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疑义-明-马明衡卷一

卷一 第 1a 页 WYG0064-0101c.png
钦定四库全书
 尚书疑义卷一
            明 马明衡 撰
 虞书
  尧典
朱子谓书难读难解诚然今只是习训已熟似乎无难
 不知当初是何等生涩今只以尧典言之所谓安安
 所谓南讹所谓敬致南交言敬致不言明都朔方言
卷一 第 1b 页 WYG0064-0101d.png
 幽都不言敬致此皆难通又言方鸠僝功象恭滔天
 又如师锡帝之类若皆以字义生意解之亦有何难
 但终不是当时本意则失之远矣如师锡帝解作属
 上句亦得若谓明明扬侧陋有德者则众共与之以
 帝位也然后四岳举舜曰有鳏在下(云云/)亦何不可
 但亦不知果是当时如此否盖去古既远又经秦火
 在伏生者出于记忆之馀在屋壁者出于磨灭之后
 历代传习推测必求其字字句句之通无是理也不
卷一 第 2a 页 WYG0064-0102a.png
 如只观大旨为庶可以得圣人之心如尧之治天下
 便是克明俊德便是敬授人时便是咨访贤才任以
 为治便是治洪水为民除害至七十载老矣便是求
 为天下得人此皆明白可见如舜之治天下便是齐
 七政朝觐巡守敷言试功恤刑去罪便是明目达聪
 便是咨四岳九官十二牧咸命二十二人以亮天工
 亦不过任贤以为治也如此虽远在千万世之下皆
 显然可见圣人之心若同堂合席皆以天下为一家
卷一 第 2b 页 WYG0064-0102b.png
 中国为一人合之万世而无弊通之百代而可行是
 非有怪异高远不可晓之事也学者若能以是为心
 随其力量见诸行事是即尧舜也若得时遇主则以
 是道赞其君是即致君于尧舜也圣贤千言万语教
 人只是如此舍此不务而孜孜于字句之本不可晓
 者必为之说以此为能读古人之书则亦何益于我
 哉
先儒谓读尚书无许大心胸难读为其合下便大如克
卷一 第 3a 页 WYG0064-0102c.png
 明俊德至于变时雍是多少大又谓分命四时成岁
 便见心中包一个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底方
 见得恁地此语恐亦尚就躯壳上看尧舜非见道之
 言也
蔡注钦明文思安安言德性允恭克让言行实被四表
 格上下言放勋恐亦太分析盖至圣盛德自难以言
 语形容如夫子亦只言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
 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盖浑浑无迹不可得而形
卷一 第 3b 页 WYG0064-0102d.png
 容也此亦总赞其高明广大深远盛德之至下文亲
 九族以下则其化之可见者也
先儒云凡看论语须要识得圣贤气象今将放勋至格
 于上下数言静中体贴融会之其气象为何如真所
 谓荡荡难名惟天为大惟尧则之也盖不必言德性
 而德性在其中不必言行实而行实在其中德性行
 实皆不足以形容之也学者于此体会而有得焉则
 平时私小之心粗鄙之气已去一半矣
卷一 第 4a 页 WYG0064-0103a.png
于变变字恐非变恶而为善尧之民何以恶言窃意民
 渐化之深天机变动日敏德而不能自已雍者和之
 至也曰睦曰昭明曰时雍气象亦可想矣夫子谓君
 子笃恭而天下平舜之恭已南面古圣人之治大抵
 如此是乃所谓以道化天下也道极盛则化极隆皆
 不见其有为之迹后世此义湮废而法制百出何能
 转移毫末号令日烦此老氏庄生所以有过激之论也
命羲和者总其事也命仲叔者分其目也后世命官有
卷一 第 4b 页 WYG0064-0103b.png
 总有分亦是如此然历象测候之法盖自古以来未
 必至尧始有羲和世掌其事者尧以是为民事之
 大故特命整理之耳
南交蔡以为南方交趾之地恐未必然孔注言夏与春
 交举一隅以见之亦是强为之说
尧典记事是上下百年之事不可认作后世文字必上
 下语脉相承乃命羲和乃字蔡传云乃者继事之辞
 似亦不必如此古词言乃字甚多此总命羲氏和氏
卷一 第 5a 页 WYG0064-0103c.png
 主历象授时之事下文分主各方者即中间考测證
 验以求其合之节度或此是羲伯和伯下是仲叔皆
 不可知但自然有总有分或专主于内或考验于外
 事理自然如此何必如诸家许多议论羲和是重黎之
 后世掌天地四时之官故主之分之皆不能外二氏
 而他有所命也
先儒谓事之最大在治历明时王氏谓少昊氏命官凤鸟
 氏司历玄鸟氏司分伯赵氏司至青鸟氏司启丹鸟
卷一 第 5b 页 WYG0064-0103d.png
 氏司闭位五鸠五雉九扈之上古圣人重历数如此
 愚因是而推之而知圣人重历数之意盖有在也盖
 圣人即天天不能言假圣人以言之其道理皆纯备
 圣人之身圣人之身即混然一天而已其心思在主
 之微精神感应之妙无一不与天合特其运行之度
 数气候之早晚升降消长之不齐凡此之类虽圣人
 亦必考而后知于此若不重加精究或致疏虞则民
 事未能一与天合则亦不可谓纯乎天矣故命官测
卷一 第 6a 页 WYG0064-0104a.png
 候如是之详专以二分二至考中星为准其法甚简
 明然后天之情状可识而人事不违由是言之圣人
 何往而非天耶其大本大原与天合者不可得而名
 言矣其可见于事以为甚重者惟此而已故曰圣人
 重历数之意盖有在也自尧舜禹而下如汤武之誓
 师凡诸臣之告其君以至周公之训诰多方多士无
 一不称天者后世视天为玄远圣人除天之外更无
 一步可行故夫子赞易曰先天而天不违后天而奉
卷一 第 6b 页 WYG0064-0104b.png
 天时与天地合德日月合明四时合序鬼神合吉凶
 无往而非天也
蔡注以乃命羲和为专治历以分命以下四节为历既
 成而颁布且考验之恐其推步之或差则是两段事
 愚以为总命分命皆一时事也夫详于测候者正欲
 以治历也考验不精历何由治古昔圣人作事何等
 周详岂有历书既成而后分官以考验耶且作历非
 始于尧历书非自尧始成也颛顼命南正重司天以
卷一 第 7a 页 WYG0064-0104c.png
 属神北正黎司地以属民黄帝始作甲子制历象圣
 人代天以弘化其道其法未始有异则历法自尧以
 前盖已有之矣然尧以前皆大神圣其法当已备至
 尧乃命官测候若尧之始作者何也窃以为天之道
 亦难知虽圣人亦有所不能尽也惟圣人知其不能
 尽而见其难知此其所以为知天之道也盖天积气
 耳亘古亘今大体虽有常运然其气机之往来消息
 盈虚自然有迟有速有长有短其精微之变至于不可
卷一 第 7b 页 WYG0064-0104d.png
 胜穷安能以一法齐一使分寸而不违长执而不变
 哉且天之体亦何尝有度数只是人以测候所见立
 为此法以地之十二辰为天之方位十二次又认出
 二十八星为宿东升西没经天而转以见天之运行
 又见日与天行一日差一度凡三百六十五度四分
 度之一而会为日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而成
 一岁又见月与日行一日差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
 凡二十九日九百四十日之四百九十九而一会而
卷一 第 8a 页 WYG0064-0105a.png
 为一月岁备二十四气而为春夏秋冬月因日之离
 合有初一十五初八二十三而为晦朔弦望是日数
 常盈月数常不足所谓气盈朔虚而必置闰以齐之
 此所谓常运不变者也至其精微之变岂可得而齐
 哉可得而齐则天是死块不可以言天矣且今自中
 国之地所见如此若更往西北或昆崙之顶观之又
 不同矣故我朝太宗北征北斗已向南看所见不同
 则度数亦异况其精微之变哉今即人事而论之三
卷一 第 8b 页 WYG0064-0105b.png
 网五常之大体常运而不变者也若其间纤悉变化
 岂可胜穷岂能以一法齐哉大道理自是如此较然
 甚明故上古圣人虽有立法而其时常测候以求合
 乎天者自不可缺先圣后圣其揆一也尧以前岂不
 命官以测候然简编无所考而其法则犹在也尧既
 命官测候至舜又复在璿玑玉衡以齐之何尝有一
 时之放下哉诚以精微之变必须如是节度之始可
 得其平不能以法齐一之守而不移也后世推历者
卷一 第 9a 页 WYG0064-0105c.png
 历代有人东晋虞喜立差法以追其变而太过不及
 亦不能齐一行王朴之历皆止用之二三年即差文
 公谓中星自尧至今已差五十度金氏谓尧时冬至
 日在虚七度昏昴中至月令时该一千九百馀年冬
 至日在斗二十二度昏奎中至元初该一千七百馀
 年冬至日在斗初度昏壁中至延祐间又经四十馀
 年而冬至日在箕八度矣昏亦壁中是古今不同如
 是有志者咸恨其无一定之法岂古今圣贤哲士不
卷一 第 9b 页 WYG0064-0105d.png
 能立法以齐之哉其变动无常有不可得而齐者也
 斯所谓天道难知虽圣人亦有所不能尽也即是言
 之惟圣人德与天合而又加以测候之严在圣人之
 时自无不当若欲执以为一定之法行之后世而使
 天一定不违亦难矣历既不定则作乐者所谓元声
 元气亦何自而求之哉朱子谓古之历书必有一定
 之法而今亡矣恐所谓一定之法只是大体不变者
 其细微变动不居者恐不可以立一定之法也只是
卷一 第 10a 页 WYG0064-0106a.png
 时常测候以求合此为法耳蔡季通云使我之法能
 运乎天而不为天之所运以我法之有定而律彼之
 无常恐亦只是臆度之言耳姑录所见以俟正
命四子必分方与时者欲专其事致其精也宅嵎夷南
 交宅西昧谷朔方与宾日纳日者皆分方之事平秩
 东作西成南讹朔易日中宵中日永日短与夫观二
 分二至之中星皆分时之事帝出乎震万物出乎震
 故春曰东作说言乎兑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也故
卷一 第 10b 页 WYG0064-0106b.png
 秋曰西成皆通乎天下而言非东作专言东方西成
 专言西方也南讹朔易皆然宾曰在春未尝不纳日
 纳日在秋未尝不宾日特以其义各有所属而自互
 见耳
观中星先定地之方位十二辰在地一定不移然后就
 午位一直看所谓中也朱子云天无体二十八宿为之
 体二十八宿之行即是天行故二十八宿为经星者
 以其随天而不移也然天一昼一夜绕地一周而又
卷一 第 11a 页 WYG0064-0106c.png
 过一度今不言一周者而只言过者则是一日夜行
 一度矣观中星者必以初昏为准盖必当此时然后中
 星复至其故处若或夜半五更时观之各星分布又
 不同矣故古人有言兼旦中者旦之中星则非昏之
 中星矣二十八宿随天而布西转不停四分之则为
 四象十二分之则为十二辰更析而密之为二十四
 气盖无时不有中星但不若初昏所见为得七宿中
 之中星尤为正耳
卷一 第 11b 页 WYG0064-0106d.png
窃谓气盈者日之用也朔虚者月之体也日必备二十
 四气而成春夏秋冬二十四气亦因日之所历而有
 日北至东井为夏至而暑日南至牵牛为冬至而寒
 日循黄道之中去南北皆九十二度而东至角西至
 娄为寒暑平是二十四气皆因日之运行而生者也
 足三百六十五日九百四十分日之二百三十五而
 后二十四气始遍气盈非日之用乎月之行度既不
 及日而以其经行与日相远相近相照相违者为晦
卷一 第 12a 页 WYG0064-0107a.png
 为朔为弦为望故初八上弦二十三下弦初三哉生
 明十六哉生魄皆月之行度有以生之故二十九日
 九百四十分日之四百九十九为一月不满三十日
 之数是朔虚非月之体乎日阳也故其数盈月阴也
 故其数缩一听其盈则愈进而晦朔弦望皆差不合
 乎月之体一听其缩则愈退而春夏秋冬皆差不合
 乎日之用故置闰者以三百六十日为中其外之五
 日九百四十分日之二百三十五者为气盈又因一
卷一 第 12b 页 WYG0064-0107b.png
 月本不足三十日之数遂将逐月馀分凑整六大月
 而为小尽六小月则止三百五十四日又得五日九
 百四十分日之五百九十二为朔虚内外凡年得日
 十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八百二十七十九年通得二
 百六日馀置七闰然后气朔相值同日为一番也是
 置闰者所以节盈缩之宜而调阴阳之中是皆因其
 自然而然岂有私意于其间哉
气盈者三百六十日之外六日也朔虚者三百六十日
卷一 第 13a 页 WYG0064-0107c.png
 之内六日也外六日实只五日九百四十分日之二
 百三十五内六日实只五日九百四十分日之五百
 九十二然二百三十五者以实数计之而有者也其
 五百九十二者以虚数计之而有者也是亦所以为
 盈虚之不同者也
畴咨若时登庸以下蔡传以为皆为禅舜张本愚以为
 亦不必如是之牵合也古史记事简略只是纪其各
 事之大纲不必若是粘联如后世文字此只记尧之
卷一 第 13b 页 WYG0064-0107d.png
 切于用贤耳至在位七十载乃始记举舜事
胤子朱启明胤子注家作胤国子爵似为顺盖方求人
 任事廷臣举各臣以答如共工与鲧皆连言之未必
 是尧之嗣子今只以朱字遂以为丹朱耳然胤子共
 工鲧三人者皆当时之杰其才想皆可用使在当今
 之时可以为天下之伟人矣惟圣人取其德不取其
 才故毕竟皆无所用呜呼今之世有口道忠信而不
 争辩者几人乎有不静言庸违而貌恭者几人乎有
卷一 第 14a 页 WYG0064-0108a.png
 不悻戾自用败坏善类者几人乎而又且无三子之
 才欲言效用于世如之何其言古人之治也
余观尧典纪尧事似若简然人君之道于焉备矣其
 盛德至治如此历象授时是体天以爱民又如此求
 贤以任事又如此知其子之不肖求为天下得人又
 如此圣人之治天下何有多事但此数事则其可言
 者而治天下之法无馀蕴矣治之所在道之所在所
 谓继天立极尽已之性尽人物之性与天地参者万
卷一 第 14b 页 WYG0064-0108b.png
 世之上其可见于经者实自尧始则尧典一书非道
 统之源流欤
圣人只是个天地万物一体之心今细观尧典中所载
 尧之气象为何如终日孜孜惟是明德治民代天以
 弘化而已何尝视天下可有以为重耶必传于子尧
 无是心也必传于舜尧亦无是心也惟其足以治天
 下者而后与之以天下而惟舜足以当之遂以授之
 舜也是真不作好不作恶纯然天地万物一体之心
卷一 第 15a 页 WYG0064-0108c.png
 也许鲁斋论尧以子不肖求贤禅位付以天民此岂
 常人所能而惟尧能之到事行不得处须看道理顺
 天命常人便用智力圣人则一顺天命此论甚可爱
 但只可为贤者守身之法未可以言大圣人之事尧
 岂有行不得处然后看道理顺天命以安之也尧舜
 之事至三代而下已略不同而况于后世乎传子传
 贤孟子虽有明训其道理所处固是然要之时节气
 象岂若尧舜此道理所以至精至粹而无穷而尧舜
卷一 第 15b 页 WYG0064-0108d.png
 之所以为大虽禹汤武周不免犹有所憾也是数圣
 人者其天地万物一体之心何尝有异特其所处之
 时与力量亦自不同力量不同作用便亦自别矣此
 孟子所以言必称尧舜也今学者之力量岂敢便拟
 圣人但当将尧舜事仔细理会尧舜气象常在心目
 胸中便不私小随其力量皆有所造矣
四岳文公以为只是一人愚窃以为至周有三公六卿
 此之四岳其即周之三公欤
卷一 第 16a 页 WYG0064-0109a.png
  舜典
梅赜上孔传尚书既缺舜典故篇首二十八字世所不
 传而只别出伏生所传尧典慎徽以下为舜典之初
 至齐姚方兴始得孔传古文舜典遂传篇首二十八
 字而舜典方全似皆可疑夫以上古之书几更明晦
 梅赜所传既有端绪何尚有缺而又直至南齐之时
 始获唐虞之全书乎今以慎徽五典接帝曰钦哉之
 下亦自相续且孟子引尧典二十有八载不言舜典
卷一 第 16b 页 WYG0064-0109b.png
 是皆不能不致疑者也姑录以俟知者
浚哲文明温恭允塞亦总是形容盛德之光如是与钦
 明文思同圣人盛德之至自难以言语分析形容程
 子谓凡论圣人者必取其德之焕发者称之称文王
 曰徽柔懿恭称孔子曰温良恭俭让亦是此意蔡传
 以四者为重华之目又是太刻画也
百揆蔡以为揆度庶政之官犹周家之冢宰而以百揆
 为官名愚谓以百揆为官名则承云百揆时叙亦不
卷一 第 17a 页 WYG0064-0109c.png
 通岂可云冢宰时叙耶且舜时既有此官其任又如
 是之重何下文所询所咨只是四岳不见咨询于百
 揆也恐百揆所指之官非一当时或令舜一一检校
 之故云时叙也
纳于大麓如注家云大录万几之政阴阳和风雨时以
 见其德之动天亦觉牵强然马郑相传皆以麓为山
 足自是皆以舜为入山主山虞之事而烈风雷雨弗
 能迷蔡引易不丧匕鬯之言以为得其说夫以不震
卷一 第 17b 页 WYG0064-0109d.png
 惧于风雷之变此常人皆能之以是形容圣人之德
 亦是细事似不足以言圣人者而乃特言之何耶此
 皆是难晓处或者当时偶有是事而并叙之耳非以
 是为足以尽圣人也若必为之解意当洪水为害之
 时有大深山之中气候不常风雷骤雨漂荡震溺民
 苦其害而不能平使舜治之而其害息差为圣人之
 事耳
正月上日谓正月之朔日也郑玄以为帝王易代莫不
卷一 第 18a 页 WYG0064-0110a.png
 改正尧正建丑舜正建子此时未改尧正故云正月
 上日即位及改尧正故云月正元日故以异文此自
 以后世改正朔之事拟议而为之说耳王肃以为惟
 殷周改正易民视听自夏以上皆以建寅为正二文
 不同史异词耳此说为是至于文祖之说关系甚大
 而说者不一马氏以文祖为天孔氏以为尧文德之
 祖庙王炎氏以为尧所从受天下者而蔡氏以为尧
 始祖之庙但不知所指何人此祖正义之说若是则
卷一 第 18b 页 WYG0064-0110b.png
 文祖黄帝以上之人如史迁之说舜亦出于黄帝至
 桥玄方与尧分是文祖者亦即舜之祖也文祖去舜
 虽远尧既立庙在舜祖之亦为有理但史迁世次之
 说决不可信则所谓尧之始祖者安在其为舜之祖
 乎舜既受尧居摄之命事莫大焉不告祖庙安在其
 为舜乎使舜告于祖庙而史略不纪独纪其告于尧
 之祖者是以尧之授天下为重故重尧之祖而轻其
 祖将何以示天下史臣纪录如此又安在其为史乎
卷一 第 19a 页 WYG0064-0110c.png
 夫事之变者反诸心说之淆者折以理万古而上有
 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万古而下有圣人出
 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子张问百世可知夫子谓礼
 必相因其所损益不过制度文为之间耳夫知礼之
 必相因而不变非以此心此理之根于天而决不可
 易者乎夫诚知此心此理之根于天而决不可易则
 可以论文祖之事矣文祖者不知其为文之义愚窃
 以为舜之祖也舜在侧微岂能无祖庙之尊奉况至
卷一 第 19b 页 WYG0064-0110d.png
 此登庸底绩已三载矣则其溯世立庙必已有加舜
 有大事不告于庙将谁告乎夫不告而娶者舜权其
 轻重之宜不得已也稍有可告舜岂得而不告哉今
 受终之事此之娶妻则大小又有间矣告于祖庙则
 非告则不得娶之伦矣而舜乃独告于尧之祖庙而
 于已之祖庙寂然无闻是以已受人之大恩而不敢
 自有其祖也尧听其然而安之是以已与人有大恩
 而不欲使人有其祖也是岂足以论圣人哉圣人之
卷一 第 20a 页 WYG0064-0111a.png
 心至公至大无有人已之间故以天下之大授之而
 不为德受之而不为恩当父则父之当祖则祖之当
 贤则贤之当子则子之何嫌何疑而不行其所当行
 之事耶故愚决以为文祖者必舜之祖以舜此时决
 当行其所当行之事莫有大焉者也况由此类上帝
 禋六宗望山川遍群神无一不举独于祖不列史氏
 纪事岂独宜缺或曰子之论则善矣然亦何据曰据
 诸吾心与理而已万古之迹已不可传诸儒之论已
卷一 第 20b 页 WYG0064-0111b.png
 不可稽若又不据吾心与理是又安所折衷乎曰心
 与理之足稽也如是夫则往昔耳目所不记睹者何
 其舛也曰此纲常之大者非纷纷琐琐事迹者同也
 事迹之繁乱无预人心天理之大端非有所据诚亦
 不能知也若事关纲常之大则不必待有所据而后
 能知也故火不待有所据知其必热也冰不待有所
 据知其必寒也今试以身处舜之地不待有所据必
 告其祖也以身处史臣之任不待有所据必纪其事
卷一 第 21a 页 WYG0064-0111c.png
 也子之心即舜之心也子之理即舜之理也求子之
 心与理得其安则舜之心与理可识矣其又非足据
 之大者乎曰然则尧之祖庙舜独不告之耶曰舜此
 是摄政尧尚为天子尧之祖庙固自若也舜尊奉之
 礼岂得有间即往告之理不可无而史臣之所纪犹
 当以舜之祖为重也至于二十有八载帝乃殂落之
 后舜格于文祖是又以即位而告其祖也当其时尧
 之祖庙想应尊奉不缺但不知当时所处之详何如
卷一 第 21b 页 WYG0064-0111d.png
 且尧以诸侯升为天子亦不知当时立庙之制何如
 追王之礼至周始有唐虞事尚简略或尧虽为天子
 而立庙则只尽其尊奉之礼尧崩之后则使尧之子
 孙尊奉之耳若尧之自庙又自不同朱子以为尧当
 立庙于丹朱之国谓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愚则
 以为丹朱为尧之子岂得不立尧之庙然舜受尧之
 天下虽非后世之比亦安得而不祀尧乎盖古者道
 统即君统道之所在而位属焉位之所在而道存焉
卷一 第 22a 页 WYG0064-0112a.png
 其相与授受其来已久自尧以前皆然此固非后世
 所可得而议拟者故虽有天下立其私亲而于所从
 受之君亦庙奉之不废不得以非类非族为嫌也曰
 在古之时既有授受之统而必庙奉其所从受天下
 之君则所谓文祖者安知其非若人耶曰若如此说
 却亦有理但祖字未安然道自大胜于以为尧之祖
 也
或曰文祖以为舜之祖子之论详矣然又是其所从受
卷一 第 22b 页 WYG0064-0112b.png
 天下者之说二者又将何所取中乎曰古人事迹既
 远不可得而知矣所可知者只有大道理在古今而
 不变者可以据守笃信而不疑也夫天生圣人具聪
 明睿智之资而任君师之责于是以天下相传者有
 其统立庙以祀之虽非族属之亲礼不可废以授受
 大事而告之礼亦所宜此大道理之可知者也宗庙
 之礼自天子达于庶人虽有降杀之差然事死如事
 生有事必告此亦大道理之可知者也若以受人之
卷一 第 23a 页 WYG0064-0112c.png
 天下为大恩而遂告其祖既非帝统之大义又非天
 性之至亲此则道理之不可知者也故若舜之受终
 文祖虽不可的知其为何人然亦不出此大道理可
 知者二端而已礼家祭义又谓有虞氏禘黄帝而郊
 喾祖颛顼而宗尧不知其何所本愚观唐虞之事其
 与三代已自不同尧舜气象何其宏大观其以天下
 授受均之以一介与人后来便有辛勤保守基业之
 意至周弥文追王之典夏商所无况尧舜乎由是观
卷一 第 23b 页 WYG0064-0112d.png
 之尧舜时郊禘之礼亦与周时不同其所谓禘黄帝
 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者盖皆以帝统大义言之而
 非若后世必由乎私亲也汉儒既不知大统之义而
 徒以后世私亲之礼胶固牵扯于其间遂以舜告尧
 之祖而谓与尧同祖大义不明天亲亦远盖两失之
 矣
受终者终其命也前尧命陟帝位舜让于德弗嗣其中
 必更有说话情节但史略不具如禹则加详矣舜既
卷一 第 24a 页 WYG0064-0113a.png
 辞至此乃受其终命也如今亦言乃终命之乃终教
 之受终之后舜已许尧受天下矣但尧尚在故但摄
 耳未称帝想亦未履位也至尧崩之后乃称帝
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玑衡之说注家甚详但历家以
 斗魁为玑斗杓为衡其说恐亦不可弃盖斗所建之
 辰乃岁星与日同次之月则为十有二岁之太岁每
 月指一辰则为十有二月指两辰之间则为闰日月
 所会则为辰魁枢机权衡开摇属九州则为星土是
卷一 第 24b 页 WYG0064-0113b.png
 皆关系人事甚重者七政注疏皆云是日月五星今
 亦依之但冯相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
 日二十有八星之位是依常度不动者保章氏掌天
 星以志日月星辰之变动是察其与常不同以见吉
 凶者今七政只云五星则二十八星不言矣岂五星
 与二十八星相为经纬言五星则二十八星与所谓
 十有二岁之类者皆举之欤
六宗之说自汉以来说者不一当依祭法为得其义
卷一 第 25a 页 WYG0064-0113c.png
辑五瑞者非因舜正始而辑之以验其伪与否也当时
 尧尚为天子而舜特摄事耳必以正始言之于义未
 安但舜既摄政诸侯自当来见诸侯执瑞以朝天子
 执冒四寸以朝诸侯乃常礼也今诸侯既来见则其辑
 五瑞者亦礼之常耳非谓舜以正始为重凡事更新
 一番也下文巡守协时月正日之类亦是巡守之常
 礼也观大行人七岁属象胥谕言语协辞命九岁属
 瞽史谕书名听音声十有一岁达瑞节同度量成牢
卷一 第 25b 页 WYG0064-0113d.png
 礼同数器脩法则之类皆是一定之制
四岳群牧是东西南北四岳之群牧也群后即群牧之
 后也上文所咨四岳是必在朝统领四岳之事者或
 四人或二人其数皆不可知然必不止一人也故遂
 以四岳名官与此四岳连群牧言之不同
巡守之礼非舜始创必古有此典但尧既老或不行故
 舜摄位遂举行之想亦一年而遍文中子谓仪卫少
 而徵求寡大抵唐虞之时君臣之分比后世自不可
卷一 第 26a 页 WYG0064-0114a.png
 同日语
艺祖今亦不知何人先儒以为即文祖云艺文同亦是
 杜撰今当以大道理看想亦即舜之祖但未是文祖
 耳程子谓艺祖举尊其实皆告则亦以为舜之祖庙
 耳
五载一巡守群后四朝注家以四朝为各会朝于方岳
 之下郑氏以为四季朝京师蔡氏以为巡守之明年
 则东方诸侯来朝又明年南方来朝又明年西方来
卷一 第 26b 页 WYG0064-0114b.png
 朝又明年北方来朝则是以四方分四岁而来朝也
 考之周礼侯服岁一见甸服二岁一见男服三岁一
 见采服四岁一见卫服五岁一见要服六岁一见又
 天子岁遍存三岁遍頫五岁遍省七岁属象胥谕言
 语协辞命九岁属瞽史谕书名听声音十有一岁达
 瑞节同度量成牢礼同数器脩法则十有二岁王巡
 守殷国盖皆与此不同计周之时制度亦稍文故巡
 守之礼亦不能数行如舜之世然其所谓间岁而见
卷一 第 27a 页 WYG0064-0114c.png
 者则量其地之远近以为朝之疏数理应不异则如
 周礼四时分迭而来岁终则遍与此日觐四岳群牧
 者亦可参互而知而蔡氏之说恐亦未必然也
象以典刑一节文公先生解说亦明盖五刑即典刑也
 谓之象者如布法象魏之象明以示之使人知而不
 敢犯也既知而犹犯焉则不得已而施刑又以警其
 后也是圣人虽用刑而其心欲期无刑也然于犯五
 刑之中或有不幸而入于此如叔向之类则又当宥
卷一 第 27b 页 WYG0064-0114d.png
 之盖据其迹虽丽于刑原其心实无为恶如周礼调
 人使辟之说所以表其不能安居之意而亦以伸孝
 子悌弟之情所谓流宥五刑也五刑乃肉刑也此外
 又有所当惩而不可加以肉刑者则有官刑教刑赎
 刑焉是五刑所以待夫为恶刑之正者也而三刑者
 则以振作其政事弥缝其教令者也于此可以见圣
 人之政无一不当其可而又有肆赦贼刑以权之钦
 恤以主之可谓尽矣盖圣人之心至仁而其流行普
卷一 第 28a 页 WYG0064-0115a.png
 遍纤悉精密皆合乎当然之则学者潜心而实体之
 则可以知内外合一之道矣
金作赎刑文公以为赎鞭朴二刑非赎五刑也愚窃详
 之或亦未然盖五刑是刑之正故曰典刑流宥虽完
 其肢体然亦重矣是所以佐夫五刑者至于鞭朴赎
 三刑者则五刑正刑之外制此三刑所以权其轻重
 之宜以尽夫事变者也夫事虽当刑心则无过当刑
 则不能不丽于五刑之条无过则不可遂入于一槩
卷一 第 28b 页 WYG0064-0115b.png
 之典即流亦稍重矣故令出金以赎之是圣人之心
 何等委曲岂贫独死富独生所可同年语哉若以为
 赎鞭朴二刑则鞭朴乃刑之轻者所以警肃人心岂
 可若后世令出金以赎而遂至于废弛哉且赎者赎
 其罪之重而疑而不忍遽加刑者故赎之为言所以
 行其不忍之心也若眼前鞭朴轻罪方在振作立事
 之时必是事体肯綮不可放过之际何待有疑从容
 而论赎哉此吕刑赎刑虽或与圣人少异然亦未可
卷一 第 29a 页 WYG0064-0115c.png
 如先儒之说全非之也况在末世犹有恻怛不忍之
 真耶古注疏亦以赎刑为赎五刑惟宋诸公不然余
 并论之以俟知者
舜之流共工放驩兜窜三苗殛鲧诸家论说多端或以
 尧不能去至舜乃能去之是以舜之才乃胜于尧也
 或以尧能容之舜独不能容是以尧之德为盛于舜
 也是皆出于揣量事迹而不得圣人之心圣人之心
 可容则容之可去则去之何尝有一毫著意于其间
卷一 第 29b 页 WYG0064-0115d.png
 哉在尧之时虽知其不才然恶迹未著尧则容之尧
 何尝有一毫著意而恐人议已不能去也在舜之时
 亦知其才有可用但必恶迹已著舜则去之舜何尝
 有一毫著意于其间而惧人议已不能容也使尧之
 时恶已著尧亦必去之矣尧之不去所以知其恶之
 未著也使舜之时恶未形舜亦必容之矣舜之不容
 所以知其恶之已著也或曰若程子之说谓尧之时
 圣人在上皆以其才任大位而不敢露其不善之心
卷一 第 30a 页 WYG0064-0116a.png
 及尧举舜匹夫之中而禅之位则是四人者始怀愤
 怨之心而显其恶故舜得以因其迹而诛窜之其亦
 然乎曰此必非程子之言其记语录者自以其意而
 为之说也程子见道当必识得圣人之心圣人之心
 不如世俗之心也以舜之盛德而授位天下之人皆
 能知之四凶之才而有不知耶天下皆帖然服之四
 凶其有不服耶特其恃才妄作无能改于其德才之
 大则其为害亦大故舜不得不去之耳然舜此时是
卷一 第 30b 页 WYG0064-0116b.png
 摄政自然禀尧之命也大抵观圣人之事须要得圣
 人之心不得其心而徒揣摩其迹虽穷岁月费辞说
 何自而能明哉今观四凶之事亦不必论其摄政不
 摄政不必究其怀愤不怀愤不必疑其能去不能去
 不必揣其才胜与德优只是有罪则当去未有罪则
 当容圣人之心鉴空衡平随物应之而已尧固如是
 舜亦如是虽千万世之心亦如是也如此看书多少
 光明洁净要于心地亦自有益故曰人皆可以为尧
卷一 第 31a 页 WYG0064-0116c.png
 舜
窃以殛鲧之事亦有可疑先儒谓禹贡之书作于尧世
 若果尔则禹有安天下之大功而不保其父岂所以
 为子舜亦知其有大功矣而不能遂人爱父之心亦
 岂善处人父子之间哉瞽瞍杀人皋陶但知有法舜
 但知有父鲧之方命圮族未至于明杀人也殛之羽
 山可谓行其法矣禹乃依依任职而不去至卒受天
 下而不辞是禹知有天下之为荣而不知有父之为
卷一 第 31b 页 WYG0064-0116d.png
 重矣其视舜窃负而逃以得全其天性之真者不亦
 有间耶而天下后世卒无以议禹者何耶去古已远
 此等事迹先后皆不可知但禹之心必不异于舜之
 心也使去天下而可以全其父禹当无异于舜之窃
 负而逃也禹之依依任职不去卒受天下而不辞者
 必其当时所处自有以不伤孝子之心者而后禹始
 无愧于为子也今以大略推之鲧之治水禹当未任
 职也方命圮族绩既弗成显戮之加天罚所不赦者
卷一 第 32a 页 WYG0064-0117a.png
 禹时固不得而窃之迨夫禹既任职之后光昭先德
 其勤至于启呱呱而泣弗子惟荒度土功者禹之心
 不无有所为也既而功既大成天下怀之禹之孝道
 已显而元后之陟亦有不得而辞者此时不知鲧尚
 在否若其尚在则当有荡涤之典若其已死则当有
 表异之恩夫然后禹始可以无终天之恨而安受元
 后之陟矣然此今皆不可知惟以事理推之如此姑
 记以俟正云
卷一 第 32b 页 WYG0064-0117b.png
舜格于文祖者是告即位也若复以为尧之祖是舜类
 后世与尧为嗣矣必不得已则以为所从受天下者
 古人帝统相传立庙而祀之故以即位告之犹胜于
 以尧之祖为祖而忘其祖也禹之受命神宗其亦若
 此类也欤大抵由今观千古之上何从而得其为某
 人是某人只以大段道理观之古今当亦不异如受
 命告祖理之正也以天下相传而立庙以祀之理之
 正也受命而告其所从受天下之人之庙亦理之正
卷一 第 33a 页 WYG0064-0117c.png
 也史官纪之必纪其重者耳如此观书亦觉简易明
 白
舜曰咨四岳有能奋庸熙帝之载使宅百揆亮采惠畴
 愚意以此为命九官之纲领盖言有可用之才使之
 分治百官之事而顺成之也是舜即位之初即切切
 求贤以任事与尧畴咨若时登庸畴咨若予采皆是
 一意圣人之治天下无有急于此故孟子谓尧舜急
 先务亲贤者以此百揆自孔氏以来皆以为官名是
卷一 第 33b 页 WYG0064-0117d.png
 统领百官之任如后世宰相之类愚以为百揆只是
 百官如下文司空后稷司徒秩宗典乐等皆是盖先
 总咨四岳以百官之事而下文乃历命之也禹平水
 土是百揆之一恐非以司空兼行百揆之任也若果
 尔则百揆至重矣命之之辞无有及百揆者何其简
 耶观尧舜之世大事只咨四岳为首则四岳者即若
 统领百官之任者若果另有百揆之任则何不见有
 所咨之言耶舜纳于百揆百揆时叙只是历试诸
卷一 第 34a 页 WYG0064-0118a.png
 艰百官之事皆能叙而和之也周官言内有百揆四
 岳所谓百揆者亦是指舜所命九人之等者也历世
 诸儒相承皆以另有百揆之任余考于书又未见其
 然者故录以俟正禹让于稷契暨皋陶者亦非是以
 水土之任让之也所谓让亦是言己未贤而更有某
 人可用之意
百姓不亲五品不逊亲字逊字极好盖人各自行其私
 意故其忿厉忌嫉之心浮于恻怛慈爱之实于是父
卷一 第 34b 页 WYG0064-0118b.png
 子不得其为父子君臣不得其为君臣而兄弟夫妇
 朋友皆然岂能相亲相爱以归至治故今不逊者使
 之逊不亲者使之亲则是去其私意而皆真心以相
 与忿厉忌嫉之私不形而慈爱恻怛之真蔼然周流
 矣此才是圣人之教然此岂声音笑貌之所能哉敬
 敷者端其本以先之不敢苟也在宽者和其心以待
 之不可亟也是亦重责已而略责人之意教何患有
 不行耶
卷一 第 35a 页 WYG0064-0118c.png
畴若予上下草木鸟兽若顺也当去者去当留者留使
 之各若其性也如兽蹄鸟迹交于中国此便不是若
 其性周礼有山虞泽虞乃是育养禽兽鱼鳖之官其
 职比此较轻上古之时洪水之后山林川泽皆未得
 所益之为虞盖皆平治一番与禹平水土相表里其
 事甚重故孟子亦与禹并言之
三礼是祀天神享人鬼祭地祗之礼名曰秩宗者盖以
 宗庙为主则是宗庙之重在唐虞之时固然然则告
卷一 第 35b 页 WYG0064-0118d.png
 至告摄告即位安得不以为先耶
命汝典乐教胄子者自天子至卿大夫之适子皆教之
 以学乐也周礼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
 政而合国之子弟使有道有德者使教焉死则以为
 乐祖祭于瞽宗又大胥春入学舍采合舞秋颁学合
 声是古人用公卿大夫之子以作乐重乐且以成其
 德也汉制卑者之子不得舞宗庙之酎亦有古意可
 见故此命夔典乐以教胄子是全教胄子以乐直而
卷一 第 36a 页 WYG0064-0119a.png
 温四句是使德性之和乐之本也诗言志四句是使
 声律之和乐之事也由其本以达于事则八音克谐
 无相夺伦而可以和神人矣是乐之大成也窃意古
 人教人之法无一不具周礼大司乐既教国子矣而
 地官师氏又以三德三行教国子保氏又养国子以
 道教之以六艺六仪则是所以教之者非特大司乐
 而已唐虞之制虽与周不同然周公仿古立制要亦
 不至甚远想契之敬敷五教不独专教百姓而于胄
卷一 第 36b 页 WYG0064-0119b.png
 子亦必教之以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之伦使其
 德行道艺皆有所成就而于此又使学乐以荡涤其
 邪秽消融其渣滓使之和乐鼓舞深入其中与之俱
 化而不自知也夫五伦之与乐非有二事也见之于
 事则谓之伦形之于声则谓之乐其理一而已矣然
 此后夔所教则专以乐为主也
舜咨禹平水土以下皆所谓使宅百揆而亮采惠畴者
 也或咨或不咨不必深滞曾氏之论亦觉锁碎考周
卷一 第 37a 页 WYG0064-0119c.png
 礼司徒司空已见于此秩宗即宗伯士即司寇而其
 名不同若冢宰司马则未之见而四岳之职周礼亦
 无之又典礼典乐分命而播百谷虞与共工在周礼
 皆司空冬官之事今亦各分命而纳言又特命一官
 圣人因时为治不必其皆同也
二十有二人蔡传以为九官十二牧数之共有二十有
 一人故以四岳为一人以当二十有二人之数但四
 岳多以佥曰为答则必不止于一人也愚意二十有
卷一 第 37b 页 WYG0064-0119d.png
 二人之数亦有不可知处今必因是以四岳为一人
 人数虽合而大义未明若必不得已为之说则所谓
 二十有二人者二十有二等人之职事也则四岳人
 数虽多而其职事则一而已
舜承尧之后天下大治而即位之始分命庶官以治庶
 事汲汲不遑若新造未集然此所以兢兢业业而为
 圣人之心也
  大禹谟
卷一 第 38a 页 WYG0064-0120a.png
禹谟一篇大段是叙舜禅禹之事而及其君臣相儆戒
 劝勉之辞此今文所无则是梅赜所上以为古文者
 也先儒疑其平缓卑弱不类先汉以前之文今亦未
 见其必然读者仍其旧可也但无怠无荒四夷来王
 来王字出于商颂莫敢不来王不知唐虞时亦说王
 字否若六府三事以为九功则亦非后世所能杜撰
 后世只说五行更不能添一谷字又念兹在兹释兹
 在兹亦难说平顺
卷一 第 38b 页 WYG0064-0120b.png
祗承于帝如孔传外布文德教命内则敬承尧舜亦好
人能以克艰为心常持不息则天理精明人欲退听而
 求贤取善以自助自不能已此圣所以益圣也而尧之
 稽于众舍己从人不虐无告不废困穷者非其持克
 艰之心乎故尧舜之道在兢业而已桀纣之道在放
 肆而已其端系于一念之微而其终治乱存亡由之
 此岂独为君者之所当戒哉
帝德广运承惟帝时克之帝言之当以赞尧为正
卷一 第 39a 页 WYG0064-0120c.png
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只此三言说得极洁净精神
 无长语非圣人不能道也所行但顺便吉但逆便
 凶吉只在顺上生凶只在逆上生更无别样门路
 亦无别费心思但当常顺不逆可以长吉无凶多
 少简易明白今人要卜筮前知行其私意所谓吉
 凶者随其意之所适以为趋避之方既非古人之
 所谓吉凶而其所谓前知者即知得亦非圣人正
 意此康节之学所以不同程伊川谓在尧夫便须
卷一 第 39b 页 WYG0064-0120d.png
 推测某则不须推测只道起处起一语极妙深得
 圣人之正意也
古人歌咏之意极好后世作事只是刑驱势迫民不得
 已而从之非有实意又况能从容不迫入于其中而
 不自知哉古人教人盖本至诚恻怛之意民自然感
 动而兴起又皆以人治人如水火金木土榖正德利
 用厚生所谓九功者只是教人务生业行善道皆民
 之所乐从其谁不感动而兴起者迨夫生业既遂善
卷一 第 40a 页 WYG0064-0121a.png
 道皆行民自然欢忻悦豫或形诸声音之间皆以鸣
 其胸中之所自得而动乎天机之不容己如桃夭兔
 罝罘苢之诗出作入息之咏所谓咏歌也是其声音
 之和出于道化洋溢之馀则以之而被于管弦协诸
 律吕用之闺门用之邦国使民益鼓舞融化固结而
 不可解所以为于变时雍四方风动之治此古人之
 歌诗皆至治之影子故采之足以观其俗歌之足以
 化天下无至治之实又安得有诗乎故孟子曰诗亡
卷一 第 40b 页 WYG0064-0121b.png
 然后春秋作诗之亡者先王道化之息也夫子之作
 春秋所以继周也文公谓黍离变为国风而雅亡恐
 亦未得其旨也
念兹在兹四句本亦难解先儒皆以通指皋陶而言似
 亦牵强禹虽言皋陶之德未必重叠若此亦非立言
 之体详其意当是已让皋陶又启舜曰此事至大此责
 至重帝当念之念之时在此事释之时亦在此事言之
 时在此事出之时亦在此事如此详审庶可为天下得
卷一 第 41a 页 WYG0064-0121c.png
 人而详审之实惟在念功皋陶德为民怀其不在皋陶
 耶如此看似觉平稳然禹是时平成功显既让皋陶而
 又言惟帝念功者不嫌于阳让于人而默自荐耶盖
 在当时禹之功固大而皋陶之功亦大虞廷诸臣德
 盛而功大者未有出于二人也禹虽有大功然圣人
 之心何尝自有况承鲧绩用弗成之后其兢业惕励
 之诚惟恐不能掩父之过而当天下之心况敢轻受
 天子之位而当为天下得人之责乎此禹之心诚有
卷一 第 41b 页 WYG0064-0121d.png
 见夫功之难成而天下之责之不容易塞也其操心
 之危虑患之深比之他人又自不同故尔力辞下文
 又曰枚卜功臣则禹之心可见矣惟舜深知之故卒
 不听其让而授之位也
人心即人欲道心即天理人欲易肆故危天理难持故
 微所以易危而难存者惟人怠惰气荒而戒惧之意
 不立故时常昏昧私意任其横流故必戒惧之意常
 存精明不昧不使一毫私意得以萌动容留其间而
卷一 第 42a 页 WYG0064-0122a.png
 又终始如一无有间断不惑他岐则此心纯乎理之
 发而无往非中矣谓之允执者诚心以固守之而天
 下莫有违焉夫子一以贯之不过此理此数言者实
 为万世道学之祖而尊德性道问学博约知行格致
 诚正后儒纷纷之说愈多愈惑则以词说为之蔽也
 若实用其力反而求之吾心如何而为精如何而为
 一亦何难明大抵学要求其自得不自得而较量于
 文字言语之间无怪乎其辨之愈多而愈惑也唐虞
卷一 第 42b 页 WYG0064-0122b.png
 之时君臣相与当至治之极若疾痛在身每事必咨
 问无时不儆戒所谓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者是
 其惕励之意曷尝敢有一毫之或肆此便是惟精日
 用之间只是一个道理一个功夫万事只是一事万
 心只是一心更无他事更无他心此便是惟一学者
 能即诸心而求之则尧舜何远哉
正月朔旦受命于神宗孔氏以为文祖之宗庙而蔡氏
 以为尧庙也但文祖者孔氏亦以为尧文德之祖庙
卷一 第 43a 页 WYG0064-0122c.png
 大段皆主尧而言至宋诸儒又祖承礼书禘黄帝之
 言则以尧舜同祖故以神宗必为尧庙也大抵文祖
 神宗皆不可考以后世祖宗之义论之宜皆是自家
 祖宗之庙但或以古人道统相传以天下相授受则
 必皆为立庙受天下者必告于其庙亦自相应此则
 继天立极之大义本自光明又不必更牵滞尧舜同
 祖为言也
帝初于历山舜既称帝矣而瞽瞍犹只称瞽瞍则未尝
卷一 第 43b 页 WYG0064-0122d.png
 有尊异之言是虽尊为天子之父而不敢以天下私
 其亲盖以天下为公器也
  皋陶谟
皋陶谟以稽古发之与二典禹谟同而允迪厥德谟明
 弼谐则遂以为皋陶之言与上放勋重华文命赞其
 功德者不同是皆不可晓者也先儒吴氏谓大禹谟
 首十七字与此曰若稽古之言皆是后人模仿二典
 所增者文公亦谓近之而苏氏又以禹曰俞上当有
卷一 第 44a 页 WYG0064-0123a.png
 阙文则是以允迪厥德二句亦为赞皋陶之德而禹
 曰俞上当有所承故以为阙文也二者之疑必有一
 得吴氏之说或为长耳若蔡传以禹受舜天下非尽
 皋陶比例立言有轻重者则恐失之凿矣
何忧乎驩兜何迁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蔡注
 以迁释窜是谓能哲而惠虽此等之人在朝同居不
 足忧畏也窃意天下无君子小人同处之理君子固
 能包容小人而小人得志未有不害君子者然则为
卷一 第 44b 页 WYG0064-0123b.png
 君者岂可恃以已之哲惠而好为包容之美以卒至
 于祸败而贻患国家至其身亦不能免也宋建中之
 事不可鉴乎书意谓能哲而惠则小人无所不容不
 足以惑吾之聪明而乱吾政当去则去之当远则远
 之亦何以不去不远为能哉迁犹言惑迷乱失其常
 度也
亦行有九德亦言其人有德乃言曰载采采象山谓必
 先言其人之有是德然后乃言其人之有是事盖德
卷一 第 45a 页 WYG0064-0123c.png
 则根乎其中达诸其气不可伪为若事则有才智之
 小人可伪为之此意极是盖从本原上发出根本之
 论也人勉强一时行出好事若不由中总是无益毕
 竟亦不能久若所谓九德者皆是天性自然根于其
 心既有是德然后出行好事则是实事而于人亦有
 所济矣圣人之世论治事须是如此后世依稀声音
 笑貌之间偶行一善事辄以誇于人岂可同日而语哉
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
卷一 第 45b 页 WYG0064-0123d.png
 刚而塞彊而义是九者皆以气质之美而济以学问
 之成也虽在上古之时人不能皆全才虽有美质亦
 未有不由学以成之而后可以成德观之唐虞君臣
 交相警戒兢兢业业天理不敢一日而不存人欲不
 敢一毫之或肆学问之功比之常人更切则其在下
 之人交相勉于学以成其美质者不待言矣故曰宽
 曰柔曰愿曰乱曰扰曰直曰简曰刚曰彊皆美质也
 而未能纯乎中正以之立事则必有偏故宽而能栗
卷一 第 46a 页 WYG0064-0124a.png
 则宽不偏矣柔而能立则柔不偏矣愿而能恭则愿
 不偏矣乱而能敬则乱不偏矣扰而能毅则扰不偏
 矣直而能温则直不偏矣简而能廉则简不偏矣刚
 而能塞则刚不偏矣彊而能义则彊不偏矣是皆所
 以济其气质之未纯而归一于义理之正然后可以
 为成德也朱子谓九德十八种每两件斗合将来蔡
 子所谓皆指其成德之自然非以彼济此之谓是以
 上古之人另作一等异人皆不由学问而成者其实
卷一 第 46b 页 WYG0064-0124b.png
 上古之人此心此理皆同天下岂有专气质而不由
 学问者有好气质必知学问能自力于学问者亦自
 好气质中来故愚于此断以为有美质而能自至其
 中以成德者可以见古人之学问矣若言两下斗合
 而成是可言栗而宽立而柔乎盖圣人更不须言宽
 言柔言愿等名目是皆圣人以下有此九等举此九
 等则尽乎天地间之人矣故能彰显而用之则亦尽
 用天下之才矣此下文所谓九德咸事也彰厥有常
卷一 第 47a 页 WYG0064-0124c.png
 吉哉注孔氏说谓明九德之常以择人而官之则政
 之善亦是
日宣三德夙夜浚明有家日严祗敬六德亮采有邦言
 三德六德者九德之中有其三有其六三德可以为
 大夫六德可以为诸侯孔氏与蔡氏之说皆然愚窃
 以为不通夫九德之中有其三有其六者岂有一人
 宽而立而又柔而立乎又岂有愿而恭而又乱而敬
 乎岂有柔而立而又彊而义乎以一人而兼数德此
卷一 第 47b 页 WYG0064-0124d.png
 甚不可通者也且必有三德为大夫六德为诸侯蔡
 氏谓以德之多寡为职之大小若使今有一人德性
 宽而栗者是不可以使之在位耶是皆不可通之甚
 者也而古今无一人疑之何耶或曰然则所谓三德
 有家六德有邦者柰何曰日宣三德日严祗敬六德
 是九德之人各自致力于学问而不怠者之谓也浚
 明亮采则任之以治庶政明庶事之谓也有家有邦
 谓任三德可以有其家任六德可以有其邦至翕受
卷一 第 48a 页 WYG0064-0125a.png
 敷施九德咸事则是尽用天下之才可以治天下矣
 故曰抚于五辰庶绩其凝三德六德亦只大约言之
 耳犹言人才少用可以小治多用可以大治也
一日二日万几几者动之微善恶之所由分也天子以
 一人而应天下之务一日之间其几微萌动之间所
 以为他日治乱之关者盖有万其多也是岂可以不
 时时戒惧以正其本端其源耶由是观之虞廷之上
 何往而非学耶逸欲者兢业之反人心才逸乐便放
卷一 第 48b 页 WYG0064-0125b.png
 肆才兢业便精明放肆者乱之几也精明者治之几也
兢业万几者所以敕已无旷庶官者所以敕庶官也上
 下交脩安得不治
典礼德刑皆天理之自然人君所以治天下者惟此而
 已所谓万几之兢业天工之人代亦宁有出此之外哉
同寅协恭谓五品之人皆同其寅畏而不敢肆合其恭
 敬而不敢慢中心乖戾不作欢然有恩以相接所谓
 和衷也
卷一 第 49a 页 WYG0064-0125c.png
  益稷
予思日孜孜禹安民之心未尝一日忘也洪水滔天以
 下非是自陈其功盖安民之事未可如是而但已也
 虽曰粗有成绪然中间尚更有多少可为之事此禹
 之所以日孜孜者持敬惧之心欲使无一夫不得其
 所而已矣故皋陶曰俞师汝昌言
予决九川距四海九川蔡氏以为九州之川盖本下文
 九川涤源之言然一州恰好一川亦是大约言之也
卷一 第 49b 页 WYG0064-0125d.png
 观之导水自弱水至洛凡九州非九川乎川者大水
 之总名也由是知古人之言亦不可以文义执一而
 泥之也
帝慎乃在位者古人终日拳拳只是敬慎不敢放肆所
 以天理常存人心不死大圣如尧舜不过如此非有
 他道也后世怠惰放肆而以为常所以为小人而无
 忌惮也
安汝止惟几惟康止者心之纯一处安者贞固于是而
卷一 第 50a 页 WYG0064-0126a.png
 不动摇也和乐于是而无勉强也盖人心本体与天
 为一惟为物欲所牵故憧憧往来摇摇靡定圣人之
 心纯是天理精明纯一更无所杂而何有于不安禹
 亦以是勉之者交相警戒之义德愈盛而警戒愈严
 益以见圣人之心日益精明日以纯一也几者心之
 初发动处人心常精明纯一则于心之发动处必审
 皆由乎天理之正而无有蹈乎人欲之危所谓惟几
 惟康也详观虞廷警戒一则曰一日二日万几二则
卷一 第 50b 页 WYG0064-0126b.png
 曰惟几惟康其所以孜孜不怠惟在致审其几而已
 后世慎独之训实原于此盖作圣希天之功其道莫
 有外焉外此则为空言为异端之学矣或曰文公之
 说以存养省察二者两轮并行一以存未发之中一
 以达已发之和今单指慎独是审几功夫则是直言
 省察而欠存养也是但知达已发之和何以存未发
 之中耶曰省察存养非有两个功夫但今学者相缘
 以两偶相对又以两配中和将心体道理界断作二
卷一 第 51a 页 WYG0064-0126c.png
 物此最害道盖由未尝实体诸心而多就文字上分
 疏故支离若此是虽文公之言亦后人不善观之过
 也夫专言存养则省察在其中矣言省察者又非所
 以为存养耶故存养是统体省察省察是细密存养
 如养鱼养树爱护保持无一时或忘欲其生生不已
 省察则是察其荣憔观其得所与不得所而时其灌
 溉沃以清泠使日以畅达自得无非所以尽爱护保
 持之意非有二其心者也且中和亦岂有二物耶以
卷一 第 51b 页 WYG0064-0126d.png
 未发而言谓之中以发而言谓之和中即和和即中
 也亦非有二其心者也况中和者皆圣人之心体故
 有未发之中乃有已发之和今人发皆不和又安得
 有未发之中今人日间万死万灭至夜间睡梦亦不
 得宁虽或夜气清明之时暂然一觉亦不可谓之未
 发之中故必戒惧慎独之功久而无间然后此心复
 其本体所谓中和者可得而言矣盖圣人平时只是
 戒惧而其心精明纯一其几自明而安学者平时亦
卷一 第 52a 页 WYG0064-0127a.png
 只是戒惧而于心之发动之微要必致敬不使一毫
 放过则所谓慎独之功与此如出一辙
安汝止惟几惟康其自治可谓严矣犹曰其弼直圣人
 警戒取善于人何有穷已今学者自脩之功虽在于
 我然无朋友交脩之益亦不可以有成也
臣哉邻哉邻哉臣哉相依相亲比莫如邻君必依臣以
 辅弼犹人必依邻以相亲也盖深叹辅弼不可少甚
 近甚切之意则其虚心从善之勇为何如哉
卷一 第 52b 页 WYG0064-0127b.png
作服汝明者非但明其采色而已是一工之事也盖服
 以彰有德审其德以施其服以不失天命之当然所
 谓汝明也明与听其义甚大非但观色察声而已臣
 邻而下皆广谕群臣非但以命禹也
虞廷之治人皆君子而舜眷眷以庶顽谗说为言上既
 命龙作纳言矣而此复以命禹盖圣人以天下为一
 体元气虽已周流而癣疥之微亦欲其尽去然后为
 快故委曲含容教导欲其化于善而后已也
卷一 第 53a 页 WYG0064-0127c.png
工以纳言以出纳惟允之言时而飏之使入于耳感于
 心庶几其能改过而迁善蔡氏云以其所纳之言时
 而飏之夫飏之者欲其兴起而动其天机必善言始
 可讽咏也若谗慝所纳之言其何足飏以使人而有
 兴也耶
禹曰俞哉蔡氏依苏氏说谓口然而心不然此语亦未
 莹帝光天之下虽是禹广帝舜之意然舜之言自是
 禹岂有心不然之意耶盖辨别淑慝而教训化诱之
卷一 第 53b 页 WYG0064-0127d.png
 勤者臣道之当然合弘光大而运转枢机于上者君
 道之当然舜之命禹欲其举为臣之职禹之告舜欲
 其尽为君之道各有攸当非舜之言有不足而禹复
 以是广之也帝不时敷同日奏罔功愚意谓敷字为
 句谓不敷布是道也
用殄厥世蔡氏与孔注皆以为尧以天下与舜不与朱
 为殄世予意殄世是丹朱在封国之时复朋淫无度
 故至殄世若以不传天下为殄世则是尧之殄世矣
卷一 第 54a 页 WYG0064-0128a.png
州十有二师注疏以二千五百人为师谓计人工之多
 寡蔡传以每州立十二诸侯以为之师使之相牧以
 纠群后愚意注疏人工之说与咸建五长不类固不
 可依但蔡传之言亦不知其何所本或自以已意顺
 文而释之也周礼八命作牧九命作伯作牧者谓侯
 伯有贤者加命为一州之长作伯则上公有功德者
 加命为二伯是又尊矣又建其牧立其监则监者监
 一国者也牧则加命作州长即八命作牧者也周礼
卷一 第 54b 页 WYG0064-0128b.png
 周之制或与唐虞不同然皆未有师之名若今以师
 为诸侯之长是即周之牧为州长者也既云州长则
 是一州之长统率一州内之侯伯而云每州立十有
 二人则太多矣夫以为州长则一州十二为太多以
 为州内之侯伯则一州十二又为太少是皆未得其
 说也舜典摄位巡狩之后肇十有二州意者每州立
 一人为诸侯长谓之州十有二师乎若是则与周制
 亦不异特其名不同耳但说者以禹贡九州在尧时
卷一 第 55a 页 WYG0064-0128c.png
 已定至舜摄位二年之后以冀青二州境界太远始
 置十二州此禹所述治水之时犹是九州故不得以
 十二师应十二州也予谓九州十二州沿革先后今
 亦难知禹之禹贡作于肇十有二州之前与后亦不
 可知今大略即书观之咨洪水虽是尧然意亦是尧
 之末年之事唐孔氏谓计尧即位至洪水六十馀年
 亦或有理盖允釐百工庶绩咸熙此时未有水患至
 末年忽有水患故汲汲求贤以治之鲧九载绩用弗成
卷一 第 55b 页 WYG0064-0128d.png
 禹作十三载乃同中间又岂无空年以是推之则治
 水当亦是舜摄位初年之事矣孟子谓尧独忧之举
 舜使治舜使益掌火及禹疏九河等皆是尧忧而舜
 行之也由是推之或舜初为十二州而禹治水功毕
 作书定贡复并为九亦不可知也大抵唐虞之事迹
 既远文字不详先后之期安能尽考而知只可观其
 大义而所谓十有二师者亦无大关系特因所疑遂
 历陈之以备一说云尔
卷一 第 56a 页 WYG0064-0129a.png
弼成五服如蔡说亦太生意义弼犹辅也周书洛诰言
 四辅后世言畿辅盖甸侯绥要荒一服辅一服而成
 五服也
启呱呱而泣予弗子孟子谓三过其门而不入亦是极
 言其治水之急如此而或又疑家有父母岂可不入
 朱子又谓量缓急若只泛泛底水须见父母若是甚
 急不见父母亦不妨愚观此说太觉支离盖所谓一
 事各求一理也夫弗子与过门不入之言亦须会意
卷一 第 56b 页 WYG0064-0129b.png
 以得之岂可执滞以求之哉若家有父母便是治水
 甚急岂有过门不入一见之理而治水又是远大持
 久规模非若存亡在于呼吸之间者过门一见岂便
 废事况过门不入亦是当时相沿传说如此孟子取
 其意以辟并耕之说亦或非真有是事也禹亦只言
 弗子而已何尝言不入门一视之耶大抵道理自在
 人心此等细琐事迹不必刻画为之说为国忘家固
 有是事然亦只可言入门见父母
卷一 第 57a 页 WYG0064-0129c.png
皋陶方祗厥叙方施象刑惟明如注家之说以为是史
 臣赞皋陶之言与下文夔言皆是逐事记之亦是
虞宾在位群后德让舜之德化可谓神矣然以尧之神
 圣不能化之何耶曰尧之时亦不闻丹朱肆于为恶
 想在圣帝陶镕之下安知其不能以善自治但欲付
 以天下则不可孟子所谓不肖者不能承继其父耳
 故尧举舜而授之及至为宾于虞则其感创思慕又
 更二圣之久阅历益深则或益进于前矣故能与群
卷一 第 57b 页 WYG0064-0129d.png
 后德让而非以尧不能化舜独能化之
夔言乐二段史臣记之以见舜盛德之至治化之极故
 曰惟天下至诚为能化
禹于帝前自叙其治水之功屡屡不已自后世观之便
 有嫌疑之意而禹之心初不以为然者盖禹之治水
 其功实难将天地重整顿一番禹之力竭于是矣又承
 鲧之后其忧勤惕励之诚日操不已诚念功之成败
 系于一念敬肆之微故历历言之如人家祖父训饬
卷一 第 58a 页 WYG0064-0130a.png
 子孙昼夜言其所以辛勤立家之故岂必要功于子
 孙其属意之勤虑患之周所以为爱子孙之至与禹
 爱君之心一也
 
 
 
 
 
卷一 第 58b 页 WYG0064-0130b.png
 
 
 
 
 
 
 
 尚书疑义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