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第 1a 页 WYG0699-0089a.png

钦定四库全书
近思录卷九 宋朱子吕祖谦同编
叶采集解
治法
此卷论治法盖治本虽立而治具不容缺礼乐
刑政有一之未备未足以成极治之功也
濂溪先生曰古圣王制礼法修教化三纲正九畴叙百
姓太和万物咸若
卷九 第 1b 页 WYG0699-0089b.png

乃作乐以宣八风之气以平天下
之情故乐声淡
而不伤和而不淫入其耳感其心莫不淡且和焉淡则
欲心平和则躁心释
优柔平中德
之盛也天下化中治之至也是谓道配天地古之极也
后世礼法
不修政刑苛紊纵欲败度下民困苦谓古乐不足听也
卷九 第 2a 页 WYG0699-0089c.png

代变新声妖淫愁怨导欲增悲不能自止故有贼君弃
父轻生败伦不可禁者矣
呜呼乐者古以
平心今以助欲古以宣化今以长怨
不复古礼不变今乐而欲至治者远哉
明道先生言于朝曰治天下以正风俗得贤才为本宜
先礼命近侍贤儒及百执事悉心推访有德业充备足
卷九 第 2b 页 WYG0699-0089d.png

为师表者其次有笃志好学材良行修者延聘敦遣萃
于京师俾朝夕相与讲明正学其道必本于人伦明乎
物理其教自小学洒扫应对以往修
其孝弟忠信周旋礼乐其所以诱掖激励渐摩成就之
道皆有节序其要在于择
善修身至于化成天下自乡人而可至于圣人之道
其学行皆中于是者为成德取材识明达可进
卷九 第 3a 页 WYG0699-0090a.png

于善者使日受其业
择其学明德尊者为太学之
师次以分教天下之学择士入学县升
之州州宾兴于太学聚而教之岁论其贤者能者于朝
凡选士之法皆以性行端洁居家
孝弟有廉耻礼逊通明学业晓达治道者
明道先生论十事一曰师傅
卷九 第 3b 页 WYG0699-0090b.png

二曰六官
三曰经界
四曰乡党
五曰贡士
六曰兵役
七曰民食
卷九 第 4a 页 WYG0699-0090c.png

八曰四民
九曰山泽
十
曰分数
其言
曰无古今无治乱如生民之理有穷则圣王之法可改
后世能尽其道则大治或用其偏则小康此历代彰灼
卷九 第 4b 页 WYG0699-0090d.png

著明之效也苟或徒知泥古而不能施之于今姑欲徇
名而遂废其实此则陋儒之见何足以论治道哉然傥
谓今人之情皆已异于古先王之迹不可复于今趣便
目前不务高远则亦恐非大有为之论而未足以济当
今之极弊也
伊川先生上疏曰三代之时人君必有
师傅保之官师道之教训傅傅之德义保保
卷九 第 5a 页 WYG0699-0091a.png

其身体后世作事无本知求治而不知正君知规
过而不知养德傅德
义之道固已疏矣保身体之法复无闻焉
臣以为傅德义者在乎防见
闻之非节嗜好之过保
身体者在乎适起居之宜存畏慎之心
今既不设保傅之官则此责皆在经筵欲
乞皇帝在宫中言动服食皆使经筵官知之
卷九 第 5b 页 WYG0699-0091b.png

有
剪桐之戏则随事箴规违持养之方则应时谏止
伊川先生看详三学条制云旧制公私试补盖无虚月
学校礼义相先之地而月使之争殊非教养之道请改
试为课有所未至则学官召而教之更不考定高下
制尊贤堂以延天下道德之士及置待宾吏师
卷九 第 6a 页 WYG0699-0091c.png

斋立检察士人行检等法
又云自
元丰后设利诱之法增国学解额至五百人来者奔凑
舍父母之养忘骨肉之爱往来道路旅寓他土人心日
偷士风日薄今欲量留一百人馀四百人
分在州郡解额窄处自然士人各安乡土养其孝爱之
心息其奔趋流浪之志风俗亦当稍厚又云三舍升补
之法皆案文责迹有司之事非庠序育材抡秀之道
卷九 第 6b 页 WYG0699-0091d.png

盖朝廷授法必达乎下长官守法而不得有为是以
事成于下而下得以制其上此后世所以不治也
或曰长贰得人则善矣或非其人不若防闲详
密可循守也殊不知先王制法待人而行未闻立不得
人之法也苟长贰非人不知教育之道徒守虚文密法
果足以成人材乎
卷九 第 7a 页 WYG0699-0092a.png

明道先生行状云先生为泽州晋城令民以事至邑者
必告之以孝弟忠信入所以事父兄出所以事长上
度乡村远近为伍保使之力役相助患难相恤
而奸伪无所容凡孤煢残废
者责之亲戚乡党使无失所行旅出于其涂者疾病皆
有所养诸乡皆有
卷九 第 7b 页 WYG0699-0092b.png

校暇时亲至召父老与之语儿童所读书亲为正句读
教者不善则为易置择子弟之秀者聚而教之乡民为
社会为立科条旌别善恶使有劝有耻
萃王假有庙伊川易传曰群生至众也而可一其归仰
人心莫知其乡也而能致其诚敬鬼神之不可度也而
能致其来格天下萃合人心总摄众志之道非一其至
大莫过于宗庙故王者萃天下之道至于有庙则萃道
卷九 第 8a 页 WYG0699-0092c.png

之至也
祭祀之报本于人心圣
人制礼以成其德耳故豺獭能祭其性然也
古者戍役再期而还今年春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复留
备秋至过十一月而归又明年仲春遣次戍者每秋与
冬初两番戍者皆在疆圉乃今之防秋也
卷九 第 8b 页 WYG0699-0092d.png

圣人无一事不顺天时故至日闭关
韩信多多益办只是分数明
伊川先生曰管辖人亦须有法徒严不济事今帅千人
能使千人依时及节得饭吃只如此者亦能有几人
尝谓军中夜惊亚夫坚卧不起不起善
矣然犹夜惊何也亦是未尽善
卷九 第 9a 页 WYG0699-0093a.png

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
系收世族立宗子法
又曰一年有一年工夫
宗子法坏则人不自知来处以至流转四方往往亲未
绝不相识今且试以一二巨公之家行之其术要得拘
卷九 第 9b 页 WYG0699-0093b.png

守得须是且如唐时立庙院仍不得分割了祖业使一
人主之
凡人家法须月为一会以合族古人有花树韦家宗会
法可取也每有族人远来亦一为之吉凶嫁娶之类更
须相与为礼使骨肉之意常相通骨肉日疏者只为不
相见情不相接尔
冠婚丧祭礼之大者今人都不理会豺獭皆知报本今
士大夫家多忽此厚于奉养而薄于先祖甚不可也某
卷九 第 10a 页 WYG0699-0093c.png

尝修六礼大略家必有庙庙必有主
月朔
必荐新时祭用仲月冬至祭始
祖立春祭先祖
季秋祭祢
忌日迁主祭于正寝凡事死之礼当厚于奉生
者人家能存得此等事数件虽幼者可使渐知礼义
卜其宅兆卜其地之美恶也地美则神灵安
卷九 第 10b 页 WYG0699-0093d.png

其子孙盛然则曷谓地之美者土色之光润草木之茂
盛乃其验也而拘忌者惑以择地之方位决日之吉凶
甚者不以奉先为计而专以利后为虑尤非孝子安厝
之用心也惟五患者不得不慎须使后日不为道路不
为城郭不为沟池不为贵势所夺不为耕犁所及
正叔云某家治丧不用浮图在洛亦有一二人家化之
卷九 第 11a 页 WYG0699-0094a.png

今无宗子故朝廷无世臣若立宗子法则人知尊祖重
本人既重本则朝廷之势自尊
古者子弟从父兄今父兄从
子弟由不知本也且如汉高祖欲下沛时只是以帛书
与沛父老其父兄便能率子弟从之又如相如使蜀亦
移书责父老然后子弟皆听其命而从之只有一个尊
卷九 第 11b 页 WYG0699-0094b.png

卑上下之分然后顺从而不乱也若无法以联属之安
可且立宗子法
亦是天理譬如木必有从根直上一干亦必有旁枝又
如水虽远必有正源亦必有分派处自然之势也
然而又有旁枝达而为干者故曰古者
天子建国诸侯夺宗云
邢和叔叙明道先生事云尧舜三代帝王之治所以博
卷九 第 12a 页 WYG0699-0094c.png

大悠远上下与天地同流者先生固已默而识之
至于兴造礼乐制度文为下至行师用兵战阵之法
无所不讲皆造其极外之边圉情状山川道路之险易
边鄙防戍城寨斥候控带之要靡不究知
其吏事操决文法簿书又
皆精密详练若先生可谓通儒全才矣
介甫言律是八分书是他见得
卷九 第 12b 页 WYG0699-0094d.png

横渠先生曰兵谋师律圣人不得已而用之其术见三
王方策历代简书惟志士仁人为能识其远者大者素
求预备而不敢忽忘
肉辟于今世死刑中取之亦足宽民之死过此当念其
散之之久
卷九 第 13a 页 WYG0699-0095a.png

吕与叔撰横渠先生行状曰先生慨然有意三代之治
论治人先务未始不以经界为急尝曰仁政必自经界
始贫富不均教养无法虽欲言治皆苟而已
世
之病难行者未始不以亟夺富人之田为辞然兹法之
行悦之者众苟处之有术期以数年不刑一人而可复
所病者特上之人未行耳乃言曰纵不能行之天下犹
卷九 第 13b 页 WYG0699-0095b.png

可验之一乡方与学者议古之法共买田一方画为数
井上不失公家之赋役退以其私正经界分宅里立敛
法广储蓄兴学校成礼俗救菑恤患敦本抑末足以推
先王之遗法明当今之可行此皆有志未就
横渠先生为云岩令政事大抵以敦本善俗为先
每以月吉具酒食
召乡人高年会县庭亲为劝酬使人知养老事长之义
因问民疾苦及告所以训戒子弟之意
卷九 第 14a 页 WYG0699-0095c.png

横渠先生曰古者有东宫有西宫有南宫有北宫异宫
而同财此礼亦可行古人虑远目下虽似相疏其实如
此乃能久相亲盖数十百口之家自是饮食衣服难为
得一又异宫乃容
子得伸其私所以避子之私也子不私其父则不成为
子古之人曲尽人情必也同宫有叔父伯父则为子者
何以独厚于其父为父者又乌得而当之
父子异宫为命士以上愈
卷九 第 14b 页 WYG0699-0095d.png

贵则愈严故异宫犹今世有逐
位非如异居也
治天下不由井地终无由得平周道止是均平
井田卒归于封建乃定
近思录卷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