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典 卷五十四 第 1a 页 WYG0603-0657a.png
钦定四库全书
通典卷五十四
唐 京 兆 杜 佑 君 卿 纂
礼十四 吉十三
巡狩
唐虞天子五载一巡狩
通典 卷五十四 第 1b 页 WYG0603-0657b.png
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柴
望
秩于山川
群后四朝
肆觐东后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
修五礼五玉
三帛二生一死贽
通典 卷五十四 第 2a 页 WYG0603-0658a.png
五月巡狩至南岳八月巡狩至西
岳十一月巡狩至北岳皆如岱宗之礼
归格于艺祖用特
○夏后氏
因之○周制十二年一巡
狩
天子将巡狩类乎上帝宜乎社
通典 卷五十四 第 2b 页 WYG0603-0658b.png
造乎祢
职
方氏先戒四方诸侯曰各修平乃守考乃职事无敢不
敬戒国有大刑及王之所行先道
帅其属而巡戒令大驭掌犯軷
之礼土训氏夹王车而行以待王问九州形势
山川所宜诵训氏亦夹王车以所识久远
之事以告王又掌道
通典 卷五十四 第 3a 页 WYG0603-0658c.png
方慝以诏辟忌以知地俗乘金辂建大
旂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柴而
望祀山川觐诸侯其方之诸侯先于境
首待之所过山川则使祝宗先以三等
璋瓒皆以黄金为鼻流酌郁鬯以礼神次乃校人杀黄
驹以祭之
通典 卷五十四 第 3b 页 WYG0603-0658d.png
每宿舍掌舍设梐枑再重其外则
土方氏又设蕃篱既至方岳先
问百年就见之若未满百年八十九十者路经其门则
见之不然则不天子乃令太师采人歌
谣之诗以乐播而陈之以观人风俗以审其善恶
命典市之官陈百物之贵贱以观人之所好
恶又
命典礼之官考校四时节气月之晦朔甲乙等日及候
通典 卷五十四 第 4a 页 WYG0603-0659a.png
气之律吕所用礼乐宫室车旗等制度君臣上下之衣
服皆以王者所颁制度考校之
诸侯封内有名山大川不举而祭之者为不
敬不敬者君削其地有祭宗庙不顺昭穆者为不孝不
孝者君绌以爵变礼易乐者
为不从不从者君流革制度衣冠者为畔畔者君
讨有功德于民者加地进律其诸侯待王之牢礼
以一犊
通典 卷五十四 第 4b 页 WYG0603-0659b.png
既黜陟诸侯乃与之相见于方岳之下筑坛与
觐礼坛制同其坛外为
土埒方三百步开四门坛方九十六尺高四尺上为堂
下为三等谓之三成成每等高一尺其堂上置司盟之
神位谓之方明
见诸侯之时据郑
通典 卷五十四 第 5a 页 WYG0603-0659c.png
注司仪及觐礼诸侯之上介各以其君之旂置于宫内
以表立位之处乃诏王升坛讫诸侯皆就其旂而立其
位郑按明堂位诸公中阶之前北面东上诸侯阼阶之
东西面北上诸伯西阶之西东面北上诸子门东北面
西上诸男门西北面东上王乃于坛上揖之以定其位
其揖之节有三仪与王无亲者推手小下之
与王婚姻之亲者平推手揖之与王同姓者推
手小举之王既揖定其位诸侯乃进升坛奠玉
通典 卷五十四 第 5b 页 WYG0603-0659d.png
又按司仪职及郑注云公于上等奠桓圭玉陈摈者五
人礼之侯伯于中等奠信圭躬圭玉陈摈者四人礼之
子男于下等奠榖璧蒲璧玉陈摈者三人礼之诸侯各
奠玉讫降拜又升成拜讫摈者乃延诸侯升堂授王玉
讫乃以璧琮行享礼谓之将币诸
侯既朝见王讫乃退而自相与盟王宫之伯临之其神
主于月必因以祭之
其馀五月南巡狩至于南岳如东
通典 卷五十四 第 6a 页 WYG0603-0660a.png
巡狩之礼八月西巡狩至于西岳如南巡狩之礼十有
一月北巡狩至于北岳如西巡狩之礼
巡
狩讫却归每庙用一牛以告至谓之归格于祖祢用特
○秦始皇三年东巡郡县祠邹峄山颂功业
二世元年东巡碣石并海南历泰山至会
稽皆礼祠之而刻勒始皇所立石书旁以彰始皇之功
通典 卷五十四 第 6b 页 WYG0603-0660b.png
德○汉武帝元狩四年始巡郡县寖寻于泰山
元封初复至海上又北至碣石巡自辽西历北边至
九原五月乃至甘泉周万八千里○后汉
光武建武三十年三月幸鲁
过泰山祭山及梁父章帝元
和二年二月东巡狩使使者奉一大牢祠帝尧于济阴
成阳灵台至泰山辛未柴祭天地群神如故事壬申宗
通典 卷五十四 第 7a 页 WYG0603-0660c.png
祀五帝于孝武所作汶上明堂光武配卒事遂觐东后
飨赐王侯群臣因行郡国幸鲁祠东海恭王及孔子七
十二弟子四月还京师庚申告至祠高庙光武庙各一
特牛安帝延光三年东巡狩至泰山柴祭及祠汶上明
堂如元和中故事○魏明帝凡三东巡狩所过存问高
年恤疾苦或赐榖帛有古巡幸之风焉齐王正始中巡
洛阳县赐高年力田各有等差○晋初新礼巡狩方岳
柴望告设壝宫如礼诸侯之觐者宾及执贽皆如朝仪
通典 卷五十四 第 7b 页 WYG0603-0660d.png
而不建旗
○宋文帝元嘉四年二月东
巡狩至于丹徒告觐园陵三月飨会父老旧勋于行宫
加赐衣裳币帛蠲租原刑战亡之家单孤并随宜隐恤
二十六年二月东巡幸至京城并谒二陵会旧京故老
万馀人飨劳赍发赦蠲徭役○后魏文成帝和平元年
通典 卷五十四 第 8a 页 WYG0603-0661a.png
正月东巡狩历桥山祀黄帝辽西遥祀医无闾山遂缘
海幸冀州北至中山过常岳礼其神而返明年南巡过
石门遣使者用玉璧牲牢礼衡岳○隋炀帝自文帝山
陵才毕即事巡游乃袭秦皇汉武之事西征东幸无时
暂息六宫与文武吏士常十馀万人然非省方展义之
行也○大唐皇帝将巡狩所司承制先颁告于东方诸
州曰皇帝二月东巡狩各修平乃守考乃职事驾将发
告圆丘宗庙社稷皆如开元礼
通典 卷五十四 第 8b 页 WYG0603-0661b.png
○评曰
梁崔灵恩三礼义宗云唐虞五载巡狩一岳二十年方
遍四岳周则四十八年矣若一出四岳皆遍且阙四时
祭享唐虞衡山为南岳周氏霍山为南岳其制吉行五
十里若以二月到东岳五月到南岳八月到西岳十一
月到北岳路程辽远固必不及此知每至一岳即归斯
义为长也按尚书周官篇云六年五服一朝又六年王
通典 卷五十四 第 9a 页 WYG0603-0661c.png
乃时巡考制度诸侯各朝于方岳大明黜陟
又按尧舜简俭常称茆茨土阶巡狩四方羽仪
导从必少一年四岳五载复往宗庙享祭暂委有司展
义省方观风察俗之大政如或二十年方遍及于民物
不亦乖疏详周官本文与孔氏注解既改制十有二载
比唐虞已甚遐阔如四十八年乃遍岂非益为旷邈乎
且周虽尚文天子诸侯降杀以两穆王巡历天下万姓
通典 卷五十四 第 9b 页 WYG0603-0661d.png
不甚苦劳始皇游幸四方属车八十一乘二汉以降至
于隋或东封告成或观省风俗百辟悉至群司毕从不
下十馀万人何止千乘万骑所以旷代多阙斯礼崔生
谓尧舜及周帝王行幸车徒礼数与秦汉以后无异斯
不达古今丰约之别复不详周官之文辄肆臆度之说
耳
封禅
通典 卷五十四 第 10a 页 WYG0603-0662a.png
古者帝王之兴每易姓而起以致太平必封乎泰山所
以告成功也礼云因名山升中于天
封讫而禅梁甫亦以告太
平也
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
通典 卷五十四 第 10b 页 WYG0603-0662b.png
○伏羲神农并因之○黄帝禅亭亭
○颛顼帝喾帝尧舜复禅云云
○禹禅会稽○汤亦禅云云其所封皆于泰山也
○周成王封泰山禅社首其
仪不存
通典 卷五十四 第 11a 页 WYG0603-0662c.png
○
秦始皇平天下三年东巡郡县祠邹峄山颂秦功业于
是徵齐鲁儒生七十人至于泰山下诸儒或议曰古者
封禅为蒲车恶伤山之土石草木扫地而祭席用菹秸
言其易遵也始皇闻此议各乖异
难施用由此黜儒生而遂除车道上自泰山阳至巅立
石颂德文曰事天以礼立身以义事父以孝成人以仁
四守之内莫不郡县四属八蛮咸来贡职人庶蕃息天
通典 卷五十四 第 11b 页 WYG0603-0662d.png
禄永得刻石改号有金册石函金泥玉检之
事焉从阴道下禅梁甫其礼颇采泰祀之祝雍上帝所
用封藏而皆秘之固不得而记焉
○汉武帝立二十八年元鼎
中汾阴得宝鼎遂议封禅而群儒不能知其仪又牵拘
于诗书古文于是帝尽罢诸儒三月东上泰山命人上
石立之泰山巅石高二丈一尺方博皆三尺坛及墠皆
广长十二丈增高三尺帝因东至海上四月还至奉高
通典 卷五十四 第 12a 页 WYG0603-0663a.png
又至梁父礼祠地主乙卯令侍中儒者皮弁
荐绅射牛行事封泰山下东方如郊祠太一之礼封广
丈二尺高九尺其下则有玉牒书书秘礼毕天子独与
侍中奉车子侯上泰山亦有封其事皆禁明日
下阴道丙辰禅泰山下趾东北肃然山
如祭后土礼天子皆亲拜冠衣尚黄
而尽用乐焉江淮间一茅三脊为神藉五色土益杂封
通典 卷五十四 第 12b 页 WYG0603-0663b.png
纵远方奇兽飞禽及白雉诸物颇以加礼兕牛犀象之
属不用皆至泰山祭后土封禅祠其夜若有光昼有白
云起封中天子从禅还坐明堂群臣更上寿改元为元
封○后汉光武建
武三十年群臣上言宜封禅泰山诏书曰即位三十年
百姓怨气满腹吾谁欺欺天乎三月帝幸鲁过祭泰山
及梁父三十二年诏梁松按索河雒谶文言九世封禅
事者松等列奏乃许焉
通典 卷五十四 第 13a 页 WYG0603-0663c.png
求元封时故事议封禅所施用有司奏
当用方石再累置坛中皆方五尺厚一尺用玉牒书藏
方石牒厚五寸长尺三寸广五寸有玉检又用石检十
枚列于石旁东西各三南北各二皆长三尺广一尺厚
七寸检中刻三处深四寸方五寸有盖检用金缕五周
以水银和金以为泥玉玺二其一方一寸二分其一五
寸方石四角又有距石皆再累枚长一丈厚一尺广二
尺皆在圆坛上其下用距石十八枚皆高三尺厚一尺
通典 卷五十四 第 13b 页 WYG0603-0663d.png
广二尺如小碑环坛立之去坛三步距石下皆有石跗
入地四尺又用石碑高九尺广三尺五寸厚尺二寸立
坛丙地去坛三丈以上以刻书帝以用石功难又欲及
二月封禅故诏梁松欲因故封石空检更加封而已
松上疏争之以
为登封之礼告功皇天垂后无穷以为万民也承天之
敬尤宜章明奉图书之瑞尤宜显著今因旧封窜寄玉
牒故石下恐非重命之义受命中兴宜当特异以明天
通典 卷五十四 第 14a 页 WYG0603-0664a.png
意遂使泰山郡及鲁趣石工宜取完青石无必五色
令印工刻玉牒书书秘刻方石中令容玉牒二月帝至
奉高
通典 卷五十四 第 14b 页 WYG0603-0664b.png
通典 卷五十四 第 15a 页 WYG0603-0664c.png
遣侍御史与兰台令史将工先上山
刻石
通典 卷五十四 第 15b 页 WYG0603-0664d.png
二十二日辛卯晨
通典 卷五十四 第 16a 页 WYG0603-0665a.png
燎祭天于泰山下南方群神皆从祀用乐如南郊诸王
王者后二公孔子后褒成君皆助祭位事也事毕将升
封或曰泰山虽己从食于柴祭今亲升告功宜有礼祭
于是使谒者以一特牲于常祠泰山处告祠泰山如亲
耕貙刘先祠先农先虞故事至食时帝御辇升山日中
后到山更衣早晡时即位于坛北面群臣以次陈后西
上毕位升坛尚书令奉玉牒检皇帝以寸二分玺亲封
之讫太常命人发坛上石尚书令藏玉牒已复石覆讫
通典 卷五十四 第 16b 页 WYG0603-0665b.png
尚书令以五寸印封石检
事毕皇帝再拜群臣称万岁命人立所刻
石碑乃复道下二十五日甲午禅祭地于梁甫阴以高
后配山川群神从祀如元始中北郊故事
四月己卯大赦天下以建武三十二年
为建武中元元年以吉日刻玉牒书函藏金匮玺印封
之乙酉使太尉行事以特牲告至高庙太尉奉匮以告
高庙藏于庙室西壁石室高主室之下
通典 卷五十四 第 17a 页 WYG0603-0665c.png
通典 卷五十四 第 17b 页 WYG0603-0665d.png
○魏明帝时中护军蒋济请封禅帝虽拒济议而实
使高堂隆草封禅仪以天下未一不欲便行大礼会高
堂隆卒不行○晋武帝平吴太康九年卫瓘议封禅帝
曰此盛德之事所未议也瓘等又奏至于再三诏报绝
之○宋文帝在位长久有意封禅诏学士山谦之草其
通典 卷五十四 第 18a 页 WYG0603-0666a.png
仪注属后魏师南逼其意乃息孝武大明元年十二月
戊申太宰江夏王义恭表三请帝以文轨未一不从○
北齐有巡狩之礼并登封之仪竟不行○隋开皇十四
年群臣请封禅文帝命牛弘等创定其礼帝曰此事体
大朕何德以堪之但当东狩因拜岱山○大唐贞观十
一年左仆射房玄龄等议按封禅者本以功成告于上
帝天道崇质义取醇素故藉用藁秸樽以瓦甒又按梁
甫是谓梁阴近代设礼坛于山上乃乖处阴之义今定
通典 卷五十四 第 18b 页 WYG0603-0666b.png
坛位于山北又议昊天上帝坛将封先祭义在告神因
当为坛下趾先陈斋絜赞飨已毕然后登封既表重慎
之深兼示行事有渐今请祭于泰山下设坛以祀上帝
太祖景皇帝配享坛方十二丈高丈二尺乂议制玉牒
长尺三寸广厚各五寸玉检厚二寸长短阔狭一如玉
牒其印函请随玺大小仍缠以金绳五周又议玉册四
枚各长尺三寸广寸五分每册五简俱以金编其一奠
上帝一奠太祖座一奠皇地祗一奠高祖座又议金匮
通典 卷五十四 第 19a 页 WYG0603-0666c.png
长短令容玉册高广各六寸形制如今之表函缠以金
绳封以金泥印以受命玺又议方石三枚以为册累其
十枚石检刻方石四边而立之缠以金绳封以石泥印
以受命玺又议泰山上圆坛广五丈高九尺用五色土
加之四面各设一陛御位在坛南升自陛而就上封玉
牒又议圆坛上土封曰凡言封者皆是积土之名今请
于圆坛上安方石玺缄既毕加土筑以为封高丈二尺
而广二丈以五色土益封玉牒书藏其内祀禅之所土
通典 卷五十四 第 19b 页 WYG0603-0666d.png
封制亦同此又议玉玺曰详载前方石缄封玉检金泥
必资印玺以为秘固请依今用受命玺以封石检其玉
检既与石检大小不同请更造玺一枚方寸二分文同
受命以封玉牒石检形制依后汉建武故事又议立碑
曰勒石纪号垂裕后昆美盛德之形容阐后王之休烈
其义大矣请刻颂立碑明扬功业又议设告至坛曰既
至山下礼告至柴于东方上帝遍于群神今请其坛方
八十一尺高三尺陛仍四出其禅方坛及自馀仪式请
通典 卷五十四 第 20a 页 WYG0603-0667a.png
如今礼仍请柴祭同时行事又议废石阙及大小距石
诏从此议馀皆罢之遂附制于今礼
麟德二年有司进仪注于大岳
南四里为圆坛三成十二陛如圆丘之制坛上饰以青
四面各依方色并造燎坛及壝三重又造玉册三枚皆
通典 卷五十四 第 20b 页 WYG0603-0667b.png
以金绳编玉牒为之每牒长尺二寸广寸二分厚三分
刻玉填金为字又为玉匮一以藏正座册为金匮二以
藏配座册各长尺三寸并玉检方五寸当绳缠处刻为
五道当封玺处刻深二分方寸二分又为金绳以缠玉
匮各五周为金泥以金泥之为玉玺一枚方寸二分文
同受命玺以封金玉匮又为石䃭以藏玉匮用方石再
累各方五尺厚一尺刻方石中令容玉匮䃭旁施检处
皆刻深三寸三分阔一尺当绳处皆刻深三分阔寸五
通典 卷五十四 第 21a 页 WYG0603-0667c.png
分为石检十枚以检石䃭皆长三尺阔一尺厚七寸皆
刻为印齿三道深四寸当封玺处方五寸当通绳处阔
寸五分皆有小石盖制与检刻处相应以检擪封
泥其检立于䃭旁南方北方各三东方西方各二去䃭
隅皆七寸为金绳以缠石䃭各五周径三分为石泥以
泥石䃭其泥末石和方色土为之为距石十二枚分距
䃭隅皆再累各阔二尺厚一尺长一丈斜刻其首令与
䃭隅相应以五色封之泰山之上设登封之坛上径五
通典 卷五十四 第 21b 页 WYG0603-0667d.png
丈二尺高九尺四出陛坛上饰以青四面依方色一壝
随地之宜又为降禅坛于社首山上方坛八隅一成八
陛如方丘之制坛上饰以黄四面依方色三壝随地之
宜其玉册玉匮石䃭石检距石等亦同封祀之制又以
高祖太宗配禅社首以太穆文德皇后同配皆以公卿
充亚献终献之礼制曰古今典制文质不同至于制度
皆随代沿革唯祀天地独不改张斯乃自处于厚奉天
以薄又今封禅即用玉牒金绳器物之间复有瓦樽秸
通典 卷五十四 第 22a 页 WYG0603-0668a.png
席一时行礼文质顿乖驳而不伦深为未惬其封祀降
禅所设上帝后土位先设藁秸瓦甒瓢杯等物并宜改
用茵褥罍爵其诸郊祀亦宜准此于是昊天上帝之座
褥以苍皇地祇座褥以黄配帝及后褥以紫五方上帝
及大明夜明褥皆以方色内官以下席皆以莞
通典 卷五十四 第 22b 页 WYG0603-0668b.png
三年春正月戊辰朔有事于泰山亲祀昊天上帝于封
祀之坛己巳登于泰山行封禅之礼庚午降禅于社首
山壬申大赦天下改元乾封
武太后
通典 卷五十四 第 23a 页 WYG0603-0668c.png
天册万岁二年腊月甲申登封于嵩岳大赦天下改元
为万岁登封丁亥禅于少室山开元十二年制以十三
年有事泰山所司与公卿诸儒详择典礼先为备具中
书令张说右散骑常侍徐坚等与礼官撰东封仪注张
说谓徐坚等曰乾封旧仪禅社首享皇地祗以先后配
享王者父天而母地皇地祗虽当今皇母位亦当往帝
之母也子配母飨亦有何嫌而以皇后配地祗非古之
制也天鉴孔明福善如响乾封之礼文德皇后配皇地
通典 卷五十四 第 23b 页 WYG0603-0668d.png
祗天后为亚献越国太妃为终献以宫闱接神有乖旧
典上元不祐遂有授命易姓之事宗社中圮公族诛灭
皆由此也景龙之季有事圆丘韦庶人为亚献皆以妇
人升坛执笾豆亵黩穹苍享礼不洁未及踰年国有大
难亚献终献皆受其咎平座斋郎及女人执祭者多亦
夭卒今主上尊天敬神事皆革正斯礼请以睿宗大圣
真皇帝配皇地祇侑神作主从之又按显庆年许敬宗
因修礼奏改燔柴在祭前伏称祭祀之礼必先降神周
通典 卷五十四 第 24a 页 WYG0603-0669a.png
人尚臭祭天则燔柴者臣等谨按礼迎神之仪乐六变
而天神降八变而地祗出九变则鬼神可得而礼矣则
降神以乐周礼正文非谓燔柴以降神也又按晋郭璞
南郊赋及注尔雅亦祭后万燔又按宋志所论亦祭后
燔柴又检南齐北齐又梁郊祀亦先饮福酒讫燔燎请
依贞观旧礼先祭后燎考功员外赵冬曦太学博士侯
行果又曰先焚者本以降神行之已久若设祭后燔则
神无由降矣张说又执奏曰凡祭者本以心为主心至
通典 卷五十四 第 24b 页 WYG0603-0669b.png
则通于天地达于神祗既有先燔后燔自可断于圣意
圣意所至则通于神燔之先后臣等不敢裁定上令依
后燔及先奠牲璧之议是后太常卿宁王宪奏请郊坛
时并依此先奠璧而后燔从之
通典 卷五十四 第 25a 页 WYG0603-0669c.png
通典 卷五十四 第 25b 页 WYG0603-0669d.png
十三年
十月封祀于泰山去山趾五里西去社首山三里丁亥
服衮冕于行宫致齐于供帐前殿己丑大备法驾至山
下乃御马而登侍臣从帝以灵山清洁不欲多人上欲
初献于山上坛行事亚献终献于山下坛行事召礼官
学士贺知章等入讲仪注因问之知章等奏曰昊天上
帝君位五方精帝臣位帝号虽同而君臣各异陛下享
通典 卷五十四 第 26a 页 WYG0603-0670a.png
君位于山下群臣祀臣位于山下诚足以垂范来叶为
变礼之大者也礼成于三初献亚献终献合于一处于
是三献悉于山上行事其五方帝及诸神座于山下坛
行事玉牒词曰有唐嗣天子臣某敢昭告于昊天上帝
天启李氏运兴土德高祖太宗受命立极高宗升中六
合殷盛中宗绍复继体不定上帝眷祐锡臣忠武底绥
内难推戴圣父恭承大宝十有三年敬若天意四海晏
然封祀岱岳谢成于天子孙百禄苍生受福庚寅祀昊
通典 卷五十四 第 26b 页 WYG0603-0670b.png
天上帝于山上封台之前坛高祖神尧皇帝配享焉辛
卯享皇地祗于社首之泰折坛睿宗大圣真皇
帝配壬申上御朝觐之帐殿大备陈布文武百僚二王
后孔子后诸方朝集使岳牧举贤良咸在位铭曰维天
生人立君以理维君受命奉天为子代去不留人来无
已德凉者灭道高斯起赫赫高祖明明太宗爰革隋政
奄有万邦罄天张宇画地开封武称有截文表时雍高
宗稽古德施周溥茫茫九夷削平一鼓礼备封禅功齐
通典 卷五十四 第 27a 页 WYG0603-0670c.png
舜禹岩岩岱宗衎我神主中宗绍运旧邦维新恭己南
面氤氲化淳告成之礼留诸后人𬗟余小子重基五圣
匪功伐高匪德矜盛钦若祀典丕承永命至诚动天福
我万姓古封泰山七十二君或禅亭亭或禅云云其迹
不见其名可闻祗遹文祖光昭旧勋方士虚诞儒书不
足佚后求仙诬神检玉秦灾风雨汉污编录德未合天
或承之辱道在观政名非从欲铭心绝岩播告群岳
其仪具
通典 卷五十四 第 27b 页 WYG0603-0670d.png
开元礼
通典卷五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