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十七 第 1a 页 WYG0119-0507c.png

钦定四库全书
礼记集说卷一百十七 宋 卫湜 撰
经解第二十六
孔氏曰案郑目录云名曰解经者以其记六艺政教
之得失也此于别录属通论皇氏曰解者分析之
名此篇分析六经体教不同故云经解六经其教虽
异总以礼为本故记者录入于礼
横渠张氏曰经解文字明白人易见则喜入然所得
卷一百十七 第 1b 页 WYG0119-0507d.png

少直举其大端使人推广则所得多也
延平周氏曰此一篇盖有先后之序夫入国知教而
其所以为教者出乎六经六经虽可以为教然苟非
其人道不虚行则行之必资乎天子为天子者必有
以求于性命之理而防于非僻之情既内有以求于
性命之理而外又有以防于非僻之情则能知能仁
能信能义有是四者而正国必以礼为主礼既隆矣
则天下徙善远罪而不自知至于徙善远罪而不自
卷一百十七 第 2a 页 WYG0119-0508a.png

知则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然于其终也必
思其始故曰君子慎始差若毫釐缪以千里
严陵方氏曰经者纬之对经有一定之体故为常纬
则错综往来故为变圣人之言道之常也诸子百家
之言道之变也故圣人之言特谓之经焉
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
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微易教
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
卷一百十七 第 2b 页 WYG0119-0508b.png

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
郑氏曰观其风俗则知其所以教属犹合也春秋多
记诸侯朝聘会同有相接之辞罪辩之事失谓不能
节其教者也诗敦厚近愚书知远近诬春秋习战争
之事近乱
孔氏曰经解一篇总是孔子之言人君以六经之道
各随其民教之民从上教各从六经之性观民风俗
则知其教也颜色温润情性和柔依违讽谏不指切
卷一百十七 第 3a 页 WYG0119-0508c.png

事情故云温柔敦厚诗教也书录帝王言诰举其大
纲事非繁密是疏通上知帝皇之世是知远乐以和
通为体无所不用是广博使人从化是易良也易之
于人正则获吉邪则获凶不为淫滥是絜静穷理尽
性言入秋毫是精微礼以恭逊节俭齐庄敬谨为本
人能恭敬节俭是礼之教也春秋聚合会同之辞是
属辞比次褒贬之事是比事比近也六经之教若不
节之则诗主敦厚失在于愚书知久远失在于诬乐
卷一百十七 第 3b 页 WYG0119-0508d.png

主广博和易失在于奢易主絜静严正失在于贼害
礼主文物恭俭庄敬失在于烦苛春秋习战争之事
失在于乱此皆谓人君用之教下不能可否相济节
制合宜所以致失也诗为乐章诗乐是一而教别者
若以声音干戚教人是乐教也若以诗辞美刺讽谕
以教人是诗教也
长乐刘氏曰此经言周衰之时诸侯之国虽不能逮
文武之世犹能各通一经以化其民故孔子历聘之
卷一百十七 第 4a 页 WYG0119-0509a.png

时入其国而其教可知言观其君之为人也诗有讽
有刺不謟不伤是直而能温柔而能立也有颂有美
止乎礼义无过美也无虚颂也是敦厚也推此为政
以化其民则不愚愚谓不知其上之美恶而无以美
刺之也二帝三王政治始末诏诰精微足以晓谕天
下俾知所适则人人反情以复性弃塞以就通是疏
通知远而不诬也先王作乐所以悦民之心使之安
行于礼义也故礼行然后乐举义著然后人安所以
卷一百十七 第 4b 页 WYG0119-0509b.png

风俗移于礼义而不知其所自也其化之广如天之
覆其德之溥如地之载推其所自来莫非出于和易
善良之心焉用此化民则乐于行礼岂有奢僣而踰
矩者哉夫易极深而研几尽性以至命其德之絜静
也如空虚之不可污其化之精微也如阴阳之不可
究则民不敢自欺于幽隐矣又可诈妄以自贼哉卑
已以尊人恭也厚人而薄已俭也著诚而去伪庄也
正心以修身敬也以此教民则莫不自防其伪岂有
卷一百十七 第 5a 页 WYG0119-0509c.png

烦谬之尚哉古者编年之史皆曰春秋仲尼未作已
列为经矣春秋之法贵书其实以诛暴乱以此教民
则人知执其诚信动遵礼法孰敢紊乱于王纲而悖
谬乎五品也凡此六者以言周道虽衰而诸侯之为
国犹有如此者亦文武之馀风遗烈也若夫礼乐政
刑以范其民于五品而致之中和乃出自天子而行
之诸侯四海同风非有国异其教而家殊其俗也文
武之道既坠于地诸侯之贤者习乎六经以治其国
卷一百十七 第 5b 页 WYG0119-0509d.png

其不贤者虽知用经而不免其失故其君与民不愚
则诬不奢则贼不烦则乱此列国所以君不君臣不
臣父不父子不子而春秋作于仲尼也
严陵方氏曰诗言其志书言其事乐言其情易言其
道礼言其体春秋言其法庄子曰诗以道志书以道
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其义正与此合六经之教先王之所以载道也其教
岂有失哉然或不免于失者由其有浅深之异尔若
卷一百十七 第 6a 页 WYG0119-0510a.png

夫得之深则不至有失矣
马氏曰先王一道德以同天下之俗而国不异教者
省方观民而不易其宜故也是故入其国其教可知
也其教可知者知其所以为教之不同也盖天生烝
民莫不有善性循而达之者教也所以为教者六经
而已六经者道德性命之理藏于其中而其体不同
辞者事之华事者辞之实故属辞比事则春秋之体
蔽于温柔敦厚而不知通之以权所以为愚蔽于疏
卷一百十七 第 6b 页 WYG0119-0510b.png

通知远而不知疑而阙之所以为诬蔽于广博易良
而不知礼以节之所以为奢蔽于絜静精微而不知
有以显之则失之贼也蔽于恭俭庄敬而不知有以
神之则失之烦也蔽于属辞比事而不知有以谨之
阶其僣上之患则失之乱也虽然六经之道无所失
也而其所以失者由上之教有以失之而已
山阴陆氏曰诗性情也故曰温柔敦厚书政事也故
曰疏通知远以此洗心是谓絜静春秋夫子之文章
卷一百十七 第 7a 页 WYG0119-0510c.png

也事有不可胜言上下比义从可知而尤已在于此
先儒曰春秋无传而著甚幽而明虽游夏之徒不能
措一词是之谓属词比事故曰五石六鹢之词不设
则王道不亢矣诗之事近易之事深故诗之失愚易
之失贼不言失之而言之失者六经无失也学者之
失而已书之失诬如孟子所谓以至仁伐不仁何其
血之流杵也诗敦厚近愚乐广博近奢礼恭俭近烦
春秋拨乱多权宜故其失乱
卷一百十七 第 7b 页 WYG0119-0510d.png

石林叶氏曰教者上所以勉下经者所以助成其教
也诗之规刺嘉美要使人归于善而已仁之事也故
其教则温柔敦厚书之纪述治乱要使人考古验今
而已智之事也故其教则疏通知远乐能和同天下
之际其教也动荡血脉流通精神故广博易良易能
顺性命之理其教也吉凶与民同患而退藏于密故
絜静精微礼节民心其教也使人饰貌以正其行故
恭俭庄敬春秋言约而意隐其教也使人美不过实
卷一百十七 第 8a 页 WYG0119-0511a.png

贬不损美故属辞比事盖诗书以政教之本而为序
乐与易以道德之妙而为序礼与春秋以治人修身
之事而为序六者之失盖不深穷其理故也易曰唯
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
长乐陈氏曰大乐必易广博易良而不奢深于乐教
者也大礼必简恭俭庄敬而不烦深于礼教者也然
奢者乐之失烦者礼之失极其深救其失则礼乐之
教常兴而不废然则入其国其教有不知之耶
卷一百十七 第 8b 页 WYG0119-0511b.png

讲义曰周衰为诸侯者不能以经术教其国人故人
不知经而国之所以不治也入其国其教可知者谓
诸侯受命入其国而为君其教人之道不难知也凡
为人欲知诗之教则温柔敦厚是已以诗之作或美
或刺其言皆温润优柔而不迫而其意毕归于忠厚
故也书之教则疏通知远是已以书之所载皆古先
君臣之事坦然明白可考而知故也乐之教则广博
易良是已以雅颂之声听之则志意广使人易直子
卷一百十七 第 9a 页 WYG0119-0511c.png

谅之心油然而生故也易之教则絜静精微者是已
以易之书使人知吉凶悔吝而置其身于无过之地
以造夫穷理尽性之妙故也礼之教恭俭庄敬者是
已以礼之所贵不在乎他在乎繁文末节之间而一
本于诚故也春秋之教则属辞比事者是已以春秋
所书皆当时事辞之实而是非善恶足以使人知所
劝戒故也人不学诗则无所兴废犹面墙然故愚不
学书则妄意古人无所稽考故诬不学乐则奸声乱
卷一百十七 第 9b 页 WYG0119-0511d.png

色慆堙心耳故奢不学易则日用之间动必有吝是
自贼矣不学礼则伦理不明事为无序斯烦紊矣至
于春秋之不学则又往往陷于恶而不自知乌得而
不乱乎使为人而知六经之道不可不学而无是六
者之失未有不深于经者矣深于经而不为贤人君
子者未之有也为君者诚能以是而教人则国有不
足为者矣后世守一郡者尚能以其一二变巴夷而
为邹鲁则周之诸侯独不可以此言施之国乎三纲
卷一百十七 第 10a 页 WYG0119-0512a.png

五常之不举而乱臣贼子接迹于天下由经术之不
讲耳失谓不学也
金华应氏曰醇厚者未必深察情伪故失之愚通达
者未必笃确诚实故失之诬宽博者未必严立绳检
故失之奢沈潜思索多自耗蠹且或害道弄笔褒贬
易紊是非且或召乱乐正崇四术以训士则先王之
诗书礼乐其设教固已久易虽用于卜筮而精微之
理非初学所可语春秋虽本其纪载而策书亦非民
卷一百十七 第 10b 页 WYG0119-0512b.png

庶所得尽窥故易象春秋韩宣子适鲁始得见之则
诸国之教未必尽备六者盖自夫子删定赞系笔削
之馀而后传习滋广经术流行夫子既广其所传而
又虑其所敝故有此言然入其国即知其教非见远
察微者不能也观其教即防其失非虑远防微者不
能也
延平周氏曰诗者人之所以兴故先之既兴矣则事
之所以辨故书次之事既辨矣则和之所以成故乐
卷一百十七 第 11a 页 WYG0119-0512c.png

次之既成矣则极乎天道之高明故易次之既极矣
则必遵乎人道之中庸故礼次之而必终于春秋者
以救乱反正为馀事也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疏通知远
而不诬则深于书者也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
也絜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也恭俭庄敬而不烦
则深于礼者也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也
郑氏曰言深者既能以教又防其失
卷一百十七 第 11b 页 WYG0119-0512d.png

山阴陆氏曰周官曰教国子以六德知仁圣义中和
盖兼之矣疏通知远知也温柔敦厚仁也絜静精微
圣也属辞比事义也恭俭庄敬中也广博易良和也
天子者与天地参故德配天地兼利万物与日月并明
明照四海而不遗微小其在朝廷则道仁圣礼义之序
燕处则听雅颂之音行步则有环佩之声升车则有鸾
和之音居处有礼进退有度百官得其宜万事得其序
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其仪不忒正是四国此之谓
卷一百十七 第 12a 页 WYG0119-0513a.png

也
郑氏曰道犹言也环佩佩环佩玉也所以为行节也
玉藻曰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锵鸣也环取其
无穷止玉则比德焉孔子佩象环五寸人君之环其
制未闻也鸾和皆铃也所以为车行节也韩诗内传
曰鸾在衡和在轼前升车则马动马动则鸾鸣鸾鸣
则和应居处朝廷与燕也进退行步与升车也
孔氏曰自此至则不成一节盛明天子霸王唯有礼
卷一百十七 第 12b 页 WYG0119-0513b.png

为霸王之器言礼之重也天地生养万物天子之功
与天地相参此鸾和所在谓朝祀所乘之车若田猎
之车则鸾在镳也故诗秦风云輶车鸾镳笺云置鸾
于镳异于乘车是乘车鸾在衡也经引诗曹风鸤鸠
之篇言善人君子用心均平威仪不有差忒故能正
此四方之国诗之所云正圣人有礼之谓也
长乐陈氏曰与天地参言其体敌也德配天地言其
道同也兼利万物言其化溥也与日月并明明照四
卷一百十七 第 13a 页 WYG0119-0513c.png

海而不遗微小言其政术也 又乐书曰天子在朝
廷之上由仁圣礼义之序在闺门之内听雅颂之音
行步于堂有环佩之声升车于道有鸾和之音确乎
郑卫不能入也
严陵方氏曰鸾和己见玉藻解三而成之谓之参言
天子之成位也两而合之谓之配言天子之合德也
配言德而参不言位者曰天子固知其为位矣与天
地参故能德配天地兼利万物日月并明故能明照
卷一百十七 第 13b 页 WYG0119-0513d.png

四海不遗微小利欲有所周故言兼明必有所合故
言并微者显之对小者大之对言其理则曰微言其
形则曰小朝廷则向明而治之时也燕处则向晦而
息之时也向明之时所以成物故道仁圣礼义之序
向晦而息所以成已故听雅颂之声如上所云则居
处有礼矣进退有度矣百官化之而得其用舍之宜
万事从之而得其先后之序也故又引鸤鸠之诗以
證之单出为声杂比为音或曰声或曰音互相备也
卷一百十七 第 14a 页 WYG0119-0514a.png

礼所以体上下居处则有上下之位焉故曰礼度所
以度长短进退则有长短之象焉故曰度见曲礼解
石林叶氏曰兼万物而同之利万物而和之所谓致
广大而极高也四海之内一微尘一毫末皆明照而
不遗所谓尽精微而极明也朝廷有所道燕处有所
听则曰居处有礼凡仁圣雅颂皆是也行步有声升
车有音则曰进退有度凡环佩鸾和皆是也尊贤使
能俊杰在位故百官得其宜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
卷一百十七 第 14b 页 WYG0119-0514b.png

所先后故万事得其序自天子与天地参而至微小
不遗皆圣人与天地为徒也自其在朝廷而至万事
得其序皆圣人与人为徒也
马氏曰朝廷者论道有为之所在故道仁圣礼义之
序燕处者燕息无为之所在故听雅颂之音心中斯
须不和不乐则鄙诈之心入之矣故行步有环佩之
声以节之升车有鸾和之音以和之外貌斯须不庄
不敬则易慢之心入之矣故居处则有礼进退则有
卷一百十七 第 15a 页 WYG0119-0514c.png

度自与天地参推而详之至于居处有礼进退有度
其所以治己之道尽矣然而君为之则臣行之上好
之则下从之是故百官之贵贱各得其宜万事之先
后各得其序传曰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
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
而爱之则而象之其意同
山阴陆氏曰谓之环佩上玉也故以环该之传曰卫
南子佩环璆然引鸤鸠诗言虽有六经之教如上所
卷一百十七 第 15b 页 WYG0119-0514d.png

谓又当有君如此书曰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
讲义曰天地有大德以生养万物天子有大德以兼
利万物则足以配之矣兼利者无所不利也夫心本
无量固自有天地之德性本无蔽固自有日月之明
然不有以制于外而养其中则邪德以入而私意且
萌矣向之本无量者遂有所拘系本无蔽者遂至于
昏蒙其能兼利万物而明照四海乎故自道仁圣礼
义以下所以制于外而养其中也人君所用非一人
卷一百十七 第 16a 页 WYG0119-0515a.png

所行非一事然其要不出乎吾之一心中既有所养
以之观人则邪正自判因而任之百官何往而不得
其宜以之处事则利害自明举而措之万事何往而
不得其序然则君养源于上而百官为之任事于下
所谓利万物而照四海者盖在于此矣
𤼵号出令而民说谓之和上下相亲谓之仁民不求其
所欲而得之谓之信除去天地之害谓之义义与信和
与仁霸王之器也有治民之意而无其器则不成
卷一百十七 第 16b 页 WYG0119-0515b.png

郑氏曰器谓所操以作事者也义信和仁皆存乎礼
孔氏曰明君在上民不须营求所欲之物自然得之
是在上覆养也尚书传称民击壤而歌凿井而饮耕
田而食帝有何力是不求其所欲也天不言而四时
行是信天地之害谓水旱疾疫之属及天地之内有
恶事害人是也欲作事物必先利其器霸王必须义
信和仁也
严陵方氏曰𤼵则能散故于号曰𤼵出则无反故于
卷一百十七 第 17a 页 WYG0119-0515c.png

令曰出信则可必矣故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义则
有制矣故除去天地之害夫衣食者民之所欲也先
王井其田以使之足食亩其桑以使之足衣衣食虽
得其所欲矣岂求而后予之哉此民不求其所欲而
得之也除去天地之害若禦大菑捍大患之类是矣
既曰除又曰去者人除之而后其害去也霸王之意
主乎治民而已苟非四者以用之于外安能成其意
乎夫相济然后能相爱故先和而后仁可必而后有
卷一百十七 第 17b 页 WYG0119-0515d.png

制故先信而后义左氏以亲有礼因重固閒携贰覆
昏暴为霸王之器盖亲有礼所以为仁因重固所以
为和閒携贰所以为信覆昏暴所以为义名虽不同
义则一也夫王之与霸其所以用者则同而所以名
者则异何也盖其心异而已王者之道其心非有求
于天下也所以为仁义和信者以为吾所当为而已
知为之于此而不求之于彼而彼固已化矣霸者则
心未尝仁也而患天下恶其不仁于是示之以仁其
卷一百十七 第 18a 页 WYG0119-0516a.png

心未尝义也乃患天下恶其不义于是示之以义至
于和信亦若是而已是故霸者之心为利而假王之
道以示所欲为及其有为也唯恐民之不见而天下
之不闻也故曰其心异也
马氏曰号令之出适当人心而可否有以相济和之
至也亲亲者仁之始上下相亲者仁之终上下之势
尊卑异宜而有以相亲者以其上有恩以恤下下有
力以卫上欢然有恩以相爱故谓之仁有馀则赂之
卷一百十七 第 18b 页 WYG0119-0516b.png

不足则求之相滋以湿相濡以沫而以为信皆信之
末也至于民不求其所欲安其居乐其俗至于老死
而不相往来则信之极也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者有
以兴其利也有以兴其利而其害不可以不去则又
卒之以除去天地之害谓之义孟子曰驱虎豹犀象
而远之而天下大悦周官鸟兽之害人者莫不有职
凡以此而已
延平周氏曰义与信和与仁得其变者则霸之器也
卷一百十七 第 19a 页 WYG0119-0516c.png

得其正者则王之器也𤼵号出令而民悦则上下相
亲上下相亲则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民不求其所
欲而得之则天地之害所以除去
山阴陆氏曰上下相亲谓之仁而已仁不尽此其馀
同义去其所不宜信与其所当得
天台陈氏曰按鬻子书曰𤼵号施令为天下福者谓
之道上下相亲谓之和民不求而得所欲谓之信除
去天下之害谓之仁仁与信和与道帝王之器也其
卷一百十七 第 19b 页 WYG0119-0516d.png

四字虽略异同亦不害义但霸王之器作帝王之器
旨意宏矣
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规
矩之于方圜也故衡诚县不可欺以轻重绳墨诚陈不
可欺以曲直规矩诚设不可欺以方圜君子审礼不可
诬以奸诈是故隆礼由礼谓之有方之士不隆礼不由
礼谓之无方之民敬让之道也故以奉宗庙则敬以入
朝廷则贵贱有位以处室家则父子亲兄弟和以处乡
卷一百十七 第 20a 页 WYG0119-0517a.png

里则长幼有序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此之谓也
郑氏曰衡称也县谓锤也陈设谓弹画也诚犹审也
或作成隆礼谓盛行礼也方犹道也春秋传曰教之
以义方
孔氏曰此一节赞明礼事之重治国之急若称衡详
审县锤则轻重必正绳墨审能陈列则曲直必当规
所以正圜矩所以正方若详审置设则方圜必得故
皆云不可欺君子能详审于礼则奸诈自露不可诬
卷一百十七 第 20b 页 WYG0119-0517b.png

罔也敬让之道也为下文而起从篇首至此皆是孔
子之辞记者乃引孔子孝经之辞以结之引春秋传
见左氏隐三年
长乐刘氏曰隆礼者尊崇之以为民表也由礼者践
迪之以为民范也方者法也可以法者曰士无以法
者曰民则敬与让者所以使民表而范之之道欤
严陵方氏曰衡用权以角物而权系以丝言衡而不
言权则以县见之故也绳之所弹墨之所画故曰陈
卷一百十七 第 21a 页 WYG0119-0517c.png

奸者不正诈者不诚礼所以止邪去伪故不可诬以
奸诈隆言隆之而高由言由乎其中道无方也体之
于礼则为有方此以礼为主故谓之方焉士志于道
故于有方曰士民无常心故于无方曰民敬则不慢
让则不争礼虽经而为三百曲而为三千其道不过
如是故曰敬让之道也宗庙尚严故曰敬朝廷尚爵
故言贵贱有位室家尚亲故言父子亲兄弟和乡里
尚齿故言长幼有序奉者奉上之辞入者入内之辞
卷一百十七 第 21b 页 WYG0119-0517d.png

乡里室家皆人之所居而已故每以处言之安上治
民者言上则知有下言民则知有君上下以分言君
民以名言也礼所以辨名分而已名分既辨而民不
犯君则居上者得以安而不危上不偪下则为民者
得以治而不乱故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者也
马氏曰衡也绳墨也规矩也所以喻乎礼轻重也曲
直也方圜也所以喻人情为国必以礼则民有格心
而事无失当犹衡之于轻重绳墨之于曲直规矩之
卷一百十七 第 22a 页 WYG0119-0518a.png

于方圜皆无失其当也大匠生规矩而不能舍规矩
以正方圜君子者礼义之所自出而不能舍礼义以
正国故君子审礼不可诬以奸诈夫人藏其心不可
测度也美恶皆在其心而不见其色欲一而穷之者
在乎礼君子审礼则有节于内而观万物之变则贤
不肖之别其能廋乎哉隆之者在于心由之者在于
迹隆者本之也由者用之也
山阴陆氏曰衡不言权权义之事也绳墨言陈有卷
卷一百十七 第 22b 页 WYG0119-0518b.png

而藏之故也以君子审礼变欺言诬可欺不可诬也
不隆礼言不隆礼不由礼行不由礼朝廷尚爵礼于
此位贵贱父子亲仁也兄弟和义也乡里尚齿礼于
此序长幼
石林叶氏曰绳墨规矩权衡用不以诚则曲直方圜
轻重不能无欺奸者诐行诈者巧言虽于礼不可诬
而君子用之亦不可不审故其譬则权衡诚县绳墨
诚陈规矩诚设也隆言其推而高由言其遵而行方
卷一百十七 第 23a 页 WYG0119-0518c.png

言其有所向
庐陵胡氏曰权衡轻重之至绳墨曲直之至规矩方
圜之至礼为中正之至故曰诚诚犹至也诚则不可
欺矣方常也下云有位有序是有常也易恒卦君子
立不易方
延平周氏曰敬让之道莫重乎宗庙不能奉宗庙则
不能入朝廷不能入朝廷则不能处室家不能处室
家则不能处乡里此其轻重之序也
卷一百十七 第 23b 页 WYG0119-0518d.png

故朝觐之礼所以明君臣之义也聘问之礼所以使诸
侯相尊敬也丧祭之礼所以明臣子之恩也乡饮酒之
礼所以明长幼之序也昏姻之礼所以明男女之别也
夫礼禁乱之所由生犹坊止水之所自来也故以旧坊
为无所用而坏之者必有水败以旧礼为无所用而去
之者必有乱患
郑氏曰春见曰朝小聘曰问其篇今亡昏姻谓嫁娶
也婿曰昏妻曰姻自亦由也
卷一百十七 第 24a 页 WYG0119-0519a.png

孔氏曰此经明礼之所用各有所主又明旧礼不可
不用之意自此以下记者广明安上治民之义非复
孔子之言也尔雅释亲云婿之父为姻妇之父为昏
据男女父母郑注据男女之身婿昏时而迎妇则姻
而随之也由从也礼于乱生之处则豫禁之坊谓堤
坊止约水从来之处则豫坊障之坊坏则水必来败
于产业也谓旧礼无用而坏去之则必有乱患
严陵方氏曰君臣之乱生于无义故以朝觐之礼禁
卷一百十七 第 24b 页 WYG0119-0519b.png

之诸侯之乱生于不相尊敬故以聘问之礼禁之臣
子之乱生于无恩故以丧祭之礼禁之以至乡饮酒
之施于长幼昏姻之施于男女其义亦若是而已故
曰礼禁乱之所由生也夫坊积土而成故以比礼水
之为物小有浸润之行大有沦胥之败故以比乱扬
子曰川有坊见礼教之至非谓是乎周官行人凡诸
侯之邦交岁相问也殷相聘也故聘问之礼所以使
诸侯相尊敬三年之丧四时之祭臣子之所以报君
卷一百十七 第 25a 页 WYG0119-0519c.png

父者尽于此故丧祭之礼所以明臣子之恩
马氏曰春曰朝秋曰觐天子与诸侯嫌于无分诸侯
朝觐以述职然后君臣之义明大曰聘小曰问诸侯
相厉以礼上有以字于下下有以承于上则不相侵
陵而相尊敬也臣子之于君亲无所不尽其恩尤见
于丧祭之礼为其死者人之所恶而为丧礼以终之
足以见其不倍远者人之所略而为祭礼以鬼飨之
足以见其不忘故曰所以明臣子之恩也乡饮所以
卷一百十七 第 25b 页 WYG0119-0519d.png

尚齿故席则有上下豆则有多寡皆所以明长幼之
序也昏姻所以重礼故执贽而后见敬慎重正而后
相亲皆所以明别也
石林叶氏曰五者坊民之具虽更百世非为旧也要
其文质不同则帝王有不相沿袭者亦以趋时也
讲义曰自有天地即有此礼君臣父子夫妇长幼皆
人日用常行非有新奇特异足以耸动人之耳目则
人以为旧而去之者多矣然乱患不生有旧礼而人
卷一百十七 第 26a 页 WYG0119-0520a.png

不以为功去之而乱患生然后知礼之不可去水患
不作有旧坊而人不以为功坏之而水为患然后知
坊之不可无故曰礼之教化也微
延平周氏曰礼可以义起而古之人未尝无损益至
于大伦大要则不可以为无所用而去之也盖去之
则乱患之所由生
故昏姻之礼废则夫妇之道苦而淫辟之罪多矣乡饮
酒之礼废则长幼之序失而争斗之狱繁矣丧祭之礼
卷一百十七 第 26b 页 WYG0119-0520b.png

废则臣子之恩薄而倍死忘生者众矣聘觐之礼废则
君臣之位失诸侯之行恶而倍畔侵陵之败起矣
郑氏曰苦谓不至不荅之属
孔氏曰此明礼诸事不可废废则祸乱兴也郑注不
至谓夫亲迎而女不至若诗陈风云昏以为期明星
煌煌是也不荅谓夫不荅于妇若弼风日月庄姜伤
已不见荅于先君是也乡饮酒礼明上下长幼共相
敬让今若废而不行则尊卑无序故争斗之狱繁多
卷一百十七 第 27a 页 WYG0119-0520c.png

矣丧祭之礼所以敦勖臣子恩情使死者不见背违
生者常相存念若废不行故臣子恩薄而死者见背
生者被遗忘如此者多故云众矣倍畔谓据倍天子
也侵陵谓侵陵邻国此经覆说前经据人伦急切者
在前先昏姻次以乡饮酒乃至于聘觐也合言聘觐
者以其君臣位失倍畔侵陵其恶相通
严陵方氏曰淫则为过辟则不正争则不止其所斗
则互相攻治夫妇之道苦者言不和也诗谷风刺夫
卷一百十七 第 27b 页 WYG0119-0520d.png

妇失道而曰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则甘苦固所以言
夫妇之道也前则以朝觐聘问为之首而后及于丧
祭乡饮酒昏姻至此一皆反之者以明其礼之废由
失其序故也
山阴陆氏曰言明先朝觐使明自上始言废先昏姻
使废自下始朝觐聘问前离而为二今合而为一者
二者相为废兴也
延平周氏曰言礼之行而有以明于天下则始乎君
卷一百十七 第 28a 页 WYG0119-0521a.png

臣而及乎在内者言礼之废而无以明之则始乎夫
妇而及乎在外者此行法所以始乎贵者而治天下
所以本于家之意也
石林叶氏曰朝觐聘问在上者之事而民不与焉故
言禁乱则始于朝觐者以安上者为序昏姻虽在上
者制之而民得与焉故言废礼则始于昏姻者以治
民者为序盖天下治而后君臣得以正位其乱也常
在于衽席此其所以成终而所以成始也朝觐聘问
卷一百十七 第 28b 页 WYG0119-0521b.png

上下之礼虽不同而尊谨之道一也故言倍畔侵陵
而皆曰败昏姻乡饮内外之礼虽不同而亲睦之道
一也故言淫辟争斗则曰罪曰狱盖民违于礼有罪
而加以刑有讼而至于狱则可得而治在上者违于
礼则有僣逼而已故倍畔忘君者也侵陵图君者也
故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
而不自知也是以先王隆之也易曰君子慎始差若豪
氂缪以千里此之谓也
卷一百十七 第 29a 页 WYG0119-0521c.png

郑氏曰隆谓尊盛之也始谓其微时也
孔氏曰引易系辞文言事之初始差错若豪氂之至
小后广大错缪以致千里之大證礼当防于初也
严陵方氏曰室家者人之所愿也因其所愿而为之
昏礼则足以别男女饮食者人之所欲也因其所欲
而为之乡礼则足以序长幼以至丧祭聘觐亦若是
而已此教化所以为微也以其微故能止邪于未形
以其止邪于未形故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
卷一百十七 第 29b 页 WYG0119-0521d.png

先王隆之其以是欤
石林叶氏曰礼不体则其教化微微者形而未大者
也教以使人效之化以使人迁之故徙善而不自知
其止邪也于未形未形者有形之兆也止于将兆则
人知舍彼以就此故曰远罪而不自知先王隆礼其
效若此
山阴陆氏曰所谓刑者侀也其于教化粗矣引易今
无之盖连山归藏之词差于近也微缪于远也大所
卷一百十七 第 30a 页 WYG0119-0522a.png

谓缪以千里其几盖如此
卷一百十七 第 30b 页 WYG0119-0522b.png
礼记集说卷一百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