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典 卷一百四十三 第 1a 页 WYG0605-0022a.png

钦定四库全书
通典卷一百四十三
唐 京 兆 杜 佑 君 卿 纂
乐三
十二律
先王通于伦理以候气之管为乐声之均吹建子之律
以子为黄钟
通典 卷一百四十三 第 1b 页 WYG0605-0022b.png

丑为大吕
寅为太蔟
卯为夹钟
辰为姑洗已为中吕
午为蕤宾
未为林钟申为
夷则酉为南吕
通典 卷一百四十三 第 2a 页 WYG0605-0023a.png

戌为无射
亥为应钟阳管有
六为律者谓黄钟
太蔟
姑洗
蕤宾
夷则
通典 卷一百四十三 第 2b 页 WYG0605-0023b.png

无射
此六者为阳月之管谓之
律律者法也言阳气始生各有其法又律者帅也所以
帅导阳气使之通达阴管有六为吕者谓大吕
应钟
南吕
通典 卷一百四十三 第 3a 页 WYG0605-0023c.png

林钟
中吕夹
钟
此六者阴月之管谓之为吕
变阴阳之声故为十二调调各文之以五声播之
以八音乃成为乐故有十二悬之乐焉周礼春官太师
掌六律六同以合阴阳之声阳声黄钟太蔟姑洗蕤宾
夷则无射阴声大吕应钟南吕函钟小吕夹钟皆文以
通典 卷一百四十三 第 3b 页 WYG0605-0023d.png

五声宫商角徵羽
通典 卷一百四十三 第 4a 页 WYG0605-0024a.png

凡为乐器以十有二律为之
数度以十有二声为之齐量凡和乐
亦如之
五声八音名义
五声者一曰宫
二曰商
通典 卷一百四十三 第 4b 页 WYG0605-0024b.png

三曰角四曰
徵五曰羽
八音者八卦之音卦各有风谓之八风
也一曰乾之音石其风不周
二曰坎之音革其风广莫
三曰艮之
音匏其风融
四曰震之音竹其风明庶
通典 卷一百四十三 第 5a 页 WYG0605-0024c.png

五曰巽之音木其风清明
六曰
离之音丝其风景
七曰坤之音土其风凉
八曰兑之音金其风阊阖
月令云正
月其音角
四月其音徵
通典 卷一百四十三 第 5b 页 WYG0605-0024d.png

中央土其音宫
七月其音商
十月其音羽
乐记曰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
徵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懘
之音矣宫
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其臣坏角乱则忧其
人怨徵乱则哀其事勤羽乱则危其财匮五者皆乱迭
通典 卷一百四十三 第 6a 页 WYG0605-0025a.png

相陵谓之慢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
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
哀乐喜怒之常应感物而动然后心术形焉
是故志微噍杀之音作而民思忧啴谐慢易
繁文简节之音作而民康乐粗厉猛起奋末广贲之音
作而民刚毅廉直劲正庄诚之音作而民肃敬宽裕肉
好顺成和动之音作而民慈爱流僻邪散狄成涤滥之
音作而民淫乱
通典 卷一百四十三 第 6b 页 WYG0605-0025b.png

然后圣人作为鼗鼓椌楬埙篪此六者德音之
音也
然后钟磬竽瑟以和之干戚旄狄以舞之此所以祭
先王之庙也钟声铿铿以立号号以立横横以立武君
子听钟声则思武臣石声
磬磬以立辨辨以致死君子听磬声则思死封疆之臣
丝声哀哀以立廉廉以立志君子听琴
通典 卷一百四十三 第 7a 页 WYG0605-0025c.png

瑟之声则思志义之臣竹声滥滥以立会会以聚
众君子听竽笙箫管之声则思畜聚之臣鼓
鼙之声欢欢以立动动以进众君子听鼓鼙之声则思
将帅之臣君子之听音声非徒听其铿锵而
已彼亦有所合之也
五声十二律旋相为宫
伏羲氏作易纪阳气之初以为律法建冬日至之声以
黄钟为宫太蔟为商姑洗为角林钟为徵南吕为羽应
通典 卷一百四十三 第 7b 页 WYG0605-0025d.png

钟为变宫蕤宾为变徵此声之元五声之正也
故各统一日其馀以运行当日者各自为宫而商徵以
类从焉
汉书云黄帝使伶伦自大
夏之西至昆崙之阴取竹生于嶰谷其窍厚薄均者断
两节之间而为黄钟之管因制十二管吹以准凤鸣而
通典 卷一百四十三 第 8a 页 WYG0605-0026a.png

定律吕之音用生六律六吕之制以候气之应而立宫
商之声以应五声之调凤有雌雄鸣亦不等故吹阳律
以候于凤吹阴律以拟于皇故能协和中声候气不爽
清浊相符伦理无失五声六律旋相为宫其用之法先
以本管为均八音相生或上或下取五声令足然后为
十二律旋相为宫若黄钟之均
若
大吕之均
通典 卷一百四十三 第 8b 页 WYG0605-0026b.png

太蔟之均
夹钟之均
姑洗之均
中吕之均
通典 卷一百四十三 第 9a 页 WYG0605-0026c.png

蕤宾之均
林钟之
均
通典 卷一百四十三 第 9b 页 WYG0605-0026d.png

夷则之均
南吕之均
无射之均
通典 卷一百四十三 第 10a 页 WYG0605-0027a.png

应钟之均
此谓迭为宫商角徵羽也若黄钟
之律自为其宫大
通典 卷一百四十三 第 10b 页 WYG0605-0027b.png

吕之律自为其宫
太蔟之律自为其宫
夹钟之律自为其宫
中吕之律自为其宫
蕤宾之律自为其宫
林钟之律自为其宫
夷则之律自为其宫
南吕之律自为其宫
通典 卷一百四十三 第 11a 页 WYG0605-0027c.png

无射之律自为其宫
应钟之律自为其宫
所谓五声六律十二管旋相为
宫者也
五声十二律相生法
古之神瞽考律均声必先立黄钟之均
黄钟之管以九寸为法故用九自乘为管
弦之数管数多者则下生其数少者则上生相
通典 卷一百四十三 第 11b 页 WYG0605-0027d.png

生增减之数皆不出于三又生取之数不出
于八宫从黄钟而起下生得八为林钟上生
太蔟亦复依八而取为商其增减之数以三为度以上
生者皆三分益一下生者皆三分去一宫生徵
徵生商
商生羽
羽生角
此五声大
通典 卷一百四十三 第 12a 页 WYG0605-0028a.png

小之次也是黄钟为均用五声之法以下十二辰辰各
有五声其为宫商之法亦如之故辰各有五声合六十
声是十二律之正声也其十
二律相生之法皆以黄钟为始下生者三分去
一上生者三分益一五下六上仍得一终黄钟下生林
钟林钟上生太蔟太蔟下生南吕
南吕上生姑洗姑洗下生应
钟应钟上生蕤宾
通典 卷一百四十三 第 12b 页 WYG0605-0028b.png

蕤宾上生大吕
大吕下生夷则夷则上
生夹钟
夹钟下生无射无
射上生中吕此谓十
二律长短相生一终中吕之法又制十二钟准为十二
律之正声也凫氏为钟以律计
自倍半半者准半正声之半以为十二子律制为十二
通典 卷一百四十三 第 13a 页 WYG0605-0028c.png

子声比正声为倍则以正声于子声为倍以正声比子
声则子声为半但先儒释用倍声自有二义一义云半
以十二正律为十子声之钟一义云从于中宫之管寸
数以三分益一上生黄钟以所得管之寸数然半之以
为子声之中其为半正声之法者以黄钟之管正声九
寸为均子声则四寸半黄钟下生林钟之子声
林钟上生太蔟之子声太蔟下
生南吕之子声南吕上生姑洗
通典 卷一百四十三 第 13b 页 WYG0605-0028d.png

之子声姑洗下生应钟之子声
应钟上生蕤宾之子声
蕤宾下生大吕之子声
大吕上生夷则之子声
夷则下生夹钟之子声
夹钟上生无射之子声
无射下生中吕之
子声此
通典 卷一百四十三 第 14a 页 WYG0605-0029a.png

半正声法其半相生之法者以正中吕之管长六寸
中吕上生黄钟
黄钟下生林钟三分去一还以六生所得林钟之管寸
数半之以为林钟子声之管以次而为上下相生终于
中吕皆以相生所得之律寸数半之各以为子声之律
故有正声十二子声十二分大小有二十以为二十四
钟通于二神迭为五声合有六十声即为六十律其正
通典 卷一百四十三 第 14b 页 WYG0605-0029b.png

管长者为均之时则通自用正声五音正管短者为均
之时则通用子声为五音亦皆三分益一减一之次还
以宫商角徵羽之声得调也
历代制造
汉文帝令丞相北平侯张苍始定律历
元帝时郎中京房知五音六十律之数上使韦玄
成等试问房于乐府房对受学于故小黄令焦延寿六
十律相生之法以上生下皆三生二以下生上皆三生
通典 卷一百四十三 第 15a 页 WYG0605-0029c.png

四阳下生阴阴上生阳终于中吕而十二律毕矣中吕
上生执始执始下生去灭上下相生终于南事六十律
毕矣夫十二律之变于六十犹八卦之变至于六十四
也
○魏武
帝时杜夔精识音韵为雅乐郎中令铸铜工柴玉巧有
意思形器之中多所造作亦为时人见知夔令玉铸钟
其声均清浊多不如法数毁改作玉甚厌之谓夔清浊
通典 卷一百四十三 第 15b 页 WYG0605-0029d.png

任意更相诉白于魏武魏武取所铸钟杂错更试然后
知夔为精而玉之谬也明帝青龙中铸大钟高堂崇谏
曰夫礼乐者为治之大本也故箫韶九成凤凰来仪雷
鼓六变天神以降是以政平刑措和之至也新春发响
商辛以陨大钟既铸周景以死存亡之机恒由此作君
举必书古之道也作而不法何以示后帝称善焉○晋
张华荀勖校魏杜夔所造钟律其声乐多不谐合乃出
御府古今铜竹律二十五铜尺铜斛七具校减新尺短
通典 卷一百四十三 第 16a 页 WYG0605-0030a.png

夔尺四分因造十有二笛笛具五音以应京房之术笛
体之音皆各用蕤宾林钟之角短则又倍之二笛八律
而后成去四分之一而以本宫管上行度之则宫定也
因宫冗以本宫徵管上行度之则徵定也各以其律展
转相因随冗疏密所宜置之或半之或四之以调律吕
正雅乐正会殿庭作之自谓宫商克谐然论者谓勖为
暗解
时阮咸善达八音论者谓之神解咸常心讥勖新律
通典 卷一百四十三 第 16b 页 WYG0605-0030b.png

声高以谓高近哀思不合中和每公会作乐勖自以为
远不及咸常意咸谓之不调以为异已乃出咸为始平
相后有田夫耕于野得周玉尺勖以校已所理钟石丝
竹皆短校一米于此伏咸之妙复徵咸归○梁武帝天
监元年下诏博采古乐竟无所得帝既素善音律详悉
旧事遂自制立四器名之为通通受声亮广九寸直长
九尺临岳高寸二分每通施三弦一曰玄英通应钟弦
用百四十二丝长四尺七寸四分差强黄钟弦用二百
通典 卷一百四十三 第 17a 页 WYG0605-0030c.png

七十丝长九尺大吕弦用二百五十二丝长八尺四寸
三分差弱二曰青阳通太蔟弦用二百四十丝长八尺
夹钟弦用二百二十四丝长七尺五寸弱姑洗弦用百
四十二丝长七尺二寸一分强三曰朱明通中吕弦用
百九十丝长六尺六寸六分弱蕤宾弦用百八十九丝
长六尺三寸二分强林钟弦用百八十丝长六尺四寸
四分四曰白藏通夷则弦用百六十八丝长五尺六寸
二分弱南吕弦用百六十丝长五尺三寸三分大强无
通典 卷一百四十三 第 17b 页 WYG0605-0030d.png

射弦用百二十九丝长四尺九寸九分强因以通声转
推用气悉无差违而还相得中又制为十二笛黄钟笛
长三尺八寸大吕笛长三尺六寸太蔟笛长三尺四寸
夹钟笛长三尺二寸姑洗笛长三尺一寸中吕笛长二
尺九寸蕤宾笛长二尺八寸林钟笛长二尺七寸夷则
笛长二尺六寸南吕笛长二尺五寸无射笛长二尺四
寸应钟笛长二尺三寸用笛以写通声考古夹钟玉律
并周代古钟并皆不差于是被以八音旋以七声莫不
通典 卷一百四十三 第 18a 页 WYG0605-0031a.png

和韵○陈山阳太守毛爽习京房候气术陈亡祖孝孙
学之于爽周岁之日日异其律冬至之日以黄钟为宫
林钟为徵太蔟为商南吕为羽姑洗为角应钟为变宫
蕤宾为变徵随月异宫匝岁而复○后魏孝明帝神龟
元年有陈仲儒者自江南归魏颇闲乐事请依前汉京
房立准以调八音有司问仲儒言前被符问京房准定
六十律之后虽有器存晓之者鲜至后汉熹平末张光
等犹不能定弦之急缓声之清浊仲儒授自何师出何
通典 卷一百四十三 第 18b 页 WYG0605-0031b.png

典籍而云能晓答曰仲儒在江左之日颇爱琴又常览
司马彪所撰续汉书见京房准术成数昭然而张光等
不能定仲儒不量庸昩窃有意焉遂竭愚思钻研甚久
虽不能测其机妙至于声韵颇有所得度量衡历出自
黄钟虽造管察气经史备存但气有盈虚黍有巨细差
之毫釐失之千里自非管应时候声验吉凶则是非之
源谅亦难定此则非仲儒浅识所敢闻之至于准者本
以代律取其分数调校乐器则宫商易辨若尺寸少长
通典 卷一百四十三 第 19a 页 WYG0605-0031c.png

则六十宫商相与微浊若分数加短则六十徵羽类皆
小清至于清浊相宣谐会歌管皆得应合虽积黍验气
取声之本清浊谐会亦须有方若闲准意则辨五声清
浊之韵若善琴术则知五调调音之体参此二途以均
乐器则自然应和不相夺伦如不练此必至乖谬按后
汉顺帝阳嘉二年冬十月行礼辟雍奏应钟始复黄钟
作乐器随月律是谓十二之律必须次第为宫而商羽
角徵以类从之寻调声之体宫商宜浊徵羽用清若依
通典 卷一百四十三 第 19b 页 WYG0605-0031d.png

公孙崇上以十二律声而云还相为宫清浊悉足非唯
未练五调调器之法至于五声次序自是不足何者黄
钟为声气之元其管最长故以黄钟为宫太蔟为商林
钟为徵则一任相顺若均之八音犹须错采众声配成
其美若以应钟为宫大吕为商蕤宾为徵则徵浊而宫
清虽有其韵不成音曲若以夷则十二律中唯得取中
吕为徵其商角羽并无其韵若以中吕为宫则十二律
内全无所取何者中吕为十二之穷变律之首依京房
通典 卷一百四十三 第 20a 页 WYG0605-0032a.png

书中吕为宫乃以去灭为商执始为徵然后方韵而崇
乃以中吕为宫犹用林钟为商黄钟为徵何由可谐仲
儒以为调和乐器文饰五声非准不妙若如严嵩父子
心赏清浊是则为难若依案见尺作准调弦缓急清浊
可以意推耳但音声精微史传简略旧志唯云准形如
瑟十三弦隐间九尺以应黄钟九寸调中一弦令与黄
钟相得按画以求其声遂不辨准须柱以下柱有高下
弦有粗细馀十二弦复应若为致令搅者迎前拱手又
通典 卷一百四十三 第 20b 页 WYG0605-0032b.png

按房准九尺之内若十七万七千一百四十七分一尺
之内为万九千六百八十三分又复十之是为于准一
寸之内亦为万九千六百八十三分然则于准一分之
内乘为二千分又为小分以辨强弱中閒至促离朱之
明犹不能穷而分之虽然仲儒私曾考验但前却中柱
使入常准尺分之内相生之韵已自应合然分数既微
器宜精妙其准平面直须如停水其中弦一柱高下须
与二头临岳一等移柱上下之时不使离弦不得举弦
通典 卷一百四十三 第 21a 页 WYG0605-0032c.png

又中弦粗细须与琴宫相类中弦须施轸如琴以轸调
声令与黄钟一管相合中弦下依数出六十律清浊之
节其馀十二弦须施柱如筝又凡弦皆须素张使临时
不动即于中弦按画一周之声度著十二弦上然后依
相生之法以次运行取十二律之商徵商徵既定又依
琴五调调声之法以均乐器其调以宫为主清调商为
主平调以角为主然后错采众声以文饰之如锦绣自
上代以来消息调准之方并史文所略出仲儒愚思若
通典 卷一百四十三 第 21b 页 WYG0605-0032d.png

事有乖此声则不和平仲儒寻之分数精微如彼定弦
急缓艰难若此而张光等视掌尚不知藏中有准既未
识其器又安能施弦也且燧人不师资而习火延寿不
束脩以变律故云知之者欲教而无从心达者体知而
无师苟有毫釐所得皆关心抱岂必要经师授然后寻
奇哉但仲儒自省庸浅才非赡足正可粗识音韵才言
其理致耳时尚书萧宝寅又奏金石律吕制度调均自
古以来鲜或通晓仲儒虽粗述而学不师授云出己心
通典 卷一百四十三 第 22a 页 WYG0605-0033a.png

又言旧器不任必须更造然后克谐上违用旧之旨轻
欲制造臣窃思量不合依许诏曰礼乐之事盖非常人
能明可如所奏○北齐神武霸府田曹参军信都芳世
号知音能以管候气仰观云色常与人对语则指天曰
孟春之气至矣人往验管而飞灰已应每月所候言皆
无爽又为轮扇二十四埋地中以测二十四气每一气
感则一扇自动他扇并住与管灰相应若合符契焉
隋文帝开皇二年诏求知音之士参定音乐沛国公郑
通典 卷一百四十三 第 22b 页 WYG0605-0033b.png

译云考寻乐府钟石律吕皆有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
之名七声之内三声乖应每常求访终莫能通初周武
帝时有龟兹人曰苏祗婆从突厥皇后入国善胡琵琶
听其所奏一均之中间有七声因而问之答云父在西
域称为知音代相傅习调有七种以其七调勘校七声
冥若合符一曰婆陁力华言平声即宫声也二曰鸡识
华言长声即南吕声也三曰沙识华言质直声即角声
也四曰沙侯加滥华言应声即变徵声也五曰沙腊华
通典 卷一百四十三 第 23a 页 WYG0605-0033c.png

言应和声即徵声也六曰般赡华言五声即羽声也七
曰俟利箑华言斛牛声即变宫声也译因习而弹之始
得七声之正然其就此七调又有五旦之名旦作七调
以华言译之旦者则谓之均也其声亦应黄钟太蔟林
钟南吕姑洗五均以外七律更无调声遂因其所捻琵
琶弦柱相饮为均推演其声更立七均合成十二以应
十二律律有七音音立一调故成七调十二律合八十
四调旋转相交尽皆和合仍以其声考校大乐所奏林
通典 卷一百四十三 第 23b 页 WYG0605-0033d.png

钟之宫应用林钟为宫乃用黄钟为宫应用南吕为商
乃用太蔟为商应用应钟为角乃取姑洗为角故林钟
一宫七声三声并戾其十一宫七十七音例皆乖越莫
有通者又以编悬有八因作八音之乐七声之外更立
一声谓之应声译因作书二十馀篇明其指趣至是译
以其书宣示朝廷并立议正之有万宝常者妙通钟律
遍解六音常与人方食论及声调时无乐器因取前食
器及杂物以箸扣之品其高下宫商毕备谐于丝竹文
通典 卷一百四十三 第 24a 页 WYG0605-0034a.png

帝后召见问郑译所定音乐可否对曰此亡国之音岂
陛下之所宜闻遂极言乐声哀怨淫放非雅正之音请
以水尺为律以调乐器上遂从之遂造诸乐器其声率
下于译调二律并撰六乐谱十四卷论八音旋相为宫
之法改丝移柱之变为八十四调百四十四律变化终
于千八声时人以周礼有旋宫之义自汉魏以来知音
者皆不能通见宝常时创其事皆哂之至是试令为之
应手成曲无所凝滞见者莫不嗟异于是损益乐器不
通典 卷一百四十三 第 24b 页 WYG0605-0034b.png

可胜纪其声雅淡不为时所好太常善声者多排毁之
又太子洗马苏夔駮译曰韩诗外傅所载乐声感人及
月令所载五音所中并皆有五不言变宫变徵又左氏
所云七音六律以奏五声准此而言每宫应立五调不
闻更加变宫变徵二调为七调七调之作所出未详译
荅曰周有七音之律汉书律历志天地人及四时谓之
七始黄钟为天始林钟为地始太蔟为人始是为三始
姑洗为春蕤宾为夏南吕为秋应钟为冬是为四时四
通典 卷一百四十三 第 25a 页 WYG0605-0034c.png

时三始是以为七今若不以二变为调曲则是冬夏声
阙四时不备是故每宫须立七调于是众从译议译又
与夔俱云按今乐府黄钟乃以林钟为调首失君臣之
义清乐黄钟宫以小吕为变徵乖相生之道今请推黄
钟宫为调首清乐去小吕还用蕤宾为变徵众皆从之
夔又与译议欲累黍立分正定律吕时以音律久不通
译夔等一朝能为之以为乐声可定而何妥旧以学问
推为儒首帝素不悦学不知乐妥又耻己宿儒不逮译
通典 卷一百四十三 第 25b 页 WYG0605-0034d.png

等欲沮坏其事乃立议非十二律旋相为宫曰经文虽
道旋相为宫恐是直言其理亦不通随月用调是以古
来不取若依郑玄及司马彪须用六十律方得和韵今
译唯取黄钟之正宫兼得七始之妙义非止金石谐韵
亦乃簨簴不繁可以享百神可以合万舞矣而又非其
七调之义曰近代书记所载缦乐鼓琴吹笛之人多云
三调之声其来久矣请存三调而已时牛弘总知乐事
不能精究音律宝常又修洛阳旧典言幼学音律师于
通典 卷一百四十三 第 26a 页 WYG0605-0035a.png

祖孝徵知其上代修调古乐周之璧翣殷之崇牙悬八
用七尽依周礼备矣所谓正声又近前汉之乐不可废
也是时竞为异议各立朋党是非之理纷然淆乱或欲
各令修造待成择其善者而从之妥恐乐成善恶易见
乃请张乐试之遂先说曰黄钟者以象人君之德及奏
黄钟之词帝曰洋洋和雅甚与我会妥因陈用黄钟一
宫不假馀律帝大悦班赐妥等修乐者自是译等议寝
帝又遣毛爽及蔡子元于普明等以候节气依古于三
通典 卷一百四十三 第 26b 页 WYG0605-0035b.png

重密屋之内以木为案十有二具每取律吕之管随十
二辰置于案上而以土埋之上平于地中实葭莩之灰
以轻缇素覆律口每地气至与律冥符则灰飞冲素散
出于外而气应有早晚灰飞有多少或初入月其气即
应或至中下旬间气始应者或飞灰出三五夜而尽或
终一月才飞少许者帝异之问牛弘弘对曰灰飞半出
为和气灰全出为猛气吹灰不能出为衰气和气应者
其政平猛气应者其臣纵衰气应者其君暴帝駮之曰
通典 卷一百四十三 第 27a 页 WYG0605-0035c.png

臣纵君暴其政不平非月别而有异也今十二月律于
一岁内应并不同安得暴君纵臣若斯之甚也弘不能
对初万宝常听太常所奏乐泫然而泣人问其故对曰
乐淫厉而哀天下不久相杀当时四海全盛闻其言皆
谓不然大业末其言卒验而宝常贫困无人赡遗饥馁
将死取其所著书焚之曰何用此为见者于火中探得
数卷见行于世开皇初有卢贲萧吉并撰著乐书皆为
当时所用至于天机去宝常远矣又有安马驹曹妙达
通典 卷一百四十三 第 27b 页 WYG0605-0035d.png

王长通郭金等能造曲为一时之妙多习郑声而宝常
所为皆归于雅正虽公议不服然皆谓以为神炀帝将
幸江都有乐人王令言妙达音律令言之子常从于户
外弹胡琵琶作翻安公子曲令言时卧室中闻之大惊
蹶然而起变色急呼其子曰此曲兴自早晚对曰顷来
有之令言歔欷流涕谓其子曰汝慎无从行帝必不返
此曲宫声往而不返宫君也吾所以知之帝竟被弑于
江都○大唐高祖受禅后军国多务未遑改创乐府尚
通典 卷一百四十三 第 28a 页 WYG0605-0036a.png

用隋氏旧文至武德九年正月始命太常少卿祖孝孙
考正雅乐至贞观二年六月乐成奏之
初孝孙以梁陈旧业杂用吴楚之音周齐
旧乐多涉胡戎之伎于是斟酌南北考以古音而作大
通典 卷一百四十三 第 28b 页 WYG0605-0036b.png

唐雅乐以十二律各顺其月旋相为宫按礼记云大乐
与天地同和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故制十二和之
乐合三十二曲八十有四调祭圆丘以黄钟为宫郊朝
方泽以林钟为宫宗庙以太蔟为宫五郊庙贺享宴则
随月用律为宫
凡祭天神奏豫和之乐地祗奏顺和宗庙奏
永和天地宗庙豋歌俱奏肃和皇帝临轩奏太和王公
出入奏舒和皇帝食举及饮酒奏休和皇帝受朝奏正
通典 卷一百四十三 第 29a 页 WYG0605-0036c.png

和皇太子轩悬出入奏承和元日冬至皇帝礼会登歌
奏昭和郊庙俎入奏雍和皇帝祭飨酌酒读祝文及饮
福酒受胙奏寿和五郊迎气各以月律而奏其音又郊
庙祭享奏化康凯安之舞
贞观初张文收善音律尝览萧吉乐谱以为未甚详
悉乃取历代沿革截竹为十二律吹之备尽旋宫之义
太宗召文收于太常令与少卿祖孝孙参定雅乐太乐
有古钟十二近代唯用其七馀有五钟俗号哑钟莫能
通典 卷一百四十三 第 29b 页 WYG0605-0036d.png

通者文收吹律调之声皆响彻时人咸服其妙寻授协
律郎及孝孙卒文收复采三礼更加釐革依周礼祭昊
天上帝以圜钟为宫黄钟为角太蔟为徵姑洗为羽奏
豫和之舞若封太山同用此乐若地祗方丘以函钟为
宫太蔟为角姑洗为徵南吕为羽奏顺和之舞禅梁甫
同用此乐禘祫宗庙以黄钟为宫大吕为角太蔟为徵
应钟为羽奏永和之舞五郊日月星辰及类上帝黄钟
为宫奏豫和之曲大蜡大报以黄钟太蔟姑洗蕤宾夷
通典 卷一百四十三 第 30a 页 WYG0605-0037a.png

则无射等调奏豫和顺和永和之舞明堂雩以黄钟为
宫奏豫和之曲神州社稷籍田并以太蔟为宫雨师以
姑洗为宫山川以蕤宾为宫并奏顺和之曲临轩出入
奏舒和之乐并以姑洗为宫飨先妣以夷则为宫奏永
和之曲大飨宴会奏姑洗蕤宾二调皇帝食毕以月律
为宫并奏休和之曲皇帝郊庙出入奏太和之曲临轩
出入奏舒和之乐皇帝大射奏驺虞之曲并以姑洗为
宫皇太子奏狸首之曲皇太子轩悬姑洗为宫奏永和
通典 卷一百四十三 第 30b 页 WYG0605-0037b.png

之曲凡奏黄钟歌大吕奏太蔟歌应钟奏姑洗歌南吕
奏蕤宾歌林钟奏夷则歌中吕奏无射歌夹钟凡黄钟
蕤宾为宫其乐九变大吕林钟为宫其乐八变太蔟夷
则为宫其乐七变夹钟南吕为宫其乐六变姑洗无射
为宫其乐五变中吕应钟为宫其乐四变天子十二终
上公九终侯伯七终子男五卿六大夫四士三然后乐
教大备
通典 卷一百四十三 第 31a 页 WYG0605-0037c.png

前上元三年
十一月敕新造上元之舞先令大祠享皆将陈设自今
以后圆丘方泽太庙祀享然后用此舞馀祭并停乾元
通典 卷一百四十三 第 31b 页 WYG0605-0037d.png

元年三月肃宗以太常旧钟磬自隋以来所傅五声或
有错差谓太常少卿于休烈曰古者圣人作乐以应天
地之和以合阴阳之序和则人不夭札物不疵疠且金
石丝竹乐之器也比亲享郊庙每听乐声或宫商不伦
或钟磬失度可尽将钟磬来朕当于内定太常进入上
集乐工考试数日审知差错然后令再造及磨刻二十
五日一部先毕召太常乐工上临三殿亲观考击皆合
五音送太常又于内造乐章三十一章送太常郊庙歌
通典 卷一百四十三 第 32a 页 WYG0605-0038a.png

之
通典 卷一百四十三 第 32b 页 WYG0605-0038b.png
通典卷一百四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