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第 1a 页 WYG0064-0276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尚书日记卷三 明 王樵 撰
大禹谟
孔氏曰禹称大大其功谟谋也○许氏曰三谟皆陈于
帝舜之前乃舜典之别篇禹谟自格汝禹以下舜晚年
事以禹王天下故在皋益之前○吴才老谓此书不专
为大禹而作此十七字当是后世模放二典为之皋陶
谟篇首九字亦类此朱子谓此篇稽古之下犹赞禹德
卷三 第 1b 页 WYG0064-0276b.png
而后篇便记皋陶之言体亦不类恐吴说为然
曰若稽古大禹至黎民敏德按圣人之心至诚无息而
万物各得其所谨之于人心之危道心之微而达之于
水火金木土榖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者一事而已
矣诚之无息于此者所之各得于彼者也一有息焉则
四海之大吾心有不贯吾事有不得者矣此大禹所以
于文命四敷之日而犹必祗承于帝也而其承于帝之
言亦惟曰后克艰厥后臣克艰厥臣而已所谓艰者四
卷三 第 2a 页 WYG0064-0277a.png
海之广生民之众其治乱安危系其心之存主与其行
事之得失诚不敢以易视之则必夙夜祗惧各务尽其
所当为矣如是则其政事乃能修治而无邪慝下民自
然速化于善以应其上政乂民化正见不可不克艰也
盖政自君臣出而民则观上而兴者也得于观感风动
神速故下个敏字
帝曰俞允若兹至为天下君允若兹指克艰二句而言
嘉言罔攸伏三句克艰所致也稽于众以下则正克艰
卷三 第 2b 页 WYG0064-0277b.png
之事也舜然禹之言以为信能如此则必有以广延众
论悉致群贤而天下之民咸被其泽无不得其所矣此
三者最难也必也稽于众舍己从人忘私顺理如此乃
可以尽来天下之言必也不虐无告不废困穷爱民礼
士之至如此乃可以惠及万邦而尽致天下之士岂他
人可能哉故曰惟帝时克此段非泛语乃尧之实事舜
之所亲炙而自得之者也○天下有三脉言路贤路与
民情是也此三脉一有不通世道便可忧人君之心一
卷三 第 3a 页 WYG0064-0277c.png
有不至则三者之脉便有所梗而不通最可畏也尧之
心常与天下之善言为一故嘉言毕达而无有伏于下
者常与天下之贤者为一故贤智毕进而无有遗于野
者常与天下之休戚为一故无告毕得以自通而无有
蔽盖屈抑而不知者○知人安民禹尝言咸若时惟帝
其难之与帝此意同野无遗贤知人也万邦咸宁安民
也禹陈克艰是论其理舜荅以此是举其事盖人君所
难在此三者而已○稽于众不徇一己之见必尽众人
卷三 第 3b 页 WYG0064-0277d.png
之同也己未善舍之无所系吝人有善从之不待勉强
此圣人大公无我之心也人孰不乐告以善哉○舍己
从人舜以称尧孟子以称舜且曰善与人同乐取诸人
以为善又曰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又
曰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禦也舜
之舍己孟子形容之可谓尽矣程子曰舍己从人最为
难事己者我之所有虽痛舍之犹惧守己者固而从人
者轻也此程子体验亲切之言守己者固而从人者轻
卷三 第 4a 页 WYG0064-0278a.png
盖有贤者而不能免者故非忘私顺理乐善之至不能
舍己从人也○用人惟已改过不吝此成汤所以同德
于尧舜也尧舜未易希闻义能徙过则勿惮改者人皆
可以为尧舜也○士盖有怀才抱德而困穷者其端有
二一曰难进二曰难合也难进者士之节其去就固不
苟也难合者士之道固不肯诎以殉人也苟无遇合之
君则终焉而已安能无困穷也苟上无求士之诚则有
阶者进困穷者废矣安得野之无遗贤也是以明君在
卷三 第 4b 页 WYG0064-0278b.png
上其求士也盖急于士之求君岩穴之幽山林之深有
晦其迹而未为人知者有乐其道而不求人知者吾则
必知之举则必先之困穷不废有阶而进者又可知矣
此野之所以无遗贤也尧舜岂有困穷之士哉而不废
困穷则真尧之心也只以举舜观之可见矣方未师锡
之前固已予闻是侧陋之贤尧之知未尝不先也○人
而谓之无告者孤远愚弱有情不能以自通者也人君
岂期于虐此等人哉然而四海之广四民之众万情不
卷三 第 5a 页 WYG0064-0278c.png
齐而吾耳目所不及心思所不到有受其不便者焉非
予虐之而谁也圣人不泄迩不忘远虽以天下之大而
视之无异于一身是以其于人之痾痒疾痛无有不知
而所以抚摩而抑搔之者无有不及斯其所以无虐也
无告者得所则无不得其所矣此万邦所以咸宁也○
此三言者尧舜之心法也是以舜初即位即询于四岳
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无告不虐困穷不废可知○朱
子曰古人云不废困穷不虐无告自非大无道之君孰
卷三 第 5b 页 WYG0064-0278d.png
肯废虐之者然心力用不到那上便是自家废虐之须
是圣人方会无一处不到○舜与益皆因后克艰厥后
一句而言为君艰难之道舜言人君所难在嘉言尽闻
贤才毕进万邦得所此由忘私顺理爱民礼士之至昔
尝于尧见之朕德罔克敢不知其艰乎益因赞尧德之
大以勉乎舜谓其全体不息变化不测与天同德不可
名言故天眷命全畀所覆后克如帝兹惟后矣不其艰
乎帝当何以匹之哉○孔氏曰益因舜言又美尧也广
卷三 第 6a 页 WYG0064-0279a.png
谓所覆者大运谓所及者远圣无不通神妙无方文经
天地武定祸乱眷顾奄同也言尧有此德为天所命所
以勉舜也○真氏曰广运而与天同德故能受天之命
益之勉舜全在广运二字按真说甚得经旨盖舜德固
盛而益犹欲其于无外不息处加意也广运自尧本身
上说不涉治化上去中庸曰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
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即广运之意
纯亦不已则广运矣惟广也兼备而不可以一名所以
卷三 第 6b 页 WYG0064-0279b.png
时出之也惟运也周流而不可以一居所以悉有之也
圣神以其妙于无迹者言之武文以其可见者言之圣
神如造化不测武文如春生秋杀○曰广运则不可名
言圣神文武自人之所见而名之之辞故传曰大而无
外则变化不测变化不测谓圣人之德无方体不可为
象耳非圣变为神文变为武也眷命指付予之重说今
尧往而付予之重又在帝矣奄有二句不涉势分说○
禹曰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孔氏曰迪道也顺道吉从
卷三 第 7a 页 WYG0064-0279c.png
逆凶吉凶之报若影之随形响之应声言不虚愚按此
见天人非有二也欲知天人之不二者盍占之吾心气
之间心安者气善心不安者气不善心之安不安者理
之所在也气之善不善者吉凶之所在也人之作为皆
气也善祥凶恶皆气机也形骸曰人通天地一气耳故
一念之发人所不知而已所独知之际即通乎天地之
气矣吉凶之于善恶不曰如影响而曰惟影响曰如则
犹是比也善恶吉凶即是影响之理今夫钟怒而击之
卷三 第 7b 页 WYG0064-0279d.png
则武哀而击之则悲怒与哀在我而声应之惟影响也
益曰吁戒哉儆戒无虞至时乃功孔氏曰先吁后戒欲
使听者精其言也虞度也戒于无形备慎深秉法守度
言有恒淫过也游逸过乐败德之原无虞所忽故特以
为戒一意任贤果于去邪疑则勿行道义所存于心日
以广矣○正义曰淫者过度之意逸谓纵体乐谓适心
○罔失法度罔游于逸罔淫于乐此三事为下五事之
本圣贤视之甚重而后人看之甚忽以为益陈戒之道
卷三 第 8a 页 WYG0064-0280a.png
姑然耳舜聪明睿智岂虑其有是而以为戒此由圣学
不明未尝实用其力而以言语视之故忽其平常而不
知道理正在于平常之内也人心之危道心之微无他
只在民之质矣日用饮食处故孟子称禹恶旨酒而好
善言孔子以出事公卿入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
酒困尚曰何有于我圣贤只是于人所不可有者真不
为而于其所当然者实做而无违缺耳故谓罔失法度
罔游于逸罔淫于乐为舜之所以为舜可也身有身之
卷三 第 8b 页 WYG0064-0280b.png
法度家有家之法度朝廷有朝廷之法度百官府有百
官府之法度君为法度之主虑以无虞而有所失故戒
以罔失虽上智不能无人心如逸乐亦人情之所有但
流则为恶耳人易流而圣有节理欲之界限分明也道
心常为主而人心听命也陆象山诵此三句而曰至哉
真圣人学也○五罔三勿皆儆戒之目首三罔是君身
上当儆戒之事次二勿是用人上当儆戒之事次处事
上当儆戒之事终二罔是民心上当儆戒之事○任贤
卷三 第 9a 页 WYG0064-0280c.png
去邪何故无虞时易忽人多以唐德宗之于李郭陆贽
卢杞證之固是但彼以中材之君多难则不得已而任
用贤者听纳忠言事平则依旧小人易亲若益之戒舜
则以圣人当极治之时不可忘戒惧任用禹稷则当常
如黎民阻饥洪水为害之时邪如四凶则不可以尧时
旧人而过于包容当去之勿疑尔○疑谋勿成百志惟
熙疑对熙言人先有妄志而后有妄谋书中熙字例训
广无训明者蔡氏光辉明白贴无所蔽惑非贴熙字也
卷三 第 9b 页 WYG0064-0280d.png
广之对疑何也岐于理则疑合于理则广理如周行坦
坦平平何处不通人起妄念乃蔽而不见四边疑谋之
所以用也中实不安而自诡于可成始而疑中而决以
之而生事取败者多矣昔梁武帝欲纳侯景意犹未决
尝独言我国家如金瓯无一伤缺今忽受景地讵是事
宜脱致纷纭悔之何及予谓此正所谓疑谋也武帝不
胜贪心又惑于朱异之佞词而行之遂致台城之祸○
干百姓之誉咈百姓之欲二句意实相对盖戒其干誉
卷三 第 10a 页 WYG0064-0281a.png
则或至咈民戒其咈民则或至干誉要紧在道欲二字
左传曰以欲从人则可以人从欲鲜济以欲从人非克
己爱民之君不能也然当视乎理之所在苟不主乎理
而主于从人则鲜有不至于违道干誉者矣日月之行
则有冬有夏王者罔违道以干誉之气象也咈百姓以
从己之欲此欲字只可作愿欲之欲非货色游畋之欲
也夫君欲之而百姓皆不欲人情未顺即是义理未安
处若义理所安则洪范所谓汝从卿士从龟筮从而庶
卷三 第 10b 页 WYG0064-0281b.png
民逆不害于吉盖从理即非咈百姓也蔡传道义之正
民心之公八字要玩味道义之正即民心之公顺道义
之正即合民心之公矣如此则虽顺民而不得谓之干
誉虽独断而不得谓之咈民如盘庚迁殷所咈者安土
重迁之私情而所不咈者审于利害之公心也使盘庚
重咈世家大族之心而不迁则为违道以干誉矣○传
中谓八者亦有次第非推出言外之意盖平铺出来中
间道理血脉自成次第凡圣贤之言类如此如论语道
卷三 第 11a 页 WYG0064-0281c.png
千乘之国五者相因亦此类也然此非谓只能守法度
不纵逸乐则人之贤否坐判而自能任之勿贰去之不
疑也如此又何用历历戒之正谓若不守法度而纵逸
乐则莫知贤否之所在盖身不守法度则必忌法度之
士身既纵逸乐则必悦阿意之人如齐桓公多欲之君
也管仲死而竖貂易牙开方进安望其任贤勿贰去邪
勿疑管仲之器所以为小者无正已格君之道而幸合
以求功也故戒以彼而后可戒以此言之序也然周成
卷三 第 11b 页 WYG0064-0281d.png
王亦法度之君矣管叔流言而疑周公则勿贰勿疑一
事一戒又岂可缺哉故太甲已不败度而伊尹犹戒以
任贤惟一成王已敬作所而周公犹戒以罔用憸人图
任三宅罔有间之盖为此也馀放此○无怠无荒谓存
于心见于事皆不忘乎所儆戒之八事也周礼大行人
云九州之外谓之蕃国世一见谓其父死子继及嗣王
即位皆来朝○按祗承克艰正儆戒无虞之心也惠迪
从逆正所当儆戒之事也益因而推广之言罔者五勿
卷三 第 12a 页 WYG0064-0282a.png
者三知所儆戒是为克艰是为惠迪不然是为从逆而
凶矣无虞可常保乎君心之敬肆关四海之治忽此其
所以艰也益推禹之意禹又广益之意德惟善政政在
养民六府三事即养民之政俾勿坏即儆戒之心也欲
帝加意于府事之修和因其已然而知所保防其未然
而知所戒亦不出于益之意而广之也○自后克艰厥
后至万世永赖时乃功七节是一时说话舜因禹言克
艰遂指三者之艰而归时克于尧益遂陈尧德合天而
卷三 第 12b 页 WYG0064-0282b.png
受命以归勉于舜禹因言天之吉凶应如影响所以申
益之说也益又因禹之意而发儆戒无虞一段盖失法
度也游于逸也淫于乐也任贤而贰也去邪而疑也疑
谋而用也违道以干百姓之誉也咈百姓以从己之欲
也无虞不知儆戒而怠荒焉从逆之凶可畏也夫逆之
从与不从在一念之止与不止而已矣罔失法度也罔
游于逸也罔淫于乐也任贤勿贰也去邪勿疑也疑谋
勿成也罔违道以干百姓之誉也罔咈百姓以从己之
卷三 第 13a 页 WYG0064-0282c.png
欲也无怠无荒无虞知儆戒如此四夷且来王矣惠迪
之吉可见也益之言如此而禹又申明其实以为君之
德不徒戒谨恐惧修之于己独善而已在善政以养其
民饬叙九功又有以激励劝相保其成功于不坏此君
德见于行事之实也禹之言如此舜因美禹已然之功
而实寓望其助于无穷之意盖事之成坏常相因而吉
凶常相倚伏故无虞之日正儆戒之时也为君臣者恶
可以不艰哉○水火金木土榖惟修以下正承政在养
卷三 第 13b 页 WYG0064-0282d.png
民而言养民之政有六府焉惟修则有以为养民之本
有三事焉惟和则有以尽养民之事合六府与三事是
谓九功惟修和而叙焉则民享九叙惟乐生而歌焉斯
为养民之成矣然怠心或生则成功易坏故又欲其戒
之用休董之用威劝之以九歌俾勿坏也俾勿坏然后
德惟善政政在养民之责为有终而克艰儆戒之心为
克尽也○禹之心盖不自以为己修已和故陈其道之
当然者始终本末具如此耳据下节六府三事允治万
卷三 第 14a 页 WYG0064-0283a.png
世永赖时乃功则修和是已然事然在舜归其功则可
在禹陈其功则不可也
○六府不可一日不修一日不修则
坏矣故水土已平而舜犹浚川禹犹尽力乎沟洫岂可
谓一无事乎戒之用休以下又是劳民劝相之事非修
和皆是叙既往而禹之意只重在戒之以下也○此六
府与洪范之五行皆以质言而此又以其相克之次言
之所以必言其相克之次者五行以相克为用也如堤
卷三 第 14b 页 WYG0064-0283b.png
防灌溉乃土水相制之用也烹饪藏泄乃水火相济之
用也水火不可同处而能使相合为用而不相害火之
用唯燔与烹易曰以木巽火烹饪也火之命藏于木古
之人钻木取火庄子曰木与木相摩则然是又木火相
克之用也金与火相守则流洪范曰金曰从革圣人因
其从革之性镕之而流制以为五兵田器诸物之用是
金火相克之用也木曰曲直圣人因其曲直之性度以
规矩方圆以成宫室器用非斧斤不克是金木相克之
卷三 第 15a 页 WYG0064-0283c.png
用也斲木为耜揉木为未一耦之伐广尺深尺是木土
相克之用也○按周礼遂人治野夫间有遂之类稻人
掌稼下地以潴蓄水之类匠人为沟洫广尺深尺谓之
𤰝之类凡皆所以修水政也四时变国火季春秋出纳
火以木铎修火禁凡国失火野焚莱则有罚凡皆所以
修火政也卝人掌金玉锡石之地而为之厉禁以守之
以时取之巡其禁令攻金之工筑氏执下齐冶氏执上
齐凫氏为声㮚氏为量之类凡皆所以修金政也山虞
卷三 第 15b 页 WYG0064-0283d.png
掌山林之政令物为之厉而为之守禁仲冬斩阳木仲
夏斩阴木令万民时斩材有期日凡所以修木政也大
司空以土会之法辨五地之物生以土宜之法辨十有
二壤之物而知其种以教稼穑树艺载师掌任土之法
廪人掌九榖之数以岁之上下数邦用以知足否以诏
国用凡万民之食食者人四釜上也人三釜中也人二
釜下也若食不能人二釜则令邦移民就榖诏王杀邦
用凡皆所以修土榖之政也○生养之本水火为急榖
卷三 第 16a 页 WYG0064-0284a.png
为大故居其始终焉孔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言
切也水火所以居六府之首也孟子曰圣人治天下使
有菽粟如水火言多也榖所以配五行而为六也○六
府庶事之所由出故禹平水土六府孔修然后庶土交
正底慎财赋咸则三壤成赋中邦即利用厚生之事也
祗台德先不距朕行即正德之事也然所以必另列而
为三事者六府天地自然之利圣人因而修之而已三
事则圣人所以尽裁成辅相之道以左右民者也观鲧
卷三 第 16b 页 WYG0064-0284b.png
汨陈其五行而彝伦攸斁岂非六府不治而三事乖宜
之明戒乎人非天不因生五榖以食之桑麻以衣之天
者既遂然后有正德之事焉有利用之事焉有厚生之
事焉正德者教以人伦禁民为非也利用者工作什器
商通货财也厚生者衣帛食肉不饥不寒也六府天也
三事人也天人相须以成功化功化虽一而天人所为
各自有分夫惟各自有分也则六之与三安得而不别
知其相须以成也则六之与三安得而不合乎○孟子
卷三 第 17a 页 WYG0064-0284c.png
论王道首曰不违农时榖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
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以此为王道之始盖为治之初法制未备且因天地自
然之利而撙节爱养之此亦修六府之意也继曰五亩
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
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
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弟之义颁白
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此制田里教树畜以厚其生利其
卷三 第 17b 页 WYG0064-0284d.png
用立学校明礼义以正其德三事备矣五𤱔百𤱔庠序
之制所谓法制之详也老幼有等颁白不提挈所谓品
节之详也于天下匹夫匹妇无不各为之所如己呞而
衣之提耳而教之极财成辅相之道以左右民唐虞九
功之叙亦不过如此而已○民禀五气以生资五材以
养而具五常以为性圣人为之修六府以厚其生利其
用明五常之教以正其德而复其性洪范九畴盖出于
此○德不正而生厚用利是备水火金木土榖之养以
卷三 第 18a 页 WYG0064-0285a.png
厚奉苑囿而繁殖禽兽也故正德为三事之首○书中
惟字有数义有惟独之惟惟服食器用之类是也有思
惟之惟惟其始之类是也有起语之惟惟天阴骘下民
惟嗣王不惠于阿衡之类是也惟元祀十有二月朔惟
十有三祀惟十有三年春惟字用之策书年月之首此
类尤多又有是惟之惟济河惟兖州之类是也又如厥
土惟涂泥厥草惟繇厥木惟条厥贡惟金三品此等类
于是惟之义稍近而又微不同此数项犹可以意会惟
卷三 第 18b 页 WYG0064-0285b.png
此经惟修惟和惟叙惟歌与上德惟善政五惟字不应
有二义蔡传解德惟善政云德非徒善而已惟当有以
善其政此虽非以当字训惟而以当字贴惟字之下则
为当然之义明矣窃谓此等惟字当另作一义凡事理
当然古人例用惟字但修和有工夫惟歌是自然耳○
戒之用休以下皆有事实如考其德行道艺而劝之纠
其过恶而戒之三让而罚三罚而士加明刑耻诸嘉石
役诸司空之类否则不见圣人作用人将谓戒董止是
卷三 第 19a 页 WYG0064-0285c.png
几句空言如苏威之五教矣○苏氏谓九歌若豳风之
类○正义曰九叙皆可歌乐乃为善政之验所谓和乐
兴而颂声作也文七年左传晋郤缺言于赵宣子引此
一经乃言九功之德皆可歌也皆可歌者若水能灌溉
火能烹饪金能断割木能兴作土能生殖榖能养育古
之歌咏各述其功三事亦然○地平而天自成是一串
意地平内有工夫天成无工夫六府三事允治又本平
成而言此舜以九功之叙归功于禹之治水处也万世
卷三 第 19b 页 WYG0064-0285d.png
永赖大其功非一世之功也正应其俾勿坏之意时乃
功意言非汝弗克致此则相与保之俾其勿坏亦正有
赖于汝也禹责难于君而帝求助于禹圣世君臣之心
见矣○成坏相因治忽在心无以保之则坏矣禹不以平
成自满而先为勿坏之忧保之之意深矣帝不以俾勿
坏为己能而归美其永赖之绩其欲相与保之之意不
更见于言外哉○吕氏曰虽历万世之远不能外天地
以有生不能外府事以为治是禹之功与天地相终始
卷三 第 20a 页 WYG0064-0286a.png
也
禹谟止此下记禅摄及征苗之事禹谟中有益而篇
名大禹谟以禹为主也皋谟中有禹而篇名皋陶谟
以皋陶为主也
帝曰格汝禹至不怠总朕师此命禹以摄位之事○舜
居摄盖尧在而舜不敢遽践其位亦自是事理宜然不
然便涉二天子之嫌此尧所以亦听之而不复强也自
是遂为故事故舜命禹止曰总朕师而禹受命止率百
卷三 第 20b 页 WYG0064-0286b.png
官若帝之初而已舜倦勤初付禹以天下曰总朕师师
曰朕师己未释位之辞也舜初即位命相曰有能奋庸
熙帝之载载曰帝载未敢遽身当天下之辞也
禹曰朕德罔克民不依至惟帝念功当时禹地平天成
之功万世永赖而禹乃盛推皋陶之功以为己所不及
者盖禹皋陶心一道同孟子尝言若禹皋陶则见而知
之心法之传精微之懿皋陶之得诸躬者禹之所独契
也然推其道德而不考诸功则无验故言其迈种乎德
卷三 第 21a 页 WYG0064-0286c.png
栽培之深厚沛然如雨露之降民被其泽而怀之此其
功众之所共见也惟帝念功则见其不可易矣禹自以
勤事之劳不若皋陶道化之厚至诚推先而不自知其
德业之盛真圣人之心也迈种必有事实据常人之见
则皋陶一刑官耳纵使悉聪明尽忠爱人人当其罪亦
尽刑官之一职耳迈种德于何处乎此殊不知张释之
之无冤民且足以称贤而况皋陶以圣人为之乎其聪
明所加皆至诚所动其忠爱所著皆道化所存民日迁
卷三 第 21b 页 WYG0064-0286d.png
善而不知谁之为之者康诰言以德用罚不用罚而用
德在皋陶可知矣○好生者帝之德也涵育之久洽于
民而民无不化以帝之心为心者皋陶之德也迈种之
久降于民而民无不怀○念兹在兹四句义本难晓旧
说皆迂晦惟蔡氏之解最为明确盖禹欲帝念皋陶之
功因言得人如皋陶之不可易以为使念之固在此人
舍之而复有可念之人焉名言固在此人允出而复有
可言之人焉则未见斯人之不可易也今也念之则有
卷三 第 22a 页 WYG0064-0287a.png
皋陶而已舍之则有皋陶而已名言则有皋陶而已允
出则有皋陶而已是反覆思之卒无有易于皋陶者也
故又曰惟帝念功三念字一也皆自帝而言○德即功
功即德德之化民即功也○禹之功脱民于昏垫以全
其生皋陶之功使民复其所受之中以全其所以生也
○非舜禹不能表皋陶之功
禹让皋陶不及稷契史言稷契皆帝
喾子虽未可信要之稷契尧之旧臣其任用在舜未
卷三 第 22b 页 WYG0064-0287b.png
徵庸之先于时必已不在矣三谟惟有禹益皋陶荅
问之言而无稷契稷契先亡可见也
帝曰皋陶惟兹臣庶至时乃功懋哉帝不听禹之让而
称皋陶之功以劝勉之盖时禹皋陶同在帝前也言惟
此臣庶无或有干犯我之政令者以尔为士师之官能
明于五刑使轻重适当以辅五常之教而期我以至于
治刑而实期于无刑故民亦皆能协于中道初无有过
不及之差则刑果无所施矣凡此皆汝之功也大抵三
卷三 第 23a 页 WYG0064-0287c.png
纲五常天理民彝之大节而治道之本根也故圣人之
治为之教以明之为之刑以弼之是其义刑义杀虽或
至于伤民之肌肤残民之躯命然刑一人而天下之人
耸然不敢肆意于为恶则是乃所以正直辅翼而若其
有常之性也是则所谓弼教者也有违教而后有明刑
刑之明欲其无违教而已教行而刑安用之才曰弼教
则知非常用之器而要以无刑可明始为尽职故曰刑
期于无刑○林氏曰圣人制刑非期于刑杀人凡以辅
卷三 第 23b 页 WYG0064-0287d.png
吾教之不及而已出教则入刑出刑则入教使民趋教
而刑为无用此圣人之本心也皋陶体此意而行之使
天下知有契之教而不知有皋陶之刑盖百官以无旷
为能惟士不然必使民皆不犯官若虚设始为能其官
也○象刑节惟说到钦哉钦哉惟刑之恤哉命作士惟
说到惟明克允此称皋陶之德故于明刑之中又见其
弼教之实刑期无刑实皋陶之心非帝舜孰能知之非
帝舜孰能言之○按法者人臣之所守故在皋陶则曰
卷三 第 24a 页 WYG0064-0288a.png
明刑在帝则曰好生然皋陶之刑主于弼教期于无刑
则未尝不归于好生也○民协于中弼教者于是乎有
德于民之中矣此所以为迈种德也与○帝德罔愆至
不犯于有司订传极融彻盖纯朱子之笔也义理文章
之妙无以加矣诵之其快于心如濯江汉而暴秋阳也
○帝德无所过皆中也简宽以下忠厚仁恕无非所以
为中○临下两句相对易置一字不得居上临下其体
自当简统御万众其道自当宽○朱子曰观皋陶所言
卷三 第 24b 页 WYG0064-0288b.png
帝德罔愆以下一节便是圣人之心涵育发生真与天
地同德而物或自逆于理以干天诛则夫轻重取舍之
间亦自有决然不易之理其宥过非私恩其刑故非私
怒罪疑而轻非姑息功疑而重非过予如天地四时之
运寒凉肃杀常居其半而涵养发生之心未始不流行
乎其间此所以好生之德洽于民心而自不犯于有司
非既抵罪而复纵舍之也夫既不能止民之恶而又为
轻刑以诱之使得以肆其凶暴于人而无所忌则不惟
卷三 第 25a 页 WYG0064-0288c.png
彼见暴者无以自伸而奸民之犯于有司者且将日以
益众亦非圣人匡直辅翼使民迁善远罪之意也○又
曰罪之疑者从轻功之疑者从重所谓疑者非法令之
所能决则罪从轻而功从重惟此一条为然耳非谓凡
罪皆可以从轻而凡功皆可以从重也○陆氏曰与其
杀不辜宁失不经谓罪疑者也使其不经甚明而无疑
则天讨所不容释岂可失也○程子曰书称尧舜不曰
刑必当罪赏必当功而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
卷三 第 25b 页 WYG0064-0288d.png
不辜宁失不经异乎后世刻核之论矣○与其杀不辜
宁失不经盖设辞以形容好生之德圣人固无杀不辜
之事亦无不经之事此特言圣人之心与其杀之而陷
于非辜宁不杀之而失于轻纵对杀不辜而言则其心
如此而卒亦未尝有所轻纵也汉人曰罪疑者予民○
八言皆人心之同天理之公也圣人便都辏合这个天
则○赏罚因其人之功罪耳圣人何心哉一赏一罚犹
春生秋杀而春秋传乃谓劝赏而畏刑又虑赏僣则或
卷三 第 26a 页 WYG0064-0289a.png
及淫人刑滥则或及善人而谓宁僣母滥此盖闻虞书
之言而失其意者从重谓夫赏之疑者耳不疑则当重
而重当轻而轻不当赏而不赏皆不可一毫僣差何从
厚之可言哉今以刑滥或及善人而谓宁僣母滥圣人
无是也赏刑君之柄与天下共之大公之道何劝赏畏
刑之有○帝则曰罔干予正皋陶明刑之功皋陶则曰
不犯有司帝德好生之效○帝之德至难名也而皋陶
以罔愆蔽之今之言举事无失者必以为精明之极而
卷三 第 26b 页 WYG0064-0289b.png
帝乃首以宽简得之不言其赏当功罚当罪不杀无辜
不失有罪而言其赏之世延罚之弗及嗣刑故宥过与
夫刑赏之疑者宁屈法以申恩而总之曰好生之德然
则帝之所得者仁而已虞书未尝言及仁而好生一言
已尽仁之妙矣○魏太常曰咎繇为古今刑官第一今
不能知其详矣大抵其学以天为主而好生一言真天
心也
帝曰俾予从欲以治至惟乃之休皋陶之刑所以弼教
卷三 第 27a 页 WYG0064-0289c.png
故此言其用刑之效能使民劝勉愧耻迁善远罪契之
教化四达不悖如风鼓动莫不靡然弼教之功于是为
大矣据常言政刑能使民远罪而已四方风动德礼之
效宜若非刑官所及而今以归于皋陶者盖契以身立
教而皋陶以德用刑故其感化之功相济之美有如此
而不可以刑官之常效言也传云申言重叹美者从欲
以治即期予于治也四方风动即民协于中也惟乃之
休是重叹美之而明刑弼教刑期无刑之意又在俾予
卷三 第 27b 页 WYG0064-0289d.png
之前俾予者正以此也
帝曰来禹降水儆予至汝终陟元后降孟子作洚古字
通用洚水者洪水也常人以为气数之适然圣人以为
人事之未尽故灾自尧时而曰儆予以身任之也成允
成功指治水言行如其言曰成允事就其绪曰成功唐
虞之时敷奏以言明试以功舜之徵庸禹之治水皆尝
若是故尧贤舜曰询事考言乃言底可绩舜贤禹曰成
允成功其事一也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已溺之也八年
卷三 第 28a 页 WYG0064-0290a.png
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克勤于邦也可知后之述者犹
曰禹不贵尺璧而惜寸阴其于家也菲饮食恶衣服卑
宫室克俭可知盖忧勤惕励之心其检身约已自有常
度而不至于侈肆非如墨翟晏婴之所谓也恶旨酒好
善言有天下而不与亦是心也舜罔失法度罔游于逸
罔淫于乐亦是心也假借也满假谓志满而自假借也
圣人之至诚常见所不足何由满假吉人为善惟日不
足何得而满假再言惟汝贤所以历见其贤也自贤曰
卷三 第 28b 页 WYG0064-0290b.png
矜自功曰伐圣贤所为尽已而已何矜伐之有人才立
已即有物我不矜不伐无我也何与争之有懋与楙同
盛也晁错传曰夏以长楙丕大绩功也楙乃德者禹有
是德而我以为盛大嘉乃丕绩者禹有是功而我以为
嘉美也历数者帝王相继之次第犹岁时气节之先后
也尧之曰在舜舜之曰在禹亦曰以其功德知之耳非
有他术也言之以见其不可辞是时方使居摄未即天
位故以终陟言也天子称元后以有国皆后而天子都
卷三 第 29a 页 WYG0064-0290c.png
为之长也
人心惟危至允执厥中中庸序曰盖自上古圣神继天
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其见于经则允执厥中者
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
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尧之一言至矣尽矣而舜复
益之以三言者则所以明夫尧之一言必如是而后可
庶几也盖尝论之心之虚灵知觉一而已矣而以为有
人心道心之异者则以其或生于形气之私
卷三 第 29b 页 WYG0064-0290d.png
或原于性
命之正而所以为知觉者不同是以或危殆而不安或
微妙而难见耳然人莫不有是形故虽上智不能无人
心亦莫不有是性故虽下愚不能无道心二者杂于方
寸之间而不知所以治之则危者愈危微者愈微而天
理之公卒无以胜夫人欲之私矣精则察夫二者之间
而不杂也一则守其本心之正而不离也从事于斯无
少间断必使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焉则
卷三 第 30a 页 WYG0064-0291a.png
危者安微者著而动静云为自无过不及之差矣○按
十六字中庸序发明甚畅此后于推本相传之意尤极
反覆○尧舜传心在十六字孔子传尧舜之心在大学
论语中庸而中庸又多其微言朱子谓子思子忧道学
之失其传不得已而笔之书可谓深见作者之心矣序
既尽其大意而语录数条发明此经亦极明尽今并录
于左学者宜深玩之○朱子曰尧舜以来未有议论时
先有此言圣人心法无以易此学者只是学此理孟子
卷三 第 30b 页 WYG0064-0291b.png
以后失其传亦只是失此○问如此则人心纯为不善
矣乎曰非也但谓之人心则有口鼻耳目之欲易为物
诱所以谓之惟危圣人亦未尝无人心其好恶皆与人
同各当其则是所谓道心也○人受天地之中以生道
心合下先得但有此形气道心便隔了一重所以释氏
常说父母未生前一着便厌弃人心欲并去之殊不知
道心即在这里○问向来专以人可以有道心而不可
以有人心今方知其不然曰人心出于形气如何去得
卷三 第 31a 页 WYG0064-0291c.png
然性命之理不明而专为形气所使则流于人欲矣如
其达性命之理则虽人心之用而无非道心人心是此
身有知觉有嗜欲者感于物而动此岂能无但为物诱
而至于陷溺则为害尔故圣人以为人心有知觉嗜欲
无所主宰则流而忘返不可据以为安故曰危道心则
是义理之心可以为人心主宰而人心据之为准者也
且以饮食言之凡饥渴而欲饮食者人心也欲必有义
理存焉有可以食有不可以食如子路食于孔悝之类
卷三 第 31b 页 WYG0064-0291d.png
与夫嗟来之食此皆不可食者也又如父之慈其子子
之孝其父人亦能之此道心之正也苟父一虐其子则
子必狠然以悖其父此人心之所以危也惟舜则不然
虽其父欲杀之而舜之孝未尝替此道心也故当使人
心每听道心之区处方可然此道心却杂出于人心之
间微而难见故必精之一之而后中可执○圣人全是
道心主宰故其人心自是不危○道心惟微者难明有
时发见些子便自家见得有时又不见了○问如何是
卷三 第 32a 页 WYG0064-0292a.png
惟微曰是道心略瞥见些子便失了底意思○问道心
惟微曰义理精微难见且如利害最易见是粗底然鸟
兽已有不知之者○舜以始初所得于尧之训戒并平
日所尝用力于尧之训戒而自得之者尽以授禹○愚
按尧舜传心子思子发其微旨于中庸首章舍中庸以
说经未有不差者也喜怒哀乐情也人心也其未发则
性也道心也发而皆中节情之正也道心也谨独所以
审其几而判其一念于天理人欲之间正所谓惟精也
卷三 第 32b 页 WYG0064-0292b.png
精不容贰守之勿贰所谓惟一也戒慎乎其所不睹恐
惧乎其所不闻一之至也一贯初终精在中间无念之
前无起也则一而已矣无差之际无间也则一而已矣
一者道心之守也涵养吾一省察其间吾一者尔○道
心则中而已矣所谓天命之谓性也过与不及皆物欲
所生非天之命皆失道也故圣人之学使人知人心之
危其过不及之流无所不至常戒谨恐惧而慎其独天
理人欲之际常判然而吾心之所发常一于天理而不
卷三 第 33a 页 WYG0064-0292c.png
杂于人欲则人心不危而道心不微人心不危则人心
之发皆道心也道心不微则益得以为人心之主如是
则动静云为岂不信能执其中而无所失乎中而曰执
执而曰允执以见非精一之至而有定力则拟议之间
忽不自知其堕于过不及之归矣○释氏以空为性以
身为幻故以理为障以起念为尘是无人心亦无道心
近之论学者曰心一而已人心者人欲之私也当去之
而纯乎道心以朱子道心为主而人心听命之说为非
卷三 第 33b 页 WYG0064-0292d.png
又曰道心者寂然不动无声无臭故微此盖老佛之绪
馀未生前本来面目本无一物之遗意差之毫釐缪以
千里不可以不察夫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若有恒性
天叙有典天秩有礼曰降曰有岂可谓空乎以义制事
以礼制心岂非道心为主而人心听命乎岂可谓商书
之言亦非乎释氏不识帝降之衷甚至谓欲因爱生命
因欲有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
而正性命其不知天命而无忌惮如此而人犹有惑之
卷三 第 34a 页 WYG0064-0293a.png
者亦愚矣哉○罗文庄公谓程门有凡言心者皆指已
发之说朱子既辩其非至解人心道心又以知觉言心
是犹有此意按知觉不专于已发不曰思虑未萌而知
觉不昧乎又曰静中须有物始得非知觉而何知觉者
心之所以为心而全体无不在是者也其与程门弟子
之误指岂可同哉又谓道心是未发人心是已发此尤
不妥发而皆中节孰非道心道心非专于未发也发而
皆中节何危之有人心不可以寂感对道心而名也圣
卷三 第 34b 页 WYG0064-0293b.png
经渊微无所不尽子思子发明之昭如日月朱子得其
旨曰其曰天命率性则道心之谓也可见道心一言性
命之理性情之德皆尽之矣喜怒哀乐吾儒谓之未发
而佛老谓之本无执此以观不同可见淫辞邪说亦可
以不为所惑矣吾故曰舍中庸以说经未有不差者也
○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此帝好问执两端而用
其中之心法也古者帝王听政使公卿大夫至于列士
庶人之贱瞽史之微莫不得以自达有见者陈其言有
卷三 第 35a 页 WYG0064-0293c.png
谋者献其谋而天子执一中以裁酌焉言之考于古谋
之咨于众者必事理之当人心之公也合天下之见成
天下之务圣人所以不难于舍己不吝于从人也若言
不考于古则为一人之私言谋不咨于众则为不可成
之疑谋公听并览之中有裁揆临制之本焉岂可得而
误听误用哉言不误听谋不误用安往而不允执其中
乎上文十六言者本也有其本乃可以资于外此十二
言者听览之要也得其要益有以资于内故曰内外相
卷三 第 35b 页 WYG0064-0293d.png
资而治道备矣盖惟能谨之于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则
志气清明义理昭著而于言之当否事之是非自有以
判其几微绝其蔽惑然圣人不以率自中而遂专决独
断必尽众人之同虽曰乐取人而无稽弗询必严勿听
勿庸之戒此所以为圣人之心也○后之人君得真儒
讲圣学罔失法度罔游于逸罔淫于乐欲寡心清然后
所谓精一执中者可得而语也亲大臣勤政事辟四门
明四目达四聪嘉言罔攸伏鳏寡无盖然后所谓无稽
卷三 第 36a 页 WYG0064-0294a.png
勿听弗询勿庸者可得而言也此事之序也法尧舜者
不出此三条而已
可爱非君至朕言不再孔氏曰民以君为命故可爱君
失道民叛之故可畏言众戴君以自存君恃众以守国
相须而立○正义曰百姓无主不散则乱故民以君为
命君尊民畏之嫌其不爱故言爱也民贱君忽之嫌其
不畏故言畏也○敬修其可愿此可爱之实民受天地
之中以生中也者人心之所同然也自我先得之则民
卷三 第 36b 页 WYG0064-0294b.png
之秉彝好是懿德而吾之所为莫非可愿矣可愿非敬
修不得若不修其可愿而徒恃其可爱使有不善生于
心害于政则可畏者至矣故曰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人之交嘉合则为好衅争则为戎故以相对而言出好
者口兴戎者口言不可不慎也
禹曰枚卜功臣至帝曰母惟汝谐王氏曰木干曰枚枝
曰条故数物曰枚数事曰条枚卜人人而卜之也○朱
子曰舜所谓朕志先定询谋佥同鬼神其依龟筮协从
卷三 第 37a 页 WYG0064-0294c.png
便是自家所见已决而卜亦不过如此故曰卜不习吉
○又曰其犹将也言虽未卜而吾志已是先定询谋已
是佥同鬼神亦必将依之龟筮亦必须协从之所以谓
卜不习吉者盖习重也这个道理已是断然见得如此
必是吉了便自不用卜若卜则是重矣
正月朔旦受命于神宗率百官若帝之初神宗为尧不
必引證祭法其理自断然不易三圣以天下相传道德
心法相继祀以为宗以天下之大义君师万世之大统
卷三 第 37b 页 WYG0064-0294d.png
也舜既宗尧禹必宗舜祭法之言不足据○舜受尧禅
受终于文祖禹受舜禅受命于神宗受天下于人必受
命于其所从受者示君师万世之大统以天下之大义
相承而非一人之事也率百官即所谓总朕师也一如
帝初摄故事○文祖神宗其祖有功宗有德之所自始
与汤称烈祖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即
文祖神宗之意也谥法虽起于周然曰文曰神已肇其
端矣
卷三 第 38a 页 WYG0064-0295a.png
帝曰咨禹惟时有苗弗率至七旬有苗格此上古征伐
见于经之始一乃心力一语简而深远凡诸誓有节制
有敕戒不能出此二语也夫以禹董师益为佐合群后
济济之众而心力不一犹不可以成功况其他乎○禹
之徂征也不必直捣其穴也奉辞以临之起其悔悟耳
苗之逆命不必发兵拒守也不从辞命未知悔悟耳然
非舜禹德有未至与志或自满也而益云然者古者圣
贤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大率如此益言凡三致意谓
卷三 第 38b 页 WYG0064-0295b.png
天道之远而德可动瞽瞍之顽而孝可若神明之幽而
诚可感苗亦人耳岂有德之盛诚之至而不可动者当
不烦兵而自服也夫以帝之事父岂有不至而不得于
父则亦惟负罪引慝起敬起孝而已此一段分明说至
诚无不感动帝初年亦只是此心以瞽瞍至尊而至难
事者尚且感化但不可将瞽瞍与苗比说故又进一步
说此至诚之效虽感于神明亦由此道而况有苗乎脱
了瞽瞍便接上苗去○方六师之临也苗知罪之在已
卷三 第 39a 页 WYG0064-0295c.png
而不自容圣德虽如天而不暇思也譬之援弓缴而向
禽鸟之居彼之惊飞而远去固其情也及因益赞而班
师置苗之罪圣心若曰是吾德之未至而已益思所阙
史臣原其心而曰诞敷文德诞敷者如天之荡荡有时
雷雨交作百物振拂及雨止云罢而益见其清明圣人
之至诚遇行有不得处自反诚切真自见有动心忍性
增益所不能处故谓之诞敷心亦尽事亦尽也苗遂来
格德动諴感谦益岂不信哉○孔氏曰諴和也至和感
卷三 第 39b 页 WYG0064-0295d.png
神况有苗乎言易感订传云诚感物曰諴此朱子以注
意未尽而订定之辞朱子精矣不可漫读过周书諴小
民亦当从此训○瞽瞍之瞍朱子曰瞍长老之称朱子
是注疏非○天为至远而德可动是德之所感无远弗
届也○阴阳之理满则不能复进故招损谦则足以有
加故受益满损谦益不但日月阴阳凡人事一一皆然
皆天道也○日中则昃月盈则亏满则不可以复进也
江海处下众流归之○正义曰禹还不请者春秋襄十
卷三 第 40a 页 WYG0064-0296a.png
九年晋士丐帅师侵齐闻齐侯卒乃还公羊传曰大夫
以君命出进退在大夫是言进退由将不须请也或可
当时请帝乃还文不具耳○初苗顽不即工禹欲帝念
哉意在于德化也帝以刑未可废方以顽者付之士师
及威以象刑而犹不服乃始徂征而分北行焉夫禹戒
念哉于先益赞班师于后而中间象刑之施徂征之命
乃出帝之意帝岂欲以威服人者哉天讨有罪五刑五
用遏恶扬善顺天休命实时宜也及其犹逆命也自他
卷三 第 40b 页 WYG0064-0296b.png
人视之则见其愈顽而遂其威讨奚向不克而帝乃反
躬罢武文德是敷于是见舜之德如天地之广大如寒
暑之敛舒物不能出其造化之中也师临以威之苗已
知惧悔机已动但未敢即来耳及班师敷德而彼自来
人知其为德化所感然不可谓师临无助也有武之神
动物之改而已而杀之事实未尝试此所以为唐虞征
伐之师也夫帝欲威顽谗而禹不以为然禹欲念苗顽
而帝以刑不可废帝命禹徂征而益以为满乃招损不
卷三 第 41a 页 WYG0064-0296c.png
如谦之受益益欲还兵修德而禹拜昌言帝敷文德从
如转圜此见圣世君臣相与之至禹益真所谓其弼直
无面从而帝舜真所谓舍已从人者也皆盛德之至万
世之法也
此篇亦载事亦记言与二典相类盖三圣相授受乃隆
古一大事此三篇盖以备三圣之事也皋陶益稷则专
记言而已然皋陶谟连益稷篇首乃一时之言而夔曰
二节帝庸作歌一节不知何时之言史臣附记于问荅
卷三 第 41b 页 WYG0064-0296d.png
之终大抵典谟皆记唐虞之大事大训其分篇者以简
帙重大而分因各为之名以识其端耳血脉实相连文
势自相接初未尝预分体制如后史纪传之为也○二
典本只一篇至陟方乃死记二帝之事终矣禹谟乃别
更端记禹之言与受禅之事自禹谟之未接皋陶曰允
迪厥德自皋陶曰予未有知思日赞赞襄哉接益稷帝
曰来禹汝亦昌言盖记其平时相问荅之言三谟本一
书而分为三篇凡伏生所合皆不妄后人但知典谟备
卷三 第 42a 页 WYG0064-0297a.png
三圣之事遂以后世纪传视之见尧典之首有曰若稽
古之语遂截中半为舜典而加以二十八字又见禹谟
之首亦有曰若稽古之语因遂及于皋陶亦加以此四
字语意不伦粲如白黑盖不难见也○禹谟一篇上接
二典下统二谟义理弘大传心之要在焉孟子曰若禹
皋陶则见而知之所见而知者此而已后世以刑知皋
陶以谟知皋陶而不知皋陶之德与功稷契之流禹之
亚也亦于此篇见之六府三事洪范之原也在天惟五
卷三 第 42b 页 WYG0064-0297b.png
行在人惟五事此六府三事之本也润下者水也炎上
者火也曲直者木从革者金惟稼穑非土也故曰土爰
稼穑以其体异故也此六府土榖之所以并列也五事
即正德之实人君建极以先之三德以行之五纪八政
以先后之稽疑庶徵以考验之五福六极以劝惩之无
非以为此而已八政曰厚生则又以厚生兼三事矣就
八政而以三事分之则食货厚生也司空利用也司徒
之教司寇之刑祀宾以为礼师旅以禁暴皆正德也皇
卷三 第 43a 页 WYG0064-0297c.png
极之敷言亦劝以九歌之遗意与向用五福戒之用休
也威用六极董之用威也九功惟叙即九畴所叙也洪
范之原于禹谟人无能知之者知之无能言之者禹发
其自得之学初陈于帝后叙为畴箕子传之以授武王
鸣呼至矣微哉
卷三 第 43b 页 WYG0064-0297d.png
尚书日记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