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三十七列傳第二十四
作者: 宋濂
察罕 曲樞 阿禮海牙 奕赫抵雅爾丁 脫烈海牙
察罕
公元1280年
察罕,西域板勒紇城人也。父伯德那,歲庚辰,國兵下西域,舉族來歸。事親王旭烈,授河東民賦副總管,因居河中猗氏縣,後徙解州。贈榮祿大夫、宣徽使、柱國、芮國公。
公元1287年
察罕魁偉穎悟,
博覽強記,通諸
國字書,
為行軍府奧魯千戶。
奧魯赤參政湖廣,辟為
蒙古都萬戶府知事。
奧魯赤進平章,
復辟為
理問,
政事悉委
裁決,且令
諸子受學焉。
至元二十四年,從
鎮南王征
安南,師次
瀘江。
安南世子遣其
叔父詣
軍門自陳無罪,
王命察罕數其罪而責之,
使者辭屈,
世子舉眾逃去。
二十八年,授
樞密院經歷。
[1]未幾從
奧魯赤移治江西。
寧都民言:「某鄉
石上雲氣五色,有物焉,
視之玉璽也。
不以兵取,恐為
居人所有。」
眾惑之。
察罕曰:「妄也,
是必搆害
仇家者。」覈問之
果然。
前後從
奧魯赤出入湖廣、
江西兩省,凡二十一年,多
著勳績。
公元1300年
成宗大德四年,御史臺奏僉湖南憲司事,中書省奏為武昌路治中。丞相哈剌哈孫曰:「察罕廉潔,固宜居風憲。然武昌大郡,非斯人不可治。」竟除武昌。廣西妖賊高仙道以左道惑眾,平民詿誤者以數千計。既敗,湖廣行省命察罕與憲司雜治之,鞫得其情,議誅首惡數人,餘悉縱遣,且焚其籍。眾難之。察罕曰:「吾獨當其責,諸君無累也。」以治最聞,擢河南省郎中。
公元1307年
成宗崩,仁宗自藩邸入誅羣臣之為異謀者,迎武宗于邊。河南平章囊加台薦察罕,即驛召至上都,賜厩馬二匹、鈔一千貫、銀五十兩,曰:「卿少留,行用卿矣。」武宗即位,立仁宗為皇太子,授察罕詹事院判,進僉詹事院事,賜銀百兩、錦二匹。遣先還大都立院事。仁宗至,謂曰:「上以故安西王地賜我,置都總管府,卿其領之,慎揀僚屬,勿以詹事位高不屑此也。進卿秩資德大夫。」察罕叩頭謝曰:「都府之職,敢不恭命,進秩非所敢當。」固辭,改正奉大夫,授以銀印。
公元1308年
至大元年,閱戶口江南諸省,還進太子府正,加昭文館大學士,遷家令。武宗崩,仁宗哀慟不已。察罕再拜啟曰:「庶民修短,尚云有數,聖人天命,夫豈偶然。天下重器懸於殿下,縱自苦,如宗廟太后何。」仁宗輟泣曰:「曩者大喪必命浮屠。何益?吾欲發府庫以賑鰥寡孤獨若何?」曰:「發政施仁,文王所以為聖。殿下行之幸甚。」東宮故有左右衞兵,命囊加台、察罕總右衞,且令審擇官屬。
公元1311年
仁宗即位,拜中書參知政事,但總持綱維,不屑細務,識者謂得大臣體。帝嘗賜枸杞酒,曰:「以益卿壽。」又語宰相曰:「察罕清素,可賜金束帶、鈔萬貫。」前後賞賚不可勝計。皇慶元年,進榮祿大夫、平章政事、商議中書省事。乞歸解州立碑先塋,許之。暮年,居德安白雲山別墅,以白雲自號。嘗入見,帝望見曰:「白雲先生來也。」其被寵遇如此。帝嘗問張良何如人,對曰:「佐高帝,興漢,功成身退,賢者也。」又問狄仁傑,對曰:「當唐室中衰,能卒保社稷,亦賢相也。」因誦范仲淹所撰碑詞甚熟。帝歎息良久曰:「察罕博學如此邪。」嘗譯貞觀政要以獻。帝大悅,詔繕寫徧賜左右。且詔譯帝範。又命譯脫必赤顏名曰聖武開天紀,及紀年纂要、太宗平金始末等書,俱付史舘。嘗以病請告,暨還朝,帝御萬歲山圓殿,與平章李孟入謝。帝曰:「白雲病愈邪?」頓首對曰:「老臣衰病,無補聖明,荷陛下哀矜,放歸田里,幸甚,不覺沉痾去體爾。」命賜茵以坐。顧李孟曰:「知止不辱,今見其人。朕始以答剌罕、不憐吉台、囊加台等言用之,誠多裨益。有言察罕不善者,其人即非善人也。」又語及科舉并前古帝王賜姓命氏之事,因賜察罕姓白氏。
初,察罕生於河中,其夜,天氣清肅,月白如晝。相者賀曰:「是兒必貴。」國人謂白為察罕,故名察罕。察罕天性孝友,田宅之在河中者,悉分與諸昆弟。昆弟貧來歸者,復分與田宅奴婢,縱奴為民者甚眾。故人多稱長者。既致仕,優游八年,以壽終。
子外家奴,太中大夫、武岡路總管;李家奴,早卒;忽都篤,承直郎、高郵府判官。孫九人,仕者二人:闊闊不花、哈撒。
曲樞
曲樞,西土人。曾祖達不台,祖阿達台,父質理花台,世贈功臣,追封王爵。
公元1299年
曲樞七歲失怙恃。既壯,沉密靜專,為徽仁裕聖皇太后宮臣。仁宗幼時,以曲樞可任保傅,左右擁翼。曲樞入則佐視食飲,出則抱負游衍,鞠躬盡力,夙夜匪懈。大德三年,武宗總戎北邊。九年,讒人亂國。仁宗侍皇太后之國于懷,未幾,復之雲中,連年奔走不暇。曲樞櫛風沐雨,跋涉艱險,無倦色。
公元1308年
成宗崩,仁宗奉太后入朝,殲姦黨,迎武宗即皇帝位,仁宗為皇太子,天下以安。拜曲樞榮祿大夫、平章政事,行大司農。未幾,進光祿大夫,領詹事院事,加特進,封應國公。至大元年,拜開府儀同三司、太子詹事、平章軍國重事、上柱國,依前大司農、應國公。進太子太保,領典醫監事。四年,授太保、錄軍國重事、集賢大學士,兼大司農,領崇祥院、司天臺事,官爵勳封如故。後以疾薨于位。
公元1307年
子二人。長伯都,大德十一年特授翰林學士、嘉議大夫,遷中奉大夫、典寶監卿,加資德大夫、治書侍御史。至大元年,陞榮祿大夫,遙授中書平章政事,改侍御史。明年,拜中書參知政事,進右丞,年三十二而卒。子咬住。
次伯帖木兒,大德十一年,特授正議大夫、懷孟路總管府達魯花赤,兼管諸軍奧魯管內勸農事,改府正。至大二年,遷中奉大夫、陝西等處行尚書省參知政事。明年,入為太子家令,遷正奉大夫。明年,遷資德大夫、大都留守,兼少府監。擬擢侍御史,改除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兼修國史。未幾復為大都留守,兼少府監、武衞親軍都指揮使,佩金虎符。皇慶元年,加榮祿大夫。子二人:桓澤都,蠻子。
阿禮海牙
公元1305年
阿禮海牙,畏吾氏,集賢大學士脫列之子也。兄野訥,事仁宗於潛邸。大德九年,仁宗奉興聖太后出居懷州。從者單弱,多懷去計。野訥獨無所畏難。成宗崩,權臣阿附中宮,不遣使告哀宗藩。仁宗有聞,將自懷州入京,宮臣或持不可。野訥屏人密啟曰:「天子晏駕而皇子已早卒,天下無主,邪謀方興。懷寧王及殿下,世祖、裕皇賢孫,人心所屬久矣。宜急奉太母入定大計,邪謀必止。迎立懷寧王以正神器,在此行矣。」仁宗即白太后,以二月至京師,遂誅柄臣二人,遣使迎武宗。武宗即位,召野訥,賜玉帶,授嘉議大夫、祕書監。仁宗居東宮,兼太子右庶子,遷侍御史、崇祥院使,兼將作院使。閩有綉工,工官大集民間子女居肆督責,吏因為奸利,野訥奏罷之,閩人感悅。尋兼太醫院使。仁宗即位,請召文武老臣,咨以朝政。又請以中都苑囿還諸民。拜樞密院副使,進同知樞密院事。命為中書平章政事,辭不拜。野訥之在臺及侍禁中,於國家事有不便,輒言之,言無不納。然韜晦惡盈,不泄於外。延祐四年卒,年四十。贈推誠保節翊運功臣、金紫光祿大夫、行中書省左丞相、上柱國、趙國公,諡忠靖。
阿禮海牙亦早事武宗、仁宗,為宿衞,以清慎通敏與父兄並見信任。十餘年間,敭歷華近,入侍帷幄,出踐省闥,廷無間言。至治初,出為平章政事,歷鎮江浙、湖廣、河南、陝西四省,皆有惠政,汴人尤懷思之。歸朝拜翰林學士承旨。丁父憂,解官家居。
公元1328年
天曆元年秋,文宗入承大統。阿禮海牙即易服南迎,至於汴郊見焉。帝命復鎮汴省。時當艱難之際,阿禮海牙高價糴粟,以峙糧儲,命近郡分治戎器,閱士卒,括馬民間,以備不虞。先是,文宗即位之詔已播告天下,而陝西官府結連靖安王等起兵,東擊潼關。阿禮海牙開府庫,量出鈔二十五萬緡,屬諸行省參政河南淮北蒙古軍都萬戶朵列圖、廉訪副使萬家閭犒軍河南以禦之。令都鎮撫卜伯率軍吏巡行南陽、高門、武關、荊子諸隘,南至襄、川二江之口,督以嚴備。萬戶博羅守潼關,不能軍。是月二十五日,只兒哈率小汪總帥、脫帖木兒萬戶等之兵,突出潼關,東掠閿鄉,披靈寶,盪陝州、新安諸郡邑,放兵四劫,迤邐前進。河南告急之使狎至,而朵列圖亦以兵寡為言。
十月一日,阿禮海牙集省憲官屬,問以長策,無有言者。阿禮海牙曰:「汴在南北之交,使西人得至此,則江南三省之道不通于畿甸,軍旅應接何日息乎。夫事有緩急輕重,今重莫如足兵,急莫如足食。吾徵湖廣之平陽、保定兩翼軍,與吾省之鄧新翼、廬州、沂、郯砲弩手諸軍,以備虎牢;裕州哈剌魯、鄧州孫萬戶兩軍,以備武關、荊子口。以屬郡之兵及蒙古兩都萬戶、左右兩衞、諸部丁壯之可入軍者,給馬乘貲裝,立行伍,以次備諸隘。芍陂等屯兵本自襄、鄧諸軍來田者,還其軍,益以民之丁壯,使守襄陽、白土、峽州諸隘。別遣塔海以備自蜀至者,以汴、汝、荊、襄、兩淮之馬以給之,府庫不足,則命郡縣假諸殷富之家。安豐等郡之粟,遡黃河運至于陝,糴諸汴、汝,近郡者,則運諸滎陽以達於虎牢。吾與諸軍各奮忠義以從王事,宜無不濟者。」眾曰:「唯。」命即日部分行事。自伯顏不花王以下省都事李元德等,凡省之屬吏與有官而家居者,各授以事而出。廉訪使董守中、僉事沙沙在南陽,右丞脫帖木兒、廉訪使卜顏在虎牢,分遣兵馬以聽其調用。餽餉之行,千車相望,阿禮海牙親閱實之,必豐必良,信以期會。自虎牢之南至於襄、漢,無不畢給。蓋為粟二十萬石,豆如之,兵甲五十五萬,芻萬萬。是時,朝廷置行樞密院以總西事。襄、漢、荊湖、河南郡縣皆缺官,阿禮海牙便宜擇材以處之,朝廷皆從其請。
是月,西兵逼河南,行院使來報,曰:「西人北行者度河中以趨懷、孟、磁;南行者帖木哥,過武關,掠鄧州而殘之,直趨襄陽,攻破郡邑三十餘,橫絕數千里,所過殺官吏,焚廬舍,虜民人婦女財物,賊虐殄盡,西結囊家䚟以蜀兵至矣。」阿禮海牙益督餉西行,遣行院官塔海領兵攻帖木哥,而又設備於江、黃,置鐵繩於峽口,作舟艦以待戰。十九日,師與西兵遇於鞏縣之石渡,而湖廣所徵太原之兵最為可用。甫至,未及食,或趣之倍道以進,轉戰及暮,兩軍殺傷與墮澗谷死者相等,而虎牢遂為敵有。兵儲巨萬,阿禮海牙盡其心、民殫其力者,一旦悉亡焉。行省院與諸軍斂兵退。二十二日至汴,民大恐。阿禮海牙前後遣使告于朝,輒為也先捏留不遣,不得朝廷音問已二十日,阿禮海牙亦憂之,親出行撫其民。乃修城闕以備衝突,立四門以通往來,戒卒伍以嚴守衞。時雖甚危急,阿禮海牙朝夕出入,聲色不動,怡然如平時,眾賴以安。
十一月六日,西師逼城將百里而近,阿禮海牙召行院將帥、憲司與凡在官者,而告之曰:「吾荷國厚恩,唯有一死以報上耳。行院之出,唯敵是圖,而退保吾城,不亦怯乎?然敵亦烏合之眾,何所受命而敢犯我乎?且吾甲兵非不堅勁,芻峙非不豐給,而弗利者,太平日久,將校不知兵,吏士不練習,彼所以得披猖至此。彼誠知我聖天子之命,則眾沮而散爾,何足慮乎。吾今遣使告于朝,請降詔大赦脅從詿誤。比詔下,先募士,以即位詔及朝廷招諭之文入其軍,明示利害。吾整大軍西嚮以征之,別遣驍將率精騎數千上龍門,繞出其後,使之進無所投,退無所歸,成擒於鞏、洛之間必矣。而我軍所獲陝西官吏,命有司羈而食之,一無所戮。」眾曰:「諾,唯命。」即日與行院整兵南薰門外以行。
會有使者自京師還,言齊王已克上都,奉天子寶璽來歸,刻日至京矣。阿禮海牙乃置酒高會於省堂以賀,發書告屬郡,報諸江南三省,而募士得蘭住者齎書諭之。西人猶搒掠蘭住,訊以其實,而朝廷亦遣都護月魯帖木兒從十餘人奉詔放散西軍之在虎牢者。西人殺其從者之半,械都護以送諸荊王所。荊王時在河南之白馬寺,以是西人雖未解散,各已駭悟。又聞行省院以兵至,猶豫不敢進。朝廷又使參政馮不花親諭之,乃信服。靖安王遣使四輩與蘭住來請命,逡巡而去,難平。阿禮海牙乃解嚴報捷,斂餘財以還民,從陝西求民人之被俘掠者歸其家,凡數千人。陝西官吏被獲者,皆遣還其所。
阿禮海牙自始至鎮,迨乎告功,居汴省者數月。後以功遷陝西行御史大夫,復拜中書省平章政事。
奕赫抵雅爾丁
奕赫抵雅爾丁字太初,回回氏。父亦速馬因,仕至大都南北兩城兵馬都指揮使。
奕赫抵雅爾丁幼穎悟嗜學,所讀書一過目即終身不忘。尤工其國字語。初為中書掾,以年勞授江西行省員外郎,入為吏部主事,不再閱月,固辭。擢刑部員外郎,四方所上獄,反復披閱成牘,多所平反。遷陝西漢中道肅政廉訪司僉事,不赴。改中書右司員外郎,尋陞郎中。
公元1304年
一日,與同列共議獄,有異其說者,奕赫抵雅爾丁曰:「公等讀律,苟不能變通以適事宜,譬之醫者,雖熟於方論,而不能切脈用藥,則於疾痛奚益哉。」同列雖不平,識者服其為名言。大德八年肆赦,廷議惟官吏因事受賕者不預。奕赫抵雅爾丁曰:「不可。恩如雨露,萬物均被,贓吏固可嫉,比之盜賊則有間矣。宥盜而不宥吏,何耶?」
刑部嘗有獄事,上讞既論決,已而丞相知其失,以譴右司主者。奕赫抵雅爾丁初未嘗署其案,因取成案閱之,竊署其名於下。或訝之曰:「茲獄之失,公實不與,丞相方譴怒而公反追署其案,何也?」奕赫抵雅爾丁曰:「吾偶不署此案耳,豈有與諸君同事而獨幸免哉。」丞相聞而賢之,同列因以獲免。
遷左司郎中。時左司闕一都事,平章梁暗都剌謂奕赫抵雅爾丁曰:「人之材幹固嘗有之,惟篤實不欺為難得,公當以所知舉。」奕赫抵雅爾丁遂以王毅、李迪為言,一時輿論莫不稱允。又嘗論朝士,如王仁卿、賈元播、高彥敬、敬威卿、李清臣輩可大用,時諸公處下僚,後皆如其言。遷翰林侍講學士、知制誥兼修國史,轉中奉大夫、集賢大學士。
公元1328年
未幾,除江東建康道肅政廉訪使。始視事,見以獄具陳列庭下甚備,問之,乃前官創製以待有罪者。奕赫抵雅爾丁蹙然曰:「凡逮至臬司,皆命官及有出身之吏,廉得其情,則將服罪,獄具毋庸施也。」即屏去之。監憲一年,贓吏削跡。
公元1308年
至大初元,立尚書省,拜參議尚書省事,召至京師,懇辭不就。改立中書省,復拜參議中書省事,亦以疾辭。延祐元年卒,年四十有七。
脫烈海牙
脫烈海牙,畏吾氏。
世居別失拔里之地。
曾祖闊華八撒朮,當
太祖西征,導其主
亦都護迎降。帝嘉其
有識,欲官之,辭
以不敏。祖
八剌朮,始徙
真定,仕至
帥府鎮撫。富而
樂施,或貸不償,則火其券,
人稱(於)〔為〕
長者。
[2]父
闍里赤,性
純正,知
讀書。
公元1319年
脫烈海牙幼
嗜學,
警敏絕人。性
整暇,雖居
倉卒,
未嘗見其
急遽。喜從
文士游,
犬馬聲色之娛,
一無所好。由
中書宣使,出為
寧晉主簿。改
隆平縣達魯花赤,
均賦興學,
劭農平訟,
橋梁、
水防、
備荒之政,無一
不舉。及滿去,民
勒石以紀其政。拜
監察御史。時
江西胡參政殺其弟,訟久不決,
脫烈海牙一訊竟伏其辜。出僉燕
南道肅政廉訪司事,務存
大體,
不事苛察。
在任六年,黜
污吏百四十
有奇。召為
戶部郎中,轉
右司員外郎,陞
右司郎中。
贊畫之力
居多。
仁宗在
東宮,知其
嗜學,出
祕府經籍及
聖賢圖像以賜,
時人榮之。母霍氏卒,
哀毀骨立,事聞,
賜鈔五萬貫,給葬事。起為
吏部尚書,
量能敍爵,以
平允稱。改
禮部尚書,
領會(通)〔同〕
舘事。
[3]進
中奉大夫、
荊湖北道宣慰使。適峽人
艱食,
脫烈海牙先發廩賑之,
而後以聞。
朝議韙之。
公元1323年
至治三年,遷淮東宣慰使。七月,以疾卒于廣陵,年六十有七,贈通奉大夫、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參知政事、護軍,追封恒山郡公。弟觀音奴,廉明材幹,亦仕至清顯云。
校勘記
↑樞密院經歷 按雪樓集卷一八伯德那神道碑作「行樞密經歷」,蒙史補「行」字,疑是。 ↑領會(通)〔同〕館事 據本書卷八五百官志改。會同館,本書多見。蒙史已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