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第 1a 页 WYG0172-0036c.png
钦定四库全书
日讲春秋解义卷二
隐公
三年春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
何以书记异也日食则曷为或日或不日或言
朔或不言朔曰某月某日朔日有食之者食正朔也
其或日或不日或失之前或失
之后失之前者朔在前也失之后者
卷二 第 1b 页 WYG0172-0036d.png
朔在后也
言日不言朔食晦日也其日有食之何也吐者
外壤食者内壤阙然不
见其壤有食之者也有内辞也
或外辞也
有食之者内于日也
其不言食之者何也知其
不可知知也
卷二 第 2a 页 WYG0172-0037a.png
历法周天之度日行疾月行迟日月一岁凡十二
会方会则月光都尽而为晦己会则月光复苏而
为朔当月朔而日月之会东西同度南北同道则
月掩日而日为之食精历算者皆能豫推之是有
常度矣既有常度可求则灾而非异矣然每食必
书示后世以遇灾而惧之意也亦以示后世治历
明时之法也日者众阳之宗为阴所掩王者于此
修德行政扶阳抑阴以见克谨天戒之意经书日
卷二 第 2b 页 WYG0172-0037b.png
食三十六示人君不可忽天象也
三月庚戌天王崩
三年春王三月壬戌平王崩赴以庚戌故书之
何以不书葬天子记崩不记葬必其时也
诸侯记卒记葬有天子存不得必其时也
曷为或言崩或言薨天子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
卒士曰不䘵
高曰崩厚曰崩尊曰崩天子之崩以尊也其崩
卷二 第 3a 页 WYG0172-0037c.png
之何也以其在民上故崩之其不名何也大上故不
名也
崩者上坠之形天子之尊四海之内皆当奔丧鲁
君闻赴不会有慢上之心故志崩不志葬以著其
罪
夏四月辛卯尹氏卒
夏君氏卒声子也不赴于诸侯不反哭于寝不祔
于姑故不曰薨不称夫人故
卷二 第 3b 页 WYG0172-0037d.png
不言葬不书姓为公故曰君氏
尹氏者何天子之大夫也其称尹氏何贬曷为
贬讥世卿世卿非礼也外大夫不卒此何以卒天王
崩诸侯之主也
尹氏者何也天子之大夫也外大夫不卒此何
以卒之也于天子之崩为鲁主故隐而卒之
尹氏王朝世卿书卒来赴也古者论功命爵辨材
卷二 第 4a 页 WYG0172-0038a.png
授职世禄而不世官故俊杰皆得在位威福不至
下移尹氏秉钧为周阶乱见于家父所刺考之左
氏傅世执王朝之政春秋于其告丧与立子朝以
子朝奔楚皆以氏书以著世卿之失为后世戒武
氏仍叔之子皆此义也且王臣不得外交其死也
亦不得赴告尹氏卒而来赴于鲁越礼踰法书之
以明人臣之义杜朋党之原又圣人之微旨也
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
卷二 第 4b 页 WYG0172-0038b.png
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
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王崩周人将畀
虢公政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
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
交恶君子曰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
礼虽无有质谁能閒之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
蘋蘩蕴藻之菜
筐筥锜釜之器
卷二 第 5a 页 WYG0172-0038c.png
潢污行潦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
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
礼又焉用质风有采蘩采蘋雅有行苇泂酌
昭忠信也
秋武氏子来求赙
武氏子来求赙王未葬也
武氏子者何天子之大夫也其称武氏子何讥
何讥尔父卒子未命也
卷二 第 5b 页 WYG0172-0038d.png
何以不称使当丧未君也
武氏子来求赙何以书讥何讥尔丧事无求求
赙非礼也盖通于下
武氏子者何也天子之大夫也天子之大夫其
称武氏子何也未毕丧孤未爵未爵使之非正也其
不言使何也无君也归死者曰赗归
生者曰赙曰归之者正也求之者非正也周虽不求
卷二 第 6a 页 WYG0172-0039a.png
鲁不可以不归鲁虽不归周不可以求之求之为言
得不得未可知之辞也交讥之
武氏子天子大夫之嗣也不称使者嗣王当丧未
得发命也古者谅阴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
当是时而有所使称王则同于至尊称冢宰则疑
于无王故不称使所以谨通丧之礼又以示君臣
名分之际如此其谨严也尺土一毛皆天子所有
君取于臣岂得言求鲁不归赙而周求之周之失
卷二 第 6b 页 WYG0172-0039b.png
道鲁之不臣皆可见矣武氏子仍叔之子或言之
或不言之何也盖言武氏之子则似武氏之子自
来求赙若仍叔之子不言之又不见其父尚存圣
人之文所以如化工之赋物也
八月庚辰宋公和卒
宋穆公疾召大司马孔父而属殇公焉曰先君舍
与夷而立寡人寡人
弗敢忘若以大夫之灵得保首领以没先君若问与
卷二 第 7a 页 WYG0172-0039c.png
夷其将何辞以对请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虽死亦
无悔焉对曰群臣愿奉冯也公曰不可先君
以寡人为贤使主社稷若弃德不让是废先君之举
也岂曰能贤光昭先君之令德可不务乎吾子其无
废先君之功使公子冯出居于郑八月庚辰宋
穆公卒殇公即位君子曰宋宣公可谓知人矣立穆
公其子飨之命以义夫商颂曰殷受命咸宜百
禄是荷其是之谓乎
卷二 第 7b 页 WYG0172-0039d.png
诸侯曰卒正也
外诸侯卒来告则书鲁君书薨臣子之辞也外诸
侯书卒非吾君也或不书名不知其名也左傅同
盟则赴以名非也岂有臣子当创钜痛深之日而
称先君之名以告邻国者乎且考之礼辞曰寡君
不禄则无称名之义审矣赵氏匡谓或同会盟而
名见于载书或通朝聘而名见于简牍故国史按
卷二 第 8a 页 WYG0172-0040a.png
旧简书而纪其名然晋献公惠公与鲁未同会盟
通聘问而卒书名宿男同盟滕子杞子来朝而卒
不书名则义无处也孙氏觉谓即位之初以名赴
我亦无所据盖承旧史之文而不可损益耳
冬十有二月齐侯郑伯盟于石门
冬齐郑盟于石门寻卢之盟也
庚戌郑伯之车偾于济
卷二 第 8b 页 WYG0172-0040b.png
周室既微霸业未起诸侯无所统各相为党宋鲁
陈蔡卫为一党齐郑为一党石门之盟齐郑相结
也是盟也鲁公不与经何以书盖以为常事则不
必书以为非常之事则不可以不书记曰有虞氏
未施信于民而民信夏后氏未施敬于民而民敬
殷人作誓而民始畔周人作会而民始疑傅曰诰
誓不及五帝盟诅不及三王圣人有志于大道为
卷二 第 9a 页 WYG0172-0040c.png
公之世故凡盟不削乃以是为非常而志之也
癸未葬宋穆公
葬者曷为或日或不日不及时而日渴葬也
不及时而不日慢葬也过时
而日隐之也过时而不日谓之不能葬
也当时而不日正也当时而日危不得葬
也此当时何危尔宣公谓缪公曰以吾爱与夷则不
若爱女以为社稷宗庙主则与夷不若女盍终为君
卷二 第 9b 页 WYG0172-0040d.png
矣宣公死缪公立缪公逐其二子庄公冯与左师勃
曰尔为吾子生毋相见死毋相哭与
夷复曰先君之所为不与臣国而纳国乎君者以君
可以为社稷宗庙主也今君逐君之二子而将致国
乎与夷此非先君之意也且使子而可逐则先君其
逐臣矣缪公曰先君之不尔逐可知矣吾立乎此摄
也终致国乎与夷庄公冯弑与夷故君子大居正宋
之祸宣公为之也
卷二 第 10a 页 WYG0172-0041a.png
日葬故也危不得葬也
外诸侯之葬有书有不书所以纪邦交之厚薄也
盖据鲁人会葬以为言故不曰宋葬穆公而曰葬
宋穆公其卒见于经而不书葬者彼虽来赴而鲁
不往会也凡此皆旧史之文也其变例有三一曰
贼不讨不书葬隐公之薨而不葬所以责臣子之
不能讨贼也宋殇齐昭之不书葬视此矣一则讳
其辱晋景公之丧成公往吊晋人止公送葬诸侯
卷二 第 10b 页 WYG0172-0041b.png
莫在鲁人辱之故讳而不书一曰避其号吴楚之
君书卒者十襄公如楚尝亲送其葬于西门之外
矣其馀必多遣使会葬而无一见于经盖据属词
常法当书葬楚某王葬吴某王故削而不书也示
讨贼之义避僭王之名乃圣人之特笔而讳晋之
辱或亦因鲁史之旧文与
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
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又娶于陈曰厉妫
卷二 第 11a 页 WYG0172-0041c.png
生孝伯早死其娣戴妫生桓公庄姜以为
己子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
有宠而好兵公弗禁庄姜恶之石碏谏曰臣
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泆所自邪也
四者之来宠禄过也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
阶之为祸失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
聄者鲜矣且夫贱妨贵少陵长
远閒亲新閒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君义臣
卷二 第 11b 页 WYG0172-0041d.png
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去顺效逆所以
速祸也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弗
听其子厚与州吁游禁之不可桓公立乃老
四年春王二月莒人伐杞取牟娄
牟娄者何杞之邑也外取邑不书此何以书疾
始取邑也
卷二 第 12a 页 WYG0172-0042a.png
傅曰言伐言取所恶也
诸侯相伐取地于
是始故谨而志之也
取者收夺之名诸侯土地受之天王傅之先祖彊
者不得并兼弱者不宜失守也莒人声罪伐人而
彊夺其土故特书曰取以著其恶然隐桓以后傅
言外取地甚众而无一见于经何也入春秋之始
犹以取邑为重中叶以后疆场之邑争夺滋多一
卷二 第 12b 页 WYG0172-0042b.png
彼一此失得无常有不可胜书者矣僖公取济西
田成公取汶阳田乃复吾故田而亦书取何也不
请于天王以正疆理而擅兵争夺与取非所有者
何以异乎前书莒人入向天讨不加至是伐杞取
邑为暴益甚春秋于此盖深惜九伐不行而凭弱
犯寡之肆行无忌云
戊申卫州吁弑其君完
四年春卫州吁弑桓公而立
卷二 第 13a 页 WYG0172-0042c.png
曷为以国氏当国也
大夫弑其君以国氏者嫌也弑而代之也
州吁卫公子程子谓春秋之初弑君者多不称公
子公孙盖身为大恶自绝于先君也大义既明于
初其后则皆以其属称或见其以亲而宠任太过
或见其以天属而反为贼乱立义各不同也孔氏
颖达则谓自庄公以上诸弑君者皆不书氏闵公
卷二 第 13b 页 WYG0172-0042d.png
以下皆书氏乃时史有异同非仲尼所笔削理亦
可通并存以俟参考
夏公及宋公遇于清
公与宋公为会将寻宿之盟未及期卫人
来告乱夏公及宋公遇于清
遇者何不期也一君出一君要之也
及者内为志焉尔遇者志相得也
卷二 第 14a 页 WYG0172-0043a.png
不期而会曰遇清卫邑也古者诸侯或因朝觐或
从王事无期约而适值于途必有两君相见之仪
近者为主远者为宾称先君以相接所以崇礼让
而绝慢易也周衰诸侯放恣非朝非会私为之约
各简其礼如道路相值者然异于古之不期而遇
矣鲁宋将寻宿之盟以卫来告乱而相见于清谓
之不期而会可乎春秋志内之遇四并书及若曰
卷二 第 14b 页 WYG0172-0043b.png
以此及彼然也志外之遇三并以爵若曰以尊及
卑然也皆莫适为主之辞而其出不以事接不以
礼之罪具见矣
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
宋殇公之即位也公子冯出奔郑郑人欲纳之及
卫州吁立将修先君之怨于郑而求宠
于诸侯以和其民使告于宋
卷二 第 15a 页 WYG0172-0043c.png
曰君若伐郑以除君害君为主敝邑以赋与陈
蔡从则卫国之愿也宋人许之于是陈蔡方睦于卫
故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围其东门五日而还公
问于众仲曰卫州吁其成乎对曰臣闻以德和
民不闻以乱以乱犹治丝而棼之也夫州吁阻
兵而安忍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畔亲离难以
济矣夫兵犹火也弗戢将
自焚也夫州吁弑其君而虐用其民于是乎不务令
卷二 第 15b 页 WYG0172-0043d.png
德而欲以乱成必不免矣
州吁弑君自立欲藉诸侯之宠以和其民因揣宋
殇之忌公子冯为伐郑之说以动宋而已亦托修
先君廪延之怨搆成兵端则首谋者卫也而春秋
以宋主兵此圣人诛乱贼必治其党与之法也宋
为大国于卫邻近州吁弑逆义所当诛宋既不能
申邻国讨贼之义乃反与乱贼为党连兵伐郑以
遂其邪谋则人欲肆而天理灭矣故春秋以宋公
卷二 第 16a 页 WYG0172-0044a.png
为首诸国为从所以彰大义于天下也
秋翚帅师
秋诸侯复伐郑宋公使来乞师公辞之羽
父请以师会之公弗许固请而行故书曰翚
帅师疾之也
翚者何公子翚也何以不称公子贬曷为贬与
弑公也其与弑公奈何公子翚谄乎隐公谓隐公曰
百姓安子诸侯悦子盍终为君矣隐公曰否吾使修
卷二 第 16b 页 WYG0172-0044b.png
涂裘吾将老焉公子翚恐若其言闻乎桓于是
谓桓曰吾为子口隐矣隐曰吾不反也
桓曰然则奈何曰请作难弑隐公于钟巫之祭
焉弑隐公也
翚者何也公子翚也其不称公子何也贬之也
何为贬之也与于弑公故贬也
天下惟大权最不可假人而兵权尤甚凡乱贼之
欲动于恶未有不专主兵权者人主诚能辨之于
卷二 第 17a 页 WYG0172-0044c.png
早逆折其心则弑逆之萌杜矣宋殇连诸侯以伐
郑使来乞师隐公辞而弗许而翚乘此以窃兵权
固请而行翚于是时已有无君之心故先儒以为
钟巫之祸自帅师会伐始也
会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
诸侯之师败郑徒兵取其禾而还
前书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此但言翚帅师会
伐郑于文义甚为简明而再序四国何也言之重
卷二 第 17b 页 WYG0172-0044d.png
词之复其中必有大美恶焉州吁弑君人伦大变
宋及陈蔡党恶搆祸以反天常翚又往会使乱臣
贼子之势益张此世变之极也圣人重言以著其
恶而未几鲁宋胥搆篡弑之祸岂非蔑义乱伦气
类实相为感召哉
九月卫人杀州吁于濮
州吁未能和其民厚问定君于石子石子
曰王觐为可曰何以得觐曰陈桓公方有宠于王
卷二 第 18a 页 WYG0172-0045a.png
陈卫方睦若朝陈使请必可得也厚从州吁
如陈石碏使告于陈曰卫国褊小老夫耄矣无能为
也此二人者实弑寡君敢即图之陈人执之而请涖
于卫九月卫人使右宰丑涖杀州吁于濮
石碏使其宰獳羊肩涖杀石厚于陈
君子曰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
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其称人何讨贼之辞也
卷二 第 18b 页 WYG0172-0045b.png
称人以杀杀有罪也祝吁之挈失嫌也
其月谨之也于濮者讥失贼也
州吁之杀石碏主之而书卫人者弑君之贼人人
得而诛之不必士师所以广忠孝之路也若书石
碏则似一人之私讨而不见其从众望诛有罪矣
濮陈地据左氏陈人与有力焉而不以讨贼之义
予之者州吁阻兵乘权卫之臣子力不能诛至于
卷二 第 19a 页 WYG0172-0045c.png
失贼之久实因四国连兵欲定其位耳故圣人以
讨贼与卫人以失贼罪诸侯程子谓春秋为爰书
观此类可以得其义例矣
冬十有二月卫人立晋
卫人逆公子晋于邢
冬十二月宣公即位书曰卫人立晋众也
晋者何公子晋也立者何立者不宜立也其称
人何众立之之辞也然则孰立之石碏立之石碏立
卷二 第 19b 页 WYG0172-0045d.png
之则其称人何众之所欲立也
众虽欲立之其立之非也
卫人者众辞也立者不宜立者也晋之名恶也
其称人以立之何也得众也得众则是贤也贤
则其曰不宜立何也春秋之义诸侯与正而不与贤
也
人者众辞立者不宜立也晋乃桓公之弟庄公之
子以次当立国人所共推戴而谓其不宜立者卫
卷二 第 20a 页 WYG0172-0046a.png
之臣子可以讨贼不可以置君晋虽诸侯之子而
内不承国于先君上不请命于天子众谓宜立而
遂自立焉可乎故春秋于卫人特书立晋以著擅
置其君之罪于晋去其公子以明不请王命之非
而父子君臣之道正矣然曰卫人立晋则一国之
公也与书尹氏立朝为一族之私者异矣此圣人
之权衡所以不爽于毫末也
卷二 第 20b 页 WYG0172-0046b.png
日讲春秋解义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