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氏春秋或问-元-程端学卷一

卷一 第 1a 页 WYG0160-0521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春秋或问卷一     元 程端学 撰
或问曰春秋名义先儒不一其说子一切削之独有
 取于杜氏之说何也曰春秋者鲁史之本号非孔
 子所名孟子曰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左氏
 载韩起适鲁见鲁春秋司马侯谓羊舌肸习春秋
 以对晋悼公申叔时以教春秋为傅太子法皆前
 乎孔子之辞古人简质即物取名如诗名关睢卢
卷一 第 1b 页 WYG0160-0521b.png
 令书名益稷梓材之类姑借此以纪简编何必研
 精覃思转相训诂释其命名之义哉故惟杜氏得
 之尔
曰春秋之始乎隐公或谓其贤且让或谓始于蔑之盟
 或谓天王下赗诸侯之妾子独取程子孙氏以为平
 王之所终者何也曰春秋非为鲁隐作也假鲁史立
 教为万世法者也隐公贤乎常事耳春秋不书常事
 况隐公十年之间经之所书莫非过行而谓其贤乎
卷一 第 2a 页 WYG0160-0521c.png
 若曰始蔑之盟则鲁惠以上固有盟矣隐三年石门
 之盟左氏曰寻卢之盟也卢之盟在春秋之前是知
 鲁惠以上固有盟也此盟适当隐之初耳若曰天王
 下赗诸侯之妾则于平王戌申忘父事雠孰重哉不
 始于彼而独始于此乎借曰鲁史所无不得以为始
 然平王所以号令不及天下者必有其故不独此一
 事矣故石氏曰春秋以无王而作孰谓隐贤且让而
 始之哉赵木讷亦曰凡诸儒欲以一事当春秋之始
卷一 第 2b 页 WYG0160-0521d.png
 者皆妄也曰朱子解诗以平王戌申使复雠讨贼之
 师为报施酬恩之举忘亲逆理而春秋作者何也曰
 朱子之言至矣然不过因诗之一事以立论王纲之
 坏虽此之由而平王五十年间坏王纲者非止一事
 朱子之诗曰泾舟胶楚泽周纲已陵迟况复王风降
 故宫黍离离宣圣作春秋哀伤实在兹亦不专取一
 事为春秋始也
   隐公
卷一 第 3a 页 WYG0160-0522a.png
元年
或问曰元年之元先儒曰元即仁也仁人心也子不之
 取何也曰在易元亨利贞之元可谓在天为元在人
 为仁若数年而以仁为训遂谓仁年得乎杨龟山固
 已病其太支离矣其与说者所谓变一为元元者气
 也盖相类矣况元年者上古以来历历称之何独春
 秋始有深义(以下阙文/)
卷一 第 4a 页 WYG0160-0522c.png
 
 
 
 
 
 
 
 
卷一 第 4b 页 WYG0160-0522d.png
 
 
                (以上原阙/二十一行)
 秋似元有此中也曰先儒谓书春王正月示人君当
 上奉天时下奉王正明此义则王与天同久而人道
 立者其意微矣子亦不取何也曰意则微矣然施之
 纪事之年月则未有此意矣故刘氏云大凡元年春
 正月公即位此八字文理相须苟载事者必皆庸焉
卷一 第 5a 页 WYG0160-0523a.png
 非圣人新意惟王一字在春正之间为圣人新意耳
 此说庶矣然愚又谓王一字亦非圣人新意其曰王
 正月者王所班之正月犹言王之正月也岂圣人新
 意哉尝谓自元年春王正月六字亦非圣人新意惟
 书公即位虽因旧史而有不请命之讥所谓其义则
 丘窃取之者也曰然则序王于年月之间者谁欤曰
 鲁史也以理论之诸侯国史当有王字若周史则弗
 书之矣曰如子之言则教天下后世一鲁史而足焉
卷一 第 5b 页 WYG0160-0523b.png
 用孔子笔削乎曰非此之谓也孔子伤周之不王也
 义利之不明也王伯之不辨也夷夏之无别也诸侯
 大夫之僭窃也灾异荐出而莫之戒也于是削鲁史
 之合于礼者笔鲁史之不合于礼者以训后世使人
 知其非礼则礼有在矣其所以防民之欲而约之于
 义理之中者恳矣至矣故曰克己复礼闲邪存诚此
 春秋所由作也而其叙事之年月则不问有礼与否
 而悉书之以次其事之先后恶用深求也哉故春秋
卷一 第 6a 页 WYG0160-0523c.png
 立教在其事而不在其年时月日之间若因年时月
 日而考其事之远近缓速重复先后则有之矣故春
 秋纪事有月者书王无月而时者不书王愚以是益
 信月书王月而不可离王正月为二句矣故曰以年
 时月日而论春秋者求之过者也曰郑夹漈陈君举
 皆谓诸侯旧用天子之年诸侯止称世至平王失政
 诸侯并称元年者彼亦有考乎曰无所考也彼亦以
 改元为重事而意其非诸侯之权也故黄氏曰诸侯
卷一 第 6b 页 WYG0160-0523d.png
 所谓奉天子正朔者谓以子丑寅为岁首讲朝聘耳
 未必使诸侯皆以天子之元年为元年盖封建之法
 肇自黄帝诸侯之世守其国固有出于三代兴王之
 前者有王者兴特以礼相与诸侯各自有其国各自
 有即位则亦各自有始年安得一律以天子之年为
 年其曰诸侯以世计者恐世远难考姑举其世次欤
 此论得之
曰先儒谓春秋用周正正月为夏之十一月子独不然
卷一 第 7a 页 WYG0160-0524a.png
 何也曰蔡氏释书元祀十有二月之义曰元祀者太
 甲即位之元年十二月者商以建丑为正故以十二
 月为正也三代虽正朔不同然皆以寅月起数盖朝
 觐会同班历授时则以正朔行事至于纪月之数则
 皆以寅为首也改正朔而不改月数则于经史尤可
 考周建子矣而诗言四月维夏六月徂暑则寅月起
 数周未尝改也秦建亥矣而史记始皇帝十一年十
 二月更名腊曰嘉平夫腊必建丑月也秦以亥正则
卷一 第 7b 页 WYG0160-0524b.png
 腊为三月云十二月者寅月起数秦未尝改也至三
 十七年书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十一月行至云梦继
 书七月丙寅始皇崩九月葬骊山先书十月十一月
 而继书七月八月知其以十月为正朔而寅起月数
 未尝改也且秦史制书谓改年始朝贺皆据十月朔
 夫秦继周者也若改月数则周之十月为建酉月矣
 安在其为建亥乎汉初史氏所书旧制也汉仍秦正
 亦书曰元年冬十月则正朔改而月数不改亦已明
卷一 第 8a 页 WYG0160-0524c.png
 矣黄氏曰据杜氏注左传有周正月今十一月之语
 先儒遂多指春秋之春为冬建子之月至胡康侯讲
 春秋始谓前乎周以丑为正书元祀十有二月知月
 不易也后乎周以亥为正书元年冬十月知时不易
 也建子之月非春明矣圣人语颜回以为邦则曰行
 夏之时作春秋以经世则曰春王正月盖以夏时冠
 周月垂法万世以周正纪事示无其位而不敢专也
 然康侯以春为夏正之春建寅而非建子可也以月
卷一 第 8b 页 WYG0160-0524d.png
 为周之月则时与月异又在疑而未决也故晦庵先
 生以为若如胡氏说则月与时当差两月恐圣人作
 经不若此之纷更戴岷隐讲春秋常以夏正为说于
 时亦未见为(阙/)窃意三代虽有正朔之事而天时无
 迁改之理赵浚南曰周正夏正之辨虽各有据随其
 所信然天时终不可易月数实未尝改春秋用夏正
 数月本无可疑然独疑月数不改则周之大事必用
 建子之月鲁当在十一月即位而今在寅月即位何
卷一 第 9a 页 WYG0160-0525a.png
 也盖当时诸侯放恣国各有历考之唐志周鲁宋各
 自有历法晋当献惠之世大抵皆用夏正岂鲁自改
 正朔用夏正寅月即位而春秋因其旧乎或曰果如
 是则经恶得不正之曰春秋因鲁史而脩春秋不曰
 其文则史乎若定公即位在六月亦据实书之况一
 经所在皆非常事鲁用寅月即位当直书之以惩专
 恣岂得改其实哉或又曰即位书不书各有义岂专
 为正朔设乎曰春秋一事该数义者甚多此其一义
卷一 第 9b 页 WYG0160-0525b.png
 耳家氏曰寅卯辰为春寅为岁首此百王不易之正
 也虞夏而上春首寅岁首寅天时王正两得其正自
 商人以建丑为岁首周人以建子为岁首而百王之
 正与二代之岁首始判为二夫子云行夏之时欲正
 与时皆以寅为岁首革二代之岁首而为百王不易
 之正此夫子之志然周虽建子为岁首不过发号施
 令自此而始而周家所以揆时授功者夏时夏正也
 彼谓周家以建子首十一月者左氏之误也以为周
卷一 第 10a 页 WYG0160-0525c.png
 家变易四时以子丑寅为春卯辰巳为夏午未申为
 秋酉戌亥为冬者孔安国郑康成之大误也盖自羲
 皇肇立人极仰观天运之常俯察气化之变分阴阳
 以序四时而春夏秋冬之位以定十二月之次以立
 此皆因其自然之理非圣人以己之私智而强为之
 区别也以穷冬为春非生物之候也以夏为秋物之
 方长而未成也以秋为冬而岁功未毕欲闭藏而莫
 可也商周圣人之心亦虞夏圣人之心其钦若天道
卷一 第 10b 页 WYG0160-0525d.png
 敬授人时一而已矣夫岂变易四时贸乱寒暑而曰
 吾以是新民听者哉盖岁首者将以发号施令而正
 月则以纪年授时岁首可改正月不可改也见之书
 伊训元祀十有二月乙丑伊尹奉嗣王祗见厥祖太
 甲中篇三祀十有二月朔伊尹奉嗣王归于亳此十
 二月乃商家之岁首而但谓之十二月以见商家虽
 以建丑为岁首未尝改十二月为正月也又如临卦
 之彖辞曰元亨利贞至于八月有凶指观而言也临
卷一 第 11a 页 WYG0160-0526a.png
 二阳四阴之卦直十二月观二阳四阴之卦直八月
 盖自今年十二月指明年八月而言当二阳之寖长
 豫忧四阴之将盛以临观相为反对云尔此卦下之
 辞文王所为是时商人以丑为岁首而文王之彖惟
 从夏正此商家月次不易之明證也周书泰誓一月
 戊午师渡孟津武成一月壬辰旁死魄一月者建寅
 之月正也春大会于孟津者夏时孟春建寅之月也
 孔氏乃以一月为建子之月其意以为三代改正朔
卷一 第 11b 页 WYG0160-0526b.png
 必改月数改月数必以其正为四时之首夫岂知改
 正朔者不过更其岁首春秋冬夏可得而变易乎十
 二月次可得而紊乎又考之诗及二礼其义益明傅
 注不足惑矣诗豳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者夏时也
 小雅六月北伐四月维夏六月徂暑等诗与周颂臣
 工维莫之春者皆夏时也臣工之诗乃诸侯助祭及
 莫春遣之归国告戒之辞也曰维莫之春亦又何求
 如何新畬于皇来牟将受厥明言莫春则当治耕作
卷一 第 12a 页 WYG0160-0526c.png
 之事牟麦将熟可以受上帝之明赐夫牟麦将熟则
 建辰之月夏正之季春也而郑氏笺诗乃指周之莫
 春为夏之孟春则四时之为易位其舛岂不甚乎周
 官冬日至祀圜丘夏日至祀方泽季春出火季秋纳
 火仲夏斩阴木仲冬斩阳木皆指夏时而言也凌人
 掌冰正岁十二月令斩冰傅者云夏正十二月今之
 季冬也若以为周正十二月今之孟冬水始冻冰未
 及坚冰可藏乎内宰仲春诏内外命妇始蚕夏仲春
卷一 第 12b 页 WYG0160-0526d.png
 也若以为周之仲春今十二月而可蚕乎天官正月
 始和布治于邦国都鄙者亦夏正正月也而傅乃以
 为周正建子月此一时而从周从夏之不同其实正
 月布治者亦夏正也又如礼记月令一篇纯乎用夏
 时者也王肃蔡伯喈皆以为周公遗书吕不韦稍加
 傅会以行乎世实则周公之书彼不韦岂知为此乎
 汲冢书者不知何所从来要之亦古书也其周月解
 时解训等篇四时中节大率与月令相似且其言曰
卷一 第 13a 页 WYG0160-0527a.png
 夏数得天百王所同我周改正易械以垂三统至于
 敬授人时巡狩烝享犹自夏焉又有尝麦解曰成王
 四年孟夏初谒宗庙乃尝麦于太祖若以卯月为孟
 夏安有麦可尝乎必如郑孔之说错乱四时变易冬
 夏则所谓分至启闭十有二候十有二律乃不与天
 气物化相应商周圣人吾知必不为此也又如鲁论
 曾点舍瑟一章所谓莫春者亦可指为夏正之正月
 乎今之正月寒气犹壮既非春服可成之侯亦非可
卷一 第 13b 页 WYG0160-0527b.png
 浴之时则此莫春非夏正而何孟子曰十一月徒杠
 成十二月舆梁成云者本言脩治桥梁必在冬深水
 涸之时徒杠十一月可成涧水先涸也舆梁必十二
 月乃成河水后涸至是时乃可施工云耳傅者引夏
 令为證则非本旨此又月次不易见之鲁论孟子者
 也自左传一失以春王正月为周王正月孔郑再失
 以周正说诗传书杜元凯三失撰为长历以从左传
 之讹自是以来千有馀年诸儒议论胶固未能致辨
卷一 第 14a 页 WYG0160-0527c.png
 乎此迨河南程先生谓春秋假天时立义故文定傅
 春秋祖述其说谓夏时冠周月一以夏时周月为断
 时夏时则寅卯辰为春月周月则子为岁首时自时
 月自月不相为谋春秋春王正月果若是乎窃尝观
 程子之意似谓夫子以夏时冠周月以见行夏时之
 意但春秋有年之下书时而纪事者如隐二年春公
 会戎于潜之类自旧已然盖史失其月仅著其时而
 春秋因之耳今以为夫子冠以是时犹存周月其不
卷一 第 14b 页 WYG0160-0527d.png
 然与盖左传自王正曰周正本非确然一定之论后
 人以元凯为之长历而历法有未易知者故依违而
 不敢议而不知历务迁就以求其合唐人善历者固
 常非之谓日干或不在其月则改易闰馀曲为迁就
 故闰月相距近者十馀月远或七十馀月如是而求
 合果何益于经乎或曰然则用夏正溯而上之至春
 秋之世可得合乎曰天运有常有变只如日月之行
 虽云度数一定不能不稍有盈缩有交会而不食者
卷一 第 15a 页 WYG0160-0528a.png
 有频交而频食者故自古无不差之历是可以定数
 求乎元凯务迁就求合周正卒不得合每为之遁辞
 曰此经误也此历误也后人舍五经之明證而从事
 于历固当有一二合者然得诸此而遗诸彼合于前
 则爽于后是亦偶合而已矣是故穷经者不必论历
 又曰言春秋用周正者左氏传也羽翼左氏之说为
 之历以传于后者杜元凯也愚未能学历岂敢轻议
 前人之非然欲发明夏正之说不容己于言也僖公
卷一 第 15b 页 WYG0160-0528b.png
 五年左传书王正月辛亥朔日南至说者以为周正
 建子之明證此乃传之南至而非经之南至岂得置
 而勿论乎夫闰法自虞夏以来未之有改也历家置
 闰准以三十二月为准而长历自僖元年闰十一月
 至五年闰十二月相去凡五十月不与古历御同此
 杜氏曲为迁就以求合传五年之南至是岁南至实
 不在此月何以言之所谓冬日至者夏日至者乃日
 行极南极北之验未闻春之首秋之初而可以至言
卷一 第 16a 页 WYG0160-0528c.png
 也今左氏于此年春书春王正月日南至是以建子
 月为孟春春而日至古有是乎春可以书日南至秋
 可以书日北至乎二至既舛二分亦可从而舛乎左
 传于分至启闭每谨记而备之今既以子丑寅为春
 则必以午未申为秋四序分错中节而随之紊乱建
 子月立春则建丑月为春分乎建午月立秋则未月
 可得为秋分乎春秋分者本谓昼夜等寒暑中今以
 穷冬盛夏为春秋分昼夜可得而均乎寒暑可得而
卷一 第 16b 页 WYG0160-0528d.png
 中乎推是以往天气物化悉皆舛紊愚不知孔郑谓
 商周变易四时者至此何以为之说乎此以历而言
 也考之传文左氏自不能固守周正之说每每杂引
 周夏正以揆一时之事而杜氏曲为说以通之终有
 不可得而通者聊举一二以释学者之疑隐三年左
 传云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
 夏之言麦秋之言禾其为夏时固宜而杜氏乃以此
 四月为周之二月以此秋为周之夏谓是芟践成周
卷一 第 17a 页 WYG0160-0529a.png
 未成之禾麦何其用意区区若此乎晋伐虢围上阳
 问之卜偃曰吾其济乎对曰童谣云云其九月十月
 之交乎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左传以周正纪事
 卜偃以夏正释童谣从左传乎从卜偃乎卜偃生于
 当时世典晋卜若周家以建子为正月卜偃何为以
 十二月为夏正之十月乎绛县老人云臣生之岁正
 月甲子朔四百四十五甲子矣师旷士文伯以岁考
 之定为七十三岁老人盖生于鲁文公十一年夏正
卷一 第 17b 页 WYG0160-0529b.png
 建寅之正月朔至襄公二十九年夏正十二月为二
 万六千六百有六旬为岁七十三而左氏乃载此事
 于三十年之二月则老人乃生文公十一年三月甲
 子而非正月甲子至是七十有四矣藉令老人隐者
 误举夏正师旷士文伯博极精诣不当与之俱误周
 家以建子为正而二子以夏正计老人始生之岁必
 无是也庄二十五年六月辛未朔日有食之鼓用牲
 于社左传云惟正阳之月慝未作日有食之用币伐
卷一 第 18a 页 WYG0160-0529c.png
 鼓则以是月非正阳之月不当用正阳之礼故经以
 是为讥尔夫既非正阳之月则是月乃夏正之六月
 奚疑元凯求以通周正之诬乃曰以长历推此六月
 朔乃七月朔置闰失所以致月错此借历法之不可
 知者以为遁辞非经意亦非左传所以立例之本意
 是不可以无辨也又如城筑兴作之事多以轻用民
 力而书左氏一以周正为断曰此时也此不时也宣
 公八年十月城平阳传曰书时也夫以水昏正为兴
卷一 第 18b 页 WYG0160-0529d.png
 作之候者传例也以周正而言此十月乃夏正之八
 月是时北方七星何由昏正而左氏乃以城平阳为
 得时而书则十月乃夏正而非周正亦明矣左传自
 不守其周正之说后先矛盾不相为同后人乃依违
 避就而不敢改遂使春秋夏时著义郁而不扬愚窃
 恨焉学者知左传之讹则孔郑杜之说可以坐判矣
 然后可与言春秋矣请即经之正文而概论之夫冬
 而烝礼之常也春秋常事不书桓八年正月书烝五
卷一 第 19a 页 WYG0160-0530a.png
 月又书烝再书之以讥烝之不以时榖梁子似亦知
 夏时之说其言曰烝冬事也而春兴之夏又兴之春
 秋所以讥胡文定又引周官大司马仲冬田而烝者
 以證正月为建子月其可哉周礼仲冬固是夏时十
 一月十一月而田维其时矣十一月而烝亦其时矣
 而春秋之正月乃夏时之正月正月而书烝谓其过
 时而书岂得反以周礼仲春之田而證春秋正月之
 烝必指春秋正月为周正建子月谓春秋以一岁再
卷一 第 19b 页 WYG0160-0530b.png
 烝而书不以不时而书若然则春秋于夏五月一书
 烝以讥不时可也正月之烝既得其时又何以书为
 哉桓十四年八月辛未御廪灾乙亥尝八月而尝时
 也常事不书也所以书为御廪灾甫三日而尝所以
 讥尔御廪者粢盛之所藏今而告灾不知戒惧春秋
 是以讥公榖二传皆同而孙泰山胡文定乃谓此八
 月乃周正之八月周正之八月乃夏家之六月六月
 而尝不时所以书失春秋继灾书尝示警之意矣嗟
卷一 第 20a 页 WYG0160-0530c.png
 夫烝之不时者以为时尝之时者以为不时不过以
 證夏时冠月周正纪事之说耳且以春秋所书寒暑
 灾变而言于夏时大概可通其不可通者小有疑而
 未定焉耳隐九年三月癸酉大雨震电庚辰大雨雪
 记异也震电非异震电而雪所以为异僖十年冬大
 雨雪书冬不书月且加以大字记是冬寒气太甚屡
 雪之为灾耳若此以冬为八月九月是时秋气始肃
 馀暑未艾安有连五月之雨雪乎又如僖三十三年
卷一 第 20b 页 WYG0160-0530d.png
 十二月陨霜不杀草李梅实严冬不杀气燠也若谓
 此十二月为建亥月则夏时之十月草不尽杀犹或
 有之春秋何以遽书为异乎窃详经文十二月乙巳
 公薨之下书陨霜不杀草李梅实此于岁终并书一
 冬之异非专为此月书也杜氏以其长历而推谓此
 十二月乃周之十一月今九月也指此为旧史纪录
 之误春秋因之愚谓九月之霜不能杀草犹未足为
 异春秋何以动色而书之曰陨霜不杀草李梅实乎
卷一 第 21a 页 WYG0160-0531a.png
 此夏正之冬何疑乃若书无冰皆在春以冰政不举
 而书耳诗七月二之日凿冰冲冲谓十二月取冰三
 之日纳于凌阴谓正月藏冰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
 谓二月开冰而周礼藏冰开冰与此略同春秋于桓
 公十四年春正月咸元年春二月襄二十八年春三
 月书无冰皆以冰政不举书讥之耳书螽有在夏秋
 者为其贼苗而书有在冬者则以阳气不敛蛰出为
 灾耳哀公十二年冬书螽十三年冬又书螽皆纪异
卷一 第 21b 页 WYG0160-0531b.png
 也穷冬冱寒闭蛰已久而螟蝗生焉其为异大矣左
 氏乃托夫子荅季孙之语归过于司历之失闰春秋
 为记异而书岂为历乎宣十五年秋螽而冬蝝亦为
 失闰可乎庄七年秋大水无麦苗傅者谓周七月为
 夏五月故以无麦苗为灾非也中原之地种麦最早
 故月令仲秋劝种麦令曰无或失时是岁以大水之
 故种麦失时或已种而为水所溺故曰无麦苗非谓
 已熟之麦而庄二十八年冬大无麦禾谓岁终计公
卷一 第 22a 页 WYG0160-0531c.png
 私所储蓄而言不然麦熟在夏禾熟在秋何以书无
 麦禾于此际乎此春秋所书寒暑灾变合于夏时者
 也外是亦有一二之疑皆可以义而通要以不害于
 大体之合皆具述于经本文之下生乎千载之后而
 尚论千载以前事容有未尽合者质之圣人而无悖
 考之五经而可證斯可谓之合何必尽求其合然后
 谓之合乎必欲变易四时错乱分至以从周正之说
 则非吾之所敢知也阳氏曰是是非非所易见也事
卷一 第 22b 页 WYG0160-0531d.png
 有似是而非者苟不推见至隐未有不以非为是者
 也何者春秋书春无冰则似冬令书冬杀菽则似秋
 令此左氏所以敢于改时易月而不怍者也夫春夏
 秋冬之序则用周正分至启闭之序则用夏时人皆
 知其非而不敢非之者以其记圣经也然圣经岂若
 是哉左氏但托经之似以诬后世尔何以知之左氏
 用周月纪事公榖于桓公八年烝之傅以夏释经左
 氏之说非矣程子曰以傅考经之事迹以经别傅之
卷一 第 23a 页 WYG0160-0532a.png
 真伪学者但以天道观圣经则左氏之说不辨而自
 诎矣左氏于正月之上加一周字以子月为春是以
 冬为春也以卯月为夏是以春为夏也以午月为秋
 是以夏为秋也以酉月为冬是以秋为冬也四时十
 二月之序皆易位矣稽诸天道则不顺揆诸人事则
 不合遂使春秋一经非奉若天道之书上违先王之
 典下开万世之疑皆左氏之罪也请推本而论之尧
 典一书钦天授时之书也羲和四子分掌四时日中
卷一 第 23b 页 WYG0160-0532b.png
 星鸟以殷仲春建卯之月也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建
 午之月也宵中星虚以殷仲秋建酉之月也日短星
 昴以正仲冬建子之月也自尧典定时成岁之后四
 时十二月之序一定不移虞夏商周皆因之虽百世
 莫能改也或曰三代既无改时易月之事夫子何以
 言行夏之时乎曰此以岁首颁朔言之也舜月正元
 日询四岳辟四门禹正月朔旦率百官若帝之初古
 者国有大朝会大政事大号令大因革则于岁首行
卷一 第 24a 页 WYG0160-0532c.png
 之而颁之于诸侯也夏正建寅为人统此以正月为
 岁首也商正建丑为地统此以十二月为岁首也周
 正建子为天统此以十一月为岁首也秦正建亥为
 水位此以十月为岁首也夏正即今之正月不假言
 也请以商周秦汉明之伊训曰惟元祀十有二月乙
 丑伊尹祠于先王奉嗣王祗见厥祖太甲曰惟三祀
 十有二月伊尹以冕服奉嗣王归于亳于元祀三祀
 之下即系之以十二月者此商以十二月为岁首未
卷一 第 24b 页 WYG0160-0532d.png
 尝改十二月为正月七月之诗周公所作也其诗以
 子月为一之日丑月为二之日寅月为三之日卯月
 为四之日言日不言月者不改月者也十月蟋蟀入
 我床下曰为改岁入此室处者改岁首也此周以子
 月为岁首即未尝以一之日为正月也秦文公获黑
 龙以为水瑞始皇二十六年初并天下以十月建亥
 为岁首吕不韦集诸儒作月令季秋之月合诸侯制
 百县为来岁受朔日秦以孟冬之月为来岁也司马
卷一 第 25a 页 WYG0160-0533a.png
 公作治鉴于二世元年之下书曰冬十月戊寅大赦
 于汉高祖元年之下书曰冬十月沛公至霸上于孝
 景元年之下书曰冬十月庚戌封琅琊王泽为燕王
 于孝景元年之下书曰冬十月丞相嘉奏立祖宗庙
 于孝武元年之下书曰冬十月诏举贤良方正直言
 极諌之士而亲策之于元年之下书冬者时不改也
 书十月者月不改也此汉因秦正朔以亥月为岁首
 即未常以冬为春以十月为正月也至太和元年夏
卷一 第 25b 页 WYG0160-0533b.png
 五月行太初历以正月为岁首自是于二年三年之
 下即书正月不复先书十月矣孔子所谓行夏之时
 此之谓也贾谊所谓改正朔者改此而已非改月也
 唐武后天授元年十一月朔日南至改用周正以十
 一月为正月十二月为腊月夏正月为一月亦可以
 参考矣左氏于僖五年十二月晋灭虢引童谣之言
 以为鹑火旦中之月于僖十五年十一月韩之战引
 卜徒父之占曰岁云秋矣我落其实而取其材于昭
卷一 第 26a 页 WYG0160-0533c.png
 十七年六月日食引太史之言以为日过分而未至
 是建已正阳之月于昭二十四年五月日食引叔孙
 昭子之言以为日过分而阳犹不克能无旱乎于昭
 三十一年十二月日食引史墨之言曰日月在辰尾
 谓夏之十月日月合朔于苍龙之尾若此之类皆所
 以附合其周月之说也然而妄不胜正有不可以智
 巧为者星孛于冬则不可以为秋九月火已伏河汉
 已沉虽欲牵合附会而不可得也杜预著释例既成
卷一 第 26b 页 WYG0160-0533d.png
 会汲郡得冢中竹书就中纪年最为分了晋庄伯之
 十一年十一月鲁隐公之元年正月也其编年皆用
 夏正建寅之月为岁首夫晋鲁纪月同异固不可舍
 诗书而信其说但以寅月为岁首则固为天王协时
 月正日诸侯皆禀承正朔安得晋用夏正数月鲁独
 用周正耶改时易月之说孔孟以前经无明文左氏
 自倡为之说于是汉魏晋唐诸儒皆宗之孔安国注
 尚书郑玄注诗礼赵岐注孟子杜预注左传何休注
卷一 第 27a 页 WYG0160-0534a.png
 公羊范宁注榖梁孔颖达述正义舍经信传踵缪承
 讹历千有馀年无有正其非者至河南程子始断之
 曰周正月非春也只此一言真足以破千载之惑矣
 然又曰假天时以立义犹不轻于斥左氏之非胡文
 定公见冬不可以为春遂发明程子之意谓春秋以
 夏时冠周月诚如是也则系年之夏时与纪事之周
 月常有两月之差夫天运有常四时不忒岂同一物
 可假借以为用乎盖尝论之一岁之有春夏秋冬犹
卷一 第 27b 页 WYG0160-0534b.png
 一日之有旦昼暮夜也子时一阳生虽属明日犹是
 昨日之夜至寅时方谓之旦子月一阳生虽属来岁
 犹是往岁之冬至寅月方谓之春一日之旦始于寅
 时一岁之春始于寅月左氏以子月为春是犹以夜
 半之子时为旦也是故通乎昼夜之道则知春秋以
 月系时以时系年之义矣隐公三年左氏曰四月郑
 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案月令孟夏
 之月麦秋至农乃登麦此四月熟麦也案金縢秋大
卷一 第 28a 页 WYG0160-0534c.png
 熟未穫天大雷电以风禾尽偃王出郊天乃雨反风
 禾尽起此禾熟于秋也四月取麦岂非建巳之月乎
 秋取禾岂非申酉之月乎成十年晋景公疾桑田巫
 曰不食新矣六月丙午晋侯欲麦使甸人献麦召桑
 田巫示而杀之此左氏以周月纪晋事也今言四月
 取温之麦以夏时纪郑事是畔其说也而元凯注曰
 四月为二月秋今之夏也麦禾皆未熟盖芟践之此
 其取也而谓之践失其义矣先儒以元凯为左氏忠
卷一 第 28b 页 WYG0160-0534d.png
 臣愚以为佞臣也桓八年春正月己卯烝夏五月丁
 丑烝烝冬祭也案月令孟冬之月大饮烝案周礼中
 冬教大阅献禽享烝书十有二月王在新邑烝祭岁
 是冬之三月者可烝祭于先王先公也鲁十二公冬
 烝皆不见于经何也祭而合礼则不书也桓公八年
 春正月烝公羊曰烝冬祭也何以书讥亟也何休注
 曰属十二月已烝今复烝也不异烝祭名而言烝者
 取冬祭所属众多之物榖梁曰烝冬事也春兴之志
卷一 第 29a 页 WYG0160-0535a.png
 不时也于丁丑烝之传曰烝冬事也春夏兴之黩祀
 也公羊以春烝为讥亟榖梁以春烝为不时是皆不
 以冬为春与左传异矣尧以历象考日月星辰之度
 舜以玑衡齐日月五星之政文王兴易于中古而定
 后天八卦之位武王访范于箕子而叙五纪庶徵之
 畴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而作春秋所谓考诸三
 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
 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杜元凯云左丘明受经于仲
卷一 第 29b 页 WYG0160-0535b.png
 尼今案左传终叙韩魏赵共杀智伯事去获麟已二
 十七年腊祭始于秦而左氏谓虞不腊矣朱子曰是
 秦时文字分明噫三传作而春秋晦然不因三传之
 有同异则无以考正圣经令学者得有所据而知春
 秋为上律天时之书者以有公榖二传尚可参考耳
 胡文定公于左传周正二字反复论辨非不详明顾
 乃委曲迁就而有夏时冠周月之说至于此经之傅
 反以榖梁氏之说为非曰春秋非以不时书也为再
卷一 第 30a 页 WYG0160-0535c.png
 烝见渎书也经再书而一贬胡氏此言失祖述宪章
 之义矣易说卦曰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也说卦此
 一节论文王后天八卦也帝出乎震建卯之月也相
 见乎离建午之月也说言乎兑建酉之月也劳乎坎
 建子之月也故文定公曰夫斗建寅然后谓之春斗
 建巳然后谓之夏兑为正秋则坎为正冬明矣今以
 冬为春则四时易位矣春秋正名之书岂若是哉胡
 氏此言非不确而有夏时冠周月之说春狩春烝不
卷一 第 30b 页 WYG0160-0535d.png
 时也而谓之时秋尝时也而谓之不时非经意也书
 泰誓惟十有三年春孔安国注曰周之孟春一月戊
 午注曰周正月二十八日案周礼季春出火辰月也
 季秋内火戌月也案金縢秋大熟朱子曰申酉之月
 也辰月为季春申酉戌之月为秋则寅月为孟春明
 矣泰誓之一月武成之一月者寅月也河南遗书曰
 是时商历己绝周历未建故用人正今之正月也注
 谓戊午是子月二十八日六甲循环寅月二十八日
卷一 第 31a 页 WYG0160-0536a.png
 亦戊午也诗豳风七月一章曰一之日觱发二之日
 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五章曰十月蟋蟀入我床
 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
 处自古帝王之兴有因有革舜禹以揖让得天下舜
 之正朔即尧之正朔也夏之正朔即虞之正朔也当
 因而因也汤武以放伐得天下商之正朔不可因之
 于夏周之正朔不可因之于殷当革而革也周用天
 正以子月为岁首故豳诗于十月改岁迎新岁也郑
卷一 第 31b 页 WYG0160-0536b.png
 康成笺云曰为改岁者岁终而一之日觱发二之日
 栗烈当避寒气而入此穹窒墐户之室而居之至此
 而女功止其说是也然而日中宵中日永日短天道
 则不改也作讹成易析因夷隩民事则不变也尧典
 以平在朔易为岁终虞夏商周皆因之故首章卒岁
 在觱发栗烈之后于耜举趾之前也十月改岁者周
 一代之典也十二月卒岁者万世通行之法也周虽
 以子月为岁首而四时十二月之序则元用夏时也
卷一 第 32a 页 WYG0160-0536c.png
 故知周公豳诗之旨则知孔子春秋之义矣小雅曰
 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案灾异谴
 告之来在他月犹轻惟正阳之月其灾尤重正月四
 月也阳月十月也诗曰正月繁霜我心忧伤此纯乾
 之月霜降为灾十月之交日有食之此纯坤之月太
 阳薄食者非小变也朱子以十月为建亥之月是也
 郑康成解经如四月六月七月诸诗皆用夏时独此
 诗笺曰十月夏八月周颂臣工之诗嗟嗟保介维莫
卷一 第 32b 页 WYG0160-0536d.png
 之春笺曰周之季春夏之孟春也引月令天子亲载
 耒耜之事以證之愚常考之月令所言乃孟春祈榖
 之后天子躬耕帝籍之事也周颂所言乃诸侯来助
 祭于其归也歌臣工之诗以遣之因命其车右之介
 士曰春已莫矣归当问田之新畬今如之何此省耕
 劝农之事也夫至当归一精义无二郑氏以十月为
 酉月以莫春为寅月与七月诸诗笺注不同自为矛
 盾矣周礼大胥春入学舍菜合舞秋颁乐合声媒氏
卷一 第 33a 页 WYG0160-0537a.png
 掌万民之判中春之月令会男女籥章掌土鼓豳籥
 中春昼击土鼓吹豳诗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
 大司马仲春教振旅遂以蒐田中夏教茇舍遂以苗
 田中秋教治兵遂以狝田仲冬教大阅遂以狩田案
 中春卯月也中秋酉月也此夏时也康成注经前后
 互异天官正月之吉始和注曰周之正月小宰正岁
 帅治官之属而观治象注曰夏之正月地官正月之
 吉始和正岁令于教官注说亦同一岁之首是有两
卷一 第 33b 页 WYG0160-0537b.png
 正月也凌人之职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注曰夏
 之季冬籥章国祭蜡则吹豳颂以息老物注引伊耆
 氏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十二月乃建亥之
 月豳风十月穫稻称觥介寿歌其数也一岁之中是
 有两十二月也愚尝考而得之与郑说异周不改月
 经凡言月皆夏月也周改岁首经凡言岁皆周岁也
 正月者月之始也夏正建寅之月也吉朔日也始和
 者气候初温和也三阳为泰和可知也若建子之月
卷一 第 34a 页 WYG0160-0537c.png
 则天地闭藏冰冻地拆谓之始和可乎正岁者岁之
 始也周以子月为岁首夏之十一月也凌人之职正
 岁十二月令斩冰言正岁在十二月之前者以十一
 月为岁首也下文春治鉴夏颁冰秋刷不言冬者正
 岁即仲冬也斩冰即季冬也周不改时于此可见内
 宰之职正岁均其稍食上春诏王后生穜稑之种而
 献之于王一岁之始曰正岁春月之孟曰上春言正
 岁在上春之前者正岁非夏之正月于此可见乡大
卷一 第 34b 页 WYG0160-0537d.png
 夫之职正月之吉受教法于司徒寅月也岁终则会
 政致事亥月也正岁考法于司徒子月也正月之吉
 读法以考其德行道艺寅月也岁终则会其州之政
 令亥月也正岁则读教法如初子月也经文前后次
 序昭然可考或曰正岁者周正一岁之首经文如党
 正岁大夫等职言正岁皆在岁终之下何也曰周官
 一书皆用夏时纪事虽改岁首而四时十二月之序
 则未尝改也所以先言岁终而后言正岁也正月之
卷一 第 35a 页 WYG0160-0538a.png
 吉始和经于太宰大司徒大司马大司寇皆言之独
 于大宗伯阙焉盖其职乃春官故不假言正月也郑
 氏以正月为周正月以正岁为夏正月其说误矣礼
 记明堂位曰成王以周公为有勋劳于天下是以封
 周公于曲阜地方七百里革车千乘命鲁公世世祀
 周公以天子之礼乐是以鲁君孟春乘大路载弧韣
 旂十有二旒日月之章祀帝于郊配以后稷天子之
 礼也郑康成注曰孟春建子之月鲁之始郊日以至
卷一 第 35b 页 WYG0160-0538b.png
 孔颖达正义曰郊特牲云周之始郊日以至今郑玄
 破周为鲁故云鲁郊日以至孟春夏正建寅之月也
 案家语郊周篇定公问于孔子曰寡人问郊而莫同
 何也孔子对曰郊之祭也迎长日之至也故周之始
 郊其月以日至其日用上辛此天子之礼也鲁无冬
 至大郊之事是以不同也迎长日之至者周以冬至
 迎长之月上辛郊天也大司乐云冬日至礼天神于
 地上之圜丘是也程子曰冬至气之始也万物本乎
卷一 第 36a 页 WYG0160-0538c.png
 天人本乎祖故周以建子之月郊祀后稷以配天也
 鲁无冬至大郊之事鲁诸侯也降杀以别于天子故
 以孟春建寅之月上辛日郊天与天子不同也案宣
 公三年成公七年定公十五年哀公元年皆以春正
 月卜郊而不从者也成公十七年九月用郊定公十
 五年五月郊哀公元年四月郊鲁之郊祀非礼也失
 礼之中又失礼焉圣人虽因其失而书之然鲁不以
 子月郊于此可见矣哀公十三年子服景伯在吴谓
卷一 第 36b 页 WYG0160-0538d.png
 太宰嚭曰鲁将以十月上辛有事于上帝先王季辛
 而毕何世有职焉自襄以来未之改也亦以见鲁郊
 非子月也郑氏(以下阙文/)
卷一 第 37a 页 WYG0160-0539a.png
 
 
 
 
 
 
 
 
卷一 第 37b 页 WYG0160-0539b.png
 
 
 
 
 
 
 (以上原阙/二十行)可言腊也亦犹冬至祭天曰郊孟春祈榖亦
 曰郊也四月而祭曰雩秋月水旱有意而祭亦曰雩
卷一 第 38a 页 WYG0160-0539c.png
 也案通典王者各以五行之墓日为腊如汉火德火
 墓在戌故腊用戌冬至后第三戌日是也杂记孟献
 子曰正月日至可以有事于上帝七月日至可以有
 事于祖七月而禘献子为之也孔颖达正义曰正月
 周正月建子之月也日至冬至日也七月周七月建
 午之月也日至夏至日也案正月者夏正建寅之月
 也七月者夏正建申之月也曰日至何也孟子曰麰
 麦播种而耰之其地同至于日至之时皆熟也以此
卷一 第 38b 页 WYG0160-0539d.png
 知日至之义不可专以冬至夏至释之也案襄公七
 年夏四月卜郊不从孟献子曰吾今而后知有卜筮
 郊以祈农事也是故启蛰而郊郊而后耕今既耕而
 卜郊宜其不从也左氏与杂记所载皆献子之言也
 鲁无冬至大郊之事郊用启蛰之月则鲁君孟春祀
 帝于郊是乃建寅之月也正月日至非冬至明矣然
 则何以谓之日至曲礼曰凡卜筮日旬之外曰远某
 日旬之内曰近某日古者祭必卜日卜而不从则不
卷一 第 39a 页 WYG0160-0540a.png
 郊卜上辛不吉则改卜中辛季辛此曰日至谓辛日
 也卜之吉日至也郊特牲曰郊之用辛也周之始郊
 日以至言周郊用辛日至也郑氏初注之说是也正
 月日至可以有事于上帝七月日至可以有事于祖
 郊与禘对孟春建寅之月可以郊则孟秋建申之月
 可以禘皆以辛日至行事也此献子议礼之意也论
 语曾点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
 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何晏集解曰暮春三月
卷一 第 39b 页 WYG0160-0540b.png
 季春也案鲁秉周正朔暮春建辰之月豳风春日载
 阳蚕月条桑之时也曾点舍瑟之对今味其辞意则
 四时寒燠之代序与裘葛衣服之异宜有与时偕行
 自乐其乐之妙朱子曰单袷之衣衣无絮谓之袷浴
 盥濯也今上已祓除是也案汉仪礼志三月上已禊
 浴于东流水上古人以三月初已为上已自魏以来
 但用三月三日王羲之之会于会稽山阴脩禊事也
 沂水在鲁城南当是时也风和日暖景明物熙童冠
卷一 第 40a 页 WYG0160-0540c.png
 咏归与天地生物同一春意若以为寅月则沂水之
 冻方解雩坛之风尚寒浴沂咏归非其时也孟子曰
 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赵岐注曰周七八月夏五
 六月也案豳诗五榖之中惟禾稻晚熟十月纳禾稼
 十月穫稻是也七八月旱与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
 皆盈皆申酉之月也秋旱则苗槁指禾稻而言也以
 春秋考之鲁大旱二一书于夏巳午未之月也一书
 于秋申酉戌之月也大雩皆在秋之三月冬居一焉
卷一 第 40b 页 WYG0160-0540d.png
 齐梁邹鲁之间地气之冷暖穑事之早晚当无有不
 同者观鲁以秋月雩则七八月旱岂非申酉之月乎
 此有年大有年所以皆书于冬也子产听郑国之政
 以其乘舆济人于溱洧孟子曰惠而不知为政岁十
 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舆梁成民未病涉也焉得人人
 而济之赵岐注曰周十一月夏九月周十二月夏十
 月案涪陵㬊渊字亚夫朱文公之高弟恪之先君子
 存齐执经从㬊氏学问曰文公荅门人不解春秋之
卷一 第 41a 页 WYG0160-0541a.png
 问谓周正月三字便说不行今孟子杠梁成注乃引
 用夏令九月成杠十月成梁以为證何也亚夫先生
 曰左氏国语与左氏春秋同出一手淳熙四年朱子
 年四十八孟子集注成周改岁首而不改月则晚年
 之确论也尝欲改注孟子而其书已行于世矣以时
 令考之戌亥之月寒未至于酷烈犹可以褰裳涉也
 子丑之月冰壮水冻斯寒极矣当此之时而以乘舆
 济人则民必有病涉者矣桥梁道路可以观政九月
卷一 第 41b 页 WYG0160-0541b.png
 成杠十月成梁戒事之辞也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
 舆梁成遂事之辞也国语先事戒备之意孟子就冻
 极之时言之皆夏时之节令也赵邠卿生于汉末去
 春秋战国已远彼岂真知周之改月与不改月哉但
 为左氏所误耳汉武帝诏太子受公羊春秋宣帝喜
 榖梁由是二傅皆置博士哀帝时刘歆奏左氏春秋
 可立博士上问诸儒皆不对大司空师丹劾之歆等
 皆补郡去当时左氏之学未信也自赵岐郑玄诸儒
卷一 第 42a 页 WYG0160-0541c.png
 踵孔安国之误取其说以注经市虎之讹三人言之
 而遂信矣于是何休范宁杜预孔颖达之徒更倡而
 和不复改正如程子之明达胡氏之博洽虽深致其
 疑终以迁就其说此参母所以投杼也屈原离骚曰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案楚武王子瑕食
 采于屈因以为氏屈原其后也仕于怀王为三闾大
 夫案经楚自屈完受盟以来终春秋之世中国之盟
 会皆与焉盟会必书时书月书日楚之正朔即周之
卷一 第 42b 页 WYG0160-0541d.png
 正朔也孟子与张仪同时秦使张仪谲诈楚怀王令
 绝齐交请与俱会武关屈原谏不听是屈原与孟子
 同时也离骚经曰摄提贞于孟陬案汉天文志北斗
 七星杓携龙角衡殷南斗魁枕参首用昏建者杓夜
 半建者衡平旦建者魁如孟春昏时杓建寅夜半衡
 建寅平旦魁建寅也摄提星名在龙角之两旁各有
 三星鼎足钧之直斗柄所指以建十二辰者也真正
 也孟始也谓孟春也陬隅也寅月曰陬盖是月孟春
卷一 第 43a 页 WYG0160-0542a.png
 昏时龙角摄提星见在东北隅随斗柄指寅故以为
 名也屈原以寅月为孟月则孟子所谓七八月是乃
 摄提随斗杓正指申酉之月所谓十一月十二月是
 乃摄提随斗柄正指子丑之月邹鲁与楚同正朔故
 也邠卿注孟子附会左氏之误与楚辞之节序不合
 矣宋玉九辨曰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
 而变衰泬寥兮天高而气清寂寥兮收潦而水清秋
 既先戒以白露兮冬又申之以严霜案宋玉楚大夫
卷一 第 43b 页 WYG0160-0542b.png
 屈原弟子也萧瑟者寒凉之意四时阴阳之运盛极
 则衰草木摇落者一叶落而天下知秋也天高气清
 无垢秽也收潦水清夏涨秋落阴至而清也白露八
 月节酉月也四序平分玉何独悲秋也暑往则寒来
 阴进则阳退当是时秦强楚弱玉知天下之势必入
 于秦此其所以悲也然而二周尚存七国未灭周之
 正朔未改也以白露建酉之月为秋则子月大雪节
 非春亦明矣宋玉之言所谓针左氏郑玄之膏肓者
卷一 第 44a 页 WYG0160-0542c.png
 也董仲舒曰臣谨案春秋之文求王道之端得之于
 正正次王王次春春者天之所为也正者王之所为也
 其意曰上承天之所为而下以正王道之端耳案汉
 史武帝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举贤良直言极諌之士
 而亲策之当是时秦之正朔未改也仲舒治公羊春
 秋明于天人之际故三策始终专以春秋为对其言
 曰春者天之所为也仲舒之意盖欲武帝改秦正朔
 行夏之时以正王道之端也武帝听纳其说太初元
卷一 第 44b 页 WYG0160-0542d.png
 年行太初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于是行之世世不
 可改易此仲舒之学得之于春秋而大有功于世教
 也窃尝因仲舒之言而推之王者常以正时为务奉
 天道以正人时常以治历为要古者造历之法周天
 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日一昼夜行一度故必
 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乃合周天之度尧典言
 六日者举成数也此气盈也一年十二月有小尽六
 日此朔虚也总气盈朔虚之馀日计之一年馀十日
卷一 第 45a 页 WYG0160-0543a.png
 有奇积之三年则置一闰及五年则置再闰两闰之
 间大约相去三十有二月或嬴缩不齐虽不中不远
 矣十九年七闰为一章春秋二百四十二年计有八
 十九闰失一闰则差一月以正为二矣失三闰则差
 三月以春为夏矣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左氏因
 此遂谓圣人作经皆沿旧史之误而不革于文元年
 以为误置闰于襄二十七年以为再失闰于昭二十
 年以为失一闰于哀十二年以为失一闰信斯言也
卷一 第 45b 页 WYG0160-0543b.png
 则春秋之时历纪废坏可谓极矣圣人作经安得为
 上律天时之书乎案经以事系日是日不误也以日
 系月是月不误也以月系时是时不误也书日食三
 十六朔不误也书晦者二月之大小尽不误也书闰
 者二三岁五岁之闰不误也书星孛于大辰二十八
 宿之度十二辰之次不误也一经圣人笔削之手二
 百四十二年之历皆正矣纪岁星之行度则以春为
 首纪月之弦望则以寅为正董子所谓天地之常经
卷一 第 46a 页 WYG0160-0543c.png
 古今之通谊正谓是也杜预生在西晋自谓能长历
 推算春秋时历夫天度有推移历法有疏密积之毫
 釐未有久而不差者汉兴以张苍言用颛顼历至武
 帝时未及百年日月晦朔弦望盈亏多非是此历与
 天相失也当时博学如司马迁儿宽治历如公孙卿
 壶遂等皆谓不能为算夫以当时之历而推算当时
 之气候犹且不合况千载之远乎洛下闳太初历成
 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连珠可谓密矣洛下闳曰后八
卷一 第 46b 页 WYG0160-0543d.png
 百年当差一日章帝元和二年太初历后又作四分
 历自太初至元和一百七十馀年历已差矣唐开元
 九年麟德历寖疏日食屡不效上命僧一行造开元
 年大衍历近世眉山程公说作春秋分记其言曰元
 凯长历改易闰馀以求合左传故闰月相距近则十
 馀月远或七十馀月误可知也诸历惟大衍最密故
 今专以其法推算春秋时历闰法多差日食三十六
 而朔差者半此非春秋之误乃周历之误愚谓程公
卷一 第 47a 页 WYG0160-0544a.png
 说讥元凯三统历法之误是也至其用大衍历法之
 误则不自知也盖刘歆三统历法止可用之于汉一
 行大衍历法止可用之于唐一日二日之积历岁既
 久未有不与天度相失者观武帝时颛顼历章帝时
 太初历开元时麟德历则知之矣请以日景之长短
 地理之远近譬之夏至日立八尺之表于颍川阳城
 其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北移于蔚州则晷景愈长
 南移之朗州则晷景愈短又南至交州则晷出表南
卷一 第 47b 页 WYG0160-0544b.png
 三寸馀其差远矣夫自今日以前已往者千岁也自
 今日以后未来者亦千岁也历法之差亦犹是也元
 凯以经为误而自以长历为信是以阳城之日晷而
 准交州之日景也岂不谬哉愚案五家之说如此又
 即左氏观之如桓十七年冬城向昭九年冬筑郎囿
 皆曰书时也亦以夏之冬而言也使以周正言之则
 于时为秋安得书时哉昭十七年六月鄅人籍稻亦
 以夏之六月言也使以周正言之六月为四月安得
卷一 第 48a 页 WYG0160-0544c.png
 稻哉庄十六年公父定叔出奔卫三年而复使以十
 月入曰良月就盈数也以十月为良月盈数则亦夏
 之十月也愚故断然以春秋正月为建寅之月也或
 曰然则经书春无冰十月陨霜杀菽左氏书日南至
 者何也曰经之所书愚于本义或问既言之矣若左
 氏书日南至亦自矛盾僖五年春正月书日南至若
 依左氏为建子则昭二十年春二月傅亦书日南至
 将复以周为丑乎此左氏所以不足据也曰春秋日
卷一 第 48b 页 WYG0160-0544d.png
 食三十六历家以周正推之多所合以夏正推之多
 所不合其说又何也曰春秋距今几二千岁岁运渐
 差焉得而合杜氏以长历推春秋甲子有所不通妄
 曰经误今历家推验精者不过二十六然以周历考
 之朔日失二十五以鲁历考之又失十三唐一行得
 二十七而朔差者半唯宋卫朴谓得三十五独庄十
 八年三月不入食法卫朴之言有不可信者盖以历
 法一百七十三日有馀一交会自隐元年至哀二十
卷一 第 49a 页 WYG0160-0545a.png
 七年凡三千一百五十四月惟三十六食而襄二十
 一年九月十月二十四年七月八月频交频食是有
 虽交而不食有不当交而食者矣又岂可以常法推
 而谓之入食限乎近世善推历者以今之授时历细
 推春秋日食其日月合朔者十有七庄二十六年十
 二月癸亥朔僖五年九月戊申朔文十五年六月辛
 丑朔宣十四年四月丙辰朔阙朔字成十六年六月
 丙寅朔襄十四年二月乙未朔二十年十月丙辰朔
卷一 第 49b 页 WYG0160-0545b.png
 二十一年九月庚戌朔二十三年二月癸酉朔阙朔
 字二十四年七月甲子朔昭七年四月甲辰朔二十
 一年七月壬午朔二十二年十二月癸酉朔二十四
 年五月乙未朔三十一年十二月辛亥朔定五年三
 月辛亥朔十五年八月庚辰朔是也以周正推之其
 差一月者十有二差二月者二差三月者二隐三年
 二月己巳当为三月己巳朔阙朔字桓三年九月壬
 辰朔当为八月壬辰朔十七年十月朔当为十一月
卷一 第 50a 页 WYG0160-0545c.png
 庚子朔阙庚子字庄二十五年六月辛未朔当为七
 月辛未朔三十年九月庚午朔当为十月庚午朔僖
 十五年五月当为四月癸丑朔阙癸丑朔字文元年
 二月癸亥当为三月癸亥朔阙朔字成十七年十二
 月丁巳朔当为周正十一月丁巳朔襄十五年八月
 丁巳当为七月丁巳朔阙朔字二十七年十二月乙
 亥朔当为十一月乙亥朔昭十五年六月丁巳朔当
 为五月丁巳朔定十二年十一月丙寅朔当为十月
卷一 第 50b 页 WYG0160-0545d.png
 丙寅朔是差一月者也庄十八年三月当为五月壬
 子朔阙壬子朔字僖十二年三月庚午当为五月庚
 午朔阙朔字是差二月者也宣八年七月甲子当为
 十月甲子朔阙朔字襄十七年六月甲戌朔当为九
 月甲戌朔是差三月者也古今历法不同岁运亦异
 虽未可尽据然岂可谓春秋日食多与周正合哉
曰隐公不书即位子谓未详其所以不举之故者何也
 曰三傅摄让之说未可信也左氏曰不书即位摄也
卷一 第 51a 页 WYG0160-0546a.png
 公羊曰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公将平国而让之
 桓桓幼诸大夫扳隐而立之故凡隐之立为桓立也
 榖梁曰何以不言即位成公志也焉成之将以让桓
 也夫摄者身不为君而行君之事让者身已为君而
 推让与人今三傅自相矛盾而欧阳氏辨其非摄非
 让见于三傅辨疑者又如此故未有以灼知其何为
 而不举也惟戴氏以经之所无而不言盖亦阙疑之
 意窃又疑商之大事在十二月则周天子诸侯即位
卷一 第 51b 页 WYG0160-0546b.png
 亦当在十一月岂桓宣以下诸公不用周正不请天
 王而春秋书其即位隐公之初犹奉周正守正法在
 十一月即位春秋以为常事而不书欤然不可考矣
曰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天王之天先儒以
 为孔子所加子独以为鲁史之旧亦有说乎曰吾闻
 诸邦子曰春秋因鲁史有可损而不能益也周礼司
 服凡丧为天王斩衰则天王之称其来旧矣诸侯国
 史称天王无足怪者况春秋大义固不在加天于王
卷一 第 52a 页 WYG0160-0546c.png
 上然后为尊王也凡其所以讥诸侯大夫之僣者皆
 尊王之意也愚故断然以为非孔子所加也曰张氏
 诸儒以宰为大宰夫子责其奉命赗妾特贬家宰于
 上士中士之例而又名之以深其罪子独何以知其
 不然耶曰此正一字褒贬贼经之弊恶得雷同而许
 之也况先儒亦有不同其说者乎吕朴乡有言曰春
 秋周大夫不名爵从其爵单伯刘子之类是也未爵
 称字家父荣叔之类是也舍是无名道矣是故经书
卷一 第 52b 页 WYG0160-0546d.png
 宰有三元年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书名
 而不书氏者士也桓四年天王使宰渠伯纠来聘书
 氏及字者命大夫也僖三十年天王使宰周公来聘
 书官而不名氏者三公也始使士继使大夫终使三
 公天子日微诸侯日强矣此其指不亦甚明白哉夫
 以天王之尊而下赗诸侯之妾母何必名其使而后
 知其非哉曰左氏公羊以惠公仲子为二人子于三
 傅辨之而知其说矣而程子陈氏诸儒以为惠公之
卷一 第 53a 页 WYG0160-0547a.png
 妾刘原父诸儒则以为孝公之妾子两存之何也曰
 以左氏考之为惠公之妾以经书僖公成风之法求
 之则又疑其为孝公之妾以理言之前说近似然其
 大义则俱为赗诸侯之妾亦不在深究也
曰及宋人盟于宿旧说以为公及之孔子为内讳故不
 言公然乎曰不然也吾闻诸朱子曰直书其事而善
 恶自见者春秋之大法也且后书公及大夫盟者不
 可胜数何独于此讳之
卷一 第 53b 页 WYG0160-0547b.png
曰公子益师卒先儒皆谓凡书大夫卒者大夫佐君治
 国故录其卒以示君臣之恩子何以知其不然耶曰
 此意施之国史可也春秋所书者皆非常之事也曰
 死生人道大变非非常而何曰有生则有死死亦常
 事也且所谓非常者谓非礼也非义也苟以死为非
 常亦可以死为非礼非义乎此论似是而实非不可
 不辨
二年
卷一 第 54a 页 WYG0160-0547c.png
或问曰隐二年至十一年无正月诸说不一子何以知
 其为事无月日故总以春目之也曰此以理推之而
 知其然也诸说不一原于公榖公羊谓隐无正月为
 隐将让桓故不有其正月说既凿矣至榖梁谓隐十
 年无正为隐不自正元年有正所以正隐又凿之尤
 者矣春秋者圣人之实录也实录其事其善恶自有
 不可掩者若去一字以示贬吾恐圣人公平正大之
 心不若是之琐琐也五经垂教无非实事诗书礼以
卷一 第 54b 页 WYG0160-0547d.png
 记常易以通辨春秋以见用独易若有异辞然不过
 取象以明理指显以通微究其归未尝不实也春秋
 非取象之书而无正之云又非取象之比安得捕风
 捉影为说以惑世哉今会戎于潜使有日月将实书
 之或无日月不可妄加也使于二年春之下而书首
 月人将指会戎为正月之事不书正月所以傅信也
 三年二月己巳日有食之则书日食之月四年二月
 莒人伐把则书伐杞之月五年公观鱼于棠旧史无
卷一 第 55a 页 WYG0160-0548a.png
 月日则又不得书首月以至十年之间偶无系正月
 之事又偶有阙月日之文故终隐公不得书正月也
 圣人微意初不在此而读者有不察焉耳公榖倡于
 前诸儒演于后纷纷籍籍寻小义遗大旨卒使圣人
 之心沦于空虚悲夫曰会戎之事戴氏黄氏皆谓周
 衰夷狄杂居中夏鲁有疆埸之交不得不会说者讥
 公不当与戎会是责人于难其说然乎曰此姑息之
 论也春秋正谊不谋利明道不计功若许其会戎则
卷一 第 55b 页 WYG0160-0548b.png
 春秋不书矣
曰莒人入向程子谓春秋书其事而被侵伐者亦不免
 焉夫不责伐人而责受伐无乃言之倒耶曰此亦一
 义也夫擅兴兵以伐人之国罪不胜诛矣然受伐者
 不自引咎辨谕以义不告天子方伯又不量彼己之
 势一战而败辱灭社稷涂炭生灵恶得无罪哉虽然
 当时事势岂可尽知亦有强凌弱众暴寡谕义不入
 封疆莫固兵力不支天子方伯不可告者又不可执
卷一 第 56a 页 WYG0160-0548c.png
 一而论也
曰亲逆之说子独取程子张氏之说何也曰诸侯亲迎
 于礼无所考可旁證者唯诗中之辞哀公之问耳公
 榖与韩侯迎止于蹶之里合而太山莘老抑崇康侯
 献可诸家从之程子与文王亲迎于渭及哀公问大
 昏既至冕而亲迎之说合而常山少蕴元德诸家从
 之以履緰非命卿而逆女亦可为非常则程子之说
 得之但程子云书逆书归明重事来逆非卿则书归
卷一 第 56b 页 WYG0160-0548d.png
 见礼之薄等语为未安耳曰少蕴谓逆与迎不同何
 也曰案释文逆则迎也关东曰逆关西曰迎而礼有
 亲迎之文不闻别有迎女之礼少蕴之说于礼无考
 未敢信其必然也然其他与程子大略相同取程子
 则少蕴在其中矣曰元德诸家又谓春秋于婚姻事
 与卒葬同皆书于策盖送终与谨始一者何也曰如
 其说则常事尔常事则国史所录非春秋大法愚于
 元年公子益师卒既辨之矣不暇再述也曰常山又
卷一 第 57a 页 WYG0160-0549a.png
 谓韩侯迎止于蹶之里为蹶父为王卿士韩侯因朝
 觐至周而迎者信乎曰亿辞也且因朝周而迎是遂
 事也遂事则韩侯为有罪是以知其不通也
曰伯姬归于纪先儒以为送之者虽公子公孙非卿故
 不书者何也曰此非春秋本义也曰先儒又谓内女
 嫁为诸侯夫人则书逆书归明重事者何也曰春秋
 因重事以见非礼若止明重事则常事不书也故啖
 氏曰凡外逆女皆以非礼书得之矣曰原父亦以内
卷一 第 57b 页 WYG0160-0549b.png
 女嫁于诸侯则尊同尊同则志者何也曰此亦前说
 之意也原父尝自曰春秋不书常事岂独昧此乎曰
 莘老谓内女归为诸侯夫人则书归重之也其尊敌
 公公为之服故也何也曰内女嫁与诸侯其尊敌公
 固有服也而此非为有服书也若以有服而书则十
 二公之女岂止书六人而六人之中又有详略之殊
 此各有义不可以一概论也
曰纪子伯为阙文明矣先儒以为凡阙文有本据旧史
卷一 第 58a 页 WYG0160-0549c.png
 因之而不能益者亦有先儒传授承误而不敢正者
 然乎曰如日月之类孔子不得益之四时之类孔子
 安得不正之若纪子伯之误孔子所必正之者也正
 之不得则不书安有如此之误而可为后世鉴者乎
 此必孔子笔削以后之阙文如所谓先儒传授承误
 而不敢增者也其曰有本据旧史因之而不能益者
 则有可否焉曰存耕谓纪雠于齐者也莒憾于鲁者
 也纪方昏鲁以解齐之雠故因为鲁以平莒之憾纪
卷一 第 58b 页 WYG0160-0549d.png
 方困于齐而莒实附于齐是盟之讲非惟以结鲁之
 欢且以解齐莒之交也其说如何曰予生千载之下
 可知者理耳不可详者事也理则据经可见事则有
 可考有不可考者存耕之说新矣无所考也况春秋
 本义正不在此凡此者皆所不录亦不暇一一辨也
曰夫人子氏薨先儒之说多矣子于本义独曰未详何
 也曰先儒之说大略皆云小君与君同体故薨则志
 之以明齐也以常法论之实为有理以春秋不书常
卷一 第 59a 页 WYG0160-0550a.png
 事言之则未为至当春秋书公即位尚欲见其不请
 于天王不授于先君书公薨尚欲见其正寝与非所
 被弑与私谥而谓夫人薨而皆无所为吾不信也宁
 当阙疑以俟知者不敢妄有所录以昧圣人之所指
 也曰原父谓不书葬为不以夫人葬盖公欲不终为
 君亦不以子氏为夫人者何也曰此亦公榖之馀论
 也但公羊以为母而榖梁原父以为妻耳岂有隐公
 称公而不为公子氏称夫人而不为夫人者乎又岂
卷一 第 59b 页 WYG0160-0550b.png
 有死称夫人而葬不以夫人者乎隐公非摄欧阳氏
 辨之明矣观欧阳氏之论则知夫人之为夫人而其
 不书葬非此之谓矣
曰郑人伐卫左氏所传何以有疑也曰卫人伐郑郑人
 以王师虢师伐卫经当书之今经不书不敢尽信也
三年
或问曰己巳日食言日不言朔榖梁杜氏孙氏诸儒不
 一其说子独以为食在朔后与史失之者何也曰凡
卷一 第 60a 页 WYG0160-0550c.png
 月食必在望日食必在朔以日月同度同道是以相
 掩相亢而日月为之食其或月食在望后日食在朔
 前后者以月有大小尽或运行错度历家错乱春秋
 皆据实书之其间亦有史失之而不得其详者此必
 然之事非他说所能惑也然其本义则纪天变为君
 臣大戒而晦朔殆其馀事何必强为说以求异于人
 哉曰吾闻君子不索隐而知其所可知朱子所取历
 法言脩德用贤则阳盛阴衰而月常避日当食而不
卷一 第 60b 页 WYG0160-0550d.png
 食者何也曰孔子曰古之治天下必圣人圣人有国
 则日月不食星辰不孛慈湖杨氏曰尧舜禹之时历
 年多无日食至太康失邦始日食其所以扶阳抑阴
 之道至矣以数言则日食有常数以道言则日食为
 可免君臣之间恶可委之天数而不自讼哉以此言
 之则朱子所取历法非索隐盖亦有所见也曰京房
 氏云日者阳之宗人君之象也骄溢专明为阴所侵
 则有日食之灾不救必有篡臣之萌君怀谦虚下贤
卷一 第 61a 页 WYG0160-0551a.png
 受谏任德日食之灾为消其说美矣子不之取何也
 曰骄溢专明为阴所侵则有日食之灾不救必有篡
 臣之萌等语似指一事以当之其语意未圆故不敢
 取若其上下文则格言也曰朱子蔡氏不同何也曰
 朱子取历家之说蔡氏用儒家之说儒家用退度历
 家用进度及其至之一也然以理折之儒家是也
曰天王崩诸儒皆谓平惠定灵志崩不志葬者赴告虽
 及鲁不会也桓襄匡简景志崩志葬者赴告及鲁往
卷一 第 61b 页 WYG0160-0551b.png
 之会也庄僖顷崩葬皆不志者王室不告鲁亦不会
 也似有理矣子不之取何也曰春秋书实事以见义
 者多以不书见义者少书天王崩于前书诸侯非礼
 之事于后所谓书实事以见义者也若以不书葬为
 鲁不会葬是以不书之事见义者也况桓襄匡简景
 五王书葬者各有其故如本义叶氏之说安知不书
 葬者不为无故也哉曰黄氏以平王不报父雠而戌
 申以报私恩周之所以不复西存耕以平王享国之
卷一 第 62a 页 WYG0160-0551c.png
 久岐丰之地一举而弃之秦遂得以瞰三川而窥周
 室周之衰平王为之故此志崩为天下悼之者何也
 曰平王不报父雠与失岐丰之地过矣然义不在于
 志崩且春秋十三王志崩者九平王以下八王者将
 何为说耶
曰尹氏卒陆氏以为臣无外交之礼今死而赴故书以
 讥然乎曰此或一小义耳大义则不尔也曰赵氏谓
 未尝同盟会不知其名者信乎曰尹氏王室世卿握
卷一 第 62b 页 WYG0160-0551d.png
 天子之权者诸侯必待同盟会然后知其名乎此非
 大义所关亦不必深究也
曰宋公和卒先儒之说多矣子皆违之无乃矫之过耶
 曰先儒虽多异辞大略谓吉凶庆吊讲好脩睦邻国
 常礼诸侯来告而书与重一国之变著易代而书与
 王者怀诸侯之义而书窃谓其论可施之国史而不
 可施之春秋春秋不书常事先儒固己言之何复于
 此自相戾耶曰先儒谓死生人之大变非非常乎曰
卷一 第 63a 页 WYG0160-0552a.png
 所谓非常者非此之谓也为此言者是知春秋之书
 非常而不知所谓非常者为非礼义也愚于益师卒
 既言之而凡书天王崩亦可以类推矣
曰齐郑盟石门君举谓夫子作春秋于隐桓庄之间惟
 郑多特笔焉于襄昭定之际惟齐多特笔焉然乎曰
 不然也孔子脩春秋其文则史史有其事孔子能书
 之史无其事孔子不能加也然书其事必有其义苟
 无其义史虽有其事孔子不书也义者何非常也非
卷一 第 63b 页 WYG0160-0552b.png
 常者何非礼也非义也隐桓庄之间惟郑多故故书
 郑之事也详襄昭定之际惟齐多故故书齐之事也
 亦详夫孔子亦何心哉如鉴之照物妍媸小大因物
 赋形而已矣其曰惟齐郑多特笔岂知孔子脩春秋
 之意哉
四年
或问曰公及宋公遇于清孙刘叶氏皆以鲁宋适相遇
 为说子独从赵氏杜氏简礼而会之言亦有旨乎曰
卷一 第 64a 页 WYG0160-0552c.png
 孙刘叶氏之说公羊之馀意也如公与宋公果不期
 而适相遇必有所往之处而适邂逅于中途今经传
 不载其所往之处而但书遇吾是以知遇者相期简
 礼以相见也使鲁宋有所往而适相遇此亦人之所
 不能(阙/)者若孔子之遇阳货孟子之遇宋牼经亦何
 必书之夫不责鲁宋故为之事而但责鲁宋之适相
 遇则春秋迂矣吾故断然谓三子之说非也曰许氏
 以隐庄之间凡六书遇为去古未远自闵而后有会
卷一 第 64b 页 WYG0160-0552d.png
 无遇为忠益不足而文有馀其说又何谓也曰春秋
 无褒又不书常事如许氏之云则是春秋许其遇也
 且古者诸侯朝天子而亦有遇今不朝天子而亦有
 遇吾不知春秋之许其遇者果何义耶失之远矣
曰卫人立晋先儒谓虽先君子孙不由天子先君之命
 不可立其论正矣而不录何也曰先儒之言施之常
 经诚为正论施之卫晋疑其有体而无用也何则卫
 庄既死卫桓被弑卫安有先君可受命乎不有先君
卷一 第 65a 页 WYG0160-0553a.png
 受命卫可遂无君乎故谓之不由天子可谓之不由
 先君不可曰叶氏曰桓公无嫡无长卫人立晋而不
 得立则卫安得有君此春秋所以与晋其说奈何曰
 此虽有先君之命必有天子之命而后可先儒知有
 天子可受命而不知无先君之受命叶氏知无先君
 之受命而不知有天子之可受命故有与晋之论先
 儒之说不过少疵叶氏之说则害大义况春秋无褒
 又不书常事若晋在所当立而不必命于天子则春
卷一 第 65b 页 WYG0160-0553b.png
 秋不书矣今书之必有其故吾是以知叶氏之论过
 也曰或谓晋后日淫乱故不与其立者何也曰榖梁
 曰春秋与正而不与贤苟晋当立则立之安得预知
 其淫乱而不与其立乎
五年
或问曰公观鱼于棠左氏作矢公榖作观子两存之何
 也曰义各可通而无从考其真伪也然观比矢为易
 故置之本义以非大义所关故不复有所辨论大义
卷一 第 66a 页 WYG0160-0553c.png
 则在鲁隐弃国政而远事耳目之娱而已曰叶氏齐
 氏之说何如曰叶氏从左氏而训矢为射齐氏亦从
 左氏而训矢为陈训矢为陈者泥左氏陈鱼而观之
 之文朱氏固已辨左氏之妄矣训矢为射者因左氏
 则公不射之语又与朱子之意合则固可取矣然左
 氏臧僖伯公不射之云本为鸟兽之肉不登于俎皮
 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而发非专为矢鱼立论
 则训矢为射者亦不得滞于左氏之一语矣愚故曰
卷一 第 66b 页 WYG0160-0553d.png
 矢不若观之为易也曰翼之之说何如曰翼之之说
 即泰山之说而见于本义之后馀意之间矣然其曰
 虽朝觐之时亦必须省耕省敛之云恐害无遂事之
 义而不近人情也曰邦衡之言何如曰其曰先言观
 鱼而后言于棠者主为观鱼也先言如齐而后言观
 社者主为女往以观社为辞耳愚恐求之过深而支
 离繁冗反晦经旨也曰康侯之说是矣而不录何也
 曰康侯之说前同程子中同孙氏后同张氏既录程
卷一 第 67a 页 WYG0160-0554a.png
 孙之说不敢复取也大凡两说相同从其前前说略
 后说详从其后今程子孙氏出乎康侯之前是以取
 彼而遗此耳
曰卫师入郕左氏谓郕人侵卫故卫师入郕子何以有
 疑也曰郕人侵卫不经见吾是以未敢信也
曰考仲子之宫初献六羽刘氏诸儒谓鲁隐以前未尝
 无六佾于群公之庙孙氏程子诸儒则以为群庙己
 用八佾之舞二说不同何也曰两无所考然刘氏谓
卷一 第 67b 页 WYG0160-0554b.png
 自四升而为六孙氏程子谓自八降而为六以经文
 初献之意味之刘氏近是曰杜氏说近本义而不取
 何也曰杜氏云惠公欲以仲子为夫人隐成父之志
 疑其亿度而为辞也
曰邾郑伐宋左氏所载何以不可信也曰宋人取邾田
 左氏能载之鲁史必有其事矣鲁史有其事而经不
 书则是隐宋也何则宋首恶邾复雠虽非义战犹为
 彼善于此圣人乃舍宋而责邾吾是以有疑也四年
卷一 第 68a 页 WYG0160-0554c.png
 宋两伐郑安知非郑复雠而使邾主兵也哉其曰以
 王师会之尤其可疑者也
六年
或问曰郑人输平诸家皆谓郑来绝交何也曰惑于三
 传之过也黄杜二氏已辨三传之误知三传之误则
 知诸家之误矣曰原父木纳以输平为致祊田者何
 也曰祊田在两年之后又不明见于经传是意之也
 黄氏尝辨之矣曰邦衡以输为委送财币何也曰经
卷一 第 68b 页 WYG0160-0554d.png
 于归祊取鼎类皆直书若输财币亦当直书况输之
 下有平字其为纳平明矣不烦多为辞也曰存耕之
 说何如曰存耕之说康侯之馀论也
七年
或问曰书叔姬之归纪莘老诸儒以为贤之子独不然
 何耶曰贤叔姬者公榖之馀论也辨见于后
曰滕侯卒而不名刘氏之说何如曰其曰赴以名礼也
 不赴以名非礼也之云与其所以辨左氏之谬者意
卷一 第 69a 页 WYG0160-0555a.png
 颇相戾岂明于权衡而不明于传也曰苏氏之说何
 如曰其曰未通也亦左氏之意
曰齐侯使其弟来聘常山之说何如曰其论邻国朝聘
 不如张氏之当其论无礼义惟强弱之视可施之他
 事而非此章之指也曰刘氏之说何如曰其谓齐侯
 爱其弟未可爵而爵之亟交于诸侯盖意之之辞于
 经未见爵之之意如已爵之经当书公子年来聘矣
 曰叶氏之说何如曰叶氏母弟之论非程子本意而
卷一 第 69b 页 WYG0160-0555b.png
 其说与赵氏同既录赵氏则叶氏不复出矣
曰公伐邾先儒之说何如曰皆不免信左氏之病也
曰戎伐凡伯于楚丘以归本义何以无责卫之辞曰张
 氏以为非卫之楚丘不得而责卫也曰先儒谓言以
 归为非执何耶曰伐之人众于执伐之义重于执上
 言伐矣则执在其中而不必言执矣文法固当如此
 耳其实非执之则何得以归乎苟必欲见执之一字
 而书曰戎伐凡伯于楚丘执之以归则支离繁冗而
卷一 第 70a 页 WYG0160-0555c.png
 非春秋谨严之谓矣况本义不在执之一字乎
八年
或问曰宋卫遇于垂刘氏之说何如曰接乎我之言起
 于以垂为吾近邑也非本义所系曰任民诸儒之说
 何如曰亦不免信左氏之病也
曰郑来归祊先儒皆谓易许田子独不然何耶曰谓易
 许田者惑于左氏之说也叶氏刘氏辨之详矣非独
 刘叶也邦衡木讷抑崇浚南亦以祊与许田为二事
卷一 第 70b 页 WYG0160-0555d.png
 且万世之取信者经而已矣隐八年经曰郑伯使宛
 来归祊庚寅我入祊意自明白而郑伯以璧假许田
 乃在桓公之世与此别无相关顾乃信二传之妄而
 反疑经之误亦惑矣康侯又以输平之时已有此请
 辗转牵引遂失经旨深可叹也曰左氏以为祊公榖
 以为邴将谁适从曰无事可考理亦难明阙疑可也
 若以祊为祭名则断不可者叶氏已辨兹不复论
九年
卷一 第 71a 页 WYG0160-0556a.png
或问曰南季来聘康侯之说岂不明白子独取赵张二
 说以附于本义之末者何也曰窃疑康侯所数公如
 京师者一朝于王所者二卿大夫如京师者五本皆
 非常之事故圣人书之为后世戒者也实非举二百
 四十二年之间数其仅如京师之数而已盖春秋之
 法常事不书使如京师而如礼则不书矣或实往而
 以常事不书焉则如京师之数固不可考也请论春
 秋所书如京师之为非常者成公为伐秦道过京师
卷一 第 71b 页 WYG0160-0556b.png
 因而朝王僖公为诸侯盟于践土时天王居郑因朝
 王所及会诸侯于温天王狩河阳亦因朝王所皆讥
 其不以时朝而行遂事耳他如卿大夫如京师或为
 报聘或为会葬皆讥鲁侯之不亲往若此者岂可谓
 常事乎今康侯以为鲁之如京师者仅如此又曰隐
 公即位九年而史策不书遣使如周则视以为常事
 而数之者也是以不得而取也
曰公会齐侯于防左氏以为谋伐宋子不取程子以为
卷一 第 72a 页 WYG0160-0556c.png
 谋伐宋则取之何也曰左氏以谋伐宋为郑伯以王
 命告于经无所考故不取程子以谋伐宋为党郑而
 私谋于经有据故取之也曰揣摩亿度子所恶也经
 无谋宋之文恶知程子说之必然耶曰以明年再会
 中丘翚遂与齐郑伐宋而知其无他事也礼所谓属
 辞比事此亦其一法也若传之比事则有可信不可
 信者焉曰何以经之比事可信而传之比事不可信
 曰经出圣人之手鲁史之旧参互考订万世之标准
卷一 第 72b 页 WYG0160-0556d.png
 也若左氏则杂采百家之说择焉不精而语焉不详
 故读者惟其理之可信者不可废若与经违与理悖
 而尽信之则反害经矣故程子曰以传考经之事迹
 以经别传之真伪
十年
或问曰公败宋师于菅杜氏为未陈刘氏为诈战何也
 曰此左氏意也读者见上不言战而独言败故意其
 为未陈与诈战耳然春秋书公败某师者甚众岂皆
卷一 第 73a 页 WYG0160-0557a.png
 未陈诈战而他国无未陈诈战者耶不若叶氏谓内
 辞者为可通也曰春秋公万世以立教而独内鲁何
 耶曰圣人假鲁史以见义鲁史之辞不得妄改辞虽
 内鲁而义之无隐与他国同亦何伤哉曰叶氏谓翚
 之师而言公为翚还不得志而公自将何也曰亦意
 之之辞也
曰辛未取郜辛巳取防胡翼之曰如此书甚其恶也且
 辛未至辛巳十一日之间浃旬取其二邑故谨而日
卷一 第 73b 页 WYG0160-0557b.png
 之也后之谈春秋者尽不用日月且如取郜取防之
 义苟不以日月则其实何以明若但言以此月取郜
 取防必不能知一月之间十一日内两取其邑也言
 日月不可尽无也其说然乎曰此论似是而实非也
 日月者纪事自然之法也如日月不可用六经诸史
 将废之矣惟其有用也是以不得而废也春秋非不
 欲尽言日月也然旧史有详略焉有阙文焉其无日
 月不可得而益有日月又不可得而去也无日月而
卷一 第 74a 页 WYG0160-0557c.png
 益则伪有日月而去则乱故春秋纪事有有日月者
 矣有无日月者矣公榖见其有日月与无日月也求
 其说而不得从而为之辞或牵彼以就此或例此以
 方彼自知不通则付之不言故日月之例为春秋蠹
 矣今壬戌败宋师辛未取郜辛巳取防鲁史纪事自
 然之法也得其日而事益详鲁隐之恶益彰若或不
 得其日既败宋师又取郜取防其恶亦不得掩非圣
 人特书其日以甚其恶亦非谨其事而日之也苟谓
卷一 第 74b 页 WYG0160-0557d.png
 圣人特书日以甚其恶以谨其事则馀无日者皆无
 甚恶皆无甚谨乎此其不书日者也若并月不书则
 事皆无恶皆不谨乎故曰似是而实非曰存耕谓翚
 会齐郑伐宋隐败宋师盖三师勇斗而隐自出奇相
 为掎角者然乎曰此战国奇正之术经传所不载千
 载之下岂能知之何必亿而为此说乎借使实然亦
 非春秋本义也曰张氏谓二邑非鲁之版图故书取
 以著其无名者然乎曰取者善恶通用之辞取邑曰
卷一 第 75a 页 WYG0160-0558a.png
 为恶诗曰取彼斧斨取彼狐狸亦为恶乎况取者旧
 史之文非孔子所措之字春秋之作其自然之妙与
 天地侔天之生物非物物雕琢春秋亦非字字安排
 其意乃在一句之间而非有一字以为义一字褒贬
 乃末世相沿之陋朱子曰当时大乱圣人据实书之
 其是非得失付后世公论盖有言外之意若必于一
 字间求褒贬窃恐不然可谓善读春秋矣惜其不暇
 著述也
卷一 第 75b 页 WYG0160-0558b.png
曰宋卫入郑存耕之说何如曰论形势而不及本义
十一年
或问曰公及齐郑入许左氏所傅何以未详也曰孔庄
 奔卫经当书之郑分卫地经当书之本经不书是以
 疑也
 
 
 春秋或问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