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第 1a 页
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卷三 旁證
正始之音序
夫载道传世书之功大矣书有六义其来巳久盖自苍颉
始制文字虽点画偏傍之微有精义入神之妙有自然布
置之宜后人推之以为有象形指事会意谐声转注假借
六者之别虽分千衍万要不越此夫象形者写其迹也指
事者推其义也会意者合其形而兼乎义者也谐声者合
其声以附乎形也转注者形之变也假措者声之变也学
者精辨乎此则古今文字若网之在纲有条而不紊矣是
卷三 第 1b 页
以古之小学之教自十岁则教之书计而大司徒之属有
保氏者所以诱掖夫未成之材而教之道艺者六书居其
一焉盖将使之自末以穷本由艺以达道因小学之流溯
乎大学之源小而习之终其身而不厌古人于六书之义
其重若此苍颉而下至周宣王时有史籀者演畅古文箸
为大篆汉志谓为周人教学童之书虽时与古文少异而
六义初未失也自秦斯辈省改古籀约为小篆而古文浸
微狱吏程邈欲趋约易变为隶体而籀篆亦废又有草书
者日趋简便而六义亦几乎绝汉人犹稍知尊崇字学尉
卷三 第 2a 页
律试吏者课以八体而必使讽籀至九千字以上吏民上
书或劾其不正者然而古法既变杂体纷然非复苍史之
旧其后杨雄之训纂相如之凡将史游之急就以致甄丰
之改定古文是虽有意于存古要皆略而不备及后汉和
安时许慎受学贾逵乃始兼采史籀雄斯作说文解字万
六百有馀上之其书详博最为近古然𨽻学行之既久行
草八分杂然并出视史籀反为奇怪钟王而降真草争妍
顾野王广益说文为玉篇始从其楷孙愐增加陆法言切
韵更为唐韵说文虽存而学之者鲜矣逮大历中李阳冰
卷三 第 2b 页
始尚说文修正笔法自谓篆籀中兴然时持臆说排斥许
氏识者谓其笔力虽殊绝而古体益坏历考古今纷纷异
尚固无以加于说文也然叔重止得象形谐声二义而其
馀复略且病于子母之混淆国初诏徐铉校定说文虽曰
不遗六书之体然大略亦得二义而已但说文无翻切铉
始取孙愐音切附益之大中祥符有诏刋正玉篇广韵而
锐文复衰又有丁度集韵司马类篇之属其名不一或训
或释或證或辨至王安石字说作而又一以会意解之固
未有全六义者也玉篇类形不类声广韵类声不类形大
卷三 第 3a 页
抵形尚可考而声为难工盖形有定而声无穷也类形者
少类声者多类声虽多而未有正其始音之的者世革风
移转相假借方音清浊讹变因乘甚矣始音之难知也
知学最晚小学工夫固大缺略诸经虽多释音每病始音
之未明既而求于说文文病从声之难晓一日以说文翻
为楷字又得李文简焘类韵之编部叙虽非叔重之旧然
亦颇便于讨阅既而又得夹漈郑公所箸六书略一篇
喜不释手盖其订覈精整六义粲然一埽千古之陋而于
假借一门始音之义亦备故独取以附于说文翻楷之后
卷三 第 3b 页
又得贾昌朝群经音辨取其三丽之详说徐音贾辨郑略
微有异同互相补发按古證今订讹正误以之读圣贤之
书于音义亦庶几焉今合而一之名曰正始之音呜呼昔
沈约以郊居赋示王筠读至雌霓抚掌笑曰仆常恐
人呼为五鸡反遂以为知音以霓字从雨从儿义合谐声
固当读为五鸡反乌在其为知音哉韩昌黎鄙尔雅谓非
磊落人尔雅固未为尽善是亦学之一端而遽鄙之过矣
而况后世自儿已习为进取捷径之学固视此为迂也迂
非所敢避但自念日月斯迈于六艺始求其一而未究
卷三 第 4a 页
其蕴方自笑其苟焉耳因并识其编钞之岁月云端平丙
申秋仲晦王 柏书
字音清浊辨 贾昌朝撰
王君也君有天下也
子男女通称子育下民
女女未嫁称以女嫁人
妻与夫齐者以女适人
亲姻也婚姻相会
宾客也客以礼会
卷三 第 4b 页
衣身章也施诸身
冠首服加诸身
枕藉首木首在木
饮酒将所以歠
麾旌旗所以使人
冰水凝所以寒物
膏脂凝所以润物
文采章所以饰物
粉白饰所以傅物
卷三 第 5a 页
巾帨也所以饰物
熏烟出也所以薧物
阴气之浊也所以庇物
采取也所以取食
轻浮也对重所以自用
两偶数物相偶
三奇数审用其数
左左手对右左右助之
右右手对左左右助之
卷三 第 5b 页
先前也对后前之
卑下对高下之
远疏对近疏之
离两也两之
傍近也近之
空虚也虚之
沈没也对浮沈之
重再也再之
数计之也计有多少
卷三 第 6a 页
量酌之也酌有大小
度约也约有长短
高崇也度高几许
深下也测深几许
长永也对短揆长几许
广阔也对狭量广几许
染濡也既濡
折屈也既屈
别辨也既辨
卷三 第 6b 页
贯穿也既穿
缝紩也既紩
过逾也既逾
断绝也既绝
尽极也既极
分别也既别
解释也既释
行履也履迹
施行也行惠
卷三 第 7a 页
相共也共助
从随也随后
走趍也趍向
奔趍也趍后
散分也分布
还回也回绕
和调也调絮
调和也和适
凝结也凝固
卷三 第 7b 页
彊坚也坚固
齐等也等平
延长也长引
著置也置定
冥暗也暗甚
尘土也土污
煎烹也烹久
炙炮也炮肉
收敛也敛之
卷三 第 8a 页
敛收也收聚
陈列也成列
呼声也大声
悔过也改过
如似也审似
应当也相当
当宜也得宜
帅总也总人
将持也持众
卷三 第 8b 页
监莅也莅事者
使命也将命者
援引也引者
障壅也壅者
防御也御者
任堪也堪其任
中任也任得宜
閒中也厕其中
足止也益而止
卷三 第 9a 页
胜举也举之克
观视也谓视
号呼也谓呼
争斗也谓斗
迎逆也谓逆
攻伐也谓伐
守保也谓保
选择也谓择
听聆也聆谓之
卷三 第 9b 页
禁制也制谓之
知识别也识谓之
思虑度也虑谓之
评订也订语谓之
论说也说言谓之
便欲也得所欲谓之
好善也向所善谓之
恶否也心所否谓之
喜悦也情所悦谓之
卷三 第 10a 页
怨尤之也意有所尤谓之
操持之也志有所持谓之
语言也以言告之谓之
令使也所使之言谓之
教使也所使之言谓之
雨天泽也雨自上下
种五榖也谓播种
宿止也日星所止舍
生育也谓育子
卷三 第 10b 页
乳生子也谓饲子
吹呴也谓呴气
烝气嘘也谓气嘘而泽
经东西也东西其纬
缘循也循饰其傍
编次也谓所列次
封授爵土也谓所受爵土也
载舟车以致物谓所致物
张陈也谓所陈事
卷三 第 11a 页
藏入也谓物所入
处居也谓所居
㸑炊也谓所炊处
柱支也谓所支木
乘登车也谓其车也
卷曲也谓曲者
祝祭主赞词者也谓赞词
要约也谓约书
传授也记所授
卷三 第 11b 页
名目也目诸物
首头也头所向
蹄兽足也足相躗
始初也对终之称缓言有初
闻聆声也声著于外
称举也举事得宜
誉称也称名当体
平均也品物定法
治理也致理成功
卷三 第 12a 页
衷中也处事用中
裁制也体制合宜
劳勚也赏勚劝功
兴举也举物寓意
累连也牵连为败
与授也授而共之
比近也近而亲之
难艰也动而有所艰
系属也属而有所箸
卷三 第 12b 页
为造也造而有所徇
迟缓也缓而有所待
妨疐也置而有所疐
属联也联而有所系
享献也神受其献
棺柩也以棺敛
缄束也齐谓棺束
含实口中也谓口实
遣送也送终之物
卷三 第 13a 页
引曳也曳车之绋
临莅也哭而莅丧
彼此异音辨
假取于人也与之
借取于人也与之
乞取于人也与之
贷取于人也与之
坏毁之自毁
败毁之自毁
卷三 第 13b 页
毁坏他自坏
风上化下下刺上
见上临下又视之下朝上文示之
告下白上上布下
养上育下下奉上
共上赋下下奉上
遗有所亡有所与
施设之及之
更因故而改舍故而作
卷三 第 14a 页
去除之自离
畜聚谓之养谓之
丧死亡也失亡也
忘意遗意昏
巧善功伪功
恐惧之急缓也
还复之速缓也
射命中也以礼也
取制师从巳屈巳事师
卷三 第 14b 页
仰上委下下瞻上
大凡广也其极也
少凡微也其降也
焉何也常居语辞巳也常居语末
会相合聚合
披开谓之分谓之
播扬谓之布谓之
降下谓之伏谓之
覆倾也盖也
卷三 第 15a 页
乐声和也志和也
朝旦曰也旦见也
食餐谓之饷谓之
涕目汁也鼻汁也
刺剚谓之伤谓之
奉承也拱也
父人之美称家之尊称
被箸谓之覆谓之
合牵和也自和也
卷三 第 15b 页
字音疑混辨
上居高定体自下而升
下居卑定体自上而降
夏四方广大万物盛大
后居其后从其后
近相邻也相亲也
被所以覆者所以覆之
右在字后字坐字聚字若此类字书皆有上去二
声虽为疑混而释文义无他别不复载之
卷三 第 16a 页
假借序 夹漈郑樵
六书之难明者为假借之难明也六书无传惟藉说文然
许氏惟得象形谐声二书以成书牵于会意复为假借所
扰故所得者亦不能守焉学者之患在于识有义之义而
不识无义之义假借者无义之义也假借者本非巳有因
他所授故于巳为无义然就假借而言之有有义之假借
有无义之假借不可不别也曰同音借义曰恊音借义曰
因义借音曰因借而借此为有义之假借曰借同音不借
义曰借恊音不借义曰语辞之借曰五音之借曰三诗之
卷三 第 16b 页
借曰十日之借曰十二辰之借曰方言之借此为无义之
假借先儒所以颠沛沦于经籍之中如汎一苇于溟渤靡
所厎止皆为假借之所魅也呜呼六书明则六经如指诸
掌假借明则六书如指掌
同音借义
初基始
本小永
牛隹状
物驾牧
卷三 第 17a 页
落零英
苦蔓爻
希柞凿
旋戏平
封戚尘
贤妃纯
茸珣芦
饶约
凡此之类并同音借义者也
卷三 第 17b 页
右三十五
借同音不借义
汝尔
示业牢
畜它蚤
为率来
易能黾
翁题薄
茀登干
卷三 第 18a 页
革鞠难
雍溱棣
丁薨胥
方节管
韦贸休
财赍时
晋梦风
字勿出
久凡此之类并同音不借义者也
卷三 第 18b 页
右四十五
恊音借义
旁中上下
分少归遗
御行数
趋咽蕃
芜彻敛蔓
吹呼
噍
卷三 第 19a 页
否喧
趣几
乐华
酂空
从比
放敖背衡
笋塞奇
嘉枝栽
回暴
卷三 第 19b 页
粢盐
定仰并
伏裨厌
辟觉驺
丽靡閒
援折女妻
姓孙纯
总织
累土坏钱
卷三 第 20a 页
针亲宾
衣冠枕饮
食膏熏阴
轻离
两沈量
三左右
先后远近
复重度长
广染缝别
卷三 第 20b 页
断尽解相
走奔散
和凝冰彊
箸施冥煎
炙收当悔
应帅监使
守任胜争
迎选听论
知思便好
卷三 第 21a 页
令教语怨
众雨种缘
张藏处乘
卷祝传闻
称誉劳兴
与系迟属
含遣引临
假借贷
败见告养
卷三 第 21b 页
共去丧忘
恐射取大
焉会披降
覆朝刺奉
父子
凡此之类并恊音而借义者也
右二百八
借恊音不借义
荷茹鲜
卷三 第 22a 页
燕薄菑竟
苴旁
屯莫
个召
番句
台咽
调登
正邪
追徼吁说
卷三 第 22b 页
识信樊革
杀占甫省
雅瞿鸟
脩肺脱创
予委女削
箾簿平
盛索稽乡
昭游旋盟
贯栗齐冒
卷三 第 23a 页
俾北屏兄
弁县骄
荐麇
扃閒
耿拒振
揖蛰
纪纵絮缪
绌轩队斤
险舍王
卷三 第 23b 页
宿要风
夏鞠
卷
鬻殿
将敦
肉膴
从耆
衰貉
辟
卷三 第 24a 页
厌
率凡此之类并恊音不借义者也
右一百三十三
因义借音
琢辂
恶内
佚伯
帱幕
蓼錞
卷三 第 24b 页
术嬴
啸跛
副承
甄封
齐巡
推抟
献衰
撬凡此之类并因义借音
右二十五
卷三 第 25a 页
因借而借
难
为
射
斁
亨
来
矜
适
卷三 第 25b 页
参
邪
食
费
崔
不
填
罢
质
卷三 第 26a 页
畜
治
乞
能
凡此之类并因借而借
右四十三
语辞之借
序曰书者象也凡有形有象者则可以为象故有其书无
形无象者则不可为象故无其书语辞是也语辞之用虽
卷三 第 26b 页
卷三 第 26b 页
卷三 第 26b 页
三诗之借
风雅颂
右三诗五音皆声也声不可象并因音而借焉
右三
十日之借
甲乙丙丁戊
己庚辛壬癸
右十
十二辰之借
卷三 第 27a 页
子丑寅卯辰
巳午未申酉
戍亥
十日十二辰惟巳亥有义他并假借以曰辰之类
皆虚意难象故因音而借焉
右十二
方言之借
鲖歜
覃羹
卷三 第 27b 页
咎榖
枹敦
右九
双音并义不为假借
陶雕
駣鹞
杷荣
枸椹
校幅
卷三 第 28a 页
幓檀
被衿
袖凡此之类皆是也
右三十 凡此借类计五百九十八
论急慢声谐
急慢声谐者慢声为二急声为一也梵书谓二合声是矣
梵人尚音有合二合三合四成声者华人尚文惟存二合
诗序曰声成文谓之音知声有急慢则发而为文抑扬合
度铿锵中节笺释之家全不及此至于语辞浑而无别但
卷三 第 28b 页
取言中之义不问句中之节故柳宗元极论语辞之义良
由不知急慢之节所以辞与句不相当如慢声为者焉急
声为旃旃为者焉之应如者与之为诸而已之为耳之矣
之为只者也之为者也者急声为也呜呼之为呜噫嘻之
为嘻皆相应之辞也
论高下声谐
董正之董亦为督察之督者东董冻督故也改更之更亦
为变革之革者更梗更革故也伊之为已巳
之为亿伊已意亿故也非之为匪匪之为
卷三 第 29a 页
弗非匪沸弗故也眅即盻者攀眅盻故也儆类敬者京儆
敬故也翻之为反庸之为用邪之为也之之为只者并此
道也而之为尔尔之为汝汝之为若于之为于于之为与
与之为与亦此道也是皆一义之所起而发声有轻重
耳乃若父虽甫音读若辅道虽杜老切读若导礼记大昕
昕音忻读若希说文臑字音懦读若襦 字特一切读若
亭此为音读之别无非声之谐也
论谐声之惑
左氏曰止戈为武武非从止凡沚芷齿耻之类从止武从
卷三 第 29b 页
戈从亡从戈见其义从亡见其声古文歌舞之舞作 振
抚之抚作 廊庑之庑作 古并从亡今并从无于篆文
亦从亡则武之从亡又何疑焉若曰武有止戈义又何必
曰偃武乎亡之与止易得相紊左氏所见止之讹武于六
书为谐声武戈类也武之从亡亦犹战之从单戮之从
翏戢之从咠戣之从癸皆声之谐也礼记曰祖者且
也祖非从且凡罝姐之类从且徂祖之类从且祖无且
义凡此之类皆不识谐声
论象形之惑
卷三 第 30a 页
左氏曰反正为乏正无义也正乃射侯之正象其形焉
正以受矢乏以藏矢其义在此或曰反正为丏丏蔽
矢短墙也正以受矢丏以蔽矢此亦反正为乏之义邪正
之正无所象故正用侯正之正邪用琅邪之邪并恊音
而借是为假借之书也韩子曰自营为厶厶非自营之
义也厶于篆文作 象男子之势故又音鸟 与 同
故厶势下垂了状槌上并是象形之文若乃自营之厶
与了绝之了并同音而借亦为假借之书叠古作叠祭肉
之积在器也从宜祭器也以晶象积肉之形叠与丰同意
卷三 第 30b 页
丰亦俎豆之衍也扬雄以叠为古理官决罪三日得其宜
乃行故以三日从宜此亦为不识象形者也何用识奇字
之多乎能象熊之形许氏谓能熊属则可矣又曰贤能之
能何也出象花英之形许氏谓象草木益滋上出亦可矣
又曰出进何也是皆惑象形于假借者也三代之前有左
氏韩子三代之后有扬雄许慎犹不达六书之义况他人乎
论子母
立类为母从类为子母主形子主声说文眼学广韵耳学
说交主母而役子广韵主子而率母说文形也礼也广韵
卷三 第 31a 页
声也乐也说文以母统子广韵以子该母说文定五百四
十类为字母然母能生子不能生今说文误以子为母者
二百十类且如句类生拘钩𠧪类生㮚㮚半类生胖叛菐
类生仆䑑拘当入手类钩当入金类则句为虚设㮚当入
木类㮚当入米类则𠧪为虚设胖当入肉类叛当入反类
则半为虚设仆当入人类䑑当入臣类则菐为虚设盖句
𠧪半业皆子也子不能生是为虚设 夹漈作象类书总
三百三十母为形之主八百七十子为声之主合千二百
文而成无穷之字故去许氏二百七而取其三百三十也
卷三 第 31b 页
论变更
对旧作

汉文以言多非诚故去口 隋旧作随文帝
以周齐不遑宁处故去辵 叠旧作叠新室以三日太
盛改为三田 𩢍旧作騧宋明以呙类祸改而为瓜
形影之影旧作景葛稚川加彡于右 军阵之阵
旧作陈主逸少去东从车 尼丘之山三仓合而为
章贡之水后人合而为赣荒昏二义元次
山谥隋炀帝合而为鄗本一名分而为高
邑者汉光武也 鄚嫌近郑更而为莫豳嫌近幽更而
卷三 第 32a 页
为邠此并唐明皇所更也
论迁革
雅本鸦字今复有鸦字遂以雅为雅颂之雅后人不知本
音鸦字 雇本九鳸之鳸借为雇赁之雇今复有鳸字
后人不知本为鳸也 颂本颜容借为歌颂之颂今人
见颂知为歌颂之颂而巳安知本是容 泉本货钱之
钱故于篆象古刀文借为泉水之泉今人见泉知为泉水
之泉而已安知本为钱字
徐铉奏俗书讹谬不合六书之体者二十九字
卷三 第 32b 页
亹 个 暮 熟 捧 遨 回 腰 呜 欲 拣
俸 影 斌 悦 艺 著 墅 蓑赜黉 黈
麌 池 徘徊 鞦韆 矗
字音正讹
车轲辅治济洗洒溺
汶浣洒泌沤湛他俪
撰谩订悖它柩恃铺
钱荡顷峙婢妇母霭
扫在燠煖罢陛附酢
卷三 第 33a 页
醋打挤挂摘搦唯寿
哑趍料事贾号号核
椠梭盻散盼腥篰霸
孛曾过造绍纬纣缪
馆劾草予能示岂弟
探懦鬌燄扣不负旱
暵统筱聚噫紊蕈徯
尿嗌副假泉创㨔
媆
卷三 第 33b 页
部位杂记
折卒皂嗟于苻期
叩砠服柴拒糕
菟葸妙乞
点画讹舛
牛 言音卜角竹 丹 井矢 之 出
生 宏 突称 使 欠 页 包 壶 才糸
恒 力 阝左 右 令人入比丘冫
少 小 玉王犬
卷三 第 34a 页
朱子答杨元范有云大有亨享二字据说文只是一字故
易中多互用亨如王用亨于岐山亦当为享如王用享于
帝之云也字书音韵是经中浅事故先儒得其大者多不
留意然不知如此等处不理会却枉费了无限辞说牵补
而卒不得其本义亦甚害事也非但易学凡经之说无不
如此独恨早衰无精力整顿得耳
字学
说文 尔雅 字说 字林
三苍 吴楚音辨 吕靖韵集 夏侯该韵略
卷三 第 34b 页
杨休之韵略 周思言音韵 李秀节音谱 杜台卿韵略
玉篇 唐韵 丁度集韵
唐艺文志
音隐 音略 音义 音训 音钞 释音 辨證
辨疑 辨嫌 辨惑 辨字 注辨
论字说 三顾隐客萧楚
象形
日从口从一阳数 月有盈亏从口而阙之从二而仄阴
数溯于阳而不得其正也 田象四口十阡陌之制
卷三 第 35a 页
卜象龟兆从横 册从五画直下象其枚数中有联缀王
氏只以字为象形非也 乃气生出之难公羊曰乃难辞
也 屮象物初出有枝茎
指事 直箸其事视而可知也
人目为见 鼻臭为嗅 两户相向为门
两手下为拜土木示为矢耳为聅
刀耳为刵 王居门为闰
会意 合文以成其义
言欲其顺故口䇂为言止戈为武
卷三 第 35b 页
力田为男 女帚为妇 人言为信 人为为伪
吏于人为使反于后为司 后无司则有为
谐声 本一字以定其体而附他字以谐其声
江河鹅鸭江河左从水以定其体而谐声在右鹅鸭右从
鸟以定其体而谐声在左裙裳谐声在上帘箔谐声在下
园圃谐声在内徽舆谐声在外徽三紏绳也故从系从微
省声若江河以工可字谐声者取其声之同母字也及草
之类从草木之类从木金之类从金土之类从土而附他
字以谐声者是
卷三 第 36a 页
转注 同意相受考老字是此说非也古之
人于文有解释其意义谓之转注者
本一字更有意义可转用也有一转
为二声用者有再转为三声用者有
至四声而皆有义者
长本长久字长则物莫先焉故又为长幼之长长则有馀
故又为长物之长
行本行止字行则有踪迹故又为德行之行行则有次序
故为周行之行又子路行行之行无义也以声相近而用
卷三 第 36b 页
之假借也
齐整齐也专一人之意齐如故为之齐戒之齐齐则适
等无过不及有调适之意故为酒齐刀剑齐之齐
令又为使令之令
乾卦名阳也故为乾熯之乾
数一二之名有数则可数故又为数往之数有数则𡶇矣
故又为疏数之数又音促数罟亦密罟也亦转注也凡此
之类皆声转而各有义故曰转注
又有本其意特转声用之者以女为人妻谓之妻以女妻
卷三 第 37a 页
人曰女指所载之物统曰载如此类本皆无其
字时人有是语故原其意转声而用也此类字不为假借
者本其意故也
假借 本无其字原它字声意而借用之亦
有只借声而用之者先儒谓令长字
是非也
能本兽之轶材者贤能之能借用之 豪本兽之威猛者
豪杰之豪借用之俗作毫非正如碧是碧玉之碧玉之碧
色者苌弘血化为碧故碧从石用为碧系之之系与此正
卷三 第 37b 页
同皆假借也
震劈历也动物亦物之所惧故为地震之震文为震来虩
虩之震
须髭也须无实用不可无故为须待之须文为须用之须
此类并其声意借用之也
旃思旃旗也指挥之用也故旃为指物之辞
诗曰舍旃舍此也思属土五行成于土五事成于思故思
为语始卒之辞思乐泮水始语也不可度思卒语也此类
亦当时有是语故为文者原其字意亦因其声而用之也
卷三 第 38a 页
不然旃旟皆旗何独取于旃思私同音何独取于思
尊尊彝也又为尊卑之尊即酒尊字古者大酋主酒周官
用此后人始有从木从缶以尊或有瓦木也如刑鼎古人
亦用刑字后人始用铏
雅禽也又为风雅之雅
象兽也又为彖象之象此类只借其声用之也
以冰为掤也所以覆矢可以饮抑释冰忌
以糜为湄居河之麋
以来为䅘来牟先儒谓来本瑞麦天所来故用往来之来
卷三 第 38b 页
非也周以前有来字
易以盍为合以羸为累此类亦借其声而已于字无义也
又以定为定定额麟之定古人通用
常为棠害为曷彭为旁居为其此
类皆古人因其声相近而借用之于字亦无义也所谓六
书之体可考见者如此岂尽是会意字字可说哉
尔雅飞类谓之雌雄走类谓之牝牡故雌雄字从隹羽族
也鸟短尾总名隹牝牡字从牛毛属也
书以越字为始语诗以侯字维字为始语楚辞以蹇字
卷三 第 39a 页
羌字为始语易以若字如字为止语之辞诗以只字且字
为止语楚辞则些字又日居月诸叔善射忌聊乐我员
皆当时之语为文者借字声而用之
今所传六经之文有异于汉儒所传之文
营营青蝇作謍謍勿拜作扒拔也 噬肯作逝肯
衣裳


桃之枖枖 平豑东作
西伯

黎 泉陶
颠木有 蘖
我兴受其䢙旁逑孱功是今文有非汉儒所传之文汉儒
卷三 第 39b 页
卷三 第 39b 页
榖诗榖则异室训生 榖旦训善
薰荤同一音
古文以赤为尽桼为七皆是借声用字
古易羝羊触藩累其角累其瓶之义亦然系累
其瓶故致倾覆不能上水今之说者未见古本又如以
盍为合彭为旁繻为濡疑皆传录之误繻有衣袽当作繻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演而 之至于不可穷诘凡天
地之运行四时之代谢日月星辰之进退九州万物之繁
夥果不逃其数可以穷变化而行鬼神功用抑大矣世人
卷三 第 40a 页
皆云苍颉所造而曾不究其旨方伏羲画卦仰则观天而
画一俯则观地而画二中则观人而画三观四方而得四
观天地之气交午而得五以至六七八九十亦莫不然始
于三画分为八卦九六藏于中则知此十字非伏羲画卦
时为之不可苍颉但能因此而字之如人之字育为之滋
长变出他文学者当细考之不可以常字观近王荆公留
心字学皆为之解释至此十字却无赞辞要之如日月星
辰十干十二支金木水火土首目口耳手足山石虫鸟等
正字非圣人不可作苍颉体其意以从偏傍而字之耳
卷三 第 40b 页
正始之音毕
朱子学校贡举私议
古者学校选举之法始于乡党而达于国都教之以德行
道艺而兴其贤者能者盖其所以居之者无异处所以官
之者无异术所以取之者无异路是以士有定志而无外
慕蚤夜孜孜唯惧德业之不脩而不忧爵禄之未至夫子
所谓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孟子所谓脩其天爵而人
爵从之盖谓此也若夫三代之教艺为最下然皆犹有实
卷三 第 41a 页
用而不可阙其为法制之密又足以为治心养气之助而
进于道德之归此古之为法所以能成人材而厚风俗济
世务而兴太平也今之为法不然虽有乡举而其取人之
额不均又设太学利诱之一涂监试漕试附试诈冒之捷
径以启其奔趋流浪之意其所以教者既不本于德行之
实而所谓艺者又皆无用之空言至于甚弊则其所谓空
言者又皆怪妄无稽而适足以败坏学者之心志是以人
材日衰风俗日薄朝廷州县每有一事之可疑则公卿大
夫官人百吏愕眙相顾而不知所出是亦可验其为教之
卷三 第 41b 页
得失矣而议者不知其病源之所在以程试文字之不工
为患而唱为混补之说以益其弊或者知其不可又欲斟
酌举行崇宁州县三舍之法而使岁贡选士于太学其说
虽若贤于混补之云然果行此则士之求入乎州学者必
众而今州郡之学钱粮有限将广其额则食不足将仍其
旧则其势之偏选之艰而涂之狭又将有甚于前日之解
额少而无所容也正使有以处之然使游其閒者校计得
失于旦暮锱铢之间不得宁息是又不唯无益而损莫大
焉亦非计之得也盖尝思之必欲乘时改制以渐复先王
卷三 第 42a 页
之旧而善今日之俗则必如明道先生熙宁之议然后可
以大正其本而尽革其末流之弊如曰未暇则莫若且均
诸州之解额以定其志立德行之科以厚其本罢去词赋
而分诸经子史时务之年以齐其业又使治经者必守家
法命题者必依章句答义者必通贯经文条举众说而断
以己意学校则遴选实有道德之人使专教导以来实学
之士裁减解额舍选谬滥之恩以塞利诱之涂至于制科
词科武举之属亦皆究其利病而颇更其制则士有定志
而无奔竞之风有实行而无空言之弊有实学而无不可
卷三 第 42b 页
用之材矣此其大略也其详则继此而遂陈之夫所以必
均诸州之解额者今之士子不安于乡举而争趍太学试
者以其本州解额窄而试者多太学解额阔而试者少本
州只有解试一路太学则兼有舍选之捷径又可以智巧
而经营也所以今日倡为混补之说者多是温福处婺之
人而它州不与焉非此数州之人独多躁竞而它州之人
无不廉退也乃其势驱之有不得不然者耳然则今日欲
救其弊而不以大均解额为先务虽有良法岂能有所补
哉故莫若先令礼部取见逐州三举终场人数
卷三 第 43a 页
通比旧额都数定以若干分为率而取其若干
以为新额又损太学解
额舍选取人分数使与诸州不至大段殊绝
则士安其土而无奔趋流浪之意矣所以必立德行之科
者德行之于人大矣然其实则皆人性所固有人道所当
为以其得之于心故谓之德以其行之于身故谓之行非
固有所作为增益而欲为观听之美也士诚知用力于此
则不唯可以脩身而推之可以治人又可以及夫天下国
家故古之教者莫不以是为先若舜之命司徒以敷五教
卷三 第 43b 页
命典乐教胄子皆此意也至于成周而法始大备故其人
材之盛风俗之美后世莫能及之汉室之初尚有遗法其
选举之目必以敬长上顺乡里肃政教出入不悖所闻为
称首魏晋以来虽不及古然其九品中正之法犹为近之
及至隋唐遂专以文词取士而尚德之举不复见矣积至
于今流弊巳极其势不可以不变而欲变之又不可不以
其渐故今莫若且以逐州新定解额之半而又折其半以
为德行之科
明立所举德行之目专委逐县令佐
卷三 第 44a 页
从实搜访于省试后保明津遣赴州守倅审实保明申部
于当年六月以前以礼津遣限本年内到部拨入太学于
近上斋舍定排而优其廪给仍兔课试长贰以时延请询
考至次年终以次差充大小职事又次年终择其尤异者
特荐补官馀令特赴明年省试比之馀人倍其取人分数
殿试各升一甲其不中人
且令住学以俟后举其行义有亏学术无取举者亦当议
罚则士知实行之可贵而不专事于空言矣所以必罢诗
赋者空言本非所以教人不足以得士而诗赋又空言之
卷三 第 44b 页
尤者其无益于设教取士章章明矣然熙宁罢之而议者
不以为是者非罢诗赋之不善乃专主王氏经义之不善
也故元祐初议有改革而司马温公吕申公皆不欲复其
欲复之者唯刘挚为最力然不过以考校之难而为言耳
是其识之卑而说之陋岂足与议先王教学官人之本意
哉今当直罢无可疑者如以习之者众未欲遽罢则限以
三举而递损其取人之数俟其为之者少而后罢之则亦
不骇于俗而其弊可革矣所以必分诸经子史时务之年
者古者大学之教以格物致知为先而其考校之法又以
卷三 第 45a 页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不反为大成盖天下之事皆学者所
当知而其理之载于经者则各有所主而不能通也况今
乐经亡而礼经缺二戴之记巳非正经而又废其一焉盖
经之所以为教者巳不能备而治之者类皆舍其所难而
就其所易仅窥其一而不及其馀则于天下之事宜有不
能尽通其理者矣若诸子之学同出于圣人各有所长而
不能无所短其长者固不可以不学而其所短亦不可以
不辨也至于诸史则该古今兴亡治乱得失之变时务之
大者如礼乐制度天文地理兵谋刑法之属亦皆当世所
卷三 第 45b 页
须而不可阙皆不可以不之习然欲其一旦而尽通则其
势将有所不能而卒至于不行若合所当读之书而分之
以年使天下之士各以三年而共通其三四之一则亦若
无甚难者故今欲以易诗书为一科而子年午年试之周
礼仪礼及二戴之礼为一科而卯年试之春秋及三传为
一科而酉年试之诸经皆兼大学论语孟
子中庸论则分诸子为四科而分年以附焉
策则诸史时
务亦然
卷三 第 46a 页
则士无不通之
经无不习之史而皆可为当世之用矣其治经必专家法
者天下之理固不外于人之一心然圣贤之言则有渊奥
尔雅而不可以臆断者其制度名物行事本末又非今日
之见闻所能及也故治经者必因先儒巳成之说而推之
借曰未必尽是亦当究其所以得失之故而后可以反求
诸心而正其缪此汉之诸儒所以专门名家各守师说而
不敢轻有变焉者也但其守之太拘而不能精思明辨以
求真是则为病耳然以此之故当时风俗终是淳厚近年
卷三 第 46b 页
以来习俗苟偷学无宗主治经者不复读其经之本文与
夫先儒之传注但取近时科举中选之文讽诵摹仿择取
经中可为题目之句以意扭捏妄作主张明知不是经意
但取便于行文不暇恤也盖诸经皆然而春秋为尤甚主
司不惟不知其缪乃反以为工而置之高等习以成风转
相祖述慢侮圣言日以益甚名为治经而实为经学之贼
号为作文而实为文字之妖不可坐视而不之正也今欲
正之莫若讨论诸经之说各立家法而皆以注疏为主如
易则兼取胡瑗石介欧阳脩王安石邵雍程颐张载吕大
卷三 第 47a 页
临杨时书则兼取刘敞王安石苏轼程颐杨时晁说之叶
梦得吴棫薛秀宣吕祖谦诗则兼取欧阳脩苏轼程颐张
载王安石吕大临杨时吕祖谦周礼则刘敞王安石杨时
仪礼则刘敞二戴礼记则刘敞程颐张载吕大临春秋则
啖助赵正陆淳孙明复刘敞程颐胡安国大学论语中庸
孟子则又皆有集解等书而苏轼王雱吴 胡寅等说亦
可采令应举人各占两家以上
于家状内及经义卷子第一行内一般声说将来答义则
以本说为主而旁通他说以辨其是非则治经者不敢妄
卷三 第 47b 页
牵已意而必有据依矣其命题所以必依章句者今日治
经者既无家法其穿凿之弊巳不可胜言矣而主司命题
又多为新奇以求出于举子之所不意于所当断而反连
之于所当连而反断之大抵务欲无理可解无理可通以
观其仓卒之閒趋附离合之巧其始盖出于省试上天之
载无声无臭仪刑文王之一题然而当时传闻犹以为怪
及今数年则无题不然而人亦不之怪矣主司既以此倡
之举子亦以此和之平居讲习专务裁剪经文巧为斗饤
以求合乎主司之意其为经学贼中之贼文字妖中之妖又
卷三 第 48a 页
不止于家法之不立而已也今既各立家法则此弊势当
自革然恐主司习熟见闻尚仍故态却使举子愈有拘碍
不容下笔愿下诸路漕司戒敕所差考试官今后出题须
依章句不得妄有附益裁剪如有故违许应举人依经直
答以驳其缪仍经本州及漕司陈诉将命题人重作行遣
其诸州申到题目亦令礼部国子监长贰看详紏举谴罚
则主司不敢妄出怪题而诸生得守家法无复敢肆妖言
矣又按前贤文集策问皆指事设疑据实而问多不过百
十字嘉祐治平以前尚存旧体而吕申公家传记熙宁事
卷三 第 48b 页
乃云有司发策问必先称烦时政对者因大为谀词以应
之然则此风盖未远也今亦宜为之禁使但条陈所问之
疑略如韩欧诸集之为者则亦可以观士子之实学而息
其谀佞之奸心矣其必使答义者通贯经文条陈众说而
断以已意者其说巳略具于家法之条矣盖今日经学之
难不在于治经而难于作义大抵不问题之小大长短而
必欲分为两段仍作两句对偶破题又须借用他语以暗
贴题中之字必极于工巧而后巳其后多者三二千言别
无他意不过止是反复敷衍破题两句之说而已如此不
卷三 第 49a 页
唯不成经学亦复不成文字而使学者卒岁穷年枉费日
力以从事于其间甚可惜也欲革其弊当更写卷之式明
著问目之文而疏其上下文通约三十字巳上次列所治
之说而论其意文次旁列他说而以已意反复辨析以求
至当之归但令直见圣贤本意与其施用之实不必如今
日经义分段破题对偶敷衍之体每道止限五六百字以
上则虽多增所治之经而答义不至枉费辞说日力亦有
馀矣至于旧例经义禁引史传乃王氏末流之弊而论子
史者不复订以经指又俗学卑近之失皆当有以正之使
卷三 第 49b 页
治经术者通古今议论者识原本则庶乎其学之至矣其
学校必选实有道德之人使为学者师以来实学之士裁
减解额舍选谬滥之恩必塞利诱之涂者古之大学主于
教人而因以取士故士之来者为义而不为利且以本朝
之事言之如李

所记元祐侍讲吕希哲之言曰仁宗之
时太学之法宽简国子先生必求天下贤士真可为人师
者就其中又择其尤贤者如胡翼之之徒使专教导规矩
之事故当是时天下之士不远万里来就师之其游太学
者端为道艺称弟子者中心说而诚服之盖犹有古法之
卷三 第 50a 页
遗意也熙宁以来此法浸坏所谓太学者但为声利之场
而掌其教事者不过取其善为科举之文而尝得俊于场
屋者耳士之有志于义理者既无所求于学其奔趋辐凑
而来者不过为解额之滥舍选之私而巳师生相视漠然
如行路之人閒相与言亦未尝开之以德行道艺之实而
月书季考者文秪以促其嗜利苟得冒昧无耻之心殊非
国家之所以立学教人之本意也欲革其弊莫若一遵仁
皇之制择士之有道德可为人师者以为学官而久其任
使之讲明道义以教训其学者而又痛减解额之滥以还
卷三 第 50b 页
诸州罢去舍选之法而使为之师者考察诸州所解德行
之士与诸生之贤者而特命以官则太学之教不为虚设
而彼怀利于进之流自无所为而至矣如此则待补之法
固可罢去而混补者又必使与诸州科举同日引试则彼
有乡举之可望者自不复来而不患其纷冗矣至于取人
之数则又严为之额而许其补中之人从上几分特赴省
试则其舍乡举而来赴补者亦不为甚失职矣其计会监
试漕试附试之类亦当痛减分数严立告赏以绝其冒滥
其诸州教官亦以德行人充而责以教导之实则州县之
卷三 第 51a 页
学亦稍知义理之教而不但为科举之学矣至于制举名
为贤良方正而其实但得记诵文词之士其所投进词业
亦皆无用之空言而程试论策则又仅同覆射儿戏初无
益于治道但为仕宦之捷径而巳词科则又习于謟谀夸
大之词而竞于骈俪刻雕之巧尤非所以为教至于武举
则其弊又不异于儒学之陋也欲革其弊则制科当诏举
者不取其记诵文辞而取其行义器识罢去词业六论而
直使待对于廷访以时务之要而不穷以隐僻难知之事
词科则当稍更其文字之体使以深厚简严为主而以能
卷三 第 51b 页
辨析利害敷陈法度为工武举则亦使学官放经义论策
之制参酌定议颁下武经总要等书而更加讨论补其遗
逸使之诵习而立其科焉则庶乎小大之材各得有所成
就而不为俗学之所病矣夫如是是以教明于上俗美于
下先王之道得以复明于世而其遗风馀韵又将有以及
于方来与夫规规然固守末流之弊法而但欲小变一二
于其閒者利害相绝固有閒矣草茅之虑偶及于此故敢
私记其说以为当路之君子其或将有取焉
朱子调息箴
卷三 第 52a 页
鼻端有白我其观之随时随处容与猗移静极而嘘如
春沼鱼动巳而吸如百虫蛰氤氲开阖其妙无穷孰其
尸之不宰之功云卧天行非予敢议守一处和千二百岁
卷三 第 52b 页
饶双峰语录云下学上达意在言表程子此语盖为读书
者言读书是下学之一事盖凡下学者皆可以上达但恐
下学得不是则不能上达耳且如读书则圣人所以作经
之意是上面一层事其言语则只是下面一层事所以谓
之意在言表若读书而能求其意则由辞以通理而可上
达若但溺心于章句训沽之閒不能玩其意之所以然则
卷三 第 53a 页
是徒事于言语文辞而巳决不能通其理也程子曰玩其
辞不得其意者有矣又曰前儒失意以传言后学诵言而
忘味此皆下学得不是而无由上达者也问夫子所谓下
学兼知行否曰夫子此章只说知惟程子引此以释忠恕
违道不远曰斯下学上达之义却是兼知行说问或问云
上达而与天为一是知行俱到能如此否曰与天为一亦
以知言方其未上达时与天隔几重在及其既巳上达则
吾心即天天即吾心但圣人之上达与学者之上达有迟
速之不同圣人才学便达学者则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
卷三 第 53b 页
物久后方贯通
集庆路江东书院讲义
端礼窃闻之
朱子曰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
书之法莫贵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
而持志此不易之理也其门人与私淑之徒会稡朱子平
日之训而节取其要定为读书法六条曰循序渐进曰熟
读精思曰虚心涵泳曰切巳体察曰著紧用力曰居敬持
志且所谓循序渐进者朱子曰以二书言之则通一书而
卷三 第 54a 页
后及一书以一书言之篇章文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
不可乱也量力所至而谨守之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
乎前则不敢求乎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如是则志
定理明而无疏易陵躐之患矣若奔程趁限一向䟎看了
则看犹不看也近方觉此病痛不是小事元来道学不明
不是上面欠工夫乃是下面无根脚其循序渐进之说如
此所谓熟读精思者朱子曰荀子说诵数以贯之见得古
人诵书亦记遍数乃知横渠教人读书必须成诵真道学
第一义遍数已足而未成诵必欲成诵遍数未足虽巳成
卷三 第 54b 页
诵必满遍数但百遍时自是强五十遍时二百遍时自是
彊一百遍时今所以记不得说不去心下若存若亡皆是
不精不熟之患今人所以不如古人处只争这些子学者
观书读得正文记得注解成诵精熟注中训释文意事物
名件发明相穿纽处一一认得如自巳做出来底一般方
能玩味反覆向上有通透处若不如此只是虚设议论非
为巳之学也其熟读精思之说如此所谓虚心涵泳者朱
子曰庄子说吾与之虚而委蛇既虚了又要随他曲折去
读书须是虚心方得圣贤说一字是一字自家只平著心
卷三 第 55a 页
去秤停他都使不得一毫杜撰学者看文字不必自立说
只记前贤与诸家说便了今人读书多是心下先有个意
思了却将圣贤言语来揍他底意思其有不合便穿凿之
使合其虚心涵泳之说如此所谓切已体察者朱子曰入
道之门是将自个巳身入那道理中去渐渐相亲与巳为
一而今人道在这里自家在外元不相干学者读书须要
将圣贤言语体之于身如克己复礼如出门如见大宾等
事须就自家身上体覆我实能克己复礼主敬行恕否件
件如此方有益其切巳体察之说如此所谓著紧用力者
卷三 第 55b 页
朱子曰宽著期限紧著课程为学要刚毅果决悠悠不济
事且如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是甚么精神甚么骨肋今之
学者全不曾发愤直要抖擞精神如救火治病然如撑上
水船一篙不可放缓其著紧用力之说如此所谓居敬持
志者朱子曰程先生云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此最
精要方无事时敬以自持凡心不可放入无何有之乡须
是收敛在此及应事时敬于应事读书时敬于读书便自
然该贯动静心无不在今学者说书多是捻合来说却不
详密活熟此病不是说书上病乃是心上病盖心不专静
卷三 第 56a 页
纯一故思虑不精明须要养得虚明专静使道理从里
面流出方好其居敬持志之说如此
愚按此六条者乃朱子教人读书之要故其诲学者告
君上举不出此而自谓其为平日艰难巳试之效者也
窃尝论之自孔子有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
矣夫之训以颜子之善学其赞孔子循循善诱亦不过
曰博我以文约我以礼而已是孔子之教颜子之学不
越乎博文约礼二事岂非以学者舍是无以为用力之
地欤盖盈天地间万物万事莫非文也其文出于圣人
卷三 第 56b 页
之手而存之于书者载道为尤显故观孔子责子路何
必读书然后为学之语可为深戒岂非读书为博文之
大而急者欤朱子曰约礼则只是这些子博文各有次
序当以大而急者为先盖谓是也然则博文岂可不以
读书为先而读书又岂可不守朱子之法朱子平日教
人千言万语总而言之不越乎此六条而六条者总而
言之又不越乎熟读精思切巳体察之两条盖熟读精
思即博文之功而切已体察即约礼之事然则欲学颜
子之学者岂可不由是而求之哉今幸其说具存学者
卷三 第 57a 页
读书能循是六者以实用其力则何道之不可进何圣
贤之不可为使朱子复生身登其门耳闻其诲未必若
是之详且要也学者可不自知其幸欤世之读书其怠
忽间断者固不足论其终日勤劳贪多务广终身无得
者盖以读之不知法故也惟精庐初建端礼荒陋匪材
夫岂其任承乏之初敢以朱子读书法首与同志讲之
期相与确守焉以求共学之益使他日义精仁熟贤材
辈出则朱子之训不为虚语精庐不为虚 顾不美欤
卷三 第 57b 页
右读书分年日程余守此与友朋共读岁岁删修遂与崇
德吴氏义塾台州路学平江甫里书院陆氏池州建德县
学友朋冯彦思所刋及集庆江东书院友朋安西高邮六
合江浙友朋所钞及定安刘谦父所刋旧本不同此则最
后刋于家塾本也览者傥矜其愚补其所未及实深望焉
元统三年十一月朔程端礼书于甬东之思勉斋
卷三 第 58a 页
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卷三 旁證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