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家集-宋-司马光卷三十七



卷三十七 第 1a 页 WYG1094-0346a.png
钦定四库全书
 传家集卷三十七    宋 司马光 撰


  章奏二十
   乞经筵访问上殿劄子(治平二年/十月上)
臣以驽朽得侍劝讲窃见陛下天性好学孜孜不倦然
于经席之中未尝发言有所询问臣愚意陛下欲护群
臣之短恐于应对之际仓猝失据不能开陈稠人之中
受其愧怍此诚圣心仁恕之极群臣捐躯无以报塞然
卷三十七 第 1b 页 WYG1094-0346b.png
臣闻易曰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论语曰疑思问中
庸曰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辩辩之弗明弗措
也以此言之学非问辨无由发明今陛下若皆默而识
之不加询访虽为臣等疏浅之幸窃恐无以宣畅经旨
裨助圣性伏望陛下自今讲筵或有臣等讲解未尽之
处乞赐诘问或虑一时记忆不能详备者许令退归讨
论次日别具劄子敷奏庶几可以辅稽古之志成日新
之益取进止
卷三十七 第 2a 页 WYG1094-0347a.png
   乞令选人试经义上殿劄子(治平二年十二/月十七日上)
臣窃见国家旧制资荫出身人初授差遣者并令审官
院流内铨试省格诗或赋或论一首或五经墨义十道
各从其便其赋论墨义徒有其名无人愿试大率皆乞
试诗其间甚有假手于人真伪难辨就使自能作诗辞
采高妙施于治民亦无所用不可以此便为殿最臣欲
乞今后应资荫出身人初授差遣者并委审官院流内
铨试孝经论语大义共三道仍令主判臣僚更将所对
卷三十七 第 2b 页 WYG1094-0347b.png
义面加询问使之口说若义理精通者特为一等并所
试大义卷子保明闻奏京官与减一任监当选人并与家便差遣合入家便者与先次其义理稍通者依常调
不通者且令修学候一周年外再试必须试中方得出
官若年四十以上者即听依旧制只写家状读律如此
则公卿大夫子弟皆向学知道亦近于先王教胄子之
术也取进止
   论追尊濮安懿王为安懿皇劄子(治平三年正月/二十三日上)
卷三十七 第 3a 页 WYG1094-0347c.png
臣闻诸道路未知信否或言朝廷欲追尊濮安懿王为
安懿皇审或如此窃恐不可陛下既为仁宗后于礼不
得复顾私亲臣先时言之已熟不敢复烦圣听今臣不
知陛下之意固欲追尊濮王者欲以为荣耶以为利耶
以为有益于濮王耶前世帝王以旁支入继追尊其父
为皇者自汉哀帝为始其后安帝桓帝灵帝亦为之哀
帝追尊其父定陶恭王为恭皇今若追尊濮安懿王为
安懿皇是正用哀帝之法也陛下有尧舜禹汤不以为
卷三十七 第 3b 页 WYG1094-0347d.png
法而法汉之昏主安足以为荣乎仁宗恩泽在人沦于骨
髓海内之心所以归附陛下者为亲受仁宗之命为之
子也今陛下既得天下乃加尊号于濮王海内闻之孰
不解体又安足以为利乎夫生育之恩昊天罔极谁能
忘之陛下不忘濮王之恩在陛下之中心不在此外饰
虚名也孝子爱亲则祭之以礼今以非礼之虚名加于
濮王而祭之其于濮王果有何益乎三者无一可而陛
下行之臣窃惑之此盖政府一二臣自以向者建议之
卷三十七 第 4a 页 WYG1094-0348a.png
失已负天下之重责仍欲文过遂非不顾于陛下之德
有所亏损陛下从而听之臣窃以为过矣臣又闻政府
之谋欲托以皇太后手书及不称考而称亲虽复巧饰
百端要之为负先帝之恩亏陛下之义违圣人之礼失
海内之心政府之臣祗能自欺安能欺皇天上帝与天
下之人乎臣愿陛下急罢此议勿使流闻达于四方则
天下幸甚臣今虽不为谏官然向日已曾奏闻身备近
臣遇国家有大得失不敢不言取进止
卷三十七 第 4b 页 WYG1094-0348b.png
   留吕诲等劄子(治平三年三/日八日上)
臣闻人主患在不闻其过人臣患在不能尽忠是故忠
直敢言之臣国家之至宝也夫以人主之尊下临群臣
和颜色以求谏重爵赏以劝之群臣犹畏懦而不敢进
又况惮之以威惩之以刑则嘉言何从而至哉窃闻侍
御史知杂事吕诲侍御史范纯仁监察御史里行吕大
防因言濮王典礼事尽被责降中外闻之无不骇愕臣
观此三人忠亮刚正忧公忘家求诸群臣罕见其比今
卷三十七 第 5a 页 WYG1094-0348c.png
一旦以言事太切尽从窜逐臣窃为朝廷惜之臣闻人
君所以安荣者莫大于得人心今陛下徇政府一二人
之情违举朝公议尊崇濮王过于礼制天下之人已知
陛下为仁宗后志意不专怅然失望今又取言事之臣
群辈逐之臣恐累于圣德所损不细闾里之间腹非窃
叹者多矣况纯仁大防皆陛下简拔于众人之中任以
为耳目之臣盖取其忠直非取其阿谀也纯仁大防亦
欲竭诚尽节以报陛下之知故敢不附政府侃然正论
卷三十七 第 5b 页 WYG1094-0348d.png
今更以此获罪则陛下于群臣之中尚谁亲哉若使忠
直日退阿谀日进则陛下何以复知臣下之善恶政事
之得失如此殆非国家之福也伏望圣慈亟令诲等还
台供职则天下翕然皆歌陛下之圣明虽禹之乐闻善
言汤之改过不吝不是过矣不则且为之别改近地一
官亦可以少慰外人之心也取进止
   留傅尧俞等劄子(治平三年三/月八日上)
臣近曾上殿蒙圣恩宣谕以濮王称亲事云此亲字官
卷三十七 第 6a 页 WYG1094-0349a.png
家亦本不欲称假使只称濮王与仙游县君有何不可
臣乃知陛下至公本无过厚于私亲之意直为政府所
误以致外议纷纭必谓旦夕下诏罢去亲名其已出台
官当别有除改见在台官亦优加抚谕使之就职昨日
忽闻侍御史知杂事傅尧俞知和州侍御史赵鼎通判
淄州赵曕通判汾州中外之人无不惊愕此盖政府欲
闭塞来者使皆不敢言然后得专秉大权逞其胸臆臣
窃惟陛下春秋方壮圣德钦明而今日独取拒谏之名
卷三十七 第 6b 页 WYG1094-0349b.png
受孤恩之谤违天下之望失人主之权止于遂政府数
人狠心而已不知于陛下有何所利而为之臣不胜区
区深为陛下痛惜伏望陛下勿复询于政府特发宸断
召还尧俞等下诏更不称亲如此则可以立使天下愤
懑之气化为驩欣诽谤之语更为讴歌矣取进止
   乞与傅尧俞等同责降上殿劄子(治平三年三/月十一日上)
臣昨任谏官日与其馀台官等同共论列濮王典礼不
称尊号及皇考事前后非一臣等蒙恩改龙图阁直
卷三十七 第 7a 页 WYG1094-0349c.png
学士臣屡曾辞免乞以旧职知河中府等一处朝廷不
许止免谏职今同知谏院傅尧俞侍御史知杂事吕诲
侍御史范纯仁赵鼎赵瞻监察御史里行吕大防并已
责降若所言濮王事合于典礼则尧俞等不当窜逐若
所言非是则臣不宜独免况同时台谏官窜逐已尽臣
实无颜尚居故位同罪异罚有累公朝伏乞与傅尧俞
等一例责降取进止
   乞责降第二劄子(治平三年三/月十四日上)
卷三十七 第 7b 页 WYG1094-0349d.png
臣于今月十一日上殿以先任谏官日论列濮王事不
当乞赐责降陛下令纳下劄子不送中书臣以负罪在
身不可苟免若不得臣劄子中书无以进呈行遣遂于
次日具录劄子副本缴申中书臣又有此固违圣旨之
罪乞付外施行早赐责降取进止
   乞责降第三劄子
臣于今月十一日上殿乞与傅尧俞等一例责降十三
日又曾自陈固违圣旨之罪至今未奉指挥臣向于陛
卷三十七 第 8a 页 WYG1094-0350a.png
下即位之年四月二十七日已曾上疏豫戒追尊祖父
之事及政府请议濮王典礼陛下令候过仁宗大祥别
取旨臣与傅尧俞甫过大祥即诣政府白以为人后者
不得顾私亲之议及诏两制礼官同共详定之日臣又
独为众人手撰奏章若治其罪臣当为首其吕诲等并
系后来论列已蒙谴逐况如臣者岂宜容恕纵陛下至
仁特加保庇臣能不愧于心伏望圣慈依臣前奏早赐
责降其向所上疏窃虑年月稍久禁中遗失今别录进
卷三十七 第 8b 页 WYG1094-0350b.png
呈取进止
   乞责降第四劄子(次日中使刘温直宣赴/迩英阁上面谕令供职)
臣自今月十一日以来已曾三次奏乞与傅尧俞等一
例责降未蒙开允今又准中书劄子以侍讲钱象先奏
乞催臣依旧赴经筵供职奉圣旨令疾速朝参供职者
臣仰荷大恩所宜奔走奉承诏旨然臣退循义理有所
未安是以不敢苟贪荣禄须至重有敷陈臣与傅尧俞
等七人同为台谏官共论濮王典礼凡尧俞等所坐臣
卷三十七 第 9a 页 WYG1094-0350c.png
大约皆曾犯之今尧俞等六人已蒙圣恩尽得外补独
臣一人尚留阙下使天下之人皆谓臣始则唱率众人
共为正论终则顾惜禄位苟免刑章臣虽至愚粗惜名
节受此指目何以为人非徒如是而已又使讥谤上流
谓国家行法有所偏颇臣是用昼则忘餐夕则忘寝入
则愧朝廷之士出则惭道路之人藐然一身措之无地
虽知违犯天威负罪愈重岂敢更复朝参供职伏望圣
慈曲垂矜察依臣前奏早赐责降取进止
卷三十七 第 9b 页 WYG1094-0350d.png
   请不受尊号劄子(治平三年十一/月十七日上)
臣闻王者父天母地子育黎元严恭鬼神畏惧灾异故
能安靖国家飨有多福自生民以来不易之道也天虽
至高视听甚迩朝夕不离王者左右顺吉逆凶应若影
响此乃诗书所载圣人所言岂可谓之漠然无知而简
忽不顾哉臣伏见陛下践阼以来太阳侵色中有黑子
大风昼晦冬温无冰连年大水漂没庐田以至今岁灾
异尤甚彗星彰见光炎隆炽朝东暮西连月乃灭飞蝗
卷三十七 第 10a 页 WYG1094-0351a.png
害稼日有食之加之陜西河东夏秋乏雨禾既不收麦
仍未种妇子恓惶流离满路西戎内侮边鄙未安当此
之际群臣宜劝导陛下以祗畏天命勤恤民隐克已谦
约博求至言以消复变咎延致善祥而朝廷晏然曾不
为意或以为自有常数非关人事或以为景星嘉瑞更
当有福今者又有佞臣建议请上尊号其为欺蔽上天
罔诬海内孰甚于此是使上帝鬼神怫郁不怿自拜表
以来陛下婴此疾疹久而未愈此皆群臣谄谀之罪陛
卷三十七 第 10b 页 WYG1094-0351b.png
下岂得不省寤而深思哉臣不胜区区忘生触死伏望
陛下自以圣意止群臣所上表章却尊号而勿受更下
诏书深自咎责咨谋四方广开言路求所以事天养民
转灾为福之道俟圣体康复政化流通天时丰穰人心
悦豫然后推崇徽称何晚之有如此庶几上帝收还威
怒福禄大来圣躬和平勿药有喜群生百姓莫不幸甚
况陛下向者郊礼之前辞尊号不受天下称诵盛德至
今未已然则是弃虚名而得实名舍虚美而取实美也
卷三十七 第 11a 页 WYG1094-0351c.png
于陛下何损焉臣荷国大恩承乏侍从诚见近日群臣
皆以言为讳入则拜手稽首请加鸿名出则错立族谈
腹非窃笑终无一人为陛下正言其不可者臣窃痛之
是敢妄进狂瞽惟圣明采察取进止
   议祧迁状(治平四年/闰三月上)
右臣准学士院告报以大行皇帝神主祔庙僖祖神主
当迁夹室准朝旨令待制以上同议者臣先于禧祐八
年仁宗祔庙之时已曾与龙图阁直学士卢士宗上言
卷三十七 第 11b 页 WYG1094-0351d.png
僖祖当迁夹室当时议臣皆不以为然朝廷遂从众议
臣谨按王制称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
明太祖之外止有三昭三穆而已是以前代帝王于太
祖未正东向之时大率所祀不过六世若僖祖于今日
方议祧迁则是太祖之外更有四昭三穆与太祖之庙
而八不合先王典礼难以施于后世臣愚以为仁宗祔
庙之时僖祖已当迁于夹室今大行皇帝祔庙顺宗亦
当迁于夹室臣既承诏旨令得与议不敢不尽所见以
卷三十七 第 12a 页 WYG1094-0352a.png
对伏乞朝廷更赐详择今录嘉祐八年奏议一本谨具
状缴连奏闻
   辞翰林学士第一状(治平四年闰三/月二十九日上)
右臣窃闻已降敕告在閤门除臣翰林学士者臣闻人
臣之义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臣自从仕以来佩服斯言
不敢失坠顷事仁宗皇帝蒙恩除知制诰臣以平生拙
于文辞不敢滥居其职沥恳固辞仁宗皇帝察其至诚
遂赐开许今翰林学士比于知制诰职任尤重固非愚
卷三十七 第 12b 页 WYG1094-0352b.png
臣所能堪称闻命震骇无地自处况臣于先皇帝时以
久宦京师私门多故累曾进状乞知河中府或襄虢晋
绛一州后值国有大故及所修君臣事迹并未经奏御
以此未敢更上文字日近方欲再有陈乞不意忽叨如
此恩命臣虽顽鄙粗能自知非分之荣必不敢受伏望
圣慈察臣非才不堪此任特赐哀矜遂其微志许以旧
职知河中府或襄虢晋绛一州若此数处未有阙即乞
于京西陜西路除一知州差遣如此则上不累公朝之
卷三十七 第 13a 页 WYG1094-0352c.png
明下不失私家之便诚为大幸干冒宸严臣无任惶恐
恳切之至
   辞免翰林学士第二状
右臣近于闰三月二十九日曾进状辞免新除翰林学
士恩命乞一知州差遣至今未奉朝旨者臣窃以唐室
以来士人所重清要之职无若翰林自非天下英才声
称第一详识典故富有文章虽欲冒居岂厌众意臣禀
赋顽钝百无所堪在于属辞尤为鄙拙安敢强颜辄为
卷三十七 第 13b 页 WYG1094-0352d.png
此职人虽不言能不内愧是用输肝沥胆贡实自归惟
仁圣鉴其中悃力少任重惭惧交攻坐炭履冰未足为
谕特遂所志使之自安天地至恩无以过此所有翰林
学士敕告臣不敢祗受伏乞依臣前奏只以旧职于晋
绛或京西陜西路除一知州差遣干冒宸严无任惶恐
恳切之至
   辞免翰林学士上殿劄子(治平四年四/月十三日上)
臣近蒙圣恩除翰林学士已曾两次进状辞免乞一知
卷三十七 第 14a 页 WYG1094-0353a.png
州差遣奉圣旨不允令便受敕告者臣非不知美官难
得诏旨难违然所以须至再三烦渎天听者诚以人之
材性各有短长人君当量能授官人臣当陈力就列如
此则事无旷废上下得宜臣自幼小以来虽稍曾读书
而禀性愚钝拙于文辞若使之解经述史或粗有所长
至于代言视草最其所短今若苟贪荣宠妄居此职万
一朝廷有大号令或除拜稍多臣才思竭涸必至阁笔
纵使勉强得成其鄙恶必甚以之宣布四方使共传笑
卷三十七 第 14b 页 WYG1094-0353b.png
岂惟彰微臣之丑亦恐为朝廷之羞此臣所以宁犯谴
怒之诛而不敢当清华之选者也陛下若察其至诚知
非矫饰特赐哀矜寝罢新命则是掩臣所短全臣所长
生成之恩孰大于此况臣自通判并州得替住京十有
馀年去岁兄里身亡孤遗无人照管臣累曾奏先帝乞
家便一官亦蒙圣恩许候修书略成规矩即除外任无
何先帝奄弃天下臣哀荒失图未敢叙陈近方欲具所
修前汉纪三十卷先次进呈然后以私恳上干陛下圣
卷三十七 第 15a 页 WYG1094-0353c.png
听不期忽有今兹恩命诚非愚臣本心所愿忧惶跼蹐
无所容措伏望圣慈依臣前奏只以旧职于晋绛州或
京西陜西路除一知州差遣所有翰林学士敕告臣不
敢祗受取进止
   乞王陶只除旧职劄子(治平四年四月/二十二日上)
臣昨日召对蒙恩赐示以吴奎所上劄子为直除王陶
翰林学士家居待罪事臣寻已曾据所见敷奏陛下始
欲止还陶旧职后又欲与陶侍读学士臣当时匆遽未
卷三十七 第 15b 页 WYG1094-0353d.png
有以对退为陛下经宿思之侍读学士与翰林学士资
级略同若授陶此职臣恐奎尚未肯起陛下新即尊位
大臣屡有不安其位者奎素有质直之名万一因此激
发举动更有过当若亟行罢免则深失士大夫之望若
屡诏不起则愈损陛下之威况陶本以言事不听辞免
台职待罪之际若更加以美官臣窃料陶亦不敢受欲
望圣慈止还陶未作御史中丞时旧职则奎前者已经
商量不敢不起陶既是旧职受之亦安庶免更有纷纭
卷三十七 第 16a 页 WYG1094-0354a.png
重伤朝廷大体臣蒙陛下虚已下问愚虑窃以此为便
不敢不奏乞赐详择取进止
 
 
 
 
 
 
卷三十七 第 16b 页 WYG1094-0354b.png
 
 
 
 
 
 
 
 传家集卷三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