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典 卷十四 第 1a 页 WYG0603-0150a.png
钦定四库全书
通典卷十四
唐 京 兆 杜 佑 君 卿 纂
选举二
历代制中
魏文帝为魏王时三方鼎立士流播迁四人错杂详覈
无所延康元年吏部尚书陈群以天朝选用不尽人才
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
通典 卷十四 第 1b 页 WYG0603-0150b.png
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又制郡口十
万以上岁察一人其有秀异不拘户口
其武官之选俾护军主之黄初三年始除旧汉限年
之制令郡国贡举勿拘老幼儒通经术吏达文法则皆
通典 卷十四 第 2a 页 WYG0603-0150c.png
试用自明帝太和之后俗用浮靡递相标目而夏侯诸
葛何邓之俦有四聪八达之称帝深嫉之于是恶士大
夫之有名声者或禁锢废黜以惩之吏部尚书卢毓奏
曰古者敷奏以言明试以功今考绩之法久废而毁称
相进退故真伪混杂也帝遂诏散骑常侍刘劭作都官
考课之法以考覈百官齐王嘉平初曹爽既诛司
马宣王秉政详求理本中护军夏侯玄言曰夫官才用
人国之柄也故铨衡专于台阁上之分也孝行考乎闾
通典 卷十四 第 2b 页 WYG0603-0150d.png
巷优劣任之乡人下之叙也夫欲清教审选在明其分
叙不使相涉而已今令中正但考行论辈论辈当行均斯
可官矣行有大小比有高下则所任之次亦涣然别矣
奚必使中正干铨衡之机于下而执机柄者有所委仗
于上上下交侵以生纷错哉且众职之属各有官长但
使官长各以其属能否献之台阁则据官长能否之第
参以乡闾德行之次拟其伦比勿使偏颇中正则唯考
行迹别其高下审定辈类勿使升降而总之于台阁官
通典 卷十四 第 3a 页 WYG0603-0151a.png
长所第中正所辈拟比随次率而用之如其不称责负
在外则内外相参得失有所庶可静风俗而审官才矣
兼请除重设之官定服制之等宣王辞不能改请俟于
他贤
通典 卷十四 第 3b 页 WYG0603-0151b.png
○晋依
魏氏九品之制内官吏部尚书司徒左长史外官州有
大中正郡国有小中正皆掌选举若吏部选用必下中
正徵其人居及父祖官名武帝泰始初又议考课
散骑常侍傅玄皇甫陶以为政教颓弊风俗不淳上疏
曰臣闻先王之临天下也明其大教长其义节道化崇
通典 卷十四 第 4a 页 WYG0603-0151c.png
于上清议行于下上下相奉人怀义心亡秦荡灭先王
之制以法术相御而义心亡矣近者魏武好法术而天
下贵刑名魏文慕通达而天下贱守节其后纲维不摄
而虚无放诞之论盈于朝野使天下无复清议而亡秦
之病复发于今陛下圣德化邻唐虞唯未举清远有礼
之臣以崇风节未退虚鄙以惩不恪也帝乃使玄草诏
进之玄奏曰臣闻先王分士农工商以经国制事各一
其业而殊其务自士以上子弟则为之立太学以教之
通典 卷十四 第 4b 页 WYG0603-0151d.png
选明师以训之随才优劣以之授用农以丰其食工以
足其器商贾以通其货故虽天下之大兆庶之众而无
游人在其间汉魏不定其分百官子弟不修经艺而务
交游未知涖事而坐享天禄农工之业多废或逐轻利
而离其事徒系名于太学然不闻先王之风今圣政资
始而汉魏之失未改散官众而学校未设游手多而亲
农者少工器不尽其宜臣以为宜亟定其制前皇甫陶
上事欲令赐拜散官皆课使亲耕天下享足食之利禹
通典 卷十四 第 5a 页 WYG0603-0152a.png
稷躬稼祚崇后代是以明堂月令著帝籍之制伊尹古
之名臣耕于有莘晏婴齐之大夫避庄公之难亦耕于
海滨昔者圣帝明皇贤佐俊士皆尝从事于耕农矣王
人赐官冗散无事者不督使学则当使耕无缘放之使
坐食百姓也今文武之官既众而赐拜不在职者又多
加服役为兵不得耕稼当农者之半南面食禄者参倍
于前使冗散之官为农而收其租税家得其实而天下
之榖可以无乏矣夫家足食为子则孝为父则慈为兄
通典 卷十四 第 5b 页 WYG0603-0152b.png
则友为弟则悌天下足食则仁义之教可不令而行也
夫士农工商之分不可斯须而废若未能精其防制计
天下文武之官足为副贰者使学其馀皆归之农于是
百工商贾亦归之农务农若此何有不赡乎虞书曰三
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是为九年之后乃有迁叙也故
居官久则念立慎终之化不久则竞为一切之政六年
之限日月浅近不周黜陟陶之所上义合古制惟陛下
裁之武帝甚善之而终不能用
通典 卷十四 第 6a 页 WYG0603-0152c.png
通典 卷十四 第 6b 页 WYG0603-0152d.png
于时虽风教颓失而无典制然时有清议尚能劝俗
陈寿居丧使女奴丸药积年沉废郗诜笃孝以假葬违
常降品一等其为惩劝也如是其后中正任久爱憎由
已而九品之法渐弊遂计官资以定品格天下惟以居
位者为贵尚书仆射刘毅以九品者始因魏初丧乱是
军中权时之制非经久之典也因用土断复古乡举里
通典 卷十四 第 7a 页 WYG0603-0153a.png
选之法上疏曰夫九品有八损而官才有三难皆兴替
之所由也人物难知一也爱憎难防二也情伪难明三
也今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威福
夺天朝权势爱恶随心情伪由已上品无寒门下品无
势族公无考校之负私无告诉之忌损政之道一也置
州郡者本取州里清议咸所归服将以镇异同一言议
不谓一人之身了一州之才一人不审遂为坐废若然
虽宣尼之圣莫不有过则可废何独责于中人哉使是
通典 卷十四 第 7b 页 WYG0603-0153b.png
非之论横于州里嫌隙之仇结于大臣损政之道二也
本立格制谓人伦有序若贯鱼成次才德优劣伦辈有
首尾也今之中正坐徇其私推贵异之器使在九品之
下负戴不肖越在成人之首损政之道三也委以一国
之重而无赏罚之防使得纵横无所顾惮诸受枉者抱
怨积久独不蒙天地无私之德长壅蔽于邪人之铨损
政之道四也古先政教崇乡党之义故得天下之人退
而修本今一国之士多者千数或流徙异邦或给事殊
通典 卷十四 第 8a 页 WYG0603-0153c.png
方犹不识其面况能尽其才乎而中正知与不知将定
品状必采声于台府纳毁于流言任已则有不识之弊
听受则有彼此之偏所知者以爱憎夺其平所不知者
以人事乱其度既无乡老纪行之议又非朝廷考绩之
课遂使为官之人弃近求远背本趋末损政之道五也
凡所以立品设状者求人才而论功报也今于限当报
虽职之高还附卑品无绩于官而获高叙是为抑功实
而崇虚名也损政之道六也凡官不同事人不同能今
通典 卷十四 第 8b 页 WYG0603-0153d.png
九品不状才能之所宜而以九等为例以品取人或非
才能之所长以状取人则为本品之所限若状得其实
犹品状相妨况不实者乎损政之道七也前九品诏书
善恶必书以为褒贬今之九品所下不彰其罪所上不
列其善废褒贬之义任爱憎之断天下之人焉得不懈
于德行而锐于人事乎损政之道八也职名中正实为
奸府事名九品而有八损臣以为宜罢中正除九品弃
魏氏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司空卫瓘又表请除九品
通典 卷十四 第 9a 页 WYG0603-0154a.png
复古乡议里选时始平王文学李重复上疏曰九品始
于丧乱军中之政诚非经国不刋之法也且检防转碎
徵形失实故朝野之论佥谓驱动风俗为弊已甚晋承
魏氏凋弊之迹人物播越仕无常朝人无定处郎吏蓄
于军府豪右聚于都邑事体駮错与古不同谓九品既
除宜先开移徙听相并就且明贡举之法不滥于境外
则冠带之伦将不分而自均即土断之实行矣若使人
思反本修之于乡华竞自息而礼义日崇矣及刘颂为
通典 卷十四 第 9b 页 WYG0603-0154b.png
吏部尚书复建九班之制令百官在职少迁时贾郭专
朝仕者务速进故皆不行
○东晋元帝
制剔州岁贡二人诸州各一人时以天下丧乱务存慰
勉远方孝秀不复策试到即除署既经略粗定乃诏试
经有才不中举者免其太守其后孝秀莫敢应命有送
至京师皆以疾辞太兴三年尚书孔坦议请普延五岁
通典 卷十四 第 10a 页 WYG0603-0154c.png
许其讲习乃诏孝廉申至七年而秀才如故○宋制丹
阳吴会会稽吴兴四郡岁举二人馀郡各一人凡州秀
才郡孝廉至皆策试天子或亲临之及公卿所举皆属
于吏部叙才铨用凡举得失各有赏罚失者其人加禁
锢年月多少随部议制
文帝元嘉
中限年三十而仕郡县以六周而代刺史或十馀年及
通典 卷十四 第 10b 页 WYG0603-0154d.png
孝武即位仕者不复拘老幼守宰以三周为满时中军
录事参军周朗上疏曰今为政者宜以二十五家选一
长百家置一师男子十三至十七皆令学经十七至二
十皆令习武训以书记图纬忠孝仁义之礼廉让恭勤
之则授以兵经战略军部舟骑之容挽强击刺之法习
经者五年有成而言之司徒习武者三年能艺亦升之
司马若七年而经不明五年而勇不达便更求其言行
考其事业必不足取者虽公卿子弟长归农亩终身不
通典 卷十四 第 11a 页 WYG0603-0155a.png
得为吏兼述农桑生植之本及礼教刑政之端帝省之
不悦左卫将军谢庄以其时搜才路狭又上表曰九服
之旷九流之杂提钧悬衡委之选部一人之鉴易限而
天下之才难源以易限之鉴照难源之才使国罔遗授
野无滞器其可得乎请普令大臣各举所知以付尚书
铨用不从帝又不欲重权在下乃分吏部置两尚书以
散其权
通典 卷十四 第 11b 页 WYG0603-0155b.png
○齐尚
书都令史骆宰议策秀才格五问并得为上四三为中
二为下一不合与第谢超宗议以为片辞折狱寸言挫
通典 卷十四 第 12a 页 WYG0603-0155c.png
众鲁史褒贬孔论兴言皆无俟繁而后秉裁夫表事之
深析理之会岂必委牍方切理道非患对不尽问患以
常文弗奇必使一通峻正宁劣五通而常与其俱奇一
亦宜采诏从宰议因习宋代限年之制然而乡举里选
不覈才德其所进取以官婚胄籍为先遂令甲族以二
十登仕后门以三十试吏故有增年矫貌以图进者其
时士人皆厚结姻援奔驰造请浸以成俗至和帝时梁
武为丞相上表曰前代选官皆立选簿应在贯鱼自有
通典 卷十四 第 12b 页 WYG0603-0155d.png
铨次胄籍升降行能臧否或素定怀抱或得之馀论故
得简通宾客无俟扫门顷代陵夷九流乖失其有勇退
忌进怀质抱真者选部或以未经朝谒难以进用或有
晦善藏声自埋衡荜者又以名不表著绝其阶绪必须
书刺投状然后弹冠则是驱迫廉撝奖成浇竞愚谓自
今选曹宜精隐覈依旧立簿使冠履无爽名实不违庶
人识涯涘造请自息且闻中间立格甲族以二十登仕
后门以过立试吏求之愚怀抑有未达何者设官分职
通典 卷十四 第 13a 页 WYG0603-0156a.png
惟才是务若限岁登朝必增年就官故貌实幼童籍已
踰立滓秽名教于斯为甚乃施行○梁初无中正制年
二十有五方得入仕天监中制九流常选年未三十不
通一经者不得为官若有才同甘颜勿限年次至七年
州置州重郡置郡崇乡置乡豪各一人专典搜荐无复
膏粱寒素之隔普通七年诏凡州岁贡二人大郡一人
敬帝太平二年复令诸州各置中正仍旧选举皆须中
正押上然后量授不然则否○陈依梁制凡年未三十
通典 卷十四 第 13b 页 WYG0603-0156b.png
不得入仕唯经学生策试得第诸州迎主簿西曹左奏
及尝为挽郎得未壮而仕诸郡唯正王为丹阳尹经迎
得出身者亦然庶姓尹则否有高才异行殊勋别降恩
旨叙用不在常例凡选无定时随缺则补官有清浊以
为升降从浊得清则胜于迁若有迁授吏部先为白牒
列数十人名尚书与参掌者共署奏敕或可或否其可
者则下于选曹量贵贱别内外随才补用以黄纸录名
八座通署奏可乃出以付于典名典名书其名帖鹤头
通典 卷十四 第 14a 页 WYG0603-0156c.png
版脩容整仪送所授之家其别发诏除者即宣付诏局
诏局草奏闻敕可黄纸写出门下门下答诏请付外施
行又书可付选司行名得官者不必皆行名到但闻诏
出明日即入谢后诣尚书上省拜受若拜王公则临轩
凡拜官皆在午后初武帝承侯景丧乱之后纲维颓坏
制度未立百官无复考校殿最之法但更年互迁骤班
进秩法无可称者后徐陵孔奂继为吏部尚书差有其
序○后魏州郡皆有中正掌选举每以季月与吏部铨
通典 卷十四 第 14b 页 WYG0603-0156d.png
择可否其秀才对策第居中上表叙之成帝和平三年
诏曰今选举之官多不以次令班白处后晚进居先岂
所谓彝伦攸叙也诸曹选补宜各书劳旧才能
通典 卷十四 第 15a 页 WYG0603-0157a.png
其后中正所铨但在门第吏部彝伦仍
不才举至孝文帝励精求治内官通班以上皆自考覈
以为黜陟宣武帝诏庶族子弟年十五不听入仕
自太和以前精选中正德高乡国者充其边州小
郡人物单鲜者则并附他州其在僻陋者则阙而不置
通典 卷十四 第 15b 页 WYG0603-0157b.png
当时称为简当颇谓得人及宣武孝明之时州无大小
必置中正既不可悉得其人故或有蕃落庸鄙操铨覈
之权而选叙颓紊至正始元年冬乃罢诸郡中正时有
以杂类冒登清流遂令在位者皆五人相保无人保任
者夺官还役初孝明嗣位幼冲灵太后临朝征西将军
冀州大中正张彝之子仲瑀上封事请铨别选格排抑
武夫不使在清品于是武夫怨怒声喧道路乃悬榜于
衢会期屠害彝父子不以为怀神龟二年羽林虎贲相
通典 卷十四 第 16a 页 WYG0603-0157c.png
率千馀人至尚书省诟詈求彝长子尚书郎始均不获
以瓦砾投击台阁声如雷霆京师慑震莫敢讨遏遂聚
火就焚其第拽彝于庭捶辱恣心而呼声动京邑其子
叩头流血为父请命羽林乃执始均生投火中灼为煨
烬仲瑀被创以窜免彝信宿而死既而诏斩其尤凶者
八人馀大赦以安之天下冤痛闻者惊骇灵太后于是
乃命武官得依资入选既而官员少而应调者多选曹
无以处之及崔亮为吏部尚书乃奏为格制官不问愚
通典 卷十四 第 16b 页 WYG0603-0157d.png
贤以停解日月为断虽复官须此人停日后者终不得
取庸才下品年月久者则先擢用时沉滞者皆称其能
通典 卷十四 第 17a 页 WYG0603-0158a.png
后甄琛元脩义城阳王徽相
继为吏部尚书利其便已踵而行之自是贤愚同贯泾
渭无别魏之失才从亮始也及辛雄为尚书右丞转吏
通典 卷十四 第 17b 页 WYG0603-0158b.png
部郎中上疏曰自神龟以来专以停年为选士无善恶
岁久叙用职无剧易名到授官执案之吏以差次日月
为功能铨衡之人以简得老旧为平直且庸劣之人莫
不贪鄙委斗筲以共理之重托硕鼠以百里之命皆货
贿是求肆心纵意其制虽烦不胜其欲致令徭役不均
发调违谬聚敛盈门囚执满道盖助陛下理天下者唯
在守令最须简置以康国道但郡县选举由来所轻贵
游隽才莫肯居此宜改其弊以定官方请上等郡县为
通典 卷十四 第 18a 页 WYG0603-0158c.png
第一清中等为第二清下等为第三清选补之法妙尽
才具如不可并后地先才不得拘以停年竟无铨革三
载黜陟有称者补在京名官如前代故事不历郡县不
得为内职则人思自勉上下同心枉屈可伸强暴自息
书奏惠帝崩及孝庄帝诏求德行文艺政事强直者县
令郡守刺史皆叙其志业具以表闻三人以上县令太
守刺史赏一阶举非其人者黜一阶凡官郡守县令六
年为满满后六年乃叙○北齐选举多沿后魏之制凡
通典 卷十四 第 18b 页 WYG0603-0158d.png
州县皆置中正其课试之法中书策秀才集书策贡士
考功郎中策廉良天子常服乘舆出坐于朝堂中楹秀
孝各以班草对字有脱误者呼起立席后书有滥劣者
饮墨水一升文理孟浪者夺席脱容刀初东魏元象中
文襄王高澄秉政摄吏部尚书乃革后魏崔亮年劳之
制务求才实自迁邺以后掌大选知名者不过数四文
襄年少高朗其弊也疏袁聿脩沈密谨厚所伤者细杨
遵彦风流辩给所取失于浮华唯辛术贞明简实新旧
通典 卷十四 第 19a 页 WYG0603-0159a.png
参举管库必擢门阀不遗衡鉴之美一人而已至孝昭
帝皇建二年诏内外执事官从五品以上三府主簿录
事参军诸王文学侍御史廷尉三官尚书郎中中书舍
人每在三年之内各举一人或夙在朝伦沈屈未用或
先官后进今见停散或白屋之人巾褐未释其高才良
器允文允武理识深长干具通济操履凝峻学业宏赡
诸如此辈随取一长无待兼资方充举限举荐之文指
论事实随能量用必陈所堪不得高谈谬加褒饰所举
通典 卷十四 第 19b 页 WYG0603-0159b.png
之人止在一职三载之内有犯死罪以下刑罪以上举
主准举人之犯各罚其金自鞭以下举主勿论若未经
三载而更馀转通计后官日月合满三周凡所举人必
主事立功裨益时政不限年之远近举主之赏亦当非
次被举之人别当擢授其违限不举依式罚金又拥旄
作镇任总百城分符共理职司千里凡其部统理宜委
悉刺史于所管之内下郡太守县令丞尉府佐录事参
军以降州官州官都主簿以下但沾在吏职及前为官
通典 卷十四 第 20a 页 WYG0603-0159c.png
并白人等并听表荐太守则曹掾以下及管内之人亦
听表举其大州中州下州畿内上郡中郡并三年之内
各举一人其不入品州并自馀郡守不在举限昔三代
以前天下列国有三卿五大夫二十七士大国三卿二
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小国三卿一卿命于天子
二卿命于其君公侯伯之大夫再命子男之大夫一命
其士以下不命皆国君专之汉初王侯国百官皆如汉
朝唯丞相命于天子其御史大夫以下皆自置及景帝
通典 卷十四 第 20b 页 WYG0603-0159d.png
惩吴楚之乱杀其制度罢御史大夫以下官至武帝又
诏凡王侯吏职秩二千石者不得擅补其州郡佐吏自
别驾长史以下皆刺史太守自辟历代因而不革洎北
齐武平中后主失政多有佞倖乃赐其卖官分占州郡
下及乡官多降中旨故有敕用州主簿郡功曹者自是
之后州郡辟士之权浸移于朝廷以故外吏不得精覈
由此起也○后周以吏部中大夫一人掌选举吏部下
大夫一人以贰之初霸府时苏绰为六条诏书其四曰
通典 卷十四 第 21a 页 WYG0603-0160a.png
擢贤良绰深思本始惩魏齐之失罢门资之制其所察
举颇加精慎及武帝平齐广收遗逸乃诏山东诸州举
明经干理者上县六人中县五人下县四人至宣帝大
成元年诏州举高才博学者为秀才郡举经明行脩者
为孝廉上州上郡岁一人其刺史僚佐州吏则自署府
官则命于朝廷○隋文帝开皇七年制诸州岁贡三人
工商不得入仕开皇十八年又诏京官五品以上及总
管刺史并以志行脩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牛弘为吏
通典 卷十四 第 21b 页 WYG0603-0160b.png
部尚书高构为侍郎选举先德行次文才最为称职当
时之制尚书举其大者侍郎铨其小者则六品以下官
吏咸吏部所掌自是海内一命以上之官州郡无复辟
署矣
通典 卷十四 第 22a 页 WYG0603-0160c.png
自后周以降选无清浊及卢恺摄吏部尚
书与侍郎薛道衡陆彦师等甄别物类颇为清简而谮
愬纷纭恺及道衡皆除名
炀帝始建进士科又制百官不得计考增级其功
通典 卷十四 第 22b 页 WYG0603-0160d.png
德行能有昭然者乃擢之大业三年始置吏部侍郎一
人分掌尚书职事时武夫参选多授文职大业八年诏
曰顷自班朝治人乃由勋叙拔之行阵起自勇夫蠹政
害人寔由于此自后诸授勋官者并不得授文官之职
事
通典卷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