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传通释 序 第 1a 页 WYG0076-0261a.png
诗传通释序
或有问于予曰诗何为而作也予应之曰人生而静天
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
夫既有欲矣则不能
无思既有思矣则不能无言既有言矣则言之所不能
尽而𤼵于咨嗟咏叹之馀者必有自然之音响节族
而不能已焉此诗之所以作也曰然则其所以教者何
也曰诗者人心之感物而形于言之馀也心之所感有
诗传通释 序 第 1b 页 WYG0076-0261b.png
邪正故言之所形有是非惟圣人在上则其所感者无
不正而其言皆足以为教其或感之之杂而所𤼵不能
无可择者则上之人必思所以自反而因有以劝惩之
是亦所以为教也
昔周盛时上自郊庙朝廷而下达于乡党闾巷其言粹
然无不出于正者圣人固已协之声律而用之乡人用
诗传通释 序 第 2a 页 WYG0076-0262a.png
之邦国以化天下至于列国之诗则天子巡守亦必陈
而观之以行黜陟之典
降自昭穆而后寖以陵夷至于东迁而遂废不讲矣
孔子生于其时既不得位无以行劝惩黜陟之政于是
特举其籍而讨论之去其重复正其纷乱而其善之不
足以为法恶之不足以为戒者则亦刋而去之以从简
约示久远
诗传通释 序 第 2b 页 WYG0076-0262b.png
使夫学者即是而有以考其得失善者师之而恶者改
焉
是以其政虽不足以行于一时而其教实被于万
世是则诗之所以为教者然也曰然则国风雅颂之体
其不同若是何也曰吾闻之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
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唯
周南召南亲被文王之化以成德而人皆有以得其性
情之正故其𤼵于言者乐而不过于淫哀而不及于伤
诗传通释 序 第 3a 页 WYG0076-0262c.png
是以二篇独为风诗之正经自邶而下则其国之治乱
不同人之贤否亦异其所感而发者有邪正是非之不
齐而所谓先王之风者于此焉变矣
若夫雅颂之篇则皆成周之世朝廷郊庙乐歌
之词其语和而庄其义宽而密其作者往往圣人之徒
诗传通释 序 第 3b 页 WYG0076-0262d.png
固所以为万世法程而不可易者也至于雅之变者亦
皆一时贤人君子闵时病俗之所为而圣人取之其忠
厚恻怛之心陈善闭邪之意尤非后世能言之士所能
及之
此诗之为经所以人事浃于下天道
备于上而无一理之不具也
诗传通释 序 第 4a 页 WYG0076-0263a.png
曰然则其学之也当奈何曰本之二南以求其端参之
列国以尽其变正之于雅以大其规和之于颂以要其
正此学诗之大旨也于是乎章句以纲之训诂以纪之
讽咏以昌之涵濡以体之
诗传通释 序 第 4b 页 WYG0076-0263b.png
察之情性𨼆微之间
审之言行枢机之始则脩身及家平均天下之道其亦
不待他求而得之于此矣
问者唯唯而退余时方辑诗传因悉次是语以冠其篇
云淳熙四年丁酉冬十月戊子新安朱熹书
诗传通释 序 第 5a 页 WYG0076-0263c.png
钦定四库全书 经部三
诗传通释 诗类
提要
等谨案诗传通释二十卷元刘瑾撰瑾字
公瑾安福人是书大旨在于发明朱传与辅
广诗童子问相同陈启源作毛诗稽古编于
二家多所驳诘然广书皆循文演义故所驳
惟训解之词瑾书兼辨订故实故所驳多考
诗传通释 序 第 5b 页 WYG0076-0263d.png
證之语如注何彼秾矣以齐桓公为襄公之
子注魏风以魏为七国之魏注陟岾谓毛传
先出尔雅后出注绸缪谓心宿之象三星鼎
立注鹿鸣之什谓上下通用止小雅二南其
大雅独为天子之乐注节南山以家父即春
秋之家父师尹即春秋之尹氏
注楚茨误读郑康成玉藻注以
楚茨为即采齐注甫田误读毛传车梁以为
诗传通释 序 第 6a 页 WYG0076-0264a.png
即小戎之梁辀注殷武杜撰殷庙之昭穆及
祧庙世次皆一经指摘无可置词故启源讥
胡广修诗经大全收瑾说太滥
然徵实之学
虽不足而研究义理究有渊源议论亦颇笃
实于诗人美刺之旨尚有所发明未可径废
至周颂丰年篇朱子诗序辨说既驳其误而
集传仍用序说自相矛盾又三夏见于周礼
诗传通释 序 第 6b 页 WYG0076-0264b.png
吕叔玉注以时迈执竞思文当之朱子既用
其说乃又谓成康是二王谥执竞是昭王后
诗则不应篇名先见周礼瑾一一回护亦为
启源所纠然汉儒务守师传唐疏皆遵注义
此书既专为朱传而作其委曲迁就固势所
必然亦无庸过为责备也乾隆四十六年十
二月恭校上
总纂官纪昀陆锡熊孙士毅
诗传通释 序 第 7a 页 WYG0076-0264c.png
总 校 官 陆 费 墀
诗传通释 序 第 8a 页 WYG0076-0265a.png
钦定四库全书
诗传通释卷首
元 刘瑾 撰
诗序
朱子辨说
诗序之作说者不同或以为孔子或以
为子夏或以为国史
皆无明文可考唯后汉书儒
诗传通释 序 第 8b 页 WYG0076-0265b.png
林传以为卫宏作毛诗序今传于世则序乃宏作明
矣然郑氏又以为诸序本自合为一编毛公始分以
寘诸篇之首则是毛公之前其传已久宏特增广而
润色之耳故近世
诸儒多以序之首句为毛公所分而其下推说云云
者为后人所益理或有之
诗传通释 序 第 9a 页 WYG0076-0265c.png
但今考其首句则已有不得诗人之
本意而肆为妄说者矣况沿袭云云之误哉然计其
初犹必自谓出于臆度之私非经本文故且自为一
编别附经后
又以尚有齐鲁韩氏之说并传于世故读者亦
有以知其出于后人之手不尽信也及至毛公引以
入经乃不缀篇后而超冠篇端不为注文而直作经
诗传通释 序 第 9b 页 WYG0076-0265d.png
字不为疑辞而遂为决辞其后三家之传又绝而毛
说孤行则其牴牾之迹无复可见故此序者遂若诗
人先所命题而诗文反为因序以作于是读者传相
尊信无敢拟议至于有所不通则必为之委曲迁就
穿凿而附合之宁使经之本文缭戾破碎不成文理
而终不忍明以小序为出于汉儒也愚之病此久矣
然犹以其所从来也远其间容或真有传授證验而
不可废者故既颇采以附传中而复并为一编以还
诗传通释 序 第 10a 页 WYG0076-0266a.png
其旧因以论其得失云
诗传通释 序 第 10b 页 WYG0076-0266b.png
诗传通释 序 第 11a 页 WYG0076-0266c.png
诗传通释 序 第 12a 页 WYG0076-0267a.png
诗传纲领
大序
曰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心之所之谓之志而诗所以言志也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
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诗传通释 序 第 12b 页 WYG0076-0267b.png
情者性之感于物而动者也喜怒忧惧爱恶欲谓之
七情形见永长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
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声不止于言凡嗟叹永歌皆是也成文谓其清浊高
诗传通释 序 第 13a 页 WYG0076-0267c.png
下疾徐疏数之节相应而和也然情之所感不
同则音之所成亦异矣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诗传通释 序 第 13b 页 WYG0076-0267d.png
事有得失诗因其实而讽咏之使人有所创艾兴
起至其和平怨怒之极又足以达于阴阳之气而致
祥召灾盖其出于自然而不假人力是以入人深而
见功速非他教之所及也
诗传通释 序 第 14a 页 WYG0076-0268a.png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先王指文武周公成王
是指风雅颂之正经
经常也女正乎内男正
乎外夫妇之常也孝者子之所以事父敬者臣之所
以事君诗之始作多发于男女之间而达于父子君
臣之际故先王以诗为教使人兴于善而戒其失所
以道夫妇之常而成父子君臣之道也三纲既正则
诗传通释 序 第 14b 页 WYG0076-0268b.png
人伦厚教化美而风俗移矣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
雅六曰颂
此一条本出于周礼太师之官盖三百篇之纲领管
辖也
诗传通释 序 第 15a 页 WYG0076-0268c.png
风雅颂者声乐部分之名也
风则十五国风雅则大小雅颂则三颂也赋比兴则
所以制作风雅颂之体也
诗传通释 序 第 15b 页 WYG0076-0268d.png
赋者直陈其事如葛覃卷耳之类是也比者以彼
状此如螽斯绿衣之类是也兴者托物兴词如关雎
兔罝之类是也
诗传通释 序 第 16a 页 WYG0076-0269a.png
盖众作虽多而其声音之节
制作之体不外乎此故大师之教国子必使之以是
六者三经而三纬之则凡诗之节奏指归皆将不待
讲说而直可吟咏以得之矣
诗传通释 序 第 16b 页 WYG0076-0269b.png
六者之序以其篇次风固为先而风则
有赋比兴矣故三者次之而雅颂又次之盖亦以是
三者为之也
然比兴之中螽斯专于
诗传通释 序 第 17a 页 WYG0076-0269c.png
比而绿衣兼于兴兔罝专于兴而关雎兼于比此其
例中又自有不同者学者亦不可以不知也
诗传通释 序 第 17b 页 WYG0076-0269d.png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
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风者民俗歌谣之诗如物被风之有声又因其声以
动物也上以风化下者诗之美恶其风皆出于上而
被于下也下以风刺上者上之化有不善则在下之
人又歌咏其风之所自以讥其上也凡以风刺上者
皆不主于政事而主于文词不以正谏而托意以谏
若风之被物彼此无心而能有所动也
诗传通释 序 第 18a 页 WYG0076-0270a.png
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
变雅作矣
先儒旧说二南二十五篇为正风鹿鸣至菁莪二十
二篇为正小雅文王至卷阿十八篇为正大雅皆文
武成王时诗周公所定乐歌之词邶至豳十三国为
变风六月至何草不黄五十八篇为变小雅民劳至
诗传通释 序 第 18b 页 WYG0076-0270b.png
召旻十三篇为变大雅皆康昭以后所作故其为说
如此国异政家殊俗者天子不能统诸侯故国国自
为政诸侯不能统大夫故家家自为俗也然正变之
说经无明文可考今姑从之其可疑者则具于本篇
云
诗传通释 序 第 19a 页 WYG0076-0270c.png
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
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
诗之作或出于公卿大夫或出于匹夫匹妇盖非一
人而序以为专出于国史则误矣说者欲盖其失乃
云国史䌷绎诗人之情性而歌咏之以风其上则
不惟文理不通而考之周礼大史之属掌书而不
掌诗其诵诗以諌乃大师之属瞽矇之职也故春秋
诗传通释 序 第 19b 页 WYG0076-0270d.png
传曰史为书瞽为诗说者之云两失之矣
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
义先王之泽也
情者性之动而礼义者性之德也动而不失其德则
诗传通释 序 第 20a 页 WYG0076-0271a.png
以先王之泽入人者深至是而犹有不忘者也
然此言亦其大槩如此者其
放逸而不止乎礼义者固已多矣
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
所谓上以风化下
诗传通释 序 第 20b 页 WYG0076-0271b.png
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
所由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形者体而象之之谓小雅
皆王政之小事大雅则言王政之大体也
诗传通释 序 第 21a 页 WYG0076-0271c.png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也
颂皆天子所制郊庙之乐歌颂容古字通故其取义
诗传通释 序 第 21b 页 WYG0076-0271d.png
如此
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史记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
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
清庙为颂始所谓四始也
诗传通释 序 第 22a 页 WYG0076-0272a.png
诗之所以为诗者至是无馀蕴矣
后世虽有作者其孰能加于此乎邵子曰
删诗之后世不复有诗矣盖谓此也
诗传通释 序 第 22b 页 WYG0076-0272b.png
舜典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
无虐简而无傲
夔舜臣名胄子谓天子至卿大夫子弟
教之因其德性之美而防其过
诗传通释 序 第 23a 页 WYG0076-0272c.png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声谓五声宫商角徵羽宫最浊而羽极清所以协歌之
上下律谓十二律黄钟大吕大簇夹钟姑洗仲
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黄最浊而应
极清又所以旋相为宫而节其声之上下
诗传通释 序 第 23b 页 WYG0076-0272d.png
诗传通释 序 第 24a 页 WYG0076-0273a.png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也
诗传通释 序 第 24b 页 WYG0076-0273b.png
周礼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说见大序
以六德为之本
中和祗庸孝友
以六律为之音
六律谓黄钟至无射六阳律也大吕至应钟为六阴
律与之相间故曰六间又曰六吕
诗传通释 序 第 25a 页 WYG0076-0273c.png
其为教之本末犹舜
之意也
礼记王制天子五年一巡狩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
论语孔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前汉礼乐志云王官失业雅颂相错孔子论而定之
诗传通释 序 第 25b 页 WYG0076-0273d.png
故其言如此
史记云古者诗本三
千馀篇孔子去其重取其可施于礼义者三百五篇
孔颖达曰按书传所引之诗见在者多亡逸者少则
孔子所录不容十分去九马迁之言未可信也愚按
三百五篇其间亦未必皆可施于礼义但存其实以
为鉴戒耳
诗传通释 序 第 26a 页 WYG0076-0274a.png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子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
无以言鲤退而学诗
子曰兴于诗
兴起也诗本人情其言易晓而讽咏之间优柔浸渍
诗传通释 序 第 26b 页 WYG0076-0274b.png
又有以感人而入于其心故诵而习焉则其或邪或
正或劝或惩皆有以使人志意油然兴起于善而自
不能已也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
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诗传通释 序 第 27a 页 WYG0076-0274c.png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凡诗之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
之逸志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情性之正而已然其言微
婉且或各因一事而发求其直指全体而言则未有若
诗传通释 序 第 27b 页 WYG0076-0274d.png
思无邪之切者故夫子言诗三百篇而惟此一言足以
尽盖其义
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白圭大雅抑之五章也
诗传通释 序 第 28a 页 WYG0076-0275a.png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虽多亦奚以为
诗传通释 序 第 28b 页 WYG0076-0275b.png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
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盖自谓能无谄无骄者
故
以二言质之夫子夫子以为二者特随处用力而免
于显过耳故但以为可盖仅可而有所未尽之辞也
又言必其理义浑然全体贯彻贫则心广体胖而忘
其贫富则安处善乐循理而不自知其富然后乃可
诗传通释 序 第 29a 页 WYG0076-0275c.png
为至尔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诗传通释 序 第 29b 页 WYG0076-0275d.png
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
而复磨之治之之功不已而益精也子贡因夫子告
以无谄无骄不如乐与好礼而知凡学之不可少得
而自足必当因其所至而益加勉焉故引此诗以明
之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往者其所已言者来者其所未言者
诗传通释 序 第 30a 页 WYG0076-0276a.png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
此逸诗也倩好口辅也盼目黑白分也素粉地画之
质也绚采色画之饰也言人有此倩盼之美质而又
加以华采之饰如有素地而加采色也子夏疑其反
诗传通释 序 第 30b 页 WYG0076-0276b.png
谓以素为饰故问之
子曰绘事后素
绘事绘画之事也后素后于素也考工记曰绘画之
事后素功是也盖先以粉地为质而后可施以五
采犹人有美质然后可加以文饰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礼必以忠信为质犹绘事必以粉素为先起犹发也
诗传通释 序 第 31a 页 WYG0076-0276c.png
起予言能起发我之志意
诗传通释 序 第 31b 页 WYG0076-0276d.png
咸丘蒙问曰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
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孟子曰
诗传通释 序 第 32a 页 WYG0076-0277a.png
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
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
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
周馀黎民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
程子曰举一字是文成句是辞愚谓意谓己意志谓
诗人之志逆迎之也其至否迟速不敢自必而听于
彼也
诗传通释 序 第 32b 页 WYG0076-0277b.png
程子曰诗者言之述也言之不足而长言之咏歌之所
由兴也其发于诚感之深至于不知手之舞足之蹈故
其入于人也亦深古之人幼而闻歌诵之声长而识美
刺之意故人之学由诗而兴后世老师宿儒尚不知诗
诗传通释 序 第 33a 页 WYG0076-0277c.png
之义后学岂能兴起乎 又曰兴于诗者吟咏情性涵
畅道德之中而歆动之有吾与点也之气象
又曰学者不可不看诗便使人长一格
张子曰置心平易然后可以言诗涵泳从容则忽不自
知而自解颐矣若以文害辞以辞害意则几何而不为
高叟之固哉 又曰求诗者贵平易不要崎岖求合盖
诗传通释 序 第 33b 页 WYG0076-0277d.png
诗人之情性温厚平易老成今以崎岖求之其心先狭
隘无由可见
又曰
诗人之志主平易故无艰险之言大率所言皆目前事
而义理存乎其中以平易求之则思远以广愈艰险则
愈浅近矣
诗传通释 序 第 34a 页 WYG0076-0278a.png
上蔡谢氏曰学诗须先识得六义体面而讽味以得之
愚按六义之说见于周礼大序其辨甚明其用可识
而自郑氏以来诸儒相袭不唯不能知其所用反引
异说而汨陈之唯谢氏此说为庶几得其用耳
古诗即今之歌曲往往能使人感动至学诗却无感动
兴起处只为泥章句故也明道先生善说诗未尝章解
诗传通释 序 第 34b 页 WYG0076-0278b.png
句释但优游玩味吟哦上下便使人有得处如曰瞻彼
日月悠悠我思道之云远曷云能来思之切矣百尔君
子不知德行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归于正也
又曰明道先生谈诗并不曾下一字
训诂只转却一两字点掇地念过便教人省悟
诗传通释 序 第 35a 页 WYG0076-0278c.png
诗传通释外纲领
诗源流
郑氏曰诗之兴也谅不于上皇之世
大庭轩辕逮于高辛其时有亡载籍亦
蔑云焉虞书曰诗言志然则诗昉于此
乎
林氏曰舜与皋陶之赓歌三百篇之权舆也
黄实夫曰自有天地有万物而诗之理已寓婴儿之嬉
诗传通释 序 第 35b 页 WYG0076-0278d.png
笑童子之讴吟皆有诗之情而未动也桴以蒉鼓以
土籥以苇皆有诗之用而未文也康衢顺则之谣元
首股肱之歌皆诗也故曰诗言志至于五子述大禹
之戒相与歌咏伤今而思古则变风变雅已备矣
程子曰虞之君臣迭相赓和始见于书夏殷之世虽有
作者其传鲜矣至周而益文人之怨乐必形于言政
之美恶必有刺美至夫子时所传者多矣夫子删之
诗传通释 序 第 36a 页 WYG0076-0279a.png
得三百篇可以垂世立教
欧阳子曰诗述商周自玄鸟生民上陈稷契下讫陈灵
千五六百年之间旁及列国君臣世次国地山川封
域图牒鸟兽草木虫鱼之名与其风俗方言训诂盛
衰治乱美刺之由无所不载
朱子曰尝考诗之原委古今凡三变盖自书传所记虞
夏以来下及魏晋自为一等自晋宋间颜谢以下及
诗传通释 序 第 36b 页 WYG0076-0279b.png
唐初自为一等沈宋以后定著律诗下及晚唐自为
一等
章句音韵
孔氏曰自古有篇章之名东山序曰一章言其完是也
句则古者谓之言论语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
诗传通释 序 第 37a 页 WYG0076-0279c.png
无邪则以一句为一言秦汉以来乃有句称风雅无
一章者颂则多一章而已诗之大体必须依韵之兮
矣也之类本取以为辞虽在句不以为义故处末者
皆字上为韵左右流之寤寐求之之类是也亦有即
将助句之字以当声韵者是究是图亶其然乎之类
是也
或问诸章句起于谁朱子曰有故言者是指毛公无故
言者是郑康成
诗传通释 序 第 37b 页 WYG0076-0279d.png
考索吴氏曰诗韵无不协者如来之为釐庆之为羌马
之为姥之类诗音旧有九家唐陆德明始以见定为
一家之学今释文是也至开元中修五经文字我心
惨惨书作懆音七到反伐鼓渊渊书作鼘音于巾反
皆与释文音训有异乃知德明之学在当时亦未必
尽用而诗音之亡或有所自矣
朱子曰诗音韵是自然如此古人音韵宽后人分得密
诗传通释 序 第 38a 页 WYG0076-0280a.png
后隔开了 又曰看诗须并协韵读便见得他语自
齐整又更略知协韵所由来甚善 又曰只要韵相
协好吟哦讽诵易见道理亦无甚要紧今且将七分
工夫理会义理二三分工夫理会这般去处 或问
吴才老协韵何据曰他皆有据泉州有其书每一字
多者引十馀證少者亦两三證然亦有推不去者因
言商颂下民有严恊不敢怠遑吴氏音严为庄云避
汉讳却无道理某后读楚辞天问见严字乃押从庄
诗传通释 序 第 38b 页 WYG0076-0280b.png
刚方字去乃知是叶韵严韵作昂也又此间乡音严
作户刚反天问才老岂不读往往偶然失之又如常
棣外禦其侮叶烝也无戎吴氏复疑侮当作蒙某却
疑古人训戎为汝如以佐戎辟戎虽小子则戎汝音
或通后读常武诗有南仲大祖大师皇父整我六
师以修我戎则协音汝明矣
诗传通释 序 第 39a 页 WYG0076-0280c.png
诗传通释 序 第 39b 页 WYG0076-0280d.png
诗乐
书舜典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
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
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益稷帝曰予欲
闻六律五声八音在治忽以出纳五言汝听
工以纳言时而飏之
诗传通释 序 第 40a 页 WYG0076-0281a.png
周礼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以六
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 乐师凡射王以
驺虞为节诸侯以狸首为节大夫以采蘋为节士以
采蘩为节瞽矇掌
九德六诗之歌以役大师 射人王射乐以驺虞九
节大夫采蘋五节士采蘩五节
仪礼乡饮酒礼工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
诗传通释 序 第 40b 页 WYG0076-0281b.png
笙南陔白华华黍乃间歌鱼丽笙由庚歌
南有嘉鱼笙崇丘歌南山有台笙由仪
乃合乐周南关雎葛覃卷耳召
南鹊巢采蘩采蘋
诗传通释 序 第 41a 页 WYG0076-0281c.png
工告子乐正曰正歌备 乡射礼乃合
乐周南关雎葛覃卷耳召南鹊巢采蘩采蘋
乐正命大师奏
驺虞间若一乃奏驺虞以射歌驺虞若采蘋皆五终
燕礼工歌鹿鸣四牡皇
诗传通释 序 第 41b 页 WYG0076-0281d.png
皇者华笙奏南陔白华华黍乃间歌鱼丽笙由庚歌
南有嘉鱼笙崇丘歌南山有台笙由仪遂歌乡乐周
南关雎葛覃卷耳召南鹊巢采蘩采蘋
大射仪乃歌鹿鸣三终
乃管新宫三终
诗传通释 序 第 42a 页 WYG0076-0282a.png
奏狸首以射
礼记内则曰十有三年合乐诵诗舞勺
乐记子夏曰夫
古者为父子君臣以为纪纲纪纲既正天下大定然
后正六律和五声弦歌诗颂此之谓乐 子赣见师
诗传通释 序 第 42b 页 WYG0076-0282b.png
乙而问焉曰赐闻声歌各有宜也师乙曰宽而静柔
而正者宜歌颂广大而静疏达而信者宜歌大雅恭俭
而好礼者宜歌小雅正直而静廉而谦者宜歌风肆
直而慈爱者宜歌商温良而能断者宜歌齐夫歌者
直已而陈德也动已而天地应焉四时和焉星辰理
焉万物育焉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队曲如折
止如槁木倨中矩句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
射义驺虞者乐官备也采
诗传通释 序 第 43a 页 WYG0076-0282c.png
蘋者乐循法也采蘩者乐不失职也是故天子以备
官为节卿大夫以循法为节士以不失职为节
左氏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札来聘请观于周乐使
工为之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然勤
而不怨矣为之歌邶鄘卫曰美哉渊乎忧而不困者
也吾闻卫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卫风乎
为之歌王曰美哉思而不
惧其周之东乎为之歌郑曰美哉其细已甚民弗堪
诗传通释 序 第 43b 页 WYG0076-0282d.png
也是其先亡乎为之歌齐
曰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表东海者其
大公乎国未可量也为之歌豳曰美哉荡乎乐而不
淫其周公之东乎为之歌秦曰此之谓夏声夫能夏
则大大之至也其周之旧乎
为之歌魏
曰美哉沨沨乎大而婉险而易行
以德辅此则明主也为之歌唐
诗传通释 序 第 44a 页 WYG0076-0283a.png
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遗民乎不然何忧之远
也非令德之后谁能若是为之歌陈曰国无主其能
久乎自郐以下无讥焉
为之歌小雅曰美哉思而不贰怨
而不言其周德之衰乎犹有先王之遗民焉为之歌
大雅曰广哉熙熙乎曲而有直体其文王之
德乎为之歌颂曰至矣哉直而不倨曲而不屈迩而
不偪远而不携迁而不淫复而不厌哀而不愁乐而
诗传通释 序 第 44b 页 WYG0076-0283b.png
不荒用而不匮广而不宣施而不费取而不贪处
而不底行而不流五声和八风平节有度守有序
盛德之所同也
荀子曰诗者中声之所止也
毛氏曰古者教以诗乐诵之歌之弦之舞之
朱子曰诗者乐之章也故必学乐然后诵诗所谓乐者
盖琴瑟埙篪之类乐之一物以渐习之而节夫诗之
音律者然诗本于人之情性有美刺风喻之旨其言
诗传通释 序 第 45a 页 WYG0076-0283c.png
近而易晓而从容咏叹之间所以渐渍感动于人者
又为易入至于声音之高下舞蹈之疾徐所以养其
耳目和其心志使人伦肌浃髓而安于仁义礼智之
实又有非思勉之所及者 又曰三代之时礼乐用
于朝廷而下达于闾巷学者讽咏其言以求其志咏
其声执其器舞蹈其节以涵养其心则声之所助于
诗者为多然犹曰兴于诗成于乐其求之固有序矣
是以
诗传通释 序 第 45b 页 WYG0076-0283d.png
圣贤言诗主于声者少而发于义者多仲尼所谓思
无邪孟子所谓以意逆志者诚以诗之所以作本乎
其志之所存然后诗可得而言也得其志而不得其
声者有矣未有不得其志而能通其声者也就使得
之止其钟鼓之铿锵而已岂圣人乐云乐云之意乎
况今去孔孟千馀年古乐散亡无复可考而欲以声
求诗则未知古乐之遗声今皆可推而得乎三百五
篇皆可协之音律而被之弦管已乎诚能得之则所
诗传通释 序 第 46a 页 WYG0076-0284a.png
助于诗多矣然恐未得为诗之本也况未必可得则
今之所讲得无有画饼之讥乎故愚窃以为诗出乎
志者也乐出乎诗者也然则志者诗之本而乐者末
也
末虽亡不害本之存患学者不能平心
和气从容讽咏以求之情性之中有得乎此然后可
得而言顾所得之浅深何如耳有舜文之文德则声
为律而身为度箫韶二南之声不患其不作此虽未
诗传通释 序 第 46b 页 WYG0076-0284b.png
易言然其理盖不诬也
删次
论语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欧阳子曰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豳秦魏唐陈郐曹
诗传通释 序 第 47a 页 WYG0076-0284c.png
小雅大雅颂此孔子未删之前周大师乐歌之次第
也周召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
曹豳此今诗次第也
周召邶鄘卫桧郑齐魏唐秦陈曹豳王此
郑氏诗谱次第也
诗传通释 序 第 47b 页 WYG0076-0284d.png
程子曰诗有四始而风居首本乎一人而成乎国俗谓
之风发于正理而形于天下谓之雅称美盛德与告
其成功谓之颂先之家及于政以底成功其叙然也
诸侯之风先后各有义周南召南陈正家之道人伦
之端王道之本风之正也故为首二南之风行则人
伦正朝廷治及乎周道衰政教失风遂变矣于是诸
侯擅相侵伐卫首并邶鄘之地故为变风之首一国
之诗而三其名得于卫地者为卫得于邶鄘者为邶
诗传通释 序 第 48a 页 WYG0076-0285a.png
鄘所以见其首乱也刑政不能治
天下诸侯放恣擅相并灭王迹熄矣故雅亡而为一
国之风废法失道则王
畿之内亦不能保郑今畿内之封因周之衰遂自为
列国故次以郑君臣上下之分失则人伦乱而入于
禽兽人君身为禽兽之行其风可知故次以齐天下
之风至于如此则无不乱之国无不变之俗魏舜禹
之都唐帝尧之国久被圣人之化渐成美厚之俗历
诗传通释 序 第 48b 页 WYG0076-0285b.png
二叔之世而遗风尚存今亦变矣故因其旧名而谓
之唐所以见意唐魏之风且变则先代之风化中国
之礼义消亡极矣是以夷狄强大天下亦相胥而夷
矣故次以秦秦之始封秦谷西戎之地国乱乃东侵
而始大其俗尚夷故美其始有车马礼乐而刺其未
能用周礼也礼义之俗亡夷狄之风行先圣王之流
风遗俗尽矣故次以陈陈舜之后也圣人之都风化
所厚也圣人之国典法所存也王泽竭而风化熄矣
诗传通释 序 第 49a 页 WYG0076-0285c.png
夷道行而典礼亡矣天下之所以安且治者圣人之
道行也圣人之道绝则危亡至矣人情迫于危亡则
思治安故思治者乱之极也桧曹惧于危亡而思周
道故为乱之终
乱既极必有治之之道危既甚必有安之之理自
昔天下何尝不拯乱而兴治革危而为安周家之先
由是道也其居豳也趋时务农以厚民生善政美化
由兹而始王业之所兴也故次以豳
诗传通释 序 第 49b 页 WYG0076-0285d.png
王业成而为政于天下故次
以雅雅者王者之政也小之先大固其叙也
政之衰则至于亡诗之亡王道之亡也
天下之治始于以正风风天下其终也盛德之著而
成功可以告于神明始终之义也故次以颂颂之有
鲁盖生于不足王道之隆所歌颂者如是及其衰也
如鲁之事一已足矣
商则颂前代之美不可
诗传通释 序 第 50a 页 WYG0076-0286a.png
废也故附其后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