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五 第 1a 页 WYG0037-0606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日讲易经解义卷十五
系辞上传
系辞传上下二篇孔子通论一经之卦爻大体凡例
所为作也先儒谓其无经可附而自分上下云按系
辞作上下传者王肃本也司马迁则称易大传孔子
晚而好易读之韦编三绝而因作十翼何谓十翼彖
辞上传彖辞下传象辞上传象辞下传系辞上传系
卷十五 第 1b 页 WYG0037-0606b.png
辞下传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也古易文王
之卦辞周公之爻辞与孔子之十翼离为十二篇经
自为经传自为传自汉费直始将彖传象传文言传
杂入卦中而系辞说卦序卦杂卦诸传另为一书晋
王弼作注皆依之即所谓无经可附者此也宋儒程
颐易传一如费直之本自朱熹为本义乃复古易之
旧而经传又分明洪武间颁行学宫令士子程朱传
义兼习成化时奉化教谕成矩始单刻本义行世而
卷十五 第 2a 页 WYG0037-0606c.png
篇章次第又悉依程氏非复朱熹原本今世所共习
者是也此为易经分合源流故叙其梗概如此程颐
曰圣人用意深处全在系辞系辞本欲明易若不先
求卦义则亦不可以读系辞也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
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
成形变化见矣
此一章是言圣人作易之大原示人体易之实学而
卷十五 第 2b 页 WYG0037-0606d.png
此一节是孔子以造化之实明作经之理见天地有
自然之易也天地者乾坤之形体乾坤者天地之性
情卑高兼天地人物言方者情动之始物则指人而
言之也象形变化所成之体也孔子意曰易之首乾
坤者何也盖天地者万物之大父母也天确然在上
而居尊地隤然在下而处卑而易中之卦纯阳至健
而为乾纯阴至顺而为坤者已定立于此矣由是而
地与万物之卑者陈于下天与万物之高者陈于上
卷十五 第 3a 页 WYG0037-0607a.png
而易中卦爻之上者贵下者贱己位列于此矣天与
万物之阳者为开辟为发舒而其动有常地与万物
之阴者为闭藏为收敛而其静有常而易中卦爻之
阳而性动者称乎刚阴而性静者称乎柔已剖断于
此矣天下之事情有善恶而众理众欲以类而聚物
类亦有善恶而同道同恶以群而分此阴阳淑慝自
然之理也而易中卦爻占决之辞或时之息事之得
而为吉或时之消事之失而为凶者即生于此矣日
卷十五 第 3b 页 WYG0037-0607b.png
月星辰在天而成轻清之象山川动植在地而成重
浊之形此皆实理之变化也而易中蓍策所揲之卦
爻阳穷于九则退而化为八阴穷于六则进而变为
七者即见于此矣盖易书之有乾坤且有贵贱刚柔
吉凶变化无一不备皆非圣人私智之为也不过因
阴阳之实体而形容摹写之是故因至著之象以见
至微之理观天地即可以见易也大哉易乎天地且
不能隐而况于人物万事之变乎
卷十五 第 4a 页 WYG0037-0607c.png
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
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
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
此五节是言圣人作易而乾坤之理分见于天地也
摩摩戛也荡推荡也风亦云润者承雨而言尔知管
也作造也成就也孔子意曰伏羲见天地间无往非
易不过阴阳两端是故画奇偶以象之奇则称刚偶
则称柔也刚柔既立变化无穷以一刚为主而以一
卷十五 第 4b 页 WYG0037-0607d.png
刚一柔摩于其上则为太阳少阴以一柔为主而以
一刚一柔摩于其上则为少阳太阴而四象立矣太
阳与少阴相摩而生乾兑离震太阴与少阳相摩而
生巽坎艮坤而八卦成矣所谓两仪生四象四象生
八卦易之小成也由是以乾兑离震为主各以八卦
推荡其上则自乾至复三十二之阳卦立矣以巽坎
艮坤为主各以八卦推荡其上则自姤至坤三十二
之阴卦立矣所谓八卦相错因而重之易之大成也
卷十五 第 5a 页 WYG0037-0608a.png
易既作则凡造物所有孰非易理之著见如阴阳搏
击而为雷霆之鼓动阴阳和畅而为风雨之润泽日
者阳之精月者阴之精则运行而代明焉寒者阴之
肃暑者阳之舒则迭运而无端焉此成象之实体也
即此刚此柔也天地絪缊万物化生阳而健者乾之
道也人物得阳之多则成男阴而顺者坤之道也人
物得阴之多则成女此成形之实体也亦此刚此柔
也然成男成女虽乾坤一定之分其实有相须之功
卷十五 第 5b 页 WYG0037-0608b.png
故凡人物之始也乾皆有以主之质虽未形而胚胎
朕兆已全于一施之初矣其成也坤皆有以作之即
乾之所始者悉为之翕受培养而酝酿造就以终其
事矣阴阳之不能相无者如此夫尽物而始乎乾宜
若难矣然乾健而动常有馀力故气一至而万物俱
生理一行而万物即动初无艰深留滞之劳何易如
之尽物而成乎坤宜若烦矣然坤顺而静皆不自作
故承乎气以成形因乎理以成性初无区画增益于
卷十五 第 6a 页 WYG0037-0608c.png
其间何简如之天地生成之妙无心而成化者又如
此乃知易之未作易在造化易之既作造化在易论
乾坤之功至博而无外论乾坤之德又至要而不烦
而人事之效法天地者从可识矣
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
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
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此二节是赞圣人之德始于法天地终于参天地也
卷十五 第 6b 页 WYG0037-0608d.png
孔子意曰易简岂专属之乾坤哉人心之良亦自有
易简自私欲累之而易者险简者阻矣有能法乾坤
之道一主乎理而无所容心则其易如乾矣一循乎
理而行所无事则其简如坤矣易则光明洞达无一
毫人欲之艰深尽人皆知其中心之所存矣岂不易
知简则径直平顺无一毫人欲之纷扰尽人皆能循
其途辙以作事矣岂不易从易知则不远人以为道
而同心者众故有亲易从则尽人皆可与能而协力
卷十五 第 7a 页 WYG0037-0609a.png
者多故有功有亲则因人之信从足以验我所存之
是而精一自信始终以之故其中之所存者可以至
于久而不变也有功则因人之协力足以辅我行之
不逮而兼人之能为己之能故其外之所行者可以
至于大而益弘也可久则纯亦不已与天同其悠久
矣可大则巍乎成功与地同其广大矣非贤于人之
德业乎然其所以然者则以我之易简与乾坤之易
简同原故也易简而天下万殊之理莫不贯通于我
卷十五 第 7b 页 WYG0037-0609b.png
心统会于我身是故天有是易我亦有是易地有是
简我亦有是简可以成人位于天地之中与之并立
而无歉焉此体道之极功圣人之能事也要之人心
本自明白正大自为私意所蔽物欲所扰往往艰深
使人不可近烦碎使人不可行如权谋术数之流天
下之理必皆捍格而不相入易者存理而已矣简者
循理而已矣其始不过坦白要约而其终至于德崇
业广与天地参善学易者何不从易简求之乎
卷十五 第 8a 页 WYG0037-0609c.png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
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六爻之动三极之道
也
此一章是言圣人系辞明道之功君子玩辞体易之
学而此四节言圣人系辞之事也圣人文王周公也
设陈也言设卦则爻在其中矣象谓卦爻本然之象
辞谓卦爻辞忧虑也虞安也忧虞言象者犹云彷佛
卷十五 第 8b 页 WYG0037-0609d.png
之意非观象之象也下放此进退者造化之消息刚
柔之未定者也昼夜者造化之幽明刚柔之已成者
也六爻之动九六之变化也三极天地人之理也孔
子意曰伏羲画卦吉凶之理已默示之矣然有画无
文民用弗彰也文王周公取伏羲所画之卦而布列
焉统观卦象而时有消息则系卦辞以断全体之吉
凶析观爻象而位有当否则系爻辞以断一节之吉
凶于是易道大备而利用之功大矣然辞固因象而
卷十五 第 9a 页 WYG0037-0610a.png
系而象又因变而著卦爻之间九为刚六为柔柔退
之极则刚推去乎柔而柔变为刚刚进之极则柔推
去乎刚而刚化为柔其变化之间消息当否无不具
焉此圣人所由观之以系辞者也由观象系辞言之
辞之吉者即人事顺理而得之象也辞之凶者即人
事逆理而失之象也辞有自凶趋吉之悔即人事既
失之后困心衡虑而为忧之象也辞有自吉向凶之
吝即人事未决之先安意肆志而为虞之象也辞占
卷十五 第 9b 页 WYG0037-0610b.png
之符于人事者如此由刚柔相推言之柔变而趋夫
刚者即气机之退极则渐长而为进之象也刚化而
趋夫柔者即气机之进极则渐消而为退之象也既
变而刚是即阳明用事万物照临而为昼之象也既
化为柔是即阴晦用事群动宴息而为夜之象也至
于刚柔变化流行于一卦六爻之间九六迭运所谓
动也其即三极之道乎一太极也而天地人各得之
为三极其动于初二爻者即地道之刚柔交错也其
卷十五 第 10a 页 WYG0037-0610c.png
动于三四爻者即人道之仁义时措也其动于五上
爻者即天道之阴阳迭运也何动非道何道非极象
变之符于造化者又如此按太极者本然之妙动静
者所乘之机故三才各一太极而太极各兼阴阳有
阴阳则有变化邵子所谓天地人之至妙者也自卦
爻而析言之则爻各一道一物各具一太极也自卦
爻而统言之则六爻一道万物统体一太极也圣人
观象系辞亦止发挥太极之妙而已矣
卷十五 第 10b 页 WYG0037-0610d.png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
也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
其占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此二节言君子学易之事也上言居者处之也谓以
易道自居也下言居者静也指未筮时而言也易之
序指卦爻辞独言爻者爻言乎变尤在所当玩也变
即象也占即辞也所异者未筮既筮之别耳孔子意
曰辞占象变之既备则有须臾不能离者而可不学
卷十五 第 11a 页 WYG0037-0611a.png
乎是故学易君子其身之居处安固而不迁者则在
易之序盖观其刚柔消息一定之次第以为进退出
入之度也其心之爱乐玩味而不置者则在爻之辞
盖观其吉凶悔吝无穷之精理以为悦心研虑之资
也惟君子身心不外乎易是故动静不间其功方其
居而未及卜筮也则观卦爻之时位而玩其辞凡得
失忧虞之象吉凶悔吝之由皆其心之所会也而居
安乐玩无间于静矣及其动而谋及卜筮也则观当
卷十五 第 11b 页 WYG0037-0611b.png
动之卦爻而玩其占凡刚柔相推之变吉凶所占之
决又皆措诸事焉而居安乐玩无间于动矣夫学乎
易即合乎理合乎理即顺乎天穷此理于无事之时
则静与天俱循此理于有事之日则动与天游是以
自天祐之所趋皆吉所避皆凶受休嘉之福而得利
顺之应也按前章言伏羲之易而以易知简能久大
德业责成于体易者此章言文周之易而以居安乐
玩动静交脩责成于学易者盖天地间刚柔变化无
卷十五 第 12a 页 WYG0037-0611c.png
一时之间人在大化中吉凶悔吝亦无一息之停必
动静之间举无违理方尽学易之功方不负圣人作
易之意
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变者也吉凶者言乎其失
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补过也是故列
贵贱者存乎位齐小大者存乎卦辩吉凶者存乎辞忧
悔吝者存乎介震无咎者存乎悔是故卦有小大辞有
险易辞也者各指其所之
卷十五 第 12b 页 WYG0037-0611d.png
此一章是释卦爻辞之通例也悔我自尤也吝人尤
我也介善恶所分之路也各指其所之其指卦而言
之向往也孔子意曰圣人观象于卦而系彖辞彖者
言乎全体之象举奇偶纯杂内外消长之形莫不称
名取类以拟其形容也观变乎爻而系爻辞爻者言
乎一节之变举隐显贵贱当否比应之殊莫不支分
节解以观其会通也卦爻之辞有所谓吉凶者言乎
象变中时有消长位有当否而为失为得失则从逆
卷十五 第 13a 页 WYG0037-0612a.png
而凶得则惠迪而吉也有所谓悔吝者言乎象变中
刚柔杂居善恶未定向于得而未得尚有小疵则内
自怨艾而悔生也向于失而未失已有小疵则外招
尤衅而吝生也有所谓无咎者言乎象变中有以处
非其地行非其事承乘比应非其人足以致咎然其
间不无一节之善一念之良焉则能图回更改而补
其所过也由卦爻辞申言之是故爻言乎变而变之
所示有贵贱凡居上而尊者皆贵也凡处下而卑者
卷十五 第 13b 页 WYG0037-0612b.png
皆贱也易列之而等级分明则在乎六爻之位焉彖
言乎象而象之所陈有小大如姤遁否之类阴为主
者皆小也如复临泰之类阳为主者皆大也易齐之
而使不相杂则在乎六十四卦焉夫位有贵贱卦有
小大而错综更迭得失形焉本有吉凶之理特隐而
未形耳易辩之以明得失之报则在乎卦爻之辞焉
若夫卦爻有小疵则有悔吝而易辞一遇悔吝必为
忧之惟恐人之至于是而虑远说详不能自释焉则
卷十五 第 14a 页 WYG0037-0612c.png
存乎善恶初分之介人能体易之忧则一念之善有
必充一念之恶有必遏岂犹至于悔吝乎卦爻善补
过则为无咎而易辞一遇无咎必为震之惟恐人之
终于过而奋发警惕不能自宁焉则存乎天理萌动
之悔人能体易之震则怨艾深而勇于舍旧觉悟切
而急于图新不有以补过而无咎乎是故卦分阴阳
有小大矣辞别吉凶悔吝无咎有险易矣然辞之有
险易者正以卦之情所向不同而言盖小卦之情回
卷十五 第 14b 页 WYG0037-0612d.png
互而艰深为人欲之私是以不之于失则之于小疵
而凶悔吝之险辞随之大卦之情坦易而明白乃天
理之公是以不之于得则之于补过而吉无咎之易
辞随之辞岂有外于卦哉言卦则爻可知矣可见圣
人系辞无非使人趋吉避凶坦然知所率由惕然知
所畏避其曰忧悔吝者即君子慎独之几大贤不远
之复也其曰震无咎者即成汤改过不吝之勇太甲
自怨自艾之诚也趋避之道莫要于此圣人一一著
卷十五 第 15a 页 WYG0037-0613a.png
之于辞其意深矣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此一章是言易道之大惟圣人能用之而此一节先
极赞其大以起下文用易之事也易指易书而言弥
联合之意纶条理之意孔子意曰至大者莫如天地
凡囿于覆载之中者皆不足以拟之而惟易与之齐
准盖天地之道不过一阴一阳之变易以道阴阳奇
偶二画包含变化故于是道有以弥纶之弥者自其
卷十五 第 15b 页 WYG0037-0613b.png
外以统观而阴阳生生之妙无不包括于卦爻之中
其全体浑合初无一毫之欠缺也纶者自其内以细
观而分阴分阳之理莫不精密于统贯之内其脉络
条理又无一节之淆杂也天地有是道而易书亦有
是道谓之相准不诚然哉夫易之未作法天地之道
以为易之道故曰准易之既作还以易之道理天地
之道故曰弥曰纶弥之则万合为一浑然不漏犹中
庸言大德敦化也纶之则一实万分粲然有伦犹中
卷十五 第 16a 页 WYG0037-0613c.png
庸言小德川流也天地之道即下文所云幽明死生
鬼神仁智昼夜与夫天地之化育万物之生成皆是
也易既能联合而分理之则理性命无不毕具而圣
人用易以弥纶天地之道亦不外乎此矣
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
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
之情状
此一节是言圣人穷理之事也天象灿然有章故曰
卷十五 第 16b 页 WYG0037-0613d.png
文地形井然有条故曰理原者推之于前反者要之
于后精重浊为阴气轻清为阳物之所受以生而未
属于物者也物既成则谓之魂魄矣游者散而远去
之意魂升则魄必降举魂可以该魄也情状犹言气
象也孔子意曰易既能弥纶天地之道故圣人以易
之理仰观天文即阴阳之循环以观其昼夜即阴阳
之升降以观其上下焉俯察地理即阴阳之对待以
察其南北即阴阳之杂居以察其高深焉天文之夜
卷十五 第 17a 页 WYG0037-0614a.png
与下地理之北与深幽也而其所以幽者阳之变而
为阴也天文之昼与上地理之南与高明也而其所
以明者阴之变而为阳也幽明之故以易而知之矣
以易之理推原人物之所以始始即终之发端反观
人物之所以终终即始之归宿其始之生气凝于妙
合之际而理随以全阴之变而为阳也其终之死气
散于殂落之馀而理随以尽阳之变而为阴也死生
之说以易而知之矣以易之理究其精与气之凝聚
卷十五 第 17b 页 WYG0037-0614b.png
而既有知觉又有运动则为物精与气之消散而魂
升于天魄降于地则为变为物者自无而有神之来
也伸也阴之变而为阳也为变者自有而无鬼之往
也屈也阳之变而为阴也此盖造化之迹二气之良
能其情无形而其状有象鬼神之情状不又以易而
知之乎易固圣人穷理之书也总之幽明者阴阳之
显晦死生者阴阳之消息鬼神者阴阳之聚散此三
者理之难穷者也圣人皆有以知之则凡天地人物
卷十五 第 18a 页 WYG0037-0614c.png
造物之理殆无一之不穷矣是以崇效卑法生顺没
宁而与鬼神同其吉凶也圣人穷理之功大矣哉
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
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
此一节是言圣人尽性之事也土者身所处之地也
敦厚也孔子意曰天地之道圣人之性虽有不同然
其为理则一而已圣人尽性故能与天地配合而相
似相似则立此参彼无毫发之违悖矣其相似者何
卷十五 第 18b 页 WYG0037-0614d.png
如盖天高明其道为知地博厚其道为仁皆阴阳之
理而易书具之圣人尽乎其知则聪明洞达而于万
物之理无不各究其极尽乎其仁则区处条理而于
天下之人无不各得其所如此则仁以成知而知有
实用非骛于高远非沦于空虚何过之有此圣人及
物之仁知其处常者然也若夫事有不可以常理行
时有不可以常法处者圣人又为之称其轻重委曲
迁就以处之不胶于一定之中是所谓旁行也旁行
卷十五 第 19a 页 WYG0037-0615a.png
则疑其易流然行权之中亦天理之所在自合乎道
义之归而不流于变诈之术此圣人应事之仁知其
处变者然也天者仁义忠信之理乐之则默契吻合
而内重外轻命者吉凶祸福之数知之则昭融洞澈
而脩身以俟见之明守之固凡事变得失之数自不
足介于光大之心矣又何忧焉圣人知之尽如此凡
人不安土则自择便利而济物之心亡故仁不敦不
敦仁则私意间隔而爱物之体隳故爱有限圣人素
卷十五 第 19b 页 WYG0037-0615b.png
位而行无入不得则物我不形而天理周流恻怛慈
爱之念无时而不存矣是安土即敦乎仁也夫既有
以立爱之体则必有以达仁之用以不忍人之心行
不忍人之政自无一夫之不获一物之失所矣圣人
仁之至如此此则知与天道同其高明仁与地道同
其博厚故曰与天地相似而不违也易固圣人尽性
之书也按仁知二者天德王道之大端也知周道济
则体用合一矣旁行不流则经权悉当矣乐天知命
卷十五 第 20a 页 WYG0037-0615c.png
安土敦仁则与天为徒与物同体矣此圣人之全功
也而求其用力则有要焉中庸言知仁始于好学力
行孟子言知者仁者无不知无不爱必以当务为急
亲贤为务可以知其用力之要矣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
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此一节是言圣人至命之事也范围谓裁成其过曲
成谓辅相不及两在不测之谓神变化不穷之谓易
卷十五 第 20b 页 WYG0037-0615d.png
孔子意曰天地之化阴阳之气也二气流行在天成
象在地成形无非化也然其化浑浑沦沦无有纪极
不能无或过者圣人则有以范围之如顺四时之序
以定分至辨九州之界以理疆土之类一如铸金之
有范城郭之成围使天地之化无不就裁以适于中
而不过焉万物阴阳之形也万物赋形人有智愚物
有动植皆待成也然万物芸芸总总难以周遍不能
无或遗者圣人则有以曲成之如厚生正德以立民
卷十五 第 21a 页 WYG0037-0616a.png
事樽节爱养以尽物宜之类一一委曲周到知之明
处之当使万物无不得所以受其成而不遗焉昼夜
阴阳之运也幽明死生鬼神一屈一伸循环之理皆
昼夜之道也其理互根动静无端阴阳无始圣人则
有以兼通而知之知昼矣又兼乎夜之道而知知夜
矣又兼乎昼之道而知如明也生也神也昼之属也
昼为阳而阳实根于阴幽也死也鬼也夜之属也夜
为阴而阴实根于阳一昼一夜迭运不穷亘古今皆
卷十五 第 21b 页 WYG0037-0616b.png
是道也圣人之心与之契合无间通乎其道而知焉
所谓知化育也夫天地之化一阴阳之气万物一阴
阳之形昼夜一阴阳之运而易书亦阴阳之变也圣
人范围不过曲成不遗通乎其道而知有如此岂非
得其至神之妙而易之变化在心者乎故言乎神则
周流不居既在此又在彼在阳者忽在于阴在阴者
忽在于阳得一以神无在而无不在无方所也而言
乎易则百千万变既为此又为彼为阳矣而亦为阴
卷十五 第 22a 页 WYG0037-0616c.png
为阴矣而亦为阳用两而化无为而无不为无形体
也易固圣人至命之书也此易之所以与天地准而
能弥纶天地之道也按仰观俯察智周道济范围曲
成所以穷天地之理尽天地之性立天地之命也其
道甚大而实体之则非求之幽远者也不外一动一
静致中致和而已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圣人反身而
皆备焉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
卷十五 第 22b 页 WYG0037-0616d.png
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
道鲜矣
此一章言道之体用不外乎阴阳而未尝倚于阴阳
而此三节言道之命于天而禀于人者兼示人以体
用全备之道也孔子意曰自有天地万物则有天地
万物之理所谓道也盈天地间无非道而所谓道者
无他只是一阴一阳而已阴阳气也气之流行一动
一静互为其根一阴矣又一阳焉一阳矣又一阴焉
卷十五 第 23a 页 WYG0037-0617a.png
大而一阖一辟小而一嘘一吸莫不皆然所以然者
无非实理之所为此之谓道也是道也其在天命流
行静之终动之始可以观其继焉继之者当接续之
间此理方动出于天而将赋于物生理所发化育为
功全是天道之本然无贰无杂纯然善也至于赋予
于物各具是道可以观其成焉成之者物各得其所
以生之理受天所赋人有为人物有为物实理具备
随在各足乃为性也继善者成性之方发阳之事也
卷十五 第 23b 页 WYG0037-0617b.png
成性者继善之已成阴之事也此一阴一阳之道在
天命之流行赋予者然也若夫成性之后其在人也
有得阳之动而成性者仁者也仁者偏于阳气居多
故同是道也自仁者见之则但识其动而及物之机
以发生布德之仁目为道之全体而谓道在是焉则
竟谓之仁矣有得阴之静而成性者知者也知者偏
于阴气居多故同是道也自知者见之则但识其复
而干事之体以凝静生明之智目为道之全体而谓
卷十五 第 24a 页 WYG0037-0617c.png
道在是焉则竟谓之知矣盖天命之善本无偏而气
质之受则有偏也至于蚩蚩之氓百姓也未尝不囿
于道之中行焉习焉终身由之日用是道者也而不
著不察一无所见不知有道之仁亦不知有道之知
焉此又愚不肖之辈也夫道之全体阴阳无偏者也
乃仁者知者各有所见而得其偏百姓则于道无所
知是以君子阴阳合德体用全备之道终鲜其人矣
夫仁阳也知阴也百姓日用亦皆阴阳所在也仁知
卷十五 第 24b 页 WYG0037-0617d.png
虽偏而道本不偏百姓虽愚而道无不在则一阴一
阳之道又可见矣
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
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
此二节是以造化出入之机言道之在天地者不离
阴阳互根之妙也仁谓造化之功天地生物之心也
用谓机缄之妙机是弩之机缄是丝之总结机一发
缄一启妙用存焉故以言用也孔子意曰一阴一阳
卷十五 第 25a 页 WYG0037-0618a.png
之道天地之化机不外是焉大德曰生天地之仁也
仁本在内者也自内而外以显诸仁如春夏之发生
始亨畅遂无非造化之功此分一本为万殊所以鼓
万物之出机也神妙变化天地之用也用本在外者
也自外而内以藏诸用如秋冬之收敛性情贞固自
有机缄之妙此合万殊于一本所以鼓万物之入机
也一显一藏循环无端一出一入变化莫测以此鼓
万物而无心成化其视圣人之有心生成万物而常
卷十五 第 25b 页 WYG0037-0618b.png
怀忧患者且不与同矣显仁藏用之妙为何如哉夫
仁德也而显仁则德之发也发而本于德则德盛于
内者也用业也而藏用则业之本也本而发为用则
业大于外者也盛德大业表里互根皆无心之化机
其妙不可名言至矣哉然则大业在外者也而由藏
用以言大业则无外非内也盖方其藏用之时此理
无乎不有万物气机洪纤高下一一归根复命而静
敛其生生化化之机于无声无臭之中冲漠无朕而
卷十五 第 26a 页 WYG0037-0618c.png
万象森然已具何其富有也是大而无外者也此之
谓大业也盛德在内者也乃由显仁以言盛德则无
内非外也盖方其显仁之时此理日生不已新机递
引万物发育源源而出动舒其形形色色之象于千
变万化之际物与无妄而知其生意肫然在内所以
日新也是久而无穷者也此之谓盛德也夫显仁阳
也而显其所藏之仁藏用阴也而藏其所显之用于
显仁见盛德则体具于用之中于藏用见大业则用
卷十五 第 26b 页 WYG0037-0618d.png
妙于体之内是以大业非富有不能盛德以日新而
见此体用一原显微无间阴阳互根者也一阴一阳
之道其在化机之出入者如此
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
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此四节言阴阳变易生生无穷法象变数莫非是道
而终言其道之妙一神之所为也孔子意曰一阴一
阳之道迭运而无端则相生而不已于是见其生生
卷十五 第 27a 页 WYG0037-0619a.png
焉阴生阳阳生阴生而又生无有间断阴生阳则阴
变为阳阳生阴则阳变为阴凡天地之消息盈虚人
物之动静荣悴其生也不息故其变易也无穷是生
生之谓易也此皆阴阳之道无乎不在者也吾观于
物而得乾坤焉乾以始物气初凝而形未具举物之
形容一一命意以成无中之有彷佛可象是曰成象
此轻清未形阳之动也是之谓乾也坤以成物气既
聚而形已受举物之体质一一呈见而效一定之则
卷十五 第 27b 页 WYG0037-0619b.png
详密有法是曰效法此重浊有迹阴之静也是之谓
坤也一象一法阳始阴成此道之在生物者然也吾
观于筮而得占事焉筮者抱蓍问易推极七八九六
之数以求所值卦爻之动静而孰吉孰凶遂知来物
此则事之未定者方在占决是之谓占也属乎阳也
既占之后由极数知来以通乎凡事之变而适其吉
凶趋避之宜此乃占之已决者见之行事是之谓事
也属乎阴也为占为事阳动阴静此道之在占事者
卷十五 第 28a 页 WYG0037-0619c.png
然也然则一阴一阳之道继善成性者此也见仁见
知者此也显仁藏用者此也成象效法者此也极数
通变者此也凡天下之有不离乎阴阳而其所以然
者则未尝倚于阴阳其为道也妙于无方莫知其乡
即阴而道在阴即阳而道在阳在阳亦在阴在阴亦
在阳阴阳迭运而道无不在不可测度乃天下之至
神也名之谓神庶乎见道之妙也已按生生之谓易
本义云理与书皆然也盖由易书言之太极生两仪
卷十五 第 28b 页 WYG0037-0619d.png
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由是生生无穷此易书中
之阴阳变易也生卦生爻总不外乎乾坤乾阳三奇
坤阴三偶法象备焉此易书中之成象效法也卦爻
既列制为筮法极数通变以定吉凶以生大业此易
书之所以前民用也凡此皆在易书者然也孔子赞
易只以理言之而易书则具有此焉可见易书所以
摹写此理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一阴阳也阴阳
一道也道之妙神也至哉易也是在思而得之矣
卷十五 第 29a 页 WYG0037-0620a.png
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禦以言乎迩则静而正
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
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广大
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
德
此一章是赞易之道极其广大而其原由于乾坤故
凡易之有配之天道人事而悉准也孔子意曰夫易
书之作以道阴阳也阴阳之理足以尽天地万物之
卷十五 第 29b 页 WYG0037-0620b.png
理故易之为书无所不载而含蓄于其中其理广矣
无所不包而统括于无外其理大矣以言乎远则四
海万世易之理无乎不到而莫之止禦也以言乎迩
则瞬息几席易之理不待安排布置而各正不偏也
以言乎天地之间则洪纤高下易之理无所不有备
乎是矣岂不广大矣乎夫易何以广大如是以易中
具有乾坤之理也夫乾天也乾道始物动静生焉当
其静也方与坤别而利贞以立其体其生物之心常
卷十五 第 30a 页 WYG0037-0620c.png
存不他专一于此及其动也既与坤交而元亨以行
其用生意沛然直遂以达莫可止遏由专而直则乾
一之气行乎坤两之中万物皆受气于此而大生焉
易中纯阳之乾具有此理易之所以大也夫坤地也
坤道成物动静形焉当其静也方与乾别而利贞以
立其体收敛生意在内翕聚而无馀及其动也既与
乾交而元亨以行其用乾气一至受以生物将无穷
生意发散在外无不开辟由翕而辟则坤两之体顺
卷十五 第 30b 页 WYG0037-0620d.png
承乎乾一之施万物皆受形于此而广生焉易中纯
阴之坤具有此理易之所以广也夫易之广大既得
乾坤之理则可以配天地之道矣言乎广大莫如天
地而易中三奇为乾三耦为坤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兼天地之化焉是易之广大配乎天地言乎变通莫
如四时而易中一阴一阳之谓变变而不穷之谓通
合四时之序焉是易之变通配乎四时天道之运日
为阳精月为阴精而易中卦爻称阴称阳名义存焉
卷十五 第 31a 页 WYG0037-0621a.png
是阴阳之义配乎日月人心至德如乾之易如坤之
简而易中卦爻健者恒易顺者恒简至善存焉是易
简之善配乎至德夫天地四时日月与人心之至德
尽乎天道人事矣而易无不配焉易诚广矣大矣按
首章论乾坤之尊卑结之以易简而理得此章论乾
坤之广大结之以易简配至德然则易简者圣德之
根柢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王者得一以为天
下贞易简之道也即书之所谓允执厥中也而所以
卷十五 第 31b 页 WYG0037-0621b.png
得此者安在曰存天理遏人欲闲人心体道心而已
矣
日讲易经解义卷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