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集说-宋-卫湜卷十

卷十 第 1a 页 WYG0117-0197a.png
钦定四库全书
 礼记集说卷十      宋 卫湜 撰
曲礼下第二
 孔氏曰案郑目录云义与前篇同简策重多分为上
 下
凡奉者当心提者当带
 郑氏曰高下之节
 孔氏曰自此至则袭一节论臣所奉持及俯仰裼袭
卷十 第 1b 页 WYG0117-0197b.png
 之节物有宜奉持之者有宜提挈之者各因其宜奉
 之者必仰手当心以奉之提之者必屈臂当带而提
 之带有二朝服之带高于心深衣之带下于胁此谓
 深衣之带盖古人常著深衣故也
 蓝田吕氏曰奉者承之以两手也提者挈之以一手
 也
 庐陵胡氏曰案玉藻与深衣说则朝服之带当心上
 而深衣之带当胁下凡提挈物者高下皆以带为准
卷十 第 2a 页 WYG0117-0198a.png
 不必专指深衣之带
 马氏曰容止不有礼则不可观进退不有礼则不可
 度古人以一威仪之肃慢为利害之所召一执玉之
 俯仰为祸福之所系则凡见于奉提操执行立屈伸
 之末者其可忽哉邾子执玉高其容仰子贡以为骄
 执天子之器则上衡君子以为礼者执主器以高为
 贵执已器以下为敬故也诗曰奉璋峨峨是奉者必
 高故言当心礼曰长者与之提携是提者必下故言
卷十 第 2b 页 WYG0117-0198b.png
 当带
执天子之器则上衡国君则平衡大夫则绥之士则提

 郑氏曰衡谓与心平上衡谓高于心弥敬也绥读曰
 妥妥之谓下于心
 孔氏曰前明常法此又明臣为君上提奉之礼执持
 也上犹高也衡平也人之拱手正当心平天子至尊
 故臣为擎奉皆高于心国君降于天子故臣为擎奉
卷十 第 3a 页 WYG0117-0198c.png
 与心齐平凡言衡有二处大夫衡视则面为衡此衡
 谓与心平也大夫又降于诸侯故下于心士卑故提
 之又在绥之下上云提者当带
 严陵方氏曰夫器无贵贱因人而为贵贱自天子以
 至于士贵贱之等各有差等故人愈贵而执器者愈
 恭焉
 山阴陆氏曰衡高七尺七寸中人八尺则所谓平衡
 与眉齐矣上衡又少高焉眉一名衡岂为是欤眉为
卷十 第 3b 页 WYG0117-0198d.png
 衡则鼻为准頄为颧之类可知上衡若今奉御食器
 上眉是也
 庐陵胡氏曰衡权衡也执天子之器宜加敬如衡之
 昂也上犹高昂平谓不昂绥安舒猊如所谓绥旌
凡执主器执轻如不克执主器操币圭璧则尚左手行
不举足车轮曳踵立则磬折垂佩主佩倚则臣佩垂主
佩垂则臣佩委
 郑氏曰重谨之也主君也克胜也尚左手尊左也车
卷十 第 4a 页 WYG0117-0199a.png
 轮谓行不绝也佩倚及垂委是君臣俯仰之节倚谓
 附于身小俛则垂大俛则委于地
 孔氏曰此明持奉手足之仪及授受时礼也礼大夫
 称主此言主上通天子诸侯下含大夫为君者士则
 不然尊者之器不论轻重其臣执之唯宜谨重器虽
 轻小执之恒如重而不胜之容故孔子执圭如不胜
 而聘礼上介执玉如重是也圭璧瑞玉也尚上也谓
 执持君器及币玉则右手在下左手在上左尊也曳
卷十 第 4b 页 WYG0117-0199b.png
 拽也踵脚后也执器行时不得举足但起前拽后使
 踵如车轮曳地行也立倚也佩谓玉佩也带佩于两
 边臣则身宜偻折故云磬折也身既偻折则所带之
 佩从两边出县垂于前也君若直立而佩倚于身则
 臣宜曲折故佩垂于前君若重谨折身而佩垂则臣
 身当弥曲故佩罄委于地
 马氏曰玉藻曰足容重手容恭立容德又曰立容辨
 卑毋谄曲礼曰立如齐则自奉者当心以至尚左手
卷十 第 5a 页 WYG0117-0199c.png
 者手容恭也行不举足车轮曳踵者足容重也磬折
 垂佩者立容德而辨卑如齐也
 严陵方氏曰少仪言执虚如执盈少者且然而况壮
 者乎孔子执圭如不胜圣人且然而况常人乎执主
 器尚左手者左手不如右强尚左手则下右手可知
 矣尚左手所以为容下右手所以致力而已玉藻曰
 执龟玉举前曳踵士相见礼曰执玉者则唯舒武举
 前曳踵与此同意
卷十 第 5b 页 WYG0117-0199d.png
 蓝田吕氏曰尚左手者人手利于用右不利于用左
 以利用者在下防失坠也不举足如车轮之曳地则
 行步之慎也立则磬折垂佩主佩倚则臣佩垂主佩
 垂则臣佩委谓君臣授受之节也如前所谓尊卑垂
 帨也凡授受者尊卑皆磬折故垂佩也然臣当加恭
 于君故有佩倚佩垂佩委之差也必俟主佩倚然后
 臣佩委犹授立不跪授坐不立亦各从其所宜也
 山阴陆氏曰朝则结佩今其言如此则所谓结佩结
卷十 第 6a 页 WYG0117-0200a.png
 双璜而已
执玉其有藉者则裼无藉者则袭
 郑氏曰藉藻也裼袭文质相变耳有藻为文裼见美
 亦文无藻为质袭充美亦质圭璋特而袭璧琮加束
 帛而裼亦是也
 孔氏曰执玉谓诸侯所执圭璧朝于王及诸侯相朝
 所用也藉谓藉玉之藻郑注觐礼云缫所以藉玉以
 韦衣木广袤各如其玉之大小天子则以五采画之
卷十 第 6b 页 WYG0117-0200b.png
 诸侯则三采子男二采卿大夫亦二采故典瑞云王
 五采五就公侯伯三采三就子男二采二就又云瑑
 圭璋璧琮缫皆二采一就是也既以采色画韦衣于
 板上前后垂之又有五采组绳以为系上玄下黄长
 尺无事则以系玉有事则垂为饰故聘礼云皆玄纁
 系长尺绚组是也板之藻藉则常有今言无者据垂
 之也裼所以异于袭者凡衣近体有袍襗之属其外
 有裘夏月则衣葛其上有裼衣裼衣上有袭衣袭衣
卷十 第 7a 页 WYG0117-0200c.png
 上有常著之服则皮弁之属也掩而不开则谓之袭
 若开此皮弁及中衣左袒出其裼衣谓之裼故郑注
 聘礼云裼者左袒也今谓执玉之人朝聘行礼既有
 藻以承其玉若尽饰见美之时必垂藻于两端谓之
 有藉当时所执之人则裼若事质充美之时承玉之
 藻不使下垂屈而在手谓之无藉当时所执之人则
 袭案聘礼宾至主人庙门之外贾人东面坐启椟取
 圭垂缫不起而授上介注云贱不裼也以贾贱故不
卷十 第 7b 页 WYG0117-0200d.png
 言裼明贵者垂藻当裼也又云上介不袭执圭屈缫
 授宾注上介不袭者以盛礼不在于己明屈藻合袭
 也又云宾袭执圭又云公袭受玉于时圭皆屈藻此
 所谓无藉者袭也聘礼又云宾出公授宰玉裼降立
 是授玉之后乃裼也又云宾裼奉束帛加璧享是有
 藉者裼也凡朝聘宾与主君行礼皆屈而袭至于行
 享之时则皆裼也知者以聘礼行聘则袭受享则裼
 凡享时其玉皆无藉藻故崔灵恩云初享圭璋特故
卷十 第 8a 页 WYG0117-0201a.png
 有藻其馀则束帛加璧既有束帛不须藻也又皇氏
 曰郑注圭璋特而袭璧琮加束帛而裼者以经据人
 之裼袭欲明玉亦有裼袭也上公享王圭以马享后
 璋以皮皮马既不上于堂其上唯特有圭璋圭璋是
 宝物不可露见必以物覆袭之故云特而袭也侯伯
 子男享天子璧以帛享后琮以锦既有帛锦承玉上
 唯用轻细之物蒙覆以裼之故云加束帛而裼也又
 熊氏曰郑注上明宾介二人为裼袭圭璋特以下又
卷十 第 8b 页 WYG0117-0201b.png
 明宾主各自为裼袭谓朝时用圭璋特宾主俱袭行
 享时用璧琮加束帛宾主俱裼也
 蓝田吕氏曰聘礼上介不袭执圭屈缫授宾宾袭执
 圭公袭受圭授宰玉裼降立宾裼奉束帛加璧享当
 上介授宾固以屈缫矣而云上介不袭及宾以束帛
 加璧享则无缫藉矣乃云宾裼则以垂藻屈藻为有
 藉无藉固不可行矣窃意玉虽以藻为藉此云有藉
 无藉者必以所加为言如束帛之类谓之藉也始致
卷十 第 9a 页 WYG0117-0201c.png
 君命圭璋特达是无藉也故宾与公皆袭既享束帛
 加璧是有藉也故宾裼如此则义理可推
 长乐刘氏曰此直谓朝聘时耳圭璋璧琮琥璜皆玉
 也执璧琮琥璜则与帛锦绣黼同升所谓有藉则裼
 裼者礼差轻尚文也执圭璋则特达所谓无藉则袭
 袭者礼方敬尚质也裼袭系于有藉无藉不系于有
 缫无缫又缫非藉藉非缫藉者荐也缫者组也礼之
 质文以圭璋琥璜为轻重而不在一尺之组为屈伸
卷十 第 9b 页 WYG0117-0201d.png
 也
 马氏曰周官典瑞王执镇圭缫藉五采五就以朝日
 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缫皆三采三就子执
 榖璧男执蒲璧缫皆二采再就以宗遇会同于王诸
 侯相见亦如之瑑圭璋璧琮缫皆二采一就以頫聘
 然则玉之有缫藉所以著其用贞刚之德而藉之以
 柔顺也缫藉有采就所以著其德之有隆杀玉之用
 虽殊而有藉则一礼言有藉则裼无藉则袭何也玉
卷十 第 10a 页 WYG0117-0202a.png
 有以缫为之藉有以帛束为之藉以缫为藉所以饰
 之束帛为藉所以将之则有藉则裼无藉则袭之说
 特施于束帛之藉而已考之聘礼方聘之时宾袭执
 圭公袭受玉其袭而不裼者以未有束帛之藉故也
 及享之时宾裼奉束帛加璧其裼而不袭者以有束
 帛之藉故也记曰不文饰也不裼裘之裼也见美也
 服之袭也充美也礼不盛服不充盖礼存于内心则
 以充美为敬礼存于外心则以见美为敬聘礼于其
卷十 第 10b 页 WYG0117-0202b.png
 始相见也执圭鞠躬以诚致其礼而已故袭所以称
 其内心也及其受享则发气盈容以文致其物而已
 故裼所以称其外心也后世学者以有藉为垂缫无
 藉为屈缫而其甚又有圭璋特而袭之说然则聘礼
 贾人取圭垂缫宰执圭屈缫使者受圭垂缫上介执
 圭屈缫及使者归使者执圭垂缫上介执璋屈缫凡
 此谓垂缫屈缫可也谓之有藉无藉非也周官小行
 人圭以马璋以皮皮马虽非上堂之物其为藉也亦
卷十 第 11a 页 WYG0117-0202c.png
 束帛之类而已谓圭璋特而袭亦非也聘礼上介执
 圭不袭则一于裼而已玉藻言执玉龟袭则一于袭
 而已又何也上介不袭以聘之盛礼不在已故也执
 玉龟袭以执主器故也聘礼亦曰凡执玉无藉者袭
 山阴陆氏曰藉若璧藉以帛琮藉以锦云尔非所谓
 缫藉也聘礼曰所以朝天子圭与缫皆九寸三采六
 等朱白苍问诸侯朱绿缫八寸又曰凡执玉无藉者
 袭聘礼一书也言缫又别言藉则藉与缫异大行人
卷十 第 11b 页 WYG0117-0202d.png
 曰公缫藉九寸侯伯缫藉七寸若此者缫也小行人
 曰璧以帛琮以锦琥以绣璜以黼若此者藉也
 庐陵胡氏曰郑氏谓裼袭指执玉之人非也经意盖
 谓玉有藻以藉者以袒裼而露见其美无藻以承者
 则以物覆袭之不暴露也岂谓人自裼袭
 新安朱氏曰郑说两义词太简略指不分明疏家所
 引皇氏熊氏说始以垂屈言之但所云今言无者据
 垂之也乃与经文及所说上下文皆相反疑其据字
卷十 第 12a 页 WYG0117-0203a.png
 之下脱一不字至于圭璋璧琮之义则皇氏为失又
 所引崔灵恩云璧琮既有束帛则不须藻似亦牴牾
 疑璧琮虽有藻而屈之当为无藉特以加于束帛故
 从有藉之例而执之裼耳陆氏但取郑注后说似亦
 有理然今未敢断其是非故悉著其说以俟知者
国君不名卿老世妇大夫不名世臣侄娣士不名家相
长妾
 郑氏曰虽贵于其国家犹有所尊也卿老上卿也世
卷十 第 12b 页 WYG0117-0203b.png
 臣父时老臣
 孔氏曰自此至同名一节总明称谓之事世妇谓两
 媵也次于夫人而贵于诸妾诸侯虽贵犹宜有所敬
 不得呼卿老世妇之名侄妻之兄女娣妻之妹从妻
 来为妾也大夫不得呼世臣及贵妾名也家相谓助
 知家事者长妾妾之有子者士不得呼此二等人名
 也熊氏云士有一妻二妾言长妾者当谓娣也
 蓝田吕氏曰君之使臣臣之事君尊卑之势虽殊其
卷十 第 13a 页 WYG0117-0203c.png
 所以相敬之道一也故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古者幼名男子冠而字女子笄而字所以别长幼也
 君之于臣妾虽冠笄亦名惟臣妾之长者不名所以
 别贵贱也卿老世臣家相皆其贵臣也世妇侄娣长
 妾皆其贵妾也均臣妾也特异其贵者盖以礼敬之
 不敢慢也诸侯之臣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
 士凡五等卿老者即上大夫卿也自天子至于士其
 臣之贵者皆称老记曰天子之吏自称于诸侯曰天
卷十 第 13b 页 WYG0117-0203d.png
 子之老列国之大夫使于诸侯自称曰寡君之老又
 诸侯使卿吊于他国辞曰一介老某相执綍此天子
 诸侯之臣称老者也鲁臧氏老将如晋问此大夫之
 臣称老者也士昏礼纳采主人降授老雁此士之臣
 称老者也孟庄子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则大夫有
 世臣也谓吾姑者谓之侄侄者妻之昆弟之子也娣
 其妹也皆大夫之贵妾也
 马氏曰卿老世臣家相梱外之贵者也世妇侄娣长
卷十 第 14a 页 WYG0117-0204a.png
 妾梱内之贵者也贵臣贵妾死而缌况生而可名之
 乎书称成王之于周公曰公明保予康王之于毕公
 曰惟公克勤小物言天子同姓谓之伯父叔父异姓
 谓之伯舅叔舅故平王称齐桓公以伯舅称晋文侯
 以父义和是天子之于臣亦有所不名也
 广安游氏曰古之制礼者于君臣之际虽有自然之
 分而其相与之际皆以礼为节文非若秦汉以下尊
 君卑臣上下相绝也故古之待诸侯者不专以臣礼
卷十 第 14b 页 WYG0117-0204b.png
 也亦有宾礼焉不专以治外之道治也亦以家人之
 道治焉如此不名卿老世妇世臣侄娣家相长妾则
 其治外如治内所以为卿老世臣家相之礼犹夫世
 妇侄娣长妾之礼也后世一以天子之尊巍然于上
 以临群臣名呼而𨽻役之君臣之间邈然相绝盖其
 为天下既不以礼而专从事于法矣
 讲义曰礼必有所尊非独在下者欲尊其上也虽居
 己之下犹或有尊焉故君于卿老世妇大夫于世臣
卷十 第 15a 页 WYG0117-0204c.png
 侄娣士于家相长妾皆不称其名不以其为臣妾而
 略之也
 金华应氏曰所谓故国者非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
 谓也古者立国必有世家大族以培护其本根且有
 世臣大老以隆固其栋干人君常宠异而尊礼之所
 以存忠厚养恭敬也气脉不坠于先世典刑可厉乎
 后来国之卿老家之世臣士之家相尊卑不同而辅
 赞则一敬之而不名所以示夫外之有所统也若夫
卷十 第 15b 页 WYG0117-0204d.png
 内助之贤而旧者如世妇侄娣长妾虽其分不敌于
 女君其贵实隆于诸御敬之而不名所以示夫内之
 有所统也内外有所敬而不名则受其所敬者莫不
 竭其忠而尽心睹其可敬者莫不知所畏而禀命然
 后国政家事有所统一而缓急有所凭藉而倚重矣
 山阴陆氏曰士昏礼女从者毕袗玄郑氏谓从者侄
 娣也则士有侄娣明矣
君大夫之子不敢自称曰余小子大夫士之子不敢自
卷十 第 16a 页 WYG0117-0205a.png
称曰嗣子某不敢与世子同名
 郑氏曰君大夫天子大夫有土地者不敢称曰余小
 子辟天子之子未除丧之名大夫士之子亦辟其君
 之子未除丧之名不与世子同名辟僭效也其先之
 生则亦不改
 孔氏曰此以下明孝子在丧摈者接对宾客之辞大
 夫有地者则亦称曰君天子未除丧自称曰余小子
 今大夫有地虽同曰君而其子在丧不敢同天子称
卷十 第 16b 页 WYG0117-0205b.png
 也大夫士之子诸侯之大夫士之子也诸侯在丧称
 嗣子某臣之子宜辟之世子谓诸侯之适子也诸侯
 之臣为其子作名不得与君适子名同同则嫌其名
 自比儗于君也世子贵不得同又若其子生在其君
 之世子前己为名而君来同己不须易也故榖梁昭
 七年传云何为君臣同名君子不夺人亲之所名重
 其所由来也又杂记云与君之讳同则称字
 张氏曰称嗣子某或殷礼也案春秋君在称世子君
卷十 第 17a 页 WYG0117-0205c.png
 薨称子无言嗣子某者大夫之子称未闻
 临川王氏曰君大夫之子国君及大夫之子也
 蓝田吕氏曰君大夫之称未之闻也先儒云天子大
 夫有土地者其说虽不经见然考之此章立文之意
 义当然也盖言君大夫之子不敢自称曰余小子辟
 嗣天子之称也辟嗣天子者必天子之大夫也又言
 大夫士之子不敢自称曰嗣子某辟嗣诸侯之称也
 辟嗣诸侯者必诸侯之士大夫也谓之君大夫者食
卷十 第 17b 页 WYG0117-0205d.png
 采于畿内爵则诸侯位则大夫也谓之君大夫之子
 者嗣为天子之大夫也大夫士之子者嗣为诸侯之
 大夫士也记云天子未除丧曰予小子考之诗书闵
 予小子嗣王朝于庙之诗也以予小子扬文武烈洛
 诰之文在成王营成周之时也今予小子祗勤于德
 周官之文在成王灭淮夷之后也皆非未除丧之称
 然此章所云恐非自称之文当止曰小子可也
 马氏曰诗曰嗟予小子书曰眇眇予末小子皆天子
卷十 第 18a 页 WYG0117-0206a.png
 未除丧之称也盖天子域中之大故必谦以小子诸
 侯有继世之礼故必命以嗣此在下者所以必辟之
 也礼诸侯在凶服曰适子孤春秋传曰在丧公侯曰
 子仪礼士丧服曰哀子某是国君与士之所自称者
 如此而已然则春秋之例踰年称公何耶盖以臣民
 之心不可一日无君故踰年称公以孝子之心三年
 不忍当故三年称子卫宣公未葬而嗣子称侯非礼
 也晋有小子侯僭礼也大夫士之子先国君而名同
卷十 第 18b 页 WYG0117-0206b.png
 之者犹称字盖君虽不夺其名而臣不可不称字
君使士射不能则辞以疾言曰某有负薪之忧
 郑氏曰射者所以观德唯有疾可以辞也使士射谓
 以备耦也忧或为疾
 孔氏曰射法每两人相对以决胜负名之曰耦贵贱
 必对故卿与卿耦大夫与大夫耦或奇馀不足则使
 士备耦案大射君与宾耦卿大夫自相耦又有士耦
 于大夫又司射誓耦卑者与尊者为耦不异侯是言
卷十 第 19a 页 WYG0117-0206c.png
 士得备预为耦故此有使士射之礼也某有负薪之
 忧此称疾之辞也某士名也负担也大樵曰薪诗云
 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忧劳也言己担樵之馀劳不
 堪射也庶人子负薪今士云者谦辞
 蓝田吕氏曰男子生桑弧蓬矢以射天地四方言射
 者男子之所有事也不能射则几于非男子也故不
 能射者男子耻之士虽不能射可以疾为辞而不可
 以不能辞也孟仲子曰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采薪
卷十 第 19b 页 WYG0117-0206d.png
 犹负薪也
 长乐刘氏曰周之士以乡三物选未有不闲六艺而
 为士者及其末世礼教衰微而士有不能射者犹未
 忘乎三物之教故托以负薪之劳焉
 马氏曰先王之时司徒以六艺教民州长岁时会射
 于州序故乡之所共有射器而乡大夫之所询有射
 礼其于射也有司徒以作其耦有司马以正其仪有
 扑以戒其失有算以课其功胜者则先升后降袒决
卷十 第 20a 页 WYG0117-0207a.png
 张弓以饮不胜者不胜者后升先降说拾弛弓以饮
 于胜者而其辱有不肖之称方是时也其相尚以射
 如此庸讵有士不能乎所谓不能者非不能也不善
 于此而已诗曰无射亦保
 吴郡范氏曰射者男子之事一艺而文武之道备焉
 其为法也内志欲正外体欲直容止欲比于礼节度
 欲比于乐有揖逊之仪有反求诸己之道盖立文之
 外又足以致心检形防非僻而蹈中正古人进德脩
卷十 第 20b 页 WYG0117-0207b.png
 业凡可以自助者皆习焉射盖其一端也是以人人
 能之而不能者以为耻君使之射而偶未习焉则不
 敢以不能对而以疾辞负薪之忧贱人之疾也真不
 能而不敢以不能对则当时之士皆习于射可知大
 抵古人进德脩业之外又于日用之常有可以闲邪
 而存诚者无所不用其至其可考者佩玉也琴瑟也
 射也故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士无故不彻琴瑟君子
 无所争必也射乎不能则辞以疾可谓无所不用其
卷十 第 21a 页 WYG0117-0207c.png
 至矣夫假于外物犹若此而况其收视反听退藏于
 密以存其心养其性者乎后世乃以弧矢为武夫之
 事琴瑟为乐工之职若佩玉则仅于祭服不得已而
 时用之耳(成大/)
侍于君子不顾望而对非礼也
 郑氏曰礼尚谦也不顾望若子路率尔而对
 孔氏曰谓多人侍而君子有问若指问一人则一人
 直对若问多人则侍者当先顾望坐中或有胜己者
卷十 第 21b 页 WYG0117-0207d.png
 宜前而已不得率尔先对也
 蓝田吕氏曰不顾望而对则如恐人之先己若有所
 争然
 严陵方氏曰顾于后有所省望于前有所瞻必顾望
 而后对者以示其不敢专也
 庐陵胡氏曰顾望若汉文问上林尉尉左右视
 金华应氏曰顾望者从容详审有察言观色之意言
 不轻发必当其可非但谦逊而已
卷十 第 22a 页 WYG0117-0208a.png
君子行礼不求变俗祭祀之礼居丧之服哭泣之位皆
如其国之故谨脩其法而审行之
 郑氏曰求犹务也不务变其故俗重本也谓去先祖
 之国居他国者其法谓其先祖之制度
 孔氏曰自此至之法论臣去本国行礼之事俗者本
 国礼法所行不务变之从新也祭祀之礼不变即夏
 立尸殷坐尸周旅酬六尸及先求阴阳牺牲骍黑之
 属也居丧之服如殷虽尊贵犹服旁亲周以尊降服
卷十 第 22b 页 WYG0117-0208b.png
 哭泣之位如殷不重适以班高处上周世贵正嗣孙
 居其首皆如其国之故谓故俗也举此三条馀冠昏
 之属从可知谨脩其法若夏殷子孙在周则各谨脩
 先世之礼法审慎以行之也 熊氏曰王制云脩其
 教不易其俗又左传定四年封鲁因商奄之人封康
 叔于殷墟启以商政封唐叔于夏墟启以夏政皆因
 其旧俗也盖人君务在化民因其旧俗往之新国不
 须改也
卷十 第 23a 页 WYG0117-0208c.png
 横渠张氏曰行礼不求变俗于新国旧俗之法虽未
 尽善不遽矫变之也盖怀旧臣之恩义不变父母邦
 之旧法也
 蓝田吕氏曰孔子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
 道也子路去鲁谓颜渊曰何以赠我曰去国则哭于
 墓而后行古之君子重去父母之国如此则其去也
 岂得已哉道合则从不可则去君臣之义也故以道
 去其君者君所以待之者三有礼焉故臣为旧君反
卷十 第 23b 页 WYG0117-0208d.png
 服而君未之绝也乐乐其所自生礼不忘其本吾于
 父母之国夫岂不怀况以道去君君待之有礼则舍
 故从新仁人君子有所不忍此行礼所以不求变俗
 也俗者吾父母之国俗也虽去而之他国至于祭祀
 之礼居丧之服哭泣之位皆如其旧谨脩审行而不
 轻改者不忍忘吾父母之国也
 马氏曰从俗礼也变俗亦礼也求变俗非礼也君子
 之于俗可则从否则变宜从而变则为乱常宜变而
卷十 第 24a 页 WYG0117-0209a.png
 从则为泥俗周礼本俗六以安万民成王封康叔启
 以商政封唐叔启以夏政以其宜从而从之也易在
 革则去故在鼎则取新五帝不同乐而治三代不同
 礼而王以其宜变而变之也如此则岂故拂民以求
 变俗哉凡因彼而已君子之不求变俗多矣特言祭
 祀居丧哭泣之位者以人情于此尤不忍变故也滕
 之诸臣曰丧祭从先祖是也
 李氏曰先王盛时道德一于上而风俗齐于下家无
卷十 第 24b 页 WYG0117-0209b.png
 异道人无异德而祭祀居丧哭泣之礼有所不同无
 害其为同也故脩其教不易其俗是以俗安而不偷
 且周之治于都鄙曰礼俗以驭其民以王畿之礼俗
 犹不必其同也故土均氏曰礼俗丧纪祭祀皆以其
 地微恶为轻重之法盖地之微恶不齐故礼俗之异
 以其礼俗之异则治之法不得不异也
 广安游氏曰旧俗之礼君子不求变之者因其俗之
 故常而行礼则不烦而易为力古之为法者行乎其
卷十 第 25a 页 WYG0117-0209c.png
 简而不行乎其烦行乎其常而不行乎其变苟变俗
 而行礼则烦而难行人且不听祭祀丧服哭泣三者
 则又加于鬼神鬼神所安而不可轻易者也所谓国
 之故者言其故之所自来皆有祖述而不苟然也且
 不变之说有三非鬼神之所安一也烦而难行二也
 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三也故夫不变其俗以行礼
 在乎谨脩其法而审行之使不失其故耳
 严陵方氏曰治其坏谓之脩措诸事谓之行脩之有
卷十 第 25b 页 WYG0117-0209d.png
 详略不可不慎也故言谨行之有当否不可不察也
 故言审
 庐陵胡氏曰谓去父母之国而居他国者非也此但
 谓行礼安知去国乎俗谓本国之俗君子居本国不
 当变易风俗求合于礼而已
去国三世爵禄有列于朝出入有诏于国若兄弟宗族
犹存则反告于宗后去国三世爵禄无列于朝出入无
诏于国唯兴之日从新国之法
卷十 第 26a 页 WYG0117-0210a.png
 郑氏曰三世自祖至孙踰久可以忘故俗而犹不变
 者爵禄有列于朝谓君不绝其祖祀复立其族若臧
 纥奔邾立臧为矣诏告也谓与卿大夫吉凶往来相
 赴告也若兄弟宗族犹存谓无列无诏者反告亦谓
 吉凶也宗后宗子也兴谓起为卿大夫从新国之法
 谓故国与己无恩
 孔氏曰此以下明在他国而得变俗者去国谓三谏
 不从及他事被黜兄弟宗族谓本国之亲宗后大宗
卷十 第 26b 页 WYG0117-0210b.png
 之后也己于本国无列无诏然未仕新国宗族犹存
 兄弟尚在己有吉凶当反还告宗适不忘本也若本
 国无列无诏而今始仕新国者所行礼悉改从新也
 推此而言则故国犹有列诏者虽仕新国犹行故俗
 若无列无诏而不仕新国者犹不得从新矣
 临川王氏曰有列则有诏先王脩其教不易其俗故
 国各有法也
 蓝田吕氏曰以道去君君未之绝虽三世之久爵禄
卷十 第 27a 页 WYG0117-0210c.png
 犹有列于朝者谓君为之立后以承先祀而食其田
 禄出入犹有诏于国者如去鲁之齐又之晋复归于
 鲁君既未绝之则出入他国犹反告于旧君也如是
 者若其兄弟宗族犹存则必有宗子冠取妻必告死
 必赴不忘亲也如去国三世收其田里扫其宗庙旧
 君与己出入不相闻也则去吾父母之国其日远在
 吾君臣之际其恩绝可以变旧国之俗从新国之法
 矣然犹俟起为卿大夫然后从新者厚之至也
卷十 第 27b 页 WYG0117-0210d.png
 严陵方氏曰以传统而为后故谓之宗后夫于朝犹
 有列于国犹有诏于家犹有宗与族则彼所以待我
 者恩好犹未绝也如之何其遽绝之哉则反告之礼
 固所宜矣至于爵禄无列于朝出入无诏于国则宗
 族不存亦可知矣如之何其反告之哉
 马氏曰人臣有旧君之服不过齐衰三月而已去国
 三世出入犹诏于国吉凶犹诏于宗后何也旧国者
 人之所不能忘宗族者人之所不可绝今夫鸟兽之
卷十 第 28a 页 WYG0117-0211a.png
 过故乡犹回翔蹢躅而后去狐之将死犹正丘首而
 后毙况于人乎故太公封于齐世葬于周君子以为
 不忘其本则去国三世而恩义不靳理固然也盖爵
 禄有列于朝则是不弃其后也出入有诏于国则是
 不绝其好也如此则吾之所以反告者其可已乎夫
 爵禄有列于朝则有宗后以合其族爵禄无列于朝
 则无宗后之法无宗后则不特不反告而已故唯兴
 之日从新国之法盖方其未仕也虽守旧国之法可
卷十 第 28b 页 WYG0117-0211b.png
 也及兴而仕人则有所𨽻矣其可复为未仕之所为
 乎
 山阴陆氏曰言君子去国三世不失其位至于他邦
 而爵禄有列于朝出入有诏于国若旧国兄弟宗族
 犹存则反告于宗后盖去国三世兄弟宗族容有弗
 存者矣若去国三世其在新国爵禄无列出入无诏
 是去国而失其位也旧国无恩可知故唯兴之日从
 新国之法孟子曰有故而去则君使人导之出疆又
卷十 第 29a 页 WYG0117-0211c.png
 先之于其所往如是而爵禄无列于新国之朝或寡
 矣
 庐陵胡氏曰孔子去宋既久尚冠章甫之冠送葬皆
 从殷制不从新国之法者与此异也
 广安游氏曰古之为天下者以家道为之天子有其
 宗族以保天下诸侯有其宗族以保其国卿大夫士
 有宗族以保其家故其礼皆以宗族之存亡为之轻
 重也若爵禄无列于朝则君无恩于己矣出入无诏
卷十 第 29b 页 WYG0117-0211d.png
 于国则宗族无恩于己矣若此者当变犹不遽变也
 于其兴起为卿大夫之日然后从新国之法焉皆所
 以重其本之道也
君子己孤不更名已孤暴贵不为父作谥
 郑氏曰不更名亦重本暴贵不为父作谥子事父无
 贵贱
 孔氏曰此一节论父没不可辄改为名谥之事名是
 父所作父死更作新名似遗弃其父也暴贵谓非一
卷十 第 30a 页 WYG0117-0212a.png
 等之位若本为士庶今起为诸侯者也谥者列平生
 德行而为作美号若父昔贱已今暴贵忽为造谥似
 鄙薄父贱不宜为贵人父也
 蓝田吕氏曰己孤不更名有所不忍也己孤暴贵不
 为父作谥有所不敢也不忍爱也不敢敬也爱敬尽
 于事亲而已古者子生三月妻以子见而父名之斯
 名也父之所命也亲存而有所禀命犹可更也己孤
 更之轻废父命孝子之所不忍也父为士子为天子
卷十 第 30b 页 WYG0117-0212b.png
 诸侯则祭以天子诸侯其尸服以士服是可以已之
 禄养其亲不敢以己之爵加其亲也父之爵卑不当
 谥而已之爵当谥以己当谥而作其父谥是以己爵
 加其父欲尊其亲而反卑之非所以敬亲也然则周
 之追王大王王季何也当周之兴王迹基于大王王
 季文王世世脩德至武王而有天下武王周公追述
 其功义起斯礼非后世追王之比也
 马氏曰名虽不可更以字行可也今律有所避忌则
卷十 第 31a 页 WYG0117-0212c.png
 行字者听是也谥虽不可作德盛者可也武王周公
 追谥大王王季是也
居丧未葬读丧礼既葬读祭礼丧复常读乐章居丧不
言乐祭祀不言凶公庭不言妇女
 郑氏曰为礼各于其时居丧言乐而下谓非其时也
 孔氏曰此一节明行礼各有时之事居丧居父母之
 丧也丧礼谓朝夕奠下室朔望奠殡宫及葬等礼也
 祭礼谓虞卒哭袝小祥大祥之礼也复常谓大祥除
卷十 第 31b 页 WYG0117-0212d.png
 服之后也乐章乐书之篇章谓诗也此上三节事须
 预习故皆许读之
 横渠张氏曰礼在平日岂不常学如祭礼乐章岂必
 丧终乃学此言者盖为切于用故至其时又复讲求
 居丧者他书不可观惟丧祭可读若观他书却似都
 忘
 蓝田吕氏曰学必于其时言必于其所居丧者自大
 功以上废业则哀不志于学矣然送死之大事莫详
卷十 第 32a 页 WYG0117-0213a.png
 于丧礼必诚必信勿之有悔则未葬不可不知也事
 死之经莫详于祭礼所以追养致孝则既葬不可不
 知也读是书也非肄业也当是时不知是事不以礼
 事其亲也丧复常者既禫踰月则即吉也居丧不言
 乐至此始可以读乐章也古者吉凶之事不相干也
 哀乐之情不可以贰也贰则不诚不足以奉大事故
 丧凶事也不言乐祭吉事也不言凶如临丧不笑临
 乐不叹之比皆以其非所也肃敬者公庭之事也燕
卷十 第 32b 页 WYG0117-0213b.png
 昵者私庭之事也妇人私昵之事不可以言于公庭
 长乐刘氏曰读丧礼者重其丧葬不敢自任必求范
 于先王也读祭礼者祭有等降不敢以非礼事其先
 也读乐章者言祭于先庙未始不用乐而歌其诗不
 忘其祖先之德也
 马氏曰斩衰之丧唯而不对齐衰之丧对而不言大
 功之丧言而不及议小功之丧议而不及乐夫小功
 之丧议而不及乐况大于此而可言乐乎古者易服
卷十 第 33a 页 WYG0117-0213c.png
 而葬周官蜡氏凡大祭祀禁凶服祭义郊之祭丧者
 不敢哭以为交于神明者不可以凶也又况祭祀可
 言凶乎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内内言不出外言不
 入凡欲无相渎而已又况公庭可言妇女乎居丧不
 言乐后世犹有如卫孙文子者公庭不言妇女后世
 犹有如陈灵公者此季札泄冶所以讥之
 长乐陈氏曰非丧而读丧礼则非人子之情居丧而
 不读丧礼不失之过则失之不及未葬而读祭礼则
卷十 第 33b 页 WYG0117-0213d.png
 非孝子之情既葬而不读祭礼不失之黩则失之怠
 丧未除而读乐章则哀不足丧复常而不读乐章则
 乐必崩故曰居丧读丧礼既葬读祭礼丧复常读乐
 章宰予欲短丧孔子以为不仁闵子骞子夏援琴而
 哀乐孔子皆以为君子则丧复常读乐章先王之中
 制也
振书端书于君前有诛倒筴侧龟于君前有诛
 郑氏曰臣不豫事不敬也振去尘也端正也倒颠倒
卷十 第 34a 页 WYG0117-0214a.png
 也侧反侧也皆谓甫省视之
 孔氏曰此一节明臣当豫事书簿领也不豫拂整龟
 筴君之卜筮所须也不豫周正皆宜诛责也
 严陵方氏曰端谓正其简书筴有本末故曰倒龟有
 背面故曰侧倒筴侧龟与振书其过非大然皆有诛
 疑若己甚盖以群臣之众而奉一人之尊不可不谨
 也抑所以防其渐欤
 
卷十 第 34b 页 WYG0117-0214b.png
 
 
 
 
 
 
 
 礼记集说卷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