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文献志 卷十二 第 1a 页 WYG1375-0191c.png
钦定四库全书
新安文献志卷十二 明 程敏政 撰
记
名堂室记 朱 熹
紫阳山在徽州城南五里尝有隐君子居焉今其上有
老子祠先君子故家婺源少而学于郡学因往游而乐
之既来闽中思之独不置故尝以紫阳书堂者刻其印
章盖其意未尝一日而忘归也既而卒不能归将没始
新安文献志 卷十二 第 1b 页 WYG1375-0191d.png
命其孤熹来居漳溪之上今三十年矣贫病苟活既不
能反其乡又不能大其门闾以奉先祀然不敢忘先君
子之志敬以印章所刻榜其所居之厅事庶几所谓乐
乐其所自生礼不忘其本者后世犹有考焉先君又每自
病其卞急害道尉尤溪时尝取古人佩韦之义榜其厅
事东偏之室曰韦斋以燕处而读书焉延平罗公仲素
先生实记之而沙阳曹君令德又为之铭官署中更盗
火无复遗迹近岁熹之友石君子重知县事始复榜焉
新安文献志 卷十二 第 2a 页 WYG1375-0192a.png
且刻记铭于石以示后来熹惟先君子之志不可以不
传于家而熹之躁迫滋甚尤不可以忘先人之戒则又
取而揭之于寝以自鞭策且示子孙盖厅事寝堂家之
正处今皆以先君子之命命之呜呼熹岂敢不夙兴夜
寝陟降在兹无或不虔以忝先训晦庵者燕居之所也
熹生十有四年而先君子弃诸孤遗命来学于藉溪胡
公先生草堂屏山二刘先生三先生饮食教诲之皆无
不至而屏山独尝字而祝之曰木晦于根春容晔敷人
新安文献志 卷十二 第 2b 页 WYG1375-0192b.png
晦于身神明内腴后事延平李公先生先生所以教熹
者盖不异乎三先生之说而其所谓晦者则犹屏山之
志也熹惟不能践修服行是以颠沛今乃以是名堂以
示不敢忘诸先生之教且志吾晦而自今以始请得复
从事于斯焉堂旁两夹室暇日默坐读书其间名其左
曰敬斋右曰义斋盖熹尝读易而得其两言曰敬以直
内义以方外以为为学之要无以易此而未知其所以
用力之方也及读中庸见其所论修道之教而必以戒
新安文献志 卷十二 第 3a 页 WYG1375-0192c.png
慎恐惧为始然后得夫所以持敬之本又读大学见其
所论明德之序而必以格物致知为先然后得夫所以
明义之端既而观夫二者之功一动一静交相为用又
有合乎周子太极之论然后又知天下之理幽明钜细
远近浅深无不贯乎一者乐而玩之固足以终吾身而
不厌又何暇夫外慕哉因以敬义云者名吾二斋且历
叙所以名夫堂室之意以见熹之所以受命于父师与
其区区讲学之所逮闻者如此书之屋壁出入观省以
新安文献志 卷十二 第 3b 页 WYG1375-0192d.png
自诏云
婺源县学藏书阁记 朱 熹
道之在天下其实原于天命之性而行于君臣父子兄
弟夫妇朋友之间其文则出于圣人之手而在于易书
诗礼乐春秋孔孟氏之籍本末相须人言相发皆不可
以一日而废焉者也盖天理民彝自然之物则其大伦
大法之所在固有不依文字而立者然古之圣人欲明
是道于天下而垂之万世则其精微曲折之际非托于
新安文献志 卷十二 第 4a 页 WYG1375-0193a.png
文字亦不能以自传也故自伏羲以降列圣继作至于
孔子然后所以垂世立教之具粲然大备天下后世之
人自非生知之圣则必由是以穷其理然后知有所至
而力行以终之固未有饱食安坐无所修为而忽然知
之兀然得之者也故傅说之告高宗曰学于古训乃有
获而孔子之教人亦曰好古敏以求之是则君子所以
为学致道之方其亦可知也已然自秦汉以来士之所
求乎书者类以记诵剽掠为功而不及乎穷理修身之
新安文献志 卷十二 第 4b 页 WYG1375-0193b.png
要其过之者则遂绝学捐书而相与驰骛乎荒虚浮诞
之域盖二者之蔽不同而于古人之意则胥失之矣呜
呼道之所以不明不行其不以此与婺源学宫讲堂之
上有重屋焉榜曰藏书而未有以藏莆田林侯虙知县
事始出其所宝太帝神笔石经若干卷以填之而又益
广市书凡千四百馀卷列庋其上俾肄业者得以讲教
而诵习焉熹故邑人也而客于闽兹以事归而拜于其
学则林侯已去而仕于朝矣学者犹指其书以相语感
新安文献志 卷十二 第 5a 页 WYG1375-0193c.png
叹久之一旦遂相率而踵门谓熹盍记其事且曰比年
以来乡人子弟愿学者众而病未知所以学也子诚未
忘先人之国独不能因是而一言以晓之哉熹起对曰
必欲记贤大夫之绩以诏后学垂方来则有邑之先生
君子在熹无所辱命顾父兄子弟之言又熹之所不忍
违者其敢不敬而诺诸于是窃记所闻如此以告乡人
之愿学者使知读书求道之不可已而尽心焉以善其
身齐其家而及于乡达之天下传之后世且以信林侯
新安文献志 卷十二 第 5b 页 WYG1375-0193d.png
之德于无穷也是为记云淳熙三年丙申夏六月甲戌
朔旦邑人朱熹记
婺源县学三先生祠记 朱 熹
淳熙八年春三月婺源大夫周侯始作周程三先生祠
堂于其县之学而使人以书来谓熹曰子故吾邑之人
也盖尝有闻于先生之学而既祠之南康矣且濂溪故
宅豫章宜春之祠又吾子之所记也其亦为我言之熹
惟三先生之道则高矣美矣然此婺源者非其乡也非
新安文献志 卷十二 第 6a 页 WYG1375-0194a.png
其寓也非其所尝游宦之邦也且国之祀典未有秩焉
而祀之于礼何依而于义何所当乎则具以告且谢不
敢后数月周侯又与邑之处士李君缯及其学官弟子
数十人皆以书来曰惟濂溪夫子之书性诸天诚诸已
而合乎前圣授受之统又得河南二程先生以传之而
其流遂及于天下非有爵赏之劝刑辟之威而天下学
士靡然乡之十数年来虽非其乡非其寓非其游宦之
国又非有秩祀之文而所在学官争为祠堂以致其尊
新安文献志 卷十二 第 6b 页 WYG1375-0194b.png
奉之意盖非敢以是间乎命祀也亦曰肖其道德之容
使学者日夕瞻望而兴起焉尔且吾邑之人所以得闻
三先生之言者子之先君子与有力焉今祠亦既成矣
子安得而不为之言乎抑先生之学其始终本末之趣
愿吾子之悉陈之庶乎其有发也熹发书愀然曰明府
之教诸君之言其命熹以记者熹不敢复辞矣乃先生
之学则熹之愚惧不足以言之也虽然诸君独不观诸濂
溪之图与其书乎虽其简古渊深未易窥测然其大指则
新安文献志 卷十二 第 7a 页 WYG1375-0194c.png
不过语诸学者讲学致思以穷天地万物之理而胜其
私以复焉其施则善始于家而达之天下其具则复古
礼变今乐政以养民而刑以肃之也是乃所谓伊尹之
志颜子之学而程氏传之以觉斯人者而亦岂有以外
乎诸君日用之间哉顾独未之察尔今幸以贤大夫
之力既得以日见先生之貌象而瞻仰之则曷若遂读
其书求其指以反诸身而力行之乎已而遂著其事与
其辞如此以为记以为学者由是而用力焉则庶几乎
新安文献志 卷十二 第 7b 页 WYG1375-0194d.png
三先生之心不坠于地而于吾先子之志贤大夫之意
亦可以无负矣诸君其亦勉之哉祠在讲堂北壁下濂
溪先生南乡坐明道先生伊川先生东西乡以侑焉周
侯名师清玉山人好学有文而尝仕于朝矣其为此邦
宽以抚民礼以待士而所以教诲之者又如此非今之
为吏者所能及也秋八月癸丑县人朱熹记
休宁县新安道院记 朱 熹
休宁大夫信安祝侯汝玉以书来曰休宁之为邑虽有
新安文献志 卷十二 第 8a 页 WYG1375-0195a.png
难治之名而吾之为之已再岁矣始也不能不以人言
为虑中乃意其不然而今则遂有以信其果不然也盖
其封域实鄣山之左麓而浙江出焉山峭厉而水清激
故禀其气食其土以有生者其情性习尚不能不过刚
而喜斗然而君子则务以其刚为高行奇节而尤以不
义为羞故其俗难以力服而易以理胜苟吾之所为者
出于公论之所是则虽或拂于其私而卒不敢以为非
也以是吾之始至盖不能无不说者而今则驩然无与
新安文献志 卷十二 第 8b 页 WYG1375-0195b.png
为异吾尝困于事之不胜其繁而今则廓然无事之可
为也吾将更葺厅事之东参采宾佐属咏之什而榜之
以新安道院子能为我记之则后之君子益知所以为
治而无吾始者之虑矣予惟汝玉之为此可以见其政
之成民之服而官曹之无事矣然道之得名正以人所
共由之路而非无事之谓也夫以汝玉之始至坐于堂
皇之上则左簿书右法律日夜苦心劳力而不得休其
或少暇则又不免冲寒风冒烈日以出入乎阡陌之中
新安文献志 卷十二 第 9a 页 WYG1375-0195c.png
而不敢怠凡所以劝民之善而惩其恶兴民之利而除
其害者非有道以行之则何以致今日之无事哉顾其
名此乃若专取于今日之无事而反病前日之勤事为
非道其无乃出于老子浮屠之谓而汝玉未之思邪抑
尝计之天下之事虽有动静劳逸之殊而所谓道者则
无彼此精粗之间汝玉之学固有以知此矣彼其所以
喜于政成之无事而不避异学之淫名岂非朝夕之间
犹欲从容于此以深思前日之已行而益求其所未至
新安文献志 卷十二 第 9b 页 WYG1375-0195d.png
卒以究夫无彼此精粗之间者而大发于功名事业之
间乎予故邦人且汝玉予旧也乐其意为书本末以示
来者使于此邦之俗贤宰之志尚有考云淳熙戊申八
月甲申朱熹记
通州三贤堂记 程大昌
三代以后取士之法大抵略于行而详于言至唐极矣
而犹许其兼采誉望虽询听不无失实亦时时以请属
挠法而陆贽梁肃王起辈凡所选荐后皆行副其言不
新安文献志 卷十二 第 10a 页 WYG1375-0196a.png
愧古昔以是知法无偏有人焉与之通之则皆适于全
也予同年进士蒋元肃知足以周于事材足以达其学
淳熙十年知通州岁当大比而考阅无所旋葺佗屋以
试喟然叹曰此岂礼士防微之道与于是先之以富庶
申之以教养既克登济则斥赢财相爽垲为屋踰百楹
以待异时大比之用走书告予具道所以且曰吾此营
建有外乎试而创意者焉或能与试法相扶翊也此邦
之彦有张次山者守道不曲徇用包孝肃荐为邑宰擢
新安文献志 卷十二 第 10b 页 WYG1375-0196b.png
京西转运判官坐与程明道邵康节同好恶得罪则其
贤不问可知矣徽庙初政谏官陈莹中任德翁因排击
权臣荐遭陷责𨽻是州风迹犹凛凛也夫陈任天下敬
仰而张君在通亦陈任也扬子云曰学行之上也言之
次也则夫专以学闻者非子云所上也此三人者之于
学非苟知之亦允蹈之古谓有道有德生则可师殁则
可祭者正其人与于是即试堂西偏别建祠宇肖三像
而敬礼之书其扁曰三贤岂见者有慨于其心邪士之
新安文献志 卷十二 第 11a 页 WYG1375-0196c.png
以学发身者所至而是通之人其出而仕也与他方之
人来而寓者不知几何其辈而三人者独见礼异则实
将执德抑言而与士立则也夫行远莫若文幸焉识之
觊此意长白也予曰善哉公之立模也乡举里选后世
不复可行而有司鉴裁不及行实法则纷然无可救者
出乎试事而于进士选中表三贤践履以风厉之是用
乡举里选之实而责夫人于发科决策之后也科第始
自汉世而圣门亦有之高下常相形焉公孙弘董仲舒
新安文献志 卷十二 第 11b 页 WYG1375-0196d.png
俱以大儒为贤科举首而万世公论不以汉相加诸江
都之相之上者天爵固高于人爵也通之秀民其勉之
哉元肃名雍莆田人
淳安县社坛记 罗 愿
士有出于五帝之世而见祀于今礼有隆于三代之时
而不废于后此不惟其人可尊其谊之所该至深远矣
盖自去古既邈五帝之臣其传者无几而高阳氏之土
正有虞氏之稷官世独相与社而稷之见于展禽史墨
新安文献志 卷十二 第 12a 页 WYG1375-0197a.png
之说其礼坛而不屋腥而不熟有俎豆而无杯器又皆
商周之旧典上下数千年嗣王不敢有所变岂可以不知
其故哉先王之治本于诚惟能致知以通之故其遇事
无精粗表里之异知土谷者民情之所重而社与稷实
司焉则自丘民以上随其所在封而事之天子以建诸
侯而诸侯以有其国君民之情如此其同也以其生有
平土殖榖之能灼知其精神死不泯灭属之以雨旸寒
燠之事无不得其所欲天人之际又如此其不异也因
新安文献志 卷十二 第 12b 页 WYG1375-0197b.png
其沐浴斋宿登降荐彻者有为人下之道则从而训民
以为事君之法因其水旱有变置之说而诸侯之不职
者亦不得免焉则等而施之以为驭臣之法一岁之
间春以出火秋以卜稼冬以息老有属民读法之事有
用弊救变之事其或不得已而用民于兵小则受脤而
行师大则衅主而出境有功献于是有罪戮于是如家
人父子之出告反面而从事于其庭非以是为希阔之
典而行之也重民之居而敬其食故其俗生厚而不迁
新安文献志 卷十二 第 13a 页 WYG1375-0197c.png
明命有功者而祀之故其民端悫而不惑因物之常而
寓其教训故令行禁止而风俗成民日见上之亲已而
所施又无悖乎四时之序是以其上易为而其神易福
也呜呼古之求社与稷者其详如此非固欲神之而已
盖知至意诚无精粗表里之异则散于事者可以知其
政而寓于政者可以观其礼此所以为不二也后世与
民相接者至简矣惟其治财听讼施于官府者然后以
为政初非殽于社而降之若是者神固无与也里中之
新安文献志 卷十二 第 13b 页 WYG1375-0197d.png
社喧嚣而醉饱惟其习仪蒇事存于有司者然后以为
礼鸡鸣而行事未明而瘗若是者民亦不知也且夫耳
目之不接而欲变化其心术已不可得况所谓出火之
早晚与来岁五种之宜否所息之物所救之变则其说
既古矣兵农已分而师祭者迁矣是后世之求社与稷
者甚略也然据其存于今日者而尚论其故则其人盖
五帝之佐而其礼乃三代之旧生人之类所以得相收
至今者赖其力为多而前世祀礼之仅存者此而已故
新安文献志 卷十二 第 14a 页 WYG1375-0198a.png
犹相与守之而学者犹乐道之云尔长乐陈君晔来为
淳安县方是时议者以社稷坛壝多不葺诏长吏修筑
守护月检察之君于是即县西二里故所谓社稷者并
风雷雨师之壝更伐石治之且为屋者三以待事筑墙
七百尺而外闭之淳熙七年二月上戊既成而祭请记
于愿愿为之言曰夫坛壝之费可能也长吏始至亲谒
而视之使者行部察修饬不如仪者此又甲令之所有
也令明著之而吏或不务何哉彼其心私以为迂远于
新安文献志 卷十二 第 14b 页 WYG1375-0198b.png
事情况欲推古谊以合之民事以称国家命祀之意乎
有以知其难也君之五世从祖枢密直学士以经行名
当世始为仙居令过社稷孔子庙必下而趋故君因上
之命而知奔走其事愿虽不识君然闻其听讼平恕修
学校治桥道沟渠又劝大户出田为义役类有意于民
者因为推考古者社稷之谊以今之良有司将有取乎
此也
陶令祠堂记 罗 愿
新安文献志 卷十二 第 15a 页 WYG1375-0198c.png
渊明之为县八十馀日尔然称陶彭泽用县配其姓以
传县亦世世祀之味斯人风旨非假雕饰直取诸胸臆
便自宏远语有之曰恭近礼俭近仁信近情人生相与
正在情实中三季以前共由斯道不知有心口表里之
异故在已者无愧在人者不劳世远道微俗既流遁士
亦不深得教意凡出真情者一皆掩仰覆护察其意本
欲求全乃更入于不情不知人情所宜有者饥食渴饮
劳惫欲息在有形者均所不免倘直以此指表见于外
新安文献志 卷十二 第 15b 页 WYG1375-0198d.png
非必明教所禁而为此委曲者自吝心未遣尔易之彖
天地万物皆以其情见而礼经大顺之世然后人不爱
其情乃知情之閟为日已久又自东汉之末矫枉既过
正始以来始尚通旷本欲稍反情实然以此相矜末流之
弊愈不胜其伪叫号裸袒便足以欺世倾身障簏犹为
名士若渊明生百代之后独颓然任实虽清风高节邈
然难嗣而言论所表萹什所寄率书生之素业或老农
之常务仕不曰行志聊资三径而已去不曰为高情在
新安文献志 卷十二 第 16a 页 WYG1375-0199a.png
骏奔而已饥则乞食醉则遣客不藉琴以为雅故无弦
亦可不因酒以为达故把菊自足真风所播直扫晋魏
浇习尝有诗云羲农去我久满世少复真汲汲鲁中叟
弥缝使其淳呜呼自顷诸人祖庄生馀论皆言淳漓朴
散繄周孔礼训使然孰知鲁叟为此将以淳之邪盖渊
明之志及此则其处已审矣在县日浅事虽不具见然
初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助其子而慈祥缱绻之意与
视俨等不殊只此一语便可祀之百世迹其求邑虽指
新安文献志 卷十二 第 16b 页 WYG1375-0199b.png
公田为酒之利然来去以秋冬仲月非播植之时而传
遽有种秫之数又督邮小儿虽不束带向之固自未害
不必遽用是日法去留也此为未深知渊明者祠屋象
设久益弊愿兄端翔为县始新之而命愿为记兄为人
无机事其仕进常委分为渊明之县心益向慕之盖将
希风昔人而未能也官今为奉议郎名颉字端翔云
新安文献志 卷十二 第 17a 页 WYG1375-0199c.png
竹洲记 吴 儆
子吴子儆自永宁郡丞终更造朝以淳熙戊戌四月日蒙
恩赐对儆言朝廷所以备北边者甚至而于南边经久
之备容有未尽明日有旨擢守邕管且令疾驱赴戌儆
复言儆有父年且八十以儆为命南边之事顾岂少如
儆者惟朝廷幸哀儆事亲之日短而事君之日长也愿
得散地以便养亲宰臣以其事白上上方以达孝治天
下为之恻然改畀祠禄儆自弱冠宦学流浪馀三十年
新安文献志 卷十二 第 17b 页 WYG1375-0199d.png
率间一二岁乃一归家故新安之南六十里有田百亩
有宅一区仅如古井田之民自祖父而上凡七世皆安
耕稼守丘墓无乘危涉险折腰忍耻匍匐趋走之劳至
儆与兄益章始弃祖父之业失其身于场屋之间益章
筮仕为太学官不幸早世儆凡三仕州县皆不偶不惟
不偶且重得罪以为亲忧用是思欲自屏于无人之境
藏其身于庸陋寡过之地渐复祖父之业以安吾亲之
心至是始以无庸叨冒优恩月俸钱三万米五斛量入
新安文献志 卷十二 第 18a 页 WYG1375-0200a.png
而约用之可以育鸡豚燕春秋乃即旧居稍稍葺治居
之前有洲广可数亩旧有竹千馀个因其地势洼而坎
者为四小沼种菊数百本周其上深其一沼以畜鱼鳖
之属备不时之羞其三以植荷花菱芡取象江村之景
且登其实以佐觞豆既又乘地之高附竹之阴为二小
亭其一面溪溪之上有山山多松杉槠樟之属葱蔚茜
茂贯四时而不变尤老人之所乐而数休焉以流憩名
之其一曰静香以其前有竹后有荷花用杜子美风摇
新安文献志 卷十二 第 18b 页 WYG1375-0200b.png
翠筱娟娟静雨浥红蕖冉冉香之句为名亭之南为堂
三间环以岩桂万年枝及诸后彫难老之木东西二室
为洞牖使子弟之未胜耕者读书其中堂之北视上庠
炉亭之制为小斋堂名仁寿谓其幸生尧舜之时得奉
吾亲长见太平如击壤之民也斋名静观取明道先生
诗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之意是中有大
佳处惟天下之静者能见之静香之东有杉甚直而秀
其枝下垂如倚盖可数人容膝其下因名之曰直节庵
新安文献志 卷十二 第 19a 页 WYG1375-0200c.png
盖木之类至众而至直者莫如杉苏少翁直节堂以杉
名也庵之西有梅旧为灌木所蔽枝干拳曲苔莓附之
与会稽之古梅无异盖梅之隐者老而甚癯如山泽之
儒其下平夷可罗胡床十馀然胡床于意行适至非便
乃断木如鼓之状可踞而坐者十辈列于其下冬仰其
花夏休其阴渴想其味不施栋宇而梅之美具得俛仰
之间因名之曰梅隐庵庵之西种桃李卢橘杨梅之属
迟之数年可以馈宾客及邻里桃蹊之外借地于邻复
新安文献志 卷十二 第 19b 页 WYG1375-0200d.png
得一亩许杂种戎葵枸杞四时之蔬地黄荆芥閒居适
用之物庵之西开小径旁贯竹间夹径植兰蕙数百本
周其上与地相宜颇茂循径而南有堤如荒城高出氛
埃旁临旷野溪流其下潺潺然与风疾徐登之令人心
目俱豁复据堤为二亭曰遐观曰风雩于以见天空地
大万物并育之趣柳子厚谓凡游观之美奥如也豁如
也是洲蕞尔之地而高下曲折幽旷隐见殆具体而微
者时具壶觞奉老人及致老人之所狎者徜徉其中遇
新安文献志 卷十二 第 20a 页 WYG1375-0201a.png
夜及风雨乃归老人虽不饮酒然见人痛饮则为之抵
掌笑乐佐其酣适间为小词道其閒适之意与景物之
过乎前者使童稚辈歌之以侑酒噫能使予忘贫贱安
农圃而无复四方之志者匪斯洲之乐也欤
尊己堂记 吴 儆
新安汪伯举作堂于所居之西与其弟伯虞伯言藏修
游息于其间静深简洁悦可人意弹琴读书怡怡然不
知身之在阛阓中也故尚书金公过而乐焉以尊己名
新安文献志 卷十二 第 20b 页 WYG1375-0201b.png
之仆尝从公问所以命名之意公为仆言士大夫多失
其身者皆不知所以自重之故夫天爵义荣已所有也
可常尊也人爵势荣得失在命予夺在人不可常也士
大夫丧其可常之尊而无以自重且无以取重于人也
乃切切然藉夫不可常尊者以华其身得之则荣不自
胜失之则忧莫能堪甚至于汨丧廉耻惟其得之扬扬
然峨其冠高其盖良自适也世俗之人亦从而尊荣之
莫知反而思其所从得之为可耻也孟子谓墦间之祭
新安文献志 卷十二 第 21a 页 WYG1375-0201c.png
醉饱者归而骄其妻妾其妻妾方羞且泣也而彼施施
未之知也尚书公以直节敢言事知大体事光尧太上
皇帝为殿中侍御史排击权臣之党为所斥不用者二
十年后事今上皇帝历给事中礼部尚书复以遍忤权
贵竟不至大用然公之道德益尊名益重其所自得与
所自立盖本于能尊其已者伯举兄弟孝友人无间言
伯虞虽应进士举预乡书于得失出处之际甚雍容异
时出仕于时庶几不失其身者尚无忘公所以名堂之
新安文献志 卷十二 第 21b 页 WYG1375-0201d.png
意
相公桥记 吴 儆
淳熙七年秋九月尚书郎曹侯来守新安岁大旱廪无
馀积民无宿藏人心皇皇莫知所以为计侯讲求古今
救灾之政其宜于俗便于民者力行之廑廑焉无所不
用其至既又以其馀閒求其凡可以利人者郡之境多山
山多涧谷水贯其间脉络如织断崖绝壑间出通道侯
谓桥梁不修昔人以为刺史之过乃出私帑属富民梁
新安文献志 卷十二 第 22a 页 WYG1375-0202a.png
其险绝之涂而安夫人之所甚病有将仕郎程仔者尝
下其谷之直以助侯救灾之令为二石桥于休宁歙邑
之境上相公湖之侧既成求记于某某尝病今之为郡
者侈游观自娱乐饰厨传称过客而吾民之不恤不惟
不恤之而已又竭其膏血而甘之固无讥也至于宽厚
慈惠号长者顾多优游迂阔务姑息事文具豪民猾吏
得志以逞而善良贫弱之民实受其病侯贵公子也其
为郡不事游观饰厨传而知所以惠其民不为姑息文
新安文献志 卷十二 第 22b 页 WYG1375-0202b.png
具而知所以为政故令之而民必从为之而事必集其
大者既见于救灾而其小者犹及于此是可书也某居
閒且贫其势不能利人其力无以佐利人之事独以文
施或可以劝来者乃不辞而为之书侯名耜字仲本故
节使开府公之子桥之成以八年十月相公湖者南陈
骁将程忠壮公起家之地里俗相传以名其湖以湖名
桥涂之人为侯祝也程仔者其家世传为忠壮公之裔
能舍其所爱以承侯之志为利人之事于其祖起家之
新安文献志 卷十二 第 23a 页 WYG1375-0202c.png
地其贤于倚财为不善者多矣
衡州杜黄二先生祠堂记 程 洵
衡阳在湘中为佳郡然近城无名山可登览独城南数
里有山曰花光坡陀曼延竹树茂密中有浮屠精舍依山
临壑萧然绝俗淳熙甲辰洵始造官即往游焉寺僧导
予由寺后俛穿荟翳陟山之巅倚筇东南望则云涛彩
翠旷然与天相际而所谓耒阳县者盖可彷佛意求于
空濛杳霭之间也地有废亭遗址仅存僧言是为思杜
新安文献志 卷十二 第 23b 页 WYG1375-0202d.png
亭问所以得名则曰往时郡将有慕少陵杜公之为人
者谓耒阳公墓在焉欲一至其所酹而吊之不可得因
即此为亭以致望思之意然亭颓圯久矣莫有嗣为之
者因相与太息久之后二年临江刘侯始来典州事暇
日复登焉慨然有意兴起之且求诸图记则又知兹山
昔豫章黄公南迁时所尝游也黄公以诗名天下而句
法悉本杜公其制行亦略相似方其亡恙时固已神交
千载使没而有知安知其不以气类相从于溟漠邪于
新安文献志 卷十二 第 24a 页 WYG1375-0203a.png
是捐缗钱俾寺主僧普泾即亭旧址建堂举杜公祀而
以黄公配焉既又命洵记之洵曰湖岭自古为迁臣逐
客与夫怀材抱道而郁不得施者羁游之地衡阳又其
舟车往来之会自唐以来过焉而徘徊登览于此者不
知其几何人往往十九湮灭无闻而二公独能使后世
追思慨慕如此夫岂特其词章言语之妙有以起之盖
其所立于世固有风节存焉是以若此巍巍而使人不
能忘也杜公遭时多故流落饥寒终身不偶而一饭未
新安文献志 卷十二 第 24b 页 WYG1375-0203b.png
尝忘君黄公䌷金匮石室书不肯少屈董狐之笔卒见
挤权臣坐钩党死不悔二公风节不同于事而同于忠
其俱为人思慕不能忘宜哉孟子曰诵其诗读其书不
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刘侯生今之
世而尚友于千百岁之前其志节抑又可见然堂未成
而侯去郡卒成侯之志者泾也泾虽浮屠氏而喜诗其
能成侯之志也固宜侯名清之字子澄云
新安文献志 卷十二 第 25a 页 WYG1375-0203c.png
新安文献志 卷十二 第 25b 页 WYG1375-0203d.png
新安文献志卷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