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第 1a 页 WYG0407-0348a.png

钦定四库全书
贞观政要卷一 唐 吴兢 撰
元 戈直 集论
卷一 第 1b 页 WYG0407-0348b.png
(和初
政号为清明则是/书也不无补于治云)
君道第一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
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
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理而
卷一 第 2a 页 WYG0407-0348c.png

下乱者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
祸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
事又扰生人且复出一非理之言万姓为之解体
怨讟既作离叛亦兴朕每思
此不敢纵逸諌议
大夫魏徵对曰古者圣哲之
主皆亦近取诸身故能远体诸物昔楚聘詹何
问其理国之要詹
何对以修身之术楚王又问理国何如詹何曰未闻身
卷一 第 2b 页 WYG0407-0348d.png

理而国乱者陛下所明实同古义
卷一 第 3a 页 WYG0407-0349a.png
卷一 第 3b 页 WYG0407-0349b.png
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徵曰何为明君暗君徵曰君之
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诗云先人有言
询于刍荛
昔唐虞之理
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
是以圣无不照故共鲧之徒不能塞也
卷一 第 4a 页 WYG0407-0349c.png

靖言庸回不能惑也
秦二世则隐藏其身
捐隔疏贱而偏信赵高及
天下溃叛不得闻也
梁武帝偏信朱
异而侯景举兵向阙竟不得知也
隋炀帝偏信虞世基而诸贼攻
城剽邑亦不得知也
卷一 第 4b 页 WYG0407-0349d.png

是故人君兼听纳下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必得上
通也太宗甚善其言
卷一 第 5a 页 WYG0407-0350a.png
贞观十年太宗谓侍臣曰帝王之业草创与守成孰难
尚书左仆射
房玄龄对曰天地草昧
群雄竞起攻破乃降战胜乃尅由此言之草创为
难魏徵对曰帝王之起必承衰乱覆彼昏狡百姓乐推
卷一 第 5b 页 WYG0407-0350b.png

四海归命天授人与乃不为难然既得之后志趣
骄逸百姓欲静而徭役不休百姓凋残而侈务不息国
之衰弊恒由此起以斯而言守成则难太宗曰
玄龄昔从我定天下脩尝艰苦出万死而遇一生所以
见草创之难也魏徵与我安天下虑生骄逸之端必践
危亡之地所以见守成之难也今草创之难既已往矣
守成之难者当思与公
等慎之
卷一 第 6a 页 WYG0407-0350c.png
卷一 第 6b 页 WYG0407-0350d.png
贞观十一年特进魏
徵上疏曰臣观自古受图膺运继体守文控御英雄
南面临下皆欲配厚德于天
地齐高明于日月本支百世傅祚无穷然而克终
卷一 第 7a 页 WYG0407-0351a.png

者鲜败亡相继其故何哉所以求之失其道也
殷鉴不远可得而言昔在
有隋统一寰宇甲兵彊锐三十
馀年风行万里威
动殊俗一旦举而弃之尽为他人之有彼炀帝岂恶天
下之治安不欲社稷之长久故行桀虐以就灭亡
哉恃其富强不虞后患驱天下以
从欲罄万物而自奉采域中之子女求远方之奇异宫
苑是饰台榭是崇徭役无时干戈不戢外示严重内多
卷一 第 7b 页 WYG0407-0351b.png

险忌谗邪者必受其福忠正者莫保其生上下
相蒙君臣道隔民不堪命率土分崩遂以四海之
尊殒于匹夫之手子孙殄绝为天下笑
可不痛哉圣哲乘机拯其危溺八柱倾而复正
四维
弛而更张远肃迩
安不踰于期月胜残
去杀无待于百年今宫
卷一 第 8a 页 WYG0407-0351c.png

观台榭尽居之矣奇珍异物尽收之矣姬姜淑媛
尽侍于侧矣四海九州尽为臣妾矣若能鉴彼
之所以失念我之所以得日慎一日虽休勿休焚
鹿台之宝衣
毁阿房之广殿
惧危
亡于峻宇
思安处于卑宫
则神化潜通无为而治
卷一 第 8b 页 WYG0407-0351d.png

德之上也若成功不毁即仍其旧除其不急损之又损
杂茅茨于桂栋参玉砌以土阶悦以使
人不竭其力常念居之者逸作之者劳亿兆悦以子来
群生仰而遂性德之次也若惟圣罔念
不慎厥终忘缔搆之艰难谓天
命之可恃忽采椽之恭俭追雕墙之靡丽因其
基以广之增其旧而饰之触类而长不知止足人不
见德而劳役
是闻斯为下矣譬之负薪救火扬汤止沸
卷一 第 9a 页 WYG0407-0352a.png

以暴易乱与乱同道莫可测也后嗣何观夫事无
可观则人怨人怨则神怒神怒则灾害必生灾
害既生则祸乱必作祸乱既作而能以身名全者鲜矣
顺天革命之后将隆七百之祚
贻厥子孙傅之万叶难得易失可不
念哉是月徵又上疏曰臣闻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
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
卷一 第 9b 页 WYG0407-0352b.png

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
知其不可而
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
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
伐根以求木盛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凡百元首
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
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
乎昔取之而有馀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
卷一 第 10a 页 WYG0407-0352c.png

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
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
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
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
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
卷一 第 10b 页 WYG0407-0352d.png

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
喜以谬赏
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
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
卷一 第 11a 页 WYG0407-0353a.png

事可以尽豫游之乐
可以养松乔之寿
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
道哉太宗手诏答曰省频抗表
诚极忠款言穷切至披览忘倦每达宵分
非公体国情深启沃义重
岂能示以良图匡其不及朕闻晋武自平吴已后
卷一 第 11b 页 WYG0407-0353b.png

务在骄奢
不复留心治政何曾退朝谓其子
劭曰吾每见主上不论经国远图但说
平生常语此非贻厥子孙者尔身犹可以免指诸孙曰
此等必遇乱死及孙绥果为淫刑所戮
前史美之以为明于先见朕意不然谓曾
之不忠其罪大矣夫为人臣当进思尽忠退
思补过将
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理也曾位极
卷一 第 12a 页 WYG0407-0353c.png

台司名器崇重当直辞正谏论道佐
时今乃退有后言进无廷诤以为明智不亦谬乎危而
不持焉用彼相
公之所陈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
必望收彼桑榆期之岁暮
不使康哉良哉独美于往日
若鱼若水遂爽于当今迟复嘉
谋犯而无隐朕将虚襟静志敬伫德音
卷一 第 12b 页 WYG0407-0353d.png
卷一 第 13a 页 WYG0407-0354a.png
贞观十五年太宗谓侍臣曰守天下难易侍中
魏徵对曰
甚难太宗曰任贤能受谏诤即可何谓为难徵曰
观自古帝王在于忧危之间则任贤受谏及至安乐必
卷一 第 13b 页 WYG0407-0354b.png

怀宽怠言事者惟令兢惧日陵月替以至危亡圣
人所以居安思危正为此也安而能惧岂不为难
卷一 第 14a 页 WYG0407-0354c.png

政体第二
贞观初太宗谓萧瑀
曰
朕少好弓矢自谓能尽其妙近得良弓
十数以
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也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正则
脉理皆邪弓虽刚劲而遣箭不直非良弓也朕始
悟焉朕以弧矢定四方用弓多矣而犹不得其理况朕
有天下之日浅得为理之意固未及于弓弓犹失之而
卷一 第 14b 页 WYG0407-0354d.png

况于理乎自是诏京官五品以上
更宿中书内省每召见皆赐坐与语
询访外事务知百姓利害政教得失焉
卷一 第 15a 页 WYG0407-0355a.png
贞观元年太宗谓黄门侍郎
王圭曰中书所出诏敕
卷一 第 15b 页 WYG0407-0355b.png

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
以否元置中书门下
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
所是非本为公事或有护已之短忌闻其失有是
有非衔以为怨或有苟避私隙相惜颜面知非
卷一 第 16a 页 WYG0407-0355c.png

政事遂即施行难违
一官之小情顿为万人之大
弊此实亡国之政卿辈特须在意防也隋日内外庶官
政以依违而致祸乱人多不能深思此理当时皆谓祸
不及身面从背言不以
为患后至大乱一起家国俱丧虽有脱身之人纵不遭
刑戮皆辛苦仅免甚为时论所贬黜卿等特须灭私徇
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
卷一 第 16b 页 WYG0407-0355d.png
卷一 第 17a 页 WYG0407-0356a.png
贞观二年太宗问黄门侍郎王圭曰近代君臣理国多
劣于前古何也对曰古之帝王为政皆志尚清静以百
姓之心为心近代则唯损百姓以适其欲所任用大臣
卷一 第 17b 页 WYG0407-0356b.png

复非经术之士汉家宰相无不精通一经
朝廷若有疑事皆引经决定由是人识礼教
理致太平近代重武轻儒或参以法律儒行既亏
淳风大坏太宗深然其言自此百官中有学业优长兼
识政体者多进其阶品累加迁擢焉
卷一 第 18a 页 WYG0407-0356c.png
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中书门下机要之司擢才而
居委任实重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比来惟
觉阿旨顺情唯唯苟过遂无一言谏诤
者岂是
道理若惟署诏敕行文书而已人谁不堪何烦简择以
卷一 第 18b 页 WYG0407-0356d.png

相委付自今诏敕疑有不稳便必须执言无得妄有畏
惧知而寝默
卷一 第 19a 页 WYG0407-0357a.png
贞观四年太宗问萧瑀曰隋文帝何如主也
对曰克已复礼
卷一 第 19b 页 WYG0407-0357b.png

勤劳思政每一坐朝或至日昃五
品已上引坐论事宿卫之士傅飧而食虽性非
仁明亦是励精之主太宗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此人
性至察而心不明夫心暗则照有不通至察则多疑
于物又欺孤儿寡妇以得天下
恒恐群臣内怀不服不肯信任百司每事皆自决断
虽则劳神苦形未能尽合于理朝臣既知其意亦不敢
直言宰相以下惟承顺而已朕意则不然以
卷一 第 20a 页 WYG0407-0357c.png

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
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几
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
事五条不中
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
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岂如广任贤良
高居深视法令严肃谁敢为非因令诸司若诏
敕颁下有未稳便者必须执奏不得顺旨便即施行务
尽臣下之意
卷一 第 20b 页 WYG0407-0357d.png
卷一 第 21a 页 WYG0407-0358a.png
贞观五年太宗谓侍臣曰治国与养病无异也病人
觉
愈弥须将护若有触犯必至殒命治国亦然天下稍安
卷一 第 21b 页 WYG0407-0358b.png

尤须兢慎若便骄逸必至丧败今天下安危系之于朕
故日慎一日虽休勿休然耳目股肱寄于卿辈既义均
一体宜协力同心事有不安可极言无隐傥君臣相疑
不能脩尽肝膈实为国之大害也
卷一 第 22a 页 WYG0407-0358c.png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看古之帝王有兴有衰犹
朝之有暮皆为蔽其耳目不知时政得失忠正者不
言邪謟者日进既不见过所以至于灭亡朕既在九
卷一 第 22b 页 WYG0407-0358d.png

重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
目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书曰可爱非君
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
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魏徵对曰自古失
国之主皆为居安忘危处理忘乱所以不能长久
今陛下富有四海内外清晏能留心理道常临深履薄
国家历数
自然灵长臣又闻古语云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
卷一 第 23a 页 WYG0407-0359a.png

亦能覆舟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人云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焉用彼相君臣之义得不尽忠匡救乎
朕尝读书见桀杀关龙逄
汉诛晁错
卷一 第 23b 页 WYG0407-0359b.png

未尝不废书叹息公等但能正词直諌
裨益政教终不以犯颜忤旨妄有诛责朕比来
临朝断决亦有乖于律令者公等以为小事遂不
执言凡大事皆起于小事小事不论大事又将不可救
社稷倾危莫不由此隋主残暴身死匹夫之手率土苍
生罕闻嗟痛公等为朕思隋
氏灭亡之事朕为
公等思龙逄晁错之诛君臣保全岂不美哉
卷一 第 24a 页 WYG0407-0359c.png
卷一 第 24b 页 WYG0407-0359d.png

贞观七年太宗与秘书监
魏徵从容论自古理政得失
因曰当今大乱之后造次不可致理
徵曰不然凡人在危困则忧死亡忧死亡则思
理思理则易教然则乱后易教犹饥人易食也
太宗曰善人为邦百年然后胜残去杀
大乱之后将求致理宁可造次而望乎徵曰此据常人
不在圣哲若圣哲施化上下同心人应如响不疾
卷一 第 25a 页 WYG0407-0360a.png

而速期月而可信不为难三年成
功犹谓其晚
太宗以为然封德彝
等对曰三代以后人渐浇
讹故秦任法律汉杂
霸道皆欲理而不能岂能理而不
欲若信魏徵所说恐败乱国家徵曰五帝
三王
卷一 第 25b 页 WYG0407-0360b.png

不易人而理行帝道则帝行王道则王
在于当时所以化之而已考之载籍可得而知昔黄帝
与

尤
七十馀战其乱甚矣既胜之后便致太平
九黎乱德颛顼征之既克之后不失其理
桀为乱虐而汤放之在汤之代即致
太平
卷一 第 26a 页 WYG0407-0360c.png

纣为无道武王伐之成王之代亦致太平
若言人渐浇讹不及纯朴至今应悉为鬼魅
宁可复得而教化耶德彝等无以难
之然咸以
为不可太宗每力行不倦数年间海内康
宁突厥破灭
因谓群臣曰
贞观初人皆异论云当今必不可行帝道王道惟魏徵
卷一 第 26b 页 WYG0407-0360d.png

劝我既从其言不过数载遂得华夏安宁远戎宾服突
厥自古以来常为中国勍敌今酋长
并带刀宿卫部落皆袭衣冠使我遂至于此皆魏
徵之力也顾谓徵曰玉虽有美质在于石间不值良工
琢磨与瓦砾不别若遇良工即为万代之
宝朕虽无
美质为公所切磋
劳公约朕以仁义弘朕以道德使朕功业至此
公亦足为良工尔
卷一 第 27a 页 WYG0407-0361a.png
卷一 第 27b 页 WYG0407-0361b.png
卷一 第 28a 页 WYG0407-0361c.png
卷一 第 28b 页 WYG0407-0361d.png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隋时百姓纵有财物岂得保
卷一 第 29a 页 WYG0407-0362a.png

此自朕有天下已来存心抚养无有所科差人人皆得
营生守其资财即朕所赐向使朕科唤不已虽数资赏
赐亦不如不得魏徵对曰尧舜在上百
姓亦云耕
田而食凿井而饮含哺鼓腹而云帝何力于其间矣
今陛下如此
含养百姓可谓日用而不知又奏称晋文公
出田逐兽于砀入大泽迷不知所出其中
有渔者文公谓曰我若君也道将安出我且厚赐若渔
卷一 第 29b 页 WYG0407-0362b.png

者曰臣愿有献文公曰出泽而受之于是送出泽文公曰
今子之所欲教寡人者何也愿受之渔者曰鸿鹄保河
海厌而徙之小泽则有矰丸之忧鼋鼍保深渊
厌而出之浅渚必有钓射之忧今君逐兽砀入至
此何行之太远也
文公曰善哉谓从者记渔者名
渔者曰君何以名为君尊天事地敬社稷保四国慈爱万
人薄赋敛轻租税臣亦与焉君不尊天不事地
不敬社稷不固四海外失礼于诸侯内逆人心一国流
卷一 第 30a 页 WYG0407-0362c.png

亡渔者虽有厚赐不得保也遂辞不受太宗曰卿言是
也
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
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
卷一 第 30b 页 WYG0407-0362d.png

帝意犹不足徵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
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
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
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
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卷一 第 31a 页 WYG0407-0363a.png
贞观十六年太宗谓侍臣曰或君乱于上臣理于下或
臣乱于下君理于上二者苟逢何者为甚特进魏徵对
曰君心理则照见下非诛一劝百谁敢不畏威尽力若
昏暴于上忠諌不从虽百里奚伍子胥之在虞吴不救
其祸败亡亦继
卷一 第 31b 页 WYG0407-0363b.png

太宗曰必如此齐文宣昏暴杨遵彦以正道扶之得
理何也
徵曰遵彦弥缝暴主救理苍生才得免乱亦甚危苦与
人主严明臣下畏法直言正諌皆见信用不可同年而
语也
卷一 第 32a 页 WYG0407-0363c.png
贞观十九年太宗谓侍臣曰朕观古来帝王骄矜而取
败者不可胜数不能远述古昔至如晋武平吴
卷一 第 32b 页 WYG0407-0363d.png

隋文伐陈已后心逾骄奢自矜诸已
臣下不复敢言政道因兹弛紊朕自平定
突厥破高丽已后
兼并铁勒席卷沙漠以为州县
夷狄远服声教益广朕恐怀骄矜恒自抑折
日旰而食坐以待晨每思臣下有谠言直谏
可以施于政教者当拭目以师友待之
卷一 第 33a 页 WYG0407-0364a.png

如此庶几于时康道泰尔
太宗自即位之始霜旱为灾米谷踊贵突厥侵扰州县
骚然帝志在忧人锐精为政崇尚节俭大布恩德是时
自京师及河东河南陇右
饥馑尤甚一匹绢才得
卷一 第 33b 页 WYG0407-0364b.png

一斗米百姓虽东西逐食未尝嗟怨莫不自安至贞
观三年关中丰熟
咸自归乡竟无一人逃散其得人心如此加以从
諌如流雅好儒术孜孜求士务在择官改革旧
弊兴复制度每因一事触𩔖为善初息隐海陵之党
同
谋害太宗者数百千人事宁后引居左右近侍心术豁
卷一 第 34a 页 WYG0407-0364c.png

然不有疑阻时论以为能断决大事得帝王之体深恶
官吏贪浊有枉法受财者必无赦免在京流外有
犯赃者皆遣执奏随其所犯寘以重法由是官吏多自
清谨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
无敢侵欺细人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
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
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
海皆不赍粮取给于路入山
卷一 第 34b 页 WYG0407-0364d.png

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
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
卷一 第 35a 页 WYG0407-0365a.png
卷一 第 35b 页 WYG0407-0365b.png
卷一 第 36a 页 WYG0407-0365c.png
卷一 第 36b 页 WYG0407-0365d.png
贞观政要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