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六 志第十三
作者: 柯劭忞
年份:1920
地理一
地理一
自唐末疆域分襲,歷五代至宋,遼與西夏尚據邊垂。金滅遼克宋,趙氏南遷,劃分南北。又歷百餘年,而元興。迨世祖取江南,中國始統於一姓焉。元之疆域,九州而外,幅員尤廣。世祖以前,阿母河、別失八里俱置尚書行省。至元初,別失八里、火州、斡端等處俱置宣慰司。又太祖分東邊之地封諸弟,分西北邊之地封諸子。其後,皇孫旭烈兀建國波斯,與朮赤、察合臺之後,併爲三大藩。職方之志,宜考其山川與其疆域之沿革,以次於十一行省之後,不應如舊史《地理志》之褊狹也。然舊志實本於《大一統志》與《經世大典》,官修之籍既不足徵,其局於褊狹宜哉。今爲《地理志》亦仍前史之舊,訂其舛訛,補其奪漏而已。其所不知,蓋闕如也。
中書省
統河北、山東西之地,謂之腹裏,領路二十九,州八,屬府三,屬州八十三,屬縣三百四十四。
大都路
公元1124年
金之中都曰大興府。太祖十年,克中都,改燕京路,總管大興府。世祖中統元年,車駕幸燕京。五年,建爲中都,大興府仍舊。至元四年,始於中都之東北築新城而遷都焉。京城方六十里,十一門:正南曰麗正,南之右曰順承,南之左曰文明,北之東曰安貞,北之西曰德鉢,正東曰崇仁,東之右曰齊化,東之左曰光熙,正西曰和義,西之右曰肅清,西之左曰平則。大內南臨麗正門,正衙曰大明段,曰延春閣。宮城周迴九里三十步,分六門,正南曰崇天,崇天之左曰星拱,右曰云從,東曰東華,西曰西華,北曰厚載。崇天門外有石橋三,中爲御過星拱門,南有御膳亭,亭東有扶辰堂,爲百官會集之所。厚載門北爲御苑,外周垣紅門十有五,內苑紅門五,御苑紅門四,大明門在崇天門內,大明殿之正門也。日精門在大明門左,月華門在其右。大明段爲登極、正旦、壽節會朝之正衙。寢殿後連香閣,文思殿在寢殿東,紫檀殿在寢殿西,寶雲殿在寢殿後。鳳儀門在東廡中,麟瑞門在西廡中。鳳儀門外有內藏庫二十所。嘉慶門在後廡寶雲殿東,景福門在殿西,延春門在殿後;延春閣之正門也。懿範門在延春左,嘉則門在延春右。延春閣寢殿後有香閣。慈福殿又曰東暖殿,在寢殿東。仁明殿又日西暖殿,在其西。景耀門在左廡中,清灝門在右廡中。玉德殿在清灝門外,有東西香殿。宸慶殿在玉德殿後,有東西更衣段。隆福殿在大內西興聖之前。光天門,光天殿正門也,崇華門在光天門左,膺福門在其右。光天殿後有寢殿。青田門在左廡中,明輝門在右廡中。壽昌殿又曰東暖殿,嘉禧殿又曰西暖殿。文德殿在明輝門外,又曰木丹北殿,皆木丹木爲之。盝頂殿在光天殿西北,後有盝頂小殿。香殿在宮垣西北隅,有前後寢殿。文宸庫在宮垣西南隅。酒房在東南隅,內庖在酒房北。興聖宮在大內西北萬壽山正西。後有寢殿。興聖門,殿之北門。明華門在左,肅章門在右。宏慶門在殿之東廡中,宣則門在西廡中。凝暉樓在宏慶南,延顥樓在宣則南。嘉德殿在寢殿東,寶意殿在其西。山字門在興聖宮後,延華閣之正門也,東西殿在閣西左右。芳碧亭在延華閣後圓亭東,徽青亭在圓亭西。興哥兒殿在延華閣右,木香殿在殿後。東盝頂殿在延華閣東版垣外,後有寢殿。盝頂之制,三掾其頂,如之平,故名。西盝頂殿在延華閣西版垣外。學士院在延華閣後。萬壽山在大內西北太液池之陽,金人名瓊華島,至元八年賜今名。廣寒殿在山頂,中有小玉殿。仁智殿在山之半。金露亭在廣寒殿東方。壺亭,又曰線珠亭,自金露亭前復道登焉。瀛測亭在溫石浴堂後,荷葉殿在方壺亭前。溫百浴室在瀛州亭前。圓亭,又曰胭脂亭,在荷葉殿稍西,爲后妃添妝之所,八面介福殿在仁智殿東,延和殿在西。更衣殿在山東。太液池在大內西,儀天殿在池中圓坻上。半山臺在儀天殿前。御苑在隆福宮西,香殿在石假山上,殿後有石堂。紅門外有太子斡耳朵荷葉殿,上有香殿,左有圓殿,在山前圓頂上。歇山殿在圓殿前,東西亭在殿後東西,水心亭在殿池中。棕毛殿在假山東,偏後有盝頂殿。儀鸞局在殿前三紅門外西南隅。九年,改爲大都。十九年,置留守司。二十一年,置大都路總管府。二十七年,改都總管府。至大中,本路達魯花赤莫吉,買靈椿裏周氏地十九畝,建公署。舊領通、薊、涿、霸、雄、保、遂、安肅、檀、順、易十一州,太宗十一年析保、雄、易、遂、安肅五州爲順天路,後又升安次、同安二縣爲州,漷陰縣爲漷州,與雄、易二州並來屬。至元二十三年,又析雄、易二州棣保定路。延佑三年,升縉山縣爲龍慶州來屬。舊領大興、宛平、安次、漷陰、永清、寶坻、香河、昌平、武清、良鄉十縣,太宗七年析安次縣隸霸州,至元十三年升漷陰縣爲漷州,以武清、香河二縣隸之。戶十四萬七千五百九十,口四十一萬一千三百五十。領院五,左、右警巡院二,初設警巡院三,至元四年省其一,以左右二院分領坊市。南城警巡院,大德九年,增置。分治四隅警巡院二。至大三年,增置。
縣六:
公元1313年
大興,赤。金改遼析津縣爲大興縣,元因之。宛平,赤。金故縣與大興分治郭下。良鄉,下。永清,下。寶坻,下。昌平。下。皇慶二年徙縣治於新店。
州十:
公元1130年
涿州。下。金故州,屬中都路。太宗八年,升涿州路。中統四年,復降爲州,舊領范陽、固安、新城、定興、奉先五縣。固安升爲州,新城後隸雄州,定興後隸易州。領縣二:
公元1290年
范陽,下。倚郭。有盝頂殿。房山。下。金萬寧縣,後改奉先。至元二十七年改今名。
公元1267年
霸州。下。宋故州,治文安縣,屬河北東路。金改治益津縣,居中都路。舊領益津、文安、大城、信安四縣。金升信安縣爲鎮安府,元初併入本州。至元四年,置保定縣。舊志:金置信安軍。乃鎮安府之誤。領縣四:
公元1263年
益津,下。倚郭。中統四年省。至元四年復置。有平曲水寨。文安,下。大城,下。保定,下。金隸雄州,至元二年省入益津,四年復置,改隸霸州。
通州。下。金故州,屬中都路。領縣二:
潞縣,下。倚郭。三河。下。
薊州。下。金故州,屬中都路。領縣五:
公元1187年
漁陽,下。倚郭。豐潤,下。本玉田縣之永濟務,金大定二十七年升爲縣,後避諱改豐潤。太祖十年,升爲潤州,至元二年省入玉田。未幾,以當衝要,復置。後又廢,十三年再且。玉田,下。遵化。下。平谷。下。本漁陽縣大王鎮,金升爲平峪縣。至元二年,省入漁陽縣。十三年復置,省峪爲谷。
公元1276年
漷州。下。金漷陰縣,屬大興府。至元十三年,升漷州,漷陰縣舊治在城南隅,升州後遷治於河西務,至正間復移舊治。以大興府之武清、香河二縣來屬。領縣二:
香河,下。本武清縣地,遼析置。武清。下。
順州。下。金故州,屬中都路,舊領溫陽、密雲二縣,元初省縣入州。
檀州。下。遼故州,金初省入順州,元初復置。
公元1129年
東安州。下。金安次縣,屬大興府。太宗七年,改屬霸州;中統四年。升爲東安州。
公元1472年
固安州。下。金固安縣,屬涿州。憲宗九年,改屬霸州。又改隸大興府。中統四年,升爲固安州。下。
公元1266年
龍慶州。下。金縉山縣,屬德興府。至元三年,省入懷來縣。五年,復置,改屬宣德府奉聖州。延祐三年,升爲龍慶州,改隸大都路。皇慶元年,建行宮涼殿。至治元年,又作行殿於流懷池。領縣一:
公元1315年
懷來。下。金懷來縣,後更名嬀川,屬德興府。元初復舊名,延佑二年改屬本州。
上都路
公元1469年
金恆州地。元初爲札刺兒、兀魯特兩部分地。憲宗六年,世祖命劉秉忠建城於恆州東、灤水北之龍岡。中統元年,賜名開平府。五年,建爲上都。有重城。外城用十六里三百三十四步,南、北各有一門。東、西各二門。內城周六里三百三十步,東、西、南各一門。正南門曰明德門,內有大明殿,門左曰星拱,右曰云從。有儀天殿,門左門曰精,右曰月華。寶雲殿,側有東西暖閣。宸麗殿,側有東西香殿。玉德殿,後有壽昌堂、慈福殿。有紫檀閣。連香閣、延春閣。其前拱辰堂,爲百官議政之所。後御膳房、凝暉樓,側有綠珠、瀛州二亭。有金露臺。世祖又遷宋汴京之熙春閣於上都,爲大安閣。閣後爲鴻禧、睿思二殿。城東南又有東、西涼亭,爲駐蹕之處。至元二年,置留守司。五年,置上都路總管府。十八年,升上都留寧司,兼行本路總管府事。戶四萬一千六十二,口十一萬八千一百九十一。領院一:
警巡院。
縣一:
公元1260年
開平。上。金清塞縣,中統元年改今名。
府一:
公元1408年
順寧府。金宣德州,屬西京路。元初爲宣寧府,太宗七年改山東路總管府。中統四年改宣德府,仍隸上都路。延佑五年,改隸大都路。泰定元年,復隸上都留守司。後至元三年,以地震改順寧府。舊領錄事司,宣德、宣平二縣。元初以宏州之順聖縣來屬。至元二年,省錄事司入宣德縣。領縣三:
公元1336年
宣德,下。倚郭。至元二年,省德興府之龍門縣入之。二十八年,又割龍門縣地屬雲州。宣平,下。金置縣於大新鎮。元初移治辛南莊。順聖。下。
府領州二:
公元1337年
保安州,下。金德興府,屬西京路。至元三年,改奉聖州,後至元二年以地震改保安州。舊領德興、嬀川、縉山、望雲、礬山、龍門六縣。中統四年升望雲縣爲雲州,至元二年省礬山縣入永興,元初改金德興爲永興縣。龍門縣入宣德府之宣德,三年省縉山縣入懷來,元初改金嬀川爲懷來縣。五年復置縉山縣,改隸宣德府,延祐三年徙懷來隸龍慶州。領縣一:
公元1340年
永興。下。倚郭。至元六年省入本州。未幾復置。延祐六年併入奉聖州。
公元1336年
蔚州。下。金故州,屬西京路。至元二年,省州入靈仙縣,隸弘州。是年復爲蔚州。至大元年升蔚昌府。後復爲蔚州,隸宣德府。領縣五:
靈仙,下。靈邱,下。飛狐,下。定安,下。廣靈。下。
州五:
公元1337年
興州。下。金故州,屬北京路。至元三年改屬上都路。舊領興安、宜興二縣。天曆元年,升宜興爲州。後至元五年,省興安縣入本州。
公元1336年
宜興州。中。金宜興縣,屬興州。元初省入興州。至元二年,復置。天曆元年,升爲州。俗稱小興州。以興州爲大興州。
公元1262年
鬆州。下。金松山縣,屬大定府。中統三年,升爲鬆州,仍存縣。至元二年,省縣入州。
公元1265年
桓州。上。金故州,屬西京路。元初省。至元二年,復置。
公元1263年
雲州。下。金望雲縣,屬德興府。中統四年,升爲雲州,仍存縣,改屬宣德府。至元二年,省縣入州。二十八年,復析宣德之龍門鎮置望雲縣,隸本州。領縣一:
公元1265年
望雲。下。金龍門縣。屬德興府。至元二年,廢爲鎮。二十八年,置縣。
公元1467年
興和路。上。金撫州,屬西京路。元初省,憲宗四年復置。中統三年以州爲內輔,升爲隆興府,建行宮。至元四年析隆興府自爲一路,行總管府事。至大元年降隆興路爲源州,隸中都留守司。四年,罷留守司,復置隆興路總管府。皇慶元年,改隆興路爲興和路。戶八千九百七十三,口三萬九千四百九十五。舊領柔遠、集寧、豐利、威寧四縣。集寧縣升爲路,豐利縣併入高原。中統三年,析大同府之懷安、天成二縣來屬。領縣四:
公元1261年
高原,下。倚郭。金柔遠縣。中統二年改今名,隸宣德府,三年來屬。懷安,下。金屬大同府。中統三年來屬,後廢。至元中復置懷安縣於陽門站。天成,下。金屬大同府,中統三年來屬。威寧。下。金威寧縣。舊志作咸寧,誤。元初屬宣德府,中統三年來屬。
州一:
公元1262年
寶昌州。下。金昌州,領寶山縣,屬西京路。元初隸宣德府。中統三年,改隸本路,置鹽使司。後省州,存縣。延祐六年,改寶山縣爲寶昌州。
公元1124年
永平路。下。金平州,屬中都路。太祖十年,改爲興平府。後又改興平路。中統元年,又改平灤路,置總管府。大德四年,以水患,改永平路。舊領盧龍、遷安、撫寧、昌黎、海山五縣。至元四年,省海山縣入昌黎。戶一萬三千五百一十九,口三萬五千三百。領司一:
公元1260年
錄事司。中統元年置。
縣四:
公元1265年
盧龍,下。倚郭。遷安,下。至元二年省入盧龍縣,後復置。撫寧,下。至元二年與海山縣俱省入昌黎。三年復置。四年,又與海山縣俱省。七年復置,仍省昌黎縣入之。昌黎。下。至元十一年復置。十二年以海山縣故地來屬,改隸灤州。後復隸本路。
州一:
灤州。下。金故州,屬中都路。元初屬永平路。舊領義豐、馬城、石城、樂亭四縣。至元二年省石城縣入樂亭,三年改入義豐。四年又省馬城縣入義豐。延祐七年並永平灤邑縣於石城,是石城至元后復置,本路又有灤邑縣,均不可考。領縣二:
公元1336年
義豐,下。倚郭。至元二年省入本州。三年復置。樂亭。下。元初嘗置漠州,尋廢,復爲樂亭縣。
公元1305年
德寧路。下。大德九年以黑水新城爲靜安路,延祐五年改爲德寧路。領縣一:
德寧。下。大德九年置靜安縣,延祐五年改今名,趙王不魯納食邑沙、靜、德寧等處。
公元1130年
淨州路。下。金故州。太宗八年置,屬西京路。後升爲淨州路。延祐七年豐州修路碑有德寧天山分司宣慰使。是舊無淨州路,置路在仁宗以後。領縣一:
公元1178年
天山。下。本榷場。金大定十八年置縣。元因之。
公元1315年
泰寧路。下。金泰州,屬北京路。元初隸遼陽行省。延祐二年改爲泰寧府,四年升泰寧府爲泰寧路。是年四月仍以泰寧路隸遼陽省。後改隸中書省。領縣一:
公元1317年
泰寧。下。延佑四年置。按金泰州屬縣一,爲長春。其省並年分闕。
集寧路。下。金集寧具,屬撫州。元初升爲路。領縣一:
公元1192年
集寧。下。本市場。金明昌三年置縣。元因之。
公元1270年
應昌路。下。至元七年,斡羅陳萬戶及其妃囊加真公主清於上都東北三百里答兒海子本藩駐夏之地,建城邑以居,遂名其城爲應昌府。二十二年,改爲應昌路。至正初罷之,撥屬魯王馬某沙王傅府。十四年復置,領縣一:
應昌。下。
公元1295年
全寧路。下。元貞元年。囊家真公主請以應昌路東北七里駐冬之地,建城邑,名曰全州。大德元年,升全州爲全寧府。七年,又升爲全寧路。至正初罷之。十四年復置。領縣一:
全寧。下。
公元1318年
寧昌路。下。延祐五年,置寧昌府。至治二年,升寧昌府爲下路。增置一縣。領縣一:
公元1322年
寧昌。下。至治二年置。
沙井總管府。領縣一:
沙井。豐州西北有沙井故城,駙馬趙王分地。
公元1133年
保定路。下。金保州,又改順天軍,屬中都路。太宗十一年,升順天路總管府。至元十二年,改保定路。舊領清苑、滿城二縣。太宗十一年,析中山府之慶都來屬。後又以行唐、唐縣、曲陽、新安、傅野隸之。戶七萬五千一百八十二,口十三萬九百四十。領司一:
公元1275年
錄事司。至元十二年置。
公元1265年
縣八:清苑,中。附郭。滿城,中。唐縣。下。金隸中山府,後來屬。慶都,下。金隸中山府。後來屬。行唐,下。金隸真定府。後來屬。曲陽,下。金隸中山府。元初改恆州,置元帥府。以阜平、靈壽、行唐、庸縣隸之。元帥府罷,仍爲典陽縣,改屬保定路。新安,下。金新安州附郭置渥城縣。至元二年,州、縣俱廢,改爲新安鎮,入歸信縣。四年,割入容城。九年,復置新安縣,來屬。博野,下。金隸蠡州。至元三年,省入蒲陰縣。十一年,復置,改屬本路。
州七:
公元1133年
易州。中。金故州,屬中都路。太宗十一年,改隸順天府。至元十年,隸大都路。二十三年,還隸保定。舊領易、淶水二縣。元初析涿州之定興縣來屬。領縣三:
公元1266年
易縣,中。倚郭。元初存州廢縣。至元三年復置。淶水,下。定興,下。金析范陽縣黃村,一名皇甫鎮,置定興縣。本屬涿州。後來屬。
公元1238年
祁州。中。金故州,屬河北西路。元初隸真定路。後改隸保定路。舊領蒲陰、鼓城、深澤三縣。太宗十年,升鼓城爲軍民萬戶所。至元三年,以深州之束鹿縣來屬。領縣三:
公元1266年
浦陰,中。倚郭。金舊縣。舊志至元三年置,誤也。深澤,下。至元二年併入束鹿縣,三年復置。束鹿。中。
公元1239年
雄州。下。金故州,屬中都路。舊領歸信、容城、保定三縣。太宗十一年,析雄州三縣隸順天路。至元二年,省保定入霸州益津縣,歸信、容城二縣與涿州之新城縣俱改隸大都路。十年,改本州隸大都路。十二年,改隸保定路。二十三年,以本州隸保定路,復以歸信、容城、新城三縣來屬。領縣三:
公元1230年
歸信,下。容城,下。金已隸本州。舊志金隸安肅州,誤也。新城。下。金屬涿州。太宗二年,升新泰州。七年,復爲縣,隸大都路。十一年。改隸順天路。至元二年。隸雄州。十年,改隸大都。二十三年,復來屬。
公元1265年
安州。下。金故州,治高陽縣,後徙治渥城縣,屬中都路。舊領渥城、葛城、高陽三縣。至元二年,省州與渥城入歸信縣。尋復置安州,治葛城縣。領縣二:
葛城。下。依郭。金升高陽之葛城鄉爲縣。高陽。下。元初改屬河間路,後隸本州。
遂州。下。金故州,領遂城一縣,屬中都路。至元二年省州與遂城入安肅州爲鎮。後復置州,隸本路。
安肅州。下。金故州。屬中都路。元初改隸保定路。舊領安肅一縣,元初省。
完州。下。金永平縣展中山府,又改完州。至元二年,降永平縣。後復爲完州。初隸真定路,改隸本路。
燕京河北道肅政廉訪司。
真定路。上。金真定府,後河北西路。元初,升真定路總臂府。舊領中山府,趙、邢、洺、磁、滑、浚、衛、輝、祁、威、完十一州。後割磁、威隸廣平,浚、滑隸大名,祁、完隸保定,邢錄順德,洺隸廣平,衛輝自爲一路。又以冀、深、晉、冀四州來屬。舊領真定、藁城、平山,欒城、獲鹿、行唐、阜平、靈壽、元氏九縣。至元中,析行唐縣隸保定路,以潞州之涉縣來屬。戶十三萬四千九百八十六,口二十四萬六百七十。領司一:
錄事司。
縣九:
公元1222年
真定,中。倚郭。玉華宮在衙城之北,爲睿宗神御殿,奉安御容。有新城鎮。藁城,中。金故縣。太祖十七年,升永安州,以無極、寧晉、新樂、平棘四縣隸之。太宗七年,復爲藁城縣。欒城,下。元氏,中。獲鹿,中。金故縣,後升鎮寧州。太宗七年,復爲獲麂縣。平山,下。靈壽,下。阜平,下。涉縣。下。金隸潞州。元初升崇州,改隸真定。後廢州,仍爲涉縣。至元二年,省入磁州。後復置。
府一:
公元419年
中山府。金故府,屬河北西路,領祁、完二州。太宗十一年,析二州隸順天府。後爲散府,隸真定路。舊領安喜、新樂、無極、永平、慶都、曲陽、唐縣七縣。永平升爲完州,與慶都、曲陽、唐縣俱改隸保定路。領縣三:
安喜,中。新樂,下。無極。下。
州五:
公元400年
趙州。中。金改宋趙州爲沃州,屬河北西路。元初仍爲趙州。舊志太祖十五年割所屬欒城、元氏隸真定。按二縣本隸真定路,舊志誤也。領縣七:
公元1265年
平棘,中。寧晉,下。隆平,下。臨城。中。柏鄉,下。高邑,下。贊皇。下。至元二年,併入高邑。七年,復置。
冀州。上。金故州,屬河北東路。舊領錄事司,信都、南宮、衡水、武邑、棗強五縣。元初析衡水隸深州,復置新河縣。後又省錄事司入信都。領縣五:
公元1266年
信都,中。倚郭。至元初,興錄事司俱省入本州。後復置。三年,省錄事司入之。南宮,上。棗強。中。武邑,中。新河。中。太宗四年,析南宮縣地置。
公元418年
深州。下。金故州,屬河北東路。元初,隸河間路,置元帥府。太宗十年,改隸本路。舊領饒陽、安平、武強、束鹿、靜安五縣。後析安平、饒陽、武強隸晉州,束鹿隸祁州,以冀州之衡水來屬。領縣二:
靜安,中。倚郭。本下博縣,宋改靜安。衡水。下。
公元1124年
晉州。金鼓城縣,屬祁州。太祖十年,升爲晉州。太宗十年,改鼓城等處軍民萬戶所。中統二年,復爲晉州。領縣四:
公元1224年
鼓城,中。倚邦。饒陽,中。安平,下。太祖十九年,爲南平州行千戶總管府事,領饒陽一縣。太宗七年,復改爲縣,隸深州。憲宗潛邸,隸鼓城軍民萬戶所。中統二年,仍爲安平縣,隸本州。武強。下。元初置東武州,領武邑、靜安。太宗六年,降州爲縣,隸深州。十一年,析屬祁州。中統二年,改隸本州。
公元1266年
蠡州。下。金故州,屬河北東路。元初,改隸真定路。舊領司侯司、博野一縣。至元三年,俱省入本州。後復置博野縣,改隸保定路。十七年直隸中書省,二十一年還隸本路。
公元1262年
順德路。下。金邢州,屬河北西路。元初,置元帥府。後改安撫司。中統三年,升順德府。至元元年,以洺州、磁州來屬。二年,析洺磁自爲一路,改本府爲順德路總管府。舊領邢臺、唐山、內邱、平鄉、任、沙河、南和、鉅鹿八縣。憲宗五年,析平鄉縣追武鎮置廣宗縣。舊志作武道鎮,誤倒。戶三萬五百一,口十二萬四千四百六十五。領司一:
錄事司。
縣九:
公元1255年
邢臺,中。倚郭。鉅鹿,中。內邱。中。平鄉,中。廣宗,中。宋故縣。金改宗城,屬洺州。元初復爲廣東。後省入平鄉縣。憲宗五年,復置,屬本路。至元二年,又省入平鄉。尋復置。沙河,下。南和,下。至元二年,省入沙河縣。尋復置。唐山,下。至元二年省入內邱縣。尋復置。任縣。下。至元二年,省人邢臺。尋復置。
公元1130年
廣平路。下。金洺州,屬河北西路。太宗八年,置邢洺路總管府,以邢、磁、威隸之。憲宗二年,改洺磁路,止領磁、威二州。至元十五年,改廣平路總管府。舊領永年、廣平、宗城、新安、成安、肥縣、雞澤、曲周、洺水九縣。元初,省宗城入洺水縣,新安入洺州,又析洺水隸威州,成安隸磁州。戶四萬一千四百四十六,口六萬九千八十二。領司一:
錄事司。
縣五:
永年,中。倚郭。曲周,中。肥鄉,中。雞澤,下。元初省入永年。後復置。廣平。下。
州二:
公元1124年
磁州。中。金故州,屬河北西路。太祖十年,升爲滏源軍節度使,求真定路。太宗八年,仍爲磁州,改隸邢洺路。舊領隸事司,滏陽、武安、邯鄲三縣。至元二年,省真定之涉縣及成安縣入滏陽,省武安縣大邯鄲。後復置武安、成安二縣。至元三年,省錄事司入滏陽。領縣四:
公元1334年
滏陽,中。倚郭。武安。中。元統二年,移石山寨巡檢司於清水寨。邯鄲,下。成安。下。
公元1128年
威州。中。金故州,屬河北西路,治井陘縣。太宗六年,改隸邢洺路,以洺水縣來屬。憲宗二年,徙州治於洺水。舊領洺水、井徑、威三縣。至正間,省威縣入本州。領縣二:
公元1247年
洺水,中。倚郭。本隸洺州。定宗二年,改隸本州。憲宗二年,徙州治於此。井陘。下。憲宗二年,徒縣治於天長入鎮。
公元1126年
彰德路。下。金彰德府,屬河北西路。太宗四年,置彰德總帥汁,領衛、輝二州。憲宗二年,降彰德爲散府,與衛、輝二州並隸真定路。至元元年。復立彰德路總管府,領懷、孟、衛、輝四川。二年,又析懷孟爲一路,衛輝爲一路。舊領安陽、林慮、湯陰、臨漳、輔巖五縣。至元四年,升林慮爲州。六年,並輔巖入安陽縣。戶三萬五千二百四十六,口八萬八千二百六。領司一:
錄事司。
縣三:
安陽,上。湯陰,中。臨漳。中。
州一:
公元1129年
林州。下。金林慮縣。後升林州。太宗七年,行縣事。憲宗二年,復爲州。至元二年,復爲縣,省輔巖縣入之。六年,復爲州,割輔巖入安陽縣。
大名路。中。金大名府,屬大名府路。元初因之,置大名路總管府。舊領元城、大名、魏縣、冠氏、南樂、館陶、夏津、朝城、清平、莘縣十縣。冠氏升爲州,館陶、朝城析隸濮州,夏津析隸高唐州,莘縣析隸東昌路,清平析隸德州。以恩州之清河縣來屬。戶六萬八千六百三十九,口十六萬三千六十九領司一:
錄事司。
縣五:
公元1265年
元城,中。倚郭。至元二年,併入大名縣。後復置。大名,中。倚郭。太宗六年,立縣治。憲宗二年,遷縣治於府城內。至元九年,置縣治於舊所。南樂,中。魏縣,中。清河,中。金故縣,屬恩州。太宗七年,改屬本路。
州三:
開州。上。金故州,屬大名府路。舊領濮陽、清豐、觀城、長垣四縣。元初,析觀城隸濮州。至元二年,又析大名路之長垣、東明來屬。領縣四:
公元1270年
濮陽,上。倚郭。東明,中。大宗七年,割隸大名路。至元七年來屬。長垣,中。初隸大名路。至元二年來屬。清豐。中。
滑州。中。金故州,屬河北西路。元初,改隸大名路。領縣二:
白馬,上。倚郭。內黃。中。
公元1265年
浚州。下。金故州,屬河北西路。至元二年,改隸大名路。舊領黎陽、衛縣。後並黎陽入本州;升衛縣爲州,隸衛輝路。
公元1234年
懷慶路。下。金懷州,展河東南路,以與臨潢府懷州同,改南懷州,後又去南字。元初因之。太宗六年,行懷孟州事。憲宗七年,改懷孟路總管府。中統二年,仍爲州,隸真定路。至元元年,以懷孟隸彰德路。二年,復自爲一路,以淇州隸之。三年,又以淇州隸衛輝路。延祐六年,以仁宗潛邸,改懷慶路。戶三萬四千九百九十三,口十七萬九百二十六。領司一:
錄事司。
縣三:
河內,中。清化鎮有廟學。修武,中。武陟。中。
州一:
公元1258年
孟州。下。金故州,屬河東南路,以水患徙治今城。故城謂之下孟州,新城謂之上孟州。元初。治下孟州。憲宗八年,復徙上孟州。舊領司候司,河陽、濟源、王屋、溫縣四縣。至元三年,省王屋入濟源,並司候司入河陽。領縣三:
公元1234年
河陽,下。濟源,下。太宗六年,升爲源州。七年,復爲縣。溫縣。下。
公元1251年
衛輝路。下。金衛州。屬河北東路。舊治汲縣,以水患徙治於宜村新城,以胙城爲倚郭縣。憲宗元年,還州治於汲縣。中統元年,升衛輝路總管府。戶二萬二千一百一十九,口十二萬七千二百四十七。領司一:
公元1260年
錄事司。中統元年置。
縣四:
汲縣,下。倚郭。新鄉。中。獲嘉,下。胙城。下。
州二:
公元1266年
輝州。下。金河平縣,又改蘇門縣,升爲輝州,屬河北東路。元因之,改隸本路。舊領山陽縣。至元三年,廢山陰爲鎮,入本州。
公元1255年
淇州。下,本衛縣之鹿臺鄉。憲宗五年,以大名、彰德、衛輝籍餘之戶,置爲淇州。又置臨淇縣爲倚郭。中統元年,隸大名路。至元三年,改隸衛輝路,省縣入本州。
公元1265年
河間路。下。金河間府,屬河北東路。至元二年,升河間路總管府。自河間路以下四路、七州,舊隸山東東西過宣慰司。至大二年改直隸中書省。舊領河間、肅寧二縣。至元二年,割濟南路之臨邑來屬。又析濟南路之齊東,景州之寧津,陵州之青城來屬。戶七萬九千二百六十八,口十六萬八千五百三十六。領司一:
錄事司。
縣六:
公元1336年
河間,中。倚郭。肅寧,下。至元二年,廢爲鎮,入河間縣。後復置。齊東,下。金齊東鎮。劉豫置夾河巡檢司。金亂,大兵南下,城之。憲宗三年,置縣,屬河間路。四年,又屬濟南路。至元二年,仍隸本路。縣管窵戶郊外皆章邱、鄒平地。寧津,下。金屬景州。至元二年,改隸本路。臨邑,下。金屬濟南府。太宗七年,改隸本路。憲宗三年,還屬濟南。至元二年,復屬本路,析縣南之新市入濟陽。青城。下。太宗七年,析臨邑、寧津地置,屬濟南路。中統間,改隸陵州。至元二年,改隸本路。
州六:
公元1314年
滄州。中。金故州,屬河北東路。元初,改隸河間路。延祐元年,徙州治於長蘆鎮。領縣五:
公元1336年
清池,中。樂陵,中。縣治咸平鎮,至正未遷治棣州舊城。南皮,下。無棣,下。至元二年,省入樂陵縣,以縣治入棣州。尋復置,又分其西界於故城置縣,仍屬本州,謂之西無棣縣。鹽山。下。至元二十五年,以滄州之軍營城爲滄溟縣。其省、罷年分闕。
公元1265年
景州。中。金故州,又改觀州,治東光縣,屬河北東路。元初,改隸本路。至元二年,復爲景州。元初,徙治蓚縣。舊領東光、阜城、將陵、吳橋、蓚、寧津六縣。憲宗三年,升將陵爲陵州,寧津改隸河間路。領縣五:
公元1266年
蓚縣,中。元初升爲元州。後復置。故城,中。元初隸河間路。至元三年省爲故城鎮,入陵州。是年,復析陵州西南界置故城縣來屬。阜城,下。東光,下。吳橋。中。金升將陵縣之吳川鎮爲縣。
公元1124年
清州。下。金故州,屬河北東路。太宗二年,升清寧府。七年,復爲清州。舊領司候司,會川、興濟、靖海三縣。至元二年,省司候司及靖海、興濟入會川縣。後復置二縣。領縣三:
會川,中。靖海,下。興濟。下。
公元1265年
獻州。下。金壽州,又改獻州,屬河北東路。舊領樂壽、交河二縣。至元二年。省州及交河入樂壽,改,隸河間路。未幾,復置。領縣二:
樂壽,中。附郭。交河。中。金析樂壽縣置。
莫州。下。金故州,屬河北東路。舊領任邱一縣。至元中,復置莫亭縣。領縣二:
莫亭,下。倚郭。金析任邱地,置縣。後省。至元中復置。任邱。下。至元二年。省入河間縣。後復置。
公元1253年
陵州。下。金將凌縣,屬景州。憲宗三年,改隸河間府。是年,又升爲陵州,隸濟南路。至元二年,復爲縣。三年,仍爲州,還隸本路。移建州治於舊治西北七里。
公元974年
東平路。下。金東平府,屬山東西路。太祖十五年,國王木華黎承製授嚴實東平行臺。太宗二年,以實爲東平路行軍萬戶。實卒,子忠濟嗣爲萬戶行總管府事。至元五年,始以東平爲散府。九年,升下路總管府。戶四萬四千七百三十一,口五萬一百四十七。領司一:
錄事司。
縣六:
公元1276年
須城,下。倚郭。東阿,中。宋徙縣治於金橋鎮。陽谷,中。以水患,宋徒縣治於孟店。汶上,中。金太和八年,改汶陽縣爲汶上。壽張,下。金遷縣治於竹口鎮。後復舊治。平陰。下。至元十三年遷今治。
公元1267年
東昌路。下。金博州,屬山東西路。元初,改隸東平路。至元四年,升爲博州路總管府。十三年,改東昌路。舊領聊城、堂邑、博平、荏平、高唐五縣。至元七年,升高唐爲州,直隸中書省,析大名路莘縣來屬。二十六年,析堂邑屬地置邱縣。戶三萬三千一百二,口十二萬五千四百六。領司一:
錄事司。
縣六:
聊城,中。倚郭。初隨博州隸東平路。至元四年,析爲博州總管府治。十三年,改東昌路總管府治。堂邑,中。宋以水患,徙城於舊治東十里。莘縣,中。博平,中。宋以水患徙縣治於寬平鎮,又割明靈砦隸清平。荏平,中。邱縣。下。本爲平恩鎮,隸曲周,後升爲縣。至元二年,省入堂邑。二十六年,宣慰司言:「差稅詞訟,距堂邑二百餘里,往返不便。平恩有戶二千七百,升縣爲宜。」乃復置邱縣隸本路。
公元982年
濟寧路。下。金濟州,屬山東西路。舊治鉅野,後徙治任城。太宗七年,割隸東平府。至元六年,還治鉅野。八年升爲濟寧府,治任城。尋仍治鉅野。十二年,復置濟州。是年,又以鉅野爲府治,濟州仍治任城爲散州。十六年,升濟寧府爲路。置總管府。至正八年,遷濟寧路於濟州。十一年,置中書分省於濟寧。舊領任城、金鄉、嘉祥、鄆城四縣。後析任城縣隸濟州,嘉祥縣隸單州。至元六年,復置鉅野縣。八年,以濟州之鄆城、碭山、豐縣來屬。十二年,置肥城縣。戶一萬五百四十五,口五萬九千八百十八。領司一:
錄事司。
縣七:
公元1269年
鉅野,中。倚郭。金廢縣,分其地隸嘉祥、鄆城、金鄉三縣。至元六年,復置。鄆城,上。金以水患,徙治盤溝村。至元八年,復還舊治。肥城,下。至元十二年,以平陰辛鎮寨東北十五里舊城置此縣,以平陰縣孝德等四鄉隸之。金鄉,下。舊隸濟州。至元二年來屬。碭山,下。金隸單州,又改隸歸德府。後圯於水。憲宗七年,復置,改隸東平路。至元二年,省入單父縣。三年,復置屬濟州。八年,改隸本路。虞城,下。金屬歸德府。後圯於水。憲宗二年,復置,改隸東平路。至元二年,省入單父縣。三年,復置,屬濟州。八年,改隸本路。豐縣。下。金屬徐州。憲宗二年,改隸濟州。至元八年,直隸本路。
州三:
公元1275年
濟州。下。至元十二年,別立濟州於任城,省縣入州。十五年,遷濟寧府於濟州,以鉅野行濟州事。是年,復於鉅野置濟寧府,州仍如舊。二十二年,復置任城縣,隸本州。領縣三:
公元1129年
任城。下。倚郭。魚臺,下。金隸單州。太宗七年,改隸濟州。至元三年,省入金鄉縣。三年,復置。八年,隸濟寧府。十三年來屬。沛縣。下。金隸滕州。太宗七年,移滕州治此。憲宗二年,省州入縣。至元二年,省入豐縣。三年,復置。八年,隸濟寧路。十三年,來屬。
公元1252年
兗州。下。金故州,屬山東西路。元初,改隸濟州。憲宗二年,分隸東平路。至元五年,復屬濟州。十六年,隸本路。領縣四:
公元1265年
嵫陽,下。曲阜,下。泗水,下。至元二年,省入曲阜。三年,復置。寧陽。下。至元二年,省入嵫陽。大德元年,復置。
公元1252年
單州。下。金故州,屬南京路。元初,改隸濟州。憲宗二年,屬東平府。至元五年,復屬濟州。十六年,隸本路。舊領單父、成武、魚臺、碭山、楚邱五縣。成武、楚邱改隸曹州,魚臺改隸濟州,碭山改隸歸德府。至元后,析濟州之嘉祥縣來屬。領縣二:
單父,下。倚郭。元初與單州並屬濟州。憲宗二年。隸東平府。後省入本州。至元二年,復置。三年,還屬濟州。後改隸本州。嘉祥。下。金屬濟州。憲宗二年,隸東平府。至元二年,還屬濟州。後又改隸本州。舊治山口鎮。後遷橫山之南。金大定中,徙治萌山,城之。
公元1265年
曹州。上。金故州,屬山東西路。元初,隸東平路。至元二年,直隸中書省。舊領濟陰、定陶、東明三縣。至元三年,析濟南路禹城來屬,又析單州之成武、楚邱二縣來屬,改東明縣隸開州。戶三萬七千一百五十一,口十九萬五千三百三十五。領縣五:
濟陰,上。成武。中。定陶,中。禹城,中。楚邱。中。金初隸曹州,後改屬歸德府。又以限河不便,改屬單州。元初,還隸本州。
公元1268年
濮州。上。金故州,屬大名府路。元初,隸東平路。至元五年,直隸中書省。舊領鄄城、範縣。元初析開州之觀城,恩州之臨清來屬。至元三年,析東平路之館陶,至元五年析東平路之朝城來屬。戶一萬九千一百四,口二萬三千一百二十一。領縣六:
公元1265年
鄄城,上。朝城,中。館陶,中。有永濟鎮。臨清,下。觀城,下。範縣。下。舊志:原屬東平府,至元二年來屬。按此縣金已屬濮州,舊志誤也。
公元1270年
高唐州。中。金高唐縣,屬博州。元初,隸東平路。至元七年,升州,直隸中書省。置高唐縣爲州治,析東平路之夏津、武城來屬。戶一萬九千一百四,口二萬三千一百二十一。領縣三:
公元1268年
高唐,中。倚郭。夏津,中。武城。中。宋以衛河決,徙城於舊治東十里。泰安州。中。金故州,屬山東西路。元初,隸東平路。至元五年,直隸中書省。舊領奉符、萊蕪、新泰三縣。至元七年,析濟南府之長清來屬。戶九千五百四十,口一萬七百九十五。領縣四:
公元1265年
奉符,中。長清,中。萊蕪,下。新泰。下。至元二年省入萊蕪。三十一年,復置。
公元1336年
德州。中。金故州,屬山東西路。元初,隸東平路。舊領安德、平原、德平三縣。至元二年,析濟南府之齊河,大名府之清平來屬,直隸中書省。戶二萬四千四百二十四,口十五萬六千九百五十二。領縣五:
安德,中。治洊岡。平原,下。齊河,下。清平,下。德平。下。
公元1341年
恩州。中。金故州,屬大名府路。元初,隸東平路。至元七年,直隸中書省。舊領司候司,歷亭、武城、清河、臨清四縣。元初,析清河隸大名府,武城隸高唐州,臨清隸濮州。至元二年,又省司候司及歷亭入本州。戶一萬五百四十五,口三萬七千四百七十九。
公元1340年
冠州。金冠氏縣,屬大名府。元初,隸東平路。至元六年,升冠州,直隸中書省。戶五千六百九十七,口二萬三千四十。
公元1309年
山東東西道宣慰司。至大二年,以益都、濟南、般陽三路,寧海一州,隸宣慰司,餘並令直隸中書省。按河間、東平、東昌、濟寧四路,曹、濮、高唐、泰安、德、恩、冠七州爲山東西道,至大以前宣慰司兼轄山東東西道,以河間路爲治所。《方輿勝覽》:河間路領以山東東西追,可證也。刊本作河東山西道,乃字誤。至大二年以後,宣慰司始專轄山東東路,移治益都路矣。又至正六年,改爲山東東西道宣慰司都元帥府。
公元429年
益都路。金益都府,屬山東東路。太祖二十一年,李全以益都降,授全益都路行中書省。全敗死揚州,其妻北還,仍爲行省,傳其子李璮。中統三年,璮反。伏誅,仍置益都路行中書省及益都路總管府。至元三年,罷行省。二十四年,移宣慰司治益都。舊領益都一府,濰、膠、密、莒、沂、滕、嶧、博興、登、萊、寧海、行泰安州、行淄州十三州。至元二年,析登、萊二州入般陽路,省行淄州入益都縣,行泰安州入沂水縣。三年,省益都府入本路。九年,析寧海州直隸中書省。舊領益都、臨朐、壽光、博興、監淄、穆陵、樂安七縣。後穆陵併入臨朐,博興升州,又割淄州之高苑縣來屬。戶七萬七千一百六十四;口二十一萬二千五百二。領司一:
錄事司。
縣六:
公元1265年
益都,中。倚郭。至元二年,省行淄州淄川縣入之。淄川縣置於顏神縣,廢爲巡檢司。縣舊治北城,俗稱東陽城,金移治南城,俗稱南陽城。臨淄,下。至元三年,併入益都。十五年,復置。臨朐,下。金析臨朐,置穆湊縣。元省穆陵。仍入臨朐。至元二年,併入益都。二十五年,復置。高苑,下。憲宗七年,省行長山縣入之,本屬行淄州,來屬木路。樂安,下。壽光。下。
州八:
公元1253年
濰州。下。金濰州,屬山東東路。元初,隸益都路。舊領司候司,北海、昌邑、昌樂三縣。憲宗三年,省司候司入北海。是年,省各州錄事司、司候司入倚郭縣。至元三年,省昌樂縣入北海,領縣二:
北海,下。州治改。昌邑。下。
公元1287年
膠州。下。金膠西縣,屬密州。至元二十四年,舊志作太祖二十四年,誤甚。據《齊乘》改。於縣置膠州,析萊州之即墨縣、密州之高密縣來屬。領縣三:
公元1337年
膠西,中。州治所。即墨,下。高密。下。後至元三年。立濰川鄉景芝杜巡檢司。
公元1253年
密州,下。金故州,屬山東東路。元初,隸益都路。舊領司候司,諸城、安邱、高密、膠西四縣。後膠西、高密二縣析隸膠州。憲宗三年,又省司候司入諸城縣。領縣二:
諸城,下。州治所,有中外二城。安邱。下。
莒州。下。金故州,屬山東東路。元初,隸益都路。舊領司候司,莒、日照、沂水三縣。憲宗三年,省司候司入莒縣。皇慶二年,析沂水地,置蒙陰縣。領縣四:
公元1336年
莒,下。州治所。後至元間,參政馬睦火以城大難守,截去西南北三面,止修東北隅爲今治。沂水,下。至元二年,省行泰安州泰安縣入之。後至元二年,立穆凌關巡檢司。日照,下。蒙陰。下。皇慶二年,析沂水之龍寨鎮置。舊志:舊名新泰。中統二年。省入沂水。按新泰省入萊蕪在至元二年。後復置,舊志誤也。
沂州。下。金故州,屬山東東路。元初,隸益都路。領縣二:
公元1253年
臨沂,中。州治所。憲宗三年,省司候司入之。至正十六年,置河南廉訪司。費。下。治祚城。
滕州。下。金故州,屬山東西路。元初,隸益都路。舊領滕、鄒、沛三縣。至元初,析沛縣入濟寧路。領縣二:
滕縣,下。州治所。憲宗三年,省司候司入之。至正戊子,升徐州爲路,割滕、嶧、邳、宿四州隸之,遷滕縣於薛城,割滕之西南四鄉治之。東南六鄉,州自治之。鄒縣。下。
公元1265年
嶧州。下。金蘭陵縣,屬邳州。元初,於縣置嶧州。至元二年,又省縣入州。李璮爲益都路行省,以其姻親胡甲知沂州,嶧州畏其逼,盡割州東二十里外與之,後遂因而不改。
博興州。下。金博興縣,屬益都府。元初,升爲州。
山東東西道肅政廉訪司
濟南路。上。金濟南府,屬山東東路。元初,改濟南路。舊領淄、凌二州。至元二年,析淄州隸淄萊路,陵州隸河間路,以濱、隸二州來屬。戶六萬三千二百八十九,口十六萬四千八百八十五。舊領歷城、臨邑、齊河、章邱、禹城、長清、濟陽七縣。至元二年,析臨邑隸河間路,長清隸泰安州,禹城隸曹州,齊河隸德州,析淄州之鄒平縣來屬。領司一:
錄事司。
縣四:
歷城,中。倚郭。金末,土人阻水立縣,號曰水寨。元初,始移置今縣。章邱,上。鄒平,上。濟陽。中。新市鎮,舊屬臨邑。至元二年,併入本縣。撥戶一千二百四十,置長官司,管撫下差稅,直隸本路。曲陽鎮,有廟學。
州二:
公元1262年
棣州。上。金故州,屬山東東路。元初,濱棣自爲一路。中統三年,改置濱棣路安撫使司。至元二年,與濱州俱隸濟南路。舊領司候司,厭次、商河、陽信三縣。元初,析滄州無棣縣之半來屬。其半仍屬滄州。至元二年,省司侯司入厭次縣。領縣四:
厭次,中。倚郭。商河,中。信陽,中。宋大中祥符間,與厭次縣互易其地,元因之。無棣。下。元初,析無棣縣半入滄州,以縣之三鄉來屬。滄州亦有無棣縣,故此縣又稱東無棣。
公元1265年
濱州。中。金故州,屬山東東路。舊領司侯司,渤海、利津、蒲臺、沾化四縣。至元二年,省司候司入沾化縣,析蒲臺縣隸般陽路。領縣三:
渤海,中。倚郭。利津。下。本渤海縣之永利鎮,金置縣,元初因之。沾化。下。宋升招安鎮爲縣,金改爲沾化。
公元1263年
般陽路。下。金淄州,屬山東東路。元初,隸濟南路。中統四年,升淄州路,以淄、登、萊三州隸之,治淄州。至元二年,改淄萊路。二十四年,改般陽路。舊領淄川、長山、鄒平、高苑四縣。大宗在潛,置新城縣。舊史本紀作至元十九年事。至元二年,析鄒平隸濟南路,高苑隸益都路,以濱棣路之蒲臺縣來屬。戶二萬一千五百三十,口十二萬三千一百八十五。領司一。
錄事司。
縣四:
公元1282年
淄川,中。倚郭。長仙,中。新城,中。本長山縣驛臺鎮。太宗以人民完聚,置縣曰新城,以田鎮、索鎮隸之。至元十九年,並淄萊路田索二鎮,仍於驛臺立新城縣。蒲臺。中。本下縣。至元二年,升中。
州二:
公元1264年
萊州。中。金故州,屬山東東路。元初,隸益都路。至元元年,改隸本路。舊領錄事司,掖、萊陽、即墨、膠水、招遠五具。至元二年,省錄事司入掖縣。二十四年,析即墨縣入膠州。領縣四:
掖,中。倚郭。西田場有廟學。招遠,下。本掖縣地。金初,置青峯縣。後改今名。萊陽。下。
登州。下。金故州,屬山東東路。元初,隸益都路。至元元年,改隸本路。至正十一年,立山東分元帥府於本州。領縣四:
公元1351年
蓬萊,下。州治所。黃縣,下。福山,下。僞齊劉豫以登州之雨水鎮爲福山縣,楊疃鎮爲棲霞縣。棲霞。下。
公元1272年
寧海州。下。金故州,屬山東東路。元初,隸益都路。至元九年,直隸中書省。戶五千七百十三,口一萬五千七百四十二。領縣二:
牟平,中。州治所。文登。下。
河東山西道宣慰使司
公元1282年
大同路。上。金西京大同府,屬西京路。元初因之。至元十九年罷。後復置。二十五年,改大同路總管府。至大元年,省宣慰司,以大同路隸中都留守司。司罷,復置宣慰司,隸中書省。舊領大同、雲中、宣寧、懷安、天城、白登、懷仁七縣。元初,析懷安、天城二縣隸宣德府。至元二年,省雲中入大同縣。三年,置平地縣。金大同府舊有寧邊州、寧邊縣。至元中,分其地入武、朔二州。戶四萬五千九百四十五,口十二萬八千四百九十六。領司一。
錄事司。
縣五:
公元1336年
大同中。倚郭。白登,下。至元二年,廢爲鎮。隸大同縣,尋復置。宣寧,下。平地,下。本平地寨。至元二年,省入豐州。二年復置。懷仁。下。
州八:
公元1214年
弘州。下。金故州,屬西京路。元初因之。舊領司候司。襄陰、順聖二縣。金貞祐二年,置大寧縣,旋廢。至元中,析順聖縣隸宣德府,又省司候司及襄陰縣入本州。
公元1267年
渾源州。下。金渾源縣,屬應州。後升爲州,仍置渾源縣及司候司。元初,改渾源縣爲恆陰。至元四年,司候司與縣俱省入本州。
應州。下。金故州,屬西京路。元初因之。領縣二:
公元1265年
京城,下。州治所。山陰。下。至元二年,省入金城縣。後復置。
公元1267年
朔州。下。金故州,屬西京路。元初因之。舊領錄事司,至元四年省入鄯陽縣。領縣二:
鄯陽,下。至正末,孛羅帖木兒使其將姚伯顏不花截舊城西北,築新城。馬邑。下。金置固州。元初省。
公元1265年
武州。下。金故州,屬西京路。元初因之。舊領司候司及寧遠一縣。至元二年,析寧邊州之半來屬。四年,司及寧遠縣俱省入本州。
公元1267年
豐州。下。金故州,屬西京路。元初因之。舊領錄事司及富民一縣。至元四年,俱省入本州。
公元1265年
東勝州。下。金故州,屬西京路。元初因之。舊領東勝一縣。元初置錄事司。至元二年,析寧邊州之半來屬。四年,省錄事司及東勝縣入本州。
公元1267年
雲內州,下。金故州,屬西京路。元初因之。舊領柔服、雲川二縣。元初,廢雲川縣,置錄事司。至元四年,省司及柔服縣入本州。延佑六年,置南雲縣隸本州。其省罷年分闕。
河東山西道肅政廉訪司
公元972年
冀寧路。上。金太原府,屬河東北路。太祖十三年,置太原路總管府。大德九年,以地震,改冀寧路。本隸中書省。至大元年,與晉寧路俱改隸肅政廉訪司。舊領陽曲、太谷、平晉、清源、徐溝、榆次、祁縣、文水、交城、孟縣、壽陽十一縣。金割壽陽縣之西張寨置晉州,元初升孟縣爲州。至元二年,又省晉州入壽陽縣。戶七萬五七千四百四,口十五萬五千三百二十一。領司一:
錄事司。
縣十:
公元1265年
陽曲,中。倚郭。文水,中。平晉,下。祁縣,下。舊隸寧州。至元二年,州廢。隸本路。榆次,下。舊隸晉州,至元二年,隸本路。太谷,下。清源,下。金晉州治此縣。州廢,隸本路。壽陽,下。交城,下。徐溝。下。
州十四:
汾州,中。金故州,屬河東北路。元初,置汾州元帥府,後罷。至元二年,復行州事。舊領西河、孝義、介休、平遙、靈石五縣。元初,析靈石縣隸霍州,仍置小靈石縣。後省小靈石縣入介休。領縣四:
公元1266年
西河,中。孝義,下。至元三年,析溫泉縣之半置巡檢司,隸木路。平遙,下。元初,改隸太原路。至元二年,仍屬本州。介休。下。元初改隸太原路。至元二年,仍屬本路。
公元1265年
石州。下。金故州,屬河東北路。元初,隸太原路。舊領司候司,離石、方山、孟門、溫泉、臨泉、寧鄉六縣。至元二年,省溫泉縣入孝義,升臨泉縣爲臨州。後司候司與孟門、方山二縣俱省入離石。領縣二:
公元1261年
離石,下。倚郭。中統二年,省入本州。三年,復置。寧鄉。下。太宗九年,改隸太原府。定宗二年,改隸石州。憲宗九年,又隸太原府。至元三年,仍屬本州。
公元976年
忻州。下。金故州,屬河東北路。元初,隸太原路。太宗元年,升爲九原府。後復爲州。按至元三年以崞、代堅、臺四州隸忻州,其時忻爲九原府,故有屬州。領縣二:
公元1265年
秀容,下。倚郭。至元二年,省入本州。四年,復置。定襄。下。
平定州。下。金故州,屬河東北路。元初,隸太原路。舊領平定、樂平二縣。至元二年,省平定縣入本州。領縣一:
樂平。下。倚郭。至元二年,與平定縣俱省入本州。立巡檢司。七年,復置。
公元1261年
臨州。下。元初,徙治於舊城北四十里。金臨水縣,屬石州。中統二年,改臨泉縣,直隸太原路。三年,升爲州。
公元1257年
保德州。下。本嵐州地。宋置保德州。金因之,屬河東北路。元初,又析置芭州。憲宗七年,省倚郭保德縣入本州。至元二年,省芭州及隞州河曲縣入之。三年,又以省入管州之岢嵐州故地來屬。四年,析岢嵐之地復隸管州。
公元1297年
崞州。下。金崞縣,屬代州。乃馬真皇后稱制三年,升爲州。大德元年,又升爲隞州,巡檢司爲河曲縣,至元二年,隞州與所屬之河曲縣,均省入保德州爲巡檢司。大德元年,又復置河曲縣。隸本州。後復省。
公元975年
管州。下。金故州,屬河東北路。元初,隸太原路。舊領靜樂一縣。太祖十六年,省靜樂入本州,並省岢嵐州及嵐州之樓煩縣、寧化州之寧化縣入之。至元三年,析岢嵐入保德州。四年,復隸本州。
公元1301年
代州。下。大德五年,興屯田於太和嶺,分山陰、雁門、馬邑、鄯陽、洪濟、金城、寧武爲七屯。金故州,屬河東北路。元初,隸太原路。舊領雁門、崞縣、廣武三縣。元初,崞縣升爲州。中統四年,省雁門縣入本州,省廣武縣入崞州。
台州。下。金升代州五臺縣爲台州,元初因之。
興州。下。金升嵐州合河爲興州,元初因之。
堅州。下。金升代州繁崎縣爲堅州,元初因之。
公元1265年
嵐州。下。金故州,屬河東北鉻。至元二年,省入管州。五年,復置。
孟州。下。金升太原府孟縣爲孟州,元初因之。
公元1305年
晉寧路。上。金平陽府,屬河東南路。元初,置平陽路總管府。大德九年,改晉寧路。舊領臨汾、襄陵、洪洞、趙城、汾西、岳陽、浮山、和川、冀氏九縣。趙城改隸霍州。至元三年,省和川、冀氏入岳陽縣。四年,復置冀氏,並岳陽入之。後復改冀氏爲岳陽縣。舊志作猗氏,誤。戶十二萬六百二十,口二十七萬一百二十一。領司一:
錄事司。
縣六:
公元1336年
臨汾,中。倚郭。襄陵,中。洪洞,中。浮山,下。後至元二年,立十八盤巡檢司。汾西,下。岳陽。下。
府一:
公元1337年
河中府。金故府,屬河東南路。憲宗在潛,置河解萬戶府。領河中府及解州府,置錄事司。舊領河東、臨晉、虞鄉、猗氏、萬泉、河津、榮河七縣。至元三年,省虞鄉入臨晉,省萬泉入猗氏,並錄事司入河東,罷萬戶府,本府仍領解州。八年,解州直隸平陽路。十五年,復置萬泉縣。領縣六:
河東,下。府治所。萬泉,下。至元十四年,縣尹皇甫祐改建新城,廢舊治。猗氏,下。榮河,下。金升爲河州。元初,復爲榮河縣。臨晉,下。河津。下。
州九:
公元1336年
絳州。中。金故州,屬河東南路,又升晉安府。元初。置絳州行元帥府。後罷元帥府,仍爲絳州,隸平陽路。舊領錄事司。正平、曲沃、稷山、翼城、太平、垣曲、絳、平水八縣。至元二年。省錄事司入正平縣。平水,金徙置汾水之西,國初省入何縣,闕。領縣七:
正平,下。倚郭。太平,中。曲沃,下。翼城,下。金升翼州,下。元初,復爲縣。稷山,下。絳縣,下。垣曲。下。至元二年,省入絳縣。十六年,復置。
公元1231年
潞州。下。金故州,屬河東南路。元初,爲隆德府行都元帥府事。太宗三年,復爲潞州,隸平陽路。舊領錄事司,上黨、壺關、屯留、長子、潞城、襄垣、黎城、涉八縣。金末,升涉縣爲州。至元三年,復爲涉縣,析隸真定路,並隸事司入上黨。領縣七:
公元1266年
上黨,下。倚郭。壺關,下。長子,下。潞城,下。屯留,下。至元三年,省入襄垣縣。十五年,復置。襄垣,下。黎城,下。至元二年,並涉縣、偏城等十三村入之。
澤州。下。金故州,屬河東南路。以與北京澤州同,加南字,後又去南字。元初因之。舊領司侯司,晉城、端氏、陵川、陽城、高平、沁水六縣。至元三年,省司候司、陵川縣入晉城,省端氏入沁水。後復置陵川縣。領縣五:
晉城,下。高平,下。陽城,下。沁水,下。陵川。下。
公元1292年
解州,下。至元二十九年,運使那海建運城,名鳳凰城。金故州。屬河東南路。元初,隸平陽路。舊領司候司,至元四年省入解縣。領縣六:
公元1267年
解,下。安邑,下。聞喜,下。夏,下。平陸,下。芮城。下。
霍州。下。金昇平陽府霍縣爲霍州,元初因之。舊領趙城、汾西、靈石三縣。後汾西改隸平陽府,又置霍邑爲附郭縣。領縣三:
霍邑。下。倚郭。趙城,下。靈石。下。舊隸汾州,後改隸。
隰州。下。金故州,屬河東南路,又改南隰州,後復去南字。元初因之。舊領隰川、大寧、仵城、永和、石樓五縣。元初。以仵城本隰州之仵城鎮,仍省入隰川,蒲縣本隰州屬縣,金興定時升爲蒲州,仍降爲縣來屬。領縣五:
公元1337年
隰川,中。州治所。大寧,下。至元三年,省入隰川。二十三年,復置。石樓,下。永和,下。蒲縣。下。
沁州。下。金故州,屬河東南路。元初,隸平陽路。舊領隸事司。銅鞮、武鄉、沁源、綿上四縣。至元三年,省錄事司入銅鞮。十年,省綿上縣入沁源。領縣三:
銅鞮,下。倚郭。沁源,下。元初,改建縣城,據紫金山之半。武鄉。下。至元三年,省入銅鞮。後復置。
遼州。下。金故州,屬河東南路,又改南遼州,後復去南字。元初因之。舊領遼山、榆杜、和順、儀城四縣。至元三年,省儀城縣入和順。領縣三:
遼山,下。倚郭。榆社,下。至元三年,省入遼山。六年,復置。和順。下。至正十四年,達魯花赤木不刺徙縣城於舊治西南。
公元1261年
吉州。下。金故州,屬河東南路。元初屬平陽路。舊領司候司,十二鄉、鄉寧二縣。中統二年,省司候司入十二鄉。至元二年,省十二鄉入本州。領縣一:
公元1266年
鄉寧。下。至元三年,省入本州。後復置。
公元1307年
中都開寧路。大德十一年六月。築行宮於旺兀察都之地,建爲中都。至大元年,置中都留守司,兼開寧路都總管府。是年十二月。置開寧縣,以大同路隸中都留守司。四年,罷中都留守司,開寧路及所屬開寧縣均廢。
嶺北等處行中書省,領和寧路。
公元1283年
和寧路。上。始名和林,亦名哈剌和林。本乃蠻故地。太祖滅乃蠻,建四大斡兒朵於其地。二十年,分封諸子,以哈剌和林之地與少子拖雷。太宗始定都於此。七年,城和林,作萬安宮。九年,營迦堅茶寒殿,在和林北七十餘里。十年,營圖蘇胡迎駕殿,在和林北三十餘里。魯卜魯克和林紀行書:憲宗三年,奉命至和林,爲哈剌闕欒之都。有大街二:其一撒剌先人所住,中爲市場;其一支那人居之,皆工匠。二街之外,爲朝貴之大邸第。又佛堂十二,回回教寺二,基都教寺一。四圍以土爲城,開四門。傍城外有大離官,內有殿,又有倉廩庫。定宗、憲宗皆都之。世祖中統元年,遷都大興,置和林宣慰司都元帥府。後又分都元帥府於金山之南,和林止設宣慰司。至元二十七年,復置和林等處都元帥府。大德二年,改和林宣慰司都元帥府。四年,以都元帥府並行宣慰司事。十一年,罷宣慰司都元帥府,置和林總管府。皇慶元年,改和林路總管府爲和寧路總管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