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八 第 1a 页 WYG0117-0565a.png
钦定四库全书
礼记集说卷二十八 宋 卫湜 撰
爵人于朝与士共之刑人于市与众弃之是故公家不
畜刑人大夫弗养士遇之涂弗与言也屏之四方唯其
所之不及以政示弗故生也
郑氏曰必共之者所以审慎之也书曰克明德慎罚
屏犹放去也已施刑则放之弃之役赋不与亦不授
之以田困乏又无赒饩也虞书曰五流有宅五宅三
卷二十八 第 1b 页 WYG0117-0565b.png
居是也周则墨者使守门劓者使守关宫者使守内
刖者使守囿髡者使守积
孔氏曰此一节论爵人及刑人之事谓殷法也周则
天子特假祖庙而拜授之故洛诰云烝祭岁文王骍
牛一武王骍牛一时册命周公故特祭文武若诸侯
爵人因尝祭之日故祭统云祭之日一献君降立于
阼阶之南南乡所命北面是也刑人于市谓贵贱皆
刑于市周则有爵者刑于甸师氏也与众弃之故天
卷二十八 第 2a 页 WYG0117-0566a.png
子诸侯之家不畜大夫不养士逢之于涂不与言放
逐弃去不干及以政教之事田里所以安其身赒饩
所以养其命皆是为生之具今并不与是不故欲使
其生也郑引虞书證经屏之四方量其罪之轻重合
所适之处而居之也引周墨者守门以下明周家畜
刑人与夏殷异也
延平周氏曰众不足以知人可以知人者士而已故
爵人则与士共之刑人则与众弃之孟子言国人杀
卷二十八 第 2b 页 WYG0117-0566b.png
之而不言国人用之以此
长乐陈氏曰爵人于朝周官乡老及乡大夫群吏献
贤能之书于王王再拜受之登于天府内史贰之是
也刑人于市周官乡士遂士所谓肆之三日是也书
之洛诰与祭统言爵人于庙不于朝周官王之同族
与有爵者刑于甸师氏而不于市者命之于庙未尝
不论于朝亲者在所隐不可例之于国人凡此皆周
制也
卷二十八 第 3a 页 WYG0117-0566c.png
严陵方氏曰爵所以及有德阳之事也朝在南则阳
之所也刑所以加有罪阴之事也市在北则阴之所
也朝者士之所立故言与士共之市者众之所会故
言与众弃之盖有德者人之所共予有罪者人之所
共弃上言共下言弃互相备也凡此以见人君之所
好恶非出于一人之私情尔畜亦养也谓之畜则所
养者众矣于公家言畜于大夫言养大小之别也至
于士则又不嫌于不能养特遇之涂弗与之言而已
卷二十八 第 3b 页 WYG0117-0566d.png
弗故生者使然为故弗故生则不使之生之谓也
马氏曰爵者天之所以命有德刑者天之所以讨有
罪人心从则天意亦从故圣人之制爵刑不拂百姓
以从已之欲而与众共之也此与孟子所谓国人皆
曰贤然后用之国人皆曰可杀然后杀之同意公家
势足以畜之大夫势足以养之士者其势不足以畜
不足以养故弗与言也夫自弃者先王亦从而弃之
故屏之四方示弗戮也自暴者先王亦从而暴之故
卷二十八 第 4a 页 WYG0117-0567a.png
不及以政示弗生也然则好生者圣人之大德而自
暴自弃者不足与有为也不足与有言也
李氏曰书曰侯以明之挞以记之书用识哉欲并生
哉盖挞之将以达之使遵于善书之所以戒之使远
于罪故曰欲并生哉至于流则不欲其生矣故曰示
不故生也流止于不故生至于放则弃之而不得以
生矣
石林叶氏曰公家不畜者示不以国藏恶也大夫弗
卷二十八 第 4b 页 WYG0117-0567b.png
养者示不以家私恶也士遇而弗与之言者示不以
身亲恶也
庐陵胡氏曰必共之者合公议也岳牧咸荐舜是也
必与众者不私杀人也示弗故先儒云不欲其生也
夫舜有五流即此屏之四方也舜亦不欲其生乎如
使舜不欲其生意在杀之安得为好生之德哉究经
意盖谓所以困苦之者示若弗故生欲其改过乃若
圣人之心则未尝不欲其生也
卷二十八 第 5a 页 WYG0117-0567c.png
刘氏曰君天也君之喜怒赏罚天之雨露雷霆
也福善祸淫天之赏罚也举善去凶人君之赏罚也
天岂能日求天下之善恶者罪福之人君亦岂能一
一赏罚天下之善恶哉亦取其尤以示于众而已爵
人于朝所以劝君子士之所共乐也刑人于市所以
惩小人众之所共恶也君子聚于朝故爵人于朝众
人会于市故刑人于市以此见人君之喜怒非一人
之私焉刑人者人君所以惩恶众人所弃故公家及
卷二十八 第 5b 页 WYG0117-0567d.png
大夫士皆远之惟其所之言流放窜逐任其所往
诸侯之于天子也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
郑氏曰比年每岁也小聘使大夫大聘使卿朝则君
自行然比大聘与朝晋文霸时所制也虞夏之制诸
侯岁朝周之制侯甸男采卫要服六者各以其服数
来朝也
孔氏曰此一经论诸侯遣卿大夫聘问及自亲朝之
事案聘礼记曰小聘曰问三介大聘使卿为介有五
卷二十八 第 6a 页 WYG0117-0568a.png
人其小聘唯三介故郑知小聘使大夫也案昭三年
左传郑子大叔曰文襄之霸也其务不烦诸侯令三
岁而聘五岁而朝故郑云晋文霸时所制也又案尚
书五载一巡守郑注云巡守之年诸侯朝于方岳之
下其间四年诸侯分来朝于京师岁遍是虞夏岁朝
也其聘问无文可知周礼大行人侯服岁壹见甸服
二岁壹见男服三岁壹见采服四岁壹见卫服五岁
壹见要服六岁壹见是各以服数来朝也
卷二十八 第 6b 页 WYG0117-0568b.png
长乐陈氏曰朝觐宗遇会同君之礼也存頫省聘问
臣之礼也诸侯之于天子聘所以通好朝所以述职
通好不欲疏故比年一小聘述职不欲数故五年一
朝其聘于邻国之礼盖亦如此故聘亦比年小聘三
年大聘周官大行人凡诸侯之邦亦载岁相问殷相
聘是也书与周官先言朝而后言巡守朝于京师者
也舜典先言巡守而后言朝朝于方岳是也此言一
朝而继之以五年一巡守者则朝于京师明矣五年
卷二十八 第 7a 页 WYG0117-0568c.png
一巡守者虞夏之制则五年一朝为虞夏之制亦明
矣 又礼书曰轻财重礼交人之道也听命达言使
者之事也三辅人语轻财曰聘则聘之为义可知矣
古者比年小聘三年大聘小聘曰问大聘曰殷既岁
聘矣中复盛聘此周礼所以言殷相聘春秋传所以
言殷聘礼也左传曰先王之制诸侯之丧士吊大夫
送葬唯嘉好聘飨三军之事于是乎使卿则小聘之
问虽不飨有献不及夫人主人不筵几不礼面不升
卷二十八 第 7b 页 WYG0117-0568d.png
不郊劳其礼如为介三介然则小聘盖亦卿尔以其
与君为礼也郑氏曰小聘使大夫其说无据聘虽有
国者之礼而其下亦有焉故凡聘女曰聘问人曰聘
是也春秋书王臣来聘八诸侯之臣来聘二十有五
或称名或称字或称弟或称公子或称公孙或称人
或不称氏或不言使其褒贬轻重各称其事非可以
一端求也
严陵方氏曰朝必以五年为节五为天地相合之数
卷二十八 第 8a 页 WYG0117-0569a.png
君臣之际有天地之义焉故其朝聘巡守皆取数以
五为节焉言诸侯五年一朝而继言天子五年一巡
守与周官先言五服一朝而后言乃时巡同义疏数
虽异先后之序一也聘义言天子制诸侯比年小聘
三年大聘于天子言一于诸侯则不言者盖天子则
一而已诸侯之众其相聘不止于一故也巡守四方
亦止言一者自天子言之也
马氏曰唐虞之制则五服以一服俟王而以四服递
卷二十八 第 8b 页 WYG0117-0569b.png
年而朝书曰五载一巡守而群后四朝至于周则六
服岁朝各以其服而来书曰六年五服一朝又六年
王乃时巡以此推之则五年一朝者疑其殷之制也
说者以为晋文公之制盖非是也王制者记王者之
制而以为霸者之制可乎
山阴陆氏曰五年一朝谓诸侯既更五年一同至京
师所谓大朝会是也书曰六年五服一朝又六年王
乃时巡春秋传曰明王之制使诸侯岁聘以志业间
卷二十八 第 9a 页 WYG0117-0569c.png
朝以议礼再朝而会以示威再会而盟以显昭明岁
聘即此所谓小聘间朝即此所谓大聘或言朝或言
聘其实一也再朝而会即五年一朝再会而盟即五
年一巡守
石林叶氏曰康成以大聘与朝晋文霸时所制虞夏
之制诸侯岁朝周之制六服以数来朝今以经传考
之固如其说岂当时记者误推晋文之制以为诸侯
之于天子亦若此与至于五年一巡守而又与周异
卷二十八 第 9b 页 WYG0117-0569d.png
者以虞氏之世法始成而未备则脩五礼而巡守岁
数周之世法已备而趋变既悉则脩法则而巡守岁
疏此诸侯之朝所以六年为限而王之巡守以十二
岁为期
临川王氏曰孔子谓虞夏岁朝以尚书考之恐无此
礼巡守则朝于方岳之下此谓五年一朝疑即是方
岳之朝也
庐陵胡氏曰尧典五载一巡守群后四朝郑云虞夏
卷二十八 第 10a 页 WYG0117-0570a.png
之制诸侯岁朝是也然郑说孝经及熊氏说则皆云
诸侯五年一朝天子天子亦五年一巡守今考郑意
盖谓舜时巡守之年诸侯朝于方岳之下其间四方
诸侯分来朝于京师岁遍是岁一朝也郑说合矣孝
经注及熊说非也然郑谓此大聘朝晋文霸之时所
制则非案左氏昭三年郑子大叔曰文襄之霸令诸
侯三岁而聘五岁而朝故郑据以为解不知子大叔
之言乃诸侯朝霸主之法非朝天子也况文襄身不
卷二十八 第 10b 页 WYG0117-0570b.png
肯朝京师岂能令诸侯朝天子乎夫襄王狩于河阳
晋文帅诸侯朝于王所而已不朝于周也然郑注误
矣
天子五年一巡守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而望祀
山川觐诸侯问百年者就见之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
命市纳贾以观民之所好恶志淫好辟命典礼考时月
定日同律礼乐制度衣服正之
郑氏曰天子以海内为家时一巡省之五年者虞夏
卷二十八 第 11a 页 WYG0117-0570c.png
之制也周则十二岁一巡守岱宗东岳也柴祭天告
至也觐见也就见老人也陈诗谓采其诗而视之市
典市者贾谓物贵贱厚薄也质则用物贵淫则侈物
贵民之志淫邪则所好者不正同阴律也
孔氏曰自此至用特一节论王者巡守四岳柴望及
绌陟之事尧典云五载一巡守正谓虞也若夏与殷
依郑志当六年一巡守也案白虎通云三岁一闰天
道小备五岁再闰天道大备故五年一巡守以此言
卷二十八 第 11b 页 WYG0117-0570d.png
之夏殷六岁者取半一岁之律吕周十二岁者象岁
星一周也大行人云十有二岁王巡守殷国故云周
十二年也岁二月者皆以夏之仲月律历当其中也
二月八月又昼夜分五月十一月阴阳终故取四仲
月也岱者言万物相代于东方宗尊也岱为五岳之
首故为尊也燔柴以祭上天而后望祀山川觐谓见
东方诸侯其见之礼案觐礼云诸侯觐于天子为宫
方三百步四门坛十有二寻深四尺郑注云王巡守
卷二十八 第 12a 页 WYG0117-0571a.png
至于方岳之下诸侯会之亦为此宫以见之是也到
方岳见诸侯之后问百年者就见之若未至方岳于
道路有百年者则王亦先见之故祭义云天子巡守
先见百年者下云八十九十者东行西行者弗敢过
道经之则见之则知百年者道虽不经所在就见之
也大师是掌乐之官令各陈其国风之诗以观君政
之善恶天保诗云民之质矣日用饮食是其政和若
其政恶则十月之交彻我墙屋田卒污莱是也命典
卷二十八 第 12b 页 WYG0117-0571b.png
市之官进纳物贾之书以观民之好恶若民志淫邪
则爱好邪僻之物是欲知君上善恶也典礼之官于
周则大史也考校四时及十二月之大小时有节气
蚤晚月有弦望晦朔考之使各当其节又正定甲乙
之日阴管之同阳管之律玉帛之礼鼓钟之乐及制
度衣服各有等差当正之使正尧典云协时月正日
同律度量衡文小异而意同也大师云执同律以听
军声郑恐以同为齐同此律故辨之
卷二十八 第 13a 页 WYG0117-0571c.png
中山成氏曰天下广大四方隐僻南面之君多行威
福恐其不奉天子之制度故有巡守亦忧民之至也
长乐陈氏曰巡守之礼凡大山川于其所至则望之
故时迈言巡守告祭柴望也于其所过则祀之故殷
言巡守而祀四岳河海也柴望先于觐诸侯尊神也
见百年先于陈诗纳贾贵老也尊神而后贵老贵老
而后观民事之序也陈诗以观民风则观其所习纳
贾以观好恶则观其所趋然民风有厚薄好恶有邪
卷二十八 第 13b 页 WYG0117-0571d.png
正特言志淫好辟者以所观者为淫辟故也陈诗纳
贾所以观在下者之所尚考时月至于制度衣服所
以观在上者之所行考时月定日所以和天道同律
礼乐制度衣服正之所以齐人道也盖积日以为月
积月以为时于月则考之于日则定之是考之于既
往定之于将来也言礼乐制度则衣服举矣又言衣
服者盖民德之不壹僭乱之所起常在于衣服之间
尤在致详故也 又礼书曰天子四望达于四方鲁
卷二十八 第 14a 页 WYG0117-0572a.png
三望泰山河海而已书曰海岱及淮惟徐州诸侯之
望皆其境内之名山大川也望虽以名山大川为主
而其实兼上下之神故诗于柴望言怀柔百神及河
乔岳周礼于望皆言祀而不言祭又典瑞四望与山
川异玉大司乐四望与山川异乐左氏曰望郊之细
也又曰望郊之属也公羊曰方望之事无所不通则
望兼上下之神可知矣望祀或设于郊天之后或设
于巡守之方或旅于大故之时则望有常有不常之
卷二十八 第 14b 页 WYG0117-0572b.png
祀也崔灵恩谓四望之祭岁各有四不知何据然也
望祀其兆四郊其牲各放其方之色其乐姑洗南吕
大㲈其玉两圭有邸其服毳冕其位茆以辨之而植
表于其中周礼所谓旁招以茆晋语所谓置茆蕝设
表望是也白虎通谓周公祭泰山以召公为尸其言
虽无经见要之宗庙之尸用同姓非宗庙之尸用异
姓
严陵方氏曰天子分土建国命诸侯以守之未必人
卷二十八 第 15a 页 WYG0117-0572c.png
人称职也故五年一巡而省之巡守者巡所守而已
盖诸侯非徒守天子之土亦所以守天子之法天子
巡之将以脩其法而已天子之法至周详矣方虞夏
之际其为法尚未能详故其脩之宜数也春自东方
而东巡守所以顺天时也行必以仲月者以见巡守
之礼无适而不用中焉五月八月十有一月巡守其
义亦若是而已岱宗者以其易姓则升此而告代故
谓之岱以其为五岳之长而众山之所宗也故称宗
卷二十八 第 15b 页 WYG0117-0572d.png
于东言岱则知南之为衡西之为华北之为恒矣巡
守必居方岳之下者依名山而居使诸侯知所趋故
也柴而望祀山川即诗时迈言巡守告祭柴望是也
以天之高故燔柴以上达以山川之远故望而祀之
皆所以告至而已问百年者就见之所以乞老者之
言也诗所以言志风所以从上诗言之哀乐足以见
民风之厚薄民风之厚薄足以知上政之得失故命
大师陈诗焉志淫言所志之淫好辟言所好之辟民
卷二十八 第 16a 页 WYG0117-0573a.png
之所志所好不必皆淫辟然止以是为言者盖观之
所以防其淫辟故也贾即价也王者必颁历以一天
下正朔故巡守则考时月焉作历者不能无赢缩及
其久也日不能无差故巡守则必定日焉盖考之虑
其不一定之欲其无差律有阴阳礼有隆杀乐有清
浊制有大小度有长短衣服有文质未尝同也此所
谓同欲其同出于天子而已同出于天子则正于一
故终言正之同则所以正之故也
卷二十八 第 16b 页 WYG0117-0573b.png
马氏曰盖先王巡守之所至必以其所至而告天也
故柴而境内之山川又不可以不祭故望祀柴者言
其达之以烟以其高故也望者非即而祭之以其远
故也陈诗以观民风视其诗则足以知其风之美恶
也若观唐之风则好俭可知矣若观陈之风则好淫
可知矣贾者物之贵贱厚薄之齐也物之贵贱厚薄
无常民之所好则物之贱者贵民之所恶则物之贵
者贱民之所恶失其实则所志者淫所好者辟由其
卷二十八 第 17a 页 WYG0117-0573c.png
上之人无其道以禁之也故命市纳贾不惟俯有以
知民之所好恶而仰有以察诸侯之政也考时月定
日者所以示其东作西成之事而恐差其候也虽然
历象日月星辰君职者之事也然而先王巡守必考
时月定日者盖先王岁先颁朔于诸侯使诸侯受而
行之巡守而考定之者又虑其得之不详而候之差
也度量权衡者律之本也而律者盖度量权衡之所
自出也于律则同之欲其有同而无异也礼乐者先
卷二十八 第 17b 页 WYG0117-0573d.png
王之所以为教而以一民心制度衣服者先王之所
以为政而以一民行政教者在上者之所出而诸侯
则其法守而已故正之欲其有异而不敢同也
山阴陆氏曰东巡守至于岱句宗读如宗祀文王于
明堂之宗异于郊丘尊而祀之之名也故曰于郊也
故谓之郊天一而尊故曰宗柴宗在柴上山川则卑
而众也故曰望秩秩在望下书于言宗柴故言望秩
于言类言禋故言望而已亦以此
卷二十八 第 18a 页 WYG0117-0574a.png
延平周氏曰告至然后觐诸侯神人之序也觐诸侯
然后就见百年之有道者贵贱之序也就见百年者
所以访时政之得失既访时政矣然后观民风故命
陈诗既观民风矣然后观民情故命市纳贾以观其
美恶好非其所好恶非其所恶则志淫好辟可知矣
而复言之者示其尤在所致详也命典礼以考正之
者乃其所终始者也定于考为详正于定为略
石林叶氏曰春从东而始至于岱宗柴告于天也望
卷二十八 第 18b 页 WYG0117-0574b.png
祀于山川告于地也或曰望祀或曰望秩者秩其无
文而祀其在祀典者也书曰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
衡脩五礼五玉与此不同何也盖洪水之流民方出
于昏垫而舜之摄政亦以其时为未平也日月有不
合则协之有不齐则正之度量权衡有未一则同之
礼有未备则脩之王制所言治世已平矣故时月无
不合虑其不合则考以成之日无不正虑其不正则
定以齐之礼乐衣服无不备虑其有变革则同而一
卷二十八 第 19a 页 WYG0117-0574c.png
之唯其洪水之后而其教详故言度量衡在其中虽
然舜不言衣服而王制特言正之何也盖衣裳之备
自虞氏始流及于三代则其文盛矣其衣裳备矣未
见其弊舜亦不可得而正之及其文盛而弊也衣服
有二而民德不归于一此所以特正之也
新安朱氏曰五载一巡守此是立法如此若一岁间
行不遍则去一方近处会一方之诸侯如周礼所谓
十二岁巡守殷国殷国即是会一方之诸侯使来朝
卷二十八 第 19b 页 WYG0117-0574d.png
也又云巡守亦非是舜时创立此制盖亦循习将来
故黄帝纪亦云披山通道未尝宁居
永嘉徐氏曰时巡五载一讲其诸有虞之制乎有虞
之时一岁之间周遍四岳盖群后四年一见五年而
遍矣故天子一巡其守也夏暑祁寒南巡北守而不
厌其劳矣夫岂不能养尊高拱而坐抚万方至于终
岁勤动者所以省方观民忘势尽下广民隐之未究
也虞氏巡守之礼亦简易而不烦其考制度有经其
卷二十八 第 20a 页 WYG0117-0575a.png
行黜陟有方因巡守之岁同其度量协其时月正其
日脩其五礼命大史陈诗以观民风命市纳贾以观
民好恶其考制度有经如此削其不敬者黜其不孝
者不从其流之畔上者讨之有功德于民者从而加
地进律其行黜陟有方如此然而一岁而遍四岳王
通以为兵卫寡而征求少斯言得之矣不然不几于
病民力乎至成周之世六年五服一朝又六年王乃
时巡盖必十二年而一巡守者六年之间六服毕朝
卷二十八 第 20b 页 WYG0117-0575b.png
之后而后王始时巡一年巡一方也然周时礼制繁
重非若有虞之简易矣文物益备兵卫益多君行师
从虽欲尽一岁而遍之有不可得至其考制度行黜
陟亦视虞礼有因革损益矣考之周官行人自一岁
遍存三岁遍頫至十有一岁达瑞节同度量成牢礼
脩法则十有二岁而后巡守之礼行焉则所以考制
度者与虞异矣考之孟子论三王之地辟者则有庆
田野之荒芜则有责一不朝则黜其爵再则削其地
卷二十八 第 21a 页 WYG0117-0575c.png
三则六师移之则所以行黜陟与虞异矣自武王定
殷之后盖尝巡守而告祭柴望矣祀四岳河海矣至
成王非无行人掸人之官以巡邦国而周官所载抚
万邦巡侯甸以绥兆民则知圣王勤民切至如此非
固曰游豫而已穆王周行天下辙迹遍于四海而周
道衰焉齐景公欲观转附朝舞遵海而南放于琅琊
以求比至于先王之观而晏子为言天子适诸侯无
非勤民之事岂徒为是逸豫以乱民哉秦皇登之罘
卷二十八 第 21b 页 WYG0117-0575d.png
上泰山以刻石颂德舟车所至履危殆者数矣汉武
三月之间周行万八千里十三年之中遍于五岳四
渎其荒唐益甚焉
长乐刘氏曰就见百年之老则民不敢慢于其亲采
察万民之诗则国不敢渎于其化观其百物之价则
民不敢淫于所好考其正朔之协则事不敢违于其
时同其律度之程则民不敢轻于其信肃其宗庙之
祀则下不敢忘于其先谨其礼乐之行则民不敢悖
卷二十八 第 22a 页 WYG0117-0576a.png
于其中执其制度之常则臣不敢肆于其僭赏其功
德之懋则下不敢怠于其脩凡是十者邦之大典也
先王所以仁民之纲而御诸侯之大柄也既躬迪之
以为教化又就考之于四方以行绌陟此成汤所以
建中于民而历年六百也
李氏曰陈诗以观民之志而曰风者盖政出于法度
者日月时岁之所能齐律度量衡之所能一风出于
德性德性有厚薄宽急先王不能一也要之不失法
卷二十八 第 22b 页 WYG0117-0576b.png
度皆在善矣而其善不同故诸侯之诗无雅而有风
诗以观其志贾以观其厚有德教则民之志不得以
淫故天子有正雅诸侯有正风有善政则民之好恶
不得以僻故物之靡者必微害者必亡天子之于诸
侯考其政教而已
郑氏曰古者天子巡守遍历四岳观诸侯考礼乐制
度正朔之外又就见百年者命陈诗以观民风命纳
贾以观好恶凡物之情伪俗之美恶政之善否民之
卷二十八 第 23a 页 WYG0117-0576c.png
休戚无不知也天子之尊其勤劳如此后世既不能
如古之巡守而以州郡之守乡邑之长为亲民之官
汉世犹诏二千石出入阡陌劝农桑致劳来尚有古
人之意
刘氏曰古者宣民情以诗自公卿大夫士以至
小夫贱𨽻皆得以陈君臣之失故民有怨乎其上敢
言矣而不敢怨敢怨而不敢叛何者其中之所以蓄
忿含怨于诗皆得以备陈矣命掌诗之官陈诗以观
卷二十八 第 23b 页 WYG0117-0576d.png
民风则下之情得以上通而上之有过亦可以自知
矣纳贾如周官司市之治教政刑量度禁令以商贾
阜货而行市以质剂结信而止讼以泉府同货而敛
赊则知民情之好恶民心之向背系焉天子观此二
者既有以自省诸己又有以察乎风俗于此则防民
之淫禁民之辟皆可以次第举矣后世禁民以言而
民情壅焉而不通虐焉而无告夺民以利而耕者之
不得食寒者之不得衣于是蓄忿俟间一旦决裂疾
卷二十八 第 24a 页 WYG0117-0577a.png
视其上而贼其长吏岂独其民之罪哉下有言而不
得上通上有德意志虑而不能下达良由太师司市
之官废而民风好恶天子不得而知也孟子曰诗亡
然后春秋作其亦悼诗亡之不可复见也王者之有
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岂使国家异观远近异
政命典礼考时月正日同律礼乐制度衣服正之者
凡欲其有所统一也况夫律历之赢缩失其序则时
月日律之失其度法度之不正则礼乐制度之失其
卷二十八 第 24b 页 WYG0117-0577b.png
常故尧之命羲和敬授人时以闰月定四时成岁舜
之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脩五礼五玉皆此意也
若月令之合诸侯制命百县为来岁之受朔日乃饬
司服具饬衣裳必循其故皆先圣之不敢忘况当巡
守之时其可不揆而正之乎
山川神祗有不举者为不敬不敬者君削以地宗庙有
不顺者为不孝不孝者君绌以爵变礼易乐者为不从
不从者君流革制度衣服者为畔畔者君讨有功德于
卷二十八 第 25a 页 WYG0117-0577c.png
民者加地进律
郑氏曰举犹祭也不顺者谓若逆昭穆流放也讨诛
也律法也
孔氏曰山川是外神故云不举不举不敬也山川在
其国竟故削以地宗庙是内神故云不顺不顺不孝
也宗庙可以表明爵等故绌以爵郑注逆昭穆如鲁
逆祀跻僖公也释诂文云法谓法度诸事皆是即大
行人上公九命缫藉九寸冕服九章建常九斿之等
卷二十八 第 25b 页 WYG0117-0577d.png
是也
长乐陈氏曰不敬则无礼矣不孝则不仁矣不从与
畔则不道矣无礼未至于不仁不孝未至于不道此
所以削地而后绌爵绌爵而后流讨也削绌流讨而
继之以加地进律者退不肖然后可以进贤故也易
大有象先遏恶而后扬善诗巧言先如怒而后如祉
乡简不帅教者然后论秀士乐正告不帅教者然后
论造士皆礼意也
卷二十八 第 26a 页 WYG0117-0578a.png
严陵方氏曰不举其祭祀之礼者为不敬不顺其昭
穆之序者为不孝削地所以贬其国绌爵所以贬其
身孟子言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者岂
非夏殷之制异乎神祗众矣止以山川为言者盖诸
侯之所守以山川为大故鲁颂言锡之山川经又云
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皆此意也天曰神地
曰祗此以山川为神祗者自其无所屈言之皆可谓
之神自其有所别言之皆可谓之祗礼外也故可变
卷二十八 第 26b 页 WYG0117-0578b.png
乐内也特可易而已此浅深之别从则随而有所顺
畔则敌而有所逆言不从则未至于畔也特为不从
而已所以为轻重之别也流则放之唯其所之讨则
以法致其诛焉夫巡守固所以同律礼乐制度衣服
正之也则其变礼易乐革制度衣服者必流讨其君
岂为过哉有功于民则加地有德于民则进律也孟
子曰入其疆土地辟田野治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
有庆庆以地此非加地于有功者乎乐记曰天子之
卷二十八 第 27a 页 WYG0117-0578c.png
为乐也以赏诸侯之有德者也故其治民劳者其舞
行缀远此则进律于有德者乎
马氏曰加地者益以地也进律者进以爵也夫有德
者则进以爵而以律言之何也盖律之犹言法也益
以地进以爵皆以法而进之也若子男以五为节则
进之以七侯伯以七为节则进之以九此其所以以
律言之也
李氏曰周官以八则治都鄙而始言祭祀以驭其神
卷二十八 第 27b 页 WYG0117-0578d.png
经言五刑之罪而莫大于无亲无法次之无上为后
此山川神祗有不举不足以事神者也宗庙有不顺
无亲者也变礼易乐无法者也革制度衣服无上者
也其罪自重而至轻削以地未至于绌以爵绌以爵
未至于君流君流未至于君讨其法自轻而至重何
也盖罪之重者先王治之于其轻则不使至于重罪
之轻者先王待之以重则使不敢犯其轻先王之流
不从讨不服非忿其无法雠其无上也以无法为伤
卷二十八 第 28a 页 WYG0117-0579a.png
民故不得已而流之以无上为乱民故不得已而讨
之周官司马九伐之法则言其详而其所谓削之者
盖削以地也所谓眚之者盖绌以爵也杜之者所谓
君流也正之者所谓君讨也夫不孝不恭不顺不服
者固不可一日容于盛世而其正之必俟于巡守者
盖见圣人仁于用刑之意故巡守也始于论言语协
辞命谕书名听声音至于达瑞节同度量成牢礼同
数器脩法则而后王乃巡守其有犯王命者是亦不
卷二十八 第 28b 页 WYG0117-0579b.png
可教矣先王之政已亡其馀泽已熄郑人来归祊而
泰山之祀不举鲁跻僖公而宗庙不顺把用夷礼作
淫乐而礼乐变易作丘赋聚鹬冠而制度革祭祀不
举而不能削其地宗庙不顺而不能绌其爵变礼易
乐而不能流革制度而不能讨此春秋之所以作也
石林叶氏曰王者所述多三代之制以三代方尧舜
虽治天下无异道而教亦有不同者矣是以衣服制
度上所以造治本也敢以其故而专革之是畔其君
卷二十八 第 29a 页 WYG0117-0579c.png
畔其君则征伐之有辞矣是故其罪讨礼乐自天子
出所以饬治具也敢以礼为常而变之以乐为久而
易之是不从其君不从其君则无以别于要荒之远
故其罪流至于宗庙之在其国以封爵而得立不能
祀则不顺乎亲也故因其爵而绌之山川之在其地
而得为之主不能举则不恭其祀也故因其地而削
之绌也削也皆无功德于民其罪虽不均合而言之
皆为黜幽言也及夫有功于民者加地进律则所谓
卷二十八 第 29b 页 WYG0117-0579d.png
陟明也加地所以为禄而禄则报功进律所以为乐
而乐则彰德昔尝有功而报之以禄矣今以功愈多
而增之故曰加地昔尝有德而赐之律矣今以德愈
脩而进之故曰进律先王一出省方而风俗厚薄周
于人诸侯黜陟详于上此三代盛时天子视听不出
于旒纩而四海见于一堂之上者得其操术也
金华应氏曰王制所记四巡之礼与舜典所载无甚
相远也然帝舜之所行者脩五礼辑五瑞复五器上
卷二十八 第 30a 页 WYG0117-0580a.png
下交际之仪温温乎其可挹也王制之所至则以削
绌流讨之罚警于先以加地进律之赏诱于后赏罚
黜陟之政凛乎其甚严也夫舜岂全无黜陟哉特其
德胜而不深恃夫法焉耳世之淳漓治之繁简德之
盛衰于此可观矣
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岳如东巡守之礼八月西巡守至
于西岳如南巡守之礼十有一月北巡守至于北岳如
西巡守之礼归假于祖祢用特
卷二十八 第 30b 页 WYG0117-0580b.png
郑氏曰假至也特特牛也祖下及祢皆一牛
孔氏曰案尔雅释山云泰山为东岳郭注云在奉高
县西北霍山为南岳郭注云在衡阳湘南县南郭又
云今在庐江潜县西汉武帝以衡山辽旷因谶纬皆
以霍山为南岳故移其神于此其土人皆呼为南岳
南岳本自两山为名非从近也如郭此言则南岳衡
山自有两名一名衡山一名霍山自汉武帝以来始
徙南岳之神于庐江霍山耳华山为西岳郭注云在
卷二十八 第 31a 页 WYG0117-0580c.png
弘农华阴县西南恒山为北岳郭注云在恒山上曲
阳县西北每五年巡守而归从始祖下及于祢庙各
用一牛故尧典云归格于艺祖用特祖既用特明知
各用特也又洛诰云文王骍牛一武王骍牛一各用
一牛也然则唐虞及夏五庙则用五特殷用六周用
七也
马氏曰自五月南巡守至于西巡守礼其礼则同而
终之以归格于祖祢用特者盖言其巡守岁偏而归
卷二十八 第 31b 页 WYG0117-0580d.png
之必告于祖也
李氏曰田仆职曰以田以鄙则王之于都鄙未尝无
巡守而止言四岳之诸侯者盖先王之于畿内诸侯
也有祭祀以驭其神则山川无不举祭祀无不顺有
礼俗以驭其民则礼不得变乐不得易制度衣服不
得革矣盖圣人治之略则考之详治之详则考之略
所以致四海于一堂之上也
延平周氏曰归必告于祖祢者事死如事生也牲特
卷二十八 第 32a 页 WYG0117-0581a.png
者约于事神则自奉者可知
严陵方氏曰天子之出必造乎祢及其归也必假于
祖祢出而造之所以象生时之必告也归而假之所
以象生时之必面也特一牛也用特以见约焉先王
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所不敢约也然其约如此则
巡守之不为烦费可知下文言造乎祢而已则不必
用特也于用特而及乎祖则造祢之时不嫌于不及
祖矣
卷二十八 第 32b 页 WYG0117-0581b.png
天子将出类乎上帝宜乎社造乎祢诸侯将出宜乎社
造乎祢
郑氏曰帝谓五德之帝所祭于南郊者类宜造皆祭
名其礼亡
孔氏曰此一经论天子巡守之礼将出谓初出时也
知此是巡守者以下别云出征也类乎上帝祭告天
也郑注云五德之帝应祭四郊独云祭于南郊者谓
王者将行各祭所出之帝犹周人祭灵威仰于南郊
卷二十八 第 33a 页 WYG0117-0581c.png
是五帝之一总云五德耳宜乎社者巡行方事诛杀
封割应载社主也云宜者令诛罚得宜又社主乎地
也造至也谓至父祖之庙也然必历至七庙知者前
归假既云祖祢明出亦告祖祢也今唯云祢者白虎
通云独见祢何辞从卑不敢留尊者之命至祢不嫌
不至祖也小宗伯云凡天地之大灾类社稷宗庙是
类为祭名尔雅释天云起大事动大众必先有事乎
社而后出谓之宜是宜为祭名大祝一曰类二曰造
卷二十八 第 33b 页 WYG0117-0581d.png
是造为祭名也诸侯将出谓朝王及自相朝盟会征
伐之事不得告天故从社始亦载社主也造乎祢者
亦告祖及载主也案皇氏曰行必有主无则主命载
于齐车书云用命赏于祖是也今出辞别先从卑起
最后至祖仍取迁主则行也若前至祖后至祢是留
尊者之命为不敬也若还则先祖后祢如前所言也
横渠张氏曰类者与旅相似言既祭东方帝则东方
山川百神皆从而望祭所谓类者以一类祭也若非
卷二十八 第 34a 页 WYG0117-0582a.png
时有事于一方则止以其方之百神从祭于一方之
上帝故亦言类
长乐陈氏曰周官大祝大师则先宜社而后造祖大
会同则先造庙而后宜社此先宜社后造祢盖言军
师之事与然天子诸侯岂特将出而有是哉于其所
至未尝不类帝书曰至于岱宗类于上帝是也于其
所有事未尝不告社祢书曰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戮
于社是也帝非不可以言造以类为主社祢非不可
卷二十八 第 34b 页 WYG0117-0582b.png
以言类以造宜为主 又礼书曰书曰类于上帝诗
曰是类是祃周礼小宗伯兆五帝于四郊四望四类
亦如之凡天地之大灾类社稷宗庙则为位肆师类
造上帝则为位大祝六祈一曰类二曰造类上帝大
会同造于庙诅祝掌类造之祝号礼记曰天子将出
类于上帝造于庙则类者类其神而祭之也造者即
而祭之也类之所施或于上帝或于日月星辰或于
社稷或于宗庙类之所因或以巡守或以大师或以
卷二十八 第 35a 页 WYG0117-0582c.png
大灾造则或于上帝或于祖庙凡此皆有所祈也不
若大旅之有所告而已故大祝六祈有类造而无旅
焉郑康成以宗伯之四类为日月星辰盖以四类在
四郊四望之下而知之也尔雅以诗之是类是祃为
师祭盖以大祝大师类上帝而知之也社稷宗庙非
大灾则无类祭上帝非巡守之所至则无造祭书云
至于岱宗柴诗言巡守告祭柴望此盖造上帝之礼
也巡守于其将出则类上帝于其所至则造上帝大
卷二十八 第 35b 页 WYG0117-0582d.png
师于其将出亦类上帝于其所至特祃于所征之地
而已昔武王伐纣既事而退柴于上帝成王营洛位
成之后用牲于郊牛二此盖类礼也何则书于舜之
既受命则类乎上帝于汤之既受命则告于上天是
既事则必祭祭必以类礼也于舜之既受命言类则
汤之既受命而类可知既受命而类则师之既事邑
之既成又可知也类造之礼其详不可得而知要之
劣于正祭与旅也观祀天旅上帝而大宗伯掌之类
卷二十八 第 36a 页 WYG0117-0583a.png
造上帝小宗伯肆师掌之则礼之隆杀著矣四类日
月星辰于四郊则类上帝盖南郊乎
严陵方氏曰前言巡守之归而不言出此言出而不
言归者互相备也宜造则诸侯之所同类上帝则天
子之所独者诸侯以天子为天且以为降杀之别故
也经曰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其言正与此合
马氏曰类者以其事类告于上帝其礼则略于祭天
宜者以事之宜而告于社而其礼则略于祭地
卷二十八 第 36b 页 WYG0117-0583b.png
山阴陆氏曰类见曰类旅见曰旅类言上帝以为类
而后可出宜言社以为宜而后可出
李氏曰类其礼有类于正祭也宜其义有称于事也
造造而告之也天神远人而尊故言礼以致其敬地
祇近人而亲故言义以致其意于祖祢则以生道事
之而已故告以道其事类乎上帝宜乎社造乎祢尊
卑之序也泰誓曰受命于文考类于上帝宜乎冢土
告之先后之序也
卷二十八 第 37a 页 WYG0117-0583c.png
延平周氏曰大祝之六祈其一曰类言虽有事而祈
亦类于常礼宜者求其无所不宜故孙炎以宜为求
见福佑也造亦六祈之数盖求其有所至也帝者远
人而尊故以礼言之社者近人而卑故以福佑言之
祢则亲之而已故以所至言之
石林叶氏曰天子君也君则天道故类乎上帝诸侯
臣也臣则地道故宜乎社其出必告故皆造乎祢其
反必面故皆假于祢造者告其行也格者告其至也
卷二十八 第 37b 页 WYG0117-0583d.png
舜所以摄政此一巡守而告于天皆言类者盖舜之
受禅天命也此巡守而黜陟亦天命也顺天命以受
禅行天命以黜陟皆以类相求也地理有宜而巡守
所出皆理所宜行故于社皆言宜也周官大祝之六
祈一曰类二曰造独不及宜意犹类也书亦曰类乎
上帝宜乎冢土则是其祭同于类礼而宜则言其意
矣盖古者君出于外必载迁庙之主与社之主于车
有功而赏则告之祖有罪而诛则告之社示不敢专
卷二十八 第 38a 页 WYG0117-0584a.png
也然则武王先受命于文考而后行类宜之祭王制
则先类宜而后造于祢何也以其致亲言之则先受
命者所以尊祖考以其致尊言之则先类宜而后祢
者所以亲天地此武王之伐纣所以异乎王制之巡
守也虽然祖考为亲推其亲亲之仁而于内则主爱
故出而造归而格在武王之载于书则略天地为尊
推其尊尊之义而于外则主恭故出而类宜至于燔
柴望祀在王制之言于礼为详
卷二十八 第 38b 页 WYG0117-0584b.png
讲义曰类谓合于礼而不僭也书曰肆类于上帝诗
曰是类是祃然则以类为名者取其合礼也
礼记集说卷二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