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川易说-清-王心敬卷二

卷二 第 1a 页 WYG0051-0435a.png
钦定四库全书
 丰川易说卷二
             鄠县王心敬撰
  上经
屯䷂(震下/坎上)
 坤而受之以屯何也序卦传曰有天地然后万物生
 焉盈天地之间者惟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物
 之始生也
卷二 第 1b 页 WYG0051-0435b.png
屯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屯张/伦反)
 文王之彖屯云云何也震以一阳动于坎下不以坎
 险而止故占有元亨利贞象初阳在下坎险在上有
 难进象故占为勿用攸往乾阳初交是生长男而在
 群阴之下主器者莫若长子有建侯象故占为利建
 侯也然曰元亨利贞则赞屯殊深曰勿用攸往则戒
 屯殊深曰利建侯则鼓屯之意亦深矣盖草昧艰难
 人情易成易败之秋亦人情难进难退之候故圣人
卷二 第 2a 页 WYG0051-0436a.png
 于屯谆谆教诱也
彖曰屯刚柔始交而难生动乎险中大亨贞雷雨之动
满盈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宁(难去/声)
 孔子之传屯彖云云何也曰乾一索于坤而得震即
 上遇坎险是动乎坎险之中有大通安贞之道也下
 震雷上坎云二气震动蓊郁杂乱晦冥百物于此勾
 萌其在人事即天造草率冥昧之时利于建侯以经
 营缔造而不遑宁处也
卷二 第 2b 页 WYG0051-0436b.png
 动乎险中大亨贞可知在险而不能动心忍性增益
 不能咎不能免宜建侯而不宁可知济屯而不能忧
 勤惕厉屯不能济
象曰云雷屯君子以经纶
 孔子之传屯大象云云何也曰言君子观云雷屯之
 象用以经纶天下之事而济屯也盖天地以云雷作
 而生万物英主以经纶运而开太平亦犹行天之道
 尔
卷二 第 3a 页 WYG0051-0436c.png
 经纶于屯时以济屯必有雷动云合使天下鼓舞奋
 励之意乃可故君子之经纶即取象于云雷然则单
 寒而欲自树于人伦初机而欲自底于清宁无贵龌
 龊委细因循怠惰从可知也
初九磐桓利居贞利建侯(磐步/干反)
 周公之象屯初九云云何也曰初阳居屯之下有磐
 桓安固象故占取利居贞震长男侯象动乎坎中利
 建侯以济屯象盖欲济屯而不居贞则将失义欲济
卷二 第 3b 页 WYG0051-0436d.png
 屯而无其人屯终莫济耳
象曰虽磐桓志行正也以贵下贱大得民也(下遐/嫁反)
 孔子之传屯初九云云何也谓其虽磐桓而其志在
 欲行其正非怀安也阳贵阴贱初九以阳下阴如以
 刚明之才不辞以身为小民经营教养不惜以贵屈
 下贤哲自然大得乎民心其于建侯宁不利乎孟子
 谓得天下在好民之好聚民之欲即此意也
六二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贞不字十年
卷二 第 4a 页 WYG0051-0437a.png
乃字(邅张连反乘绳/澄反又音绳)
 周公之象屯六二云云何也曰以六居二乘下之动
 而当屯时有屯如邅如乘马班如象二与五为正应
 而下逼于初不能即应然正应不与寇同时久终须
 应之故又有匪寇婚媾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象也
 然亦可见守正者终无不合之事德不孤必有邻亦
 可自信矣
 乘马但言乘动济屯之义非谓六二下与初连以乘
卷二 第 4b 页 WYG0051-0437b.png
 初之刚为乘马盖象传以六二之难为乘刚是乃统
 释爻辞非是专释乘马二字之义若以二之乘马为
 乘初刚四乘三之乘马难通矣
象曰六二之难乘刚也十年乃字反常也
 孔子之传屯六二云云何也曰言六二欲上行应五
 而难进者以其下乘初九之刚也故虽与五刚柔相
 应且反常至十年之久耳
六三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几音/机舍)
卷二 第 5a 页 WYG0051-0437c.png
(音/舍)
 周公之象屯六三云云何也言六三本非刚明之才
 兼上无贤明之应而居刚志躁亦欲动而济屯徒自
 入于险难耳有即鹿无虞入林之象见几之君子当
 此可以舍矣不然凭刚而往吝穷不免故占又有君
 子几不如舍之象也
象曰即鹿无虞以从禽也君子舍之往吝穷也
 孔子之传屯六三云云何也言三本无济屯之才又
卷二 第 5b 页 WYG0051-0437d.png
 无济屯之应而乘时妄动是从禽之欲耳不知济屯
 非从禽比往则必穷见几之君子自必舍之往则未
 有不吝穷也呜呼亚父之事亦可鉴矣
 周公孔子系爻系传皆于无才无援而妄动之戒甚
 明甚警
六四乘马班如求婚媾往吉无不利
 周公之象屯六四云云何也曰六四以阴居柔而当
 屯乘震亦有乘马班如象与初利见之主为正应又
卷二 第 6a 页 WYG0051-0438a.png
 有求婚媾象故占为往吉无不利也
象曰求而往明也
 孔子之传屯六四云云何也曰此正明四之当屯而
 知择利见之初乃其明于择主也呜呼马伏波其人
 乎而周公孔子之示济屯者以择主为要其义亦明
 矣
九五屯其膏小贞吉大贞凶
 周公之象屯九五云云何也曰五虽阳刚当位而在
卷二 第 6b 页 WYG0051-0438b.png
 坎中下应又懦小贞则吉大贞则凶之象也坎为水
 膏泽象
象曰屯其膏施未光也
 孔子之传屯九五云云何也曰五在险中施未能普
 岂能光乎然亦九五自居坎中囿于施耳其占则施
 之未得光为昭烈未知光为项羽而施光则武王之
 大赉四海善人是富系曰忧悔吝者存乎介善用易
 者亦于此中变迁之机图之而已
卷二 第 7a 页 WYG0051-0438c.png
上六乘马班如泣血涟如
 周公之象屯上六云云何也曰上六居屯乘震亦有
 乘马班如象而以阴柔居屯之终下无正应是处屯
 之极地无才无助终于屯而无可如何者悲伤涕洟
 有泣血涟如象也呜呼项羽乌江之叹泣亦其事耳
象曰泣血涟如何可长也
 孔子之传屯上六云云何也曰言屯极而至于如此
 岂能长乎然何可长固以释泣血之义其实上六穷
卷二 第 7b 页 WYG0051-0438d.png
 于屯地更无所之亦有不长之象也大抵易道变化
 不特周公有时就义取象即孔子传象亦时于爻象
 中自取一义也
蒙䷃(坎下/艮上)
 屯而受之以蒙何也序卦传曰屯者物之始生也物
 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
利贞(告音谷/渎音独)
卷二 第 8a 页 WYG0051-0439a.png
 文王之彖蒙云云何也曰蒙坎险在下遇艮止在上
 险而止有蒙象也九二居中发蒙刚中而应正有亨
 道也九二为养蒙之主而六五以柔中应之有童蒙
 求我匪我求童蒙之象也发蒙之道取其人之以诚
 心求我不取其人之以机变相尝故又有初筮告再
 三渎渎则不告而利于贞之象占也
彖曰蒙山下有险险而止蒙蒙亨以亨行时中也匪我
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初筮告以刚中也再三渎渎
卷二 第 8b 页 WYG0051-0439b.png
则不告渎蒙也蒙以养正圣功也
 孔子之传蒙彖云云何也言山下有险险而止所以
 为蒙象也九二发蒙之主而居中处刚以亨行时中
 也六五正应乃童蒙之志应乎我匪我求童蒙也志
 应而后发正二刚中之所以善于养蒙正也渎则不
 告正谓其志不应发之徒渎蒙耳所以然者童蒙志
 应乎我而后告教之乃为培养其天真使成圣胎之
 正道不然则彼以机变尝我我以机变凿之适以渎
卷二 第 9a 页 WYG0051-0439c.png
 蒙而坏其天真耳故蒙以养正为圣功也
 大人不失赤子之心此善于自养其蒙者教人而望
 以立诚之道此善于养童蒙之蒙者呜呼蒙以养正
 为圣功自养者可以知所养教人者亦可以知养人
 之道矣
 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圣人而蒙矣然其工夫则自无
 畔援歆羡来圣功只是善养其蒙
 九二刚中上应六五柔中之志则在五为诚求之切
卷二 第 9b 页 WYG0051-0439d.png
 在二乃无失人失言之愆此当几之教也不然蒙渎
 我而我渎蒙师弟兼失矣故为师亦何可易言
 蒙以养得正而正却以养其蒙得故教弟子者全要
 保护其一点知能之良
 论语弟子一章养正之圣功尽统于是朱子之小学
 其即弟子章学文之注脚乎盖圣贤之成法事理之
 当然皆于此乎备也教子弟者须于此着眼若视此
 为迂阔即误却童蒙而养失其正矣
卷二 第 10a 页 WYG0051-0440a.png
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孔子之传蒙大象云云何也曰上山下坎为山下出
 泉蒙迷之象君子体之以养蒙惟是果行而见善即
 迁过勿惮改则业可进育德而宽居仁行居安资深
 则德可修庶几乎养蒙之圣功如山下出泉耳又艮
 以一阳止乎二阴之上有果行象坎以一阳蓄于二
 阴之中有育德象
 象传坎为沟渎未有泉象而蒙象取于山下出泉六
卷二 第 10b 页 WYG0051-0440b.png
 十四卦中象固有非象传所能尽者然亦可见象原
 不执于一也
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说吐活反桎音/质梏古毒反)
 周公之象蒙初六云云何也曰初六以阴居下全无
 知识之蒙发之之道自宜利用严威以禁其放佚故
 有利用刑人之象盖以如此之蒙而不加严威则蒙
 不知惧教亦不入故又有用说桎梏以往之吝
象曰利用刑人以正法也
卷二 第 11a 页 WYG0051-0440c.png
 孔子之传蒙初六云云何也曰此言发蒙之道初间
 自是宜正法以禁其邪枉也孔子之治鲁子产之治
 郑诸葛忠武之治蜀其义即取诸此
九二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
 周公之象蒙九二云云何也曰九二居坎中为养蒙
 之主而六五以柔中应之有包蒙象六五应而九二
 养有纳妇象六五居上孚下而九二居下承上有子
 克家象区区一爻既象蒙师又取此三种法象引伸
卷二 第 11b 页 WYG0051-0440d.png
 触类固可穷哉呜呼读易者知易取象之义即可明
 反身自占之道矣不必乾尽宜君坤尽合臣也
象曰子克家刚柔接也
 孔子之传蒙九二独释子克家何也曰包蒙纳妇于
 九二取象为易明而子克家又取于二之以刚接五
 柔殊不易明故耳然则执象论易岂复有易
六三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取七/具反)
 周公之象六三云云何也曰六三阴柔处险之极是
卷二 第 12a 页 WYG0051-0441a.png
 不贞之蒙女子也本与上为正应而近系于九二是
 见纳妇克家之金夫而不有其躬之象取女取此何
 利之有故有无攸利之占也然占亦象耳故易者象
 也读易知得象为象而即占亦象易斯可通尔
象曰勿用取女行不顺也
 孔子之传蒙六三云云何也曰此言勿用取女者为
 其行不顺理耳然则舍其君而君人之君皆见金夫
 不有躬之女非其臣而辄纳为臣皆取见金夫不有
卷二 第 12b 页 WYG0051-0441b.png
 躬之女也何利之有
六四困蒙吝
 周公之象蒙六四云云何也曰居艮之下阴柔居阴
 又无正应蒙之困而不知自发者也吝其能免乎故
 象以困蒙而占以吝也
象曰困蒙之吝独远实也(远于万反/实去声)
 孔子之传蒙九四云云何也曰蒙之所以困者以其
 无阳应又与九二隔处蒙而无师无友独远乎实困
卷二 第 13a 页 WYG0051-0441c.png
 何由发吝何由免乎然则处蒙地当蒙时者宜求明
 师良友端可知已
六五童蒙吉
 周公之象蒙六五云云何也曰六五以柔中止于艮
 阳之下蒙之童者也而下有九二刚中正应为之师
 则是五以诚求二以诚教所谓养正之圣功其在斯
 乎蒙之最吉者也故象取童蒙而占则吉
象曰童蒙之吉顺以巽也
卷二 第 13b 页 WYG0051-0441d.png
 孔子之传蒙六五云云何也曰言童蒙之所以吉者
 自已顺巽以受教则九二自开诚以养正也几受训
 于人之道于此可悟
上九击蒙不利为寇利禦寇
 周公之象蒙上九云云何也曰上九以刚居艮上艮
 有手象有击象过刚不利犯人而利于禦寇故占为
 不利为寇而利禦寇象
象曰利用禦寇上下顺也
卷二 第 14a 页 WYG0051-0442a.png
 孔子之传蒙上九云云何也曰程子之言上下顺为
 上不过暴下得击去其蒙上下皆顺自为得之然亦
 上九以一阳止于五爻之上五爻皆顺服其下是亦
 有上下顺象也然则击蒙而不顺上下之心是真为
 寇耳其亦不占而已
需䷄(乾下/坎上)
 蒙而受之以需何也序卦传曰蒙者蒙也物之稚也
 物稚不可不养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饮食之道也
卷二 第 14b 页 WYG0051-0442b.png
需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
 文王之彖需云云何也曰乾健在下欲进而坎险阻
 前有需待之义自有需待之象也九五为需主而坎
 中实有水光通天之义且居中得正故有有孚光亨
 贞吉之象以此涉险则有利涉之义兼以乾健而需
 坎亦为涉水之象故占又取象于利涉大川也
彖曰需须也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需
有孚光亨贞吉位乎天位以正中也利涉大川往有功
卷二 第 15a 页 WYG0051-0442c.png

 孔子之傅需彖云云何也言所以待须之义以坎险
 在乾刚之前也险在前而乘刚直进灭顶之凶即在
 是矣能无困穷乎故乾而能须则自不至陷而其义
 不困穷耳有孚光亨贞吉者九五为需主是位乎天
 位者也中实则为有孚坎水内明则为光以此需方
 进之乾宁不亨通得正而吉乎而三阳以见险而须
 以此涉川自然往必有功耳
卷二 第 15b 页 WYG0051-0442d.png
象曰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上上声/乐音洛)
 孔子之傅需大象云云何也曰坎上乾下有云在天
 上需雨之象君子之所需而养者饮食宴乐如云上
 于天之需雨也君子生平之志不在温饱三乐戒损
 于宴乐孔子何以取象饮食宴乐乎易道人情之至
 即天理之至也屯经纶草昧蒙果行育德劳亦甚矣
 至此恬养不亦须于饮食宴乐以自颐其天和耶故
 饮食之在需非尺寸之肤宴乐之在需非荒淫之愆
卷二 第 16a 页 WYG0051-0443a.png
 也时当需也
 需为等待之义而象又取乎需于饮食宴乐义苟可
 象圣人固不执一废百也易可与权岂不信然欲速
 则不达功固有以需而成者必世而后仁治有虽欲
 不需而不得者君子之左右逢源必须于深造自得
 愚柔之必明必强必须于已百已千类推之而天运
 之必须历夏秋而后冬月之必先弦而后满水之必
 由江河至海人之必经少壮而后老草木鸟兽之必
卷二 第 16b 页 WYG0051-0443b.png
 由勾萌胎卵渐至于畅茂飞走皆需义也需之义亦
 广矣但以有孚光亨为得正而吉耳故善需者不以
 怠缓废弛贼义而以刚中渐进需时也君子之饮食
 宴乐义亦如此
 坎中满有醉饱象
初九需于郊利用恒无咎
 周公之象需初九云云何也曰需以乾刚阻坎水故
 三乾爻以需于水外为义初九则去坎尚远有需郊
卷二 第 17a 页 WYG0051-0443c.png
 象阳刚好进利在用恒能恒则不至致咎故占为利
 用恒无咎
象曰需于郊不犯难行也利用恒无咎未失常也(难去/声)
 孔子之传需初九爻义云云何也言需郊者乃不犯
 难而行也利用恒无咎者言乾行有常固不避险不
 进亦不改常犯难也呜呼需亦不犯难行耳岂濡滞
 因循之谓哉
九二需于沙小有言终吉
卷二 第 17b 页 WYG0051-0443d.png
 周公之象需九二云云何也曰二去坎渐近有需沙
 之象渐近险则必有言然二以刚居柔有进退适中
 必孚于五之义故又有终吉之象也
象曰需于沙衍在中也虽小有言以吉终也
 孔子之传需九二云云何也曰言九二居中处柔宽
 裕不迫尽需之道者也以此而需咎败何从虽小有
 言必以吉终也然则过刚非需之道亦明矣
九三需于泥致寇至
卷二 第 18a 页 WYG0051-0444a.png
 周公之象需九三云云何也曰三与坎接有需泥象
 坎为盗而三进而临坎有致寇至象也
象曰需于泥灾在外也自我致寇敬慎不败也
 孔子之传需九三云云何也言三已近坎灾即在外
 也自我致寇又将谁咎然亦岂无道以免败乎敬慎
 庶可耳自我致寇以上释需泥致寇之义敬慎不败
 则孔子当机示教微旨呜呼圣人教人趋吉避凶之
 道亦明矣
卷二 第 18b 页 WYG0051-0444b.png
 天下何寇不自我而致何败不可以敬慎免引伸触
 类是在读易者
六四需于血出自穴
 周公之象需六四云云何也曰四居坎下阴位有需
 血象又坎为险体二阴皆有穴象然四入上坎则已
 出乾而上近九五又有出自穴象也
象曰需于血顺以听也
 孔子之传需六四云云何也曰言四虽需血而阴以
卷二 第 19a 页 WYG0051-0444c.png
 柔近五不与时竞是顺以听时者也亦自能出穴而
 不至致凶矣然则处险而徒以刚犯难徒自陷于败
 耳
 四阴柔需血而终出自穴者阴柔则敬慎敬慎则不
 敢犯难而静以需时正合敬慎不败之义故终出穴
 不败耳呜呼其即师卦左次无咎之旨乎
九五需于酒食贞吉
 周公之象需九五云云何也曰五居中为需主尽需
卷二 第 19b 页 WYG0051-0444d.png
 之道者也正大象饮食宴乐之君子坎中为醉饱故
 象酒食居中得正故占为贞吉也
象曰酒食贞吉以中正也
 孔子之传需九五云云何也曰言五以刚中而正居
 天位乃中正而尽其道者也故得正而吉耳然则不
 尽其道而徒以饮食晏乐废日旷业者殆饮食之人
 耳其不贞甚矣吉于何有
上六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
卷二 第 20a 页 WYG0051-0445a.png
 周公之象需上六云云何也曰以六之阴柔居上为
 坎险之终有入穴象而九三上与之应有不速之客
 三人来象上六虽险极然以柔处柔亦有敬顺之义
 夫以敬顺待客客虽刚暴岂至凌犯乎则又有敬之
 终吉象也可以以柔恭待强暴乃天地间消免凌犯
 之道
象曰不速之客来敬之终吉虽不当位未大失也
 孔子之传需上六云云何也曰言客虽凭刚而至而
卷二 第 20b 页 WYG0051-0445b.png
 主人柔恭以待则必得终吉此天理人情之必至耳
 故上之敬客虽若自处怯弱未为大光而要之自保
 终吉亦未大失也终吉以上终爻义虽不当位二句
 孔子足象意恐人以敬人为愧不肯屈下故明其旨
 曰敬客虽未大光然亦无有大失不失即得吉矣何
 用为嫌乎则所以教人遇刚之道益明且切也
讼䷅(坎下/乾上)
 需而受之以讼何也序卦传曰饮食必有讼故受之
卷二 第 21a 页 WYG0051-0445c.png
 以讼
讼有孚窒惕中吉终凶利见大人不利涉大川(窒张/栗反)
 文王之彖讼云云何也曰讼上健下险九二为讼主
 中实有孚象与五上下不应窒象居坎之中惕中象
 讼以孚窒成以惕中吉以终讼凶故占又有惕中吉
 终讼凶象然终讼之凶言之既以为戒亦所以明惕
 中必吉之旨耳又卦中九五刚中大人而以下讼之
 必不得志有利见大人象卦体以乾履坎有陷于深
卷二 第 21b 页 WYG0051-0445d.png
 渊象故占又戒以不利涉大川也彖之取象至夥总
 之以宜戒其终使不得行为义文王之戒讼亦深矣
彖曰讼上刚下险险而健讼讼有孚窒惕中吉刚来而
得中也终凶讼不可成也利见大人尚中正也不利涉
大川入于渊也
 孔子之传讼彖云云何也曰谓讼以上刚下险而成
 也有孚窒惕中吉者谓九二刚自外之需来而得中
 也终凶者讼非善事终则必凶而断不可成也利见
卷二 第 22a 页 WYG0051-0446a.png
 大人者讼遇刚明之主则不行以其所尚中正也而
 九五居中履正固所谓讼者利见之大人也不利涉
 大川者乾履乎坎有入渊之象故取于不利涉大川
 也
象曰天与水违行讼君子以作事谋始
 孔子之传讼大象云云何也曰天上水下相违而行
 致讼之由君子体此知人情争讼之道皆始于性情
 之违戾故凡作事必谋其始使协于天理人情则讼
卷二 第 22b 页 WYG0051-0446b.png
 端自绝耳呜呼天下何事不宜谋始独讼乎哉
初六不永所事小有言终吉
 周公之象讼初六云云何也曰讼虽以坎险成而初
 六处下居阴上又有援有不永所事象讼而不永虽
 小有言终吉之道也故占有终吉象而周公即系此
 义于讼之初六其示训亦切矣
象曰不永所事讼不可长也虽小有言其辩明也
 孔子之传讼初六云云何也曰不永所事者讼原不
卷二 第 23a 页 WYG0051-0446c.png
 可长也虽小有言终吉者上有明应为援其辩明也
 呜呼孔子之意补足周公之旨而其切于示训亦犹
 是矣
九二不克讼归而逋其邑人三百户无眚(逋补吴反/眚生领反)
 周公之象讼九二云云何也曰讼之所以成原以二
 为险主而九五刚中处正自非二之可敌故有不克
 讼之象也不克讼则必退而避之矣讼主既逋其牵
 连之邑人不且免眚乎故占又有其邑人三百户无
卷二 第 23b 页 WYG0051-0446d.png
 眚象也
 先儒多解其邑人三百户无眚为自处寡约则可免
 灾愚意窃觉解以讼主既逋即阖邑皆免株连扰费
 之灾为得情且三百户以需卦上六不速之客三人
 来例之于三百户之象亦有取耳或曰需取三人此
 言三百户何也愚意则又觉言客止可言三人言邑
 则宜言三百户取象固取切近事理也
象曰不克讼归逋窜也自下讼上患至掇也(掇都/活反)
卷二 第 24a 页 WYG0051-0447a.png
 孔子之传讼九二云云何也曰二之不克讼者归而
 逋窜也讼而逋窜这便是明于处讼之道者何也自
 下讼上患乃自取岂得免乎则所以告讼者之宜知
 自退而无事牵累邑人其义益明矣
六三食旧德贞厉终吉或从王事无成
 周公之象讼六三云云何也曰三居险终以六处之
 而上应刚此食旧德象也夫下之讼上大抵由于下
 之忘上旧德而结新怨耳食旧德则得正矣虽处危
卷二 第 24b 页 WYG0051-0447b.png
 地自得终吉故有贞厉吉象然亦六三原居柔应上
 卦中自有此义故又取为占也六三上应上九亦有
 或从王事无成象
象曰食旧德从上吉也
 孔子之传讼六三云云何也曰言食旧德之吉者从
 上则吉也然仔细推详从上吉也一语固所以明食
 旧德之吉亦实合下或从王事无成之旨传出耳传
 固不可执一视也
卷二 第 25a 页 WYG0051-0447c.png
九四不克讼复即命渝安贞吉
 周公之象讼九四云云何也曰九才虽刚而居四则
 柔兼九五刚中既非可讼之人初六阴柔又非可恃
 之援有不克讼象居近九五惟五顺听为复即天命
 而渝变初心安于正理之象故占有吉象也
 复即命渝安贞于象外取义似不若即象为解故注
 以九四居近九五惟五顺听取义既觉取象为近亦
 且于传义切合不知明易之君子以为何如
卷二 第 25b 页 WYG0051-0447d.png
象曰复即命渝安贞不失也
 孔子之传讼九四云云何也曰言能复即命渝安贞
 则自无失而吉耳然观初以不永所事吉二以不克
 讼无眚三以食旧德吉四以复即命吉呜呼讼固以
 能止为善耳
九五讼元吉
 周公之象讼九五云云何也曰九五为听讼之主而
 刚健中正治讼得此等人自然得情合理故占有元
卷二 第 26a 页 WYG0051-0448a.png
 吉象
象曰讼元吉以中正也
 孔子之传讼九五云云何也曰言讼之所以元吉者
 以九五刚中居正自然片言折狱可使无讼也而听
 讼以刚明为贵亦从可识
上九或锡之鞶带终朝三褫之(褫救/纸反)
 周公之象讼上九云云何也曰言上九处讼极而以
 刚履柔此乃终讼而侥倖得胜之人必且因终讼而
卷二 第 26b 页 WYG0051-0448b.png
 刚过即折者也有锡之鞶带终朝三褫象然曰或则
 未必能侥倖而曰终朝三褫即倖又岂可常侥乎至
 孔子之传则又以为即侥倖亦何足贵呜呼讼固必
 不宜终之事也
象曰以讼受服亦不足敬也
 孔子之传讼上九云云何也曰言终讼虽受服命之
 宠亦不足敬况又终朝三褫乎呜呼三圣人之戒讼
 警讼者亦深切著明矣读易者能识此义以处讼规
卷二 第 27a 页 WYG0051-0448c.png
 讼断讼即属利见之大人不必在居九五之位然后
 足当之也
师䷆(坎下/坤上)
 讼而受之以师何也序卦传曰讼必有众起故受之
 以师
师贞丈人吉无咎
 文王之彖师云云何也曰师坎下坤上行险而顺有
 贞象九二刚中为师主六五柔中而顺应有丈人象
卷二 第 27b 页 WYG0051-0448d.png
 行师而得正得人自然元吉咎何从至乎故占为无
 咎象也呜呼彖仅六字已尽千古用师之道矣
 用师而不得正非贪兵即忿兵虽强民而心不从徒
 自毒毒天下之民耳故师贵贞然不得其人必致舆
 尸之凶即幸而胜亦不能以众正而王也故师必以
 得贞得人为吉而无咎
彖曰师众也贞正也能以众正可以王矣刚中而应行
险而顺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吉又何咎矣
卷二 第 28a 页 WYG0051-0449a.png
 孔子之传师彖云云何也曰谓师言乎其众贞言乎
 其正也能以我之众正人而并使众人之皆正可以
 王天下矣故师取占于贞也成汤放桀之师武王伐
 纣之师斯足当之丈人吉无咎者谓九二刚中而六
 五应下坎上坤而行险顺以此毒天下乃为吊民伐
 罪之师而已之民心从天下之民心亦从则得道多
 助于何不吉以征不正又何咎乎成汤任一心一德
 之伊尹造攻自牧而东征西怨武王任天下大老之
卷二 第 28b 页 WYG0051-0449b.png
 尚父用三千同心同德之义士而商人筐篚壶浆斯
 足当之
 行师伤财害人彼此两毒之道必我之民从敌之民
 亦从乃为义师亦始得吉故孔子曰以此毒天下而
 民从之吉又何咎故师不正不可动不得其人不可
 动虽得正得人而民心不从亦不可动
 观孔子彖传见伊川先生解师贞之义自当而取穰
 苴淮阴以实丈人吉无咎之象特言差足当丈人吉
卷二 第 29a 页 WYG0051-0449c.png
 者耳实不尽文王取彖丈人之旨必如成汤伐夏之
 任伊尹而即克武王伐商之任尚父而即克乃足尽
 众正可王之义
象曰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
 孔子之传师大象云云何也言地中有水水聚地中
 故为师君子观地中有水之象以容保其民畜聚其
 众如地中有水也古者寓兵于农故民众者师之所
 自出然师取容民畜众又可见师道固以安民不杀
卷二 第 29b 页 WYG0051-0449d.png
 为本原耳
初六师出以律否臧凶
 周公之象师初六云云何也曰初六阴柔居下听二
 指挥有师出以律象以阴居柔亦有否臧凶象然初
 居师出之始而即戒以律惕以否臧凶则周公之示
 象已至明也
象曰师出以律失律凶也
 孔子之传师初六云云何也曰言师出当以律失律
卷二 第 30a 页 WYG0051-0450a.png
 则凶所以明师之吉凶决于当否而当否即宜决于
 初出之时耳
九二在师中吉无咎王三锡命
 周公之象师九二云云何也曰九二为师之丈人而
 在五阴中则有在师中象居中得正而上有六五推
 心委腹之主则上无疑忌而下得展布有在师中吉
 而无咎象上坤三爻皆顺而应下亦有王三锡命象
 故周公皆取之呜呼惟王三锡命而九二乃得安然
卷二 第 30b 页 WYG0051-0450b.png
 在于师中收众正民从之效无毒民舆尸之凶王者
 任将之道从可识也
 自古未有将在千里之外而以专制庙堂之上吉者
 故九二以在师中吉以王三锡命而得安处师中为
 将者宜以此自审进退任将者宜以此自知所尚师
 毒天下事也而可漫易哉
象曰在师中吉承天宠也王三锡命怀万邦也
 孔子之传师六二云云何也曰言在师中吉者以其
卷二 第 31a 页 WYG0051-0450c.png
 承六五委任之宠也王三锡命者以王者不得已而
 出师原以众正民从为主惟九二刚中之丈人乃能
 不至空毒天下而得民之从故王三锡命如此之谆
 复正是怀保万邦而不欲其荼毒之至意也呜呼古
 之圣王师不得不用而用师之意乃如此任将极其
 专而其心之所存乃如此故师不至流于毒众将得
 自效其忠悃师出而天下谅其义功成而天下归其
 仁也
卷二 第 31b 页 WYG0051-0450d.png
六三师或舆尸凶
 周公之象师六三云云何也曰三阴柔居险终师或
 舆尸之凶象也师可以柔险之人任哉任之柔险是自
 丧其师也
象曰师或舆尸大无功也
 孔子之传师六三云云何也曰言师或舆尸者所任
 不当大无功而至此耳
 或曰九二为师帅是丈人长子也则三皆听二主张
卷二 第 32a 页 WYG0051-0451a.png
 矣而亦有舆尸之凶何也曰吉凶以情迁爻自各为
 义象耳且杂物撰德辨是与非非其中爻不备于三
 四发舆尸左次之义而师道之是非胜败吉凶乃始
 备也
六四师左次无咎
 周公之象师六四云云何也曰师以阳进六四以阴
 处柔有量时退舍之义为将而能知已知彼不敢轻
 进亦守则有馀之道也故有左次无咎象
卷二 第 32b 页 WYG0051-0451b.png
象曰左次无咎未失常也
 孔子之传师六四云云何也曰言行师之道有刚有
 柔知进知退乃常道耳四以阴居柔而能左次虽无
 丈人锡命之吉亦免失律舆尸之凶未为失常道耳
 此爻即所谓为将亦有合怯弱时义而光武谓长胜
 之家难与虑敌亦即此义
六五田有禽利执言无咎长子帅师弟子舆尸贞凶
 周公之象师六五云云何也曰五为师君所以操行
卷二 第 33a 页 WYG0051-0451c.png
 师用人之柄者也而坤为地有田象时当用师乃用
 是能以众正毒天下而民从之会故有田有禽利执
 言象能以众正则可以王毒天下民从则得大吉咎
 何有乎故占有无咎象而二三皆惟五所用故又有
 长子帅师弟子舆尸贞凶之象呜呼观于有禽利执
 为无咎可见兵者必不得已而后可用也观于长子
 帅师弟子舆尸虽贞亦凶可见委任不明用舍失宜
 皆取凶之道也
卷二 第 33b 页 WYG0051-0451d.png
象曰长子帅师以中行也弟子舆尸使不当也
 孔子之传师六五不释田有禽义而专释长子帅师
 云云何也曰有禽利执之义易明而长子帅师弟子
 舆尸之义则恐读易者视为长子弟子之功罪而与
 六五任用之主无涉耳故曰以曰使所以明长子弟
 子之功罪皆由六五任用之昏明也呜呼大君之用
 舍顾可忽哉
 长子帅师廉颇以之弟子舆尸赵括其人然皆赵主
卷二 第 34a 页 WYG0051-0452a.png
 之所使也故责在大君
上六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
 周公之象师上六云云何也曰师之上六师终而大
 君赏功时也上以六之阴柔居之有用小人象兼坤
 为地有开国承家象故有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勿用
 小人之戒也然周公之垂戒亦切矣
象曰大君有命以正功也小人勿用必乱邦也
 孔子之传师上六云云何也曰正所以申明大君赏
卷二 第 34b 页 WYG0051-0452b.png
 功不可用小人之旨耳盖军功之成固有小人而才
 者若赏以开国承家则是天下之民不毒以一时之
 师而长毒以开国承家之小人矣岂用师众正可王
 本旨乎故孔子特释之曰大君有命乃正功时也所
 谓小人勿用者则以小人开国家必凶于尔国害于
 尔家而乱邦耳呜呼师之为道必以能以众正取其
 贞以宠命丈人取其吉以勿用小人防其乱乃能尽
 善而吉无咎耳不然则非凶即咎非舆尸即乱邦所
卷二 第 35a 页 WYG0051-0452c.png
 必至矣大君容何利乎
比䷇(坤下/坎上)
 师而受之以比何也序卦传曰众必有所比故受之
 以比
比吉原筮元永贞无咎不宁方来后夫凶(比平/志反)
 文王之彖比云云何也曰比以九五居中比众阴众
 阴亦以顺应比九五有吉道五为坎中比主而心亨
 尚中有诚信而大得常正之义故占取原筮元永贞
卷二 第 35b 页 WYG0051-0452d.png
 无咎象上下顺比有不宁方来象上六比外无首有
 后夫凶象故象占悉取之盖占亦象尔原筮先儒多
 取为再度之义愚尝反覆寻味原筮所以明九五刚
 中之德故象传合元永贞为言而以刚中释之似于
 再度无所取义若近取蒙卦初筮告为例以明九五
 刚中诚一有心孚尚忠之义则于元永贞既有来历
 于彖传之释以刚中亦合且与蒙之九二坎中取于
 初筮不悖也顾不知明易君子以为何如
卷二 第 36a 页 WYG0051-0453a.png
彖曰比吉也比辅也下顺从也原筮元永贞无咎以刚
中也不宁方来上下应也后夫凶其道穷也
 孔子之传比彖云云何也曰谓比之所以吉者以比
 取辅义也自四而下皆顺从之义也原筮元永贞无
 咎者九五刚中原具此德也不宁方来者上下皆应
 五而亲比也后夫凶者上六居上比之无首其道穷
 也
象曰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
卷二 第 36b 页 WYG0051-0453b.png
 孔子之传比象云云何也曰物相亲比无间者莫如
 水在地上所以为比也先王则体比之象以建万国
 而亲诸侯如地中有水也盖天下至广兆民至众一
 人治之势所不及分建贤哲以安民抚众即此为王
 者亲比四海兆民之道也他象皆言君子而比独言
 先王者以建万国亲诸侯王者事故变君子言先王
 耳后仿此
初六有孚比之无咎有孚盈缶终来有他吉(缶俯九反/他汤何反)
卷二 第 37a 页 WYG0051-0453c.png
 周公之象比初六云云何也曰初六居坤之初而上
 比于五择君慎始比得其主何咎之有故有有孚无
 咎象又坤体而居初处阴顺以从五有孚盈缶象以
 盈缶之孚遥顺五显比之圣君自然在五德教亲比
 之中故又有终来他吉象然曰有孚他吉则是必诚
 信真足孚上而后无咎来吉耳甚矣诚信乃比人之
 道也其汉之窦融乎
象曰比之初六有他吉也
卷二 第 37b 页 WYG0051-0453d.png
 孔子之传比初六云云何也曰言比之初六有孚盈
 缶则自然有他吉耳益信诚之必足比人也
六二比之自内贞吉
 周公之象比六二云云何也曰六二内卦之中心孚
 九五而比之比之自内象居中守正有贞吉象
象曰比之自内不自失也
 孔子之传比六二云云何也曰言比之自内而贞吉
 者心倾圣主而居中守正却不自失耳呜呼太公西
卷二 第 38a 页 WYG0051-0454a.png
 归磻溪之日庶足当之
六三比之匪人
 周公之象比六三云云何也曰六三体柔居刚而应
 上六弱才而怀躁动之志应人而比匪类之人者也
 有比之匪人象
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
 孔子之传比六三云云何也曰言六三越五而比于
 上六是比后凶之匪人所比者且将不免而欲求自
卷二 第 38b 页 WYG0051-0454b.png
 托得乎亦可伤矣隗嚣之比公孙述即其证也
六四外比之贞吉
 周公之象比六四云云何也曰六四内无正应外与
 五亲是外比之象得贤主而辅自有得正而吉之道
 故占有贞吉象也宋之吴越亦其事也
象曰外比于贤以从上也
 孔子之传比六四云云何也言外比之贞吉者以五
 当位居中是为贤主而四能上而从之宁不得正而
卷二 第 39a 页 WYG0051-0454c.png
 获吉乎
九五显比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诫吉
 周公之传比九五云云何也曰九五以刚中居天位
 而比虚中待比之诸阴上下开诚见心有显比之象
 五既开诚比下则是自尽其公道无驩虞要结以求
 必比之私有王用三驱失前禽象而四阴亦虚心开
 诚以比亦有邑人不诫之象此自显比之吉故占有
 吉象也呜呼成汤开三面之网即其义而古王者奉
卷二 第 39b 页 WYG0051-0454d.png
 无私以照临天下天下亦应以皞皞即其象也
象曰显比之吉位正中也舍逆取顺失前禽也邑人不
诫上使中也
 孔子之传比九五云云何也曰言显比之所以吉者
 以九五居中正之位有中正之德故有舍逆取顺中
 正之比而邑人亦有不诫而中正之应尔呜呼王者
 以中正比天下天下亦自以中正比王者此理之必
 然然究之天下不诫之中正皆王者显比而使之中
卷二 第 40a 页 WYG0051-0455a.png
 正也故王者之比贵乎中正彼霸术要结一时驩虞
 或得之不久而天下之心涣然散矣终何益
 师六五曰田有禽利执言比九五曰王用三驱失前
 禽可见王者之用兵必不得已而后用王者之伐罪
 亦不期尽服其丑类舜禹有苗之师固如此也匪是
 师为否臧之师而比非显比之比矣
上六比之无首凶
 周公之象比上六云云何也曰一卦皆比九五上六
卷二 第 40b 页 WYG0051-0455b.png
 独居五上此正所谓后夫凶耳有比之无首而凶象
象曰比之无首无所终也
 孔子之传比上六云云何也曰言比之无首凶者上
 自绝于显比之五将自颠殒无所终也防风后至之
 诛田横海岛之死非明鉴乎呜呼王者比人之道其
 莫要于义正仁育英雄比主之道其莫要于见明识
 定哉
小畜䷈(乾下/巽上)
卷二 第 41a 页 WYG0051-0455c.png
 比而受之小畜何也序卦传曰比必有所畜故受之
 以小畜
小畜亨密云不雨自我西郊(畜救/六反)
 文王之彖小畜云云何也曰小畜四柔得位上下五
 阳皆为所畜而下健上巽二五皆刚有亨象以阴畜
 阳以小畜大畜终不极不通有密云不雨自我西郊
 象朱子曰密云阴物西郊阴方文王演易羑里视岐
 周为西方故云尔然亦文王羑里之自占乎由其词
卷二 第 41b 页 WYG0051-0455d.png
 味其旨怆乎有馀悲矣
彖曰小畜柔得位而上下应之曰小畜健而巽刚中而
志行乃亨密云不雨尚往也自我西郊施未行也
 孔子之传彖云云何也曰言六四阴柔得位而上下
 五阳应之曰小畜也下健上巽二五刚中志行乃所
 以亨也密云欲雨之时所尚在阳气上往而雨泽降
 耳乃阳欲上往竟为阴畜但壅阏为密云者则以自
 我西郊尚滞阴方而所施还未得行也噫彖词文王
卷二 第 42a 页 WYG0051-0456a.png
 之自占而彖传则孔子据文王之事占矣
象曰风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
 孔子之传小畜大象云云何也曰言卦以巽风行天
 上是乃以柔文刚故取象于小畜君子观畜之象以
 懿美其文德则亦以柔文刚风行天上之义也然不
 曰饰文德而曰懿文德则文德固非君子修饰文为
 之事而乃懿美其德使之徽柔懿美耳又以懿文德
 系之小畜则又可知君子以道德经纶之业为大而
卷二 第 42b 页 WYG0051-0456b.png
 文章才艺固其小矣象义无不可通变易从道在读
 者神而明之用者默而成之也
初九复自道何其咎吉
 周公之象小畜初九云云何也曰初与四为正应正
 应则复正道矣复得正道又何咎乎真天下最吉之
 事也故有复自道何其咎而吉象
象曰复自道其义吉也
 孔子之传小畜初九云云何也曰言复自道吉者其
卷二 第 43a 页 WYG0051-0456c.png
 义吉也而言外不复自道之义为凶即从可知
九二牵复吉
 周公之象小畜九二云云何也曰二与四非正应而
 当畜之时以刚中之德与初九正应之阳相比应四
 有牵复吉象
象曰牵复在中亦不自失也
 孔子之传小畜九二云云何也曰言牵复吉者非为
 人牵复而即得吉谓二自处刚中本无徵逐之情亦
卷二 第 43b 页 WYG0051-0456d.png
 不自失其正故得吉耳孔子于文周彖象未显之旨
 往往补足其义类如此
 观孔子此等传象之旨孔子之于文周后先相发隐
 显相阐真如一家祖孙明圣作述规制益明如此乃
 云善于读书即古人亦乐得今人耳近儒于前圣明
 白显易之言往往曲加涂饰呜呼窃恐古人不引为
 知已也反不如不释之为本旨自在耳
九三舆说辐夫妻反目(说吐/活反)
卷二 第 44a 页 WYG0051-0457a.png
 周公之象小畜九三云云何也曰九三以刚处刚上
 与四比而非其正应则四必不应三亦必止而不行
 有舆说辐夫妻反目象三四非正应而亦曰夫妻者
 以阴阳刚柔言也象固多变耳
象曰夫妻反目不能正室也
 孔子之传小畜九三云云何也曰夫妻反目者三过
 刚不中不能自正其室而取之耳
六四有孚血去惕出无咎(去上/声)
卷二 第 44b 页 WYG0051-0457b.png
 周公之象小畜六四云云何也曰四以阴居柔处得
 其正又居巽体上比九五是乃柔顺精忠与君交孚
 矣人臣如此自然伤害忧惧皆可以免故象为有孚
 血去惕出而占为无咎也
象曰有孚惕出上合志也
 孔子之传小畜六四云云何也曰四之所以有孚惕
 出者以与九五合志故伤害忧惧可免耳晏子之畜
 景公庶几近之
卷二 第 45a 页 WYG0051-0457c.png
九五有孚挛如富以其邻(挛力/传反)
 周公之象小畜九五云云何也曰九五巽体刚中与
 四同醴以畜乎下故为有孚挛如富以其邻象
象曰有孚挛如不独富也
 孔子之传小畜九五云云何也曰言有孚挛如者乃
 不独富其富而必以及之邻耳齐景悦晏子之言而
 兴发补不足亦其义也
上九既雨既处尚德载妇贞厉月几望君子征凶
卷二 第 45b 页 WYG0051-0457d.png
 周公之象小畜上九云云何也曰上九处小畜之极
 不雨者至此已雨尚往者至此无复可往有既雨既
 处象既雨既处则德已尚而载矣且上九居畜之最
 上有尚德载象第四阴为畜主而至于如此妇之道
 虽得正无邪亦危甚矣盖月而几望则疑于无阳龙
 战之灾固可畏也君子尚可行乎故象占又取妇贞
 厉月几望君子征凶象也呜呼宋之宣仁后事殆类
 此矣当时所谓令官家别用一番人亦君子征凶义
卷二 第 46a 页 WYG0051-0458a.png
 也又若反贞以论象则唐之武后优礼正人德载月
 望尤君子征凶时耳吁可戒哉
 又此爻若就文王自占论则羑里既出委任愈笃迨
 至有二西归而文王纯节自凛惟恐一有违行便为
 臣道之累亦其义也
象曰既雨既处德积载也君子征凶有所疑也
 孔子之传小畜上九云云何也曰言既雨既处则畜
 通而德积载矣君子征凶者言若如畜之阴柔至此
卷二 第 46b 页 WYG0051-0458b.png
 而尚为之征是与于月望龙战之会耳其祸真可疑
 也
 
 
 
 
 
 丰川易说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