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元-托克托

输入文本已由电脑自动标签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词汇
人物
地点
景观
植物
称谓、职官
时间
别称
数量或序号

卷四百二十一 列傳第一百八十

楊棟 姚希得 包恢 常挺 陳宗禮 常楙 家鉉翁 李庭芝

楊棟

公元1229年
楊棟字元極眉州青城人
紹定二年進士第二
簽書劍南西川節度判官公事
未上,丁母憂
服除,遷荊南制置司改辟西川,入為太學正
丁父憂服除召試祕書省正字吳益王府教授,遷校書郎樞密院編修官
入對,言:「飛蝗蔽天,願陛下始終一德庶幾感格天心消弭災咎
」又言:「邇來中外之臣,如主兵理財,聽其言無非可用,跡其實類皆欺誣上下相蒙無一可信。
陛下先之以至而後天下之事可為也。
」又言:「祖宗立國,不恃兵財法,惟恃民心固結而已
陛下常存忠厚之意,勿用峻急之人。
理宗悅,以臣僚言奉祠
起知興化軍
孔子之裔有居𣷉頭鎮者,為建廟闢田,訓其子弟
福建提點刑獄,尋加直祕閣兼權福州,兼本路安撫使,遷都官郎官,又遷左司郎官,尋為右司郎官玉牒所檢討官,除宗正少卿
進對,帝曰:「止是正心修身之說乎?
對曰:「臣所學三十年,止此一說
用之事親取友,用之治凋郡、察冤獄至為簡易
」時有女冠出入宮禁,頗通請謁外廷有以為言者。
上疏曰:「陛下何惜女冠天下側目而不亟去之乎?
」帝不謂然。
曰:「此人密交小人,甚可慮也。
」又言:「京、襄、兩淮四川殘破郡縣之吏,多是兵將權攝科取無藝,其民可矜,非陛下哀之,誰實哀之?
」帝從之。
太常少卿起居郎,差知滁州,以殿中侍御史周坦論罷。
直龍圖閣知建寧府不拜
提舉千秋鴻禧觀,遷起居郎兼權侍左侍郎崇政殿說書,繼遷吏部侍郎同修國史實錄院同修撰侍讀,以集英殿修撰中書舍人兼侍講,出知太平州,以右補闕蕭泰來論罷,依舊提舉太平興國宮
起知婺州
奏事,以舊職奉祠
度宗立為太子,帝親擢太子詹事
工部侍郎,仍為詹事同修國史實錄院同修撰中書舍人,兼直學士院,權刑部尚書國子祭酒,遷禮部尚書,加端明殿學士同簽書樞密院事太子賓客,進同知樞密院事兼權參知政事,拜參知政事
台州守王華甫建上蔡書院,言於朝,乞山主,詔從之。
卜居於台。
尋授資政殿學士知建寧府不拜
舊職提舉洞霄宮,復依舊職知慶元府沿海制置使
監察御史胡用虎言罷,仍奉祠
觀文殿學士慶元府沿海制置使,又不拜,仍奉祠
乃以資政殿大學士萬壽觀使
卒,遺表上,帝輟朝,特贈少保
之學本諸周、程氏,負海內重望。
賈似道入相登用故老,列之從官亦預焉。
彗星見,乃言蚩尤旗,非彗也,故為世所少云
或謂為是言,陰告於帝,謀逐似道似道覺之,遂蒙疑而去。
所著有《崇道集》、《平舟文集》。

姚希得

公元1223年
姚希得字逢原一字叔剛潼川人嘉定十六年進士
小溪主簿待次三年,朝夕討論六經》、諸子百家之言。
調盤石
會蜀有兵難軍需調度不擾而集,更調嘉定府司理參軍
改知蒲江縣
巨室挾勢邑號難治
希得強扶弱,聲聞著聞。
同知樞密院事游似希得名聞,召審察遷行都進奏院通判太平州,改福州徒步候官,吏不知通判也。
召為國子監丞,遷太府寺丞時暫書擬金部文字兼沂靖王府教授
時帝斥逐權姦收召名德,舉朝相慶。
希得以為外觀形狀似若清明之朝;內察脈息,有類危亡之證。
上疏言:「堯、舜、三代之時,無危亡之事,而常喜危亡之言;秦、漢以來,多危亡之事,而常諱危亡之言。
危亡之事不可有,而危亡之言不可亡。
後世人主履危履坦諱言如諱病。
」又言:
君子非不收召,而意向猶未調一小人非不斥逐,而根株猶未痛斷
大權若操握,而不能無旁曲逕之疑;大勢更張,而未見長治久安之道。
廷臣之所諷諫,封囊之所奏陳非不激切,而陛下固不之罪,亦不之行。
自古蹈危亡之機,非獨暗主,而明君亦有焉,此臣之所甚懼。
朝廷者,萬化所自出也,實根於人君一心
夫何大明當天,猶有可議者?
小學之建,人皆知陛下有意建儲也。
歲月逾邁,未覩施行人心危疑無所係屬
秦、漢而下,嗣不蚤定,事出倉卒,或宮闈出令,或宦寺主謀,或姦臣首議,此皆足以危人之國也。
陛下何憚而不蚤定大計
邸第之盛,人皆知篤於親愛也。
然依馮者眾,輕視王法請託之行,捷於影響
楊干晉侯弟也,亂行曲梁,而魏絳戮其僕,晉侯始怒而終悔,晉卒以霸。
平原君趙王弟也,不出租稅,而趙奢刑其用事者,趙王賢而用之,趙卒以強。
足以興人之國也。
陛下何為不少國法
女冠者流,眾所指目近璫小臣,時竊威福
此皆陛下之心乍明乍晦之所致豈不謂之危乎?
國有善類猶人元氣善類一敗一消元氣一病一衰。
善類能幾,豈堪數消,消極則國隨之矣。
陛下明於知人,公於用人固無權姦再用之意。
道路之人往往竊議,此元祐紹聖將分之機也。
禍根猶伏而未去,不幾於安其危乎?
改容曰:「朕決不史嵩之。」
知大宗正丞兼權金部郎官。
李韶以病告,十上疏欲去。
希得言:「有德望,雖以病告,曷若留奉內祠,侍經幄,亦足為朝廷重。
」又言:「財用困竭,民生憔悴,移此不急之費,以實軍儲,以厚民生,敬天莫大於此,豈在崇大宮宇莊嚴設像哉!
」又條救錢楮三策,請置惠民局,帝皆以為可行
祕書丞,尋遷著作郎,授江西提舉常平
法久壞,臨川富室有賂吏求免者,希得竟罪之。
提點刑獄,加直祕閣
未幾,加度支員外郎,尋直寶章閣移治贛州
盜有偽號「崔太尉」者,據石壁連結數郡;劉老龍聚眾焚掠一方繹騷
希得指授方略,不五旬平之
直寶謨閣廣西轉運判官兼權靜江府
尋授直徽猷閣、知靜江府主管廣西經略安撫司公事轉運判官
母喪,免。
召為祕書少監中書門下省檢正諸房公事
入對,言君子小人邪正之辯,且曰:「君子犯顏敢諫,拂陛下之意,退甘家食,此乃為國計,非為身計也。
小人自植朋黨擠排正人甘言佞語,一切陛下之意,遂取陛下官爵,此乃為身計,非為國計也。
」遷宗正少卿國史編修實錄檢討兼權給事中,兼權刑部侍郎同修國史實錄院同修撰
西方用兵有為嵩之復出計者,謂非此人不能辦
有意再用,知希得必執之,出旨諭意希得毅然具疏密奏不報
又繳鄧泳予祠之命。
右正言邵澤監察御史吳衍殿中侍御史朱熠相繼論罷。
公元144年
久之,以集英殿修撰提點千秋鴻禧觀
未幾依舊兩淮宣撫使司判官,俄加寶謨閣待制,移京西湖南北、四川
詔敘復元官。
江陵有功,召為戶部侍郎
帝曰:「姚希得才望可為閫帥
」乃進煥章閣待制、知慶元府沿海制置使,繼升敷文閣待制
詔增沿海舟師希得為之廣募水軍,造戰艦,蓄糧食,蠲米一萬二千石、舊逋一百萬。
去官,庫餘羨悉以代民輸
召為工部尚書侍讀
入侍經筵,帝問慶元之政甚悉
華文閣直學士沿江制置使知建康府江東安撫使行宮留守
希得按行江上慰勞士卒,眾皆歡說
溧陽饑,發稟勸分全活者眾。
寧江軍,自建康太平池州列砦置屋二萬餘間,屯戍七千餘人
帝聞之,一再降詔獎諭
寶章閣學士,尋加刑部尚書依舊任兼淮西總領
公元1264年
景定五年,召為兵部尚書兼侍讀
乃言用人才、修政事、治兵甲、惜財用四事
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太子賓客
星變上疏引咎,乞解機務
兼權參知政事
度宗即位,授同知樞密院事兼權參知政事,尋授參知政事
以言罷,授資政殿學士提舉洞霄宮
知潭州湖南安撫使,以疾甚,辭,乃仍舊奉祠
致仕,詔不許力請,以資政殿大學士金紫光祿大夫、依舊潼川郡公致仕
咸淳五年,卒。
遺表聞,帝輟朝,贈少保
希得忠亮平實清儉自將,好引善類不要虛譽,蓋有誦薦於上而其人莫之知者
廣西官署以錦為帟幕希得曰:「吾起身書生安用此!
」命以繒纈易之。
蜀之親族姻舊相依數十家,希得廩之終身昏喪悉損己力,晚年計口授田,各有差。
所著有《續言行錄》、《奏稿》、《橘州文集》。

包恢

公元1220年
包恢字宏父建昌人
自其父揚、世父約、叔父遜從朱熹陸九淵學。
少為諸父門人講《大學》,其言高明諸父驚焉。
嘉定十三年,舉進士
調金谿主簿
邵武守王遂辟光澤主簿平寇亂。
建寧袁甫薦為府學教授,監虎翼軍,募土豪討唐石之寇。
掌故,改沿海制置司幹官
歲饑,盜起金壇溧陽之間,部諸將為十誅夷之。
沿江制置使陳韡辟為機宜,復有平寇功,改知吉州永豐縣,未行,差發幹官
福建安撫使陳塏平寇,遷武學諭宗正寺主簿添差通判台州
徐鹿卿討溫寇,辟兼提點刑獄主管文字,議收捕
通判臨安府,遷宗正寺主簿、知台州
有妖僧居山中,號「活佛」,男女爭事之,因為姦利豪貴風靡誅其僧。
左司郎官,未行,改湖北提點刑獄,未行,移福建兼知建寧
閩俗以九月祠「五王生日,靡金帛傾市奉之。
曰:「彼非犬豕安得一日五子同生非不祥者乎?
尊畏若是
」眾感悟,為之衰止
轉運判官,以侍御史周坦論罷。
光州布衣陳景上書云:「包恢剛正不屈之臣,言者汙蔑之耳。
」又四年,起為廣東轉運判官,權經略使,遷侍右郎官,尋為大理少卿即日直顯文閣浙西提點刑獄
是時海寇為亂單車就道,調許、澉浦分屯建砦,一旦諸軍討平之。
嘉興吏因和糴受賕百萬,被旨慮囚,曰:「吾用此消沴氣
」乃減死,斷其手。
直龍圖閣、權發運,升祕閣修撰,知隆興府江西轉運
沈妖妓於水,化為狐,人皆神之。
有母訴子者,年月後狀作「疏」字,疑之,呼其子至,泣不言
及得其情,母孀居,與僧通,惡其子諫,以不孝坐之,狀則僧為之也。
因責子侍養跬步不離僧無由至。
母乃託夫諱日,入寺作佛事,以籠盛衣帛,因納僧於內以歸。
知之,使人要之,置籠公庫逾旬,吏報籠中臭達於外,命沉於江,語其子曰:「為汝除此害矣。
」又姑死者假子婦棺以斂,家貧不能償,婦愬於怒,買一棺,紿其婦臥棺中以試,就掩而葬之。
湖南轉運使,罷。
公元1264年
景定初,拜大理卿樞密都承旨侍講權禮部侍郎,尋為中書舍人
林希逸守法奉公,其心如水
權刑部侍郎,進華文閣直學士、知平江府發運
豪有奪民包舉寄公誣上者,上疏,指為以小民祈天永命一事,帝覽奏惻然,罪任事者,即歸民田
赴闕,辭,改知紹興,又辭。
度宗即位,召為刑部尚書,進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封南城縣侯
郊祀禮成,還,以資政殿學士致仕
歷仕所至,破豪猾,去奸姦,治蠱獄,課盆鹽,理銀欠政聲赫然
嘗因輪對曰:「此臣心惻隱所以深切陛下告者,陛下惻隱之心天地日月,其閉而食之者近習、曰外戚耳。
參知政事董槐見而歎曰:「吾等慚色矣。
」他日講官因稱恢疏剴切,願容納
理宗欣然曰:「其言甚直,朕何嘗直言
經筵奏對誠實懇惻,至身心之要,未嘗不從容諄至。
度宗至比程顥程頤
侍其父疾,滌濯掃除之役不命僮僕
年八十有七,臨終,舉盧懷慎臥簀窮約事戒諸子斂以深衣作書親戚而後卒,有光隕其地。
遺表聞,帝輟朝,贈少保,謚「文肅」,賻銀絹五百。

常挺

公元1238年
常挺字方叔福州人
嘉熙二年進士
歷官太學錄召試館職,遷秘書省正字莊文府教授,升校書郎
輪對,乞以李若水配享高宗
祕書郎考功郎官,出知衢州,拜監察御史崇政殿說書
疏言邊閫三事:曰辟實才,曰奏實功,曰招實兵。
朝廷二事:曰選良吏,曰擢正人
又言:「願陛下深思宏遠規模奮發清明志氣立綱陳紀必為萬世法程昭德塞違以示百官憲度
」遷太常少卿國子司業,兼國史編修實錄檢討直舍人院
起居郎權工部侍郎直學士院
工部侍郎給事中
右諫議大夫陳堯道論罷。
寶章閣直學士漳州,改知泉州權兵部尚書侍讀權禮部尚書同修國史實錄院同修撰
進《帝學發題》,遷吏部尚書
咸淳三年,授同知樞密院事兼權參知政事封合沙郡公,拜參知政事
四年致仕,尋卒,贈少保

陳宗禮

公元1244年
陳宗禮字立之
少貧力學袁甫江東提點刑獄宗禮問學焉。
淳祐四年,舉進士
調邵武軍判官,入為國子正,遷太學博士國子監丞,轉祕書省著作佐郎
入對,言火不循軌
帝以星變為憂,宗禮曰:「上天示戒,在陛下修德布政回天意。
」又曰:「天下方事利欲之中,士大夫奔競趨利,惟至公可以遏之。
」兼考功郎官,兼國史實錄院校勘,兼景獻府教授,升著作郎,遷尚左郎官右司
丁大全擅國柄,以言為諱
宗禮歎曰:「此可一日居乎!
陛對,言:「願為宗社大計,毋但為倉廩府庫小計願得天下四海之心,毋但得左右便嬖戚畹之心;願寄腹心忠良,毋但寄耳目卑近;願四通八達以來正人,毋但旁蹊曲徑類引貪濁
」拜太常少卿,以直寶謨閣廣東提點刑獄直煥章閣,遷秘書監
監察御史虞慮言追兩官,送永州居住
公元1263年
景定四年,拜侍御史直龍圖閣淮西轉運判官,遷刑部尚書
起居舍人曹孝慶言罷。
度宗即位,兼侍講,拜殿中侍御史
疏言:「恭儉之德自上躬始,清白之規自宮禁始,左右之言利者必斥,蹊隧之私獻者必誅
」以《詩》進講,因奏:「帝王舉動,無微不顯古人所以貴於慎獨也。
權禮部侍郎給事中
進讀孝宗聖訓》,因奏:「安危治亂,常起於一念慮之間,念慮少差禍亂隨見。
天下之亂未有不起於微而成於著。
」又言:「不以私意公法,乃國家之福。
」帝曰:「孝宗家法,惟賞善罰惡為尤謹。
宗禮言:「有功不賞,有罪不罰,雖不能治天下,信不可不謹也。」
禮部侍郎,尋權禮部尚書,乞奉祠,帝曰:「豈朕不足有為耶?
」以華文閣直學士隆興府,再辭,依舊職與待次差遣
逾年依舊廣東經略安撫使兼知廣州,加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尋兼權參知政事
疏奏:「國所以立,曰天命人心
因其警而加敬畏天命未有不可回也;因其未墜而加綏定人心未嘗不可回也。
」卒官,遺表上,贈開府儀同三司盱江郡侯,謚「文定」。
所著有《寄懷斐稿》、《曲轅散木集》、《兩朝奏議》、《經筵講義》、《經史明辯》、《經史管見》、《人物論》。

常楙

公元1247年
常楙字長孺顯謨閣直學士同之曾孫
太學
淳祐七年進士
調常熟
公廉自持不畏強禦部使者交薦之。
調婺州推官
疏決滯訟,以剸繁裁劇稱。
臨安府馬光祖又薦於朝,辟差平江府百萬倉檢察不受和糴事例,戢吏卒苛取。
發運使趙與𥲅提點刑獄,屬檢覆,雪無錫翟氏冤獄
江淮茶鹽蕪湖局,不受商稅贏,光祖敬之
改知嘉定縣
大水勸分和糴按籍均敷。
發運使王爚提點刑獄孫子秀俱特薦於朝,簽書臨安府判官不為權勢撓。
有為淮東提舉常平,辟提管,知其不可與共事,笑而卻之。
未幾政府行,遂拂衣去,朝野高之
主管城南廂,聽訟嚴明豪右益憚之。
都城火後瓦礫充斥,差民船徙運,在籍者百五十家,惟二十有五家應役,餘率為勢要宦官所庇。
悉追之,不服者杖其人,械於他所,無不聽命
又力拒戶部科買
葉夢鼎陳昉深期獎焉。
添差臨安通判
朝命封樁庫吏成獄不肯廟堂風旨無辜者悉出之。
廣德軍
郡有水災,發社倉以活饑民官吏難之,先發而後專命之罪,置慈幼局,立先賢祠。
故事郡守秋苗例可得米千石,乃以代屬縣償大農綱欠。
監察御史知無不言
論天變及賈似道家爭田事,論繼皇子竑嗣,觸度宗怒,遷司農卿,尋為兩浙轉運使
禁戢吏姦,不以急符督常賦
海鹽歲為鹹潮害稼,請於朝,捐金,復輟己帑,大加修新塘三千六百二十五丈,名曰「海晏塘」。
是秋風濤大作,塘不浸者尺許,民得奠居歲復告稔,邑人德之。
戶部侍郎
四方民詞,務通下情
中書門下省檢正諸房公事,兼刑部侍郎
極論檢覆之弊。
上進故事,首論雷雪非時之變,帝意不悅
丐祠不許,以集英殿修撰平江
值旱。
故事郡守合得緡錢十五萬,悉以為民食軍餉助。
蠲苗九萬、稅十三萬、版帳十六萬,又蠲新苗二萬八千,大寬公私之力。
飛蝗幾及境,疾風飄入太湖
浮費,修府庫
既代,有送還事例自給吏卒外,餘金萬楮不受
吏驚曰:「人言常侍郎不愛錢果然
」改浙東安撫使
水災,捐萬楮振之,復請糴於朝,得米萬石,蠲新苗三萬八千。
又以諸暨被水尤甚,給二萬楮付縣折運,民食不至乏絕
民各祀於家。
兩浙會稽山陰死者暴露與貧而無以為殮者,乃以十萬楮置普惠庫,取息造棺以給之。
尋以刑部侍郎召。
申明期赦敘改法,與廟堂爭可否,辯偽關獄,救八倉虧欠死罪平反天井殺人獄,全活者甚眾。
給事中封還國夫人從子黃進觀察使錄黃
帝怒,似道御書委曲書行迄不奉命
寶章閣待制提舉太平興國宮
公元1275年
德祐元年,拜吏部尚書,以老病辭,累詔不許,專官趣行甚峻。
入見首言:「霅川之變,非其本心,置之死,過矣,不與立後,又過矣。
巴陵帝王之胄,生不得正命,死不得血食沉冤幽憤鬱結四五十年之久,不為妖為劄於冥冥中幾希
陛下勿搖浮議,特發神斷,宗社幸甚
於是詔國史院討論典故以聞。
明堂禮成端明殿學士提領戶部財用,特與執政恩數
國步方艱,非臣子貪榮之時,力辭恩數
廟堂議事不合,以疾謁告
二年春,拜參知政事,為夏士林繳駁拜疏出關後六年卒。

家鉉翁

家鉉翁眉州人
蔭補官。
累官常州,政譽翕然
浙東提點刑獄,入為大理少卿直華文閣,以祕閣修撰紹興府長史,遷樞密都丞旨,知建寧府福建轉運副使權戶部侍郎知臨安府浙西安撫使,遷戶部侍郎,權侍右侍郎,仍兼樞密都丞旨。
進士出身,拜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
大元兵次近郊丞相吳堅賈餘慶告天下守令以城降鉉翁獨不署。
元帥遣使至,欲加縛,鉉翁曰:「中書省無縛執政之理。
奉表祈請大元,以鉉翁介之禮成得命留館中。
聞宋亡,旦夕哭泣不食飲者數月。
大元以其節高,欲尊官之,以示南服
鉉翁義不二君,辭無詭對
三宮北還鉉翁再率故臣迎謁伏地流涕頓首謝奉使無狀不能感動上衷,無以保存其國。
者莫歎息
文天祥女弟坐兄故,繫奚官鉉翁橐中裝贖出之,以歸其兄璧。
公元1294年
鉉翁狀貌奇偉身長七尺被服儼雅
其學邃於《春秋》,自號則堂」,改館河間,乃以《春秋教授弟子,數為諸生談宋故事及宋興亡之故,或流涕太息
大元成宗皇帝即位放還賜號處士」,錫賫金幣皆辭不受
又數年以壽終

李庭芝

李庭芝字祥甫
其先汴人,十二世同居,號「義門李氏」,後徙隨之應山縣
金亡,襄、漢被兵,又徙隨。
然特以武顯。
庭芝生時,有芝產屋棟鄉人聚觀以為生男祥也,遂以名之。
穎異,日能誦數千言,而智識恒出長老之上。
王旻守隨,庭芝年十八,告其諸父曰:「王公貪而不恤下,下多怨之,隨必亂,請徙德安以避。
諸父勉強從之,未浹旬果為部曲挾之以叛,隨民死者甚眾。
嘉熙末江防甚急庭芝鄉舉不行,以策干荊帥孟珙自效
善相人,且夜夢車騎李尚書謁己,明日庭芝至。
見其魁偉,顧諸子曰:「吾相人多,無如李生者,其名位過我
」時四川有警,即以庭芝權施之建始縣
庭芝至,訓農治兵,選壯士官軍教之。
期年,民皆知戰守,善馳逐無事則植戈而耕,兵至則悉出而戰。
夔帥下其法於所部行之。
淳祐初始去,舉進士中第
幕中主管機宜文字
卒,遺表賈似道自代,而薦庭芝似道庭芝知己扶其柩葬之興國,即棄官歸,為三年喪
公元1259年
似道京湖,起為制置司參議移鎮兩淮,與似道議柵清河五河口,增淮南烽百二十。
繼知濠州,復城荊山以備淮南
切中機會
開慶元年似道宣撫京湖,留庭芝揚州
尋以大兵在蜀,奏知峽州,以防蜀江口
朝廷趙與𥲅淮南制置,李應庚為參議官
應庚發兩路兵城南城大暑中暍死者數萬。
李璮窺其無謀,奪漣水三城,渡淮奪南城
兵解庭芝丁母憂去。
朝議擇守揚者,帝曰:「無如李庭芝
」乃奪情主管兩淮制置司事。
庭芝再破兵,殺厲元帥,夷南城而歸。
明年,復敗於喬村,破東海、石圃等城。
明年降,徙三城民於通、泰之間。
又破蘄縣,殺守將
庭芝初至揚時,揚新遭火廬舍盡燬。
州賴鹽為利,而亭戶亡去公私蕭然
庭芝悉貸民負逋,假錢使為屋,屋成又免其假錢,凡一歲官民居皆具。
鑿河四十里入金沙餘慶場,以省車運。
兼浚他運河,放亭戶負鹽二百餘萬。
亭民無車運之勞,又得免所負,逃者皆來歸,鹽利大興
始,平山堂揚城大元兵至,則構望樓其上,張車弩以射城中
庭芝乃築大城包之,城中汴南流民二萬人以實之,有詔命武銳軍。
大修學,為詩書俎豆,與士行習射禮。
中有水旱即命發廩不足則以私財振之
民德之如父母
劉槃自淮南入朝,帝問淮事,槃對曰:「李庭芝老成謹重軍民安之。
邊塵不驚百度具舉,皆陛下委任得人之效也。」
公元1269年
咸淳五年北兵襄陽急,夏貴入援大敗虎尾州;范文虎總諸兵再入,又敗,文虎輕舠遁,兵亂士卒溺漢水死者甚眾。
,命庭芝京湖制置大使督師襄陽
文虎庭芝至,貽書似道曰:「吾將兵萬入襄陽一戰可平,但無使聽命於京閫,事成則功歸恩相矣。
似道喜,即除文虎福州觀察使,其兵從中制之。
文虎日攜美妾走馬擊毬軍中為樂
庭芝屢欲進兵,曰:「吾取旨未至也。
明年六月,漢水溢文虎不得已一出師,未至鹿門中道遁去。
庭芝自劾請代不允,竟失襄陽
陳宜中請誅文虎似道庇之,止降一官安慶府,而貶庭芝部將蘇劉義、范友信廣南。
庭芝罷居京口
公元1274年
未幾大元兵圍揚州制置印應雷暴死,即起庭芝制置兩淮
庭芝請分淮西夏貴,而己得專力淮東,從之。
十年,築清河口,詔以為清河軍
十二月大元兵破鄂,詔天下勤王庭芝遣兵為諸道倡。
德祐元年春似道兵潰蕪湖沿江諸郡或降或遁,無一人能守者。
庭芝所部郡縣城守
李虎者持招降榜入揚州庭芝,焚其榜。
總制張俊出戰,持孟之縉書來招降庭芝焚書梟俊五人於市。
而日調苗再成戰其南,許文德戰其北,姜才、施忠戰其中
時出金帛牛酒燕犒將士人人之死鬥。
朝廷亦以督府勞之,加庭芝參知政事
七月,以知樞密院事征入朝,徙夏貴揚州不至,事遂已。
公元1275年
十月,大元丞相伯顏臨安,留元帥阿术鎮江以遏淮兵。
阿术攻揚久不拔,乃築長圍困之。
城中食盡,死者滿道。
明年二月,饑益甚,赴濠水死者日數百,道有死者,眾爭割啖之立盡。
宋亡,謝太后瀛國公詔諭之降,庭芝登城曰:「奉詔守城,未聞有詔諭降也。
已而兩宮入朝,至瓜州,復詔庭芝曰:「比詔卿納款日久未報,豈未悉吾意,尚欲固圉邪?
吾與嗣君既已臣伏,卿尚為誰守之?
庭芝不答,命發弩射使者,斃一人,餘皆退去
姜才出兵兩宮不克,復閉城守
三月夏貴淮西降,阿术驅降兵至城下以示之,旌旗蔽野幕客有以言覘庭芝者,庭芝曰:「吾惟一而已
阿术使者持詔來招降庭芝開壁納使者,斬之,焚詔陴上。
已而淮安州許文德、知盱眙軍張思聰、知泗州劉興祖皆以糧盡降。
庭芝猶括民間以給兵,粟盡令官人出又盡,令將校,雜牛皮麴糵以給之。
兵有烹子而食者,猶日出苦戰
七月阿术請赦庭芝焚詔之罪,使之降,有詔從之。
庭芝亦不納。
是月益王遣使少保左丞相庭芝庭芝朱煥守揚,與姜才將兵七千人東入海,至泰州阿术將兵追圍之。
朱煥既以城降,驅庭芝將士妻子泰州城下,陴將孫、胡惟孝等開門降。
庭芝聞變,赴蓮池水淺不得死
被執至揚州朱煥請曰:「揚自用以來積骸滿野,皆庭芝所為不殺何俟
於是斬之。
死之日,揚之民皆泣下。
宋應龍者為泰州諮議官,泰守孫良臣之弟舜臣軍中來說降,良臣應龍與計,應龍極陳國家恩澤君臣大義,請殺舜臣戒持二心者,良臣不得已殺之。
泰州降,應龍夫婦自經死。
提刑司諮議褚一正置司高郵督戰被創沒水死。
興化縣拱辰,城破亦死。
論曰楊棟學本伊、洛,而尼於權臣速謗召尤,誰之過歟?
姚希得藹然君子
包恢以嚴為治,抑以衰世之民非可以縱馳待之耶?
常挺陳宗禮通濟,著聲望
常楙晚訟皇子竑事,光明正大公義炳然
家鉉翁義不二君,足為臣軌。
李庭芝死於國難,其可憫哉!