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第 1a 页 WYG1358-0330a.png
钦定四库全书
论学绳尺卷六
宋 魏天应 编选
林子长 笺解
回护题意格 与陈止斋子谓武未尽善论同意
武成二三策如何 吕祖谦
出处
卷六 第 1b 页 WYG1358-0330b.png
立说
批云
卷六 第 2a 页 WYG1358-0331a.png
论曰圣人之心不白于天下
后世之儒者始有言外之意
夫以圣人
之心何至于有所不白者而事变之来不
能不蒙人之疑也而圣人适
遭其时不得已焉而为之圣人之
心始晦矣夫惟其心之晦于此而书复
纪于此使后之人得借是以自便其
卷六 第 2b 页 WYG1358-0331b.png
无忌惮之为儒
者忧之而有言焉意谓宁以吾言病圣
人无宁以圣人之故病天下
此武成二三策之说所由
发也呜呼轲其有忧天下后世之心乎
武成二三策如何此孟轲言外之意
而亦悲武王之不幸也人徒见武
王圣人也而孟轲有尽信书不如无书之言
卷六 第 3a 页 WYG1358-0331c.png
遂谓轲非知武王者嗟夫轲岂不知武王者
哉七篇之书其论武王详矣
故举武王之言则曰无畏宁尔也
又曰非敌百姓也其论武王
之勇则曰安天下之民也又曰救
民于水火之中也
夫以轲之举其言也如此而论其勇也又如此
武王之心轲知之矣然则武成取
卷六 第 3b 页 WYG1358-0331d.png
二三策之言是果何为而发耶夫亦忧武王
仁天下之心不白于后世恐或者因辞以害意
得以
启其不仁之念故不得不借此以喻彼也
不然圣人岂果不足于中者
哉昔仲虺作诰尝述汤之惭不释
于伐夏之日
夫以汤升陑之师
卷六 第 4a 页 WYG1358-0332a.png
是皆应天顺人之举则亦何惭
之有汤乃不待人之惭身自为之
而身自惭之诚恐吾之心不白于天下而后世或
得以贻口实也是故汤宁自贬而
不忍以自隐也虽然
汤之不自隐而得仲虺陈义以白之汤无惭矣
若武王之心则未白
而武成之书则实言孟轲则不
卷六 第 4b 页 WYG1358-0332b.png
容以不辨呜呼孟轲之意其亦仲虺之虑
天下后世也欤
是亦悲武王之不幸而无仲虺之诰又有
武成之书欤
且商之作威非一日也
武王尝观政矣而商不悛
尝师次于河朔矣而商复不悛
然则武王何拳拳于商之悛
卷六 第 5a 页 WYG1358-0332c.png
也悛不悛何足介也而无辜则
吁天也百姓则暴虐也
四海则毒痡也武王虽无心于商
而有心于民也是则武王
之事诚有大不得已者士女一绥而
我师罔敌牧野一
誓而前徒倒戈武王
岂得已哉故归马放牛为天下也非为已也
卷六 第 5b 页 WYG1358-0332d.png
散财发粟
为天下也非为已也武王仁民之心遂
而武成之书所由作也武
成之书虽作而武成之辞则未白也
武成之辞未白是圣人以无
心待天下后世柰之何天下后世不以无心
待圣人也战国之世用兵争强
以相侵夺争城以战则杀人盈城争地以战则
卷六 第 6a 页 WYG1358-0333a.png
杀人盈野甚而长平之川阴山之北皆且血流而
鬼哭矣
想夫孟轲之意以谓圣人之心不白于天下
而后世黩武之惨得非武成之书有以启之乎
于是有尽信书不如无
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之言轲之所取二三策
固未易轻指而其所不取者则血流漂
杵之一语矣
卷六 第 6b 页 WYG1358-0333b.png
夫其所取者不必论所以不取者则不容
以不论漂杵之说是固为攻其后以北者而
设非谓武王也特武成之辞不白耳
而孟轲之忧则恐已亥之误不止
于三豕也故尝谓圣人
仁天下之意昭如日星越千载犹一日
吾言书之不可信于圣人乎何损
卷六 第 7a 页 WYG1358-0333c.png
而于天下后世则可以遏其不仁之心而其利则
博矣轲之言在此而意实在彼也
论者当因其言而溯其意不可泯其
其意而信其言也盖尝因是而
观之牧野之师伯夷固尝非之矣
然则伯夷非武王之非也忧天下后世无君者见
之误而非之也夫武之乐
卷六 第 7b 页 WYG1358-0333d.png
仲尼之在周末又尝谓其未尽善矣
然仲尼非谓武王之未尽善也忧天下后世用
武者失之黩而未善之也吾亦曰孟子言
书不可尽信非不取武王也忧天下后世杀人
者流于惨而不取也伯夷也孔
孟也是或一道也吾于孟子夫何议
而亦悲武王之不幸而生于商之末也
谨论
卷六 第 8a 页 WYG1358-0334a.png
回护题意格 与吕东莱武成二三策论同意
子谓武未尽善 陈傅良
出处
立说
巽斋欧阳守道批
卷六 第 8b 页 WYG1358-0334b.png
论曰圣人之心苟有所不足于中者无隐也
以圣人之心何至于有所不足者
而事变之来不能尽如意也事变之来不能
以尽如吾意而吾适遭其所穷不得已
焉而冒为之圣人之心始病矣
卷六 第 9a 页 WYG1358-0334c.png
夫惟其病于此者而天下之大
无足以解吾之戚然愧然之意盖将所在
乎见之而不能以自禁见之而不
能以自禁而又何暇乎文之以为欺
呜呼兹其为盛德之事也
武王之武所以为未尽善
而吾夫子所以深察其心也
大凡人之不幸而犯不韪之名者其辞气容色必
卷六 第 9b 页 WYG1358-0334d.png
有所讳晦者也
于其辞气容色有所讳晦则君子必以为犯是不
韪也必其本心为之而非有所隐诎
何者吾心
果有所诎则亦何畏乎天下后世之共知也
古之圣人所自见者吾心而非所
恤于天下后世之辨吾与否
故虽有负俗之累而蒙人之疑
卷六 第 10a 页 WYG1358-0335a.png
亦以为吾取之而不辞
鸣呼兹武王之武也所以见武王之心
而亦足以悲武王之不遇也固
矣文王之宜王也文王宜王而不王者也
然文王能逃诸其身而不能逃诸其
子能不兴周而
不能保商之不亡能止汝坟之怨
卷六 第 10b 页 WYG1358-0335b.png
而不能遏孟津之集
则夫
武王之事诚有所大不得已者天
下之美名岂惟夫人乐得之圣人亦乐得之
武王亦何为安于居天下之谤而使夫后之
人得借以自便其无忌惮之为者武王而
安于居天下之谤则必其身后之名有所不忍
计而后为之而非其所欲
卷六 第 11a 页 WYG1358-0335c.png
盖使吾身获廉退之名而斯民被不可
一朝居之祸则是一人病天
下也武王宁以天下之故病一人
无宁以一人之故病天下则
牧野之师岂必待伯夷非之而后知虽武
王固自非之而不得不为之吁武王
之势极矣象成之乐无亦为周之王天下而
作者邪以周之王
卷六 第 11b 页 WYG1358-0335d.png
天下而至于作象成之乐而武王之志尤怛然甚
矣于此乎有不足之意焉固非武王之
耻亦非武王之谦也武王之
心犹汤之心也汤之惭见于言
而武王之未尽善见于乐圣人岂固以声色
欺人者盖其胸中之藏与天地并
固不肯以其心之知而忌夫人之知也
后世或有察焉盖将
卷六 第 12a 页 WYG1358-0336a.png
缘是而得吾之微而吾亦庶乎其有辞
于天下后世而不吾察
则将丛谤于吾身吾无憾焉尔
呜呼世之察不察不足道而武王之
心则见矣鲁昭公之为人皆知其非礼
则党君之责其过也无疑
故夫陈司之有言也夫子亦安
受之曰邱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夫以过闻
卷六 第 12b 页 WYG1358-0336b.png
天下而夫子以幸言之则亦宁有所避而
或者后世必有知吾言之非党者也
然则武王之乐其未尽善也固武王之不幸而
周衰焉有夫子焉知之乃武王之
幸也谨论
前篇谓圣人之心不白于天下有孟子知之此篇圣
人之心无隐于天下有孔子知之是同一意
卷六 第 13a 页 WYG1358-0336c.png
发明题意格
仁圣博施济众 冯 椅
出处
立说
卷六 第 13b 页 WYG1358-0336d.png
批云
论曰事有功用之大者不容以易致也
则亦求其所以致之之道而已矣夫
推一已之所为以被天下之至广此岂
卷六 第 14a 页 WYG1358-0337a.png
非仁道之极致而行仁者之至愿欤然而固有
次第也固有分量也而奚可以仁定论哉
等而上之必有天德之圣人能合天下以为一
体而动化之妙运用之神有不待推行之劳而
自合者至此而后功用之大始可言矣
然圣人尚窃难之而曾谓可以易致也
呜呼此仁圣精微之辨固有待于讲明而
必折衷于夫子欤仁圣博施济众请即夫子之
卷六 第 14b 页 WYG1358-0337b.png
言而申之谓仁圣别乎尧舜性之所以为
圣而仁覆之功用后世无及也
然则有同欤曰必也曰何事
夫子奚为截然不肯少紊而真若仁之别于圣者
是可不深求其故耶盖尝泛观
之天下舟足以航川而施之陆则不行
葛足以当暑而施之寒
则无补则所施者有病于博
卷六 第 15a 页 WYG1358-0337c.png
大明普照而蔀屋弗睹
阳和发育而寒谷或凝
则所济犹有慊于众
然则施之博济之众此固
仁道之极致而皇皇之四达者也固
仁者之至愿而所欲之不存者也
举而谓之仁夫岂不可然而固
有次第也固有分量也则岂容于不讲耶
卷六 第 15b 页 WYG1358-0337d.png
今夫自一念之爱推而达之一
身而支体发肤之无遗育自一身之爱推而
达之一家而父子兄弟之无异和又自家而国自
国而天下先后之不同科也厚薄之不同
品也其次第固如此而岂易致耶
岂曰仁而已耶夫苟非泊然无意于斯世
者则皆知所以求仁也而爱天下利生民之
深心固有伦类之不通而不能推者矣
卷六 第 16a 页 WYG1358-0338a.png
或勉强而行之或利而行之固有推之而不能远远
之而不能尽者矣迟速不论也久近不
论也其分量如此又岂易致耶
岂曰仁而已耶是故非圣人不足以尽仁而
苟未至于聪明睿知而达天德 则所施之
博所济之众诚不敢知也惟夫与造
化同功与万物同体其德盛其化神
有所不为为之而行有所不动动之而克
卷六 第 16b 页 WYG1358-0338b.png
所谓保合太和之功用不于此观而奚观哉
呜呼此固圣人事也
而圣人每难之何也天地之大也人
犹有所憾而匹夫匹妇有
不与被尧舜之泽者吾犹有愧焉故也
且尧舜之性之较之汤武之身之犹
有间也而
无告之不虐困穷之不废嘉孺子而哀妇人
卷六 第 17a 页 WYG1358-0338c.png
甚者有苗之弗率
盖终尧舜之世不能相忘于大顺而
犹有待于禹论至于此则博施济众岂易致耶
以尧舜犹病之心观之岂亦曰仁而已耶
嗟夫三代而下非无志于仁者也
固有殚所利以为恩捐所与以为惠而不能
周普者矣虽有贤君仅致小
康而求其如三代亦难矣况尧舜之
卷六 第 17b 页 WYG1358-0338d.png
敢望盖非不足于仁也而不足于圣也
虽然有孔门之讲学则尧舜可为也
讲学之不明而推行之或紊尚可语仁乎哉
夫子之示人曰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呜呼此善推其所为孟子所以
有取古之人而尽已之
忠推已之恕
夫子他日以一贯之旨启子贡者盖深警
卷六 第 18a 页 WYG1358-0339a.png
乎此也然则
后之法尧舜者夫亦自吾推之而已矣
谨论
可把乙集蔡岸博施济众何如论参看
又见前篇批
卷六 第 19a 页 WYG1358-0339c.png
发明题意格 与冯厚斋仁圣博施济众论同意
尧舜行道致孝 陈子顺
出处
立说
批云
论曰天下有实不容尽之理圣人有诚不容已
之心夫尽君道共子职
卷六 第 19b 页 WYG1358-0339d.png
至于圣人足矣而犹拳
拳不容已者或谓圣人之谦非也天下
之理惟人伦为不容尽非不容尽也不
可得而尽也使为君而仁为子而敬
如是而足以为道为孝
则圣人夫何谦惟夫仁之不能以直遂也
敬之不能以尽孚也则圣人之心始有不能
以自慰者以圣人之行道致孝而有一毫之未
卷六 第 20a 页 WYG1358-0340a.png
能自厌其意是其本然之职分
犹有一毫之未尽顾可安乎
此其汲汲皇皇虽终身不得宁也董仲舒曰尧
兢兢日行其道舜业业日致其孝兢兢畏也业业
勤也圣人生知安行之性亦何用如是哉
盖天下有实不容尽之理不极其至
吾未见其有可止之地耳尧舜行道致孝信矣
哉人伦之难尽也 或曰孟子曰规矩
卷六 第 20b 页 WYG1358-0340b.png
方圆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使尧而不能尽
道舜而不能尽孝则古今天下当无能尽之人矣
使天下而有不容尽之理则人之大伦将坐视其湮斁
而莫之省忧也曰辨则
辨矣而见则未实也彼果以为天下之理可得
而尽乎谈何容易也孔子曰博施济众尧
舜其犹病诸博施仁也君道也
天下之人饥者欲食渴者欲饮劳疲者欲息生欲
卷六 第 21a 页 WYG1358-0340c.png
养而死欲厚鳏寡孤独瘖聋跛躄之人皆欲不失
其职加之蛮夷小人盗
贼奸宄皆欲其为君子与之并生天地
之间难耶易耶孔子曰所求
乎子以事父未能也人子之于亲
温凊之候甘旨之羞
承颜顺色之养虽竭诚
尽力不敢以为一一中节而又爱望其亲欲
卷六 第 21b 页 WYG1358-0340d.png
使之为圣贤为君子虽圣人不敢自
必也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憾也
若农力穑是穮是蓘是灌是溉
工力百倍而地有肥
硗时有丰歉天下之理固
有不容尽者耳不容尽则其不容已也亦宜
圣人惟真见其职分之不容不尽也而何谦之有
吾读尧典自钦天而下授舜以前皆行道之
卷六 第 22a 页 WYG1358-0341a.png
事也读孟子史记之书自往于田耕于
历阶廪之顺有庳之封皆致孝之事也
其行也如百川之东流其致也如良贾之
聚货自后世苟以为安者处之不啻足矣
而圣人则以为未也
不虐不废吾力能行之而
不能使天下之无穷困授时平秩吾力能行之
卷六 第 22b 页 WYG1358-0341b.png
而不能使天无九年之水
能吁能咈能明刑弼教而不
能使象恭方命猾夏奸宄之徒皆为君子
则尧之心
其能遂已于行乎斋慄而见犹
不足以解忧
终身之慕则一日不容于遽已
既克谐矣既烝烝矣而但不至于奸焉
卷六 第 23a 页 WYG1358-0341c.png
圣人之望其亲也岂但欲
其不至于奸而已哉君尧而尧圣
臣禹而禹圣立已而已圣
而吾父不得为圣人也则舜之孝犹为
未能尽致也覆载之间有一物之不得其
理一人之不协于极而吾之亲不得为慈父为
圣贤皆吾职分之慊然则圣人之心得已乎不
得已乎此尧之所以兢兢也此舜之所以业
卷六 第 23b 页 WYG1358-0341d.png
业也此天下之理所以为不容尽也
于其所不容尽之事而求尽焉则尧为尽道
舜为绝孝矣
是故兢兢而行道业业而致孝尧舜之始事也
善积而名显德章而身尊尧舜之终事也
圣人终始之事董子知之矣
虽然是犹未免乎计效之论也谦固
不足以尽圣人而名显身尊犹非圣人之所计也
卷六 第 24a 页 WYG1358-0342a.png
圣人所知者尽其心而已极其
所事亦岂止于尊显而已哉董子之言犹未
免乎计效之论也或曰是为武帝设
也果为武帝设则亦不足辨也已
学者姑反而求诸圣人谨论
前篇谓博施济众其道甚大尧舜犹以为病此篇谓
行道致孝其理不容尽尧舜亦以为不容已两篇语
意一同
卷六 第 25a 页 WYG1358-0342c.png
顺题发明格 此篇文法与君子以仁礼存心论相似
仲尼不为已甚 陈傅良
出处
立说
批云
论曰圣人之道欲行于天下则亦不可孤而立也
卷六 第 25b 页 WYG1358-0342d.png
盖天下之望圣人也过高
则圣人之于天下亦难乎责之以详
夫其望我过高也而吾又详责之曰必如是而后可
与行道使天下而皆如圣人之
意则亦奚不可者惟圣人之不能尽如意
也故其势将必至于拒绝而人心亦重自疑畏矣
严拒绝之
法以离疑畏之心而后圣人始孤呜呼吾未见
卷六 第 26a 页 WYG1358-0343a.png
夫孤立于天下而后可以行道于斯世者也
此无意于天下恝然以自洁者之为而谓夫子为之乎
故孟子曰仲尼不为已甚夫子之
道所以至今不废也 且天下均若人也而
圣人独有以异而举世无与为侣
此固天下之所望而震焉者也
幸而在上为尧舜为汤武以其
震天下者而用于天下其事便其理宜则亦可以径行
卷六 第 26b 页 WYG1358-0343b.png
而无忌勇为而不屈不幸而
在下无尧舜汤武之位以其震天下者而用于
天下其事逆其理反必委曲为
之吾犹忧圣人之道大天地不足以为容
而终其身穷然而
无所入矣若是而犹甚焉吾不
知夫圣人之以道自累如此也
夫道之不行也未必皆天下之过也或
卷六 第 27a 页 WYG1358-0343c.png
有道焉而不善用之也盖立已于峻则其迹固
不可犯而强人于太难者中才皆
有所弗堪为是不可
犯之形以求弗堪之情则其道始不可行于天
下昔者子游谓曾子
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曾子曰堂堂
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夫以其堂堂也
疑似足以拒人则
卷六 第 27b 页 WYG1358-0343d.png
人虽有乐为善之心而不敢与之并立使人有为
善之心而不敢与我并立则凡沮人之善心者皆子张
之为也彼子张一贤者尔子
游曾子皆其深交而犹以其堂堂而病其难况夫
以夫子之圣而甚为之吾见天下之病夫子者
多于病子张者矣是则夫子之所忧
也他日子张之论交曰君子尊贤而容众嘉
善而矜不能
卷六 第 28a 页 WYG1358-0344a.png
吁是非子张之言也其诸夫子
之忧之而告之以是而广
其介然之窒也与
其曰异乎吾所闻盖闻诸夫子而已吾于此
是以得圣人天地之为量也故其言曰鸟兽
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圣人之
忧固至此也哉且君子诚不可孤而立也
卷六 第 28b 页 WYG1358-0344b.png
其出也或为之主或为之僚其处也又必
或为之徒一出一处未尝
一日离夫人也不可一日而无人而夫人未必
皆明君未必皆贤卿大夫未必皆才子弟
吾则曰是皆不足与行道惟远之不暇惟疾
雠之不足惟恐其影响之不幽则人既不可
与居吾有群鸟兽而已矣夫举斯人而不足与
居至于鸟兽焉是群是圣人之待人类薄于
卷六 第 29a 页 WYG1358-0344c.png
待鸟兽也呜呼又乌有身为仁义礼乐之主
而可以待人类薄于禽兽也哉是故夫子
之于晚周苟可以仕不必皆明君也
苟可以交不必皆贤卿大夫也
苟可以教不必皆才子弟也
圣人之道非
固如此徇乎人也不如是则道之不行于天下
其过不专于人而吾亦与有愧焉故也
卷六 第 29b 页 WYG1358-0344d.png
夫惟其如是也故虽春秋之时之
人犹能乐其实而用其情爱其恕而安为之党
卫灵鲁哀之君自忘其愚不肖而愿有所请
由求数子非不急于仕者
陈蔡之厄极矣宁忍于饥寒流落而不忍去
呜呼此夷齐沮溺段干木泄柳之徒能
致者哉此孟
子所以姑舍是而愿学夫子也仲子
卷六 第 30a 页 WYG1358-0345a.png
之兄不义而受齐禄犹盗蹠也
战国之
诸侯其取之民犹禦也
犹盗蹠也不可以居犹
禦也不可以受孟子则曰吾犹居之犹受之
不以仲子为廉且戒万章勿郤
也其从
容气象宛然孔氏家法也噫甚矣轲之似夫子
卷六 第 30b 页 WYG1358-0345b.png
也甚矣轲之似夫子也谨论
近日太学公魁君子之言之守论全仿此篇文法学
者不可不熟读
卷六 第 31a 页 WYG1358-0345c.png
顺题发明格 此篇学止斋仲尼不为已甚论文法
君子以仁礼存心 曾晞颜
出处
立说
卷六 第 31b 页 WYG1358-0345d.png
批云
论曰君子之所以自处者天而已矣
夫苟天而已矣则
人固无与也人无与于天
而纷纷者若将累之天不可累也
可累则非天也君子人欤
爱人者天也敬人者亦天也天者我固
有之也我固有之则人固不能使之无
卷六 第 32a 页 WYG1358-0346a.png
爱无敬也吾爱人敬人而人不吾爱
吾敬吾心之爱敬自若也此之谓天也
是故仁也礼也君子之存乎吾心者也
存乎吾心者天也拂乎吾心者人也
彼固拂之吾固存之人固不得以累吾天也吾
之所以自处者天而已矣故孟子曰君子
以仁礼存心请以天论 尝谓君子之所能
者天也而其所不能者人也人之不知
卷六 第 32b 页 WYG1358-0346b.png
天者其心与君子异一语之慢贻憾终身睚眦
之报孜孜然惟恐不及
问之则曰恶声必反贤者不免
以德报怨圣人非之
势迫情动凡其捍格龃龉者责固不
专在我也嗟呼不以薄待人
则望其待已也甚厚至于遭无故
卷六 第 33a 页 WYG1358-0346c.png
之变人情皆有所不堪觖甚厚之望而乘之
以不堪之情则其所以相与屑屑者无怪也
吁是非之相形彼此之相厉盖亦深于责人而不
知天之在我者固已浅矣君子不然也惟天
之天可以明君子之天何以言之大哉乾元万物资始
天之仁也品物流形各正性命礼斯行焉而宇
宙之间参差不齐忿怨嫚亵凡以帝力为何
卷六 第 33b 页 WYG1358-0346d.png
有者天亦听之而已百
物之生四时之行天之天盖自如也
君子之天亦天之天也且恻隐
之心仁之端也君子以恻隐自处而刻薄之私一毫
不敢萌焉惧有以戕其天也辞逊之心
礼之端也君子以辞逊自处而慢傲之习顷刻不敢
生焉惧有以亵其天也
仁于人无不爱礼于人无不敬使君子而不
卷六 第 34a 页 WYG1358-0347a.png
爱人不敬人非也然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
敬之君子而爱人敬人人亦宜爱敬君子
而靡靡纷纷犹有撞搪叫号忿触而怒
抗者岂君子有以致之耶君子无以致
之而其至于此也则安得不究夫人而
君子之于斯也有哀矜而无忿懥有顺受而无捍拒有
雍容暇豫而无躁切急迫被意外之患而居
之以宽挟可以傲人之资而退然若不敢较者
卷六 第 34b 页 WYG1358-0347b.png
何也盖其涵养之熟持循之定所以自
处者天也我之于人无不爱尽我之仁而已
人不我爱我不知也我于人
无不敬尽我之礼而已人不我敬我不知也
其意亦曰自然者谓之天使然者
非天也出于我者谓之天出于人者非天也
仁义根于吾心我固有之也非由外铄我也今
人不我爱我敬我亦不爱不敬是我之爱敬出
卷六 第 35a 页 WYG1358-0347c.png
于人而非出于已出于使然而非出于自然仁礼皆吾
心外物矣其得谓之天乎周公之于管蔡
夫子之于叔孙武叔
子路之于伯寮皆是心
也
古今论天德者必曰舜舜
何人也温恭允塞人也其仁礼非
有所愧慢虐小丑崛强弗率赫然以
卷六 第 35b 页 WYG1358-0347d.png
兵歼之夫岂不可舞干羽敷文德舜之心泊如也
君子之待横逆如舜之待夷
狄则天矣嗟夫人同此心心同此天天
非君子之所私有也人自不能有之乃悻悻焉与君子
角
暴焉而莫之怒慢焉而莫之抗未必不谓君子之为
吾屈也抑孰知暴之慢之而未尝怒且抗者固所以
见君子之天也孟子之言吾于此验之抑孟子
卷六 第 36a 页 WYG1358-0348a.png
亦能蹈其言者欤臧仓之毁大非常情之所堪
而行使止尼一归之天平日仁礼之心不少易也
吁以孟子之天而所遇之人犹有臧氏子
焉世变亦可叹矣谨论
亦可与止斋乐天者保天下论参看
卷六 第 37a 页 WYG1358-0348c.png
考究题意格 与汉南北军相统论同格
唐兵制节目如何 王文贯
出处
立说
卷六 第 37b 页 WYG1358-0348d.png
批云
论曰以体民之心而为寓兵之法
君子有取其立法之详且尽也夫
昔者先王寓兵于民未尝厉民以为兵也
自兵民既分
为兵者亦无以自复于民
而御兵者亦每每不复以抚绥斯民之意待之矣
于此有君焉
卷六 第 38a 页 WYG1358-0349a.png
不强民以为兵而常以民而视兵仁爱体恤之意
默行于法制条目之中其立法愈详则
其仁心愈著夫如是则先王不厉民为兵
之意亦仅见于此而论者乃曰大
体之不正而节目之徒详是非得为制法之善者也
呜呼曷不自其体民之意而观之乎君子
是以有取于唐之兵制也夫自三代既降兵民
之判久矣高祖太宗承魏周之旧而制府
卷六 第 38b 页 WYG1358-0349b.png
兵之法自其大体而观
之固可谓得古人之遗意而其居处教养之
有方动作休息之有时节目所在纤悉备具
彼岂求详于是哉惟其以民视兵而不以
兵视兵此节目之详所以为仁之至也唐兵制节
目如何请因唐史臣之论而申之 昔者尝观先王之
制兵盖未尝以兵视之也其令贡赋则立
邱甸县鄙之名而以四起其数
卷六 第 39a 页 WYG1358-0349c.png
其会什伍则立
伍两军师之名而以五起其数
其调车徒则立通同终成之名而以
十起其数
始尝疑之夫先王之制兵何其有委曲
繁重之心而不为简易可行之法哉
呜乎是必有其故矣夫兵者民之所畏而民者国
之所重也以素重之民而使之趋可畏之事
卷六 第 39b 页 WYG1358-0349d.png
苟无体惜爱恤之心焉则其戾于人情也多
矣故民力之劳则有以息其力
民用之缺则有以备其用周旋审虑不啻
如家人父子之相为区处者岂固欲以是徼誉
乎民哉先王亦求尽乎人情而已
自秦人驱民为兵而民皆有疾视其
上之心闾左之戍
大泽之屯盖草
卷六 第 40a 页 WYG1358-0350a.png
菅民命略无一毫顾惜体恤之心
他日一夫大呼揭竿斩木相与共起以亡秦者亦
其困苦无聊不能自安于行伍者为之也
吁以兵视兵而
无以恤之其害固如是哉汉鉴秦弊而京帅
有南北之屯其区处兵制大略可喜
然而募及奔命发及刑徒选及三百石吏而宰
相之子不免戍边则无乃悉民以为兵
卷六 第 40b 页 WYG1358-0350b.png
徭役长
安者而道中衣装悉皆自备从军山东者至贷子钱以
自饷则无乃以兵而病民
节目未备则法制
疏略君子于汉夫亦何取呜呼孰
谓唐承八代之衰而其制兵之法见于节目之详尽者
卷六 第 41a 页 WYG1358-0350c.png
乃能上合先王仁民之意邪观其踵魏周之旧
制立府兵之良法置府八百而在关中者五百可
谓得居重驭轻之势矣
无事则散于田亩而不知有征役之劳有
事则统于宿卫而不至有调发之扰可谓得寓兵于农
之法矣
立法之善盖自三代而下莫加于
此然高祖太宗仁民之心尤未辄
卷六 第 41b 页 WYG1358-0350d.png
此而见之也盖至于番上之有
时调发之有节给渭北之腴田以养元从之禁军
虑其统御之无法也于是有
折冲果毅别将校尉以领之
虑其纪律之不分也于是有团队火
正以纠之虑其器
械之难备于仓卒也则有库以藏其介胄戎器焉
卷六 第 42a 页 WYG1358-0351a.png
虑其老稚之不得以免也则有二十为兵六十而免之
法焉其教之有方则越骑武骑为有
等
其役之有期则五百里二千为有差
给直以市马蓄才
以待用凡所以节民之力而安民
之生者无所不用其至焉高祖
卷六 第 42b 页 WYG1358-0351b.png
太宗之意果安在哉彼固以为民情之病于兵也
久矣君上之不恤乎兵也久矣体察之
精详计虑之周悉则夫品节之具仁心之原也条
目之备惠爱之孚也唐之兵制由其节目
而观之其有得于古人不厉民为兵之意
而论者乃以为六军宿卫悉皆市人而卫士
亡匿宿卫不给是皆节目不善之所致
卷六 第 43a 页 WYG1358-0351c.png
而不知唐
制之所以善者正以其节目之备也唐制
之所以坏者正以其节目之隳也
宿卫更代多不以时则民得无有
劳逸不均之患乎悉以假人或为童仆得
无有失身行伍之耻乎京师共耻号为侍
官则上下不致其爱重之意可见矣节目
卷六 第 43b 页 WYG1358-0351d.png
既隳大体不立唐之子孙实执其咎尚可以是而议高
祖太宗立法之徒详于节目也哉
唐史臣谓虽不能尽合古法尤得其大意焉彼
所谓大意者其诸有见于先王恤民之意欤
虽然莭目之备具固其体民之心所寓也而节目之未䆒
亦其考论之未精也古者凡起
徒役无过家一人惟田与追胥竭作
卷六 第 44a 页 WYG1358-0352a.png
今兵悉𨽻役而他繇不复无乃殚民力
乎古者大司马教兵三表之间二
百五十步以步法立人殆不足以容六军之数则六军
之旅固递阅也
今府兵之法每岁
季冬折冲都尉率其属而教之岂不大烦扰耶不
特此也高丽之役既帅江淮岭陜之兵矣又募长安洛
阳之士既而远近应募不可胜数而房玄龄垂没之际
卷六 第 44b 页 WYG1358-0352b.png
至忍死上表且愿焚凌波之舟罢应募之众
毋乃平时养兵固不足恃而仓卒制度犹有待
于外求邪节目至详尤有遗憾亦可以见立法之
难矣由其立法之难而有如唐制之善君
子又安可以轻议
谨论
两篇考究历代兵制甚详可以参看
卷六 第 45a 页 WYG1358-0352c.png
考究题意格 可与唐兵制节目论参看
汉南北军相统如何 张亦颜
出处
立说
卷六 第 45b 页 WYG1358-0352d.png
批云
论曰论一代之兵制而取其有内外相维之
意君子犹谓其有遗论也
夫立国固不可以无兵而京师犹
不可以无卫是以古人之制兵也必使内外相
权而无一偏之患表里相属而无角立之形亦既得之
矣而犹以为未也
卷六 第 46a 页 WYG1358-0353a.png
盖列城分屯虽所以重京师之势而周庐
设徼尤为近天子之光
苟以一概视
之而无所轻重于其间则非所以尊主势矣
故其创置兵制尤严宿卫之选而环立王所
非必皆武勇之人虽士大夫亦得以周旋于其列此其
意远矣盖汉之南军是也
李揆论汉南北军揆之言盖激于一时之论而不暇及
卷六 第 46b 页 WYG1358-0353b.png
其详愚恐或者槩谓之军而不知汉人之美意
故不得不为之辨汉南北军相统如何
请以广李揆之所未及 汉人兵制材官骑
士布满郡国
南北二军镇卫京师孰重乎曰
京师重北军兵卒守护京辅南军兵卫扈从禁庭
孰亲乎曰南军亲
夫惟京师之兵为重则不可以无统摄之意夫惟
卷六 第 47a 页 WYG1358-0353c.png
南军之势为亲则不可不重宿卫之选此理
也亦势也论汉兵者乌可以知彼而不知此乎
虽然以
汉论不若以周论周人王畿千里建置六军
有掌固以修城郭有候人以察奸
细有环人以伺军慝
有司兵以掌兵盾北军之在
卷六 第 47b 页 WYG1358-0353d.png
外者然也虎贲卒伍拥王前后
旅贲戈盾左右
王车左驭前
驱掌以太仆持马陪乘
赞以齐右
此南军之在内者然也举内外之兵而
属之司马其纲维统摄之意亦可见矣
然周人不如是而已也以
卷六 第 48a 页 WYG1358-0354a.png
为环卫王宫实为亲密之所而密迩紫宸尤不可使匪
人滥厕其间故宫伯所领皆贵游之子弟
宫正所属亦皆习知道艺之
流非区区徒役之比也
周人重内之意何如哉成
周之制固非汉所敢望其仅有得于周人之遗意者亦
乌可略而不论乎高帝间关百战以成帝业
既都殽函之地以壮京师之势
卷六 第 48b 页 WYG1358-0354b.png
复重京师之屯以为皇家之
卫南北置军实昉于此以其制考之
主于卫尉主于中尉则所𨽻之职不同也
调于郡
国调于京师则所调之兵不同也
或守禁掖或护城门则所卫之地不同也
汉人虑其分而难合也
于是联属其势于涣散之馀统一其权于中外之异
卷六 第 49a 页 WYG1358-0354c.png
五营郎卫更直执戟入卫殿门出充车骑则内者
未尝不外也
乘舆出警式
候清道还至宫门禁钥方开则外者未尝不内也
国有非常虎贲宿卫宫府
有警五校屯兵其缓急之相应也如此
宫掖之内卫尉循行禁垣之
卷六 第 49b 页 WYG1358-0354d.png
外金吾设徼其表里之相副也如此
然此
特论汉军之相统者然耳而汉之美意讵止于是哉
窃尝深考汉制以为南北二军
合而言之谓之相统可也分而言之则南军为
天子之宿卫非可以北军之护城者而并论也
汉制王国人不得宿卫亲属犯法者不许宿卫犹未足
以见其隆重之美意也
卷六 第 50a 页 WYG1358-0355a.png
环卫之职分为二等属于郎
中令为郎卫属于卫尉为兵卫
兵卫则
警夜循昼或出于调发之人郎卫则近接清光无
非士夫之职考之当时东方朔
扬雄皆以执戟为郎
而李广冯奉世亦以良家子弟为羽林期门
才美忠
卷六 第 50b 页 WYG1358-0355b.png
义接踵禁庭耆儒硕学扈从左右其所以
弹压奸萌增重主势者岂小补哉又乌可概以
军卫而待之哉李揆之论方借此以明南北两
衙文武相检之意故仅取其相统而已
其实汉人南军之制纤悉周密非
止如揆之所论也唐兵视汉未远南衙
诸卫犹汉之北军也北
衙禁卫犹汉之南军也勋臣子弟入为宿卫
卷六 第 51a 页 WYG1358-0355c.png
亦犹汉之重内兵也其后宿卫寖轻至于假人为
奴而此意始失
然使南北衙之兵无恙则国势犹可少
支柰何府兵既坏折冲诸道无兵可交六军宿卫
不任受甲不知缓急果何所恃乎此所以激李揆
之论也故尝谓成周远矣如汉南北军唐南北衙亦
卷六 第 51b 页 WYG1358-0355d.png
后世制兵之良法而其崇重宿卫尤汉唐之美意
后世有能得其遗意而行之亦足以立国
若夫兵卫不足国势寖轻徒以发识者之浩叹犹为国
有人乎谨论
前萹谓唐之兵制虽甚详而兵寓于农无非仁心行
其间
此萹谓汉之兵制虽相统而南亲于北无非士夫充
其职
卷六 第 52a 页 WYG1358-0356a.png
因事度情格 可与后篇参看
子仪单骑见虏 江万里
出处
立说
批云
卷六 第 52b 页 WYG1358-0356b.png
论曰以国之重臣而处之于不容自重之地
若夫成功则天也夫所谓重臣者国之所恃以立
者也有以重之则吾
国与之俱重矣又何至投之进退不容之所
使之不得以自重其身而借或然之幸于天耶
夫效忠而忘其身是固臣子大义然不
使之展布于平时而徒责其应机于仓卒
卷六 第 53a 页 WYG1358-0356c.png
曰战曰守皆失其所据于进退之间出
其必不获已之计而侥倖万一于不败
是虽精诚动天威信在人
卒保其首领以集事不知者以为
重臣之幸而国有重臣反使之不容以自重或然
之天幸岂有国者之可常恃哉泾阳之围唐
事急矣起子仪于已废而责之
以屯兵
卷六 第 53b 页 WYG1358-0356d.png
单骑之见吾知子仪万不得已也回纥之拜令
公可以知
唐之在天而子仪之在人者矣特非所以为
任将者之训也子仪单骑见虏请毕其说
甚矣世俗之见好以成败论人而不为国家深长之
思也以奋不顾身为疾风劲草之忠
以履险幸成为天佑国家之福吁
亦孰知夫为臣而不顾其身忠矣而人之云亡如
卷六 第 54a 页 WYG1358-0357a.png
邦国之殄瘁何为国而赖天之福幸矣
而天不可知如其幸之不可常恃何是故
为国而必重其将非爱其将也所以重吾国也
为将而自重其身非爱其身也为国而重其
身也是以坛焉而拜
钺焉而授
分阃焉而举以听者
非徒以假其权也使之展布于平时
卷六 第 54b 页 WYG1358-0357b.png
固所以折冲于仓卒也
油憧云拥虎帐风严使在兵间
犹不得以觇吾将之风采者非徒以重其
身也身非吾身而国家所倚赖之身也
今也有人于此投閒置散不得展其才于可为
之日
仓卒受命乃欲责其力于不可救之时
欲其进退之有所不能
卷六 第 55a 页 WYG1358-0357c.png
不获已而出其万一之计
以幸其或然之免重臣之用国初心岂愿至
此耶说者不能谅其心遂以
一旦之幸免为重臣威信之孚亦国家天命之固
曾不知为国而不知重其将而为将不得以
重其身行险侥倖一至此极万全
之算不如是也子仪之在
唐非他时比匹马北方收复东都扬旗捣垒直指
卷六 第 55b 页 WYG1358-0357d.png
范阳国家之倚重子仪者如此
奉天之围吐蕃陆梁绐以令公仓皇宵遁夷狄之畏
子仪者如此
人主当如何而重子仪子
仪当如何而重其身邪单骑一出回纥下拜不
世之功名贺子仪者众矣
卷六 第 56a 页 WYG1358-0358a.png
然
自识者而论子仪则忧重于喜不能不动深长之思也
当是时也子仪之兵权屡削矣
代宗之所与谋者王所之居州无几也
怀恩不道诱致二虏拥兵结众突如其来为唐谋者骇
矣仓皇幅纸急起子仪
朽钺钝戈曾无素具疲卒溃
卷六 第 56b 页 WYG1358-0358b.png
兵谁有斗心子仪受命驱驰以往子仪胸
次中吾固莫知其何如也泾阳未戍虏围
已合进而无以为之战退而无以为之守
苑中之屯天子皇皇自将矣
主忧臣辱是岂子仪自
重之日耶思昔回纥共功之时感
慕怀服素非一日一告语之或者回纥犹吾听也
卷六 第 57a 页 WYG1358-0358c.png
万一戎心叵测出所不期则一死报君
庶天地之犹我鉴耳匹
马摇摇驾言行迈此时此情愚固知其甚不得
已也幸而天未弃唐诱虏之衷
子仪恩信在回纥者未憖
下马之拜晏饮之欢
卷六 第 57b 页 WYG1358-0358d.png
反其向我之戈而为吐蕃之袭
令公之功固莫懿于为此役令公之谋
尤莫危于为此行也论者不考子仪
受任之素不察子仪所以见虏之情顾谓子仪
识回纥之素心故见之而不疑回纥惊令公之无恙故
孙之而不抗不思鸿门之会张良信
项伯矣项庄之舞谁其料之
卷六 第 58a 页 WYG1358-0359a.png
平凉之盟浑瑊谅吐蕃矣劫盟之噪谁其抗之
两敌相持惟力是视失一重臣则无益于君将
有不胜其悔者矣论至于此吾知子
仪之不获已也反报河中驰报天子代宗有腼面
目矣压以至诚之赞殆未知子仪之不
遇于唐也虽然子仪之不幸者人也子仪之幸则
卷六 第 58b 页 WYG1358-0359b.png
皆天也元振之谗君惑之矣
朝恩之毁君又惑之
兵权所寄率视缓急而为之予夺人
主之视子仪轻重可以槩见矣惟天地焉鉴其精诚鬼
神焉扶其忠力更变历险如履
平夷高节全名炤耀今古子仪之天何如耶
上帝临汝无贰尔心将兵之将乃所愿则学子仪
将安将乐女转弃予将将之君谨
卷六 第 59a 页 WYG1358-0359c.png
勿以代宗为训
谨论
卷六 第 60a 页 WYG1358-0360a.png
因事度情格 与子仪单骑见虏论同意
将军度𦍑虏何如 陈宗礼
出处
立说
卷六 第 60b 页 WYG1358-0360b.png
批云
论曰讲论羌人之强弱英主所以默
寓其观人之术也夫羌人以小丑而犯中国剪
而去之可也而英明之主咨谋审顾若
有不敢以轻进焉者是固持重不亟之意也
而其深意亦岂止于持重不
亟而已哉盖人之勇怯未易知也
而名遂身老之人时移志改者常众尤不可以平
卷六 第 61a 页 WYG1358-0360c.png
日之意向测识之也于其未可测识
之中而吾欲以察其所志苟事事而较
之屑屑而试之甚非尊礼老臣之意也孰若询
之以量敌制胜之谋而随察其处事应变之
略一商㩁之际岂唯可以度虏而已
因其所度而吾将帅之可倚与否尽在是矣
汉宣帝岂不知虏势
非吾中国之敌哉而羌虏何如必欲充国
卷六 第 61b 页 WYG1358-0360d.png
度焉而后从帝非徒度羌虏也帝盖意充国之老
而因以觇之尔所度在彼所以度者在此
吁古今孰有能明宣帝之深意者哉
将军度羌虏何如请申宣帝遣问之旨
甚哉帝王之问未有能窥英主之阃奥也昔
汉楚方争高帝之咨韩信曰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
武帝将有事于匈奴亦
以攻之何如为公卿问焉
卷六 第 62a 页 WYG1358-0361a.png
世率
谓咨谋询度审而后发汉世人主大抵然耳
抑不思二帝之问若同而二帝之所以问者则不
同也武帝志驰于沙
漠之北卫青去病之徒久已在揣摩
之列
何如之诏特欲知兵事之可否往战之成败云
尔而高帝之于韩信则异于是焉
卷六 第 62b 页 WYG1358-0361b.png
擢之道亡之中邈无相知之素
计策之求是觇信也非虑
楚也然则宣帝羌虏何如之问吾
不知为高帝之问耶抑亦武帝之问耶如以
为武帝之问则先零之小丑异乎匈奴之张皇不必
为是赘也
意者韩信方来而高帝以何以教我试之充
国已老而宣帝以羌虏何如觇之其机一而已矣
卷六 第 63a 页 WYG1358-0361c.png
盖汉之视匈奴不过汉之一大
县先零之于汉其为县也小矣
螳螂怒臂一蹙可毙是不必度也
用兵先计而后战在
充国已非一日之故善兵之誉犬羊至为之震惊焉隐
然敌国何向不济是又不必度也
于不必度之中而有不容不度者
卷六 第 63b 页 WYG1358-0361d.png
帝特未知充国晚节之规模何如耳人之常情
固有勇锐于少年而昏荒于耄老者矣
亦有涵养于血气方刚之时而精明于更事既久之日
者矣充
国以七十馀老锐然金城之往其耄而轻敌耶抑
老而益壮耶是未可知也帝于是时以为冒然
轻遣固恐有石碏无能为矣之患
苟切切然诘其勇怯进退之
卷六 第 64a 页 WYG1358-0362a.png
迹又非所施于元老旧臣也又非吾所以推毂授钺之
礼也
孰若就以羌虏之势使
之度之其或矜智负勇为灭此
朝食之计欤是既老而轻不可将也其或畏
劳忧患为师老财费之画欤是既老而怯亦不可将也
量彼量已乃善为谋不阻不
迫庶几善胜吾是以知何如之问宣帝虽以
卷六 第 64b 页 WYG1358-0362b.png
度羌虏也亦将以度充国也自宣帝委充国
以必度而充国且踌躇不轻于隃度
帝于此然后知充国临事不苟为谋必
臧西羌之举始决然不属之他人
矣而不察宣帝之微意者且曰量
敌而进虑胜而会帝之发问亦惟欲
度虏势之强弱以为吾出师多寡之决尔外此非其所
度也吁帝之所度果止于羌虏
卷六 第 65a 页 WYG1358-0362c.png
何为卒听充国之不度而遽委之一往哉帝之
潜测密察有出于言意之外者矣异时
五溪之乱马援以六十馀岁之老毅然请行固光武之
所未许也
一试之馀踞鞍矍铄然后信而遣之
其视宣帝之委寄充
国殆无以异也然试而后见几于
素不相知者之为
卷六 第 65b 页 WYG1358-0362d.png
而援也顾盼以示可用殊异乎老成严重之体
曾不若宣帝度虏一问辞婉意切
上无校试之勤下无自试之轻论至
于此益知宣帝观人之术盖过人远甚自光武不
能以造此而况他人乎故尝为之说曰
果哉宣帝综核名寔之主也老将之
遣审而后行屯田之奏议而后定
即其后日议论再三之举不肯轻
卷六 第 66a 页 WYG1358-0363a.png
是充国之说
则始者羌虏何如之
问其意所主决有在矣或曰方叔元老克
壮其猷宣王不如是之琐琐也独不思任
贤使能岂泛然无所审订者能之
吁此宣帝所以侔德周宣也
谨论
前篇谓代宗起子仪以平回纥使之单骑往见非所
卷六 第 66b 页 WYG1358-0363b.png
以使子仪自重其身也
此篇谓宣帝选充国以禦羌虏使之自度何如盖将
度充国之为人何如也
卷六 第 67a 页 WYG1358-0363c.png
评品优劣格 与萧曹丙魏孰优同格
汉边郡名将孰优如何 洪振龙
出处
立说
卷六 第 67b 页 WYG1358-0363d.png
批云
论曰考论将臣之事业而能以威望服乎
人者此足以为难矣夫师
出以律古之道也
今有人焉坦然自脱于规矩准绳之
外而一以简易为规模
军旅之事固未见其精且密也然
卷六 第 68a 页 WYG1358-0364a.png
声实素著于平时威德久孚于众听不勤教
诏而士卒乐为之用使敌国望
其巍巍而不敢犯此其人品岂可与兢兢保守
尺寸者同日语哉盖豪杰之士不可以尺
度拘而纤悉冗琐必非慷慨功名之将
果使敌贰其威士携其令
则虽纪律设而号召严亦无补于事耳
程不识之视李广其才品优劣可知也文
卷六 第 68b 页 WYG1358-0364b.png
书行伍以广方之固不足至其隆威
重望行乎匈奴士卒之间则非不识之所知也
班孟坚以二子皆边郡名将愚谓
以名称者威望之谓也李广为近之汉边
郡名将孰优请于此而寘其辨 且名将之士何如哉
吴起之在西河而敌国不敢加兵
李牧之守雁门而匈奴不敢犯塞此名
将之事业也世固有豪杰之士名塞宇宙
卷六 第 69a 页 WYG1358-0364c.png
威愕奸雄而不能钱谷簿书者矣
未有谆谆自
守而能脱略边愊以事度外之功名者也
今夫御三军之众朝聚而告之曰厉乃
戈植乃矛备乃车马暮申
而令之曰行而营垒治而簿书声而刁斗而又人人而
阅之旦旦而视之非不勤也
卷六 第 69b 页 WYG1358-0364d.png
然能使敌国不可犯而不能使敌国不敢犯
能使三军无扬干乱行之诛而不
能使三军有投醪挟纩之气
平时威望不足以先慑
敌人之心待其有所悔而动也然后恃吾行阵部
伍以禦之一胜一负安能保其所不殆哉
卷六 第 70a 页 WYG1358-0365a.png
或者之论则曰行阵军行之纪纲簿书军政之要
领学不识而不能犹不失
为持重学广而无成则一败涂地矣然此特
为学者言也愚之所论者二子人品之优劣
且自或者之说而观之行无部曲诚不如营阵
严整者之有纪也人人自便诚不如
虏不得犯者之为无虞也府无文书
夜不设卫诚不如击刁斗治军政者之为详且谨也
卷六 第 70b 页 WYG1358-0365b.png
然匈奴不畏不识而畏广士大夫不归不识而归广
孰优孰劣可以鉴矣且广亦安能
使人畏服之如是哉大抵媮色婉容不待谈笑而
意自亲齐明盛服不待揖逊而威自重
老成宿将不待号令而人自服
广自结发以战于匈奴历事三
世驱驰七郡威名著于夷狄久矣
卷六 第 71a 页 WYG1358-0365c.png
赐饮食必分麾下而且宽缓不苛以诚待士则士之乐
为用者固以此也
不识之军烦扰而多端兵机谓何乃治军
簿夜以达旦何疲苦之如是也
宋襄公不鼓不成列适以取败
而阵出
背水者乃反胜焉诸葛亮罚
卷六 第 71b 页 WYG1358-0365d.png
二十以上必亲终以自惫而不
学兵法者足以立一世之名
豪杰之功固不在于簿书行阵之末也
或者又以雁门之俘获
东道之失败为广之病
不知名誉在我成败在天武帝疑其
数奇而靳之精兵卫青
忌其成功而徙之远遁
卷六 第 72a 页 WYG1358-0366a.png
广亦不能自奋矣使程不
识而当广之事不知能为广之所为否乎
君子观广之守右北平也匈奴避之至数岁
不入界其小试之效固已如此
使得自将一军以当单于则其功当不在卫霍之
下矣
然则广
可以为古之名将乎曰谓汉将则可谓古名将
卷六 第 72b 页 WYG1358-0366b.png
则未也何者广能有其名而不能全
其名能为天子治边而不能自治使其威望已著
养晦待时则勋名事业庶几与古方焉
奈何狃于少年战斗之习数与虏确以败
其名
犹不得如程不识之碌碌
吁亦足惜也然则后世忧边之
君得有才如李广者当爱护而用之毋使冒
卷六 第 73a 页 WYG1358-0366c.png
危涉险以轻试其勇斯可矣谨论
卷六 第 74a 页 WYG1358-0367a.png
评品优劣格 与汉边郡名将孰优同格
萧曹丙魏孰优 易 祓
出处
立说
批云
卷六 第 74b 页 WYG1358-0367b.png
论曰大臣之用天下固当维持天下之
治体而末节不与焉
即其区区之末节而较其一时之所长
则其著见于事业者固不能
无等级之辨然非所以论大臣
用天下之道也治天下有定体大抵宽
大乐易者有经久之谋而刚锐果敢者皆迫
切之计为大臣者固当培植国本固结人心
卷六 第 75a 页 WYG1358-0367c.png
使天下之治至于千万世而不穷焉可也
苟惟治体之不察而一切之严毅者
䆒心焉则其目前之效非
不耸然甚可喜而治道之元气索矣
昔者汉家之治源深流长
诚不以一时之严毅者为之也
萧何之画一曹参之清净丙吉之长者是固
足维持汉家仁厚之政
卷六 第 75b 页 WYG1358-0367d.png
而魏相独以严
毅闻严毅非不足以为政也而汉家
之治体果如是乎君子于是而考明之则四
子之所以用汉者殆不容无所辨
萧曹丙魏孰优请因班固之赞而申之 有一代之
治必有一代之治体而其所以辅赞弥缝
于不可终穷之地者要必有以任
其责也苗民之弗率声其罪而诛之无难也
卷六 第 76a 页 WYG1358-0368a.png
而禹之相舜乃汲汲
于班师之举商民
之弗靖虽锄而绝之勿恤焉可也
而周公之相成王乃谆谆乎姑惟教之之言
夫优游和缓之不足以制天下
之变固也而圣人之心顾乃委其自安待其自
定何也盖不如是则不足以维持天下之治体也
然则三代之所以为有道之长者其以此欤
卷六 第 76b 页 WYG1358-0368b.png
西刘之兴固不可以三代之治责之
也然转高祖天资仁厚出秦民于汤火之
馀而纳之于衽席之上
萧曹二子亦且静愿少事而足以为天
下安养休息之政夫是以一代之治体可以久传而无
后患自武而宣则其
浑厚之气已少蠹矣丙吉之长者犹足以扶
其颠而反其坠至于魏相之严毅
卷六 第 77a 页 WYG1358-0368c.png
则又益甚焉是不可以不辨
也而世之论者则曰萧
何以民田而自污其视夫相之称上意者为孰愈
曹参以醇饮而自肆其视
夫相之总领众职者为孰优丙
吉闻匈奴之警而后任科琐边吏之责其视夫相之识
兵略者为孰胜
自是而观则相之才智自足以震耀于一时而非三
卷六 第 77b 页 WYG1358-0368d.png
子之所可及也
然君子不观其
才智之所用而深考其维持治体之所在则
优劣之辨始有可得而论者
采明堂月令之说而不知其品式之
繁诚不若三章之约为简且易也
奏贾谊
晁错之言而不知其陷于刑名之过诚不若狱市不扰
卷六 第 78a 页 WYG1358-0369a.png
者之为安且久也
稔霍氏之祸
而不能救赵盖杨韩之诛诚不若三公不按吏者之为
无后悔也
三
子之所以维持治体者相果能之乎相当宣
帝严毅之朝而不知守高帝仁厚之治
顾乃耗天下之脉而滋
卷六 第 78b 页 WYG1358-0369b.png
天下之变则三子之智似不如是君子于是而观
之则其人才之优劣盖有定论矣
虽然汉家仁厚之治是固不
可以不守也然文帝之朝公卿大夫风流笃
厚耻言人过其仁厚可知也至于周勃之椎鲁
申屠之木强是虽不至于激天下之变而亦何补于汉
家一代之治
吁治天下之道不病于法制之不详正
卷六 第 79a 页 WYG1358-0369c.png
病于法制之过详也不病于政令之不严正
病于政令之过严也用天下者苟能因其一代之
体而守其一定之法则仁厚之泽虽至
今存可也萧曹远矣丙吉之长者固莫得而见
矣与
其为魏相之严毅而至于亏天下浑厚之气固不
若申屠周勃之徒虽不足以耸天下之观听而亦不至
于激天下之多事也
卷六 第 79b 页 WYG1358-0369d.png
君子其可不为之辨明乎今观班固之于数子一
概而论之且曰君臣一体相待而成
则夫萧曹丙魏之得君行道是固不可以优劣辨
然独于魏相之严毅而谓其不如吉之宽
则班固之论盖亦深识乎天下治体而非泛然
之论也犹之一身焉为康强无事之时
而投之以决裂瞑眩之药非徒无益而又害
之此治体之说也固之论数子则亦主乎
卷六 第 80a 页 WYG1358-0370a.png
此而已矣学者当以是求之谨论
此是品藻去取题前篇取李广为优而程不识为劣
此篇取萧曹丙三人为优而魏相为劣如戊集陈傅
良山西诸将孰优论取苏赵二人为优而其馀十二
人为劣可以参看更有一样不分优劣者如
东京之士孰优 公卿贤良文学之议孰优是
也此论续刋
卷六 第 81a 页 WYG1358-0370c.png
言外发意格 此篇文法与汉吏廉平如何论相似
汉世良吏为盛 陈耆卿
出处
立说
卷六 第 81b 页 WYG1358-0370d.png
批云
论曰吏治之有馀吏道之所以不足也
夫古之为吏者
不以治而以道道之所在
吏忘于民而民忘于吏不惟民忘之而
吏亦自忘其所以为吏矣当是时吏无不
良也而安有良之名本非衰也而安有盛之名鸣
呼为吏而使人名之以良而且以为盛是古
卷六 第 82a 页 WYG1358-0371a.png
道之可伤君子之所甚不乐也
夫其不乐乎此而乃侈言乎此矜诩
誇大似若真以为盛者君子岂真以为盛
者哉至是而后知言外之意而喜之
中有于邑也高
惠文景无循吏至宣帝则有循吏
以有为盛则无者其衰乎然吾未见高惠
文景之所以衰者高惠文景未得为衰则宣
卷六 第 82b 页 WYG1358-0371b.png
帝未得为盛而班固犹以为盛焉固之意其微哉
汉世良吏为盛请论之 自唐虞以来不
能以身为天下而必以吏为天下以吏为
天下则吏欲其盛宜矣而或恶其盛何也
然求之古人未闻有良吏之名迹班班著见者
然则古无良吏欤曰天下皆良吏故
也天下皆良吏则虽十典谟百雅颂若之何尽之
此古之盛而非后世之所谓盛也
卷六 第 83a 页 WYG1358-0371c.png
盖古之吏如春古之民如万物之得春也
物之得春不以为恩春之荡物不以
为德不恩不德名安从生是有惨
刻然后有忠厚有贪垢然后有廉洁名者常人
之所惊君子之所不忍天下残我得
宽名不若天下宽我无所用其宽也
天下污我得清名不若天
下清我无所用其清也即是而观后世吏之
卷六 第 83b 页 WYG1358-0371d.png
盛者乃吏之衰也秦人以威毒天下
如熏如炙为吏者可想矣汉之治
变秦者也治变秦则吏当反秦然汉之
吏其可指者谁也班固岂没人善者
循吏传之立所载者六
而宣帝已居其五
前此者何如也夫岂高惠文景爬搔拊摩以福
天下者无一人能承其休德邪
卷六 第 84a 页 WYG1358-0372a.png
衣食殖而刑措
风俗易而民厚谓数君一手足之所
致不惟诬吏是并诬数君者然而有
由也劳来胶东此王成也
吾意前乎此而能爱民者非止一王成也
教化颍川此黄霸也吾意前
乎此而能正俗者非止一黄霸也朱邑之廉洁
龚遂之富实
卷六 第 84b 页 WYG1358-0372b.png
召信臣之兴利吾意前乎而能
此者又非止二三子也汉以休息生养为家法
高惠浚其源文景洪其流
亦云盛矣自武帝湮塞之而为吏者无复旧
观矣宣帝综核信必所以起仆陶窳与天下
更始者也
故吏治至是而盛亦至是而衰有不若
高惠文景之时六合一和气也是故高惠文
卷六 第 85a 页 WYG1358-0372c.png
景则不载至宣帝则备载备
载者不得不载也不载者不胜载也吾亦何
以知固之不载曰以吴公事知之吴公治
平为天下第一是可谓之良也固特附于贾
谊传循吏传则无名焉大者尚尔
他所遗落者多矣由是言
之谓高惠文景之循吏止于文翁者非也
谓固于高惠文景之循吏独取于文翁者
卷六 第 85b 页 WYG1358-0372d.png
亦非也然其独载文翁者何也曰翁
之治主于兴学五人之治主于爱民
载一文翁所以见高惠文景之循吏非宣帝比也
且帝独不见王成事乎名为循吏而因列
之传者王成也伪增尸口以欺帝者亦王成也
一人之身瑕瑜已不相掩况其他乎
帝之综核信必至是穷矣
固之所为深嗟而甚不满也以其
卷六 第 86a 页 WYG1358-0373a.png
深嗟甚不满之心而为善谈乐道之言
固之意微而显也范晔传循吏视固特倍
君子知其名盛于西汉而其实愈衰于西
汉也宣帝中兴主也固言宣帝循吏之盛
足称中兴晔言光武则讥其吏事之深刻而于中
兴之美有所未尽晔之贬帝是也然晔
以贬为贬孰若固以褒为贬哉以贬而寓
于褒也则旨不迫以贬为贬则迹太露
卷六 第 86b 页 WYG1358-0373b.png
是又足以订二子之优劣观史者当有权
度谨论
可与庚集陈赜唐虞于斯为盛论参看
卷六 第 87a 页 WYG1358-0373c.png
言外发意格 此萹学汉世良吏为盛论文法
汉吏廉平如何 叶观光
出处
立说
卷六 第 87b 页 WYG1358-0373d.png
批云
论曰尽其在我而不求其在人
此吏治之近古者也夫为吏之患莫大
于求人之知自其急于求人
之知而古人浑厚之风始散矣盖皦皦以自
洁者不足以为廉表表以自白者不足以为
平要之有形之可指不若无迹之可名也
古之善为吏者惟知吾之处已不可以
卷六 第 88a 页 WYG1358-0374a.png
不廉吾之持心不可以不平至于人之知不知不
暇计也斯民相忘于德教之中而声绩泯然于
形迹之外至使史无可书之事
传无可名之功此其气象涵蓄圭角不露
岂若后世刻画以求名者之所为哉
若夫指一事而曰如是而为廉如是而为平吁亦浅
矣班固传汉循吏有取于吴公文翁之属
以属言者不可以一二数也然而或槩谓
卷六 第 88b 页 WYG1358-0374b.png
之属而不表其名或虽表其名
而不著其传或为之立传而廉平之迹复无
所考固岂略于此哉
或者汉犹近古而吏治之盛又不可
以迹观也 汉吏廉平如何请以是论
古无忠义之名而忠义有传自晋始古无卓行
之名而卓行有传自唐始愚读史至此未尝不
深为世道叹惜士君子为国家任事
卷六 第 89a 页 WYG1358-0374c.png
所贵尽其在我而已正不必如是之表表
也夫使人得以忠义卓行之名而归之我或
者已议其涵养之未深而史氏又得以纪吾
忠义卓行之迹以垂于世母乃圭角之太露乎
甚矣人之好名也君子为名而为善则其善
必不纯人臣为名而效忠则其忠必不尽郡县之
吏为名而为廉平则其廉与平也必非出于中心之诚
然凡此者皆吾
卷六 第 89b 页 WYG1358-0374d.png
分内事也而又奚以名为哉名
非古人之徇也唐虞三代盛时上自岳
牧侯伯下至邦邑都鄙非无吏也
而未闻以廉平著名者岂唐虞三代之人物独
不逮于汉乎名之盛者实之衰也人必皆贪而后
廉之名始显世必皆枉而后平之名始彰
以廉平著名已非盛世事也
而况于廉平立名而欲人之知也乎是当
卷六 第 90a 页 WYG1358-0375a.png
以世变厚薄论也且廉平之名始
于谁乎岂非班固叙汉循吏有取于吴公文翁
之属者乎夷考其传与叙或概谓之属而
不表其名或虽表其名而不著其
传独一文翁有传而所纪载终始乎兴学一
事而廉平之迹不传固果何见哉
卷六 第 90b 页 WYG1358-0375b.png
以固为掩人之善耶则
传叙所载已首称之矣以固为世远而无
所考耶则他传所述不为不详也
呜呼此当以古论汉而不当以汉论汉也
何以言之有赫赫之名者其所发必浅
无彰彰之誉者其所养必深
古之人非不以廉洁
自得也而未尝沽激以为廉非不以平易
卷六 第 91a 页 WYG1358-0375c.png
近民也而未尝矫枉以为平吾惟尽职分
之所当然而以安静和平之福遗天下
古人用心大抵然也汉兴至于文景去
古未远议论务为宽厚公卿耻言人过
蔼蔼然君子长者
之风而当时郡县之吏不过承流宣化而已
又安敢立异以为能哉
自其谨身而至于帅民自其不严而至于从化无一
卷六 第 91b 页 WYG1358-0375d.png
而非廉平之实初非指某事以为廉指某政以
为平以自表暴于世而民生斯时陶陶然春风
和气之内亦不知其孰为廉而孰为平也
垂白之老至有终身而不见官府
而老癃之民皆思见德化之成
农桑万里相望
陇亩之间而鸡鸣犬吠达乎四境
之内谓非廉平之功不可也谓以是廉平之迹
卷六 第 92a 页 WYG1358-0376a.png
亦不可也如是则史何从而纪之耶纪之其
可胜纪耶嗟夫纪载如固品藻如固
称其功而莫能名其所以功述其美而莫能尽其所
以美兹其所以为近古欤至于淳于
公之廉平亦齐中之所称者今不见齿于列传而
乃附载于刑法之志不见录于史氏而乃仅形于少女
之书
使淳于不被逮缇萦不上书
卷六 第 92b 页 WYG1358-0376b.png
万世而下不复知有淳于之名矣固
之所谓属者得非若人乎彼淳于之名特偶因
少女一书而仅著其他无所托而传以至
于泯没者又不知其几人矣名之存亡传之有无
与夫事之详略又奚足为汉史之增损哉
是知廉平之名亦固强以是而
称之吴公文翁之属亦岂乐闻此名也
盖尝因是求之宣帝之朝帝以考核为能以
卷六 第 93a 页 WYG1358-0376c.png
苛察为明而当时人物亦
莫不表表然求以自见于是朱邑以廉洁称
而黄霸以持平显
载之史策班班可考非不足
为后人之美观而气象呈露又非汉
初之比也然则循吏之传六宣帝居
其五而文帝居其一
果孰优而孰劣耶
卷六 第 93b 页 WYG1358-0376d.png
愚谓文翁之守蜀向微兴学一事则其功
名事业又将与吴公俱泯
而未必与朱邑
黄霸等齿也学者试思之
谨论
此二篇皆以吏治不好名为主意但前篇是贬本题
此篇是褒本题不可不知
卷六 第 94a 页 WYG1358-0377a.png
立说出奇格 与后篇十二律八卦之变论同格
说天者莫辨乎易 潘 牥
出处
立说
批云
论曰言天而得其性情之妙此天下之至
卷六 第 94b 页 WYG1358-0377b.png
言也夫天下之物名为不
可测识者莫天若而易言天之书也
故世之言天者至易而止然而天也者世可
得而识也天之所以为天者虽有善辨莫得而窥
也故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其于
阴阳变易之理无一而不辨犹以为未也
意必求其所谓性与情焉何者穹然在上者天之
形体健而无息者天之性情也
卷六 第 95a 页 WYG1358-0377c.png
形体者其显也性情者
其隐也言天而得其性情之妙则虽其隐而在
内亦莫得而遁焉此非天下之善辨乎
子云曰说天者莫辨乎易夫所谓辨者非形体之
谓也性情之谓也是当于易之乾而观之
天下之物有可辨者有不可辨者
动吾知其为风润吾知其为雨明吾知其为日月
此皆天之类也而犹有象之可辨者也若夫
卷六 第 95b 页 WYG1358-0377d.png
天者可得而知也若性与情者不可得而知
也昔者圣人之未画易也吾意天下之人
蚩蚩而群蠢蠢而食彼且不知天之为何物
也而况其中之不可名言者乎今夫人心
不同有如其面故世之观人者
于此每失焉人藏其心尚不可测知也
而况天乎伏羲氏有忧之始为之画八卦曰如是
而天也文王周公又从而和之曰如是而
卷六 第 96a 页 WYG1358-0378a.png
天也
故于蛊于剥而得天之行
于大有于无妄而得天之命
于泰谦临恒观而得天之道
此天也
所谓性与情者果安在哉此易之所以为
善辨也夫天专言之则道也分而言之则主宰其
帝也功用其鬼神也妙用其神也乾其性情也
卷六 第 96b 页 WYG1358-0378b.png
乾健也健而无息之谓乾此乾之所以为乾
而天得之以为天者也吾何以知健之为天哉
天阳物也秉阳而主健天而
不健则有时乎或息时乎或息则四时不行焉
百物不生焉而天之道泯矣故曰健
者天之性情也而作易者独辨之于乾焉又
岂非天下之大辨乎或曰正大天之情也吾求
卷六 第 97a 页 WYG1358-0378c.png
之大壮而得其情焉动天之心也吾
求之复而得其心焉心也性也情也皆是
物也独乾乎哉呜呼乾易之门
也乾不作则易几乎熄矣
何有于复与大壮哉
此子云说天者莫辨乎易而吾亦谓说
易者莫辨于乾也虽然观天自易始观易自乾始
观乾自四德始四德者何元亨利贞是
卷六 第 97b 页 WYG1358-0378d.png
也夫此四德者他卦莫得而有焉惟乾有之是其所
以为乾也故仲尼于乾亦曰元亨者始
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然则天之性情在
乾而乾之性情又有可得而辨者愚故并及之
谨论
此是福州解试论人所罕见真高作
卷六 第 98a 页 WYG1358-0379a.png
立说出奇格 与前篇说天者莫辨乎易论同格
十二律八卦之变如何 徐玉洁
出处
立说
卷六 第 98b 页 WYG1358-0379b.png
批云
论曰知气数之所相生者为不一当知气数
之所由生者为至一夫物莫不有始
一者万变之所由始也一不立则不一
者不可见无所始则生生之机亦息矣
彼其阴阳互根
卷六 第 99a 页 WYG1358-0379c.png
刚柔相荡演而伸触而长
律之变不一也卦之变亦不一也
然孰主张是孰纲维是必有至一者以为之本
也盖律始于一卦亦始于一自是一肇形
而浑然全体已具乎其中则所以变而
通之者孰非此一之流行著见哉人徒见律之有十二
五其十二而为六十卦之有八八
其八而为六十四则曰此变之不一
卷六 第 99b 页 WYG1358-0379d.png
者然也不知六十律一律也六十四卦一卦也
一者何在卦为太极在律为黄钟之宫是也
十二律八卦之变如何愚请以是推广志晋律历者之
说大哉一乎其气数之枢纽乎
两仪至大也万物至众也
苟非至一默有主宰乎其间则阴不
能以生阳阳不能以生阴何以极其不一之妙哉
有如十二辰之变至于六十若不一矣
卷六 第 100a 页 WYG1358-0380a.png
而始于至一者甲子是也
八阵之变至于六十四若不一矣
而始于至一者握机是也是以龙
图始出之时伏羲所画者八卦耳
而六十四卦之全体已
存不待文王而后重凤鸣始听之日黄
帝所造者十二律耳
卷六 第 100b 页 WYG1358-0380b.png
而六十律之全体已具不待焦延寿而后著
律之始于十二而衍于六十卦之始于八而
成于六十四此皆造物之实理非天下之
至变孰能与于此虽然
有本焉君子不谓变也
观系辞易有太极之言史传黄钟为律本之语
则知律之与卦必有至一者以立其
卷六 第 101a 页 WYG1358-0380c.png
体而后不一者始得以妙其用也今夫黄钟下生
林钟林钟上生太簇而终于中吕则十二律者其始变
也
中吕上
生执始执始下生去灭而终于南吕则六十律其再变
也然变则变耳独不曰生十二律者其黄钟
乎以乾索坤为震坎艮以坤索乾为巽
离兑则八卦者其始变也
卷六 第 101b 页 WYG1358-0380d.png
以蒙次屯以需次蒙而终于未济则六十四卦者
其再变也
然变则变矣独不曰生八
卦者其太极乎吁律之有黄钟犹易之
有太极无黄钟则十二律无闻矣况于六十乎
无太极则八卦且泯矣况于六十四乎
不观本本原原之所自出则无以见生生化化之为
卷六 第 102a 页 WYG1358-0381a.png
不穷矣自其不一者而观
之则由雌雄迭鸣而为十二
由十二而为六十律何其繁也
由奇耦相错而为八由八卦而为六
十四卦何其多也然自其至一者而观
之则六十律本十二律也十二律本
一黄钟也六十四卦本八卦也八卦本一太极也
知乎此则由一以尽变而天下之能事毕矣晋史论
卷六 第 102b 页 WYG1358-0381b.png
律卦之变必有取于司马迁太极黄钟之说其有
见于此乎
抑尝论之
黄钟者气之母而数之首也此太极元气函三为一之
始也古人作历必以十一月朔旦冬至起历者盖
谓此也盖万物孳萌于子而阳气施种于土中
则黄钟之律应焉
其于卦气则为中
卷六 第 103a 页 WYG1358-0381c.png
孚与复焉苟求其故则
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班固之志汉历始言八卦
继言十二律而终之曰黄钟为天纥太极运三辰五星
于不一而求其至一固
其得之矣固志广迁书者也读晋志
而参之以迁固则思过半矣谨论
卷六 第 103b 页 WYG1358-0381d.png
论学绳尺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