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中理学渊源考-清-李清馥卷一

卷一 第 1a 页 WYG0460-0007a.png
钦定四库全书
 闽中理学渊源考卷一
          广平府知府李清馥撰
  文靖杨龟山先生时学派
 闽学开自有唐欧阳四门倡起彼时人文未著也宋
 初所谓海滨四先生者与安定泰山徂徕同时其学
 已有近里之功彼时朋类未孚也至龟山先生得中
 州正学之的上肩周程统绪下启罗李朱历代相传
卷一 第 1b 页 WYG0460-0007b.png
 之奥于是圣学彰明较著而邹鲁濂洛之微言大义
 萃于闽山海峤矣夫程伯子以吾道之南赠属其行
 不再三传而紫阳集诸儒之大成是天欲开伊洛之
 道之南亦即鲁邹之道之南也昔贤心与道会妙契
 天合遂持符如左券信乎斯文之兴丧岂非天哉自
 是而后遂有海滨邹鲁之称我
国朝道运昌明
列圣肇基启佑
卷一 第 2a 页 WYG0460-0007c.png
圣祖崇儒重道表章有宋诸儒由朱子而来至今五百
 馀岁矣实应
王者受命之期而我
皇上躬膺统绪显阐于天命人心之本以
圣继
圣千古而同符者矣谨按文靖杨公为程门高弟
圣祖仁皇帝曾赐匾额颜曰程氏正宗由是闽士愈争
 自濯磨礼陶乐淑之化于前尤有烈也溯吾闽宗风
卷一 第 2b 页 WYG0460-0007d.png
 者其必以延津为星宿云
   文靖杨龟山先生时
杨先生讳时字中立其先京兆人五世祖唐末入闽寓
南剑之将乐遂家焉先生资禀仁厚不为崖异夸绝之
行以求世俗名誉性至孝丧母哀毁如成人事继母尤
谨熙宁九年年二十四登进士第授汀州司户不赴杜
门力学元丰四年年二十九授徐州司法又不赴以师
礼谒见程明道先生于颖昌后告归明道送之出门谓
卷一 第 3a 页 WYG0460-0008a.png
坐客曰吾道南矣六年官徐州八年明道先生卒先生
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讣告同学者旋丁继母忧服
阕赴调虔州司法元祐五年丁外艰服除八年赴调至
京迁瀛州防禦推官又师事伊川先生于洛年盖四十
矣一日伊川瞑坐先生与游定夫侍立不去及觉门外
雪深一尺先生尝疑张横渠西铭近于兼爱与二程辨
论往复闻理一分殊之说始豁然无疑绍圣元年知浏
阳县四年伊川以党论送涪州编管时先生在任满寓
卷一 第 3b 页 WYG0460-0008b.png
浏阳元符二年归家先是从二先生学者甚众而先生
独归杜门不仕者累年沈浸经书推广师说穷探力索
务极其趣于是沙阳陈渊投书问学崇宁元年以谏垣
荐除荆州教授大观元年知馀杭事是年伊川先生卒
政和初待次毗陵二年赴萧山县任先生历官所至皆
有惠政浮沈禄仕不求闻达而德望日重四方之士不
远千里从之游称曰龟山先生四年年六十二请祠退
居馀杭后寓毗陵久之而先生年已七十矣是时蔡京
卷一 第 4a 页 WYG0460-0008c.png
当国天下多故会蔡京客张觷言于京曰宗社危在旦
夕宜亟引旧德老成置诸左右庶几犹可及会有使高
丽者国王问龟山先生安在使回以闻六年以秘书郎
召到阙迁著作郎入对奏陈言熙宁之初大臣文六艺
之言以行其私祖宗之法纷更殆尽元祐继之尽复祖
宗之旧熙宁之法一切废革至绍圣崇宁凡元祐之政
事著在令甲皆焚之以灭其迹自是分为二党缙绅之
祸至今未殄愿明诏有司条具祖宗之法但有宜于今
卷一 第 4b 页 WYG0460-0008d.png
者举而行之当损益者损益之一趋于中而已徽宗首
肯之除迩英殿说书时朝廷方图燕云虚内事外先生
知时势将变陈论政事十馀条执政不能用而金人已
入境先生激切上言今事势如积薪已燃当自奋励进
贤退奸以竦动观听若示以怯懦之形委靡不振则事
去矣又谓今日所急者莫如收人心请罢免夫之役及
京城聚敛东南花石之害极论天下积愤郁而不得发
者几二十年欲致人和去此三者且言山东之民凋弊
卷一 第 5a 页 WYG0460-0009a.png
已甚所仰者东南而已二浙灾伤之馀疮痍未合更诛
求不已则前日方腊之事可以为鉴昔唐方用兵之时
裴度复相则先开谒禁以延见士大夫为急故能有成
功自元和以后数用兵宰相不得休沐李德裕在位虽
遽书警奏皆从容裁决率午漏下还第盖镇安人心不
可不如是耳已而钦宗嗣位金人日迫大臣方以推恩
晋秩争议行幸莫念军计先生乞对言闻勤王之兵渐
有至者宜召将领议战守之计诸葛亮曰有制之兵无
卷一 第 5b 页 WYG0460-0009b.png
能之将不可以败无制之兵有能之将不可以胜今诸
路乌合之众不相统一而不立统帅虽唐李郭以九节
度之师不免败衄不可不虑又言上皇痛自引咎禅位
而宰执迁叙安受不辞此何理也主辱臣死大臣宜任
其责而皆为窜亡自全之计陛下孤立何赖焉童贯为
三路总帅金人侵疆弃军而归朝廷置而不问故梁方
平何灌相继而遁使敌骑得以长驱而前其误国已甚
当正典刑以为臣子不忠之戒疏入钦宗大喜擢右谏
卷一 第 6a 页 WYG0460-0009c.png
议大夫金兵既退先生上殿极言和议之非时议者欲
割三镇以讲和先生疏言河朔朝廷重地三镇河朔要
藩今一旦弃之距京无藩篱之固且闻三镇之民欲以
死拒之万一不守则数州之众朝廷宁坐视不救乎急
宜命众出师并乞召用种师中刘光世问以方略可否
不可专守和议疏上钦宗诏出师而议者多持两端先
生复抗疏力争凡所论多切时务皆不报会李纲罢太
学生伏阙上书乞留军民集者数万吴敏乞用先生以
卷一 第 6b 页 WYG0460-0009d.png
靖太学因召对先生言诸生忠于朝廷非有他意但择
老成有行谊者为之长贰则将自定钦宗曰无逾于卿
遂以先生兼国子祭酒先生遂言蔡京用事二十馀年
蠹国害民几危宗社人所切齿而论京罪者莫知其所
本也盖京以继述神宗为名实挟王安石以图身利故
推尊安石无所不至今日之祸实安石有以启之因详
举安石邪说乞正其学术之谬追夺王爵明诏中外毁
去配享之像疏上诏罢安石配享犹留从祀时士习王
卷一 第 7a 页 WYG0460-0010a.png
氏学取科第已数十年忽闻先生说纷然辟之于是谏
官冯澥上疏诋先生又会学宫纷争有旨并罢先生即
上章乞出除给事中请益力遂以徽猷阁直学士奉祠
又恳辞直学士之命有旨杨时学行醇固谏诤有声改
徽猷阁待制高宗即位除工部侍郎兼侍讲召赴行在
至则劝上典学纳谏及修建炎会计录加恤勤王之兵
连章丐外二年以老疾乞出除龙图阁直学士予祠归
家四年上章告老致仕优游林泉以著书讲学为事绍
卷一 第 7b 页 WYG0460-0010b.png
兴五年四月卒年八十三近臣朱震奏杨某据经论事
不愧古人所著三经义辨有益学者乞下本州钞录仍
请优恤其家有旨赠左中大夫绍兴十二年赠少师谥
文靖先生在东郡所交皆天下士先达陈瓘邹浩皆以
师礼事先生渡江以来东南学者推先生为程氏正宗
与胡氏安国往来讲论尤多先生浮沈州县四十九年
晚在谏省仅九十日凡所论列皆切于世道而其大者
则辟王氏经学排靖康和议使邪说不作凡绍兴初崇
卷一 第 8a 页 WYG0460-0010c.png
尚元祐学术而朱晦庵张南轩之学得程氏之正其源
委脉络皆出于先生昔程纯公尝指喜怒哀乐未发之
中令先生反求其后罗豫章李延平递相祖述令学者
静中体认大本未发气象分明所谓龟山门下相传指
诀胡文定云据龟山所见在中庸自明道先生所授此
其源流所本与(按先生中庸义序自云昔在元丰中尝/受学明道先生之门得其绪言一二未)
(及卒业而先生没文定所谓/自明道先生所授者此也)吕氏本中撰行状尝闻前
辈长者以为明道先生温然纯粹终身无疾言遽色先
卷一 第 8b 页 WYG0460-0010d.png
生实似之胡文定公安国志其墓曰自孟子没遗经仅
在而圣学不传所谓见而知之者世无其人则有西方
之杰窥见閒隙遂入中国举世倾动靡然从之于是人
皆失其本心莫知所止而天理灭矣宋嘉祐中有河南
二程先生得孟子不传之学于遗经以倡天下而升堂
睹奥号称高弟在南方则广平游定夫上蔡谢显道与
先生三人是也先生天资夷旷济以问学充养有道德
器早成閒居和乐色笑可亲临事裁处不动声色与
卷一 第 9a 页 WYG0460-0011a.png
之游者虽群居终日饮人以和而鄙薄之态自不形也
推本孟子性善之说发明中庸大学之道当时公卿大
夫之贤者莫不尊信之熙宁初代余典教渚宫始获从
先生游三十年间出处险夷亦尝覸之熟矣视先生一
饭虽蔬食脆甘若皆可于口未尝有所嗜也每加一衣
虽狐貉缊袍皆适于体未尝有所择也平生居处虽敝
庐厦屋若皆可以托宿未尝有所羡而求安也故山之
田园皆先世所遗守其世业亦无所营增豆区之入也
卷一 第 9b 页 WYG0460-0011b.png
老之将至沈伏下僚厄穷遗佚若将终身焉然则先生
于斯世所欲不存果何求哉心则远矣凡训释论辨以
辟邪说存于今者其传寖广诸所建白深切著明而先
生之学于河南小尝试之其用已如此所谓援而止之
而止必有以也进不隐贤必以其道岂不信乎世或以
不屑去疑先生盖浅之为丈夫也又与杨大谏书曰杨
先生造养深远烛理甚明混迹同尘知之者鲜知之者
知其文学而已不知者以为蔡氏所引先生无求于人
卷一 第 10a 页 WYG0460-0011c.png
蔡氏焉能浼之朱晦庵曰龟山先生晚岁一出人多议
之惟胡文定之言曰当时若能听用决须救得一半此
语最公又曰龟山此行固是有病但只后人又何曾梦
到他地位在惟胡文定以柳下惠援而止之而止比得
极好云所著有校正伊川易三经义春秋礼记解学庸
语孟解易春秋孟子义辨字解论日录奏议龟山文集
明成化元年从祀孔子庙廷
国朝康熙四十五年准学臣沈涵之请
卷一 第 10b 页 WYG0460-0011d.png
赐御书程氏正宗悬于祠子迪附见家学(宋史撰胡文/定公 墓志)
(学年谱录伊川渊源录/ 知统 道南源委) (圣/)
   杨文靖公语录
先生曰自尧舜以前载籍未具世所有者独宓牺所画
八卦耳当是之时圣贤如彼其多也自孔子删定系作
之后更秦历汉以迄于今其书至不可胜记人之所资
以为学者宜易于古然其间千数百年求一人如古之
圣贤卒不易得何哉岂道之所传固不在于文字之多
卷一 第 11a 页 WYG0460-0012a.png
寡乎夫尧舜禹皋陶皆称若稽古非无待于学也其学
果何以乎由是观之圣贤之所以为圣贤其用心必有
在矣学者不可不察之也
六经不言无心惟佛氏言之亦不言修性惟扬雄言之
心不可无性不假修故易止言洗心尽性记言正心尊
德性孟子之言存心养性
君子务本言凡所务者惟本而已若仁之于孝悌其本
之一端耳盖为仁必自孝悌推之然后能为仁也其曰
卷一 第 11b 页 WYG0460-0012b.png
为仁与体仁者异矣体仁则无本末之别孔子曰老者
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此无待乎推之也孟子曰老
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此推之也推之所
谓为仁
狼跋之诗曰公孙硕肤赤舄几几周公之遇谤何其安
閒而不迫也学诗者不在语言文字当想其气味则诗
之意得矣
事道与禄仕不同常夷甫家贫召入朝神宗欲优厚之
卷一 第 12a 页 WYG0460-0012c.png
令兼数局如登闻鼓染院之类庶几俸给可赡其家夷
甫一切受之不辞及正叔以白衣擢为劝讲之官朝廷
亦使之兼他职则固辞盖前日所以不仕者为道也则
今日之仕须是官足以行道乃可受不然是苟禄也然
后世道学不明君子之辞受取舍人少能知之故常公
之不辞人不以为非而程公之辞人亦不以为是
又曰孟子对人君论事句句未尝离仁此所谓王道也
曰安得句句不离乎仁曰须是知一以贯之之理曰一
卷一 第 12b 页 WYG0460-0012d.png
以贯之仁足以尽之否曰孟子固曰一者何曰仁也仁
之用大矣今之学者仁之体亦不曾体究得
人臣之事君岂可佐以刑名之说如此是使人主失仁
心也人主无仁心则不足以得人故人臣能使其君视
民如伤则王道行矣
或劝先生解经曰不敢易也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
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夫传而不
习以处已则不信以待人则不忠三者胥失也昔有劝
卷一 第 13a 页 WYG0460-0013a.png
正叔先生出易传示人者正叔曰独不望学之进乎姑
迟之觉耄即传矣盖已耄则学不复进故也学不复进
若犹不可传是其言不足以垂后矣(黄氏东发云按此/说则近世纷纷解)
(经者可/戒矣)
知合内外之道则禹稷颜子之所同可见盖自诚意正
心推之至于可以平天下此内外之道所以合也故观
其意诚心正则知天下由是而平观其天下平则知非
意诚心正不能也兹乃禹稷颜回之所以同也
卷一 第 13b 页 WYG0460-0013b.png
君子之治心养气接物应事唯直而已直则无所事矣
康子馈药孔子既拜而受之矣乃曰丘未达不敢尝此
疑于拂人情然圣人慎疾岂敢尝未达之药既不敢尝
则直言之何用委曲微生高乞邻醯以与人在今之君
子盖常事耳顾亦何害然孔子不以为直以所辞康子
之言观之信乎其不直也
李似祖曹令德问何以知仁曰孟子以恻𨼆之心为仁
之端平居但以此体究久久自见因问似祖令德寻常
卷一 第 14a 页 WYG0460-0013c.png
如何说𨼆似祖云如有𨼆忧勤恤民𨼆皆疾痛之谓也
曰孺子将入于井而人见之者必有恻𨼆之心疾痛非
在已也而谓之疾痛何也似祖曰出于自然不可已也
曰安得自然如此若体究此理知其所从来则仁之道
不远矣二人退余从容问曰万物与我为一其仁之体
乎曰然
问论语言仁处何语最为亲切曰皆仁之方也若正所
谓仁则未之尝言也故曰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要道得
卷一 第 14b 页 WYG0460-0013d.png
亲切唯孟子言仁人心也最为亲切(黄氏东发云按/此提掇最得要)
吴审律仪劝解易曰易难解曰及今可以致力若后力
衰却难曰某尝观圣人言易便觉措辞不得只如乾坤
两卦圣人尝释其义于后是则解易之法也乾之初九
潜龙勿用释云阳在下也又曰龙德而𨼆者也又曰下
也又曰阳气潜藏又曰𨼆而未见行而未成此一爻耳
反覆推明至五变其说然后已今之释者其于他卦能
如是推明乎若不能尔则一爻之义只可用之一事易三
卷一 第 15a 页 WYG0460-0014a.png
百八十四爻爻指一事则是其用止于三百八十四事
而已如易所该其果极于此乎若三百八十四事不足
以尽之则一爻之用不止于一事亦明矣观圣人于系
辞发明卦义尚多其说果如今之解易者乎故某尝谓
说易须髣髴圣人之意然后可以下笔此其所以未敢
苟也
问中庸只论诚而论语曾不一及诚何也曰论语之教
人凡言恭敬忠信所以求仁而进德之事莫非诚也论
卷一 第 15b 页 WYG0460-0014b.png
语示人以其入之之方中庸言其至也盖中庸子思传
道之书不正言其至则道不明孔子所罕言孟子常言
之亦犹是矣
易曰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夫尽其诚心而无伪焉
所谓直也若施之于事则厚薄隆杀一定而不可易为
有方矣敬与义本无二所主者敬而义则自此出焉故
有内外之辨其实义亦敬也故孟子之言义曰行吾敬
问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既不可忘又不可
卷一 第 16a 页 WYG0460-0014c.png
助长当如何著力曰孟子固曰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
害则虽未尝忘亦不助长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人须能弘然后有容因言陈
述古先生云丈夫当容人勿为人所容
论西铭曰河南先生言理一而分殊知其理一所以为
仁知其分殊所以为义所谓分殊犹孟子言亲亲而仁
民仁民而爱物其分不同故所施不能无差等或曰如
是则体用果离而为二矣曰用未尝离体也且以一身
卷一 第 16b 页 WYG0460-0014d.png
观之四体百骸皆具所谓体也至其用处则履不可加
之于首冠不可纳之于足则即体而言分在其中矣
孟子一部书只是要正人心教人存心养性收其放心
至论仁义礼智则以恻𨼆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为之端
论邪说之害则曰生于其心害于其政论事君则欲格
君心之非正君而国定千变万化只说从心上来人能
正心则事无足为者矣大学之脩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其本只是正心诚意而已心得其正然后知性之善孟
卷一 第 17a 页 WYG0460-0015a.png
子遇人便道性善永叔却言圣人之教人性非所先永
叔论列是非利害文字上尽去得但于性分之内全无
见处故说不通人性上不可添一物尧舜所以为万世
法亦只是率性而已所谓率性循天理是也外边用计
用数假饶立得功业只是人欲之私与圣贤作用天地
悬隔
仲素问横渠云气质之性如何曰人所资禀固有不同
者若论其本则无不善盖一阳一阴之谓道阴阳无不
卷一 第 17b 页 WYG0460-0015b.png
善而人则受之以生故也然而善者其常也亦有时而
恶矣犹人之生也气得其和则为安乐人及其有疾也
以气不和则反常矣其常者性也此孟子所以言性善也
横渠说气质之性亦云人之性有刚柔缓急强弱昏明
而已非谓天地之性然也今夫水清者其常然也至于
汩浊则泥沙混之矣泥沙既去其清者自若也是故君
子于气质之性必有以变之其澄浊而求清之议欤
语罗仲素云今之学者只为不知为学之方又不知学
卷一 第 18a 页 WYG0460-0015c.png
成要何用此事体大须是曾著力来方知不易夫学者
学圣贤之所为也欲为圣贤之所为须是闻圣贤所得
之道若只要博通古今为文章作忠信愿悫不为非义
之士而已则古来如此等人不少然以为闻道则不可
且如东汉之衰处士逸人与夫名节之士有闻当世者
多矣观其作处责之以古圣贤之道则略无毫发髣髴
相似何也以彼于道初无所闻故也今时学者平居则
曰吾当为古人之所为才有事到手便措置不得盖其
卷一 第 18b 页 WYG0460-0015d.png
所学以博通古今为文章或志于忠信愿悫不为非义
而已而不知须是闻道故应如此由是观之学而不闻
道犹不学也
语仲素曰西铭只是发明一个事天底道理所谓事天
者循天理而已
语仲素曰某尝有数句教学者读书之法云以身体之
以心验之从容默会于幽閒静一之中超然自得于书
言象意之表此盖某所为者如此
卷一 第 19a 页 WYG0460-0016a.png
仲素问尽其心者知其性如何是尽心底道理曰未言
尽心须先理会心是何物又问心之为物明白洞达广
大静一若体会得了然分明然后可以言尽未理会得
心尽个甚能尽其心自然知性不用问人大抵须先理
会仁之为道知仁则知心知心则知性是三者初无异
也横渠作西铭亦只是要学者求仁而已
闻正叔云古之学者四十而仕未仕以前二十馀年得
尽力于学问无他营也故人之成材可用今之士十四
卷一 第 19b 页 WYG0460-0016b.png
五以上便学缀文觅官岂尝有意为已之学夫以不学
之人一旦授之官而使之事君长民治事宜其效不如
古也故今之在仕路者人物多凡下不足道以此(黄氏/东发)
(云按此极中时病士大/夫宜反求其所谓学)
学者若不以敬为事便无用心处致一之谓敬无适之
谓一
   文集
辱示高文用意精深益见好学之笃夫养气之道如治
卷一 第 20a 页 WYG0460-0016c.png
苗然舍之而不耘则有稂莠之伤助之长则揠之而槁
矣其说是也然将不舍而耘之则宜奈何与夫助之长
者又何辨此近似之际体之者尤当慎择也又曰反诸
身者反求诸身也盖万物皆备于我非自外得反诸身
而已反身而至于诚则利人者不足道也又曰生之谓
性未有过也告子论生之所以谓之性则失之矣老氏
之有无佛氏之色空盖将明天下之赜非有人物之异
也老子以有生于无又曰有无之相生是不知有无一
卷一 第 20b 页 WYG0460-0016d.png
致矣正蒙谓万象为太虚中所见物则物与虚不相资
卒陷于浮图以山河大地为见病之说山河大地正指
物言之也若谓指物言之可也则浮图见病之说不足
非矣此与佛氏以心法起灭天地更当究观所谓心法
起灭天地之旨未易以一言攻之也更详味之如何或
有未尽无惜疏示(与杨仲远/书其三)
克己者扬雄所谓胜己之私是也反身而诚则常体而
足无所克也故前书论反身与克己异意耳更详考之
卷一 第 21a 页 WYG0460-0017a.png
告子知生之谓性而不知生之所以谓之性故失之非
生之谓性有二说也特告子未达耳(其四/)
诸子之学折诸圣人犹望洋向若其辨自屈也儒佛之
论造其极致则所差眇忽耳其义难知而又其辞善遁
非操戈入室未易攻也虽横渠之博辨精深犹未能屈
之为城下之盟况馀人乎置而勿论可也要当深造而
自得之则其辨自见矣近日治经读史如何家居既不
为外事湮汩谅须精到也或有论议寄示为幸(其六/)
卷一 第 21b 页 WYG0460-0017b.png
夫圣人人伦之至也岂有异于人乎哉尧舜之道曰孝
弟不过行止疾徐而已皆人所日用而昧者不知也夏
葛而冬裘渴饮而饥食日出而作晦而息无非道也譬
之莫不饮食而知味者鲜矣推是而求之则尧舜与人
同其可知也已然而为是道者必先乎明善然后知所
以为善也明善在致知致知在格物号物之多至于万
则物盖有不可胜穷者反身而诚则举天下之物在我
矣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凡形色具于吾身者无非
卷一 第 22a 页 WYG0460-0017c.png
物也而各有则焉反而求之则天下之理得矣由是而
通天下之志类万物之情参天地之化其则不远矣夫
入德之门有宜先传者有后倦者其序不可诬也若洒
扫应对则门人小子所宜先传者苟于成人而复使为
之则或倦矣然圣人所谓性与天道者亦岂尝离夫洒
扫应对之间哉其始也即此而为学其卒也非离此以
为道后倦焉者皆由之而不知者也故曰有始有卒者
其唯圣人乎某之所闻如此(答李/杭)
卷一 第 22b 页 WYG0460-0017d.png
伊川先生在时世人迂怪之论皆归之以为讪笑今往
矣士大夫尊信其学者渐众殊不可晓也先生语录传
之浸广其间记录颇有失真者某欲收聚删去重复与
其可疑者公幸閒居无事可更博为寻访恐有遗失闻
朱教授在洛中所传颇多康侯皆有之候寻便以书询
求异时更相校对稍加润色共成一书以传后学不为
无补先生之门所存惟吾二人耳不得不任其责也(与/游)
(定夫/其六)
卷一 第 23a 页 WYG0460-0018a.png
致知必先于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斯知止矣此其
序也盖格物所以致知格物而至于物格则知之者至
矣所谓止者乃其至处也自脩身推而至于平天下莫
不有道焉而皆以诚意为主苟无诚意虽有其道不能
行也故中庸论天下国家有九经而卒曰所以行之者
一一者何诚而已盖天下国家之大未有不诚而能动
者也然而非格物致知乌足以知其道哉大学所论诚
意正心脩身治天下国家之道其原乃在乎物格推之
卷一 第 23b 页 WYG0460-0018b.png
而已若谓意诚便足以平天下则先王之典章文物皆
虚器也故明道先生尝谓有关雎麟趾之意然后可以
行周官之法度正谓此耳(与学者/其一)
学之废久矣诐淫邪遁之辞盈天下士溺于所习冥行
而已予尝考之周官司徒以知仁圣义忠和六德教万
民夫仁与圣孔子不敢居而先王以是教万民者盖天
地万物一性耳无圣贤知愚之异故颜子曰舜何人也
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孟子亦曰人皆可以为尧舜
卷一 第 24a 页 WYG0460-0018c.png
故学者必以圣人为师犹之射者栖鹄于侯以为的司
徒以仁圣教民盖亦栖鹄之义与之为的耳然仁之为
仁圣之为圣必有在矣学者未知仁圣之所以为仁圣
虽有学犹虚器也世之论者以谓仁者爱而已矣盖未
尝究观孔子之言耳知孔子之言仁则圣亦从而可知
(浦城文宣/王殿记)
学始于致知终于知止而止焉致知在格物物固不可
胜穷也反身而诚则举天下之物在我矣诗曰天生蒸
卷一 第 24b 页 WYG0460-0018d.png
民有物有则凡形色之具于吾身无非物也而各有则
焉目之于色耳之于声口鼻之于臭味接乎外而不得
遁焉者其必有以也知其体物而不可遗则天下之理
得矣天下之理得则物与吾一也无有能乱吾之知虑
而意其有不诚乎由是而通天下之志类万物之情赞
天地之化其则不远矣则其知可不谓之至矣乎知至
矣则宜有止也譬之四方万里之远苟无止焉则将焉
归乎故见其进未见其止孔子之所惜也古之圣人自
卷一 第 25a 页 WYG0460-0019a.png
诚意正心至于平天下其理一而已所以合内外之道
也世儒之论以高明处已中庸处人离内外判心迹其
失是矣故余窃谓大学者其学者之门乎不由其门而
欲望其堂奥非余所知也萧君欲仁志学之士也录示
大学一篇求余言以题其后其意盖非苟然者故聊为
发之苟于是尽心焉则圣人之庭户可策而进矣欲仁
其勉之哉(题萧欲仁/大学篇后)
   学士廖用中先生刚(以下门人/)
卷一 第 25b 页 WYG0460-0019b.png
廖刚字用中顺昌人少从陈莹中及杨龟山学崇宁五
年登第宣和初自漳州司录除国子录擢监察御史蔡
京当国论奏一无所避以亲老乞补外出知兴化军钦
宗即位以右政言召丁父忧服阕除工部员外郎以母
疾归绍兴元年盗起旁郡官吏悉逃去部使者檄刚抚
定刚遣长子迟谕贼贼知刚父子信义亦散去除本路
提点刑狱寻召吏部员外郎迁起居舍人权吏部侍郎
兼侍讲除给事中丁母忧服阕复拜给事中言江淮兵
卷一 第 26a 页 WYG0460-0019c.png
备莫若屯田可以免待哺转饷之患为三说以献时朝
廷推究章惇蔡卞误国之罪追贬其身仍诏其子孙不
得官于朝于是章杰自郎中出知婺州蔡仅自大府丞
提举江东茶盐事刚封还诏书谓如此岂足以示惩有
旨悉与之祠迁刑部侍郎乞补外除徽猷阁直学士知
漳州漳俗侈靡丧娶踰制刚立条约谕之值日食求言
刚请正建国储君之号布告中外异时虽百斯男不复
更易乃可以承天意示大公高宗读之竦然诏拜御史
卷一 第 26b 页 WYG0460-0019d.png
中丞奏臣职纠奸邪当务大体若捃摭细故非臣本心
又奏经费不支盗贼不息事功不立命令不孚及兵骄
官冗之弊时诸将恃功希恩所请多废法刚随事论列
至于四五诸将肃然郑亿年与秦桧有连遂得美官边
报至从官会都堂刚谓亿年曰公以百口保金人今已
背约有何面目在朝廷乎因显疏其恶亿年奉祀去复
乞起旧相之有德望者处以近藩秦桧闻之曰置我何
地耶改工部尚书以王次翁代其任次翁劾刚荐刘昉
卷一 第 27a 页 WYG0460-0020a.png
陈渊相为朋比以徽猷阁直学士提举亳州明道宫明
年致仕以绍兴十三年卒著诗经注解性理小学集注
学者称古溪先生子四人迟过遂遽皆秉麾节邦人号
为万石廖氏(闽书/简录) (道南源委/延平府志) (宏/)
   宗正陈知默先生渊
陈渊字知默初名渐字几叟沙县人莹中从孙渊初受
业程门独先于莹中继亦受业龟山与罗豫章为友龟
山称其深识圣贤旨趣妻以女当知馀杭时尝送南归
卷一 第 27b 页 WYG0460-0020b.png
诗云几年梦想到亲闱身逐行云万里飞苕水未殊沂
上乐春风无负舞雩归绍兴五年近臣廖刚胡寅等荐
充枢密院编修丞相李纲重其行为布衣交至是为江
南西路安抚制置大使辟为制置司机宜文字七年诏
举直言以胡文定安国荐召对改官赐进士出身除监
察御史迁右正言入对言比年以来恩惠太滥赏给太
厚又论程颐王安石学术同异高宗曰杨时之学能宗
孔孟其三经义辨理甚当对曰杨时始宗安石后得程
卷一 第 28a 页 WYG0460-0020c.png
颐师之乃悟其非高宗曰观三经义解具见安石穿凿
矣对曰穿凿尚小至于道之大原安石无一不差上曰
云何对曰圣贤所传止有论孟中庸论语主仁中庸主
诚孟子主性安石皆昧其原仁道至大论语随问随答
以爱人语樊迟特其一端而已安石遂以爱为仁其言
中庸则谓中庸所以接人高明所以处已孟子七篇专
发明性善而安石取扬雄善恶混之言至谓无善无恶
又溺于佛其失性远矣因论和议愿以和为息战之权
卷一 第 28b 页 WYG0460-0020d.png
以战为守和之具章五上益梗切秦桧恶之复疏论其
亲党郑亿年桧益怒遂解言职除宗正少卿以何铸论
罢管台州崇道观十五年卒著有默堂集三十卷(闽书/ 道)
(南源委/简录) (宏/)
   朝请林朝彦先生宋卿
林宋卿字朝彦仙游人崇宁五年进士与廖刚同造陈
了翁受教了翁徐曰头项直宋卿言下领悟为多又尝
从杨龟山学召试秘书省正字出知恭州时边臣多以
卷一 第 29a 页 WYG0460-0021a.png
拓地蒙赏泸南帅司因奏开溪费州置一州二县宋卿
疏以为不可徽宗诏罢其役龟山闻之曰朝彦真百鍊
钢也时尚书省令夔路敛十万缣充燕山军需宋卿言
夔门至隘人心易摇事遂已又请蠲恭民宿逋二十万
八千馀缗米十五万四千馀石自受俸非禄令所著者
一介不取家绘生祠奉之靖康中侨寓涪陵之朝亭日
与其士大夫倡酬自适涪人以宋卿才学出处与黄太
史相后先因号小涪尹和靖见之曰溪费一奏皆自养
卷一 第 29b 页 WYG0460-0021b.png
气中得之荐于张浚辟参谋军事力辞建炎三年以涪
守王择仁及河北帅臣荐充湖南帅司参议浚视师江
上欲以宣抚判官辟不就及还朝首荐之蒙召乞祠终
朝请大夫(莆阳文献源闽/书 道南 委)
   运判卢公圭先生奎
卢奎字公圭邵武人居太学作毋我论为众所推号卢
毋我讲学于杨龟山所论仁及忠恕一贯皆的确有味
登政和间进士仕至江西运判有笔录十卷(道南源委/ 闽书)
卷一 第 30a 页 WYG0460-0021c.png
   主簿萧子庄先生顗
萧顗字子庄浦城人天资朴实少孤事母以孝闻母丧
庐墓有灵芝之异与李郁陈彦罗从彦同受业杨龟山
之门尝答友人书云士之所志舍仁义何为哉仁必欲
熟义必欲精仁熟则造次颠沛有所不违义精则利用
安身而德崇矣后以累举得官为清流簿终岁而归徜
徉闾里朱韦斋尝师事之(道南源委/闽书)
   陈先生好
卷一 第 30b 页 WYG0460-0021d.png
陈好初名豪晋江人受业杨龟山后在太学与陈东上
书留李纲东被诛变名游琼州即家焉(闽书/)
   提刑黄用和先生锾
黄锾字用和浦城人政和五年进士从杨龟山学甚见
器重及为工曹守将高其才多委以事适诸邑大水按
视官希部使者意多不以实闻锾独减蠲田租十之八
使者怒加诮责终不可夺再调西安丞靖康初李纲宣
抚河东辟幕属高宗朝拜监察御史首陈七事深蒙嘉
卷一 第 31a 页 WYG0460-0022a.png
纳一日问孟子与齐梁国君问答之说锾对词义敷畅
高宗曰卿可谓非尧舜之道不陈王前因谕曰黄锾论
人君治心事甚详当处以谏职会有阻之者除江西提
点刑狱乞祠归锾在台越月风节凛然缙绅推贤天下
诵直有奏议杂著论语类观唐史笃论共二十卷(建宁/府志)
(委道南源/ 通志)
   廖仲辰先生衙
廖衙字仲辰将乐人龟山侄婿善为诗论议得龟山壸
卷一 第 31b 页 WYG0460-0022b.png
奥而年不永
   学士江全叔先生琦
江琦字全叔建阳人宣和三年进士文学行谊知名当
世从游多钜人长者覃思春秋之学著春秋经解三十
卷辨疑一篇杨龟山见而称之又著语孟说各五卷仕
永州学教授历官宣教郎终徽猷阁学士(建宁府志/道南源委)
(闽书/)
   参议章希古先生才邵
卷一 第 32a 页 WYG0460-0022c.png
章才邵字希古崇安人以父荫补官少时谒杨龟山先
生先生教以熟读论语才邵玩味躬行世目为笃实君
子历典贺辰二州改荆湖北路参议官
   杨遵道先生迪(以下家学/)
杨迪字遵道龟山子也髫龄已能力学既冠益贯穿古
今孝友和易中外无间言平居无喜愠色至急人困乏
而乐其为善与人辨论纲振条析发微诣极冰解的破
闻者钦耸退而察其私言若不能出诸口盖度不身践
卷一 第 32b 页 WYG0460-0022d.png
不苟言也抱经游伊川之门以藐然少年同门之士咸
敛手推先伊川少然可雅器许之尝答龟山书曰令子
好学美质当成远器其于易春秋尤精朱韦斋撰墓志
云予不及识公自来闽中多从龟山门士游间论近世
学者至公皆曰吾不及也官至奉议大夫(朱韦斋先生/撰墓志略)
   杨仲远先生敦仁(以下交友/)
杨敦仁字仲远将乐人元祐三年进士龟山先生答书
云得所惠书谓能不变于俗此固区区所望道废千年
卷一 第 33a 页 WYG0460-0023a.png
学士大夫溺于异端之习久矣士志于道者非见善明
用心刚往往受变而不自知此俗习之移人甚可畏也
若夫外势利声色不为流俗诡谲之行以是为不变于
俗则于学者未足道也吾子勉之又曰为己之学正犹
饥渴之于饮食非有悦乎外也以为弗饮食则饥渴之
病必至于致死人而不学则失其本心不足以为人然
古之善学者必先知所止知所止然后可以渐进伥伥
焉莫知所之而欲望圣贤之域多见其难矣又常与往
卷一 第 33b 页 WYG0460-0023b.png
返论养气克己之学异端佛老之非(闽书集杨龟山先/生文 延平郡)
(志/)
   宣教郎翁好德先生邵
翁邵字好德顺昌人初名醇笃信好古博学工文元丰
八年进士调崇安尉时刘韐在布衣邵待以国士迁丞
福清廉谨方正当路闻其名欲罗致之檄至公堂犹责
以苛邵拂衣面有弃官意檄者愧悔委曲慰安之已而
以疾归里县令俞伟大兴学政屈邵主师席坚让不出
卷一 第 34a 页 WYG0460-0023c.png
友人杨龟山贻书敦譬不获已应之数州之士负笈云
集官至宣教郎又龟山先生常与书曰某愚无似加以
齿少视公为前辈每辱眷遇进之为执友之游顾何足
当自惟直谅多闻之益所得于长者多矣(延平府志生/杨龟山先)
(文/集)
   审律吴国华先生仪
吴仪字国华世为延平人自少笃志彊学老益不懈六
经百代之书无所不究穷探博取自信不疑尤深于诗
卷一 第 34b 页 WYG0460-0023d.png
易皆有成说晚益玩心于象数音律之学自为一家崇
宁五年诏求天下遗逸部使者以先生应诏辞不就已
而敦迫之乃乘驿就道授将仕郎太晟府审验音律未
几府罢先生亦浩然而归不复出先生为人刚毅笃实
洞见城府而善善恶恶无所容贷其事亲以孝显交朋
友以义著尝渔钓橘溪之上时或行歌松蹊竹疃莫窥
其际龟山先生撰先生墓志言吴氏以学行著闻乡闾
者有三人焉曰某字及之曰熙字季明而审律先生其
卷一 第 35a 页 WYG0460-0024a.png
一也当嘉祐治平之间士方以声律偶俪之文争名于
时而三人者独与切磋以穷经学古为务不事科举退
老于家若将终身焉其后季明以经行被召不赴授某
官而审律先生晚亦出仕独及之老于布衣予视三人
者为前辈而少得从审律游最厚云又龟山尝与先生往
复论王氏学尝题其钓台及咏归堂豫章罗氏曾师事
焉自号审律学者称为审律先生(闽书生杨龟/山先 集)
   吴季明先生熙
卷一 第 35b 页 WYG0460-0024b.png
吴熙字季明博学励操与兄国华齐名时称双璧或从
之谈道论文倾心泻意语以势利俛焉不答元祐间陈
莹中瓘以其兄弟学行言于郡守延至学为诸生讲经
荐于朝被召不赴授某官(按道南原委载得召赴/阙兹从龟山先生文集)
   杨先生希旦
杨希旦将乐人自少文行知名屡举不第退老于家诗
书自娱敦朴夷易晬然长者之风龟山先生言某尝侍
先生燕閒善言懿行饫闻习见又为序其集言其诗文
卷一 第 36a 页 WYG0460-0024c.png
清切平易不尚雕琢(闽书志延/平府)
 
 
 
 
 
 
 
卷一 第 36b 页 WYG0460-0024d.png
 
 
 
 
 
 
 
 闽中理学渊源考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