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精义-宋-黄伦卷十二

卷十二 第 1a 页 WYG0058-0264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尚书精义卷十二     宋 黄伦 撰
导弱水至于合黎馀波入于流沙
 无垢曰此又言导川之事也夫导山之首尾既已具
 于前则导水之首尾亦岂可阙哉盖禹不特为当世
 计盖欲使万世知山川首尾如此在山则不可绝其
 地脉在川则不可失其故道山川得其性则人禽草
 木亦各得其所止其意顾不远哉弱水在雍州界导
卷十二 第 1b 页 WYG0058-0264b.png
 山导川事皆自雍始何也合禹治水至雍州而功毕
 故因言所以导山川以次及于馀州也其谓之流沙
 者以其沙日夜流而不止也其亦异矣弱水失其性
 亦为害于雍州今导归故道则不复为害矣禹之功
 其大矣哉
 张曰禹之导水始于西终于东南以入海盖东南者
 地势之最卑而百川水潦之所归故也弱水在雍州
 其势极西顺而导之以至于合黎使其馀波西溢入
卷十二 第 2a 页 WYG0058-0264c.png
 于流沙流沙亦最西之地也
导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
 张氏曰黑水在雍梁二州之间三危在雍州之西导
 黑水自雍而南经三危之山遂自梁而入于南海
导河积石至于龙门
 无垢曰释水谓河出昆崙虚色白郭璞谓发原高处
 激凑故水色白潜流地中受渠众多浑浊故水色黄
 而汉书西域志乃云河有两源一出葱岭一出于阗
卷十二 第 2b 页 WYG0058-0264d.png
 是河源不知所从来也或以为出昆崙或以为出于
 阗葱岭至茫昧小说乃谓张骞乘槎穷河源至天上
 得牛女支机石以还太史占天以其夜有客星犯牛
 女以明河源出天上也禹贡导淮自桐柏导渭自鸟
 鼠道洛自熊耳是淮出桐柏渭出鸟鼠洛出熊耳故
 皆言自至于导河积石不以自字缀之以见河不自
 积石出也故安国谓施功发于积石积石在金城西
 南耳以此知虽禹亦不能穷河源所出以治之治水
卷十二 第 3a 页 WYG0058-0265a.png
 不得其源则其施功尤为倍费故凿龙门以行河北
 此因河之下流治之所以为费力也使河源果在中
 国余知禹将自其源而治之不为如此纷纷
 甘氏曰夫今古之患在河也禹所先治者也书曰导
 河自积石言来自西北也砥柱析城至于王屋言自
 此而河正东也禹之治河自大伾循山而北矣故曰
 覃怀底绩者言自今河已致功而北也至于衡漳今
 漳水是矣
卷十二 第 3b 页 WYG0058-0265b.png
南至于华阴东至于厎柱又东至于孟津
 无垢曰河自龙门南行至华山之阴又东行至于厎
 柱底柱山在西虢界河水分流包山而趋山在河中
 若一柱然又自底柱东趋以至于孟津在河内河阳
 县南尧都于冀往来者皆道孟津以出入冀都故众
 路辐凑于此以渡焉古今常以为津耳郦道元曰禹
 之治水山陵当道者毁之故破山以通河河水分流
 包山而过山见水中若柱故谓之底柱
卷十二 第 4a 页 WYG0058-0265c.png
东过洛汭至于大伾
 无垢曰言河所行之道也河自孟津东过洛汭迤逦
 至于大伾也洛汭入河处正在河南巩县东大伾之
 说不一论伾之义当从尔雅之说而河行之势又不
 可不细考也
北过降水至于大陆
 无垢曰河自大伾北过降水迤逦至于大陆也大陆
 又在降水之北故自大陆而观则降水在南矣
卷十二 第 4b 页 WYG0058-0265d.png
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
 无垢曰河自大陆以北遂分为九河又逆九河之流
 为一大河使河流入于渤海余观禹治河以不得其
 源故极为费力凿龙门以开水路又分九河以杀水
 怒又为逆河以引归于渤海虽曰行其所无事然其
 探水之本性亦已劳矣使河源在中国余知禹治河
 当与导渭导洛导淮等耳后世河流为患最大者禹
 既不得其源而禹之故迹亦复堙塞则其决坏夫复
卷十二 第 5a 页 WYG0058-0266a.png
 何疑
 王介甫曰逆河者逆设之河非并时分流也
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
 无垢曰黑水弱水沇水皆言导而不言自不言山导
 淮自桐柏导渭自鸟鼠导洛自熊耳皆言自而导河
 积石独不言自嶓冢导漾岷山导江则又有异焉者
 列山于上与淮渭洛河大为不同地理志便以武都
 为汉水岂以沔水乃汉水之上流其流不远而更名
卷十二 第 5b 页 WYG0058-0266b.png
 为汉故不复别沔汉之名乎此汉水东流为沧浪之
 水也汉水梁州界沧浪荆州界也漾水有四名始出
 山谓之漾东南流谓之沔东行谓之汉又东行谓之
 沧浪一水而四名其亦异矣沇一水而三名皆以味
 别之也
过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东汇泽为彭蠡东为北江
入于海
 无垢曰三澨水名也此汉水为沧浪又滚滚而过三
卷十二 第 6a 页 WYG0058-0266c.png
 澨至于大别也大别汉上山也漾虽为沔为汉为沧
 浪至于汉之名独远首自武都迤逦流至荆楚而汉
 名独传漾水既东南流为沔至汉中东行为汉又东
 行为沧浪又过三澨至于大别乃南入于大江汉水
 既入江其性又东行至扬州界为彭蠡矣汇回也其
 性本东为山所激而南故又东回而行至彭蠡之地
 以遂其本性其地洼下故钟而为泽也彭蠡能止其
 性乎曰不能也汉水之性欲东耳非至于海不止也
卷十二 第 6b 页 WYG0058-0266d.png
 特以其地洼下其势且当钟聚耳非汉水欲钟聚也
 汉水之性虽汇为彭蠡岂尝一念忘海哉故又自彭
 蠡而东为北江入于海也北江之义如何曰岷山之
 江亦汇为彭蠡与汉水合而入于海故其东也则谓
 之中江
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澧
 无垢曰江水源出岷山禹自其源而导之然江水本
 东南流耳而至荆州忽分一派别为东行此江水之
卷十二 第 7a 页 WYG0058-0267a.png
 性也岂人力所能为哉漾水南入于江非本性也为
 大别山所击耳至于江水忽分为沱乃其性欲然非
 若漾有所击也水性如此其可逆乎此言江水枝流
 别为沱而正水乃至于澧也澧亦在荆州
过九江至于东陵东迤北会于汇
 无垢曰江水至东陵东陵不足以受之遂溢而散流
 彭蠡卑下故诸散流者遂北会于彭蠡也
东为中江入于海
卷十二 第 7b 页 WYG0058-0267b.png
 无垢曰江水自彭蠡东趋自为中江以入于海也夫
 漾自彭蠡出为北江豫章自彭蠡出为南江故蜀江
 自彭蠡出为中江也班固曰南江从会稽吴县入海
 中江从丹阳芜湖县西东至会稽阳羡东入海北江
 从会稽毗陵县北东入海会稽丹阳原有此三江然
 皆是东南支流小水自相派别而入海者禹贡所谓
 中江北江自彭蠡出者也徒见禹贡有三江中北江
 之名而不悟一江三分合而异味也
卷十二 第 8a 页 WYG0058-0267c.png
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
 无垢曰导沇水归海之路也沇济一也发源为沇既
 流为济如漾水东流为汉江水东别为沱漾水既为
 汉则漾水之名熄矣故为汉之后不复名为漾沇水
 既为济则沇之名熄矣故为济之后不复名为沇至
 江水东别为沱乃其支流耳江水之名自若也
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
于海
卷十二 第 8b 页 WYG0058-0267d.png
 无垢曰济水自荥泽东出于陶丘之北又东至于菏
 泽又东北会于汶是汶水自西南来济水自东北往
 以汶言则会于济故前曰浮于汶达于济以济言则
 会于汶故今言又东北会于汶也济水既与汶会遂
 自北趋东以入于海也
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
 无垢曰在尧时虽胎簪亦谓之桐柏耳岂若后世于
 桐柏中别指其名为胎簪乎决不肯以胎簪为桐柏
卷十二 第 9a 页 WYG0058-0268a.png
 以惑乱后世也沂水出泰山盖县南至下邳入泗泗
 水出济阴乘氏县至临淮睢陵县入淮是沂水先入
 泗泗水乃入淮今曰东会于泗沂者沂入泗泗挟沂
 水而来而淮乃自桐柏而往三水合会而东共入于
 海也在九水中无若淮之所历未久而遽入于海也
 然而与四渎并列者以其发源甚微而滔滔东注横
 厉于徐扬之间其势不减江河与济也
导渭自鸟鼠同穴东会于沣又东会于泾又东过漆沮
卷十二 第 9b 页 WYG0058-0268b.png
入于河
 无垢曰鸟鼠同穴天下无此理也而渭水所出乃有
 此异焉是天下之事不可以耳目所止而决其有无
 也造化之理何所不有雀化为鸽鸠化为鹰此岂可
 臆决哉鸟鼠同穴此渭水凝结成象也惟智者默而
 识之盖渭水自西南趋东而沣水自扶风来会泾水
 又自安定来会是渭水先会于沣又会于泾也必以
 渭为主者以渭水兼受二水以趋河也漆沮二水其
卷十二 第 10a 页 WYG0058-0268c.png
 原自西来入渭既而先渭水而流行至洛渭水反在
 其后渭水性本与漆沮合漆沮既在前故渭水过之
 同入洛以趋河也
 王氏曰导渭自此山向东乃会于沣水又向东会于
 泾水又向东过漆沮二水乃入于河
 陈氏曰沣文王所都也漆沮武王所都也即所谓镐
 京也漆沮之名有二公刘诗言民之初生自土沮漆
 公刘都豳此漆沮之在扶风者也瞻彼洛矣维水泱
卷十二 第 10b 页 WYG0058-0268d.png
 泱释者以为漆沮之水入洛此漆沮之在镐京者也
 今长安南三十里镐京之洛又与东都伊洛之洛不
 同
导洛自熊耳东北会于涧瀍又东会于伊又东北入于

 无垢曰导弱水以至导洛凡九水涧水出弘农新安
 县东南入洛瀍水出河南谷城县潜亭北东南入洛洛水
 东南向东北流入于河而涧瀍皆在东北二水适与
卷十二 第 11a 页 WYG0058-0269a.png
 洛会故皆随洛水以入于河也且涧瀍入洛其意
 非谓逆流以入洛也谓洛水自东北流故二水入
 洛以趋河耳今曰东会于伊是伊水在涧瀍之下
 洛水既流与涧瀍会乃与涧瀍流东而又与伊水
 会也四水既合为一乃又东北流而入于河也四
 水之性以入河为主向也皆失其故道故豫州有
 水患今禹既导洛而四水已复其性豫州之水患
 除矣
卷十二 第 11b 页 WYG0058-0269b.png
 王氏曰洛水出于熊耳山导此水自熊耳山向东又
 北乃会于涧瀍二水又东会于伊水又东而复北乃
 入于河
九州攸同四隩既宅九山刋旅九川涤源九泽既陂四
海会同六府孔修庶土交正厎慎财赋咸则三壤成赋
中邦
 无垢曰九州攸同者言水复故道九州同无垫溺
 之患也四隩既宅者室隅为隩谓其僻远也言水
卷十二 第 12a 页 WYG0058-0269c.png
 患既除四方僻远之处亦各安其所居也禹之功
 大矣取九州四海之民于陷溺之中使皆享其有
 生之乐九州之山本自旅祭九州之川本自不壅
 九州之泽本自不溢向也洪水滔天致失其故道
 禹行其所无事而治之使九州之山无大无小皆
 已表道而复其旅祭矣九州之川无大无小皆已
 涤源而复其不壅矣九州之泽无大无小皆已堤
 障而复其不溢矣昔之水失故道一皆颠倒败坏
卷十二 第 12b 页 WYG0058-0269d.png
 何敢云会同孔修乎今水患既去非特九州之民
 往来无阻而蛮夷戎狄皆复会同于京师矣非特
 水得其性而火金木土谷亦各得其性而为天下
 用矣曰厎慎者以言不敢忽也盖一或不慎则多
 寡不当有无不实而贻斯民万世无穷之祸夫不
 以土地相比较何从知肥瘠高下之宜民此言厎
 慎财赋所以必先以庶土交正也既以厎慎庶土
 比较财赋然后立上中下三等以别九州之壤而定
卷十二 第 13a 页 WYG0058-0270a.png
 赋高下则又准三壤以分轻重而立赋法焉四夷财
 赋不及听其贡篚而已故言成赋且曰中邦也
 王氏曰水火金木土谷惟修财赋乃所以敷于下而
 用于上者前此则未知其高下多矣今方得其数故
 谨其出入也其言中邦者盖对夷狄而言谓禹之治
 水有及于四夷者而不取其赋故言中邦之赋而已
 若昆崙析支之类乃在荒服之外是岂取其赋哉
 张氏曰淫溢之患去而昏垫之灾弥四方万里得以
卷十二 第 13b 页 WYG0058-0270b.png
 通会于京师而会同之礼可以讲矣呜呼禹之功如
 此其利溥矣自九山刋旅析而名之则山之名见于
 经者三十有五自九川涤源析而名之则水之名见
 于经者四十有五自九泽既陂析而名之则泽之名
 见于经者九贡篚名其物田赋差其等内而中国外
 而戎夷舟车所至雨露所濡而禹迹无所不及宜乎
 称美之以为万世所赖
锡土姓祗台德先不距朕行
卷十二 第 14a 页 WYG0058-0270c.png
 无垢曰夫禹惩创丹朱以傲而殄厥世故过门而不
 入启呱呱而弗子祗勤我德以先之遂弼成五服至
 于五千而州十有二师外薄四海之长各迪有功皆
 不违我之所行焉以是知禹所以成此大功者非求
 之他也祗我勤德以先之而已天下事岂不自我而
 出哉文王雍雍在宫肃肃在庙而江汉之人无思犯
 礼伐条妇人勉夫以正夫其无犯礼勉以正处乃雍
 雍肃肃之效也信乎箫韶奏而凤凰仪干羽舞而有
卷十二 第 14b 页 WYG0058-0270d.png
 苗格高宗思而傅说肖成王悔而天反风皆祗台德
 先之机也
 王氏曰古者姓如封爵故人多无姓今以水患既去
 故有功德者则与之姓
 上官氏曰不得于家不可以为教而姓立家之本也
 不得于民不可以为政而土聚民之势也故锡之以
 土使之有国锡之以姓使之有家有国以君之有家
 以宗之然后可以责其祗德而不违行法而不距也
卷十二 第 15a 页 WYG0058-0271a.png
 聂氏曰锡土者使之立国也锡姓者使之立宗也因
 姓可以别氏因氏可以别族昭穆以辨尊卑以序嗣
 以子而统之有宗奕以孙而傅之罔极以严宗庙以
 重社稷锡土者利也锡姓者名也先王轻与人以利
 而重与人以名故锡土而不锡姓者有之未有锡姓
 而不锡土者也
五百里甸服百里赋纳总二百里纳铚三百里纳秸服
四百里粟五百里米
卷十二 第 15b 页 WYG0058-0271b.png
 无垢曰王畿规方五百里皆谓之甸服甸者以言五
 百里内以田事供役也总者何物也安国曰禾藁曰
 总禾则谷穗藁则禾秸也既纳禾又纳藁以其近地
 易输将故责之备也圣人体尽人情以天下为身其
 血脉相贯使人乐于从役而无愁劳叹苦之声铚穫
 禾铁也禾穗用铚以铚表禾穗也百里之内纳总以
 其近也二百里差远也故止纳禾穗而不纳秸也王
 畿三百里内弥远故止纳藁秸而已不纳带藁之穗
卷十二 第 16a 页 WYG0058-0271c.png
 也盖秸轻而穗重二百里纳带藁之穗三百里止纳
 藁秸以其远而弥轻也其间纳数之多寡则亦有曲
 折焉大抵弥远者弥寡此圣贤仁心随在而见矣藁
 秸虽轻而舟车负载不若粟米之数少也其赋藁秸
 也数多而赋粟米也数少弥远弥轻之说见矣粟粗
 而米精是米又不若粟数之多也
 张氏曰甸者井牧其地什伍其民之谓也
 王氏曰王者使人耕甸而服事于王故名甸服服者
卷十二 第 16b 页 WYG0058-0271d.png
 大略若今所谓路如京畿路京西路之类
 傅楫曰惟其金石羽毛可以饰器皿丝枲絺纻可以
 具衣服菁茅可以荐鬼神土木可以备采章王国之
 所无四方之所有然后诸侯贡之以充于王府也推
 此以观则赋税之专属于天子者止于甸服之内甸
 服之外则尽归于诸侯之君而天子无与焉此所以
 不言也
 东莱曰甸服王畿王畿而以甸名者井牧丘甸大率
卷十二 第 17a 页 WYG0058-0272a.png
 相似夏时常以甸为准奕奕梁山惟禹甸之少康中
 兴一成之田可以见甸制推而上之则为同为畿推
 而下之则为丘为井
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男邦三百里诸侯
 王氏曰侯服之内百里乃王者食采诸侯所封之地
 不得有其地唯采其所产之物故谓之采此外百里
 为二百里谓之男邦谓得有其地而封以为男此男
 邦之外统三百里以封诸侯以其国大而势强故封
卷十二 第 17b 页 WYG0058-0272b.png
 于外以为捍禦
 张氏曰内足以捍难外足以庇人者侯也诸侯有君
 道焉故以庇民为事有臣道焉故以捍难为职此建
 诸侯之国也建男邦于近则内不外偪建侯国于远
 则外不内陵
五百里绥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
 韦氏曰以文教武卫为安王之宾因以名服
 陈氏曰揆文教者四方于宣也奋武卫者四国于蕃
卷十二 第 18a 页 WYG0058-0272c.png
 也天子内服亦未尝无武但德柔中国刑威四夷于
 远者尤宜尚武尔
 张氏曰绥安也以其用中国之政务以安民为事故
 也文教言揆者以绥服于京师为甚远其于文教则
 揆之而已不必一一以遵上之法也武卫言奋者以
 其邻于戎狄故使之奋武以卫中国也
 胡氏曰绥服者五服之中也内而之中国则为远外
 而逼蛮夷则为近内三百里揆文教外二百里奋武
卷十二 第 18b 页 WYG0058-0272d.png
 卫也惟其内以揆文教外以奋武卫所以有安之道
 盖不能揆文教则不足以接内治不能奋武卫则不
 足以禦外侮虽欲安之不可得也
 东莱曰绥服者去王畿渐远不可不常存绥抚之心
 圣人非私于彼加意于远算计见效与近者均也
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
 无垢曰要者以言在九州之外非如九州可用详治
 也要服三百里之内已有夷狄之风当存要约而已
卷十二 第 19a 页 WYG0058-0273a.png
 盖夷狄与中国之性居处嗜好率皆不同倘以中国
 望之非特夷狄不安其生而圣贤之心亦无时少宁
 矣其馀二百里则谓之蔡蔡谓人之有罪不忍杀之
 者放之于此矣放之于此者困苦之也道里既远来
 有跋涉之劳风俗又乖动有性命之害所谓苦其心
 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
 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者也
 张氏曰政弗致详刑弗致严使无乖离散徙以为吾
卷十二 第 19b 页 WYG0058-0273b.png
 中国之害者要也
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蛮二百里流
 无垢曰自要服之外又规方五百里谓之荒服荒者
 以言居要服之外荒忽无常不可要约待之也等之
 禽兽而已来则际之以礼去则任而弗责朝则在明堂
 之外宴则有折体之简其待之如此者以其荒忽无
 常则亦以若有若无之礼待之故视其来如有及其
 去如无欲不逊则为吾礼所防欲生怨则为吾乐所
卷十二 第 20a 页 WYG0058-0273c.png
 感
 张氏曰荒则不治也以其去王畿为最远又不可以
 要而治之也故其服谓之荒虽然亦服中国之正朔
 此所以列于五服之内也蛮者慢也蛮之外二百里
 曰流者流罪人于此也舜之去四凶于驩兜言放以
 驩兜之罪轻则放之者也于共工言流以共工之罪
 重则流之者也蔡在要服流则荒服则流之有甚于
 蔡可知矣
卷十二 第 20b 页 WYG0058-0273d.png
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禹锡玄
圭告厥成功(按此条经解永/乐大典原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