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 第 1a 页 WYG0070-0606c.png
钦定四库全书
毛诗名物解卷二十
宋 蔡 卞 集解
杂解
庙制 诗序统解
庙制
臣等谨案周礼夏后氏世室堂脩二七广四脩一五室
三四步四三尺殷人重屋堂脩七寻崇三尺四阿重屋
卷二十 第 1b 页 WYG0070-0606d.png
周人明堂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凡室二
筵郑氏谓世室宗庙也重屋王宫正室若大寝也或举
宗庙或举王寝或举明堂互言之明其同制周书亦曰
太庙路寝明堂咸有四阿重亢重廊复格藻棁设移旅
楹内阶玄陛提堂山墙台门玄阃则三者同制明矣故
明堂位曰太庙天子明堂而月令仲夏天子居明堂太
庙先儒谓明堂制与太庙同亦曰太庙也然则天子太
庙五室土室居中大于四室故谓之太室书曰王入太
卷二十 第 2a 页 WYG0070-0607a.png
室裸是也其左为东房其右为西房皆南其户而木室
在东北火室在东南金室在西南水室在西北木室东
户火室南户金室西户水室北户诗曰筑室百堵西南
其户传曰或西其户或南其户而家语又曰赐观太庙
之堂未既还曕北阙皆断西户谓金室北户谓水室也
四室中央太室亦曰夹室刘熙释名曰房旁也在堂两
旁也夹室在堂两头故曰夹室夹室皆在前室谓之厢
尔雅所谓室有东西厢曰庙无东西厢有室曰寝而觐
卷二十 第 2b 页 WYG0070-0607b.png
礼云凡侯于东厢是也说者谓天子宗庙无厢夹不已
误乎其四中则南曰明堂北曰玄堂东曰青阳西曰总
章太庙冬居玄室太庙孟月皆居左个季月皆居右个
是也至于闰月则阖门左扉立于其中而退适路寝居
门中月令郑氏谓于文王在门谓之闰则太庙象先王
平生所居与明堂路寝同制五室十有二座理宜然也
或曰太庙与路寝明堂同制则上有五室不得有房又
惑矣案书路寝实有东房西房东夹西夹而明堂位曰
卷二十 第 3a 页 WYG0070-0607c.png
太庙天子明堂则鲁用天子礼乐太庙如明堂制而季
夏六月以禘礼祀周公于太庙君衮冕立于阼阶夫人
副袆立于房中则太庙路寝明堂有房明矣今先所图
上庙制欲以入庙约少牢大夫宗庙为之虽增四阿重
檐山节藻棁堂九尺阶九等略应王礼而无五室无阶
又以房为北堂且谓房无北壁故得北堂之名夫堂与
房异著矣安有为房而无北壁者哉其制既非而又无
台门玄阃内阶玄陛山墙贲镛之饰累栋复格设移四
卷二十 第 3b 页 WYG0070-0607d.png
门远向黑楹丹桷藻井之制至于饎㸑又在庙中西堂
下此复续仪礼之误也说者谓饎而在西堂下逼西壁
谓之天㸑置于庙中理不安矣况欲逼宗庙西壁为之
乎说者或谓西壁谓西墙也案仪礼有曰西墙有曰西
壁则壁与墙异矣臣等考之特牲馈食曰主人服如初
立于门外东房南面视侧杀主妇视饎㸑于西堂下盖
堂谓门侧之室尔雅曰门侧之室谓之塾近人曰门堂
三之一古者㸑在庙门外或在东或在西故饎㸑在庙
卷二十 第 4a 页 WYG0070-0608a.png
门下之西堂下少牢馈食曰雍㸑在门东南北上廪㸑
在雍㸑之北特牲馈食云牲㸑在庙门外东南鱼腊㸑
在其南皆西面饎㸑在其西北壁士虞礼曰侧亨于庙
门外之右东面鱼腊㸑亚之北上饎㸑在东壁西面由
是观之饎㸑在庙门外之西堂下逼西壁为之明矣故
曰饎㸑在西壁又曰主妇视饎㸑于西堂下臣等稽考
载籍庙与路寝明堂同制虽具其凡如右然其脩广之
度行人以为南北七筵东西九筵凡室二筵谓之凡室
卷二十 第 4b 页 WYG0070-0608b.png
二筵则太室大矣太庙五室十有二堂太室又大则广
九筵脩七筵不能容之案市朝一夫而郑谓方各百步
则东西九筵南北七筵亦谓南北各六十三尺东西各
八十一尺欤且古者寝不踰庙宴衣不踰祭服而宣王
考室之所曰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
则先王之宫室甚轮奂矣又曰哙哙其正哕哕其冥哙
哙大声也哕哕小声言其闳可以响荅岂与大夫之陋
同日而语又况后世弥文积隆以至于今也然则天子
卷二十 第 5a 页 WYG0070-0608c.png
庙虽古制残缺不可知而今亦有不可尽如古者要之
度先王稽当世与时宜之其前代载籍所不得见与其
后世未之有者法可以道揆礼可以义起使华副实以
称昭明垂之百世取成于心实在圣躬如允臣等所议
伏乞参校旧图择其善者以圣训裁之
诗序统解
静而为性动而为情定而为心适而为志晦而为道显
而为言妙而为神粗而为法此之谓体用之言此之谓
卷二十 第 5b 页 WYG0070-0608d.png
生出之序情不能无动则有所感志不能无适则有所
言言丽乎显则有所寓法陈乎粗则有所形此诗所由
作也凡顺之则喜逆之则怒得之则乐失之则悲忿有
所不已则不能无怨欲有所不获则不能无思事有所
不当则不能无嗟理有所不足则其气不能无叹此诗
之所谓情也穷之则郁达之则舒或屈或伸或拘或肆
或远或近或小或大义之所起则不能以辞害之辞之
所止得以意逆之命之所止则况之而以其言要其所
卷二十 第 6a 页 WYG0070-0609a.png
归则导焉而以其趋此诗之所谓志也贵极于王公大
人之所作贱极于羁臣小夫之所为抑扬天下之至情
包罗万物之至理曲而有所谓端聚而有所谓升谲而
有所谓正微而有所谓彰在所可言也故虽侈而不疑
于誇在所略也则虽约而不疑为简此诗之所谓言也
不止于美而有所谓嘉不止于规而有所谓诲虽乱而
在所可矜也则闵之而不以伤虽过而在所可恕也则
哀之而不刺方其致严也虽天子亦贬之于风方其致
卷二十 第 6b 页 WYG0070-0609b.png
美也虽诸侯而进之于颂此诗之所谓法也故昔之能
诗者正其六义之归辨其四始之叙取其辞义之合于
礼义者著于篇使学而循之者可以言体而行之者可
以治修身接物事父事君论其粹则可以美教化移风
俗论其妙则可以动天地感鬼神故古之作乐者则取
是以文之也古之燕饮者则取是以赋之也可以导和
可以见志蒸而为佳气止而为中声雅正之音歌颂之
美洋溢乎上下疏导乎阴阳则诗之所施岂曰小补之
卷二十 第 7a 页 WYG0070-0609c.png
哉作诗者不知起于何代然自生民之能言则诗之道
已具矣康成以为诗不起于上皇之世岂其然乎作序
者不知自于何人然非深通乎法言莫之能为也或以
谓子夏卫宏之所为则疑其不能及也孟子曰王者之
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然则所谓诗亡者非诗
亡也礼义之泽熄焉而已矣变风变雅之作而知止乎
礼义当是时诗尚存也惟其礼义之泽熄然后诗之道
亡矣何也盖诗者礼义之所止故也诗亡则美刺之法
卷二十 第 7b 页 WYG0070-0609d.png
废春秋作则褒贬之法兴使诗之道尚存则愚知春秋
不作矣盖美刺之法废而无褒贬以继其后则乱臣贼
子无所忌惮而接迹于后世矣古之君子号为善救天
下者知此道而已矣虽然能诗者岂曰言治人之间而
已哉亦知其所致而已矣不然孔子之进子贡何以言
告诸往而知来者
毛诗名物解卷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