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墟集-明-冯从吾卷一

卷一 第 1a 页 WYG1293-0003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少墟集卷一
            明 冯从吾 撰
  语录
   辨学录原序
心学之传始自虞廷而其言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
精惟一允执厥中十六字言本体辨析至精言工夫条
理极密万世道学之宗统于是矣后世学者寖失其宗
卷一 第 1b 页 WYG1293-0003b.png
不知中之所在而概以心当之于是以觉言道而不以
所觉之理言道其言盖淫于佛氏空觉极圆之说以无
善为心体以天生蒸民本有之性悉扫而空之其弊至
于率天下之人恣情纵欲流于小人之无忌惮而犹自
以为无碍也圣学之蓁芜可胜慨哉少墟冯公潜心理
学积有岁年精一之功入于无间近得其所与诸门人
辨学录读之直指心之理为道心以心之觉为人心道
心非无觉以觉之正当处言也为书八十一章阐性命
卷一 第 2a 页 WYG1293-0003c.png
之秘辨似是之非如所云吾儒之旨只在善之一字佛
氏之旨只在无善二字又曰儒学只有一个善字直从
源头说到究竟更无两样故易曰继善颜曰一善曾曰
至善思曰明善孟曰性善又曰孳孳为善善总是一个
善为总是一个为非善与利之间复有无善之善呜呼
尽之矣善即理也即道也即中也精乎此谓之惟精一
乎此谓之惟一执乎此谓之执中以之为君谓之仁以
之为臣谓之敬以之为子谓之孝以之为父谓之慈以
卷一 第 2b 页 WYG1293-0003d.png
之交朋友谓之信以之视听言动谓之礼以之临大节
而不夺谓之节皆理也道也中也此吾儒之正传孔孟
相与讲求切磋以教天下万世只此一脉以维持宇宙
更无馀蕴矣少墟辨析于毫发之间凡世儒所易惑处
辄为道破吾儒之家宝始复其旧佛氏之流弊始塞其
源虞廷心法于是乎晓然复明于天下矣其功不亦伟
欤不敏与少墟共参此学于十馀年之前已亥以后不
相闻者几十年而少墟究理愈深辨学愈晰顷者不敏
卷一 第 3a 页 WYG1293-0004a.png
叨抚榆阳得以所学知止一宗远求印正少墟以为有
当也所以相期于必至之域固有不言而信者矣若夫
少墟立朝大节居乡儒行卓然于一时固荐绅士大夫
所共服也笃实辉光之应岂偶然哉岂偶然哉万历三
十五年岁在丁未春仲之吉赐进士第中宪大夫钦差
巡抚延绥等处地方赞理军务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豫
章涂宗浚书
王文成揭良知之学新天下耳目其论自正而其徒贤
卷一 第 3b 页 WYG1293-0004b.png
知之过者浸淫窜入于禅今且百年而弊滋甚于是格
物脩身两家之说复起或矫枉救失或标宗分门纷若
聚讼矣不佞窃谓道本一贯求之言语文字则支离蔓
延愈益晦塞夫格物致知脩身何可偏废也长安冯仲
好辨学录凡八十一章其首章云圣贤学问总在心上
用功不然即终日孳孳属枝叶耳所以辨心学甚详或
言仲好之学又似专以正心立教者非也身外无心心
外无意知物道一而已惟以言语文字自为一家而后
卷一 第 4a 页 WYG1293-0004c.png
众言淆乱听其说可喜而覈其实则乖仲好为析是非
决嫌疑使大道不迷于他岐则脩身正心诚意致知格
物一以贯之矣昔孔子论性相近而孟子独称性善孔
子多言仁而孟子每言义彼愿学孔子者岂顾倍之要
以是时淫辞邪说荧惑天下欲正人心必就其蔽锢关
切之所在而剖决挽回之故曰予岂好辨哉予不得巳
也不佞未见仲好全录而第据前数章所论辨意当如
此与仲好谈者张孝廉心虞传其录者张右丞宪周仲
卷一 第 4b 页 WYG1293-0004d.png
好有订士编善利图说士戒关学编诸书与此互相发
明盖自得之见不易之论合而观之知学不可无辨辨
不可无录录不可无传矣
   又
余自秦入晋张右丞以冯仲好辨学录迫余序之余所
见才数章皆论心语倚马成草姑以塞诺耳久之得全
录而知仲好所辨在儒学释学其论极为精微也释初
入中国所传经语义犹浅其后乃有禅或不立文字净
卷一 第 5a 页 WYG1293-0005a.png
知妙圆体自空寂或以不思善不思恶本来面目或不
看经念佛无事省缘静坐体究所谓弥近理而大乱真
者其源皆自不辨心性始吾儒曰尽心知性释亦曰明
心见性若相同而实相远盖本之告子告子非不言心
而曰不得于言勿求诸心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
也而曰仁内义外非不言性而曰犹杞柳犹湍水曰生
之谓性孟子辨之不遗馀力世无孟子而释氏以告子
之说簧鼓天下论性曰在目为见在耳为听在口为议
卷一 第 5b 页 WYG1293-0005b.png
论在手能持在足能运又曰众生皆有佛性噬人之兽
可为瞿夷比丘十千之鱼尽为忉利天子曰离一切心
即汝真性曰禅学悟入乃是心思路绝天理尽见曰心
法起灭天地朱子惜其明心而曾不得心为之用见性
而曾不得性为之用则以知觉运动之性为性而非义
理之性以惟危之人心为心而非惟微之道心也人之
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耳心性一谬人与禽兽何殊此
其学术视吾儒本原若缁素然又安往而不谬哉吾儒
卷一 第 6a 页 WYG1293-0005c.png
万物皆备于我而释恶外物吾儒循理心虚而理实而
释以理为障吾儒学不躐等而释病其迂一超直上好
奇吊诡之士堕其云雾中于是攘庄列之言以佐其高
如宋景文所云抑自觉其陋而更出巳意益求前人所
不及者入之而讳其怪幻鄙俚之谈如朱紫阳所云而
祸始烈有谓盗贼念佛免罪为圣人大改过者有谓造
无限罪恶而迁谪时刬地说禅者有谓识透即罪恶都
无者禅自禅罪恶自罪恶是禅学且为乱贼三窟矣愚
卷一 第 6b 页 WYG1293-0005d.png
不肖者复惑于轮回因果之说而皈依之而彼且曰度
尽众生方了菩提众生度尽又恶用世界为也昔鹅湖
之学堕于禅朱子辨之不啻孟子之于告子至今日乃
有舍喜怒哀乐未发之中而谈无善无恶心之体又曰
无求同异于儒释求其是者而学焉可矣无求是非于
讲说求诸心而安焉是矣遂使儒门顿有三释以雪峰
云门过孔子上俨然为释传法沙门建幡告四远则逢
蒙杀羿者也左右采获自负集儒释大成而所崇信惟
卷一 第 7a 页 WYG1293-0006a.png
释则游说反间渠成而利秦者也阴宗其指阳避其名
既得把柄入手开导之际改头换面随宜说法则暮夜
诗礼发冢之盗恐东方明者也凡此皆起于学之不明
学之不明起于心性之不明而仲好之所为力辨也辨
者亦有之曰释见圣人之上一截儒得圣人之下一截
是以下学上达为二学也曰儒释本同而末异是以物
有本末为二物也无为贵辨矣仲好直穷其本之不同
而其学之不可以达明镜之照利斧之断芟夷蕴崇之
卷一 第 7b 页 WYG1293-0006b.png
加蔓草何以过兹明道先生言会者大率谈禅天下成
风设有数孟子无如之何故宋时辨释学者惟周程张
朱其详具遗书语录文集中而本朝惟罗文庄困知记
今得仲好羽翼之幸甚犹恨无羽翼仲好其人者而何
得以好辨疑仲好也大泌山人李维桢本宁父
吾乡先正道林先生少婴羸疾入山习静不言默识者
三年自是洞然于性命之学古人学问多从病中生也
少墟先生生而善病弱不好弄甫就外傅即锐然志于
卷一 第 8a 页 WYG1293-0006c.png
圣学先后从敬庵鲁源两先生游及官中秘柱史未尝
一日辍讲归而卧病闭关九年精思力践遂入圣人之
室所著疑思录学会约善利图说多先生病言而辨学
录一书尤先生静中妙悟见儒释所以分别处皆昔贤
所未发也阳明先生谓释氏与吾儒只是毫釐之隔先
生独辨其宗旨不同如薰莸冰炭之不相入余尝撮举
一二如曰吾儒之学以理为宗佛氏之学以了死生为
宗仙家自有仙家宗旨佛氏自为佛氏宗旨与吾儒全
卷一 第 8b 页 WYG1293-0006d.png
不相干曰吾儒论学只有一个善字曰天命之性就是
命之以善善何曾有声有臭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
时莫知其乡仅仅十四字解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曲尽
其妙曰佛自佛儒自儒不混而为一曰吾道本大何必
兼二氏而后见其大邪固不能兼正正岂可以兼邪皆
先生独得之见千言万语惟恐学者堕入罟擭陷阱之
中盖吾儒之道如渡江河之有维楫扬帆鼓柁中流自
在而行彼真空妙有把柄何在如以飘飘不系之舟试
卷一 第 9a 页 WYG1293-0007a.png
于黑风白浪何嗟及矣此先生惓惓欲人求之实地也
先生清明在躬志气如神然终日正襟危坐俨乎若思
应事接物如执玉如捧盈此心未尝一刻放下先生有
主之学于是可见昔横渠学凡数变阳明亦悔二十年
错用其心先生过人远矣余生于闇斋道林二先生理
学之乡愧不闻道赖先生时时教之若将兴起焉者为
妄缀数语以志依归之意若先生微言妙论余固不足
以知之也武陵后学杨鹤顿首书
卷一 第 9b 页 WYG1293-0007b.png
孔子曰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夫学问思行学巳赅
是矣犹必明辨云者谓不如此譬之适越而北其辕弥
学弥远弥行弥差矣乙已秋凤翔张心虞孝廉访余山
房而二三门人闻心虞至亦多朝夕过从共谈心性之
学秋凉夜静语话偏长别后因录其相与发明者得八
十一章虽下学上达之旨不敢谓得一贯真传而吾儒
异端之辨或亦可以俟后圣于不惑耳夫以余之闇汶
曾何足与闻斯道而一得之愚得之朋友讲习者为多
卷一 第 10a 页 WYG1293-0007c.png
于是益信明辨之功其益果大而曩所称弗明弗措原
非有心弗措辨至此虽欲措焉不能也于是题其篇曰
辨学录长安冯从吾识
   辨学录
自古圣贤学问总只在心上用功不然即终日孳孳总
属枝叶
 右一章
圣贤之学心学也然心亦有不可不辨者故曰人心惟
卷一 第 10b 页 WYG1293-0007d.png
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若不辨人心道心而
第曰只在心上用功则遍周法界之说当与精一执中
并传矣
 右二章
孔门不轻言心其自叙曰从心所欲不踰矩其称回曰
其心三月不违仁其警人曰无所用心难矣哉言心便
言矩便言仁此道心之说也言心便言用此精一之说
也以道心为主则心有所用而不落于空人心悉化为
卷一 第 11a 页 WYG1293-0008a.png
道心即心即矩即仁即心是言仁即所以言心也又何
必数言心哉不然舍矩言心舍仁言心又舍用言心则
此心了不可得而左袒人心者得借口矣
 右三章
孟子论心之本体归之理义故曰心之所同然者何也
谓理也义也论心之工夫归之操存故曰操则存舍则
亡此正孟子得统于孔子处若言心不言理义则本体
涉于虚言理义不言操存则工夫流于泛便非孔门惓
卷一 第 11b 页 WYG1293-0008b.png
惓论仁之旨
 右四章
人心至虚众理咸备丢过理说心便是人心惟危之心
即有知觉是告子知觉运动之觉佛氏圆觉大觉之
觉非吾儒先知先觉之觉也觉之一字亦不可不辨知
觉的是天理便是道心知觉的是人欲便是人心非槩
以知觉为天理为道心也若丢过理字说心说知觉便
是异端
卷一 第 12a 页 WYG1293-0008c.png
 右五章
程子曰理与心一而人不能会之为一朱晦翁曰此心
虚明万理具足外面理会者即是里面本来有的陆象
山曰人心至灵此理至明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又
曰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薛文清亦曰心所具之理为太
极心之动静为阴阳而王阳明亦曰人心一刻纯乎天
理便是一刻的圣人终身纯乎天理便是终身的圣人
此理自是实自来吾儒论心都不曾丢过理字若丢过
卷一 第 12b 页 WYG1293-0008d.png
理字可以言心则先儒之说皆诬而象山心皆具是理
此理同也二句皆剩语矣
 右六章
问心可有乎曰不可有问心可无乎曰不可无或又问
心可有乎曰可有心可无乎曰可无或者未达曰人心
可有乎曰不可有道心可无乎曰不可无道心可有乎
曰可有人心可无乎曰可无曰如此则又何未达之有
或者怃然曰而今而后始知心果具是理而尧舜其心
卷一 第 13a 页 WYG1293-0009a.png
果至今在也
 右七章
世俗之所谓有心有的是人心吾儒之所谓有心有的
是道心异端之所谓无心无的是道心吾儒之所谓无
心无的是人心这等去处辨之不可不精故曰惟精守
之不可不一故曰惟一一则纯是道心无复有人心之
杂矣故曰允执厥中必如此方不堕世俗之弊流异端
之非
卷一 第 13b 页 WYG1293-0009b.png
 右八章
杨龟山曰六经不言无心惟佛氏言之有人说无心伊
川曰说无心便不是只当说无私心无私心三字可为
千古名言程门之所谓私心即虞廷之所谓人心也此
不可不无者也
 右九章
问私心私也有求公之心亦私也何如曰有求公之心
便是公如何说亦是私
卷一 第 14a 页 WYG1293-0009c.png
 右十章
人心一槩说不得有亦一槩说不得无如均喻也喻利
之心不可有喻义之心不可无均为也为恶之心不可
有为善之心不可无均报也报怨之心不可有报德之
心不可无均忧也忧贫之心不可有忧道之心不可无
可见人心原一槩说不得有无只当论其所有所无之
心为何心可耳
 右十一章
卷一 第 14b 页 WYG1293-0009d.png
吾儒曰喻利之心不可有异端曰喻义之心不可有吾
儒曰为恶之心不可有异端曰为善之心不可有或诘
之曰喻义之心不可有喻利之心可有乎为善之心不
可有为恶之心可有乎彼则曰喻义之心且不可有况
喻利乎为善之心且不可有况为恶乎夫喻利之心为
恶之心固不可有喻义之心为善之心岂可无而彼亦
以为不可有如此为言虽中人亦知其非彼又恐人之
非之也复倡为一切总归于无心之说以为人之心体
卷一 第 15a 页 WYG1293-0010a.png
本空无利无义无善无恶者其本体也必也无喻利心
并无喻义心并无无喻义心无为恶心并无为善心并
无无为善心一切总归于无心方合本体耳说至此虽
高明亦莫知其非矣不知说至此正是发明喻义之心
不可有为善之心不可有处奈何不察而误信之邪且
义原非外性原是善心之本体原是有善无恶的可见
必有喻义为善之心而后为合本体也今欲一切总归
于无心安在其为合本体邪况人心易放而难收尽去
卷一 第 15b 页 WYG1293-0010b.png
喻义犹恐喻利尽去为善犹恐为恶今欲一切总归于
无心窃恐义无而利未必无善无而恶未必无反为本
体之累不小也又安在其为合本体邪又况义利只有
两途人心原无二用出于义即入于利出于善即入于
恶岂有无义无利无善无恶一切总归于无心之理乎
大抵义原非外特自有其义之心不可有而喻义之心
必不可无性原是善特自有其善之心不可有而为善
之心必不可无纵是喻之又喻以至于化为之又为以
卷一 第 16a 页 WYG1293-0010c.png
至于忘造到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处只好说有喻义之
心而至于化有为善之心而至于忘有喻义为善之心
而无声臭之可儗亦说不得喻义之心不可有为善之
心不可有今曰喻义之心不可有为善之心不可有此
孔子所谓小人而无忌惮者之言不待辨而知其非者

 右十二章
问天命之性无声无臭原着不得善字曰天命之性就
卷一 第 16b 页 WYG1293-0010d.png
是命之以善何消着故曰性善孟子道性善正直指天
命之初而言耳又问无声无臭何也曰善曾有声有臭

 右十三章
天命之性如一阳来复造化生意虽未宣泄而凡宇宙
间形形色色万紫千红无一不胚胎完具于其内故曰
天命之谓性此自是实在道理原不落空若曰天命之
性渺渺冥冥一切俱无如此不知天命的是个甚么便
卷一 第 17a 页 WYG1293-0011a.png
于天命二字说不去矣
 右十四章
无适莫心而有比义心者君子也有适莫心而无比义
心者众人也无适莫心而并无比义心者异端也异端
之说恰似高于吾儒不知心无二用一无比义心便有
适莫心既有适莫心而又无比义心此异端之学依旧
落于众人可见道理本自明白特人不察耳
 右十五章
卷一 第 17b 页 WYG1293-0011b.png
问人心一槩说不得有无此是论工夫若论本体则无
善无恶全说不得有矣异端无心之说盖指本体也似
亦有理曰不然论工夫心原一槩说不得有无还有不
可不有者不可不无者若论本体则全说不得无矣故
孟子曰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
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曰无曰非何等明
白又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辞让
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
卷一 第 18a 页 WYG1293-0011c.png
恶之心义也辞让之心礼也是非之心知也仁义礼知
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曰皆有曰固有又何等明
白而曰本体无善无恶异端无心之说专指本体而言
误矣
 右十六章
问近日学者亦知无善无恶之说之误又讲起有善之
善有无善之善之说若谓善之善对恶而言也无善之
善指继善之初不对恶而言也恶如彗孛妖氛善如景
卷一 第 18b 页 WYG1293-0011d.png
星卿云无善之善如太虚恶如木石屑善如金玉屑无
善之善如目中不容一屑何如曰吾儒之旨只在善之
一字佛氏之旨却在无善二字近日学者既惑于佛氏
无善之说而又不敢抺摋吾儒善字于是不得已又有
无善之善之说耳不知吾儒之所谓善就指太虚本体
而言就指目中之不容一屑而言非专指景星卿云金
玉屑而言也善字就是太虚非太虚为无善之善也乃
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由可以为善之善
卷一 第 19a 页 WYG1293-0012a.png
才见得乃所谓善之善两个善字原只是一个岂有可
以为善之善乃与恶对之善乃所谓善之善乃无善之
善之理哉
 右十七章
问有其善丧厥善有意为善虽善亦私可见善原是不
可有的彼无善无恶之说有无善之善之说或亦未可
尽非也曰有其善丧厥善有意为善虽善亦私是谓工
夫不可自有其善不可有意为善耳非谓善不可有亦
卷一 第 19b 页 WYG1293-0012b.png
非谓本体无善无恶善有善之善有无善之善也
 右十八章
问无善无恶有无善之善之说彼欲以无字药有其善
有意为善有字之病非得已也曰有之一字病痛诚无
穷如有诗文者以诗文自高有功名者以功名自高有
气节者又以气节自高傲世凌物令人难近或以为名
之心为善或以为利之心为善或又以以善服人之心
为善假公济私令人难测如此是皆有其善有意为善
卷一 第 20a 页 WYG1293-0012c.png
之病不知一有其善便不是善故曰丧厥善一有意为
善便不是为善故曰虽善亦私至于丧至于私则善于
何有如此是其病正在无善也而又误以无药无岂不
益助其病而速之亡乎且心之本体原有善无恶而误
为无善以药人之病夫医先自误也其如药人何
 右十九章
山下出泉本源原清渐流渐远有清有浊谓有浊而清
名始立则可谓流之清对浊而言则可谓水之源无清
卷一 第 20b 页 WYG1293-0012d.png
无浊则不可谓流之清为清之清源之清为无清之清
则不可知此则本体无善无恶之说有善之善有无善
之善之说是非不待辨而决矣
 右二十章
山下出泉本源原清此性之说也渐流渐远有清有浊
清者勿使之浊浊者复澄之清此学之说也三品之说
是徒知渐流渐远有清有浊未尝不是而不知山下出
泉本源原清澄浊求清非义外也慈湖之说是徒知山
卷一 第 21a 页 WYG1293-0013a.png
下出泉本源原清亦未尝不是而不知渐流渐远有清
有浊则澄浊求清非揠苗也呜呼不知本体者疑性之
或恶而既以学为义外知本体者信心之即道而又以
学为揠苗学果何日而明哉
 右二十一章
天地间道理有奇便有偶如有阳必有阴有昼必有夜
有中国必有外国有君子必有小人至于天人理欲公
私善恶之类皆是若不扶阳抑阴不尊中国攘外患不
卷一 第 21b 页 WYG1293-0013b.png
进君子退小人不存天理遏人欲而曰无阴无阳无内
无外无君子无小人无理无欲无无亦无与其誉尧而
非桀不如两忘而化其道此大乱之道也
 右二十二章
与其誉尧而非桀不如两忘而化其道誉字下得有毒
道字占得地步尧千古大圣人也称之原非誉而曰誉
令人不敢开口矣故曰毒尧桀两忘原非道而曰道虽
自己占地步其如害道何孔子祖述尧舜孟子言必称
卷一 第 22a 页 WYG1293-0013c.png
尧舜使人人以尧为法以桀为戒才是大公至正才是
相忘而化其道今曰不必尧之是而桀之非则是舜蹠
不分善利不辨令人何所法戒何所适从而曰道道岂
如是耶后世以君子小人参用为大公至正而曰建中
靖国病正坐此不知以君子小人参用为中中岂如是
耶道字中字不明关系不小不可不辨
 右二十三章
吾儒之所谓道正指其可道者而名之也而异端则曰
卷一 第 22b 页 WYG1293-0013d.png
道可道非常道是明以不可道者为道矣又曰上德不
德是以有德是明以不德为德矣无善之善其说盖本
之此呜呼以不可道为道以不德为德以无善为善则
善者为有善之善恶者为无善之善君子绌而小人肆

 右二十四章
无无亦无之说人争谈之不知使人心而果能无无亦
无也在吾儒固非中道在异端犹成一家不知人心原
卷一 第 23a 页 WYG1293-0014a.png
是活的心之神明原不可测如无一分公心便有一分
私心无一分善心便有一分恶心公私理欲原相为胜
负原不容并立原无一切俱无之理今却欲无无亦无
不知公心一无私心便有善心一无恶心便有无者真
自信其无有者又不觉其有一不觉其有虽流祸至于
不可救药而亦不自觉矣是无无亦无之说徒阴纵私
欲而使之长也岂能无无亦无哉
 右二十五章
卷一 第 23b 页 WYG1293-0014b.png
君子无心于功名却有心于斯世小人无心于斯世却
有心于功名
 右二十六章
人心最不可有物人心又最不可无主以公为主则私
之物自无矣以理为主则欲之物自无矣譬如太阳当
空则魍魉自息主翁在室则仆𨽻自驯若惩魍魉而并
掩太阳惩仆𨽻而并逐主翁吾惧其魍魉愈炽而仆𨽻
愈纵横也是谁之过与孔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孟
卷一 第 24a 页 WYG1293-0014c.png
子曰先立乎其大者则小者不能夺也此人心不可无
主之说也
 右二十七章
吾儒论学只有一个善字直从源头说到究竟更无两
样故易曰继善颜曰一善曾曰至善思曰明善孟曰性
善又曰孳孳为善善总只是一个善为总只是一个为
非善与利之间复有个无善之善也功夫虽有生熟道
理却无两样故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今曰有
卷一 第 24b 页 WYG1293-0014d.png
善之善对恶而言有无善之善不对恶而言则是孳孳
为善之善为其对利而言之善也而善与利之间复有
个无善之善在矣有是理哉
 右二十八章
有意为善有所为而为如以为利之心为善为名之心
为善以以善服人之心为善之类非以安而行之为无
意为无所为利而行之勉强而行之为有意为有所为
也今人见人孳孳为善而槩曰有意槩曰有所为则阻
卷一 第 25a 页 WYG1293-0015a.png
人为善之路矣
 右二十九章
书曰善无常主协于克一孔子称回曰得一善拳拳服
膺而勿失可见善原只是一个善岂有有有善之善无
善之善两个善之理古之圣贤若预知后世之必有为
此说而预防之者奇矣奇矣
 右三十章
异端之说阳欲高出吾儒阴实左袒世俗此所以嗜好
卷一 第 25b 页 WYG1293-0015b.png
者多且世俗之人有明白好利忘义者亦有内好利而
外假仁义者这等人自已不喻义为善而又忌他人之
喻义为善心欲非之而无其辞今一旦倡为喻义之心
不可有为善之心不可有而又极称无无亦无之说以
伸其辨彼世俗之人闻此言欣然得借以非人益欣然
得借以自便如此岂有不嗜好之理彼其说诚有以阴
中其心故也其他如圣人不仁伯夷死名一切无碍之
类未易枚举总只是左袒世俗此所以学异端者多好
卷一 第 26a 页 WYG1293-0015c.png
利败名非其人甘于不肖亦其说自误之耳
 右三十一章
易曰易有太极又曰无思无为若曰这个太极乃天地
间自然的道理故曰无思无为若不说出个易有太极
而第曰无思无为不知无思无为的是个何物诗曰天
生蒸民有物有则又曰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若曰这个
物则乃天地间自然的道理故曰无声无臭若说不出
个有物有则而第曰无声无臭不知无声无臭的又是
卷一 第 26b 页 WYG1293-0015d.png
个何物夫有太极而无思为有物则而无声臭乃吾儒
正大道理正大议论与佛氏不同若丢过太极专讲无
思无为丢过物则专讲无声无臭是无思为而并无太
极无声臭而并无物则也有是理乎讲的虽是吾儒的
话头其实堕于佛氏之见而不自知矣或曰中庸引无
声无臭亦不曾说出物则何也曰中庸虽不曾说出物
则不知所谓德所谓敬信所谓笃恭者是何物耶若丢
过德丢过敬信笃恭而直曰无声无臭有是理乎孔子
卷一 第 27a 页 WYG1293-0016a.png
曰毋意又曰诚意曰无知又曰致知若曰必诚意而后
能毋意必致知而后能无知也必毋意而后见其真能
诚意必无知而后见其真能致知也故曰诚无为又曰
不识不知顺帝之则虽无为却有诚虽无知识却有帝
则若丢过诚意而专讲无意丢过致知而专讲无知则
亦堕于佛氏之见而不自知矣慈湖曰人性自善众德
自备无之斯阙有不为异可谓千古名言惜乎以无意
为宗而不信诚意令人有馀恨也
卷一 第 27b 页 WYG1293-0016b.png
 右三十二章
吾儒之言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而异端之言曰有物
浑成先天地生恰似一样不知吾儒所谓太极指实理
而言异端所谓有物指谷神玄牝而言不可不辨
 右三十三章
自异学言无而世儒多争言无以为精微奥妙不知精
微奥妙处岂专在无之一字哉易有太极敢道这有之
一字说他不精微奥妙不得
卷一 第 28a 页 WYG1293-0016c.png
 右三十四章
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此尧舜首开万世教学之原而
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此五个有字何等明白而异学争言无世儒又从而附
和之何也不知使父子无亲君臣无义夫妇无别长幼
无序朋友无信是何道理成何世界于此而后知圣人
之为虑远而儒佛之辨不可不严也
 右三十五章
卷一 第 28b 页 WYG1293-0016d.png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
五个有字都是天生来自然有的在易为太极在书为
恒性在诗为物则天命之性命此者也率性之道率此
者也脩道之教脩此者也惟其都是天生来自然有的
何假思为故曰无思无为何假学虑故曰不学不虑曰
无思无为不学不虑恰似精微奥妙曰有亲有义有别
有序有信又何等平易明显即平即奇即显即微不离
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此吾儒之所谓有无非
卷一 第 29a 页 WYG1293-0017a.png
异端之所谓无也
 右三十六章
问无思无为大意曰无思无为何思何虑此吾儒之微
言也而混佛者亦多喜谈之不可不辨昔有一士人问
某公无思无为之说者答曰汝目自能视耳自能听饥
来自能吃饭倦来自能眠有思乎有为乎寂然不动感
而遂通何思何虑其人闻其言大悦不知这等讲无思
无为便是佛氏之旨或问如何是吾儒之旨曰不过就
卷一 第 29b 页 WYG1293-0017b.png
某公之言下一转语耳曰目自能视视自能明耳自能
听听自能聪饥来自能吃饭吃饭自能知味倦来自能
眠眠自能知节有思乎有为乎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何
思何虑如此讲无思无为便是吾儒之旨此毫釐千里
之辨也何也彼只说目自能视更不说论理之可视不
可视有这个明的道理只说耳自能听更不说论理之
可听不可听有这个聪的道理只说饥来自能吃饭倦
来自能眠更不说论理之可吃不可吃可眠不可眠有
卷一 第 30a 页 WYG1293-0017c.png
这个知味知节的道理若曰一论可不可便是有拣择
心有分别心有取舍心便是有思有为便不是了不知
目虽自能视耳虽自能听饥来虽自能吃饭倦来虽自
能眠这个可视不可视明的道理可听不可听聪的道
理可吃不可吃可眠不可眠知味知节的道理原都是
天生来随耳目口体自然有的岂待思岂待为岂有所
拣择分别取舍于其间哉某公之言未尝不是只是丢
过理字空说目能视耳能听饥来能吃饭倦来能眠单
卷一 第 30b 页 WYG1293-0017d.png
在气质情欲上说所以为异端所以误人耳且人之所
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全在此理之一字若不论理则禽
兽目亦自能视耳亦自能听饥来亦自能食倦来亦自
能眠亦无思无为人与物何以辨别而人又何以参三
才而称灵于万物哉故曰此毫釐千里之辨也且如知
觉运动视听饮食一切情欲之类原是天生来自然的
原无思无为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何思何虑佛氏窥见
这些子遂以此为真性遂把吾儒这个理字以为出于
卷一 第 31a 页 WYG1293-0018a.png
有思有为出于伪如告子以人性为仁义庄子以仁义
为残生伤性之类不是天生来自然的故孟子不得已
指点出个见孺子而怵惕睹亲骸而颡泚不忍觳觫之
牛不屑嘑蹴之食之类以提醒世迷见得吾儒这个理
字也是天生来自然的无思无为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何思何虑非以人性为仁义而残生伤性也纵是说出
多少功夫千言万语说思说为只是教人思这个无思
的道理为这个无为的道理非义外非揠苗非强世也
卷一 第 31b 页 WYG1293-0018b.png
吾儒指的是理异端指的是欲各人宗旨不同若不察
而第曰均讲无思无为均讲何思何虑是以吾儒之微
言为异端之口实也其不至于援儒入佛推佛附儒者
几希
 右三十七章
问如何是思其无思为其无为曰今人乍见大宾承大
祭虽甚放肆之人未有不竦然起敬者有思乎有为乎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虽费思为不过思这个
卷一 第 32a 页 WYG1293-0018c.png
无思的道理为这个无为的道理耳至于已饥思食已
溺思拯有思乎有为乎禹思天下有溺由已溺之也稷
思天下有饥由已饥之也亦只是思这个无思的道理
孩提知爱稍长知敬有思乎有为乎尧舜之道孝弟而
已矣人皆可以为尧舜亦只是为这个无为的道理思
其无思为其无为此千古圣学真传不然起头一步先
错纵思为到底只成就得一个五霸假之学问思为愈
熟真心愈丧
卷一 第 32b 页 WYG1293-0018d.png
 右三十八章
问守与化曰守之又守以至于化便是化如既得后便
须放开不然却只是守如此是化可为也自以为得便
是无所得一放开便是半涂而废便是功亏一篑便不
是化化只是守到纯熟相忘处非越过守别求化也守
与化功夫虽有生熟之别却不是判然两条路或者又
云既得后不可放开太早不知只一放开便不是说不
得迟早孔子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文王之所以为
卷一 第 33a 页 WYG1293-0019a.png
文也纯亦不已若孔子说我得矣便放开便是踰矩文
王说我得矣便放开便是已其何以为圣人后世学者
只是越过守浮慕化所以敢于放开卒至于流弊不可

 右三十九章
只说放开便是无所得譬之古人写字虽写到纵横变
化无所不妙处只是熟了其实不是放开羲之醉后写
兰亭只是羲之把一生精神都着在字上一息不曾放
卷一 第 33b 页 WYG1293-0019b.png
开所以入于神化而不自知此正见羲之于字学有所
得处知此则圣学可知
 右四十章
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越过大字说不
得化越过圣字说不得不可知
 右四十一章
论学当先辨宗宗旨明白功夫才能不差仙家自有仙
家宗旨佛氏自有佛氏宗旨与吾儒宗旨全不相干只
卷一 第 34a 页 WYG1293-0019c.png
是后世高明之士讲学不精见理不透误混而为一一
混而为一遂令人难以分辨毋论信佛者即吾儒中辟
佛者亦多以上达归佛以下学归儒以顿悟归佛以渐
脩归儒以明心见性归佛以经世宰物归儒诸如此类
名为辟佛适以尊佛名为崇儒适以小儒何也佛氏上
达吾儒下学佛氏得上一截少下一截功夫如此是夫
子下学儒而上达佛也是佛反出其上而夫子由下学
方能至也可乎脩而不悟岂曰真脩十五志学七十从
卷一 第 34b 页 WYG1293-0019d.png
心渐也以十五而即知志学非顿乎学而不厌脩也默
而识之非悟乎诚则明矣明则诚矣此亦吾儒顿悟渐
脩之说也经世宰物而不出于心性安所称王道先明
诸心知所往然后力行以求至非吾儒之言乎今以上
以悟以心性归佛氏以下以脩以事物归吾儒是佛氏
居其精而吾儒居其粗也有是理哉故曰辟佛而适以
尊佛崇儒而适以小儒也不知佛氏之失正在论心论
性处与吾儒异不专在舍经世宰物而言心性正在所
卷一 第 35a 页 WYG1293-0020a.png
悟所达处与吾儒异不专在舍渐脩而言顿悟舍下学
而言上达也惟其论心论性所悟所达处宗旨与吾儒
异所以彼法中原无用此下学渐脩经世宰物之功非
舍也况宗旨一异即用下学渐脩经世宰物之功亦与
吾儒不同又何论舍不舍也又况宗旨一异岂止舍下
学舍渐脩舍经世宰物若曰达无所达悟无所悟无无
明亦无无明尽即上达顿悟明心见性亦欲舍之矣况
学与脩哉而又何经世宰物之与有故学者崇儒辟佛
卷一 第 35b 页 WYG1293-0020b.png
当先辨宗若宗旨不明而徒哓哓于枝叶之间吾恐其
说愈长而其蔽愈不可解也
 右四十二章
或者以上以悟以心性归佛以下以修以事物归儒辟
佛而适以尊佛崇儒而适以小儒无论矣傥有人焉出
而洞佛氏之一偏见吾道之大全举顿悟渐修心性事
物而一以贯之可谓千古一快矣而又或过于张皇以
为吾儒曰心彼亦曰心吾儒曰性彼亦曰性道理本同
卷一 第 36a 页 WYG1293-0020c.png
但华言梵语异耳且偏处二氏不能兼吾儒而全处吾
儒可以兼二氏吾道至大二氏之学虽甚高远总不出
吾道之范围也不知吾儒既曰可以兼二氏二氏亦曰
可以兼吾儒彼此相兼是混三教而一之也欲以崇儒
辟佛而反混佛于儒蹈三教归一之弊岂不左哉且儒佛
既混于是谈儒者稍求精更误入于佛氏辟佛者稍
欠精反操戈于吾儒虽名世大儒不能自解免也是其
贻祸者一儒佛既混又于是诋儒者摘一二误入佛氏
卷一 第 36b 页 WYG1293-0020d.png
之语以为非毁攻击之话柄谈佛者借一二吾儒精微
之语以为惑世诬民之嚆矢虽大奸巨恶亦难以遽测
识也是其贻祸者二向使佛自佛儒自儒不混而为一
则谈儒者安得误入于佛氏辟佛者安肯操戈于吾儒
诋儒者何所借以肆其毁谈佛者何所借以行其私哉
且吾道本大何必兼二氏而后见其大若必待兼二氏
而后见其大则又安所称大耶况吾儒正道也异端邪
说也邪固不能兼正正岂可以兼邪若正可以兼邪又
卷一 第 37a 页 WYG1293-0021a.png
恶在其为正耶如此是辟佛而亦以尊佛崇儒而亦以
小儒也又岂不左哉或曰吾道至大何所不容岂宜自
限藩篱不知吾道虽大而彼之论心论性宗旨原与吾
异夫彼先自异也吾又安得强而同之而曰不以籓篱
自限哉斯言也盖为崇儒而混佛者辨非为信佛而非
儒者言也若三教日月星之说盖信佛而非儒者之言
人人皆知其非无庸辨矣
 右四十三章
卷一 第 37b 页 WYG1293-0021b.png
吾儒之学以理为宗佛氏之学以了生死为宗如人生
则能知觉运动死则血肉之躯还在便不能知觉运动
可见人之生死生死的是血肉之躯这能知觉运动的
一点灵明真性原未尝生未尝死所谓本来面目万劫
不磨者此也悟得这个便是超悟便知无死无生所谓
出离生死见性成佛者此也其悟入处不由积累不由
闻见不可言说不可思议只在当下一觉一觉便了更
有何事虽中间说得千变万化其实宗旨只是如是原
卷一 第 38a 页 WYG1293-0021c.png
来他别是一般话说与吾儒论心性处全不相干盖性
者心之生理吾儒所谓性亦不由积累不由闻见但吾
儒以理言非专以能知觉运动的这个言佛氏惟以能
知觉运动的这个言虽说出离生死其实全落在生死上
说不论道理不论工夫只是空空的任这一点灵明随
他气质情欲作用耳可见彼所云性乃气质之性生
之谓性之性吾所云性乃义理之性性善之性彼所云
一点灵明指人心人欲说与吾儒所云一点灵明所云
卷一 第 38b 页 WYG1293-0021d.png
良知指道心天理说全然不同虽理不离气而舍理言
气便是人欲天理人欲之辨乃儒佛心性之分此宗旨
处不可不辨也盖彼法中原有宗门有教门宗即是这
个宗旨别是一条超然直路与教不相关由教而入者
便有阶级若谓一为教法所缚一落阶级便无由超悟
故曰世间俗士为名利缚为嗜欲缚其身不得自在小
乘人又为空缚为法缚其心不得自在惟大乘人免此
二缚谓之解脱身心俱自在得出世之乐又最上一乘
卷一 第 39a 页 WYG1293-0022a.png
有无不立脱缚双遣当下便是即向所谓见性成佛不
由见闻思议之类言至此便误人不小矣且为名利缚
为嗜欲缚彼以为欲障固是至为空缚为法缚彼又以
为理障而惟有无不立脱缚双遣后为最上一乘空其
欲而并欲空其理空其理而并欲空其空说的恰似玄
妙不知一空其理欲将自纵一纵其欲何所底止如此
即自号曰我能空其空岂可得耶所以然者盖由彼所
云这个真性原只是气质情欲作用原不论道理安得
卷一 第 39b 页 WYG1293-0022b.png
不以理为障原不用功夫安得不以教为缚任水泛滥
而无堤防任马奔逸而无衔辔安得不自误而误人哉
佛氏差处全在宗旨宗旨一差无所不差故曰不可不
辨也若夫髡发出家弃伦遗世虽庸愚亦知其非故不
烦吾儒之覼缕也
 右四十四章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是直指天命之性而言也曰
未发是无其迹而非无其理故曰天下之大本所谓一
卷一 第 40a 页 WYG1293-0022c.png
理浑然万化从此出焉者此吾儒之说也而佛氏觉性
本空之说则似之以为这一点灵明作用的性本来原
是空的目惟无睹故能睹耳惟无闻故能闻心惟无知
觉故能知觉目虽能睹而所以能睹的真空之性原不
可得而睹耳虽能闻而所以能闻的真空之性原不可
得而闻心虽能知觉而所以能知能觉的真空之性原
不可得而知不可得而觉故曰觉性本空不生不灭若
与未发之中相似而不知其实大有不同者吾儒曰未
卷一 第 40b 页 WYG1293-0022d.png
发则目虽无睹而天命真睹之理已具无睹故能睹以
无睹而有睹之理也耳虽无闻而天命真闻之理已具
无闻故能闻以无闻而有闻之理也心虽无知觉而天
命真知真觉之理已具无知觉故能知觉以无知觉而
有知觉之理也即发而皆中节睹以天下而无不明而
所以能明的真睹之理亦不可得而睹闻以天下而无
不聪而所以能聪的真闻之理亦不可得而闻知觉以
天下而无不睿知而所以能睿能知的真知真觉之理
卷一 第 41a 页 WYG1293-0023a.png
亦不可得而知不可得而觉故曰上天之载无声无臭
冲漠无眹即万象森罗万象森罗亦冲漠无眹未发之
中不为无已发之和不为有未发已发浑然一理故中
为大本和为达道中和致而天地万物可位育也种种
道理自天命之初已备就是后来多少功夫多少事业
都只是率性之道耳吾儒所谓未发全在理上说所以
一切作用都是在理字上作用去所以有不容已的功
夫不容已的事业喜怒哀乐自然中节天地万物自然
卷一 第 41b 页 WYG1293-0023b.png
一体佛氏所谓真空不在理上说所以一切作用都是
在欲字上作用去所以着不得一毫功夫做不得一毫
事业喜怒哀乐全不中节天地万物全不相干佛氏真
空指的是欲之根吾儒未发指的是理之根根宗处止
差毫釐作用处便谬千里如此又何论流弊哉
 右四十五章
佛氏所谓直指人心指的是人心所谓见性成佛见的
是气质之性所谓真空空的是道心义理之性只是他
卷一 第 42a 页 WYG1293-0023c.png
议论闪烁变幻不肯明白说破所以易于惑人耳
 右四十六章
吾儒论性以心之生理言佛氏论性不以心之生理言
舍心言性舍理言心故曰离一切心即汝真性又曰心
生性灭心灭性现所以不得不说无念所以不得不说
无心
 右四十七章
佛氏说空说无若示人以可攻之隙却又说空而不无
卷一 第 42b 页 WYG1293-0023d.png
即成妙有用而不有即是真空若一着于空便是顽空
非真空矣说的与吾儒未发之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
无而未尝不有有而未始不无益相似不知吾儒所谓
无是无其迹佛氏所谓无是无其理吾儒所谓有是有
其理佛氏所谓有是有其欲真空空的是天理之本然
妙有有的是人欲之作用讳空而说真空讳无而说妙
有不知愈有反愈远愈妙反愈差
 右四十八章
卷一 第 43a 页 WYG1293-0024a.png
吾儒论天命之性说一物不容而实万物咸备佛氏论
真空之性亦说本来无物而实不碍诸物但吾儒上物
字指欲下物字指理佛氏上物字指理下物字指欲耳
知此则凡与吾儒相似之言俱可不辨而决矣
 右四十九章
或曰性只是一个性那里又是两个以义理气质分儒
佛余曰人得天地之理以为生此所谓义理之性也而
气质乃所以载此理岂舍气质而于别处讨义理哉性
卷一 第 43b 页 WYG1293-0024b.png
原只是一个但言义理则该气质言气质则遗理故曰
气质之性君子有弗性焉此辟佛之说也且子既知性
只是一个性何不一之于性善之性而独欲一之于生
之谓性之性耶今欲一之于生之谓性而不一之于性
善此三品之说所由起也是子自二之三之以至于倍
蓰而无算也性岂有二焉孟子道性善故曰夫道一而
已矣此吾儒之旨也
 右五十章
卷一 第 44a 页 WYG1293-0024c.png
客有以顿悟辟佛氏者或解之曰佛家亦有顿渐二法
勤施积行功果圆满方能了得心性若明心见性之后
不加苦行何以成佛达磨面壁九年前此功夫可知也
不知吾儒自有吾儒功夫佛氏自有佛氏功夫宗旨既
异功夫自殊即面壁百年亦难与吾儒并论也譬如仙
家调息运气炼丹养神纵下苦功亦何与吾儒事
 右五十一章
不讲孔孟之学不在理字上用功纵阅穷载籍坐老蒲
卷一 第 44b 页 WYG1293-0024d.png
团依旧是个俗人
 右五十二章
问佛氏千言万语只要抺摋理字回护欲字何也曰然
吾儒说去欲他却说欲是去不得的吾儒说存理他却
说理是不消存的甚且并天理人欲四字都要抹摋中
间虽说欲障其实是说理障的客语毕竟要回护这个
欲字病痛全在误认生之谓性一句知觉运动是气是
欲而知觉运动之恰好处是理佛氏原认欲字为性不
卷一 第 45a 页 WYG1293-0025a.png
曾论理安得不抹摋理字回护欲字且使人人都讲天
理人欲四字明白便人人都勘破他的病痛又安得不
并此四字俱欲抹摋也且理欲之辨古圣贤言之甚详
彼欲抹摋理而卒不能抹欲回护欲而卒不能护于是
又展转其说以求胜而曰欲明明德于天下欲仁而得
仁欲何可无向所云云将以求吾所大欲也不知欲明
明德欲仁得仁欲字半虚半实指功夫说人欲之欲欲
字全实指本体说安得混而为一况明德与仁俱是理
卷一 第 45b 页 WYG1293-0025b.png
欲明明德欲仁俱是在理上用功安得借口说是欲而
曰欲不可去也学者虽终日讲寡欲如孟子讲无欲如
周子尚且不能寡不能无今曰欲不可去吾惧其欲之
流祸不可言也且犬地间理字原是抹摋不得的欲字
原是回护不得的彼佛氏千言万语徒以自误耳
 右五十三章
问天理人欲原分别不得假仁假义天理即是人欲公
货公色人欲即是天理其说然否曰不然既天理即是
卷一 第 46a 页 WYG1293-0025c.png
人欲便是人欲既人欲即是天理便是天理如何说分
别不得且仁义原是天理假仁假义便是人欲便不是
天理货色原是人欲公货公色便是天理便不是人欲
如此分别益觉明析而反曰天理人欲原分别不得此
阴为纵欲灭理之言不可不察也
 右五十四章
问仁者人也目能视耳能听口能言身能动人也即仁
也何如曰此惑于佛氏之说也视听言动是气不是理
卷一 第 46b 页 WYG1293-0025d.png
如何说是仁视听言动之自然恰好合礼处才是仁耳
目口体为形视听言动为色视听言动之自然恰好处
为天性理不离气天性不离形色视听言动之礼不离
耳目口体故曰仁者人也非便以能视能听能言能动
为仁也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此正
是夫子教颜子为仁高不骛玄远卑不堕情欲处若不
论礼不礼勿不勿而惟以视听言动为仁是直把气质
作义理名虽骛玄远实则堕情欲矣自古学佛者多恣
卷一 第 47a 页 WYG1293-0026a.png
情纵欲无所底止非独学者之过亦其始教之差误之

 右五十五章
昔人谓佛氏得吾儒之体只是无用又谓学佛有得于
形而上者而但不可以治世不知佛氏所以为异端者
正在不得吾儒之体正在误认形而下者为形而上者
端犹端倪发端之端源头处一差所以后来流弊无穷
异端云者谓其发端处与吾儒异也若不穷究其发端
卷一 第 47b 页 WYG1293-0026b.png
而徒辨别其流弊彼将曰其所以破佛者乃佛书自不
以为然者也徒滋聚讼终难伏辜
 右五十六章
问孔子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与佛氏无人相无我相无
前念无后念何以别曰圣人之心浑然一团天理凡有
应感纯是德性用事心体乾乾净净那里有一毫意必
固我若佛氏之无相无念是并天理德性而一切俱无
也安得与吾儒之毋意必固我并论
卷一 第 48a 页 WYG1293-0026c.png
 右五十七章
问子绝四何不说子绝四绝意绝必绝固绝我又何不
说子毋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而曰子绝四毋意毋必
毋固毋我何也曰此二字正见圣学所以为妙绝者绝
无之词毋者禁止之词绝字是说工夫究竟处毋字是
说工夫实落处言绝而不言毋是言上达而不言下学
不谓之孔子言毋而不言绝是言下学而不言上达亦
不谓之孔子用毋字工夫造绝字地位故曰下学而上
卷一 第 48b 页 WYG1293-0026d.png
达此孔子之学所以异于人而知于天也解绝字为无
字可解毋字为无字不可
 右五十八章
性者心之生理生之一字乃吾儒论心论性之原故曰
天地之大德曰生又曰生生之谓易乾则大生坤则广
生天地以生物为心而人得之以为心此天理之所以
常存而人心之所以不死也吾儒之所谓生指生理生
字而言论理不论气告子之所谓生指生死生字而言
卷一 第 49a 页 WYG1293-0027a.png
论气不论理谓理离于气不是谓气即为理尤不是惟
论气不论理此生之谓性之说所以开异学之端也吾
儒言生佛氏亦言生苟不明辨其所以生则儒佛混矣
 右五十九章
问人心至虚不容一物理在何处安得不说理障曰人
心至虚不容一物处就是理安得说理在何处而以理
为障也异端之所谓理误指物而言吾儒之所谓理正
指不容一物者而言耳
卷一 第 49b 页 WYG1293-0027b.png
 右六十章
人心之初惟有此理故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
恻隐之心此时固容不得一毫残忍刻薄之念亦容不
得一毫纳交要誉之念残忍刻薄纳交要誉虽不同同
谓之欲故谓心之本体容不得一毫欲则可谓容不得
一毫理则不可盖人心之初惟有此理岂可说容不得
或问如何是理曰即所谓怵惕恻隐之心是也
 右六十一章
卷一 第 50a 页 WYG1293-0027c.png
思索文字忘其寝食禅家谓之理障余少年正坐此病
盖诗文翰墨虽与声色货利之欲不同然溺志于此而
迷其本原是亦谓之欲也既谓之欲余方病其为理之
障也又安得复归咎于理哉认欲为理而复归咎于理
误矣余敢以此为理字雪千载不白之冤
 右六十二章
理障二字固是佛氏差处吾儒不能辟之已不是或又
从而附和之何也理之一字乃天地间自然那移不得
卷一 第 50b 页 WYG1293-0027d.png
的道理正程伯子所谓不以尧存不以桀亡者佛氏要
减也减不去吾儒要添也添不来只是吾儒指点出这
个字如呼寐者而使之寤耳原非专为辟佛而创出此
字也且谓之曰理自是无障谓之曰障还不是理可见
附和其说者特察理不精之过亦岂有心从彼而甘于
异端哉
 右六十三章
问佛氏于性字上添一真字何也曰这个真字极有说
卷一 第 51a 页 WYG1293-0028a.png
若曰这个知觉运动的性是真则那个仁义礼智的性
是伪不待言矣不知知觉运动固是真仁义礼智亦不
是伪今既以知觉运动为真以仁义礼智为伪安得不
以圆融广大为真以规矩准绳为伪以恣情纵欲为真
以存诚持敬为伪也世俗方坐此病而佛氏又从而羽
翼之故至今深入膏肓而不可救药悲夫
 右六十四章
夫子与曾点与其素位而乐天非与其放纵而恣肆也
卷一 第 51b 页 WYG1293-0028b.png
人情方喜放纵而恶检束而况又以佛氏先入之言为
主于是托之春风沂水之乐以骋其放纵恣肆之病至
于狼狈决裂盖亦不少也岂不惜哉善乎康节先生之
言曰自有吾儒乐人多不肯寻以禅为乐事又起一重

 右六十五章
阳明先生曰君子无入而不自得正以其无入而非学
也说得极是若不言学而惟言自得是不深造之以道
卷一 第 52a 页 WYG1293-0028c.png
而欲其自得之也必不得矣舍学求乐舍深造以道求
自得此佛老所以误晋室之诸贤也
 右六十六章
问晋室诸贤皆一代高才何不知自爱至此曰当时老
庄之教盛行人人皆错认了道理误以放言肆行蔑弃
礼法为真为高为无心为自然以谨言慎行顾惜名节
为矫为伪为有心为沽名所以流荡忘反至此非明知
其非而故蹈之也又问彼独无良知与曰良知自在只
卷一 第 52b 页 WYG1293-0028d.png
因一念错认了道理遂大迷终身不悟耳
 右六十七章
世之砥节砺行循规蹈矩而不闻道者诚有之未有真
能闻道而遂不砥节砺行循规蹈矩者也执节行规矩
而槩以为闻道固不是外节行规矩而别求个闻道尤
不是
 右六十八章
世俗论真在不拘礼法异端论性在绝仁弃义而于礼
卷一 第 53a 页 WYG1293-0029a.png
之一字掊击尤甚如此病痛牢不可破恰似自古生知
的大圣人把一切礼法都丢过任意自家纵横必不似
学知的圣人只拘拘在礼法上又恰似礼之一字专为
后世迂儒设不为自古大圣人设不知孟子论尧舜性
之处却云动容周旋中礼者盛德之至哭死而哀非为
生者经德不回非以干禄言语必信非以正行何也不
惟说礼且说动容周旋中礼不惟在大节上要𦂳虽一
步一趋一言一动细微曲折众人容易忽略处都是确
卷一 第 53b 页 WYG1293-0029b.png
然不苟的如此难道说他不是自然性之的圣人可见
吾儒论真论性与世俗论真异端论性绝不相同人又
奈何以礼为伪为迂以不拘礼法为真为自然哉知此
可以祛世俗之障可以破异端之说
 右六十九章
喜事功而厌道德乐宽大而恶检束人之常情不知圣
贤所以重道德者非薄事功而甘迂阔也以道德为事
功乃真事功也所以重检束者非恶宽大而甘桎梏也
卷一 第 54a 页 WYG1293-0029c.png
以检束为宽大乃真宽大也不然厌道德而喜事功则
枉寻直尺并事功亦不能成矣恶检束而乐宽大则越
礼犯法并宽大亦不可得矣于此见圣贤之见远而世
人之计左也
 右七十章
问喜怒哀乐如何见得中节不中节曰我喜而人不以
为可喜我怒而人不以为可怒我哀乐而人不以为可
哀乐便是不中节我喜而人皆以为可喜我怒而人皆
卷一 第 54b 页 WYG1293-0029d.png
以为可怒我哀乐而人皆以为可哀乐便是中节故曰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这句就是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的注解解的何等明白又问何以天下之大本解未发
之中曰若不解作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则吾儒之未
发亦异端之无无亦无矣
 右七十一章
问夜气之存不存何处验得曰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
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可见好恶与人相近便
卷一 第 55a 页 WYG1293-0030a.png
是喜怒哀乐中节便是夜气存好恶与人相远便是喜
怒哀乐不中节便是夜气不存极容易验大学唯仁人
能爱人能恶人是斧斤不曾伐的见贤而不能举举而
不能先见不贤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是旦昼牿亡的
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牿之反覆夜气不足以存
的孟子夜气之说不是幽深玄远的话说乃天德王道
一贯之学也若丢过好恶只讲几希便落玄虚便非孟
子之旨
卷一 第 55b 页 WYG1293-0030b.png
 右七十二章
问惟心之谓与指的是人心是道心曰心只是一个心
那有两个操则存便是道心舍则亡便是人心舍而复
操便是道心操而复舍便是人心玩二则字真是出入
无时莫知其乡故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仅仅十四字
解人心道心惟危惟微曲尽其妙真所谓圣人之言也
 右七十三章
圣贤论心不外纲常伦理出处辞受动静语默于此件
卷一 第 56a 页 WYG1293-0030c.png
件透彻步步踏实才见真心才是真正学问得力处在
此用力处亦在此若世俗论心反于放言肆行的人说
心地好心上真正佛氏所谓直取无上菩提一切是非
莫管也世岂有此理且不知有心学者无论幸而知有
心学而又外纲常伦理出处辞受动静语默以求心吾
不知心学果何时可明也
 右七十四章
问自古有学儒而其人非者有学佛而其人是者何也
卷一 第 56b 页 WYG1293-0030d.png
曰学儒而其人非是其人非也非学儒之过也有学佛
而其人是者是其人是也非学佛之效也昔人有误服
砒巴而生者亦有伤食五谷而死者岂砒巴能生人而
五榖反死人哉知此可以定儒佛之辨矣
 右七十五章 第七十六章七十七章(阙/)
孟子曰性善又曰人皆可以为尧舜可见天生蒸民原
都是儒曷尝分某为儒某为佛哉但后来择术不精一
时误为所惑遂叛儒习佛始自远于吾儒耳非生来性
卷一 第 57a 页 WYG1293-0031a.png
恶而不可为儒为尧舜也孔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其旨深矣
 右七十八章
世之论善恶祸福报应皆归之佛氏此大不然积善之
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作善降之百祥作
不善降之百殃惠迪吉从逆凶非吾儒之言耶羿善射
奡荡舟皆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又指其人
以实之矣至于史传所载尤为章明较著盖善恶祸福
卷一 第 57b 页 WYG1293-0031b.png
报应昭昭不爽此自是天地间实理实事原非幻妄原
非渺冥故曰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曰诚者言
其实有此理实有此事也彼佛氏之说怪诞不经诚不
足道而或者乃以天地间如此实理实事反归之佛岂
未闻吾儒馀庆馀殃之说耶语云一念而善景星庆云
一念而恶妖氛厉鬼呜呼严矣
 右七十九章
栽培倾覆正是体物不遗处此所以中庸鬼神章后即
卷一 第 58a 页 WYG1293-0031c.png
言报应大德受命天地何心鬼神何心人亦何心只是
一理之自然感召耳而或者朝脩德而夕望报一或不
应辄以为天地间无善恶报应之事不知一为报而脩
德又是伪又不是诚如何能感召天地故曰居易以俟
命必居易以俟命而无一毫望报之心才谓之诚才谓
之德才能受命大德必受命是论其理居易以俟命是
论其心且如禹稷躬稼而有天下禹既以身报矣稷至
十六传而子孙始有天下稷即大德难道以其身强与
卷一 第 58b 页 WYG1293-0031d.png
造化争只得居易以俟可见君子居易以俟命正是道
理合当如此彼不务安命而行险以徼幸真小人而愚
者也
 右八十章
子思前说鬼神之为德也其盛矣乎后便说质诸鬼神
而无疑可见不质鬼神不可以言学诗云相在尔室尚
不愧于屋漏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两引之以
为證又可见不慎独不可以质鬼神程子曰有天德便
卷一 第 59a 页 WYG1293-0032a.png
可语王道其要只在谨独呜呼尽之矣
 右八十一章
夫学一也有异端之学有越俎之学有操戈之学何谓
异端之学佛老是也而佛氏为甚二氏非毁吾儒不遗
馀力乃巧于非学之尤者而讲学者多误信之故不可
不辨何谓越俎之学吾儒讲学所以明道也讲间惟当
泛论道理如孔子论明德新民子思论天命率性孟子论
夜气性善皆是泛论何尝着迹譬如白日当天在在皆
卷一 第 59b 页 WYG1293-0032b.png
其所临照时雨沾足处处皆其所润泽非专为某人
某人而照某人某人而雨也无论居官居乡当讲学日
不得议及他事论及他人方得讲学家法不然是以议
事当讲学以论人当讲学也不几于越俎而失体哉何
谓操戈之学吾儒学问当以孔子为宗而颜曾思孟周
程张朱皆诵法孔子后学所由以津梁洙泗者也若曰
学当以孔子为宗而周程张朱皆不足法即此一念去
学千里矣以周程张朱为非以孔子为是是孔子特不
卷一 第 60a 页 WYG1293-0032c.png
敢非耳若孔子可非则亦非之矣非宋儒而宗孔子亦
非真宗孔子者也且非宋儒而独宗孔子是其心以孔
子自任也以孔子为宗则可以孔子自任则不可即此
一念去学万里矣况此心一惯其势不至并孔子而非
毁之不已也又何以为宗孔子耶世之非学者方且非
毁宋儒而我又从而附和之不几于操戈而入室哉盖
异端可驳也而以驳异端者驳时事则为越俎异端可
辟也而以辟异端者辟宋儒则为操戈此尤人情之异
卷一 第 60b 页 WYG1293-0032d.png
流学术之隐病不可不亟辨者也呜呼不讲学者无论
即躬行讲学毅然以圣道自任者多坐此病而反令非
学者借为口实其所关系不小异端之病余于录中已
详辨而越俎操戈之病则未之及也因书此与同志共
戒之冯从吾又书
夫谓之学以学道也然道一而巳矣而学则多岐焉故
学不可不辨也明辨之先于笃行也孔门之正宗也故
卑之而功利也易辨也惟高之而寂空也难辨也何者
卷一 第 61a 页 WYG1293-0033a.png
此性命彼亦性命此生死彼亦生死混之而无别淆之
而不清非深于圣道者不能析其弊而归之正余少有
志于学中间亦为异教所溺者数年近始悟而反之乃
知吾道至足亦至精也岁乙已至长安访少墟冯兄而
商正之遂留余精舍中颇久日为辨难每至夜分喜而
忘倦其高足弟子亦鳞鳞共集话也余稍发其端少墟
则大阐其蕴辨虚实有无邪正几微之介昭然如明鉴
之烛须眉不爽也此非深于道者乎则其开我之迷而
卷一 第 61b 页 WYG1293-0033b.png
鼓我之趋者益诚不浅矣余别后少墟乃述其言次第
成篇共八十一章传之宇内则所以指导来学者功岂
细耶呜呼有志于学者其尚毋忽于斯言友弟岐阳张
舜典谨跋
 
 
 
 少墟集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