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数钩隐图--刘牧卷一

卷一 第 30201a 页
卷一 第 1a 页 0071-006.png
易数钩隐图卷上
   太极第一







太极无数与象今以二仪之气混而为一以
卷一 第 1b 页 0071-007.png
画之盖欲明二仪所从而生也
   太极生两仪第二





经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者一气也天
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一气所判是曰
两仪易不云乎天地而云两仪者何也盖以
卷一 第 2a 页 0071-008.png
两仪则二气始分天地则形象斯著以其始
分两体之仪故谓之两仪也何以明其然略
试论之夫气之上者轻清气之下者重浊轻
清而圆者天之象也重浊而方者地之象也
兹乃上下未交之时但分其仪象耳若二气
交则天一下而生水地二上而生火此则形
之始也五行既备而生动植为所谓在天成
象在地成形也则知两仪乃天地之象天地
乃两仪之体尔今画天左旋者取天一天三
之位也画地右动者取地二地四之位也分
卷一 第 2b 页 0071-009.png
而各其处者盖明上下未交之象也
   天五第三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此四象生数也至于天
五则居中而主乎变化不知何物也强名曰
卷一 第 3a 页 0071-010.png
中和之气不知所以然而然也交接乎天地
之气成就乎五行之质弥纶错综无所不周
三才之道既备退藏于密寂然无事兹所谓
阴阳不测之谓神者也经虽云四象生八卦
然须三五之变易备七八九六之成数而后
能生八卦而定位矣
   天地数十有五第四



卷一 第 3b 页 0071-011.png





或问曰天地之数何以由天五而生变化答
曰天地之生数足所以生变化也天地之数
十有五自天一至天五凡十五数也天一天
三天五成九此阳之数也故乾元用九地二
地四成六此阴之数也故坤元用六兼五行
卷一 第 4a 页 0071-012.png
之成数四十合而为五十有五备天地之极
数也所以能成变化而行鬼神
   天一下生地六第五






   地二上生天七第六
卷一 第 4b 页 0071-013.png




   天三左生地八第七





卷一 第 5a 页 0071-014.png
   地四右生天九第八




经曰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地
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义曰参合也伍
为偶配也为天五合配天一下生地六之类
是也以通其变化交错而成四象八卦之数
也成天地之文者为阴阳交而著其文理也
卷一 第 5b 页 0071-015.png
极其数者为极天地之数也天地之极数五
十有五之谓也遂定天地之象者天地之数
既设则象从而定也
   两仪生四象第九






卷一 第 6a 页 0071-016.png
经曰两仪生四象孔氏疏谓金木水火禀天
地而有故云两仪生四象土则分王四季又
地中之别惟云四象也且金木水火有形之
物安得为象哉孔氏失之远矣又云易有四
象所以示者庄氏云四象谓六十四卦之中
有实象有假象有义象有用象也今于释卦
之处巳破之矣何氏谓天生神物圣人则之
一也天地变化圣人效之二也天垂象见吉
凶三也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四也今谓
此四事圣人易外别有其功非专易内之物
卷一 第 6b 页 0071-017.png
称易有四象且又云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系
辞焉所以告也然则象与辞相对之物辞既
爻卦之下辞象谓爻卦之象也上两仪生四
象七八尤六之谓也诸儒有谓七八九六今
则从以为义也且疏家以七八九六之四象
为所以示之四象则驳杂之甚也何哉夫七
八九六乃少阴少阳老阴老阳之位生八卦
之四象非易之所以示四象也略试论之且
夫四象者其义有二一者谓两仪所生之四
象二者谓易有四象所以示之四象若天一
卷一 第 7a 页 0071-018.png
地二天三地四所以兼天五之变化上下交
易四象备其成数而后能生八卦矣于是乎
坎离震兑居四象之正位不云五象者以五
无定位举其四则五可知矣夫五上驾天一
而下生地六下驾地二而上生天七古驾天
三而左生地八左驾地四而右生天九此河
图四十有五之数耳斯则二仪所生之四象
所谓易有四象所以示者若系辞云吉凶者
失得之象一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二也变化
者进退之象三也刚柔者画夜之象四也且
卷一 第 7b 页 0071-019.png
孔氏疏云象之与辞相对之物辞既文卦之
下辞象谓爻卦之象也又上句云易有四象
所以示也下句云系辞焉所以告也详其吉
凶悔吝变化刚柔四者之象既系辞所陈则
与爻卦正恊其义也而又孔氏复引二仪所
生之四象举七八九六之数则其义非也不
亦失之甚乎
   四象生八卦第十


卷一 第 8a 页 0071-020.png





五行成数者水数六金数九火数七木数八
也水居坎而生乾金居兑而生坤火居离而
生巽木居震而生艮巳居四正而生乾坤艮
巽共成八卦也
   二仪得十成变化第十一
卷一 第 8b 页 0071-021.png








此乃五行生成数本属洛书此画之者欲备
天地五十五数也
卷一 第 9a 页 0071-022.png

   天数第十二







   地数第十三
卷一 第 9b 页 0071-023.png








   天地之数第十四

卷一 第 10a 页 0071-024.png








内十五天地之用九六之数也兼五行之数
四十合而为五十有五备天地之数也
卷一 第 10b 页 0071-025.png
   大衍之数第十五









卷一 第 11a 页 0071-026.png
经曰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
而行鬼神也又曰大衍之数五十则减天地
之数五也韩氏曰演天地之数所赖者五十
也则不言减五之数所以孔氏疏以为五十
有五乃天地阴阳奇偶之数非是文演天
地之策也且诸儒分大衍之数分而为二之
义中则述天地之数五十有五之用末则陈
四营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之理此岂可同
乎本末而异其中之数也况乎揲蓍之数以
象天地岂可舍其数而求其象乎斯亦疏家
卷一 第 11b 页 0071-027.png
之失不求天五退藏于密之义也且夫五十
有五天地之极数也大衍之数天地之用数
也盖由天五不用所以大衍之数少天地之
数五也或曰天五不用何以明其不用之由
答曰天五不用非不用也是用四象者也且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此四象生数也天五所
以斡四象生数而成七九六八之四象是四
象之中皆有五也则知五能包四象四象皆
五之用也举其四则五在其中矣故易但言
四象以示不言五象也今揲蓍之义以筮而
卷一 第 12a 页 0071-028.png

尚占者也以象天地之用数所以大行之数
减天地之数五也
   其用四十有九第十六






卷一 第 12b 页 0071-029.png
   论上
大行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韩氏注曰衍
天地之数所赖者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则其
一不用也不用而用以之通非数而数以之
成斯易之太极也四十有九数之极也夫无
不可以无明必因于有固尝于有物之极而
必明其所由之宗也孔氏疏京房云五十者
谓十日十二辰二十八宿也凡五十其一不
用者天之生气将欲以虚求实故用四十九
焉马季长云易有太极谓北辰北辰生两仪
卷一 第 13a 页 0071-030.png
两仪生日月日月生四时四时生五行五行
生十二月十二月生二十四气北辰居位不
动其馀四十九运而用之也荀爽云卦各有
六爻六八四十八加乾坤二用凡五十初九
潜龙勿用故用四十九也郑康成云天地之
数五十有五者以五行气通于万物故减五
大衍又减一故用四十九姚董遇云天地
之数五十有五者其六以象六之数故减
而用四十九也顾欢云立此五十数以数神
神虽非数因数而显故虚其一数以明不可
卷一 第 13b 页 0071-031.png
言之义也令详诸家所释义有多端虽各执
其说而理则未允敢试论之韩氏注以虚一
为太极则未详其所出之宗也何者夫太极
生两仪两仪既分天始生一肇其有数也而
后生四象五行之数合而为五十有五此乃
天地之极数也今若以太极为虚一之数则
是大衍当用五十有四也不然则馀五之数
无所设耳况乎大衍衍天地之数也则明乎
后天地之数矣大衍既后天地之数则太极
不可配虚其一之位也明矣又无不可以元
卷一 第 14a 页 0071-032.png
明必因于有是则以太极为无之称且太极
者元气混而为一之时也其气已兆非无之
谓则韩氏之注义亦迂矣或曰韩氏之注承
辅嗣之旨且辅嗣之注独冠古今斐然议之
无乃不可乎答曰此必韩氏之寓言非辅嗣
之意也且若愚以胸臆论之是谓狂简今质
以圣人辞且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易既言有
则非无之谓也不其然乎至于京荀马郑众
贤之论皆采抚天地名数强配其义
且若以天地之名数强加配偶则靡所不可
卷一 第 14b 页 0071-033.png
 然而天地之数生成相因理如贯珠不可
骈赘而设也虽能强立其义推而究之则于
所由之宗不会矣试论于末篇
   论下
天地之数十有五居其内而外斡五行之数
四十也今止用其四十九者何也盖由天五
为变化之始散在五行之位故中无定象又
天一居尊而不动以用天德也(天德/九也)天一者
象之始也有生之宗也为造化之主故居尊
而不动也惟天三地二地四之数合而成九
卷一 第 15a 页 0071-034.png
阳之数也天三则乾之三画地二地四则坤
之六画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终阳得兼阴之
义也故乾之三兼坤之六成阳之九斡运五
行成数而通变化也所以揲耆之义以象其
数也或问曰易云坤元用六今则乾三兼之
是坤之六无用乎答曰非也在其中矣此盖
易举其多数而言之也数六是少数举其多
则少可知矣是知阳进而乾元用九阳退则
坤元用六也亦由当期之日惟合老阴老阳
之数其少阴少阳之数则在其中举多兼少
卷一 第 15b 页 0071-035.png
易义皆然矣
   少阳第十七



   少阴第十八




卷一 第 16a 页 0071-036.png

   老阳第十九




   老阴第二十



卷一 第 16b 页 0071-037.png
   七八九六合数第二十一




且夫七八九六之数以四位合而数之故老
阳四九则三十六也少阳四七则二十八也
老阴四六则二十四也少阴四八则三十二

   乾画三位第二十二
卷一 第 17a 页 0071-038.png




   坤画三位第二十三




范画奇也坤画偶也且乾坤之位分则奇偶
卷一 第 17b 页 0071-039.png
之列则阴阳之位序矣
   阳中阴第二十四



   阴中阳第二十五




卷一 第 18a 页 0071-040.png

   乾独阳第二十六


   坤独阴第二十七



经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韩氏注云道者无之
称无不通也无不由也况之曰道寂然无体
卷一 第 18b 页 0071-041.png
不可为豕必有之用极而无之功显故至于
神无方而易无体而道可见矣故穷变以尽
神因神而明道阴阳虽殊无一以待之在阴
为无阴阴以之生在阳为无辞阳以之成故
曰一阴一阳也又孔氏云一谓无阴无阳乃
谓之道也观其注疏之家祖述无以为义不
释其道之妙用也且道无形亦必陈乎宗旨
易称一阴一阳之谓道必垂一阴一阳之义
耳略试论之且夫一阴一阳者独阴独阳之
谓也独阴独阳且不能生物必俟一阴一阳
卷一 第 19a 页 0071-042.png
合然后运其妙用而成变化四象因之而有
万物由之而生故曰无不由之谓道也若夫
独阴独阳者天地所禀(天独阳/地独阴)至于五行之
物则各含一阴一阳之气而生也所以天一
与地六合而生水地二与天七合而生火天
三与地八合而生木地四与天九合而生金
天五与地十合而生土此则五行之质各禀
一阴一阳之气耳至于动物植物又合五行
之气而生也今欲明其义故先布天地独阴
独阳之体次列五行含二气之象末陈人禀
卷一 第 19b 页 0071-043.png
五行之质也
   离为火第二十八



   坎为水第二十九




卷一 第 20a 页 0071-044.png

   震为木第三十




   允为金第三十一



卷一 第 20b 页 0071-045.png
   天五合地十为土第三十二




土无象也分王四季地则积阴之气气禀独
阴不能生物也暨天五与地十合而生土成
其形质附地而载是为五行之一也故疏云
土者是地中之则耳所以地则称乎独阴土
则禀乎二气也
卷一 第 21a 页 0071-046.png
   人禀五行第三十三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
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他也
三才之道也然则三才之道上中下之位三
才之用舍五行则斯须无以济矣至于人之
生也外济五行之利内具五行之性五行者
卷一 第 21b 页 0071-047.png
木火土金水也木性仁火性礼土性信金性
义水性智是故圆首方足最灵于天地之间
者蕴是性也人虽至愚其于外也日知由五
行之用其于内也或蒙其性而不循五常之
教者可不哀哉




易数钩隐图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