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通考-元-马端临卷一

卷一 第 1a 页 WYG0610-0027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文献通考卷一
  鄱 阳 马 端 临 贵 与 著
 田赋考一
  历代田赋之制
尧遭洪水天下分绝使禹平水土别九州冀州厥土白
(无块/曰壤)厥田惟中中(田第/五)厥赋上上错(赋第一错谓杂/出第二之赋)
兖州厥土黑坟(色黑而/坟起)厥田惟中下(第/六)厥赋贞(贞正也/州第九)
卷一 第 1b 页 WYG0610-0027b.png
(赋正与/九相当)作十有三载乃同(治水十三年乃有/赋法与他州同)青州厥土
白坟厥田惟上下(第/三)厥赋中上(第/四)徐州厥土赤埴坟(土/黏)
(曰/埴)厥田惟上中(第/二)厥赋中中(第/五)扬州厥土惟涂泥(地泉/湿)
厥田惟下下(第/九)厥赋下上上错(第七杂/出第六)荆州厥土惟涂
泥厥田惟下中(第/八)厥赋上下(第/三)豫州厥土惟壤下土坟
(高者壤下者/垆垆疏也)厥田惟中上(第/四)厥赋错上中(第二杂/出第一)
州厥土青黎(色青黑/沃壤也)厥田惟下上(第/七)厥赋下中三错(第/八)
(杂出第七/第九三等)雍州厥土黄壤厥田上上(第/一)厥赋中下(第/六)
卷一 第 2a 页 WYG0610-0028a.png
州之地定垦者九百一十万八千二十顷
  孔氏曰田下而赋上者人功修也田上而赋下者
  人功少也
  三山林氏曰三代取于民之法不同而皆不出什
  一之数既不出什一之数而乃有九等之差者盖
  九州地有广狭民有多寡其赋税所入之总数自
  有不同不可以田之高下而准之计其所入之总
  数而多寡比较有此九等冀州之赋比九州为最
卷一 第 2b 页 WYG0610-0028b.png
  多故为上上兖州之赋比九州为最少故为下下
  其馀七州皆然非取于民之时有此九等之轻重
  也
五百里甸服(为天子/服理田)百里赋纳总(禾本全/曰总)二百里纳铚
(刈禾/曰铚)三百里纳秸服(半藁去皮曰秸服事也纳总铚/秸之外又使之服输将之事)
百里粟五百里米(量其地之远近而为/纳赋之轻重精粗)
  唐虞法制简略不可得而详其见于书者如此
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
卷一 第 3a 页 WYG0610-0028c.png
  朱子集注曰夏时一夫受田五十亩而每夫计其
  五亩之入以为贡商人始为井田之制以六百三
  十亩之地画为九区区七十亩中为公田其外八
  家各授一区但借其力以助耕公田而不复税其
  私田
周文王在岐(今扶风郡/岐山县)用平土之法以为治人之道地
著为本(地著谓/安土)故建司马法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
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井十为通通十为成成十为
卷一 第 3b 页 WYG0610-0028d.png
终终十为同同方百里同十为封封十为畿畿方千里
故邱有戎马一匹牛三头甸有戎马四匹兵车一乘牛
十二头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一同百里提封万井
戎马四百匹车百乘此卿大夫采地之大者是谓百乘
之家一封三百六十六里提封十万井定出赋六万四
千井戎马四千匹车千乘此诸侯之大者谓之千乘之
国天子之畿内方千里提封百万井定出赋六十四万
井戎马四万匹兵车万乘戎卒七十万人故曰万乘之
卷一 第 4a 页 WYG0610-0029a.png

  按孟子言文王之治岐耕者九一即司马法也然
  自卿大夫采地推而至于诸侯天子者恐是商之
  末造法制隳弛故文王因而修明之非谓在岐之
  时自立千里之畿提封百万之井奄有万乘之兵
  车也
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
  朱子集注曰周时一夫授田百亩乡遂用贡法十
卷一 第 4b 页 WYG0610-0029b.png
  夫有沟都鄙用助法八家同井耕则通力而作收
  则计亩而分故谓之彻其实皆什一也贡法固以
  十分之一为常数惟助法乃是九一而商制不可
  考周制则公田百亩中以二十亩为庐舍一夫所
  耕公田实计十亩通私田百亩为十一分取其一
  盖又轻于什一矣窃料商制亦当似此而以十四
  亩为庐舍一夫实耕公田七亩是亦什一也
遂人凡治野夫间有遂遂上有径十夫有沟沟上有畛
卷一 第 5a 页 WYG0610-0029c.png
百夫有洫洫上有涂千夫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
上有路以达于畿(十夫二邻之田百夫一酂之田千夫/二鄙之田万夫四县之田遂沟洫浍)
(皆所以通水于川也遂广深各二尺沟倍之洫倍沟浍/广二寻深二仞径畛涂道路皆所以通车徒于国都也)
(径容牛马畛容大车涂容乘车一轨道容二轨路容三/轨万夫者方三十三里少半里九而方一同以南亩图)
(之则遂从沟横洫从浍横九浍而川周其外焉去山林/陵麓川泽沟渎城郭宫室涂巷三分之制其馀如此以)
(至于畿则中虽有都/鄙遂人尽主其地)
  右郑注以为此乡遂用沟洫之法也用之近郊乡
  遂
卷一 第 5b 页 WYG0610-0029d.png
匠人为沟洫(主通利田/间之水道)耜广五寸二耜为耦一耦之伐
广尺深尺谓之畎田首倍之广二尺深二尺谓之遂(古/者)
(耜一金两人并发之其陇中曰畎畎上曰伐伐之言发/也畎畎也今之耜岐头两金象古之耦也田一夫之所)
(佃百亩方百步也遂者/夫间小沟遂上亦有径)九夫为井井间广四尺深四尺
谓之沟方十里为成成间广八尺深八尺谓之洫方百
里为同同间广二寻深二仞谓之浍专达于川(井者方/一里九)
(夫所治之田也采地制井田异于乡遂及公邑三夫为/屋屋具也一井之中三屋九夫三三相具以出赋税共)
(治沟也方十里为成成中容一甸甸方八里出田税缘/边一里治洫方百里为同同中容四都六十四成成方)
卷一 第 6a 页 WYG0610-0030a.png
(八十里出田税/缘边十里治浍)
  右郑注以为此都鄙用井田之法也用之野外县
  都
  陈及之曰周制井田之法通行于天下安有内外
  之异哉遂人言十夫有沟以一直度之也凡十夫
  之田之首必有一沟以泻水以方度之则方一里
  之地所容者九夫其间广四尺深四尺谓之沟则
  方一里之内凡四沟矣两旁各一沟中间二沟遂
卷一 第 6b 页 WYG0610-0030b.png
  人云百夫有洫是百夫之地相连属而同以一洫
  泻水以方度之则方十里之成所容者九百夫其
  间广八尺深八尺谓之洫则方十里之内凡四洫
  矣两旁各一洫中间二洫至于浍亦然若川则非
  人力所能为故匠人不为川而云两山之间必有
  川焉遂人万夫有川亦大约言之耳大槩圳水泻
  于沟沟水泻于洫洫水泻于浍浍水泻于川其纵
  横因地势之便利遂人匠人以大意言之遂人以
卷一 第 7a 页 WYG0610-0030c.png
  长言之故曰以达于畿匠人以方言之故止一同
  耳(又曰遂人所言者积数也匠人所言者方法也/积数则计其所有者言之方法则积其所围之)
  (内名之其/实一制也)
  朱子语录曰沟洫以十为数井田以九为数决不
  可合近世诸儒论田制乃欲混井田沟洫为一则
  不可行郑氏注分作两项却是
  永嘉陈氏曰乡遂用贡法遂人是也都鄙用助法
  匠人是也按遂人云百夫有洫十夫有沟即不见
卷一 第 7b 页 WYG0610-0030d.png
  得包沟洫在内若是在内当云百夫十夫之间矣
  匠人沟洫却在内故以间言方十里者以开方法
  计之为九百夫方百里者以开方法计之为万夫
  遂人匠人两处各是一法朱子总其说谓贡法十
  夫有沟助法八家同井其言简而尽矣但不知其
  必分二法者何故窃意乡遂之地在近郊远郊之
  间六军之所从出必是平原旷野可画为万夫之
  田有沟有洫又有途路方圆可以如图盖万夫之
卷一 第 8a 页 WYG0610-0031a.png
  地所占不多以井田一同法约之止有九分之一
  故以径法摊算逐一见其子数若都鄙之地谓之
  甸稍县都乃公卿大夫之采地包山林陵麓在内
  难用沟洫法整齐分画故逐处画为井田虽有沟
  洫不能如图故但言在其间其地绵亘一同之地
  为万夫者九故以径法纽算但止言其母数
  按自孟子有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之说
  其后郑康成注周礼以为周家之制乡遂用贡法
卷一 第 8b 页 WYG0610-0031b.png
  遂人所谓十夫有沟是也都鄙用助法匠人所谓
  九夫为井是也自是两法晦庵以为遂人以十为
  数匠人以九为数决不可合以郑氏分注作两项
  为是而近世诸儒合为一法为非然愚尝考之孟
  子所谓野九一者乃授田之制国中什一者乃取
  民之制盖助有公田故其数必拘于九八居四旁
  为私而一居其中为公是为九夫多与少皆不可
  行若贡则无公田孟子之什一特言其取之之数
卷一 第 9a 页 WYG0610-0031c.png
  遂人之十夫特姑举成数以言之耳若九夫自有
  九夫之贡法十一夫自有十一夫之贡法初不必
  拘以十数而后可行贡法也今徒见匠人有九夫
  为井之文而谓遂人所谓十夫有沟者亦是以十
  为数则似太拘盖自遂而达于沟自沟而达于洫
  自洫而达于浍自浍而达于川此二法之所以同
  也行助法之地必须以平地之田分画作九夫中
  为公田而八夫之私田环之列如井字整如棋局
卷一 第 9b 页 WYG0610-0031d.png
  所谓沟洫者直欲限田之多少而为之疆界行贡
  法之地则无问高原下隰截长补短每夫授之百
  亩所谓沟洫者不过随地之高下而为之蓄泄此
  二法之所以异也是以匠人言遂必曰二尺言沟
  必曰四尺言洫必曰八尺言浍必曰二寻盖以平
  原旷野之地画九夫之田以为井各自其九以至
  于同其间所谓遂沟洫浍者隘则不足以蓄水而
  广则又至于妨田故必有一定之尺寸不可踰也
卷一 第 10a 页 WYG0610-0032a.png
  若遂人止言夫间有遂十夫有沟百夫有洫千夫
  有浍盖是山谷薮泽之间随地为田横斜广狭皆
  可垦辟故沟洫亦不言其尺寸所谓夫间有遂遂
  上有径以至万夫有川川上有路云者姑约略言
  之大意谓路之下即为水沟水沟之下即为田耳
  非若匠人之田必拘以九夫而其沟洫之必拘以
  若干尺也订义所载永嘉陈氏谓遂人十夫有沟
  是以直度之匠人九夫为井是以方言之又谓遂
卷一 第 10b 页 WYG0610-0032b.png
  人所言者积数匠人所言者方法想亦有此意但
  其说欠详明耳然乡遂附郭之地必是平衍沃饶
  可以分画宜行助法而反行贡法都鄙野外之地
  必是有山谷之险峻溪涧之阻隔难以分画宜行
  贡法而反行助法何也盖助法九取其一似重于
  贡然地有肥硗岁有丰凶民不过任其耕耨之事
  而所输尽公田之粟则所取虽多而民无预贡法
  十取其一似轻于助然立为一定之规以乐岁之
卷一 第 11a 页 WYG0610-0032c.png
  数而必欲取盈于凶歉之年至称贷而益之则所
  取虽寡而民已病矣此龙子所以言莫善于助莫
  不善于贡也乡遂迫近王城丰凶易察故可行贡
  法都鄙僻在遐方情伪难知故止行助法此又先
  王之微意也然乡遂之地少都鄙之地多则行贡
  法之地必少而行助法之地必多至鲁宣公始税
  亩杜氏注以为公无恩信于民民不肯尽力于公
  田故履践案行择其善亩好榖者税取之盖是时
卷一 第 11b 页 WYG0610-0032d.png
  公田所收必是不给于用而为此横敛孟子曰诗
  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惟助为有公田由此观之
  虽周亦助也则是孟子之时助法之废已久尽胥
  而为贡法矣孟子特因诗中两语而想像成周之
  助法耳自助法尽废胥而为贡法于是民所耕者
  私田所输者公租田之丰歉靡常而赋之额数已
  定限以十一民犹病之况过取于十一之外乎
大司徒凡造都鄙制其地域而封沟之以其室数制之
卷一 第 12a 页 WYG0610-0033a.png
不易之地家百亩一易之地家二百亩再易之地家三
百亩(不易之地岁种之地美故家百亩一易之地休一/岁乃复种地薄故家二百亩再易之地休二岁乃)
(复种故家/三百亩)
遂人辨其野之土上地中地下地以颁田里上地夫一
廛田百亩莱五十亩馀夫亦如之中地夫一廛田百亩
莱百亩馀夫亦如之下地夫一廛田百亩莱二百亩馀
夫亦如之(莱谓休不耕者廛居也扬子云有田一廛谓/百亩之居孟子所云五亩之宅树之以桑者)
(是/也)
卷一 第 12b 页 WYG0610-0033b.png
小司徒乃均土地以稽其人民而周知其数上地家七
人可任也者家三人中地家六人可任也者二家五人
下地家五人可任也者家二人(一家男女七人以上则/授之以上地所养者众)
(也男女五人以下则授之下地所养者寡/也有夫有妇然后为家可任矣见力役门)
王制制农田百亩百亩之粪上农夫食九人其次食八
人其次食七人其次食六人下农夫食五人庶人在官
者其禄以是为差也(孟子答北宫锜同朱子集注一夫/一妇佃田百亩加之以粪粪多而)
(力勤者为上农其所收可供九人其次用力不齐故有/此五等庶人在官者其受禄不同亦有此五等也王制)
卷一 第 13a 页 WYG0610-0033c.png
(粪作分注疏引周礼小司徒上地家七人解此段按小/司徒言上地中地下地以田之肥瘠言之王制言上农)
(次农下农以人之勤/怠言之当如集注云)
  右按周家授田之制但如大司徒遂人之说则是
  田肥者少授之田瘠者多授之如小司徒之说则
  口众者授之肥田口少者授之瘠田如王制孟子
  之说则一夫定以百亩为率而良农食多惰农食
  少三者不同
西汉食货志理王量能授事四民陈力受职民受田上
卷一 第 13b 页 WYG0610-0033d.png
田夫百亩中田夫二百亩下田夫三百亩岁耕种者为
不易上田休一岁者为一易中田休二岁者为再易下
田三岁更耕之自爰其处(爰于也更谓三岁即改/与别家佃以均厚薄)农民
户人已受田其家众男为馀夫亦以口授田如比(比同/也)
士工商家受田五口当农夫一人(口二/十亩)此谓平土可以
为法者也若山林薮泽原陵淳卤之地(淳尽也泽卤/之田不生)
以肥硗多少为差民年二十受田六十归田七十以上
上所养也十岁以下上所长也十一以上上所强也(勉/强)
卷一 第 14a 页 WYG0610-0034a.png
(劝之以/集事)
  按此言受田之法与大司徒遂人所言略同但言
  馀夫受田如比孟子言馀夫二十五亩集注年十
  六别受田二十五亩俟其壮有室然后更受百亩
  之田则此二十五亩者十六以后十九以前所受
  也
载师掌任土之法以物地事授地职而待其政令(任土/者任)
(其力势所能生育且以制贡赋也物物色之/以知其所宜之事而授农牧衡虞使职之)以廛里任
卷一 第 14b 页 WYG0610-0034b.png
国中之地以场圃任园地以宅田士田贾田任近郊之
地以官田牛田赏田牧田任远郊之地以公邑之田任
甸地以家邑之田任稍地以小都之田任县地以大都
之田任畺地(廛里若今邑居里民居之区域也里居也/园树果蓏之属宅田致仕之家所受田士)
(田圭田也贾田在市贾人其家所受田也官田庶人在/官者其家所受田也牛田牧田畜牧者之家所受之田)
(也赏田赏赐之田公邑谓六遂馀地天子使大夫治之/自此以外皆然家邑大夫之采地小都卿之采地王子)
(弟所食邑也畺五百里王畿界也皆言任者地之形实/不方平如图受田邑者远近不得尽如制其所生育赋)
(贡取正/于是耳)凡任地国宅无征园廛二十而一近郊十一远
卷一 第 15a 页 WYG0610-0034c.png
郊二十而三甸稍县都皆无过十二唯其漆林之征二
十而五(征税也国宅凡官所/有宫室吏所治者也)
  郑氏曰周税轻近而重远近者多役也园廛亦轻
  之者廛无榖园少利也
  山斋易氏曰孟子之说十一之法通乎三代今考
  载师所言任地则不止十一而已毋乃非周人之
  彻法欤郑氏惑焉盖误认载师为任民之法而不
  知其为任地之法也尝考载师之职以宅田士田
卷一 第 15b 页 WYG0610-0034d.png
  贾田任近郊之地故曰近郊十一以官田牛田赏
  田牧田任远郊之地故曰远郊二十而三若公邑
  之田则六遂之馀地家稍小都大都之田则三等
  之采地故曰甸稍县都皆无过十二是六者皆以
  田赋之十一者取于民又以其一分为十分各酌
  其轻重而以其十一十二二十而三者输之于天
  子此皆任地之赋也知任地之法异乎任民之法
  则成周十一之彻法可考矣
卷一 第 16a 页 WYG0610-0035a.png
载师凡宅不毛者有里布凡田不耕者出屋粟凡民无
职事者出夫家之征(不毛不树桑麻布帛也宅不毛者/罚以一里二十五家之布空田者)
(罚以一屋三家之税民无职事者出夫税百亩之税家/税出士徒车辇给徭役赵商问田不耕罚宜重乃止三)
(夫之税粟宅不毛罚宜轻乃以二十五/家之布未达轻重之差郑答语亦不明)闾师凡庶民不
畜者祭无牲不耕者祭无盛不树者无椁不蚕者不帛
不绩者不衰
  按周家立此法以警游惰之民所谓里布屋粟夫
  家之征盖倍蓰而取以困之也所谓无牲无盛无
卷一 第 16b 页 WYG0610-0035b.png
  椁不帛不衰盖禁其合用以辱之也其为示罚一
  也然所罚之里布屋粟国用曷尝仰给于此郑氏
  注谓以共吉凶二服及丧器误矣至孟子言廛无
  夫里之布则知战国时以成周所以罚游惰者为
  经常之征敛矣是无罪而受罚也可乎甚至王介
  甫遂欲举此例以役坊郭之民夫古人五亩之宅
  与田皆受之于官是以不毛者罚之后世官何尝
  以宅地场圃给民而欲举此比乎
卷一 第 17a 页 WYG0610-0035c.png
鲁宣公十五年初税亩(宣公无恩信于民民不肯尽力/于公田履践案行择其善亩好)
(榖者税/取之)
 左氏傅曰非礼也榖出不过藉(谓公田借民力/耕之税不过此)以丰
 财也
 公羊傅曰讥始履亩而税也古者什一而藉什一者
 天下之中正也什一行而颂声作矣
 榖梁傅曰私田稼不善则非吏(非责也吏田畯也言/吏急民使不得营私)
 (田/)公田稼不善则非民(民勤/私也)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
卷一 第 17b 页 WYG0610-0035d.png
 田而履亩十取一也以公之与民为巳悉矣(悉谓尽/其力)
鲁成公元年作邱甲(周礼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邱邱十六井出戎马一匹牛三头)
(四邱为甸甸六十四井出长毂一乘戎马四匹牛十二/头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此甸所赋今鲁使邱出之)
(讥重/敛)
 左氏傅曰为齐难故
鲁哀公十二年用田赋(杜预注左傅邱赋之法因其田/财通出马一匹牛三头今欲别)
(其田及家财各自为赋故名田赋用何休注公羊傅田/谓一井之田赋者敛取其财也言 田赋者若今汉家)
(敛民钱以田为率矣不言井者城郭里巷亦有井嫌悉/赋之礼税民公田不过什一军赋十井不过一乘哀公)
卷一 第 18a 页 WYG0610-0036a.png
(外慕强兵空尽国储/故复用田赋过什一)
 左傅季孙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不对而
 私于冉有曰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
 中敛从其薄如是则以邱亦足矣(邱十六井出戎马/一匹牛三头是赋)
 (之常/法)若不度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
 且子季孙若欲行而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
 又何访焉不听
 国语仲尼不对而私于冉有曰先王制土籍田以力
卷一 第 18b 页 WYG0610-0036b.png
 而砥其远近赋里以入而量其有无任力以夫而议
 其老幼于是乎有鳏寡孤疾有军旅之出则徵之无
 则已(言无军旅则不征/鳏寡孤疾之赋)其岁收田一井出稯禾秉刍
 缶米不是过也(此有军旅之岁所征缶庾也十六斗/曰庾十庾曰秉秉百六十斗四秉曰)
 (筥十筥曰稯稯/六百四十斛)先王以为足若子季孙欲其法也则
 有周公之籍若欲犯法则苟而赋又何访焉
  按四井为邑四邑为邱四邱为甸甸六十四井成
  公以甸赋取之于邱已是四倍于先王之时今详
卷一 第 19a 页 WYG0610-0036c.png
  夫子答语如左傅所载似是以井赋取之于邱(田/乃)
  (一井之田/注见上)则又十六倍于成公之时未应如是其
  酷如国语所载是以军旅之赋施之平时则只是
  每井加赋而未必尽及一邱之数此杜何二公所
  注所以有别赋家财及引汉敛民钱为喻之说也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对曰盍彻乎公
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有若曰百姓足君孰与
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二谓已收公田之租又/履私田之亩十取其一)公又
卷一 第 19b 页 WYG0610-0036d.png
问于孔子孔子曰薄赋敛则人富公曰若是寡人贫矣
对曰岂弟君子人之父母未见子富而父贫也
滕文公使毕战问井地孟子曰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
界不正井地不均榖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
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夫滕壤地褊小将
为君子焉将为野人焉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
君子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卿以下必有圭
田圭田五十亩馀夫二十五亩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
卷一 第 20a 页 WYG0610-0037a.png
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方里而
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
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此其大略也若夫
润泽之则在君与子矣
  朱子集注曰经界谓治地分田经画其沟涂封植
  之界也此法不修则田无定分而豪强得以兼并
  故井地不均赋无定法而贪暴得以多取故榖禄
  不平野郊外都鄙之地九一而助为公田而行助
卷一 第 20b 页 WYG0610-0037b.png
  法也国中郊门之内乡遂之地也田不井授但为
  沟洫使什而自赋其一盖用贡法也周所谓彻法
  盖如此当战国时非惟助法不行其贡亦不止什
  一矣圭田世禄常制之外又有此田以奉祭祀所
  以厚君子不言世禄滕已行之但此未备馀夫年
  十六授此田在百亩之外所以厚野人方里而井
  以下乃周之助法上言野及国中二法此独详于
  治野者国中贡法当时已行但取之过于什一耳
卷一 第 21a 页 WYG0610-0037c.png
魏文侯时租赋增倍于常或有贺者文侯曰今户口不
加而租赋岁倍此由课多也譬如彼治冶令大则薄令
小则厚治人亦如之夫贪其赋税不爱人是虞人反裘
而负薪也徒惜其毛而不知皮尽而毛无所傅 李悝
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以为地方百里提封九万顷
除山泽邑居三分去一为田六百万亩治田勤则亩益
三升(臣瓒曰当言三斗谓治/田勤则亩加三斗也)不勤则损亦如之地方百
里之增减辄为粟百八十万石矣(馀见平/籴门)
卷一 第 21b 页 WYG0610-0037d.png
秦孝公十二年初为赋(纳商鞅说开阡/陌制贡赋之法)
  杜氏通典曰秦孝公用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
  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
  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兵事而务本于内
  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齐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
  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吴氏曰井田受之于公毋得粥卖故王制曰田里
  不粥秦开阡陌遂得卖买又战得甲首者益田宅
卷一 第 22a 页 WYG0610-0038a.png
  五甲首而𨽻役五家兼并之患自此起民田多者
  以千亩为畔无复限制矣
  朱子开阡陌辩曰汉志言秦废井田开阡陌说者
  之意皆以开为开置之开言秦废井田而始置阡
  陌也故白居易云人稀土旷者宜修阡陌户繁乡
  狭者则复井田盖亦以阡陌为秦制井田为古法
  此恐皆未得其事之实也按阡陌者旧说以为田
  间之道盖因田之疆畔制其广狭辨其纵横以通
卷一 第 22b 页 WYG0610-0038b.png
  人物之往来即周礼所谓遂上之径沟上之畛洫
  上之涂浍上之道也然风俗通云南北曰阡东西
  曰陌又云河南以东西为阡南北为陌二说不同
  今以遂人田亩夫家之数考之则当以后说为正
  盖陌之为言百也遂洫从而径涂亦从则遂间百
  亩洫间百夫而径涂为陌矣阡之为言千也沟浍
  横而畛道亦横则沟间千亩浍间千夫而畛道为
  阡矣阡陌之名由此而得至于万夫有川而川上
卷一 第 23a 页 WYG0610-0038c.png
  之路周于其外与夫匠人井田之制遂沟洫浍亦
  皆四周则阡陌之名疑亦因其横从而得之也然
  遂广二尺沟四尺洫八尺浍二寻则丈有六尺矣
  径容牛马畛容大车涂容乘车一轨道二轨路三
  轨则几二丈矣此其水陆占地不得为田者颇多
  先王之意非不惜而虚弃之也所以正经界止侵
  争时蓄泄备水旱为永久之计有不得不然者其
  意深矣商君以其急刻之心行苟且之政但见田
卷一 第 23b 页 WYG0610-0038d.png
  为阡陌所束而耕者限于百亩则病其人力之不
  尽但见阡陌之占地太广而不得为田者多则病
  其地利之有遗又当世衰法坏之时则其归授之
  际必不免有烦扰欺𨼆之奸而阡陌之地切近民
  田又必有阴据以自私而税不入于公上者是以
  一旦奋然不顾尽开阡陌悉除禁限而听民兼并
  买卖以尽人力垦辟弃地悉为田畴而不使其有
  尺寸之遗以尽地利使民有田即为永业而不复
卷一 第 24a 页 WYG0610-0039a.png
  归授以绝烦扰欺𨼆之奸使地皆为田而田皆出
  税以覈阴据自私之幸此其为计正与杨炎疾浮
  户之弊而遂破租庸以为两税盖一时之害虽除
  而千古圣贤傅授精微之意于此尽矣故秦纪鞅
  傅皆云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蔡泽亦曰决
  裂阡陌以静生民之业而一其俗详味其言则所
  谓开者乃破坏刬削之意而非创置建立之名所
  谓阡陌乃三代井田之旧而非秦之所制矣所谓
卷一 第 24b 页 WYG0610-0039b.png
  赋税平者以无欺隐窃据之奸也所谓静生民之
  业者以无归授取予之烦也以是数者合而證之
  其理可见而蔡泽之言尤为明白且先王疆理天
  下均以予民故其田间之道有经有纬不得无法
  若秦既除井授之制矣则随地为田随田为路尖
  斜屈曲无所不可又何必取其东西南北之正以
  为阡陌而后可以通往来哉此又以物情事理推
  之而益见其说之无疑者或乃以汉世独有阡陌
卷一 第 25a 页 WYG0610-0039c.png
  之名而疑其出于秦之所置殊不知秦之所开亦
  其旷僻而非通路者耳若其适当冲要而便于往
  来则亦岂得而尽废之哉但必稍侵削之不复使
  如先王之旧耳或者又以董仲舒言富者连阡陌
  而请限民名田疑田制之坏由于阡陌此亦非也
  盖曰富者一家兼有千夫百夫之田耳至于所谓
  商贾无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亦以千夫百夫之
  收而言盖当是时去古未远此名尚在而遗迹犹
卷一 第 25b 页 WYG0610-0039d.png
  有可考者顾一时君臣乃不能推寻讲究而修复
  之耳岂不可惜也哉
始皇三十一年使黔首自实田
  通典曰夏之贡殷之助周之彻皆十而取一盖因
  地而税秦则不然舍地而税人故地数未盈其税
  必备是以贫者避赋役而逃逸富者务兼并而自
  若加以内兴工作外攘夷狄收大半之赋发闾左
  之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犹未足以赡其欲
卷一 第 26a 页 WYG0610-0040a.png
  也二世承之不变海内溃叛
  按秦坏井田之后任民所耕不计多少已无所稽
  考以为赋敛之厚薄其后遂舍地而税人则其缪
  尤甚矣是年始令黔首自实田以定赋通典所言
  其是年以前所行欤
秦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官或耕豪民之田见
税十五(言贫人无田而耕垦豪富家之/田十分之中以五输田主也)汉兴循而未改
汉兴天下既定高祖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量
卷一 第 26b 页 WYG0610-0040b.png
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
惠帝即位减田租复十五税一(汉初十五税一中/间废今复之也)
文帝十二年诏赐天下民租之半
 晁错说上曰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
 无捐瘠者以蓄积多而备先具也今海内为一土地
 人民之众不避汤禹加以亡天灾水旱而蓄积未及
 何也地有遗利民有馀力生榖之土未尽垦山泽之
 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民贫则奸邪生
卷一 第 27a 页 WYG0610-0040c.png
 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
 则离乡轻家不能禁也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
 不下二人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
 耕夏耘秋穫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四时之间
 无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
 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征暴赋赋敛不
 时朝令而暮改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矣
 方今之道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
卷一 第 27b 页 WYG0610-0040d.png
 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除罪如
 此则富人有爵农民有财粟有所渫夫能入粟以受
 爵皆有馀者也取有馀以供君上则贫民之赋可损
 上从其言令民入粟边拜爵各有差错复言边食足
 支五岁可令入粟郡县郡县足支一岁以上可时赦
 勿收农民租上从之诏赐民田租之半
十三年除民之田租
 诏曰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今勤身从事而有租税
卷一 第 28a 页 WYG0610-0041a.png
 之赋是谓本末无以异也其于劝农之道未备其除
 田之租税
  致堂胡氏曰汉志文帝时封国渐众诸侯王自食
  其地王府所入寡矣又与匈奴和亲岁致金缯后
  数为边患天子亲将出击复因河决有筑塞劳费
  大司农财用宜不致充溢而文帝在位十二年即
  赐民岁半租次年遂除之然则何以足用乎盖文
  帝恭俭百金之费亦不苟用宫阃是效流傅国都
卷一 第 28b 页 WYG0610-0041b.png
  莫有奢侈之习如之何不富其财盖不可胜用矣
  然后知导谀逢恶者纳君于荒淫取之尽锱铢用
  之如泥沙至于财竭下畔而上亡其罪可胜诛哉
  按文帝时贾谊晁错皆以积贮未备为可痛惜说
  帝募民入粟拜爵曾未几而边食可支五岁郡县
  可支一岁遂能尽蠲田之税租者盖当时务末者
  多农贱贾贵一以爵诱之则尽驱而之南亩所谓
  为之者众则财常足虽帝恭俭所致亦劝励之有
卷一 第 29a 页 WYG0610-0041c.png
  方也
景帝元年诏曰间者岁比不登民多乏食夭绝天年朕
甚痛之郡国或硗狭无所农桑系畜或地饶广荐草莽
水泉利而不得徙其议民欲徙宽大地者听之
二年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
  先公曰文帝除民田租税后十三年至景帝二年
  始令民再出田租三十而税一文帝恭俭节用而
  民租不收者至十馀年此岂后世可及
卷一 第 29b 页 WYG0610-0041d.png
武帝元狩元年遣谒者劝种宿麦
 董仲舒说上曰春秋他谷不书至于麦禾不成则书
 之以此见圣人于五榖最重麦禾今关中俗不好种
 麦是岁失春秋之所重而损生民之具也愿陛下诏
 大司农使关中民益种宿麦毋令后时上从之 仲
 舒又说上曰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
 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汉兴循而
 未改古井田法虽难猝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赡
卷一 第 30a 页 WYG0610-0042a.png
 不足(名田占田也名为立限不使富/者过制则贫弱之家可足也)塞并兼之路然
 后可善治也竟不能用
元鼎六年上曰左右内史地名山川源甚众(内史地谓/京兆扶风)
细民未知其利今内史稻田租挈重(挈苦计反收田/租之约令也)
与郡同(郡谓四/方诸郡)其议减令吏民勉尽地利平繇行水勿
失其时
元封四年祠后土赐二县及杨氏无出今年租赋
五年修封禅所幸县无出今年租赋
卷一 第 30b 页 WYG0610-0042b.png
天汉三年修封泰山行所过无出田租
帝末年悔征伐之事乃封丞相田千秋为富民侯下诏
曰方今之务在于力农以赵过为搜粟都尉过能为代
田田一亩三畎(畎垄也/或作畎)岁代处故曰代田(代易/也)古法也
后稷始畎田以二耜为耦(并两耜/而耕)广尺深尺曰畎长终
亩一亩三畎一夫三百畎而播种于畎中苗生叶以上
稍耨陇草因隤其土以附苗根故其诗曰或耘或耔黍
稷嶷嶷耘除草也耔附根也言苗稍壮每耨辄附根比
卷一 第 31a 页 WYG0610-0042c.png
盛暑陇尽而根深能风与旱(能作/耐)故嶷嶷而盛也其耕
耘下种田器皆有便巧率十二夫为田一井一屋故亩
五顷(九夫为井三夫为屋夫百亩于古为十二顷古百/步为亩汉时二百四十步为亩古千二百亩则得)
(今五/顷也)用耦犁二牛三人一岁之收当过缦田亩一斛以
(缦田谓不畎/者音莫干反)善者倍之(善为畎者又过/缦田一斛以上)过使教田太
常三辅(太常主诸陵有/民故亦课田种)大农置工巧奴与从事为作田
器二千石遣令长三老力田及里父老善田者受田器
学耕种养苗状民或苦少牛无以趋泽(趋读曰趣及也/泽雨之润泽)
卷一 第 31b 页 WYG0610-0042d.png
故平都令光教过以人挽犁过奏光以为丞(光史失/其姓)
民相与佣挽犁率多人者田日三十亩少者十三亩以
故田多垦辟过试以离宫卒田其宫壖(而缘/反)(离宫别/处之宫)
(非天子所常居也壖馀也宫壖地谓外垣之内内/垣之外守离宫卒闲而无事因令于壖地为田)课得
榖皆多其旁田亩一斛以上令命家田三辅公田(令离/宫卒)
(教其家田/公田也)又教边郡及居延城(居延张/掖县)是后边城河东
弘农三辅太常民皆便代田用少而得榖多至孝昭时
流民稍还田野垦辟颇有蓄积
卷一 第 32a 页 WYG0610-0043a.png
  石林叶氏曰世多言耕用牛始汉赵过以为易服
  牛乘马引重致远牛马之用盖同初不以耕也故
  华山桃林之事武王以休兵并言而周官凡农政
  无有及牛者此理未必然孔子弟子冉伯牛司马
  牛皆名耕若非用于耕则何取于牛乎汉书赵过
  傅但云亩五顷用耦耕二牛三人其后民或苦少
  牛平都令光乃教过以人挽犁由是言之盖古耕
  而不犁后世变为犁法耦用人犁用牛过特为之
卷一 第 32b 页 WYG0610-0043b.png
  增损其数耳非用牛自过始也耦与犁皆耕事故
  通言之孔子言犁牛之子骍且角则孔子时固已
  用犁此二氏所以为字也
昭帝始元元年诏毋令民出今年田租
始元六年令民得以律占租(武帝时赋敛烦多律/外而取之今始复旧)
元凤二年令三辅太常郡得以菽粟当赋(谓听以菽粟/当钱物也)
宣帝本始元年凤凰集胶东千乘赦天下租税勿收
三年诏郡国伤旱甚者民毋出租赋
卷一 第 33a 页 WYG0610-0043c.png
四年诏被地震伤坏甚者勿收租赋
元康二年诏郡国被灾甚者毋出今年租赋
神爵元年上行幸甘泉河东行所过毋出田租
甘露二年凤凰集新蔡毋出今年租
元帝初元元年令郡国被灾害甚者毋出租赋
二年郡国被地动灾甚者毋出租赋
永光元年幸甘泉所过毋出租赋
成帝建始元年郡国被灾什四以上毋收田租
卷一 第 33b 页 WYG0610-0043d.png
鸿嘉四年郡国被灾害什四以上民赀不满三万勿收
租赋
孝成帝时张禹占郑白之渠四百馀顷他人兼并者𩔖
此而人弥困孝哀即位师丹建言古之圣王莫不设井
田然后治乃可平孝文皇帝承周秦兵革之后天下空
虚故务劝农桑帅以节俭民始充实未有兼并之害故
不为民田及奴婢为限今累世承平豪富吏民赀数钜
万而贫弱逾困盖君子为政贵因循而重改作所以可
卷一 第 34a 页 WYG0610-0044a.png
改者将以救急也亦未可详宜略为限天子下其议丞
相孔光大司空何武奏请诸侯王列侯皆得名田国中
列侯在长安公主名田县道及关内侯吏民名田皆无
过三十顷诸侯王奴婢二百人列侯公主百人关内侯
吏民三十人期尽三年犯者没入官时田宅奴婢贾为
减贱丁傅用事董贤隆贵皆不便也诏书且须后遂寝
不行
哀帝即位令水所伤县邑及他国郡灾害什四以上民
卷一 第 34b 页 WYG0610-0044b.png
赀不满十万皆无出今年租赋
平帝元始二年天下民赀不满二万及被灾之郡不满
十万勿收租税
汉提封田一万万四千五百一十三万六千四百五顷
(提封者大举/其封疆也)其一万万二百五十二万八千八百八十
九顷邑居道路山川陵泽群不可垦其三千二百二十
九万九百四十七顷可垦不可垦定垦田八百二十七
万五百三十六顷汉极盛矣(据元始二年户千二百二/十三万三千每户合得田)
卷一 第 35a 页 WYG0610-0044c.png
(六十七亩百四/十六步有奇)
王莽篡位下令曰古者设井田则国给人富而颂声作
秦为无道坏圣制废井田是以兼并起贪鄙生强者规
田以千数弱者曾无立锥之居汉氏减轻田租三十而
税一而豪民侵凌分田劫假(分田谓贫者无田而取富/人田耕种共分其所收假)
(如贫人赁富人之田劫者/富人劫夺其税欺凌之也)厥名三十实什税五也富者
骄而为邪贫者穷而为奸俱陷于辜刑用不错今更名
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属皆不得买卖其男口不过
卷一 第 35b 页 WYG0610-0044d.png
八而田满一井者分馀田与九族乡党犯令法至死制
度又不定吏缘为奸天下謷謷然陷刑者众后三岁莽
知民愁下诏诸食王田及私属皆得卖勿拘以法然刑
罚深刻他政悖乱用度不足数赋横敛民愈贫困
  荀悦论曰古者什一而税以为天下之中正也今
  汉氏或百一而税可谓鲜矣然豪强人占田逾侈
  输其赋大半官家之惠优于三代豪强之暴酷于
  亡秦是上惠不通威福分于豪强也文帝不正其
卷一 第 36a 页 WYG0610-0045a.png
  本而务除租税适足以资豪强也且夫井田之制
  不宜于人众之时田广人寡苟为可也然欲废之
  于寡立之于众土地布列在豪强卒而革之并有
  怨心则生纷乱制度难行由是观之若高祖初定
  天下光武中兴之后人众稀少立之易矣既未悉
  备井田之法宜以口数占田为之立限人得耕种
  不得卖买以赡贫弱以防兼并且为制度张本不
  亦善乎
卷一 第 36b 页 WYG0610-0045b.png
  老泉苏氏曰周之时用井田井田废田非耕者之
  所有而有田者不耕也耕者之田资于富民富民
  之家地大业广阡陌连接募召浮客分耕其中鞭
  笞驱役视以奴仆安坐四顾指麾于其间而役属
  之民夏为之耨秋为之穫无有一人违其节度以
  嬉而田之所入已得其半耕者得其半有田者一
  人而耕者十人是以田主日累其半以至于富强
  耕者日食其半以至于穷饿而无告夫使耕者至
卷一 第 37a 页 WYG0610-0045c.png
  于穷饿而不耕不穫者坐而食富强之利犹且不
  可而况富强之民输租于县官而不免于怨叹嗟
  愤何则彼以其半而供县官之税不若周之民以
  其全力而供上之税也周之什一以其全力而供
  什一之税也使其半供什一之税犹用十二之税
  然也况今之税又非特止于什一而已则宜乎其
  怨叹嗟愤之不免也噫贫民耕而不免于饥富民
  坐而饱且嬉又不免于怨其弊皆起于废井田井
卷一 第 37b 页 WYG0610-0045d.png
  田复则贫民有田以耕榖食粟米不分于富民可
  以无饥富民不得多占田以锢贫民其势不耕则
  无所得食以地之全力供县官之税又可以无怨
  是以天下之士争言复井田既又有言者曰夺富
  民之田以与无田之民则富民不服此必生乱如
  乘大乱之后土旷而人稀可以一举而就高祖之
  灭秦光武之承汉可为而不为以是为恨吾又以
  为不然今虽使富民奉其田而归诸公乞为井田
卷一 第 38a 页 WYG0610-0046a.png
  其势亦不可得何则井田之制九夫为井井间有
  沟四井为邑四邑为邱四邱为甸甸方八里旁加
  一里为一成成间有洫其地百井而方十里四甸
  为县四县为都四都方八十里旁加十里为一同
  同间有浍其地万井而方百里百里之间为浍者
  一为洫者百为沟者万既为井田又必兼备沟洫
  之制夫间有遂遂上有径十夫有沟沟上有畛百
  夫有洫洫上有涂千夫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
卷一 第 38b 页 WYG0610-0046b.png
  川上有路万夫之地盖三十二里有半而其间为
  川为路者一为浍为道者九为洫为涂者百为沟
  为畛者千为遂为径者万此二者非塞溪壑平涧
  谷夷邱陵破坟墓坏庐舍徙城郭易疆陇不可为
  也纵使尽能得平原旷野而遂规画于其中亦当
  驱天下之人竭天下之粮穷数百年专力于此不
  治他事而后可以望天下之地尽为井田尽为沟
  洫已而又为民作屋庐于其中以安其居而后可
卷一 第 39a 页 WYG0610-0046c.png
  吁亦已迂矣井田成而民之死其骨已朽矣古者
  井田之兴其必始于唐虞之世乎(井田之法起于/黄帝事见乡党)
  (门/)非唐虞之世则周之世无以成井田唐虞启之
  至于夏商稍稍葺治至周而大备周公承之因遂
  申定其制度疏整其疆界非一日而遽能如此也
  其所由来者渐矣夫井田虽不可为而其实便于
  今今诚有能为近井田者而用之则亦可以苏民
  矣乎闻之董生曰井田虽难卒行宜少近古限民
卷一 第 39b 页 WYG0610-0046d.png
  名田以赡不足名田之说盖出于此而后世未有
  行者非以不便民也惧民不肯损其田以入吾法
  而遂因此以为变也孔光何武曰吏民名田毋过
  三十顷期尽三年而犯者没入官夫三十顷之田
  周民三十夫之田也纵不能尽如周制一人而兼
  三十夫之田亦已过矣而期之三年是又迫蹙平
  民使自坏其业非人情难用吾欲少为之限而不
  夺其田尝已过吾限者但使后之人不敢多占田
卷一 第 40a 页 WYG0610-0047a.png
  以过吾限耳要之数世富者之子孙或不能保其
  地以复于贫而彼尝已过吾限者散而入于他人
  矣或者子孙出而分之已无几矣如此则富民所
  占者少而馀地多则贫民易取以为业不为人所
  役属各食其地之全利利不分于人而乐输官夫
  端坐于朝廷下令于天下不惊民不动众不用井
  田之制而获井田之利虽周之井田何以远过于
  此哉
卷一 第 40b 页 WYG0610-0047b.png
  水心叶氏进卷曰今之言爱民者臣知其说矣俗
  吏见近事儒者好远谋故小者欲抑夺兼并之家
  以宽细民而大者则欲复古井田之制使其民皆
  得其利夫抑兼并之术吏之强敏有必行之于州
  县者矣而井田之制百年之间士方且相与按图
  而画之转以相授而自嫌其迂未敢有以告于上
  者虽告亦莫之听也夫二说者其为论虽可通而
  皆非有益于当世为治之道终不在此且不得天
卷一 第 41a 页 WYG0610-0047c.png
  下之田尽在官则不可以为井而臣以为虽得天
  下之田尽在官文武周公复出而治天下亦不必
  为井何者其为法琐细烦密非今天下之所能为
  昔者自黄帝至于成周天子所自治者皆是一国
  之地是以尺寸步亩可历见于乡遂之中而置官
  帅役民夫正疆界治沟洫终岁辛苦以井田为事
  而诸侯亦各自治其国百世不移故井田之法可
  颁于天下然江汉以南潍淄以东其不能为者不
卷一 第 41b 页 WYG0610-0047d.png
  强使也今天下为一国虽有郡县吏皆总于上率
  二三岁一代其间大吏有不能一岁半岁而代去
  者是将使谁为之乎就使为之非少假十数岁不
  能定也此十数岁之内天下将不暇耕乎井田之
  制虽先废于商鞅而后诸侯封建绝然封建既绝
  井田虽在亦不可独存矣故井田封建相待而行
  者也夫畎遂沟洫环田而为之间田而疏之要以
  为人力备尽望之而可观而得粟之多寡则无异
卷一 第 42a 页 WYG0610-0048a.png
  于后世且大陂长堰因山为源钟固流潦视时决
  之法简而易周力少而用博使后世之治无愧于
  三代则为田之利使民自养于中亦独何异于古
  故后世之所以为不如三代者罪在于不能使天
  下无贫民耳不在于田之必为井不为井也夫已
  远者不追已废者难因今故堰遗陂在百年之外
  潴防众流即之渺然㳽漫千顷者如其湮淤绝灭
  尚不可求而况井田远在数千载之上今其阡陌
卷一 第 42b 页 WYG0610-0048b.png
  连亘墟聚迁改盖欲求商鞅之所变且不可得矣
  孔孟生衰周之时井田虽不治而其大略具在勤
  勤以经界为意叹息先王之良法废坏于暴君污
  吏之手后之儒者乃欲以耳目之所不闻不见之
  遗言顾从而效之亦咨嗟太息以为不可废岂不
  难乎井田既然矣今俗吏欲抑兼并破富人以扶
  贫弱者意则善矣此可随时施之于其所治耳非
  上之所恃以为治也夫州县狱讼繁多终日之力
卷一 第 43a 页 WYG0610-0048c.png
  不能胜大半为富人役耳是以吏不胜忿常欲起
  而诛之县官不幸而失养民之权转归于富人其
  积非一世也小民之无田者假田于富人得田而
  无以为耕借赀于富人岁时有急求于富人其甚
  者佣作奴婢归于富人游手末作俳优技艺傅食
  于富人而又上当官输杂出无数吏常有非时之
  责无以应上命常取具于富人然则富人者州县
  之本上下之所赖也富人为天子养小民又供上
卷一 第 43b 页 WYG0610-0048d.png
  用虽厚取赢以自封殖计其勤劳亦略相当矣乃
  其豪暴过甚兼取无已者吏当教戒之不可教戒
  随事而治之使之自改则止矣不宜豫置疾恶于
  其心苟欲以立威取名也夫人主既未能自养小
  民而吏先以破坏富人为事徒使其客主相怨有
  不安之心此非善为治者也故臣以为儒者复井
  田之学可罢而俗吏抑兼并富人之意可损因时
  施智观世立法诚使制度定于上十年之后无甚
卷一 第 44a 页 WYG0610-0049a.png
  富甚贫之民兼并不抑而自已使天下速得生养
  之利此天子与其群臣当汲汲为之不然古井田
  终不可行今之制度又不复立虚谈相眩上下乖
  忤俗吏以卑为实儒者以高为名天下何从而治
  哉
  按自秦废井田之后后之君子每慨叹世主不能
  复三代之法以利其民而使豪强坐擅兼并之利
  其说固正矣至于斟酌古今究竟利病则莫如老
卷一 第 44b 页 WYG0610-0049b.png
  泉水心二公之论最为确实愚又因水心之论而
  广之曰井田未易言也周制凡授田不易之地家
  百亩一易之地二百亩再易之地三百亩则田土
  之肥瘠所当周知也上地家七人中地家六人下
  地家五人则民口之众寡所当周知也上农夫食
  九人其次食八人其次食七人则其民务农之勤
  怠又所当周知也农民每户授田百亩其家众男
  为馀夫年十六则别受二十五亩士工商受田五
卷一 第 45a 页 WYG0610-0049c.png
  口乃当农夫一人每口受二十亩则其民之或长
  或少或为士或为商或为工又所当周知也为人
  上者必能备知闾里之利病详悉如此然后授受
  之际可以无弊盖古之帝王分土而治外而公侯
  伯子男内而孤卿大夫所治不过百里之地皆世
  其土子其人于是取其田畴而伍之经界正井地
  均榖禄平贪夫豪民不能肆力以违法制污吏黠
  胥不能舞文以乱簿书至春秋之世诸侯用兵争
卷一 第 45b 页 WYG0610-0049d.png
  强以相侵夺列国不过数十土地寖广然又皆为
  世卿强大夫所裂如鲁则季氏之费孟氏之成晋
  则栾氏之曲沃赵氏之晋阳亦皆世有其地又如
  邾莒滕薛之𩔖亦皆数百年之国而土地不过五
  七十里小国寡民法制易立窃意当时有国者授
  其民以百亩之田壮而畀老而归不过如后世大
  富之家以其祖父所世有之田授之佃客程其勤
  惰以为予夺较其丰凶以为收贷其东阡西陌之
卷一 第 46a 页 WYG0610-0050a.png
  利病皆其少壮之所习闻虽无俟乎考覈而奸弊
  自无所容矣降及战国大邦凡七而么么之能自
  存者无几诸侯之地愈广人愈众虽时君所尚者
  用兵争强未尝以百姓为念然井田之法未全废
  也而其弊已不可胜言故孟子有今也制民之产
  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之说又有暴
  君污吏慢其经界之说可以见当时未尝不授田
  而诸侯之地广人众考覈难施故法制隳弛而奸
卷一 第 46b 页 WYG0610-0050b.png
  弊滋多也至秦人尽废井田任民所耕不计多少
  而随其所占之田以制赋蔡泽言商君决裂井田
  废坏阡陌以静百姓之业而一其志夫曰静曰一
  则可见周授田之制至秦时必是扰乱无章轻重
  不均矣(晦庵语录亦谓因蔡泽此语/可见周制至秦不能无弊)汉既承秦而
  卒不能复三代井田之法何也盖守令之迁除其
  岁月有限而田土之还授其奸弊无穷虽慈祥如
  龚黄召杜精明如赵张三王既不久于其政则岂
卷一 第 47a 页 WYG0610-0050c.png
  能悉知其土地民俗之所宜如周人授田之法乎
  则不过受成于吏手安保其无弊后世盖有争田
  之讼历数十年而不决者矣况官授人以田而欲
  其均平乎杜君卿曰降秦以后阡陌既敝又为隐
  覈隐覈在乎权宜权宜凭乎簿书簿书既广必藉
  众功藉众功则政由群吏由群吏则人无所信矣
  夫行不信之法委政于众多之胥欲纪人事之众
  寡明地利之多少虽申商督刑挠首总算不可得
卷一 第 47b 页 WYG0610-0050d.png
  而详矣其说可谓切中秦汉以后之病然揆其本
  原皆由乎地广人众罢侯置守不私其土世其官
  之所致也是以晋太康时虽有男子一人占田七
  十亩之制而史不详言其还受之法未几五胡云
  扰则已无所究诘直至魏孝文始行均田然其立
  法之大槩亦不过因田之在民者而均之不能尽
  如三代之制一傅而后政已圯乱齐周隋因之得
  失无以大相远唐太宗口分世业之制亦多踵后
卷一 第 48a 页 WYG0610-0051a.png
  魏之法且听其买卖而为之限至永徽而后则兼
  并如故矣盖自秦至今千四百馀年其间能行授
  田均田之法者自元魏孝文至唐初才二百年而
  其制尽隳矣何三代贡助彻之法千馀年而不变
  也盖有封建足以维持井田故也三代而上天下
  非天子之所得私也秦废封建而始以天下奉一
  人矣三代而上田产非庶人所得私也秦废井田
  而始捐田产以与百姓矣秦于其所当予者取之
卷一 第 48b 页 WYG0610-0051b.png
  所当取者予之然沿袭既久反古实难欲复封建
  是自割裂其土宇以启纷争欲复井田是强夺民
  之田产以召怨讟书生之论所以不可行也
 
 
 
 
 文献通考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