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问〉 第 1a 页
** 45 《文选》卷四十五
*** 对问
*** 宋玉对楚王问一首
楚襄王问于宋玉曰:
「先生其有遗行与?
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
〈对问〉 第 2a 页
宋玉对曰:
「唯,
然,有之。
愿大王宽其罪,
使得毕其辞。
客有歌于郢中者,
其始曰下里巴人,
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
其为阳阿薤露,
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
其为阳春白雪,
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
引商刻羽,
杂以流徵,
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
是其曲弥高,
其和弥寡。
故鸟有凤而鱼有鲲。
凤皇上击九千里,
绝云霓,
负苍天,
翱翔乎杳冥之上。
夫蕃篱之鴳,
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
鲲鱼朝发昆崙之墟,
暴鬐于碣石,
暮宿于孟诸。
夫尺泽之鲵,
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
故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鲲也,
士亦有之。
夫圣人瑰意琦行,
超然独处;
夫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
〈对问〉 第 3a 页
*** 设论
*** 东方曼倩荅客难一首
客难东方朔曰:
「苏秦张仪壹当万乘之主,
而身都卿相之位,
泽及后世。
今子大夫脩先王之术,
慕圣人之义,
讽诵诗书百家之言,
不可胜记,
著于竹帛,
唇腐齿落,
服膺而不可释,
好学乐道之效,
明白甚矣,
自以为智能海内无双,
则可谓博闻辩智矣。
然悉力尽忠,
以事圣帝,
旷日持久,
积数十年,
官不过侍郎,
位不过执戟,
意者尚有遗行邪?
同胞之徒,
无所容居,
其故何也?」
〈对问〉 第 4a 页
东方先生喟然长息,
仰而应之曰:
「是故非子之所能备。
彼一时也,
此一时也,
岂可同哉?
夫苏秦张仪之时,
周室大坏,
诸侯不朝,
力政争权,
相擒以兵,
并为十二国,
未有雌雄,
得士者强,
失士者亡,
故说得行焉。
身处尊位,
珍宝充内,
外有仓廪,
泽及后世,
子孙长享。
今则不然。
圣帝德流,
天下震慑,
诸侯宾服,
连四海之外以为带,
安于覆盂,
天下平均,
合为一家,
动发举事,
犹运之掌,
贤与不肖,
何以异哉?
遵天之道,
顺地之理,
物无不得其所。
故绥之则安,
动之则苦;
尊之则为将,
卑之则为虏;
抗之则在青云之上,
抑之则在深渊之下;
用之则为虎,
不用则为鼠;
虽欲尽节效情,
安知前后?
夫天地之大,
士民之众,
竭精驰说,
并进辐凑者,
不可胜数,
悉力慕之,
困于衣食,
或失门户。
使苏秦张仪与仆并生于今之世,
曾不得掌故,
安敢望侍郎乎!
传曰:
『天下无害,
虽有圣人,
无所施才;
上下和同,
虽有贤者无所立功。』
故曰时异事异。
〈对问〉 第 5a 页
「虽然,
安可以不务脩身乎哉?
诗曰:
『鼓钟于宫,
声闻于外。』
『鹤鸣九皋,
声闻于天。』
苟能脩身,
何患不荣?
太公体行仁义,
七十有二,
乃设用于文武,
得信厥说,
封于齐,
七百岁而不绝。
此士所以日夜孳孳,
脩学敏行而不敢怠也。
譬若鹡鸰,
飞且鸣矣。
传曰:
『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其冬,
地不为人之恶险而辍其广,
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而易其行。』
『天有常度,
地有常形,
君子有常行;
君子道其常,
小人计其功。』
诗云:
『礼义之不愆,
何恤人之言?』
『水至清则无鱼,
人至察则无徒,
冕而前旒,
所以蔽明;
黈纩充耳,
所以塞聪。』
明有所不见,
聪有所不闻,
举大德,
赦小过,
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
枉而直之,
使自得之;
优而柔之,
使自求之;
揆而度之,
使自索之。
盖圣人之教化如此,
欲其自得之;
自得之,
则敏且广矣。
〈对问〉 第 6a 页
「今世之处士,
时虽不用,
块然无徒,
廓然独居,
上观许由,
下察接舆,
计同范蠡,
忠合子胥,
天下和平,
与义相扶,
寡偶少徒,
固其宜也,
子何疑于予哉?
若夫燕之用乐毅,
秦之任李斯,
郦食其之下齐,
说行如流,
曲从如环,
所欲必得,
功若丘山,
海内定,
国家安,
是遇其时者也,
子又何怪之邪?
语曰:
『以筦窥天,
以蠡测海,
以筳撞钟』,
岂能通其条贯,
考其文理,
发其音声哉!
犹是观之,
譬由鼱鼩之袭狗,
孤豚之咋虎,
至则靡耳,
何功之有?
今以下愚而非处士,
虽欲勿困,
固不得已。
此适足以明其不知权变,
而终惑于大道也。」
〈对问〉 第 7a 页
*** 杨子云解嘲一首
哀帝时,
丁傅董贤用事,
诸附离之者,
起家至二千石。
时雄方草创太玄,
有以自守,
泊如也。
人有嘲雄以玄之尚白,
雄解之,
号曰解嘲。
其辞曰:
〈对问〉 第 8a 页
客嘲杨子曰:
「吾闻上世之士,
人纲人纪,
不生则已,
生必上尊人君,
下荣父母,
析人之圭,
儋人之爵,
怀人之符,
分人之禄,
纡青拖紫,
朱丹其毂。
今吾子幸得遭明盛之世,
处不讳之朝,
与群贤同行,
历金门,
上玉堂有日矣,
曾不能画一奇,
出一策,
上说人主,
下谈公卿。
目如耀星,
舌如电光,
一从一横,
论者莫当,
顾默而作太玄五千文,
枝叶扶疏,
独说数十馀万言,
深者入黄泉,
高者出苍天,
大者含元气,
细者入无閒。
然而位不过侍郎,
擢才给事黄门。
意者玄得无尚白乎?
何为官之拓落也?」
〈对问〉 第 9a 页
杨子笑而应之曰:
「客徒朱丹吾毂,
不知一跌将赤吾之族也。
往昔周网解结,
群鹿争逸,
离为十二,
合为六七,
四分五剖,
并为战国。
士无常君,
国无定臣,
得士者富,
失士者贫,
矫翼厉翮,
恣意所存,
故士或自盛以橐,
或凿坏以遁。
是故邹衍以颉颃而取世资;
孟轲虽连蹇,
犹为万乘师。
〈对问〉 第 10a 页
「今大汉左东海,
右渠搜,
前番禺,
后椒涂。
东南一尉,
西北一候。
徽以纠墨,
制以锧鈇,
散以礼乐,
风以诗书,
旷以岁月,
结以倚庐。
天下之士,
雷动云合,
鱼鳞杂袭,
咸营于八区。
家家自以为稷契,
人人自以为皋陶。
戴纵垂缨,
而谈者皆拟于阿衡;
五尺童子,
羞比晏婴与夷吾。
当涂者升青云,
失路者委沟渠。
旦握权则为卿相,
夕失势则为匹夫。
譬若江湖之崖,
渤澥之岛,
乘雁集不为之多,
双凫飞不为之少。
昔三仁去而殷墟,
二老归而周炽,
子胥死而吴亡,
种蠡存而越霸,
五羖入而秦喜,
乐毅出而燕惧,
范雎以折摺而危穰侯,
蔡泽以噤吟而笑唐举。
故当其有事也,
非萧曹子房平勃樊霍则不能安,
当其无事也,
章句之徒相与坐而守之,
亦无所患。
故世乱则圣哲驰骛而不足;
世治则庸夫高枕而有馀。
〈对问〉 第 11a 页
「夫上世之士,
或解缚而相,
或释褐而傅;
或倚夷门而笑,
或横江潭而渔;
或七十说而不遇;
或立谈而封侯;
或枉千乘于陋巷,
或拥彗而先驱。
是以士颇得信其舌而奋其笔,
窒隙蹈瑕而无所诎也。
当今县令不请士,
郡守不迎师,
群卿不揖客,
将相不俛眉;
言奇者见疑,
行殊者得辟。
是以欲谈者卷舌而同声,
欲步者拟足而投迹。
向使上世之士,
处乎今世,
策非甲科,
行非孝廉,
举非方正,
独可抗疏,
时道是非,
高得待诏,
下触闻罢,
又安得青紫?
〈对问〉 第 12a 页
「且吾闻之,
炎炎者灭,
隆隆者绝;
观雷观火,
为盈为实;
天收其声,
地藏其热。
高明之家,
鬼瞰其室。
攫拿者亡,
默默者存;
位极者高危,
自守者身全。
是故知玄知默,
守道之极;
爰清爰静,
游神之庭;
惟寂惟漠,
守德之宅。
世异事变,
人道不殊,
彼我易时,
未知何如。
今子乃以鸱枭而笑凤皇,
执蝘蜓而嘲龟龙,
不亦病乎!
子之笑我玄之尚白,
吾亦笑子病甚,
不遇俞跗与扁鹊也,
悲夫!」
〈对问〉 第 13a 页
客曰:
「然则靡玄无所成名乎?
范蔡以下,
何必玄哉?」
〈对问〉 第 14a 页
杨子曰:
「范雎,
魏之亡命也,
折胁摺髂,
免于徽索,
翕肩蹈背,
扶服入橐,
激卬万乘之主,
介泾阳,
抵穰侯而代之,
当也。
蔡泽,
山东之匹夫也,
顩颐折頞,
涕唾流沫,
西揖强秦之相,
扼其咽而亢其气,
捬其背而夺其位,
时也。
天下已定,
金革已平,
都于洛阳,
娄敬委辂脱挽,
掉三寸之舌,
建不拔之策,
举中国徙之长安,
适也。
五帝垂典,
三王传礼,
百世不易,
叔孙通起于枹鼓之间,
解甲投戈,
遂作君臣之仪,
得也。
吕刑靡敝,
秦法酷烈,
圣汉权制,
而萧何造律,
宜也。
故有造萧何之律于唐虞之世,
则悂矣。
有作叔孙通仪于夏殷之时,
则惑矣;
有建娄敬之策于成周之世,
则乖矣;
有谈范蔡之说于金张许史之间,
则狂矣。
夫萧规曹随,
留侯画策,
陈平出奇,
功若泰山,
响若坻隤,
虽其人之胆智哉,
亦会其时之可为也。
故为可为于可为之时,
则从;
为不可为于不可为之时,
则凶。
若夫蔺生收功于章台,
四皓采荣于南山,
公孙创业于金马,
骠骑发迹于祁连,
司马长卿窃赀于卓氏,
东方朔割炙于细君。
仆诚不能与此数子并,
故默然独守吾太玄。」
〈对问〉 第 15a 页
*** 班孟坚荅宾戏一首
永平中为郎,
典校秘书,
专笃志于儒学,
以著述为业。
或讥以无功,
又感东方朔杨雄自喻,
以不遭苏张范蔡之时,
曾不折之以正道,
明君子之所守,
故聊复应焉。
其辞曰:
〈对问〉 第 16a 页
宾戏主人曰:
「盖闻圣人有一定之论,
烈士有不易之分,
亦云名而已矣。
故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
夫德不得后身而特盛,
功不得背时而独彰。
是以圣哲之治,
栖栖遑遑,
孔席不暖,
墨突不黔。
由此言之,
取舍者昔人之上务,
著作者前列之馀事耳。
今吾子幸游帝王之世,
躬带绂冕之服,
浮英华,
湛道德,
矕龙虎之文,
旧矣。
卒不能摅首尾,
奋翼鳞,
振拔洿涂,
跨腾风云,
使见之者影骇,
闻之者响震。
徒乐枕经籍书,
纡体衡门,
上无所蒂,
下无所根。
独摅意乎宇宙之外,
锐思于毫芒之内,
潜神默记,
縆以年岁。
然而器不贾于当己,
用不效于一世,
虽驰辩如涛波,
摛藻如春华,
犹无益于殿最也。
意者,
且运朝夕之策,
定合会之计,
使存有显号,
亡有美谥,
不亦优乎?」
〈对问〉 第 17a 页
主人逌尔而笑曰:
「若宾之言,
所谓见世利之华,
闇道德之实,
守窔奥之荧烛,
未仰天庭而睹白日也。
曩者王涂芜秽,
周失其驭,
侯伯方轨,
战国横骛,
于是七雄虓阚,
分裂诸夏,
龙战虎争。
游说之徒,
风飑电激,
并起而救之,
其馀猋飞景附,
霅煜其閒者,
盖不可胜载。
当此之时,
搦朽摩钝,
铅刀皆能一断,
是故鲁连飞一矢而蹶千金,
虞卿以顾眄而捐相印。
夫啾发投曲,
感耳之声,
合之律度,
淫䵷而不可听者,
非韶夏之乐也。
因势合变,
遇时之容,
风移俗易,
乖迕而不可通者,
非君子之法也。
及至从人合之,
衡人散之,
亡命漂说,
羁旅骋辞,
商鞅挟三术以钻孝公,
李斯奋时务而要始皇,
彼皆蹑风尘之会,
履颠沛之势,
掳徼乘邪,
以求一日之富贵,
朝为荣华,
夕为憔悴,
福不盈眦,
祸溢于世,
凶人且以自悔,
况吉士而是赖乎?
且功不可以虚成,
名不可以伪立,
韩设辨以激君,
吕行诈以贾国。
说难既遒,
其身乃囚;
秦货既贵,
厥宗亦坠。
是以仲尼抗浮云之志,
孟轲养浩然之气,
彼岂乐为迂阔哉?
道不可以贰也。
方今大汉洒埽群秽,
夷险芟荒,
廓帝纮,
恢皇纲,
基隆于羲农,
规广于黄唐;
其君天下也,
炎之如日,
威之如神,
函之如海,
养之如春。
是以六合之内,
莫不同源共流,
沐浴玄德,
禀仰太和,
枝附叶著,
譬犹草木之植山林,
鸟鱼之毓川泽,
得气者蕃滋,
失时者零落,
参天地而施化,
岂云人事之厚薄哉?
今吾子处皇代而论战国,
曜所闻而疑所觌,
欲从堥敦而度高乎泰山,
怀氿滥而测深乎重渊,
亦未至也。」
〈对问〉 第 18a 页
宾曰:
「若夫鞅斯之伦,
衰周之凶人,
既闻命矣。
敢问上古之士,
处身行道,
辅世成名,
可述于后者,
默而已乎?」
〈对问〉 第 19a 页
主人曰:
「何为其然也!
昔者咎繇谟虞,
箕子访周,
言通帝王,
谋合神圣;
殷说梦发于傅岩,
周望兆动于渭滨,
齐宁激声于康衢,
汉良受书于邳垠,
皆俟命而神交,
匪词言之所信,
故能建必然之策,
展无穷之勋也。
近者陆子优游,
新语以兴;
董生下帷,
发藻儒林;
刘向司籍,
辨章旧闻;
扬雄谭思,
法言太玄。
皆及时君之门闱,
究先圣之壶奥,
婆娑乎术艺之场,
休息乎篇籍之囿,
以全其质而发其文,
用纳乎圣德,
烈炳乎后人,
斯非亚与!
若乃伯夷抗行于首阳,
柳惠降志于辱仕,
颜潜乐于箪瓢,
孔终篇于西狩,
声盈塞于天渊,
真吾徒之师表也。
且吾闻之:
一阴一阳,
天地之方;
乃文乃质,
王道之纲;
有同有异,
圣哲之常。
故曰:
慎脩所志,
守尔天符,
委命供己,
味道之腴,
神之听之,
名其舍诸!
宾又不闻和氏之璧,
韫于荆石,
隋侯之珠,
藏于蚌蛤乎?
历世莫视,
不知其将含景曜,
吐英精,
旷千载而流光也。
应龙潜于潢污,
鱼鼋媟之,
不睹其能奋灵德,
合风云,
超忽荒而躆昊苍也。
故夫泥蟠而天飞者,
应龙之神也;
先贱而后贵者,
和隋之珍也;
时暗而久章者,
君子之真也。
若乃牙旷清耳于管弦,
离娄眇目于毫分;
逢蒙绝技于弧矢,
般输搉巧于斧斤;
良乐轶能于相驭,
乌获抗力于千钧;
和鹊发精于针石,
研桑心计于无垠。
走亦不任厕技于彼列,
故密尔自娱于斯文。」
〈对问〉 第 20a 页
*** 辞
*** 汉武帝秋风辞一首
上行幸河东,
祠后土,
顾视帝京欣然,
中流与群臣饮燕,
上欢甚,
乃自作秋风辞曰:
〈对问〉 第 21a 页
秋风起兮白云飞,
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
携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舡兮济汾河,
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
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对问〉 第 22a 页
*** 陶渊明归去来一首
序曰:
余家贫,
又心惮远役,
彭泽县去家百里,
故便求之。
及少日,
眷然有归与之情,
自免去职。
因事顺心,
命篇曰归去来。
〈对问〉 第 23a 页
归去来兮,
田园将芜胡不归!
既自以心为形役,
奚惆怅而独悲。
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
寔迷途其未远,
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
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
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
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
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
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
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
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慠,
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
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
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
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
抚孤松而盘桓。
〈对问〉 第 24a 页
归去来兮,
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遗,
复驾言兮焉求?
悦亲戚之情话,
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兮,
将有事乎西畴。
或命巾车,
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
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
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
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
寓形宇内复几时,
曷不委心任去留!
胡为遑遑欲何之?
富贵非吾愿,
帝乡不可期。
怀良辰以孤往,
或植杖而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
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
乐夫天命复奚疑!
〈对问〉 第 25a 页
*** 序上
*** 卜子夏毛诗序一首
关雎,
后妃之德也,
风之始也,
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
故用之乡人焉,
用之邦国焉。
风,风也,
教也。
风以动之,
教以化之。
诗者,
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言之不足,
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
故永歌之;
永歌之不足,
不知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
声成文谓之音。
治世之音安以乐,
其政和;
乱世之音怨以怒,
其政乖;
亡国之音哀以思,
其民困。
故正得失,
动天地,
感鬼神,
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
成孝敬,
厚人伦,
美教化,
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
一曰风,
二曰赋,
三曰比,
四曰兴,
五曰雅,
六曰颂。
〈对问〉 第 26a 页
上以风化下,
下以风刺上,
主文而谲谏,
言之者无罪,
闻之者足以戒,
故曰风。
至于王道衰,
礼义废,
政教失,
国异政,
家殊俗,
而变风变雅作矣。
国史明乎得失之迹,
伤人伦之废,
哀刑政之苛,
吟咏情性,
以风其上,
达于事变,
而怀其旧俗者也。
故变风发乎情,
止乎礼义。
发乎情,
民之性也;
止乎礼义,
先王之泽也。
是以一国之事,
系一人之本,
谓之风;
言天下之事,
形四方之风,
谓之雅。
雅者,
正也,
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政有小大,
故有小雅焉,
有大雅焉。
颂者,
美盛德之形容,
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是谓四始,
诗之志也。
〈对问〉 第 27a 页
然则关雎麟趾之化,
王者之风,
故系之周公。
南,言化自北而南也。
鹊巢驺虞之德,
诸侯之风也,
先王之所以教,
故系之召公。
周南召南,
正始之道,
王化之基。
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
忧在进贤,
不淫其色,
哀窈窕,
思贤才,
而无伤善之心焉,
是关雎之义也。
〈对问〉 第 28a 页
*** 孔安国尚书序一首
古者伏牺氏之王天下也,
始画八卦,
造书契,
以代结绳之政,
由是文籍生焉。
伏羲神农黄帝之书,
谓之三坟,
言大道也。
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
谓之五典,
言常道也。
至于夏商周之书,
虽设教不伦,
雅诰奥义,
其归一揆。
是故历代宝之,
以为大训。
八卦之说,
谓之八索,
求其义也。
九州之志,
谓之九丘。
丘,聚也。
言九州所有,
土地所生,
风气所宜,
皆聚此书也。
春秋左氏传曰:
楚左史倚相,
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即谓上世帝王遗书也。
〈对问〉 第 29a 页
先君孔子,
生于周末,
睹史籍之烦文,
惧览之者不一,
遂乃定礼乐,
明旧章,
删诗为三百篇,
约史记而修春秋,
赞易道以黜八索,
述职方以除九丘。
讨论坟典,
断自唐虞以下讫于周,
芟夷烦乱,
剪截浮辞,
举其宏纲,
撮其机要,
足以垂世立教。
典谟训诰誓命之文,
凡百篇,
所以恢弘至道,
示人主以轨范也。
帝王之制,
坦然明白,
可举而行。
三千之徒,
并受其义。
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
焚书坑儒,
天下学士,
逃难解散。
我先人用藏其家书于屋壁。
〈对问〉 第 30a 页
汉室龙兴,
开设学校,
旁求儒雅,
以阐大猷。
济南伏生,
年过九十,
失其本经,
口以传授,
裁二十馀篇,
以其上古之书,
谓之尚书。
百篇之义,
世莫得闻。
至鲁共王好治宫室,
坏孔子旧宅,
以广其居,
于壁中得先人所藏古文虞夏商周之书,
及传论语孝经,
皆科斗文字。
王又升孔子堂,
闻金石丝竹之音,
乃不坏宅,
悉以书还孔氏。
科斗书废已久,
时人无能知者,
以所闻伏生之书,
考论文义,
定其可知者,
为隶古定;
更以竹简写之,
增多伏生二十五篇。
伏生又以舜典合于尧典,
益稷合于皋陶谟,
盘庚三篇合为一,
康王之诰合于顾命。
复出此篇并序,
凡五十九篇,
为四十六卷。
其馀错乱摩灭,
不可复知,
悉上送官,
藏之书府,
以待能者。
〈对问〉 第 31a 页
承诏为五十九篇作传,
于是遂研精覃思,
博考经籍,
采摭君言,
以立训传,
约文申义,
敷畅厥旨,
庶几有补于将来。
书序,
序所以为作者之意,
昭然义见,
宜相附近,
故引之各冠其篇首。
定五十八篇既毕,
会国有巫蛊事,
经籍道息,
用不复以闻,
传之子孙,
以贻后世。
若好古博雅君子,
与我同志,
亦所不隐也。
〈对问〉 第 32a 页
*** 杜预春秋左氏传序一首
春秋者,
鲁史记之名也。
记事者,
以事系日,
以日系月,
以月系时,
以时系年,
所以纪远近,
别同异也。
故史之所记,
必表年以首事;
年有四时,
故错举以为所记之名也。
周礼有史官,
掌邦国四方之事,
达四方之志。
诸侯亦各有国史,
大事书之于策,
小事简牍而已。
孟子曰:
「楚谓之梼杌,
晋谓之乘,
而鲁谓之春秋,
其实一也。」
韩宣子适鲁,
见易象与鲁春秋,
曰:
「周礼尽在鲁矣。
吾乃今知周公之德,
与周之所以王也。」
韩子所见,
盖周之旧典礼经也。
〈对问〉 第 33a 页
周德既衰,
官失其守,
上之人不能使春秋昭明,
赴告策书,
诸所记注,
多违旧章。
仲尼因鲁史策书成文,
考其真伪,
而志其典礼,
上以遵周公之遗制,
下以明将来之法。
其教之所存,
文之所害,
则刊而正之,
以示劝诫。
其馀皆即用旧史,
史有文质,
辞有详略,
不必改也。
故传曰:
「其善志。」
又曰:
「非圣人孰能修之。」
盖周公之志,
仲尼从而明之。
左丘明受经于仲尼,
以为经者不刊之书也。
故传或先经以始事,
或后经以终义,
或依经以辨理,
或错经以合异,
随义而发其例之所重。
旧史遗文,
略不尽举,
非圣人所修之要故也。
身为国史,
躬览载籍,
必广记而备言之。
其文缓,
其旨远,
将令学者原始要终,
寻其枝叶,
究其所穷,
优而柔之,
使自求之;
餍而饫之,
使自趋之。
若江海之浸,
膏泽之润,
涣然冰释,
怡然理顺,
然后为得也。
其发凡以言例,
皆经国之常制,
周公之垂法,
史书之旧章,
仲尼从而脩之,
以成一经之通体。
其微显阐幽,
裁成义类者,
皆据旧例而发义,
指行事以正褒贬。
诸称书、
不书、
先书、
故书、
不言、
不称、
书曰之类,
皆所以起新旧,
发大义,
谓之变例。
然亦有史所不书,
即以为义者,
此盖春秋新意,
故传不言凡,
曲而畅之也。
其经无义例,
因行事而言,
则传直言其归趣而已,
非例也。
故发传之体有三,
而为例之情有五。
一曰微而显,
文见于此而义起在彼,
称族尊君命,
舍族尊夫人,
梁亡、
城缘陵之类是也。
二曰志而晦,
约言示制,
推以知例,
参会不地、
与谋曰及之类是也。
三曰婉而成章,
曲从义训,
以示大顺,
诸所讳避,
璧假许田之类是也。
四曰尽而不污,
直书其事,
具文见意,
丹楹、
刻桷、
天王求车、
齐侯献捷之类是也。
五曰惩恶而劝善,
求名而亡,
欲盖而章,
书齐豹盗、
三叛人名之类是也。
推此五体以寻经、
传,触类而长之,
附于二百四十二年行事,
王道之正,
人伦之纪备矣。
〈对问〉 第 34a 页
或曰:
春秋以错文见义,
若如所论,
则经当有事同文异而无其义也。
先儒所传,
皆不其然。
荅曰:
春秋虽以一字为褒贬,
然皆须数句以成言,
非如八卦之爻,
可错综为六十四也,
固当依传以为断。
古今言左氏春秋者多矣,
今其遗文可见者十数家,
大体转相祖述,
进不成为错综经文以尽其变,
退不守丘明之传;
于丘明之传,
有所不通,
皆没而不说,
而更肤引公羊谷梁,
适足自乱。
预今所以为异,
专脩丘明之传以释经,
经之条贯,
必出于传,
传之义例,
总归诸凡。
推变例以正褒贬,
简二传而去异端,
盖丘明之志也。
其有疑错,
则备论而阙之,
以俟后贤。
然刘子骏创通大义,
贾景伯父子、
许惠卿,
皆先儒之美者也。
末有颖子严者,
虽浅近亦复名家。
故特举刘贾许颖之违,
以见同异,
分经之年与传之年相附,
比其义类,
各随而解之,
名曰经传集解。
又别集诸例,
及地名、
谱第、
历数,
相与为部,
凡四十部,
十五卷,
皆显其异同,
从而释之,
名曰释例,
将令学者观其所聚异同之说,
释例详之也。
〈对问〉 第 35a 页
或曰:
春秋之作,
左传及谷梁无明文,
说者以为仲尼自卫反鲁,
修春秋,
立素王,
丘明为素臣。
言公羊者亦云黜周而王鲁,
危行言逊,
以避当时之害,
故微其文,
隐其义。
公羊经止获麟,
而左氏经终孔丘卒,
敢问所安?
荅曰:
异乎余所闻。
仲尼曰:
「文王既没,
文不在兹乎?」
此制作之本意也。
叹曰:
「凤鸟不至,
河不出图,
吾已矣夫!」
盖伤时王之政也。
麟凤五灵,
王者之嘉瑞也,
今麟出非其时,
虚其应而失其归,
此圣人所以为感也。
绝笔于获麟之一句者,
所感而起,
固所以为终也。
〈对问〉 第 36a 页
曰:
然春秋何始于鲁隐公?
荅曰:
周平王,
东周之始王也;
隐公,
让国之贤君也。
考乎其时则相接,
言乎其位则列国,
本乎其始则周公之祚胤也。
若平王能祈天永命,
绍开中兴,
隐公能弘宣祖业,
光启王室,
则西周之美可寻,
文武之迹不坠。
是故因其历数,
附其行事,
采周之旧,
以会成王义,
垂法将来。
所书之王,
即平王也;
所用之历,
即周正也;
所称之公,
即鲁隐也。
安在其黜周而王鲁乎?
子曰:
「如有用我者,
吾其为东周乎!」
此其义也。
若夫制作之文,
所以彰往考来,
情见乎辞,
言高则旨远,
辞约则义微,
此理之常,
非隐之也。
圣人包周身之防,
既作之后,
方复隐讳以避患,
非所闻也。
子路使门人为臣,
孔子以为欺天,
而云仲尼素王,
丘明素臣,
又非通论也。
先儒以为制作三年,
文成致麟,
既已妖妄,
又引经以至仲尼卒,
亦又近诬。
据公羊经止获麟,
而左氏
「小邾射」
不在三叛之数,
故余以为感麟而作,
作起获麟,
则文止于所起,
为得其实,
至于反袂拭面,
称
「吾道穷」,
亦无取焉。
〈对问〉 第 37a 页
*** 皇甫士安三都赋序一首
玄晏先生曰:
古人称不歌而颂谓之赋。
然则赋也者,
所以因物造端,
敷弘体理,
欲人不能加也。
引而申之,
故文必极美;
触类而长之,
故辞必尽丽。
然则美丽之文,
赋之作也。
昔之为文者,
非苟尚辞而已,
将以纽之王教,
本乎劝戒也。
自夏殷以前,
其文隐没,
靡得而详焉。
周监二代,
文质之体,
百世可知。
故孔子采万国之风,
正雅颂之名,
集而谓之诗。
诗人之作,
杂有赋体。
子夏序诗曰:
一曰风,
二曰赋。
故知赋者,
古诗之流也。
〈对问〉 第 38a 页
至于战国,
王道陵迟,
风雅寖顿,
于是贤人失志,
辞赋作焉。
是以孙卿屈原之属,
遗文炳然,
辞义可观。
存其所感,
咸有古诗之意,
皆因文以寄其心,
托理以全其制,
赋之首也。
及宋玉之徒,
淫文放发,
言过于实,
誇竞之兴,
体失之渐,
风雅之则,
于是乎乖。
逮汉贾谊,
颇节之以礼。
自时厥后,
缀文之士,
不率典言,
并务恢张,
其文博诞空类。
大者罩天地之表,
细者入毫纤之内,
虽充车联驷,
不足以载;
广夏接榱,
不容以居也。
其中高者,
至如相如上林,
杨雄甘泉,
班固两都,
张衡二京,
马融广成,
王生灵光,
初极宏侈之辞,
终以约简之制,
焕乎有文,
蔚尔鳞集,
皆近代辞赋之伟也。
若夫土有常产,
俗有旧风,
方以类聚,
物以群分;
而长卿之俦,
过以非方之物,
寄以中域,
虚张异类,
托有于无。
祖构之士,
雷同影附,
流宕忘反,
非一时也。
〈对问〉 第 39a 页
曩者汉室内溃,
四海圮裂。
孙刘二氏,
割有交益;
魏武拨乱,
拥据函夏。
故作者先为吴蜀二客,
盛称其本土险阻瑰琦,
可以偏王,
而却为魏主述其都畿,
弘敞丰丽,
奄有诸华之意。
言吴蜀以擒灭比亡国,
而魏以交禅比唐虞,
既已著逆顺,
且以为鉴戒。
盖蜀包梁岷之资,
吴割荆南之富,
魏跨中区之衍,
考分次之多少,
计殖物之众寡,
比风俗之清浊,
课士人之优劣,
亦不可同年而语矣。
二国之士,
各沐浴所闻,
家自以为我土乐,
人自以为我民良,
皆非通方之论也。
作者又因客主之辞,
正之以魏都,
折之以王道,
其物土所出,
可得披图而校。
体国经制,
可得按记而验,
岂诬也哉!
〈对问〉 第 40a 页
*** 石季伦思归引序一首
余少有大志,
夸迈流俗,
弱冠登朝,
历位二十五年,
五十以事去官。
晚节更乐放逸,
笃好林薮;
遂肥遁于河阳别业。
其制宅也,
却阻长堤,
前临清渠,
百木几于万株,
流水周于舍下。
有观阁池沼,
多养鱼鸟。
家素习技,
颇有秦赵之声。
出则以游目弋钓为事,
入则有琴书之娱。
又好服食咽气,
志在不朽,
慠然有凌云之操。
欻复见牵羁,
婆娑于九列;
困于人间烦黩,
常思归而永叹。
寻览乐篇,
有思归引,
傥古人之情,
有同于今,
故制此曲。
此曲有弦无歌,
今为作歌辞,
以述余怀。
恨时无知音者,
令造新声而播于丝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