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二十三 第 1a 页 WYG0120-0001a.png
钦定四库全书
礼记集说卷一百二十三 宋 卫湜 撰
中庸第三十一
中庸一篇会稽石氏集解自濂溪先生而下凡十
家朱文公尝为之序已而自著章句以十家之说
删成辑略别著或问以开晓后学今每章首录郑
注孔疏次载辑略即继以朱氏然十家之说凡辑
略所不敢取者朱氏或问閒疏其失仅指摘三数
卷一百二十三 第 1b 页 WYG0120-0001b.png
言后学或未深解今以石氏本增入庶几览者可
以参绎其旨意其有续得诸说则附于朱氏之后
孔氏曰案郑目录云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
庸用也孔子之孙子思伋作之
河南程氏曰中之理至矣独阴不生独阳不生偏则
为禽兽为异类中则为人中则不偏常则不易惟中
不足以尽之故曰中庸又曰天地之化虽廓然
无穷然而阴阳之度日月寒暑昼夜之变莫不有常
卷一百二十三 第 2a 页 WYG0120-0002a.png
此道之所以为中庸 又曰中者只是不偏偏
则不是中庸只是常犹言中者是大中也庸者是定
理也定理者天下不易之理也是经也孟子只言反
经中在其间 又曰中庸之言放之则弥满六
合卷之则退藏于密 又曰中庸始言一理中
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 又曰中庸之书是
孔门传授成于子思传于孟子其书虽是杂记更不
分精粗一衮说了今人语道多说高便遗却卑说本
卷一百二十三 第 2b 页 WYG0120-0002b.png
便遗却末 又曰中庸一卷书自至理便推之
于事如国家有九经及历代圣人之迹莫非实学也
如登九层之台自下而上为是 又曰中庸之书决
是传圣人之学不杂子思恐传授渐失故著此一卷
书 又曰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
蓝田吕氏曰中庸之书圣门学者尽心以知性躬行
以尽性始卒不越乎此书孔子传之曾子曾子传之
子思子思述所授之言以著于篇故此书之论皆圣
卷一百二十三 第 3a 页 WYG0120-0002c.png
人之绪言入德之大要也 又曰圣人之德中庸而
已中则过与不及皆非道庸则父子兄弟夫妇君臣
朋友之常道欲造次颠沛久而不违于仁岂尚一节
一行之诡激者哉 又曰中庸之书学者所以进德
之要本末具备矣既以浅陋之学为诸君道之抑又
有所以告诸君者孔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
为人为己者心存乎德行而无意乎功名为人者心
存乎功名而未及乎德行若后世学者有未及乎为
卷一百二十三 第 3b 页 WYG0120-0002d.png
人而济其私欲者今学圣人之道而先以私欲害之
则语之而不入导之而不行教之者亦何望哉圣人
立教以示后世未尝使学者如是也朝廷建学设
科以取天下之士亦未尝使学者如是也学者亦何
必舍此而趋彼哉圣人之学不使人过不使人不及
立喜怒哀乐未𤼵之中以为之本使学者择善而固
执之其学固有序矣学者盖亦用心于此乎用心于
此则义理必明德行必修师友必称州里必举仰企于
卷一百二十三 第 4a 页 WYG0120-0003a.png
上古可以不负圣人之传俯达于当今可以不负朝
廷之教养世之有道君子乐得而亲之王公大人乐
闻而取之与夫自轻其身涉猎无本徼幸一旦之利
者果何如哉诸君有意乎于今日所讲有望焉无意
乎则不肖今日自为譊譊无益不几乎侮圣言乎诸
君其亦念之哉
延平杨氏曰中庸为书微极乎性命之际幽尽乎鬼
神之情广大精微罔不毕举而独以中庸名书何也
卷一百二十三 第 4b 页 WYG0120-0003b.png
予闻之师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
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推是言也则其所以书者义
可知也世之学者知不足以及此而妄意圣人之微
言故物我异观天人殊归而高明中庸之学始两致
矣谓高明者所以处已而通乎天中庸者所以应物
而同乎人则圣人之处已者常过乎中而与夫不及
者无以异也为是说者又乌足与议圣学哉
新安朱氏曰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
卷一百二十三 第 5a 页 WYG0120-0003c.png
其传而作也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
有自来矣其见于经则允执厥中者尧之所以授舜
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者舜之
所以授禹也尧之一言至矣尽矣而舜复益之以三
言者则所以明夫尧之一言必如是而后可庶几也
盖尝论之心之虚灵知觉一而已矣而以为有人心
道心之异者则以其或生于形气之私或原于性命
之正而所以为知觉者不同是以或危殆而不安或
卷一百二十三 第 5b 页 WYG0120-0003d.png
微妙而难见耳盖人莫不有是形故虽上智不能无
人心亦莫不有是性故虽下愚不能无道心二者杂
于方寸之间而不知所以治之则危者愈危微者愈
微而天理之公卒无以胜夫人欲之私矣精则察夫
二者之间而不杂也一则守其本心之正而不离也
从事于斯无少间断必使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
心每听命焉则危者安微者著而动静云为自无过
不及之差矣夫尧舜禹天下之大圣也以天下相传
卷一百二十三 第 6a 页 WYG0120-0004a.png
天下之大事也以天下之大圣行天下之大事而其
授受之际丁宁告戒不过如此则天下之理岂有以
加于此哉自是以来圣圣相承若成汤文武之为君
皋陶伊傅周召之为臣既皆于此而接夫道统之传
若吾夫子则虽不得其位而所以继往圣开来学其
功反若有贤于尧舜者然当是时见而知之者唯颜
氏曾氏之传得其宗及曾氏之再传而复得夫子之
孙子思则去圣远而异端起矣子思惧夫愈久而愈
卷一百二十三 第 6b 页 WYG0120-0004b.png
失其真也于是推本尧舜以来相传之意质以平日
所闻父师之言更互演绎作为此书以诏后之学者
盖其忧之也深故其言之也切其虑之也远故其说
之也详其曰天命率性则道心之谓也其曰择善固
执则精一之谓也其曰君子时中则执中之谓也世
之相后千有馀年而其言之不异如合符节历选前
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其明且
尽者也 又曰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
卷一百二十三 第 7a 页 WYG0120-0004c.png
常也 或问中庸二字孰重先生曰有中而后有庸
或问名篇之义程子专以不偏为言吕氏专以无
过不及为说二者固不同矣子乃合而言之何也曰
中一名而有二义程子固言之矣今以其说推之不
偏不倚云者程子所谓在中之义未𤼵之前无所偏
倚之名也无过不及者程子所谓中之道也见诸行
事各得其中之名也盖不偏不倚犹立而不近四旁
心之体地之中也无过不及犹行而不先不后理之
卷一百二十三 第 7b 页 WYG0120-0004d.png
当事之中也故于未𤼵之大本则取不偏不倚之名
于己𤼵而时中则取无过不及之义语固各有当也
然方其未𤼵虽未有无过不及之可名而所以为无
过不及之本体实在于是及其𤼵而得中也虽其所
主不能不偏于一事然其所以无过不及者是乃无
偏倚者之所为而于一事之中亦未尝有所偏倚也
故程子又曰言和则中在其中言中则含喜怒哀乐
在其中而吕氏亦云当其未𤼵此心至虚无所偏倚
卷一百二十三 第 8a 页 WYG0120-0005a.png
故谓之中以此心而应万事之变无往而非中矣是
则二义虽殊而实相为体用此愚于名篇之义所以
不得取此而遗彼也 曰庸字之义程子以不易言
之而子以为平常何也曰唯其平常故可常而不可易
若惊世骇俗之事则可暂而不得为常矣二说虽殊
其致一也但谓之不易则必至于久而后见不若谓
之平常则直验于今之无所诡异而其常久而不可
易者可兼举也况中庸之云上与高明为对而下与
卷一百二十三 第 8b 页 WYG0120-0005b.png
无忌惮者相反其曰庸言之信庸行之谨又以见夫
虽细微而必信谨则其名篇之义以不可易而为言
者又孰若平常之为切乎曰然则所为平常将不为
浅近苟且之云乎曰不然也所谓平常亦曰事理之
当然而无所诡异云尔是固非有甚高难行之事而
亦岂同流合污之谓哉既曰当然则自君臣父子日
用之常推而至于尧舜之禅授汤武之放伐其变无
穷亦无适而非平常矣 又曰中庸一书本只是随
卷一百二十三 第 9a 页 WYG0120-0005c.png
时之中其所以有随时之中者是缘有那未𤼵之中
在 又曰为人之说程氏以为欲见知于人者是也
吕氏以志于功名言之而谓今之学者未及乎此则
是以为人为及物之事而涉猎徼幸以求济其私者
又下此一等也殊不知夫子所谓人者正指此下等
人也若曰未能成已而遽欲成物此特可坐以不能
知所先后之罪原其设心犹爱而公视彼欲求人知
以济一己之私而后学者不可同日语矣至其所谓
卷一百二十三 第 9b 页 WYG0120-0005d.png
立喜怒哀乐未𤼵之中以为之本使学者择善而固
执之者亦曰欲使学者务先存养以为穷理之地耳
而语之未莹乃似圣人强立此中以为大本使人以
是为准而取中焉则中者岂圣人之所强立而未𤼵
之际亦岂容学者有所取则于其间哉但其全章大
旨则有以切中今时学者之病览者诚能三复而致
思焉亦可以感悟而兴起矣
霅川倪氏曰尧咨舜曰允执其中舜授禹曰允执厥
卷一百二十三 第 10a 页 WYG0120-0006a.png
中仲虺谓汤建中于民孟子曰汤执中文王演易以
二五为中武王访箕子箕子陈洪范以皇极为中周
礼以五礼坊民伪而教之中而未有言庸者孔子始
以中对庸言之其在易之文言曰龙德而正中者也
继之曰庸言之信庸行之谨然犹分言之也至论语
始曰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于是中之
与庸始合为一子思之名中庸盖本诸孔子也
新定顾氏曰理有自然之则非过非不及圣人所以
卷一百二十三 第 10b 页 WYG0120-0006b.png
名之曰中理无所变更历万世如一日圣人所以名
之曰庸易言太极书言皇极中之谓也易言正者事
之干又言常久而不已庸之谓也中也庸也圣人所
以名此理之本体也中庸一书始之以此道之本体
中之以此道之运行末复归之此道之本体所谓无
先后无彼此一以贯之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脩道之谓教
郑氏曰天命谓天所命生人者也是谓性命率循也
卷一百二十三 第 11a 页 WYG0120-0006c.png
循性行之是谓道脩治也治而广之人仿效之是曰
教
孔氏曰自此至育焉一节明中庸之德必脩道而行
河南程氏曰言天之自然者谓之天道言天之付与
万物者谓之天命 又曰民受天命之中以生
天命之谓性也人之生也直意亦如此若以生为生
养之生却是脩道之谓教也至下文始自云能者养
之以福不能者败以取祸则乃是教也 又曰
卷一百二十三 第 11b 页 WYG0120-0006d.png
孟子曰仁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中庸所谓率性之
谓道是也 又曰生之谓性性即气气即性生之谓
也人生气禀理有善恶然不是性中原有此两物相
对而生也有自幼而善有自幼而恶是气禀有然也
善固性也然恶亦不可不谓之性也盖生之谓性人
生而静以上不容说才说性时便已不是性也凡人
说性只是说继之者善也孟子言人性善是也夫所
谓继之者善也者犹水流而就下也皆水也有流而
卷一百二十三 第 12a 页 WYG0120-0007a.png
至海终无所污此何烦人力之为也有流而未远固
已渐浊有出而甚远方有所浊有浊之多者有浊之
少者清浊虽不同然不可以浊者不为水也如此则
人不可以不加澄治之功故用力敏勇则疾清用力
缓怠则迟清及其清也则却只是元初水也亦不是
将清来换却浊亦不是取出浊来置在一隅也水之
清则性善之谓也故不是善与恶在性中为两物相
对各自出来此理天命也顺而循之则道也循此而
卷一百二十三 第 12b 页 WYG0120-0007b.png
脩之各得其分则教也自天命以至于教我无加损
焉此舜有天下而不与焉者也 又曰上天之载无
声无臭其体则谓之易其理则谓之道其用则谓之
神其命于人则谓之性率性则谓之道脩道则谓之
教孟子于其中又𤼵挥出浩然之气可谓尽矣故说
神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合小大事而只曰诚之不
可掩如此夫彻上彻下不过如此形而上为道形而
下为器须著如此说器亦道道亦器但得道在不系
卷一百二十三 第 13a 页 WYG0120-0007c.png
今与后已与人 先生常语韩持国曰如说妄说幻
为不好底性则请别寻一个好底性来换了此不好
底性盖道即性也若道外寻性性外寻道便不是圣
贤论天德盖谓自家元是天然完全自足之物若无
所污坏即当直而行之若小有污坏即敬以治之使
复如旧者盖为自家本质元是完足之物若合脩治
而修治之是义也若不消脩治而不脩治亦是义也
故常简易明白而易行禅学者总是强生事至如山
卷一百二十三 第 13b 页 WYG0120-0007d.png
河大地之说是他山河大地又干你何事至如孔子
道如日星之明犹患门人未能尽晓故曰予欲无言
如颜子则便默识其他未免疑问故曰小子何述又
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可谓明白矣若能
于此言上看得破便信是会禅也非是未寻得盖实
是无去处说此理本无二致也 又曰生之谓
性与天命之谓性同乎性字不可一槩论生之论性
止训所禀受也天命之谓性此言性之理也今人言
卷一百二十三 第 14a 页 WYG0120-0008a.png
性柔缓性刚急皆生来如此训所禀受也若性之理
则无不善曰天者自然之理也 又曰告子云
生之谓性凡天地所生之物须是谓之性皆谓之性
则可于中却须分别牛之性马之性是他便只是一
般如释氏说蠢动含灵皆有佛性如此则不可天命
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者天降是于下万物流形各正
性命者是所谓性也循其性而不失是所谓道也此
亦通人物而言循性者马则为马之性又不做牛底
卷一百二十三 第 14b 页 WYG0120-0008b.png
性牛则为牛之性又不为马底性此所谓率性也人
在天地之间与万物同流天几时分别出是人是物
脩道之谓教此则专在人事以失其本性故脩而求
复之则入于学若元不失则何脩之有成性存存道
义之门亦是万物各有成性存存亦是生生不已之
意天只是以生为道 又曰率性之谓道率循也若
言道不消先立下名义则茫茫地何处下手何处著
心 又曰人须是自为善又不可都不管他盖
卷一百二十三 第 15a 页 WYG0120-0008c.png
有教焉修道之谓教岂可不修
横渠张氏曰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合
虚与气有性之名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
蓝田吕氏曰此章先明性道教之所以名性与天道
一也天道降而在人故谓之性性者生生之所固有
也循是而言之莫非道也道之在人有时与位之不
同必欲为法于后世不可不脩 一本云天命之谓
性即所谓中脩道之谓教即所谓庸中者道之所自
卷一百二十三 第 15b 页 WYG0120-0008d.png
出庸者由道而后立盖中者天道也天德也降而在
人人禀而受之是之谓性书曰惟皇上帝降衷于下
民传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此人性所以必善故曰
天命之谓性性与天道本无有异但人虽受天地之
中以生而梏于蕞然之形体常有私意小知挠乎其
间故与天地不相似所𤼵遂至于出入不齐而不中
节如使所得于天者不丧则何患不中节乎故良心
所𤼵莫非道也在我者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皆道也
卷一百二十三 第 16a 页 WYG0120-0009a.png
在彼者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之交亦道也在物
之分则有彼我之殊在性之分则合乎内外一体而
已是皆人心所同然乃吾性之所固有随喜怒哀乐
之所𤼵则爱必有等差敬必有节文所感重者其应
也亦重所感轻者其应也亦轻自斩至缌丧服异等
而九族之情无所憾自王公至皂𨽻仪章异制而上
下之分莫敢争非出于性之所有安能致是乎故曰
率性之谓道循性而行无物挠之虽无不中节然人
卷一百二十三 第 16b 页 WYG0120-0009b.png
禀于天者不能无厚薄昏明则应于物者亦不能无
小过小不及故喜斯陶陶斯咏咏斯犹犹斯舞舞斯
愠愠斯戚戚斯叹叹斯辟辟斯踊矣品节斯斯之谓
礼闵子除丧而见孔子予之琴而弹之切切而哀曰
先王制礼不敢过也子夏除丧而见孔子予之琴而
弹之侃侃而乐曰先王制礼不敢不及也故心诚求
之虽不中不远矣然将达之天下传之后世虑其所
终稽其所敝则其小过小不及者不可以不脩此先
卷一百二十三 第 17a 页 WYG0120-0009c.png
王所以制礼故曰脩道之谓教
建安游氏曰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则天命也若遁
天倍情则非性矣天之所以命万物者道也而性者
具道以生也因其性之固然而无容私焉则道在我
矣此率性之谓道也若出于人为则非道矣夫道不
可擅而有也固将与天下共之故脩礼以示之中脩
乐以导之和此脩道之谓教也或蔽于天或蔽于人
为我至于无君兼爱至于无父则非教矣知天命之
卷一百二十三 第 17b 页 WYG0120-0009d.png
谓性则孟子性善之说可见矣或曰性恶或曰善恶
混或曰有三品皆非知天命者也
延平杨氏曰天命之谓性人欲非性也率性之谓道
离性非道也性天命也命天理也道则性命之理而
已孟子道性善盖原于此谓性有不善者诬天也性
无不善则不可加损也无俟乎脩焉率之而已杨雄
谓学以脩性非知性也故孔子曰尽性子思曰率性
曰尊德性孟子曰知性养性未尝言脩也然则道其
卷一百二十三 第 18a 页 WYG0120-0010a.png
可脩乎曰道者百姓日用而不知也先王为防范使
过不及者取中焉所以教也谓之脩者盖亦品节之
而已 又曰性命道三者一体而异名初无二致也
故在天曰命在人曰性率性而行曰道特所从言之
异耳 又曰人性上不可添一物尧舜所以为万世
法只是率性而已所谓率性循天理是也外边用计
用数假饶立得功业只是人欲之私与圣贤作用天
地悬隔 又曰荆公云天使我有是之谓命命之在
卷一百二十三 第 18b 页 WYG0120-0010b.png
我之谓性是未知性命之理其曰使我正所谓使然
也使然可以为命乎以命在我为性则命自一物若
中庸言天命之谓性性即天命也又岂二物哉如云
在天为命在人为性此语似无病然亦不须如此说
性命初无二理第所由之者异耳率性之谓道如易
所谓圣人之作易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也 又曰韩
子曰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其意盖曰由仁
义而之焉斯谓之道充仁义而足乎已斯谓之德则
卷一百二十三 第 19a 页 WYG0120-0010c.png
所谓道德云者仁义而已矣故以仁义为定名道德
为虚位中庸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仁义性所
有也则舍仁义而言道者固非也道固有仁义而仁
义不足以尽道则以道德为虚位者亦非也
新安朱子曰自此至万物育焉是第一章子思述所
传之意以立言首明道之本原出于天而不可易其
实体备于己而不可离次言存养省察之要终言圣
神功化之极盖欲学者于此反求诸身而自得之以
卷一百二十三 第 19b 页 WYG0120-0010d.png
去夫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杨氏所谓一篇之
体要是也其下十章盖子思引夫子之言以终此章
之义命犹令也性即理也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
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于是人物之生因
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所谓性也道
犹路也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则其日用事物之间
莫不各有当行之路是则所谓道也脩品节之也性
道虽同而气禀或异故不能无过不及之差圣人因
卷一百二十三 第 20a 页 WYG0120-0011a.png
人物之所当行者而品节之以为法于天下则谓之
教若礼乐刑政之属是也盖人之所以为人道之所
以为道圣人之所以为教原其所自无一不本于天
而备于我学者知之则其于学知所用力而自不能
已矣故子思于此首𤼵明之读者所宜深体而默识
也 或问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何
也曰此先明性道教之所以名以见其本皆出于天
而实不外于我也天命之谓性言天所以命乎人者
卷一百二十三 第 20b 页 WYG0120-0011b.png
是则人之所以为性也盖天之所以赋与万物而不
能自已者命也吾之得乎是命以生而莫非全体者
性也故以命言之则曰元亨利贞而四时五行庶类
万化莫不由是而出以性言之则曰仁义礼知而四
端五典万物万事之理无不统于其间盖在天在人
虽有性命之分而其理则未尝不一在人在物虽有
气禀之异而其理则未尝不同此吾之性所以纯粹
至善而非若荀杨韩子之所云也率性之谓道言循
卷一百二十三 第 21a 页 WYG0120-0011c.png
其所得乎天以生者则事事物物莫不自然各有当
行之路是则所谓道也盖天命之性仁义礼知而已
循其仁之性则自父子之亲以至于仁民爱物皆道
也循其义之性则自君臣之分以至于敬长尊贤皆
道也循其礼之性则恭敬辞让之节文皆道也循其
知之性则是非邪正之分别亦道也盖所谓性者无
一理之不具故所谓道者不待外求而无所不备所
谓性者无一物之不得故所谓道者不假人为而无
卷一百二十三 第 21b 页 WYG0120-0011d.png
所不周虽鸟兽草木之生仅得形气之偏而不能有
以通贯乎全体然其知觉运动荣瘁开落亦皆循其
性而各有自然之理焉至于虎狼之父子蝼蚁之君
臣豺獭之报本睢鸠之有别则其形气之所偏又反
有以存其义理之所得尤可以见天命之本然初无
间隔而所谓道者亦未尝不在是也是岂有待于人
为而亦岂人之所得为哉脩道之谓教言圣人因是
道而品节之以立法垂训于天下是则所谓教也盖
卷一百二十三 第 22a 页 WYG0120-0012a.png
天命之性率性之道皆理之自然而人物之所同得
者也人虽得其形气之正然其清浊厚薄之禀亦有
不得不异者是以贤智者或失之过愚不肖者或不
能及而得于此者亦或不能无失于彼是以私意人
欲或生其间而于所谓性者不免有所昏蔽错杂而
无以全其所受之正性有不全则于所谓道者固以
有所乖戾舛逆而无以适乎所行之宜唯圣人之心
清明纯粹天理浑然无所亏阙故能因其道之所在
卷一百二十三 第 22b 页 WYG0120-0012b.png
而为之品节防范立法以教于天下使夫过不及者
有以取中焉盖有以辨其亲疏之杀而使之各尽其
情则仁之为教立矣有以别其贵贱之等而使之各
尽其分则义之为教行矣为之制度文为使之有以
守而不失则礼之为教得矣为之开导禁止使之有
以别而不差则知之为教明矣夫如是是以人无知
愚事无大小皆得有所持循据守以去其人欲之私
而复乎天理之正推而至于天下之物则以顺其所
卷一百二十三 第 23a 页 WYG0120-0012c.png
欲违其所恶因其材质之宜以致其用制其取用之节
以遂其生皆有政事之施焉此则圣人所以财成天地
之道以致其弥缝辅赞之功然亦未始外乎人之所受
乎天者而强为之也子思以是三言著于篇首虽曰姑
以释夫三者之名义学者能因其所指而反身以验之
则其所知岂独名义之间而已哉盖有得乎天命之说
则知天之所以与我者无一理之不备而释氏所谓空
者非性矣有以得乎率性之说则知我之所得乎天者
卷一百二十三 第 23b 页 WYG0120-0012d.png
无一物之不该而老氏所谓无者非道矣有以得乎脩
道之说则知圣人之所以教我者莫非因其所固有而
去其所本无背其所至难而从其所甚易而凡世儒之
训诂词章管商之权谋功利佛老之清净寂灭与夫百
家众技之支离偏曲皆非所以为教矣由是以往因其
所固有之不可昧者而益致其学问思辨之功因其所
甚易之不能已者而益致其持守推行之力则夫天命
之性率性之道岂不昭然日用之间而脩道之教又将
卷一百二十三 第 24a 页 WYG0120-0013a.png
由我而后立矣 又曰程子之论率性正就私意人欲
未萌之处指其自然𤼵见各有条理者而言以见道之
所以得名非指修为而言也吕氏良心之𤼵以下至安
能至是一节亦甚精密但谓人虽受天地之中以生而
梏于形体又为私意小知所挠故与天地不相似而
𤼵不中节必有以不失其所受乎天者然后为道则
所谓道者又在修为之后而反由教以得之非复子
思程子所指人欲未萌自然𤼵见之意矣游氏所谓
卷一百二十三 第 24b 页 WYG0120-0013b.png
无容私焉则道在我杨氏所谓率之而已者似亦皆
有吕氏之病也至于修道则程子养之以福修而求
复之云却似未合子思本文之意独其一条所谓循
此修之各得其分而引舜事以通结之者为得其旨
故其门人亦多祖之但所引舜事或非论语本文之
意耳吕氏所谓先王制礼达之天下传之后世者得
之但其本说率性之道处已失其旨而于此又推本
之以为率性而行虽已中节而所禀不能无过不及
卷一百二十三 第 25a 页 WYG0120-0013c.png
若能心诚求之自然不中不远但欲达之天下传之
后世所以又当脩道而立教焉则为大繁复而失本
文之意耳改本又以时位不同为言似亦不亲切也
又曰杨氏所论王氏之失如何曰王氏之言固为
多病然此所云天使我有是者犹曰上帝降衷云尔
岂真以为有或使之者哉其曰在天为命在人为性
则程子亦云而杨氏又自言之盖无悖于理者今乃
指为王氏之失不唯似同浴而讥裸裎亦近于意有
卷一百二十三 第 25b 页 WYG0120-0013d.png
不平而反为至公之累矣且以率性之道为顺性命
之理文意亦不相似若游氏以遁天倍情为非性则
又不若杨氏人欲非性之云也
北溪陈氏曰命犹令也天不言如何命只是大化流
行气到便生物似分付命令一般 又曰命有二义
有以理言有以气言其实理不外乎气盖二气流行
万古生生不息必有主宰之者理是也理在其中为
之枢纽故大化流行生生未尝止息所谓以理言者
卷一百二十三 第 26a 页 WYG0120-0014a.png
非有离乎气只是就气上指出不离乎气而为言耳
如天命之谓性五十知天命穷理尽性至于命此皆
指理而言天命即天道流行赋予于物者就元亨利
贞之理而言则谓之天命如就气说亦有两等一等
说贫富贵贱寿夭祸福如所谓死生有命与莫非命
也之命此乃就受气短长厚薄不齐上论是命分之
命又一等如孟子所谓仁之于父子义之于君臣命
也之命是又就禀气清浊不齐上论是说人之智愚
卷一百二十三 第 26b 页 WYG0120-0014b.png
贤否 又曰性即理也不谓之理谓之性盖理是凡
言天地间人物公共之理性是在我之性性字从生
从心是人生具是理于心方名曰性其大目只是仁
义礼智得天命之元在我为仁得天命之亨在我为
礼得天命之利在我为义得天命之贞在我为智仁
义礼智之实理便是信如四行无土便都无所该载
又曰性命本非二物在天谓之命在人谓之性程
子曰天所付为命人所受为性然不分看则不分明
卷一百二十三 第 27a 页 WYG0120-0014c.png
不合看则支离了须浑然一理中看得有界分不相
乱所以谓之命谓之性者何故大扺性即是理然人
之生不成空有是理须有形骸方载得此理其实理
不外乎气得天地之气成此形得天地之理成此性
所以横渠曰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就
孟子浩然之气塞乎天地一句掇塞字来说气就孟
子志气之帅掇帅字来说理人与物同得天地之气
以生人得五行之秀正而通所以仁义礼智粹然独
卷一百二十三 第 27b 页 WYG0120-0014d.png
与物异物得气之偏为形骸所拘所以其理闭塞不
通 又曰天命人以是理人所受以为性皆本善而
无恶孟子道性善就大本上说得极亲切只是不曾
发出气禀一段所以启后世纷纷之论人有万殊不
齐只缘气禀不同此气只是阴阳五行之气如阳性刚
阴性柔火性燥水性润金性寒木性温土性厚重七者
夹杂人随所值便有参差不齐然气运往来自有真元
之会如历法算到本数凑合所谓日月如合璧五星如
卷一百二十三 第 28a 页 WYG0120-0015a.png
连珠时相似圣人便是禀得贞元之会然天地间参差
不齐之时多贞元会合之时少如一岁间极寒极暑阴
晦之时多不寒不暑光风霁月之时极少难得恰好时
节人生多值此不齐之气值阳气多者刚烈值阴气多
者懦弱值阳气之恶者燥暴忿戾值阴气之恶者狡谲
奸险有人性圆一拨便转有性愚拗一句善言说不入
与禽兽无异却是气禀如此阳气中有善恶阴气中亦
有善恶如通书所谓刚善刚恶柔善柔恶不是阴阳气
卷一百二十三 第 28b 页 WYG0120-0015b.png
本恶只是分合转移齐不齐中自然成粹駮善恶耳因
气有粹駮便有贤愚然气虽不齐大本则一虽下愚亦
可变而为善只为工夫最难非百倍其功者不能子思
言人一己百人十己千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正为此自
孟子不说到气禀所以荀子以性为恶杨子言善恶混
韩文公三品皆只说得气东坡苏氏又谓性未有善恶
五峰胡氏又谓性无善恶皆是含糊捉摸不曾说得端
的直至二程得濂溪太极图开端于本性之外𤼵出气
卷一百二十三 第 29a 页 WYG0120-0015c.png
禀一段方见得善恶所由来故其言曰论性不论气
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二之则不是此说不可改易
又曰气质之性是以气禀言之天地之性是以大
本言之其实天地之性亦不离气质之中只是就气
中分别出天地之性不与相离为言耳此意学者又
当知之 又曰道犹路也人所通行方谓之路一人
独行不得谓之路道之大纲只是日用间人伦事物
所当行之理众所共由方谓之道 又曰老氏以无
卷一百二十三 第 29b 页 WYG0120-0015d.png
为宗佛氏以空为宗以未有天地之先为吾真体以
天地万物为幻视人事为粗迹尽欲屏除一归真空
乃为得道不知道只是人事之理耳形而上者谓之
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自形而上者言之其隐然不可
见者谓之道自形而下者言之其显然可见者谓之
器其实道不离乎器道只是器之理人事有形状处
此之谓器人事中之理便是道如君臣有义义即是
道君臣是器父子有亲亲即是道父子是器非于君
卷一百二十三 第 30a 页 WYG0120-0016a.png
臣父子之外别有所谓义与亲 又曰易说一阴一
阳之谓道阴阳气也形而下者也道理也即阴阳之
理形而上者也此孔子就造化根源上论如志于道
可与适道道在尔之类又是就人事上论圣贤与人
说道多就人事上说惟此句乃赞易时说来历根源
涑水司马氏曰性者物之所禀于天以生者也命者
令也天不言而无私岂有命令付与于人哉正以阴
阳相推八卦相荡五行周流四时运行消息错综变
卷一百二十三 第 30b 页 WYG0120-0016b.png
化无穷庶物禀之以生各正性命其品万殊人为万
物之灵得五行之秀气故皆有仁义礼智信与身俱
生木为仁金为义火为礼水为智土为信五常之本
既禀之于天则不得不谓之天命也水火金木非土
无依仁义礼智非信无成孟子言四端苟无诚信则
非仁义礼智矣夫人禀五行而生无问贤愚其五常
之性必具顾其少多厚薄则不同矣或相倍蓰或相
什百或厚于此而薄于彼或厚于彼而薄于此多且
卷一百二十三 第 31a 页 WYG0120-0016c.png
厚者为圣贤少且薄者为庸愚故曰天命之谓性
临川王氏曰人受天而生使我有是之谓命命之在
我之谓性不唯人之受而有是也至草木禽兽昆虫
鱼鳖之类亦禀天而有性也然性果何物也曰善而
已矣性虽均善而不能自明欲明其性则在人率循
而已率其性不失则五常之道自明然人患不能脩
其五常之道以充其性能充性而脩之则必以古圣
贤之教为法而自养其心不先脩道则不可以知命
卷一百二十三 第 31b 页 WYG0120-0016d.png
易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易何以不先言命而此何
以首之盖天生而有是性命不脩其道亦不能明其
性命也是中庸与易之说合此皆因中人之性言也
故曰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夫教者在中人
脩之则谓之教至于圣人则岂俟乎脩而至也若颜
回者是亦中人之性也唯能脩之不已故庶几于圣
人也
广汉张氏曰天命之谓性此言性之统体也率性之
卷一百二十三 第 32a 页 WYG0120-0017a.png
谓道此言万化之流行也脩道之谓教此言人所以
致存察之功而有诸己者也一人之性天地之性也
而人自拘于气禀之小耳苟能致存察之功则天性
可得而全而万化可备于己也然而非先识夫天性
之大则无以见万化之流行而工夫在我者亦无所
施矣
海陵胡氏曰性之善非独圣贤有之也天下至愚之
人皆有之然愚者不知善性之在己也不能循而行
卷一百二十三 第 32b 页 WYG0120-0017b.png
之在上者当脩治充广无常之道使下之民睹而效
之故谓之教老吾老以及人老幼吾幼以及人幼此
教民以仁也制为庐井使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
相扶持此教民以义也郊社宗庙致敬鬼神此教民
以智也设为冠昏丧祭乡饮酒之仪此教民以礼也
𤼵号施令信赏必罚不欺于民此教民以信也
广安游氏曰性以天命言之言其本于自然与生俱
生者也率者循也脩者有所不至而脩之也率性之
卷一百二十三 第 33a 页 WYG0120-0017c.png
谓道此亦自诚而明者言也自诚而明则其性自正
特率循之而已若自明而诚则诚有所未至未能率
其性则必脩有所未至而后可子思之意使上者循
其性而无失下者资于教以脩之天下之人不过此
两等而已
晋陵喻氏曰人之生天之命也有命则有性性出于
天则天下之性一也人受天地之中以生其谁无性
能率其性则道在是矣士君子脩其道使天下遵其
卷一百二十三 第 33b 页 WYG0120-0017d.png
教循理而动不失所以得于天者则中庸之德行矣
夫子未尝言性子贡曰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
而闻盖性与天道本乎自然天地之内何者非天天
之所生何者非性苟不悖焉则与天为一性斯存也
吾欲言之天何言哉动静语默何者非道识子贡之
不可得而闻而后识所谓天识所谓命识所谓性识
所谓率识所谓脩识所谓道且识所谓教也中庸之
篇无非教也孟子曰性善非孟子自言也古圣人之
卷一百二十三 第 34a 页 WYG0120-0018a.png
言也古之言性者有曰惟民生厚因物有迁厚即善
也迁即习也有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动性
之欲也静者善也感者习也生之谓性生非善而何
惟人万物之灵灵非善而何万物化醇醇非善而何
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若有恒性衷者善也恒非善
而何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物则
者善也秉彝好德非善而何
马氏曰性在于我而令之者在天故天命之谓性道
卷一百二十三 第 34b 页 WYG0120-0018b.png
出于天而成之者在人故率性之谓道教在于彼而
主之者在此故脩道之谓教自天命之谓性至率性
之谓道则天人之理备矣自率性之谓道至脩道之
谓教则物我之治具矣有以得于天而不遗于人有
以治于我而不遗于物此其道所以具天地之纯古
今之大体也
山阴陆氏曰王文公云天使我有是之谓命命之在
我之谓性道法自然道有率而无脩脩教之事也佛
卷一百二十三 第 35a 页 WYG0120-0018c.png
氏言理性是亦性也老氏言道德是亦道也然不可
以入仲尼之域者以知率之而不知脩之之道也故
曰佛老之道无之则昧理有之则害教然则所谓脩
者何也曰仁以人之义以宜之礼以节之信以成之
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馀不敢尽也
延平周氏曰莫非命也凡天之与我而同然无间者
皆命也莫非性也凡命之在我而各有仪则者皆性
也率其性则性之全性之全故为道道则天也有人
卷一百二十三 第 35b 页 WYG0120-0018d.png
焉脩其道则道之散道之散故为教教则人也有天
焉
吴兴沈氏曰性不可言也大包天地圆彻太虚虽皇
天上帝亦与之同然于无何有之初岂复有使然者
哉今曰天命之谓性非天谆谆然命之也孟子曰莫
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致者命也凡言莫之为
莫之致者皆非人力所可能也是天命之说也惟易
尝言之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理穷矣性尽矣然后至
卷一百二十三 第 36a 页 WYG0120-0019a.png
于命则命为天理之自然也果矣率非循也率然而
动者无非真也性本无事苟率尔而有动则为道也
仁义礼智虽具于性非事夫仁义礼智者也乍见孺
子入井而恻然之心生是率性而为仁之道也箪食
豆羹呼尔而弗受是率性而为义之道也引而伸之
礼智皆然易曰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此率
性为道之说也性非可脩则道不可脩也脩之云者
非有所增损也品节文饰之耳向也仁义礼智之动
卷一百二十三 第 36b 页 WYG0120-0019b.png
于性则为道今也仁行于父子义行于君臣礼行于
宾主智行于贤者而父子君臣宾主贤者之教著矣
自性而道自道而教中庸尽具于此尝谓天命之谓
性此中庸之体也脩道之谓教言中庸之用也率性
之谓道兼体用而言之也造道者欲知中庸之枢会
即兹三者而见矣
晋陵钱氏曰性道教三者一篇之大旨命犹畀付也
天所畀付非人所能人所能者率性脩道也性无不
卷一百二十三 第 37a 页 WYG0120-0019c.png
善循而行之是之谓道道有品节脩而全之是之谓
教自道不可离而下所以详言率性之谓道自哀公
问政而下所以详言修道之谓教自仲尼祖述而下
所以详言天命之谓性
临邛魏氏曰成汤告民于亳曰民有恒性周武誓众
于盟津曰人为物灵凡皆立国之初是为群言之首
盖大本要道无以先此大易圣人所以开物济民者
也首于乾坤𤼵明性善之义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
卷一百二十三 第 37b 页 WYG0120-0019d.png
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凡各正性命于天地间者未
有不资于元元则万善之长四德之宗也犹虑人之
弗察也于系辞申之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
也成之者性也犹曰是理也行乎气之先而人得之
以为性云尔曰成性存存道义之门则又示人以知
礼成性道义皆由此出也而终之曰圣人之作易也
将以顺性命之理是则易之为书其大本要道顾有
先于此者乎故子思于中庸撮其要而言之若曰天
卷一百二十三 第 38a 页 WYG0120-0020a.png
所以命于人则谓之性率乎性而行之则谓之道即
是道而品节之以示训则谓之教呜呼圣贤之心后
先一揆故中庸之首则易与诰誓之首也
蔡氏曰言性道教之所以明也性者天理之混然道
者循性之自然教者圣人因其自然而品节之使学
者有所持循也
新定顾氏曰以中庸名书而𤼵端之词若此明中庸
即天命之性率性之道脩道之教也此性本体清明
卷一百二十三 第 38b 页 WYG0120-0020b.png
广大所谓太极者也良知良能具焉万善出焉曰中
曰庸圣人所以明此性之德尔人之生也均禀此性
以形体言之天亦由此理而生由此理而运行今而
曰天命之谓性不以形体论而以义理言之也自然
之理谓之天天之有命理之所不容违者也人性本
于自然不得不然故曰天命之谓性人伪不萌顺理
而动圣人之能事毕矣故曰率性之谓道由是而有
所述作以纲理世变以启迪人心故曰脩道之谓教
卷一百二十三 第 39a 页 WYG0120-0020c.png
四明袁氏曰尧舜禹相授受曰中中者何非动静而
动静函非刚柔而刚柔具 又曰庸常也常中也上
天下地万象昭布往古来今万变参错所谓中者只
如此而已 又曰太极未分包括阴阳分阴分阳太
极在中一而万万而一故是书之作或独言中或独
言庸或并言中庸独言中而庸未尝不在也独言庸
而中未尝不在也并言中庸而无所不在也 又曰
率循也循性而行即中庸之道也人皆有此性则皆
卷一百二十三 第 39b 页 WYG0120-0020d.png
有此道道不在性之外也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
五典皆道也而即仁义礼智信五常之性也此性此
道不虑而知不学而能在我率而行之耳有所矫拂
则不可以言率性委诸自然则亦不可以言率性不
起穿凿之意见不生支离之言论必有事焉而行所
无事是之谓率性
礼记集说卷一百二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