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清-万斯同

输入文本已由电脑自动标签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词汇
人物
地点
景观
植物
称谓、职官
时间
别称
数量或序号

卷九十一 志第六十七 兵三

作者 張廷玉
邊防 海防江防 民壯 士兵 鄉兵
元人北歸,屢謀興復
永樂遷都北平三面近塞,正統以後,敵患日多。
故終明之世,邊防甚重。
東起鴨綠西抵嘉峪,綿亙萬里分地守禦
初設遼東、宣府、大同、延綏四鎮,繼設寧夏甘肅薊州三鎮,而太原總兵治偏頭,三邊制府固原,亦稱二鎮,是為九邊
公元1373年
初,洪武六年,命大將軍徐達等備山西北平邊,諭令各上方略
淮安侯華雲龍言,自永平薊州密雲迤西二千餘里,關隘百二十有九,皆置戍守。
紫荊關蘆花嶺設千戶守禦
又詔山西都衛於雁門關太和嶺並武、朔諸山谷間,凡七十三隘,俱設戍兵
九年,敕燕山前、後等十一衛,分兵古北口居庸關喜峯口鬆亭烽堠百九十六處,參用南北軍士。
十五年,又於北平都司所轄關隘二百,以各衛卒守戍
諸王近塞者,每歲秋勒兵巡邊
十七年,命徐達籍上北平將校士卒
復使將核遼東、定遼等九衛官軍。
是後,每遣諸公、侯校沿邊士馬,以籍上。
二十年,置北平都司大寧
其地在喜峯口外,故遼西郡,遼之中京大定府也;西大同,東遼陽,南北平
馮勝之破納哈出,還師,城之,因置都司營州屯衛,而封皇子權為寧王,調各衛兵往守。
先是李文忠等取元上都,設開平衛興和千戶所,東西四驛東接大寧西接獨石。
二十五年,又築東勝城河州東受降城之東,設十六衛,與大同相望
自遼以西,數千里聲勢聯絡
公元1399年
建文元年文帝起兵襲陷大寧,以寧王權諸軍歸。
即位,封寧王江西
而改北平都司大寧都司,徙之保定
調營州屯衛順義薊州平谷香河三河,以大寧地兀良哈。
自是遼東與宣、大聲阻絕,又以東勝孤遠難守,調左衛永平右衛遵化,而墟其地。
先是興和亦廢,開平徙於獨石,宣府遂稱重鎮。
然帝於邊備甚謹
自宣府迤西迄山西緣邊皆峻垣深濠,烽堠相接
隘口通車騎者百戶守之,通樵牧甲士十人守之。
武安侯鄭亨總兵官,其敕書云:「各處煙墩,務增築高厚,上貯五月糧及柴薪藥弩,墩傍開井,井外圍牆與墩平,外望如一
重門御暴之意,常凜凜也。
公元1425年
洪熙改元朔州軍士白榮請還東高山等十衛於故地
興州軍士範濟亦言:朔州大同開平、宣府大寧籓籬要地,其土可耕,宜遣將率兵,修城堡,廣屯種
不能用。
公元1436年
正統元年給事中硃純修塞垣。
總兵官譚廣言:「自龍門至獨石及黑峪口五百五十餘里,工作甚難,不若墩臺□□守。
」乃增赤城等堡煙墩二十二。
夏總兵官史昭言:「所轄屯堡,俱在河外,自河迤東至察罕腦兒,抵綏德州沙漠曠遠,並無守備
請於花馬池哨馬營
大同總兵官方政繼以馬營請,欲就半嶺紅寺兒廢營修築
宣大巡撫都御史李儀大同平衍巡哨宜謹,請以副總兵東路參將西路,而迤北則屬之總兵官都指揮
並如議行
後三年,詔塞紫荊關隘口,增守備軍。
瓦剌漸強,從成國公硃勇請也。
既而也先入塞英宗陷於土木
景帝即位,十餘年間,邊患日多,索來、毛裡孩阿羅出之屬,相繼入犯,無寧歲
公元1465年
成化元年,延綏總兵官張傑言:「延慶等境廣袤千里,所轄二十五營堡每處一二百人難以應敵,宜選精銳九千為六哨,分屯府谷神木二縣龍州榆林二城,高家、安邊二堡,庶緩急有備。
」又請分佈鄜、慶防秋二千餘人沿邊要害
從之。
七年延綏巡撫都御史餘子俊大築邊城
先是東勝設衛守在河外榆林綏德
東勝內遷,失險,捐米脂、魚河地幾三百里。
正統間鎮守都督王禎始築榆林城,建緣邊營堡二十四,歲調延安綏德慶陽三衛軍分戍。
天順中阿羅出入河套駐牧,每引諸部內犯
至是,子俊徙治榆林
黃甫川西定邊營千二百餘里,墩堡相望橫截套口,內復塹山堙谷,曰夾道東抵偏頭,西終寧、固,風土勁悍,將勇士力,北人呼為橐駝城。
十二年,兵部侍郎滕昭英國公張懋條上邊備,言:「居庸關黃花鎮喜峯口古北口燕河營團營馬步萬五千人戍守請益軍五千,分駐永平密雲策應遼東
涼州鎮番、莊浪賀蘭山迤西,從雪山過河,南通靖虜,直至臨、鞏,俱敵入犯之路,請調陝西官軍,益以甘、涼、臨、鞏、、平、河、兵,戍安定會寧,遇警截擊
公元1485年
涼州銳士五千,扼要屯駐彼此策應
詔可
二十一年,敕各邊軍士,每歲九月明年三月,俱常操練,仍以操過軍馬及風雪日奏報。
邊備修飭
公元1501年
弘治十四年,設固原鎮。
先是固原內地,所備惟靖虜。
火篩入據河套,遂為敵沖。
乃改平涼開成縣固原州,隸以四衛,設總制府,總陝西邊軍務
是時陝邊惟甘肅稍安,而哈密屢為土魯番所擾,乃敕修嘉峪關
公元1506年
正德元年春總制邊都御史楊一清請復守東勝:「因河為固東接大同,西屬寧夏,使河套千里沃壤,歸我耕牧,則陝右猶可息肩」。
因上修築定邊等六事
帝可其奏。
旋以忤中官劉瑾罷,所築塞垣僅四十餘里而已
武宗好武,邊將江彬等得幸,遼東、宣府、大同、延綏四鎮軍多內調,又以京軍六千與宣府軍六千春秋番換。
十三年,頒定宣、大、延綏三鎮應援節度:敵不渡河,則延綏聽調於宣、大;渡河,則宣、大聽調於延綏。
兵部尚書王瓊議也。
初,大寧之棄,以其地畀朵顏、福餘、泰寧三衛,蓋兀良歸附者也。
未幾,遂不靖
宣宗嘗因田獵親率師敗之,自是畏服
喜峯密雲止設都指揮鎮守
土木之變,頗傳三衛助逆,後因添設太監參將等官。
至是,朵顏獨盛,情叵測
公元1498年
嘉靖初御史丘養浩請復小河等關於外地,以扼其要。
又請多鑄火器,給沿邊州縣,募商□,實各邊衛所。
詔皆行之。
初,太祖時,以邊軍屯田不足,召商輸邊粟而與之鹽。
富商大賈自出財力募民墾田塞下,故邊儲不匱
弘治時戶部尚書葉淇變法,令商納銀太倉分給各邊。
商皆撤業歸,邊地荒蕪米粟踴貴邊軍日困
十一年御史徐汝圭條上邊防兵食,謂「延綏宜漕石州保德,自黃河而上,楚鄖陽,汴由陝、洛,沔漢中以達陝右。
宣、大產二麥,宜多方收□。
紫荊倒馬白羊等關,宜招商賃車運」。
又請「以宣府遊兵右衛懷來,以援大同
選補遊兵順聖西城臨期應援永寧等處遊兵衛宣府,備調遣
直隸八府召募勇敢團練,赴邊關遠近警急
榆林、山、陝遊兵,於本處策應」。
報可,亦未能行也。
公元1505年
十八年,移三邊制府花馬池
是時,俺答諸部強橫,屢深入大同太原之境,晉陽南北煙火蕭然
巡撫都御史陳講請「以兵六千戍老營堡東界之長峪,以山西兵守大同
三關形勢寧武中路,莫要於神池,偏頭為西路,莫要於老營堡,皆宜改設參將
雁門東路,莫要於北樓諸口,宜增設把總指揮
而移神池守備利民堡老營堡遊擊八角所,各增軍設備」。
帝悉許之。
規畫雖密,然兵將怯弱,其健者僅能自守而已
公元1486年
二十二年,詔宣府兵乘塞
舊制總兵夏秋間分駐邊堡,謂之暗伏。
至是,有司建議入秋悉令赴邊,分地拒守,至九月中罷歸,犒以帑金
久之,以勞費罷。
二十四年巡按山西御史陳豪言:「敵三犯山西傷殘百萬,費餉銀六十億,曾無尺寸功。
定計決戰,盡復套地。
明年,敵犯延安總督邊侍郎曾銑力主復套,條上十八事
嘉獎之。
大學士嚴嵩窺帝意憚兵,且欲殺舊閣臣夏言,因劾,並誅死自是無敢邊事者。
公元1396年
二十九年,俺答攻古北口,從間道黃榆溝入,直薄東直門,諸將不敢戰。
敵退,大將軍仇鸞力主貢市之議。
明年,開馬市大同,然寇掠如故
明年馬市罷。
公元1401年
先是翁萬達總督宣、大也籌邊甚悉
其言曰:「山西保德州河岸東盡老營堡,凡二百五十四里。
西路角山迤北而來,歷中北路,抵東路東陽河鎮口臺,凡六百四十七里。
宣府西路西陽河迤東,歷中北路,抵東路永寧四海冶,凡一千二十三里。
逼臨巨寇,險在外者,所謂極邊也。
老營堡轉南而東,歷寧武雁門北樓至平刑關盡境,約八百里
又轉南而東,為保定界,歷龍泉倒馬紫荊吳王口插箭嶺浮圖峪沿河口,約一千七十餘里。
東北順天界,歷高崖白羊,抵居庸關,約一百八十餘里。
峻嶺層岡,險在內者,所謂次邊也。
敵犯山西必自大同,入紫荊自宣府,未有不經外邊入內邊者。
」乃請修築宣、大邊千餘里,烽堠三百六十三所。
後以通市故,不復防,遂半為敵毀。
至是,兵部請敕邊將修補
科臣又言,垣上宜高臺,建廬以棲火器
從之。
時俺答益強,朵顏三衛為之向道、薊、宣、大連被兵
三十四年總督軍務兵部尚書楊博,既解大同右衛圍,因築牛心諸堡,修烽堠二千八百有奇
宣、大間稍寧息,而薊鎮之患不已
公元1404年
薊之稱鎮,自二十七年始。
時鎮兵未練,因詔各邊入衛兵往戍。
既而兵部言:「大同三邊陝西固原,宣府之長安嶺,延綏之夾牆,皆據重險,惟薊獨無
渤海所南山陵東,有蘇家口,至寨籬村七十里,地形平漫,宜築牆建臺設兵守,與京軍相夾制。
報可
兵力孱弱,有警徵召四集,而議者惟以據險為事無敢言戰者。
其後薊鎮入衛兵,俱聽宣、大督、撫調遣防禦益疏。
朵顏遂乘虛歲入
三十七年諸鎮建議,各練本鎮戍卒,可省徵發費十之六。
戍卒選懦任戰,歲練亦費萬餘,而臨事徵發如故
隆慶間總兵官戚繼光總理薊、,任練兵事,因請調浙兵三千人以倡勇敢
及至待命於郊,自朝至日中天雨軍士跬步不移邊將大駭
自是薊兵以精整稱。
俺答已通貢封順義王,其子孫襲封累世
萬曆之季,西部不競,而土蠻部落虎燉兔、炒花、宰賽、□爰兔輩,東西煽動將士疲於奔命未嘗得安枕也。
初,太祖沿邊設衛,惟土著兵及有罪謫戍者。
遇有警,調他衛軍往戍,謂之客兵
永樂間,始命內地番戍,謂之邊班
其後佔役逃亡之數多,乃有召募,有改撥,有修守民兵土兵,而邊防日益壞。
洪武時,宣府屯守官軍殆十萬。
正統景泰間已不及額。
弘治正德以後官軍實有者僅六萬六千九百有奇,而召募士兵居其半。
鎮率視此。
公元1440年
正統初山西河南軍守偏頭、大同、宣府塞,不得代
巡撫于謙言:「每歲九月二月水冷草枯敵騎出沒乘障卒宜多。
三月八月邊守自足
乞將兩班軍,每歲一班如期放遣
甘肅總兵官蔣貴又言:「沿邊墩臺,守了軍更番有例,惟坐事謫發不許困苦甚。
乞如例踐更
並從之。
五年山西總兵官李謙請偏頭關守備軍如大同例,半歲更番
部議,每番皆十月,而戍卒仍率以歲為期,有久而後遣者。
弘治中三邊總制秦紘言:「備御延綏官軍,自十二月赴邊,既週一歲,至次年二月始得代
在軍日多,請歲一更上下在三月初
邊軍便之。
公元1564年
嘉靖四十三年巡撫延綏胡志夔請免戍軍三年,每軍徵銀五兩四錢,為募兵用。
至萬曆初大同督、撫方逢時等請修築費。
詔以河南應戍班軍,自四年六年概免,盡扣班價發給,謂之折班,班軍遂耗。
久之所徵不得
寧山南陽、穎上三衛積逋延綏鎮折班銀至五萬餘兩。
是後諸邊財力俱盡,敝極矣。
初,邊政嚴明官軍皆有定職。
總兵官總鎮軍為正兵副總兵分領三千為奇兵遊擊分領三千往來防禦遊兵參將分守各路東西策應援兵
營堡墩臺分極沖、次沖,為設軍多寡
平時走陣、哨探、守□□、焚荒諸事無敢惰。
違制,輒按軍法。
其後廢壞云。
沿海之地,自樂會安南界,五千里抵閩,又二千里抵浙,又二千里抵南直隸,又千八百里抵山東,又千二百里逾寶坻盧龍遼東,又千三百餘里抵鴨綠江
島寇倭夷在在出沒,故海防亦重。
公元1367年
吳元年,用浙江行省平章李文忠言,嘉興海鹽海寧設兵戍守
洪武四年十二月,命靖海侯吳禎方國珍所部溫、台、慶元三府軍士秀山田糧之民,凡十一萬餘人,隸各衛為軍
且禁沿海民私出海
國珍張士誠餘眾多竄島嶼間,勾倭為寇。
五年,命浙江福建海舟防倭。
明年,從德慶侯廖永忠言,命廣洋、江陰橫海水軍四衛增置多櫓快船無事巡徼,遇寇以大船薄戰,快船逐之。
總兵官,領四衛兵,京衛沿海諸衛軍悉聽節制
每春以舟師出海分路防倭,迄秋乃還。
十七年,命信國公湯和巡視海上,築山東江南北、浙東西沿海諸城
後三年,命江夏侯周德興抽福建福、興、漳、泉四府三丁之一,為沿海戍兵,得萬五千人
移置衛所要害處,築城十六。
復置定海盤石金鄉海門四衛於浙,金山衛松江小官場,及青村南匯嘴城二千戶所,又置臨山衛紹興,及三山、瀝千戶所,而寧波、溫、台並海地,先已置八千戶所,曰平陽三江龍山、霩戺、大鬆、錢倉、新河松門,皆屯兵設守
二十一年,又命行視閩粵築城增兵
福建沿海指揮使司五,曰福寧、鎮東、平海永寧鎮海
千戶所十二,曰大金定海梅花萬安、莆禧、崇武福全金門、高浦、六鰲銅山、玄鐘。
二十三年,從衛卒陳仁言,造蘇州太倉海舟
旋令濱海衛所,每百戶巡檢司置船二,巡上盜賊。
後從山東都司周彥言,建五總寨於寧海衛,與萊州衛八總寨,共轄小寨四十八。
已,覆命重臣戚魏國公徐輝祖等分沿海
帝素厭日本詭譎,絕其貢使,故終洪武建文世不為患
公元1408年
永樂六年,命豐城侯李彬緣海捕倭,復招島人、縻戶、賈豎漁丁為兵,防備益嚴。
十七年倭寇遼東總兵官劉江殲之於望海堝
自是倭大懼,百餘年間,海上大侵犯。
朝廷閱數歲一令大臣巡警而已
公元1554年
至嘉靖中,倭患漸起,始設巡撫浙江兼管福建海道提督軍務都御史
已,改巡撫巡視
未幾倭寇益肆。
增設金山參將分守蘇、海防,尋改為副總兵,調募江南北徐、邳官民兵充戰守,而杭、嘉、湖亦增參將兵備道
三十三年調撥山東民兵青州水陸槍手千人赴淮、揚,聽總督南直軍務都御史張經調用
時倭縱掠杭、嘉、蘇、,踞柘林城窟穴大江南北皆被擾。
監司任環敗之,亦有王家涇之捷,乃遁出海,復犯蘇州
於是南京御史屠仲律五事
其守海口云:「守平陽港、黃花澳,據海門之險,使不得犯溫、台。
寧海關、湖頭灣,遏三江之口,使不得窺寧、紹。
鱉子門、乍浦峽,使不得近杭、嘉。
吳淞劉家河、七丫港,使不得掩蘇、
宜修海舟大小相比,或百或五十聯為一□宗,募慣習水工領之,而充以原額水軍於諸海口緩急置防。
」部是其議。
未幾兵部亦言:「浙、直、通、泰間最利水戰往時多用沙船破賊,請厚賞招徠之。
防禦之法,守海島為上,宜以太倉崇明嘉定上海沙船及福倉、東莞等船守普陀、大衢。
錢山乃浙、直分路之始,狼、福二山約束首尾交接洋,亦要害地,宜督水師固守
報可
已,直隸吳淞江劉家河福山港、鎮江圌山五總添設遊兵,聽金副總兵調度
公元1558年
胡宗憲總督,誅海賊徐海汪直
三千人,復勾倭入寇,閩、廣益騷。
三十七年都御史王詢請「分福建之福、興為一路,領以參將,駐福寧水防自流烽火門、俞山、小埕至南日,漳、泉為一路,領以參將,駐詔安水防南日浯嶼銅山、玄鐘、走馬溪、安邊館。
水陸兵皆聽節制
福建省城介在南北,去僅五十里,宜更設參將選募精稅部領哨船,與主客相應援」。
部覆從之。
廣東惠、潮亦增設參將,駐揭陽
福建巡撫都御史遊震得言:「浙江溫、處與福寧接壤,倭所出沒,宜進戚繼光副總兵,守之。
增設福寧守備,隸繼光
漳州之月港亦增設守備,隸總兵官俞大猷
延、建、邵為八閩上游,宜募兵以備緩急
」皆允行
既而宗憲被逮,罷總督官,以浙江巡撫趙炳然兼任軍事
炳然因請令定海總兵浙江金山總兵屬南直,俱兼理陸軍務互相策應
其後莆田倭寇平,乃復五水舊制
公元1452年
五寨者,福寧烽火門,福州之小埕澳,興化南日泉州浯嶼漳州西門澳,亦曰銅山
景泰三年鎮守尚書薛希璉奏建者也,後廢
至是巡撫譚綸疏言:「五寨守扼外洋,法甚周悉,宜復舊
烽火門、南日浯嶼三□宗為正兵銅山、小埕二
□宗為遊兵
寨設把總,分汛地,明斥堠,嚴會哨
改三路參將守備
分新募浙兵為二班,各九千人春秋番上
縣民壯皆補用精悍,每府領以武職一人兵備使者以時閱視
」帝皆是之。
狼山故設副總兵,至是改為鎮守總兵官,兼轄大江南北
隆慶初,倭漸不為患,而諸小寇往往有之。
公元1575年
萬曆三年,設廣東南澳總兵官,以其據漳、泉要害也。
久之倭寇朝鮮朝廷大發兵往援,六年
於是巡撫官於天津,防畿甸
後十餘年,從南直巡按御史顏思忠言,分淮安營兵六百守廖角嘴。
福建巡撫丁繼嗣言,設兵自浙入閩之三江及劉澳,而易海澄團練土著軍以浙兵。
天啟中築城澎湖,設遊擊一,把總二,統兵三千,築砲臺以守。
先是萬曆中許孚遠奏築福州海壇山,因及澎湖諸嶼,且言浙東沿海陳錢、金塘玉環、南麂諸山俱宜經理,遂設南麂副總兵,而澎湖不暇及。
地遙海中逶迤修蛇多岐港零嶼,其中空間可藏巨艘。
初為紅毛所據,至是因巡撫南居益言,乃奪而守之。
世宗世倭患以來沿海大都會,各設總督巡撫兵備副使總兵官參將遊擊等員,而諸所防禦,於廣東則分東、中、西三路,設三參將;於福建則有五水寨;於浙則有六總,一金鄉盤石二衛一松門、海門二衛,一昌國衛及錢倉、爵溪等所,一定海衛及霩戺、大嵩等所,一觀海、臨山二衛,一海寧衛分統以四參將;於南直隸則乍浦以東,金山衛參將黃浦以北,吳淞江口設總兵;於淮、揚則總兵通州遊擊廟灣,又於揚州陸兵遊擊,待調遣;於山東則登、萊、青三府巡察道之副使管理民兵參將總督沿海兵馬備倭之都指揮,於薊、遼則大沽海口宿重兵,領以副總兵,而以密雲永平遊擊應援
山海關外,則廣寧中、前等五所兵守各汛,以寧前參將應援,而金、復、海、蓋諸軍皆任防海。
三岔以東,九聯城外創鎮江城,設遊擊統兵千七百,哨海上,北與寬奠參將陸營相接共計七鎮,而守備把總分守巡徼會哨不下數百員。
以三、四、五月為大汛,九、十月小汛
蓋遭倭甚毒,故設防亦最密云
公元1468年
日本地與閩相值,而浙之招寶關其貢道在焉,故浙、閩為最沖。
南寇廣東北寇則由江犯留都、淮、揚,故防海外,防江為重。
洪武初,於都城南新江口水兵八千。
已,稍置萬二千,造舟四百艘。
又設陸兵北岸浦子口,相掎角
所轄沿江諸郡。
上自九江廣濟黃梅下抵蘇、、通、泰,中包安慶、池、和、太平,凡盜賊販私鹽者,悉令巡捕,兼以防倭。
永樂時特命勳臣為帥視江操,其後兼用都御史
成化四年,從錦衣衛僉事馮瑤言,令江兵依地設防,於瓜、儀、太平將領鎮守
後六年守備定西侯蔣琬奏調建陽、鎮江諸衛軍補江兵缺伍。
十三年,命擇武大臣一人職江操,毋攝營務
五年,從南京都御史白昂言,敕沿江守備互相應援,並給關防
著為令。
弘治中,命新江口兩班軍如京營例,首班歇,即以次班操
嘉靖八年江陰賊侯仲金等作亂,給事中夏言請設鎮守江、淮總兵官
已而寇平,總兵罷不設。
十九年,沙賊黃艮等復起
帝詰兵部以罷總兵之故,乃復設,給旗牌符敕提督沿江上下
後復裁罷。
三十二年,倭患熾,復設副總兵金山衛,轄沿海鎮江,與狼山副總兵水陸相應
江北俱被倭,於是量調九江安慶軍守京口圌山等地
久之給事中範宗吳:「故事,操江都御史防江,應、鳳二巡撫防海。
後因倭警,遂以鎮江而下通常、狼、福諸處隸之操江以故撫臣得諉其責。
操江又以向非本屬兵,難遙制,亦漠然視之,非委任責成意。
宜以圌山、三江會口為操、撫分界
報可
其後上下江巡視御史得舉有司將領,而以南京都御史兼理操江,不另設。
公元1592年
先是,增募水兵六千。
隆慶初,以都御史吳時來請,留四之一,餘悉罷遣,並裁中軍把總等官。
已,分汛設守,而責以上南北互相策應
又從都御史宋儀望諸軍皆分駐江上不得城市
萬曆二十年,以倭警,言者請復設京口總兵
南京兵部尚書衷貞吉等謂既有吳淞總兵不宜兩設。
設兵使者,每春汛,調備倭都督,統衛所水、陸軍鎮江
後七年操江耿定力奏:「長江千餘里,上江列營五,兵備臣三;下江列營五,兵備臣二。
宜委以簡閱訓練,即以精否為兵備殿最
部議以為然。
故事南北哨官五日一會哨於適中地,將領官亦月兩至江上會哨
其後不行
崇禎中,復以勳臣操江偷惰成習會哨巡徼虛名,非有實矣。
衛所之外郡縣民壯邊郡有土兵。
公元1437年
太祖江東,循元制,立管領民兵萬戶府。
後從山西行都司言,聽邊民自備軍械團結防邊
閩、浙苦倭,指揮方謙請籍民丁多者為軍
以為鄉里,詔閩、浙互徙。
時已用民兵,然非召募也。
正統二年,始募所在軍餘、民壯自效者,陝西四千二百人
人給布二匹月糧四斗
景泰初遣使分募直隸山東山西河南民壯,撥山西義勇大同,而紫荊倒馬二關,亦用民兵防守,事平免歸
公元1466年
成化二年,以邊警,復二關民兵
御史延安慶陽精壯編伍,得五千餘人號曰土兵
延綏巡撫盧祥邊民驍果,可練為兵,使護田裡妻子故有是命。
公元1494年
弘治七年,立歛民壯法。
州、縣七八百里以上,裡歛二人,五百里三,三百里四,百里以上五。
有司訓練,遇警調發給以行糧,而禁役佔放買之弊。
富民不願,則上直於官,官自為募。
或稱機兵,在巡檢司者稱弓兵
後以越境防冬非計大同巡撫劉宇請免其班操,徵銀糧輸大同,而以威遠屯丁、舍餘補役。
給事中熊偉亦請編應募民於附近衛所
並從之。
十四年,以西北諸邊募士兵,多不足五千,遣使□銀二十萬及太僕寺馬價銀四萬往募。
指揮千百戶以募兵多寡為差,得遷級,失官者得復職即令統所募兵
既而兵部議覆侍郎李孟暘請實軍伍疏,謂:「天下衛所官軍原額二百七十餘萬,歲久逃故,嘗選民壯三十餘萬,又核衛所舍人、餘丁八十八萬,西北諸邊召募士兵無慮數萬。
請如孟暘奏,察有司操練民壯、私役雜差者,如役佔軍人罪。
報可
正德中流賊山東巡撫張鳳選民兵,令自買馬團操,民不勝其擾
兵部侍郎楊潭以為言。
都御史寧杲所募多無賴子,為御史張璇所劾。
公元1543年
嘉靖二十二年州縣民壯額,大者千人,次六七百,小者五百。
二十九年京師被寇,議募民兵,以二萬為率
四月終,赴近京防禦
後五年兵部尚書楊博請汰老弱,存精銳在外者發各道為民兵,在京者隸之巡捕參將,逃者不補
帝以影占數多,耗糧無用遣官核宜罷宜還者以聞。
隆慶中張居正陳以勤復請籍畿甸民兵,謂:
直隸八府人多健悍,總按戶籍,除單丁老弱者,父子三人一子兄弟三人一弟,州與大縣可得千六百人,小縣可得千人
中分之為正兵奇兵登名尺籍,隸撫臣操練,歲無過三月,月無過三次,練畢即令歸農,復其身。
歲操外,不得別遣
」命所司議行
然自嘉靖後,山東河南民兵薊門者,率徵銀以充召募
至萬曆初山東徵銀至五萬六千兩,貧民大困。
治河之役,給事中張貞觀請益募士兵,捍淮、揚、徐、邳。
畿南盜起,給事中耿隨龍請復民壯舊制,專捕賊盜
播州之亂,工部侍郎趙可懷練土著,兵部因言:「天下之無兵者,不獨蜀也。
省官軍、民壯,皆宜罷老稚,易以健卒
軍操印官、操官,民操屬正官、捕官,郡守監司不得牽制
立營分伍,以憑調發
先後議行
末年募兵措餉益急。
南京職方郎中鄒維璉陳調募之害。
山西參政徐九翰尤極言民兵不可調。
崇禎時中原盜急,兵部尚書楊嗣昌議令責州縣訓練土著為兵。
工部侍郎張慎言言其不便者數事,而御史米壽圖又言其害有十,謂不若簡練民兵,增民壯快手備御地方為便。
嗣昌死,練兵不行
公元1425年
鄉兵者,隨其風土所長應募,調佐軍旅緩急
其隸軍籍者曰浙兵,義烏為最,處次之,台、寧又次之,善狼筅,間以叉槊。
戚繼光鴛鴦陣以破倭,及守薊門,最有名
曰川兵、曰兵,崇禎時,多調之剿流賊
其不隸軍籍者,所在多有
河南嵩縣曰毛葫蘆,習短兵長於走山。
而嵩及盧氏靈寶永寧並多礦兵,曰角腦,又曰打手
山東長竿手。
徐州箭手
井陘螞螂手,善運石,遠可及百步
閩漳、泉習鏢牌,水戰為最。
泉州永春善技擊。
正統間郭榮六者,破沙尤賊有功
商灶鹽丁私販為業,多勁果
成化初河東鹽徒千百輩,自備火砲強弩車仗,雜官軍逐寇
松江曹涇鹽徒嘉靖中逐倭至島上,焚其舟。
後倭見民家有鹺囊,輒搖手相戒。
粵東蠻蜑,習長牌、斫刀,而新會東莞之產強半
延綏、固原多邊外土著,善騎射英宗簡練以備秋防。
大滕峽之役,韓雍用之,以摧瑤、僮之用牌刀者。
莊浪家軍舊隸隨駕中,洪熙初,令土指揮領之。
萬曆間部臣稱其驍健,為敵所畏,宜鼓舞以儲邊用
西寧馬戶八百,嘗自備騎械赴敵,後以款貢裁之。
萬曆十九年經略鄭雒請復其故。
僧兵,有少林、伏牛、五臺
倭亂,少林僧應募四十餘人,戰亦多勝。
西南邊服有各土司兵
湖南永順保靖宣慰所部廣西東蘭那地南丹歸順狼兵四川酉陽石砫秦氏、冉氏諸司宣力最多。
末年邊事急,有司專以調三省土司長策,其利害亦恆相半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