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五 第 1a 页 WYG0117-0496a.png
钦定四库全书
礼记集说卷二十五 宋 卫湜 撰
天子之三公之田视公侯天子之卿视伯天子之大夫
视子男天子之元士视附庸
郑氏曰视犹比也元善也善士谓命士也
孔氏曰案周礼注天子上士三命中士再命下士一
命则上中下之士皆称元士也天子之士所以称元
者异于诸侯之士也周礼公侯伯之士虽一命不得
卷二十五 第 1b 页 WYG0117-0496b.png
称元士也
长乐陈氏曰书曰列爵惟五分土惟三畿内之臣其
列爵与诸侯异其受地与诸侯同故孟子曰天子之
卿受地视侯大夫受地视伯元士受地视子男然周
礼上公九命侯伯七命子男五命王之三公八命卿
六命其大夫四命而士不言命盖上士三命中士再
命下士一命也以八命之公六命之卿其地视九命
之公七命之侯以四命之大夫其地视七命之伯以
卷二十五 第 2a 页 WYG0117-0497a.png
三命之元士其地视五命之子男盖在内者卑其命
而禄必视其外则名有所屈而实有所养在外者崇
其命而禄不异乎内则名有所伸而实有所守也载
师士田任近郊之地家邑之田任稍地小都之田任
县地大都之田任畺地此所谓视侯伯子男者也士
之受田寡矣而近地为可容故任之于近郊公卿大
夫之田多矣非远地不可故任之于县畺此周采地
之别也郑氏释大司徒以王制县内之数为夏之采
卷二十五 第 2b 页 WYG0117-0497b.png
地周则未闻释小司徒又曰采地百里之国凡四都
五十里之国凡四县二十五里凡四甸
既曰周之
采地未闻又曰采地二十五里之国凡四甸其言不
特异于孟子又自戾也 又曰此经与孟子异者何
也盖周官有卿而无三孤与上大夫而公则冢宰是
公孤上大夫同为六卿故上大夫之为卿则受地不
过七十里此王制所谓天子之卿视伯者也孤之为
卷二十五 第 3a 页 WYG0117-0497c.png
卿则受地有至于百里此孟子所谓天子之卿受地
视侯者也孟子又曰大夫受地视伯者言上大夫也
盖孤出封则侯上大夫出封则伯而已附庸虽不能
五十里总大率而言之亦可谓之五十里此所以或
言元士视子男或言元士视附庸
延平周氏曰侯伯同七命则无以别其为孤也侯之
受地所以与公同百里也夫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
里其食者半诸侯之地封疆方四百里其食者参之
卷二十五 第 3b 页 WYG0117-0497d.png
一是侯之封疆不若公之广而其附庸不若公之多
则其食封虽与公同固不嫌有抗于诸公者也此言
元士视附庸孟子言元士视子男何也附庸之与子
男皆五十里但人之才智不能治其五十里者则不
达于天子而附于诸侯曰附庸此所以言元士者或
曰视附庸或曰视子男也
石林叶氏曰此经与孟子异焉何也盖古者三公无
常职大夫虽有常职而有卿为之者司徒冢宰之属
卷二十五 第 4a 页 WYG0117-0498a.png
其职则六卿也入而与王论道为三公出而居六卿
则为大夫是公卿大夫事固有相同者也职有相通
而其制禄亦不过三等故三公之与六卿其田同视
公侯卿之与大夫其田同视伯大夫与元士其田同
视子男以及附庸盖孟子举卑而见尊故止言卿大
夫元士王制定其尊卑之序故虽三公无常职附庸
不合于天子亦必详言之唯其王制之说详此孟子
所以自谓轲也尝闻其略也
卷二十五 第 4b 页 WYG0117-0498b.png
山阴陆氏曰此与孟子所言各差一等非不同也孟
子言受地尔盖天子之卿之田视伯即受地视侯他
仿此
李氏曰卿大夫其受田与诸侯同此为人臣者所以
无幸于出封而一心于王室也
永嘉徐氏曰先王设官制禄寰外诸侯自公侯至于
附庸王朝之臣自三公至于元士受田相视内外齐
一所以制天下偏重之患而使远近若一也夫分田
卷二十五 第 5a 页 WYG0117-0498c.png
之法所以内必视夫外者盖先王之制出为列国之
君则入为王朝之臣所以一内外也内为三公称公
外而诸侯亦称公故毕公以父师为保釐东土卫侯
以列国入相于周周公居东复相成王山甫徂齐式
遄其归或以三公居外复入为内诸侯所以出入均
劳而内外之轻重不分也春秋以来郑武公入为周
司徒郑庄公为平王卿士而滕侯亦曰我周之卜正
盖畿外诸侯入备王官先王所以一内外此所以内
卷二十五 第 5b 页 WYG0117-0498d.png
诸侯之禄视外诸侯而为之制也是故三公则受百
里之地六卿则受七十里之地二十七大夫则受五
十里之地而元士三等亦视附庸而受田夫田者禄
之所自出而居官之禄即田也古者内诸侯自公卿
大夫皆有采邑之地其田自官给之其耕之者固自
有人也大夫之食采地盖任官之有功者始食之其
子孙之继世者得世其禄不世其官所谓大夫有采
以处其子孙也其大夫之无功者则无采地亦与士
卷二十五 第 6a 页 WYG0117-0499a.png
皆食禄于上以圭田为祭祀耳夫自三公至于元士
大者受邑小者受田所谓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于此
略可考矣自天子三公之田至天子之元士此畿内
诸侯公卿大夫士制禄之法自诸侯之下士至君十
卿禄此畿外诸侯以下卿大夫士制禄之法然畿内
卿大夫则有采地至诸侯之卿大夫皆量禄分田与
之畿内公卿大夫元士皆世禄至诸侯之卿大夫则
量禄分田而不世禄矣
卷二十五 第 6b 页 WYG0117-0499b.png
严陵方氏曰元士天子之上士也与元子元侯称元
同义独天子之上士得称之者以其才不特能事人
又可以长人故也不言中下之士则以视附庸唯上
士为得其称故也然王畿千里公卿而下所食之邑
苟一如外诸侯之数则地有所不足经之所言不必
一如其数也特视之以为差尔
刘氏曰此言天子畿内之田公卿而下所食之
邑禄之多少视外诸侯之数而为之差等耳非直谓
卷二十五 第 7a 页 WYG0117-0499c.png
视其田数而食其田禄也傥一如外诸侯之制则方
千里之畿处公侯伯子男之众则地有所不足矣曰
元士者以天子之士异于诸侯之士也
制农田百亩百亩之分上农夫食九人其次食八人其
次食七人其次食六人下农夫食五人庶人在官者其
禄以是为差也
郑氏曰农夫皆受田于公田肥墽有五等收入不同
也庶人在官谓府史之属官长所除不命于天子国
卷二十五 第 7b 页 WYG0117-0499d.png
君者分或为粪
孔氏曰自此至卿禄一节论制农田有上中下以禄
庶人在官及士大夫并卿及君之禄王者制度受农
以田案周礼地有九等故司徒上地家七人中地家
六人下地家五人注云有夫有妇然后为家自二人
至十人为九等一家男女七人以上则授之以上地
所养者众也男女五人以下则授之以下地所养者
寡也止以七人六人五人为率者举中而言也如郑
卷二十五 第 8a 页 WYG0117-0500a.png
此言上地家七人者谓中地之上家六人者谓中地
之中家五人者谓中地之下以此推之下地之上家
四人下地之中家三人下地之下家二人则上地之
上家十人上地之中家九人上地之下家八人是有
九等此经地惟有五等者大司徒所云农夫授田实
有九等此经据准庶人在官之禄最下者犹五人故
从上农夫至五人而已司徒上地家七人此云上农
夫食九人者谓上中之地亦为上地也其不言上上
卷二十五 第 8b 页 WYG0117-0500b.png
者欲取九人当下士禄也郑注庶人在官府史之属
官长所除者案周礼太宰云府六人史十有二人云
之属谓工人贾人及胥徒也官长谓冢宰为天官之
长所除者谓所命之官除去其旧名籍周礼注云凡
府史以下官长所自辟除以其非丸命之内故知不
命于天子国君也
长乐陈氏曰班禄之法自上下制禄之法自下上以
其自上下故由天子之田而后至于公侯伯子男由
卷二十五 第 9a 页 WYG0117-0500c.png
公侯伯子男而后至于附庸以其自下上故制农田
而后至于庶人在官者由庶人在官者然后至于士
大夫君周官上地家七人中地家六人下地家五人
则农夫之差三等而已此则五等者先王之于民养
之欲其富保之欲其庶故家七人者必授以九人之
上地家六人者必授以七人之中地下地则以地称
人而已凡欲下地之民生齿之繁以及中上者而后
慊此富而庶之之术也三等之田由士以至于大夫
卷二十五 第 9b 页 WYG0117-0500d.png
其禄之差不以国之大小由卿至于君其禄之差则
以国之大小者君卿之禄厚故丰杀所以不同士大
夫之禄薄故无丰杀之别此次国之卿所以三大夫
禄君十卿禄小国之卿倍大夫禄君十卿禄而次国
小国士大夫之禄则一而已 又礼书曰禹贡之田
上上以至下下凡九等蔿掩别楚地自土田以至衍
沃亦九等而周礼所言上中下地三等而已盖总其
大致然也郑氏谓自二人以至于十为九等七六五
卷二十五 第 10a 页 WYG0117-0501a.png
者为其中如此则是二人三人四人下地之三等也
五人六人七人中地之三等也八人九人十人上地
之三等也孟子王制举上中地而不及下周礼举中
地而不及上下然周礼言上地中地下地而孟子王
制或言上次下次或言上中下是九等之地在其中
矣孰谓各举其偏哉遂人三等之田莱大司马三等
之军赋其言上中下地与司徒三等之地同
严陵方氏曰一夫一妇受田百亩故农田之制以百
卷二十五 第 10b 页 WYG0117-0501b.png
亩为之率焉虽均受百亩之分然地有肥硗之异计
其一岁食人之数或多或寡此农夫所以有上下之
别也以食九人者为上食五人者为下则食八人至
于食六人者为中农夫可知其详虽有五等之别其
大略不过三等而已府史胥徒之类其田则载师所
谓官田是也而又有工有贾有奄有奚位之高下不
可得而详故禄之多寡不可得而定此言其禄以农
为差则多者不得过食九人之禄寡者不得下食五
卷二十五 第 11a 页 WYG0117-0501c.png
人之禄可知此言百亩之分孟子言百亩之粪者盖
分以均之而存乎法粪以治之而存乎力法出乎上
力出乎下其言亦互相备也
马氏曰百亩以周尺言之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一夫
一妇受田百亩百亩之粪上地亩一钟而一钟者六
斛四斗也百亩之田上熟其收则有六百四十斛也
故上农夫可以食九人然而田有肥硗则其所出亦
有多寡故其次食八人其次食七人其次食六人其
卷二十五 第 11b 页 WYG0117-0501d.png
次食五人而庶人在官者其禄亦以是为差也庶人
在官者非天子诸侯之所食也诸侯之下士视上农
夫则以九为节而庶人在官者知其食八人而已夫
上地之上可以食十人而下地之下可以食二人而
于此则止言食九人而其下止言食五人者禄与周
官盖无以异也周官有不易一易再易之差而上地
之上可以食十人上地之中可以食九人上地之下
可以食八人中地之上可以食七人中地之中可以
卷二十五 第 12a 页 WYG0117-0502a.png
食六人中地之下可以食五人推而下之至于下地
之下可以食二人然而于上止言上地之中而其下
止言中地之下者盖周官者制农田之法而此则因
其制禄而言之也上止言食九人者因其言诸侯之
下士所视者言之也下止言食五人者因其庶人在
官之禄最下者食五人而言之也
李氏曰孟子曰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又曰无君子
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盖以农夫而制禄则治
卷二十五 第 12b 页 WYG0117-0502b.png
于人者必思所以养之食于人者必思所以治之且
示其不能交相无也庶人之在官者其家亦授之田
周官之所谓官田也禄足以代耕而又授之田所以
责其廉能廉善也
永嘉徐氏曰先王之制禄庶人之在官者皆以口计
食其多寡之数则视农夫以为率盖府史胥徒不命
于天子国君官长所自辟除皆出于民者也番上更
休除其课役而执事于官长则皆有田有禄盖其家
卷二十五 第 13a 页 WYG0117-0502c.png
所受田即载师之官田庶人在官之田也先王之时
庶人在官者授以田禄以养其廉节而已未尝使之
任也至秦任文法而责吏始有为小吏而入任计功
次而进官者矣其小吏之有材略者御史监郡得荐
诸朝萧何尝不受御史之荐可考也至汉有百石小
吏自计食佐吏而不及啬夫岁入始不过百石月才
十六斛耳较之先王制在官之禄虽厚薄之相去不
远而古之在官者皆民为之服公事之后而复受田
卷二十五 第 13b 页 WYG0117-0502d.png
为民汉为吏而入仕则不得受田为民矣其奉入不
既薄乎萧望之奉禄不足尝有忧父母妻子之心况
其职近于民侵渔百姓无足怪也自宣帝神爵之诏
益勤事小吏百石以下其奉十五而小吏始增禄矣
赵广汉奏长安游徼狱吏其秩百石故吏始有秩而
差自重则小吏奉禄诚不可不厚也况汉吏百石者
皆人之有才行者始为之而刺史大守得自选择其
贤者自佐吏而下皆得察廉迁秩大者或至公卿自
卷二十五 第 14a 页 WYG0117-0503a.png
王尊张敞赵广汉尹翁归之徒皆出于郡县小吏虽
其禄奉之不薄而入仕则此涂出其待之固优也其
后朱博不喜儒吏而务抑摧折而吏道始衰矣光武
初立凡六百石以下皆增于西京旧秩盖优小吏也
卓茂为令自言亭长受米肉馈者置而不问其习见
小吏之常态而不之责也
新安朱氏曰孟子言耕者之所获一夫百亩百亩之
粪上农夫食九人上次食八人中食七人中次食六
卷二十五 第 14b 页 WYG0117-0503b.png
人下食五人庶人在官者其禄以是为差一夫一妇
佃田百亩加之以粪粪多而力勤者为上农其所收
可供九人其次用力不齐故有此五等庶人在官者
其受禄不同亦有此五等也
刘氏曰此授田之法也夫王制言制禄爵之法
而及于农田之制者盖三代衰典籍不存孟子己不
能详班爵禄之制况后世乎明乎授田之法则自诸
侯之下士逆而推之以至于大国之卿次国之卿小
卷二十五 第 15a 页 WYG0117-0503c.png
国之卿皆可推矣谓一家有男女九人授以上田最
下一家男女五人授以下田其田有肥硗不同故所
养有多寡之异是食九人之下至食五人是有五等
之田也今以周官大司徒授田之法考之田有三等
一易者地薄休一岁乃可复种再易者地又薄休二
岁乃可种不易者家百亩一易者家二百亩再易者
家三百亩是制田止有三等而家皆百亩也小司徒
亦言上地家七人中地家六人下地家五人是授田
卷二十五 第 15b 页 WYG0117-0503d.png
止有三等也而王制有五等之制何也盖三等之制
自三等又别为上中下三等今司徒止举七人六人
五人举中制而言之也故周礼谓上地家七人中地
之上家六人者中地之中家五人者中地之下以此
故知此言上农夫者是自上地之中者言之耳不言
上地之上者欲取九人当下士禄故止言上地之中
而不及上地之上以此知王制因言制禄而及授田
之法耳庶人在官谓府史胥徒多者不过得食九人
卷二十五 第 16a 页 WYG0117-0504a.png
之禄少者不过得食五人之禄以是为差也
延平周氏曰此言庶人在官者其禄以是为差孟子
言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同禄何也宰夫之职府先之
史次之胥次之徒又次之盖为府者则与下士同禄
史与胥徒则用此农夫之二等以为之差也
延平黄氏曰先王使人不爱其力于事不屈其才于
物物至而应事起而办而人虽敝其力未始有憾焉
者作秩以制其常赐之多寡作叙以次其事治之先
卷二十五 第 16b 页 WYG0117-0504b.png
后而已使人之费有稍有食稍所谓月廪也中庸曰
饩廪称事所以劝百工王制曰庶人在官者其禄以
是为差是秩所谓常赐也孟子曰抱关击柝皆有常
赐王制曰九十日有秩酒正之秩酒内则之秩膳是
也
金华应氏曰上农九人下士视上农夫互相积而倍
者之三则为中士为上士为大夫自是积而四之则
为卿又自是积而十之则为君皆自农而计之也故
卷二十五 第 17a 页 WYG0117-0504c.png
莫贱于庶人而在官以农为差莫尊于君而禄亦视
其农之所积非特使执役冗贱者不敢遽忘本业而
禄秩之厚备物之奉者亦知其根本未有不基于农
者也
诸侯之下士视上农夫禄足以代其耕也中士倍下士
上士倍中士下大夫倍上士卿四大夫禄君十卿禄次
国之卿三大夫禄君十卿禄小国之卿倍大夫禄君十
卿禄
卷二十五 第 17b 页 WYG0117-0504d.png
郑氏曰此班禄尊卑之差
孔氏曰大夫以下位卑禄少故大小国不殊卿与君
禄重位尊故禄随国之大小为节案周礼天子卿大
夫士与诸侯之臣执贽同则禄亦同也此自下士至
小国之卿倍大夫禄皆据无采地者言之
严陵方氏曰下言次国小国则上言诸侯者正谓大
国可知大国即公侯方百里之国也次国即伯方七
十里之国也小国即子男方五十里之国也下士视
卷二十五 第 18a 页 WYG0117-0505a.png
上农夫盖得食九人之禄足以代其耕者以一夫所
耕之田而禄下士之家其禄未为优厚也仅足以代
其耕而已为其从事于公不暇从事于私故也次国
之与小国不言大夫士者则禄之多寡同于大国可
知由卿而上三等之国所异由大夫而下三等之国
所同者盖卿而上其禄浸厚苟不为之杀则地之所
出不足以供大夫而下其禄浸薄苟亦为之杀则臣
之所养不能自给此禄之多寡所以或同或异也然
卷二十五 第 18b 页 WYG0117-0505b.png
孟子所言其序与此不同者彼以贵贱为之序此以
众寡为之序故也
马氏曰说者以为卿大夫士与诸侯之臣执贽同则
禄亦同也其说盖非也上言天子之三公之田视公
侯天子之大夫视子男则其田盖不同而谓禄亦同
则非也又言自下士至小国之卿大夫禄据无采地
言之则其说又非也盖王制之言大夫士者因言爵
禄之多少而非以有采地无采地言之也所谓君十
卷二十五 第 19a 页 WYG0117-0505c.png
卿禄者与天子之田方千里者同
长乐陈氏曰周官载师有官田则庶人之在官者有
田矣春秋传曰惟卿备百邑国语曰大国之卿一旅
之田上大夫一卒之田则诸侯之卿大夫盖无田者
禄出于廪有田者禄出于田下士视上农夫则食九
人中士倍下士则食十有八人由是积之上士则食
三十六人下大夫则食七十二人三等之国士大夫
之禄不以国之大小为差而惟卿君不同者士大夫
卷二十五 第 19b 页 WYG0117-0505d.png
则分治其职之事则必以禄称职君卿则兼治一国
之事则必以禄视国故也周官子男之卿再命国语
曰诸侯有卿伯子男有大夫无卿者以其无天子之
命卿也王制亦曰小国之卿皆命于其君
李氏曰天子之卿大夫士则以制其田请侯之卿大
夫士则以奠其禄制其田所以凶年得以薄征奠其
禄则丰年不得以多取之也
延平周氏曰言禄秩之多寡制禄之法必本于上农
卷二十五 第 20a 页 WYG0117-0506a.png
夫者示其禄出于农也禄足以代己之耕而已若已
为士则其家复有士田
永嘉徐氏曰先王量禄以分田视口以计食其品节
差等上焉不至于过制下焉不至于不足诸侯下士
享百亩之利苟足以代耕免劳苦而已虽不能有馀
而亦不至于不足其馀自卿以下其禄各杀以一则
无多邑踰制之失诸侯分田虽多禄入自有定数亦
无尾大不掉之患此先王制禄之美意也且先王分
卷二十五 第 20b 页 WYG0117-0506b.png
土以封诸侯固宜尽得其地以享侯国之富今乃山
泽之所有则归之公閒田之所有则归之公侯国之
禄馀又待用于天子而不敢私诸侯所得自十卿禄
之外而无有觊心防闲若过严矣然君十卿禄乃君
之所自得者尔而侯国之公用则取诸地入以给之
其山泽间田虽归之公上领于王官而实藏富于天
下又封建之美意也春秋以来诸侯土地各有财赋
皆足以用其民而战其力其山泽之赋列国亦自擅
卷二十五 第 21a 页 WYG0117-0506c.png
而有之无复君十卿禄之制而于卿大夫禄地多踰
古制一时诸侯皆任己意以行私赏故多强宗大族
为国生患晋惠公一入国遽许里克以汾阳之田百
万许丕郑以负蔡之田七十万此岂常典也哉
在齐桓时伯氏亦有骈邑三百在鲁成公时施氏之
宰有百室之邑其他国可见矣后如郑赏入陈之功
子产以上卿受八邑三十二井为邑井九百亩推而
计之视古时卿四大夫之禄之制亦大相辽绝矣宋
卷二十五 第 21b 页 WYG0117-0506d.png
之盟公与左师邑六十子罕削而授之齐庆父之变
公与晏子邑六十晏子辞而复之此惟惧其足以召
祸故却而不受有如先生之制不暇论矣卫免馀言
于卫曰惟卿备百邑晋叔向赋秦楚公子之禄皆百
人之饩此皆徇春秋之乱法非王法也
汉诸侯官吏之禄诸侯相秩真二千石傅与中尉秩
二千石二千石禄月得二十斛岁凡得一千四百四
十石尔又汉天子为置诸侯不得私自加其禄也官
卷二十五 第 22a 页 WYG0117-0507a.png
吏之禄固有定制乃若诸侯王彻侯得自赋敛则几
国之所入悉与之矣非过制乎是时汉之赋入不若
吴海陵之仓而梁国之富或多于京师故诸侯易以
叛逆其后自武帝杀侯国之势行酎金之法而诸侯
益衰列侯封君税入不给至低首仰给于富商大贾
又其甚也诸侯王惟得衣食租税贫至乘牛车此汉
中外所以殚微而王氏因以夺汉也 又曰案君以
下所食之禄皆助法之公田藉农夫之力以耕而收
卷二十五 第 22b 页 WYG0117-0507b.png
其租士之无田与庶人在官者则但受禄于官如田
之入而已
次国之上卿位当大国之中中当其下下当其上大夫
小国之上卿位当大国之下卿中当其上大夫下当其
下大夫其有中士下士者数各居其上之三分
郑氏曰此诸侯使卿大夫頫聘并会之序也其位爵
同小国在下爵异固在上耳其有中士下士者谓其
为介若特行而并会也居犹当也此据大国而言大
卷二十五 第 23a 页 WYG0117-0507c.png
国之士为上次国之士为中小国之士为下士之数
国皆二十七人各三分之上九中九下九以位相当
则次国之上士当大国之中中当其下小国之上士
当大国之下凡非命士亦无出会之事春秋传谓士
为微
孔氏曰此一节论诸侯使卿大夫士頫聘班序行列
之法郑注爵同谓同作卿则小国之卿在大国之卿
下爵异谓大国是大夫小国是卿则小国之卿位当
卷二十五 第 23b 页 WYG0117-0507d.png
在大国上大夫之上其有中士下士数各居其上之
三分者谓大国之士既在朝会若其有中国之士小
国之士者其行位之数各居其上国之三分之二谓
次国以大国为上而次国上九当大国中九次国中
九当大国下九是当其大国之三分之二小国以次
国为上小国上九当次国中九小国中九当次国下
九是亦居上三分之二也是各居上之三分此文以
大国为主以中国小国来当也
卷二十五 第 24a 页 WYG0117-0508a.png
严陵方氏曰三等之国其地与君互降一等故其卿
大夫位之所当亦互降一等焉上大夫即卿矣有上
中下卿而又有上大夫者盖下大夫之上者也后言
三等之国止曰上士二十七人则知中下之士诸侯
之国或有或亡矣故此以其有言之其有者一有一
亡之辞也三分者三分而等之也上士二十七人中
下之士与之为三分焉则合而为八十一士矣故曰
数各居其上之三分犹言各与上为三分也大夫则
卷二十五 第 24b 页 WYG0117-0508b.png
言其位士止言其数者盖位以上下言数以多少言
三等之国卿大夫之位或上当其中或中当其下位
之上中下各随其命也故以位言之至于士则殷以
前皆不命焉故止言其数之多少而已
长乐陈氏曰公之孤四命卿三命其大夫再命其士
一命诸侯之卿大夫亦如之子男之卿再命其大夫
一命其士不命其大国次国卿大夫士之命同矣而
其相当之不齐如此者盖视其国不视其命也卿执
卷二十五 第 25a 页 WYG0117-0508c.png
羔大夫执雁则所执固殊矣而小国之下卿犹不可
以当大国之上大夫者盖亦视其国不视其所执也
上大夫则卿矣有上中下卿而又有上大夫者盖下
大夫之上者也夫卿大夫则宾也宾以位序故以位
言之士则介也介则待之以数而已故以数言之其
有中士下士数各居其上之三分则中士之礼居上
士之三分而已下士之礼居中士之三分而已传曰
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则有位必有数矣而记于卿大
卷二十五 第 25b 页 WYG0117-0508d.png
夫士别位数而言之者以其所主者殊亦互备也
山阴陆氏曰自君十卿禄已上言禄自下当其上大
夫已上言位自数各居其上之三分言数后言上士
二十七人未有中士下士之数故此言之如此三分
读如去声谓若上士二十七人则中士下士各八十
一人
延平周氏曰上士二十七人中士下士各居其上之
三分则二百四十三人
卷二十五 第 26a 页 WYG0117-0509a.png
庐陵胡氏曰次国之上卿至下当其下大夫此臧宣
叔之言也见左氏成公三年中士下士谓诸侯国内
自有上中下三等之士也士之数国各二十七人三
分之上士之数居大半中士下士之数各居上士之
三尔先儒谓居上三分之二据经只云居其上之三
分并不云三分之二又前云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
士岂亦是大国士为上次国士为中小国士为下郑
误矣
卷二十五 第 26b 页 WYG0117-0509b.png
永嘉徐氏曰先王分土惟有三有大国次国小国之
异自三卿至于二十七士其在国之禄则倍差之不
同其出国之聘则班列之有等先王岂苟为异哉盖
使之安分而无觊觎正名而不至于乱次其辨上下
定民志者固如此且王制记次国之上卿当大国之
中卿大国之上卿则略而不言春秋时士大夫尝言
之矣以为周制列国之卿当小国之君特是藉口故
每以臣而敌君偃然主盟会而不辞于是垂陇之盟
卷二十五 第 27a 页 WYG0117-0509c.png
三国之君在焉而士榖专之新城之盟七国之君在
焉而赵盾专之未几而乐林之师四国之君帅师以
会晋大夫而不以为歉也肆然无所忌惮于是数大
夫为鞍之战以敌齐侯众大夫为溴梁之盟以傲其
上皆始事之验也然后知先王不以明言者正名定
分防微之意深矣成公之时晋荀庚卫孙良夫来盟
是时荀庚位下卿而孙子位上卿臧宣叔举周制以
荅公其言合于周制矣乃曰卫在晋不得为次国卫
卷二十五 第 27b 页 WYG0117-0509d.png
晋俱侯爵也而以盟主先晋是又以强弱为大小也
春秋士大夫虽能言周礼而移于习俗唯知巧利而
不能由礼而左氏以为礼过矣晋叔向曰以国不以
富如之何其以强弱也斯言得之矣
马氏曰若均大夫也则以国之大小为之序而大国
在上也若小国之卿与大国之大夫则以爵之尊卑
为之序而小国固在上也由此言之则说者为得之
矣
卷二十五 第 28a 页 WYG0117-0510a.png
长乐刘氏曰春秋隐公元年及宋人盟于宿公羊传
称孰及之内之微者也则中士下士亦有特行出与
邻国盟者不独为其君之介也
刘氏曰此言诸侯使卿大夫来聘立班行列之
法国有三等故尊卑上下之序亦有三等春秋滕薛
之争长挟好胜之私以紊先后之次是岂知朝廷之
序进退之节哉故王者之制必辨夫大小之序次国
之上卿行位止当大国之中中当其下下当其上大
卷二十五 第 28b 页 WYG0117-0510b.png
夫小国视次国为之差等耳夫王者之制于一聘会
之间详为之辨严为之礼诸侯之卿大夫视仪听唱
则虽有僭侈之心亦无所施虽有觊觎之心亦无自
而发谁谓一聘会之礼先王之所敢后哉
金华邵氏曰此参三等之国而言其卿大夫士制禄
之相当者如此郑氏见有位当之文遂以此为诸侯
使其卿大夫聘会之序非也禄以位为差言位之当
则足以知其禄之当也其有中士下士者数各居其
卷二十五 第 29a 页 WYG0117-0510c.png
上之三分盖古者诸侯虽有上中下士惟上士常置
中士下士有时而缺或有之则其制禄之数当居上
士三分之一正如孟子所谓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
士也故下文言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下大夫五人
上士二十七人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
其君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皆不言中下士以
此知有时而缺也
凡四海之内九州州方千里州建百里之国三十七十
卷二十五 第 29b 页 WYG0117-0510d.png
里之国六十五十里之国百有二十凡二百一十国名
山大泽不以封其馀以为附庸閒田八州州二百一十
国
郑氏曰立大国三十十三公也立次国六十十六卿
也立小国百二十十二小卿也名山大泽不以封者
与民同财不得障管亦赋税之而已此大界方三千
里三三而九方千里者九也其一为县内馀八各立
一州此殷制也周公制礼九州大界方七千里七七
卷二十五 第 30a 页 WYG0117-0511a.png
四十九方千里者四十有九也其一为畿内馀四十
八八州各有方千里者六设法一州封地方五百里
者不过四谓之大国又封方四百里者不过六又封
方三百里者不过十一谓之次国又封方二百里者
不过二十五及馀方百里者谓之小国盈上四等之
数并四十九一州二百一十国则馀方百里者百六
十四也凡处地方千里者五方百里者五十九其馀
方百里者四十一附庸地也
卷二十五 第 30b 页 WYG0117-0511b.png
孔氏曰此一节论四海之内九州州别建国多少及
附庸閒田之法案尔雅释地云九夷八狄七戎六蛮
谓之四海则此言四海之内谓夷狄之内也州别方
千里一州建百里之国三十七十里之国六十五十
里之国百有二十郑云十三公者天子县内三公之
国方百里今畿外大国亦百里是准拟畿内三公之
地每十个国则准一公三十国准于三公也十六卿
者亦以畿内六卿之地方七十里今畿外次国亦七
卷二十五 第 31a 页 WYG0117-0511c.png
十里故准拟六卿六十也通三孤则谓之九卿据有
职事者言之为六卿也十二小卿者小卿则天子畿
内大夫国方五十里今畿外小国亦五十里是准拟
大夫当十于十二小卿也十二小卿上重有十字是
一州凡二百一十国其外馀地为附庸閒田也若封
人附于大国谓之附庸若未封人谓之閒田每州二
百一十国所馀之地则下文云方百里者十方十里
者六十是也名山大泽若封诸侯则诸侯为主民不
卷二十五 第 31b 页 WYG0117-0511d.png
得取其财物故不封诸侯使民共取山虞职云令万
民时斩材有期日是也既不封诸侯其诸侯不得障
塞管领禁民取物但随其所取赋税而已泽虞云使
其地之人守其财物以时入于玉府是也知为殷制
者以夏时万国则地馀三千里周又中国方七千里
今大界三千非夏非周故知殷制也郑注云周九州
大界方七千里案大行人邦畿方千里其外方五百
里谓之侯服甸服男服采服卫服要服服五百里通
卷二十五 第 32a 页 WYG0117-0512a.png
王畿四面相距为七千里大行人要服以外即云九
州之外谓之蕃国是要服以内为中国也云设法一
州封地方五百里不过四者谓假设为法非实封也
故职方云千里封公以方五百里则四公注云每事
言则者设法也每州四公八州则三十二公周之上
公则惟把宋耳故知非实封也一州有千里之方六
则一个千里之方为方百里者百一个五百里之国
为方百里者二十五四个二十五用千里之方一是
卷二十五 第 32b 页 WYG0117-0512b.png
方五百里者不过四也又封方四百里者不过六者
以一个四百里之国为方百里者一十六六个一十
六为九十六是用百里之方九十六为六个四百里
之国故云方四百里者不过六用千里之方一犹馀
百里之方四也又封方三百里者不过十一者以一
个三百里之国为方百里者九十一个九为九十九
是用百里之方九十九故云封方三百里者不过十
一用千里之方一犹馀百里之方一又封方二百里
卷二十五 第 33a 页 WYG0117-0512c.png
者不过二十五者以一个二百里之国为方百里者
四二十五个二百里国用千里之方一故云封方二
百里者不过二十五将此百里小国一百六十四添
盈公侯伯子四等之数四十六则为一州二百一十
国此为盈上四等之数也四等既有四十六若添满
二百一十必须百六十四故云方百里者百六十四
也云凡处地方千里者五方百里者五十九者封公
四是用千里之方一封侯六又用千里之方一封伯
卷二十五 第 33b 页 WYG0117-0512d.png
十一又用千里之方一封子二十五又用千里之方
一封男百又用千里之方一是处地方千里者五男
国更须六十四则应须百里之方六十四但千里之
方六封侯之外犹馀百里之方四千里之方封伯十
一之外犹馀百里之方一是五个千里之方内总馀
百里之方五得为五个男国则五个千里之方外更
得五十九个百里之方是满六十四也云其馀方百
里者四十一附庸地者以百里之方百去其五十九
卷二十五 第 34a 页 WYG0117-0513a.png
故馀四十一也案郑注大司徒云侯附庸九同伯附
庸七同子附庸五同男附庸三同今一州唯有方百
里者四十一得备侯伯子男二百一十国附庸者郑
注司徒云凡诸侯为牧正帅长及有德者乃有附庸
非国国皆有且此云州别二百一十国及侯附庸九
同皆设法而言非实事也
临川王氏曰王制千七百国乃周事也若执玉帛者
万国以为禹会涂山之时此左氏之妄也禹之会涂
卷二十五 第 34b 页 WYG0117-0513b.png
山东方不过会东方诸侯尔岂使四海之内会于一
山之下哉以禹之时有万国则不当指涂山而言也
书曰万邦者总四海之内大略而言也郑以畿内五
百里国为设法而言也为设法言之则万国又未可
以为实数也且九州之地今可以见若皆以为国则
山川沮泽不可以居民独立一君孰为之民乎此盖
去古久远书籍散亡自孟子时已不得周家班爵禄
之详况于焚诗书之后汉文之世乎
卷二十五 第 35a 页 WYG0117-0513c.png
长乐刘氏曰郑氏谓此经为殷制是也谓殷之天下
大界方三千里非也谓周公摄政致太平斥大九州
大界方七千里是也盖不知此经州方千里封三等
之国二百一十国殷之法耳不必其地止于千里也
夏书禹贡曰五百里甸服五百里侯服五百里绥服
五百里要服五百里荒服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
南暨声教讫于四海则夏后氏有天下设五服为方
五千里矣是其大界以四海为邻也殷颂曰古帝命
卷二十五 第 35b 页 WYG0117-0513d.png
武汤正域彼四方方命厥后奄有九有又曰邦畿千
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四海来格来格祈祈景员
维河殷受命咸宜又曰上帝是祗帝命式于九围则
汤之有天下亦以四海为邻与夏后氏无以异矣纣
之无道也诸侯舍之而去归于文王天下九州也其
弗去纣者三尔周公摄政始作璧羡以起天下之尺
度又作土圭以度天下之封疆用二物以见天下封
界之实数乃画五服为九而大启诸侯五等之封虽
卷二十五 第 36a 页 WYG0117-0514a.png
然其大界亦不过用四海以为邻与夫夏殷不别也
但殷虽未亡而土田已削者诸侯尽朝于周也故文
王之为西伯三分天下有其二矣而此经曰凡四海
之内九州州方千里州建百里之国三十七十里之
国六十五十里之国百有二十凡二百一十国名山
大泽不以封其馀以为附庸间田者今以法推之二
百一十国几三等共为地方百里者八十有九方十
里者四十其馀方百里者十方十里者六十以为附
卷二十五 第 36b 页 WYG0117-0514b.png
庸间田然则千里之内又当三分去一以为名山大
泽五沟五涂大川之所占不在此数则知此经乃殷
人立九州之大法也不必其地止于是尔郑氏泥其
法以定其封域之大界不已疏乎而况文武之为西
伯以事纣也小心翼翼有君民之大德有事君之小
心岂容夷狄侵虐中国以有其民哉故诗称文王之
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猃狁之难以天子之命命将
率遣戍役以守卫中国故歌采薇以遣戍役也出车
卷二十五 第 37a 页 WYG0117-0514c.png
以劳还率也杕杜以劝归士也武王嗣之统一海内
而周公承之以摄四海百蛮靡不面内而朝于京师
此其所以为斥大者欤故增上公之封为方五百里
诸侯方四百里伯方三百里子方二百里男方百里
而名山大川五沟五涂在其外始见天下广轮之实
数而法在其中矣殷之大界方三千里者九州封国
差等之大法也而地之实数不在其中焉然则三代
皆以其德作民父母为天下王莫不以四海为其大
卷二十五 第 37b 页 WYG0117-0514d.png
界也故此经曰自恒山至于南河千里而近自南河
至于江千里而近自江至于衡山千里而遥自东河
至于东海千里而遥自东河至于西河千里而近自
西河至于流沙千里而遥西不尽流沙南不尽衡山
东不尽东海北不尽恒山凡四海之内断长补短方
三千里为田八十万亿一万亿亩则四海之内为殷
境土与夏周同矣是知此经乃其封国之法也明矣
长乐陈氏曰夏之五服甸侯绥要荒而甸即王畿之
卷二十五 第 38a 页 WYG0117-0515a.png
地也国语曰邦内甸服又曰先王规方千里以为甸
服王制曰千里之内曰甸自甸至绥凡三服服五百
里面千五百里则为方三千里矣周之六服侯甸男
采卫要而侯即王畿外之地也自侯至卫凡五服服
五百里则方二千五百里矣方二千五百里与王畿
千里则为三千五百里矣王制曰西不尽流沙南不
尽衡山东不尽东海北不尽恒山凡四海之内断长
补短方三千里而禹贡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
卷二十五 第 38b 页 WYG0117-0515b.png
暨声教讫于四海则为方三千里可知矣书曰弼成
五服至于五千盖兼要荒言之也周公斥大中国不
过五百里而已盖自三千里而开方之三三而九为
方千里者九自三千五百里而开方之五五二十五
又有方百里者二十五九州之大界不过如此而郑
康成以为周之地方七千里七七四十九为方千里
者四十九其一为畿内馀四十八八州州二百一十
国馀方百里者四十一附庸地也然则职方氏之法
卷二十五 第 39a 页 WYG0117-0515c.png
盖兼附庸言之也岂有百四十六国之外复有方百
里者四十一为附庸乎周之设法州建百四十六国
而附庸在焉此言二百一十国诸侯之附庸不与非
周制也 又曰名山大川皆天子使吏治之而入其
贡赋九州川浸山薮各有职方不属诸侯之版春秋
诸侯或兼而擅之齐斡山海晋私郇瑕宋有孟猪楚
有云梦皆不入于王官故孔子作春秋虎牢不系郑
沙麓不系晋缘陵不系把楚丘不系卫盖别天子之
卷二十五 第 39b 页 WYG0117-0515d.png
守地也夫先王之不朌之也将以弭诸侯之侈心而
与民共利也 又曰王制言凡四海之内九州八州
二百一十国天子之县内凡九十三国然后总之以
九州千七百七十三国天子之元士诸侯之附庸不
与则一代之礼也康成以此八州州二百一十国为
殷礼以下文天子之县内九十三国为夏礼惑矣天
子之地或曰甸或曰畿曰圻或曰县曰寰而后世犹
有县官之称孰谓畿独施于殷周而县独施于夏乎
卷二十五 第 40a 页 WYG0117-0516a.png
严陵方氏曰名山若鲁之泰山晋之梁山之类大泽
若豫之孟猪楚之云梦之类山泽之大者则必有其
名焉于山曰名于泽曰大盖互言之尔名山大泽神
物之所藏宝货之所出非外内诸侯所得专而有之
故于外则不以封于内则不以朌焉外则度土而封
之使传嗣也故曰封内则分邑以朌之使食禄而已
故曰朌
马氏曰自唐至周虽其治乱之不同而其土地之广
卷二十五 第 40b 页 WYG0117-0516b.png
狭断长补短其大界皆方三千里而未之或易也三
三为九则是为方千里者九也其一为天子之县内
馀八各立一州而州方千里也州建百里之国三十
公侯之国也七十里之国六十伯之国也五十里之
国百有二十子男之国也百里之国三十为方百里
者三十也七十里之国六十为方百里者二十九有
奇也五十里之国百有二十为方百里者三十也封
百里之国为方百里者三十则其馀方百里者七十
卷二十五 第 41a 页 WYG0117-0516c.png
封七十里之国为方百里者二十九有奇则犹馀方
百里者四十有奇封五十里之国为方百里者三十
则犹馀方百里者十有奇合二百一十国而计之则
封地八千九百四十里犹馀千六十里者以为附庸
閒田名山大泽不以封者其利入于天子而诸侯有
所不与焉间田者诸侯之有功则取于閒田以禄之
其有削地者则归之閒田郑氏以为州方千里州二
百一十国谓之殷制则其说非是也又以为周公斥
卷二十五 第 41b 页 WYG0117-0516d.png
大九州之界七七四十九而方千里者四十有九其
一为畿内而馀四十八各立一州州方千里者则其
说不经而君子亦勿稽之而已
山阴陆氏曰畿内方百里之国三十十三公也七十
里之国六十十六卿也五十里之国百有二十倍上
六十国也畿内方百里之国九一大国之命也七十
里之国二十有一三次国之命也五十里之国六十
有三三上二十一国也
卷二十五 第 42a 页 WYG0117-0517a.png
李氏曰千里则得方百里者百百里则得方十里者
百七十里则得方十里者四十九五十里则得方十
里者二十五伯之田倍子男公侯之田倍伯天子之
田十倍诸侯非如是不足以为维持之固也
石林叶氏曰郑氏以殷之大界方三千里而以开方
计之则方千里者九其一为县内馀八各立一州合
内外而总为千七百七十三国周公复唐虞之地分
五服为九其要服之内方七千里意以夏末既衰中
卷二十五 第 42b 页 WYG0117-0517b.png
国之地为四夷所侵而至周公方能复之今考于禹
贡其所谓五服皆五百里为别则是要服之内通于
四面距中国之地乃方三千里达于荒服止于五干
里康成既以殷之大界方三千里矣固合于禹贡中
国之地而谓四夷所侵者果何地也周公虽斥大九
州之界而地加于禹贡者才五百里今职方氏分几
州之邦国则方千里为王畿而自侯甸男至于采卫
皆方五百里是五服之地方二千五百里合王畿而
卷二十五 第 43a 页 WYG0117-0517c.png
计之则方三千五百里由方三千五百里而分之合
四面相距则方七千里乃康成所谓要服之内也盖
禹贡之所谓要荒即周官所谓蛮夷镇蕃通要荒而
合于禹贡中国之地则唐虞夏殷之时中外凡方一
万里通蛮夷镇蕃而合于周官则周公之时中外凡
万一千里以其一千里之多是以周公斥大封疆才
五百里康成不知异同在此而惟见要服之内方七
千里乃牵左氏执玉帛者万国之说而谓唐虞之时
卷二十五 第 43b 页 WYG0117-0517d.png
非七千里不能容之且仲虺之诰尝言表正万邦缵
禹旧服则是汤之时固有万国者矣所谓大界三千
里者何以能容之也然则九州之内千七百七十三
国未必殷制而于虞夏周之制果何以合哉盖所谓
万国者槩其成数未必实有之也汤既能以三千里
而建千七百七十三国则唐虞夏周之时中国亦方
三千里焉知尧舜不能建也今周官职方氏邦国千
里封公则四侯则六伯则七子二十有五男百康成
卷二十五 第 44a 页 WYG0117-0518a.png
以开方约之为千里者九其一为畿内馀八州各方
千里自公之封而下至于诸男添盈四等之数亦为
一州二百一十国是周之制一与王制合焉知周公
之时九州亦建千七百七十三国也王制所述大率
多周制若五等诸侯受田视地与农夫制禄皆合于
孟子班爵之序而千七百七十三国总相属而言之
则疑于周制矣然由康成之说而求之汤以三千里
而建国如此周以三千五百里又建国如此是亦未
卷二十五 第 44b 页 WYG0117-0518b.png
足信也孔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则寡尤既疑而
未足信阙而勿质可也
新安朱氏曰封国之制汉儒之说只是立下一个算
法非惟施之当今不可行求之昔时亦有难晓且如
九州之地冀州极阔河东河北皆属焉雍州亦阔陜
西五路皆属焉若青兖徐豫则疆界有不足者矣设
如夏时封建之国至商革命之后不成地多者削其
国以予少者如此则彼未必服或以生乱又如周王
卷二十五 第 45a 页 WYG0117-0518c.png
以原田与晋文其民不服至于伐之盖世守其地不
肯遽从他人若封王子弟必须有空地方可封左氏
载齐地蒲姑氏因之而后太公因之若武王不得蒲
姑之地太公亦未有顿放处
永嘉徐氏曰一州百个方百里是方万里十万里地
除了封百里之国三十是方三千里为三万里地剩
了方七千里更将方二千九百四十里封七十里之
国六十总前方五千九百四十里剩方四千六十里
卷二十五 第 45b 页 WYG0117-0518d.png
又封五十里之国百有二十总前方八千九百四十
里是八万九千四百里剩方一千六十里是馀万六
百里作附庸
讲义曰王者奄有四海故以四海为界于四海之内
别为九州郑氏谓此为殷制岂非以周大司徒之建
国自诸公五百里至诸男百里与此不同故邪然孟
子言周室班爵禄亦曰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
十里则知周官所载盖并山川附庸言之耳大抵自
卷二十五 第 46a 页 WYG0117-0519a.png
禹治水之后别为九州殷因于夏无所变改周分冀
为幽并合徐梁为雍青而其实则禹之制也是此经
大槩言九州之制非必殷制矣州方千里建二百一
十国百里者三十国七十里者六十国五十里者百
有二十国郑氏取其国之数以足其州之封域则宜
其不合矣盖此特言其大要尔建州之法必以千里
俭于千里者不可以为州而封疆之广不止于千里
也建国之法州必二百一十国国必三等而其地之
卷二十五 第 46b 页 WYG0117-0519b.png
或加或削或兴或废或合或分州未必尽有二百一
十国非实有是如三等之制也
延平周氏曰州二百一十国非实有是国也特计其
地之所能容者所谓凡九十三国同意
慈湖杨氏曰尧典协和万邦春秋传禹会涂山执玉
帛者万国此言其大数耳使不满万亦可以言万其
不止于万或倍万亦可以言万亦犹言万物物奚止
于万邪万民民奚止于万邪皆举其大略而言耳先
卷二十五 第 47a 页 WYG0117-0519c.png
儒顾必欲整整释其所谓万数郑康成谓尚书州十
有二师者州立十二人为诸侯师盖百国一师州十
有二师则州千二百国也八州九千六百国馀四百
国在畿内则整整恰恰为万国不多一不少一吁可
哂哉公羊说殷三千诸侯周千八百诸侯孝经说亦
云周千八百诸侯此或据古志而云汉博士求其说
而不获遂为之说曰四海之内九州州方千里州建
百里之国三十七十里之国六十五十里之国百有
卷二十五 第 47b 页 WYG0117-0519d.png
二十凡二百一十国八州千六百八十国又天子之
县内方百里之国九七十里之国二十有一五十里
之国六十有三凡九十三国合为千七百七十三国
以应周千八百诸侯之数武王之兴不期而会盟津
者八百诸侯康成又遂谓三分有二则殷末千二百
诸侯牵合可笑之状若此类奚可殚举独不思诸侯
之建不知其所自始人群生于天地之间皆有血气
心知不能以无欲欲则争争则斗斗则伤伤则杀其
卷二十五 第 48a 页 WYG0117-0520a.png
天性之美稍公且正者则足以服其比邻比邻归之
凡百取平焉则五有长十有长百有长千有长其德
愈大所服愈广是故有小国之君又有大国之君其
为君为长者地丑德齐莫能相尚其间有圣人出焉
举天下咸归服之是为帝为王夫所谓为君为长者
皆诸侯也大小之数多少之数岂得而预定既弗克
预定矣则又岂能新立法更易之增损之以合王制
所言之数邪虽有更世易代武王克商灭国五十尔
卷二十五 第 48b 页 WYG0117-0520b.png
馀率因其旧则周所封建亦不多矣讵能尽更而易
之虽有功德则加地有罪则削地其有功德者固不
数见有罪者亦不数见姑因其旧乃势之常而汉儒
乃为是等等差差不可小有增损之制其亦不思甚
矣
礼记集说卷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