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通志-清-觉罗石麟卷一百七十九

卷一百七十九 第 1a 页 WYG0548-0558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山西通志卷一百七十九
  辨證(四/)
代州
山海经小咸之山敦水出焉梁渠之山修水出焉俱东
 流注于雁门北水行五百里至雁门大泽方百里在
 雁门北(水经注雁门/水在直隶)
山海经雁门之水出于雁门之山雁出其间在高柳北
卷一百七十九 第 1b 页 WYG0548-0558b.png
 其山重峦叠巘霞举云高连山隐隐东出辽塞其水
 东南流径高柳县故城北城在平城东南六七十里
 于代为西北也以地势度之非今雁门
高诱淮南子注古之幽都在雁门以北
通典秦雁门郡今马邑之南境雁门之北境皆是也汉
 灵帝时𦍑胡大扰定襄云中等郡并流徙分散献帝
 时省入冀州魏文帝复置并州自陉岭以北并弃之
 今雁门郡及以北之地悉弃之
卷一百七十九 第 2a 页 WYG0548-0559a.png
汉志太原郡广武注河主贾屋山在北部都尉治莽曰
 信桓师古曰贾屋山即史记所云赵襄子北登夏屋
 者 雁门郡平城注东部都尉治莽曰平顺 后汉
 志广武故属太原有夏屋山
地形志雁门郡广武注前汉属太原后汉晋属有东西
 二平原 东夏州注延昌二年置领郡四 遍城郡
 太和元年置领县二 广武注前汉属太原后汉晋
 属雁门后属有三城遍城 沷野注二汉属朔方晋
卷一百七十九 第 2b 页 WYG0548-0559b.png
 罢后复属
周大象二年司徒于翼巡长城立亭障西自雁门东至
 碣石
隋志后周置肆州开皇五年改代州置总管府大业初
 府废 雁门郡领雁门繁峙五台崞灵丘五县 唐
 置代州雁门郡都督府 北有大同军本大武军调
 露元年曰神武军天授二年曰平狄军大足元年复
 更名其西有天安军天宝十二载置又有代北军永
卷一百七十九 第 3a 页 WYG0548-0559c.png
 泰元年置 领县五雁门 五台 繁峙 崞 唐
 林注本武延嗣圣元年析五台崞置唐景龙元年更
 名 宋景德二年废唐林
宋雁门郡防禦置沿边安抚司
金天会六年置震武军节度使贞祐二年四月侨置西
 面经略司八月罢领雁门五台广武繁峙等县 元
 中统四年并雁门县入代州
通典雁门汉广武县故城在西南又有故平县后汉末
卷一百七十九 第 3b 页 WYG0548-0559d.png
 平城县也
广武故城在县西北汉置属雁门郡后魏移置上馆城
 今废一名古雁门城即雁门故县也隋避讳改雁门
 有东陉西陉二关元省 平城废县在雁门县城西
 南汉县隶雁门郡
 前汉书雁门郡注秦置勾注山在阴馆莽曰填狄领
 县十四首善无注莽曰阴馆第五县曰阴馆注楼烦
 乡景帝后三年置累头山治水所出东至泉州入海
卷一百七十九 第 4a 页 WYG0548-0560a.png
 莽曰富代后汉雁门郡领十四城首阴馆注史记曰
 汉苏意军勾注应劭曰山险名也在县尔雅入陵西
 踰雁门是也郭璞曰即雁门山合前后注参之阴馆
 在勾注楼烦间应在朔州马邑之南管涔之北应州
 山阴亦其地云
  按史记赵襄子灭代代即今之蔚州及雁门关东
  北地皆是也今代州在雁门关内去蔚州二三百
  里
卷一百七十九 第 4b 页 WYG0548-0560b.png
 五台县
汉志虑虒注师古曰音庐夷
地形志永安郡驴夷注二汉属太原曰虑虒晋罢太和
 十年复改永安中属有思阳城驴夷城仓城代王神
 祠(仓城今/名白村)
隋大业初改名五台
虑虒城汉置县属太原郡晋时铁佛刘武居新兴虑虒
 之地
卷一百七十九 第 5a 页 WYG0548-0560c.png
张公城十六国时张平筑
金贞祐四年升为台州有五台山虑虒水
 繁峙县
汉志代郡卤城注滹沱河东至参合入滹沱别过郡九
 行千三百四十里并州川从河东至文安入海过郡
 六行千三百七十里莽曰鲁府 雁门郡繁峙注莽
 曰当要 太原郡葰人
后汉志雁门郡繁峙 卤城故属代郡
卷一百七十九 第 5b 页 WYG0548-0560d.png
晋隆安二年二月魏主圭至自伐燕居繁峙宫尹耕曰
 必在盛乐或近盛乐地非今繁峙县也按昭成帝什
 翼犍即位于繁峙之北时或建宫且猗卢从刘琨求
 勾注陉北之地琨徙马邑阴馆楼烦繁峙崞五县民
 于陉南更立城邑则汉之繁峙本在雁门关北也
地形志恒州繁峙郡天平二年置领县二 崞山 繁
 峙注二汉晋属雁门后改属
隋志后周废繁峙郡县开皇十八年复置县有东魏武
卷一百七十九 第 6a 页 WYG0548-0561a.png
 州及吐京齐新安三郡寄在城中后齐改为北灵州
 寻废有长城滹沱小𣲖水唐山
旧唐志代州繁峙汉县东魏置廓州又废 汉雁门郡
 葰人县汉末荒废晋改置繁峙县周省隋复置 金
 贞祐二年升为坚州隶太原路元因之
 崞县
古史考赵衰居原今原平县
汉志太原郡原平 雁门郡崞注莽曰崞张
卷一百七十九 第 6b 页 WYG0548-0561b.png
后汉志雁门郡崞 原平 疆阴
地形志肆州雁门郡原平注前汉属太原后汉晋属有
 阴馆城楼烦城广武城龙渊神亚泽神 雁门郡注
 秦置光武建武十五年罢二十七年复天兴中属司
 州太和十八年属领县二 原平 广武 恒州繁
 峙郡繁峙注二汉晋属雁门后改属 廓州武定元
 年置治肆州敷城界郭城领郡三 广安郡 永定
 郡 建安郡胥武定元年置
卷一百七十九 第 7a 页 WYG0548-0561c.png
隋志后魏置石城县东魏置廓州有广安永定建安三
 郡寄山城后齐废郡改为北显州后周废开皇十年
 改县曰平寇大业初改崞县又有云中城东魏侨置
 恒州寻废有无京山崞山土城山
通典汉楼烦郡波城在今县东
舆地要览楼烦故城在今太原府崞县东十五里太阳
 都
唐析五台崞二县置武延县后改唐林后梁改白鹿晋
卷一百七十九 第 7b 页 WYG0548-0561d.png
 改广武宋并入崞县元升崞州
保德州
春秋时为晋林涛塞后为林胡儋林所据赵武灵王收
 复之如淳曰襜褴在代地
赵世家赵北有林胡 匈奴传晋北有林胡楼烦 保
 德州唐宋皆为岚州地宋淳化四年置定羌军景德
 元年改保德军金大定二十二年升为州十一年置
 倚郭保德县元光元年六月升为防禦
卷一百七十九 第 8a 页 WYG0548-0562a.png
元宪宗七年废县至元二年省并隩州(河/曲)芭州(在河/套)
 本州(秦边纪芭州在/府谷县南五里)三年又并岢岚军入焉四年割
 岢岚隶管州隩州仍来属 旧芭州在保德州境黄
 河西北元置芭州后省入保德
长城在州南偏桥村西抵黄河南接兴县八十里
明成化时移太原左右卫小马儿官军赴保德防禦正
 德间改隶石隰冀宁道冬拨冀宁官军防禦
万历初偏关置保德仓保德州同监其收放 十六年
卷一百七十九 第 8b 页 WYG0548-0562b.png
 冬拨八角利民官兵三百冬春更戌
 保德界辨 据旧通志宋置保德军寻立为州管五
 里与西河麟府丰三州相为表里以控制夏人属河
 东道元初隶府州即陜西府谷县至元间乃并隩芭
 二州入焉是元时之保德有河曲兼有河套直跨陜
 之北境不仅辖河以东也明改州为县后复改为州
 隶太原府今改直隶州专辖河曲州西北境与府谷
 神木相直河界其中
卷一百七十九 第 9a 页 WYG0548-0562c.png
 河曲县
宋火山军本岚州地太平兴国七年以北山时有烟焰
 建为军治平四年置火山县四年废金大定二十二
 年升旧火山军为州后改隩州兴定二年九月改隶
 岚州四年徙治于黄河滩许父寨领河曲一县县置
 于贞元元年至元初州县俱省入保德州明仍置河
 曲隶太原府今以河曲隶保德踞天桥之胜兼得火
 山隩州址焉
卷一百七十九 第 9b 页 WYG0548-0562d.png
 县当河流曲处故曰河曲春秋文公十二年秦晋战
 河曲乃在蒲坂雷首为今永济匼河镇地非此河曲
 也
解州
春秋僖公二十四年秦伯纳公子重耳济河围令狐入
 桑泉取臼衰 杜注桑泉在河东解县西解县东南
 有臼城 又注解梁今河东解县地
颜师古注解音蟹 章怀注解县属河东郡故城在今
卷一百七十九 第 10a 页 WYG0548-0563a.png
 蒲州桑泉县东南 王符曰河东解邑有张城西张
 城
周赧王二十一年秦败魏师于解
路史解唐叔后今河中临晋东南故解城在桑泉之南
 虞乡东三十里(城犹属解僖十五年解梁以/赂秦者非昭二十二年之解)后魏为
 二(南解虞乡/北解临晋)以蚩尤体解名(集韵音/蟹谬)
地形志北乡郡北猗氏注太和十一年置有解城 按
 此所谓有解城未尽解州治也如陜州河北郡所领
卷一百七十九 第 10b 页 WYG0548-0563b.png
 北安邑南安邑河北太阳四县乃今解州所辖
旧唐志解隋虞乡县武德元年改为解县属虞州蒲州
 别置虞乡县贞观十七年省解县并入虞乡二十二
 年复析置解县属蒲州
宋解州领闻喜安邑二县夏平芮属陜州
金解州上刺史宋庆成军防禦国初置解梁郡军后废
 为刺郡贞祐三年复升为节镇军名宝昌兴定四年
 徙治平陆县
卷一百七十九 第 11a 页 WYG0548-0563c.png
元志州本唐蒲州之解县五代汉乾祐中置解州宋属
 京兆府金升宝昌军元至元四年并司候入解县
旧志春秋时解为解梁(即晋献公灭魏以其/地为解梁城是也)临晋为桑
 泉本密迩相邻然各瓜分棋置至汉置解县则合为
 一迄魏晋不改后魏太和间始置南解析临晋为北
 解县岐而为二 三门未凿解地皆水号渤澥水去
 多泽梁故曰解梁马淑援曰解本渤澥去水名其地
 以此歌风观泽犹想见古意焉
卷一百七十九 第 11b 页 WYG0548-0563d.png
 解辨 按渤澥海别枝也泉水所归也解东有盐池
 当黄河曲处有奥衍一区天产瑞花旧名海眼柳州
 所谓神液阴漉孕灵富媪赉天下与海分功者此也
 马淑援之说似可味或曰解以蚩尤体解名或曰州
 治古有迎薰阁盐池内傅有舜弹琴处盖取解阜之
 意自三门既凿水退多泽梁故旧称解梁后魏分南
 北解皆非今治隋大业九年乃徙治于此后汉书河
 南尹有大解城注云左传昭二十三年师次于解杜
卷一百七十九 第 12a 页 WYG0548-0564a.png
 预曰县西南有大解小解此不可以论河东也
 安邑县
蚩尤城盐池东南二里山海经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
 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
 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而止遂杀蚩尤魃
 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置之赤水之北所
 欲逐之者今日神北行必先除水道决通沟渎蚩尤
 血化卤
卷一百七十九 第 12b 页 WYG0548-0564b.png
太康地理志舜都安邑之蒲坂
帝王世纪禹都安邑 夏本纪帝相出居商丘少康复
 归安邑
  按东坡指掌图夏后氏都在安邑其阳城为禹避
  商均之处非都也然亦非今之安邑县也当在夏
  县安邑之间为是
通典尧舜旧都今县西有鸣条陌汤与夏战于此 鸣
 条陌见后汉郡国志
卷一百七十九 第 13a 页 WYG0548-0564c.png
汉志蒲坂有河丘亭注云左传文十二年秦晋战河曲
 杜预曰在县南汤伐桀孔安国曰河曲之南
帝王世纪安邑县西有鸣条陌汤战昆吾亭左传昆吾
 同日亡地道记咸山在南
书序伊尹相汤升自陑遂战于鸣条之野作汤誓夏师
 败绩汤遂从之遂伐三朡俘厥宝玉谊伯仲伯作典
 宝汤归自夏至于大坰仲虺作诰汤既黜夏命复归
 于亳作汤诰咎单作明居蔡氏曰陑在河曲之阳鸣
卷一百七十九 第 13b 页 WYG0548-0564d.png
 条在安邑之西三朡国名今定陶其地也大坰即荥
 泽在卫州界 咎单臣名典宝明居二篇名皆亡三
 朡一说潞之三嵏山也
通志安邑即韩国也通鉴前编夏后禹践位于韩 金
 履祥曰按自唐虞以来都于冀州而冀自有牧非天
 子自治则甸服之民跨河南北也羿距太康于河不
 得复返旧都故五子之歌惟哀冀都之亡痛故业旧
 章之丧当时自河以南尚无恙也汲郡古文称太康
卷一百七十九 第 14a 页 WYG0548-0565a.png
 居斟鄩郦道元谓河南有鄩地薛氏谓今拱州太康
 县汉之阳夏即太康故城而傅亦称相居帝丘大抵
 皆兖豫之境大河东南之地耳然则太康为羿所拒
 不能济河而更都南夏以傅仲康迄于后相皆在兖
 豫之境古大河之东南羿据冀方之都因夏民以代
 夏政称帝夷羿寒浞代之皆在冀州之境大河之北
 至浞灭相而夏统始中断后四十馀年少康遂克复
 旧物云
卷一百七十九 第 14b 页 WYG0548-0565b.png
白虎通夏曰夏邑商曰商邑周曰京师
汉志安邑注巫咸山在南盐池在西南魏绛自魏徙此
 至惠王徙大梁有铁官盐官莽曰河东 河东注秦
 置莽曰兆阳有根仓经仓
齐国子曰安邑魏之柱国也
地形志河北郡北安邑注二汉晋曰安邑属河东后改
 太和十一年置为郡十八年复属 南安邑注太和
 十一年置有中条山
卷一百七十九 第 15a 页 WYG0548-0565c.png
唐河中府安邑注义宁元年以安邑虞乡夏置安邑郡
 武德元年曰虞州又析置桐乡县三年析安邑置兴
 乐县贞观元年省十七年州废省桐乡入闻喜以安
 邑解来属至德二载更安邑曰虞邑乾元元年隶陜
 州大历四年复故名元和三年来属有龙池宫开元
 八年置有盐池与解为两池大历十二年生乳盐赐
 名宝应庆灵池有银盐 河中府有盐海府安邑府
元宪宗在潜邸置河解府领之
卷一百七十九 第 15b 页 WYG0548-0565d.png
 张京俊舜陵辨 安邑县治西北三十里曲马村有
 鸣条冈舜陵在焉湖广永州府九疑山亦有舜陵历
 代祀典致其下千古之疑也窃尝考之古祭不墓故
 帝王陵寝不见于古文元魏太和始诏祀尧于平阳
 舜于河东禹于安邑汤于汾阴至唐代宗永泰二年
 诏道州舜庙蠲近庙佃户克扫除从刺史元结之请
 也又唐张谓道州舜庙碑云旧无陵庙天子有事皆
 于山下行之因建庙焉此永州有舜庙之始宋建隆
卷一百七十九 第 16a 页 WYG0548-0566a.png
 中复诏天下于帝王陵墓设守视禁樵苏自太昊以
 下十六帝各给守陵五户此永州有舜陵之始盖遵
 史记之文也按帝舜卒葬之说见于古文者凡九尚
 书舜三十徵庸三十在位五十载陟方乃死礼记祭
 法舜勤众事而野死檀弓舜葬苍梧之野盖二妃未
 之从也国语展禽曰舜勤民事而野死孟子舜生于
 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山海经载舜陵者不一海
 内南经云苍梧山帝舜葬于阳丹朱葬于阴大荒南
卷一百七十九 第 16b 页 WYG0548-0566b.png
 经云南海之中有汜天之山赤水穷焉赤水之东有
 苍梧之野舜与均叔之所葬也又云帝尧帝舜帝喾
 葬于岳山海内经又云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
 中有九疑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孔子家语
 帝命二十二臣率尧旧职恭己而已平地成天巡狩
 四海五载一始三十年在位嗣帝五十载陟方岳死
 于苍梧之野而葬焉竹书纪年云四十九年帝居于
 鸣条五十年陟司马史记舜践位三十九年南巡狩
卷一百七十九 第 17a 页 WYG0548-0566c.png
 崩于苍梧之野葬于九疑是曰零陵此九书之中尚
 书尚矣言死而不言其地檀弓为合葬者引虽云苍
 梧未可便谓是南荒之苍梧礼记国语之言其叙致
 似出一手不知展禽之引古礼欤抑汉儒取国语之
 言杂入礼经耶曰勤众事而野死为祭法引之也夫
 舜命官分职平地成天此舜事也若以南巡为勤众
 事抑末矣则二书所云勤众事勤民事者恐亦未可
 以南巡实之也若山海经则博而不伦家语则取尚
卷一百七十九 第 17b 页 WYG0548-0566d.png
 书檀弓国语之言而杂著之益非有见也孟子史记
 二书之是非既辨则千古之疑剖矣窃以为孟子之
 言必有确据檀弓国语在孟子时恐尚未有南巡之
 解即有之亦孟子所不取也秦火之馀典籍阙略其
 作史记取国语世本国策而成之其云南巡狩崩苍
 梧葬九疑者不无可议夫尚书既云格汝禹朕宅帝
 位三十有三载耄期倦于勤汝惟不怠总朕师又曰
 正月朔旦受命于神宗率百官若帝之初是禹既已
卷一百七十九 第 18a 页 WYG0548-0567a.png
 摄行天子事矣今曰南巡狩是百一十岁之天子尚
 驱车南荒则禹所摄者何事一可议也且天子七月
 而葬同轨毕至今云葬九疑当时诸侯悉赴南荒耶
 抑不赴耶苍梧尚在九疑南五百里何不即葬于苍
 梧而复有九疑之返耶是又可议也且以尚书陟方
 为巡狩蔡九峰注亦疑之矣窃惟五十载陟方一句
 是总叙舜位之年非谓此时巡狩也夫叙历位之年
 何以云陟方盖以陟方为天子事岳牧不得而同之
卷一百七十九 第 18b 页 WYG0548-0567b.png
 故以此叙历年犹云五十载为天子也然倦勤之后
 何以系帝载亦犹帝摄行二十载尧未尝去天子位
 也今史记巡狩二字实本之陟方即使不诬而南之
 一字又何所本乎是又可议也若是则子长之言似
 不得与孟子较短长矣独可疑者子长生长龙门去
 鸣条不二百里何以舍安邑之舜陵不言而远取南
 荒为哉其五帝赞云余尝西至崆峒北过涿鹿东渐
 于海南浮江淮矣所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
卷一百七十九 第 19a 页 WYG0548-0567c.png
 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夫曰近是
 则亦未尝必以为是也晋太康中盗发魏襄王冢得
 竹简书数车纪年自黄帝至周赧王之十二年舜纪
 云四十九年帝居于鸣条五十年陟与孟子适合魏
 承晋霸之馀居三圣故都文物之备可知竹书之言
 非无据也若是则舜之不葬永州而葬安邑之鸣条
 确矣尝见李卓吾有洞庭湘妃辨亦云舜陵在安邑
 考辨甚悉似无剩义而徐司马又益以所闻兹述支
卷一百七十九 第 19b 页 WYG0548-0567d.png
 辨亦窃欲附益云尔
 舜陵后辨 舜之不葬零陵余既言之矣他日读西
 汉书乃知子长所从误由于孔安国也西汉儒林傅
 曰孔氏有古文尚书安国以今文读之遭巫蛊朝廷
 多事未立于学宫而司马迁亦从安国问故迁书载
 尧典等篇多古文说今按安国注尚书五十载陟方
 云方道也舜在位五十载升道南方巡狩崩于苍梧
 之野而葬焉此子长史记南巡狩崩苍梧之所本非
卷一百七十九 第 20a 页 WYG0548-0568a.png
 古史傅文有据乃得于孔安国之经解也安国之说
 既误子长然安国乂有所从误也安国孔子世孙宰
 我檀弓皆孔子弟子二戴之礼述宰我五帝德及檀
 弓篇皆有舜葬苍梧之文想安国之时鸣条之苍梧
 湮没无傅而南方之苍梧窃附其名故误指为南巡
 也独不谓古文方国秦汉郡邑二千年来得仍而不
 变乎且言苍梧而不言方国则是天子畿内地也安
 国以秦汉郡邑之名驱尚书陟方从其说不大误乎
卷一百七十九 第 20b 页 WYG0548-0568b.png
 孔子家语载五帝德一篇乃增陟方岳三字又变尚
 书之文矣其亦出于安国乎夫辨者如射覆得实如
 发覆覆之既发辨可勿用矣两存之者盖非辨无以
 洗群书之疑非考实无以明辨之果是也事理之覈
 自有冥合如程伯淳之数仓柱人心之灵未可尽诬
 也然则安邑之舜陵果是乎孟子叙伐桀之事曰自
 牧宫书曰自鸣条则鸣条牧宫宫名也盖郊外之离
 宫也竹书曰舜暮年居于鸣条注云鸣条有苍梧山
卷一百七十九 第 21a 页 WYG0548-0568c.png
 则舜之卒于鸣条葬于苍梧非有异也矣晋书谓安
 邑旧舜都非无见也风土记曰旧说舜葬上虞其言
 亦可释也虞盖舜始封之邑又舜子均叔之封也若
 谓会稽之上虞则非也今蒲州东南八十里有苍陵
 谷去妫汭水不远王肃曰妫汭虞地名则苍陵谷亦
 古虞地也今中条山以竹书断之古必有苍梧之名
 故檀弓等书皆云舜葬于苍梧亦非诬言也彼零陵
 之说诚荒唐矣
卷一百七十九 第 21b 页 WYG0548-0568d.png
 夏县
世纪禹或居安邑又曰禹自安邑徙晋阳汉志自平阳
 迁安邑 路史夏今陜之夏县唐隶绛周成王封夏
 公在此本侯爵庄辛云尧时汉安邑之地盖昌阳翟
 之名 世纪夏今阳泽是也
地形志河北郡有北安邑县汉晋属河东又有南安邑
 太和十一年置
通典汉安邑县地盖以夏禹所都为名夏都安邑城在
卷一百七十九 第 22a 页 WYG0548-0569a.png
 今县北十五里 后魏神麚元年别置安邑城在禹
 都旧城之西四十里分安邑东地立夏县因夏禹都
 名城在禹都旧城南十五里
元和郡县志夏县今安邑县地太和十一年别置十八
 年为夏县
唐夏县属绛州乾元改属陜州
  按文中子之夏城注隋亦属绛州不独唐也
旧有夏城在夏县西北十五里乃禹时建都所筑今谓
卷一百七十九 第 22b 页 WYG0548-0569b.png
 之禹王城
唐志陜州有夏台府
旧唐志安邑夏县天宝后加管户一万八千五百是河
 南避兵之民胥北入中条山也
 平陆县
史记武王封周章弟虞仲于周之北故夏墟是为虞仲
 列为诸侯殷时诸侯有虞国诗虞芮质厥成是也武
 王时国灭而封周章之弟于其故墟乃有虞仲之名
卷一百七十九 第 23a 页 WYG0548-0569c.png
 古吴虞二字多通用杨用修曰吴故虞字省文
路史冥鄍也陜之平陆东北二十里有鄍城冀伐之者
 后为虞氏邑
路史夏阳序之封晋灭之今陜之平陆见欧忞广记杜
 注下阳河东大阳马融云叔封上阳仲封下阳疏谓
 二地皆虢邑不得二人分封其处服虔曰在同州之
 下阳 汉志北虢在大阳东虢在荥阳西虢在雍
 水经注大河之阳曰大阳 路史南虢上阳是城在
卷一百七十九 第 23b 页 WYG0548-0569d.png
 陜县之硖石镇西三十六里常阳驿之东南北虢男
 爵今陜地西四十五里故虢城是是为大阳佑以此
 为仲邑仲后也
地形志河北郡大阳注二汉晋属河东后属有虞城下
 阳城
唐志陜州有河北府
金兴定四年解州宝昌军徙治平陆县
  按二汉之西河郡皆有平陆县非此平陆此平陆
卷一百七十九 第 24a 页 WYG0548-0570a.png
  唐方得名
 平芮界辨 唐志陜州陜郡本弘农郡义宁元年置
 武德元年曰陜州三年兼置南韩州四年废南韩州
 天宝元年更郡名天祐元年为兴唐府县次畿赤哀
 帝初复有大都督府领县六陜硖石灵宝夏芮城平
 陆是夏芮城平陆今日属解者唐属陜也且陜县注
 有大阳关即茅津一曰陜津贞观十一年造浮梁有
 南北利人渠今茅津北岸属平陆则平陆亦兼有唐
卷一百七十九 第 24b 页 WYG0548-0570b.png
 之陜县地矣平陆南岸界陜州西南到灵宝东南到
 渑池芮城南岸界阌乡西南到华阴潼关东南到灵
 宝此今日二邑与河陜之分皆以河为界也 静乐
 有石峡山明一统志广舆记胥谓晋人假道于虞出
 此大谬千里袭人人尽知其不便况献公时都故绛
 渡洓水即可从安邑踰山而至平陆岂其南辕而北
 辙乎
 芮城县
卷一百七十九 第 25a 页 WYG0548-0570c.png
路史文王质虞芮之讼暨师武代殷乃收虞师芮师(六/韬)
路史芮伯爵今陜之芮城西二十里有芮故城九域志
 有芮君祠商代国西伯初虞芮讼今平陆西六十里
 閒原者所争田也(东西七里南/北十二里)周为司徒(书注周同/姓圻内国)
 (为大夫寰宇记周司徒封芮为附庸非杜云/冯翊临晋芮乡临晋城在朝邑西南二里)秦缪公
 二年灭梁芮唐武德二年为芮州
水经河水自河北城南东径芮城
后汉志河北诗魏国有韩亭 汉志注诗魏国晋献公
卷一百七十九 第 25b 页 WYG0548-0570d.png
 灭之以封大夫毕万曾孙绛徙安邑也
欧阳修十五国里次解魏本舜地唐为尧封以舜先尧
 明晋之乱非魏褊俭之等也
路史周景王之十二年(昭九/年)使詹伯辞于晋曰我自夏
 王之代以后稷之功故受魏骀芮岐毕为吾西土武
 王克商蒲姑商奄为吾东土巴濮楚邓为吾南土肃
 慎燕亳为吾北土则周之先尝受魏矣平陆乃故河
 东之河北县春秋属晋
卷一百七十九 第 26a 页 WYG0548-0571a.png
鲁诗世学毕公初封毕伯当成王时进为魏侯傅十馀
 世晋侯佹诸灭之毕万降为晋大夫得食邑于魏(说/较)
 (异/)
路史今陜治平陆有古魏城在河北县在河之东北南
 西去河各二十馀里北距首山十里所故魏风著十
 亩之诗魏晋灭之以赐毕万(闵二/年)芮万奔魏故或以
 魏为万邑同姓也
路史魏在安邑芮近郑樵云河中河西县河西熙宁三
卷一百七十九 第 26b 页 WYG0548-0571b.png
 年省入河东县
括地志毕原在雍州万年县西北二十八里
太平寰宇记芮城北五里有魏城即万所封周八里水
 经注二城之中有段干木冢干木晋之贤人也魏文
 侯过其门式其庐所谓德尊万古芳越来今矣汲冢
 竹书纪年曰晋武公元年尚一军芮人乘京荀人董
 伯皆叛匪直大荔故芮也此亦有焉纪年又云武公
 七年芮伯万之母芮姜逐万万出奔魏八年周师虢
卷一百七十九 第 27a 页 WYG0548-0571c.png
 师围魏取芮伯万而东之九年戎人逆芮伯万于郏
 斯城亦或伯万之故画也
地形志陜州河北郡领县四 北安邑 南安邑 河
 北 太阳 恒农郡北陜注二汉晋曰陜属有曲沃
 城邓芝祠
刘良臣曰芮姬姓伯爵盖自夏商以来若耿国类非周
 初始封也山西通志据河东夫芮王庙记本陆德明
 周非同姓不封之说谓周初封同姓不知当封之时
卷一百七十九 第 27b 页 WYG0548-0571d.png
 质成于文王者又何人耶稽之傅记皆曰姬姓无周
 封字也或曰朱文公魏诗傅亦曰周初封同姓庙记
 盖本于此曰文公就毕魏而言盖毕万乃文王第十
 五子毕公高之后毕在今长安国绝至万为晋大夫
 伐魏取之献公以其地为万采邑即芮地也芮之称
 魏以芮伯万为其母所逐秦人纳之居于魏相去裁
 一舍(芮伯城西二十里郑/村魏侯城北五里)遂不称芮而称魏犹魏侯
 罃迁梁称梁也文公以非义理精微未及详考
卷一百七十九 第 28a 页 WYG0548-0572a.png
马淑援曰解旧志载州西南六十里有魏故城今隶芮
 地又毕万墓在焉以为古魏近之矣但史记未言古
 魏所在水经注言魏城处山河之间亦未指定古魏
 而芮地又相传河北城为文侯城意此即古魏城乎
 议者以城在今芮遂谓芮即古魏不知古魏芮本比
 邻国晋初以赐万而芮并入于魏则其后也况国风
 葛屦诸什皆魏未灭时诗朱子于魏风下明注解即
 其地在析城西雷首北是确指解为古魏矣
卷一百七十九 第 28b 页 WYG0548-0572b.png
薛一鹗曰芮城地形东北渐高以及山东南下坡以及
 河为县治数十里平衍
 芮魏辨 据刘良臣谓魏即芮而马淑援又谓古魏
 在解按郑康成诗谱魏在禹贡冀州雷首之北析城
 之西南枕河曲北涉汾水四至甚分明诗彼汾沮洳
 河水清且涟漪等语可证古魏地广芮适在析城雷
 首河曲之中则不得以魏专属解州境而逐居于魏
 遂称魏而不称芮其说尤可味也
卷一百七十九 第 29a 页 WYG0548-0572c.png
 芮城界辨 芮在汉以后胥名河北属河东郡后魏
 属河北郡汉临晋隶左冯翊注云秦获大荔更名有
 河水祠芮乡故芮国后汉书注与虞让国周本纪注
 虞芮亦云芮在冯翊临晋县按二国相让閒田在今
 平芮界汉重泉临晋在河西岂古芮地统辖于古临
 晋自今永济城西以达南东百馀里皆古临晋属乎
 后魏注河北云二汉晋属河东有芮城立城妫水首
 阳山伯夷叔齐墓则永济城南地旧多隶芮而芮又
卷一百七十九 第 29b 页 WYG0548-0572d.png
 属河东郡何以称焉隋书注云旧置安戎后周改又
 置永乐郡后省入芮与永济地分合无定而唐武德
 二年以芮城河北永乐置芮州贞观元年州废以永
 乐隶鼎州芮城河北属陜郡宋因之金乃改与平陆
 均隶解云
绛州
左传庄公二十六年春士蔿为大司空夏士蔿城绛以
 深其宫 注绛晋所都也今平阳绛邑县
卷一百七十九 第 30a 页 WYG0548-0573a.png
僖公十三年秦输粟于晋自雍及绛相继注绛晋国都
 正义曰秦都雍雍临渭晋都绛绛临汾渭水从雍而
 东至弘农华阴县入河从河逆流而北上至河东汾
 阴县乃东入汾逆流东行而通绛故杜云从渭水运
 入河汾也
成公六年晋人谋去故绛诸大夫皆曰必居郇瑕氏之
 邑献子曰不如新田公从之夏四月丁丑晋迁于新
 田冬季文子如晋贺迁也杜注晋复命新田为绛故
卷一百七十九 第 30b 页 WYG0548-0573b.png
 谓此为故绛新田平阳绛邑县是
  按杜注则绛与新田皆在晋之平阳绛邑
前汉闻喜注故曲沃晋武公自晋阳徙此绛注晋武公
 自曲沃徙此晋书注亦同后汉绛邑注杜预曰故绛
 也闻喜邑注晋蒐清源在县北又曰曲沃在县东百
 数里
  按古曲沃距闻喜止数里本属一地而谓武公徙
  绛则与左史不合左史胥在献公之世谓自晋阳
卷一百七十九 第 31a 页 WYG0548-0573c.png
  徙曲沃尤与封叔父成师于曲沃语相戻
杜预注曲沃晋别封成师之邑在河东闻喜县翼晋旧
 都在平阳绛邑县东 水经注水出绛山西北注流
 于浍应劭曰绛水出绛县西南盖以故绛为言也又
 曰晋去故绛居新田又谓之绛即绛阳也盖在绛浍
 之阳
通典春秋为绛国即故绛与新田之都也
  按杜注水经注通典可参覈李汝宽有辨详见闻
卷一百七十九 第 31b 页 WYG0548-0573d.png
  喜
旧志成侯服人徙曲沃五世穆侯费生徙绛再传至昭
 侯徙翼至曲沃武公并晋又都翼献公九年夏士蔿
 城绛
西魏后周以为重镇
隋绛郡注后魏置东雍州后周改绛州
唐武德初置总管府隶绛潞盖沁建泽韩晋吕浍秦蒲
 芮虞邵十五州二年复州
卷一百七十九 第 32a 页 WYG0548-0574a.png
宋置绛郡防禦
金天会六年置绛阳军节度使崇庆元年改晋安府行
 元帅府事又置宣抚司兴定二年十二月升为晋安
 府总管河东南路兵马三年三月置河东南路转运
 司
元初置节度使行元帅府事以府罢仍为绛州隶平阳
 路
 翼绛闻喜曲沃等地通辨 闻喜邑本曲沃即汉书
卷一百七十九 第 32b 页 WYG0548-0574b.png
 二语可断二县沿革至景公由绛迁新田抑宜覈故
 绛新绛南北绛之分暨新田之地之胥为绛也春秋
 以前晋都翼自武侯成侯至昭侯皆在旧都后封成
 师桓叔于曲沃一传而庄伯再传而武公其间潘父
 迎立晋人拒之平王桓王使虢公虢仲以兵伐曲沃
 反覆驰突皆在今闻喜翼城境地及釐王命曲沃武
 公为晋君列为诸侯尽并晋地始都翼献公八年从
 士蔿说城聚都之命曰绛今绛县县治南车厢城也
卷一百七十九 第 33a 页 WYG0548-0574c.png
 九年始都绛今太平县南晋城也(通典晋武/公徙于此)杜注绛
 晋国都正义又曰晋都绛绛临汾汎舟之役自雍及
 绛相继当在今太平绛州稷山间太平又有古晋城
 遗址此翼与太平所以胥名绛也顾翼名绛新田亦
 名绛今翼城南有北绛村即故绛城此翼绛也水经
 注应劭曰绛水出绛县西南盖以故绛言此即指车
 厢城也后自绛迁新田复谓绛都为故绛至曲沃东
 南二里绛邑城乃新绛非故绛也自后魏分绛县地
卷一百七十九 第 33b 页 WYG0548-0574d.png
 置曲沃县与闻喜同隶正平郡又于今翼城置北绛
 郡领小乡北绛二县又于今绛县置南绛郡并县后
 周改绛州隋唐宋以后置绛州绛郡然后统南北绛
 而胥辖之杜注汾水出太原经绛北西南入河浍水
 出平阳绛县南西入汾而注绛与新田皆曰今平阳
 绛邑县是则今绛州曲沃等地胥为绛胥为新田也
 汉绛邑地颇广范志绛邑有翼城今绛县东西胥在
 其中不可拘车厢城为孤证旧通志于曲沃绛县皆
卷一百七十九 第 34a 页 WYG0548-0575a.png
 曰春秋晋都新田地李在涧据以立辨甚为朗彻尚
 有未尽晰者因疏通以广其说
 春秋传曰下国有宗庙谓之国在绛曰下国矣此说
 宜覈今绛州绛县旧志皆引城聚为证太平县南二
 十五里有古晋城亦称士蔿所筑试以地形里数揆
 之晋城南二十五里即今绛州州距绛县百里绛县
 距翼城七十里距曲沃五十里距太平七十里闻喜
 距绛县八十五里距太平亦仅百里曲沃汉晋未立
卷一百七十九 第 34b 页 WYG0548-0575b.png
 县后魏太和十一年始置后周复置其始皆统于绛
 邑治于太平县之晋城观通典晋自曲沃徙此汉闻
 喜县地二语则知闻喜即绛非两地也太平与乡宁
 皆古临汾然临汾界止于晋城其南则皆闻喜绛邑
 地故汉晋以后之绛邑较今绛县为广隋唐后之绛
 州绛郡较北魏之绛郡亦复扩衍至于新田则确在
 曲沃以汾浍交流汾水在城西一十八里浍水在城
 南二里显然可据太平绛州以南亦为汾流所经而
卷一百七十九 第 35a 页 WYG0548-0575c.png
 寖与河近曲沃尤二水交汇地也古曲沃在闻喜决
 无可疑而城聚在绛杜注新田今平阳绛邑县盖曲
 沃未设县以前地多隶绛邑也亦不得以今日州县
 之分疆遂画为二
 闻喜县
汉书武帝元鼎六年将幸缑氏次左邑桐乡闻南粤破
 改左邑为闻喜县 汉志闻喜故曲沃晋武公自晋
 阳徙此武帝行过更名 秦曰左邑莽曰兆亭
卷一百七十九 第 35b 页 WYG0548-0575d.png
后汉志闻喜邑本曲沃注引博物记曰县治洓之川曲
 沃在县东北数里与晋相去六七百里见毛诗谱注
  有稷山亭注县西五十里左传曰宣十五年晋侯
 治兵于稷 有洓水注左传吕相绝秦曰伐我洓川
 有洮水
水经注汾水又西径清源城北故清阳亭也城北有清
 源晋侯蒐清源作三军处也
左传僖三十一年蒐于清源杜注在闻喜县北马融广
卷一百七十九 第 36a 页 WYG0548-0576a.png
 成颂采清源注清源地在河东闻喜县北 成十八
 年大夫逆于清源杜注同上
地形志正平郡闻喜注二汉晋属河东后属有周阳城
  东雍州正平郡注故南太平神麚元年改为征平
 太和十八年复领县二 闻喜 曲沃 通典闻喜
 亦故曲沃地汉左邑县之桐乡也
旧唐志闻喜汉县隋为桐乡县武德元年分置闻喜县
  曲沃汉绛县地后魏置曲沃县 绛汉闻喜县后
卷一百七十九 第 36b 页 WYG0548-0576b.png
 魏置南绛州又置绛县
  考旧唐地理志则曲沃闻喜二县沿革自明不烦
  聚讼矣
李汝宽闻喜曲沃辨 今之闻喜古曲沃也今之曲沃
 古新田也何以知之按史记晋昭侯封文侯弟成师
 于曲沃注索隐曰河东之县名汉武帝改曰闻喜也
 故曲沃改桐乡桐乡改闻喜此不及桐乡省文耳晋
 骊姬请使申生处曲沃以速县韦昭解曰曲沃晋宗
卷一百七十九 第 37a 页 WYG0548-0576c.png
 邑今河东闻喜是也春秋鲁襄公二十二年晋栾盈
 入于曲沃林尧叟注曰曲沃在河东闻喜县前汉地
 理志河东郡县二十四有闻喜注曰故曲沃后汉郡
 国志曰闻喜邑本曲沃晋地理志曰闻喜故曲沃文
 选潘岳笙赋曰河汾之宝有曲沃之悬匏焉注引汉
 书曰河东闻喜县故曲沃也纲目集览曰闻喜本绛
 州曲沃县汉武帝改闻喜此非闻喜古曲沃之證乎
 鲁成公六年晋迁于新田曰有汾浍以流其恶至后
卷一百七十九 第 37b 页 WYG0548-0576d.png
 魏始置曲沃县亦犹武帝改修武为获嘉其后又别
 置一修武也今曲沃人识其邑里皆曰新田郡而汾
 浍二水见在其境内曲沃志亦曰即春秋晋新田地
 此非今曲沃古新田之證乎或曰诗传既曰唐侯封
 子燮改国号曰晋后徙曲沃则曲沃即晋都矣又曰
 昭侯封成师于曲沃岂其以都邑而封成师乎曰史
 不云乎曲沃邑大于翼翼晋君都邑也盖是时晋自
 曲沃迁都于翼而以其故都曲沃封成师是为桓叔
卷一百七十九 第 38a 页 WYG0548-0577a.png
 也其后桓叔之孙武公卒灭晋而代为诸侯仍都曲
 沃至其子献公始都绛即今绛州也至景公复自绛
 迁于新田复命新田为绛而以故都之绛为故绛山
 西通志于曲沃绛县皆曰春秋晋都新田地诚是也
 至汉始以绛为绛县未有曲沃也至后魏始置曲沃
 县即析绛县地而置之也知此则三县之沿革甚明
 而曲沃之新志多误矣沃人李廷宝氏撰志曰鲁成
 公六年晋人谋去故绛韩献子曰不如新田土厚水
卷一百七十九 第 38b 页 WYG0548-0577b.png
 深居之不疾有汾浍以流其恶今浍水在沃南二里
 汾水在沃西一十八里故通考以曲沃为晋所都新
 田之地若今之闻喜则去浍远矣宝之此證谓今曲
 沃即古新田则是矣以證今之沃为桓叔所封之沃
 则非也何者桓叔所封之沃乃古曲沃也既以今之
 沃为新田又以为古沃岂以新田古沃为一地乎如
 其一地也则晋人谋去故绛当云复都曲沃何以言
 迁于新田也况故都之水土晋人岂不知之而必待
卷一百七十九 第 39a 页 WYG0548-0577c.png
 献子熟计之乎宝以通考之沃为古沃不惟失马氏
 之意且自为矛盾甚矣他證多类此要不俟乎予之
 赘也
李汝宽桐宫辨 诸志皆以闻喜为桐宫汤陵所在予
 窃疑之按汉书刘向传历叙帝王陵墓曰殷汤无葬
 处师古曰谓不见傅记也汉去古未远刘向班固为
 世大儒且不知汤之葬处诸志何以知其在闻喜也
 司马光宋之大儒其撰闻喜宣圣庙记亦未及此金
卷一百七十九 第 39b 页 WYG0548-0577d.png
 有张邦彦者撰宣圣庙记据一时儒生父老之言谓
 文庙古之汤陵引尚书及孔安国注以信之而力诋
 魏文帝皇览言汤葬济阴之非盖因地名桐乡且多
 古柏而附会之也夫安国注尚书桐宫止云此汤葬
 地也未言所在邦彦何以知其指此也记又曰其地
 盖与清源相接故鲁僖公三十一年晋蒐于清源杜
 注云在闻喜县北当时虽则未名闻喜然亦桐之事
 实见于春秋者也夫尚书注疏未言桐宫与清源相
卷一百七十九 第 40a 页 WYG0548-0578a.png
 接他书亦未有言之者邦彦何以知其与清源相接
 而以为桐之事实也夫以桐乡为桐宫已属无稽又
 以文庙为汤陵非齐东野人之语乎及考平阳府志
 山西通志虽以闻喜为汤陵于荣河又皆云汤陵在
 县北百祥村西元癸未岁沦于汾河以石柩迁于别
 地洪武初建寝庙于陵东以便岁时致祭正德元年
 少卿乔宇题准修祠又按文献通考大明一统志皆
 云汤葬汾阴又按隋制祀汤于汾阴汾阴即荣河也
卷一百七十九 第 40b 页 WYG0548-0578b.png
 又按丘文庄公大学衍义补云我朝帝王陵庙既命
 有司岁时修葺又于三年一次出祝文香帛遣太常
 寺乐舞生赍往所在命有司致祭凡三十六帝而殷
 汤与焉虽未言其所在然亦可见必知其所在而非
 闻喜矣夫据汉书则汤陵之所在不可知也据尚书
 注虽知桐为汤陵而桐之所在不可知也据文献通
 考等书及乔宇所题虽直指荣河而犹未可尽信也
 乃邦彦始则不知阙疑而轻信儒生父老之言既则
卷一百七十九 第 41a 页 WYG0548-0578c.png
 济以博辨而并失安国元凯之意以致正德间邑博
 王绅氏修志遂以桐宫为邑之故而州据县府据州
 省据府诸志皆误谁之咎也若曲沃志又谓桐乡城
 在县西南驿乔村世傅伊尹放太甲于此则汤陵愈
 多而两地之父老贤于汉儒远矣
 河津县
尚书祖乙徙耿
晋献公十六年灭耿服虔曰耿国姬姓
卷一百七十九 第 41b 页 WYG0548-0578d.png
史记晋献公赐赵夙耿索隐今河东皮氏县耿乡晋灼
 曰岸头河东皮氏亭也
汉志皮氏耿乡故耿国晋献公灭之以赐大夫赵夙后
 十世献侯徙中牟有冀亭莽曰延平
地理志皮氏县汾水南耿城是
括地志绛州龙门县东南十二里耿城故耿国也皮氏
 故城在绛州龙门县西一百八十步正义县西百四
 十步 县东一里有耿乡城一名旧县城旧志秦移
卷一百七十九 第 42a 页 WYG0548-0579a.png
 治阳村改皮氏县后魏又改龙门复修耿乡城
  按魏襄王六年秦取皮氏焦惠王九年渡河取皮
  氏十三年击皮氏未拔而解则战国已有皮氏非
  秦改也
杜预曰平阳皮氏县东南有耿乡 耿都城址在县东
 南史云在蒲州北一百八十里通志在吉州南 书
 傅泄卤垫隘
地形志晋州河西郡天平四年置领县一夏阳
卷一百七十九 第 42b 页 WYG0548-0579b.png
  按是时东魏置郡以誇耀关西非实境也
东雍州高梁郡领县二 高凉注太和十一年分龙门
 置有高凉闇阁骊姬冢 龙门注故皮氏二汉属河
 东晋属平阳真君七年改属有临汾城
南汾州北乡郡领县二龙门 汾阴 龙门郡领县二
 西太平 汾阳
隋开皇初废龙门郡有龙门县属河东郡
唐书河东郡龙门注武德二年徙秦州东治五年析置
卷一百七十九 第 43a 页 WYG0548-0579c.png
 万春县贞观十七年州废省万春入龙门隶绛州元
 和初来属有龙门关有高祖庙贞观中置有龙门仓
 开元二年置
元皇庆初故城东西南三面胥湮汾水因移于西北一
 里今县是也
皮氏城在城西杨村秦筑今湮
  按今之河津即龙门宋金元皆属河中府明属蒲
  州今隶绛州以其地在汾水北也
卷一百七十九 第 43b 页 WYG0548-0579d.png
郑氏笺梁山今在冯翊夏阳西北韩姬姓之国也后为
 晋所灭故大夫韩氏以为邑名焉
路史周平王子唐封梁山为梁伯千姓编唐平王少子
张士佩曰韩盖侯伯之国也及大夫韩武子万食采于
 韩原乃为邑武子后献子厥从封姓为韩氏是为韩
 厥献子后宣子徙居州州苏忿生之州邑也宣子后
 贞子徙居平阳及韩分晋而初所食采之邑曰韩原
 者乃为魏分焉魏封今开封号大梁而韩原时曰少
卷一百七十九 第 44a 页 WYG0548-0580a.png
 梁焉以界秦戍守重之也韩原有龙门龙门雍州之
 域也
顾炎武曰竹书纪年平王十四年晋人灭韩按左传僖
 公十五年晋侯及秦伯战于韩上言涉河下言及韩
 又曰寇深矣是韩在河东非今之韩城也故杜氏解
 但云韩晋地正义引括地志韩原在同州韩城县西
 南非也文公十年晋人伐秦取少梁始得今韩城之
 地益明战于韩非此也
卷一百七十九 第 44b 页 WYG0548-0580b.png
 韩原辨 韩国与韩原多混为一皆缘未详封建始
 末之故周始封之韩左传邢晋应韩皆武之穆是也
 国都在并州于周职方为正北故诗曰溥彼韩城燕
 师所完当时锡命奄受追貊北国后宣王因韩侯始
 立来朝使复其祖封而诗人美之此春秋以前之韩
 也平王时晋灭韩以赐桓叔之子万为韩武子其食
 采在韩原后三世韩厥献子居卿位宣子徙居州贞
 子徙平阳此春秋之韩也越数傅而景侯虔与赵魏
卷一百七十九 第 45a 页 WYG0548-0580c.png
 同列诸侯分晋地十馀世至王安乃尽入地于秦为
 颍川此春秋以后之韩也考韩奕诗郑笺谓在左冯
 翊夏阳西北括地志谓在同州韩城县西南朱注因
 以梁山为韩镇而杜氏注第云韩晋地不言所在王
 肃又言涿郡方城县有韩侯城魏地形志亦云范阳
 郡方城县有韩侯城日知录据水经注圣水径方城
 县故城北又东南径韩城东二语以为韩国近燕非
 同州之韩城可备一说夫赐地与食采之邑必不甚
卷一百七十九 第 45b 页 WYG0548-0580d.png
 远今按左传韩原战地未知即武子采邑与否而传
 云涉河侯车败后又云三败及韩则韩原应在河东
 无疑不然杜注何以云晋地耶且史伯对郑桓公曰
 武王之子应韩皆不在杜注云韩在河东郡界此与
 王肃魏地形志诸说虽不尽合而河东之有韩原则
 可考矣通志安邑即韩国通鉴前编夏后禹践位于
 韩汉书河北诗魏国有韩亭今襄垣县有韩城傅为
 赵襄子筑后周置韩州于此凡此又因时地而变名
卷一百七十九 第 46a 页 WYG0548-0581a.png
 但距河已远未必即战于韩原之韩也
史记少梁更名夏阳少梁古梁国秦灭之在韩城县南
 二十二里唐改曰韩城县 夏阳故少梁秦惠文王
 十一年更名禹贡梁山在西北龙门山在此 华池
 在韩城西南十七里在夏阳故城西北四里高门去
 华池三里
顾炎武曰左传桓九年梁伯伐曲沃注梁国在冯翊夏
 阳县郤芮曰梁近秦而幸焉是也汉书地理志云冯
卷一百七十九 第 46b 页 WYG0548-0581b.png
 翊夏阳县故少梁也水经注乃曰大梁周梁伯之居
 也梁伯好土功大其城号曰新里民疲而溃秦遂取
 焉后魏惠王自安邑徙都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六年
 四月甲寅徙都于大梁是也是误以少梁为大梁而
 不知大梁不近秦也(后汉志河南尹梁故国伯翳后/注引博物记曰梁伯好土功今)
 (梁多有/城亦误)
秦孝公二十三年与晋战岸门 魏哀王二年秦使樗
 里子取我曲沃走犀首岸门 刘氏曰河东皮氏县
卷一百七十九 第 47a 页 WYG0548-0581c.png
 有岸门亭 系走犀首岸门于取曲沃之下则索隐
 刘氏之说为是徐广颍阴正义许州长社县之说为
 非
地形志华山郡夏阳县有梁山龙门黑水城是梁山龙
 门山析为二也
 稷山县
隋书注后魏曰高凉开皇十八年改焉有后魏龙门郡
 开皇初废又有后周勋州置总管改曰绛州开皇初
卷一百七十九 第 47b 页 WYG0548-0581d.png
 移
唐书注本隶绛州唐属河中府
宋金元皆隶绛州
 绛县
水经注翼为晋旧都后献公又北广其城方二里又命
 之为绛庄二十六年士蔿城绛以深其宫是也
杜预绛注平阳绛邑县是 今县南十里有车厢城
晋献公九年始都绛景公十五年自绛迁于新田复命
卷一百七十九 第 48a 页 WYG0548-0582a.png
 新田为绛旧通志绛县晋都新田也
通典春秋时晋武公自曲沃徙此汉闻喜县地
路史绛穆侯居见诗谱庄二十六年士蔿城之二汉为
 县今隶绛有绛山绛水有故绛城在翼城东南曲沃
 南二里景公迁新田又曰绛乃以翼为故绛后魏北
 绛县在翼城南绛在绛都
  按左传杜注以绛邑为故绛路史以翼为故绛非
  相戾也晋地皆以绛名翼对绛都为言曰故绛绛
卷一百七十九 第 48b 页 WYG0548-0582b.png
  都对新田而言亦曰故绛
史记绛侯周勃食绛八千一百八十户盖一邑实三邑
 也汉绛县并曲沃翼城地入绛
地形志晋州南绛郡注建义初置治会交川领县二南
 绛注太和十八年置属正平郡建义初属 小乡注
 建义元年罢有小乡城
元至元二年省垣曲八十六年复立垣曲绛县如故
 垣曲县
卷一百七十九 第 49a 页 WYG0548-0582c.png
亳城在县西十二里元致和元年石碣殷商烈祖成汤
 圣王居亳故都
韵府垣曲西有亳原汤尝誓众于此 南有葛伯城西
 有童子坪
张象蒲亳都辨 唐虞夏殷故都皆在平阳境而旧志
 志殷迁耿不及亳者未知亳之在垣曲也垣曲面景
 山濒大河近接葛伯寨在五代周时名亳城县汉书
 音义称济阴亳县者济水出济源山而山在县东也
卷一百七十九 第 49b 页 WYG0548-0582d.png
 桐乡在其北即伊尹放太甲处今闻喜是也汤陵在
 其西历载祀典今荣河是也皆距垣不二百里而汤
 妃墓庙俱在垣境其为亳地明矣孟子曰汤居亳与
 葛为邻世傅亳州为亳长葛为葛固妄谬不足与辨
 传记所载称亳者三谓亳在榖熟者皇甫谧也谓亳
 在蒙县者杜预也谓亳在偃师者郑康成也称葛者
 二一云宁陵有葛伯国一云郾城有葛伯城嘻何亳
 与葛之多也盖尝考之榖熟今夏邑也然考城亦名
卷一百七十九 第 50a 页 WYG0548-0583a.png
 榖熟蒙大小二大者在商丘北小者在商丘南于彼
 于此茫无确指果可信乎归德志称帝喾都商丘之
 亳城汤自商丘迁焉河南志又称偃师县帝喾所都
 也成汤居西亳即此其在左传帝喾封其子阏伯于
 商丘以主大火是以有阏伯之台之墓之庙既封其
 子又作之都于理非宜且既都商丘何为又都偃师
 是二都矣偃师最西去景山不远说者引景员维河
 以实之按黄河自潼关而下入阌乡县界经灵宝陜
卷一百七十九 第 50b 页 WYG0548-0583b.png
 州神池新安孟津诸县以达于开封不闻经偃师也
 所谓员河者安在偃师近景山而不名景亳蒙城无
 景山而名景亳所不解也若其谓宁陵有葛国者所
 以实亳在商丘之说也然宁陵实宁城非葛乡盖说
 者妄也郾城去三亳甚远安得有葛盖起于好事者
 欲以葛城在偃师证成偃师之为亳而偃郾音近讹
 以传讹遂蔓及之耳括地志曰汤冢在北亳皇览曰
 在济阴亳县而刘向直谓汤无葬处是皆不可信则
卷一百七十九 第 51a 页 WYG0548-0583c.png
 偃师之墓亦伪也孔安国以桐为汤葬地郑康成谓
 桐地有王离宫皆不得其实而晋太康地记云尸乡
 有亳坂东有城为太甲所放处信斯言也若之何其
 不名桐而自秦以来所谓桐乡者乃在偪近垣曲之
 闻喜耶垣曲地僻而道险名公钜儒罕有至者故其
 遗迹不见于论述而守斯土生斯地者承讹袭舛不
 复考覈如斯类者盖比比也可胜道哉
左传文公二年春秦孟明视帅师伐晋以报殽之役二
卷一百七十九 第 51b 页 WYG0548-0583d.png
 月晋师禦之先且居将中军赵衰佐之王官无地禦
 戎狐鞫居为右甲子战于彭衙狼瞫以其属驰秦师
 死焉晋师从之大败秦师晋人谓秦拜赐之师
襄公元年晋围宋彭城晋人以五大夫在彭城者寘诸
 瓠丘注垣曲县东南有瓠丘即今阳壶城也
襄公二十三年齐伐晋戍郫邵封少水以报平阴之役
 注少水即沁水 路史郫晋地赵盾杀公子乐处有
 郫氏
卷一百七十九 第 52a 页 WYG0548-0584a.png
魏献文帝四年置邵郡于阳壶城南一里南临大河又
 置白水县在西郭 通考白水县有彭衙晋秦战处
  按合阳西北有彭衙城杜甫彭衙行夜深彭衙道
  月照白水山与文献通考参覈
路史垣县轵关南径苗亭西亭本周之苗邑贲皇采
汉志垣注禹贡王屋山在东北沇水所出东南至武德
 入河轶出荥阳北地中又东至琅琊入海过郡九行
 千八百四十里
卷一百七十九 第 52b 页 WYG0548-0584b.png
地形志东雍州注世祖置太和中罢天平初复领郡三
  邵郡 高凉郡 正平郡 邵郡注皇兴四年置
 邵上郡太和中并河内孝昌中改复领县四 白水
 注有马头山 清廉注有清廉山白马山 苌平注
 有王屋山 西太平 洛州新安郡天平初置 东
 垣注二汉晋属河东后属
后周改邵郡于亳城又置邵州改白水为亳城隋开皇
 初郡废大业初州废改为垣县又省后魏所置清廉
卷一百七十九 第 53a 页 WYG0548-0584c.png
 县及后周所置蒲原县入焉
唐书注义宁元年以垣王屋置邵原郡又置清廉宅城
 二县武德元年曰邵州二年置长泉县是年以长泉
 隶怀州后省五年省亳城入垣贞观元年州废省清
 廉入垣来属龙朔三年隶洛州长安二年复旧贞元
 三年隶陜州元和三年复旧
俱利城在渑池县西通典秦昭王与赵惠文王会处故
 云俱利
卷一百七十九 第 53b 页 WYG0548-0584d.png
邵原县在济源县西唐置寻废
  按垣曲乃古邵地邵郡邵州邵原皆以召公分陜
  名通考垣有古皋落城即周召分陜地也 按东
  雍州领邵高凉正平三郡然晋州平阳郡注云晋
  分河东置真君四年置东雍州太和十一年罢改
  置汾州定阳郡注云旧属东雍州延兴四年分属
  焉孝昌中陷寄治西河是真君之禽昌平阳襄陵
  临汾泰平与延兴之定阳昌宁皆属东雍州也
卷一百七十九 第 54a 页 WYG0548-0585a.png
吉州
商王祖乙元祀丙申圮于相徙都于耿史记祖乙既立
 是时相都又有河决之患乃自相而徙都于耿书序
 祖乙圯于耿作祖乙九祀甲辰圯于耿徙都于邢巫
 贤作相商道复兴在位十有九祀子祖辛立前编曰
 耿在河中府龙门县邢在邢州龙冈县 商王祖辛
 元祀乙卯在位十有六祀弟沃甲立 商王沃甲元
 祀辛未在位二十有五祀祖辛之子祖丁立 商王
卷一百七十九 第 54b 页 WYG0548-0585b.png
 祖丁元祀丙申在位三十有二祀沃甲之子南庚立
  商王南庚元祀戊辰在位二十有五祀祖丁之子
 阳甲立 商王阳甲元祀癸巳在位七祀弟盘庚立
  殷王盘庚元祀庚子迁都于殷改国号曰殷
耿城在州东南殷祖乙迁耿隋置耿州城名取此 盘
 庚自耿迁殷作盘庚三篇即今河南偃师
汉骐侯国在河东
通考汉北屈县左传屈产之乘是其地
卷一百七十九 第 55a 页 WYG0548-0585c.png
地形志晋州定阳郡兴和四年置领县三 平昌 西
 五城胥兴和四年置 敷城郡天平四年置领县一
  敷城(附录定阳郡后以郡隶/晋州非肆州敷城也)汾州定阳郡旧属东
 雍州延兴四年分属焉孝昌中陷寄治西河领县二
  定阳延兴四年置 昌宁(仝/上)南汾州领郡九 北
 吐京郡领县四 平昌 北平昌 石城 吐京
 西五城郡领县三 西五城 昌宁 平昌 南吐
 京郡领县一 新城 西定阳郡领县一 洛陵
卷一百七十九 第 55b 页 WYG0548-0585d.png
 定阳郡领县一 永宁 北乡郡领县二 龙门
 汾阴 五城郡领县二 五城 平昌 中阳郡领
 县二 洛陵 昌宁 龙门郡领县二 西太平
 汾阳
  按南汾州为东西魏交争之地东魏置州郡县
隋志文城郡东魏置南汾州后周改为汾州后齐为西
 汾州后周平齐置总管府开皇四年府废十六年改
 为耿州后复为汾州统县四 吉昌注后魏曰定阳
卷一百七十九 第 56a 页 WYG0548-0586a.png
 县并置定阳郡开皇初郡废十八年县改名焉大业
 初置文城郡有风山 文城注后魏置有石门山
 伍城 昌宁 后魏置平昌县后废隋末复置唐更
 名吕香五代周废
旧唐志慈州元魏曰南汾州隋改为耿州又为文城郡
 武德元年改为汾州五年改为南汾州八年改为慈
 州以郡近慈乌戍故也 吉昌隋县 文城元魏曰
 仵城县隋改为文城显庆三年移仵城县东北文城
卷一百七十九 第 56b 页 WYG0548-0586b.png
 村置唐天祐中更曰屈邑有孟门山石鼓山 仵城
 后魏置县取镇戌名也
宋置慈州团练使 宋书慈州旧领吉乡文城乡宁三
 县熙宁五年废州以吉乡隶隰州即县治置吉乡军
 使仍省文城为镇隶焉又以乡宁隶晋州襄陵县元
 祐元年复吉乡军为慈州领吉乡一县
金天德三年改慈州为耿州置文城郡军明昌元年更
 名吉州领吉乡乡宁二县
卷一百七十九 第 57a 页 WYG0548-0586c.png
元初领司候司吉乡乡宁二县中统二年并司候司入
 吉乡县至元二年省吉乡三年又省乡宁并入州后
 复置乡宁领一县
 乡宁县
史记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故曰唐叔虞
世本曰居鄂宋忠曰鄂地今在大夏正义曰括地志云
 故鄂城在慈州昌宁县东二里按与绛州夏县相近
 禹都安邑故城在县东北十五里故云在大夏也然
卷一百七十九 第 57b 页 WYG0548-0586d.png
 封于河汾二水之东方百里正合在晋州平阳县不
 合在鄂未详
路史鄂翼九宗嘉父逆晋侯于随纳之鄂曰鄂侯鄂晋
 地(隐六/年)城南一里有鄂侯故垒(相传鄂侯南北两山/城今县治踞北垒)
路史僖十六年有狐厨今晋治临汾西北有狐谷亭
地形志定阳郡昌宁注延兴四年置有阴阳二城
隋志文城郡昌宁注后魏置并内阳郡开皇初郡废有
 壶口山崿山
卷一百七十九 第 58a 页 WYG0548-0587a.png
旧唐志慈州昌宁汉临汾县地后魏分置太平县又分
 太平置昌宁县 吕香本平昌义宁元年分仵城县
 置平昌贞观元年改吕香因旧镇为名上元三年移
 治所于故平昌府南置今县是也
后魏分太平置昌宁县后唐改乡宁宋元祐间以吕香
 县并入焉
古乡宁县在泊城后湮于河
隰州
卷一百七十九 第 58b 页 WYG0548-0587b.png
路史榖隰州有榖城非姬姓榖
  按此即九域志所云神农尝百榖处今合桑村是
  也
通考隰州春秋时蒲城晋重耳所居 定九年晋车千
 乘在中牟
地形志汾州注延和三年为镇太和十二年置州治蒲
 子城孝昌中陷移治西河领郡四 西河郡 吐京
 郡 五城郡 定阳郡
卷一百七十九 第 59a 页 WYG0548-0587c.png
隋志龙泉郡后周置汾州开皇四年置西汾州总管五
 年改为隰州总管大业初府废统县五 隰川注后
 周置县初曰长寿又置龙泉郡开皇初郡废县改曰
 隰川大业初置郡 永和 楼山 石楼 蒲(龙泉/废郡)
 (在州治/北二里)
唐隰州大宁郡本龙泉郡天宝元年更名 初置常安
 县贞观初省入蒲县今有蒲子村古城即重耳所居
宋为团练 宋书熙宁五年废慈州以吉乡县隶州即
卷一百七十九 第 59b 页 WYG0548-0587d.png
 县治置吉乡军使仍省文城为镇元祐元年复慈州
金志上刺史宋大宁郡团练旧大宁郡军刺史天会六
 年改为南隰州以与北京隰州重也天德三年去南
 字领隰州仵城蒲大宁永和石楼六县
路史隰之吉乡北二十一里有古屈城北屈也 河北
 有中牟在隰之北赵献侯徙治者晋地瓒说详矣
 吉隰界辨 隰州之名始于隋开皇四年唐因之不
 可以古南汾州西汾州槩今汾州也辨已见于汾州
卷一百七十九 第 60a 页 WYG0548-0588a.png
 府但明洪武二年隰州属平阳府领大宁石楼永和
 三县万历四十二年乃改石楼属汾州洪武二年蒲
 县亦属平阳
国朝雍正二年改隶吉州后又以蒲为隰州之门户改
 隶隰州此又汾吉隰三属分合之辨也
 蒲县
周宣王三十八年晋人败北戎于汾隰(志于蒲以/槩汾隰)
左传晋文公居蒲城杜预曰今蒲子县刘昭注同
卷一百七十九 第 60b 页 WYG0548-0588b.png
梁襄王七年秦降我蒲阳正义在隰州隰川县蒲邑故
 城是也
景湣王三年秦拔我垣阳衍括地志故垣地本魏王垣
 也在绛州垣县西北二十里蒲邑故城在隰州隰川
 县南四十五里在蒲水之北故曰蒲阳景湣王三年
 恐秦久已取隰州南之蒲矣并录以备考
汉志蒲子注应劭曰武帝置师古曰重耳所居也
地形志晋州北五城郡兴和二年置领县三 平昌
卷一百七十九 第 61a 页 WYG0548-0588c.png
 石城 北平昌胥兴和二年置 晋州五城郡天平
 中置领县三 北枣 南枣胥天平二年置 永安
 元象元年置 汾州五城郡正平二年置孝昌中陷
 寄治西河领县三 五城世庙名京军有鸡亭 平
 昌世庙名刑军有白马谷石城世庙为定阳胥太和
 二十一年改
  按北魏置汾州治蒲子城魏孝文帝置石城县后
  周大象三年改蒲子县隋大业三年移置县治又
卷一百七十九 第 61b 页 WYG0548-0588d.png
  大业二年置新城旋改蒲县唐武德元年移县置
  于城东今石城新城俱久废则知北魏汾州治蒲
  子城乃治石城县也北魏蒲子注云始光三年置
  真君七年并平河属焉永安中与定襄阳曲平寇
  驴夷同属永安郡北齐河清二年亦置蒲子按此
  乃肆州蒲子非汾州蒲子也
隋志龙泉郡蒲县注后周置有伍城郡及石城郡及石
 城县周末并废又有后魏平昌县开皇中改曰蒲川
卷一百七十九 第 62a 页 WYG0548-0589a.png
 大业初废入焉 文城郡伍城县注后魏置曰刑军
 县后改为武城后又置武城郡开皇初郡废又废后
 魏平昌县入焉大业初又废大宁县入焉 隋以蒲
 子县移治县东北故箕城大业初移治新城改蒲县
 属龙泉郡
唐隰州蒲县注武德二年以县置昌州并置仵城常安
 昌原三县贞观元年州废省昌原仵城常安以蒲来
 属西南有常安原
卷一百七十九 第 62b 页 WYG0548-0589b.png
金兴定四年平阳公胡天祚言隰州之境蒲县最当其
 冲请升为州从之以大宁县隶焉
  按蒲县非特为隰州之门户乃延安以西往来要
  冲也是以
国朝雍正八年 题请由吉州改隶隰州
 大宁县
国语二五言于献公曰蒲与二屈君之疆也
旧志北屈注禹贡壶口山在东南莽曰朕北应劭曰有
卷一百七十九 第 63a 页 WYG0548-0589c.png
 南故称北臣瓒曰汲郡古文翟章救郑次于南屈师
 古曰即晋公子夷吾所居
县西阜城寨有夷吾宫(参考/石楼)
旧唐志大宁汉北屈县地隋为仵城武德三年置中州
 于隋大宁故城因改名大宁(时并置大义/白龙二县)贞观元年
 废中州及大义白龙二县以大宁隶隰州
金志有孔山黄河白斤水
路史屈夷吾采隰州有故屈城南屈也
卷一百七十九 第 63b 页 WYG0548-0589d.png
旧志春秋时蒲屈二邑皆晋地今为吉隰二州蒲宁石
 楼三县隰与蒲故皆蒲而吉州大宁石楼则故皆屈
 也故汉时吉宁皆号北屈县石楼曰吐军县屈产地
 永和县
汉狐讘隶河东郡
后魏太武筑城置石羊军孝文时移于狐讘城遂废
隋志龙泉郡永和注后周置曰临河县及临河郡开皇
 初郡废十八年县改名焉有关官楼山注后周置曰
卷一百七十九 第 64a 页 WYG0548-0590a.png
 归化开皇十八年改名焉有北石楼山有孔山
旧唐志永和汉狐讘县隋为永和武德二年西属东和
 州又分置楼山县以永和隶隰州 贞观初省楼山
 入永和西北有永和关(楼山废址/在城南)
金志有楼山横河仙芝水永和关
  附
王复初禖祓神像考 石像三幞帔而男者居中副袆
 而女者列左右皆趺坐像甚古无碑记可考旧扁曰
卷一百七十九 第 64b 页 WYG0548-0590b.png
 禖祓之神五经要义曰高辛氏祠于高禖而生契禖
 祠也祠以求子之神也古有禖氏官因以为神也周
 之禖著于月令汉之禖著于本纪自是而魏晋齐隋
 代有祀焉晋元康六年高禖坛上石中破从束晰议
 埋而更镌焉禖之主以石有自来矣然亦未审何形
 也三石像而题之曰禖然欤否欤禖天子之祀也天
 子之祀非天子则不得而祀之人间何得有像岂当
 日鼎革之际流落民间虔祠者庙而置之欤祓除恶
卷一百七十九 第 65a 页 WYG0548-0590c.png
 祭也诗云以弗无子弗祓也祓无子也平原厌次有
 汉大中大夫东方先生庙捏素为形像二细君侍焉
 以观今像似又东方先生之像焉武帝令先生作禖
 祝岂后人因作祝而即以禖祀如古者勾龙配土玄
 冥配水之类欤今像前更增以像多侍卫恐传之既
 久并所谓禖者不得而知也未免雌拾遗而帼宋祖
 也谨记之拟书石以俟博洽者详焉
陆龟蒙象耕鸟耘辨 世谓舜之在下也田于历山象
卷一百七十九 第 65b 页 WYG0548-0590d.png
 为之耕鸟为之耘圣德感召也如是余曰斯异术也
 何圣德欤孔子叙书于舜曰浚哲文明圣德止于是
 而足矣何感召之云云乎然象耕鸟耘之说吾得于
 农家请试辨之吾观耕者行端而徐起垡欲深兽之
 形魁者无出于象行必端履必深法其端深故曰象
 耕耘者去莠举手务疾而畏晚鸟之啄食务疾而畏
 夺法其疾畏故曰鸟耘试禹之绩大成而后荐之于
 天其为端且深非得于象耕乎去四凶恐害于政其
卷一百七十九 第 66a 页 WYG0548-0591a.png
 为疾且畏非得于鸟耘乎不然则雷泽之渔河滨之
 陶一无感召何也岂圣德有时而不德邪孟子曰尧
 舜与人同耳而好事者张以就其怪非圣人之意也
 吾病其书之异端驱之使合于道人其从我乎虽不
 从吾亦不能变其说
王翰禹砖辨 夏治西去十五里有禹故城城中民聚
 为村民撅地得砖方尺馀而中画十二方方容一字
 以篆书之其文曰海内勋臣岁丰登榖路无饥人虽
卷一百七十九 第 66b 页 WYG0548-0591b.png
 累千百不异人傅谓禹所陶者人人争宝之或至千
 里易以重货苟得以为厚惠将以遗人难事可济元
 末多事夏当冲要使臣络绎至县则求于县官县官
 亦责于民于是上下病焉当时名公巨儒无辩之者
 岂非爱异好奇之过也哉予窃为辨之按字起于苍
 颉之鸟迹书也历至禹亦不能不小变岂容有篆哉
 篆始于周宣王史籀之所为今以诸石本考之尤为
 明白今遂以篆为禹时书此不可信者一也详其文
卷一百七十九 第 67a 页 WYG0548-0591c.png
 义肤浅又不类谟谋之古雅此不可信者二也难者
 曰禹臣舜出处必有同于舜者陶砖之事岂非同于
 陶河滨之事乎曰舜禹圣则同出处贵贱有所不同
 何则瞽瞍为匹夫而舜为之子且不得其亲其穷可
 知耕稼陶渔之事不能不为也鲧者尧之方伯禹为
 之子以父为方伯子为陶冶可乎此不可信者三也
 禹都安邑是城即禹都也即称都必舜崩而禹即天
 子位矣安有为天子而为陶冶之事哉此不可信者
卷一百七十九 第 67b 页 WYG0548-0591d.png
 四也观其文皆纪德颂功之语海内勋臣之称以君
 施于臣可也禹岂可以自称为臣而谓有功于海内
 也哉此不可信者五也又曰称臣者谓之益也如后
 世劵文誓辞之谓也曰以当时考之舜之相尧禹之
 相舜未尝有此岂至禹独为之乎乃春秋秦汉之所
 为三代岂有是哉是不可信者六也又按史记禹即
 位一年而荐益于天后七年禹巡狩而崩则禹在位
 时益未有所为也讵可以海内勋臣虚美之乎观于
卷一百七十九 第 68a 页 WYG0548-0592a.png
 孟子可知此不可信者七也谓用之于葬瓦棺纸衣
 未必为瓴甓之侈勒铭藏之乃东汉已后之事今砖
 散在四野不一处得之窃疑故城与司马公墓近当
 时葬公之时必陶于近处用之馀者既无所措则必
 瘗之详于文义字画颇近似之不然何不见于宋之
 前而得于宋之后何不闻诸载记而胶于传闻而不
 为禹时也必矣予姑辩之以解后来之惑
马骙曰论语称虞仲夷逸隐居放言则是仲雍称虞仲
卷一百七十九 第 68b 页 WYG0548-0592b.png
 也今周章之弟乃虞仲之孙何以亦称虞仲盖周章
 弟字仲始封于虞故曰虞仲而雍本字仲为虞始祖
 故后亦称虞仲所以祖与孙同号也
靳荣晋恭世子申生辨 古之贤者不幸而处父子君
 臣之变苟有定见以决之身后之毁誉所不暇计也
 昔骊姬谮世子申生以大逆献公信之遂杀其傅杜
 原款杀其傅是将杀世子也故惧而奔新城公子重
 耳谓之曰子盍言子之志于公乎世子曰不可公安
卷一百七十九 第 69a 页 WYG0548-0592c.png
 骊姬是我伤公之心也曰然则盍行乎世子曰不可
 君谓我欲弑君也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吾何行如
 之又使人辞于狐突曰申生不敢爱其死虽然吾君
 老矣子少国家多难伯氏苟出而图吾君申生受赐
 而死乃缢呜呼申生不惟爱其君亲而又念及骊姬
 之子以至于国家不贤而能之乎欲亡于他国而又
 恶被此弑君之名不若死之为愈也若夫身后之毁
 誉而又何暇计之哉春秋书晋侯杀其世子申生不
卷一百七十九 第 69b 页 WYG0548-0592d.png
 曰自杀而曰晋侯杀之圣人所以罪其父而伤其子
 也今之论申生者或有咎之之辞不知据于何书说
 者曰书晋侯恶其用谗名申生斥其陷父是以名称
 爵号为褒贬也春秋据实事而直书善恶自是凡书
 郑伯许男宋公者此已定之称也若传以名称爵号
 为褒贬此又非圣人所以作春秋之义也经书晋侯
 杀其世子此善恶之彰明较著也今不遵经而臆为
 之说或信世儒穿凿无稽之言而为之褒贬圣人之
卷一百七十九 第 70a 页 WYG0548-0593a.png
 志果如是乎卫太子伋不逃父母与申生之事何殊
 焉然而太史公伤之而不咎之此言之昭昭而不可
 掩者后世乱臣贼子闻申生之风者必有悚惧之心
 是以有功于万世也又安得而咎之献公之世卿大
 夫之贤者不为不多矣未闻有一言而释其冤者嗟
 夫祁奚叔向不生于此而生于彼宜乎申生不能免
 于死也
俞汝为介之推辨 甚哉晋文之谲也余过绵山访介
卷一百七十九 第 70b 页 WYG0548-0593b.png
 之推遗事见山势回伏蜿蜒周遭数百里若奥若堂
 若复若波而涧谷中冰雪齿齿入夏不消乃倚衡而
 叹曰焚何容易哉非丰茅广野可燎之原也非丛林
 聚薪可赭之山也石涧之参错崖谷之委会推有伏
 而藏矣不然则遁而走矣纵不爱身以博名高何忍
 抱其母投之烈焰中此非人情不可信而史氏书之
 莫有矫其非者得非纪过有由焚火有令且以纪时
 且以名邑遂据而不疑耶夫惟再据者是以为谲也
卷一百七十九 第 71a 页 WYG0548-0593c.png
 夫推与晋文周旋患难一十九年至割股以进岂不
 深自结纳必于隐者窥晋文之素也禄弗及可以去
 矣去之唯恐不远入山惟恐不深焉肯局曲一隅母
 子相抱以待焚也且晋文之求推非本心也无解于
 悬书思以覆之耳岂不知亡者之必不返而故急之
 岂不知兹山之不可焚而故令之岂不知推之必不
 死而故张大之凡以涂人耳目非为推也当其时卑
 辞谢过厚其禄以招之无弗至者怒而焚益其亡矣
卷一百七十九 第 71b 页 WYG0548-0593d.png
 为推者果如是乎不然山既焚矣禁火何为骨已灰
 矣封田奚益何不录推之后以介田之入禄之耶何
 不收母子之烬以介田之封封之耶两者无闻徒以
 虚词宣令甚哉晋文之谲也或曰山𨽻灵石有推之
 墓在余望之颓然一丘耳郡志谓推必不能隐即隐
 矣无不可追之理辨以为非是然则可焚则可踪踪
 之不可得焚何容易也
陈棐先师孔子回车庙解 鄢陵陈子给事諌垣以进
卷一百七十九 第 72a 页 WYG0548-0594a.png
 言谪外稍迁知泽郡经太行天井关关有孔子庙号
 曰回车石上辙迹深尺长数十武庙则倾敝朽漏弗
 堪后讲堂惟故址陈子至郡首葺广之完展壮丽矣
 客有问回车之说者陈子曰孔圣之车未尝登太行
 也按史记世家孔子不得用于卫将西见赵简子至
 河而闻窦鸣犊舜华之死临河叹曰美哉水洋洋乎
 丘之不济此命也乃还息乎陬乡作陬操以哀之而
 返乎卫斯世家所谓至河者黄河也禹贡导河东过
卷一百七十九 第 72b 页 WYG0548-0594b.png
 洛汭至于大伾北过绛水至于大陆括地志曰大伾
 山今黎阳东山索隐则曰大陆在钜鹿及入我朝黎
 阳即北直𨽻浚县而钜鹿之大陆泽则宁晋境也是
 古之黄河过洛汭即东北流而卫国在其东南故自
 卫之晋必过河而后大行过太行而后晋境孔子当
 时既临河而返是未济河也既未济河是未诣太行
 之下也其太行之巅有回车之辙者妄矣客曰孔子
 无回车太行矣何以有庙欤陈子曰余闻其说矣水
卷一百七十九 第 73a 页 WYG0548-0594c.png
 经注曰野王西北有故䢴城当太行南路䢴水又东
 南径孔子庙东庙庭有碑魏太和元年孔灵度等以
 旧宇毁落上求修复野王令范众爱河中太守元真
 刺史咸阳公高允表闻立碑于庙且云按诸子书史
 籍之文并言仲尼临河而叹是非太行回车之言也
 鲁国孔氏官于洛阳因居庙下以奉烝尝斯言至矣
 盖孔因迁山下追思圣祖故立庙存飨耳其犹刘累
 迁鲁立尧祠于山东矣水经之言明可考见如此夫
卷一百七十九 第 73b 页 WYG0548-0594d.png
 郦道元后魏人也太和魏孝文年号也已云旧宇毁
 落是此庙元魏以前两汉三国时所建然建之自孔
 氏始客曰诚若此何以汉魏水经即以回辙称也陈
 子曰欲往晋而卒未往者孔子之实也适晋之路而
 当晋之境者太行也升太行之巅苍然远望而可指
 见者黄河济渡处也后人思孔圣者徘徊行山之巅
 望孔子临河旋辕之处庙曰回车亦何不可况我孔
 圣道在天下功在生民自国都以迨乡塾皆祀之故
卷一百七十九 第 74a 页 WYG0548-0595a.png
 先正曰自天子至于乡邑通祀遍天下惟社稷与孔
 子又曰仲尼之道与王化远迩盖春秋释奠于先师
 者诗书礼乐之师也孔子则人道之主也有君臣父
 子之所在即祀祠之所在也庙于关镇未为多矣客
 曰车辙石迹则何始乎陈子曰此不可据以为信也
 斯不由于天成则出于人为耳古之人亦有精诚动
 金石者如射石而矢没羽刺山而泉涌出者盖其一
 时事际迫切义气愤激动触天地偶然事也即使孔
卷一百七十九 第 74b 页 WYG0548-0595b.png
 子回车于太行亦何所迫切愤激而志动于石乎况
 太行路径数十里何独此寻丈之辙迹乎地志沁水
 西孔山穴洞内石有车辙耆旧传云此自然成者非
 人功所就也予谓此迹若非穴内车所不及之地则
 后亦必指为仙灵之迹孔庙之迹或类此不然则好
 事者因回车之名而为之也胡可据以为信耶客曰
 此地名天井关然俗亦名拦车者父老传为孔子见
 黄鼠拱立或曰小儿拱揖因之回车也今车迹曰妄
卷一百七十九 第 75a 页 WYG0548-0595c.png
 矣父老传岂必尽诬陈子曰天井名关旧矣古地志
 曰高都县有天井关蔡邕曰太行山上有天井关在
 井北遂因名焉故刘歆遂初赋曰驰太行之峻坂入
 天井之乔关史汉光武建元二年遣司空王梁北守
 天井关击赤眉别校是关亦两汉三国前所设至于
 拦车之名果俗因回车之妄附会之而狼车则又拦
 车流讹也今直名天井可矣拦车狼车之名宜尽革
 削以绝谬传于是客盱衡而诘曰鄙人五疑而公五
卷一百七十九 第 75b 页 WYG0548-0595d.png
 释之回车之义昭然矣请以示夫人人因遂书为回
 车庙解碑贻夫主祠祀者
襄垣刘龙壶关三老茂碑颜师古注三老茂云荀悦汉
 纪称令狐茂不知于何所得及考汉纪乃止云壶关
 三老并失茂字不知师古复何以得此又后汉书郡
 国志引上党记亦云令狐徵君隐城东山中去郡六
 十里卒葬其山即武帝末年上书讼戾太子冤者也
 前史失其姓亦无徵君之号据璋志则号与上党记
卷一百七十九 第 76a 页 WYG0548-0596a.png
 合而师古未为无据汉记传刻或近时逸之岂璋欲
 祖茂取记为谱系而附会之耶令狐为姓罕壶关小
 邑盖不多得虽汉相去之远苟名贤后无绝则璋为
 茂出亦理所有况其志得于茂所隐山假令妄以为
 祖身后之石何以得留此地其冢墓相联居昭穆相
 承传宜非自外至者按唐人令狐璋墓碑三原张友
 直于崇贤村寺得之三老姓名因以表著其序世系
 云先祖茂夹辅周室光翼汉朝此特华饰之辞无庸
卷一百七十九 第 76b 页 WYG0548-0596b.png
 辨也
 徐乐无终人旧通志载入广昌按无终即玉田路史
 甚明不得误
黄山谷曰班氏以斗榖于菟得姓凡班姓皆当从斑史
 作班误也
 元魏蔡袭及子祐明一统志旧通志胥列泽州高平
 按本传其先陈留圉人曾祖绍为夏州镇将徙家高
 平父袭名著西州正光中背贼东归祐幼事母以孝
卷一百七十九 第 77a 页 WYG0548-0596c.png
 闻周文在原州召为帐下亲信及迁夏州乃以为都
 督累迁侍中赐姓大利稽氏是盖原州高平非建州
 长平郡之高平也
 后周田弘慷慨有谋略事周文以功赐姓纥干氏考
 其初陷万俟丑奴尔朱天光入关弘自原州归顺及
 周文统众弘求谒论事乃见知遇其邑居系原州高
 平郡非建州长平郡也旧通志载入泽州误矣
 隋长孙晟及子行布旧通志载入大同按长孙嵩代
卷一百七十九 第 77b 页 WYG0548-0596d.png
 人也其从子曰道生越六世至晟晟初仕周为司卫
 上士隋开皇时为骁卫将军魏太和十九年始都洛
 孝武永熙三年西迁长安晟父兕实从西迁前此在
 洛已诏为洛阳人矣有仕迹在朔州并州应入名宦
 孙思邈隋京兆华阴人居太白山文帝以博士召弗
 应唐贞观显庆间召诣京师不就官上元元年还山
 永淳初没寿百馀岁尝流寓洪洞后虞乡南郭里传
 有思邈墓覈实乃元孙真人大方先生墓也赵孟頫
卷一百七十九 第 78a 页 WYG0548-0597a.png
 书碑可据
李而洵三温名字考 余读新唐书温大雅字彦弘弟
 彦博字大临大有字彦将三人兄弟而两以大为名
 彦为字一以彦为名大为字殊异之至宰相世系表
 则云彦将字大有而博雅同后见大唐创业起居注
 系大雅所撰也中云炀帝遣使夜至太原温彦将宿
 于城西门楼上首先见之报兄彦弘驰以启帝帝方
 卧闻而惊起执彦弘手而笑据此则三温之名皆从
卷一百七十九 第 78b 页 WYG0548-0597b.png
 彦而此书首题乃云大雅奉敕撰不应于其间敢自
 称字已而详考之高宗太子讳弘受酖于武后追崇
 曰孝敬皇帝庙曰义宗故讳之者以弘文馆为昭文
 弘农县为恒农徐弘敏为有功韦弘机为韦机等则
 大雅之名实后人追改之载观颜鲁公叙温氏之盛
 曰思鲁大雅悯楚彦博游秦彦将三人之名字其益
 真乎
 唐高士廉旧志及正祀考载入霍州谓州东库拔村
卷一百七十九 第 79a 页 WYG0548-0597c.png
 有墓在焉按高氏钜族系出渤海神武祖迁怀朔镇
 文襄始生于晋地其他族不居怀朔
 据太真外传弘农华阴人徙蒲州永乐之独头村父
 元琰尝为蜀州司户参军唐史杨元琰虢州閺乡人
 由梓州参军历宦刑部尚书晋魏国公徙太子宾客
 开元六年卒昔人谓其志在王室定计斩二张不党
 武三思而生此祸水不知元琰名虽同其官秩址贯
 胥不合未可混为一
卷一百七十九 第 79b 页 WYG0548-0597d.png
 张睢阳传邓州南阳人芮城志邑南张人明吴甡作
 公祠记云迁葬在芮子孙遂家焉浩气英风固应与
 斯地不泯
 柳氏世谱宗元属西眷楚贤属东眷胥为景猷后旧
 志楚贤编入虞乡宗元编入解州按宗元叔父殿中
 侍御墓表曰邑居于虞乡宗元或当与楚贤同入虞
 乡耶
王禹偁五代史司空图传辨 五代史阙文云图字表
卷一百七十九 第 80a 页 WYG0548-0598a.png
 圣自言泗州人有俊才咸通中登进士第雅好为文
 躁于进取颇自矜伐端士鄙之从事使府泊登朝骤
 历清显巢贼之乱车驾播迁图有先人旧业在中条
 山极林泉之美图自礼部员外郎避地焉日以诗酒
 自娱属天下板荡士人多往依之互相推奖由是声
 名籍甚昭宗反正以户部侍郎召至京师图既负才
 慢世谓已当为宰辅时人恶之稍抑其锐图愤愤谢
 病复归中条与人书疏不名官位但称知非子又称
卷一百七十九 第 80b 页 WYG0548-0598b.png
 耐辱居士其所居在祯贻溪之上结茅屋命曰休休
 亭尝自为亭记云云(已上梁/史旧文)按图河中虞乡人少有
 文采未为乡里所称会王凝自尚书郎出为绛州刺
 史图以文谒之大为凝知入知制诰迁中书舍人知
 贡举擢图上第顷之凝出为宣州观察使辟图为从
 事既渡江御史府奏图监察下诏追之图感凝知己
 之恩不忍轻离幕府满百日不赴阙为台司所劾遂
 以本官分司倅之召拜礼部员外郎俄知制诰故集
卷一百七十九 第 81a 页 WYG0548-0598c.png
 中有文曰恋恩稽命黜系洛师于今十年方参纶阁
 此岂躁于进取者耶旧史不详一至于是图见唐政
 多僻知天下必乱即弃官归中条山寻以中书舍人
 召拜礼部户部侍郎皆不起及昭宗播迁华下图以
 密迩乘舆即时奔问复归还山故其诗曰多病形容
 五十三谁怜借笏赴朝参此岂有意于相位耶河中
 节度使王重荣请图撰碑得绢数千疋图置于虞乡
 市中恣乡人所取一日而尽是时盗贼充斥独不入
卷一百七十九 第 81b 页 WYG0548-0598d.png
 王官谷河中士人依图避难获免者甚众昭宗东迁
 又以兵部侍郎召至洛下为柳璨所沮一谢而退梁
 祖受禅以礼部尚书召辞以老病卒时年八十馀又
 按梁室大臣乃至有如敬翔李振杜晓杨涉等皆唐
 朝旧族本以忠义立身重侯累将三百馀年一旦委
 质朱梁其甚者赞成弑逆唯图以清直避世终身不
 仕梁祖故梁史拾图小瑕以泯大节者良有以夫柳
 璨为相臣僚多被放逐图为监察御史尤加畏慎昭
卷一百七十九 第 82a 页 WYG0548-0599a.png
 宗郊礼毕上章恳乞致仕曰察臣本意非为官荣可
 验衰羸庶全名节上特赐归山其诏略曰既养高以
 傲世类移山以钓名心惟乐于漱流仕非颛于食禄
 匪夷匪惠特忘反正之朝载省载思当徇遁栖之志
 宜放归中条山诏辞乃璨之文也时多以四皓二疏
 誉之惟僧虚中云道装汀鹤识春醉野人扶言其操
 履检身非傲世者也又云有时看御札特地挂朝衣
 言其尊戴存诚非邀君也
卷一百七十九 第 82b 页 WYG0548-0599b.png
 桑维翰传河南人其墓及故宅在浮山县治东北五
 十里夹榆村故旧通志载之盖河南为东都多五方
 聚处之人也
京东考古录 一统志杨令公祠在密云县古北口祀
 宋杨业按杨业传生平未尝至燕况古北口又在燕
 东北二百馀里地属契丹久矣业安得而至此且史
 明言雁门之北口而以为密云之古北口是作志者
 东西尚不辨何论史傅哉又按辽史耶律色珍傅继
卷一百七十九 第 83a 页 WYG0548-0599c.png
 业败走至狼牙村与宋史略同密云县志威灵庙在
 古北口北门外一里祀宋赠太尉大同军节度使杨
 公成化十八年礼部尚书周洪范记引宋史全文而
 不辨雁门北口之非其地丰润县志令公村在县西
 十五里宋杨业屯兵拒辽于此有功故名并承一统
 志而误
 狄武襄或云陜西清涧人或云汾州西河人彼此互
 异粤述所载如此当以传为据
卷一百七十九 第 83b 页 WYG0548-0599d.png
 宋吴玠为陜西诸路都统后赠少师弟璘同节制陜
 西诸军后赠太师按本传实陜西德顺军人旧通志
 编入盂县误
 明季杂史稿谓王云凤为祭酒荐自张䌽蔡京尝荐
 杨时秦桧尝荐胡安国京桧自收物望耳于二贤何
 病又谓云凤刋逆瑾条例置诸国学云凤尝抗疏请
 斩李广泄神人愤上冢宰杨一清书谓天下指视甚
 严后世是非可畏且起巡抚宣府则辞起督两淮盐
卷一百七十九 第 84a 页 WYG0548-0600a.png
 课则又辞亦何爱于祭酒一官而顾举平生而尽弃
 之孙继鲁曰或者以刚直多忤庸众蕲厚诬焉而造
 为不根之谤乎盖亦庶几笃论云
 
 
 
 
 
卷一百七十九 第 84b 页 WYG0548-0600b.png
 
 
 
 
 
 
 
 山西通志卷一百七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