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第 1a 页 WYG0068-0279a.png
钦定四库全书
禹贡会笺卷一
翰林院检讨徐文靖撰
夏书
蔡传曰夏禹有天下之号也禹贡作于虞时而系之
夏书者禹之王以是功也按王充论衡曰尧以唐
侯得位舜以虞地得达禹由夏而起皆本兴昌之地
为号重本不忘始也周书武王克商至周曰吾其有
卷一 第 1b 页 WYG0068-0279b.png
夏之居乎遂营洛邑徐广曰阳翟夏地也帝王世纪
曰禹受封为夏伯在豫州外方之南禹贡既
作于虞时禹时为夏伯故曰夏书不当谓有天下之
号唐孔氏尧典疏曰左传庄八年引夏书皋陶迈种
德僖二十七年引夏书赋纳以言襄二十六年引夏
书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皆在夏禹谟皋陶谟当云
虞书而云夏书者以事关禹故此𩔖是也
禹贡上
卷一 第 2a 页 WYG0068-0280a.png
蔡传曰上之所取谓之赋下之所供谓之贡是篇有
贡有赋而独以贡名篇者贡又夏后氏田赋之总名
按孔传曰禹制九州贡法五帝本纪曰惟禹之功
为大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各以其职来贡
不失厥宜方五千里至于荒服禹之以贡名篇是也
又夏后五十而贡在有天下之后禹贡既作于虞时
不应以是名篇
禹敷土
卷一 第 2b 页 WYG0068-0280b.png
蔡传曰敷分也分别土地以为九州也按竹书纪
年帝尧七十五年司空禹治河山海经禹鲧是始布
土均定九州郭璞曰布犹敷也
随山刋木
蔡益稷传曰随循刋除也左传曰井堙木刋刋除木
之义也循山伐木通蔽障开道路而后水工可兴也
按益稷篇禹曰予乘四载随山刋木孔传曰随行
九州之山林刋槎其木开通道路以治水也服虔左
卷一 第 3a 页 WYG0068-0280c.png
传注刋削也周礼柞氏刋阳木义同
奠高山大川
蔡传曰奠定也定高山大川以别州境也若兖之济
河青之海岱扬之淮海雍之黑水西河荆之荆衡徐
之海岱淮豫之荆河梁之华阳黑水是也按孔传
曰高山大川定其差秩祀礼所视也周礼职币辨其
物而奠其录郑注曰奠定也是矣郑樵曰州国之设
有时而更山川之形千古不易禹贡分州必以山川
卷一 第 3b 页 WYG0068-0280d.png
定疆界使兖州可移而济河之兖州不可移梁州可
迁而华阳黑水之梁州不可迁
冀州
蔡舜典传曰舜既分十有二州而至商时又但言九
围九有周礼职方氏亦止列为九州则是为十二州
盖不甚久不知其自何时复合为九也按竹书纪
年帝尧八十七年初建十有二州九十七年司空巡
十二州帝舜元年己未帝即位居冀三十三年春正
卷一 第 4a 页 WYG0068-0281a.png
月夏后受命于神宗遂复九州则是为十二州者约
四十九年也尧舜禹皆居冀夏书曰惟彼陶唐有此
冀方以言尧始都冀尔
蔡传曰冀州三面距河兖河之西雍河之东豫河之
北按尔雅两河间曰冀州盖言南河东河也此言
三面距河者东河之西南河之东南河之北其实一
也徐士彰曰其在今日河流徐邳而九河故地乃为
漳卫入海之道则冀之东北无复河水之绕而所谓
卷一 第 4b 页 WYG0068-0281b.png
三面滨河者盖旧迹也
蔡传又曰周礼职方河内曰冀州是也按周初时
改禹九州以徐梁合于青雍分冀为幽并故冀州止
有河内之地史记正义曰河从龙门南至华阴东至
卫州即东北入海曲绕冀州故言河内也若禹贡冀
州甚广当兼并幽之地谓三面距河则可谓即周职
方河内曰冀州不可
既载壶口
卷一 第 5a 页 WYG0068-0281c.png
蔡传曰经始治之谓之载壶口山名汉地志在河东
北屈县东南晋志平阳郡北屈县壶口山在东南有
南故称北按周礼载师注载之言事也禹贡既载
壶口是也后汉郡国志北屈县有壶口山注引禹贡
曰壶口治梁及岐盖郑氏已前皆作冀州既载郑始
读为既载壶口也山海经平山平水出于其上即禹
贡壶口山也水经注平阳水出晋阳县西壶口山东
径狐谷亭括地志壶口盖受河之口
卷一 第 5b 页 WYG0068-0281d.png
今在慈州吉乡县西南五十里传言有南故称北据
竹书纪年翟章救郑次于南屈是屈有南北也
蔡传曰冀州帝都之地禹受命治水所始故曰既载
然禹治水施功之序则皆自下流始故次兖次青次
徐次扬次荆次豫次梁次雍兖最下故所先雍最高
故独后按唐孔氏曰九州之次以治为先后以水
性下流当从下而泄故治水皆从下为始冀州帝都
于九州近北故首从冀起而东南次兖而东南次青
卷一 第 6a 页 WYG0068-0282a.png
而南次徐而南次扬从扬而西次荆从荆而北次豫
从豫而西次梁从梁而北次雍雍地最高故在后也
自兖以下皆准地之形势从下向高从东向西青徐
扬三州并为东偏雍高于豫豫高于青徐雍豫之水
从青徐入海梁高于荆荆高于扬梁州之水从扬入
海兖在冀东南冀兖之水各自东北入海也
治梁及岐
蔡传曰梁山吕梁山也在今石州离石县东北尔雅
卷一 第 6b 页 WYG0068-0282b.png
梁山晋望即冀州吕梁也又春秋梁山崩左氏榖梁
皆以为晋山则亦指吕梁矣按诗奕奕梁山维禹
甸之毛传曰禹治梁山除水灾是也春秋成公五年
梁山崩左传晋侯以传召伯宗问绛事焉榖梁传梁
山崩遏河水三日不流公羊传梁山河上山魏土地
记曰山在夏阳县西临于河上即禹贡之吕梁也汉
孔氏谓岐梁在雍州非是
蔡传曰岐山在今汾州介休县狐岐之山胜水所出
卷一 第 7a 页 WYG0068-0282c.png
东北流注于汾按山海经狐岐之山胜水出焉水
经注胜水出西狐岐之山东径六壁城南
又东径中阳故城南又东合文水
今岐山在介休县东南二十五里一名薛颉山一名
洪山孔氏传谓在雍州非也
既修太原
蔡传曰修因鲧之功而修之也广平曰原今河东路
太原府也按鲁语曰禹能以德修鲧之功注曰鲧
卷一 第 7b 页 WYG0068-0282d.png
功虽不成禹亦有所因故曰修鲧之功是也孔传曰
太原今为郡名水经注太原郡治晋阳城秦昭襄三
年立尚书所谓既修太原者也
至于岳阳
蔡传曰岳太岳也地志谓霍太山即太岳在河东郡
彘县东今晋州霍邑也按孔传曰太岳在太原西
南地理志河东彘县霍太山在东
北水经注汾水又东与彘水合水出东北太岳山禹
卷一 第 8a 页 WYG0068-0283a.png
贡所谓岳阳也
蔡传曰山南曰阳即今岳阳县地也尧之所都扬子
云冀州箴曰岳阳是都是也按正义曰岳阳言从
太原至岳山之南如荆之衡阳梁之华阳皆举其境
地所至非专指一地也朱长孺曰岳阳谓霍山之南
其地所包者广蔡传专指岳阳县言非又按尧都平
阳乃平山之阳非霍山也扬雄冀州箴洋洋冀州鸿
原大陆岳阳是都岛夷被服因禹贡言岳阳在冀州
卷一 第 8b 页 WYG0068-0283b.png
故云其实岳阳非尧都也
蔡传曰汾水出于太原经于太岳东入于河此则导
汾水也按山海经管涔之山汾水出焉
而西流注于河郭璞注曰至汾阴县北西入河
汉志太原汾阳北山汾水所出西南至汾阴入河行
千三百四十里水经汾水出汾阳县北管涔山又西
至汾阴县北西注于河郦道元曰水南有长阜背汾
带河汾水历其阴西入河今汾州府汾河东黄河西
卷一 第 9a 页 WYG0068-0283c.png
是汾水西入河矣蔡传云东入误
覃怀厎绩
蔡传曰覃怀地名地志河内郡有怀县今怀州也
按韩诗外传曰武王伐纣到邢丘更名邢丘曰怀孔
传曰覃怀近河地名唐孔氏曰盖覃怀二字共为一
地故云近河地名据尔雅释言流覃也覃延也邢炳
曰水之流必相延及则是覃怀者乃覃及于怀也今
怀庆府河内县有覃怀驿盖因禹贡以立名也
卷一 第 9b 页 WYG0068-0283d.png
蔡传又引曾氏曰覃怀平地也当在孟津之东太行
之西涞水出乎其西淇水出乎其东方洪水怀山襄
陵之时而平地致功为难故曰厎绩按史记韩世
家秦击我于太行正义曰太行在怀州河内县北二
十五里又按山海经沁水出井陉山东东南注河入
怀东南今沁水正在怀庆之西蔡传涞水疑当作沁
若涞水出直𨽻保安州矾山经涞水县定兴县合易
水去覃怀绝远何云出乎其西淇水出卫州共城北
卷一 第 10a 页 WYG0068-0284a.png
山至黎阳入河疑义曰覃怀今怀庆府也府城有尧
河自太行山谷而出灌田甚为民利故曰厎绩非平
地致功为难之谓
至于衡漳
蔡传曰衡漳水名衡古横字地志漳水二一出上党
沾县大黾谷今平定军乐平县少山也名为清漳
一出上
党长子县鹿谷山今潞州长子县发鸠山也
卷一 第 10b 页 WYG0068-0284b.png
名为浊漳郦道元谓之衡水又谓之横水东至
邺合清漳东北至阜城入河邺今潞州涉县也阜城
今定远军东光县也按孔传曰漳水横流入河郑
氏曰衡漳漳水横流释文曰衡如字横也马云水名
宋景德元年改唐之景州为永静军有东光县阜城
县传以永静军为定远军误矣水经注漳水径武隧
县故城南白马河注之上承虖沲东南径
武邑郡北而东入衡水隋于此置衡水县今真定府
卷一 第 11a 页 WYG0068-0284c.png
深州衡水县是也是衡漳不得为一水矣注又曰斯
洨水又东径乐信县故城南地理志钜鹿属县也又
东入衡水衡水又北径邬县故城南是衡水不得为
横水矣王肃以为衡漳二水名是也唐志冀州有衡
水县沧州清池县西五十里有衡漳堤二西北六十
里有衡漳东堤循吏传薛大鼎为沧州刺史疏长芦
衡漳三渠泄污潦水不为害九域志衡水县长芦河
即禹贡衡漳故渎金史景州阜城有衡水又有漳水
卷一 第 11b 页 WYG0068-0284d.png
是也李氏瓒曰冀州原有衡水故渎在南宫县注以
为横水非也
蔡传曰桑钦云二漳异源而下流相合同归于海唐
人亦言漳水能独达于海请以为渎而不云入河者
汉初漳犹入河其后河徙日东而距漳水益远至钦
时河自大伾而下已非故道而漳自
入海矣故钦与唐人所言者如此按正义曰怀在
河之北漳在怀北五百馀里从覃怀致功而北至衡
卷一 第 12a 页 WYG0068-0285a.png
漳也则漳之不应入河明矣蔡传谓汉初入河不知
何据一统志漳水二源俱入彰德府境合流入卫河
厥土惟白壤
蔡传曰汉孔氏曰无块曰壤颜氏曰柔土曰壤按
管子地员篇上土有五壤中土有五垆下土有五埴
郑康成曰以万物生焉则言土以人所耕而树艺焉
则言壤唐孔氏曰土坚而壤濡九章算术穿地四为
壤五壤为息土则壤是土和缓之名
卷一 第 12b 页 WYG0068-0285b.png
蔡传曰辨土之宜有二白以辨其色壤以辨其性盖
草人粪壤之法各因色性而辨其所当用也按援
神契曰五土出利以给天下黄白宜种禾黑坟宜种
麦苍赤宜种菽泍泉宜种稻又管子地员篇有赤垆
黄唐黑埴青商白壤之名皆祖述禹贡之遗意也孔
传曰水去土复其性色白而壤美马曰天性和美也
厥赋惟上上错厥田惟中中
孔传曰赋谓土地所生以供天子上上第一杂出第
卷一 第 13a 页 WYG0068-0285c.png
二之赋田之高下肥瘠九州之中为第五按唐孔
氏曰多者为正少者为杂此州言上上错者少在正
下豫州言错上中者少在正上
蔡传曰赋高于田四等者地广而人稠也按地志
曰河东土地平易有盐铁之饶本唐尧所居后唐李
琪曰自尧堙洪水禹作司空于是辨九等之田收什
一之税其时户口一千三百馀万定垦田约九百二
十万顷为太平之盛冀为帝都其地广人稠可知埤
卷一 第 13b 页 WYG0068-0285d.png
传曰朱子以平阳蒲坂其地硗瘠朴陋非尧舜不能
都此据后世而论耳冀赋第一田第五其非硗瘠可
知周职方曰其榖宜黍稷本非硗瘠明矣
蔡传曰林氏曰冀州先赋后田者冀王畿之地天子
所自治并与场圃园田漆林之𩔖而征之如周官载
师所载赋非尽出于田也故以赋属于厥土下馀州
皆田之赋也故先田而后赋按周礼小司徒职经
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任地事而令贡赋田有不易一
卷一 第 14a 页 WYG0068-0286a.png
易再易之不同赋亦上中中下三错之各异至载师
任土则以宅田士田贾田任近郊之地以官田牛田
赏田牧田任远郊之地以公邑之田任甸地以家邑
之田任稍地田不耕者出屋粟时征其赋故必先品
田之高下而后可以制赋若禹时京师之田旧所熟
悉岂待至禹而始核唯校之八州不知其赋为何等
至是而颁行列州乃知冀赋为上上错故先言赋而
后言田也馀八州之赋则照京师之例而行之若徐
卷一 第 14b 页 WYG0068-0286b.png
田第五则赋第二扬田第九则赋第七而又杂出第
六者是也传以为冀赋并园廛漆林而征之赋不尽
出于田故先赋后田何当日兖之漆丝豫之漆枲载
为定制而冀赋了不相及观甸服止纳总秸粟米别
无他赋可知何得以周初时制例之于禹贡时也
恒卫既从
蔡传曰恒水地志出常山郡上曲阳县恒山北谷东
入𣸦水晁氏曰今之恒水西南流至真定府行唐县
卷一 第 15a 页 WYG0068-0286c.png
东流入于滋水又南流入于衡水非古径矣按水
经注𣸦水东径左人城南又东恒水从西来注之自
下𣸦水兼纳恒川之通称焉即禹贡所谓恒卫既从
也孔传曰二水已治从其故道
蔡传曰卫水地志出常山郡灵寿县东北东入滹沱
河薛氏曰东北合滹沱河过信安军入易水按宋
信安军在今顺天府霸州一统志卫河在灵寿县东
北十里俗呼雷沟河又枣强有索卢水即卫水之支
卷一 第 15b 页 WYG0068-0286d.png
流也石瑶乃以为卫辉府之卫水源自府城北东达
内黄浚县与淇漳滹沱诸水合流至直沽入海非是
大陆既作
蔡传曰大陆孙炎曰钜鹿北广阿泽河所经也程氏
曰钜鹿去古河绝远河未尝径邢以行钜鹿之广阿
非是按尔雅高平曰陆大陆云者四无山阜旷然平
地盖禹河自澶相以北皆行西山之麓
故班马王横皆谓载之高地则古河之在贝冀
卷一 第 16a 页 WYG0068-0287a.png
以及枯洚之南皆穿西山踵趾以行
及其已过信洚之北则西山势断旷然四平盖以此
地谓之大陆乃与下文北至大陆者合故隋改赵之
昭庆以为大陆县唐又割鹿城置陆浑县皆疑钜鹿
之大陆不与河应而亦求之向北之地杜佑李吉甫
以为邢赵深三州为大陆者得之按山海经敦与
之山溹水出于其阳而东流注于泰陆之水郭璞曰
泰陆水也名胜志敦与山在赵州临城县南七十里
卷一 第 16b 页 WYG0068-0287b.png
吕氏春秋九薮赵之钜鹿高诱注广
阿泽也河渠书注大陆泽在邢州及赵州界则钜鹿
即为大陆明矣大陆自水名孙炎以为河所经非也
又按魏收地形志殷州治广阿刘煦曰北齐改为赵
州隋改广阿为大陆唐武德四年改为象城天宝元
年改为昭庆宋开宝二年改昭庆
为隆平据此则是唐改大陆为昭庆蔡传乃谓隋改
昭庆为大陆谬矣唐志深州束鹿县本鹿城先天二
卷一 第 17a 页 WYG0068-0287c.png
年析鹿城置陆泽蔡传作陆浑泽之讹也盖大陆水
名禹治水而恒卫既从则大陆水退地可耕作若荆
州云梦之泽云土梦作乂是也尔雅高平曰陆疑大
陆亦必高地不得为水然洪水怀山襄陵况平陆乎
当是时洪水方割冀州为京师根本之地重农力作
秎穫丰收君相以农为本务尧授人时平秩东作舜
耕历山田事其所素谙也禹曰浚畎浍距川暨稷播
奏庶艰食烝民乃粒万邦作乂则冀土为诸州之倡
卷一 第 17b 页 WYG0068-0287d.png
导夏小正初岁祭耒始用畅农率均田农及雪泽初
服于公田二月往耰黍三月祈麦实五月种
黍菽穈盖其遗制也吕刑曰稷降播种农殖嘉榖三
后成功惟殷于民则当日大陆既作所可想见者也
岛夷皮服
蔡传曰海岛之夷以皮服来贡也按东汉挹娄传
好养豕食肉衣皮远夷慕德歌阻苏邪犁注曰食肉
衣皮唐书回鹘列传白霫居鲜卑故地直京师东北
卷一 第 18a 页 WYG0068-0288a.png
五千里业射猎以赤皮缘衣尔雅东北方之美者斥
山之文皮故冀东北边之夷多皮服也孔传曰海曲
谓之岛居岛之夷还服其皮明水害除
夹右碣石入于河
蔡传曰碣石地志在北平郡骊城县西南河口之地
今平州之南也冀州北方贡赋之来自北海入河南
向西转而碣石在其右转屈之间故曰夹右也按
山海经碣石之山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郭璞曰或
卷一 第 18b 页 WYG0068-0288b.png
曰在右北平骊城县海边山也则碣石在河之右而
近海矣盖海水㳽漫稽天混茫无际辽东西贡赋入
河之道微茫难认屹然有碣石高峙其右穹窿如柱
舟楫入河望之俨在其右掖则南向入河西转以此
为识唐陆德明释文曰夹音协带也宋杨伯岩九经
韵补曰夹音协以其居河之右如人之右胁然也孔
氏传曰碣石海上山禹夹行此山之右而入河逆上
夹字以本音读之失其旨矣杜佑曰碣石山在汉乐
卷一 第 19a 页 WYG0068-0288c.png
浪郡遂城县秦长城起此为左碣石禹贡碣石在平
州南三十馀里为右碣石
蔡传曰程氏曰冀为帝都东西南三面距河他州贡
赋皆以达河为至故此三方亦不必书而其北境则
汉辽东西右北平渔阳上谷之地其水如辽濡滹易
皆中高不与河通故必自北海然后能达河也按
袁坤仪曰谓辽濡滹易之水皆中高不与河通者误
濡易滹沱诸水去帝都近
卷一 第 19b 页 WYG0068-0288d.png
纵使入河亦不由行辽水又在
塞外安得中之
蔡传曰韦昭以为碣石其山皆在河口海滨故以志
其入贡河道历世既久为水所渐沦入于海已去岸
五百馀里矣按汉地志右北平骊成大揭石在县
西南王莽改县曰碣石史记苏秦列传燕地方二千
里南有碣石雁门之饶封禅书北至碣石巡自辽西
卷一 第 20a 页 WYG0068-0289a.png
若果沦入于海去岸五百里所谓在县西南者何山
南有北至者又何石也盖辽东为古幽营二州之域
舜分冀东北为幽即今广宁以西之地青东北为营
即今广宁以东之地东至鸭绿江西至山海关南至
旅顺口北至开元城三面濒边一面阻海特碣石一
线之河可通贡道自岛夷入贡而外不使习知其内
地夷险圣人制贡之意微矣哉
卷一 第 20b 页 WYG0068-0289b.png
禹贡会笺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