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疑义-明-马明衡卷四

卷四 第 1a 页 WYG0064-0163c.png
钦定四库全书
 尚书疑义卷四
            明 马明衡 撰
 周书
  泰誓
此篇书序以为十一年观兵十三年会孟津通以文王
 九年数之为十一十三蔡传深辨其非而以经文为
 主经云惟十有三年春即为武王即位之十三年也
卷四 第 1b 页 WYG0064-0163d.png
 夫虞芮质成西伯受命称王此司马迁不达理道之
 舛后儒因祖其说孔传又證以惟九年大统未集之
 言而亦以文王为改元也欧阳修亦深辨其妄说夫
 改元之事设或有之非因断虞芮之讼然至武王不
 改元则惑矣蔡氏以书序十一年一字即十三年三
 字之误谓无有观兵复退之理犯于兵以胁君而引
 张横渠之言当日命绝则为独夫天命未绝犹是君
 臣岂可以兵胁之耶此论极正然戡黎又为文王称
卷四 第 2a 页 WYG0064-0164a.png
 兵畿内至祖已奔告又非胁之耶即以西伯为武王
 通鉴系年谓在于商纣三十一祀丁丑之岁而大会
 孟津为己卯则亦先二年不能无称兵震动之嫌凡
 此皆可疑难晓者岂当日命绝已在于戡黎之时而
 武王特未即大举先剪其助纣为虐者至十三年始
 会诸侯以伐之耶而武王当时服从者众纣之离心
 离德亦不畏其图已耶朱子谓系年至共和以后始
 可考故若此者亦但当观其大义其实不可得而详
卷四 第 2b 页 WYG0064-0164b.png
 也大抵共和以前系年亦只凭皇极经世溯而推之
 以至于尧之甲辰验之后世人事与数相当故今以
 为邵氏之历然以前安有史籍可考经世以己巳周
 文王没武王即位己卯周武王伐商是伐商乃正武
 王即位之十一年是亦或即书序之文而推系之耳
 而亦未尝以文王九年通武王而数之为十一年也
 然夷齐叩马而谏谓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
 无有即位十三年文王未葬之理是又近于孔氏不
卷四 第 3a 页 WYG0064-0164c.png
 改元之说意史迁所撰夷齐之言亦只得秦汉之传
 闻而未足以为据耶愚以为凡此姑当缺之而惟论
 其大义可也论其大义者必知文王至德必不受命
 称王也必知武王非富天下也必知天命未绝决不
 以兵胁君黎之可伐必是天命已绝也如是观之则
 圣人千古之心可以近见于千载之下而千载之下
 可以仰合于千古之上其于改元不改元十一与十
 三何暇计哉
卷四 第 3b 页 WYG0064-0164d.png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文公谓汤武征伐皆
 先自说一段义理愚窃以谓圣人除却义理更无事
命我文考肃将天威大勋未集观武王此叙则似文王
 时已有意伐纣但未举耳而蔡传以为叙文王之辞
 不得不然而文王实无意也如是则为诬文王矣夫
 谓文王先有意则不臣谓诬文王则不孝先儒于此
 论之多矣而皆未能使人心之快然者文公谓若使
 文王未崩十二三年则孟津之事文王亦岂得而辞
卷四 第 4a 页 WYG0064-0165a.png
 哉此见文武之心未尝不同也愚以谓文武之心未
 尝不同然文武之作用自别同一圣人也尧舜自尧
 舜之作用汤武自汤武之作用文王周公自文王周
 公之作用作用之别则以其力量有不同耳千钧之
 任乌获举之而不难次于乌获者稍难矣又次者则
 又难矣虽同曰举之而其所以举之者作用自有异
 耳文王之力量恐亦非武王之所能同也当其三分
 有二之时关雎麟趾之风汉广汝坟之化如阳春之
卷四 第 4b 页 WYG0064-0165b.png
 生物物无不应岂待以兵戈而胜之哉虽伐密伐崇
 文王所不免然亦如舜之有苗耳而天下大段日归
 之所谓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圣人至德感通之妙自
 是如此使文王未崩纣恶愈盛三分之一又自然归
 之纣虽尚在然天下之人既通归之矣纣亦若之何
 哉至此之时或纣自逃走或人杀纣皆不可意度然
 决不以兵战而取之也夫任天下之责以安天下为
 心者圣人之所同也而其所以任之安之作用圣人
卷四 第 5a 页 WYG0064-0165c.png
 不能无异也作用虽异而其心则同所以同谓之圣
 人也所谓肃将天威大勋未集者武王以得安天下
 之民为大勋文王三分有二其尚未得安为未集也
 天视听自我民视听天既怒商民皆归周天威之将
 非文王而何
武王开口便说亶聪明作元后元后作民父母又曰天
 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武王分明以父母君师自任
 如此则视纣之恶天下之人受其暴虐武王岂能一
卷四 第 5b 页 WYG0064-0165d.png
 日安哉于此可以见武王之心矣
有罪无罪一听于天武王何心哉受臣亿万惟亿万心
 予有臣三千惟一心则天意可见矣故承之曰商罪
 贯盈天命诛之予弗顺天厥罪惟钧也言一听于天
 而已矣
予小子夙夜祇惧受命文考所谓受命者只告诸文王
 之庙即为受命非真文王密有所命也盖时既当然
 即道理当然不越乎道理即不违乎文王矣文王武
卷四 第 6a 页 WYG0064-0166a.png
 王作用虽有不同然其安天下之心一也后世曹操
 自拟文王而使其子丕取汉为武王呜呼是岂可同
 日而语哉圣人之事乃为奸宄欺世之资兹故不可
 不论
  泰誓中
汉律历志曰周师初发以殷之十一月(亥月/)戊子后三
 日得周正月(子月/)辛卯朔至戊午渡孟津夫以十一
 月为亥月则是商亦改月矣此恐未然先儒林尧叟
卷四 第 6b 页 WYG0064-0166b.png
 谓孟津去周九百里师行日三十里凡三十一日渡
 河三日三誓师上篇不言日以中篇考之当是丁巳
 日在河南将渡孟津誓而后渡河也中篇是既渡而
 次河北所誓下篇戊午明日将趋商郊誓而后行三
 令五申谨之至也此说固为有理但汤之誓师未尝
 至再至三岂汤之致谨又不如武王耶此等皆有不
 可晓处意者武王从容而行先后来附而至者日众
 故武王因其后至者而复告以伐商之义也诸侯不
卷四 第 7a 页 WYG0064-0166c.png
 期而会者八百馀国岂无道里远近先后之差哉
  泰誓下
六军者天子之制今称大巡六师蔡氏以为史臣之词
 亦是大雅棫朴是文王之诗亦曰周王于迈六师及
 之文王武王尚为诸侯不应便有六军或是史臣从
 后咏歌纪录之时既称王遂亦因称六师耳但汤武
 誓师皆称王曰或如愚所论举兵之时已正天子之
 礼遂称六师前后足相发也且其言已曰奉予一人
卷四 第 7b 页 WYG0064-0166d.png
 曰独夫受他复何所嫌乎然周礼万二千五百人为
 军二千五百人为师则五师乃为一军六师未可谓
 之六军也又常武之诗整我六师瞻彼洛矣之诗以
 作六师孟子云六师移之是皆天子之制亦称师者
 岂未有周礼之先天子六军之制未立诸侯称六师
 者亦举众之通名耳至周制天子六军其后因习亦
 以六军为六师耳春秋之兵虽累万之众亦称师可
 见
卷四 第 8a 页 WYG0064-0167a.png
天有显道厥类惟彰谓作善降祥作不善降殃此理昭
 然不可得而昧也纣之所为如此安得不奉天命以
 行天罚哉
武王誓师必称文考者盖文王在位五十年其德入人
 之深天下之归周者寔皆由于文王武王之意以为
 今日终文王之事而又惧其为文王羞者此圣人至
 意恻怛之心也
  牧誓
卷四 第 8b 页 WYG0064-0167b.png
司徒司马司空亚旅此皆周礼未定时制或犹仍其旧
 也虽称王以誓众而于此等制度未必尽备但周官
 六卿周公所制亦不知殷人之制何如甘誓乃召六
 卿孔注与蔡氏皆以为六乡之卿非各率其属之六
 卿也不知夏制亦六卿否洪范八政只有司空司徒
 司寇则商时亦未必是周之制也周官云唐虞稽古
 建官惟百夏商官倍亦克用乂至周有三百六十则
 周制与夏商不同多矣孔氏以时已称王而有六师
卷四 第 9a 页 WYG0064-0167c.png
 亦应已置六卿此特以司徒主徒庶司马主军旅司
 空主壁垒盖特呼治事之三卿耳是亦未可知也
此篇专指妲已而言盖纣之恶由于妲己废宗庙弃宗
 族任罪慝以暴虐百姓只此数言已足以致天讨矣
 何必多哉观此篇与泰誓之言真有不同
  武成
武成之书诸家多所更定而各有不同或以日辰之先
 后则云既生魄当在丁未之先或以行事之重轻则
卷四 第 9b 页 WYG0064-0167d.png
 云未祭告不敢发命蔡氏集诸家所长而考定之今
 行于世愚窃以为武成之脱误固不能无必欲更定
 以为此条系于此条之下则又安可知是不若因其
 旧之为愈也今观古本如初叙于征伐商遂叙王来
 自商偃武修文遂叙祀于周庙大告武成遂叙诸侯
 受命于周而断之以王若曰皆辞意相属是古人叙
 事之体惟其承厥志之下则似有缺文底商之罪以
 下皆是史臣叙其祷神立政之事不可属其承厥志
卷四 第 10a 页 WYG0064-0168a.png
 以为皆王言也大抵去古既远复值简编断蚀之后
 欲细细必求得其一字一句之不差斯亦难矣惟大
 义昭如日星未尝以简编断蚀而不可知也学者不
 惟大义之沈潜理会而必欲细求之字句之间以为
 悉得古人之旧是皆宋儒著述之说有以起之也况
 孟子已不尽信书于武成取二三策何尝悉以为武
 王之世之旧文哉而孟子未尝笔削而更定之是知
 古人观书与今人观书大不同也今如所定新本将
卷四 第 10b 页 WYG0064-0168b.png
 底商之罪(云云/)至万姓悦服叙于厥四月哉生明之
 上次第摆布将来真是后世文字也
武成月日如孔疏亦自明白一月壬辰旁死魄谓伐纣
 之年周正月辛卯朔其二日为壬辰翼日癸巳王朝
 步自周于征伐商谓正月三日发镐京始东行也其
 月二十八日戊午渡河二月辛酉朔甲子杀纣其年
 闰二月庚寅朔三月庚申朔四月己丑朔厥四月哉
 生明谓四月三日月姑生明其日当是辛卯也丁未
卷四 第 11a 页 WYG0064-0168c.png
 祀于周庙四月十九也越三日庚戌柴望二十二日
 也此说与汉书律历志所引不合而孔氏以为汉因
 伪书而为志而朱子亦言汉书之误则如此说亦历
 历可推似有依据但经文既生魄孔传谓魄生明死
 当是十五日之后而颖达以为丁未已是此月十九
 日矣不应生魄倒在后遂以受命为祀庙之前惟此
 有疑窃以既生魄既者尽也当是晦日昔人有问于
 朱子者亦然正与余合顾命云惟四月哉生魄以哉
卷四 第 11b 页 WYG0064-0168d.png
 对既言之其义又自明白矣
武王告诸侯叙后稷太王王季文王相承以成王业者
 盖太王王季文王但知修德而人心自然归附至后
 人推王业之所由姑自不得不如是立言非太王王
 季文王先有代商之心也若文王伐密伐崇当时文
 王得专征伐密崇当时无道害民故文王伐之意在
 安民非伐其不贰于已也文王既有圣人之德又有
 如是之威四方归附自不容已文王何心焉惟斯民
卷四 第 12a 页 WYG0064-0169a.png
 得其安君心之或悟则亦已矣所谓大邦畏其力小
 邦怀其德者亦当善观之
惟九年大统未集注疏皆以为文王受命改元至九年
 而卒史迁则直以文王受命而称王矣殊不知所谓
 诞膺天命者亦自后言之文王何尝自以质虞芮之
 成为已之受命而即改元以应之哉如是则又何有
 于称王哉盖文王改元与否皆不可知即有改元之
 事亦是偶然决不以已之受命而更端也况未必有
卷四 第 12b 页 WYG0064-0169b.png
 改元之事耶九年之文亦自后人追溯诸侯归服文
 王之时而言之蔡传之说是矣
武成如有道曾孙周王发及昭我周王之语皆有难晓
 处夫武王告神之时纣尚未毙武王岂遽先称王耶
 若后世起兵亦有先自称帝者是盖欲以系属人心
 岂武王举兵之时诸侯亦即尊武王为王而武王亦
 遽受之耶蔡氏以为史臣追增之辞岂录其当时告
 神之语而辄加以追增之称耶朱子释孟子谓商人
卷四 第 13a 页 WYG0064-0169c.png
 而曰我周王犹商书而曰我后也则是当时武王虽
 未称王而天下之人固以王归之矣武王自言天其
 以予乂民则武王亦固任其责矣非若后世舍曰欲
 之而又为之辞者此皆大义所在读者须求此而得
 其心之安而拘于字句之末不足为重轻也余姑发
 其疑如此而俟识者考正焉
周王之称予既发其疑矣后再观之如汤誓等篇皆即
 称王泰誓称六师分明是已正名位矣
卷四 第 13b 页 WYG0064-0169d.png
  洪范
书序云武王胜殷杀受立武庚以箕子归作洪范则洪
 范是归镐京之日即为武王陈之所谓惟十有三祀
 者即泰誓之十有三年春也一说箕子走之朝鲜武
 王即而封之后来朝周武王访以天道乃陈洪范则
 谓十有三祀者是箕子受封之十有三祀矣夫以箕
 子自言殷其沦丧我罔为臣仆今既受其封又自来
 朝安在其不为臣仆乎然则武王既释箕子之囚加
卷四 第 14a 页 WYG0064-0170a.png
 以宾师之礼就而访焉故箕子陈之若云箕子不忍
 周之释其囚走之朝鲜是虽未知其说之所本然意
 朝鲜在万里荒服之外山海极边今箕子旧国在焉
 酋长来朝者皆习箕子文教之古风当时若非逃窜
 避周何至如此之远是亦犹太伯避季历逃之荆蛮
 也但箕子圣人至则自然人归宗之如麒麟凤凰人
 争快睹故箕子自抚其众得其地而为君耳若说武
 王封之必有命辞若微子之命者夫子必录之即书
卷四 第 14b 页 WYG0064-0170b.png
 亡序篇亦无有是未必武王封之也若陈洪范则大
 公道理自是不妨武王不臣箕子而问道箕子传道
 武王而不臣各行其本心之诚然而无所愧焉耳矣
洪范之书注疏以为是箕子告武王之后归而次叙成
 篇以为典教如是则是篇通是箕子之笔蔡注亦云
 箕子推衍增益以成篇故谓称祀者不忘本也夫以
 称祀为箕子不忘本是矣然所谓十有三者抑武王
 之纪年耶商之纪年耶抑亦箕子朝鲜之纪年耶以
卷四 第 15a 页 WYG0064-0170c.png
 为箕子朝鲜之纪年则武王须遣人访之篇中词气
 非远隔之体且武王即位七年崩此其不然明矣以
 为武王之纪年则箕子不忍祀之一字而忍于袭商
 未殄周未王之纪年安在为不忘本耶此等皆重有
 不通而先儒亦无有明辨之者何耶愚反覆思之沈
 潜其义是篇盖武王既访箕子既陈周之史官次第
 其语而成篇也称祀不称年者则武王重箕子之不
 臣尊箕子之道故特以商之旧称之此圣人大公无
卷四 第 15b 页 WYG0064-0170d.png
 我之心也箕子微子之事皆古今大公案故特论之
 以俟知者
易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当时水患既平至和之
 气融会浃洽故神龟出洛背上具此自然之数亦天
 地至和之精也然背上亦只有点数自一至九而已
 非如班固辈所言有文字也圣人道理具足于心因
 感而见故因其九数而即系以九事以备治天下之
 大法也使洛不出龟禹之治天下何尝无法然触类
卷四 第 16a 页 WYG0064-0171a.png
 而通若或启之圣人何尝恃已而忽乎天哉系畴如
 画卦伏羲分明见得天地间道理不外一阴一阳有
 春夏必有秋冬有明必有暗有盛必有衰有高必有
 下有雄必有雌有奇必有偶至于细微纤悉无物不
 有无处不然于是画一奇以象阳之纯而健画一偶
 以象阴之顺而静而阴阳又非判然为两物也故又
 画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盖相涵相生至于无穷具三
 才而止而成八卦伏羲亦是道理熟于胸中故画出
卷四 第 16b 页 WYG0064-0171b.png
 以示人使人观其象而尽人事以法天也文王重之
 以尽天下之变为六十四卦于是取每卦之象而系
 之以辞周公加之为三百八十四爻于是取每爻之
 象而系之以辞无非使人观自然之象而尽人事
 以法天也伏羲示人只有八字文王六十四字之外
 加详矣周公则益加详矣今禹于九畴亦是观天地
 自然之数而系之以九者之辞无非尽人事以法天
 而已矣禹之辞止于九者至箕子则亦加详矣畴与
卷四 第 17a 页 WYG0064-0171c.png
 卦之用虽不同然其理则一理者天也在天则为天
 之理在人则为人之理尽人之理以合天之理畴与
 卦之用皆如是也非特九畴八卦虽圣圣千言万语
 未有不如是者也今欲画卦亦甚易眼前不拘器物
 花木土石之类即其象皆可以起义而画卦只是道
 理不纯熟徒为空言亦不透彻若圣人观一物便发
 透许多道理出来是足为万世之大法也
细玩终篇箕子专就人事上体贴后世专就数上推测
卷四 第 17b 页 WYG0064-0171d.png
 始知圣贤法天之学与术数不同
九畴之序文公谓因洛书之位与数而为之如洛书一
 位在子其数则水之生数气之始也故为五行以下
 (云云/)甚备愚窃以为不必如是分配亦自可通
 盖皆以人事施为先后之节次而系之也惟五数居
 中则取象人君立大中之义此不为无意其馀者或
 亦未必牵泥如是也今观九者备天地间之事矣五
 行万事之本故首之以五行其见于人则五事为人
卷四 第 18a 页 WYG0064-0172a.png
 事之本故次之以五事先自治而后治人于是有政
 事之施焉故次之以八政为政必顺天时故次之以
 五纪五为中央土四方归向而取则焉故为五皇极
 而兼统乎四维然皇极立中于此天下之人有不齐
 之等则不无抑其过引其不及之权衡以齐一之故
 次之以三德欲尽其道理质诸鬼神而无疑也故次
 之以稽疑人事虽尽于已而天人感应之理如响应
 声欲奉天而不违也故次之以庶徵使天下之人皆
卷四 第 18b 页 WYG0064-0172b.png
 知趋吉而避凶也则民皆跻于福祉仁寿之域所谓
 于变时雍天地位万物育者至治之极功也故以福
 极终焉此其治天下之大法又安能有出于九者之
 外哉考之周礼大段不外乎此如建极之事则武王
 周公躬行心德之馀无非大中至正之矩如三公论
 道师氏保氏之类皆所以饬王躬者也五行八政食
 货则冬官之居四民时地利者所不能外焉五事三
 德则司徒所教者不能外焉至如稽疑则龟人筮人
卷四 第 19a 页 WYG0064-0172c.png
 具焉五纪庶徵则冯相氏保章氏具焉五福六极之
 向威则周行于其间不能一一枚数是虽武王既闻
 箕子之言然大段治天下之道率不能外也虽尧舜
 典谟考之亦皆备具所谓千圣一心也学者能求之
 吾心根本已具则以之而用于世又岂有他道哉
五行之生成虽有阴阳先后之次然其意在乎审其性
 以别其用要宜于民顺乎天而已矣圣人之治天下
 聪明睿智虽无所不周然未尝不用天之道因地之
卷四 第 19b 页 WYG0064-0172d.png
 之利盖道理本自合一圣人惟无所违故感通无间
 至于位天地育万物亦惟此理之极耳此洪范所以
 生五行禹谟所以生六府也周官之辨土壤测日景
 致日致月观妖祥辨星土云物十有二风及草人稻
 人仲冬斩阴木仲夏斩阳木与夫藏冰发冰无非五
 行之用此古人之治所以与天合而嘉祥至后世无
 一而不与天违也
圣人之治天下无有不本诸身者故五行之下即以五
卷四 第 20a 页 WYG0064-0173a.png
 事为先五事克备则人道尽于已以之而治人又孰
 不以为则孰不敬应哉
人莫不有貌也貌而㬥慢不可以为貌矣恭者貌之本
 体故貌曰恭人莫不有言也言而鄙倍不可以为言
 也从者言之本体故言曰从人莫不有视也视而邪
 僻不可以为视矣明者视之本体故视曰明人莫不
 有听也听而淫哇不可以为听矣聪者听之本体故
 听曰聪人莫不有思也思而不正不可以为思矣睿
卷四 第 20b 页 WYG0064-0173b.png
 者思之本体故思曰睿谓之曰者谓此名为此是即
 其本然之体也人徒谓已具是人之形即以为人不
 知不能践其形虽名为人而实非人矣学者反之于
 身可不求其本体之实乎箕子之言可谓至深切矣
恭从明聪睿者五事之本体肃乂哲谋圣者五事之致
 用自汉以来五行五事分配相属各各不同素问五
 行又不同矣愚意配属虽有此理然亦看得活落不
 要粘泥圣人相授受之意不专在此只要实体之于
卷四 第 21a 页 WYG0064-0173c.png
 心身便是何必只管代他分疏何益之有
八政如食货为先宾师为后固有内外先后之差其馀
 亦大段历而序之若必一一求其次第亦恐太凿八
 政虽与周官不同然其承天意以厚民生若民性则
 千古圣贤无二道也
古之圣人知天人合一之理故于人事不敢不尽而于
 天之道亦不敢不谨尧之羲和舜之七政洪范之五
 纪周官之保章氏皆所以致谨于此盖一以敬授人
卷四 第 21b 页 WYG0064-0173d.png
 时一以敬天而不敢忽也吴幼清氏解五纪详细
五为九畴之中故又取象为建极之义而其所谓建极
 者亦不外五事道理非五事之外又有所谓极也圣
 人之言与后世安排布置不同随事立义而道理自
 相贯通不待牵附之使合亦不能分析之使离也皇
 极二字自汉以来训皇为大极为中谓为大中之道
 至宋诸公始异其说以皇为君极为至朱子盖深论
 之而尤谓极字不可为中愚窃谓此皆未免专就文
卷四 第 22a 页 WYG0064-0174a.png
 义上理会然其实道理亦不能离乎中之一字也洛
 书东西北南横纵五数皆居中大禹分明取象人君
 中天下而立立大中之道之义而苦苦要辨其不为
 中者抑亦似戾禹与箕子取象之本意也况中为至
 极之理天下道理至于中而止矣中又何尝不兼至
 字之义乎若徒至而不中则至字亦有何好处而又
 乌可谓之极耶然则即训作至字亦不能离乎中之
 理孰若训中之为尽乎又古人皇字极重如云惟皇
卷四 第 22b 页 WYG0064-0174b.png
 上帝皇矣上帝皇天之类皆以加于天帝之上谓惟
 天足以当之三代称王未有君称为皇之语况箕子
 不臣于周篇中曰而曰汝不一而足岂遂加以天帝
 之徽称又胜于周之臣子之美其君耶文公谓皇若
 为大不成皇则受之为大则受之惟皇之极为惟大
 之极乎愚意此二句者旧注解得自好亦曷为不通
 若必以是为不通则五皇极亦不成谓五君极乎上
 次五曰建用君极尤不可通矣无逸篇皇自敬德皇
卷四 第 23a 页 WYG0064-0174c.png
 又岂可训为君乎今似只依注疏旧解以皇训大以
 极训中谓天之大中之道也此其道理自正然建之
 者自是人君之事也人君继天立极尽天下大中之
 道为四方之所取则所谓皇建其有极也
五福即次九之五福福者德之安裕人能尽大中之道
 则至和咸萃五福敛聚于身自然之理今立大中于
 上而庶民咸化于下是聚此五福以敷锡庶民也建
 立之几不息涵濡之化益深惟时时使庶民在汝极
卷四 第 23b 页 WYG0064-0174d.png
 之中是民亦与汝共保此极也诗云群黎百姓遍为
 尔德盖亦锡汝保极之义此数语言人君当如是以
 建极也
凡厥庶民无有淫朋人无有比德惟皇作极此数语者
 言使天下之人皆如是则可以谓之大建极矣此即
 所谓明明德于天下笃恭而天下平之义也民人二
 字先儒陈氏分作民与有位者而言古注文公皆不
 分只总统说以上文用敷锡厥庶民只说庶民耳若
卷四 第 24a 页 WYG0064-0175a.png
 分说道理亦自无妨然不若统说更觉无破碎耳
凡厥庶民有猷有为有守至其作汝用咎皆言化道劝
 教之方以谓必如是使天下之人皆归此大中之道
 也大略作三段看首段至时人斯其惟皇之极言人
 之资质有此三等皆当随资质而成就之以进于大
 中之道也二段无虐煢独而畏高明言人之所处有
 此二等不可以微贱而忽不可以贵显而避咸皆抑
 其过引其不及而齐一之以进于大中之道也三段
卷四 第 24b 页 WYG0064-0175b.png
 人之有能有为使羞其行而邦其昌数语言于用人
 之际皆当尽其才而不滥恤其私而不薄如是以劝
 勉之以进于大中之道也盖圣人以万物为一体天
 下之人无不欲其人于善故既立大中之本以为观
 化之则而又尽时措之宜以尽曲成之方天下之人
 其孰有不恊于中者耶
煢独者孤寒之极无所资而不能为善者高明者贤智
 之过有所恃而不肯为善者世间人亦有此二等也
卷四 第 25a 页 WYG0064-0175c.png
无偏无陂以下则协为歌咏之辞以使人感动兴起而自
 得之所谓皇极之敷言也咏叹此言箕子所以致意
 于皇极者深矣
会者合而皆同也归者安而不返也上言人之资质成
 就随其等第区以别之至此则皆趋向而同来矣浃
 洽既久厌饫日深自然安固止于是而不迁所谓会
 其有极归其有极也
以近天子之光谓亲被其道化之光盖民之与君有上
卷四 第 25b 页 WYG0064-0175d.png
 下之分势不能不隔绝今皆敏德归于皇极之中则
 一德一心感通无间故曰近天子之光为人君者必
 能如是则可谓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矣然则为王
 之义其重如此当其责者宁有几人盖数百年始一
 见焉汤武生当其时天岂无意而其责又奚容辞乎
 箕子之陈洪范其微意亦可识矣
三德圣人所以齐一天下之权盖天下道理自有是三
 等非圣人齐一之则不能归于中惟辟作福以下箕
卷四 第 26a 页 WYG0064-0176a.png
 子所拳拳者必是殷末习于纣恶服食无度感于当
 时之事故欲君德以刚为主而所以操夫齐一天下
 之权者也
卜筮之法自古以然舜命禹曰官占惟先蔽志见命于
 元龟朕志先定询谋佥同鬼神其依龟筮恊从是古
 人之大事未尝不卜筮也古人事天终日钦钦对越
 上帝动必以天而其所谋之事本无不与天合者又
 询诸人而又以为恐有适莫之私则质诸卜筮以决
卷四 第 26b 页 WYG0064-0176b.png
 之天何心为卜筮者天之命也至是则与鬼神合其
 德矣故卜筮者圣人所以斋戒以神明其德也由是
 观之圣人举事何者而非天耶故古人动称天者非
 虚言也
卜筮之兆有方功义弓不详其义有体色墨坼体为兆
 象其象有金木水火土之异色为兆气其兆之气色
 似有雨霁蒙驿克之异墨为兆广正衅处也坼为兆
 衅正墨旁有奇衅罅者也体有吉凶色有善恶墨有
卷四 第 27a 页 WYG0064-0176c.png
 大小坼有微明皆以为占而此只是五者则五者之
 中亦不专指气色而衅罅大小微明皆兼之矣其经
 兆之体百有二十其颂千有二百则其占视之法亦
 多而今皆不传矣
左氏云筮短龟长疏家以为无是理乃是当时有为抑
 扬之言此意亦是或者以筮尚由人扐揲之而龟由
 于灼其兆自见人更无所预也
庶徵雨𤾉燠寒风五事之应求之太泥固不可全然不
卷四 第 27b 页 WYG0064-0176d.png
 信尤不可盖天人感应分明道理岂可诬也自凤凰
 图书之瑞桑谷雊雉之异雷电大风之灾皆感应之
 速至远至近但汉儒道理不实体求之太浅耳夫水
 能胜火理不可诬一杯之水胜一车薪之火则不能
 矣五行传云貌之不恭是谓不肃厥罚恒雨惟金沴
 木夫一不肃其貌即罚常雨今人君不肃者未必即
 罚以常雨也如此则人君将玩而不信矣此盖求肃
 字之意太浅耳是谓一杯之水也夫箕子所谓恭作
卷四 第 28a 页 WYG0064-0177a.png
 肃者岂但容貌一时严肃而已耶圣人之恭盛德之
 至肃者恭之妙用也恭而作肃必其自一身以达于
 朝廷天下无一而不肃其为用大矣又岂不足以动
 天耶雨𤾉燠寒风皆然况圣人五事一齐备具至于
 感应者皆极其功效而言如是则善从善恶从恶断
 然不虚非责备于一事之间而取效于旦夕之速也
 是故为人君者为善而欲极其善必勉而后成为恶
 而遂极其恶其势所必至休徵难致咎徵易来可不
卷四 第 28b 页 WYG0064-0177b.png
 惧哉
曰王省惟岁以下蔡注以雨𤾉燠寒风贯之有系一岁
 一月一日之利害固是道理然以庶民惟星例之则
 不可云雨𤾉燠寒风有系于一星之利害者文义似
 为窒碍窃以徵不言数而云庶者天道无穷而难知
 人君无时不致谨故又察于岁月日与星以考究其
 得失亦所谓庶徵也王之体大必一岁之利害乃可
 以当之卿次于王师尹次于卿则当一月一日之利
卷四 第 29a 页 WYG0064-0177c.png
 害也岁月日时无易者谓一岁一月一日之间无有
 变动僣易之事也星者民之象星有好风好雨则民
 亦有所好所恶矣为人君者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
 恶恶之则亦月之从星矣日月之行则有冬有夏只
 是起下文月之从星之语此日月字与上惟日惟月
 日字恐不同上文是一日一月之日月此指日月之
 本体而言若以上文日月皆为指本体则岁当为太
 岁一岁移一辰之岁然以卿尊当月师尹卑当日又
卷四 第 29b 页 WYG0064-0177d.png
 不通矣
文公因庶民惟星星有好风好雨与上面不贯故谓家
 用不宁以上自结上文了下文却又说起星之意愚
 窃不然盖王惟岁卿士惟月师尹惟日庶氏惟星立
 言一例岂有不同是皆所谓庶徵也但岁月日之徵
 徵在王与卿士师尹有以致之星之徵徵不在民有
 以致之而视在上有以从其欲也此为有异亦可见
 圣人为政只厚责于在上之人而不徙责之于民此
卷四 第 30a 页 WYG0064-0178a.png
 所以相戒兢业而不敢有一毫之或肆也
天有黄赤二道日月有九道周天有三百六十五度馀
 皆是后人推步之法作名以加之耳非实有也沈存
 中之说最善
五福者谓使天下之人皆臻五福而不至于六极也使
 天下之人皆臻五福此为治之极功故以居九畴之
 终焉皇极五福即此五福但彼因皇极言之重在皇
 极之建此则专言之重在五福之全五福全则皇极
卷四 第 30b 页 WYG0064-0178b.png
 在其中矣圣人之言自是混融无迹不似后世比对
 摆布牵系缠绵功夫益多义理益晦今因皇极有五
 福遂生许多说话不知九畴虽有施为次第而道理
 自相通岂一件既毕方又起一件在彼无与于此在
 此不宜有与于彼耶先儒又以五福六极次第不相
 配如富应配贫凶应配考终命之类皆是太拘
  旅獒
旅獒之书先儒皆以为既克商之后王心亦有少懈故
卷四 第 31a 页 WYG0064-0178c.png
 召公此训若严父师之训子弟又云如教小儿相似
 此论固好然详味召公之言亦只是平实道理何尝
 有过为激切之论耶大抵古人言语皆是事实自当
 照依道理说去非有加也但不知当时武王受獒之
 意若何武王圣人岂有懈怠之心不以为当受而受
 之于此自有道理而召公大贤只守规矩遂以獒为
 无用之物不宜受而极言之盖召公贤者自不能识
 圣人之作用也然召公之言自足为后世法故夫子
卷四 第 31b 页 WYG0064-0178d.png
 录之后世之人自当守召公之经为正不宜妄拟圣
 人之作用而贻害无极也
毕献方物惟服食器用此是召公主意古之王者无非
 事者故所贡之物皆惟切于民用若獒则是不切于
 民用所谓不足以利器用则君不举焉而武王受之
 召公遂惊骇似有狎侮之意似有役耳目之意似有
 玩人玩物之意故于下历言之
人不易物惟德其物此极是挈𦂳之言盖不以物观物
卷四 第 32a 页 WYG0064-0179a.png
 而以德观物则睹是物者思其德而皆务于修德矣
 不以德观物而以物观物则睹是物者爱其物而皆
 竞于玩物矣此实天理人欲之分成败之几皆决于
 此孟子谓先生以义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说于义
 以利说则说于利一字之间而治乱兴丧由之圣贤致
 谨于几微之间每如此
 
 
卷四 第 32b 页 WYG0064-0179b.png
 
 
 
 
 
 
 
 尚书疑义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