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清-万斯同

输入文本已由电脑自动标签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词汇
人物
地点
景观
植物
称谓、职官
时间
别称
数量或序号

卷八十六 志第六十二 河渠

作者 張廷玉
運河海運
南運河,自杭州北郭務至謝村北,為十二里洋,為塘棲,德清之水入之。
逾北陸橋崇德界,過松老抵高新橋海鹽通之。
崇德城南,轉東北,至小高陽橋東,過石門塘,折而東,為王灣
至皁林,水深者及丈。
永新,入秀水界,逾陡門鎮,北為分鄉鋪,稍東為繡塔。
北由嘉興城西轉而北,出杉青三閘,至王江涇鎮松江運艘東來會之。
北為平望驛東通鶯脰湖湖州運艘西出新興橋會之。
北至松陵驛,由吳江三里橋,北有震澤南有黃天蕩水勢澎湃夾浦橋屢建。
北經蘇州城鯰魚口,水由□□塘入之。
北至楓橋,由射瀆經滸墅□關,過白鶴鋪長洲無錫兩邑之界也。
錫山驛水僅浮瓦礫
過黃埠,至洛社橋,江陰九里水通之。
西北常州漕河舊貫城,入東水門,由西水門出。
嘉靖末防倭,改從南城壕。
江陰,順塘河水城東通丁堰,沙子湖在其西南宜興鐘溪之水入之。
又西,直瀆水入之,又西為奔牛呂城二閘,常、鎮界其中,皆有月河以佐節宣,後並廢。
南為金壇溧陽高淳水出焉。
丹陽南二十里為陵口,北二十五里為黃泥壩,舊皆置閘
練湖水高漕河數丈,一由三思橋,一由仁智橋,皆入運。
北過丹徒鎮豬婆灘,多軟沙
丹徒以上運道,視江潮為盈涸。
鎮江,出京口閘,閘外沙堵延袤二十丈,可藏舟避風由此浮於江,與瓜步對。
北郭京口首尾八百餘里,皆平流
曆嘉而蘇,眾水所聚,至常州以西,地漸高仰,水淺易泄,盈涸不恆,時浚時壅,往往兼取孟瀆、德勝兩河東浮大江,以達揚泰。
公元1393年
洪武二十六年嘗命崇山侯李新溧水胭脂河,以通浙漕,免丹陽輸挽大江風濤之險。
三吳,必由常、鎮。
三十一年奔牛呂城二壩河道
永樂間修練湖堤
即命通政張璉民丁十萬,浚常州孟瀆,又浚蘭陵溝,北至孟瀆河閘,六千餘丈,南至奔牛鎮,千二百餘丈。
已,復浚鎮江京口港及甘露三港以達於江。
漕舟奔牛京口水涸則改從孟瀆右趨瓜洲,抵白塔以為常。
公元1431年
宣德六年武進民請,疏德勝新河四十里。
八年工竣
漕舟德勝北入江,直泰興北新
泰州壩抵揚子灣入漕河,視白塔尤便。
於是漕河及孟瀆、德勝三河並通,皆可濟運矣。
公元1436年
正統元年廷臣上言:「自新港至奔牛漕河百五十里,舊有水車卷江灌注通舟溉田
請支官錢置車。
詔可
三河之入江口,皆自卑,其水亦更迭盈縮
八年武進民請浚德勝北新
江都司蕭華則請浚孟瀆。
巡撫周忱定議浚兩河,而罷北築壩
白塔大橋以時啟閉,而常、鎮漕河疏浚焉。
公元1452年
景泰間漕河復淤,遂引漕舟盡由孟瀆。
三年御史練綱言:「漕舟夏港及孟瀆出江,逆行三百里,始達瓜洲
德勝直北,而白塔又與孟瀆斜直,由此兩岸橫渡甚近,宜大疏淤塞
帝命尚書石璞措置
會有請鑿鎮江七里港,引金山上流通丹陽,以避孟瀆險者。
鎮江知府林鶚以為迂道多石,壞民田墓多,宜浚京口閘、甘露壩,道里近,功力省。
乃從議。
江參政胡清又欲去港、奔牛等壩,置石閘以蓄泉。
亦從其請。
而浚德勝與鑿港之議俱寢。
然石閘雖建,蓄水不能多,漕舟仍入孟瀆。
公元1457年
天順元年尚寶少卿信言糧艘鎮江為便。
以為然,命糧儲河道都御史李秉七里港口,引江水注之,且浚奔牛港之淤。
巡撫崔恭又請增置五閘。
至成化四年,閘工始成。
於是漕舟盡由裏,其入二河者,回空之艘及他舟而已
定制,孟瀆河口與瓜、儀諸港俱三年一浚。
孟瀆寬廣不甚淤,裏不久輒涸,則又改從孟瀆。
公元1504年
弘治十七年部臣復陳夏港、孟瀆遠浮大江之害,請亟浚京口淤,而引練湖灌之
詔速行。
正德二年開白塔河江口大橋、潘家、通江四閘
十四年從督漕都御史鳳言,浚常州上下漕舟無阻者五十餘載。
公元1573年
萬曆元年又漸涸,復一浚之
歲貢生汝愚上言:「國初四閘:曰京口,曰丹徒,防三江之涸;曰呂城,曰奔牛,防五湖之泄。
丹陽鎮江蓄為湖者三:曰練湖,曰焦子,曰杜墅
歲久居民侵種,焦、杜二湖俱涸,僅存練湖,猶有侵者。
四閘空設矣。
請浚三湖故址通漕
總河傅希摯言:「練湖已浚,而焦子杜墅源少無益
」其議遂寢。
未幾練湖復淤淺。
公元1577年
五年御史郭思極、陳世寶先後請復練湖,浚孟瀆。
給事中湯聘尹則請於京口旁別建一閘,引江流內注,潮長則開,縮則閉。
御史尹良任又言:「孟瀆渡江黃家港,水面雖闊,江流甚平,由此泰興以達灣頭高郵僅二百餘里,可免瓜、儀不測之患。
至如京口北渡金山而下中流遇風漂溺患,宜挑甘露夾岸洲田十餘里,以便回泊。
御史林應訓又言:「自萬緣橋抵孟瀆,兩厓陡峻雨潦易圮,且江潮湧沙,淤塞難免
宜於萬緣橋、黃連樹各建閘以資蓄泄
」又言:「練湖西晉陳敏馬林溪,引長山八十四溪之水以溉雲陽,堤名練塘,又曰練,凡四十里許
環湖立涵洞十三。
宋紹興時中置橫埂,分上下湖,立上、中、下三閘
八十四溪之水始經辰溪沖入上湖,復由三閘轉入下湖
洪武間,因運道澀,依下湖東堤三閘,借湖水濟運,後乃漸堙。
今當盡革侵佔,復浚為湖。
上湖四際夾阜,下湖東北臨河,原埂完固惟應中間缺口,且增築西南,與東北相應
三閘,惟臨湖上閘如故,宜增建中下二閘,更設減水閘二座,界中、下二閘間。
共革田五千畝有奇,塞沿堤私設涵洞,止存其舊十三處,以宣洩湖水
冬春閉塞毋得私啟。
練湖無源,惟藉瀦蓄,增堤啟閘,水常有餘,然後可以濟運
臣親驗上湖地仰,八十四溪之水所由來,懼其易泄;下湖地平衍,僅高漕河數尺,又常懼不盈
誠使水裕堤堅,則應時注之,全力矣。
」皆下所司酌議
公元1585年
十三年鎮江知府吳捴復言:「練湖中堤宜飭有司春初即修,以防沖決,且禁勢豪侵佔。
」從之。
十七年武進漕河
公元1628年
崇禎元年,浚京口漕河
五年太常少卿薑志禮建《漕河議》,言:「神廟
公元1632年
初,先臣寶著《漕河議》,當事採行不開濟運者二十餘年。
後復佃湖妨運,歲累畚鍤
故老有言,「京口閘底與虎丘塔頂平」,是可知無益,蓄湖為要也。
今當革佃修閘,而高築上下湖圍埂,蓄水使深。
漕河閘座非僅京口呂城、新閘、奔牛數處而已,陵口、尹公橋、黃泥壩、新豐、大犢山節節有閘,皆廢去,並宜修建。
運道支流武進洞子連江扁擔丹陽簡橋、陳家橋七里橋、丁議、越瀆勝村溪之大壩頭丹陽甘露港南之小閘口,皆應急修整
奔牛呂城之北,各設減水閘
十月實以土,商民船盡令盤壩
此皆舊章所當率由
近有欲開九曲河,使運船竟從泡港閘出江,直達揚子橋以免瓜洲啟閘稽遲者,試而後行可也。
回空糧艘官舫,宜由江行,而於河莊設閘啟閉
數役並行漕事大善矣。
」議不果行
公元1425年
江漕者,湖廣漕舟由漢、沔下潯陽江西漕舟章江鄱陽而會於湖口暨南直隸寧、太、池、安、江寧廣德之舟,同浮大江,入儀真通江閘,以溯淮、揚入閘河
瓜、儀之間,運道咽喉也。
洪武中,餉遼卒者,從儀真淮安,由鹽城泛海;餉、晉者,亦從儀真淮安盤壩入淮。
江口則設壩置閘,凡十有三。
揚子橋黃泥灣九千餘丈。
永樂間浚儀真清江壩、下水港及夾港,修沿江堤岸
洪熙元年浚儀真壩後定儀真下黃泥灘、直河口二港及瓜洲二港、常州之孟三年一浚。
宣德間,從侍郎趙新御史陳祚請,浚黃泥灘、清江閘。
成化中,建閘於儀真通江河港者三,江都之留潮通江者二。
已而通江港塞。
弘治初,復開之,既又於總港口建閘蓄水
儀真江都二縣間,有官塘五區,築閘蓄水,以溉民田豪民以為業,真、揚之間運道阻梗
嘉靖二年御史秦鉞請復五塘。
從之。
萬曆五年御史世寶言:「儀真江口,去閘太遠,請於上下十數丈許增建二閘,隨湖啟閉,以截出江之船,盡令入閘,庶免遲滯
」疏上,議行
公元1439年
白塔者,在泰州
上通邵伯下接大江,斜對常州孟瀆泰興北新,皆浙漕間道也。
陳瑄始開。
宣德間,從趙新陳祚請,命役夫四萬五千餘人浚之,建閘、潘家莊大橋江口四閘
正統四年,水潰閘塞,都督武興因閉不用,仍自瓜洲盤壩
瓜洲之壩,洪武中置,凡十五,列東西二港間。
永樂間,廢東壩為廠,以貯材木,止存西港七壩。
漕舟失泊,屢遭風險。
英宗初年,乃復浚東港。
既而巡撫周忱築壩白塔大橋閘,以時啟閉漕舟分行
鎮江開浚漕舟甘露港,徑渡瓜洲;而白塔北新,皆以江路險遠,舍而不由矣。
衛漕者,即衛河
源出河南輝縣至臨與會通河合,北達天津
自臨清以北皆稱衛河
具本《志》。
公元1436年
白漕者,即通濟
出塞地,經密雲縣霧靈山為潮河川
而富罾口七渡桑乾河三里河俱會於此,名曰白河
南流通州合通惠及、渾諸亦名潞河
三百六十里,至直沽衛河入海,賴以通漕
楊村以北,勢若建瓴,底多淤沙。
夏秋水漲苦潦,冬春微苦澀。
沖潰徙改頗與黃河同。
耎兒渡者,在武清通州間,尤其要害處也。
永樂成化初年,凡八決,輒發民夫築堤
正統元年之決,為害尤甚特敕太監沐敬、安遠侯柳溥尚書李友直隨宜區畫,發五軍營卒五萬及民夫一萬築決堤
又命武進伯硃冕尚書吳中五萬人,去河西務二十里鑿一道,導白水其中
二工並竣,人甚便之,賜名曰通濟,封河神通濟河神
先是永樂二十一年通州直沽河岸,有沖決者,隨時修築以為常。
通濟成,決岸修築亦且數四
萬曆三十一年工部議,挑通州天津白河,深四尺五寸,所挑沙土築堤兩岸,著為令。
大通河者,元郭守敬所鑿。
大通橋東下,抵通州高麗莊,與白河合,至直沽,會衛河入海,長百六十里有奇
十里一閘蓄水濟運,名曰通惠
又以白河榆河渾河合流亦名潞河
洪武中漸廢。
公元1406年
永樂四年八月北京行部言:「宛平昌平西湖景東牛欄莊及青龍華家BG1111山三閘水沖決岸。
」命發軍民修治
明年復言:「自西湖景東至通流,凡七閘,河道淤塞
昌平東南白浮村至西湖景東流水河口一百里,宜增置十二閘。
」從之。
未幾,閘俱堙,不復通舟
公元1469年
成化中漕運總兵官楊茂言:「每歲自張家灣舍舟,車轉都下,僱值不貲
通惠石閘尚存,深二尺許,修閘瀦水,用小舟剝運便。
」又有議於三里河張家灣煙墩橋以西疏河泊舟者。
廷臣集議,遣尚書楊鼎侍郎喬毅相度
上言:「舊閘二十四座,通水行舟
宮牆外,舟得入城內海子灣
今水從皇城金水河出,故道不可復行。
且元引白浮泉往西逆流,今經山陵,恐妨地脈
又一畝泉過白羊口山溝兩水沖截難引。
城南三里河舊無河源正統間修城壕,恐雨多水溢,乃穿正陽東南□□下地,開壕口以泄之,始有三里河名。
自壕口八里,始接渾河
舊渠兩岸廬墓水淺河窄,又須增引別相濟
西湖草橋源出玉匠局、馬跑等地,泉不深遠
人曾用金口水洶湧民舍以故隨廢。
玉泉龍泉月兒沙等泉,皆出西北,循山麓而行,可導入西湖
請浚西湖之源,閉分水清龍閘,引諸泉水高梁,分其半由金水河出,餘則從都城外壕流轉,會於正陽門東。
城壕且閉,令勿入三里河並流
大通橋閘河旱澇啟閉,則舟獲近倉,甚便。
」帝從其議。
方發軍夫九萬修浚,會以災異,詔罷諸役。
所司漕事大,乃命四萬人浚城壕,而西山玉泉及抵張家灣河道,則以漸及焉。
五年,乃敕平江伯陳銳副都御史李裕侍郎翁世資王詔漕卒通惠,如前議
明年六月,工成,自大通橋張家灣河口六十餘里,浚泉三,增閘四,漕舟稍通。
元時所引昌平三泉俱遏不行,獨引一西湖,又僅分其半,河窄易盈涸。
二載澀滯如舊
正德二年嘗一浚之,且修大通橋通州閘十有二,壩四十有一。
公元1527年
嘉靖六年御史吳仲言:「通惠屢經修復,皆為權勢所撓。
通流等八閘遺跡俱存,因而成之,為力甚易,歲可省車費貲二十餘萬。
歷代漕運皆達京師未有國儲於五十里外者。
帝心以為然,命侍郎王軏何詔及仲偕相度
等言:「大通橋地形高白河六丈餘,若浚至七丈,引白河京城,諸閘可盡罷,然未易議也。
計獨浚治河閘,但通流閘在通州城中,經二水門,南浦土橋廣利三閘闤闠衢市不便轉挽。
惟白河濱舊小廢壩西,不一里至堰水小壩,宜修築之,使通普濟閘,可省四閘兩關轉搬力。
」而尚書桂萼不便,請改修三里河
帝下其疏於大學士楊一清張璁
一清言:「因舊閘行轉搬法,省運軍勞費,宜斷行之。
亦言:「此一勞永逸之計,所論費廣功難。
」帝乃卻議。
公元1528年
明年六月,仲報成,因疏五事,言:「大通橋通州石壩,地勢四丈流沙易淤,宜時浚治
主事宜專委任,毋令兼他務。
官吏閘夫以罷運裁減,宜復舊額。
豐上閘、平津中閘今已不用,宜改建通州西水關外。
剝船造費及遞歲修艌,俱宜酌處
」帝以先朝屢勘行未即功,仲等四閱月工成,予賞,悉從其所請。
仲又請留督工郎中何棟專理其事,為經久計。
從之。
九年右通政,仍管通惠河道。
是時,仲出為處州知府,進所編《通惠志》。
帝命史館,採入《會典》,且頒工部刊行
自此漕艘直達京師,迄於明末。
人思仲德,建祠通州祀之。
公元1458年
薊州者,運薊州官軍餉道也。
明初,海運薊州
天順二年大河衛百戶閔恭言:「南京直隸各衛,歲用旗軍運糧三萬石至薊州等衛倉,越大海七十餘里,風濤險惡
新開沽北望薊州,正與水套、沽直,袤四十餘里而徑,且水深其間阻隔者僅四之一,若穿渠以運,可無海患
」下總兵都督宋勝、巡按御史李敏行視可否
勝等言便,遂開直沽
五丈,深丈五尺
成化二年一浚,二十年再浚,並浚鴉鴻橋河道,造豐潤縣海運糧儲倉。
正德十六年運糧指揮王瓚言:「直沽東北新河轉運薊州河流淺,潮至可行舟。
邊關每匱餉,宜浚使深廣
」從之。
初,新河三歲一浚。
嘉靖元年二歲以為常。
十七年浚殷留莊大口至舊倉店百十六里。
公元1566年
豐潤香河者,浚自成化間,運十餘萬石以餉薊州東路者也。
堙廢,餉改薊州給,大不便
嘉靖四十五年御史鮑承廕請,復之,且建三閘北濟張官屯、鴉鴻橋以瀦水
公元1572年
昌平,運諸陵官軍餉道也。
鞏華城安濟橋,抵通州渡口
袤百四十五里,其中淤淺三十里難行
隆慶六年大浚,運給長陵八衛官軍月糧四萬石,遂成流通
萬曆元年復疏鞏華城外舊
公元1573年
海運,始於元至元中
伯顏硃清張瑄運糧京師,僅四萬餘石。
其後日增,至三百萬餘石。
初,海道萬三千餘里,最險惡既而生道,稍徑直
後殷明略開新道,尤便。
然皆出大洋風利,自浙西抵京不過旬日,而漂失甚多
公元1368年
洪武元年太祖湯和海舟,餉北征士卒
天下既定,募水工萊州洋海倉粟以給永平
遼左及迤北數用兵於是靖海侯吳禎延安侯唐勝宗航海侯張赫舳艫侯硃壽先後遼餉以為常。
督江、浙邊海衛軍大舟百餘艘,運糧數十萬。
將校以下綺帛、胡椒蘇木錢鈔有差民夫則復其家一年溺死者厚恤。
三十年,以遼東軍餉贏羨第令軍屯種其地,而罷海運
公元1403年
永樂元年平江伯陳瑄海運糧四十九萬餘石,餉北京遼東
二年,以海運但抵直沽,別用小船轉運,命於天津露囤千四百所,以廣儲蓄
四年定海陸兼運。
歲運糧百萬,建百萬倉於直沽尹兒灣城。
天津衛籍兵萬人戍守
至是,命江南糧一由海運,一由淮、黃,陸運衛河,入通州以為常。
陳瑄上言:「嘉定瀕海,當江流之沖,地平衍,無大山高嶼
海舟停泊,或值風濤,觸堅膠淺輒敗。
宜於青浦築土為山,立堠表識,使舟人知所避,而海險不為患
」詔從之。
十年九月,工成。
百丈,高三十餘丈。
賜名寶山
御製碑文紀之。
公元1415年
十三年五月復罷海運,惟存遮洋一總,運遼、薊糧。
正統十三年登州衛海船百艘為十八艘,以五艘運青、萊、登布花鈔錠十二萬餘斤,歲賞遼軍。
公元1487年
成化二十三年侍郎丘浚大學衍義補,請尋海運故道河漕並行大略言:「海舟一載千石可當河舟三,用卒大減。
河漕陸運費省什三,海運視陸省什七,雖有漂溺患,然省牽卒之勞、駁淺之費、挨次之守,利害相當
宜訪素知海道者,講求勘視。
」其說未行。
弘治五年河決龍口有請海運者,朝議弗是
公元1523年
嘉靖二年遮洋總漂糧二萬石,溺死官軍五十餘人
五年登州造船
二十年總河王以旂河道梗澀,言:「海運難行,然中間平度州東南有南北新河一道元時建閘直達安東南北悉由內洋而行,路捷無險,所當講求
」帝以海道迂遠,卻其議。
三十八年遼東巡撫侯汝諒言:「天津入遼之路,自海口至右屯河通堡不及二百里,其中曹泊店、月坨女墳、桃花島皆可灣泊
部覆行之。
四十五年順天巡撫耿隨朝海道,自永平西下海,百四十五里至紀各莊,又四百二十六里至天津,皆傍岸行舟
其間開洋百二十里,有建河、糧河、小沽、大沽河可避風
初允其議,尋以御史劉翾疏沮而罷。
是年,從給事中胡應嘉言,革遮洋總。
公元1571年
隆慶五年,徐、邳河淤,從給事中宋良佐言,復設遮洋總,存海運遺意
山東巡撫梁夢龍極論海運之利,言:「海道南自淮安膠州,北自天津至海倉,島人商賈所出入。
臣遣卒自淮、膠各運米麥天津無不利者。
淮安天津三千三百里,風便兩旬可達。
舟由近洋島嶼聯絡,雖風可依,視殷明略故道安便
五月風順而柔,此時出海可保無虞
」命量撥近地漕糧十二萬石,俾夢龍行之。
公元1572年
六年王宗沐督漕,請行海運
詔令運十二萬石自淮入海。
其道,由雲梯關東北曆鷹遊山、安東衛石臼所、夏河所、齊堂島、靈山衛、古鎮、膠州鰲山衛大嵩衛行村寨,皆海面
海洋所竹島寧津所靖海衛東北成山衛劉公島威海衛西曆甯海衛,皆海面
福山之罘島至登州城北新海口沙門等島,西曆桑島、曵母曵已島,自曵母曵已西曆三山島芙蓉島萊州大洋、海倉口;自海倉西曆淮河海口魚兒鋪西北曆侯鎮店、唐頭塞;自侯鎮西大清河小清河海口,乞溝河直沽,抵天津衛
凡三千三百九十里。
公元1573年
萬曆元年即墨福山島壞糧運七艘,漂米數千石,溺軍丁十五人
給事御史交章論其失,罷不復行。
二十五年倭寇作,自登州運糧朝鮮軍。
山東副使於仁廉復言:「餉遼莫如海運,海運莫如登、萊。
蓋登、萊度金州六七百里,至旅順口僅五百餘里,順風揚帆一二日可至。
又有沙門鼉磯皇城島居其中天設水遞止宿避風
皇城旅順二百里差遠,得便風不半日可度也。
天津,則大洋無泊;淮安膠州,雖僅三百里,而由膠至登千里而遙,礁礙難行。
惟登、萊濟遼,勢便而事易。
」時頗以其議為然,而未行也。
四十六年山東巡撫李長庚行海運,特設戶部侍郎一人督之,事具《長庚傳》。
公元1639年
崇禎十二年崇明沈廷揚內閣中書復陳海運之便,且輯《海運書》五捲進呈。
命造海舟試之。
廷揚二舟,載米數百石十三年六月朔,由淮安出海望日天津
守風五日,行僅一旬
大喜,加廷揚戶部郎中,命往登州巡撫徐人龍計度
山東副總兵黃廕恩亦上海九議,帝即令海運
先是寧遠軍餉率用天津船登州,候東南風轉粟天津,又候西南風轉寧遠
廷揚登州直輸寧遠,省費多。
尋命赴淮安經理海運,為督漕侍郎硃大典所沮,乃命易駐登州,領寧遠餉務。
十六年光祿少卿
福王時,命廷揚海舟防江,尋命兼理糧務。
南都既失,廷揚崎嶇唐、魯二王間以死。
嘉靖中廷臣紛紛議復海運漕運總兵官萬表言:「在昔海運,歲溺不止十萬。
載米之舟,駕船之卒,統卒之官,皆所不免。
今人海運輒主丘浚之論,非達於事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