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十七 第 1a 页 WYG0015-0655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大易粹言卷六十七 宋 方闻一 编
系辞上三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
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
闰故再扐而后挂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
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卷六十七 第 1b 页 WYG0015-0655b.png
伊川先生曰有理则有气有气则有数行鬼神者数
也数气之用也大衍之数五十数始于一备于五小
衍之而成十大衍之则为五十五数之成也成则不
动故损一以为用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成变化而行
鬼神者也变化言功鬼神言用
横渠先生曰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天地之
数也一固不为用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
七地八天九地十夫混然一物无有终始首尾其中
卷六十七 第 2a 页 WYG0015-0655c.png
何数之有然言者特示有渐耳理须先数天又须先
言一次乃至于十也且天下之数止于十穷则自十
而反一又数当止于九其言十者九之耦也扬雄亦
曰五复守于五行者盖地数无过天数之理孰有地
大于天乎故知数止于九九是阳极也十也者姑为
五之耦焉耳
极是谓天参数虽三其实一也象成而未形也
卷六十七 第 2b 页 WYG0015-0655d.png
参天两地此但天地之质也通其数为五乾坤正合
为坎离之数当六七精为日月粗为水火坎离合而
后万物生得天地最灵为人故人亦参为性两为体
推其次序数当八九八九而下土其终也故土之为
数终于地十过此以往万亿无穷不越十终反一而
已阳极于九阴终于十数乃成五行奇耦乃备过此
周而反始滋至无算不越于是阳用其极阴不用极
而用六者十者数之终九之配也地无踰天之理终
卷六十七 第 3a 页 WYG0015-0656a.png
于其终而已焉参天两地五也
挂一象三象天地之三也揲象四时四时揲之数不
过十十时乃三岁半举三揲多之馀也直云五岁再
闰者尽遇多之极也揲馀九则揲者四十而已四十
乃时之数也
奇所挂之一也扐左右手四揲之馀也再扐后挂者
卷六十七 第 3b 页 WYG0015-0656b.png
每成一爻而后挂也谓第二第三揲不挂也闰常不
及三岁而再至故曰五岁再闰此归奇必俟于再扐
者象闰之中间再岁也
六一 此相间循环之数也
五位相得而各有合一二相间是相得也各有合以
对相合也如一六二七三八四九各有合神也位相
得化也○成变化行鬼神成行阴阳之气而已矣
卷六十七 第 4a 页 WYG0015-0656c.png
兼山郭氏曰有天地之数有大易之数天地之数五
行之数是也大易之数八卦之数是也五行之数始
于天一终于十二辰周十二辰凡十七万七千一百
四十七化生万物者也八卦之数始于太极终于二
篇之策二篇之策凡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
数也河图合二者之数故纵横列之为十五小衍之
数也天五潜运于中统而用之大衍之数天有三微
地有八方是故五行之初自青气始八卦之运自帝
卷六十七 第 4b 页 WYG0015-0656d.png
出乎震始此气数有异同之别也独人之气不然天
统以子为始地统以丑为始人统以寅为始而人气
起于申是则不同也按十二部经法曰人气起于中
焦注乎太阴漏水下百刻周行五十度而复会于手
太阴太阴者金也是天地之气起于震木而人之气
起于坤金而谈道者方且谓乾为气坤为形为我生
之固有也见其絪缊者故谓之龙虎见其变化者故
谓之男女于是呼吸以求精按蹻以练形谓可以长
卷六十七 第 5a 页 WYG0015-0657a.png
生未足以语此也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
法自然知者能知乾坤之所以然则道可一言而尽
也○凡数有母有法有实蓍之母四十九是也蓍
之法四是也蓍之实三十六二十四二十八三十二
是也数有是母必有法以用之然后得是实三者阙
一则蓍道绝矣此圣人幽赞神明之道也○蓍数之
母必用四十九者惟四十九即得三十六二十四二
十八三十二之策也何惟四十九得之盖四十九之
卷六十七 第 5b 页 WYG0015-0657b.png
数去其十三则得三十六而去其十三者是初揲馀
五再揲馀四三揲又馀四也去其二十五则得二十
四而去其二十五者是初揲馀九再揲馀八三揲又
馀八也至于其数二十八则去其二十一而得之也
其数三十二则去其十七而得之也凡得者策数也
去者所馀之扐也策数皆自四十九数而得非四十
九则不可得故四十九为蓍数之母○蓍之法必用
四者以蓍之象本皆四也三十六二十四二十八三
卷六十七 第 6a 页 WYG0015-0657c.png
十二是也九八六七亦四也名曰老阴老阳少阴少
阳亦四也故蓍之法非四不可用○蓍之实必三十
六二十四二十八三十二者以四法而得之也四其
九三十六也四其六二十四也四其七二十八也四
其八三十二也○四象之数必曰九八七六何也曰
三十六二十四二十八三十二之策再以四揲而得
之也以四揲而得之何九六为老而七八为少也曰
九六天地之数也乾坤之策也七八出于九六者也
卷六十七 第 6b 页 WYG0015-0657d.png
六子之策也乾坤相索而成者也
白云郭氏曰圣人易数之学不传久矣今粗能通者
天地之数大衍之数乾坤二篇之策而已舍揲卦之
外亦莫知其用也世人言易数者皆出于纬书星历
灾异之学流为阴阳末技非圣人之道也然大衍天
地谓之数乾坤二篇谓之策则数者策之所宗而策
为已定之数也孔颖达谓于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
百二十之中独取五十策为用是则数反出于策大
卷六十七 第 7a 页 WYG0015-0658a.png
衍反出于二篇其倒置甚矣岂不思积数之揲而后
有策由大衍而后有二篇乎京房以十日十二辰二
十八宿为五十马融以太极两仪日月四时五行十
二月二十四气为五十荀奭以八卦六爻加乾坤用
九用六为五十皆妄相傅会非学者所宜言至郑康
成姚信董遇皆取天地之数以减五六义虽近之而
郑氏谓五行减五为五十姚董谓六画减六为四十
九五六当减则减又何必傅会五行六画此儒者之
卷六十七 第 7b 页 WYG0015-0658b.png
蔽也韩氏取王弼之言曰演天地之数所赖者五十
夫何赖焉顾欢云立此五十数以数神又何立焉夫
数本于自然数之所始圣人能知而明之耳安能以
私意加毫末于是也故大衍之数五十是为自然之
数皆不可穷其义穷之愈切其失愈远唯毋意毋必
斯得之矣故曰至诚如神自其用四十有九之后圣
人得以用之也若是则大衍之数五十犹数之天也
其用四十有九犹数之人也天人之道既立则用与
卷六十七 第 8a 页 WYG0015-0658c.png
不用生焉此之谓易之数也然近世历家多称出于
大衍盖傅会其数于其始名是而实非及一变用则
其数支离终不可复得何大衍之有皆妄人之说也
历数之说傅会甚易且以五十为始四十九为始五
十五为始八十一六十四皆可首数至其窒不能通
则小小迁就亦无大失是知顾欢之言可立之数也
儒者往往不明乎此肆为术士所欺然自汉以来太
初四分犹为近古故其数多本乎自然是以历家有
卷六十七 第 8b 页 WYG0015-0658d.png
言曰古之六术并同四分以迁史考太初亦四分也
而亡失特甚历之疏缪有古以来莫甚于三统班氏
不复讨论太初而备载三统至其傅会欺妄之言一
语不遗良可叹也后世皆谓一行王朴之术出于大
衍二者亦皆术士之学第能文饰之耳欲如太初四
分近古之数尚未之有况易乎故易数与历不可同
论也○五十者数之本也四十有九者数之用也此
圣人用数揲蓍之法也揲蓍之法自四十有九分而
卷六十七 第 9a 页 WYG0015-0659a.png
为二以象两仪就两仪之间于天数之中分挂其一
而配两仪以备三才之象故曰挂一以象三也揲之
以四象四时也奇者所挂之一也扐者左右两揲之
馀也得左右两揲之馀寘于前以奇归之也归奇象
闰也五岁再闰非以再扐象再闰也盖闰之后有再
岁故归奇之后亦有再扐也再扐而后复挂挂而复
归则五岁再闰之义矣凡一奇再扐三变而成一爻
十有八变则一卦成矣然并奇与扐计之初揲非馀
卷六十七 第 9b 页 WYG0015-0659b.png
五则馀九再揲三揲皆非馀四则馀八世俗以八九
谓之多四五谓之少故有三多三少之言其数虽不
差而其名非矣且初揲馀五再揲馀四三揲馀四以
四十九数计之去此十三数则左右两手之中得四
九三十有六老阳之数也故阳爻为九而其策为三
十六初揲馀九再揲馀八三揲馀八以四十九数计
之去此二十五数则左右两手之中得四六二十有
四老阴之数也故阴爻为六而其策为二十四至于
卷六十七 第 10a 页 WYG0015-0659c.png
世俗所谓两少一多者去其十七则得四八三十有
二少阴之数八也俗所谓两多一少者去其二十一
则得四七二十有八少阳之数七也揲蓍之法本无
二致因或者误以扐为奇又好以三多三少论阴阳
之数故异说从而生焉○一三五七九天数之五也
二四六八十地数之五也一与六二与七三与八四
与九五与十皆合也故曰五位相得而各有合积一
三五七九之数凡二十五故曰天数二十有五积二
卷六十七 第 10b 页 WYG0015-0659d.png
四六八十之数凡三十故曰地数三十合天地之数
五十有五天地所以能成变化而行鬼神者莫不有
数存焉成变化行鬼神所谓幽明之故也变化见于
万物者也鬼神运于四时者也易数以大衍为宗天
地之数大衍之所合也故先大衍而天地次之
○世俗皆以三多三少定卦象如是则不必四十九
数以四十五四十一皆初揲非五则九再揲三揲非
四则八矣岂独四十五四十一为然哉自三十以上
卷六十七 第 11a 页 WYG0015-0660a.png
论之则三十三三十七五十三五十七六十一六十
五六十九七十三七十七八十一八十五八十九九
十三九十七皆可得五九四八多少之象与十九数
为母者无以异独不可得三十六二十四二十八三
十二之策数故蓍数四十九为不可易之道可易者
非圣人之法也○杨子云太元以三揲取三象其法
盖仿此○是三者之数莫知所立之后先谓四十九
为先乎则非法之四亦不用四十九矣谓法之四为
卷六十七 第 11b 页 WYG0015-0660b.png
先乎则非三十六二十四二十八三十二亦不用法
之四矣故三者之数一有一无则蓍之道不立一先
一后则蓍之用不成惟同有同立莫知后先故其数
一本于自然如镮之无端虽圣人不能加毫末于是
矣○归奇合扐之数谓不用之馀数也策数谓所得
之正数也初揲馀数得五再揲馀数得四三揲馀数
又得四世所谓三少者也其数凡十有三于四十九
蓍之中去此不用之馀数十有三则所得正策数四
卷六十七 第 12a 页 WYG0015-0660c.png
九三十有六故为老阳○不用之馀数初揲馀九再
揲馀八三揲又馀八世所谓三多者也其数凡二十
有五于四十九蓍之中去此不用之馀数二十有五
则所得正策数四六二十有四故为老阴○三揲不
用之馀数得五与八八九与四八其数皆二十有一
也于四十九蓍之中去此二十一数则所得正策数
皆四七二十有八故为少阳○三揲不用之馀数得
九与四四五与四八其数皆十有七也于四十九蓍
卷六十七 第 12b 页 WYG0015-0660d.png
之中去此十七数则所得正策数皆四八三十有二
故为少阴○揲法先以右手揲左次以左手揲右故
曰两揲之馀今人或止揲一手即以馀数足之者非
法也自唐初以来以奇为扐故揲法多误至横渠先
生而后奇扐复分揲法于是明矣○凡一挂再扐为
三变乃成一爻此言每成一爻又言第二第三揲不
挂者正所以明正义之失也君子之言微而显如此
○古历十九分为一闰而闰馀之法岁得十九分之
卷六十七 第 13a 页 WYG0015-0661a.png
七三岁当得二十一分是一闰有馀二分也五岁即
得三十五分是两闰不足三分也故一闰常不及三
岁再闰常五岁有馀观横渠先生之言至简而正昔
人之误无遗矣○凡卦爻所得之数独谓之策自馀
虽天地大衍亦皆谓之数阴阳有九六七八数也蓍
之四十九亦数也挂之奇耦盖谓画也非策非数也
○扐者数之馀也如礼言祭用数之仂是也或谓指
间为扐者非也大衍之扐盖两手之馀数故其字亦
卷六十七 第 13b 页 WYG0015-0661b.png
从手如揲之从手也扬子云作艻亦谓蓍之馀数岂
以草间为艻邪○正义云四四揲天之数最末之馀
归之合于扐挂之一处是一揲也又以四四揲地之
数最末之馀又合于前所归之扐而总挂之是再扐
而后挂也详正义言天之数谓左手之蓍也地之数
谓右手之蓍也言扐挂者是以初为奇也盖以左手
之蓍为一揲右手之蓍为再揲以再揲为再扐是六
揲六扐而成一爻三十六揲三十六扐而成一卦与
卷六十七 第 14a 页 WYG0015-0661c.png
十有八变而成卦之文异矣○正义以左右两手之
馀为再扐而前复云奇谓四揲之馀者则是既以奇
为馀又以扐为馀奇与扐异名而同一事矣系辞言
归奇于扐则奇与扐为二事也又言再扐而后挂则
扐与挂亦二事也由是知正义误以奇为扐又误以
左右两揲为再扐如曰最末之馀归之合于扐挂之
一处则是又以扐为奇而扐为挂亦不复为二事也
其说自相抵牾莫知所从惟当从横渠先生之说曰
卷六十七 第 14b 页 WYG0015-0661d.png
奇所挂之一也扐左右两揲之馀也以此为正○系
辞言归奇于扐是归挂一于馀数也如正义言是归
馀数于挂一也○系辞以两扐一挂为三变而成一
爻是有三岁一闰之象正义以每一揲左右两手之
馀即为再扐是一变之中再扐一挂皆具则一岁一
闰之象也正义所论归馀数于挂一则是总挂指间
故毕中和因之有第一指第二指第三指之言此皆
误以扐为指间不知其为两手馀数也指间之说本
卷六十七 第 15a 页 WYG0015-0662a.png
于马氏故后人因之○凡揲蓍第一变必挂一者谓
不挂一则无变所馀皆得五也惟挂一则所馀非五
则九故能变第二第三揲虽不挂亦有四八之变盖
不必挂也故圣人必再扐后挂者以此○或言旧法
初揲用四十九而挂一第二与第三揲或挂或不挂
而止用四十八数者皆非是今三揲皆用四十九数
而挂一俱不在奇耦数中某按书法第二第三揲皆
除挂与扐而揲未尝用四十八数也若三揲皆用四
卷六十七 第 15b 页 WYG0015-0662b.png
十九数而挂一则每揲皆得四十策或四十四策其
馀扐皆非五则九一揲足矣何用三变为如是则终
无四九四六四七四八之策此盖不知所谓策数也
盖策数因论多少而失之多少又因论奇耦而失之
圣人之法扫地矣○大衍之法自唐以奇为扐以扐
为挂以正策数为馀数逮今五百年矣虽名既不正
义亦难通而其为数尚未失也至取三多三少之数
以辨阴阳老少虽画卦未至异同而弃策数不用则
卷六十七 第 16a 页 WYG0015-0662c.png
四十九之蓍已似可废至传一行之学又直取三多
三少之象以画奇耦不复问其数此与掷钱代蓍无
以异四十九蓍于是真可废也究其始盖不明策数
之弊又重之以毕中和再揲三揲非三则七于是每
变必挂而古法更张人亦不以为非矣况掷钱代蓍
亦自唐始是蓍已可不用安知揲蓍之道不遂绝乎
百世之下康节先生出而后明言策数横渠先生出
而后明正奇扐伊川先生出而后其法大备学者于
卷六十七 第 16b 页 WYG0015-0662d.png
是复知圣人生蓍立法之意斯道不可得而绝矣岂
小补哉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
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
之数也
兼山郭氏曰何谓九六天地之数乾坤之策曰天一
地二天三地四天五此天地之生数也天之生数凡
三一三五是也合一三五之数是为九地之生数凡
卷六十七 第 17a 页 WYG0015-0663a.png
二二与四是也合二与四之数是为六故曰九六天
地之数也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六之则为三十六
又四之则九也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六之则为二十
四又四之则六也故曰九六乾坤之策也九六本于
天地之数得于乾坤之策故乾所以称九而为老阳
坤所以称六而为老阴也○何谓七八出于九六六
子之策乾坤相索而成曰由上所言则阴阳止于九
六而已何七八之有由震巽六卦考之然后得七八
卷六十七 第 17b 页 WYG0015-0663b.png
之数盖震坎艮之三卦皆乾画一坤画二乾画一其
策三十六坤画二其策四十八合之为八十四策复
三分之则一爻之策二十八也又以四之法揲之是
为七巽离兑之三卦皆坤画一乾画二坤画一其策
二十四乾画二其策七十二合之为九十六策复三
分之则一爻之策三十二也又以四之法揲之是为
八由是言之七八由九六之变而成故曰七八出于
九六者也六子之策也以乾之策索于坤而为震坎
卷六十七 第 18a 页 WYG0015-0663c.png
艮之策八十四以坤之策索于乾而为巽离兑之策
九十六故曰乾坤相索而成者也如是则七安得不
为少阳而八安得不为少阴乎故圣人幽赞神明之
道无非本于神明自然独能赞以明之而已夫何容
心焉○或曰乾坤称九六而六子不称七八何也曰
九六有象也七八无象也以卦言之则六子之卦七
八隐于其中而无其象以画言之则虽六子亦皆乾
坤之画无六子之画也如震之初乾画也乾策也震
卷六十七 第 18b 页 WYG0015-0663d.png
之二三坤画也坤策也在震初无是画无是策也乾
画不得不称九坤画不得不称六也故惟乾坤有用
九用六之道诸卦之得奇画者皆用乾之九也得耦
画者皆用坤之六也终无用七用八之道故曰九六
有象而七八无象也
白云郭氏曰策者揲而所得之数也乾坤之策皆取
老阴老阳之数老阳之数三十有六六之则乾之
策故二百一十有六老阴之数二十有四六之则坤
卷六十七 第 19a 页 WYG0015-0664a.png
之策故百四十有四二篇之策凡阳爻百九十有二
皆乾之九也阴爻百九十有二皆坤之六也合为策
万有一千五百二十以象万物之数也乾坤之策三
百六十而曰当期之日者三百六十中数也二十四
气过之故曰气盈十二月不及焉故曰朔虚气盈朔
虚积而为闰者也圣人举中道言之故曰当期之日
乾坤二篇之策皆一定之数出于大衍者也故大衍
之序先天地而乾坤之策又次之○一三五七九
卷六十七 第 19b 页 WYG0015-0664b.png
天数也二四六八十地数也自天一至天五为天地
之生数自地六至地十为天地之成数此见于天地
者然也其用于易者则以生数成数故一三五成而
为九二四成而为六自九变而成七自六变而成八
至于十则复变而为一者也天地于是无馀数矣易
有兼天地之道故曰与天地准人在其中故曰兼三
才○大衍揲蓍之法系辞言之虽详独不载九八七
六阴阳老少之数而学者相传谓九为老阳七为少
卷六十七 第 20a 页 WYG0015-0664c.png
阳六为老阴八为少阴及观乾爻称九坤爻称六则
九六为阴阳盖无疑也而六子皆称九六不言七八
则少阴少阳未有所据及考乾坤之策曰乾之策二
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六之一则乾爻得
三十六坤爻得二十四是则老阴老阳之数也又考
二篇之策阳爻百九十有二以三十六乘之积六千
九百十有二阴爻百九十有二以二十四乘之积四
千六百八合之为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则二篇之策
卷六十七 第 20b 页 WYG0015-0664d.png
亦皆老阴老阳之数也而少阴少阳之数又无所见
再置阳爻百九十有二以少阳二十八乘之积五千
三百七十六再置阴爻百九十有二以少阴三十二
乘之积六千一百四十四合之亦为万有一千五百
二十以是知少阴少阳之数隐于老阴老阳之中如
是则七九皆为阳六八皆为阴其画为奇为耦皆同
圣人画卦初未必以阴阳老少为异然卜史之家欲
取动爻之后卦故分别老少之象与圣人画卦之道
卷六十七 第 21a 页 WYG0015-0665a.png
已不同矣然七九为阳六八为阴盖谓阴阳各有二
道与说卦言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
刚其义皆同是道也以圣人不明载之系辞故后世
纷纷互相矛盾至有大失圣人之意者大率多主卜
史之论不知所谓策数遂妄为臆说也究其原盖自
唐毕中和之误亦有由来然犹能通其数而其误有
四论馀不论策以多少为言一误也误认扐之义置
馀于三指间二误也揲左不揲右三误也每扐必挂
卷六十七 第 21b 页 WYG0015-0665b.png
一四误也因此四误故后人之弊有不胜言者夫揲
蓍在易为无可疑之事尚且多误如此则易道之难
明难言可知己○凡挂扐之数为馀数三十六二十
四二十八三十二为策数盖本于系辞言乾之策坤
之策也故邵康节先生以馀数为归奇合扐之数以
四九四六四七四八为策数而正义云归此残奇于
所揲之策则以奇为馀数又以馀数归之策矣如是
则奇扐与策混殽莫辨故毕中和言三指俱遇少通
卷六十七 第 22a 页 WYG0015-0665c.png
计十三策三指俱遇多通计二十五策此不当名策
者皆称策也殊不知策者卦之所得之定数也乾得
二百一十有六坤得百四十有四是也非卦中所得
之策虽天地大衍皆谓之数则蓍之馀数正义既误
归于所揲之策而毕中和又不当名策而名之曰策
也
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
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卷六十七 第 22b 页 WYG0015-0665d.png
白云郭氏曰四营谓分而为二挂一象三揲之以四
归奇于扐其营有四也四营而后有爻爻而后有卦
故云成易也一卦再扐共为三变而成一爻六爻则
有十八变矣自八卦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重
为六十四卦合三百八十四爻为策万有一千五百
二十则天地之间无不备矣乾坤策数之后复继以
四营成易之道者以明易之作始于数也
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祐神矣
卷六十七 第 23a 页 WYG0015-0666a.png
伊川先生曰显明于道而见其功用之神故可与应
对万变可赞祐于神道矣谓合德也人为顺理以成
功乃赞天地之化育也
横渠先生曰示人吉凶其道显阴阳不测其德神显
故可与酬酢神故可与祐神受命如响故可与酬酢
知来藏往故可与祐神○示人吉凶其道显矣知来
藏往其德行神矣语蓍龟之用也○显道者危使平
易使倾惧以终始其要无咎之道也神德行者寂然
卷六十七 第 23b 页 WYG0015-0666b.png
不动冥会于万化之感而莫知为之者也受命如响
故可与酬酢曲尽鬼谋故可与祐神显道神德行此
言蓍龟之德也
白云郭氏曰道至难显德行难神使道之显犹易简
而天下之理得是也盖由易之有书也使德行之神
犹圣人之崇德是也亦由易之有书也唯显道神德
行故可与酬酢而应天下之变可与祐神而赞天地
之化育矣上言四营成易以至天下之能事毕矣皆
卷六十七 第 24a 页 WYG0015-0666c.png
谓易之成书天下万事无不备故此言圣人因其书
用其道以显道神德行酬酢祐神也由是知易之为
书始于数而终于圣人之用明矣
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
伊川先生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与上
文相连不合在下
横渠先生曰化之于己须臾之化则知须臾之顷必
显一日之化则知一日之化有殊易知变化之道则
卷六十七 第 24b 页 WYG0015-0666d.png
知神之所为又曰知几其神乎○惟神为能变化以
其一天下之动也人能知变化之道其必知神之为
也○圣人之进岂不自见今在学者区别是非有化
于神者犹能知之况圣人乎易言穷神知化又言知
变化之道安得不知
广平游氏曰春作夏长秋敛冬藏皆神之所为也神
之所为异于人为者以其从道而已此四时所以不
忒也○变者革污以为清革暴以为良然犹有迹
卷六十七 第 25a 页 WYG0015-0667a.png
也化则其迹泯矣日用饮食而已至于化则神之所
为也
白云郭氏曰变化即尽神也故由变化可以知神天
下之变化或不得而知则由易之变化以知之知神
之所为者知神之所谓也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
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伊川先生曰言所以述理以言者尚其辞谓于言求
卷六十七 第 25b 页 WYG0015-0667b.png
理者则存意于辞也以动者尚其变动则变也顺变
而动乃合道也制器作事当体乎象卜筮吉凶当考
其占○吉凶消长之理进退存亡之道备于辞推
辞考卦可以知变象与占在其中矣
横渠先生曰辞变象占皆圣人之所务也易道具焉
○尚辞则言无所苟尚
变则动必精义尚象则法必致用尚占则谋必知来
四者非知神之所为孰能与于此○知德之难言知
卷六十七 第 26a 页 WYG0015-0667c.png
之至也孟子谓我于辞命则不能又谓浩然之气难
言易谓不言而信存乎德行又以尚辞为圣人之道
非知德达乎是哉学未至于知德语皆有病形而上
者得辞斯得象矣故变化之理须存乎词言所以显
变化也易有圣人之道四曰以言者尚其辞辞者圣
人之所以圣○人言命字极难辞之尽理而无害者
须出于精义易有圣人之道四曰以言者尚其辞必
至于圣人然后其言乃能无敝盖由精义所自出也
卷六十七 第 26b 页 WYG0015-0667d.png
故辞不可以不脩
白云郭氏曰言则用其辞动则用其变制器用其象
卜筮用其占圣人用易之道又有是四焉故言易有
圣人之道四焉也
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
如响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
与于此
伊川先生曰受命如响遂知来物非神乎曰感而通
卷六十七 第 27a 页 WYG0015-0668a.png
求而得精之至也○蓍龟虽无情然所以为卦而
卦有吉凶莫非有此理以其有是理也故以是问焉
其应也如响若以私心及错卦象而问之便不应盖
没此理今是理与前日已定之理只是一个理故应
也
横渠先生曰有不知则有知无不知则无知是以鄙
夫有问仲尼叩两端而空空易无思无为受命乃如
响○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非天下之至精孰能
卷六十七 第 27b 页 WYG0015-0668b.png
与于此言易之为书也至精者谓圣人穷理极尽精
微处也
白云郭氏曰君子有为有行问言受命盖言求其道
于易中如问之以言求而得其道如响应以见易之
无乎不备可与酬酢也无远近幽深见几知来非易
为天下之至精孰能如此
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极其数遂
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
卷六十七 第 28a 页 WYG0015-0668c.png
横渠先生曰既言参伍矣参伍而上复如何分别
○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释于水知太虚即气则
无无故圣人语性与天道之极尽于参伍之神变易
而已诸子浅妄有有无之分非穷理之学也
白云郭氏曰凡天下之变皆变也凡天下之数皆数
也而易又参伍之错综之盖变与数之所自出又制
其变数不可穷尽者也虽天地之文必成于其变天
下之象必定于其数则知易之变数不可穷尽如此
卷六十七 第 28b 页 WYG0015-0668d.png
故为天下之至变也凡天地之道显而可见者皆曰
文天下之物可见者皆曰象如日月星辰山川草木
皆为天地之文或阴阳昼夜以变而运或生长融结
以变而成皆是也或谓天地之文如青赤之文非也
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
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
明道先生曰寂然不动感而遂通者天理具备元无
卷六十七 第 29a 页 WYG0015-0669a.png
少欠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父子君臣常理不易何曾
动来因不动故言寂然虽不动感便通感非自外也
伊川先生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中也者言寂
然不动者也故曰天下之大本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和也者言感而遂通者也故曰天下之达道○
老子曰无为又曰无为而无不为当有为而以无为
为之是乃有为为也圣人作易未尝言无为惟曰无
卷六十七 第 29b 页 WYG0015-0669b.png
思也无为也此戒夫作为也然下即曰寂然不动感
而遂通天下之故是动静之理未尝为一偏之说矣
○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此已言人分上事若论
道则万理皆具更不说感与未感○寂然不动万物
森然已具在感而遂通感则只是自内感不是外面
将一件物来感于此也○喜怒哀乐未发之
际此心即赤子之心即天地之心即孔子之绝四即
孟子所谓物皆然心为甚即易所谓寂然不动感而
卷六十七 第 30a 页 WYG0015-0669c.png
遂通天下之故此心所发纯是义理与天下之所同
然安得不和○心一也有指体而言者有指
用而言者○感而遂通天下
之故以其寂然不动小则事物之至大则无时而不
感
横渠先生曰易言感而遂通者盖语神也虽指暴者
谓之神然暴亦固有渐是亦化也○圣人通天下之
志虽愚人与禽兽犹能识其意有所感则化感亦有
卷六十七 第 30b 页 WYG0015-0669d.png
难专以化言感而遂通者神又难专谓之化也
广平游氏曰不勉而中无为也不思而得无思也
○三月不违仁者其心犹有所操也至于中心安仁
则纵目之所视更无乱色纵耳之所听更无奸声无
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则发育
万物弥纶天地而何克己复礼三月不违之足言哉
龟山杨氏曰正心到寂然不动处方是极致以此感
卷六十七 第 31a 页 WYG0015-0670a.png
而遂通天下之故其于平天下也何有○自至神
而下盖未能无思也惟无思无为足以感通天下之
故而谓无思土木可乎此非穷神知化未足与议也
○中也者寂然不动之时也无物不该焉故谓之
大本和也者所以感通天下之故故谓之达道
白云郭氏曰易无思无为宜其不能与人事相感而
反能通天下之故者是易为天下之至神也至于圣
人用易以易简之道得天下之理亦可谓通天下之
卷六十七 第 31b 页 WYG0015-0670b.png
故矣
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
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
而至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谓也
明道先生曰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神无速
亦无至须如此言者不如是不足以形容故也
横渠先生曰易非天下之至精则辞不足待天下之
问非深不足通天下之志非通变极数则文不足以
卷六十七 第 32a 页 WYG0015-0670c.png
成物象不足以制器几不足以成务非周知兼体则
其神不能通天下之故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也○
非至精至变至神不能与故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无知者以其无不知也若言有知则有所不知也惟
其无知故能竭两端易所谓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也
无知则神矣苟能知此则于神为近无知亦以其术
素备也道前定则不穷一故神譬之人身四体皆一
物故触之而无不觉不待心使至此而后觉也此所
卷六十七 第 32b 页 WYG0015-0670d.png
谓感而遂通不行而至不疾而速也物形乃有小大
精粗神则无精粗神即神而已不必言作用譬之三
十辐共一毂则为车若无毂与辐亦何以见车之用
感皆出于性之流也惟是君子上达小人下达之为
别○义理之学亦须深沉方有造非浅易轻浮
之可得也盖唯深则能通天下之志只欲说得便似
圣人若是则是释氏之所谓祖师之类也
白云郭氏曰上言至精至变至神皆谓易之道也此
卷六十七 第 33a 页 WYG0015-0671a.png
言圣人用易之道以极深而研几也天下之事至深
难测也几微难见也用易之道则能极其不测之深
研其难见之几矣然极易之深则天下之志无不通
是能得其至精也研易之几则天下之务无不成是
能得其至变也又尽易之神故得不疾而速不行而
至所谓感而遂通者也○前言圣人之道四四者本
于人事由人而言之也继以至精至变至神三者易
之道由易而言之也又继以唯深唯几唯神言虽圣
卷六十七 第 33b 页 WYG0015-0671b.png
人犹极深研几如此也复以圣人之道四焉终之者
盖易之道其精变神如此圣人用易极深研几又如
此则天下后世于言动制器卜筮之间岂可任其私
智以它求哉必当尚易之辞变象占也此众人当尚
之事而曰圣人之道者以言圣人犹尚此道也圣人
尚此者以易为至精至变至神天下无以加焉故也
此之谓者犹言谓是故也
大易粹言卷六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