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一 第 1a 页 WYG0657-0555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国朝官史卷三十一
书籍十
字学
康熙字典一部
圣祖仁皇帝以六书音义繁赜小学诸书鲜能精当
特命排纂字典卷首列检字辨似等韵备考补遗自一
画以下部分班列为十二集凡四十册康熙五
卷三十一 第 1b 页 WYG0657-0555b.png
十年校刋
圣祖仁皇帝御制序 易传曰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
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周官外史掌达书
名于四方保氏养国子教以六书而考文列于三重
盖以其为万事百物之统纪而足以助流政教也古
文篆隶随世递变至汉许氏始有说文然重义而略
于音故世谓汉儒识文字而不识子母江左之儒识
四声而不识七音七音之传肇自西域以三十六字
卷三十一 第 2a 页 WYG0657-0555c.png
为母从为四声横为七音而后天下之声总于是焉
尝考管子之书所载五方之民其声之清浊高下各
象其川原泉壤浅深广狭而生故于五音必有所偏
得则能全备七音者鲜矣此历代相传取音者所以
不能较若画一也自说文以后字书善者于梁则玉
篇于唐则广韵于宋则集韵于金则五音集韵于元
则韵会于明则洪武正韵皆流通当世衣被后学其
传而未甚显者尚数十百家当其编辑皆自谓毫发
卷三十一 第 2b 页 WYG0657-0555d.png
无憾而后儒推论辄多同异或所收之字繁省失中
或所引之书滥疏无准或字有数义而不全或音有
数切而不备曾无善兼美具可奉为典常而不易者
朕每念经传至博音义繁赜据一人之见守一家之
说未必能会通罔缺也爰命儒臣悉取旧籍次第排
纂切音解义一本说文玉篇兼用广韵集韵韵会正
韵其馀字书一音一义之可采者靡有遗逸至诸书
引證未备者则自经史百子以及汉晋唐宋元明以
卷三十一 第 3a 页 WYG0657-0556a.png
来诗人文士所述莫不旁罗博證使有依据然后古
今形体之辨方言声气之殊部分班列开卷了然无
一义之不详一音之不备矣凡五阅岁而其书始成
命曰字典于以昭同文之治俾承学稽古者得以备
知文字之源流而官府吏民亦有所遵守焉是为序
御定音韵阐微一部
康熙五十四年
圣祖仁皇帝命纂韵书
卷三十一 第 3b 页 WYG0657-0556b.png
指授釐定依一百七部之旧而切以
国书合声之法雍正二年告成凡十八卷六年校
刋
世宗宪皇帝御制序 声音之道微矣天地有自然之声
人声有自然之节古之圣人得其节之自然者而为
之依永和声至于八音谐而神人和胥是道也文字
之作无不讲求音韵顾南北异其风土古今殊其转
变喉舌唇齿清浊轻重之分辨在毫釐动多讹舛樊
卷三十一 第 4a 页 WYG0657-0556c.png
然淆混不可究极自西域梵僧定字母为三十六分
五音以总天下之声而翻切之学兴儒者若司马光
郑樵皆宗之其法有音和类隔互用借声类例不一
后人苦其委曲繁重难以骤晓往往以类隔互用之
切改从音和而终莫能得其原也我
圣祖仁皇帝亶聪首出天地万物之奥律历象数之秘
靡弗心解神会洞彻本原以国书合声之法出于自
然足以尽括汉文翻切之要妙也于是指授大学士
卷三十一 第 4b 页 WYG0657-0556d.png
李光地拟定条例节目俾诸生王兰生纂辑之后复
以尚书徐元梦董其成始自康熙五十四年迄今十
载奏竣命之曰音韵阐微盖其为法也缓读则成二
字急读则成一音在音和中尤极其和总出于人声
之自然而无所勉强洵为简明易晓从来翻切家所
莫及而讲求音韵者习之良甚便也虽然此特就切
韵言之耳尝观皇极经世书律感吕而声生吕感律
而音生律吕倡和相生不穷以声音统摄万物之变
卷三十一 第 5a 页 WYG0657-0557a.png
说者谓其以声起数以数合卦而万物之理备焉我
圣祖仁皇帝独见音韵之本原即用以审音定律作乐
崇德其道举无所不贯盖睿知渊通更有极乎至微
者夫岂群下所能仰窥万一哉
钦定叶韵汇辑一部
皇上以叶韵古无专书
特命汇辑
几暇指授博考依据疏其自出以叶韵列今韵之后
卷三十一 第 5b 页 WYG0657-0557b.png
凡十卷乾隆十五年校刋
皇上御制序 叶韵非古也而即古也有今韵而后有
叶韵叶韵者以古韵而协之于今故曰非古然以
今视之则用叶以合义以古视之则非叶而本同
故曰即古朕幼习易诗诸经考其音多与今韵不
合长而泛览百家其用韵亦往往异于今读盖韵
书之行权舆江左至唐以声律取士部分较严而
今所循用则出于宋元人之分并宜其与古不相
卷三十一 第 6a 页 WYG0657-0557c.png
契也三代而上言律吕言谐声言书名其于音韵
当必审清浊别唇齿喉舌有一定之部分勒之简
策与律度量衡象魏之法同为当世所遵守而惜
其世远而不传也好古之士欲忖而求之其道无
由宋吴棫本易诗史汉诸书为韵补子朱子尝取
以释毛诗楚词明杨慎广之为古音号称渊博及
證之群籍其疏略不备者则已多矣因于几暇指
授儒臣博考经史诸子以及唐宋大家之文所用
卷三十一 第 6b 页 WYG0657-0557d.png
古韵举而列之疏其所出次于今韵之后临文索
句就考焉可以恢见闻可以益思致独是四库之
编浩如渊海学士毕生不能穷其读区区掇拾而
覼缕之何异稽躔次而溯有虞氏之敬授汎江淮
河汉而追禹功之疏凿其可指而数者几何然方
之尝鼎之一脔则未始非汲古之助云尔爰授之
梓而行之
清文鉴一部
卷三十一 第 7a 页 WYG0657-0558a.png
国书本天地元音宜有专书垂示万世
圣祖仁皇帝命分类排纂
亲定成书为部三十有六为类二百八十凡二十一卷
康熙四十七年校刋
圣祖仁皇帝御制序 朕惟自昔圣人易结绳以书契用
使天下之义理悉归文字天下之文字悉归六书六
书备而义理无不毕具苟不为讲习修明则形声点
画之制虽存其义几乎息矣我
卷三十一 第 7b 页 WYG0657-0558b.png
太祖高皇帝创业垂训至仁合于天地肇造清书大文
炳如日月
太宗文皇帝上圣之资开天之运继志绍闻丕宣文治
世祖章皇帝神灵首出智勇天授秉英断之资持以恭
俭扩宽仁之量济以忧勤朕以凉德膺
祖宗之鸿图即位多年未尝晷刻不以法祖为念兢业
自守宵旰靡遑万几之暇惟以读书穷理尽吾之志
凡五经四书已经翻译之外如纲目讲义等有关于
卷三十一 第 8a 页 WYG0657-0558c.png
治道者靡不译尽近来老成耆旧渐就凋谢因而微
文奥旨久而弗彰承讹袭舛习而不察字句偶有失
落语音或有不正国书所关至钜政事文章皆由此
出非详加釐定何所折衷非编辑成书何以取法爰
诏儒臣分类排纂以缮槁进呈朕亲御丹黄逐一审
订解诂之疑似者必晰同异于毫芒引据之阙遗者
必援经史以互證或博咨于故老或参考于旧编大
而天文地理小而名物象数十二字母五声切音具
卷三十一 第 8b 页 WYG0657-0558d.png
载集中名曰清文鉴用探音声之本原究字画之详
尽为部三十有六为类二百八十为书二十一卷清
文得此而无馀蕴凡以明
祖德之源流敬本之深意也易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
下朕仰承
列祖创造之宏模深惟国家同文之盛典岁阅数周汇
成全帙诵是编者尚其体朕历载之勤劬因音韵以
求字画因字画以求文章继自今诏令之出纳章奏
卷三十一 第 9a 页 WYG0657-0559a.png
之敷陈以及达于遐陬勒诸琰琬者大经大法咸有
据依一话一言式循典则庶几国书永贻于千百祀
而与日星河汉长垂天壤也夫
清文合蒙古鉴一部
圣祖仁皇帝既定
清文鉴乃以蒙古字合译成书凡二十卷又注三
十卷一并校刋
钦定同文韵统一部
卷三十一 第 9b 页 WYG0657-0559b.png
皇上以字母原本西番而字不备音爰
命译纂韵统曰天竺字母谱曰天竺音韵翻切配合
字谱曰西番字母配合字谱曰天竺西番阴阳
字谱曰大藏经典字母同异考曰华梵字母合
璧谱凡六卷乾隆十五年校刋
皇上御制序粤自切韵字母之学兴于西域流传中
土遂转梵为华而中华之字不特与西域音韵攸
殊即用切韵之法比类呼之音亦不备于是有反
卷三十一 第 10a 页 WYG0657-0559c.png
切有转注甚至有音无字则为之空圈影附其言
浩若河汉而其绪纷如乱丝我国朝以十二字头
括宇宙之大文用合声切字而字无遁音华言之
所未备者合声无不悉具亦无不吻合信乎同文
之极则矣间尝流览梵夹华文笔授充牣支那而
咒语不翻取存印度本音以传真谛顾缁流持诵
迥非西僧梵韵是岂说咒不译之本意耶和硕庄
亲王当
卷三十一 第 10b 页 WYG0657-0559d.png
皇祖时面承音韵阐微之要旨精贯字母博涉明辨爰
命率同儒臣咨之灌顶普善广慈国师章嘉胡土
克图考西番本音溯其渊源别其同异为之列以
图谱系以图说辨阴阳清浊于希微杳渺之间各
得其元音之所在至变而莫能淆至赜而不可乱
既正贝叶流传之讹谬即研穷字母形声之学者
亦可探婆罗门书之窔奥而破拘墟之曲见书成
名之曰同文韵统而著其缘起如此云
卷三十一 第 11a 页 WYG0657-0560a.png
西域同文志一部
乾隆二十四年平定西域纂修
方略各部语言文字在馆诸臣未能通晓
皇上指授臣工排纂同文志示之纲领分门四曰地
名曰山名曰水名曰人名分部四曰天山北路
准噶尔部曰天山南路回部曰青海曰西番每
则首冠
国书次汉字详注次三合切音次蒙古字次西番
卷三十一 第 11b 页 WYG0657-0560b.png
字次托忒字次回字循环毗附重译相通凡二
十四卷
皇上御制序 岁庚午既定同文韵统序而行之盖以
梵音合国书切韵复以国书切韵叶华音字母于
是字无遁音书皆备韵微特支那咒语窔奥可探
而且寰宇方言拘墟尽释兹者西域既平不可无
方略之书然准语回文非纂辑文臣所晓是宜示
之纲领有所遵循俾无蹖驳舛讹之虞因以天山
卷三十一 第 12a 页 WYG0657-0560c.png
北路天山南路准部回部并西藏青海等地名人
名诸门举凡提要始以国书继以对音汉文复继
以汉字三合切音其蒙古西番托忒回字以次缀
书又于汉文下详注其或为准语或为回语于是
兀格蟀自之言不须译鞮象寄而凡识汉字者莫
不通其文解其意瞭若列眉易若指掌书既成名
之曰西域同文志同文云者仍阐韵统之义而特
加以各部方言用明西域纪载之实期家喻户晓
卷三十一 第 12b 页 WYG0657-0560d.png
而无鱼鲁毫釐之失焉然尝思之天高地下人位
乎其中是所谓实也至于文盖其名耳实无不同
文则或有殊矣今以汉语指天则曰天以国语指
天则曰阿卜喀以蒙古语准语指天则曰腾格里
以西番语指天则曰那木喀以回语指天则曰阿
思满令回人指天以告汉人曰此阿思满汉人必
以为非汉人指天以告回人曰此天则回人亦必
以为非此亦一非也彼亦一非也庸讵知孰之为
卷三十一 第 13a 页 WYG0657-0561a.png
是乎然仰首以望昭昭之在上者汉人以为天而
敬之回人以为阿思满而敬之是即其大同也实
既同名亦无不同焉达者契渊源于一是昧者滞
名象于纷殊是志也将以纳方俗于会极袪群疑
之分畛举一例凡豹鼠易辨即世道人心岂云无
裨益哉
御制盛京赋清汉三十六体篆字书一部
国书音韵体制具详
卷三十一 第 13b 页 WYG0657-0561b.png
清文鉴惟旧有篆体未经详备
宝玺印章尚用本字
皇上指授臣工肇制篆文爰据古法成三十六体清
篆诸臣恭请
御制盛京赋摹缮成帙并汉篆三十六体共为七十
二体既广
国书并传古篆各为一册校刋颁行昭示万世
钦定篆文六经四书一部
卷三十一 第 14a 页 WYG0657-0561c.png
圣祖仁皇帝命以小篆摹刻易书诗春秋周礼仪礼论
语大学中庸孟子
亲定成书凡十四册
卷三十一 第 14b 页 WYG0657-0561d.png
国朝宫史卷三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