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五 第 1a 页 WYG1373-0681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明文衡卷十五
明 程敏政 编
辨
桂林志辩疑三事 陈 琏
大凡事之有疑者不可以不辩苟辩之而不折
以理则所疑终不能释桂林俗传可疑者非一
今特举其著者而辩之馀可类推也
卷十五 第 1b 页 WYG1373-0681b.png
予闻桂林属邑有周文王太伯孟母汉高祖张良韩信
等庙莫究所以及观建武志邕州亦有高祖祠云马伏
波征蛮酋长请降愿朝汉天子于是立高帝祠以祭之
又父老相传云宋胡颖守潭专毁淫祠惟前代帝王及
忠臣烈士祠不毁后颖转官广西乡人闻风皆以淫祠
易以帝王名臣之号倖免一时相传至今遂不能改以
其所言近理彼溺于淫祀者尚
当省哉
右淫祠
卷十五 第 2a 页 WYG1373-0681c.png
洪武戊寅冬琏偕桂林府照磨临洮马可俊如京师舟
下清湘数十里有沉香名潭潭在石崖下有枯木横置
崖上相传沉香言有神物呵护人不敢取取则致祸予
既蓄疑未得其实因停舟崖前命可俊射之叠发数矢
偶落其一片拾而视之甚轻纹理如桂木爇之则不香
始知其为伪也桂林大墟下石崖上有一木亦云沉香
后为人窃去皆此类也去沉香潭不远有一石函谓诸
葛武侯藏兵书于石崖上殊不知武侯平生出师未尝
卷十五 第 2b 页 WYG1373-0681d.png
至此又其所著书盛传于世人莫不知其肯为诡秘之
事哉此特好事者为之耳琏既辩沉香之伪因及此以
释世人之惑
右伪香
桂城伏波山下有一洞名还珠相传前代有一渔者由
洞口行数百步深入渐明朗见一物状如犬瞑目而睡
前有一珠甚光莹因急怀归官府寻知之意其为异物
亟命还之渔人复至故所此物睡犹未醒故世传为还
卷十五 第 3a 页 WYG1373-0682a.png
珠洞或云汉马伏波征交趾回载薏苡珠经此因得名
至今未有定论然宋人题此洞有云凛凛威声震百蛮
肯将稛载溷溪山无人为起文渊问端的珠还薏苡还
以此观之伏波之事无疑彼渔人之说涉于怪诞奚足
信哉
右还珠洞
周正辩 周洪谟
或问南皋子曰唐虞夏后皆以建寅为岁首今之历是
卷十五 第 3b 页 WYG1373-0682b.png
也周
人以建子为岁首是以子月为正月乎曰岁首云
者言改元始于此月是以此月为正朔非以此月为正
月也曰正朔正月有以异乎曰正之为言端也端之为
言始也正朔者十二朔之首史官纪年之所始也正月
者十二月之首历官纪年之所始也或曰正者长也正
朔之为第一朔正月之为第一月犹长子之为第一子
也故皆可谓之岁首前乎商之建丑也书曰惟元祀十
有二月是商之正朔以十二月为岁首而非以十二月
卷十五 第 4a 页 WYG1373-0682c.png
为正月也后乎秦之建亥也史谓秦既并天下始改年
朝贺皆自十月朔故曰元年冬十月是秦之正朔以十
月为岁首而非以十月为正月也由是推之则周人之
建子者以十一月为岁首而不以十一月为正月也后
世儒者不得其义故有纷纷不决之论汉孔安国郑康
成则谓周人
改时与月宋程伊川胡安国则谓周人改
月而不改时独九峰蔡氏谓不改时亦不改月至于元
儒吴仲迂陈定宇张敷言史伯璿吴渊颖汪克宽辈则
卷十五 第 4b 页 WYG1373-0682d.png
又远宗汉儒之谬而力诋蔡氏之说谓以言书则为可
从以言春秋则不可从于乎四时之序千万古不可易
而乃纷更错乱以冬为春以春为夏以夏为秋以秋为
冬位随序迁名与实悖虽庸夫騃子且知其不可而谓
圣人平秩四时奉天道以为政者乃如是乎予惧学者
惑其言未有不诬圣经以乱先王之法者矣故以易书
诗周礼春秋论语孟子及汲冢周书史记汉书可以證
诸儒论辩之失者参考而详列于左云
卷十五 第 5a 页 WYG1373-0683a.png
易
易临卦辞至于八月有凶程子谓八月者阳生之八月
阳始
生于复自复至遁凡八月自建子至建未也朱子
本义亦从其说又云恐文王作卦辞时只用周正纪之
按汉书武王克商之后始改周正况文王三分天下有
其二以服事殷则文王固未尝改正朔也善乎隆山李
氏曰一阳复十一月至已为乾则阳极阴生一阴姤五
月二阴遁六月三阴否七月四阴观八月方建丑月卦
卷十五 第 5b 页 WYG1373-0683b.png
为临二阳浸长逼四阴当此之时阳势方盛至于八月
建酉卦为观四阴浸长逼二阳则临二阳至观危矣故
曰至于八月有凶所谓至于八月有凶者言之于临则
当自临数而不当自复数以观次临则当数至观而不
当数至遁临观乃阴阳反对消长之常理文王于临以
八月有凶为戒其义甚著岂可外引遁卦谓周八月哉
然则文王奉商正者也而此所谓八月乃夏正八月则
商周之不改
时与月者观于此亦可见矣
卷十五 第 6a 页 WYG1373-0683c.png
书
三正之说始于夏书怠弃三正之文传谓观此则子丑
之建唐虞以前当已有之愚则以为唐虞以前固不可
考伊尹谓商革夏正汲冢周书亦谓汤改正朔以建丑
之月为正则改正自商始也董仲舒谓舜承尧改正朔
此则谬妄观尧老而舜摄也书曰正月上日受终于文
祖舜老而禹摄也又曰正月朔旦受命于神宗则舜始
终用尧之正朔也明矣至于禹承舜亦以建寅为正未
卷十五 第 6b 页 WYG1373-0683d.png
闻其迭建子丑三正并用也则子丑之正固非当时之
制有扈氏何为而怠弃之乎盖三正必有所指意如三
极三纲之类非后世之所谓三正也泰誓曰惟十有三
年春大会于孟津武成曰惟一月壬辰旁死魄戊午
师
逾孟津蔡氏以为孟春建寅之月是矣汉孔氏以一月
为建子之月而泰誓又系之以春故遂以子月为春是
谓周人改时与月可谓谬矣班固作前汉志亦因其说
以武王伐纣为建子之月而又引伶州鸠言武王伐纣
卷十五 第 7a 页 WYG1373-0684a.png
之日岁在鹑火月在天驷日在析木辰在斗柄星在天
鼋近世汪氏谓以唐历溯而上之日月星宿无一不合
是皆惑于子为岁首之义耳要之武王伐纣不在子月
又何必揆以子月之星象而实其所无之事哉曰何以
知武王伐纣之不在子月耶曰周未改时与月也曰何
以明之曰于周诗周礼而见之也周人作诗其论阴阳
寒暑皆合乎四时之序周公作礼其陈法制禁令皆顺
乎四时之宜此皆昭如日月而不可掩者后儒不信圣
卷十五 第 7b 页 WYG1373-0684b.png
人之经而信传记之说亦独何哉又如金縢曰秋大熟
未穫
必酉戍之月然后可谓大熟如仲夏季夏为秋何
以谓之大熟乎穆王命君牙曰若蹈虎尾涉于春冰必
孟春东风解冻然后冰不可涉如仲冬季冬为春则何
冰之不可涉乎是周之不改时与月者观于书为可见
矣
诗
豳风之诗说者皆谓豳乃夏之列国故周公述先公豳
卷十五 第 8a 页 WYG1373-0684c.png
俗之事必以夏正为言殊不知历数之纪三代一辙何
必谓周公以夏时述夏事也借使豳风为然则何故他
诗之言时月者亦皆从夏正乎且尧时仲夏日在鹑火
大火昏中至周公时岁差既多则六月日在鹑火大火
昏中七月日在鹑首而昏中大火已西流至未矣故周
公据目前所见而曰七月流火使以夏时追述夏事则
又何不验以夏时之星象而据当时
之星象以言哉至
于下章云十月改岁言时至冬岁事将改亦犹尧典称
卷十五 第 8b 页 WYG1373-0684d.png
冬为朔易之义或曰以正朔之始于子终于亥者为改
岁非谓改十一月为正月也曰流火曰改岁是周公即
当时之星象正朔以告成王使之易晓岂以夏时而述
夏事哉东莱吕氏不察其说而谓三正通于民俗尚矣
周特举而迭用之耳朱子亦谓周历夏商其未有天下
之时固用夏商正朔然其国僻远无纯臣之义又自有
私记其时月者故三正皆尝迭用是谓周之先公私有
纪候之法故云十月改岁然既以十月为改岁则又何
卷十五 第 9a 页 WYG1373-0685a.png
以云二之日为卒岁乎是其一篇之中自相矛盾而不
可通矣元张敷言因其说又谓周之月数皆改必其朝
觐聘问颁历授时凡笔之史册者则用时王正朔其民
俗岁时相与话言则皆以寅月起数史伯通
又因其说
谓诗咏歌之词所言以寅月起数者即所谓民俗岁时
相与话言者也是不知周礼朝觐之类皆从夏正而诗
人之咏歌者未必皆民俗之言如出车之劳还帅臣工
之戒农官是果民俗之言乎且三代三正之建各新一
卷十五 第 9b 页 WYG1373-0685b.png
代之制在上者不可纷更迭用而惑生民之耳目在下
者不可徇私立法而违时王之制度子思子生于周末
犹谓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以见制度之归于一也岂
有三代盛时而使民家异政人异法者哉或又谓一之
日二之日者是以子月起数殊不知一之日者一阳之
日二之日者二阳之日三之日者三阳之日四之日者
四阳之日是以六阳先后之序数日而非数月也变月
言日者以文之顺尔是岂以子月起数而私立纪候之
卷十五 第 10a 页 WYG1373-0685c.png
法哉然而诗之与夏正合者不止于豳风而已出车
之
诗云春日迟迟卉木萋萋则夏正之春也如仲冬季冬
为春何以见草木之荣乎四月之诗云秋日凄凄百卉
具腓则夏正之秋也如仲夏季夏为秋何以见草木之
瘁乎曰四月维夏如子月起数则当云二月维夏也曰
六月徂暑如子月起数则当云四月徂暑也小明之诗
云二月初吉载离寒暑乃大夫西征之日也其后作诗
则曰昔我往矣日月方奥如以十二月为二月何以谓
卷十五 第 10b 页 WYG1373-0685d.png
日月之燠乎此周之不改时与月者观于诗为可见矣
周礼
新安汪氏谓周礼凡言正月指子月岁终指丑月正岁
指寅月州长正月属民读法正岁读法如初言初则正
月居先可知矣若以寅月为正月不当又有正岁也陋
哉言乎如周既
以子月为正月则明年之亥月方为岁
终也何遽以次月之建丑者为岁终哉既以寅月为正
岁则子月方读法而寅月又何遽读法如初哉盖正月
卷十五 第 11a 页 WYG1373-0686a.png
指寅月言岁终指亥月言正岁指新岁言周礼每以正
月岁终正岁为序盖正月既举其事岁终则会其成而
来岁复举之如初故州长于正月属民读法岁终会其
政令正岁读法如初言来岁之正月又读法如今岁之
正月不曰正月而曰正岁以上文正月为嫌故别而言
之犹俗云新正之岁也又冢宰以正月悬治象之法于
象魏而小宰岁终则令群吏致事正岁则帅治官之属
观治象是冢宰之悬治象者言于今岁之正月而小宰
卷十五 第 11b 页 WYG1373-0686b.png
之帅属观者言于来岁之正月彼此互文以见每年冢
宰悬治象小宰帅属观者皆在正月也况冢宰悬治象
者浃日敛之则不过旬
日而即敛之矣如汪氏之说则
子月冢宰悬治象又何待至寅月而后小宰帅属往观
哉不特是耳如周改时与月则凡周礼所载如山虞之
仲冬斩阳木者乃在九月仲夏斩阴木者乃在三月而
失阴阳之义矣冯相氏之冬夏致日者非冬至夏至春
秋致月者非春分秋分而失日月之次矣大司马之春
卷十五 第 12a 页 WYG1373-0686c.png
蒐夏苗秋狝冬狩者取非其时不亦暴殄天物乎雍氏
之春令为阱擭沟渎秋令塞阱杜擭者动非其宜不亦
反失民利乎至于凌人十有二月斩冰与诗言二之日
伐冰者如合符节是皆周公所作灿然昭白不待辩而
明者也若以十二月为十月则又何冰之可斩乎是周
之不改时与月者观于礼为可见矣
春秋
春秋春王正月之书程子谓周正月非春也假天时以
卷十五 第 12b 页 WYG1373-0686d.png
立义胡氏谓建子非春也以夏时冠周月朱子亦谓周
人改月而天时不可改春秋月数乃鲁史之旧文而四
时之序则孔子之微意是三子者皆谓周人改月而不
改时意如十一月为正月而时则仍为仲冬十二月为
二月而时则仍为季冬正月为三月而时则仍为孟春
然以今年之十一月为正月而系之仲冬继以明年之
十月为十二月而系之孟冬以月论时则时之孟仲失
其伦以时论月则月之始终紊其序岂圣人平秩四时
卷十五 第 13a 页 WYG1373-0687a.png
之义哉若然则周诗所称寒暑之节皆失其度周礼所
载法制之事皆违其时矣鲁用周正朔者也周之诗礼
鲁之春秋皆周正朔之所在又皆孔子之删定笔削者
其制何得而异哉可堂吴氏谓周人不特改月而又改
时以齐
其年春秋所书之春即夏之仲冬正月即夏之
十一月此则袭汉儒之谬而不足辩者也新安汪氏亦
谓鲁史名以春秋则似原书曰春正月是周历已改子
丑月为春又谓周以子月为岁首而春秋以寅月为正
卷十五 第 13b 页 WYG1373-0687b.png
月每年截子丑月事移在前一年若然则春秋之所谓
正月者乃鲁史之三月而二百四十二年之事皆非当
时之月日矣圣人岂为之哉盖周之正朔以子月为首
而历数仍以寅月为首商不改夏之历数周不改商之
历数鲁不改周之历数春秋不改鲁之历数但鲁史纪
年必始于冬十一月所以遵周正朔也春秋纪年则始
于春王正月所以垂法后世也是春秋之于鲁史未尝
改其时月但其编年所始之月为不同耳曰鲁既用周
卷十五 第 14a 页 WYG1373-0687c.png
正朔则鲁公即位皆当以正朔行之而在十一月何乃
书于正月乎曰
按周礼朝觐会同巡守祭享凡国之大
事皆从夏正初不始于正朔之月书载四月成王崩而
旬日之后康王即位亦不用夫正朔之月则鲁公即位
岂必以正朔行之乎故春秋公即位书于正月者七书
于六月者一各据其事以书也曰若从夏正则灾异之
纪多所不合如隐九年三月癸酉大雨震电庚辰大雨
雪若以三月为建辰之月则大雨震电何足以为异乎
卷十五 第 14b 页 WYG1373-0687d.png
曰不然左传大雨霖以震又云雨三日以往为霖盖建
辰之月雷电固所宜有而雷雨交作已皆三日故经以
震电系于大雨之下以见其非常过度固可为异而雨
雪之大尤可为异故春秋书之以记异也安在其不为
异乎亦若后世晋泰始六年六月大雨河洛并溢流四
千馀家安知春秋之书大雨者亦必不类乎此也曰三
月之大雨雪者固为异
矣而桓八年冬十月雨雪僖十
年冬大雨雪者何足以为异乎僖二十九年秋大雨雹
卷十五 第 15a 页 WYG1373-0688a.png
者固为异矣而昭三年冬大雨雹四年正月大雨雹者
何足以为异乎曰桓八年冬十月雨雪此或有缺文恐
雨雪上当有大字如僖十年冬大雨雪也盖雨雪虽当
其期而太多过度则亦为异故书曰大犹洪范所谓极
备凶也安得不为异乎亦若后世汉元狩元年冬十二
月大雨雪民多冻死安知春秋之书大雨雪者亦必不
类乎此也至于雹者阴阳和则为霜雪雨露不和则为
雹雹且大焉则虽冬且为异况秋与春安得不为异乎
卷十五 第 15b 页 WYG1373-0688b.png
亦若后世汉元封三年十二月雹大如马头安知春秋
之书大雨雹者亦必不类乎此也曰桓十四年春正月
无冰成元年二月无冰又十六年正月雨木冰襄二十
八年春无冰若以夏正言之则
何以皆书于春而不书
于冬乎故汪氏谓苟以发冰而知无冰则当常以二月
而不有正月矣若曰或藏冰无冰而书无或发冰无冰
而书无抑何纪事之错乱哉曰不然周人以十二月凿
冰正月纳冰二月发冰今正月无冰若以为十一月则
卷十五 第 16a 页 WYG1373-0688c.png
十一月无之而十二月有焉亦又何害是十一月之无
冰者固不足书也要之正月无冰者言藏冰之月无冰
可藏则冬之无冰者可知矣二月无冰者仲春献羔开
冰先荐寝庙今当庙荐而无冰焉则凡以后之祭无冰
者可知矣不言凌阴庙荐之无冰而但曰无冰者圣人
讳之此正春秋因事而书以垂鉴戒之法也何乃谓纪
事之错乱哉襄二十八年春无冰者亦犹正月二月之
无冰也至于正月雨木冰孔氏谓仲冬时犹有雨雨着
卷十五 第 16b 页 WYG1373-0688d.png
树为冰记寒甚之过其节度殊不知鲁
地仲冬极寒有
雪无雨使雨而成冰亦不为过何足为异必孟春之月
三阳开泰而犹雨木冰故书之以记异亦犹后世魏黄
初六年正月雨木冰而郡贼起安知春秋之书雨木冰
者亦必不类乎此也若以正月为十一月则正月无冰
者既谓仲冬当冰而无冰矣正月雨木冰者又谓仲冬
不当冰而冰无乃若汪氏之所谓纪事错乱乎曰庄七
年秋大水无麦苗说者谓五月麦熟苗秀大水漂尽若
卷十五 第 17a 页 WYG1373-0689a.png
以为七月则何有麦苗耶曰四月麦秋至则已刈麦至
五月则刈已尽经言秋无麦苗言七月大水苗既为水
所漂固无可望而麦之刈未久又皆已尽故曰无麦苗
亦犹二十八年冬书曰大无麦禾也曰定元年十月殒
霜杀菽何以书乎曰诸灾异皆可通惟此为不可通恐
有缺文误字如君氏郭公之类秦火之馀汉𨽻
之后安
保其传录之无讹也曰陈定宇谓春蒐夏苗秋狝冬狩
四时田猎定名也桓四年春狩于郎哀十四年春西狩
卷十五 第 17b 页 WYG1373-0689b.png
获麟此所谓春非冬而何定十三年夏大蒐于比蒲昭
十一年五月大蒐于比蒲此所谓夏非春而何曰否陈
氏但引其所可通者而不敢引其所不可通者春秋书
狩者四书蒐者五桓四年春狩于郎哀十四年春西狩
既以为冬矣则僖二十八年冬天王狩于河阳庄四年
冬狩于禚者又当皆为秋也是冬狩之果有定名乎昭
十一年五月蒐于比蒲定十三年夏蒐于比蒲既以为
春矣则昭八年秋蒐于红二十二年春蒐于昌间定十
卷十五 第 18a 页 WYG1373-0689c.png
四年秋蒐于比蒲者又当为夏与冬也是春蒐之果有
定名乎其不足为證也明矣曰汪氏谓左传僖五年正
月日南至礼记正月日至陈定宇引晋卜偃及汉陈宠
传之说张敷言引绛县老人之语其言皆彰彰然也岂
不足徵乎曰易书诗周礼皆可信矣诸儒乃舍之而反
信左氏汉儒之说左氏汉儒不得圣人作经之义未有
不妄意增改而附会穿凿者矣果何足徵之有哉是周
之不改时与月者观春秋为可见矣
卷十五 第 18b 页 WYG1373-0689d.png
论语孟子
论语曾晰曰暮春者春服既成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
归此其为建辰之月和煦之时者审矣如以为建寅之
月则何以浴沂而风舞雩之下乎孟子言七八月之间
旱朱子以为夏五六月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舆梁成
又以为九月十月意谓申酉之月禾稻将熟不须雨泽
而子丑之月寒气已过始成杠梁则太迟也愚窃以为
七八月之间云者是谓孟秋仲
秋交代之际也禾稻之
卷十五 第 19a 页 WYG1373-0690a.png
熟南方早而北方迟然而南方孟秋仲秋之际旱暵为
灾则雨泽亦不可缺况北土乎是七八月之间者不必
指为五六月之间也至于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舆梁
成者盖主溱洧言溱洧皆在大河之南其寒不如北土
之甚九月未可成徒杠十月未可成舆梁况当九月筑
场十月穫稻之候不可妨农必田功毕然后为之至十
一月而徒杠已成十二月而舆梁已成非谓至是月而
始为之也曰然则合是数说则周历之纪皆夏时矣而
卷十五 第 19b 页 WYG1373-0690b.png
夫子又何必告颜子以行夏之时哉曰商周历数虽与
夏同而正朔则与夏异夫子告颜子者不以历数言以
正朔言也意谓为邦者必改正朔以易制度商周之正
朔历数分而为二揆之于理固有未顺惟夏之正朔历
数合而为一以三统言之则为人以四
时言之则为春
以十二月言之则为正月揆之于理则无不顺故举之
以为万世为邦者法也
汲冢周书
卷十五 第 20a 页 WYG1373-0690c.png
汲冢书云夏数得天百王所同其在商汤顺天革命改
正朔亦越我周王致伐于商改正异械以垂三统至于
敬授民时巡守祭享犹自夏焉又曰维四年孟夏王初
祈祷于宗庙乃尝麦于太祖按晋狼曋所引周志之言
见于此书则此书乃春秋以前之人所作其言虽不合
于经而其谓周人改正朔不改月数及孟夏尝麦则与
五经所载周之时月亦无不合也
史记汉书
卷十五 第 20b 页 WYG1373-0690d.png
或曰史记秦汉以亥为正其纪年必先书冬十月而后
书馀
月则寅月起数秦汉未之改也而西汉书注文颖
乃谓秦以十月为正月颜师古亦谓汉纪年先书冬十
月继书春正月者此皆太初正历之后记事者追改之
非当时本称也以十月为岁首即谓十月为正月今之
正月乃当时之四月耳而近世吴渊颖亦取其说且谓
蔡氏以嬴秦视三代然则秦汉之正果改月乎果不改
月乎曰史记言秦并天下始改年朝贺皆自十月朔曷
卷十五 第 21a 页 WYG1373-0691a.png
尝以十月为正月哉如以十月为正月则十一月为二
月十二月为三月矣而始皇二十九年登之罘刻石其
词曰时在仲春阳和方起与诗所谓二月初吉日月方
奥同意夫十一月寒冱之极微阳初生和气未动吕氏
月令所谓阴阳争者也果可以为阳和之起乎必孟春
东风解冻仲春日月方燠然后可云是秦之二月不为
十一月明矣
三十一年十二月更名腊月嘉平是秦之
三月不为十二月明矣汉仍秦正未之有改至武帝太
卷十五 第 21b 页 WYG1373-0691b.png
初始改从夏正若以为汉人作汉纪而追改之则何故
亦兼秦纪而改之乎是秦汉之不改月者审矣文颖师
古之言皆谬妄者也吴渊颖反取其说而诋蔡氏以嬴
秦视三代误矣
玺辩 刘定之
咸阳县民段义于河南乡修舍得古玉印文曰受命于
天既寿永昌上之诏蔡京等辩验以为秦玺遂命曰天
授传国受命宝改年号为元符秦始皇以蓝田玉制玺
卷十五 第 22a 页 WYG1373-0691c.png
六面正方螭纽李斯撰文以鱼鸟篆刻之子婴降时献
汉祖汉诸帝常佩之故霍光废昌邑王贺持其手解脱
其玺组王莽篡位元后初不肯与后乃出投诸地螭角
微玷董卓之乱帝辩出走失玺
孙坚得于城南甄官井
中袁术拘坚妻得以称帝术死玺仍归汉传魏𨽻刻肩
际曰大魏受汉传国之玺魏传晋晋怀帝失位玺归刘
聪聪死传曜石勒杀曜取玺冉闵篡石氏置玺于邺闵
死国乱其子求救于晋谢尚尚遣兵入邺助守因绐得
卷十五 第 22b 页 WYG1373-0691d.png
玺怀以归尚送还晋方其未还也刘石之徒以玺不在
晋谓晋帝为白板天子晋盖耻之然则晋之谓绐得玺
意者以解此耻也恶足尽信哉不旋踵邺为慕容燕所
取玺或者实在燕矣谓在燕则燕为苻坚所并而坚见
虏于姚苌苌从坚求玺坚骂之曰五胡次序无汝羌名
玺已送晋不可得也卒拒之以死盖坚未尝以送晋而
玺于此乎亡矣谓晋果绐得之于邺则传宋齐梁而侯
景取之景败其侍中赵思贤弃之草间奔广陵告郭元
卷十五 第 23a 页 WYG1373-0692a.png
建取送高齐齐亡归宇文周周传隋隋
炀帝死宇文化
及取之化及死窦建德取之建德见擒其妻曹氏奉以
归唐唐传朱梁朱梁亡归于后唐然后唐之未取朱梁
也自云得玺于魏州僧僧得于黄巢乱唐之时而庄宗
用以建大号则所取于朱梁之玺与所取于魏州僧之
玺又未知孰为秦之故物也抑卒同归于后唐矣后唐
废帝从珂与玺俱焚继之者石晋晋出帝重贵降辽太
宗德光德光以其所献玺非真诘之重贵对以昔玺既
卷十五 第 23b 页 WYG1373-0692b.png
焚今玺先帝所为群臣共知盖自有秦玺以来其间得
丧存毁真赝之故难尽究诘而至于重贵降辽之日秦
玺之燬于火也已灼然著于人人口耳自是以后有天
下者不托以为言矣哲宗蔡京乃能复得之于咸阳岂
坚之所瘗藏至此而始出乎非也是又作天书之故智
也天书号年为祥符秦玺号年为元符既绍述
其乃考
神宗之法又绍述其乃高考真宗之符不亦异哉尧舜
禹之传国其言著于书曰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言为国
卷十五 第 24a 页 WYG1373-0692c.png
之道也秦始皇之传国其言著于玺曰受命于天既寿
永昌言享国之福也志于其道者福从之志于其福者
福未必从之假令哲宗所得信为秦玺而其短世绝传
何有于受天命而寿昌哉信元后所谓亡国不祥玺尔
其后徽宗以哲宗所得者为未足而复制二玺其一龟
纽六寸文曰承天福延万亿永无极谓之镇国宝其一
于阗大玉二尺许文曰范围天地幽赞神明保合太和
万寿无疆谓之定命宝与哲宗所得曰受命宝者为三
卷十五 第 24b 页 WYG1373-0692d.png
已而悉为金人所俘以去前此金人以辽取石晋意其
得秦玺于获辽主延禧之日责而徵之延禧诉以兵败
失于桑乾河及既得于宋自谓惬所欲而义宗守绪死
于蔡州幽兰轩又为煨烬然则哲宗之所得纵使真为
秦玺元人亦不得取之矣诡妄之臣乃犹以之藉口欺
世基祸黩武亦独何哉诗曰投畀豺虎豺虎不食投畀
有北有北不受投畀有昊言归诸天庶乎祸端永绝也
其亦无如之何而为此言哉其此玺之谓哉
卷十五 第 25a 页 WYG1373-0693a.png
卷十五 第 25b 页 WYG1373-0693b.png
明文衡卷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