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八十六 列傳第八十三
作者: 柯劭忞
年份:1920
張惠 石天麟 楊湜 張昉 張天祐 高觿 張九思 郝彬 王伯勝
張惠
公元1260年
張惠,字廷傑,成都新繁人。大兵入蜀,惠年十四,被俘至杭海。居數年,盡通諸國語,孟速思愛其才而薦之,入侍世祖藩邸。以謹敏稱,賜名兀魯忽訥特。世祖即位,授燕京宣慰副使。爲政寬簡,奏免分數錢,罷硝堿局。
公元1264年
至元元年八月,拜中書參知政事,行省山東。贖俘囚二百餘家爲民,其不能歸者,使爲僧,建寺居之。李璮之亂,山東民被掠者甚衆,惠大括軍中,悉縱之。遷制國用使司副使。會改制國用司爲尚書省,拜參知政事。遷中書右丞,進右丞。伯顔伐宋,詔惠主饋餉,凡江淮錢谷皆領之。
公元1276年
十三年,宋降,伯顔命惠與參知政事阿剌罕等入城,按閱府庫版籍,收其太廟與景靈宮禮樂器及郊天儀伏。籍江南民爲工匠凡三十萬戶,惠選通藝業者十余萬戶,餘悉奏還爲民。伯顔以宋主北還,使惠居守。惠不待命,輒啓府庫封角,伯顔以聞,詔左丞相阿朮、平章政事阿塔海詰之,征還京師。
公元1283年
二十年,拜榮祿大夫、平章政事,行省揚州。二十二年,復命對平章政事行省杭州。至無錫卒,年六十二。惠所至有能聲,然依附阿合馬,士論少之。以潛邸舊臣,故世祖眷顧獨厚雲。
石天麟
石天麟,字天瑞,大都順州人。年十四,入見太宗。因留宿衛。天麟好學,通諸國文字。帝命耶律楚材厘正庶務,擇賢能爲參佐,天麟預選,賜名蒙古台。宗王旭烈兀征西域,以天麟爲斷事官。
公元1256年
憲宗六年,遣天麟使於海者,拘留久之。既而叛王劫皇子北安王以往,寓於天麟所。天麟與其事者習狎,因告以逆順禍福之理。海都遂遣天麟與北安王同歸。天麟留二十八年始還,世祖大悅,賞賜甚厚。拜中書左丞,兼斷事官,天麟辭曰:「臣奏使無狀,陛下幸赦弗誅何敢叨榮寵,貽廟堂之羞。」帝嘉其誠懇,從之。
或譖丞相安童嘗受海都官爵,帝怒,天麟奏曰:「海都親藩,非仇敵比,安童不拒絕之殆欲導其歸命。」帝怒乃解。江南道觀藏宋主畫像,有僧與道士交惡,發其事,將置極刑,帝以問天麟,對曰:「遼帝後銅像今尚在西京佛寺,未聞幹禁令也。」事遂寢。天麟年七十餘,帝以金龍頭杖賜之,曰:「卿年老出入宮掖,可杖此。」時權臣桑哥用事,人莫敢言。天麟獨劾其奸,無所顧忌。
公元1294年
成宗即位,加榮祿大夫、司徒,召宴玉德殿,醉,命禦輦送還。武宗即位,進平昌政事。至大二年秋八月卒,年九十二。贈推誠宣力保德翊戴功臣、開府儀同三司、太師、上柱國,追封冀國公,諡忠宣。子珪,累官治書侍御史,遷樞密副使,復爲治書侍御史,拜河南行省中書右丞、南台御史中丞,卒。次子懷都,累官刑部尚書。
楊湜
公元1260年
楊湜,字彥清真定槁城人。工書算,始以府吏遷檢法。中統元年,辟中書掾,與中山楊珍、無極楊卞齊名,時人以三楊目之。中書省初立國用不足,湜論鈔法宜以榷貨制國用,朝廷從之,使掌其條制。四年,授益都路宣慰司諮議。遷左司提控掾,請嚴贓吏法。
公元1265年
至元二年,除河南、大名諸處行中書省都事。三年,制國用司總天下錢谷,以湜爲員外郎,佩金符。改宣徽院參議。湜計帑立籍,具其出入之算,每月終上之,遂定爲令。加諸路交鈔都提舉,上鈔法便宜事,謂平准行用庫白金出入,有盜濫之弊,請以五十兩鑄爲鋌,文以元寶,用之便。
公元1270年
七年,改制國用司爲尚書省,拜戶部侍郎,仍兼交鈔提舉。時用壬子舊籍定民賦役之高下,湜言:「貧富不常,歲久浸易,不可以昔時之籍而定今之賦役。」廷議善之。湜心計精析,時論財政者,咸推其能。未幾,卒。
子克忠,安豐路總管。孫貞。
張珪
公元1209年
張珪,字顯卿,東平汶上人。父汝明,金大安元年進士,官至治書侍御史。
昉性縝密,遇事敢言,以任子試補吏部令史。金亡,還鄉里。嚴實辟爲掾。鄉人有執左道惑衆謀不軌者,事覺逮捕,詿誤甚衆,僚佐莫敢言,昉獨別白出數百人。實才之,擢幕職。有將校死事,以弟襲其職者,至是革去,昉辯明,復之。持金夜饋昉,昉卻之,慚謝而去。同里張氏,以絲五萬兩寄昉家,俄昉家被火,貲用悉焚,惟張氏絲以家人營救獨完,人尤義之。權知東平府事,以疾辭,家居養母。
公元1263年
中統四年,參知中書省事。商挺表爲四川等處行樞密院參議。至元元年,入爲中書省左右司郎中。三年,遷制國用使司郎中。丁內憂,哀毀諭制。
公元1270年
尋詔起復,錄囚東平,多所平反。七年,轉尚書省左右司郎中。九年,改中書省左右司郎中。昉有識慮,損益古今,裁定典憲,名爲稱職。十一年,拜兵刑部尚書,上疏乞骸骨,致仕,卒。贈中奉大夫、參知政事,追封東郡公,諡莊憲。
子克遹,平陰縣尹。孫振,秘書著作郎;揆,中書省左司都事;拱,常德路蒙古學教授。
張天祐
張天祐,字吉甫,開封浚儀人。幼給事裕宗,以年勞授工匠總管府經歷,有能名。
公元1277年
至元十四年,轉曆城尹,未赴,改同知棣州。十八年,詔發濟南十路民丁五萬浚膠河以通海運,責天祐董其役,丞相哈必赤監之。冬寒,天祐數言宜休衆,待春徵集,哈必赤不從。天祐行堤,見僵屍枕籍,歎曰:「吾曹媚上急功,使民凍死,可乎?」翻縱遺之,言于哈必赤曰:「有罪吾請身坐,不以相及。」事聞,帝大爲嗟異。裕宗擢爲功德司經歷,尋改總判院,晉奉訓大夫。
公元1285年
二十二年,出爲太原路總管,有惠政,部民刊石頌之。召參議尚書省事。二十五年,拜中書參知政事。大德四年,改僉宣政院事,進資善大夫、同知江南行宣政院事。卒,年六十三。
高觿
公元1237年
高觿,字彥解,本女直渤海部人,後改高氏,徒潞州上黨。父守忠,國初爲千戶。太宗九年,從親王口溫不花攻黃州歿於兵。
觿事世祖,備宿衛,甚見親幸。至元初,賜立燕王爲皇太子,詔選才俊充官屬,以觿掌藝文監,兼領中醞、宮衛監門事,又監作皇太子宮,規制有法,帝嘉之,金幣、廄馬,因觿面黃,賜名失剌。十八年,授工部侍郎、行同知王府都總管府事。十九年春,皇太子衆帝北幸。時丞相阿合馬留守大都,專權恣橫,益都千戶王著與高和尚等謀殺之。
三月十七日,觿宿衛宮中,有番僧二人至中書省,言夕皇太子與國師來建佛事。省中疑之使出入東宮者雜識之,觿等皆不識,乃作番語詢僧曰:「皇太子及國師今在何處?」二僧失色,又以漢語詰之,倉皇不能對,遂執二僧屬吏。訊之,皆不伏。觿恐有變,乃與尚收忙古兒、張九思,集衛士各執弓失以備。頃之,樞密副使張易亦將兵駐宮門外。觿問何爲?易曰:「夜當自見。」觿固問,乃附耳語曰:「皇太子不誅阿合馬也。」夜二鼓,忽聞人馬聲,遙見燭籠儀伏,將至宮門,一人前呼啓關,觿謂九思曰:「他時殿下還宮,必以完澤、賽音二人先,請見二人,然後啓關。」觿呼二人不應,即語之曰:「皇太子平日未嘗行此門,今何來此?」賊計窮,趨南門。觿留張子政守西門,亟走南門伺之。但聞呼省官姓名,燭影下遙見阿合馬及左丞郝禎已被殺。觿乃與九思大呼曰:「此賊也!」叱衛士急捕之,高和尚等皆遁去,惟王著就擒。黎明,中丞也先帖木兒與觿等馳驛至上都,以其事聞。高和尚等尋被獲,皆伏誅。
二十二年,遷嘉議大夫、同知大都留守司事、少府監、久之,遷中奉大夫、河南等處宣慰使。卒年五十三。後贈推誠協亮功臣、太傅、儀同三司、上柱國、魯國公,諡莊僖。
張九思
公元1265年
張九思,字子有,大都宛平人。父滋,薊州節度使。至元二年,九思入備宿衛,裕皇居東宮,一見奇之,以父蔭當補外,特留不遣。江南平,宋庫藏金帛輸內府,分授東宮者,置都總管府以主之。九思以工部尚書兼府事。
公元1282年
十九年春,世祖幸上都,皇主子從,阿合馬留守。妖僧高和尚、千戶王著等謀殺之。夜數百人爲儀衛,稱皇太子,入健德門,傳令啓關甚遽。九思適直宿宮,命衛士勿擅啓關,語在《高觿傳》。賊知不可紿,循垣趨門外,擊殺阿合馬、郝禎。時變起倉卒,且昏夜,衆莫知所爲。九思審其詐,叱衛士並力擊賊,賊遁去,惟王著就擒。賊之入也,矯太子命,徵兵於樞密副使張易,易遽以兵與之,易既坐誅,刑官復論以知情,將傳首四方。九思啓太子曰:「張易應變不審,授賊以兵,死復何辭!若坐以同謀,則過矣,請免其傳首。」從之。九思討賊時,右衛指揮顔進中流矢死,怨家誣爲賊嘗,將籍其家,九思力辯,得免。
是年冬,立詹事院,以九思爲丞,遂舉名儒上党宋衜、容城劉因、滕州夾穀之奇、鄆州李謙,分任東宮官屬。二十二年,皇太子卒,朝議欲罷詹事院。九思抗言曰:「有皇孫在,固宗社之所屬,人心之所系也。奈何爲斯言乎?」衆韙之。
公元1293年
三十年,丞相完澤薦之曰:「昔妖僧之變,能審詐禦賊者也。」遂拜中書左丞,兼詹事丞。明年,世祖崩,成宗好位,改詹事院爲徽政院,以九思爲副使。十一月,進資善大夫、中書右丞,兼領修《裕宗實錄》事。大德二年,拜榮祿大夫、中書平章政事,兼領微政院副使如故。五年,改授大司徒、微政院副使,領將作院事。賜小車得乘出入殿門,諭之曰:「朕知卿必以禮辭,誠念卿宮府舊臣不忍卿步履之艱也,其毋辭。」既而又詔曰:「昔在東朝,卿於事無所違缺,朕素念之。今佐朕理天下如詹事,朕所望也。」時人榮之。六年,加光祿大夫,卒,六十一。追封魯國公,贈推誠翊亮功臣、太傅、上柱國,諡惠獻。
公元1330年
子金界奴,天曆三年爲大都留守。文宗建奎章閣,金界奴爲都主管公事,帝嘉其才,命爲九思立神道碑,以寵之。曆官河南行省右丞。
郝彬
郝彬,字景文,後改名元良,霸州信安人。年十六,爲東宮宿衛。擢揚州路治中。宋末,鄞縣賊顧閏聚衆劫掠海上,宋霸縻以官,內附後益橫,彬討擒之。泰興人有被殺者,賊二年不獲,吏誣平人,獄已具。彬疑其誣,讞之,果得真賊。
二十二年,遷同知淮西道宣慰司事,核戶版,理屯田,諸廢修舉。改江淮財賦府總管府,掌東宮田賦,官屬皆以詹事奏授,不隸中書,往往爲奸利誅求無厭。彬爲總管,入見,請受憲司糾察以革私弊,罷所隸六提舉司以便民,從之。兩淮鹽課當天下之半,法日弊壞,以彬行戶部尚書經理之。彬請度舟楫所通,建六倉,煮鹽於場,運之,歲首聽群商于轉運司探倉籌買券,又定河商、江商市易之法,著爲令。
公元1308年
大德中,入爲工部尚書,改戶部尚書。至大元年,拜中書參知政事。俄以病自免歸。尚書省立,拜參知政事,辭不獲命。出爲江西行省參知政事。三年,復爲尚書參知政事。仁宗在東宮,彬懇辭至稱疾篤。時相強起之,彬堅臥一榻至數月。迨尚書省臣得罪,彬獨不與焉。家居七年,仁宗召爲大司農卿,又固辭。延祐七年卒,年六十二。
彬從兄從,河間清鹽使。從子志善,監察御史。並有時名。
王伯勝
王伯勝,霸州文安人。兄伯順,給事內廷,爲世祖所親幸,因以伯勝入見,命直宿衛。伯勝年十一,廣顙巨鼻,狀貌偉麗,帝顧謂伯順曰:「此兒當勝卿。」因賜名伯勝。帝嘗沃盥,水溫冷適當,問誰進者,內侍以伯勝對。帝曰:「此兒達人情,他日必知爲政。」
公元1288年
至元二十五年,從征乃顔,以功授朝列大夫、拱衛直都指揮使。初,拱衛直隸教坊,市井無賴往往竄名衛卒,伯勝盡募良家子易之。大德五年八月,扈從上都天久雨,夜聞城西北有聲如戰鼓。伯勝出視,乃大水暴至,伯勝立具奮畚鍤,以土石,氈罽塞門,分決壕城,至旦始定,而民弗知。丞相完澤以聞,帝嘉之。以侍成宗疾,忤安西王,出爲大寧路總管,伯順亦出爲梁王傅。
公元1307年
武宗即位,召拜大都留守,兼少府監。大都土城,歲必蓑葦以禦雨,日城地日堅,徒爲勞費,伯勝奏罷之。
公元1311年
仁宗即位,敕百司改升呂級者悉復至元舊制,降授資政大夫,尋復進榮祿大夫,拜遼陽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遼陽俗陋敝,民不知學。伯勝增置州學子弟,擇名師教之。度田百頃,募民耕種,以給廩餼。歲大旱,禱雨立應,人謂之平章雨。廷祐二年,仍爲大都留守,遼陽民具乞留,不得請,相與涕泣而去。三年,特授銀青榮祿大夫。
公元1322年
至治二年,賜金虎符,授武衛親軍都指揮使,兼大都屯田事,仍大都留守。奉詔監修太廟及咸寧殿。泰定三年卒。贈翊忠宣力保惠功臣、太保、金紫光祿大夫、上柱國,追封薊國公,諡忠敏。
長子恪,初名安童,累官兵部尚書、南台治書侍御史、僉宣徽院事。次馬兒,以宣武將軍襲武衛親軍都指揮使。孫善果,襲伯順官,至大司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