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第 1a 页 WYG0067-0061c.png
钦定四库全书
禹贡长笺卷五 吴江朱鹤龄撰
淮海惟扬州
尔雅江南曰扬州孔传北据淮南距海愚
按淮以北即属徐州境不得言据故蔡传改作北至
淮九州惟兖与扬并不及山可见其地皆为下流沮
洳自河济改道而扬州乃专泽国之称熊氏禾曰扬
州在东南隅山必起于西北泽必汇于东南经言淮
卷五 第 1b 页 WYG0067-0061d.png
海惟扬州北距淮东南至海西抵荆州之
境 杜佑曰按禹贡物产贡篚职方山薮川浸皆不
及五岭之外又荆州南境至衡阳若五岭之外在九
州封域则以邻接宜属荆州舍荆而属扬斯不然矣
茅瑞徵曰九州疆境绣错而
冀兖徐豫尤为接壤难辨如郓州以为兖曹单又以
卷五 第 2a 页 WYG0067-0062a.png
为豫兖州鲁郡且入徐州夫徐州曰东原厎平则郓
果专属兖乎岱为青之镇山则鲁郡果专属徐乎单
为砀山鱼台之境又果专属豫乎至黄州本荆也而
唐十道图以为扬陜虢近雍也而通考以为豫商州
近豫也而通略通考并以为梁宋史又以为雍若大
名一府分属冀兖此果谁为确据乎当禹时闽广滇
黔远在荒服而扬州所纪止于彭蠡震泽则两浙为
吴越之境亦未入王会也今以闽浙附入扬州已为
卷五 第 2b 页 WYG0067-0062b.png
影响而唐十道图至以鄂潭衡永澧朗辰锦等州并
入扬州南境而岭南一道东南际海西极群蛮凡七
十州亦以扬州南境括之可谓殽杂棼沓靡所适从
矣杜佑于古九州外别分南越一条庶几近之愚按
自晋以下历代史皆云五岭南至海是扬州之域洪
容斋亦云扬州并之盖万里析之且百郡其延袤之
广可知经所云淮海之海与青徐二州异青徐之海
东海也扬州之海乃包络南海而言今广南是也导
卷五 第 3a 页 WYG0067-0062c.png
黑水入于南海则南海明见经文即如通州之贡齿
革羽毛皆产炎荒安得谓五岭之表必非方贡所及
耶若彭蠡三江震泽而外禹贡无他纪者盖江淮诸
流皆以海为归墟则此外之被水患者少又扬之南
偏悉是山溪计不劳施功故略之尔夫圣人制服虽
止于五千而会稽实辙迹所至南交亦声教所敷闽
粤之隶版图复何疑哉但云五岭以南俱属扬州则
未必然当分辖荆扬二州之域
卷五 第 3b 页 WYG0067-0062d.png
班固配十二次自南斗十一度至婺女七度为
星纪之次于辰在丑吴越
之分野
属扬州晋天文志斗牵牛须女吴越扬州九江
入斗一度庐江入斗六度豫章入斗十度丹阳入斗
十六度会稽入牛一度临淮入牛四度广陵入牛八
度泗水入女一度六安入女六度
卷五 第 4a 页 WYG0067-0063a.png
周职方氏东南曰扬州其山镇曰会稽其泽薮曰具
区其川三江其浸五湖通典扬州吴其分野兼得楚
及南越之交秦置郡此为九江鄣会稽闽中南海郡
之东境汉武置十三州此为扬州后汉因之汉地理
志吴地今之会稽九江丹阳豫章
庐江广陵六安临淮郡尽吴分寿春
合肥受南北湖皮革鲍木之输吴东有海盐章山
卷五 第 4b 页 WYG0067-0063b.png
之铜三江五湖之利亦江东一都会也豫章出黄金
然取之不足以更费粤地今之苍梧郁林合浦
交阯九真南海日南皆粤分南海近海多犀象
毒冒珠玑银铜果布之凑番禺其都会也后汉
郡国志扬州刺史部郡六九江丹阳庐江会稽
吴郡豫章
通考汉时为郡国
七郡曰庐江九江会稽丹阳豫章国曰广陵六安又
卷五 第 5a 页 WYG0067-0063c.png
为临淮江夏南海郡唐地理志淮南
道古扬州域扬楚滁和庐
寿舒为星纪分安黄申光蕲
为鹑尾分江南道古扬州南境东道
则润升常苏湖
杭睦越明衢
处婺温台福建泉汀
漳为星纪分
卷五 第 5b 页 WYG0067-0063d.png
西道
则宣歙池洪江
饶虔吉袁信抚亦星纪
分
其岭南
道亦古扬州南境韶广康端封梧藤罗雷崖
以东为星纪分
宋史淮南东路
卷五 第 6a 页 WYG0067-0064a.png
为杨楚通泰滁真等州军一高邮淮南西路为寿濠
庐舒蕲和光等州军二六安无为
两浙路府二平江镇江
州十二杭越湖婺明常温台处衢严秀
江南东路府一江宁州七宣徽江池饶信太平
军二南康广德江南西路州六洪虔吉𡊮抚筠军三
南安临江建昌南渡后稍
复更置云通考宋时为州五十九兼有建宁府福泉
卷五 第 6b 页 WYG0067-0064b.png
漳汀南剑州邵武兴化军其广南东西路大略荆扬
二州之域明一统志古扬州为今南直𨽻应天
凤阳
庐州
安庆
徽州
卷五 第 7a 页 WYG0067-0064c.png
宁国
池
州
太平
苏州
松
江
常州
卷五 第 7b 页 WYG0067-0064d.png
镇江
扬州
各府广德
滁和
三州而淮安府为徐扬二州域
卷五 第 8a 页 WYG0067-0065a.png
浙江省则杭州
嘉兴
湖
州
严州
金华
衢州
处州
卷五 第 8b 页 WYG0067-0065b.png
绍兴
宁波
台州
温州各
府江西省则南昌
饶州
卷五 第 9a 页 WYG0067-0065c.png
广信
建昌
抚州
临江
瑞州
𡊮州赣
州
卷五 第 9b 页 WYG0067-0065d.png
南安
各府而南康
九江
吉安
三府为荆扬二州域
其福建省福州
泉州
卷五 第 10a 页 WYG0067-0066a.png
建宁
延平邵武
兴化
汀州漳州
各府及福宁州皆周七闽地
汉属会稽并宜入扬州广东省则
广州韶州
南雄
卷五 第 10b 页 WYG0067-0066b.png
惠州
肇庆潮州
六府皆扬州南境广
西南宁府为扬州西
南境
愚按扬州为水戒险阻之国金陵形胜雄压东南至
其要害所在西则荆襄东则淮颍晋取孙皓隋取陈
卷五 第 11a 页 WYG0067-0066c.png
叔宝宋取李煜皆浮江而下其节险其𫝑疾若曹魏
攻吴苻坚伐晋周世宗伐南唐以及完颜亮南向皆
争淮颍之间然多失利去世宗虽克捷亦不能一举
而定之盖淮南地形高于淮北利守不利攻非若下
荆门趋牛渚顺流直指有星奔电迈之𫝑也巴延亡
宋亦以全力注荆鄂而淮泗以偏师缀之陆抗所谓
西陵建平国之藩表未有不据此而可保
有江南者 唐枢曰江淮之形合则表里之𫝑成故
卷五 第 11b 页 WYG0067-0066d.png
魏得寿春合肥而吴不敢窥东晋至陈彭城盱眙庐
寿皆入南境及宣帝末年江北之地尽入于周而陈
亡矣愚按江南屏蔽全在淮南广陵者淮南之根本
而山阳盱眙为门户合肥者淮西之重镇而钟离寿
春为藩垣真西山谓淮东要害在清河之口淮西要
害在涡颍之口此三口乃攻守所必争
彭蠡既猪
卷五 第 12a 页 WYG0067-0067a.png
地理志彭蠡在豫章郡彭泽县西郡县志
在都昌县西六十里与浔阳县分
湖为界金氏履祥曰彭蠡今鄱阳湖自洪宫亭受江
西岭北江东诸水在江饶南康兴国之间
至池州湖口入江
胡瓒曰彭蠡𤼵
源章赣汇为一湖而江过之故序扬州之功以彭蠡
为大或曰彭蠡以彭矶左蠡得名
卷五 第 12b 页 WYG0067-0067b.png
实彭泽非鄱阳湖也鄱阳在今饶州
南康之间其水出湖口入江又东北九十里而至彭
泽 愚按刘歆云湖汉九水
入彭蠡九水庐牵
淦盱
浊
馀
鄱僚
卷五 第 13a 页 WYG0067-0067c.png
循也
秦九江郡以此九水得名并赣
水为十水雷次宗云十川均流而赣源最远水经赣
水出豫章南野县西北
径庐陵新淦南昌至彭泽西入于江通典虔州赣县
有章水贡水
合流曰赣盖湖汉水豫章水及赣水并通称赣水
控引众流总成一川而俱注彭蠡也
卷五 第 13b 页 WYG0067-0067d.png
章俊卿曰豫章西江与鄱阳之浸浩瀚吞纳而汇于
湓口则九江为之都会
阳鸟攸居
正义日之行也夏至渐南冬至渐北鸿雁之属九月
而南正月而北与日进退左思蜀都赋木落南翔冰
泮北徂是也蔡传今彭蠡洲渚之间千百为群记阳
鸟所居犹夏小正记雁北向也苏传阳鸟避
寒就煖彭蠡在彭泽西北北方之南南方之北也故
卷五 第 14a 页 WYG0067-0068a.png
阳鸟多留于此 金氏谓禹猪彭蠡废其旁地为芦
苇以备浸淫故阳鸟居之如汉筑河堤去河各二十
五里所以防汎滥其后民颇居作其间尝被漂没以
此知禹为民防患之意甚深所谓善治水者不与水
争利也
三江既入
庾仲初吴都赋注今太湖东注为松江下七十里分
流东北入海为娄江东南入海为东江并松江为三
卷五 第 14b 页 WYG0067-0068b.png
江吴越春秋所谓范蠡乘舟出三江之口是也
苏传岷山之江为中江嶓冢之江为北江
自豫章入彭蠡而东至海为南江此三江自彭蠡以
上为二自夏口以上为三江汉合于夏口而与豫章
之江汇于彭蠡则三江为一过秣陵京口以入于海
不复三矣尧水之未治也东南皆海岂复有吴越哉
卷五 第 15a 页 WYG0067-0068c.png
及彭蠡既猪三江入海则吴越始有可宅之土水之
所钟独震泽而已故曰三江既入震泽厎定蔡传苏
氏所谓三江若可依据然江汉会于汉阳合流数百
里而后与豫章江会又合流千馀里而后入海不复
可指为三矣或曰江汉扬州巨浸何以不书
曰禹贡书法费疏凿者虽小必记无施功者虽大亦
略江汉荆州而下安于故道无俟浚治故在不书况
朝宗于海荆州固备言之是亦可以互见此正禹贡书
卷五 第 15b 页 WYG0067-0068d.png
法也金氏履祥曰说者谓汉为北江江为中江则彭
蠡之水为南江至扬虽合为一以其三水合流谓之
三江犹洞庭九水俱汇谓之九江也范蠡所谓吴之
与越三江环之谓俱在大江之南尔今通州福山镇
犹名三江渡是也然三江既以彭蠡为一则上文既
出彭蠡不应下文又出三江且经文二既字对举皆
本效之辞彭蠡既猪矣则阳鸟攸居三江既入矣则
震泽厎定是三江者乃震泽下流之三江也北方之
卷五 第 16a 页 WYG0067-0069a.png
水河为大故凡水皆称河南方之水江为大故凡水
皆称江
愚按三江之说不一班固以为南江中
江北江郭璞以为岷江浙江
松江韦昭以为松江浙
江浦阳江
皆非禹旧迹惟苏子瞻说似合乃
蔡传及黄东𤼵金仁山诸家皆主松娄东三江者以
卷五 第 16b 页 WYG0067-0069b.png
此三江连𣲖震泽而吞吐百川关系吴中水利甚大
又周礼荆州川曰江汉扬州川曰三江可證扬州自
有所谓三江而非即江汉况南江之称本经文所无
必增此以合三江之说亦有未安也既入者泄震泽
而入于海也孔氏谓自彭蠡江分为三入震泽又出
震泽为北江入海者误
任仁𤼵曰太湖西南受湖州诸溪西北受宣州诸溪
诸山峙于西地形高阜兼南北东江海之岸皆高水
卷五 第 17a 页 WYG0067-0069c.png
积其中形若盘盂非藉江浦深利何以通泄大抵治
之之法有三浚河港必深阔筑围岸必高厚置闸窦
必多广设遇水旱就三者而乘除之自然不能为害
归有光曰太湖入海之道独吴淞江一路顾江自湖
口距海不远有潮泥填淤反土之患湖田膏腴往往
为豪姓所围佃积占茭芦而与水争尺寸之利所以
淞江日隘议者不循其本沿流遂末别浚浦港以求
一时之利而淞江之势日微海道遂至湮塞岂非治
卷五 第 17b 页 WYG0067-0069d.png
水之过欤盖自宋扬州刺史王浚以松江沪渎
壅噎不利从武康纻溪为渠浛直达于海穿凿之端
自此始夫以江之湮塞宜从其湮塞而治之不此之
务而别求他道所以治之愈力而失之愈远也世之
论徒区区于三十六浦
间有及于淞江亦不过浚盘龙白鹤
汇未见能旷然修禹之迹者宜兴单
锷著书为子瞻所称然欲绝西来水不入太湖殊不
卷五 第 18a 页 WYG0067-0070a.png
知扬州薮泽天所以猪东南之水也今以人力遏之
夫水为民害亦为民利就使太湖可涸于民岂为利
哉余以为治吴之水宜专力于淞江淞江既治则太
湖之水东下而他水不劳馀力矣又曰松江源本洪
大故别出而为娄江东江今松江既微则东江之迹
灭没不见无足怪者故当复松江之形𫝑而不当求
东江之古道也元末华亭周生纲领之论实为卓越
然其欲求东江古道则于嫡庶之辨终有未明夫以
卷五 第 18b 页 WYG0067-0070b.png
一江泄太湖之水力全则𫝑旺故水驶而尝流力分
则𫝑弱故水缓而易淤此禹时之江能使震泽厎定
而后世之江所以屡开而屡塞也欤
𡊮黄曰吴
淞古道深广可敌千浦今黄浦通流不下刘家河而
卷五 第 19a 页 WYG0067-0070c.png
吴淞日浅盖黄浦总会杭嘉二郡之水而又有淀山
泖荡诸水从上而灌之刘河受巴陈诸湖之水而又
有夏驾新洋诸水从旁而注之是以流皆清驶
足以敌潮惟吴淞受太湖之𣲖而有长桥石堤为之
阻遏至所经庞山九里二湖又多滩涨上流微故下
流塞其间又有夏驾新洋掣其水以入刘河其𫝑益
弱一与潮遇辄壅滞不行毋惑也又东江湮没议者
多讲求其故迹或欲仿古遗意而别开一东江不知
卷五 第 19b 页 WYG0067-0070d.png
三吴之水得以安流入海者以有崇明诸沙纵横如
绣而横亘于前也若于澉乍金山间误开一道有何
堤障夫东南之海最大号为天阙海盐一带包以石
塘犹惧冲撼岂可开渠延之使入乎又今日入海之
道其自江阴江浦而来者引万里之清流纳之巨壑
故海水逆上之潮皆上流复回之水所以澄澹而不
为患若使东江通海则咸水灌入沿海皆不可耕矣
苏嘉之田称三吴上腴而使弃为斥卤害岂小哉
卷五 第 20a 页 WYG0067-0071a.png
夏允彝曰淞江之南有大浦三十六淞江之北有大
浦三十二在江之南者西受陈河南受淀湖诸水以
入吴淞而达于海在江之北者西受阳城湖诸水以
入吴淞而达于海吴淞迤东入海之口浦凡四十一
皆海潮往来易于涨塞惟千墩一浦南通淀湖极为
深广与夏驾新洋南北相望屡经开后皆为民利
考名胜志从太湖经吴江长桥东北合庞山湖者为
淞江亦名松陵江从太湖出鲇鱼口经吴郡之娄门
卷五 第 20b 页 WYG0067-0071b.png
者为娄江从大姚分支过淀山湖东至上海嘉定亦
名吴淞江者为东江自海塘南障而东江湮废水始
北折而为黄浦趋于淞江并于娄江又溢入七浦白
茆港娄江虽通流而太仓
以东每有沙涨至濒海之北比腹内特高浚治宜倍
深夫古人于川原广衍处每七十里为一纵浦十里
为一横塘所以通决水道俾旱涝有备今湮塞过半
矣宜相其缓急以次疏之即取所开之土以修岸塍
卷五 第 21a 页 WYG0067-0071c.png
则沟渎之水悉达于塘浦塘浦之水悉达于江湖又
何水之足患乎
震泽厎定
汉地理志会稽吴县周太伯所封国也具区在西古
文以为震泽正义周礼职方扬州薮
曰具区浸曰五湖馀州浸薮皆异而扬州同者盖扬
州浸薮同处论其水谓之浸指其泽谓之薮曾氏曰
震如三川震之震若今湖翻愚按太湖之源来自苕
卷五 第 21b 页 WYG0067-0071d.png
霅山海经浮玉之山
北望具区苕水出乎其阴是也
越绝书太湖周回三万六千顷亦曰五湖虞翻以东
通松江南通霅溪西通荆溪北通
滆湖东通韭溪凡五道故名
五湖
卷五 第 22a 页 WYG0067-0072a.png
王樵曰扬州之境岭自郴虔
北支趋敷浅原水皆东流又自建岭一支转而北
趋金衢为歙岭亘宣州而抵建康其冈脊以西
之水皆西流汇为彭蠡其冈脊以东之水南则浙江
北则震泽也彭蠡不猪则江西江东诸州之水为扬
西偏之患震泽未定则浙西诸州之水为扬东偏之
患扬虽北边淮而于徐已书乂虽中贯江而于荆已
书朝宗独大江以南西偏莫大于彭蠡东偏莫大于
卷五 第 22b 页 WYG0067-0072b.png
震泽特举二水以见扬之土田皆治 金藻曰禹贡
云三江既入震泽厎定又云九川涤源九泽既陂今
东江已塞而淞江复微是川源无涤也太湖汎滥堤
防不修是泽无陂障也无陂所以靡定无涤所以靡
入又曰三江流水也涤源流水之所以治也震泽止
水也既陂止水之所以定也使禹贡无此二语总结
将谓三江既入震泽自定矣 叶梦得曰孔氏以太
湖为震泽非是周官九州有泽薮有川有浸扬州泽
卷五 第 23a 页 WYG0067-0072c.png
薮为具区其浸为五湖凡言薮者皆人资以为利故
曰薮以富得民而浸则但水之所钟也今平望八尺
震泽之间水㳽漫而极浅与太湖相接而非太湖自
是入于太湖自太湖入于海虽浅而㳽漫故积潦暴
至无以泄之则溢而害田所以谓之震然蒲鱼菱芡
之利人所资者甚广亦或可堤而为田与太湖异所
以谓之泽薮他州之泽无水暴至之患则为一名而
已而具区与三江通塞为利害故二名以别之禹贡
卷五 第 23b 页 WYG0067-0072d.png
方以既定为义是以言震泽而不言具区
太湖分二𣲖东南一𣲖由淞江入于海东北一𣲖由
诸浦注之江其淞江泄水惟白茆一浦最大浚淞江
则苏松东南之水有所归浚白茆则苏州东北之水
有所归永乐初夏原吉奏吴淞江旧袤二百五十馀
里广一百五十馀丈前代屡浚屡塞不能经久自吴
江长桥至夏驾浦约百二十馀里虽云通流多浅狭
卷五 第 24a 页 WYG0067-0073a.png
之处自夏驾抵上海南跄浦可百三十馀里潮沙涨
塞已成平陆若刘家港白茆港皆系大川水流
迅急宜浚吴淞南北两岸安亭等浦引太湖诸水入
刘家白茆使直注江海又大黄浦乃通吴淞要道今
下流壅阏旁有范家浜至南跄浦口可径达海宜浚
令深阔上接黄浦以达湖茆之水此即禹贡三江入
海之迹 王樵曰古
者震泽之水其西北上源则有宣歙金陵九阳江之
卷五 第 24b 页 WYG0067-0073b.png
水由宜兴百渎以下震泽其西南则有苕霅诸水由
湖州七十二港以入焉所赖导之入海者止松江娄
江东江而已水来甚多而泄之者甚缓此东南所以
多水患也自宋筑五堰于宜兴
以西溧阳以上而宣歙诸水皆西北入芜湖固有以
杀其上源之𫝑其后商人以𥱼木往来之阻绐于官
而坏其防昔人欲复五堰者此也五堰既废由是荆
溪多积水而百渎湮塞无以遂其东下之𫝑昔人欲
卷五 第 25a 页 WYG0067-0073c.png
疏百渎者此也宋庆历中筑长桥于吴江岸以便舟
行之牵挽而水道阻缓昔人欲辟石塘易木桥千所
以分利之者此也凡此皆单锷之说也国初因五堰
旧迹立为银渚东坝禁商𥱼往来既可挽东坝以西
之水北会金陵以成朝宗之𫝑又使东坝以东之水
返注芜湖不下震泽而三吴享陆海之饶是岂徒得
五堰遗意而已哉乃东南之永利也东
坝既足以当五堰之利则上源既杀下流亦减荆溪
卷五 第 25b 页 WYG0067-0073d.png
百渎疏之可不疏亦可长桥之在吴江去之则有妨
于运道存之亦未见有阻于太湖其所急者惟在吴
淞江之通利阔深耳
筱簜既敷厥草惟天厥木惟乔厥土惟涂泥
孔传筱箭竹簜
大竹
卷五 第 26a 页 WYG0067-0074a.png
水去已布生愚按兖徐惟志草木扬州
竹箭尤美故别出之
孔传少长曰天乔高也涂
泥地泉湿释名涂杜也杜塞孔穴说文泥黑土在水
中者王氏炎曰南方地煖故草木多少长而上竦河
朔地寒虽合抱之木不能高也兖徐言草木皆居厥
土之下凡土无高下燥湿其性皆然兼山林言之若
扬之涂泥惟言沮洳之多山林不与故先草木也青
卷五 第 26b 页 WYG0067-0074b.png
不言草木而贡有松檿丝则可知荆亦不言然贡有
杶干等亦可知矣盖兖青相同荆扬为一惟徐渐包
为异耳
厥田惟下下厥赋下上上错
田第九等赋第七等杂出第六等蔡传不言错下上
者本设赋九等分为上中下三品下上与中下异品
故变文言之金氏履祥曰古人尚黍稷田杂五种
故虽旱潦而各有所收涂泥之土其
卷五 第 27a 页 WYG0067-0074c.png
田独宜稻不利他种故第为最下胡氏宏曰扬州鱼
盐之海出第七等近于太轻故有时而出第六等以
补馀州之不足
丘浚曰今天下水田惟维扬最贱陆田惟颍寿为轻
且地介两京间相距略等昔司马懿伐吴使邓艾于
淮北屯田六七年十万之众有五年之食今请仿其
法而行之于淮南一带湖荡之间沮洳之地芦苇之
场尽数以为屯田遣官循行其地度地𫝑高下测泥
卷五 第 27b 页 WYG0067-0074d.png
涂浅深召江南无田之民因宜制便开渠浚川大小
相受使水有所泄然后于洼下之处浚为湖荡又于
原近旧湖之处疏通其水使有所猪或为堤限水或
为堰蓄水或为斗门放水俱如江南之制民之无力
者给以食田成之后依官田起科民之有力者计其
庸田成之后依民田出税数年之后其所得当不止
于魏人也况此地为运道所经有鱼盐莞蒲之饶昔
人所谓扬州之地去大江仅百里许大江以南民多
卷五 第 28a 页 WYG0067-0075a.png
而田少居者佃富家之田出者逐什一之利诚下尺
一之诏鼓舞而招徕之当无不成既成之后更于颍
寿之间召民开垦陆田亦随地𫝑以分田因民力而
定税其功又易于水田者考之唐史上元中于楚州
古射阳置洪泽屯于寿州置芍
陂屯大𫉬其利今遗迹可求也 愚按泗水可以趋
广陵涡口可以向六合淝口可以向合肥古人因田
设险因耕置屯非徒兴利亦以防患至江南之田以
卷五 第 28b 页 WYG0067-0075b.png
修塍岸浚沟渠为急沟渠浚则高田有以蓄水而旱
不能灾塍岸修则下田有以障水而潦不为患范文
正谓钱氏窃据时专设营田军七八千人导湖筑堤
以修水政于是米值甚贱迨归一统圩塘隳废米贵
十倍然则田之高下何常惟在治之得其术耳
厥贡惟金三品瑶琨筱簜齿革羽毛惟木岛夷卉服厥
篚织贝厥包橘柚锡贡
卷五 第 29a 页 WYG0067-0075c.png
史记虞夏之币金三品或黄或白或赤
尔雅黄金谓之
璗其美者谓之镠白金谓之银其美者谓
之镣赤金即铜
凡律度量衡用铜所以同天下也
卷五 第 29b 页 WYG0067-0075d.png
愚按左传贡金九牧九
州皆有金贡而独著于荆扬扬产更优故贡居首汉
丹阳豫章有金铜之山灵
帝采勾曲之金以充武库是扬之产金后世
犹然也说文瑶玉之美者琨石美似玉者
正义齿象齿革犀兕皮羽南方鸟
羽孔雀翡翠之属毛西南夷长犛牛尾经传通谓之
旄木楩梓豫章蔡传瑶琨可以为礼
卷五 第 30a 页 WYG0067-0076a.png
器筱中矢笴簜中乐管亦可为符节
齿革可以成车甲
羽毛可以饰旌旄木可以备栋宇器械之用岛夷
东南海岛之夷
正义卉服草服葛越也葛越南
方布名左思吴都赋蕉葛升越弱于罗纨是也愚按
后汉书世祖尝敕会稽献越布盖越亦葛𩔖
注疏止言葛越而蔡传兼及木棉木棉出交广
卷五 第 30b 页 WYG0067-0076b.png
即今斑枝花
与草绵异
草绵今江南之棉花也
丘浚谓木棉至宋元间种始传入中国考通鉴
载梁武帝木绵皂帐又屡见唐人诗句
则宋以前有之但唐虞时外夷所贡
者未必即此种耳郑氏玄曰贝锦名
卷五 第 31a 页 WYG0067-0076c.png
诗萋兮斐兮成是贝锦吴
氏澄曰染其丝五色织之成文者曰织贝不染五色
而织之成文者曰织文蔡传今南夷木绵之精好者
亦谓之吉贝岛夷以卉服来贡而吉贝之精者则入
于篚焉愚按吉贝之名昉于南史
不可谓禹时即以入贡且诸州
篚实非必尽出于各夷也孔传小曰橘大曰柚其所
卷五 第 31b 页 WYG0067-0076d.png
包裹而致者张氏
曰必锡命乃贡宾祭则诏之口腹之欲难乎出令也
周礼职方所载扬州之赋其谷则宜稻而他种皆非
所有其利则金锡竹箭而丝纻则非所宜汉东南独
海盐有盐官皖城有铁官则知汉盐铁官之置多在
西北而不在东南矣唐自河西北沦于藩镇而国用
全赖东南明代视唐宋
卷五 第 32a 页 WYG0067-0077a.png
为倍朱提之贡额不减而漕粟之挽输岁增又淮浙
盐课为海内最地无遗利而诛求犹不止欲民力不
竭岂可得哉
沿于江海达于淮泗
正义春秋文十年传沿汉溯江溯是逆沿是顺沿江
入海顺也自海入淮自淮入泗逆也
陈氏大猷曰循行水涯曰沿水之
险者莫如江海遇风涛多沿岸而行所以不言浮独
卷五 第 32b 页 WYG0067-0077b.png
言沿者著其险也易氏曰扬之贡在北者可径达淮
泗矣其在南者䢴沟未开无道入淮必由江海达淮
泗至淮泗则与徐州同贡以达于河林氏之奇曰禹
时江淮未通至吴王夫差会晋黄池始掘沟通水孟
子谓排淮泗而注之江盖误指所通之道以为禹迹
陈氏傅良曰禹贡州末系河先儒固曰运道其于
青州达济扬州达泗荆止于南河雍止于西河此政
裴耀卿接级转输之法不以江人入河不以河人入
卷五 第 33a 页 WYG0067-0077c.png
洛洛人入渭
考吴夫差于䢴江
筑城穿沟东北通射阳湖西北至末口江淮之通自
此始吴草庐谓江北淮南地高于水沟通江
淮止是江淮间掘一横沟两端筑堤壅水于中以行
舟耳江淮实未通流也后隋炀帝幸
江都大𤼵淮南诸州丁夫十馀万开䢴沟自山阳至
卷五 第 33b 页 WYG0067-0077d.png
扬子江径三百馀里自是始由扬子达六合由山阳
渎入淮
郑晓曰国初海运沿于江海也永乐初中滦之运达
于淮泗也又曰欲顺河流不
逆其性必难济漕既欲济漕难保淮西陵寝不冲决
大名张秋济宁徐州处处畏河患又必须引之东南
流虽大禹治之恐亦无长策以故中滦之运及胶河
故道皆不可不讲胶河即今所谓南北新河不出登
卷五 第 34a 页 WYG0067-0078a.png
莱大洋之险直自安东至海仓三百里耳 夏允彝
曰近世以河渠阻塞多议海运考元史其道有三皆
自平江刘家港出海其至万里长滩开洋旋沿山屿
而行至胶州复放洋者路甚纡远次沿涯至长滩放
大洋经黑水洋至成山者其道差径又次
至崇明三沙放洋向东即开黑水大洋取成山转西
至登州沙门岛者其道最便盖开洋愈阔则取道尤
捷然与大禹沿海之意远矣
卷五 第 34b 页 WYG0067-0078b.png
或曰元人海运损坏以起自
太仓嘉定而北也若自淮安而东引登莱以泊天津
则元名北海中多岛屿可以避风又其地高多石蛟
龙往来而无窟宅 王樵曰上古海路不甚通扬州
所沿不过由江至淮之海面而已上古海利亦不甚
通盐与海错不过取之青州而已圣人先见之明防
患之远不贵异物远物以生外衅岂有贾市招诱之
事哉近代倭人之祸则海路海利日通而莫之为禁
卷五 第 35a 页 WYG0067-0078c.png
之咎也汉书言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馀国以岁
时来献见虽汉世已通中国然止乐浪海中一路闽
广两浙固犹未通也自元人与之交兵彼始得我之
情有窥我之渐国初沿海备禦盖亦甚严承平禁弛
乃召前代未有之患诚绎禹贡之旨则得所以治之
之要矣 黄承玄曰淮与黄初皆独入于海故称渎
焉自隋大业间引河由汴泗达淮周显德间浚汴口
导河达淮皆上流也宋兴国间河由彭城入淮熙宁
卷五 第 35b 页 WYG0067-0078d.png
后由南清河入淮则支𣲖耳金元季由涡河入淮亦
上流也国初河决原武由寿州正阳镇全入于淮则
正𣲖又上流矣嗣后或由孙家渡或由赵皮寨皆从
陈颍亳寿怀远等处入淮皆上流正𣲖其由小浮桥
经徐邳自清河县北合淮者此下流亦支𣲖尔至嘉
靖中塞涡河口截野鸡冈则正𣲖皆归孙继口历徐
邳桃清入淮已而从清河县南合淮下流且夺淮入
海之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