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第 1a 页 WYG0067-0143a.png
钦定四库全书
禹贡长笺卷十一 吴江朱鹤龄撰
导弱水至于合黎馀波入于流沙
此下浚川也弱水见雍州孔传合黎水名在流沙东
正义弱水得入合黎知合黎是水此水出合黎山因
山为名
汉地理志张掖郡删
丹县桑钦以为导弱水自此西至酒泉合黎
卷十一 第 1b 页 WYG0067-0143b.png
居延泽在张掖郡居延县东北古文以为流沙正
义酒泉在张掖西如志言合黎属酒泉居延属张掖
则流沙在合黎之东按经弱水西流既至合黎馀波
入于流沙当如传文合黎在流沙之东不得在其西
也愚按金氏谓居延泽即古合黎泽与志不合史记
正义云合黎水出临路松山东北流经张掖县二十
三里又北经合黎山折而北经流沙碛
之西入居延海行千五百里又考雍录流沙
卷十一 第 2a 页 WYG0067-0143c.png
出葱岭之西旧陜志大秦国西为弱水流沙
去长安四万里而杜佑谓流沙在沙州西八十里其
沙随风流行故曰流沙唐沙州城在今肃州卫城西
八百馀里则流沙亦岂极远地哉唐枢言自祁连合
黎北张掖河诸水俱北注亦集乃河
西入峡口穿沙
碛绕出为黑水放于南海禹导弱水不言其所极盖
有黑水为续其说未知何据大抵西北之地都是沙
卷十一 第 2b 页 WYG0067-0143d.png
砾
史书所谓河沙诸国佛书所谓沙界
恒河沙是也沙则水渗而下入于流沙馀波尽消故
不言入海耳程大昌曰导弱水至于合黎则其逆者
已顺其远而无所事治者固不必极之于西海
近而无能为害者亦任其馀波之入于流沙则已矣
故于雍止曰既西于导水不曰入于西海皆纪实也
卷十一 第 3a 页 WYG0067-0144a.png
正义此下所导九水
亦自北为始弱水最在西北水又西流故先言之黑
水虽在河南水从雍梁西界南入南海与诸水不相
参涉故又次之四渎江河为大河在北故先言河也
汉入于江故先汉后江济𤼵源河北越河而南与淮
俱为四渎故次济次淮其渭与洛俱入河故后言之
卷十一 第 3b 页 WYG0067-0144b.png
苏传弱水不能载物入居延泽中不复见此水之绝
异者也黑水汉水与四渎皆特入海渭洛皆入河达
冀之道故特记此九者馀不录也
导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
黑水见雍梁二州三危见雍州正义按水经黑水出
张掖鸡山南流至燉煌过三危山南流入于南海然
张掖燉煌并在河北所以得越河入南海者河自积
石以西多伏流故黑水得越河而南也
卷十一 第 4a 页 WYG0067-0144c.png
愚按地志黑水出犍为郡南广县汾关山不言张
掖有黑水然汾关黑水非禹贡所指蔡传并引之而
不置辨惑矣黑水在雍梁间郭璞云出昆崙山
一统志黑水源出肃州卫城西北一十五里今镇
夷城南五里有黑水渡而括地志则云黑水出伊吾
县北百二十里伊吾唐伊州即
今哈密卫又在肃州西一
卷十一 第 4b 页 WYG0067-0144d.png
千五百馀里蔡
传中国山𫝑冈脊皆自西北而来积石西倾岷山冈
脊以东之水既入于河汉岷江其冈脊以西之水即
为黑水樊绰曰西夷之水南流入于南海者凡四曰
区江曰西洱河曰丽水曰㳽渃江皆入于南
海其丽水即古黑水也三危山临峙其上程大昌曰
樊绰以丽水为黑水恐狭小不足为界所称西洱河
与汉志叶榆泽
卷十一 第 5a 页 WYG0067-0145a.png
相贯广处可二十里既足界别二州其流正
趋南海又汉滇池即叶榆之
地武帝初开滇巂时其地有黑水旧祠夷人不知
载籍必非附会而绰及道元皆谓此泽以榆叶所积
得名则其水之黑似榆叶积渍所成且其地乃在蜀
之正西又东北距宕昌不远
宕昌即三危之地与三苗之叙于三危者又为
相应也韩邦奇曰黑水自雍之北境直抵梁之南境
卷十一 第 5b 页 WYG0067-0145b.png
乃一大水横过二州西界今四川止叠溪千户所有
黑水合汶江经茂州安县入罗江汉地志黑水出犍
为郡南广县汾关山符即今叙州府庆符县以志山
符二字故县以庆符名今庆符有黑水蔡传少一符
字
而其水乃自西夷中来北流入江汉志亦谓黑
水北至僰道入江且安县黑水在成都北叙州黑水
卷十一 第 6a 页 WYG0067-0145c.png
在成都南一入罗江一入大江于经文至于三危入
于南海不合雍之黑水五亦各异源与经文志传皆
不合独肃州卫城西十五里黑水所出与汉志相近
而水经引之云南过燉煌今肃州西沙州东西即其
地也又云南流入于南海则当遂入于梁梁全无考
岂梁雍西界各自有黑水为界与导黑水之黑水不
相涉欤程氏又谓叶榆泽为黑水之源叶榆即西洱
海出今云南大理府邓川州点苍山汇为巨湖周三
卷十一 第 6b 页 WYG0067-0145d.png
百里去雍之三危南北数千里又不经流梁境又不
出于张掖颜师古亦谓滇池西北有黑水祠
岂黑水既入西域
故人莫得而知又南至西洱海复入中国又流入于
南海欤然不可考矣若牵合以为相属则燉煌在肃
州今属敌是极北境叶榆在大理是极南境梁境黑
水是叠溪黑水断非导黑水之黑水也至谓水黑为
榆叶之积梁雍为黑水者凡七汉中亦有黑水未闻
卷十一 第 7a 页 WYG0067-0146a.png
皆榆叶落其下也
顾起元曰雍州黑
水有六若入积石河则是平凉及宁夏之黑水而非
张掖之黑水也今肃州有黑水南流去积石凡三百
里不与积石河相通此为禹贡之黑水无疑但其去
南海辽远而交南久弃无从考其入海之道唐咸通
卷十一 第 7b 页 WYG0067-0146b.png
中樊绰宣慰安南志其所亲见山川而以丽水为
黑水但绰所案行者西南诸夷而未及于西北其所
称丽江得其下流而不知其上源乃程氏不取其所
称丽水而指其所称西洱河引古黑水祠在益州者
为证不知此成都安县南之黑水而非禹贡之黑水
也元金仁山又谓西南诸水合而为泸水夷人谓黑
为泸泸水即黑水也至交阯又名归化水广处如江
东南入海海道图自名黑水口考四川行都司城南
卷十一 第 8a 页 WYG0067-0146c.png
有泸山泸水所出何得以泸为黑又交趾海口并无
所谓黑水口则金氏之言岂足信欤
李元阳曰黑
水之源不可穷而入南海之水则可数陇蜀无入
南海之水今惟云南澜沧江潞江二水皆由吐
蕃西北来与雍州相连但未知果出张掖否水势汹
涌并入南海岂所谓黑水者乎然潞江西南趋蜿蜒
卷十一 第 8b 页 WYG0067-0146d.png
缅中内外皆夷其于梁州之境若不相属澜沧由西
北迤逦向东南历云南诸郡界至交趾入海今水内
皆为汉人水外即为夷缅则禹之所别州界者唯澜
沧足以当之孟津之会曰髳人
濮人
以今考之皆在澜沧江内则澜沧之为黑水无
疑矣地理志谓南中山曰昆弥水曰洛山海经曰洱
水西南入于洛
卷十一 第 9a 页 WYG0067-0147a.png
澜沧江又名洛水言脉络分明也
元史至正八年张立道使交趾并黑水跨云南以至
其国观此则澜沧之为黑水益明若三危山即不在
丽江当亦不远古今山川之名因革不可纪极夫不
可移者山川之迹也随时异者山川之名也不据不
可移之迹而据易变之名亦末矣说者但谓陇在蜀
之北蜀在滇之东北而禹贡黑水为雍梁二州界又
入南海故不得不疑其跨河知跨河非理又不得不
卷十一 第 9b 页 WYG0067-0147b.png
疑其湮涸曾不知陇蜀滇三省鼎立陇则西南斜长
入蜀滇则西南斜长近陇蜀则尖长入滇陇之间如
三足幡然黑水之源正在幡头故雍以黑水为西界
对西河而言也梁以黑水为南界对华阳而言也盖
各举两端若曰西河在雍东黑水在雍西华山在梁
北黑水在梁南云尔所谓梁州可移而华阳黑水之
梁州不可移也茅瑞徵曰云南是梁州域以二大江
为界东北曰金沙西南曰澜沧二江之
卷十一 第 10a 页 WYG0067-0147c.png
源皆出吐蕃流径雍州而入云南金沙自云南北界
入东海澜沧自云南南界入南海金沙在汉书为若
水澜沧在禹贡为黑水愚按黑水证据互异主张掖
者不符南海之文主滇池者难合三危之迹考一统
志澜沧江源出雍州南吐蕃鹿石山本名鹿沧江后
讹澜沧自丽江经云龙州东南流入永昌蒙化顺宁
景东交趾乃入南海然志但称出吐蕃未见
其必自张掖经燉煌如桑钦所指也或云云龙州西
卷十一 第 10b 页 WYG0067-0147d.png
五里有三崇山顶有三峰即三危山杨慎亦云三危
在云南丽江此后人附会之说岂足据乎
罗泌曰弱黑二水塞外之横流失其故道而为我民
患者也今为中国治之则决其奔突而注之塞外则
已矣又奚必由塞外决之以入于流沙南海而后已
哉计弱之距流沙与黑之距南海皆数千里而遥然
导弱必至合黎而纳馀波于流沙导黑必至三危而
入其流于南海禹之心一视夷夏视西戎之民无以
卷十一 第 11a 页 WYG0067-0148a.png
异于梁雍之民此天地所以为大也
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厎柱又东至
于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洚水至于大陆又北
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
朱子曰河为四渎宗
𤼵源西北故叙中国之水以河为
先积石龙门见雍州山海经积石之山其下有石门
河水冒以西南流王应麟曰积石在鄯州龙支县西
卷十一 第 11b 页 WYG0067-0148b.png
九十八里黄河在县西南六十里禹导河始此河州
枹䍐县积石山一名唐述山
在县西北七十里今人目龙支县山为大积石山此
名小积石山
杜佑曰积石之西砂卤之地
河流小地势复高不为人患不须疏凿故施功始于
积石班固谓河从蒲昌伏流至此方出斯未详也正
义河从积石北行又东乃南行至龙门计应三千馀
卷十一 第 12a 页 WYG0067-0148c.png
里传谓或凿山或穿地以通流言
自积石至海皆然也
李复曰大河自北而南盘束山硖之间千数
百里及至龙门山高岸阔豁然奔放声若万雷华阴
华山之北梁州东据华山之阳则华阴为雍州境矣
程大昌曰黄河自盐泽达潼关凡四大折
卷十一 第 12b 页 WYG0067-0148d.png
由积石而径湟中则鄯兰也是一折也至灵州西南
遂转北行凡千馀里北河西岸即为凉肃甘沙四郡
是又一折也迨其北流千里而遥至九原丰州则又
转而东流故丰州北面正抵大河是又一折也丰州
之东为榆林北境河从此州之东又转而南故胜州
北东两面皆抵大河自此直至潼关是又一折也
卷十一 第 13a 页 WYG0067-0149a.png
厎
柱见导山
正义孟地名津渡处杜预云河内
河阳县南孟津也在洛阳城北都道所凑古今尝以
为津武王渡之水经注八百诸侯来同此盟亦曰盟
津后世名富平津正义洛汭在河南巩县东
洛水入河处一名什谷程若庸曰洛
既北入于河河之南洛之北其两间为汭言在洛水
卷十一 第 13b 页 WYG0067-0149b.png
之内也正义大邳黎阳县山临河
蔡传孔氏曰山
再成曰邳张
揖以为在成皋郑玄以为
修武武德界按黎阳山在
大河垂欲趋北之地故禹记之若成皋之山既非从
东折北之地又无险隘如龙门厎柱之须疏凿西去
洛汭既已太近东距洚水大陆又为绝远当以黎阳
卷十一 第 14a 页 WYG0067-0149c.png
者为是汉地理志
洚水在信都国信都县水经注漳水又北洚
水出焉洚水故渎径南宫城北又北径
信都城东连广川县之张甲故渎
同归于海程若庸曰周时河徙砱砾
至汉又改向顿丘东南流与禹河迹大相背戾
汉志魏郡邺县有故大河在东北直达于海疑即禹
之故河孟康以为王莽河非也古洚渎自唐贝州
卷十一 第 14b 页 WYG0067-0149d.png
经城北入南宫贯穿信都大抵
北向而入为合北过洚水之文
愚按古
洚水一统志在冀州治北俗名枯洚渠自漳水断而
洚冰亦辍流其源遂莫考桑钦所言洚水出屯留县
西南东入漳者岂即信都之洚
如济水之入河而还出乎宋张洎以为即浊漳则讹
矣大陆见冀州史记河渠书禹以河高水湍悍难行
卷十一 第 15a 页 WYG0067-0150a.png
平地乃厮二渠
引而北载之高地过洚水至
大陆
九河见兖州张洎曰河自魏郡贵
乡县分为九道下至沧州合为一河今其
东界至莽枯河是也赵称曰河自孟津初行平地必
须全流乃成河道禹之治水自冀北抵沧棣始播
卷十一 第 15b 页 WYG0067-0150b.png
九河以其近海无患也正义九河将至海更合同为
一大河名逆河入于渤海郑玄云逆河言相向迎受
蔡传逆河以海水逆潮而得
名河上播为九下同为一其分播
合同皆水势之自然禹特顺而导之耳未子曰逆河
是开渠通海以泄河之溢秋冬则涸春夏则泄
汉地理志河水行塞外东北入塞内至渤
卷十一 第 16a 页 WYG0067-0150c.png
海郡章武县入海过郡十六
行九千四百里水经河水自
蒲昌入塞出积石山过燉煌酒泉张掖郡南又自东
河曲径西海郡南又东过陇西
河关县北又东北流入西平郡界又东过
金城允吾县北又东径浩亹县
故城南又东过榆中
卷十一 第 16b 页 WYG0067-0150d.png
天水县北又北过武威
媪围县东北又东北过安定祖厉县
西北又北过北地富平县西又北过朔方
临戎县西又北屈而为南河迤西溢窳浑县
东又屈而东流为北河又南径阴山西又
东南径朔方县故城东北东径渠搜县城
北又东径五原稒阳城南又东过云中
桢陵县西北又南过定襄桐过县西又南过西
卷十一 第 17a 页 WYG0067-0151a.png
河圁阳县东离石中阳县
西又南过上郡高奴县东蒲子县
西又南过河东北屈县西又南出
龙门口汾水东来注之又南径梁山东
又南过汾阴县西合阳县
东又南过蒲坂县西又南过雷首山西
又南至华阴潼关渭水西来注之又东径湖县
北又西径陜县故城南又东过砥
卷十一 第 17b 页 WYG0067-0151b.png
柱间又东过平阴县北河阳县
南又东径洛阳巩县北洛水西北流注之又东
过成皋县北济水北来注之
又东过荥阳县又东径卷县
北武德县东酸枣县西又
东北通谓之延津又东淇水入焉又东右径滑
台城又东北过黎阳县南又东北为长寿
津又东北径繁阳县故城
卷十一 第 18a 页 WYG0067-0151c.png
东又东北径昌乐县东又东北径元城
县西北而至沙丘堰至于
大陆北播为九河
黄承玄曰考
近志河自积石至河州径兰州宁夏出塞外东北至
古东胜废武州复南入中
国西则为陜西界凡历延安西安二府起府谷神木
卷十一 第 18b 页 WYG0067-0151d.png
吴堡清涧延川宜川韩城合阳朝邑以至华阴潼关
东则为山西界凡历大同太原平阳三府起河曲保
德兴县宁乡石楼永和大宁吉州河津荥河蒲州南
望华阴为西河而龙门之险在韩城东北境与河津
值吕梁之险在石州西境与合阳值壶口之险
在吉州西境雷首之险在蒲州东境南传所称孟门
之险即在龙门以上亦吉州西界也又自蒲而东径
芮城平陆垣曲入河南怀庆之济源孟温武陟
卷十一 第 19a 页 WYG0067-0152a.png
曰河内自华阴而东入河南开封二府径阌乡灵
宝陜州渑池新安洛阳孟津巩县偃师河阴荥
泽原武延津西北望大伾曰河外为南河而厎
柱之险在陜州东界析城王屋之险在泽州阳城济
源由此过巩之洛汭浚之大伾此禹贡所载今郡县
可考也其东河则降水而大陆而九河而逆河而碣
石入海虽亦禹贡所载而今郡县并不可指名焉如
以地形揆测当在今大名真定河间及古北平营辽
卷十一 第 19b 页 WYG0067-0152b.png
之间郑晓曰河自积石北行东转又折而南至龙门自
龙门而南至华阴所谓雍河冀之西河也自华阴而
东至大伾所谓豫河冀之南河也自大伾而北至九
河所谓兖河冀之东河也 程若庸曰自洛汭以上
山水名称迹道古今如一大伾以下不特水道难考
虽名山旧常凭河者亦复不可究辨非山有徙移也
河既变迁年世又远人知新河之为河不知旧山之
不附新河也辄并河求之安从而得旧山之真欤
卷十一 第 20a 页 WYG0067-0152c.png
尔雅河出昆崙虚色白并千七
百一川色黄注云源高激凑故水色白潜流地中受
渠多沙壤混淆故水色黄汉书河有两源一出葱岭
一出于阗于阗在南山下
其河
北流与葱岭河合东注蒲昌海蒲昌海一名盐泽
卷十一 第 20b 页 WYG0067-0152d.png
广袤三百里其水停居冬
夏不增减皆以为潜行地下南出积石为中
国河唐长庆中薛元鼎使吐蕃自陇西成纪县
西南出塞二千馀里得河源于莫贺延碛尾曰
闷磨黎山其山中高四下所谓昆
崙也东北流与积石河相连河源澄莹冬春可涉下
稍合众流色赤行益远他水并注遂浊吐蕃亦自言
昆崙在其国西南郑樵言河源有三正源出昆崙东
卷十一 第 21a 页 WYG0067-0153a.png
北陬而东行一源出天竺葱岭一源出于阗南山三
河合而至积石
或云张骞穷河源止葱岭尔故西域传但言葱
岭于阗两源而没其正源也元世祖至元十七年命
学土都实往穷河源言出吐蕃朵甘思西鄙
有泉近百泓方可七八十里沮洳涣散登高望之若
列宿然名星宿海
群流奔凑近五七里汇为二巨泽自西而
卷十一 第 21b 页 WYG0067-0153b.png
东连属成川号齐宾河又合齐尔绰呼喇雅尔楚三
河流寖大始名黄河行二十日至大雪山即昆崙也
又合细黄河北行折而西过昆崙北又折而东北行
约二十日至贵德州始𨽻河州又四五日至
积石州即禹贡积石又自河州安乡关东北行合洮
河水至兰州城下
世言河九折盖
彼地有二折云
卷十一 第 22a 页 WYG0067-0153c.png
自禹迄周河不为患者千五百馀年定王五年始决
汉文时决酸枣东溃金堤武帝
时决瓠子东南决钜野通淮泗
帝亲沈璧马塞之筑宫其上名宣防导河
北行二渠梁楚𫉬宁后又北决馆陶分为屯氏河复
播为八东北经魏郡清河信都渤海入海元帝时决
清河灵鸣犊口而屯氏河塞成帝时决馆陶及东郡
金堤入平原千乘济南后又决平原决渤海
卷十一 第 22b 页 WYG0067-0153d.png
决清河决信都至隋炀帝引河入汴引汴入淮而
河淮始通矣
宋初大
决濮阳又决阳武太宗时大决滑州韩村东南流至
彭城界真宗时滑州河溢历澶濮曹郓注梁山泊又
合古汴渠东入淮仁宗时决商胡埽复决大名馆陶
富弼主李仲昌议穿六塔河塞商胡北流入六塔
河不能容复大决死者数十万人神宗熙宁时屡决
卷十一 第 23a 页 WYG0067-0154a.png
恩瀛澶卫等州王安石主程昉议开二股河导河而
东北流断绝河道南徙东汇于
梁山张泽泺分二派一合南清河入淮
一合北清河入海
凡灌郡县四十五而濮齐徐郓为甚
坏田踰三十万顷又决郑州荥泽元丰时河复归北
决小吴大吴埽自澶注入御河哲宗即位又决大名
文彦博吕大防主回河东流之议功卒不成
卷十一 第 23b 页 WYG0067-0154b.png
元符初决内黄口东流断绝
金之亡也河始自开封北卫州
决入涡河以入淮元顺帝时河暴溢北决并河郡邑
以至曹州从贾鲁议塞北河疏南河𤼵丁夫十五万
挽河东行由淮入海而汝颍之兵动矣明初洪武二
十四年河决原武之黑羊山东经开封城北五
里又南行至项城经颍川颍上县东至寿州正
阳镇全入于淮而故道遂淤
卷十一 第 24a 页 WYG0067-0155a.png
永乐时复疏故道筑堤导河经二洪南入淮
通漕因罢海运正统末决荥阳冲张秋又决孙家渡
全河南徙景泰中复决张秋徐有贞作九
堰八闸浚漕渠四百馀里名广运渠河流始安弘治
初决原武支为三一冲张秋长堤一趋中牟下尉氏
一溢兰阳至宿州合汴河白昂筑长堤遏河入淮复
古汴河导汴入泗又疏下流诸河河南以宁继又决
黄陵冈刘大夏先疏祥符荥泽上流又疏贾鲁旧河
卷十一 第 24b 页 WYG0067-0155b.png
四十里然后于黄陵东西各筑长堤三百里金龙口
二百里河由归德徐州以达之淮张秋决口始塞名
安平镇正德时决曹县并决沛县飞云桥入
运嘉靖初飞云桥水北徙鱼台榖亭十三年决开封
赵皮寨入淮是年河忽自夏邑趋东北经萧县
出徐州小浮桥下济二洪赵皮寨寻塞十九年又决
野鸡冈由涡口入淮二洪大涸自后河势分流所在
多淤绕丰沛漫秦沟入运朱衡始开新河
卷十一 第 25a 页 WYG0067-0156a.png
隆庆时决睢宁高家堰大溃淮水东趋桃
清万历初潘季驯筑高家堰故道尽复其后河
北决莲花口又决荆隆口冲张秋已复南三十一年
决黄庄浸丰沛李化龙始开泇河
崇祯中决睢
虹注归仁堤又决长山淹邳宿末
年决开封势又渐北
宋史河渠志河出三门集津过虎牢奔放平壤吞吐
卷十一 第 25b 页 WYG0067-0156b.png
小水以百数势益雄猛故虎牢迤东距海口二三千
里恒被其害宋为特甚始自滑台大伾尝两经汎滥
一时建议必欲回之屡塞屡决至南渡而后贻其祸
于金源氏由不能顺其就下之性也丘浚曰古时河
水有所猪如钜野梁山之𩔖又有所分如屯氏赤河
之𩔖虽以元人排河入海而东北入海之道尚微有
存者今则河淮合一而清口又合沁泗沂三水同归
于淮以一淮受众水之委欲其无溃不可得已郑晓
卷十一 第 26a 页 WYG0067-0156c.png
曰河不决于厎柱之上者河由两山中行也出厎柱
则平原广野并受关东诸山之水水流益多水势益
大地形益卑水势益急虞夏以前皆都在厎柱之上
商初都亳亦在诸山中书所谓适于山降凶德是
也以后殷数迁都就水利反受其害
至周之衰井田渐废侯国争水利者筑堤
以封已避水害者亦筑堤而壑邻堤日多水日束决
溢之祸所由来也又曰本朝黄河之役比汉唐以后
卷十一 第 26b 页 WYG0067-0156d.png
不同逆河性挽之东南行济漕运故河患时时有之
自海运既罢中滦运又罢专由䢴沟入淮溯河以达
会通河故河不得如禹贡故道入北海而河之东南
行者又分数道盖自经汴以来支流益演南出二道
皆经入淮东南出五道皆合漕以入淮乘淮入海今
数道皆塞止存徐沛一道河流大而所受狭不能容
势必横溢而决决而东南有山限阂为祸不大决而
东北非东昌则河间等处故往岁张秋之溃运道不
卷十一 第 27a 页 WYG0067-0157a.png
通为祸不小既防决临清又防决济宁又防决徐州
又防决颍寿以犯凤阳又欲遏其流不南出不北走
循我运道而接江淮之舟此其计诚难也
王樵曰嘉隆以来云梯关海口有涨沙甚
大是以上流益壅徐州河身高于城郭吕梁无复昔
卷十一 第 27b 页 WYG0067-0157b.png
日之险徐沛淮扬数百里间几于闾殚为河矣黄水
至漫入宝应湖说者谓河有注江之势夫河若入江
尚有淮扬耶𡊮黄曰河水半混泥沙急则行缓则淀
故禹自河州兰州而北大同岢岚而南直至华山之
阴皆引之由两山间使相激荡而泥不得积及龙门
而下惧其将入平地而奔溃四出也则疏三门七津
为之节蓄水流至此崩轰冲激泥沙先下而清水随
之故厎柱真如柱析城真如城王屋真如屋皆鳞次
卷十一 第 28a 页 WYG0067-0157c.png
植立于河中自唐贞元时王珙开运道将诸山险阨
相继铲夷而大禹导山节水之意失矣又曰昔陈平
江宋司空之治会通河也驱汶水逆流出南旺
北至安民山地降九十尺因析六分之水北达临清
南至沽头地降百十有六尺因析四分之水
南接徐沛贮六分之水者其闸长贮四分之
水者其闸短后人以意增损而水之分数紊矣紊而
长淤固其宜也顾不此之察乃更闸而东焉当时故
卷十一 第 28b 页 WYG0067-0157d.png
闸由茶山而南地甚峻势如建瓴故入河无碍后更
夏镇以南地平而水缓黄强清弱每会必淤此河渠
之一坏也徐州吕梁二洪其流甚驶其石如牙永乐
间运道初开人恶其伤舟欲稍平之宋司空不可盖
欲藉山之险激水之流使泥沙先下而河流不壅后
人相继磨其崖石而吕梁无洪矣无洪则水平而河
身渐高此河渠之再坏也至淮河入海之处平旷无
山而海沙逆上尤易壅塞陈平江就山阳之满蒲村
卷十一 第 29a 页 WYG0067-0158a.png
累石为山蜿蜒千尺即古锯牙遗制水得翻
腾踊跃以入海俗谓之矶嘴取相激而名今皆没于
土中此河渠之三坏也
贾让曰古者立国居民必遗川泽之分度水势所不
及令徙冀州之民当水冲者决黎阳遮害亭放
河使北入海河西薄大山东薄金堤势不能远汎滥
期月自定此功一立千载无患谓之上策若多穿漕
渠于冀州地使民得以溉田分杀水怒谓之中策至
卷十一 第 29b 页 WYG0067-0158b.png
若缮完故堤增卑倍薄劳费无已数逢其害此最下
策也盖堤防起自战国齐赵魏以河为竟作堤去河
各二十五里虽非其正水尚有所游荡时至而去则
填淤肥美小民耕作其间并起宅室久成聚落更恃
堤为命是与水泽争处所湛溺固其宜也欧阳玄曰
治河一也有疏有浚有塞酾河之流因而导之谓之
疏去河之淤因而深之谓之浚抑河之暴因而扼之
谓之塞疏浚之别有四曰生地曰故道曰河身曰减
卷十一 第 30a 页 WYG0067-0158c.png
水河生地有纡直直者凿之故道有高卑卑者平之
河身有广狭狭难受水以计辟之广难为岸以计禦
之减水河者水放旷则以制其狂水奔突则以杀其
怒治堤一也有创筑修筑补筑有剌水堤截河堤护
岸堤缕水堤石船堤治埽一也有岸埽有水埽有龙
尾拦头马头等埽其为埽台及推卷牵制薶挂之法
有用土用石用铁用草用木用绁用絙塞河一也有
缺口有豁口有龙口缺口者已成川豁口者旧常为
卷十一 第 30b 页 WYG0067-0158d.png
水所豁龙口者水之所会自新河入故道之潨也贾
鲁常言水工之功视土工为难中流之工视河滨为
难决河口视中流又难十丈之口视百丈为难北岸
之功视南岸为难
余阙曰河自汉末入千乘海口而德棣
之河又播为八水多泄而力分偶合禹迹故自东都
迄唐河不为患者千馀年至宋而东南入淮与武帝
时无异然南方之地本高于北河之南徙难而北徙
卷十一 第 31a 页 WYG0067-0159a.png
易自宋
南渡至今殆二百年而河旋北议者以为河之北
则会通之漕废当筑堤起曹南讫嘉祥东西三
百里以障遏之不使之北予则以为河北而会通之
漕不废何也漕以汶而不以河也河北则汶自彭城
以下必微微则吾有以制而相之亦可以舟以漕书
所谓浮于汶达于济者也霍韬曰三代以前黄河东
北入海今宜自河阴原武怀孟之间审视地势引河
卷十一 第 31b 页 WYG0067-0159b.png
水注卫河冬春水平漕舟由江入淮溯流至于河阴
顺流至于卫河则一举而得两运道不惟徐沛水患
可杀其半而京师形势亦壮一倍潘季驯曰议者因
海壅河高致决堤四溢遂以浚海为上策不知涨沙
当海口之中潮退则见潮长则没无可施之处纵乘
潮退施功而一没之后浊流淤沙随复如故矣故海
无可浚之理惟当导河以归之海缮治河防俾无旁
决则流合势勇沙随水去海口自不虞淤若堤日缮
卷十一 第 32a 页 WYG0067-0159c.png
而决日闻非庳薄不能支即迫近不能容与杂以浮
沙而不能久耳诚多筑缕堤以束之又为
遥堤使水
有所游荡筑必以真土则复何患哉如上流听其旁
决下流复岐而分之水势益分则其力益弱安能导
积沙以达之海乎支河一开正河必塞近事良可鉴
也李化龙曰河自开归而下合运入海其路有三由
兰阳道考城过坚城集出茶城而向
卷十一 第 32b 页 WYG0067-0159d.png
徐邳是名浊河为中路由曹军经丰沛汎昭阳湖出
秦沟而向徐邳是名银河为北路由潘家口经符离
道睢宁入宿迁出小河口入运是名符离河为南路
南路近陵北路近运惟中路不南不北既远于陵亦
济于运此守行堤开泇河无容再计也愚按河决于
北则急在张秋决于南则急在徐沛总之河与运不
可合先朝开新河泇河又开骆马河皆以远河安漕
使不至冲入为害也今又决张秋以北或遂欲求九河
卷十一 第 33a 页 WYG0067-0160a.png
故道独不虑河贯会通则汶泗诸泉流皆从之入海
是尚有漕渠乎贾让下策在今日反为上策特须得
其人而任之耳
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过三澨至于大
别南入于江东汇泽为彭蠡东为北江入于海
孔传泉始出山为漾水东南流为沔水至汉中东流
为汉水黄度曰汉有
沔漾之名皆东汉水也地理志西汉水出西县嶓冢
卷十一 第 33b 页 WYG0067-0160b.png
山南入广汉白水盖潜汉也经不著其所出自古皆
以为东西两汉俱导嶓冢则或然矣而西汉固无沔
漾之名汉志漾水出陇西氐道至武都为汉武都东
汉水受氐道水名沔是则沔漾俱为东汉也独氐道
武都脉络不通川渠阻隔武都受漾为不可据而桑
钦遂徙氐道漾水为西汉之源由是愈纷错郦道元
委曲迁就通之以潜伏之流证之以难验之论更觉
龃龉故当尽废诸说而一之以经文杜佑通典秦州
卷十一 第 34a 页 WYG0067-0160c.png
上邽县嶓冢山西汉所出经嘉陵曰嘉陵江经阆中
曰阆江汉中金牛县嶓冢山禹导漾水至此为汉水
亦曰沔水其说为可据愚按漾训泉始出盖漾出嶓
冢时涓流未盛故于嶓冢不曰导汉江自岷山以上
犹未汎滥至径汶关历氐道则其流已大故于岷山
直曰导江又按古称汉源有二韩邦奇谓巩昌嶓冢
是汉源汉中无嶓冢沔水出金牛山人既误以
为汉水遂以金牛为嶓冢考一统志云汉江在汉中
卷十一 第 34b 页 WYG0067-0160d.png
府城南三里出沔县嶓冢山沔水在褒城县南四里
出古金牛县界东至南郑合汉水大抵沔汉不同源
书传之误容有之今未敢以臆断也水经注武当县
西北四十里汉水中有洲曰沧浪洲水曰沧浪水
不言过而言为者明非
他水决入也孔传三澨水名入汉水经注地说沔水
东行过三澨合流至大别山陂故马融郑玄王肃皆
卷十一 第 35a 页 WYG0067-0161a.png
作水名郑云在竟陵县界蔡传令郢州长寿县磨石
山𤼵源东南流者名澨水至复州景陵县界又名汉
水疑即三澨之一
愚按许慎云澨者埤
增水边土人所止也春秋传有勾澨漳
澨雍澨薳澨
杜预注作水际及边地名与孔传不合韩
邦奇谓三澨汉澨漳澨薳澨也在京山县西八十里
卷十一 第 35b 页 WYG0067-0161b.png
考各志或云在沔阳
或云在京山或云在景陵
俱无确记今沔
阳景陵皆古竟陵地与康成所云合或一水而经三
地故有三名然桑郦诸家已不能辨其津途未可以
今流传古迹矣大别见导山汉水入江处孔传汇回
也水东回为彭蠡大泽彭蠡见扬州郑晓曰江初汇
于洞庭南受沅湘诸水过此汇于鄱阳南受岭北豫
卷十一 第 36a 页 WYG0067-0161c.png
章诸水洞庭鄱阳二湖俱当南水北入江处犹今畎
浍北两港相交即成大漾蔡传入海在通州静海县
朱子曰彭蠡在大江之南自今江州湖
口县南跨南康军饶州以接于隆兴府之北㳽漫数
十百里其源则东自饶徽信州建昌军南自赣州南
安军西自𡊮筠以至隆兴分宁诸邑方数千里之水
皆会而归焉北过南康扬澜左里则西岸渐迫山麓
而湖面稍狭遂东北流以趋湖口而入于江矣然
卷十一 第 36b 页 WYG0067-0161d.png
以地势北高而南下故其入江也反为江水所遏而
不得遂因却而自猪以为是㳽漫数十百里之大泽
则是彭蠡之所以为大泽者初非有仰于江汉之汇
而后成也不惟无所仰于江汉而众流之积日遏日
高势已不复容江汉之来入矣又况汉水自汉阳军
大别山下南流入江则其水与江混而为一已七百
馀里今谓其至此而后一先一后以入于彭蠡既汇
之后又复循次而出以为二江则其入也何以识其
卷十一 第 37a 页 WYG0067-0162a.png
为昔日之汉水而先行何以识其为昔日之江水而
后会其出也何以识其为昔日之汉水而今分之以
北何以识其为昔日之江水而今分之以居中耶且
以方言之则宜曰南会而不应曰东会以实计之则
湖口之东但见为一江而不见其分流也今湖口横
渡之处其北则江汉之浊流其南则彭蠡之清涨而
已盖彭蠡之水虽限于江而不得泄然其既平则亦
因其可行之隙而未尝不相持以东也乌睹所谓中
卷十一 第 37b 页 WYG0067-0162b.png
江北江之别乎吴澄曰汉水南入于江乃循江北岸
东行为江之北而入于海夫汉既入江与江混为一
水而又曰东为北江入于海似别为一水何也盖汉
水源远流大与江两相匹配与他小水入大水之例
不同故汉得分江之名而为北江也记其入海者著
其为渎也三渎皆自为一渎惟江与汉共为一渎不
以汉附于江而没其入海之实故于汉于江并言入
海而为渎也若汉不为渎则东为北江入于海七字
卷十一 第 38a 页 WYG0067-0162c.png
衍文而其序当殿导江之后矣韩邦奇曰曰东
汇曰东为者谓汉自西东流而汇为彭蠡又东流而
为北江非谓汉之东边也何足疑哉愚按尔雅江河
淮济为四渎而不及汉以汉本附江为渎也入江之
后不得复称汉故曰北江苏氏尝味之说既迂朱子
两江不分之辨亦赘 水经沔水出武都沮县
狼谷中东南流注汉曰沮口
又东径沔阳城
卷十一 第 38b 页 WYG0067-0162d.png
南又东过南郑城固县南
又东过魏兴安阳西城县南又东
径郧乡县南又东北流又屈东南过武当县
东北酂县西南又南径筑阳县
东又东过襄阳县北又南过宜城县
东又径鄀县南又东南自荆城东
南流径当阳县之章山东又东南径江夏云社
县东又东径沌阳县北又
卷十一 第 39a 页 WYG0067-0163a.png
南至沙羡县北南入于江
祝
穆曰班固所谓东汉则禹贡之漾汉自嶓冢山径梁
洋金房均襄郢复至
汉阳入江者也西汉则苏代所谓汉中之甲轻舟出
于巴乘夏水下汉四日而至五渚者
卷十一 第 39b 页 WYG0067-0163b.png
其源出西和州徼外径阶
沔与嘉陵江合又径大安
利剑果合与涪水
合至渝州入于江
夏允彝曰汉水性曲其流十里九湾语曰劲莫如济
曲莫如汉今考汉𤼵嶓冢抵上津入郧地流
至汉阳与大江合其受害者郧襄承汉四郡而襄承
卷十一 第 40a 页 WYG0067-0163c.png
为甚襄阳古有大堤曲知堤防之设自汉世已然关
忠义决水灌樊城是汉水为襄樊害最切国朝水流
故道不溢为灾故大堤渐毁民多侵为已业嘉靖末
洪水四溢漂溃以数万计承天则以支河尽塞而下
流竹筒湖复淤下滞上汜固水患之原也
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澧过九江至于东陵东
迤北会于汇东为中江入于海
卷十一 第 40b 页 WYG0067-0163d.png
易氏曰考元和志岷山近在茂州而江源远出西徼
在松州之境外愚按范成大谓江源来自
西戎万山中由岷山洞壑出世云𤼵源茂州羊膞岭
乃就中国所见言之耳考近志汶江出松潘卫之甘
松岭东经卫城达叠溪所西南与黑水合入茂州西
南至威州过汶川转而东南至灌县江源志则云出
临洮之木塔山临洮在松潘北复千馀里则江源之
远几与大河埒耶恐主松潘之说为是今松潘卫城
卷十一 第 41a 页 WYG0067-0164a.png
东三十里有雪山或云即岷山孔
传江东南流沱东行正义以上言浮于江沱潜汉其
次自南而北江在沱南知江东南流而沱东行
金氏履祥曰江至永
康军导江县诸源既盛遂分为沱东至眉州
彭山县复合于江愚按沱水分自灌县郦道元云开
明之所凿郭景纯所谓玉垒作
东别之标者也李冰壅江作堋别支流双过郡下
卷十一 第 41b 页 WYG0067-0164b.png
大溉蜀郡之田今二江
来自成都西北而合于郡之东南宋郡县志李冰开
二渠一由永康过新繁入成都谓之外江一由永康
过郡入成都谓之内江吕大防谓此即
沱江支流孔传澧
水名
汉地理志澧水出武陵郡充县
卷十一 第 42a 页 WYG0067-0164c.png
历山东至长
沙下隽入沅过郡二行一千二
百里水经注澧水东径零阳澧阳
孱陵流注于洞庭湖
𡊮中道曰澧居江沅之中与九水分源合派以至
洞庭虞喜以为江沅别流误矣当怀襄之时云梦一
壑江身不可复辨禹之导水必于高阜之处为之表
卷十一 第 42b 页 WYG0067-0164d.png
识自夷陵以下高阜多山宜莫如澧由澧导之江偕
九水入洞庭以趋浔阳云梦始出而江流乃了了可
辨水经注于江陵枚回洲之下有南北江之名即江
水由澧入洞庭道也陵谷变迁今之大江始独专其
滂湃而南江之迹仅为衣带细流然会澧故道犹可
考耳金氏履祥曰江南受青衣大渡
马湖江北受嘉陵江又南受黔江出三峡而后
东注于澧不书诸水以梁州蔡蒙和夷潜沔皆互见
卷十一 第 43a 页 WYG0067-0165a.png
而三峡天险非入都通道计不施功故略之也九江
见荆州乐史曰大江在巴陵东北流入洞庭今洞庭
水会于江非江流入洞庭矣
孔传
东陵地名蔡传今岳州巴陵县也罗泌曰巴陵与夷
陵相对为东西夷陵曰西陵
则巴陵为东陵信矣
卷十一 第 43b 页 WYG0067-0165b.png
故唐志以岳州为巴陵为是九
江盖在东陵而上必不在彭蠡下也且以大水受小
水谓之过二水相受大小均谓之会河水东过洛汭
北过洚水洚洛之水入河河水过之而已漾过三澨
渭过漆沮亦犹是也若云江分九道则经当云播为
九江不云过矣
愚按江
卷十一 第 44a 页 WYG0067-0165c.png
水东过夷陵为西陵南过洞庭为东陵自地理志云
九江在庐江西北郦道元因之故以庐江郡之东陵
乡为禹贡东陵与江夏郡之西陵对言误
也孔传迤溢也正义迤靡迤邪出之意故
为溢也东溢分流又都共聚合北会彭蠡言散流而
复合也金氏履祥曰东迤北会于汇当作会于汉盖
江势迤北处正受汉口若至彭蠡则东流久矣茅瑞
徵曰江汉皆自西来至其合处则迤逦相属汉水稍
卷十一 第 44b 页 WYG0067-0165d.png
折而南江水稍折而北盖江在汉南汉在江北其势
相属故会于彭蠡而复东也又曰东迤北会略断与
南入于江对为汇与东汇泽为彭蠡对自汉视江若
汉小江大故言入自江视汉江固大汉亦不小故言
会
愚按江与汉会在汉阳大别又东流七百
馀里至鄱阳湖不当云北会于汇注疏谓江水分流
卷十一 第 45a 页 WYG0067-0166a.png
会合彭蠡其水道无从考证且江之合汉乃其大者
导汉既曰南入于江则导江岂得略之而不书耶惟
金氏说得之而经文不可轻改汇疏以北会者会汉
也于汇作为汇义始可通吴氏澄曰江与彭蠡合流
之后凡千四百里入海江之入于海也必曰为中江
何也盖禹贡以江汉共为一渎汉分江之半为北江
故江不得专江之名汉为北江则江当为南江然循
南江面岸有彭蠡湖水若曰南江恐疑为指湖水而
卷十一 第 45b 页 WYG0067-0166b.png
言以江水行于湖水汉水之中故曰为中江也
邵宝曰
江汉水涨彭蠡郁而为巨浸无仰其入而有赖其遏
彼不遏则此不积所谓汇也汇言其外蠡言其内于
汇不于彭蠡势则然也若夫江汉之合茫然一水惟
见其为江也不见其为汉也故曰中江曰北江然其
势则相敌也故曰江汉朝宗集注谓经误者非是
卷十一 第 46a 页 WYG0067-0166c.png
张吉曰江汉二条朱蔡皆以
彭蠡乃江西诸水所潴固无仰于江汉之汇而江汉
二水并持东下又不见所谓北江中江执是以疑经
之误其说甚备愚尝亲历其地而以经文证之乃知
经文无误也夫汇本训回乃下流泛滥他水势不能
泄于是回旋停滀潴而为泽之谓也今春夏之间江
汉水涨则彭蠡之水郁不得流而逆注倒积漭为巨
浸茫然数百馀里无复畔岸其汇为泽盖如此虽无
卷十一 第 46b 页 WYG0067-0166d.png
仰于江汉之所入然实赖其下流充牣故湖水壅阏
阻抑而不能出方能成其泽尔非谓江汉之水截入
泽内而为汇也若其截入为泽则但如他条曰至曰
入可也何必变文言汇哉此东汇泽为彭蠡东迤北
会为汇本无误矣汉水不言会者为江水所隔与彭
蠡不相接也江水不言彭蠡者与汉互见也迨夫二
水渐消则彭蠡之水溢出大江循南岸而行与二水
颉顽趋海所谓其北则江汉之浊流其南则彭蠡之
卷十一 第 47a 页 WYG0067-0167a.png
清涨是也第江水浚𤼵最在上流其次则汉水自北
岸而入又其次则彭蠡自南岸而入三水并持东下
则江为中江汉为北江而彭蠡之水入江并流为南
江者不言可知非判然异派之谓也此东为北江东
为中江入于海亦无误而朱子九峰皆不能无疑于
斯何欤况经文简奥其言南入于江东汇为泽盖亦
无远不包而曰南曰东与今水道屈折迤逦势正相
符令却云经文有谬与今水道全然不合此不可晓
卷十一 第 47b 页 WYG0067-0167b.png
也又江水自东陵而下汉水自汉阳而下其势皆渐
趋东北湖口为江汉所汇之处正在东陵汉阳东北
与经文亦合今却云于汉水则宜改南汇彭蠡于导
江则宜改南会于汇此又不可晓也若夫所谓横截
南入于鄱阳又横截而北流为北江又谓至此而后
一先一后以入彭蠡既汇之后又循次而出以为二
江此自说者之误非经文之误也盖经意以为汉虽
入江而自循北岸以达于海故有东汇北江入海之
卷十一 第 48a 页 WYG0067-0167c.png
文朱子偶未之思以为二水既合则有江无汉故既
疑其误而复有取于郑樵之说以东汇泽为彭蠡东
为北江入于海十三字为衍文蔡氏笃信朱子不复
别求其说遂再立论以疑经皆非也或曰南之有江
犹北之有河皆大水也然渭水洛水皆入于河不言
中河北河安知中江北江之说不为误乎是不然河
源远出闷磨黎山自积石龙门而下气势雄猛流波
汹洽而渭洛二水近出鸟鼠熊耳诸山不数百里遂
卷十一 第 48b 页 WYG0067-0167d.png
达于河几不能见安得与河为敌若汉源出于嶓冢
与江源既不甚相远而其通流之地大小虽殊终不
相掩则汉虽入江犹得纪其为汇为江入海之实夫
岂过乎河可以包渭洛而江不得以包汉故兖州则
曰九河既道不兼渭洛而言荆州则曰江汉朝宗对
举二水而并言之经之立义精矣 黄润玉曰江水
东出巫峡则分流为沱凡出沔南者皆是也正流东
至澧乃荆之南境近沿江筑圩而田独华容县章华
卷十一 第 49a 页 WYG0067-0168a.png
台下仍通川水九江即洞庭湖所受澧江黔江沅江
益阳江安乡江湘江耒江浏阳江平江九水涨则㳽
漫港汊东陵即岳阳城陵之境又东一带迤北皆与
前沱水会为汇泽故沔南之湖泽最广今江水冲直
城陵矶而临江驿至岳阳湖口六十里皆淤沙
涨起南环湖北沿江塞隘九江之口其章华台之水
亦淤窄矣凡江自澧以西名上江东陵以东名中江
彭蠡以下名北江而序江汉皆曰东者主岷嶓居西
卷十一 第 49b 页 WYG0067-0168b.png
而云非指曲折所向为文也汉地理
志江水出蜀郡湔氐道岷山东南至广陵国江都县
入海过郡七
行五千六百六十里水经江水自天彭阙东
径氐道县北又东别为沱又
径都安临邛江乡又东北径郫
县又东径成都广都又东南
过犍为武阳青衣水沫水西南来注之又
卷十一 第 50a 页 WYG0067-0168c.png
东南径南安县又东南过僰道县北若
水西来注之又东过江阳县
南洛水东南注之又径安汉
符县北又东北至巴郡江州县
东汉水宕渠水南流注之又东至枳县
西又东径临江朐忍
鱼复巫县南又东过秭归
信陵夷陵县南又东过夷道
卷十一 第 50b 页 WYG0067-0168d.png
县北又东径江陵故城
南又东至华容县西公安县
北又东至长沙下隽县北澧水沅水资水东
流注之湘水南来注之又东北至江夏沙羡县
西北沔水北来注之又东径鲁山南
又东径邾县南鄂县
北又东径西陵蕲春县南又东过
彭蠡泽又东北出居巢县南又东至石城县
卷十一 第 51a 页 WYG0067-0169a.png
分为二其一东北流其一过毗陵县
北为北江
愚按古东坝未筑江水南东注于
具区故地理志云江水自石城东出径吴国南
入海者为南江从毗陵北入海者为北江
从芜湖至阳羡东入海者为中江
其说未尝谬戾但与禹贡中江北
江之文相乱若以傅会震泽下流之三江则益非耳
卷十一 第 51b 页 WYG0067-0169b.png
水经所云南北则东径宣城宁国至会稽馀姚县东
入海并非班固所谓南江也考会稽之浙江乃𤼵源
徽黟流派与岷江迥别许慎阚骃诸人多言江水
至山阴合浙江盖为水经所误郦善长讥之当矣郑
夹漈通志自彭蠡以下又东右过江宁丹阳水南来
入焉又东左过江都䢴沟出焉又东过江
阴许浦入海此据今日水道甚合
考水利志江源在羊膞岭分二派一西南流为尖囊
卷十一 第 52a 页 WYG0067-0169c.png
大渡河一正南流至石纽
历灌县境
灌之上流有水出龙溪口白沙口同会于灌经灌西
南流者为南江即禹所导岷江也
经离堆薄灌城而东北注者为北
江北江自宝瓶口穿三泊洞而北注者为外江
自宝瓶口直东入五斗口而东北
注者为内江
卷十一 第 52b 页 WYG0067-0169d.png
近世设都江堰在岷江
中流岁费钜万李冰尝题深淘滩浅作堰此治之之
法也
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又东
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
孔传泉源为沇流水为济水经济水出河东垣县
东王屋山为沇水
卷十一 第 53a 页 WYG0067-0170a.png
又东至温县西北为济水郦道元
曰潜行地下至共山南复出于东丘在原城东北
又曰济水出温城西北平地
水有二源东源出原城东北俗谓济源城其水
南流与西源合西源出原城西蔡传沇水东源周七
百步其深不测西源周六百八十五步其深一丈合
流至温县
卷十一 第 53b 页 WYG0067-0170b.png
郑晓曰王屋山有三处蔡传在山西垣曲县
今一见山西阳城县一见河南济源县实一山也绵
亘数县然沇水𤼵源处则在济源西八十里
水经注济水南历虢公
台西南流注于河当巩县
北孔传济水入河并流十数里而南截河又并流
数里溢为荥泽在敖仓东南正义济既入河与河相
乱而知截河过者以河浊济清南出还清故可知也
卷十一 第 54a 页 WYG0067-0170c.png
荥见豫州水经济水与河合流东过成皋县
北又东过荥阳县北又东合荥泽
述征记物之不同犹铅锡也北济
既入于河性与河别不能混合渗漉入地伏行而溢
为荥尔尔雅再成曰陶丘
郭璞曰在济阴定陶城中汉地理志济
阴郡定陶县西南有陶丘亭
卷十一 第 54b 页 WYG0067-0170d.png
陈师道曰济入于河东出于
陶丘北者入而复出也溢为荥者济之别也荥波既
猪障而东之也周官又谓豫之川河洛幽兖之川河
泲则河南无济矣郑晓曰济自荥泽伏地中历郑州
中牟祥符杞县归德北扺山东至定陶方出去河数
百里方能达河菏即菏泽见豫州水经济水东至乘
氏县西分为二南为菏水
北为济渎郡县志兖州
卷十一 第 55a 页 WYG0067-0171a.png
鱼台县菏水一名五丈沟东南流合泗水蔡传
谓之至者济阴县自有菏派济流其地耳
汶北汶也见青州水经济水故渎又北右合
洪水又东
北过寿张县西界安民亭南汶水东北来注之
蔡传至青州博兴县入海
方氏回曰济水绝于王莽时今其源出
河北温州犹经枯黄河中以入汶而后趋海清济贯
卷十一 第 55b 页 WYG0067-0171b.png
浊河遂成虚论矣黄承玄曰汉元光中河决瓠子
注钜野济为河所淫王莽之世川泽枯竭永平中
修汴渠起自荥阳东至千乘大都贯济故渎以行后
河徙益南津渠势改即枯渎亦不可寻今惟东平以
下汶水支流时溢入故道从利津入海世谓之清河
而实非济也 汉地
理志沇水出河东垣县东北王屋山东南至河内武
德县入河轶出荥阳北又东至千乘琅槐入海过郡
卷十一 第 56a 页 WYG0067-0171c.png
九行千八百四十里初学记
济水自温县东南流入河过成皋溢出为荥水东流
过阳武封丘县北又东过冤句县
南至定陶县南又东至乘氏县西分为二其一
东北流入钜野泽过寿张西与汶水合又北过榖城
县西又东北过卢县北经齐郡东莱
郡而入海其一东南流东过昌邑
金乡县南至方与为菏水过浦县
卷十一 第 56b 页 WYG0067-0171d.png
东北至下邳而入淮愚按济有二派水经谓
分自乘氏一为菏水则承钜野之黄水一为济渎则
承钜野之洪水是南北二流皆由钜野而别郭缘生
所云二济南北异岸而相远亦踰千里是也
水经自荥泽以下有南济北济
之目
寻其津途皆在陈留不应顿有
卷十一 第 57a 页 WYG0067-0172a.png
两派兖志以乘氏所分者皆出南济则北济经流又
当沿注何地王𨼆谓河决为荥济水受焉故有济堤
为北济则似荥泽以下皆北济菏泽在南故相对为
南北耳大抵南北之济当分自乘氏以下而不当分
自荥泽以下又况经文曰溢曰出溢者济之衍为支
流也出者济之伏而显发也济与河合浑涛南涌势
必浸淫禹乃陂而障之所谓禹塞淫水于荥阳者此
也水经注济水又东南入阳武蒗荡渠出焉此必后
卷十一 第 57b 页 WYG0067-0172b.png
世河水东南决溢济乘之而滥流非禹时故道矣
东出陶丘是济水正流至此穴地而出东出之
东指其行于地下者而言之古者水官能辨味与色
其伏其见皆可别识不独济水为然若如桑氏所序
自荥泽至陶丘往复径通如此经何以不言东至而
言东出耶水经注济水东北右合河水于定陶县北
此亦据周汉以后水道禹时河行大伾之地未尝经
卷十一 第 58a 页 WYG0067-0172c.png
流济阴或灉漯支津在曹濮间者则有之耳至菏是
南派会汶是北派 王樵曰济出王屋本太行脊西
之山伏流东南入河又横而南出至王莽末不复南
溢河南无济渎自受河为浚仪渠然济未尝不伏流
地中令阿井煮胶其性镇坠能清浊水历下𤼵地皆
泉皆济所过也又大小清河七十二泉皆济水也或
分流以济运或疏引以溉田济之𨼆功甚溥愚按刘
向称济能荡涤垢浊通百川于海荡出云雨其流甚
卷十一 第 58b 页 WYG0067-0172d.png
细而在四渎非止以其独能赴海盖亦神异故也郦
道元郑樵皆言后世枯涸今观济水性下劲疾能穴
地伏流𨼆见无常乃其本性岂真涸竭耶曾子固齐
州二堂记言岱北与齐东南诸谷之水西北汇于黑
水柏崖之湾至渴马之崖泊然而止北至历城
西五十里有泉涌出是为趵突泉不明言为济水然
实王屋派也又卫辉府辉县苏门山出百泉为卫河
李梦阳谓即济水伏流见此去王屋不远
卷十一 第 59a 页 WYG0067-0173a.png
王纲振曰济水无三伏三见其云断续
伏见盖因一济而前为沇后为荥既入河又出河既
出河又入海不似他水行直故云断续伏见耳况经
文明言浮于汶达于济浮于济漯达于河河济本通
而此曰流曰溢曰入曰出曰至曰会亦并无间断不
知三伏三见何据但沿袭既久为之曲解非本注也
卷十一 第 59b 页 WYG0067-0173b.png
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
桐柏见导山正义地理志云淮水出南阳平氏县
东南桐柏山水经云出胎簪山东北过
桐柏山胎簪盖桐柏之旁小山说文淮源初则涌出
复潜流三十里然后长骛愚按近志胎簪山在桐柏
县西三十里淮源若井方一丈东伏地中二十五里
复见桐柏山在桐柏县东一里唐县东南一百八十
里峰峦奇秀淮水出其下
卷十一 第 60a 页 WYG0067-0173c.png
胎簪去桐柏甚近经不言胎
簪而言桐柏当以支冈在所略耳泗沂见徐州正义
沂水南至下邳入泗泗水至临淮睢陵
入淮乃沂先入泗泗入淮耳沂水入泗处去淮已近
故连言之吴氏澄曰泗沂二水均敌不以沂既入泗
而没其名如朝宗并称江汉之例蔡传入海在今淮
浦愚按长淮界南北而别江河自淮以北为
北条自淮以南为南条导河至此并结以入于海者
卷十一 第 60b 页 WYG0067-0173d.png
海受百川不穷水所归不止也
汉地理志淮水出南阳郡平氏
县东南大复山东南至临淮郡淮陵县
入海过
卷十一 第 61a 页 WYG0067-0174a.png
郡四行三千二百四十里
水经淮水过桐柏山东径义阳新息
县南又东过期思县北原鹿县
南又东过庐江安丰县北又东北
过九江寿春县西北又北径下蔡县
东又东过当涂钟离县北
夏丘县南又东径旴眙县西又东北至
下邳淮阴县西北泗水西北来注之
卷十一 第 61b 页 WYG0067-0174b.png
又东至淮浦县入于海黄承玄曰古
淮水自桐柏而东径信阳新息寿春临淮泗州尽揽
南条诸山迤北之水至淮阴而与泗水合泗水自陪
尾而西逗曲阜嵫阳鱼台入彭城至下邳合沂水又
南至宿迁东南入淮二水合流东入于海今云梯关
海口即大禹以来淮泗入海之故道也愚按淮水自
凤泗来合阜城洪泽诸湖之水稍北经清河县南又
卷十一 第 62a 页 WYG0067-0174c.png
稍北经安东县入海泗沂历徐邳至清口
而与淮会谓之清河
自宋神宗十年河道南徙东汇梁山泊
合泗沂入淮今泗水既分流济宁入漕渠而沂自挟
泇武祊浚诸水至邳州入黄河矣
潘季驯曰淮挟汝颍肥濠等处七十二溪之水至泗
州下流龟山横截河中故至泗则涌譬咽喉间汤饮
骤下吞吐不及一时咽塞其势然也且淮涨于泗即
卷十一 第 62b 页 WYG0067-0174d.png
黄涨于河南徐邳每岁伏秋皆然两水𤼵有先后各
有消长耳 夏允彝曰河与淮合盖河之利而非淮
之利也河决善淤今得全淮之水并力刷沙是河利
也然河或有时而淤则淮入海之道并为河塞凡汝
颍肥濠之水皆无所泄故于淮非利也且今皆资之
以漕而闸禁不严致河淮并
趋南注运渠即两河无事之日东流势缓海口淤洄
加于昔时若淮水发则尽入清口汹涌渀湃冲决不
卷十一 第 63a 页 WYG0067-0175a.png
常若河水𤼵西则注南河破运东则薄北河破堤至
若两河并溢则民皆鱼鳖矣或谓黄河上流往自归
德出沛下徐地势不甚相远故泛滥可支厥后河从
萧砀下徐邳地势高猛冲突新堤下埽植桩百计难
就即能束水在堤其实水行地上则故道宜讲此一
说也或谓清河县北有老黄河本沂泗东趋合淮入
海故道诚能又开此河赴海必勇云梯关下淤塞苇
场当自荡涤而海口廓矣此又一说也或谓邳州下
卷十一 第 63b 页 WYG0067-0175b.png
流有锄头湾河流二十馀里行缓沙留故邳徐涨塞
今须从邳州以上力浚河身之积淤河中必见老底
两旁必见老岸则水由地中而缺口自出河岸既深
则老岸即堤堤外即田矣此又一说也又曰高家堰
为两河关键史称汉陈
登筑堰禦淮本朝平江伯复大葺之淮扬
恃以为安自河由桃宿至清河夺淮入海之道淮弱
而不敢争始穿高堰入高宝湖湓溢高泰山宝兴盐
卷十一 第 64a 页 WYG0067-0175c.png
之间河无淮水之刷沙积而淤桃源不能即流遂由
崔镇四溃国计民生胥病矣必高堰坚而淮不能南
溢则清口积沙借淮以冲或虞淮涨之浸泗欲决堰
泻淮不知堰决则淮尽趋于河入海少而淮弱矣淮
弱则黄蹑其后而清口淤矣清口一淤高堰虽决必
不能尽泄淮涨故淮但可导之以入海而必不可使
由河以入江尝譬之淮为泗患淮即泗之贼也黄为
淮患黄即淮之贼也淮退则黄进淮愈退则黄愈进
卷十一 第 64b 页 WYG0067-0175d.png
黄既侵淮而入淮必不能敌黄而出故必固守高堰
使全淮尽趋清口而后黄淮庶不为泗患矣
郑晓曰四渎惟淮流不甚远河入海在兖
卷十一 第 65a 页 WYG0067-0176a.png
州江在扬州济在青州淮在徐州今江淮入海之道
与禹贡同河南徙而夺淮入海济因会通河借水通
漕而其流竟莫可考
导渭自鸟鼠同穴东会于澧又东会于泾又东过漆沮
入于河
渭详雍州孔传鸟鼠共为雌雄同穴处此山遂名曰
鸟鼠渭水出焉释鸟鸟鼠同穴其鸟为鵌鼠为鼵
愚按山
卷十一 第 65b 页 WYG0067-0176b.png
海经水经地理志并云渭水出鸟鼠同穴山郦道元
则云出首阳县南谷山在鸟鼠山西北三源合注东
北径首阳县西与别源合又云鸟鼠山同穴之枝干
也渭水出其中东北流过同穴枝间蔡氏从郦说故
言渭水出南谷禹只自鸟鼠导之考近志鸟鼠同穴
山在临洮府渭源县西二十五里与南谷山相连
泉眼周七尺四时流注即渭河之源是鸟鼠南谷
本一山蔡传之信郦误也鸟鼠共为一穴岳正过庄
卷十一 第 66a 页 WYG0067-0176c.png
浪亲见之鸟形色似雀稍大顶出毛角飞即厓穴穴
口有鼠状如常鼠但缺唇似兔蓬尾似鼬与鸟偕入
彼此睥睨有𩔖雌雄
盖物
𩔖相感之异世固有之非属不经蔡传之疑孔又误
也沣泾漆沮俱见雍州孔传澧水自南泾水自北而
合漆沮亦曰洛水出冯翊北
陈氏栎曰沣泾
卷十一 第 66b 页 WYG0067-0176d.png
大与渭并故曰会既得沣泾渭愈大漆沮皆小故
曰过苏传此言渭水自西而东之次雍州散言境内
诸水非西东之次也 程大昌曰诗曰丰水东注惟
禹之绩沣源𤼵南而其末流投北入渭未尝东也其
曰东注者渭正流东沣已入渭则遂与之偕东也书
曰泾属渭汭漆沮既从澧水攸同非漆沮先已入渭
而澧水始与之同也皆要其首末而槩为若言
导洛自熊耳东北会于涧瀍又东会于伊又东北入于
卷十一 第 67a 页 WYG0067-0177a.png
河
洛详豫州愚按山海经水经俱谓洛出京兆上洛县
欢举山郭璞云洛水出上洛县冢岭山又云熊耳在
上洛县南考陜志欢举一名冢岭今商州西五十里
有熊耳山西北一百二十里即欢举山洛水所出也
欢举熊耳同在
上洛故淮南子博物志俱云洛出熊耳孔氏豫州传
云洛出上洛山此又云在宜阳以西宜阳以西则卢
卷十一 第 67b 页 WYG0067-0177b.png
氏熊耳也蔡氏前两熊耳并注上洛因言地志伊水
出卢氏熊耳非是此乃云卢氏熊耳盖与孔氏合但
上洛卢氏汉志并属弘农晋志并属上洛其相去不
甚远安知禹所导之熊耳必非上洛熊耳耶易氏曰
洛出上洛县西冢岭山东流七十里至上洛东北流
九十里至洛南在熊耳山之西又四百六十里至卢
氏县熊耳山据此则两熊耳皆洛所经而所谓洛出
熊耳者殆未足信矣
卷十一 第 68a 页 WYG0067-0177c.png
涧瀍伊
并见豫州涧瀍先入洛前先言伊水者以水之大小
为先后此则以相入之先后次之 王樵曰北方诸
水虽大河亦冰惟洛水不冰所以谓之温洛一是天
地之中二是其北连山以障北风三则前人谓其中
有礐石 夏允彝曰四渎之外大水甚多而独言渭
洛者雍水莫大于渭豫水莫大于洛而渭则与沣泾
卷十一 第 68b 页 WYG0067-0177d.png
漆沮散列洛则与伊瀍涧并叙不举渭洛独言之不
知二水为诸水之纲也 茅瑞徵曰四渎以海为宗
渭洛又以河为宗记曰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
海河不择细流而以海为壑源委则有间矣
正义九水立义不同漾江先山后水淮渭洛先水后
山皆是史文详略无义例也又淮渭洛言自某山者
皆是𤼵源此山欲使异于导河故加自耳郑玄谓凡
言导者𤼵源于上未成流言自者亦𤼵源于上未成
卷十一 第 69a 页 WYG0067-0178a.png
流必其俱未成流何须别导欤河出昆崙𤼵源甚远
岂至积石犹未成流而曰导河也王樵曰蔡氏谓导
河积石导淮自桐柏导渭自鸟鼠同穴导洛自熊耳
皆非出于其山特自其山以导之然渭源县之南谷
山实鸟鼠相连之枝山胎簪亦桐柏旁之小山而谓
渭非出于鸟鼠特自鸟鼠导之淮出胎簪特自桐柏
导之似俱未安详经文之例凡言导某水自某山者
皆水出其山之名也惟河不出积石故但言导河积
卷十一 第 69b 页 WYG0067-0178b.png
石沇多伏流故经不显其所出孔氏亦但以在温县
平地者言之蔡氏拘于先言山而后言水先言水而
后言山之说则孔疏所云漾江先山后水淮渭洛先
水后山皆史文详略无义例斯言足以断之矣
胡瓒曰凡
导山水皆自西而东自北而南河伏不识其源故不
言自且为四渎之宗故不言会江汉自其源导之故
先言山而后言水淮渭洛自其盛处导之故先言水而
卷十一 第 70a 页 WYG0067-0178c.png
后言山沇水不言山者流伏不可据也黑弱不言山
者地远不必志也 罗泌曰说者谓禹之治水自下之上
始于冀次之兖青徐而终于雍雍最高故治最后是不然
夫上者水之源而下者水之委也上者既已怀襄则下者
淹没而无馀矣予求之导山之文而知治水必自上流始
书序曰禹别九州随山浚川禹曰予随山刋木夫浚川刋
木必随乎山者上流始也山岂可导哉导山者导水而已
是故四列之山自正阴以至于正阳自北而南也中国七
卷十一 第 70b 页 WYG0067-0178d.png
水自河以及于江亦自北而南也导岍及岐河之始
功也至于王屋济之始功也渭自鸟鼠洛自熊耳淮
自桐柏此阴列之山也汉自嶓冢江起岷山此阳列
之山也孰曰先后之不可见乎抑又求之尧水之害
盛者莫过于河济短者极于渭洛河之害在冀兖雍
而济之害在兖青徐是故河济则治其近而不治其
源洛止于豫渭止于雍是故渭洛则附于河而不待
致力盖河一治而渭洛自从也治冀者必首于雍
卷十一 第 71a 页 WYG0067-0179a.png
治青徐者必先于豫治扬荆者必先于梁所谓
水之道也夫惟自上而之下故扬州惟一敷浅原而
兖青徐则无山也若夫九州之次特鸿洞既平之后
别其疆界陂其馀浸作其平陆以定赋之轻重焉是
则禹贡之书实非治水作也以定赋而附见伯禹之
功也九川之列非出治水时也乃史官所条难易之
次也禹之治水始于河而讫于河首于雍而终于雍
徐兖梁荆往来经略皆非止于一而曰雍土最高治
卷十一 第 71b 页 WYG0067-0179b.png
最后岂理也哉
禹贡长笺卷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