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十七 第 1a 页 WYG0126-0194a.png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礼记义疏卷六十七
中庸第三十一之二
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
其人亡则其政息
郑氏康成曰方版也策简也息犹灭也
孔氏颖达曰哀公至一也此一节明哀公问政于孔
子孔子答以为政之道在于取人脩身并明达道有
卷六十七 第 1b 页 WYG0126-0194b.png
五行之者三今各随文解之 文武之道布在方策
者言文王武王为政之道皆布列在于方牍简策
其人存则其政举者虽在方策其事久远此广陈为
政之道其人谓贤人举犹行也存谓道德存在也若
得其人道德存在则能兴行政教故云举也 其人
亡则其政息者息灭也其人若亡谓道德灭亡不能
兴举于政教若位无贤臣政所以灭绝也
朱子曰哀公鲁君名蒋 方版也策简也息犹灭也
卷六十七 第 2a 页 WYG0126-0195a.png
有是君有是臣则有是政矣
人道敏政地道敏树
郑氏康成曰敏犹勉也树谓殖草木也人之无政若
地无草木矣敏或为谋
孔氏颖达曰人道敏政者敏勉也言为人君当勉力
行政 地道敏树者树殖草木也言为地之道亦勉
力生殖也人之无政若地无草木地既无心云勉力
者以地之生物无倦似若人勉力行政然也
卷六十七 第 2b 页 WYG0126-0195b.png
夫政也者蒲卢也
郑氏康成曰蒲卢蜾蠃谓土蜂也诗曰螟蛉有子蜾
蠃负之螟蛉桑虫也蒲卢取桑虫之子去而变化之
以成为巳子政之于百姓若蒲卢之于桑虫然
孔氏颖达曰夫政也者蒲卢也蒲卢取桑虫之子以
为巳子善为政者化养他民以为巳民若蒲卢然也
朱子曰敏速也蒲卢沈括以为蒲苇是也以人立政
卷六十七 第 3a 页 WYG0126-0195c.png
犹以地种树其成速矣而蒲苇又易生之物其成尤
速也言人存政举其易如此
故为政在人
郑氏康成曰在于得贤人也
孔氏颖达曰故为政在人言君行善政则民从之故
欲为善政者在于得贤人也
取人以身脩身以道脩道以仁
郑氏康成曰取人以身言明君乃能得人
卷六十七 第 3b 页 WYG0126-0195d.png
孔氏颖达曰取人以身明君欲取贤人先以脩正己
身则贤人至也 脩身以道言欲脩正其身先须行
于道德也 脩道以仁者言欲脩道德必须先脩仁
义
朱子曰此承上文人道敏政而言也为政在人家语
作为政在于得人语意尤备人谓贤臣身指君身道
者天下之达道仁者天地生物之心而人得以生者
所谓元者善之长也言人君为政在于得人而取人
卷六十七 第 4a 页 WYG0126-0196a.png
之则又在脩身能仁其身则有君有臣而政无不举
矣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
贤之等礼所生也
郑氏康成曰人也读如相人偶之人以人意相存问
之言
孔氏颖达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者仁谓仁恩相亲
偶也言行仁之法在于亲偶欲亲偶疏人先亲己亲
卷六十七 第 4b 页 WYG0126-0196b.png
然后比亲及疏故云亲亲为大 义者宜也尊贤为
大宜谓于事得宜即是其义故云义者宜也若欲于
事得宜莫过尊贤故云尊贤为大 亲亲之杀尊贤
之等礼所生也者五服之节降杀不同是亲亲之衰
杀公卿大夫其爵各异是尊贤之等礼者所以辨明
此上诸事故云礼所生也
朱子曰人指人身而言具此生理自然便有恻怛慈
爱之意深体味之可见宜者分别事理各有所宜也
卷六十七 第 5a 页 WYG0126-0196c.png
礼则节文斯二者而巳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
郑氏康成曰此句其属在下著脱误重在此
孔氏颖达曰在下位不获乎上者郑谓此句应在下
章著脱误重在此耳
朱子曰郑氏曰此句在下误重在此
故君子不可以不脩身思脩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
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卷六十七 第 5b 页 WYG0126-0196d.png
郑氏康成曰言脩身乃知孝知孝乃知人知人乃知
贤不肖知贤不肖乃知天命所保佑
孔氏颖达曰故君子不可以不脩身思脩身不可以
不事亲言思念脩身之道必先以孝为本故云不可
以不事亲 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既思事亲不可
不先择友取人也 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欲思择
人必先知天时所佑助也谓人作善降之百祥作不
善降之百殃当舍恶脩善也
卷六十七 第 6a 页 WYG0126-0197a.png
朱子曰为政在人取人以身故不可以不脩身脩身
以道脩道以仁故思脩身不可以不事亲欲尽亲亲
之仁必由尊贤之义故又当知人亲亲之杀尊贤之
等皆天理也故又当知天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
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
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郑氏康成曰达者常行百王所不变也
卷六十七 第 6b 页 WYG0126-0197b.png
孔氏颖达曰五者天下之达道也五者谓君臣父子
夫妇昆弟朋友之交皆是人间常行道理事得开通
故云达道也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言知仁
勇人所常行在身为德故云天下之达德也 言百
王用此三德以行五道五事为本故云道三者为末
故云德若行五道必须三德无知不能识其理无仁
不能安其事无勇不能果其行故必须三德也所以
行之者一也言百王以来行此五道三德其义一也
卷六十七 第 7a 页 WYG0126-0197c.png
今古不变也
朱子曰达道者天下古今所共由之路即书所谓五
典孟子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
序朋友有信是也知所以知此也仁所以体此也勇
所以强此也谓之达德者天下古今所同得之理也
一则诚而巳矣达道虽人所共由然无是三德则无
以行之达德虽人所同得然一有不诚则人欲閒之
而德非其德矣程子曰所谓诚者止是诚实此三者
卷六十七 第 7b 页 WYG0126-0197d.png
三者之外更别无诚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郑氏康成曰困而知之谓长而见礼义之事己临之
而有不足乃始学而知之此达道也
孔氏颖达曰或生而知之谓天生自知也 或学而
知之谓因学而知之 或困而知之谓临事有困由
学乃知 及其知之一也言初知之时其事虽别既
卷六十七 第 8a 页 WYG0126-0198a.png
知之后并皆是知故云及其知之一也
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
也
郑氏康成曰利谓贪荣名也勉强耻不若人
孔氏颖达曰或安而行之谓无所求为安静而行之
或利而行之谓贪其利益而行之行此五事得其
荣名于巳无害则利而行之也故论语云知者利仁
是也 或勉强而行之或畏惧罪恶勉力自强而行
卷六十七 第 8b 页 WYG0126-0198b.png
之 及其成功一也虽行之有异及其所行成功是
一也言皆得成功矣皇氏云所知所行谓上五道三
德今谓百行皆然非唯三五而已也
朱子曰知之者之所知行之者之所行谓达道也以
其分而言则所以知者知也所以行者仁也所以至
于知之成功而一者勇也以其等而言则生知安行
者知也学知利行者仁也困知勉行者勇也盖人性
虽无不善而气禀有不同者故闻道有蚤莫行道有
卷六十七 第 9a 页 WYG0126-0198c.png
难易然能自强不息则其至一也吕氏曰所入之涂
虽异而所至之域则同此所以为中庸若乃企生知
安行之资为不可几及轻困知勉行谓不能有成此
道之所以不明不行也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
则知所以脩身知所以脩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
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卷六十七 第 9b 页 WYG0126-0198d.png
郑氏康成曰言有知有仁有勇乃知脩身则脩身以
此三者为基
孔氏颖达曰子曰至家矣前文夫子答哀公为政须
脩身知人行五道三德之事此以下夫子更为哀公
广说脩身治天下之道有九种常行之事又明脩身
在于至诚若能至诚所以赞天地动蓍龟也博厚配
地高明配天各随文解之此一节覆明上生而知之
学而知之困而知之 好学近乎知者覆前文或学
卷六十七 第 10a 页 WYG0126-0199a.png
而知之若能好学无事不知故云近乎知也 力行
近乎仁者此覆前文或利而行之以其勉力行善故
近乎仁也 知耻近乎勇者覆前文困而知之及勉
强而行之以其知自羞耻勤行善事不避危难故近
乎勇也前经生而知之不覆说者生知自然合圣故
不须覆说也
朱子曰此言未及乎达德而求以入德之事通上文
三知为知三行为仁则此三近者勇之次也吕氏曰
卷六十七 第 10b 页 WYG0126-0199b.png
愚者自是而不求自私者徇人欲而忘返懦者甘为
人下而不辞故好学非知然足以破愚力行非仁然
足以忘私知耻非勇然足以起懦 斯三者指三近
而言人者对己之称天下国家则尽乎人矣言此以
结上文脩身之意起下文九经之端也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脩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
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
也
卷六十七 第 11a 页 WYG0126-0199c.png
郑氏康成曰体犹接纳也子犹爱也远人蕃国之诸
侯也
孔氏颖达曰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者此夫子为哀
公说治天下国家之道有九种常行之事论九经之
次目也 体群臣也者体谓接纳言接纳群臣与之
同体也 子庶民也者谓子爱庶民也 来百工也
者谓招来百工也
朱子曰经常也体谓设以身处其地而察其心也子
卷六十七 第 11b 页 WYG0126-0199d.png
如父母之爱其子也柔远人所谓无忘宾旅者也此
列九经之目也吕氏曰天下国家之本在身故脩身
为九经之本然必亲师取友然后脩身之道进故尊
贤次之道之所进莫先其家故亲亲次之由家以及
朝廷故敬大臣体群臣次之由朝廷以及其国故子
庶民来百工次之由其国以及天下故柔远人怀诸
侯次之此九经之序也视群臣犹吾四体视百姓犹
吾子此视臣视民之别也
卷六十七 第 12a 页 WYG0126-0200a.png
脩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
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
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
之
郑氏康成曰不惑谋者良也不眩所任明也
孔氏颖达曰脩身则道立者此一经覆说行九经则
致其功用也脩身则道立者谓脩正其身不为邪恶
则道德兴立也 尊贤则不惑者以贤人辅弼故临
卷六十七 第 12b 页 WYG0126-0200b.png
事不惑所谋者善也 敬大臣则不眩者眩亦惑也
以恭敬大臣任使分明故于事谓不惑前文不惑谋国
家大事此云不眩谓谋国家众事但所谋之事大小有
殊所以异其文 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者群臣虽
贱而君厚接纳之则臣感君恩故为君死于患难是
报礼重也 子庶民则百姓劝子爱也言爱民如子
则百姓劝勉以事上也 来百工则财用足百工兴
财用也君若赏赉招来之则百工皆自至故国家财
卷六十七 第 13a 页 WYG0126-0200c.png
用丰足 柔远人则四方归之远谓蕃国之诸侯四
方则蕃国也 怀诸侯则天下畏之怀安抚也君若
安抚怀之则诸侯服从兵强土广故天下畏之
朱子曰此言九经之效也道立谓道成于己而可为
民表所谓皇建其有极是也不惑谓不疑于理不眩
谓不迷于事敬大臣则信任专而小臣不得以閒之
故临事而不眩也来百工则通功易事农末相资故
财用足柔远人则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于其涂故
卷六十七 第 13b 页 WYG0126-0200d.png
四方归怀诸侯则德之所施者博而威之所制者广
矣故曰天下畏之
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脩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
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
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
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廪称事所以劝百
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
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
卷六十七 第 14a 页 WYG0126-0201a.png
也
郑氏康成曰同其好恶不特有所好恶于同姓虽恩
不同义必同也尊重其禄位所以贵之不必授以官
守天官不可私也官盛任使大臣皆有属官所任使
不亲小事也忠信重禄有忠信者重其禄也时使使
之以时日省月试考校其成功也既读为饩饩廪稍
食也稿人职曰乘其事考其弓弩以下上其食
卷六十七 第 14b 页 WYG0126-0201b.png
孔氏颖达曰齐明至侯也此一节说行九经之法
齐明盛服者齐谓整齐明谓严明盛服谓正其衣冠
是脩身之体也此等非礼不动是所以劝脩身 尊
卷六十七 第 15a 页 WYG0126-0201c.png
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者尊其位谓
授以大位重其禄谓重多其禄但崇重而己不可任
以职事同其好恶好谓庆赏恶谓诛罚言于同姓既
有亲疏恩亲虽不同义必须等故不特有所好恶
劝亲亲也者尊位重禄以勉之同其好恶以励之是
劝亲亲也 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官盛谓官之
盛大有属臣者当令任使属臣不可以小事专劳大
臣大臣怀德故云所以劝大臣也 日省月试既廪
卷六十七 第 15b 页 WYG0126-0201d.png
称事所以劝百工也既廪谓饮食粮廪也言在上每
日省视百工功程每月试其所作之事又饮食粮廪
称当其事功多则廪厚功少则饩薄是所以劝百工
也 治乱持危者诸侯国内有乱则治讨之危弱则
扶持之 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厚往谓诸侯
还国王者以其财贿厚重往报之薄来谓诸侯贡献
使轻薄而来如此则诸侯归服故所以怀诸侯也
朱子曰此言九经之事也官盛任使谓官属众盛足
卷六十七 第 16a 页 WYG0126-0202a.png
任使令也盖大臣不当亲细事故所以优之者如此
忠信重禄谓待之诚而养之厚盖以身体之而知其
所赖乎上者如此也既读曰饩饩禀稍食也称事如
周礼稿人职曰考其弓弩以上下其食是也往则为
之授节以送之来则丰其委积以迎之朝谓诸侯见
于天子聘谓诸侯使大夫来献王制比年一小聘三
年一大聘五年一朝厚往薄来谓燕赐厚而纳贡薄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凡事豫则立
卷六十七 第 16b 页 WYG0126-0202b.png
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
疚道前定则不穷
郑氏康成曰一谓当豫也跲踬也疚病也人不能病
之
孔氏颖达曰凡为至不穷此一节明前九经之法唯
在豫前谋之故云所以行之者一也一谓豫也 言
卷六十七 第 17a 页 WYG0126-0202c.png
前定则不跲者按字林云跲踬也踬谓行倒踬也将
欲𤼵言能豫前思定然后出口则言得流行不有踬
蹶也 事前定则不困者困乏也言欲为事之时先
须豫前思定则临事不困 行前定则不疚者疚病
也言欲为行之时豫前思定则行不疚病 道前定
则不穷者言欲行道之时豫前谋定则道无穷也
朱子曰一者诚也一有不诚则是九者皆为虚文矣
此九经之实也 凡事指达道达德九经之属豫素
卷六十七 第 17b 页 WYG0126-0202d.png
定也跲踬也疚病也此承上文言凡事皆欲先立乎
诚如下文所推是也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
郑氏康成曰获得也言臣不得于君则不得居位治
民
孔氏颖达曰在下至身矣此明为臣为人皆须诚信
于身然后可得之事 在下位不获乎上者获得也
言人臣处在下位不得于君上之意则不得居位以
卷六十七 第 18a 页 WYG0126-0203a.png
治民故云民不可得而治矣
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
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
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郑氏康成曰言知善之为善乃能行诚
孔氏颖达曰𫉬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𫉬乎上矣
者言臣欲得君上之意先须有道德信著朋友若道
德无信著乎朋友则不得君上之意矣言欲得上意
卷六十七 第 18b 页 WYG0126-0203b.png
先须信乎朋友也 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
乎朋友矣者言欲行信著于朋友先须有道顺乎其
亲若不顺乎其亲则不信乎朋友矣 顺乎亲有道
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者言欲顺乎亲必须有道
反于己身使有至诚若身不能至诚则不能顺乎亲
矣 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者言欲行至
诚于身先须有道明乎善行若不明乎善行则不能
至诚乎身矣言明乎善行始能至诚乎身能至诚乎
卷六十七 第 19a 页 WYG0126-0203c.png
身始能顺乎亲顺乎亲始能信乎朋友信乎朋友始
能得君上之意得乎君上之意始得居位治民也
朱子曰此又以在下位者推言素定之意反诸身不
诚谓反求诸身而所存所𤼵未能真实而无妄也不
明乎善谓未能察于人心天命之本然而真知至善
之所在也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
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卷六十七 第 19b 页 WYG0126-0203d.png
郑氏康成曰言诚者天性也诚之者学而诚之者也
因诚身说有大至诚
孔氏颖达曰诚者至者也前经欲明事君先须身有
至诚此经明至诚之道天之性也则人当学其至诚
之性是上天之道不为而诚不思而得若天之性自
然信著四时是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也者然人能
卷六十七 第 20a 页 WYG0126-0204a.png
勉力学此至诚是人之道也不学则不得故云人之
道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者
此覆说上文诚者天之道也唯圣人能然谓不勉励
而自中当于善不思虑而自得于善从容閒暇而自
中乎道以圣人性合于天道自然故云圣人也 诚
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此覆说上文诚之者人之
道也谓由学而致此至诚谓贤人也言选择善事而
坚固执之行之不已遂致至诚也
卷六十七 第 20b 页 WYG0126-0204b.png
朱子曰此承上文诚身而言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
理之本然也诚之者未能真实无妄而欲其真实无
妄之谓人事之当然也圣人之德浑然天理真实无
妄不待思勉而从容中道则亦天之道也未至于圣
则不能无人欲之私而其为德不能皆实故未能不
思而得则必择善然后可以明善未能不勉而中则
必固执然后可以诚身此则所谓人之道也不思而
得生知也不勉而中安行也择善学知以下之事固
卷六十七 第 21a 页 WYG0126-0204c.png
执利行以下之事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
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
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
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
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郑氏康成曰此劝人学诚其身也果犹决也
卷六十七 第 21b 页 WYG0126-0204d.png
孔氏颖达曰博学至必强此一经申明上经诚之者
择善而固执之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者谓身
有事不能常学习常须勤力学之措置也言学不至
于能不措置休废必待能之乃巳也以下诸事皆然
此一句覆上博学之也 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
覆上审问之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覆上慎思
之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覆上明辨之也有弗
行行之弗笃弗措也覆上笃行之也 人一能之已
卷六十七 第 22a 页 WYG0126-0205a.png
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谓他人性识聪敏一学则能
知之巳当百倍用功而学使能知之言己加心精勤
之多恒百倍于他人也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
柔必强果谓果决也若决能为此百倍用功之道识
虑虽复愚弱而必至明强此劝人学诚其身也
朱子曰此诚之之目也学问思辨所以择善而为知
学而知也笃行所以固执而为仁利而行也程子曰
五者废其一非学也 君子之学不为则己为则必
卷六十七 第 22b 页 WYG0126-0205b.png
要其成故常百倍其功此困而知勉而行者也勇之
事也 明者择善之功强者固执之效吕氏曰君子
所以学者为能变化气质而已德胜气质则愚者可
进于明柔者可进于强不能胜之则虽有志于学亦
愚不能明柔不能立而己矣盖均善而无恶者性也
人所同也昏明强弱之禀不齐者才也人所异也诚
之者所以反其同而变其异也夫以不美之质求变
而美非百倍其功不足以致之今以卤莽灭裂之学
卷六十七 第 23a 页 WYG0126-0205c.png
或作或辍以变其不美之质及不能变则曰天质不
美非学所能变是果于自弃其为不仁甚矣 右第
二十章此引孔子之言以继大舜文武周公之绪明
其所传之一致举而措之亦犹是耳盖包费隐兼小
大以终十二章之意章内语诚始详而所谓诚者实
此篇之枢纽也又按孔子家语亦载此章而其文尤
详成功一也之下有公曰子之言美矣至矣寡人实
固不足以成之也故其下复以子曰起答辞今无此
卷六十七 第 23b 页 WYG0126-0205d.png
问辞而犹有子曰二字盖子思删其繁文以附于篇
而所删有不尽者今当为衍文也博学之以下家语
无之意彼有阙文抑此或子思所补也与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郑氏康成曰自由也由至诚而有明德是圣人之性
者也由明德而有至诚是贤人学以成之也有至诚
则必有明德有明德则必有至诚
孔氏颖达曰自诚至诚矣此一经显天性至诚或学
卷六十七 第 24a 页 WYG0126-0206a.png
而能两者虽异功用则相通 自诚明谓之性者此
说天性自诚者自由也言由天性至诚而身有明德
此乃自然天性如此故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者此
说学而至诚由身聪明勉力学习而致至诚非由天
性教习使然故云谓之教然则自诚明谓之性圣人
之德也自明诚谓之教贤人之德也 诚则明矣者
言圣人天性至诚则能有明德由至诚而致明也
明则诚矣者谓贤人由身聪明习学乃致至诚故云
卷六十七 第 24b 页 WYG0126-0206b.png
明则诚矣是诚则能明明则能诚优劣虽异二者皆
通有至诚也
朱子曰自由也德无不实而明无不照者圣人之德
所性而有者也天道也先明乎善而后能实其善者
贤人之学由教而入者也人道也诚则无不明矣明
则可以至于诚矣 右第二十一章子思承上章夫
子天道人道之意而立言也自此以下十二章皆子
思之言以反覆推明此章之意
卷六十七 第 25a 页 WYG0126-0206c.png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
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
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郑氏康成曰尽性者谓顺理之使不失其所也赞助
也育生也助天地之化生谓圣人受命在王位致太
平
孔氏颖达曰唯天至参矣此明天性至诚圣人之道
也唯天下至诚者谓一天下之内至极诚信为圣人
卷六十七 第 25b 页 WYG0126-0206d.png
也 为能尽其性者以其至极诚信与天地合故能
尽其性既尽其性则能尽其人与万物之性是以下
云能尽人之性既能尽人性则能尽万物之性故能
赞助天地之化育功与天地相参上云诚者天之道
此兼云地者上说至诚之理自神妙而来故特云天
之道此据化育生物故并云地也
朱子曰天下至诚谓圣人之德之实天下莫能加也
尽其性者德无不实故无人欲之私而天命之在我
卷六十七 第 26a 页 WYG0126-0207a.png
者察之由之巨细精粗无毫发之不尽也人物之性
亦我之性但以所赋形气不同而有异耳能尽之者
谓知之无不明而处之无不当也赞犹助也与天地
参谓与天地并立为三也此自诚而明者之事也
右第二十二章言天道也
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
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郑氏康成曰其次谓自明诚者也致至也曲犹小小
卷六十七 第 26b 页 WYG0126-0207b.png
之事也不能尽性而有至诚于有义焉而已形谓人
见其功也尽性之诚人不能见也著形之大者也明
著之显者也动动人心也变改恶为善也变之久则
化而性善也
卷六十七 第 27a 页 WYG0126-0207c.png
孔氏颖达曰其次至能化此一经明贤人习学而致
至诚故云其次致曲曲谓细小之事言其贤人致行
细小之事不能尽性于细小之事能有至诚也 诚
则形形则著者谓不能自然至诚由学而来故诚则
人见其功是诚则形也初有小形后乃大而明著故
云形则著也若天性至诚之人不能见则不形不著
也 著则明明则动者由著故显明由明能感动于
卷六十七 第 27b 页 WYG0126-0207d.png
众 动则变变则化者既感动人心渐变恶为善变
而既久遂至于化言恶人全化为善人无复为恶也
唯天下至诚为能化言惟天下学致至诚之人为
能化恶为善改移旧俗不如前经天生至诚能尽其
性与天地参矣
朱子曰其次通大贤以下凡诚有未至者而言也致
推致也曲一偏也形者积中而𤼵外著则又加显矣
明则又有光辉𤼵越之盛也动者诚能动物变者物
卷六十七 第 28a 页 WYG0126-0208a.png
从而变化则有不知其所以然者盖人之性无不同
而气则有异故唯圣人能举其性之全体而尽之其
次则必自其善端𤼵见之偏而悉推致之以各造其
极也曲无不致则德无不实而形著动变之功自不
能已积而至于能化则其至诚之妙亦不异于圣人
矣 右第二十三章言人道也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
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
卷六十七 第 28b 页 WYG0126-0208b.png
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郑氏康成曰可以前知者言天不欺至诚者也前亦
先也祯祥妖孽蓍龟之占虽其时有小人愚主皆为
至诚能知者出也四体谓龟之四足春占后左夏占
前左秋占前右冬占后右
卷六十七 第 29a 页 WYG0126-0208c.png
孔氏颖达曰至诚之道可以前知者此由身有至诚
可以豫知前事此至诚之内是天生至诚亦通学而
至诚故前经云自明诚谓之教是贤人至诚同圣人
卷六十七 第 29b 页 WYG0126-0208d.png
也言圣人贤人俱有至诚之行天所不欺可知前事
国家将兴必有祯祥者祯祥吉之萌兆祥善也言国
家之将兴必先有嘉庆善祥也又说祯祥者言人有
至诚天地不能隐如文王有至诚招赤雀之瑞也国
本有今异曰祯本无今有曰祥何为本有今异者何
胤云国本有雀今有赤雀来是祯也国本无凤今有
凤来是祥也尚书祥桑榖共生于朝是恶此经云善
何得入国者以吉凶先见者皆曰祥别无义
卷六十七 第 30a 页 WYG0126-0209a.png
也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者妖孽谓凶恶之萌兆也妖
犹伤也伤甚曰孽谓恶物来为妖伤之徵若鲁国鸲
鹆来巢以为国之伤徵按左传云地反物为妖说文
云衣服歌谣草本之怪为妖禽兽虫蝗之怪为孽
见乎蓍龟动乎四体者所以先知祯祥妖孽见乎蓍
龟卦兆𤼵动于龟之四体也 祸福将至者祸谓妖
孽福谓祯祥萌兆豫来是祸福将至 善必先知之
者善谓福也 不善必先知之者不善谓祸也 故
卷六十七 第 30b 页 WYG0126-0209b.png
至诚如神者言至诚之道豫知前事如神之微妙故
云至诚如神也
朱子曰祯祥者福之兆妖孽者祸之萌蓍所以筮龟
所以卜四体谓动作威仪之间如执玉高卑其容俯
仰之类凡此皆理之先见者也然唯诚之至极而无
一毫私伪留于心目之间者乃能有以察其几焉神
谓鬼神 右第二十四章言天道也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
卷六十七 第 31a 页 WYG0126-0209c.png
郑氏康成曰言人能至诚所以自成也有道艺所以
自道达
孔氏颖达曰诚者至久也此经明已有至诚能成就
物也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者言人能有至诚
之德则自成就其身故云诚者自成也若人有道艺
则人自道达于己故云而道自道也
朱子曰言诚者物之所以自成而道者人之所当自
行也诚以心言本也道以理言用也
卷六十七 第 31b 页 WYG0126-0209d.png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
郑氏康成曰物万物也亦事也大人无诚万物不生
小人无诚则事不成
孔氏颖达曰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者言人有至
诚则能与万物为终始若无至诚则不能成其物若
大人无至诚则不能生万物若小人无至诚则不能
成其物物犹事也小人无诚则不能成事
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卷六十七 第 32a 页 WYG0126-0210a.png
郑氏康成曰言贵至诚
朱子曰天下之物皆实理之所为故必得是理然后
有是物所得之理既尽则是物亦尽而无有矣故人
之心一有不实则虽有所为亦如无有而君子必以
诚为贵也盖人之心能无不实乃为有以自成而道
之在我者亦无不行矣
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
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
卷六十七 第 32b 页 WYG0126-0210b.png
郑氏康成曰以至诚成己则仁道立以至诚成物则
知弥博此五性之所以为德也外内所须而合也外
内犹上下
孔氏颖达曰诚者非自成已而已也所以成物也者
言人有至诚非但自成就已身而己又能成就外物
成己仁也成物知也者若能成就己身则仁道兴
立故云成己仁也若能成就外物则知力广远故云
成物知也 性之德也者言诚者是人五性之德则
卷六十七 第 33a 页 WYG0126-0210c.png
仁义礼智信皆由至诚而为德故云性之德也 合
外内之道也者言至诚之行合于外内之道无问外
内皆须至诚于人事言之有外有内于万物言之外
内犹上下上谓天下谓地天体高明故为外地体博
厚闭藏故为内也是至诚合天地之道也
故时措之宜也
郑氏康成曰时措言得其时而用也
孔氏颖达曰故时措之宜也措犹用也言至诚者成
卷六十七 第 33b 页 WYG0126-0210d.png
万物之性合天地之道故得时而用之则无往而不
宜故注云时措言得其时而用也
朱子曰诚虽所以成已然既有以自成则自然及物
而道亦行于彼矣仁者体之存知者用之𤼵是皆吾
性之固有而无内外之殊既得于己则见于事者以
时措之而皆得其宜也 右第二十五章言人道也
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徵徵则悠远悠远则博厚
博厚则高明
卷六十七 第 34a 页 WYG0126-0211a.png
郑氏康成曰徵犹效验也此言至诚之德既著于四
方其高厚日以广大也徵或为彻
孔氏颖达曰故至诚无息言至诚之德所用皆宜无
有止息故能久远博厚高明以配天地也 不息则
久者以其不息故能长久也 久则徵徵验也以其
久行故有徵验 徵则悠远者悠长也若事有徵验
则可行长远也 悠远则博厚以其德既长远无所
不周故博厚也养物博厚则功业显著故博厚则高
卷六十七 第 34b 页 WYG0126-0211b.png
明也
朱子曰既无虚假自无閒断 久常于中也徵验于
外也 此皆以其验于外者言之郑氏所谓至诚之
德著于四方者是也存诸中者既久则验于外者益
悠远而无穷矣悠远故其积也广博而深厚博厚故
其𤼵也高大而光明
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
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
卷六十七 第 35a 页 WYG0126-0211c.png
郑氏康成曰后言悠久者言至诚之德既至博厚高
明配乎天地又欲其长久行之
孔氏颖达曰博厚所以载物也以其德博厚所以负
载于物 高明所以覆物也以其功业高明所以覆
盖于万物也 悠久所以成物也以行之长久能成
就于物此谓至诚之德也 博厚配地言圣人之德
博厚配偶于地与地同功能载物也 高明配天言
卷六十七 第 35b 页 WYG0126-0211d.png
圣人功业高明配偶于天与天同功能覆物也 悠
久无疆疆穷也言圣人之德既能覆载又能长久行
之所以无穷悠久则上经悠远悠久在博厚高明之
上此经悠久在博厚高明之下者上经欲明积渐先
悠久后能博厚高明此经既能博厚高明又须行之
长久故反覆言之
朱子曰悠久即悠远兼内外而言之也本以悠远致
高厚而高厚又悠久也此言圣人与天地同用 此
卷六十七 第 36a 页 WYG0126-0212a.png
言圣人与天地同体
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天地之道可一
言而尽也
郑氏康成曰言其德化与天地相似可一言而尽要
在至诚
孔氏颖达曰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者言圣人之德如此博厚高明悠久不见所为而功
业章显不见动作而万物改变无所施为而道德成
卷六十七 第 36b 页 WYG0126-0212b.png
就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言圣人之德能同于
天地之道欲寻求所由可一句之言而能尽其事理
正由于至诚是一言而尽也
朱子曰见犹示也不见而章以配地而言也不动而
变以配天而言也无为而成以无疆而言也
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郑氏康成曰言至诚无贰乃能生万物多无数也
孔氏颖达曰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者言圣人
卷六十七 第 37a 页 WYG0126-0212c.png
行至诚接待于物不有差贰以此之故能生殖众物
不可测量故郑云言多无数也
朱子曰此以下复以天地明至诚无息之功用天地
之道可一言而尽不过曰诚而己不贰所以诚也诚
故不息而生物之多有莫知其所以然者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郑氏康成曰此言其著见成功也
朱子曰言天地之道诚一不贰故能各极其盛而有
卷六十七 第 37b 页 WYG0126-0212d.png
下文生物之功
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
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
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
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
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
卷六十七 第 38a 页 WYG0126-0213a.png
郑氏康成曰此言天之高明本生昭昭地之博厚本
由撮土山之广大本起卷石水之不测本从一勺皆
合少成多自小致大为至诚者亦如此乎昭昭犹耿
耿小明也振犹收也卷犹区也
孔氏颖达曰今夫至不已此一节明至诚不已则能
从微至著从小至大 今夫天斯昭昭之多者斯此
也昭昭狭小之貌言天初时唯有此昭昭之多小貌
尔故云昭昭之多也 今夫地一撮土之多言地之
卷六十七 第 38b 页 WYG0126-0213b.png
初时唯一撮土之多言多少唯一撮土 振河海而
不泄者振收也言地之广大载华岳而不重振收河
海而不漏泄 今夫山一卷石之多言山之初小唯
一卷石之多多少唯一卷石耳故郑注云卷犹区也
今夫水一勺之多言水初时多少唯一勺耳此以
下皆言为之不已从小至大然天之与地造化之初
清浊二气为天地分而成二体元初作盘薄穹隆非
是以小至大今云昭昭与撮土卷石与勺水者何也
卷六十七 第 39a 页 WYG0126-0213c.png
但山或因垒石而为高水或因众流而成大皆是从
微以至于著因说圣人至诚之功亦是从小以至于
大以今天地体大假言由小而来以譬至诚非实论
也
朱子曰昭昭犹耿耿小明也此指其一处而言之及
其无穷犹十二章及其至也之意盖举全体而言也
振收也卷区也此四条皆以𤼵明由其不贰不息以
致盛大而能生物之意然天地山川实非由积累而
卷六十七 第 39b 页 WYG0126-0213d.png
后大读者不以辞害意可也
诗曰维天之命于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于乎
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
已
郑氏康成曰天所以为天文王所以为文皆由行之
无巳为之不止如天地山川之云也易曰君子以慎
德积小以成高大是与
卷六十七 第 40a 页 WYG0126-0214a.png
孔氏颖达曰诗曰维天之命于穆不已此一经以上
文至诚不已己能从小至大故此经引诗明不已之
事所云诗者周颂维天之命文也诗称维天之命谓
四时运行所为教命穆美也于穆不已者美之不休
已也此诗之本文也 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此是
孔子之言记者载之此诗所论盖说天之所以为天
在乎不已 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此亦周颂文
王之诗纯谓不杂显谓光明诗人叹之云于乎不光
卷六十七 第 40b 页 WYG0126-0214b.png
明乎言光明矣文王之德之纯谓不已也言文王德
教不有休已与天同功 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
此亦孔子之言解诗之文也 纯亦不已者言文王
之德之纯亦如天之不休已故曰纯亦不已
朱子曰诗周颂维天之命篇于叹辞穆深远也不显
犹言岂不显也纯纯一不杂也引此以明至诚无息
之意程子曰天道不已文王纯于天道亦不已纯则
无二无杂不已则无间断先后 右第二十六章言
卷六十七 第 41a 页 WYG0126-0214c.png
天道也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
郑氏康成曰育生也峻高大也
孔氏颖达曰大哉至凝焉此一节明圣人之道高大
苟非至德者则其道不成洋洋谓道德充满之貌天
下洋洋然育生也峻高也圣人之道高大与山相似
上极于天也
卷六十七 第 41b 页 WYG0126-0214d.png
朱子曰包下文两节而言 峻高大也此
言道之极于至大而无外也
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故曰苟
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郑氏康成曰言为政在人政由礼也凝犹成也
孔氏颖达曰优优大哉者优优宽裕之貌圣人优优
然宽裕其道礼仪三百者周礼有三百六十官言三
卷六十七 第 42a 页 WYG0126-0215a.png
百者举其成数耳 威仪三千者即仪礼行事之威仪
也仪礼虽十七篇其中事有三千 待其人而后行
者言三百三千之礼必待贤人然后施行其事也
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凝成也古语先有其文
今夫子既言三百三千待贤人始行故引古语證
之苟诚也不非也苟诚非至德之人则圣人至极之
道不可成也俗本不作非也
朱子曰优优充足有馀之意礼仪经礼也威仪曲礼
卷六十七 第 42b 页 WYG0126-0215b.png
也此言道之入于至小而无间也 总结上两节
至德谓其人至道指上两节而言也凝聚
也成也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
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郑氏康成曰德性谓性至诚者道犹由也问学学诚
者也广大犹博厚也温读如燖温之温谓故学之孰
矣后时习之谓之温
卷六十七 第 43a 页 WYG0126-0215c.png
孔氏颖达曰故君至崇礼此一经明君子欲行圣人
之道当须勤学前经明圣人性之至诚此经明圣人
学而至诚也 君子尊德性者谓君子贤人尊敬此
圣人道德之性自然至诚也 而道问学者言贤人
行道由于问学谓勤学乃致至诚也 致广大而尽
精微者广大谓地也言贤人由学能致广大如地之
卷六十七 第 43b 页 WYG0126-0215d.png
生养之德也而尽精微谓致其生养之德既能致于
广大尽育物之精微言无微不尽也 极高明而道
中庸者高明谓天也言贤人由学极尽天之高明之
德道通也又能通达于中庸之理也 温故而知新
者言贤人由学既能温寻故事又能知新事也 敦
厚以崇礼者言以敦厚重行于学故以尊崇三百三
千之礼也
朱子曰尊者恭敬奉持之意德性者吾所受于天之
卷六十七 第 44a 页 WYG0126-0216a.png
正理道由也温犹燖温之温谓故学之矣复时习之
也敦加厚也尊德性所以存心而极乎道体之大也
道问学所以致知而尽乎道体之细也二者脩德凝
道之大端也不以一毫私意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
累涵泳乎其所已知敦笃乎其所已能此皆存心之
属也析理则不使有毫釐之差处事则不使有过不
及之谬理义则日知其所未知节文则日谨其所未
谨此皆致知之属也盖非存心无以致知而存心者
卷六十七 第 44b 页 WYG0126-0216b.png
又不可以不致知故此五句大小相资首尾相应圣
贤所示入德之方莫详于此学者宜尽心焉
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
其默足以容
郑氏康成曰兴谓起在位也
孔氏颖达曰是故至谓与此一节明贤人学至诚之
道中庸之行若国有道之时尽竭知谋其言足以兴
成其国兴谓𤼵谋出虑 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若无
卷六十七 第 45a 页 WYG0126-0216c.png
道之时则韬光潜默足以自容其身免于祸害
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郑氏康成曰保安也
孔氏颖达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此大雅烝民之篇
美宣王之诗言宣王任用仲山甫能显明其事任且
又哲知保安全其已身言中庸之人亦能如此故云
其此之谓与
卷六十七 第 45b 页 WYG0126-0216d.png
朱子曰兴谓兴起在位也诗大雅烝民之篇 右第
二十七章言人道也
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
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
郑氏康成曰反古之道谓晓一孔之人不知今王之
新政可从
孔氏颖达曰子曰至乐焉上经论贤人学至诚商量
卷六十七 第 46a 页 WYG0126-0217a.png
国之有道无道能或语或默以保其身若不能中庸
者皆不能量事制宜必及祸患又因明已以此之故
不敢专辄制作礼乐也 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
此者灾及其身者也此谓寻常之人不知大道若贤
人君子虽生今时能持古法故儒行云今人与居古
人与稽是也俗本反下有行字又无如此者三字非
也
朱子曰以上孔子之言子思引之反复也
卷六十七 第 46b 页 WYG0126-0217b.png
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
郑氏康成曰此天下所共行天子乃能一之也礼谓
人所服行也度国家宫室及车舆也文书名也
孔氏颖达曰非天子不议礼此论礼由天子所行既
非天子不得论议礼之是非 不制度谓不敢制造
法度及国家宫室大小高下及车舆也 不考文亦
不得考成文章书籍之名也
朱子曰此以下子思之言礼亲疏贵贱相接之体也
卷六十七 第 47a 页 WYG0126-0217c.png
度品制文书名
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郑氏康成曰今孔子谓其时
孔氏颖达曰今天下车同轨者今谓孔子时车同轨
覆上不制度书同文覆上不考文行同伦伦道也言
人所行之行皆同道理覆上不议礼当孔子时礼坏
乐崩家殊国异而云此者欲明已虽有德身无其位
不敢造作礼乐故极行而虚已先说以自谦也
卷六十七 第 47b 页 WYG0126-0217d.png
朱子曰今子思自谓当时也轨辙迹之度伦次序之
体三者皆同言天下一统也
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
位亦不敢作礼乐焉
郑氏康成曰言作礼乐者必圣人在天子之位
朱子曰郑氏曰言作礼乐者必圣人在天子之位
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徵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
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卷六十七 第 48a 页 WYG0126-0218a.png
郑氏康成曰徵犹明也吾能说夏礼顾杞之君不足
与明之也吾从周行今之道
孔氏颖达曰子曰至者也以上文孔子身无其位不
敢制作二代之礼夏殷不足可从所以独从周礼之
意因明君子行道须本于身建诸天地质诸鬼神使
动则为天下之道行则为后世之法故能早有名誉
于天下盖孔子微自明己之意 子曰吾说夏礼杞
不足徵也徵成也明也孔子言我欲明说夏代之礼
卷六十七 第 48b 页 WYG0126-0218b.png
须行夏礼之国赞而成之杞虽行夏礼其君暗弱不
足赞而成之 吾学殷礼有宋存焉者宋行殷礼故
云有宋存焉但宋君暗弱欲共赞明殷礼亦不足以
成故论语云宋不足徵也此云杞不足徵即宋亦不
足徵此云有宋存焉则杞亦存焉互文见义 吾学
周礼今用之吾从周者既杞宋二国不足明已当不
复行前代之礼故云吾从周按赵商问孔子称吾学
周礼今用之吾从周檀弓曰今丘也殷人也两楹奠
卷六十七 第 49a 页 WYG0126-0218c.png
殡哭师之处皆所法于殷礼未必由周而云吾从周
者何也郑答曰今用之者鲁与诸侯皆用周之礼法
非专自施于巳在宋冠章甫之冠在鲁衣逢掖之衣
何必纯用之吾从周者言周礼法最备其为殷周事
岂一也如郑此言诸侯礼法则从周身之所行杂用
殷礼也
朱子曰此又引孔子之言杞夏之后徵證也宋殷之
后三代之礼孔子皆尝学之而能言其意但夏礼既
卷六十七 第 49b 页 WYG0126-0218d.png
不可考證殷礼虽存又非当世之法惟周礼乃时王
之制今日所用孔子既不得位则从周而已 右第
二十八章承上章为下不倍而言亦人道也
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
郑氏康成曰三重三王之礼
孔氏颖达曰言为君王有天下者有三种之重焉谓
夏殷周三王之礼其事尊重若能行之寡少于过矣
朱子曰吕氏曰三重谓议礼制度考文惟天子得以
卷六十七 第 50a 页 WYG0126-0219a.png
行之则国不异政家不殊俗而人得寡过矣
上焉者虽善无徵无徵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
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
郑氏康成曰上谓君也君虽善善无明徵则其善不
信也下谓臣也臣虽善善而不尊君则其善亦不信
也徵或为證
孔氏颖达曰上焉者虽善无徵无徵不信不信民弗
从上谓君也言为君虽有善行无分明徵验则不信
卷六十七 第 50b 页 WYG0126-0219b.png
著于下既不信著则民不从 下焉者虽善不尊不
尊不信不信民弗从下谓臣也言臣所行之事虽有
善行而不尊不尊敬于君则善不信著于下既不信著则
民不从故下云徵诸庶民谓行善须有徵验于庶民
也皇氏云无徵谓无符应之徵其义非也
朱子曰上焉者谓时王以前如夏商之礼虽善而皆
不可考下焉者谓圣人在下如孔子虽善于礼而不
在尊位也
卷六十七 第 51a 页 WYG0126-0219c.png
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徵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
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
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
也
郑氏康成曰知天知人谓知其道也鬼神从天地者
也易曰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圣人则之百
世同道徵或为證
卷六十七 第 51b 页 WYG0126-0219d.png
孔氏颖达曰故君子之道者言君臣为善须有徵验
民乃顺从故明之也 本诸身者言君子行道先从
身起是本诸身也 徵诸庶民者徵验也诸于也谓
卷六十七 第 52a 页 WYG0126-0220a.png
立身行善使有徵验于庶民若晋文公出定襄王示
民尊上也伐原示民以信之类是也 考诸三王而不
缪者缪乱也谓巳所行之事考校与三王合同不有
错缪也 建诸天地而不悖者悖逆也言已所行之
道建达于天地而不有悖逆谓与天地合也 质诸
鬼神而无疑知天也者质正也谓已所行之行正诸
鬼神不有疑惑是识知天道也此鬼神是阴阳七八
九六之鬼神生成万物者此是天地所为既能质正
卷六十七 第 52b 页 WYG0126-0220b.png
阴阳不有疑惑是识知天道也 百世以俟圣人而
不惑知人也者以圣人身有圣人之德垂法于后虽
在后百世亦堪俟待后世世之圣人其道不异故云
知人也
朱子曰此君子指王天下者而言其道即议礼制度
考文之事也本诸身有其德也徵诸庶民验其所信
从也建立也立于此而参于彼也天地者道也鬼神
者造化之迹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所谓圣人复
卷六十七 第 53a 页 WYG0126-0220c.png
起不易吾言者也 知天知人知其理也
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
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
郑氏康成曰用其法度想思若其将来也
孔氏颖达曰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者言圣人之
道为世法则若远离之则有企望思慕之深也若附
近之则不厌倦言人爱之无已
卷六十七 第 53b 页 WYG0126-0220d.png
朱子曰动兼言行而言道兼法则而言法法度也则
准则也
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君子未
有不如此而蚤有誉于天下者也
郑氏康成曰射厌也永长也
孔氏颖达曰诗云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
永终誉此引周颂振鹭之篇言微子来朝身有美德
卷六十七 第 54a 页 WYG0126-0221a.png
在彼宋国之内民无恶之在此来朝人无厌倦故庶
几夙夜以长永终竟美善声誉言君子之德亦能如
此故引诗以结成之 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
于天下者也言欲蚤有名誉会须如此未尝有不行
如此而蚤得有声誉者也
朱子曰诗周颂振鹭之篇射厌也所谓此者指本诸
身以下六事而言 右第二十九章承上章居上不
骄而言亦人道也
卷六十七 第 54b 页 WYG0126-0221b.png
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
郑氏康成曰此以春秋之义说孔子之德孔子曰吾
志在春秋行在孝经二经固足以明之孔子祖述尧
舜之道而制春秋而断以文王武王之法度春秋传
曰君子曷为为春秋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其
诸君子乐道尧舜之道与末不亦乐乎尧舜之知君
子也又曰是子也继文王之体守文王之法度文王
之法无求而求故讥之也又曰王者孰谓谓文王也
卷六十七 第 55a 页 WYG0126-0221c.png
此孔子兼包尧舜文武之盛德而著之春秋以俟后
圣者也律述也述天时谓编年四时具也袭因也因
水土谓记诸夏之事山川之异
卷六十七 第 55b 页 WYG0126-0221d.png
卷六十七 第 56a 页 WYG0126-0222a.png
卷六十七 第 56b 页 WYG0126-0222b.png
孔氏颖达曰仲尼至声以色此一节明子思申明夫
子之德与天地相似堪以配天地而育万物伤有圣
德无其位也今各随文解之 仲尼祖述尧舜者祖
始也言仲尼祖述始行尧舜之道也 宪章文武者
卷六十七 第 57a 页 WYG0126-0222c.png
宪法也章明也言夫子𤼵明文武之德 上律天时
者律述也言夫子上则述行天时以与言阴阳时候
也 下袭水土者袭因也下则因袭诸侯之事水土
所在此言子思赞扬圣祖之德以仲尼脩春秋而有
此等之事也
朱子曰祖述者远宗其道宪章者近守其法律天时
者法其自然之运袭水土者因其一定之理皆兼内
外该本末而言也
卷六十七 第 57b 页 WYG0126-0222d.png
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
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
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郑氏康成曰圣人制作其德配天地如此唯五始可
以当焉帱亦覆也小德川流浸润萌芽喻诸侯也大
德敦化厚生万物喻天子也帱或作焘
孔氏颖达曰譬如至大也此明孔子之德与天地日
卷六十七 第 58a 页 WYG0126-0223a.png
月相似与天子诸侯德化无异 小德川流大德敦
化者言孔子所作春秋若以诸侯小德言之如川水
之流浸润萌芽若以天子大德言之则仁爱敦厚化
生万物也 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言夫子之德比
并天地所以为大不可测也
朱子曰错犹迭也此言圣人之德 悖犹背也天覆
地载万物并育于其间而不相害四时日月错行代
明而不相悖所以不害不悖者小德之川流所以并
卷六十七 第 58b 页 WYG0126-0223b.png
育并行者大德之敦化小德者全体之分大德者万
殊之本川流者如川之流脉络分明而往不息也敦
化者敦厚其化根本盛大而出无穷也此言天地之
道以见上文取譬之意也 右第三十章言天道也
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
以有容也𤼵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
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
郑氏康成曰言德不如此不可以君天下也盖伤孔
卷六十七 第 59a 页 WYG0126-0223c.png
子有其德而无其命
孔氏颖达曰唯天至别也此又申明夫子之德聪明
宽裕足以容养天下伤其有圣德而无位也 宽裕
温柔足以有容也言夫子宽弘性善温克和柔足以
包容也 𤼵强刚毅足以有执也𤼵起也执犹断也
言孔子𤼵起志意坚强刚毅足以断决事物也
朱子曰聪明睿知生知之质临谓居上而临下也其
下四者乃仁义礼知之德文文章也理条理也密详
卷六十七 第 59b 页 WYG0126-0223d.png
细也察明辨也
溥博渊泉而时出之
郑氏康成曰言其临下普遍思虑深重非得其时不
出政教
孔氏颖达曰溥博至配天此节更申明夫子蕴畜圣
德俟时而出日月所照之处无不尊仰 溥博渊泉
者溥谓无不周遍博谓所及广远以其浸润之泽如
似渊泉溥大也既思虑深重非得其时不出政教必
卷六十七 第 60a 页 WYG0126-0224a.png
以俟时而出
朱子曰溥博周遍而广阔也渊泉静深而有本也出
𤼵见也言五者之德充积于中而以时𤼵见于外也
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
而民莫不说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舟车所
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
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
卷六十七 第 60b 页 WYG0126-0224b.png
郑氏康成曰如天取其运照不已也如渊取其清深
不测也尊亲尊而亲之
孔氏颖达曰溥博如天者言似天无不覆帱 渊泉
如渊言润泽深厚如川水之流
朱子曰言其充积极其盛而𤼵见当其可也 舟车
所至以下盖极言之配天言其德之所及广大如天
也 右第三十一章承上章而言小德之川流亦天
道也
卷六十七 第 61a 页 WYG0126-0224c.png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
天地之化育
郑氏康成曰至诚性至诚谓孔子也大经谓六艺而
指春秋也大本孝经也
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
郑氏康成曰安有所倚言无所偏倚也人人自以
被德尤厚似偏颇者肫肫读如诲尔忳忳之忳
卷六十七 第 61b 页 WYG0126-0224d.png
忳忳恳
诚貌也肫肫或为纯纯
孔氏颖达曰夫焉有所倚至浩浩其天以前经赞明
夫子之德此又云夫子无所偏倚而仁德自然盛大
也倚谓偏有所倚近言夫子之德普被于人何有独
倚近于一人言不待有偏颇也 肫肫其仁肫肫恳
诚之貌仁谓施惠仁厚言又能肫肫然恳诚行此仁
厚尔 渊渊其渊渊水深之貌也言夫子之德渊渊
卷六十七 第 62a 页 WYG0126-0225a.png
然若水之深也 浩浩其天言夫子之德浩浩盛大
其若如天也
朱子曰经纶皆治丝之事经者理其绪而分之纶者
比其类而合之也经常也大经者五品之人伦大本
者所性之全体也惟圣人之德极诚无妄故于人伦
各尽其当然之实而皆可以为天下后世法所谓经
纶之也其于所性之全体无一毫人欲之伪以杂之
而天下之道千变万化皆由此出所谓立之也其于
卷六十七 第 62b 页 WYG0126-0225b.png
天地之化育则亦其极诚无妄者有默契焉非但闻
见之知而已此皆至诚无妄自然之功用夫岂有所
倚著于物而后能哉 肫肫恳至貌以经纶而言也
渊渊静深貌以立本而言也浩浩广大貌以知化而
言也其渊其天则非特如之而己
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郑氏康成曰言唯圣人乃能知圣人也春秋传曰末
不亦乐乎尧舜之知君子明凡人不知
卷六十七 第 63a 页 WYG0126-0225c.png
孔氏颖达曰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
之者上经论夫子之德大如天此经论唯至圣乃知
夫子之德苟诚也固坚固也言帝诚不坚固聪明睿
圣通知晓达天德者其谁能识知夫子之德故注引
公羊传云尧舜之知君子者言有尧舜之德乃知夫
子明凡人不知也
朱子曰固犹实也郑氏曰唯圣人能知圣人也 右
第三十二章承上章而言大德之敦化亦天道也前
卷六十七 第 63b 页 WYG0126-0225d.png
章言至圣之德此章言至诚之道然至诚之道非至
圣不能知至圣之德非至诚不能为则亦非二物矣
此篇言圣人天道之极致至此而无以加矣
诗曰衣锦尚絅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
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
郑氏康成曰言君子深远难知小人浅近易知人所
以不知孔子以其深远襌为絅锦衣之美而君子以
卷六十七 第 64a 页 WYG0126-0226a.png
絅表之为其文章露见似小人也
孔氏颖达曰诗曰衣锦尚絅恶其文之著也以前经
论夫子之德难知故此经因明君子小人隐显不同
之事此诗卫风硕人之篇美庄姜之诗言庄姜初嫁
在涂衣著锦衣为其文之大著尚著禅絅加于锦衣
之上絅祥也以单縠为衣尚以覆锦衣也按诗本文
云衣锦褧衣此云尚絅者断截诗文也又俗本云衣
锦褧裳又与定本不同者记人欲明君子谦退恶其
卷六十七 第 64b 页 WYG0126-0226b.png
文之彰著故引诗以结之 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
章者章明也言君子以其道德深远谦退初视不见
故曰闇然其后明著故曰日章明也 小人之道的
然而日亡者若小人好自矜大故初视时的然以其
才艺浅近后无所取故曰日益亡
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
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郑氏康成曰淡其味似薄也简而文温而理犹简而
卷六十七 第 65a 页 WYG0126-0226c.png
辨直而温也自谓所从来也三知者皆言其睹末察
本探端知绪也入德入圣人之德
孔氏颖达曰君子至德矣此一经明君子之道察微
知著故能入德 淡而不厌者言不媚悦于人初似
淡薄久而愈敬无恶可厌也 简而文者性无嗜欲
故简静才艺明辨故有文也 温而理气性和润故
温也正直不违故脩理也 知远之近言欲
知远处必先之适于近乃后及远 知风之自自谓
卷六十七 第 65b 页 WYG0126-0226d.png
所从来处言见目前之风则知之适所从来处故郑
注云睹末察本远是近之末风是所从来之末也
知微之显此初时所微之事久乃适于显明微是初
端显是纵绪故郑注云探端知绪 可与入德矣言
君子或探末以知本或睹本而知末察微知著终始
皆知故可以入圣人之德矣
朱子曰前章言圣人之德极其盛矣此复自下学立
心之始言之而下文又推之以至其极也诗国风卫
卷六十七 第 66a 页 WYG0126-0227a.png
硕人郑之丰皆作衣锦褧衣褧絅同禅衣也尚加也
古之学者为已故其立心如此尚絅故闇然衣锦故
有日章之实淡简温絅之袭于外也不厌而文且理
焉锦之美在中也小人反是则暴于外而无实以继
之是以的然而日亡也远之近见于彼者由于此也
风之自著乎外者本乎内也微之显有诸内者形诸
外也有为已之心而又知此三者则知所谨而可入
德矣故下文引诗言谨独之事
卷六十七 第 66b 页 WYG0126-0227b.png
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
郑氏康成曰孔甚也昭明也言圣人虽隐
遁其德亦甚明矣疚病也君子自省身无愆病虽不
遇世亦无损害于已志
孔氏颖达曰诗曰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此明君子其
身虽隐其德昭著所引者小雅正月之篇刺幽王之
诗诗之本文以幽王无道喻贤人君子虽隐其身德
卷六十七 第 67a 页 WYG0126-0227c.png
亦甚明著不能免祸害犹如鱼伏于水亦甚著见被
人采捕记者断章取义言贤人君子身虽藏隐犹如
鱼伏于水其道德亦甚彰矣 故君子内省不疚无
恶于志者疚病也言君子虽不遇世内自省身不有
愆病则亦不损害于已志言守志弥坚固也
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诗云相在尔
室尚不愧于屋漏
卷六十七 第 67b 页 WYG0126-0227d.png
郑氏康成曰言君子虽隐居不失其君子之容德也
相视也室西北隅谓之屋漏视女在室独居耳犹不
愧于屋漏屋漏非有人也况有人乎
孔氏颖达曰君子至屋漏此明君子之閒居独处不
卷六十七 第 68a 页 WYG0126-0228a.png
敢为非故云君子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此大雅抑之篇刺
厉王之诗诗人意称王朝小人不敬鬼神瞻视女在
庙堂之中犹尚不愧畏于屋漏之神记者引之断章
取义言君子之人在室之中屋漏虽无人之处不敢
为非犹愧惧于屋漏之神况有人之处君子愧惧可
知也言君子虽独居常能恭敬
朱子曰诗小雅正月之篇承上文言莫见乎隐莫显
卷六十七 第 68b 页 WYG0126-0228b.png
乎微也疚病也无恶于志犹言无愧于心此君子谨
独之事也
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
郑氏康成曰假大也此颂也言奏大乐于
宗庙之中人皆肃敬金声玉色无有言者以时太平
和合无所争也
孔氏颖达曰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者以君子
卷六十七 第 69a 页 WYG0126-0228c.png
敬惧如是故不动而民敬之不言而民信之 诗曰
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此商颂烈祖之篇美成汤之诗
诗本文云鬷假无言此云奏假者与诗文异也假大
也言祭成汤之时奏此大乐于宗庙之中人皆肃敬
无有諠哗之言所以然者时既太平无有争讼之事
故无言也引證君子不言而民信
朱子曰诗大雅抑之篇相视也屋漏室西北隅也承
上文又言君子之戒谨恐惧无时不然不待言动而
卷六十七 第 69b 页 WYG0126-0228d.png
后敬信则其为己之功益加密矣故下文引诗并言
其效
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钺诗曰不显
惟德百辟其刑之
郑氏康成曰不显言显也辟君也此颂也
言不显乎文王之德百君尽刑之诸侯法之也
孔氏颖达曰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此周颂烈
卷六十七 第 70a 页 WYG0126-0229a.png
文之篇美文王之德不显乎文王之德言其显矣以
道德显著故天下百辟诸侯皆刑法之引之者證君
子之德犹若文王其德显明在外明众人皆刑法之
朱子曰诗商颂烈祖之篇奏进也承上文而遂及其
效言进而感格于神明之际极其诚敬无有言说而
人自化之也威畏也鈇莝斫刀也钺斧也
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诗曰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
卷六十七 第 70b 页 WYG0126-0229b.png
郑氏康成曰予我也怀归也言我归有明德者以其
不大声为严厉之色以威我也
孔氏颖达曰诗曰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此大雅皇
矣之篇美文王之诗予我也怀归也言天谓文王曰
我归就尔之明德所以归之者以文王不大作音声
以为严厉之色故归之记者引之證君子亦不大作
音声以为严厉之色与文王同也
朱子曰诗周颂烈文之篇不显说见二十六章此借
卷六十七 第 71a 页 WYG0126-0229c.png
引以为幽深玄远之意承上文言天子有不显之德
而诸侯法之则其德愈深而效愈远矣笃厚也笃恭
言不显其敬也笃恭而天下平乃圣人至德渊微自
然之应中庸之极功也
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诗曰德輶如毛
郑氏康成曰輶轻也言化民当以德德之易举而用
其轻如毛耳
卷六十七 第 71b 页 WYG0126-0229d.png
孔氏颖达曰子曰至至矣此一节是夫子之言子思
既说君子之德不大声以色引夫子旧语声色之事
以接之言化民之法当以德为本不用声色以化民
也若用声色化民是其末事故云化民末也 诗曰
德輶如毛者此大雅烝民之篇美宣王之诗輶轻也
言用德化民举行甚易其轻如毛也
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卷六十七 第 72a 页 WYG0126-0230a.png
郑氏康成曰伦犹比也载读曰栽谓生物也言毛虽
轻尚有所比有所比则有重上天之造生万物人无
闻其声音亦无知其臭气者化民之德清明如神渊
渊浩浩然后善
孔氏颖达曰毛犹有伦伦比也既引诗文德輶如毛
又言德之至极本自无体何直如毛毛虽细物犹有
卷六十七 第 72b 页 WYG0126-0230b.png
形体可比也故云毛犹有伦也 上天之载无声无
臭至矣载生也言天之生物无音声无臭气寂然无
象而物自生言圣人用德化民亦无声音亦无臭气
而人自化是圣人之德至极与天地同此二句是大
雅文王之诗美文王之德不言诗云者孔子略而不
言直取诗之文尔此亦断章为义
朱子曰诗大雅皇矣之篇引之以明上文所谓不显
之德者正以其不大声与色也又引孔子之言以为
卷六十七 第 73a 页 WYG0126-0230c.png
声色乃化民之末务今但言不大之而已则犹有声
色者存是未足以形容不显之妙不若烝民之诗所
言德輶如毛则庶乎可以形容矣而又自以为谓之
毛则犹有可比者是亦未尽其妙不若文王之诗所
言上天之载无声无臭然后乃为不显之至耳盖声
臭有气无形在物最为微妙而犹曰无之故唯此可
以形容不显笃恭之妙非此德之外又别有是三等
然后为至也 右第三十三章子思因前章极致之
卷六十七 第 73b 页 WYG0126-0230d.png
言反求其本复自下学为己谨独之事推而言之以
驯致乎笃恭而天下平之盛又赞其妙至于无声无
臭而后已焉盖举一篇之要而约言之其反复丁宁
示人之意至深切矣学者其可不尽心乎
案小戴记之有中庸大学也自朱子章句出而陈
浩集说四十九篇中遂祇列其目而不载其文夫
汉儒长于数其学得圣人之博宋儒邃于理其学
得圣人之精二者得兼乃见圣人之全经自宋儒
卷六十七 第 74a 页 WYG0126-0231a.png
之说盛行遂庋注疏于高阁君子未尝不深惜之
考朱子章句去小戴删定之年千有馀岁矣中间
异学争鸣群言淆乱藉使莫为之前字栉句梳以
饷遗乎将来俾学士群相考信乌知其不为齐论
之无傅与冬官之莫购也然则二书之得表章于
朱子者注疏羽翼之功又安可没也哉明季张氏
溥尝兼辑成书矣顾录朱注则全而于注疏从节
未免有阙略之憾兹用编次注疏与朱注同其详
卷六十七 第 74b 页 WYG0126-0231b.png
备不厌其文之繁辞之复与其义之各出而不相
谋非杂也夫亦主于脩古不忘其初而已存古于
后人所不存尤欲存古于后人所共存此注疏暨
朱注两相存而不悖也说者谓三礼之脩凡例有
六兹何以置勿用也曰以有朱子章句在故也章
句所定岂
有所择于其间哉若夫郑注孔疏则
自朱子所取数条外馀皆不相吻合也又择之不
胜择矣抑将置之存疑存异则历千馀年名儒辈
卷六十七 第 75a 页 WYG0126-0231c.png
出何以至今不刋也此六条之所以不必拘也第
各存其原文俟夫好学深思者参伍之以备考焉
可乎然则三家之外别无可采与自宋元明以来
讲说林立其可采者已囊括于大全一书又其为
说要皆与朱注相为表里第读朱注其说之相表
里者可知也惟兹郑注为解经之权舆孔疏为释
注之墨守皆为大全所未载即为诸讲家所未采
及谨全录而存之俾与朱子章句并垂不朽云
卷六十七 第 75b 页 WYG0126-0231d.png
钦定礼记义疏卷六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