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精义-宋-黄伦卷二十九

卷二十九 第 1a 页 WYG0058-0458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尚书精义卷二十九    宋 黄伦 撰
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
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
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张氏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至于天五此五行之生
 数也地六天七地八天九至于地十此五行之成数
 也自天一至于天九其数为阳自地二至于地十其数
卷二十九 第 1b 页 WYG0058-0458b.png
 为阴生于阳者成之以阴生于阴者成之以阳独阴
 不生独阳不成此五行生成之道
 林氏曰夫圣人之治天下其极至于所过者化所存
 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凡天地之化育无非己之化
 育也故洪范之为书要其极致至于休徵咎徵之在
 天五福六极之在人其所以辅相裁成者莫不在于
 心术之间盖至于命之事也欲至于命必穷理尽性
 而后能至焉故其书必始于五行而论五行之所以
卷二十九 第 2a 页 WYG0058-0459a.png
 然者必言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
 土爰稼穑此盖发明五行之理与性也诗曰天生烝
 民有物有则盖天之生物有是物必有是理此五物
 生于天地之间为最大者故举此五物所受天命之
 性以见物之皆然也水之性湿湿故润下然搏之激
 之则有不润下者而非水之常性也火之性燥燥故
 炎上然抑之湮之则有不炎上者而非火之常性也
 木之性敷荣故曲直然失其常性则有夭阏其生者矣
卷二十九 第 2b 页 WYG0058-0459b.png
 金之性坚利故从革然失其常性则有顽钝其质者
 矣土之性和缓故可施之于稼穑然而不于种敛者
 以土之性本不如此也此盖言五行出于天地之间
 各有禀受之性其所以禀受之于性则有理存焉理
 不可穷性不可尽故洪范之书将欲建皇极敛五福
 以锡庶民而立天下之大名则必先穷理尽性以为
 其本然后举而措之天下之事业不可胜用矣故其
 论五行必以理与性之不可易者而言之也孟子之
卷二十九 第 3a 页 WYG0058-0459c.png
 言性善盖本于此盖人之性本善而所以至于不善
 者盖必有陷溺而然非其性之本然也性之必善犹
 水之必润下火之必炎上木之必曲直金之必从革
 土之必爰稼穑乃自然而然非有使之然也水火金
 木皆言曰至于土独言爰者曾子固曰润下者水也
 故水曰润下炎上者火也故火曰炎上木金皆然惟
 稼穑则非土也故曰土爰稼穑而已其说不得不然
 也此说是也五行各穷其理尽其性物格而后知至
卷二十九 第 3b 页 WYG0058-0459d.png
 则其本立矣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
 辛稼穑作甘此五行之味也声色臭味莫不具有五
 行此独言味者盖五行各成其性以为味者皆造
 化之妙用也水之润下故凝结而成咸之味火之炎上
 故焦燥而成苦之味木之曲直故成实而成酸之味
 金之从革故其气腥而成辛之味土之于稼穑则种
 之敛之而味甘于是乎成五行至于成味则是各尽
 其性而成此五者之妙或可以收或可以散或可以
卷二十九 第 4a 页 WYG0058-0460a.png
 坚或可以缓或可以轻多寡有无各适其节而天地
 养人之功于是乎在圣人体之故其尽万物之理赞
 天地之化育至于致中和位天地育万物而后为至
 也大禹谟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水火金木土谷惟修
 此盖箕子所衍为九畴者故其初言五行必先本其
 性推其味以发明此理然后叙其所措之事业者次
 而陈之虽出于箕子之所传而其大致已见于大禹
 谟之所载矣学者不可不知
卷二十九 第 4b 页 WYG0058-0460b.png
 东坡曰皆其德也水不润下则不能生物故水以润
 下为德火不炎上则不能熟物故火以炎上为德木
 曰曲直谓其能从绳墨也木不曲直则不能为栋宇
 故木以曲直为德金曰从革谓其能就镕范也金不
 变化则不能成器故金以从革为德土无所不用不
 可以一德名而其德盛于稼穑不称曰而称爰爰于
 也曰者所以名之无成名无专美无定位盖曰于此
 稼穑非所以名之也 又曰五行之所作不可胜言
卷二十九 第 5a 页 WYG0058-0460c.png
 也可言者声色臭味而已人之用是四者惟味为急
 故举味以见馀也
 胡氏曰渊而虚因实以成体静而潜之以趋下辨而
 后能有察则润下者以其性命之也动而速因止以
 成体作而扬之以趋上合而后能有见则炎上者以
 其气命之也乔以抗则有所绝樛以屈则有所引敷
 荣乎外而以揫敛为成则曲直者以其形命之也感
 之小则小鸣感之大则大鸣其发也洪其杀也纤因
卷二十九 第 5b 页 WYG0058-0460d.png
 任乎外而以刻制为成则从革者以其材命之也若
 夫万物资焉作之生之成之熟之则性也气也形也
 材也有不足命之者矣
 张氏曰水天一之气所生也内阳而外阴润下者水
 内景也火地二之气所生也内阴而外阳炎上者火
 外景也木阳中之所生也故其形可曲可直金阴中
 之所生也故其材能从能革土阴阳中所生也故其
 事见于稼穑北阴之正也水之性润而其位则下一
卷二十九 第 6a 页 WYG0058-0461a.png
 于趋阴而已故所流者混所就者卑则水之润下可
 见矣南阳之正也火之气炎而其位则上一于趋阳
 而已故缘薪而上不扑不灭则火之炎上可见矣东
 阳之中也故木之形初曲而终直则其形之不一也
 樛曲而有所引是形之曲也乔抗而有所绝是形之
 直也西阴之中也故金之材体从而用革则其材之
 不同也洪纤大小随感随应此金材之从也有所断
 割有所刻制此金材之革也水火金木以土为本则
卷二十九 第 6b 页 WYG0058-0461b.png
 土者阴阳之所具也而以稼穑为之生发之为稼言
 乎其始也敛之为穑言乎其终也土非止于稼穑此
 所以不谓之曰而谓之爰所以别于四者而已 又
 曰在天为气则寒煖燥湿风是也在地成形则金木
 水火土是也形气相感而万物化生则五味已兆乎
 其间矣五行以道为之宗道降而五行有所生五味
 以淡为之本淡分而五味有所托是故彰之而为色
 播之而成声性而在天情而在人未尝出是物则天
卷二十九 第 7a 页 WYG0058-0461c.png
 下之味虽曰不可胜穷而其作也亦不过是五者而
 已
 吕氏曰润下炎上曲直从革稼穑这便是五行自然
 之用皆不可移易聚于物发于声浮于色凝于味皆
 是自然
二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貌曰恭
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恭作肃从作乂明作晢
聪作谋睿作圣
卷二十九 第 7b 页 WYG0058-0461d.png
 无垢曰自天理而行动与吉会天理即吉也非天理
 之外别有夫吉自人欲而行动与凶会以人欲即凶
 也非人欲之外别有夫凶恭从明聪睿乃作肃乂晢
 谋圣之具也五事而极于肃乂晢谋圣则造化之柄
 在我而已曰雨而雨曰旸而旸何所不可此相协五
 行之要也其用止在于敬一字人主于敬其可少怠
 乎
 上官氏曰貌主木言主金视主火听主水木者春刚
卷二十九 第 8a 页 WYG0058-0462a.png
 而冬柔有貌之象焉惟其柔也故即之也温金者内
 静而外应有言之象焉静则不以物挠己故其言足
 以知默应则不以己绝物故其默足以知言火之成
 体内晦而外明犹之视也旁烛无疆而不以累者以
 其内晦也水之成体内明而外晦犹之听也资纳万
 物而不惑其志心知不惑者以其内明也金木水火
 非土不成貌言视听非思不主土之盛德分王于四
 时犹心之有思也能统五官而进之矣 又曰天以
卷二十九 第 8b 页 WYG0058-0462b.png
 五行命物于成形之初人以五事践形于委和之后
 命物者道也道则默而该之故谓之行践形者德也
 德则挥而散之故谓之事九畴之叙始于五行所以
 极乎天也五事次之所以经乎人也天之命物一水
 以为精二火以为神有神然后魂以之故得于天三
 之木有魂然后魄以之故得地四之金精神魂魄具
 然后有意故得于天五之土精藏于内则致一以反
 听神游于外则凭物以司视夫魂者神之佐其动也
卷二十九 第 9a 页 WYG0058-0462c.png
 外运以主貌魄者精之辅其止也内静以制言意者
 心之应其出也感物而为思凡位乎天地之间者莫
 不具此而其上达以为圣下达以为愚者系乎操存
 而已矣此五事之修所以必本于敬用欤
三八政一曰食二曰货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
曰司寇七曰宾八曰师
 张氏曰有食则民生不伤有货则民用不匮有祀以
 宁神则神无不灵享有居以居民则民无离散教立
卷二十九 第 9b 页 WYG0058-0462d.png
 而善者劝罚行而恶者治其亲远人也有宾其防分
 患也有师则先王之政其先后本末可谓备矣然而
 自食货至于宾师皆有官以治之独曰司徒司寇司
 空者言其官则知官之有事言其事则知事之有官
 此圣人之法言也
四五纪一曰岁二曰月三曰日四曰星辰五曰历数
 无垢曰岁者月之所积月者日之所积二十八星以
 分昏旦十二辰以会日月历以纪日月之行数以纪
卷二十九 第 10a 页 WYG0058-0463a.png
 节气之候至于一二之次则王与庶民尊卑之叙也
 天理如此其可紊乎
 杨氏曰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
 是则因日而纪星辰因星而纪岁因岁而纪数五者
 之用不可失其序也失其序则政教失其节矣政教
 失其节则民人失其安矣民人失其安则无以代天
 工而统万物矣无以授人时而和万民矣故日失其
 行由男教之不修矣月失其行由阴政之不举矣星
卷二十九 第 10b 页 WYG0058-0463b.png
 辰失其次由庶尹之不釐矣男教之不修阴政之不
 举庶尹之不釐则寒暑差而岁功不成而历数不能
 明法矣圣王知其然故观象以立其法考数以成其
 历是以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
 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夫然则天人合应通乎神明
 而应四海矣
 张氏曰岁月日星辰之在天其运行变动莫不有数
 作历者所以纪之而已以历知辰以辰知星以星知
卷二十九 第 11a 页 WYG0058-0463c.png
 日以日知月以月知岁岁者月之所成月者日之所
 积星者日之所舍辰者星之所次此四者莫不数为
 之历以纪之先王仰有以观于天政事之所行制度
 之所生未尝不考于岁月日星辰历数此五纪所以
 贵于协用也尧之历象日月星辰舜之协时月正日
 盖取诸此
五皇极皇建其有极敛时五福用敷锡厥庶民惟时厥
庶民于汝极锡汝保极
卷二十九 第 11b 页 WYG0058-0463d.png
 无垢曰皇极九畴之本也子思曰喜怒哀乐之未发
 谓之中又曰中者天下之大本致中和天地位焉万
 物育焉中之大如此人人皆具此大中特无人发明
 之耳故大建其有中使天下皆自得之者则在圣人
 耳敬用五事所以建有中也昔舜授禹以天下其要
 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是执中
 当自精一而入而精一者即此所谓敬用五事也五
 福敛于一己则为大中大中散与天下同则为五福
卷二十九 第 12a 页 WYG0058-0464a.png
 建其有极所谓敛时五福也使人人自得此中所谓
 敷锡厥庶民夫中外无福福外无中是中即福也非
 中之外别有福焉故记礼者以体信达义者谓之大
 顺而福者百顺之名耳是百顺即是福非百顺之外
 别有福也君以大中示人民皆于君取中民亦有此
 大中君既揭示于上斯民感发于下乃能与君共保
 此中而不失矣夫君民上下皆在大中之中则其君
 尧舜民亦尧舜矣民之尧舜何如哉人人有士君子
卷二十九 第 12b 页 WYG0058-0464b.png
 之行是也
 李氏曰君子所履小人所视君子履之而行小人视
 之而化君子小人两不相废而各致其思此三代之
 道所以久于天下而命之曰皇极也伯夷之清柳下
 惠之和终不能会于皇极者以其偏也君子小人有
 时而不相容以贤亲之道而望小人小人有所不欲
 以利乐之说加君子君子有所不受此其说所以中
 息所谓没世不忘者皇极之道久于天下也
卷二十九 第 13a 页 WYG0058-0464c.png
 上官氏曰人非中则无所会道非极则无所止中与
 极其名虽殊及其应用一也然谓之中矣有所谓中
 庸谓之极矣有所谓皇极此又不可不辨也昔子思
 之言曰天下国家可均爵禄可辞中庸不可能也夫
 中庸非不可能也盖进而取之则高者或失于过退
 而守之则卑者有不及
 高氏曰皇建其有极者君之中也敛时五福者君之
 福也君建极于上认而为己有敛福于一身掠而为
卷二十九 第 13b 页 WYG0058-0464d.png
 己私则遐迩之势贵贱之情寥绝而不相通焉其能
 与民共由之哉
 吕氏曰皇极之道固是不为尧存不为纣亡然非人
 君有以建其极不能敛时五福用敷锡厥庶民须看
 敛字与敷字惟时厥庶民于汝极锡汝保极人君万
 民之取中者使一人不得其中便是人君职分有亏
 欠处
凡厥庶民无有淫朋人无有比德惟皇作极凡厥庶民
卷二十九 第 14a 页 WYG0058-0465a.png
有猷有为有守汝则念之不协于极不罹于咎皇则受
之而康而色曰予攸好德汝则锡之福时人斯其惟皇
之极无虐煢独而畏高明人之有能有为使羞其行而
邦其昌
 无垢曰孔颖达云民有安中之善非中不与为交其
 意以谓民所以无淫朋人所以无比德者以失中之
 人众所共恶而不与为偶也此朋比为恶之风所以
 绝迹而灭影欤既朋无淫德无比是天下大为中道
卷二十九 第 14b 页 WYG0058-0465b.png
 矣有谋虑有材力有执守此天生之材也或未见道
 安能尽协于中故必有太过之举在皇极之君裁成
 区处之耳若其谋虑罔诞材力凶强执守乖僻此罹
 于咎者也不协于极不罹于咎之人见人主以大量
 受之以和颜际之发其善心知德之不可不好也乃
 曰我所好者德也此乃吾大量和颜感发其言也当
 急因此几示之以大中使因此而有所入则其谋虑
 其材力其执守皆转而入于中道矣常人之情见煢
卷二十九 第 15a 页 WYG0058-0465c.png
 独则虐之见高明则畏之中道岂与常人之情同哉
 皇极之道乃在使人各进其所能所为而无所畏忌
 耳则夫使有能者惮小人而不尽其能有为者畏多言
 而不敢有所为皆非皇极之世也夫有能者智思之
 巧者也有为者当事而敢行者也使进其所行则有
 能者得尽其巧有为者得尽其力国家其有不盛兴乎
 东坡曰有猷有谋虑者也有为有材力者也有守有
 执守者也庶民之中有一于此皆材之秀异者也皇
卷二十九 第 15b 页 WYG0058-0465d.png
 极之君岂可忽之哉此所以当念之者也如此等人
 使之在公卿间则有猷者可以与论议之列有为者
 可以当艰难之事有守者可以托子孙之图是宜皇
 极之君念念而不置也
 上官氏曰极者道之本本一立而末从之矣故上格
 于天则天佑之下格于人则人与之其成足以化天
 下之德其深足以通天下之志其几足以成天下之
 务以外则成物之知也以内则成己之仁也敛时五
卷二十九 第 16a 页 WYG0058-0466a.png
 福用敷锡厥庶民天佑之也惟时厥庶民于汝极锡
 汝保极人与之也凡厥庶民无有淫朋人无有比德
 言其成足以化天下之德也自凡厥庶民至惟皇之
 极言其深足以通天下之志也自无虐煢独以至既
 富方谷言其几足以成天下之务也汝弗能使有好
 于而家时人斯其辜成物之知也于其无好德汝虽
 锡之福其作汝用咎成己之仁也
 张氏曰民无有淫朋则其所向者皆义矣人无有比
卷二十九 第 16b 页 WYG0058-0466b.png
 德则其所为者忠信而周矣民无有淫朋人无有比
 德岂无自而然哉惟君为中以率之故也盖君仁莫
 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惟皇作极则君之所
 为者皆中也其中之所化至于无有淫朋无有比德
 固其宜也凡厥庶民有猷有为有守汝则念之者言
 民之猷为与守未必皆当人君之于此不可不念之
 也苟为不念则贤不肖是非有不辨矣
凡厥正人既富方谷汝弗能使有好于而家时人斯其
卷二十九 第 17a 页 WYG0058-0466c.png
辜于其无好德汝虽锡之福其作汝用咎
 无垢曰惟皇极为能知正人之心正人之心其志不
 特效一官能一职而已将使君为尧舜之君民如尧
 舜之民其心如此岂肯轻用之哉故君任之不诚付
 之不专则终身不肯见其善宁甘为下僚为庶民为
 耕夫为胥靡为钓叟而已矣皇极之君知其如此故
 三使聘之一旦以宰相之位授之虚心平意敛然下
 风一听其所为则正人方敢尽见其所善者君既无
卷二十九 第 17b 页 WYG0058-0466d.png
 受道之资又惟小人是与谏既不从言又不听其心
 术施为一无可好者正人将如之何不过以微罪而
 去尔此皇极之道也倘不以微罪去则非意之祸将
 使君有杀贤者之名使此名一出则正人皆去天下
 其如之何非皇极正人之心也盖好德即中也特未
 发见尔好德之心不形是质之不美无可言者倘示
 之以大中其能识之乎若收而用之使得天下国家
 之柄则将大肆其恶毒及生民其可不慎哉
卷二十九 第 18a 页 WYG0058-0467a.png
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
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
无侧王道正直会其有极归其有极
 无垢曰既不可偏陂作好作恶阿党反侧然则吾将
 何以为准乎无他焉会亦以中归亦以中矣出而与
 物交谓之会入而与己处谓之归古之正心诚意以
 至为天下国家无二道也在大学谓之格物在洪范
 所谓中也惟知格物之学者为足以得中得中则以
卷二十九 第 18b 页 WYG0058-0467b.png
 中为体以中而出以中而入千变万化一以中为准
 而已何偏陂以至反侧之足忧哉亦何不好德之人
 之足以乱吾治哉
 史氏曰非至公之心不足以行大中之道盖不中之
 害多自不公始也所见无偏然后其迹无党故荡荡
 而广大所为无党然后其迹无偏故平平而均一有
 偏有党则心已自不公矣是以偏之害流而为狭隘
 党之害流而为阿私如是而大中之道丧矣齐宣王
卷二十九 第 19a 页 WYG0058-0467c.png
 爱一牛而不知羊之无罪此所见有偏之故也因偏
 而成党必至狭隘安得而荡荡白圭治水而不知邻
 国之为壑此所为有党之故也因党而成偏必至于
 阿私安得而平平故曰非至公之心不足以行大中
 之道
 高氏曰天下有公好而无作好好非人之所为也天
 下有公恶而无作恶恶非人之所为也无作好则同
 乎仁若仁者能好人也无作恶则同乎仁若仁者能
卷二十九 第 19b 页 WYG0058-0467d.png
 恶人也是天下之公行古今之共者也 又曰偏言
 其不正陂言其不平端直之谓正高下之谓平惟平
 正则事得其宜
 张氏曰偏生于所见党生于所与见于左而无见于
 右见于前而无见于后此所以为偏也无偏则正矣
 同于己者好之异于己者恶之好之者在所亲恶之
 者在所去此所以为党也无党则公矣由其所见无
 偏故能所与无党先言无偏者以其所见为主故也
卷二十九 第 20a 页 WYG0058-0468a.png
 由其所与无党故能所见无偏先言无党者以其所
 与为主故也惟其所见无偏故四海之内一视而同
 仁此王道之所以荡荡荡荡者言乎其大也惟其所
 与无党则其至公以天下为心此王道之所以平平
 平平者言乎其治也偏而不已遂至于反无反则去
 其偏矣陂而不已遂至于侧无侧则绝其陂矣无反
 无侧王道之所以得其中也
 吕氏曰看此三个遵字便是下工夫处虽然说是无
卷二十九 第 20b 页 WYG0058-0468b.png
 偏无陂无有作好无有作恶又须是遵王义遵王道
 遵王路正孔子所谓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之意
 一般此与下六言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
 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皆不须分别说但只是
 反覆吟咏皇极尔会如会聚之会惟能有所会然后
 能有所归归如归宿之归
曰皇极之敷言是彝是训于帝其训凡厥庶民极之敷
言是训是行以近天子之光曰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
卷二十九 第 21a 页 WYG0058-0468c.png
下王
 无垢曰洪范之书非其人不授大禹一旦深得天意
 箕子一见深得禹意故其敷言也天子不必更求彝
 典以此为彝可也不必更求训言以此为训可也夫
 何故大禹所演箕子所陈即天之所训也箕子今为
 囚奴得此皇极为武王推而广之在武王不必更求
 训诲以此为训可也不必更求往行以此为行可也
 夫何故今日箕子以近天子之光矣其敢不尽所学
卷二十九 第 21b 页 WYG0058-0468d.png
 为武王告乎所以箕子力为武王陈此者其意以为
 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倘于此悟入则所及者
 大所济者广作民父母而以皇极与民为天下王而
 以皇极与天下使天下人人由于皇极之中则箕子
 不辜所传不负所学矣
 黄氏曰是彝是训于帝其训此天子所以取中于天
 也是训是行以近天子之光此民之所以取中于天
 子也中之必取于天本其有所矫也
卷二十九 第 22a 页 WYG0058-0469a.png
 张氏曰人君一动一静未尝不顺乎天故宪其聪明
 以为视听因其好恶以为喜怒典礼自于天秩天叙
 赏罚出于天命天讨又况有极之所在其可以不训
 于帝者乎君能训于天则民亦训于君矣君奉天者
 也故取正于天民奉君者也故取正于君盖君能以
 中道而布言故庶民效其所为亦以极之敷言是以
 为训是以为行其于天子之光则比而附之者也作
 民父母者亲之者也为天下王者尊之者也亲之者
卷二十九 第 22b 页 WYG0058-0469b.png
 仁也尊之者义也皇极之道仁义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