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五十一 第 1a 页 WYG0679-0128a.png

钦定四库全书
经义考卷一百五十一
翰林院检讨朱彝尊撰
礼记
汉中庸说
汉志二篇
佚
孔丛子子思年十六适宋宋大夫乐朔与之言学焉
卷一百五十一 第 1b 页 WYG0679-0128b.png

朔曰尚书虞夏数四篇善也下此以讫于秦费效尧
舜之言尔殊不如也子思答曰事变有极正自当耳
假令周公尧舜不更时异处其书同矣乐朔曰凡书
之作欲以喻民也简易为上而乃故作难知之辞不
亦繁乎子思曰书之意兼复深奥训诰成义古人所
以为典雅也昔鲁委巷亦有似君之言者伋答之曰
道为知者传苟非其人道不传矣今君何似之甚也
乐朔不悦而退曰孺子辱我其徒曰鲁虽以宋为旧
卷一百五十一 第 2a 页 WYG0679-0128c.png

然世有雠焉请攻之遂围子思宋君闻之不待驾而
救子思子思既免曰文王困于羑里作周易祖君屈
于陈蔡作春秋吾困于宋可无作乎于是撰中庸之
书四十九篇
颜师古曰今礼记有中庸一篇亦非本礼经盖此之流
罗从彦曰中庸之书圣学渊源六经奥旨也
何异孙曰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中庸孔业子
穆公谓子思曰子之书记夫子之言或者谓子之辞子
卷一百五十一 第 2b 页 WYG0679-0128d.png

思无他书可见是必中庸也
黎立武曰经之作至中庸止矣故中庸者群经之统
会枢要也
王祎曰中庸古有二篇见汉志文志而在礼记中者
一篇而已朱子为章句因其一篇者分为三十三章
而古所谓二篇者后世不可见矣今宜因朱子所定
以第一章至第二十章为上篇以第二十一章至三
十三章为下篇上篇以中庸为纲领其下诸章推言
卷一百五十一 第 3a 页 WYG0679-0129a.png

智仁勇皆以明中庸之义也下篇以诚明为纲领其
后诸章详言天道人道皆以著诚明之道也如是既
不失古今之体又不悖朱子之旨鲁斋王氏盖主此
说云
戴氏礼记中庸传
隋志二卷
佚
梁武帝中庸讲疏
卷一百五十一 第 3b 页 WYG0679-0129b.png

隋志一卷
佚
私记制旨中庸义
隋志五卷
佚
玉海大同十年张绾朱异贺琛述制旨礼记中庸义
陆深曰中庸杂出戴记至二程始尊信而表章之今
独行与六经并然晋戴颙尝传中庸梁武帝为中庸
卷一百五十一 第 4a 页 WYG0679-0129c.png

讲疏已知重中庸矣非但始于宋也
李氏中庸说
未见
黄震曰中庸至唐李翱始为之说
胡氏中庸义
宋志一卷
未见
宋史盛乔纂集
卷一百五十一 第 4b 页 WYG0679-0129d.png

晁说之曰小人之中庸也王肃本之下有反字胡先
生温公明道皆云然
陈氏中庸讲义
一卷
存
按陈氏中庸义载古灵集中自首章至道其
不行矣夫而止
余氏中庸大义
卷一百五十一 第 5a 页 WYG0679-0130a.png

一卷
佚
闽书仙游人庆历中进士历官礼部郎中
乔氏中庸义
宋志一卷
佚
司马氏中庸广义
一卷
卷一百五十一 第 5b 页 WYG0679-0130b.png

未见
张氏中庸论
三篇
存
姚氏中庸说
佚
按子张未详其名晁以道辑中庸传所取十
三家之说子张与焉其于至诚之道可以前
卷一百五十一 第 6a 页 WYG0679-0130c.png

知一节子张疑之
范氏中庸论
一卷
存
凡五篇载集中
苏氏中庸论
三篇
存
卷一百五十一 第 6b 页 WYG0679-0130d.png

程子中庸解
宋志一卷
存
晁公武曰明道中庸解陈瓘得之江涛涛得之曾天
隐天隐得之傅才孺云李丙所藏也
杨万里曰世传大程子中庸之书非大程子之为也
吕子大临之为也
康绍宗曰昭德读书志有明道中庸解一卷伊川大
卷一百五十一 第 7a 页 WYG0679-0131a.png

全集亦载此卷窃尝考之中庸明道不及为书伊川
虽言已成中庸之书自以不满其意已火之矣反复此
解其即朱子所辨蓝田吕氏讲堂之初本改本无疑矣
吕氏中庸解
一卷
存
胡宏序曰靖康元年河南门人河东侯仲良师圣自
三川避乱来荆州某兄弟得从之游议论圣学必以
卷一百五十一 第 7b 页 WYG0679-0131b.png

中庸为至有张焘者携所藏明道先生中庸解以示
之师圣笑曰何传之误此吕与叔晚年所为也焘亦
笑曰焘得之江涛家其子弟云然按河南夫子侯氏
之甥而师圣又夫子犹子人也师圣少孤养于夫子
家至于成立两夫子之属纩皆在其左右其从夫子
最久而知夫子文章为最详其为人守道义重然诺
不妄可信后十年某兄弟奉亲南止衡山大梁向沈
又出所传明道先生解有莹中陈公所记亦云此书
卷一百五十一 第 8a 页 WYG0679-0131c.png

得之涛某反覆究观词气大类横渠正蒙书而与叔
乃横渠门人之肖者徵往日师圣之言信以今日己
之所见此书与叔所著无可疑明甚惜乎莹中不知
其详而有疑于行状所载觉斯人明之书皆未及之
语耳虽然道一而已言之是虽阳虎之言孟轲氏犹
有取焉况与叔亦游河南之门大本不异者乎尊信
诵习不敢须臾忘勇哉莹中之志某虽愚请从而后
中庸后解
卷一百五十一 第 8b 页 WYG0679-0131d.png

宋志一卷
佚
大临自序曰中庸之书学者所以进德之要本末具
备矣既以浅陋之学为诸君道之抑又有所以告诸
君者古者宪老而不乞言宪者仪刑其德而已无所
事于问也其次则有问有答问答之间然犹不愤则
不启不悱则不发又其次有讲有听讲者不待问也
听者不至问也学至于有讲有听则师益勤而道益
卷一百五十一 第 9a 页 WYG0679-0132a.png

轻学者之功益不进矣又有讲而未必听有讲而未
必听则无讲可也然朝廷建学设官职事有不得已
者此不肖今日为诸君强言之也诸君果有听乎无听
乎孔子曰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为已者必
存乎德行而无意于功名为人者必存乎功名而未
及乎德行若后世学者有未及乎为人而济其私欲
者多矣今学圣人之道而先以私欲害之则语之而
不入道之而不行如是则教者亦何望哉圣人立教
卷一百五十一 第 9b 页 WYG0679-0132b.png

以示来世未尝使学者如是也朝廷建官设科以取
天下之士亦未尝使学者如是也学者亦何必舍此
而趋彼哉圣人之学不使人过不使人不及喜怒
哀乐之前以为之本使学者择善而固执之其学固
有序矣学者亦用心于此乎则义礼必明德行必修
师友必称乡党必誉仰而上古可以不负圣人之传
付达于当今可以不负朝廷之教养世之有道君子
乐得而亲之王公大人乐闻而取之与夫自轻其身
卷一百五十一 第 10a 页 WYG0679-0132c.png

涉猎无本徼幸一旦之利者果何如哉诸君有意乎
今日之讲犹有望焉无意则不肖今日自譊譊无益
不几乎侮圣言者乎诸君其亦念之哉
按宋志又有大临及程叔子游氏杨氏四先
生中庸讲义一卷
晁氏中庸传
一卷
存
卷一百五十一 第 10b 页 WYG0679-0132d.png

说之跋曰近世学者以中庸为二事其说是书皆穿
窬而贰之于是本诸先生长者之论作传是书本四
十七篇小戴取以记之犹大戴取之夏小正曾子之
类也顾惟收拾煨烬之末简编不伦文字混淆回舛
惜哉汉艺文志礼家有中庸说二篇今莫知其为何
书也
晁公武曰叔父詹事公撰近世学者以中庸为二事
虽程正叔亦然故说是书者皆穿凿而二之于是本
卷一百五十一 第 11a 页 WYG0679-0133a.png

诸胡先生司马温公程明道张横渠王肃郑玄作是
传焉
按晁氏中庸传取孔氏正义胡氏讲义分朱
黄以识之又以墨识已说其分节与今本有
异附识于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修道之谓教道也者非道也是故君
子不闻莫见乎隐慎其独也喜怒
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卷一百五十一 第 11b 页 WYG0679-0133b.png

中也者达道也致中和育焉仲
尼曰忌惮也子曰中庸久矣子曰
道之行矣夫子曰舜其舜乎子曰
人皆守也子曰回之失之矣子曰
天下能也子路问强强哉矫子曰
素隐费而隐夫妇之愚不能焉天
地之大破焉诗云鸢飞察乎天地
子曰道不勿施于人君子之道四先
卷一百五十一 第 12a 页 WYG0679-0133c.png

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慥慥尔君子
素自得焉在上位徼幸子曰射有
自卑诗曰妻子顺矣乎子曰鬼神
如此夫子曰舜其其寿故天之
覆之诗曰嘉乐必受命子曰无忧
子述之武王缵保之武王末一也
子曰武王至也郊社掌乎哀公
问政礼所生也在下位治矣故君
卷一百五十一 第 12b 页 WYG0679-0133d.png

子知天天下之达一也或生而
一也或安而一也子曰好学国家
矣凡为天下所以怀诸侯也凡为天
下不穷在下位身矣诚者天之
人之道也诚者不勉圣人也诚之者
必强诚明明则诚矣唯天下至
诚参矣其次能化至诚如神
诚者自成道也诚者物之为贵诚
卷一百五十一 第 13a 页 WYG0679-0134a.png

者非自宜也故至诚不测天地之
道博也纯亦不已大哉圣人凝焉
故君子尊崇礼是故居上之谓与
子曰愚而其身者也非天子亦不敢
作礼乐焉子曰吾说寡过矣乎上焉
者弗从故君子之道知人也是故
君子天下者也仲尼大也唯天下
至圣配天唯天下至诚之化育夫
卷一百五十一 第 13b 页 WYG0679-0134b.png

焉有能知之诗曰衣锦日亡君子
之道入德矣诗云潜虽于志君子
之所屋漏故君子不动有争是故
君子不赏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
平诗云予怀末也诗曰德輶至矣
游氏中庸解义
宋志五卷
卷一百五十一 第 14a 页 WYG0679-0134c.png

未见
杨氏中庸解
宋志一卷
未见
时自序曰伊川先生有言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
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之书盖
圣学之渊源入德之大方也孔子殁群弟子离散分
处诸侯之国虽各以其所闻授弟子然得其传者盖
卷一百五十一 第 14b 页 WYG0679-0134d.png

寡故子夏之后有田子方子方之后为庄周则其去
本浸远矣独曾子之后子思孟子之传得其宗子思
之学中庸是也孟子之书其源盖出于此则道学之
传有是书而已世儒知尊孟子而于中庸一书未有
能尽心者则其源流可知矣予昔在元丰中尝受学
明道先生之门得其绪言一二未及卒业而先生殁
继又从伊川先生未几先生复以罪流窜涪陵其立
言垂训为世大禁学者胶口无复敢道政和四年夏
卷一百五十一 第 15a 页 WYG0679-0135a.png

六月予得请祠馆退居馀杭杜门却扫因得温寻旧
学悼斯文之将坠于是追述先生之遗训著为此书
以其所闻推其所未闻者虽未足尽传先生之奥亦
妄意其庶几焉学者因我言而求之于圣学之门墙
庶乎可窥而入也
陈亮序曰世所传有伊川先生易传杨龟山中庸义
谢上蔡论语解语和靖孟子说胡文定春秋传谢氏
之书学者知诵习之矣尹氏之书简淡不足以入世
卷一百五十一 第 15b 页 WYG0679-0135b.png

好至于是三书则非习见是经以志乎举选者盖未
之读也世之儒者揭易传以与学者共之于是靡然
始知所向然予以谓不由大学论语及孟子中庸以
达乎春秋之用宜于易未用心之地也今语孟精义
既出而谢氏尹氏之书具在杨氏中庸及胡氏春秋
世尚多有之而终病其未广别刋为小本以与易传
并行观者宜有取焉
晁公武曰时载程正叔之言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
卷一百五十一 第 16a 页 WYG0679-0135c.png

谓庸盖亦犹王氏之说也
朱子曰龟山中庸有可疑处如论中庸不可能乃是
佛老绪馀决非孔子子思本意罗先生陈几叟诸人
以龟山中庸语意枯燥不若吕与叔之浃洽此可见
公论之不可掩矣
侯氏中庸说
一卷
未见
卷一百五十一 第 16b 页 WYG0679-0135d.png

罗钦顺曰侯氏说中庸以孔子问礼问官为圣人所
不知似乎浅近恐未得为至也以孔子不得位为圣
人所不能尤害事
冯从吾曰先生名仲良字师圣华阴人从二程先生
游胡文定称其讲论经术贯通不穷朱文公称其清
白劲直
郭氏中庸说
宋志一卷
卷一百五十一 第 17a 页 WYG0679-0136a.png

佚
黎立武曰杨氏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
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正理游氏曰以德行言曰中
庸以性情言曰中和郭氏中庸说谓中为人道之大
以之用于天下国家又云极天下至正谓之中通天
下至变谓之庸盖兼山深于易故得中庸之义焉兼
山登程门终始中庸之道体用之说实得于心传面
命者也程子尝为中庸作注至是焚稿而属兼山以
卷一百五十一 第 17b 页 WYG0679-0136b.png

书传之乃知游氏杨氏所得于师者初年之论也
经义考卷一百五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