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第 1a 页 WYG1358-0535a.png
钦定四库全书
论学绳尺卷十
宋 魏天应 编选
林子长 笺解
因数明理格 可与律吕参天两地论参看数学
河图洛书经纬如何论 吴有元
出处
立说
卷十 第 1b 页 WYG1358-0535b.png
批云
论曰知动静相乘之机
则可以论数
矣天地间一自然之数耳吾孰从而
探其机哉机非数外物也天不爱道
托诸数以畀圣人
卷十 第 2a 页 WYG1358-0536a.png
数不自神必有机以妙其用是以奇偶
不滞于一偏而动静相因于无穷
使非有机行乎其间则奇一于
动偶一于静判然不相为用安得比而同之耶
且十其数者河图也
九其数者洛书也
然图之数偶未尝不合书之
奇书之数奇未尝不合图之偶
卷十 第 2b 页 WYG1358-0536b.png
于其参差不齐之中而有彼此错综之妙造化之机
亦神矣是机也
泄于河洛阐于羲禹吾不谓刘
歆亦足以知之河图洛书经纬如何请因班固所
援刘歆之言而申之天地果有机乎
吾闻天地无心也而有机乎哉机非
天地之所容力也造化自然之理
流行乎宇宙间一之为太极二之为阴
卷十 第 3a 页 WYG1358-0536c.png
阳五之为水火木金土出于机者也
五行一阴汤阴
阳一太极太极本无极入于机者也
是机也固造化之所以
神而造化亦不能自秘其神河图洛书岂非妙
阴阳五行之数而泄其机以示人者乎盖
天下之理动而无静静而无动则其体为一偏
动而无动静而无静则其用
卷十 第 3b 页 WYG1358-0536d.png
为无穷一奇一偶之谓数
动静相乘之谓机故凡积数之极至于
什百千万殆若不可胜算而要其统会则不过
奇而偶偶而奇二者迭相终始耳然
则图书之数即太极之阴阳五行图书之机即阴阳五
行之一太极也明乎此则经纬
之妙可得而见矣夫自河马效祥
洛龟荐瑞
卷十 第 4a 页 WYG1358-0537a.png
以天数配地数两其五行而定位之
则知图之为图其数偶其位亦偶
以阳数统阴数纵横十五而迭数之
则知书之为书其数奇其位亦奇
奇主于动偶主于静动者常流行静
者常对待若龃龉而难合焉乌在其相经纬耶
卷十 第 4b 页 WYG1358-0537b.png
曰是不然阴阳无独立之理而
常有相须之义动静无一定之体而每有
相乘之机渊矣哉图书之数乎神
矣哉是数之机乎盖图虽偶数然以一合
六以二合七以三合八以四合九以五合十其数未尝
不奇
故以河图为经则洛书为纬矣
书虽奇数然以一含九以二含
卷十 第 5a 页 WYG1358-0537c.png
八以三含七以四含六其数未尝不偶
故以洛书为经则河图为纬矣
图之内而生数则阳居下左阴居上右外而成
数则阳居上右阴居下左
书之四正皆奇四隅皆偶以明独
阳不生独阴不成是动静之相为经纬者也
卷十 第 5b 页 WYG1358-0537d.png
故静以动为用而图
之数即书动以静为用而书之数即图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其参伍错综之
变欤其往来不穷之通欤不然河图授羲
洛书畀姒时异数殊吾夫子乃兼取而著之于大
传何哉正以明二而一之义也
刘歆经纬之论其亦得圣人遗意乎虽然
歆亦有遗论焉夫河图也洛书也大衍也三者皆
卷十 第 6a 页 WYG1358-0538a.png
相为经纬者也岂惟图书为然哉
故河图而虚十则图之书也
虚五则图之衍也洛书积五
得十则书之图也以五含五则书之
衍也大衍之加五减五则又图书之
相表里也
歆又何足以知之此非愚臆说也愚得之
书易书易得之天谨
卷十 第 6b 页 WYG1358-0538b.png
论
卷十 第 7a 页 WYG1358-0538c.png
因数明理格 可与河图洛书经纬论参看数学
律吕参天两地如何论 詹登龙
出处
立说
卷十 第 7b 页 WYG1358-0538d.png
批云
论曰古人因数以制器而必有为之
宗所以法造化者精矣
夫有数斯有器数者阴阳奇偶之判
而器者阴阳奇偶之寓
以古人制器之微至于稽
卷十 第 8a 页 WYG1358-0539a.png
拟造化而作则是岂徒数而然者盖天
地之间阳道常赢而阴道常乏
阳之数进而用九
阴之数退而用六今而黄钟
之数以九而参天之阳
林钟之数以六而两地之阴
至于律吕之相生而必以黄
钟起数之始
卷十 第 8b 页 WYG1358-0539b.png
此即阳先于阴而奇为偶所宗也
天地之数阳以肇乎阴律吕
之数阳以首乎阴数之所始即器之所法
古人岂以臆度而准造化哉班固
志汉律历言律吕参两之法而以黄钟之九为律
之首林钟之六为吕之首夫九之于
六阳有馀而阴不足也律之于吕
阳先阴而阴承阳也黄钟之起
卷十 第 9a 页 WYG1358-0539c.png
十二律一阳之生万物也器于此
乎制法于此乎立汉儒如固亦知古人制作之遗
意欤律吕参天两地如何请因固志律历而
申之 固之志曰皆参天两地法也夫参
两天地吾易法也
非律法也
固何所见而有是言哉盖吾易之
法一阳萌动于地雷之复
卷十 第 9b 页 WYG1358-0539d.png
由是历临泰壮夬至乾为左行之阳
历姤遁否观至坤为右转之阴
所以妙出入而神阖辟者复之一阳实
肇之
若夫制律之法起于黄钟九寸之管
由是太簇至中吕为下生之阳
蕤宾至应钟为上生之阴
上生六而倍之
卷十 第 10a 页 WYG1358-0540a.png
下生六而损之
其皆自
黄钟而来即易之法一阳以生天地之万
物律之法以黄钟之阳而生律吕之万变
此极动生阳极静生阴无物不统
于太极亦无物不具乎太极律之器孰谓
不存易之道哉尝即律吕而考之
淳古之苇籥女娲之笙簧律吕所由始也
卷十 第 10b 页 WYG1358-0540b.png
辨雌雄于翙
羽分左右于阴阳律吕所由用也
夫律吕一器也而参天两地也何
居粤自太极肇分易数以泄
一三五七九天数之奇也参天之数
进阳于有馀而易用九焉求之
于律则黄钟太簇姑洗阳之阳也
卷十 第 11a 页 WYG1358-0540c.png
蕤宾夷则无射阴之阳也
阳常赢而律之九数足以参天之一三五矣
二四六八十地数之偶也
两地之数退阴于不足而易用六焉
求之于吕则大吕夹钟中吕阳之阴也
卷十 第 11b 页 WYG1358-0540d.png
林钟南吕应钟阴之阴也
阴常乏而吕之六数足以两地之二四矣
不特此也十二律起于
黄钟之宫左行而生吕右转而生律
求之天地则一之数自南而起冬至子之半而万化根
焉阴
其有不宗于阳者乎乾坤为大父母而黄钟至
卷十 第 12a 页 WYG1358-0541a.png
中吕蕤宾至应钟之太阴阳即参两此乾坤也
复姤为小父母而黄钟于大吕太簇于夹
钟之小阴阳即参两此复姤也
析木星纪之次鹑首鹑
尾之躔仰而参之皆天之阳
燕齐秦赵之分大梁鲁晋之墟俯而两之皆地
卷十 第 12b 页 WYG1358-0541b.png
之阴
六上以象
六气之神五下以法五行之运旁
而通之又皆参天两地之妙夫天地
以一阳而肇阴阳之化育律吕以黄钟
之一而肇上生下生之经纬
律吕一阴阳也阴阳一天地也天地一太极也
卷十 第 13a 页 WYG1358-0541c.png
孰谓固汉儒也而能窥古人之用心欤呜
呼扬雄之草太玄也终于八十一家取黄钟之数而推
之也
邓平之造历也终于八十一分取黄钟之数而
乘之也
黄钟以阳律之九积八十一
而周流变化无尽焉
卷十 第 13b 页 WYG1358-0541d.png
故自大吕以下律吕相间以次而降至
应钟而极而黄钟独为十二律之首犹一阳之
复万物化醇而宇宙民物由此造也乾阳坤阴由此运
也参两之法至
此极矣虽然易之数先天之数也
先天之数由中而起中者天地之至数也
故乾一至坤八而复为
卷十 第 14a 页 WYG1358-0542a.png
之中律阳而吕阴而黄钟亦起于中
今观仲冬之月阴穷阳返而黄钟之气
应焉非中而何哉故曰中心法也
虽易之法亦律之法也
此言数而本于理之妙汉儒家法未之
有闻也吾于固乎何责谨论
卷十 第 15a 页 WYG1358-0542c.png
顺题发明格 与王道之端论同几字主意
天人分际如何论 陈恊道
出处
立说
批云
卷十 第 15b 页 WYG1358-0542d.png
论曰隐显之判者势也而其所以相与者
则几也几之相与甚可畏
也于其可畏而忽之必至
于孤其相与之心而成是相判之势矣
古之圣人知天人之势虽相判而天人
之心则甚欲其相合以甚欲相合之心而
拘以相判之势则吾所以使之合者最莫难
于一际之几也此几也所际如所欲焉
卷十 第 16a 页 WYG1358-0543a.png
则势之判者虽不能以不异而此心之
所以相与者未尝不往来于其间一或觖然于
其心吾恐其合者才一际而分之上下者
又辽辽乎其不相属矣呜呼天人交际之
几岂不甚可畏哉君人者当于其几者而
深思焉可也天人分际如何吾于汉儒林传深有
味于斯言抑汉人能言之其几则未必能察之也
尝试论之穹然而上者为天藐然而
卷十 第 16b 页 WYG1358-0543b.png
下者为人此其势本相辽而不相属也势
不相属则欲其心之相与也亦难然而
有几焉是不可以不察也今夫贱臣扣胸也
而霜
孝妇茹冤也而旱
人亦何德于天也而天之于人也每数数然用情
庆云也而歌颂
卷十 第 17a 页 WYG1358-0543c.png
暑雨也而怨咨天亦何
意于人也而人之于天也喜怒往往缘之而起
呜呼此可以见其甚欲相合之心矣
故自其势之异者而观之则上下之判者分也
自其心之微者而察之则几乎相与之一
际也善恶之关祸福之门也惠
逆之括吉凶之的也若然者天人之
一判一合非于天乎自皆于几乎自也
卷十 第 17b 页 WYG1358-0543d.png
于几乎自而我不察其所以相与之几
则其心之欲合者宁不缺然于骤合随散之际乎
嗟夫天人之心骤合而
随散甚非世道之福也是以古之
圣人其察诸此也熟矣仰观诸天见其星辰
之运动日月之流转顺而无逆也常而无变也
则不独曰此天之所欲也则亦曰是人之所欲也
俯观诸人见生齿之繁滋狱讼之哀息安而不
卷十 第 18a 页 WYG1358-0544a.png
危也恬而不惊也则不独曰人之所欲者如此
而曰虽天也亦欲之故夫察
天之文非惧祸也哀人之穷非市
恩也
一政事之施必致其谨一
号令之发必欲其臧非惴惴焉为是自贬
也诚恐夫上有以干天和下有以拂人意其于相
与之际或不满于我而其合者不能保其散之
卷十 第 18b 页 WYG1358-0544b.png
不易易此其几至可畏也呜呼
何可忽诸此哉昔者尝读扬子见其有圣
人和同之际之论雄之
立为此论辞亦已矣可已而犹未巳犹有所谓
使之混然无间者焉雄岂赘辞哉雄
非赘也是几说也欲其分之相辽绝者而心之
相和同也心相和同则势虽异而实混然无间
也抑其所以混然无间者则在于际之之几
卷十 第 19a 页 WYG1358-0544c.png
使之常合而不使之乍合乍判也雄之言
有旨哉不特雄也昔者舒也尝于对策
而为帝言之矣曰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
也
夫略其所未分而惟以际言舒之望帝能
察其几以和同天人之心者切矣柰之何帝之
不察此欤天旱也而乾封
人盗也而直指
卷十 第 19b 页 WYG1358-0544d.png
其分之辽辽而际者曾不一见
建元元光以后汉事槩可见矣
诏令训辞徒言之何益
噫汉往矣不必论也后之于天人分际者
有能于舒与雄之所谓相与无间者而深长思
之亦可以过半耳谨论
卷十 第 20a 页 WYG1358-0545a.png
顺题发明格 与天人分际论同几字主意
王道之端如何论 李 瓘
出处
立说
批云
论曰于君心之初而决其几则纯
卷十 第 20b 页 WYG1358-0545b.png
乎一天理矣盖天下之事莫不有初亦莫不
有几初者几之所伏也物初而美几则美恶
判焉人初而善几则善利界焉
心初而纯几则纯驳分焉
其几最可畏也亦在乎审其初而已英明之主
出而作新万物此世道之一初也亦君心之一初
也于斯时也而且求其为治之端是其几未
失也善告君者首以大公至正之道而入其
卷十 第 21a 页 WYG1358-0545c.png
心苟非出于是者则不敢以陈于前
使吾君于其几之善者而行之则纯乎
王而不杂乎伯纯乎理而不杂乎欲常如此心之初矣
然则仲舒当武帝初年
特举王道之端以为告而绝口不言霸
岂非王道纯乎天理也端者决其几于君
心之初乎王道之端如何请申之 道在天地间
亦一阴阳之气尔而人主之新政则
卷十 第 21b 页 WYG1358-0545d.png
又混元立极之时也然天地其有初乎开天
地之初者固今日阴阳其
有几乎决阴阳之几者亦今日何谓初
易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是也何谓几
易曰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是已夫当
资始之元而求先见之吉非王道之端在是乎
此明其道不计其功正其义不谋其利者
每于理欲纯驳未分之初而首以是几告其君也
卷十 第 22a 页 WYG1358-0546a.png
何则初如日之方旦几则有明晦
之候初如泉之始达几则有清浊之分初如车之发轫
几则有正邪之岐君心
其一太极之初也迨夫万事出善恶分则其道
有纯驳之判此其几岂不大可畏哉
啇君于秦孝公强国之初年
而投以三变之术终以误秦于异日者此几也
卷十 第 22b 页 WYG1358-0546b.png
董公于汉高帝创业之初年而教以仁义
之说终以开汉四百年者亦此几也
微哉几乎
其始也毫发相去其终也天地辽绝可不早辨于其
初乎此仲舒举其端以告武帝独于王道拳拳焉
是亦几善之说也斯道也何道也
自人心道心之几
一决于十六字之间
卷十 第 23a 页 WYG1358-0546c.png
而禹传之汤汤传之文武周公率
是道也
彼齐晋数君
管晏诸子与夫苏张申韩者流
其言则功利其术则纵横
其所谓道非吾之所谓道也
且帝欲闻大道之要亦尝有志于此矣
抑不知帝之所谓道者果
卷十 第 23b 页 WYG1358-0546d.png
何道欤观其初年举贤良
则与禹之吁俊同
求直言则与汤之从谏同
奉高年则与文之养老同
此时此心可以
王矣然王伯之分一间相去理欲界限其
隔几何二者之端苟有所
未决则其几真可畏也今仲舒言
卷十 第 24a 页 WYG1358-0547a.png
道而必归之王言王道而必谓之端是端也其初
也亦其几也故于两端之间择其几之善者而
告之曰正心则邪气不得干
曰任德则刑罚所当后
曰体元以居正
则不可不谨其始
正心也任德也体元以居正也皆
王者之道也此其端亦大矣使帝也于
卷十 第 24b 页 WYG1358-0547b.png
此而决其几常正心常任德常体元居正
毋初以仁义而终以功利毋初
以道德而终以权谋毋初以正论而终以
邪说则帝之心纯乎天理而汉之冶
亦纯乎三代又何有末年之事虽然
亦在乎所学何如耳六经道之寄也使
帝之表章于诗而必知正始
于春秋而必知为元于中庸而必知造端
卷十 第 25a 页 WYG1358-0547c.png
非苟知之亦允蹈之则尧舜之道可至也而
况于王抑当时师友渊源如董仲舒一人者真王
佐才也
傥使之终身劝学于武帝之侧则舒其伊吕乎帝其汤
文乎吁谨论
二篇皆以几字为字面可以参看
卷十 第 26a 页 WYG1358-0548a.png
就题轻重格 此篇与章鉴正位广居大道论同意
王者宽大仁厚如何论 王
出处
立说
批云
论曰圣人心天地之心则天地吾
卷十 第 26b 页 WYG1358-0548b.png
其体矣盖仁天地之心也
天地之所以并包容载而
极其体之不可穷者皆此心之仁实基之
圣人中覆载而立与天地同其
体者非难而与天地同其心者实难
心者体之所由充也吾所以存
其胸中者人欲净尽天理流行吾心其仁矣
其一太极之浑涵矣广而充之宽此也大
卷十 第 27a 页 WYG1358-0548c.png
此也而厚亦此也岂与天地异体哉
知天地之体之为宽大且厚而不以天地之仁
心充之根本之未立吾恐限量之所至犹未免
乎浅狭正与覆载之体判然二矣岂天地
之所望于圣人者哉王者宽大仁厚如何郎
顗以顺动元气言吾喜其暗合于仁之义
请索言之 天之寥然穹然而宽以大也
地之隤然屹然而厚以载也
卷十 第 27b 页 WYG1358-0548d.png
运亭毒而无端包散殊而无外至
宽大者孰如天负流峙而不重生动植而不
穷至厚者莫地若人见其体之
若是也孰知其所以充此体者有心以为之地哉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乾之仁也
至哉坤元万物资生坤之仁也此其心也所以
周流乎其体者也乾称父坤称母
予兹藐然混然中处则夫两间之所
卷十 第 28a 页 WYG1358-0549a.png
望于圣人之意固有在也民吾同胞物
亦吾与举天下之飞潜生植颠连无告者
其责皆在于我吾求以覆
之包之容之养之则非有以极夫至宽至大至厚之体
未易以浅中狭量言也世之樊墙比
邻自为分限者非不能大其体之
咎而不能充其本心之仁之咎也
乾之所谓博化施普坤之所谓含弘
卷十 第 28b 页 WYG1358-0549b.png
载物兹宽也大也厚也曷尝不自一元
之仁充之哉是心也
禹汤文武之所以与天地并而后之言仁
者莫加焉者也何则禹之大见于功
汤之宽见于代虐周家之
忠厚著见于行苇勿践之微
夷想其时动者以育植者以
蕃鱼鳖者以衣食
卷十 第 29a 页 WYG1358-0549c.png
而涂炭者以衽席举天下
之大无一民一物不囿于吾并包容载之中真与天地
同其体矣而数圣人之所以立
心者何如哉曰思溺曰
泣罪仁之一视也
曰祝网曰视民如伤仁之恻隐也
后之论其仁者曰本曰身曰积曰累真有以
卷十 第 29b 页 WYG1358-0549d.png
立夫天地一元之心矣
其著见于三者之用固应尔邪
春秋战国天地一元之气几于磔裂而无馀
桓文则假仁梁惠则不仁
蟊贼之以申韩畦畛之以秦越
迫促浅狭之气亦随以应之
而若民若物无复见三代涵养容覆之泽
不忍言也续天地一元之脉于既绝其
卷十 第 30a 页 WYG1358-0550a.png
有望于汉乎然孝文之笃厚仁之近似也
惟其止于几措则薄昭之诛不能
不伤其厚者孝宣帝
之宽大仁之杂霸也
惟其德不纯任则赵盖韩杨
之冤正与宽大背驰尔况下此
者哉郎顗言于东都既曰王者
宽大仁厚而又继之曰顺动元气岂不谓元者仁
卷十 第 30b 页 WYG1358-0550b.png
也仁者天地之心也能以天地之心为心则曰宽
曰大曰厚可与天地同其体矣其如世
主之不能尽仁何虽然天地之心未尝泯也天
地之望亦未尝替也仁道之大不以尧
存不以桀亡苟能充之天地之帅吾其性则天
地之塞吾其体矣接三代泰和之脉而轶汉唐人
主卑污浅陋之功正有望于宽大仁厚
之治故曰行王道而王谨论
卷十 第 31a 页 WYG1358-0550c.png
就题轻重格 此篇与前篇王者宽大仁厚论同意
广居正位大道如何 章 鉴
出处
立说
批云
卷十 第 31b 页 WYG1358-0550d.png
论曰一理混融之天万理流通之地也
夫有此天即有此理广而非隘正而
非他大而非小也
自夫人不能天其天也性以情窒理以欲蔽
方寸之间自为町畦而所处者隘矣
于是迁夺流荡而正者日以他拘挛浅狭
而大者日以小然则亦是理
之未融耳何则曰仁也者天下之广居也礼其
卷十 第 32a 页 WYG1358-0551a.png
正位而义则大道也要必真
见夫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而
一毫私意不得以隘吾广居焉则动容进退
何莫非礼周流洞达何莫非义而
所谓正位大道固在我矣夫岂以广居为外物哉
吁一理融万理彻兹其为一贯之妙欤
广居正位大道如何请因孟氏之言而先推
衍仁之说且仁果何物乎在天为命
卷十 第 32b 页 WYG1358-0551b.png
在人为心在四德
为元在四时为春礼者履此者也义
者宜此者也彼爱牛易羊仁
之小耳移民移粟仁之偏耳
见孺子入井而有怵惕恻隐之
心抑又仁之端倪耳
必天地万物与我无间然后仁而小有限隔非仁
也必物我内外一脉
卷十 第 33a 页 WYG1358-0551c.png
融贯然后仁而彼善于此非仁也
自其广者而充之则视听言动必以其礼而
正者可与立
简易平直行所无事而大者可与行
有是广者而自隘之则
礼不足以制欲而正者为他适
义不足以胜利而大者为小用
吁仁之道固何如哉敛之可
卷十 第 33b 页 WYG1358-0551d.png
以宅吾心普之可以宅天下浑
然大同物我无蔽其广居之气象乎
且吾何以知广居之为仁也洞
然八荒皆在我闼非广居乎万境俱融畛域
不立非广居乎以民物为同体以天下为一
家非广居乎体而长人者此也
推而保四海者此也一日克
己复礼而天下归焉者亦此也
卷十 第 34a 页 WYG1358-0552a.png
故履而为礼则反身而
诚万物皆备而正位立不视不
听不言不动而正位立暗室屋漏昭于神明尸居
龙见对越上帝而正位立
宜而为义则无偏无陂遵王之义而大
道行天下为公是为大同而大道行
君子可履而小人亦可视贤者可由而愚
夫愚妇亦可行而大道行
卷十 第 34b 页 WYG1358-0552b.png
帝骤王驰而不知
古今之为终始鸢飞鱼跃而不知天渊
之为深溥云行雨施而不知品物之为流
畅一境混融万境昭彻洞洞属属皆吾
广居中物耳正位何有哉大
道何有哉尧舜禹汤文武达而在上则居天下
之广居而所谓正位大道者其用在吾身
若夫老庄之虚诞管晏之功利
卷十 第 35a 页 WYG1358-0552c.png
斯高之惨刻苏秦张仪
之纵横捭阖是皆自隘其
广居而位非正位道非大道者也
孟氏举广居正位大道之言而答景春之问
其言粹矣愚因其言而以仁
义礼三者实之而且主于仁之说
虽然此非愚臆说也孟氏之言曰仁
宅也礼门也义路也
卷十 第 35b 页 WYG1358-0552d.png
曰宅也曰门也曰路也非广居正位大
道之异名乎人能安是宅则能出
入是门矣则能由是路矣抑问仁之方
可闻欤曰一而已矣一则
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明通公
溥其庶矣乎
谨论
卷十 第 36a 页 WYG1358-0553a.png
形容题意格 与陈自然君子之教如时雨论同意
汤文孔子闻知如何论 黄龙友
出处
立说
卷十 第 36b 页 WYG1358-0553b.png
批云
论曰传道而得不传之传
非此心之迭相遇不能也
夫道何尝一日不可传哉特患乎未
有所遇尔奚为遇以我之有近彼
之有耳不可得而闻所以闻者心
也闻以心故闻虽在于已传之后而知则在
卷十 第 37a 页 WYG1358-0553c.png
于未传之先矣是之谓遇
遇则不相拒不遇则不相受不相受而
求以相传虽终日相接而恍若无知者而又安可以
不闻闻之也圣人迭出而为吾道
宗主不有遇之何以传之苟遇矣非以
道传道以心传道也是虽上下数百载
间謦欬寂寥影响不接
而一脉贯通固已领会于无言之表又何必
卷十 第 37b 页 WYG1358-0553d.png
口授耳听而后谓之闻目击首肯而后谓之知也哉
孟轲氏七篇之终论汤文孔子相去五百馀
载皆谓其闻而知之岂不以汤文孔子之闻道虽
在五百载之下汤文孔子之知道则在于五百载之上
向使汤之心而不迭与尧舜遇文王之心而
不迭与汤遇孔子之心而不迭与文王遇
何以一闻之顷而遽知此道若是之微耶遇
之于心万古如一日不遇于心勿求于闻
卷十 第 38a 页 WYG1358-0554a.png
可也此不传之传所
以为传之妙也汤文孔子闻知如何请得以广其
说 尝读韩子原道一编观其论列圣相承所传
之道有曰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
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
窃怪夫尧舜禹聚会精神于一堂之上
文武周公启佑继承于一家之
中其见亲见
卷十 第 38b 页 WYG1358-0554b.png
其言亲言固可谓之传矣
汤文相去世代逾远周孔穷通声迹已殊而亦谓
之传何欤
吁此其所以为不传之
传也天下之事从其有而近其有则易取其
无而纳以有则难况以道相
传而传于不相遇者耶举珠玉以授无指而
责其不玩指日月以示无目而责其不仰可乎
卷十 第 39a 页 WYG1358-0554c.png
若夫手与目具者惟恐吾之不授不示也授
则受示则睹矣不惟授而后受示而后睹
也虽不授之犹将取之虽不示之犹将窥之
何则彼固有以遇之也手与珠玉遇则其取
不可禁目与日月遇则其睹不可闭
大哉遇乎其吾道一脉之所系乎夫心不遇焉
虽同堂合席何啻藩墙尔汝之不相入
心苟遇焉将神交意契于千万世之下而又安有毫
卷十 第 39b 页 WYG1358-0554d.png
发之差也何也遇而非传也
夫惟遇而非传是以传而必遇世固有终身
疲道路或不尽知其险要而指山画谷者乃
得于不出户之儒把手论交情者
或不尽知其辞色而洞见肺腑者乃出于未倾
盖之士此所谓
遇之真也汤之于尧舜文王之于汤孔子之于
文王其殆迭相遇之真欤不然何其遇而顺
卷十 第 40a 页 WYG1358-0555a.png
顺而契也彼其所谓遇者非谓前者之
言能启人而后者之听能听人也言而能启人
之听也则丹朱听之矣商均听之矣
管蔡之徒听之矣何为不传之
父子兄弟而传之五百载之后也
然则前圣之传传不以言后圣之传传不以耳
传不以言则言者心也传不以耳则耳者亦心
也以前圣之心触后圣之心是惟无合合则
卷十 第 40b 页 WYG1358-0555b.png
遇矣精一允执尧舜未尝口以授之汤也
而执中之旨汤自与尧舜不约剂
而合则汤之心其所以知尧舜者久矣汤
与尧舜固一遇也日新又新汤
未尝口以语之文王也而不已之
运文王自与汤不符玺而契
则文王之心其所以
知汤者素矣文王与汤又一遇也
卷十 第 41a 页 WYG1358-0555c.png
作爻重易文王未尝口以告之孔子也
而系辞之作
孔子自与文王不印券而侔
则孔子之心其所以知文王者非一日矣孔子与
文王又一遇也不求尧舜
于尧舜而求此心之尧舜不求汤于汤而求此心之汤
不求文王于文王而求此心之文王
则遇者真而传亦得其真矣五百载之
卷十 第 41b 页 WYG1358-0555d.png
前此一道也五百载之后亦此一道也已往之圣此一
道也未来之圣亦此一道也有先知焉知
则无先有后知焉知则无后此不传之
传所以常闻于不闻之闻也昔子贡常有言曰
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
而闻也 夫文章性天本非二道
子贡闻之以耳而不闻之以心此所以但知文章
之可闻遂谓性天之不可闻也性天之外岂有所谓文
卷十 第 42a 页 WYG1358-0556a.png
章也哉吾甚悲夫子贡日与夫子
相接而日与夫子不相遇也若夫如
愚之回则领会之固已久矣无他回之心与夫子遇也
赐如回则闻一以知十矣
参如回则无孝经矣
门人如回则无论语矣
人人皆如回则无六经矣
有经而道犹不传何也
卷十 第 42b 页 WYG1358-0556b.png
呜呼文王之后有孔子矣孔子之后斯道散于
百家荡于末流耶朋邪诐异幅裂鼎沸莫敢谁何不有
孟子孰从而嗣其脉哉其曰找欲正
人心息邪说又曰我欲承三圣此
时此心盖不特与孔子遇且与文王遇不特与文王遇
且与汤遇与尧舜遇矣无有乎尔自知
何甚明而自任何甚毅耶
轲之闻盖异乎人
卷十 第 43a 页 WYG1358-0556c.png
之所闻矣不然原道何以复继之曰孔子传之孟
轲然轲死不得其传之言则又
验矣吾亦未敢以是而疵韩子之说也吾尝谓
道之传与不传系乎心之遇与不遇而心之遇与
不遇有天焉君子不徒谓人也何者道之大
原出于天天无心以道为心圣人无心以天为
心惟其以天为
心故亦与天相遇五百载而圣人始生非圣
卷十 第 43b 页 WYG1358-0556d.png
人之难遇也心之难遇也非心之难遇也天之难遇也
故曰孔子闻诸文王文王闻诸汤汤闻诸尧舜
尧舜闻诸天各五百载而始以心遇天岂
啬其遇哉吾是以益悲夫此心之难遇而圣人之
不世出也吁圣人虽不世出岂无迭遇
圣人之心于千百世之下者谨论
卷十 第 44a 页 WYG1358-0557a.png
形容题意格 与黄龙友汤文孔子闻知论同意
君子之教如时雨论 陈自然
出处
立说
卷十 第 44b 页 WYG1358-0557b.png
批云
论曰道以遇而后传此圣贤
造化学者之妙也夫圣贤一造化也
造化泽物之功不能违乎时则
圣贤教人之术何独不以时而造化乎
然时原于顺顺原于遇遇则道可传
不遇则不可传矣故圣贤之教学者每迎
卷十 第 45a 页 WYG1358-0557c.png
其所有而不强其所无
从其有而迎其有则与之相遇
而其功易强其无而纳以有则与之不相
遇而其功难有如人心之善已萌天理之
机已露于是以吾之天触彼之天
一启沃之而其天跃然殆犹天之生物也
于芽萌甲拆之时而沛之以时雨
物与雨相遇而不相违而物之生意勃然矣
卷十 第 45b 页 WYG1358-0557d.png
夫苟机之未至而求以启发
之善之未萌而强以诱化之彼固与道不相及也
又安能与吾教相浃洽哉 此孟子
以时雨言君子之教盖谓之时则遇矣既遇
则教之入也易为功君子之教如时雨请以是
论 夫时之义大矣哉交相遇谓之时
当其可谓之时不先不后谓之时
天下之事时之未至圣贤不能先时而必
卷十 第 46a 页 WYG1358-0558a.png
为时之既至圣贤不能后时而不为况夫以
道传人而不适其时可乎人心虽有可化之机
圣贤虽有能化之道然时未至则机未露虽有
善道不能速化矣
何则未遇故也
遇则不相拒不遇则不相
受也使彼学者而未遇乎时
之可虽父兄不能发其端虽师友不能引其进
卷十 第 46b 页 WYG1358-0558b.png
吾固谆谆然诲之固循循然诱之
徒见其相捍格尔徒见其相拂戾尔
今夫天之于物也亦惟其时而已春而木以
生夏而苗以长于斯时而雨之则木且烨然
华苗且芃然实矣何则时固易然也
向使雨于秋而求夫木之华雨于冬而求夫苗之实
虽日润之不可得也然则不遇夫
生长之时虽造化不能以成润物之功孰谓
卷十 第 47a 页 WYG1358-0558c.png
不遇夫可教之时圣贤能得夫学者之化哉
昔者作易圣人知乾之为乾有云行雨施之象焉
而于乾之进德修业必以及时言之
而时过然后学记礼者亦深以是为学者戒
盖时之不及固无以为进修之
本而过时而学不特学者勤苦而难成而教
者亦徒劳而无功矣尝观夫
子之为学也自十有五而志学此一时也三十
卷十 第 47b 页 WYG1358-0558d.png
而立此又一时也至于七十不踰矩则又一时也
夫圣人具生知之性
抱诚明之资其于学也犹有次序先后之时而况学者
之学圣人乎使其当洒扫应对之时
而教之以致知格物之功是不种而溉也
当离经辨志之时
而教之以治国平天下之事
是未耕而穫也
卷十 第 48a 页 WYG1358-0559a.png
君子之教异于是彼方惛惛也吾不
强之以昭昭彼方聩聩也
吾不责之以灼灼彼惟芽
蘖可复也吾始从而滋沃之彼惟枝叶可养也吾始从
而沾溉之彼惟根实可食也吾始从而润泽之
以已之有迎彼之有有者自有无益之者
即我之觉觉彼之觉无觉之者
盖至是学者之心与道遇教者之心与学者遇
卷十 第 48b 页 WYG1358-0559b.png
不待求望不假问答此一天也彼一天
也以天触天鹤鸣而子和也
鼓琴而响应也其心油然
非勺水之为溉也其机勃然非揠
苗以为长也
天下雷行物与无妄泉源
混混放乎四海斯
其所以为君子之教与斯其所以为时雨之教也
卷十 第 49a 页 WYG1358-0559c.png
欤呜呼此吾夫子告颜子以天下归仁之日
语曾参以吾道一贯之
时也
是教也无问无答以
问答求之教则浅非言非语以言语诘之教则末
学者能以吾之天感圣贤之天力到功深超然领略
天高地下吾性湛也云行雨施吾性游也
舞雩之风
卷十 第 49b 页 WYG1358-0559d.png
当春之雨有不足以喻
其乐不然则自昏昏其见自昧昧其天雨露
之润不足以胜斧斤之寻而牛山之木濯濯矣
心地茅塞私欲荆榛
吾见子之苗稿矣虽有时雨之教乌乎
施谨论
二篇皆以遇字为字面同一议论比而观之可以触
卷十 第 50a 页 WYG1358-0560a.png
类
卷十 第 51a 页 WYG1358-0560c.png
合二为一格 与张宗尧舜之知急先务论同意
教人得人谓忠仁如何论 程果行
出处
立说
卷十 第 51b 页 WYG1358-0560d.png
批云
论曰不观圣人忧天下之心无以知圣人
爱天下之心
盖圣人之心不敢以已之爱为已尽
而常以已之忧为未尽也
知所以爱天下未知所以忧天下则吾恐
卷十 第 52a 页 WYG1358-0561a.png
吾之爱可以行于爱之所及而天下之忧固已伏于爱
之所不及矣
我思古之圣人其待天下何厚也其所以辅之翼
之振德之者
夫亦曰民吾民也吾之所当爱也吾知尽吾之心而
已然使天下后世而皆如吾心之所期则圣人亦可无
忧矣柰之何其不然圣
卷十 第 52b 页 WYG1358-0561b.png
人有忧焉忧之如何忧其
爱之穷而吾之心不能以自达于天下也
以圣人爱天下之心而至于不能以自达
苟不得人以寄其爱于无穷则圣人之心岂不遂穷
于此哉呜呼吾于是而
知尧舜氏之心教人得人谓忠仁如何
孟氏子其知之矣 敢问如之何而谓之忠曰
尽已之谓忠如之何而谓之仁
卷十 第 53a 页 WYG1358-0561c.png
曰爱人之谓仁然天下之理以
已而爱人者其爱小以人而爱人者其
爱博爱之小者其爱为易穷爱之博
者其仁为无穷非已之爱无穷也
一已之爱有穷而寄其爱于人者无穷也
知圣人爱天下之忠而不知圣
人忧天下之仁则圣人之志荒矣
圣人以一身而任天下之寄
卷十 第 53b 页 WYG1358-0561d.png
环视宇宙之内苟有一民之不协于极
不得以自遂其性命之正者圣人
之心岂安哉使圣人之心而不在于斯人
也则亦已矣若果畏天命而悲人穷也
则其所以爱利斯人之心始
不能以自己于言而后吾之教始行吾之教
行而后吾之爱始达使吾爱天下之心得
与吾之教相继于无穷是固圣人之心也
卷十 第 54a 页 WYG1358-0562a.png
然教可行于一时而不能以必
行于后世吾之教穷而吾之爱亦与之俱穷
知其穷而不知忧其穷则是吾之仁亦穷
矣是以
圣人之治天下不遗天下以教而遗天下以
仁盖教人之忠固所以尽吾身之责
而得人之仁乃所以尽天下后世之责
不以吾身有穷之爱而废天下无穷之忧兹其为
卷十 第 54b 页 WYG1358-0562b.png
圣人之盛心哉是心也盖尧舜氏之
心也当是时也五教敷矣
声教暨矣命契而教以人伦
矣
吾想斯人涵泳于道教之内者皆康衢之童击壤之
老比屋可封之俗也
其忠厚
气象去之数千百载尚可想见当时之人无
卷十 第 55a 页 WYG1358-0562c.png
得而名焉所可得而名者曰忠信无倦而已
曰忠利之教而已
呜呼吾于此而见尧舜之忠也亦
于此而见尧舜之仁也人见其爱天下也而尧
舜之心则曰我何爱也吾之爱虽无穷而吾之忧亦无
穷何也忧其爱之
穷也吾之教敷矣岂无尚有未
敷者乎吾之教暨矣岂无尚有未暨者乎
卷十 第 55b 页 WYG1358-0562d.png
吾之教有亲有义有别有序有信矣又岂
皆有亲有义有别有序有信乎凡
前日之所以爱天下之心皆转而为今日忧天下之心
惟其有忧天下之心而后始足以见其爱天
下之心故方其未得舜也
所忧者舜而已既得舜则吾之教寄
于舜矣舜之仁即吾之仁也方其
未得禹也所忧者禹而已既得禹
卷十 第 56a 页 WYG1358-0563a.png
则吾之教寄于禹矣禹之仁即吾之仁也
方其未得皋陶也所忧者皋陶而已
既得皋陶则吾之教寄于皋陶矣皋陶之仁即吾
之仁也教
人之忠止于一时之仁得人之仁则可以为万世之仁
使尧舜之心而曰吾之仁博施矣济众矣
而且谆
谆然命之也则是尧之仁止于七十年舜之仁
卷十 第 56b 页 WYG1358-0563b.png
止于五十年何以至今无穷哉或曰爱天下者尧舜也
忧天下者亦尧舜也黄屋之非心
岩廊之恭已然则忧
耶乐耶曰未得人以前则此忧在于尧舜
既得人以后则此忧在于舜禹皋陶吾观舜之
徽五典禹之宅百揆
皋陶之明刑此教人之忠
也亦得人之仁也学者知尧舜之先天下之忧而
卷十 第 57a 页 WYG1358-0563c.png
忧当知尧舜之后天下之乐而乐
谨论
卷十 第 58a 页 WYG1358-0564a.png
合二为一格 与程果行教人得人谓忠仁论同意
尧舜之知急先务论 张 宗
出处
立说
批云
卷十 第 58b 页 WYG1358-0564b.png
论曰圣人以身任天下而不以天下累
其身必有见于大者
矣盖圣人出而与世接凡天下
一事一物之不得其理者圣人盖深忧之
是圣人以身任天下矣然
圣人以天下自任而天下之求于圣人者无穷
以有限之力应无穷之求
则将求遍天下之事物而求以安之无乃以天下自累
卷十 第 59a 页 WYG1358-0564c.png
欤
圣人之知盖知乎此是故深居夫事物之表而
默察夫先后缓急之宜举天下之大而与贤
者共之则吾虽不必以
身应天下而任天下之责塞矣
呜呼此则尧舜之所以用其知也夫以尧
舜之知而求以遍天下之事物岂有难能者哉
然圣人不汲汲于彼而乃以亲贤为急其用知
卷十 第 59b 页 WYG1358-0564d.png
之大者欤尧舜之知急先务请
申孟子之论 盖圣人为天下事物之宗主也
一民之不得其所一物之不得其宜皆归其责
于圣人圣人不为天下则
已圣人而苟有意于天下其能以身辞其责乎
然天下至众而一人至寡也劳者欲
息扰者欲定弊者欲新而不振者欲起
圣人方以身任之而天下之求于我者方来而不已
卷十 第 60a 页 WYG1358-0565a.png
呜呼亦观其知之处此而
已矣夫匹夫之不被泽成汤不忧
而伊尹忧之
西土之蠢不靖成王不忧而周公
忧之盖汤成王不忧
天下而忧伊尹周公之未用也
后世以一人之知欲遍天下而每有不遍者焉
庙谟雄断光武
卷十 第 60b 页 WYG1358-0565b.png
非不足言知也而三公不任事归台
阁天下之事有遗于庙谟之外者多矣
聪明天
纵太宗非不足以语知也
而身兼将相下行臣职天下之事有出于聪
明之所不及者多矣
呜呼盍亦于圣人之所以用
卷十 第 61a 页 WYG1358-0565c.png
知者观之乎读书而至于尧典
自亲九族至和万邦皆其治之纲
目也自授人事以至忧洪
水皆其时事之至切者也尧既以身
任之胡不以身亲之而明峻德命羲和咨
四岳若有忧焉何哉
读书而至于舜
典自徽五典至宾四门皆其治之体统也
卷十 第 61b 页 WYG1358-0565d.png
自嗣位至辑五瑞皆时事之不宜
缓者也舜既以身任之
胡不以身亲之而内命九官外命群后有
能之咨汝往之命若不容缓又何哉
呜呼此
则圣人所以能用其知者也吾观怀襄之患
圣人视天下若已溺之
百谷之未播圣人视斯民若
卷十 第 62a 页 WYG1358-0566a.png
已饥之
五品之未逊圣人之视斯世若已陷之
曷尝不以天下自任
而一则曰用人二则曰用人
圣人
盖有见乎一人之知不足以遍天下也必矣而先
后缓急必致力于其大者焉
卷十 第 62b 页 WYG1358-0566b.png
故曰尧以不得舜为已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已
忧圣人不忧天下而以为天下得人为忧
呜呼
其善用知者欤其知务之当先者欤
后世论尧之知曰神舜之知曰大亦既知圣人矣
而又举天下之功而归之圣
人曰无能名曰有天下而不与
圣人岂自
卷十 第 63a 页 WYG1358-0566c.png
处于无事而忘天下者哉以身任天下不以天
下累其身其惟尧舜欤虽然孟子之言主于仁而言也
夫言仁而先其知孟子善论圣人者欤
盖昔者皋陶之为帝谟既曰知人安民矣
至于九德而下则皆知人之事而安民
累不及焉何哉
盖孟子言仁不言仁而言
知皋陶言安民不言安民而言知人圣贤之言是或一
卷十 第 63b 页 WYG1358-0566d.png
道也后世谓皋陶以知
为帝谟愚于此尤信谨
论
前篇谓教人之忠为易尽得人之仁为无穷必须得
人而分吾教人之忧
此篇谓遍物之智为难尽亲贤之仁为易周必须亲
贤而为吾先务之急
卷十 第 64a 页 WYG1358-0567a.png
就题发明格 与后篇观乎贤圣天地论同意
君子之志于道如何 黄印生
出处
立说
卷十 第 64b 页 WYG1358-0567b.png
批云
论曰学有未易以遽至者
亦在夫人心之而已学何学也
学道焉耳而道岂易言哉道固未易言也
而亦未有终不可至者特患夫学者之不心
乎此也苟其心之心乎道也一念所发惟
此乎在而不间乎其他见之真而趋之决也积
卷十 第 65a 页 WYG1358-0567c.png
之久而行之力也虽斯道之大若未易以遽至
而此一心之不息且有必至之理焉用
夫超诣径造以为高哉学道而求为超诣
径造之高则有非下学者之事
而道有弗若是易易然者曷若决诸吾心
之所之心惟道之趋则道其终不可至也耶
吁道之
大未易遽至也求道者亦志之耳志于是者必
卷十 第 65b 页 WYG1358-0567d.png
至于是孟轲氏所以为君子言之志在焉
则道虽难言而岂终难哉君子之志于道
如何世之君子其亦志轲之所谓志则道矣
轲长于譬喻者也请以水喻
水之大未有若海者矣渺渺然
归墟之谷莫可涯也
而百川之能至是岂一朝夕之遽哉
满乎其中溢乎其外而后沛乎其莫禦滔滔
卷十 第 66a 页 WYG1358-0568a.png
汨汨而汇于斯也
水虽无心而实动物其为物也
动则其昼夜不舍而东之海也虽谓水之志也亦宜
惟学者之志于道亦然圣人之道之大
一海也学不至圣人之道是水不至于
海寻常之污渎耳道之海未易至也望洋者有焉
卷十 第 66b 页 WYG1358-0568b.png
噫未必其果未易至也特其志之未加耳
昔者圣人之于道盖自其十五之年已志乎此
自是而立自是而不惑
自是而知命耳顺以至于从心不踰矩之时
斯时也圣道其海矣
以圣人之为道亦于其志焉得之孰
谓学者之不志于斯也而未易遽至之道可以易易言
哉轲盖未尝以易言之而怠学者之志
卷十 第 67a 页 WYG1358-0568c.png
亦未尝以难言之而绝学者之志苟
志焉则虽未易遽至之道吾知其终可至也
道盖难言也超乎无物
之先而行乎有物之后即三才而
三才在所贯即万事而万事在所统无精粗无钜细无
乎不寓焉者也圣人者该其体之
全会其用之大而曾无亏欠故语道
之大者至圣人止矣
卷十 第 67b 页 WYG1358-0568d.png
道止圣人之为大则其所谓大者毋乃抗之以自孤乎
圣人未始以其道之大而孤立于天下也
人皆可能也志于道
一语昭昭然号于人惟惧夫人有未至吾
之所至者由之果赐之达曷尝
不欲一蹴而诣其极而终未获窥其奥者
亦或欲速者累之而卒之移
其志陋巷之子于其心斋限智
卷十 第 68a 页 WYG1358-0569a.png
虑之顷而求所谓道
一以夫子为准的终日
如愚盖有循循以进之功
正犹百川学海而至于海者进不止也
道岂果未易至哉君子而求至
于道则亦至之而已轲之喻诸人者曰立志曰持
志曰志壹曰专心致志
其所以立是志
卷十 第 68b 页 WYG1358-0569b.png
者亦立于道耳道外非吾志也其所以
持其志者亦为道持之耳舍道则志不在是也
志惟壹则纯乎道不少杂焉而蹶趋于血气之
驰也志惟专
则凝于道不少诱焉而望望乎援鸿鹄之弓也
轲之志若是
然也此志壹定二不贰三不参不东以西
不南以北勉焉而非强揠循焉
卷十 第 69a 页 WYG1358-0569c.png
而非躐等久以持之不倦以终之则仁若未
易以遽至也而充其事亲之实而至于无一念之非仁
则仁之道可至矣义若未易以遽尽也
而充其从兄之实而至于无一事之非义则义之道可
尽矣礼智若未易以遽能也而充其节文
知斯之实而至于无一节之非礼无一端之非智则礼
智之道可能矣
身即道也而吾身之能诚
卷十 第 69b 页 WYG1358-0569d.png
性即道也而吾性之能养天即道也而吾
天之能知一理彻而万理融又孰有
见海若而叹不足以语秋水者哉
至则轲几于孔矣
轲则几于孔矣而世之君子不皆轲之学孔也
不小吾圣人之道以为易能则大圣
人于过高而谓终不可几及也轲实忧之
始之以观海之难以喻吾道之大若未易以遽至
卷十 第 70a 页 WYG1358-0570a.png
者继之以观水有术以喻斯道之原
有可得而求者而终之以盈科而进之喻
以见学者而志于斯则道未有终不可至者
呜呼君子人欤其亦志轲之志以道孔之道
欤而吾犹疑夫道有未易言者也
何也轲之言谅为时之君
子发也若告子若万章若公孙丑要皆有
志乎道究其所以质诸轲则丑之问气易于
卷十 第 70b 页 WYG1358-0570b.png
论气者也告之言性易于论性
者也章
之问舜易于议圣人者也
道可易乎哉如三子者吾意其枵乎其中
而骛乎其远不少得乎道而遽曰道可以立
至焉下学之功不加而躐求上达之事
志则大矣如未足以入道何
此固轲之所忧而有不成章不达之语以警
卷十 第 71a 页 WYG1358-0570c.png
夫求道之君子噫又岂惟战
国之君子为然谨论
卷十 第 72a 页 WYG1358-0571a.png
就题发明格 与前篇君子之志于道论同意
观乎贤圣天地如何 章祥道
出处
立说
批云
论曰吾道至造化而极学者要不可以
卷十 第 72b 页 WYG1358-0571b.png
顿悟也
夫道无终穷固非局于浅识者所能知
亦非急于躐等者所能造彼其躐等以进非
不可以言顿悟之学究其极亦终于茫昧而
已何也悟道固有其机而
进道必有其序近之而后远也浅之而后深也
微小充之而后可以广大也
未离乎众而曰我贤者欺也
卷十 第 73a 页 WYG1358-0571c.png
未及乎贤而曰我圣者妄也未造
乎圣而曰我参天地者荒也
由众观贤由贤观圣由圣观天地
庶几循序观之亦循序进之而
道之妙在我矣而曾谓欺者妄者荒者之可
以得道乎子云论道始曰观贤次曰观圣
又其次终之以观天地截乎等级之严有如此
吁学者欲进而观圣人又进而观天地可不
卷十 第 73b 页 WYG1358-0571d.png
先自观贤始不然观我生未能贤于众焉则去
道已远而于圣人天地吾何以观之哉
观乎贤圣天地如何请申子云之本旨 粤自絪缊判
而形体均 形体均而性
真具贤得此道而为贤
圣得此道而为圣天地得此道而为天地
一反观之而贤圣天地之道具焉而谓不可以顿
悟何哉嗟夫是以天地之性观道而未
卷十 第 74a 页 WYG1358-0572a.png
以气质之性观道也
论性不论气不
备论气不论性不明
性犹水也有流而未远固已溷浊
则众人也有流而渐远方有所浊则贤人
也有流而至海终无所污则圣人也
圣人即天地之性虽贤人亦
未离气质之性是可泛泛观之而一蹴可以诣
卷十 第 74b 页 WYG1358-0572b.png
此道乎故必加澄治之力使浊归于
清则所观渐明而众可进于贤矣
复加渊深之功使清胜夫浊则所观益明而贤可
进于圣矣苟至于圣则湛然不滓
粹然不杂浑然天理之性彻上彻下其观
殆有不容间者兹其为渐进之学也
彼欲顿悟以求道者祇自恍惚耳自诞谩耳道安在
哉昔者圣人之立
卷十 第 75a 页 WYG1358-0572c.png
教也自道德性命降而仁义礼乐
降
而文行忠信又降而射御书数
又降而徐行折枝又降而洒扫应
对是岂浅视吾道而至是
耶忱悲天下视此道过高或索之清静寂灭之境
而
终不见天地贤圣之大全也譬如行远必自迩譬
卷十 第 75b 页 WYG1358-0572d.png
如登高必自卑撤籓篱捐门墙
去帘陛乃使涂之人一举足可以观宗庙之美百官之
富岂理也哉
吁是
则圣人之所忧而子云切切为修身者告也尝因
子云之论求之昔矣善学道者莫如孔门
大抵皆以循序进道而未始躐等以求顿悟之学也
当时从游三千徒亦众矣
卷十 第 76a 页 WYG1358-0573a.png
而贤哉之称夫子独为颜子申美之
则知贤于众者颜子一人而已
虽子贡亦曰赐也何敢望回
他可知也
孔门之众何尝敢躐等贤者之道而以贤自居哉
闻一知十有不善未尝不知颜之自观亦卓
矣以其未达一
间之学虽谓之亚圣可也
卷十 第 76b 页 WYG1358-0573b.png
而回也拳拳服膺惟恐失之
以至仰之高也钻之坚也
瞻前而忽后也瞠若
乎奔逸绝尘之后
而视
夫子如天之不可阶而升回之贤又何尝躐圣人之道
以圣自居耶
乃若忠恕一贯圣智兼全
卷十 第 77a 页 WYG1358-0573c.png
夫子之道亦既圣矣
如天之覆也如地之载也固不待
观而见之而吾夫子循循工程曾不少足
不惑必四十知命必五十
祖述则尧舜也宪章则文武也上律下袭则天时水
土也若圣
与仁且曰则吾岂敢
夫子之圣又何尝不仰观俯察肯自谓与天地同流
卷十 第 77b 页 WYG1358-0573d.png
乎
由此观之孔门之众希颜子之贤者也颜
子之贤希夫子之圣者也夫子之圣又希天
地之所以为天地也
固非于众之外有颜之道非颜之外有圣之道非圣之
外有天地之道而等级次序则有不可
紊者耳使众不于颜是观而曰吾
观即颜果颜之道乎外颜而为孔之观而
卷十 第 78a 页 WYG1358-0574a.png
曰吾观即孔果孔之道乎外孔而为天地
之观而曰吾观即天地果天地之道乎故
必真为颜是观而后可以语颜子复焉执焉之事否则
欺非贤也道何在真有
颜之观而后可以语孔子性焉安焉之事否则妄非圣
也道何在真有孔之观
而后可以语渊渊其渊浩浩其天之事否则荒非天地
也道何在学道不
卷十 第 78b 页 WYG1358-0574b.png
可以顿悟而以渐进吾于孔门见之矣孟
轲续孔道之传者也其论乐正子之为人必以善
信于此可以观贤矣
而美大圣神则未遽许之
无他道不可
以顿悟故也有善信始可言美大大则化而
圣矣既圣始可言不可知之神神则天地矣
无善信而曰可以圣未圣而曰可以神
卷十 第 79a 页 WYG1358-0574c.png
得非诬且诞之尤者乎子云脩身一篇
曰众曰贤曰圣再三辨之而论其所以观必始乎贤中
乎圣卒乎天地其亦得孔孟之遗旨而觉天下以
渐进之学也欤虽然未也有先知
焉知则无先有后觉焉觉则无后
有观之观又孰若不观之观乎
一理彻万理融又孰为贤孰为圣孰为天地
道之属属一方寸耳此非顿悟之
卷十 第 79b 页 WYG1358-0574d.png
学也渐进之极功也子云所谓拟议形迹之观乎
不然何以即太玄拟易而论圣
人参诸身亦曰拟天地去其拟融其观
要当真有得于贤圣天地
之外谨论
卷十 第 80a 页 WYG1358-0575a.png
伤今思古格 与何贽循良核实之能同意
孝宣举廉得真如何论 陈若蒙
出处
立说
批云
论曰以士夫律已之常而至勤
卷十 第 80b 页 WYG1358-0575b.png
人主之责实是可以观世
变矣夫人之一身关于纲常者为甚大
则凡我之所当为者岂必待上之人有所为而然
哉自义利取舍之戒不明
而寡廉鲜耻之徒杂出
人欲横流于穹壤之间
我之所以秉彝好德者类皆丧其所有
至有窃清之名而行污之实求其真者
卷十 第 81a 页 WYG1358-0575c.png
盖寡焉此廉之所以得称于当世也
吁以廉举吏意已非古而又使人主致疑于举
者之非真为当世之士亦可以自愧矣
宣帝综核名实之主也黄龙一
诏恳恳然虑举廉之为难而又虑夫得廉之真者
为尤难呜呼廉特古人之常事而汉世以为
士夫之高致此愚深有感于世
变者也孝宣举廉得真如何请慨论之 尝谓
卷十 第 81b 页 WYG1358-0575d.png
举世皆醉则醒者张其目举世皆浊则清者扬其波
使士夫有
独醒独清之名固
非士夫之幸亦岂世道之幸耶一介不取之
节不独一伊尹商之士皆伊尹也
首阳茹芝之风不独一伯夷周之士
皆伯夷也亦不
闻其廉称何也嗟夫圣贤讲明所习何训
卷十 第 82a 页 WYG1358-0576a.png
命义大闲所守何戒一节不谨
没齿馀憾则夫所谓廉者特
吾职分所当为之事如事亲之孝若
曾子可也曷尝以为有馀哉
盖至盘庚则有总货之戒囧命则有惟货
之讥或者以为成汤
文武之隆未尝数以货饬其臣也其殆
商周之衰乎吁此愚世变之说也
卷十 第 82b 页 WYG1358-0576b.png
下是风气愈漓利欲滋长为春秋之渎货
无厌为战国之嗜利忘耻
求如陈
仲子者盖千万不一二焉然而织屦
辟纑宁居于陵而不居兄之室
咽李哇鹅宁妻之食而不母之食
卷十 第 83a 页 WYG1358-0576c.png
曾是以为廉乎
呜呼圣贤之所不齿而通国乃以为廉世道抑可知
矣俗流失世败坏不至乎秦不止也
汉兴其世道之一机乎而又适值
乎倥偬之日则使贪使诈吾何择焉
固有身为宗臣甘受自污之名
位居宰相不免受金之辱
一再传而文帝若可以革
卷十 第 83b 页 WYG1358-0576d.png
吏治矣然汉之化犹浅而秦之染滋深
孝廉一诏至万家而无应令者
则簠簋不饬宁能免年少之哓
哓乎继而建元发策
首以廉耻贸乱未得其真为问
仲舒之对非不剀切或者已
觇于三策委曲之不合而迎逢者至矣
平津之宠既穹布被
卷十 第 84a 页 WYG1358-0577a.png
之诈犹饰何其
不近人情也耶帝亦卒售其欺而已
呜呼古非无廉士也简廉之教
特古人九德之一耳汉
之人主乃能以是求之士大夫乃不能以是应之
吁甚可叹也耶宣帝兴
自闾阎诚知民生之疾苦系于吏治之廉污
拳拳然以责实为心
卷十 第 84b 页 WYG1358-0577b.png
夷考是时
送迎省费如霸者固少有
而亏湟中之籴者比比皆是
家无馀财如邑
者不多见而增僦车之钱者滔滔
若流于是今年而有郡国
牧养之诏明年而有吏不廉平之诏
又明年而有欺谩避课之诏
卷十 第 85a 页 WYG1358-0577c.png
至是而举廉得真之诏又下矣
帝何切切于是哉帝之心是则然尔抑
古者事举言扬之制出长入治之职不专在是
向
使在位皆素丝正直之风立
朝皆冰蘖自将之操则所与
我共理者皆将芥轩冕而尘珠玉矣
吾知举廉得真之诏不必下也
卷十 第 85b 页 WYG1358-0577d.png
然则班固作汉吏传以循
良称而不以廉称者亦岂无见于此欤
抑吾有感于世变而考之圣贤之遗论
焉传曰官之失德宠赂章也国家之败由官邪
也孟子又曰上下交征
利则其国危夫宠赂何至于败家征利何至
于危国古人立论乃如是之确何耶盖人
主之所恃者人心而已吏治之贪廉民生之休
卷十 第 86a 页 WYG1358-0578a.png
戚系焉民生之休戚国家之存亡基
焉此断断不可易之理也自
非卓然有见之君鲜有不徇于流俗者宣帝
举廉之诏其亦更尝久而世故深阅历多而人情
熟而见于黄龙之年
惜夫晚矣哉谨论
卷十 第 87a 页 WYG1358-0578c.png
伤今思古格 与陈若蒙孝宣举廉得真论同意
循良核实之能如何论 何 贽
出处
立说
批云
论曰吏不必有名也任吏而以名称之
卷十 第 87b 页 WYG1358-0578d.png
自吏治之不如古始
盖古之为吏者有循良之实而无循良之名
其任吏者有乐与之情而无严察之意
当是时也循良之名且不立何有于核
实之称后世吏习不美欺诞成风
上之所以待之者于是乎不得不严为考核之法
其间有自拔于流俗之中者
始以能称以循良名呜呼吏惟不能
卷十 第 88a 页 WYG1358-0579a.png
皆循良也而后循良者以能著为
吏者已可以自愧矣吏无循良之实至使人主
严为考核之法以察之吏得以
循良自名而人主亦有精于察吏之称
人主亦岂乐闻此名哉陆宣公之言曰汉
宣精吏能故其时萃循良核实之能能之一字
凡两言之宣公之言虽所以美宣帝亦所以伤
吏治之不如古尔循良核实之能如何请绎
卷十 第 88b 页 WYG1358-0579b.png
其说 循良之名何始乎唐虞三代之臣未尝求为此
名也核实之名何始乎唐虞三代之君
亦未尝为此名也循
良之名核实之法其始昉于汉之时乎汉初
皆刀笔吏文景继之又多
将相旧臣至宣帝厉精为治而核实之
法始行于群吏核实之法既行则
循良之吏始盛然则能之一字所以挈而
卷十 第 89a 页 WYG1358-0579c.png
予之者岂宣帝之君臣固能为唐虞三代之所不
能欤曰非也后世之吏惟其多锲薄也而后
循良之名立惟其多
虚诞也而后核实之法行
察吏之名非帝之所乐闻也吏而以循
良称祗足以验吏治之不古尔我思古
人百工惟时无循名也九德咸事
无良称也宣慈惠和之才靖共正直之士
卷十 第 89b 页 WYG1358-0579d.png
未尝以一能自耀也
故三载一考绩
也而不闻其有综核之名六计所以察吏也
而未尝见其峻厉督责之意
想夫人而皆能也而皆循良也亦既
皆有其实矣而又何核之有
若夫后之为吏者则异于是
以良吏为难能以循理奉
卷十 第 90a 页 WYG1358-0580a.png
法为无能苟且取容
虚诞成习
彼其钓名饰誉于一时直谓可以欺
一世之耳目君如宣帝其可欺乎
哉此核实之法所以不见于
唐虞三代之世而见于帝厉精之日也
或者不察犹谓帝之所以核实者失于绳束之
过严伤于刻画之太甚风林无
卷十 第 90b 页 WYG1358-0580b.png
宁翼急湍无纵鳞
以为未免作意震之而使整齐也
抑岂知亦吏有以自取之耳
汉至宣帝八叶矣承武昭之后欺谩虚
伪之弊不少帝盖深惩夫吏习之不
美也思所以苗耨而发栉之
故自其上计具文欺谩非实也
于是乎真伪相乱者不得不严为御史之按
卷十 第 91a 页 WYG1358-0580c.png
自其用法饰
辞奏不如实也于是乎越职踰法者不得不详于
二千石之戒
责平审于廷平非亲细务也以刻
深无实者不容于不责也
考言行于守相非尚苛察也
以实不相应者不容于不考也
吁此帝所以有精于核实
卷十 第 91b 页 WYG1358-0580d.png
之称也亦岂帝之本心哉
传汉循吏者才六人而宣帝之吏居其五
自常情观之则以为汉世吏治之盛无出于此
帝之所望亦岂止是向使忠厚长者人
皆龚遂也何必有治郡有声之名
外宽内明人皆黄霸也何
卷十 第 92a 页 WYG1358-0581a.png
必有治为第一之名廉平不
苛勤力有方人皆朱邑信臣也又何必有淑人君子为
民兴利之名
循良之名不立
则宣帝核吏之名亦且泯然矣夫岂有能不能之别耶
惟其当时之吏不皆龚
黄朱召也则帝不可不严为考核之法也
行考核之法而得所谓循良之吏
卷十 第 92b 页 WYG1358-0581b.png
吏有循良之能宣帝所以有精于吏能之称
是意也惟陆宣公知
之迹其所言固所以美宣帝抑亦有感于后世吏
治之不古欤虽然综核名实君之责也
总领众职其大臣之责欤
吾观魏相之辅相也精白一心以承休德
相亦可谓无负于帝矣尚书副封则白去之守相
不实则奏斥之一
卷十 第 93a 页 WYG1358-0581c.png
时士精其能吏称其职或者亦魏相总领之功也
论而至此则知
帝有循良核实之能而又知魏相总领众职之能
谨论
前篇谓廉者乃古者吏治之常而真之名不闻今宣
帝举廉吏而必得其真可以觇吏治之不古此篇谓
循良乃古者吏治之常而实之名不闻今宣帝举能
吏而必核其实可以觇吏治之不古同出一机轴亦
卷十 第 93b 页 WYG1358-0581d.png
与已集陈耆卿汉世良吏为盛叶观光汉吏廉平论
同意合而观之可以触类而长
卷十 第 94a 页 WYG1358-0582a.png
推究源流格 与欧阳起鸣学者审其是论同意
世宗统一圣真 陆 合
出处
立说
批云
论曰道本无伪也由似是
卷十 第 94b 页 WYG1358-0582b.png
而非者得以伪胜而人主
会道之功始著矣盖伪不能以
乱真惟似真而伪者得以惑之
方其始焉不过窃吾道之似及其终也乃至于
乱吾道之真于似是而非之中而揭其
所谓真者而尊尚之使昔之涣散者有所归
向之分裂者有所据合其所以二而会其所
以一则宗主斯道之功顾不伟欤汉
卷十 第 95a 页 WYG1358-0582c.png
承秦者也百氏兴而正学微
真以伪夺其来盖非一日
武帝乃能体认于真伪近似之间尊
经崇儒会斯道于分裂涣散之后
真者既明伪者自息班固以统一圣真归
之信乎其能统一矣世宗统一圣真请申其
说 尝谓六经不言真非不言真也
道本无伪而真之名不得而加也自朱紫混
卷十 第 95b 页 WYG1358-0582d.png
淆而紫得以乱朱也于是天下无真色
自郑雅杂奏而郑得以乱雅也于
是天下无真乐
自邪正并驰而邪得以乱正也于是天下无真学
夫所以立夫真之名者正所以致
辨于毫芒疑似之间耳方良心同得于生民
禀赋之初而天理流行于愚夫愚妇日用常行
之际人与道术相忘真之名固
卷十 第 96a 页 WYG1358-0583a.png
不立也亦何待于统一之功哉
是故精一执中尧舜之真传
克已复礼孔颜之真意一贯忠
恕参赐之真知
是真之实固已潜通默会于君臣师友讲明
授受之中而其名则泯于言辞之表
斯道之统浑然大全固如此不
幸而更春秋历战国诸子百家并建角立
卷十 第 96b 页 WYG1358-0583b.png
老庄为黄帝之学许行
为神农之言墨氏祖于禹
申韩祖于道德
各以已见而求附于圣人之道观
其名则是究其实则非知道之主孰
能致辨于近似之间哉汉承秦绝学之后
高帝以马上得天下诗书之事盖所未遑
逮至文景又不过从
卷十 第 97a 页 WYG1358-0583c.png
事于黄老申韩之术而已
六经之道与百家并驰似是而非谁其辨之
武帝临位以来道德性命之说固已稔闻于
亲近儒生之顷而偏见
诐论时亦间见捷出于诸子杂说之流
于斯时也使帝而辞其统一斯道之责而复以
安事诗书为家法以清净无为为治本
以刑名惨刻为君德吾恐正
卷十 第 97b 页 WYG1358-0583d.png
邪不分而真者终为伪所夺是汉初之旧
习犹存而吾道一线之脉终无可续之时也
帝也将欲觉人心于斯道晦蚀之后可不
章六经于百家纷扰之馀哉故知申
韩苏张之学易以假真也则其言之乱国政者必为之
屏斥
知诸子传说之言易以乱真也则不在六艺之
科者必为之抑绝
卷十 第 98a 页 WYG1358-0584a.png
申公之授诗则召之
孔安国之为经作传则诏之
以至徐生之颂河间之雅则莫不进之
凡诸儒平日之哜擩
乎道真者皆是尊是尚合其二而
归诸一天下学者始知六经之为真
矣呜呼孔楹梦奠轲
死无传是道一脉久冷于秦坑
卷十 第 98b 页 WYG1358-0584b.png
煨烬之馀垂绝于异端簧鼓之际
一旦揭斗柄于迷途曳
足音于空谷
帝之有功于斯道岂浅浅哉虽然会此道之
真以淑夫人帝固可喜也全此心之真以用夫道
宁不有望于帝乎如其虚文徒示而实意
不存则虽真犹伪也当帝之世经
学大明儒术向风人莫不以为统一圣真之效
卷十 第 99a 页 WYG1358-0584c.png
然观其朝廷之上君臣之间
相与讲论治道者非孔仅桑大夫
之功利则赵禹张汤辈
刑名之学耳鲁申公则罢
斥至邸
胶东相则摈弃于外
其所以关吾道之命
脉而为吾道之蟊贼者未见其能进此而退彼也
卷十 第 99b 页 WYG1358-0584d.png
然则帝之所谓统一者毋乃躐其名而已乎
不然后之论者何以帝为好名之君
谨论
此篇言异端窃吾道之近似以乱其真必待统一之
功
后篇言异端窃吾道之近似以乱其是必待审察之
功
卷十 第 100a 页 WYG1358-0585a.png
推究源流格 与前篇世宗统一圣真论同意
学者审其是 欧阳起鸣
出处
立说
批云
论曰疑似之际君子辨之众人惑焉
夫是之与非常
卷十 第 100b 页 WYG1358-0585b.png
对立于天下而瞭然于人心之天孰肯是其非
乎然而非者不难辨似是而
非者最难辨也天下有大公
至正之理如是而非如是而是关诸百世而
不惭质诸圣人而不悖此人心之公是也
异端者流
窃取吾道之近似者而亦谓之是
以欺时惑众者非一人
卷十 第 101a 页 WYG1358-0585c.png
惟行矣不著习矣不察则害道也弘矣
二者盖同谓之是
而所以为是则不同焉此学者
之所当深察而扬雄之所以力辨也
学者审其是呜呼人知非之为非孰知是之
为非乎 尝谓邪不能以乱正而乱正者似正
而非正也伪不能以乱真而乱真者假真而
非真也非不能以乱是而乱乎是者其似是
卷十 第 101b 页 WYG1358-0585d.png
而非者乎夫是非之在天下本不难辨也
然有非是者有真是者有似是者
泾之不可以为渭枘之不可以为凿此非是也
金坚而良玉美而粹此真是也
莠之乱苗紫之乱朱珉中而玉表羊质而虎
皮其似是者乎
非是者不难辨真是者不待辨
而似是者不能辨愚者惑之智者亦惑之
卷十 第 102a 页 WYG1358-0586a.png
不惟不肖者惑之贤者亦惑之君子可不辨之乎
夫是者人心
天理之公昔帝今王之道也揆诸心而当度诸理
而宜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愧者
也尧舜之官天下此是也三王之家天下此是
也伊周之相天下孔孟
之师天下亦此是也在
易谓之元在书谓之皇极
卷十 第 102b 页 WYG1358-0586b.png
在春秋谓之权衡
在礼记谓之中庸亦此是也
岂非人心之真是者乎
异端者流窃取吾道之糠秕簧鼓时人之耳目
佛老之道德道德之名则是而虚无则非也
杨墨之仁义仁义之
名则是而为我兼爱则非也
中庸之名则是而
卷十 第 103a 页 WYG1358-0586c.png
小人之中庸则非也
忠信之名则是而乡原之忠信则非也
以至专门名
家各是其师之说诸子百篇各是其已之见吾
以其说彼亦以其说吾之所谓是者如彼彼之所谓是
者如此甚矣疑似之惑人也锱铢之失
寻文之隔也毫釐之差千里之缪也 其
始也尧舜周孔之同门其终也桀蹠杨墨之异
卷十 第 103b 页 WYG1358-0586d.png
路然则君子将何如哉呜呼亦审此
而已矣内审诸心外审诸物静审于夜气清明之
始动审于感物遂通之时察夫毫芒之义
利辨夫同行异情之天理人欲
得其真是而不惑于似是者然后可以语道矣
此子云之所深忧也欤或曰是之不可不审
固矣然焉知其是而审之乎人以为是我以为
非我以为是人以为非是乎人则其
卷十 第 104a 页 WYG1358-0587a.png
失流于苟同是乎已则其失流于自异
学者将奚从乎曰众言淆乱则折诸圣
谨论
卷十 第 104b 页 WYG1358-0587b.png
论学绳尺卷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