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四 第 1a 页
皇朝文鉴卷第三十四
制
除赵普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
贤殿大学士制
除吕蒙正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平章事
制 李 沆
除文彦博判大名府制 欧阳 脩
除皇弟允初感德军节度使制
欧阳 脩
封皇弟九女福安公主制 欧阳 脩
卷三十四 第 1b 页
除皇兄允弼武康军节度使制
宋 祁
除皇弟允迪安静军节度使制
宋 祁
立皇太子制 张 方平
除皇兄宗谔保静军节度使制
张 方平
除韩琦守司徒兼侍中镇安武胜等军节
度使制 张 方平
除吕公弼枢密使检校太傅制
卷三十四 第 2a 页
张 方平
除李昭亮殿前副都指挥使宁武军节度
使制 张 方平
除曾公亮检校太傅充枢密使制
胡 宿
除王德用枢密使制 胡 宿
祁国长公主进封卫国长公主制
司马 光
立皇后高氏制 范 镇
曾公亮加恩制 范 镇
卷三十四 第 2b 页
除富弼枢密使制 范 镇
兖国公主降沂国公主制 范 镇
韩琦加恩制 王 安石
李璋加恩制 王 安石
皇伯祖威德军节度使荣国公承亮加恩
制 王 安石
李日尊加恩制 王 安石
除赵普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集贤殿大学士制
闳散同功归马遂隆于周道萧张叶力断蛇因肇
卷三十四 第 3a 页
于汉基必资佐命之臣以辅兴王之业推忠恊谋
佐理功臣枢密使光禄大夫检校太保兼御史大
夫上柱国天水县开国伯赵普功参缔造业茂经
纶禀象纬之淳精契风云之良会洎赞枢机之务
屡陈帷幄之谋沃心方伫于嘉猷调鼎宜膺于大
用俾践台衡之位仍兼书殿之荣尔其罄乃一心
熙予庶绩君臣相正勿忘献纳之规夙夜在公勉
致隆平之化往服休命无愧前修
除吕蒙正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平章
事制 李 沆
卷三十四 第 3b 页
天道无私日月星辰助其照皇王不宰股肱辅弼
代其工所以端拱守成垂衣制理永建丕平之景
运遐追三代之令猷其有业茂经纶才推谨厚参
大政而已淹星岁秉至公而无舍寅昏宜颁出綍
之殊恩俾正持衡之重柄爰择刚日特降命书推
忠佐理功臣朝散大夫给事中参知政事柱国东
平郡开国男吕蒙正四气均和五行钟秀有济时
之略辅之以温恭挺命世之才守之以循默爰睹
舜旌之进善遂指魏阙以来仪临轩睹敏赡之能
射策见纵横之略暨兹登用益著谟明公忠推社
卷三十四 第 4a 页
稷之臣凝重见庙堂之器眷兹大体久郁具瞻屡
宣作砺之功克懋秉钧之绩别锡褒功之美号仍
升驭贵之崇阶勋籍增荣井田加赋预列侯之峻
爵同大利之计书顾优恩之在兹谅名器之无假
于戏云从龙而风从虎今也其时启乃心而沃朕
心必求诸道尔宜周旋庶政佐佑眇躬缓兹宵旰
之忧翊我隆平之运同厎于道岂不美欤
除文彦博判大名府制 欧阳 脩
朕惟将相之崇资是为文武之极选隆其名器所
以重朝廷列于蕃宣所以屏王室矧乃居留之任
卷三十四 第 4b 页
必属老成之人爰择刚辰敷告有位具官文彦博器
闳而厚识粹而明学得其方通古今而知要才周于
物适大小以惟宜自奋发于声猷早更扬于中外
居则参裨乎国论出则宣畅乎皇威两践台司首
当柄用贤愚式序举百职以咸修纲纪甚明赞万
几而至悉自恳避钧衡之任出司管钥之严逮此
逾时蔚然休问眷言邦哲实简予衷是用更其拥
节之荣委以别京之重劲兵所宿是资总制之权
雅俗惟淳兼赖抚绥之政于戏与国同体是谓股
肱之良惟民具瞻方隆师尹之望顾我旧德岂烦
卷三十四 第 5a 页
训辞往其钦哉祗服休命
除皇弟允初依前检校尚书右仆射充
感德军节度使加食邑食实封馀如故
制 欧阳 脩
爵赏当功则为善之劝广名器不假则至公之道
存然而隆恩睦亲所以厚乎风俗建侯作屏所以
捍于王家非余敢私乃国旧典具官允初质性纯
茂禀乎天姿学问发明由于师训维我叔父时为
贤王缅怀遗烈之存属乃克家之善自被蕃宣之
寄久参朝请之联宜从留务之繁进委临戎之重
卷三十四 第 5b 页
节髦并建井赋兼增佥谋克谐宠数惟渥于戏干
戈卫社内有宣勤夙夜之臣甲胄在躬外有奋力
行伍之将尔其念宴安之怀毒知富贵之难居戒
损于满而罔敢自骄劳身以谦而克保其位无忘
勖励往服恩荣
封皇弟九女福安公主制
欧阳 脩
朕稽有国之彝章著皇女之称谓取其主以同姓
所以见王体之尊必也锡之美名所以彰礼命之
宠载涓吉日敷告在廷皇弟九女岐嶷之姿有生
卷三十四 第 6a 页
知之异禀柔顺之质得天性之自然方严保傅之
规以养肃雍之德俾遵旧典褒以徽章嘉乃妙龄
盛哉仪服考佥言而惟允非予意之敢私于戏隆
仁恩以厚亲兹惟教爱习图史而循法繄乃夙成
祗若训言往膺涣渥
除皇兄允弼武康军节度使加食邑食
实封制 宋 祁
朕惟一二兄弟屏捍吾家每推骨肉之爱以强本
根之托矧在迩属早休厥声适及刚辰进膺异数
具官允弼甚德而度参仁以和居贵而罔流心训
卷三十四 第 6b 页
恭而远祗悔间陪郊献佐庀宗司抑抑攸仪举皆
率履绰绰斯𥙿内无违言成予叙亲时乃脩职比
者虽疏王爵未厌宠名宜停后务之繁俾领元戎
之制增食爰赋兼实干封于戏盘石而宗寄莫重
焉捍城于国义莫先焉可壮非猷可顺非迪仍辍
就藩之远姑隆绥族之恩往惟懋哉显对嘉命
除皇弟允迪安静军节度使加食邑实
封制 宋 祁
朕闻立爱莫先于亲繁支实庇其本每念攸训匪
伊异人用推序之典期光夹辅之体具官允
卷三十四 第 7a 页
迪承焘天祏衍庆宸莩举动严方趋古闲敏思长
富贵之守寖肄朝夕之虔向留使华允穆公路顷
以王邸殂谢予怀悼惊念其构堂眷深桥梓维城
有寄墨绖还朝载隆近属之恩俾领中军之节仍
增邑食且实户封于戏乃考之忠勋四邦是式乃
兄之光宠十乘有仪尔偕厥荣毋或兹忝钦即殊
奖祗励远猷
立皇太子制 张 方平
维我 祖宗继天统业积有功德克享上帝之心
肆其子孙永承百世之祀朕祗纂谟烈详览古今
卷三十四 第 7b 页
繄崇建于元良实保安于国本上尊宗庙孝无大
于奉先下庇生民教莫逾于居正式宣显册敷告
万邦皇长子具官英粹日跻中和自至仁义
充涵之美言动惟时礼乐交错之华威仪可象抑
畏疏封之重敏修典学之勤亦既多闻足当大受
是宜诞膺徽命肇启储闱懋升明两之辉益广在
三之道非余私于尔惟天祐于余家衍宝祚
之灵长成寰区之庆赖往慎厥德以答扬我列圣
之光训不曰休哉可立为皇太子有司择日备礼
册命施行
卷三十四 第 8a 页
除皇兄宗谔保静军节度使制
张 方平
朕惟前王懿德治古旧章必隆蕃屏之亲以穆怀
柔之体矧居迩属夙著令名宜揆刚辰诞扬休命
皇兄具官宗谔甚德而度参仁以和近雅不流绎
如钟吕之正内明自照莹若圭璋之温率履无违
在宗有𥙿特推恩典之异聿示表仪之光锡尔骍
旄属之瑞节时庸褒叙式昭宠嘉于戏祗畏者保
身之永图恭俭者有家之长业事近效远罔或忽
诸往惟钦哉尚克终誉
卷三十四 第 8b 页
除韩琦守司徒兼侍中镇安武胜等军
节度使制 张 方平
朕光宅万邦肇新骏命正权纲之远御审名器之
大方眷予宗臣特崇异数以表图勋之重用昭报
礼之隆爰揆刚辰诞扬赞册具官韩琦宣昭贤业
熙亮天工光翊三朝咸有一德材周五则之用体
备四时之和社稷是经文武惟宪在成功而弗处
实有大以能谦荐上奏封恳辞政柄顾倚毗之厚
诏谕数颁而精恳之坚辞诚难夺增宠上阶之峻
特开两镇之崇蔽自朕心事非旧典当盛辰而均
卷三十四 第 9a 页
逸望故里以荣归大业甚明休灵殊渥于戏臣行
其志兹为自得之全君笃于恩深惜老成之去无
安帅节之乐犹待衮衣之还乃情本朝遐不谓矣
除吕公弼枢密使检校太傅制
张 方平
本朝之制地分二府之严执政之臣共干庶邦之
重文武承式兵民是图属在贤明总司使职诞敷
明制扬告大廷具官吕公弼器缊纯明机灵精远
瑰材任重中广厦之栋梁雅音自和合清庙之琴
瑟登贰枢机之密洽闻议虑之长屡陈忧国之言
卷三十四 第 9b 页
多发便时之策深明王体有简朕心宜升帝傅之
崇以正本兵之任爰田增赋真食衍封名器益隆
典章允穆于戏信而能用尝思明哲之难知无不
为期尽臣邻之益祗若休命以赞大猷
除李昭亮殿前副都指挥使宁武军节
度使制 张 方平
外拥节旄方镇元戎之重内司禁卫太微上将之
雄匪时英材畴若嘉命图用亲率宜扬大庭具官
李昭亮诚禀忠淳风力敏给世载其德有狐赵之
旧勋文定厥祥乃姜任之高姓早阶华显允蹈中
卷三十四 第 10a 页
和入从法从之华出领翰垣之要属以军政契于
士心训抚有方简稽允肃眷殿岩之离卫悉王旅
之选锋典兹中权职在圻父特赐节旄之命爰将
注意之隆峻以等威统诸环列于戏斋钺所付是
为王之爪牙兰锜之严实曰予之心膂勉旃诚报
茂对宠休
除曾公亮检校太尉充枢密使制
胡 宿
经远虑微必慎制兵之术折冲消难亦资画策之
臣是宪枢躔聿崇使号盖政谟之攸寄匪耆哲而
卷三十四 第 10b 页
莫居适得其人诞敷厥命具官曾公亮风业硕茂
志虑深纯学多贯于前言性颇修于中道有方重
之德可以抳躁而镇浮有明达之材可以造几而
成务尝讲劝于左右亦召置于禁严博我训言代
予明命间请临于寰辅遄擢典于京师咸有治功
遂闻政本通明练于百物参知穆于群言贰公之
司久陪于论道内密之任宜正于筦枢仍加传导
之名更益陪之数崇阶驭贵真食衍封并示
宠章式旌殊礼于戏典机之任莫慎乎微击柝之
言盖取于豫勿谓承平之久益思备禦之深祗服
卷三十四 第 11a 页
斯言往践乃位
除王德用依前检校太师同中书门下
平章事兼群牧制置使充枢密使河阳
三城节度使加食邑实封仍改赐功臣
制 胡 宿
内枢之地上范于斗宫前箸之筹参寄于人杰以
经常武之事是号本兵之司图冠厥名畴总予务
乃眷元侯之长早崇右府之联爰择刚辰复还旧
物具官王德用志怀果烈风槩沉雄通于奇正之
谋居然英杰之气春秋阅礼韫义府以惟深甲令
卷三十四 第 11b 页
书忠载世家而有旧比膺推毂荐历干城先十乘
以临戎长万夫而观政德刑具举威惠参施能名
播于外夷沉机隐于敌国向咨俊望擢典繁机翼
济事功迪宣忠力孚乃诚而匪懈研诸虑以惟微
旋均基宥之劳亟树藩宣之治蹈险夷而一致服
忠孝而两全简在朕心洽于朝听是用升凤池之
宠秩联虎节之荣章倚殿辅邦用陪京室属右枢
之阙职咨群岳以择材佥曰汝贤宜弼予治盖天
子二老出以居方伯之尊寰内诸侯入则处公卿
之任抑惟曩制举是隆名用起壮猷使纂旧服仍
卷三十四 第 12a 页
峻云台之号兼增井牧之封式厚耆英有加名数
于戏枢机发令制戎事以惟艰樽俎折冲经人谋
而匪易往慎乃位益思其忠
祁国长公主进封卫国长公主制
司马 光
帝妹中行易象赞其元吉王姬下嫁召南美其肃
雍命服亚正后之尊主礼用上公之贵宠光之盛
谁昔而然矧同气之至亲推异数而何爱
祁国长公主席灵长之绪承浚哲之祥禀乾坤之
粹和钟日月之明润渊懿可度柔嘉有章志女功
卷三十四 第 12b 页
而忘劳承师教而不倦今玉笄在首厌翟戒涂方
结帨于皇家将执笲于士族宜疏沫土之邑
俾适富平之孙庸展茂恩诞孚醲化于戏琴瑟静
好式昭和乐之音雷风顺承是为常久之道勿以
夫家之平素有亏妇德之听从祗服训词永绥福
履
立皇后高氏制 范 镇
天子之有后如天之与地惠养万物如日之与月
临照四方苟称号之弗崇则臣民之安仰京兆郡
君高氏生阀阅之后而不自矜大处富贵之习而
卷三十四 第 13a 页
能安素约服在藩邸宜于室家肆朕缵承嘉乃辅
佐惟长乐之奉养左右不可不虔惟六宫之表仪
晨夕不可不肃爰正轩星之位以为国风之倡举
是典册告于治朝于戏拜教所基人伦兹重涂山
启夏太任兴周勤劳一时焜耀万世乃其总笄栉
纵日侍慈颜衡紞纮綖时承宗祝庶几天下之俗
知我门中之私
曾公亮加恩制 范 镇
朕观前世之载考宗祀之文周汉旧章残缺无次
王郑异说杂互莫同大抵奉亲以严率民以孝交
卷三十四 第 13b 页
神明于合莫厚风俗之本原具官曾公亮执礼蹈
方刺经援古燮均大化固已治平制定多仪又皆
节适四时之气其和见于豆笾九州之力其精在
于玉帛使朕得昭升 烈考裒对上灵诚意所通
顾飨如答惟时显相宜有褒嘉峻阶级所以明等
威崇表号所以懋功赏陪多赋流衍真封于
大典越熙至恩胥暨惟裁成辅相以遂万物之
宜惟同寅恊恭以收庶工之效庸昭况施永乂基
图
除富弼枢密使制 范 镇
卷三十四 第 14a 页
兵布于天下而至众故统之有本元谋出于堂上
而无穷故资之于明哲是以基于静密式畅远猷
始乎几微能成大务若时付卑兹谓剧艰前推忠
恊谋同德守正佐理功臣特进行礼部尚书同中
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兼译经
润文使上柱国河南郡开国公富弼文武相资柔
刚并适诚贯金石材隆栋梁往在 先朝尝为上
宰至言无隐精虑有开方国计之是毗以亲丧而
遽去况夫西汉而下巨唐以还讫于 本朝凡厥
公相率就起复以为权宜而卿固执礼经恳辞恩
卷三十四 第 14b 页
诏三年始事四海具瞻再炳台符之文兼崇枢极
之任重陪多赋庸示褒章于戏天命甚难神器至
重始初缵绍正赖经纶幸元老之聿来偕众贤之
同济庶几凉德罔累庆图
兖国公主降沂国公主制
范 镇
陈车服之等所以见王姬之尊启脂泽之封所以
昭帝女之宠兹惟亲爱之攸属时乃化风之所关
苟不能安谐于厥家则何以观示于流俗兖国公
主生而甚惠朕所钟怜故于外家之近亲以求副
卷三十四 第 15a 页
车之善配而保傅无状闺门失欢历年于兹生事
弗顺达于闻听深所骇惊虽然恩义之常人所难
断至于赏罚之际朕安敢私宜告大庭降从下国
于戏惟肃雍以成美德惟柔顺以辑令名乃其恪
思庶永来福
韩琦加恩制 王 安石
朕祗率旧章肇称吉礼对越天地具获灵明之歆
相维公卿并膺休显之赐其孚大号以宠元勋推
诚保德崇仁守正恊恭赞治亮节佐运翊戴功臣
淮南节度扬州管内观察处置营田等使开府仪
卷三十四 第 15b 页
同三司守司徒检校太师兼侍中行扬州大都督府
长史上柱国魏国公食邑一万三千七百户食实
封五千户韩琦躬受伟材出陪熙运保兹天子进
无浮实之名正是国人退有顾言之行开朝廷之
两社揉方域之万邦辰猷具臧器宝加重中辞机
轴之要外即蕃屏之安衡紞纮綖备三公服饰之
盛櫜兜戟纛兼大将威仪之多序绩既崇脩方弥
谨恊成宗祀之礼豫有显助之劳肆衍本封申加
美称于戏恩典徽数所以旌帝臣明德茂功所以
奖王室往惟励翼服此褒嘉
卷三十四 第 16a 页
李璋加恩制 王 安石
若昔大猷绍天明命必有献享之礼作民恭先必
有褒嘉之恩自国贵始翊卫功臣奉宁军节度使
郑州管内观察处置河堤等使光禄大夫检校司
空持节郑州诸军事郑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国
平原郡开国公食邑四千三百户食实封一千户李璋
世载忠善躬服俭勤以后家之洪支为帝室之隆
栋入总营卫则兵师无哗出乘蕃维则吏属不怠
近付京都之籥外更方镇之旄贡职惟脩祀仪获
考进加功号申衍邑封以畴服采之勤以恊劝劳
卷三十四 第 16b 页
之典于戏贵富有危溢之可戒禄位匪侈骄之与
期图惟庆誉之终尚恊龙光之施
皇伯祖威德军节度使荣国公承亮加
恩制 王 安石
朕祼献庙堂燎禋郊丘内蒙 祖考之居歆外获
神祇之顾飨嘉我近属与有陪辅之劳扬于大庭
使膺褒显之福具官承亮德义自表爵齿兼尊魁
然肃艾之材尚矣神灵之胄世承厥庆有跗萼之
芬华朝赖以宁若翰藩之严密乃相肆祀实绥思
成进加奠食之封申赐诏功之号于戏孝恭可以
卷三十四 第 17a 页
仪宗室信厚可以化邦人匪时亲贤孰朕承翼往
肩宠奖尚恊荣怀
李日尊加恩制 王 安石
朕绍膺骏命稽用上仪祗事郊宫并受三神之福
推恩方夏外交四表之欢告于有司锡是在服推
诚保节同德守正顺化翊戴功臣靖海军节度观
察处置等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李日尊躬怀德
善世济忠勤奠兹南邦居有捍城之效卫我中国
使无疆场之虞赐之大将之旄胙之真王之爵往
践厥位知欣戴于宠章来献其琛用恊成于熙事
卷三十四 第 17b 页
陪采邑褒进文阶载加真食之封式允懋功
之典于戏人之所助惟怙冒于王灵国以永存顾
循守于侯度率时新命保乃旧邦
皇朝文鉴卷第三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