家既富厚
卷五十七 第 28a 页 WYG0869-0136a.png
无事于技操有馀以自重人不敢以医名之大夫
士或病其资高謇少所降屈非危急之疾有不得
已焉者则亦未始谒之也大槩学于伤寒痈疽眼
目病为尤长伤寒则著会要三十馀万言其说曰
伤寒家有经禁时禁病禁此三禁者学医者人知
之然亦顾所以用之为何如耳会要推明仲景朱
奉议张元素以来备矣见证得药见药识证以类
相从指掌皆在仓猝之际虽使粗工用之荡然如
卷五十七 第 28b 页 WYG0869-0136b.png
载司南以适四方而无问津之惑其用心博矣于
他病也以古方为胶柱本乎七方十剂之说所取
之药特以意增损之一剂之出愈于托密友而役
孝子他人盖不能也北京人王善甫为京兆酒官
病小便不利目睛凸出腹胀如鼓膝以上坚硬欲
裂饮食且不下甘淡渗泄之药皆不效明之来谓
众医言疾深矣非精思不能处我归而思之夜参
半忽揽衣而起曰吾得之矣内经有之膀胱者津
卷五十七 第 29a 页 WYG0869-0136c.png
液之府必气化乃出焉渠辈已用渗泄之药矣而
病益甚是气不化也启玄子云无阳者阴无以生
无阴者阳无以化甘淡渗泄皆阳药独阳无阴欲
化得乎明日以群阴之剂投不再服而愈西台掾
萧君瑞二月中病伤寒发热医以白虎投之病者
面黑如墨本證遂不复见脉沉细小便不禁明之
初不知用何药也及诊之曰此立夏以前误用白
虎之过得无已投白虎耶白虎大寒非行经之药
卷五十七 第 29b 页 WYG0869-0136d.png
止能寒肺脏不善用之则伤寒本病隐曲于经络
之间或更以大热之药救之以去阴邪则他證必
起非所以救白虎也有温药之升阳行经者吾用
之有难者云白虎大寒非大热何以救君之治奈
何明之曰病隐于经络间阳不升则经不行经行
则本證见矣本證又何难焉果如其言而愈魏邦
彦之夫人目翳暴生从下而上其色绿肿痛不可
忍明之曰翳从下而上病从阳明来也绿非五色
卷五十七 第 30a 页 WYG0869-0137a.png
之正殆肺与肾合而为病耶乃就画工家以墨调
腻粉合而成色谛视之曰与翳色同矣肺肾为病
无疑矣乃泻肺肾之邪而以入阳明之药为之使
既效矣而他日病复作者三其所从来之经与翳
色各异乃复以意消息之曰诸脉皆属于目脉病
则目从之此必经不调经不调则目病未已也问
之果然因如所论而治之疾遂不作冯内翰叔献
之侄栎年十五六病伤寒目赤而顿渴脉七八至
卷五十七 第 30b 页 WYG0869-0137b.png
医欲以承气下之已煮药而明之适从外来冯告
之当用承气明之切脉大骇曰几杀此儿内经有
言在脉诸数为热诸迟为寒今脉八九至是热极
也而会要大论云病有脉从而病反者何也脉至
而从按之不鼓诸阳皆然此传而为阴證矣趣持
姜附来吾当以热因寒用法处之药未就而病者
爪甲变顿服者八两汗寻出而愈陕帅郭巨济病
偏枯二指著足底不能伸迎明之京师明之至以
卷五十七 第 31a 页 WYG0869-0137c.png
长针刺委中深至骨而不知痛出血一二升其色
如墨又且谬刺之如是者六七服药三月病良愈
裴择之夫人久病寒热月事不至者数年已喘𠻳
矣医者率以蛤蚧桂附等投之明之曰不然夫病
阴为阳所搏温剂大过故无益而反害投以寒血
之药则经行矣已而果然宣德侯经略之家人病
崩漏医莫能效明之切脉且以纸疏其證多至四
十馀种为药疗之明日而二十四證减前后五六
卷五十七 第 31b 页 WYG0869-0137d.png
日良愈明之设施皆此类也戊戌之夏予将还太
原其子执中持所谓会要者来求为序乃以如上
数事冠诸篇使学者知明之之笔于书其已试之
效盖如此云
许衡论病證书梁宽甫證候右胁肺部也𠻳而唾
血举动喘促者肺诊也发热脉数不能食者火来
刑金肺与脾俱虚也肺与脾俱虚而火乘之其病
为逆如此者例不可补泻盖补金则虑金与火持
卷五十七 第 32a 页 WYG0869-0138a.png
而喘咳益增泻火则虑火不退位而痃癖反盛正
宜补中益气汤先扶元气少以活病药加之闻已
用此药而不获效意必病势苦逆而药力未到也
当与宽甫熟论远期秋凉庶就平复盖脉病恶春
夏火气至秋冬则退也止宜于益气汤中随四时
阴阳升降浮沉温凉寒热及见有證增损服之
或觉气壅间服加
减枳术丸或有饮间服局方枳术汤数月后庶逆
卷五十七 第 32b 页 WYG0869-0138b.png
气少回逆气回则治法可施但恐今日以至色青
色赤及脉弦脉洪则无及矣近世论医有主河间
刘氏者有主易州张氏者张氏用药依准四时阴
阳而增损之正内经四气调神之义医而不知此
妄行也刘氏用药务在推陈致新不使少有怫郁
正造化新新不伤之义医而不知此无术也然而
主张氏者或未尽张氏之妙则瞑眩之剂终莫敢
投至失几后时而不救者多矣主刘氏者或未悉
卷五十七 第 33a 页 WYG0869-0138c.png
刘氏之蕴则劫效目前阴损正气遗祸于后日者
多矣能用二家之长而无二家之弊则治庶几乎
宽甫病候初感必深所伤物当时消导不尽停滞
淹延变生他证以至于今恐亦宜仿刘氏推陈致
新之意少加消导药于益气汤中庶有渐缓之期
也鄙见如此未敢以为必然惟吾才卿元甫子益
共商论之
刘因内经类编序近世医有易州张氏学于其书
卷五十七 第 33b 页 WYG0869-0138d.png
虽无所不考然自汉以下则惟以张机王叔和孙
思邈钱乙为得其传其用药则本七方十剂而操
纵之其为法自非暴卒必先以养胃气为本而不
治病也识者以为近古而东垣李明之则得张氏
之学者而其论著治验略见遗山集中镇人罗谦
甫尝从之学一日遇予言先师尝教予曰夫古虽
有方而方则有所自出也均脚气也而有南北之
异南多下湿而其症则经之所谓水清湿而湿从
卷五十七 第 34a 页 WYG0869-0139a.png
下受者也孙氏知其然故其方施之南人则多愈
若夫北地高寒而人亦病足则以所谓饮发于中
跗尰于下与谷入多而气少湿居下者也我知其
然故我方之施于北犹孙方施之于南也子为我
分经病證而类之则庶知方之所自出矣予自承
命凡三脱藁而先师三毁之研磨订定三年而后
成名曰内经类编敢望吾子序夫内经十六卷素
问外九卷不经见且勿论姑以素问言之则程邵
卷五十七 第 34b 页 WYG0869-0139b.png
两夫子皆以为战国书矣然自甲乙以来则又非
战国之旧矣自朱墨以来则又非甲乙之旧矣而
今之所传则又非战国之旧矣苟不于其
所谓全书者观其文而察其理焉则未有识其真
是而贯通之者今先生之为此也疑特令学者熟
于此而后会于彼焉尔苟为不然则不若戒学者
之从事于古方而学者苟不能然则不若从事古
方者之为愈也罗亦以为然予闻李死今三十年
卷五十七 第 35a 页 WYG0869-0139c.png
罗祠而事之如平生薄俗中而能若是是可序年
月日刘某序
王祎医论予观近时言医者莫盛于吴中而吴中
世业医者莫盛于葛氏葛氏之医其术善于推五
运六气之盛衰以审病证而定治法此仲正之术
所以异于人人也盖仲正之诸父曰恒斋者尝自
著书其说以谓医当视时之盛衰而为损益刘守
真张子和辈值金人强盛民悍气刚故多用宣泄
卷五十七 第 35b 页 WYG0869-0139d.png
之法及其衰也兵革之馀饥馑相仍民劳志困故
张洁古李明之辈多加补益之功至宋之季年医
者大抵务守护元气而不知攻伐之机能养病而
不能治病失在不知通其变也其为说如此可谓
能明夫气运之变而通于阴阳之化者矣
宋驸马都尉褚澄脉论袪疑曰医者可以生人可
以杀人所系尤重故世子拜医重之至也切脉之
际沉微弦𦂳之少差投药之间表里汗下之少误
卷五十七 第 36a 页 WYG0869-0140a.png
则不复有再生之理此世之所通患然亦在所未
暇论夫所谓脉者世皆知王叔和之时诀矣左心
小肠肝胆肾右肺大肠脾胃命此五脏六腑一定
之位也医者于一指之间以前半指为心后半指
为小肠他部皆然而或者以六腑乃五脏之应以
轻取重按之间为五脏六腑之别切脉之法其说
有二彼是则此非彼非则此是部位未定况望其
不谬于症耶又有大可疑者妇人之脉惟以尺脉
卷五十七 第 36b 页 WYG0869-0140b.png
之常盛与男子相反而脉诀谓反此背看切疑其
有说也夫男女形体绝异阴阳殊途也故男生而
覆女生而仰男则左旋女则右转凡阳气自下而
上阴气自上而下男主施与女主受男子之命在
肾而处五脏六腑之极下女人之命在乳而处五
脏六腑之极上气形皆异脉传于气形之间者也
何乃男子之与女人略不少异耶况背看二字殆
必有说既言反此又言背看必不止于常弱常强
卷五十七 第 37a 页 WYG0869-0140c.png
之分也乃观褚澄尊生经而前之疑者始以释然
尊生经曰脉分两手手分三部隔尺寸者命之曰
关去肘度尺曰尺关前一寸为寸左手之寸极上
右手之尺极下男子阳顺自下生上故极下之地
右尺为受命之根本如天地未分元气混沌也既
受命矣万物从土而出惟脾为先故尺上之关为
脾脾土生金故关上之寸为肺肺金生水故右手
之寸越左手之尺为肾肾水生木故左手尺上之
卷五十七 第 37b 页 WYG0869-0140d.png
关为肝肝木生火故关上之寸为心女子阴逆自
上生下故极上之地左手之寸为受命之根本既
受命矣万物从土而出惟脾为先故左手寸下之
关为脾脾土生金故关下之尺为肺肺金生水故
左手之尺越右手之寸为肾肾水生木故右手寸
下之关为肝肝木生火故关下之尺为心男子右
手尺脉常弱初生微眇之气也女子右手尺脉常
强心火之位也非男非女之身感以妇人则男脉
卷五十七 第 38a 页 WYG0869-0141a.png
应诊动以男子则女脉顺指不察乎此难与言医
矣
脉自内经以下历周秦汉鲜有得其旨趣者至晋
王叔和以脉鸣时撰有脉经可谓详切独惜其以
大小肠候之两寸致后人高阳生假其名乘讹集
为脉诀遂致脉经几隐晦也至宋庞安常始得经
意而有人迎寸口之辨嗣后论脉未能或之先也
安常云察脉之要莫急于人迎寸口是二脉相应
卷五十七 第 38b 页 WYG0869-0141b.png
如两引绳阴阳均则绳之大小等凡平人之脉人
迎大于春夏寸口大于秋冬何谓人迎喉旁取之
内经所谓别于阳者也越人不尽取诸穴之脉但
取手太阴之行度鱼际后一寸九分以配阴阳之
数而得关格之脉然不先求喉引绳之义则昧尺
寸阴阳关格之所起寸四倍于尺则上鱼际为溢
故言溢者寸倍尺极矣溢之脉一名关一名内格
一名阴乘之脉曰外关者自关以上外脉也阴拒
卷五十七 第 39a 页 WYG0869-0141c.png
阳而出故曰外格阴生于寸动于尺今自关以上
溢于鱼际而关以后脉伏行是为阴壮乘阳而阳
竭阳竭则死脉有是者死矣此所谓寸口四倍于
人迎为关阴之脉者也关以后脉当一寸而沉过
者谓尺中倍于寸口至二倍则八寸而为覆故言
覆者尺倍寸极矣覆之脉一名曰内关一名曰外
格一名曰乘阳之脉内关者关以下内脉也外格
者阳拒阴而内入也阳生于尺动于寸今自关以
卷五十七 第 39b 页 WYG0869-0141d.png
下覆入尺泽而关以前脉伏行则为阳元乘阴而
阴竭阴竭亦死脉有是者死矣此所谓人迎四倍
于寸口为格阳之脉也经曰人迎与寸口皆盛过
四倍则为关格关格之脉羸不能极天地之精气
而死所谓关格者覆溢是也虽然独覆独溢则补
泻以生之尺部一盛泻足少阳补足厥阴二盛泻
足太阳补足少阴三盛泻足阳明补足太阴皆一
泻而一补之四盛则三阳极导之以针当尽取少
卷五十七 第 40a 页 WYG0869-0142a.png
阳阳明太阴之穴脉静者取三阳于足脉数者取
于手泻阳二当补于阴一至寸而反之脉有九候
者寓浮中沉于寸关尺也且越人不敢取十二经
之穴直以二经配合于手太阴行度自尺至寸一
寸九分之位复分三部部中有浮中沉以配天地
人也又曰中风木伤寒金温水热火温病起于湿
湿则土病土病而诸脏受其害其本生于金木水
火四脏之变也阳浮阴濡为阴风湿阳数阴实为
卷五十七 第 40b 页 WYG0869-0142b.png
温毒阳濡阴急为湿温阴阳俱盛为温疟其治之
也风湿取足厥阴木手少阴火湿温专取少阳火
伤寒取手太阴经手少阴火湿温取足少阴水乡
人皆为我能与伤寒语我察伤寒与四温变辨其
疑似而不可乱也故定阴阳于喉手配覆溢于尺
寸寓九候于浮沉分四候于伤寒此皆扁鹊略开
其端而参以内经诸书考究而得其说审而用之
顺而治之病不逃焉
卷五十七 第 41a 页 WYG0869-0142c.png
脉要曰医之家诀脉三部九候莫知其所由从世
谓宗叔和秦越人叔和秦越人自以为发明内经
而内经谓尺内两傍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
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鬲右外以候
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中左外
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
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颈足中事
也以是详谛之三部之相属错而背何欤又轻按
卷五十七 第 41b 页 WYG0869-0142d.png
得腑脉重按得脏脉且深疑焉以按之上下分阴
阳于腑脏则九候之浮中沉乃不能施于九候九
候废而诊道荒何以制方剂哉然则古今名家能
奏功纪籍皆倖而偶中者夫脉者血之府呴之为
气濡之为血气运脉之外而血荣脉之中故十二
经十五络又八奇经惟贮而官者为脏腑以见于
脉若合系而独持之则无所名于具矣故心包络
三焦不得为无位两肾不得为自离而叔和异之
卷五十七 第 42a 页 WYG0869-0143a.png
并其可谛者
唐许胤宗医有神效或劝其著书贻后世者答曰
医特意耳思虑精则得之脉之候幽而难明吾意
所解莫能宣也古之上医要在视脉病乃可识病
与药值惟用一物攻之气纯而愈速今之人不善
为脉以情度病多其物以幸有功譬猎不知兔广
络原野冀一人获之术亦疏矣一药偶得他味相
制弗能专力此愈难之验也脉之妙处不可传虚
卷五十七 第 42b 页 WYG0869-0143b.png
著方剂终无益于世此吾所以不著书也
刘玉咨脉说天以二气五行化生万物灵而为人
然察其虚实寒温燥湿死生存乎脉尔自素难抉
其微王叔和萃为脉经世所传脉诀盖六朝高阳
生所纂其为言曰左心小肠肝胆肾右肺大肠脾
胃命又曰妇人反此背观之尺脉第三同断病褚
澄为之论曰男子阳顺自下生上右手之尺为受
命之本既受命矣万物从土而出惟脾为先故尺
卷五十七 第 43a 页 WYG0869-0143c.png
上之关为脾脾土生金故关上之寸为肺肺金生
水故自右手之寸越左手之尺为肾肾水生木故
左手尺上之关为肝肝木生火故关上之寸为心
其言如此可谓察于理而得其要矣然又谓女子
阴逆自上生下左手之寸为受命之本万物从土
而出惟脾为先故左手寸下之关为脾脾土生金
故关下之尺为肺肺金生水故左手之尺越右手
之寸为肾肾水生木故右手寸下之关为肝肝木
卷五十七 第 43b 页 WYG0869-0143d.png
生火故关下之尺为心其言又如此则可谓惑于
人而不察其理也
春明梦馀录卷五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